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跨文化交际毕业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2-03-03 04:26:17

跨文化交际毕业论文

跨文化交际毕业论文例1

一、引言

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渗透到了人类社会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化的概念非常广泛,就大学日语教学为例,它至少涉及到日本的地理、历史、文学、政治、经济、生活习俗、风土人情、行为规范及价值观念等,每个方面的内容都十分丰富。语言是社会文化的一个层面,本身属于文化范畴(贾玉新,1997)。语言既是整个社会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沟通和传播的媒介;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语言与文化之间相互影响,水融。可以想象,如果学生只是机械地记忆一大堆词汇和语法规则,而对所学语言赖以存在的文化不甚了了,缺乏一种文化差异和跨文化交际意识,那么他是无法真正学好和恰当地运用这一语言的。

就日语专业学习而言,学习日语的过程也应该是学习日本文化的过程。那么当前日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是什么?他们存在着哪些主要问题?如何在日语专业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对此,笔者对现就业于山东省潍坊市的日语专业专科毕业生进行了社会调查,旨在对其汉日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实证研究。

二、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对象为现就业于山东省潍坊市的日语专业的专科毕业生。各毕业生均毕业于山东省内各高职高专日语专业。发放调查问卷60份,成功回收47份。在国内学者关于日语学生跨文化交际测试的基础上,本调查问卷围绕学生在文化常识和交际策略等方面展开,并根据问卷情况,在问卷中反应自身能力素养较好、一般和较差的三组中分别进行了标准化访谈,然后将调查内容与访谈记录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初步了解了受试者在汉日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的基本情况及对相关能力进行提高的意见和建议。

三、调研结果与分析

表一 基本情况调查表

汉日跨文化交际

知识掌握程度

熟练掌握理论知识,具有丰富实践经验0%

读过少量书籍,具备一定实践经验21.4%

只读过相关书籍,实践经验不足26.3%

没读过相关书籍,只在实践中了解一些31.7%

没读过相关书籍,不够了解20.5%

对真实日本

生活了解程度

有深入了解10.2%

比较了解36.7%

一定了解52.1%

基本不了解1.1%

了解日本文化

的主要方式

专业文化课程12.1%

读书,影视作品,网络资料54.5%

实践经验33.4%

影响汉日跨

文化交际的

主要心理因素

实际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强86.7%

自卑心理及内向心理2.5%

怕犯错10.8%

表二 原因与建议

汉日跨文化

交际存在

问题的原因

无课程设置或课程设置不足61.5%

缺少学习氛围25.6%

个人兴趣不足8.2%

其他4.7%

提高汉日跨文化

交际能力的途径

(最多选两项)

学校设置相关课程80.6%

多于外教或日本人交流62.8%

教师课堂补充相关知识31.6%

个人阅读相关书籍,观看影视作品90.4%

其他1.2%

日语专业毕业生汉日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主要围绕汉日跨文化交际知识掌握程度、对真实日本生活了解程度、了解日本文化的主要方式、影响汉日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心理因素等四个方面进行。调查表明,多数受试者的汉日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容乐观。在汉日跨文化交际知识掌握程度方面,没有一人敢于承认自己熟练掌握理论知识并具有丰富实践经验(0%);既了解基本理论,又具备一定实践经验的人不足四分之一(21.4%)且其实践经验主要是毕业工作后获取的;在校期间基本没有读过书,没有什么经验者占一半多(31.7%+20.5%)。

结合表二的原因与建议,笔者认为导致日语专业专科毕业生汉日跨文化交际能力较差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课程设置严重不足。据受试反映,教学中往往注重语言基本功如听说读写的教学,主要教学内容为阅读,以精读为主,学生主要精力放在单词和语法结构记忆方面,学校教学忽视了学生知识面的拓宽,忽视了日本文化和跨文化交际知识的学习和能力培养;

(2)缺少跨文化交际学习氛围。多数课堂以语言输入为主,缺少明确的文化输入;课本知识记忆多,课外真实环境中的运用少;教学偏重语法词汇,忽视语言交际;

(3)缺少真实的文化环境。学校教学以课堂为主,外教较少或没有外教,更没有在全日语环境中感受语言学习的机会;

(4)应试教育损害了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最关心的是通过考试和顺利毕业,跨文化交际知识往往是选修课,内容简单且过关考试要求不严,理论性说教比较枯燥,损害了部分学生的积极性。

四、提高专业学生汉日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建议

汉日跨文化意识对于日语的教和学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日语的真正把握和提高自身的修养,有助于学生在日常交际中真正正确地使用日语。不了解相关的文化,在真正的语言运用中,轻则会造成误解,重则损害双方的关系,造成合作失败。日语教师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必须结合日语文化知识,双管齐下,这样才能真正系统地提高学生日语修养,将他们培养成为合格的跨文化交际者。

1.革新教学内容,增加跨化课程和素材

对于日语专业学生,必须开设由专任教师讲授的必修的跨文化交际课程。必须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有关日本社会的风俗、文化习惯,政治历史和行为模式的相关知识。教材和教学内容应与本国文化形成对比,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本国文化,切实激发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热情。

2.改进教学方法,强化学生跨文化交际锻炼

日语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开展一些日本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讨论活动,帮助学生体验和感受日本文化,客服历史和现实造成的文化偏见,系统地透视两种文化的异同点、独特性和各自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的文化探究精神。同时充分利用外教资源,努力创造真实的日语交际环境。

3.全方位、多渠道地扩大学生知识面,增加其跨文化感受

跨文化交际毕业论文例2

近年来,我国外向型经济不断深入发展,国家和地方经济增速进入新常态,每年高职院校数以千计的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走出校门。确保广大毕业生的就业,也成为各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师所关注的热点。2015年我国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总量压力依然较大,宏观就业压力不减,民营中小企业、二三线城市需求明显上升,毕业生对就业的期望值与社会需求有明显差别。针对这一新变化,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水平和能力的培养提升凸显出其重要意义。

一、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

由于院校所处地域经济发展情况存在着明显差异性,从而决定了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就业情况各有不同。沿海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学生基本上在当地就业,中部和西部地区的高职院校学生则更加青睐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就业,主要集中于国内中小涉外企业、涉外宾馆饭店、涉外服务机构、中小学教师和相关培训机构教师等,所从事的多是营销、初级翻译、商务信息处理、初级外贸业务等行业。从商英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来看,绝大多数为外向型、交际型行业及岗位,毕业生是否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际水平能力,在其择业就业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水平能力培养现状

1、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交际知识的了解程度不高。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形成是对不同文化知识进行长期不断积累的过程,绝非简单语言知识要素的掌握。因此,加强学生对主要英语国家的重要人文、历史等方面知识的了解必不可少。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对于涉及英语国家文化相关内容,学生普遍反映难以掌握,且很难将所学内容与实际操作训练结合起来。

2、过分关注考级考证分数,忽视能力训练。 结合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 试行) 中规定的“更高要求”层次的学生在听、说、读、写、译 5 种英语语言能力方面的要求, 绝大多数高职商英专业学生都能以450分以上的成绩通过英语四级。但是,他们仅仅具备了“应试”语言能力,与实际从事跨文化交际要求的能力还相距甚远。加之各类评奖评优的条件要求,使得商英专业学生对英语国家的语言文学、宗教习俗、风土人情、政治制度等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不求甚解,从而影响到应用语言处理实际跨文化交际问题的能力。

3、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方面的重视不够。一方面,有些教师自身缺乏应有的跨文化交际知识,另一方面,受教学进度和书本知识传授等规定的限制 ,教师往往长于进行按部就班的语言和语法等知识的教学,而疏于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三、针对就业,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对策研究

1、建立相对完整的以就业为导向的跨文化能力培养体系。在商务英语教学中,注意导入与行业相关的文化内容,突出专业学习的实用性,激发学生学习语言和文化的兴趣,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 教材选用时,在兼顾语言难度和材料趣味性的基础上,侧重当今与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相关的材料,关注时效性和可操作性。对于教师,要求根据学生综合水平和能力,确定文化教学的内容,设计相应工作任务场景或案例任务,力求在教学过程中模拟实际工作场景,为学生奠定良好基础。

2、构建符合就业要求的课程教学结构。当前,广大高职院校倡导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有规模、有组织带领学生深入真实企业,了解国际经贸最新动态,增强现场工作能力,对于营造良好人际关系和树立团队精神,具有传统课堂教学无法企及的优势。同时,注重案例教学的引入,对比多元文化的差异,尤其是典型性案例剖析,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明锐度和洞察力,更好把握交际技巧。其次,在夯实学生英语基本技能基础上,借助多种形式类型的文化活动,拓展文化知识广度、深度。专业教师还通过与现代高科技手段结合的方式,多途径布置任务,多角度完善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和水平提高。

3、需要注意的方面。在强调以就业为导向,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同时,需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文化态度,强调文化平等交流的意识,接受外来文化时,重精华弃糟粕。对于本国传统文化更要认真掌握,加深理解,在传承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传播其他先进文化。在学习过程中始终着眼于东西方文化差异性,避免在交流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文化冲突,从而更好适应今后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情况。

四、结语。总之,伴随着国际间的商务、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水平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显得异常重要。在高职商务英语教学中,应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工作场景的语言交际能力训练,努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使学生成为语言能力、商务知识和跨文化能力兼备的复合应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1]束定芳, 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 杨盈, 庄恩平. 构建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 [J]. 外语界, 2007年04期

[3] 吴卫平, 樊葳葳, 彭仁忠. 中国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维度及评价量表分析[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3年04期

跨文化交际毕业论文例3

外语学科非通用语种专业,是指相对于英语专业教学而言的日语、俄语、德语、法语等专业。随着国际间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交流的进一步深入,我国对英语以外的非通用语种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对非通用语种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近三年来,国内很多高校在原有的英语系的基础上增加了日语、俄语、德语、法语等小语种专业并组建了外语学院,已开设非通用语种专业的高校则扩大了招生量。就河南省情况来看,除了原有的开设非通用语种专业的河南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外,河南省不少专科升本科的院校也都开设了非通用语种本科专业。非通用语种专业的毕业生近5年来增加了将近3倍,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才市场的需求。毕业生数量的增加,给我省非通用语种毕业生就业带来了新的变化。这一变化就要求我们及时把握就业动向,认识当前形势,及时调整专业发展策略,以培养更多更好、适合社会需要的非通用语种翻译人才。

一、当前非通用语种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

2008年3月和6月,我们课题组分别在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开始和收尾两个时间段,在相关高校非通用语种专业教师和学生管理部门的协助下,对河南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河南理工大学、南阳师范学院、升达学院、新乡学院、南阳理工学院9所高校的非通用语种专业毕业生进行调查,其中,“3月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93份,有效回收率为97.67%。“6月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7份,有效回收率为95.67%。“3月调查”调查学校9所(男生13.2%,女生86.8%),“6月调查”样本210份,调查学校9所(男生12.9%,女生87.1%)。问卷内容涉及大学生就业观念、就业渠道、就业指导、毕业去向等各个方面。我们认为,这两次调查的结果,较为客观地反映了2008年河南高校非通用语种毕业生就业的真实状况。

1.就业结果。不少毕业生找到了满意的工作,就业形势较好。“6月调查”表明,2008年河南高校有73.21%的非通用语种专业大学毕业生已经找到工作单位(包括“自己创业”),对找到的工作“很满意”的占11.34%,“满意”的占24.17%,“不满意”的占14.91%,“很难说”的占49.58%;有26.79%的毕业生尚未就业,其中包括“考研”与“出国深造”。3―6月两次调查对比显示,当初有一部分准备考研、出国、自己创业的学生遭遇了失败,进而转向了就业。值得注意的是,有11.1%的大学毕业生暂时不想就业,他们或者准备考研,或者准备留在大城市“打工”。这是一个尚处于变化中的不稳定的群体,值得有关部门关注。

2.就业倾向。重发展,亲实惠,工资收入期望较高。大学毕业生在择业中表现出“重发展、亲实惠”的趋向,能否发挥特长、是否有发展机会成为大学生最为关心的问题。调查显示,毕业生择业时考虑的因素依次是:能否发挥特长(51.44%)、经济收入(29.68%)、工作环境(19.04%)、社会声誉(9.1%)、工作地点(7.61%)和父母在一起(0.51%)。对于就业单位的条件,大学毕业生所看中的依次是:发展机会(57.91%)、工资收入(26.27%)、深造机会(19.13%)、住房条件(6.51%)、出国机会(7.19%)、交通便利(0.6%)。

对于工作后月工资收入的最低要求,大学生的选择依次是:1500―2500元(40.8%)、800―1500元(31.4%)、2500元以上(26.5%)、500―800元(1.3%)。其工资收入的期望值远高于大城市的人均收入水平。根据麦可思(MyCOS)公司的调查,“河南省2007届大学毕业生薪资期望底线与实际薪资:本科薪资底线1456元,毕业半年后的平均月薪2091元,雇主愿意提供的最高薪资2259元。”从非通用语种专业毕业生当年收入的平均值来看,工资收入达到了2500元以上。从调查数据来看,非通用语种专业毕业生多在经济发达城市的外资就业,工资收入高于平均水平。

3.择业地点多集中在大城市。据新浪网2008年对中国大学生就业的调查报告,“中国2007届大学毕业生省际流动频繁,从流动比例上来看,广东、上海、浙江、北京四地的毕业生净流入比例分别为185.2%、130%、117%和70.8%,均大幅度超过其他省/市,其中广东的人才净流入率更是遥遥领先”。对于就业“首选就业地”这一问题,有74%的非通用语种专业大学生选择了上海,选择北京、广东、江浙及其他沿海地区和中西部的比重不大,基本上都低于5%。可见,大学生择业地点趋于集中,绝大多数学生把上海作为首选就业地。

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这些大城市能够提供较多的施展个人才能的就业机会。这些地方不断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和优厚的待遇,吸引外地人才。所以这些地方一直是学生求职的第一选择。

二、高校非通用语种专业翻译人才培养――以翻译教学为例

相比英语专业教学和公共外语教学,非通用语种专业教学具有其特殊性,国内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还不多,可借鉴的经验也比较有限。所以,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跨世纪的合格的非通用语种专业人才,就有必要在外语教学特别是翻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翻译课是我省高校非通用语种专业高年级普遍开设的一门必修课,是培养非通用语种外语人才最主要、最直接的渠道之一。翻译教学的得失成败直接影响着非通用语种专业人才的素质。然而,长期以来,翻译教学总是倾向于教师讲技巧,学生做练习,完全把翻译课当作一种技能课,而忽略了翻译理论的传授,结果导致学生难以举一反三,甚至由于大量的练习而对翻译课产生了厌学心理。

翻译课应该是一门跨文化交流的实践教学。外语教学中应包含文化的内容,这早已得到了公认,因为语言也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翻译课作为跨文化交流的实践教学,虽然在外语教学中所占的时间比例不必太多,但这种文化和跨文化交际的教学方法的优点却不容忽视。

通过文化和跨文化交际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独立地做出翻译策略的调整。例如汉语中的“龙”在德语中翻译为“Drachen”,表面上看意义等值,但在中德文化中表示的意义却大相径庭。中国文化中龙是一种图腾,中国人称为龙的传人,古代皇穿龙袍、绣龙旗,而在德国文化中,龙是一种凶残的动物,是恶魔,在神话和童话中,勇士单枪匹马屠龙救公主的故事屡见不鲜。在翻译时,如果直接对应翻译,会使读者感到困惑。因此必须加以解释或注释。再如:德文中合成词“Fachhochschule”按字面意思中文翻译为“高等专科学校”。事实上德国的“Fachhochschule”一般年限为4至4年半,毕业文凭是被中国承认的学士,这与中国的高等专科学校完全不同。学生必须了解这一背景,在翻译时将“Fachhochschule”一词翻译为与中国相对应的“应用技术大学”。

目前我国的翻译教学比较注重讲授翻译技巧,尤其是本科生的翻译课基本上是翻译技巧的传授。我们认为,翻译课仅仅传授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它不仅应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中外文化比较。一般认为,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的形成与该民族的文化是交织在一起的。因此,翻译中欲从根本上了解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形成的根源,必须了解该民族所独有的文化。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系统性地学习中国和外国在历史、地理、宗教、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具体可采取选修课、讲座或论坛的形式进行。引导学生分析和比较同一历史时期不同民族发展进程中的快慢、特征和该民族思维发展过程中的决定因素,从而抽象出中外文化和民族思维方式的异同。

2.中外语言对比。语言的发展与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地理等因素密切相关。了解一种语言的起源与发展,必须从语言的历史着手,从整体上把握语言的起源和演变。在翻译教学中,由于课时所限,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采取课后阅读、集中讨论的方式进行。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抽象出各语言的特点,从宏观上对汉语和外语这两种语言的形成、发展、特点有所把握。其次,通过对汉语、外语两种语言文字在语法范畴、句法、词义、篇章结构和思路上的分析和比较,抽象出汉语、外语两种语言因思维方式的异同而各自产生的特点。在翻译教学中,应选取中外语言对比和翻译的关系方面的书籍,通过课堂讲解或指导学生阅读、组织讨论的形式进行学习。教师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独立分析汉语、外语的语言结构特点,并在翻译过程中掌握一定的翻译方法和技巧以克服中外思维差异性所带来的障碍。在翻译技巧训练中,教师应通过具体的实例分析来验证这些差异性对翻译的影响,同时通过学生的反馈,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帮助其不断修正自身的思维,掌握翻译的基本方法。应用翻译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学习、模拟加实战的综合过程,需要打好词汇与语法的扎实基础,提高阅读的质量,扩大知识面,加深对中外文化背景的了解,提高文化素养。

三、结语

通过对河南省高校外语非通用语种专业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非通用语种专业毕业生在就业结果、就业观念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和全国开设非通用语种专业的高校增多,以及原有非通用语种院校的扩招有着很大的关系,这些对毕业生的就业提出了很大的挑战。针对这一挑战,为了达到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更多合格的非通用语种翻译人才的目的,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就有必要对传统纯粹的知识教育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本研究试图通过具体的翻译课教学改革,通过翻译教学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改变以往教学中过分重视书本知识讲授、忽视学生人文素质提高的弊端。

参考文献:

[1]河南省2007届大学本科生平均月薪2091元[Z].大河报,2008.12.8,第3版.

[2]新浪网.http://edu.省略/zt/focus/jiuyebaogao/index. html.

[3]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M].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

跨文化交际毕业论文例4

一、引言

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使得来自世界各地人们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不断增加的文化间的交流要求涉外人员不仅具各娴熟的外语语言知识,还要熟悉对象国的风俗习惯、思维模式及日常禁忌。因此,跨文化交际己成为对外交往中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因为它关系到交往的成败,甚至会导致民族间的误解或隔阂。过去人们一贯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对外语专业的学生的来说十分重要,因为他们是中外交流的桥梁。然而,随着中国的进一步对外开放,非英语专业毕业生直接参与涉外活动的频率大大增加,本文主要就跨文化交际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作用进行探讨。

二、跨文化交际的作用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和语言符号系统、不共享同一交际能力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互动交往(Samo-var,2004)。尽管它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跨文化交际已成为外语学科研究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从1951年发展至今,跨文化交际己有近60年的历史了。如今,跨文化交际已经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科学体系,正逐渐成为一门成熟完整的学科。在国外,跨文化交际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尤其是在美国,现在己有多所大学开设了跨文化交际这一课程。然而,在我国,虽然跨文化交际的发展也有20多年的历史了,但是,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开设并不十分广泛。在我国,现阶段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开设对象主要集中在英语专业本科学生,而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对跨文化交际的知识了解甚少,然而毕业后他们在工作岗位上直接接触不同国家人士的机会却在与日俱增,某种程度上来说,甚至超过了外语专业毕业生。因此,如何提高非英语专业本科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值得当前教育工作者们密切关注的问题。

由于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等环境不同,不同的人就会形成不同的文化,这就使得中国和其他众多国家在文化交际方面必然存在着差异。英语学习过程中,注重对文化差异的对比研究,尤其要注重交际过程中两种语言之间文化差异的对比研究,不仅能够避免交际过程中的言语障碍,达到交际的目的,同时还会使语言学习充满了新奇与挑战,提高学习动力。如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人们的思维方式会各不相同,因此他们会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中国人遵循一贯谦虚谨慎的作风,倾向谦虚的思维方式,常用”不行,差远了”来回应别人的恭维;西方人则喜欢实话实说,他们会欣然接受别人的赞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进行进一步的交流。中国人比较关心细节,关注周围的一切事物,常使用劝告的表达方式,会告诉他人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而西方人倾向自由,喜欢独立自主的生活方式,对于这种中国式的关切有时不但不领情,还会产生反感造成交流障碍。再如,打招呼时,中国人一般比较关注对方的处境或动向,会问”去哪儿?”,”吃过了吗”,‘,您是上班还是下班?”等等(可译为Where are you going? Have you eaten?),而西方人则认为这完全是个人隐私,所以会感到困惑、茫然,甚至会引起误解。因此他们见面打招呼时会说一些不会涉及实质性内容的话语,如”Hello/hi", "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night!", "How are you!", "How do youdo?", "It’s a lovely day, isn’t it?”等等,纯属客套的lb]候语。因为”Have youeaten?"对方可能会认为这不仅是一种问候,同时也是一种邀请。"Whereare you,going?"更可能会引起对方的不快或反感,他们会想"It’s none ofyour business."同时,汉语里的寒暄有时还表示对对方的关心,如”你今天气色不好,病了吗?,好久不见,你又长胖了。”,中国人为此并不生气,会认为这是一种关心,而西方人听到’’You are fat, You are so thin’,则会感到尴尬,认为很不礼貌。所以说,语言与文化在社会环境中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底座。二者相互依靠,密不可分((Fraise,2000)。因此,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入文化的概念和思维方式,即引入跨文化交际意识与知识,不但有益于学生的外语综合知识的习得,而且也会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他们开放包容、积极乐观、独立自主的性格,从而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根据我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年7月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修订),”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跨文化交际己成为英语学习的主要内容,跨文化交际知识在我们的语言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同时也说明各高校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必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先进通讯方式的普及,跨文化交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频繁。从仁世纪80年代起,以可口可乐公司、美国花旗银行、商业联盟保险公司、IBM公司、雀巢奶品公司等为代表的全球大型跨国公司相继设立了专门的跨文化交际培训机构,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作为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必修课。同时,在外交官、跨国工作人员、和平组织志愿者的培训中,跨文化交际能力课程也是重要的一部分(庄恩平,2006)。由此可见,跨文化交际己经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不可或缺的技能之一。 三、跨文化交际的课堂教学与反馈

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得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英语基础知识和跨文化交际知识已日趋重要,这不仅对英语专业的学生如此,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更是不容忽视。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更多地选择了在公司或企业就职,他们有的从事技术工作,有的从事研发工作,有的搞营销,有的搞人事管理等等。工作性质各有不同,然而不管哪项工作,都离不开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一定的英语知识已经不足以满足日后工作的需要,显示其优势。因为就职于公司或企业的人,不仅要掌握先进的技术,还要有很好的交际能力。交际能力的高低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自己的职业发展与前景。随着经济一体化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往越来越密切,这就意味着中国人将不可避免的要扩大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人交往,在这个交往过程中,每个专业的同学在发挥自己专业特长的同时也要注意各国的文化特色和一定的交际原则。假如你是位技术工作者,你就不可避免地会与拥有这项先进技术的国外工作者进行交流,或参加某项活动,那么此时你就应遵循一定的交际原则,如怎样问好,如何友好地进行交流,采用何种方式进行交流,交流过程中要注意哪些细节、哪些礼仪等等,交流的顺畅与否会直接影响日后的合作。因为不同国家的人会有不同的习俗和文化,如何避免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文化交际的差异是当代大学生必不可少的技能,也是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提出的新要求。

目前,为了提高本校学生的竞争实力和综合能力以满足社会对跨文化交际人才的需要,我校特对非英语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开设了《跨文化交际课程》

起初,同学们对这门课程的积极性并不很高,期望值不大。在他们看来,自己现在己经通过了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这就足以证明自己己经掌握了足够的英语语言知识,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检验的就是大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能通过测试的同学,说明其英语水平相当不错,综合能力也很强,对于一般的交流不成问题。所以,他们认为这门课程对他们英语能力的提升空间并不大,选读《跨文化交际课程》纯粹是为了几个学分。然而,随着课程学习的循序渐进,学生不断地发现自身在外语交流与沟通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听说读写方面竟然都出现瓶颈。例如: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除讲解一些交际知识和外国文化知识外,还会结合社会实际案例组织学生课堂讨论,无论是课堂上口头表达,还是课后是书面论述,都让学生看到了不足之处和学习方向。他们的外语学习欲得到了激发。过去所表现出来的自满厌学情绪现在完全被渴望求知所取代。第一次做书面作业时,有的学生不以为然,有的自我感觉良好,认为自己所写的文章不错,传达了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可是,经过老师课堂上从跨文化角度对中英写作特点进行比对分析后,他们翻然醒悟。自己的文章原来是破绽百出一立意不清、组织不严、结构有误、用词不当,语句不顺,逻辑性差。不仅不足以传达所要表达的意思,而且很容易产生歧义,造成误解。对照所学内容,分析病因,他们发现自己所写的英语文章之所以不地道是因为自己在语篇的组织过程中没有形成英语思维习惯,从而文章不够连贯,篇章结构散乱,整篇文章缺乏洋味。通过这样的对比,学生们逐步意识到自己能力的不足,感觉到英语知识的无限和自己英语能力、尤其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限,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跨文化交际课程已深得人心,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他们强烈要求1)提前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2)延长该课程的学时,以此来帮助更多的学生更早地接受跨文化交际知识,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结语

随着世界经济的渐渐复苏,我国对外交往的幅度也会不断增强,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也要有超强的能力。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跨文化交际毕业论文例5

1 跨文化交际意识及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近年来,对外交往日益频繁,许多语言教师对跨文化交际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研究这些跨文化交际中的故障问题,

对于英语教学确实有着重大的实际意义。这是因为英语教学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他们应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仅仅学会一门外语的语音、语法规则和掌握一定量的词汇并不意味着学会了这门外语能顺利地进行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的双方若不能进入同一文化背景之中,就容易产生不解或误解,从而使交际失败。正如托马斯(Thomas)指出:“语法错误从表层上就能看出,受话者很容易发现这种错误。这种错误一旦发现,受话者便会认为说话者缺乏足够的语言知识,因此可以谅解。语用失误却不会被象语法失误一样看待。如果一个能说一口流利外语的人出现语用失误, 他很可能会被认为缺乏礼貌或不友好。他在交际中的失误便不会被归咎于语言能力的缺乏,而会被归咎于他的粗鲁或敌意。”

“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等诸语境因素。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因此,在交流中,人们总喜欢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的推论,从而产生冲突和障碍。这就要求广大英语教师要把跨文化教育列入英语教学一个重要环节。

2 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文化错误

目前,经济文化的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并能直接与讲英语的外国专家、投资者和管理人员等进行交际的大学毕业生。有些毕业生即使会说一些,也往往会在对外交往中使用不得体,犯上了“文化错误”。

北外语系的博导胡文仲(1994)调查指出,中国学生常犯的与语言有关的文化错误有四类:1)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是不适当的。如路遇外国人时,开始谈话却用“Excuse me, Where are you from?”;拒绝外国朋友的提议时却用“I’ll think it over.”等等。2)在文化习俗上不可接受。如邀请外国朋友参加社交活动时不邀请其配偶,用沉默来回答外国老师的提问,在表达感激之情时要千恩万谢地说上许多许多等等。3)不同价值体系的冲突。如与外国朋友久别重逢时说“You’ve got no change at all.”未经允许翻看外籍老师的影集等等。4)过于简单化或过于笼统化。如认为所有的美国人都爱吃麦当劳,所有的英国人都寡言少语等等。通过这项调查,胡文仲认为文化错误比语言错误更严重,因为它容易造成外国人与中国人之间感情上的不愉快。因此,如何地道而得体地运用语言不但与如何正确地使用语言同等重要,而且也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

3 跨文化英语教学中出现的弊端

现代毕业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之所以比较薄弱,部分原因是对语言运用能力、对目的语文化教学和学习的重要性没有充分的认识。从教学角度看,大多数的大专院校没给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开设英语文化类的课程,即使英语专业的学生,开设了英语文化课,也涉及面不广或没得到足够重视;教学中使用的大部分教材资料只重视语言形式而忽视了这种语言形式的意义,忽视语言在实际场合及语境中的运用;课堂上,大多数教师只重视语言形式的正确性,很少会涉及到如何得体地运用语言形式,英语文化知识的介绍更是少之又少,即使涉及到也是随心所欲,缺乏系统性;测试中更是没有涉及到语用能力及文化知识。从学生的角度看,非英语专业学生过于依赖英语教师,缺乏学习的自主性和目的性,只是学习基本的语言规则,不学习语用知识,更谈不上运用语用知识了,这样便认识不到语言和文化知识的密切关系了,因而也不能在正式的外交场合用得体地道的英语进行交际了。 转贴于

4 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外语教学中,语言文化传授的必要性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因为交际能力的培养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掌握语言规则和语言使用规则,即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这里的语言能力指的是语音、词汇和语法几部分,即英语中的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技能。这里的语言使用规则指的就是所用语言是否得体的文化因素方面的规则。文化和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一定的语言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促进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教学大纲对语言能力的三要素(语音、语法和词汇)的教学已经有了相当完善的体系,然而对于跨文化教学应该包含哪些要素还没有明确的体系。下面就从教和学的视角及认知来谈谈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4.1 要从价值观取向的视角来认知汉英两种文化。中国自古以来都是崇尚天人合一的观念,即整体观念比较强,集体重于个体。而西方则更重视个体,讲究个性,讲究独立奋斗。

4.2 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和学校可以从多个方面来建构一种合理的跨文化教学体系,比如说,课堂教学毕竟是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重要阵地,因此最为重要的还是要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把文化列为教学目标与内容,制定出分阶段目标,这样目标明确,教师也便于操作;加强文化背景知识介绍,让学生学习语言的同时从多个视角了解其文化;利用直观电教手段体验异国文化,教师可以多方面地寻找资料利用多媒体让学生不仅了解西方文化更可以通过实际的语境(context)学会如何进行这种语言的社会运用;注重文化差异,加强文化对比,提高文化意识,做好知识文化介绍,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教师自修及教材、试题的再研究。要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也是对教师的一种较高的要求和革命,教师必须花较多的时间来搜集合适的资料。而且在教学时还得根据情况对教材进行适当删减,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成绩时还需将语言文化的考核考虑进去。

5 结语

语言和文化是个统一体,语言的社会功能之一是传播文化,且文化因素成为跨文化交际中的主要障碍之一。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及对语言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中正确运用语言。因此,我们应当在教学中自觉、系统、更好地完善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并正确处理和摆正文化知识和其他训练项目的关系,在教学的各个阶段和层次上利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从而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 胡文仲.文化与交际.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2] 潘晓慧.试析跨文化交际能力.外语学刊,1996(2).

[3] 王勇.在语言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国外外语教学,1998(4).

跨文化交际毕业论文例6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人们越来越多地与来自世界各国的人进行联系,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们是学习英语的主力军,他们在毕业后就要运用英语进行工作或者在相关行业工作,因此,大学英语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既要使大学生们不但能够用语言与外国人进行交流与沟通,同时能够理解该国的文化和习俗,不至于在交往中产生误解和纠纷。这就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跨文化交际的内容,提高学生在实际交往中的能力。

1 跨文化交际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意义

跨文化交际指的是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通俗来说就是如果你和外国人打交道(由于存在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应该如何得体地去交流。本文中所论及的跨文化交际主要指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和我国之间的跨文化交际。

大学英语教学要以跨文化交际为重点。王佐良先生说:“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很多人认为学习语言就是学习他们的语法单词,学习说好这门语言的规律,但是如果不能很好地了解这门外语的文化背景,是很难达到有效的交流这样一个学习语言的目的的。大学生在经过多年英语学习之后,掌握的词汇和语法知识已经远远超过交流所需的量,但真正能利用外语进行交流的学生却是凤毛麟角。这就要求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要进行相应的改革,不能只侧重笔试的成绩,而要以学生能否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流为侧重点,大学英语教学要以跨文化交际为重点。

2 提高高校教师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必要性与方法

2.1 提高高校教师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必要性

英语教师是进行跨文化交际教育的主体,除了教授学生语言知识外,还应传播所教授语言国家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的背景知识。因此,教师本人应该具备这些知识,并且掌握传播这些知识的工具和方法。但如今的大学英语课堂,还是以教师讲,学生记为主要教学方式,考试也是以记忆课本上的内容为主要方式,即使是考试得高分的学生在日常交际中也经常出现错误或不知如何表达,而其实很多教师对跨文化交际的概念也不是很清楚,很多人都只是以教材为依据进行相关文化的讲解。然而,可以说,在当前全球化经济贸易日趋广泛的影响下,各行各业都要求加强对英语国家文化,尤其是对政治经济生活方面的了解,高校毕业生也是这些行业的骨干分子,因此提高高校教师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必要性已经提上日程。

2.2 提高高校教师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方法

(1)引入跨文化教学,加强平时自我学习;(2)提高本土文化修养,理解多元文化现象;(3)发挥教师合作精神,实践跨文化交流。

3 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必要性与方法

3.1 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必要性

学生从小在应试教育的指挥下,在学习英语时,重视音标、单词和语法的记忆,句子结构的分析和语篇的理解。到语言能力提高到一定程度后,在进行真实的语言交流时,就会出现很多文化障碍,很多课本上没有学过的东西阻碍了成功的交际。很多人认为只要在交际中注意礼貌礼仪就不会出现麻烦,但礼貌礼仪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表达方法,如果一味地用本国的常识和风俗去套用,就会出现套错的现象,出现交际障碍。在不同的场景下与不同的人打交道要用不同的说法,仅仅学会单词语法,而不会灵活运用,是达不到交际的目的的。所以,必须要树立起大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3.2 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方法

(1)在课堂上导入本土文化,很多教师和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英语对应语都不是很熟悉,在与外国人的交际过程中只好使用音译法,从而产生误解。学习如何用英语表达中国特色的社会现象是跨文化交际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师生都应该加大对本土文化的重视力度。

(2)搜索相关中西方文化方面的电影和视频进行教学,可以以不同方法欣赏,边看边讨论或看完讨论或看完表演等,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不同情境下的相关用语,或同一场景下的各种不同的说法。这需要学校提供相关设施。

4 结束语

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跨文化交际教育需要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要进行教育教学的改革,教材的改革,教育理念的改革以及教师培训的改革等。教学主管部门应该在教学大纲和教材的选择上进行改革和试点,逐步推进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内容的推广;组织专家学者编写出适合不同层次需要的,以不同国家文化背景以及语言文化的对比为资料的新型教材,来适应外语教学改革的需要;加大对教育教学改革的力度,在教育理念、教学目的、评估手段和方法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和创新,从应试教育逐渐转变为能力教育,以适应未来职业的需求;增加教师培训、师资培养的计划,鼓励英语教师多参加培训,多进行海外交流,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总之,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教育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推动下会逐步得到重视,这同时也是职业及社会的需求,希望这种需求会逐渐转化为整个外语教学界的改革,并不断使之进一步扩展。

参考文献

[1]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196.

[2] 王海英.论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61- 62.

跨文化交际毕业论文例7

(1)目标需求与学习需求相结合的原则;

(2)学生、学校与社会需求兼顾的原则;

(3)大纲制定、教材选择及教学实施要体现各种需求的原则。徐新宇提出对商务英语的需求分析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即对将来工作环境的分析、对学生的分析、对商务英语语言的分析及对授课环境的分析等。自2009年以后有不少论文从需求分析的角度来分析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但主要是研究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阮绩智建议商务英语课程设置应遵循目的导向原则、需求分析原则、科学系统原则以及发展原则。从研究现状来看,关于需要分析理论研究方面的文章较多,但从需求分析理论的角度对新设本科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研究的很少。因此,本文拟从需求分析理论入手,通过走访用人单位调查企业对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能力要求,并根据社会需求分析的结果提出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改进建议。

二、社会需求分析的结果与讨论

(一)用人单位招聘广告分析作者通过走访人才市场、深入企业等方式收集到一些典型企业的招聘广告,笔者主要对广告中的英语能力要求,跨文化交际能力要求和综合素质要求进行分析。

1.英语能力要求通过对企业招聘广告中的分析,笔者发现企业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能力要求主要包括英语水平整体要求和英语技能要求。对于英语水平整体要求,多数企业都要求英语良好,通过大学英语4级考试;也有不少企业要求英语流利,通过大学英语6级考试。在调查分析中还发现,尽管商务英语专业的本科生都会参加英语专业四级和八级的考试,学生基本上都能通过专业四级考试,而且也有不少学生通过专业八级考试,但是企业招聘广告中对专业四级和八级的要求很少。另外,在英语能力要求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两项是口语及写作能力。可见,用人单位更加注重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

2.跨文化交际能力要求目前,越来越多的知名的外资企业、国有企业以及一些民营企业在招聘广告上都明确写道“有海外留学或工作经历者优先”。这其实就是对员工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种要求。在海外留学或工作过的人由于在不同文化背景过得到过锻炼,往往被用人单位认为可能外语能力会高一些,关键是他们的海外经历培养了他们的国际化视野,应该比没有这个经历的人在对外交往中思维更灵活,沟通交际能力更强。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社会更需要较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这种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社会要求应当体现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提供英语能力的同时提高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掌握灵活处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人际沟通的能力。

3.综合素质要求对于招聘广告中提到的“对待工作认真、负责、积极热情”可将其视为工作态度,此外还提出了开拓能力,创新能力,研究能力,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精神,适应能力,以及在较强压力下工作的能力等要求,可以将上述要求归纳为综合素质要求。通过对招聘广告中对综合素质要求的调查显示工作态度是用人单位最关注的事项之一。对于工作态度的引导虽然很难设置成一门课程,但是学校可以通过课程设置来体现和强化认真严谨的精神及学习态度,以便于学生在将来能将此种态度有效地延伸到工作岗位中。其次良好的沟通能力也是用人单位比较注重的。在实际工作中这种通过语言协商讨论并达成共识的能力较为重要,因此商务英语专业可以通过开设跨文化交际和商务沟通等课程中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

(二)用人单位访谈记录分析通过走访一些企业,与用人单位的相关人员进行面对面访谈,将访谈记录整理分析后,得出用人单位对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要求可以总结为如下三点:

1.能够有效地交流能够与客户尤其是外国客户有效交流是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以及成功的基础。很多情况下,尽管做了充足的准备,但由于在传达产品信息或进行项目策划时没有做到有效的交流,或交际技能的欠缺而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一些用人单位指出在这种跨文化的商务交际中,为了避免造成误解,语言的恰当使用及对双方文化差异的深刻理解是极其重要的,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不仅能够胜任与外国人的交流,还能够克服文化优越感和文化偏见,能够和来自异国文化背景的人互相达成妥协与理解,达到互惠双赢的结果。

2.能够熟练运用商务英语语言技能很多企业负责人在访谈的时候都强调英语口语在对外工作中的重要性,希望学校能加强学生在商务交际中口语能力的培养。大部分毕业生在跨文化交际中不能使用较地道的英语进行交流,即便再擅长交际策略及技巧,也不能出色地完成任务。此外,在具有的商务交流中商务专业术语的正确使用也是非常重要的,这就需要学生平时多积累。对商务英语阅读和写作的要求如下:熟悉各种体裁的商务文件(如合同、报告、信函、备忘录等),并能用准确的商务术语和恰当的语言进行撰写,能够快速阅读并找到特定信息。一些用人单位指出大部分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普通英语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较好,但在商务背景下的英语语言技能就需要加强。

3.能够较全面且正确地掌握商务知识和商务操作流程具备一定的商务专业知识是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与英语专业学生的一个重要区别。大部分用人单位认为学校和学生双方往往重视英语语言能力的提高,对于商务知识有所忽略。一些企业招聘人员在访谈中提到对于像经济学、管理学、国际金融、国际贸易这些商务知识在商务实践中使用很多,应加以重视,希望学校能系统开始这些课程。此外,一部分用人单位抱怨学生的实践经验太少,招聘的毕业生刚开始无法独立工作,必须培训3到6个月才能掌握商务操作流程,较耗费时间和资源。有的企业建议学校增加学生进企业实习的机会,让学生多到实际工作环境中去体验和学习。通过用人单位访谈记录和招聘广告的分析,可以得出用人单位对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整体需求有以下几方面:

(1)能够在商务背景下正确地运用英语的语言能力;

(2)熟悉基本的商务知识;

(3)熟练掌握商务操作技能;

(4)擅于运用交际策略的能力;

(5)熟悉国际商务文化,具备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及能力;

(6)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

三、对高校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改进建议

通过前面的需求分析研究,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不但要具备以下能力:

(1)外语应用与跨文化沟通能力即具备较强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和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沟通能力;

(2)专业实践与创新能力即具有国际视野,能按国际惯例从事商务活动,处理各种关系的专业实践能力;了解国际商务发展动态和行业需求,在外经、外贸、外事、管理、金融等领域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3)综合素质与职业发展能力即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工作和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基本的第二外语应用能力。与普通英语相比,商务英语课程设置中的需求分析尤为重要。有效合理的课程设置应该考虑到学习者和社会双方的需求,并以市场为导向。从市场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将学校培养的学生视为面向市场的“商品”,将用人单位视为“消费者”。消费者是否会选择商品取决于其自身的需要,因此,学校在设置课程之前要对用人单位的需求有明确的认识。此外,课程设计者如果对学生选择商务英语专业的动机及其主观需求有所了解,那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也会有相应的改进。

通过需求分析,笔者以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商务英语专业的现行的课程设置为例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1)建议商务英语专业各课程群开课时数的比例为:英语语言能力课程约占50%,商务知识课程(商务专业知识+商务技能)约占30%,跨文化交际能力课程约占15%,人文素养课程约占5%;

(2)建议调整的课程:在专业基础课中,可将商务英语口语、商务沟通等培养学生商务沟通能力的课时数提高;

(3)增设商务交际、国际商务谈判等实践性课程;

(4)除开设经济学、管理学、国际商法三门核心课程外,选修国际金融、会计学以及电子商务等商科专业课程;

(5)选修文秘英语、法律英语、营销英语、金融英语等专门用途英语课程;

(6)开设有一定必修学分的暑期实习课程,并为学生配备实践指导老师。

跨文化交际毕业论文例8

中图分类号: G423.07 文献标识码:A

近几年,我国电子商务发展迅速,新型外贸交易模式层出不穷,进军跨境电商已成为越来越多外贸企业升级的路径选择。一般认为,跨境电商是指分属不同关境的交易主体,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达成交易、进行支付结算,并通过跨境物流送达商品、完成交易的一种国际商业活动。传统的国际贸易如有涉及使用电子商务工具或应用的,都可视作跨境电商活动。作为推动经济一体化、贸易全球化的技术基础,跨境电子商务不仅冲破了国家间的障碍,使国际贸易走向无国界贸易,同时它也正在引起世界经济贸易的巨大变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对企业来说,跨境电子商务构建的开放、多维、立体的多边经贸合作模式,极大地拓宽了进入国际市场的路径,大大促进了多边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企业间的互利共赢,是未来国际贸易发展的新动力。随着我国跨境电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其占中国电商的比重以及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逐年提升,2014年跨境电商占电商的比重达30%,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约15%。跨境电商的蓬勃发展,急需大量复合型跨境电商外贸人才,从市场需求情况看,懂国际贸易、商务英语以及平台操作等专业知识的新型外贸人才缺口巨大。目前,在跨境电商领域,毕业生主要来自于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外语以及国际商务专业。

一、 商务沟通能力的重要性

良好的商务沟通能力是外贸人员必须具备的一种职业技能,可大幅提升国贸专业人才在跨境电商领域的竞争力。邢丽荣(2014)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青岛和威海57家外贸企业进行了人才需求方面的调研,结果显示:外贸类企业对国际商务人才需求量较大,主要是业务员、跟单员和单证员三个岗位;但是对能够与外商进行无障碍业务交流的技能性人才需求尤为迫切。该研究进一步分析了英语沟通能力的需求,发现外贸企业对国贸专业人才的英语水平要求较高。在很多岗位上,如果毕业生英语水平达不到企业的要求,企业情愿调整需求的专业,转为招聘外语类毕业生,对他们进行国贸专业知识的集中培训,使之能适应岗位需求。而极少的外贸企业愿意对国贸专业的毕业生进行英语培训,原因在于从事外贸工作所需的专业技能,如接单、跟单、市场开发和市场调研方面的技能,业务流程与操作相对固定,可通过反复操作迅速掌握,而语言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要想取得理想的效果,耗时长,成本高;另外,如果在校学了十多年英语并未学好,企业并不认为国贸专业的毕业生能在短时间提高英语水平,达到企业的要求。

此外,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中国跨境电商人才研究报告》显示:虽然跨境电商兼具国际贸易和电子商务的特点,但跨境电商发展的核心是国际贸易,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电子商务结合出现了新特征,所以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更能满足企业的要求,70%的现有企业在招聘跨境电商人才时仍倾向选择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在复合型人才与专业型人才选择上,跨境电商企业更倾向于前者。跨境电商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是指精通外语、熟知各大平台操作运营规则,掌握对外贸易政策动态、了解知识产权与区域风俗习惯等知识的这类人才,绝大多数企业更青睐于具备综合能力、有一定技巧和实战训练、能够解决问题的业务岗位人才,并非高级管理人才和纯技术性人才。具体来说,跨境电商人才的核心能力可分为电子商务技能、国际贸易技能、国际物流技能、国际商务谈判技能、国际网络营销技能和综合职业素养(王锦,2015)。

综上所述,从外贸领域,尤其是跨境电商领域,外贸人才需要具备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可以看出,国贸专业毕业生仍然处于有利地位。与外语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相比,国贸专业毕业生的优势在于熟悉国际规则和贸易流程,对商务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要成为复合型人才,关键在于利用原有优势,进一步提高商务沟通能力,能熟练运用语言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否则在面对来自外语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竞争时,难以脱颖而出。

因此,跨境电商背景下,如何利用相关课程的教学提高国贸专业人才的商务沟通能力,让他们掌握与外商进行高效、无障碍交流的技能,进一步提升就业竞争力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 英语口头沟通与书面沟通的比较

商务沟通能力分为书面和口头两种沟通。书面的商务沟通包括信函和报告的写作;口头国际商务沟通包括电话、社交、演说、开会、谈判等多种技能,书面和口头的沟通能力覆盖了商务场所大多数常规的、传统的商务沟通。在商务沟通能力中,外贸企业对英语沟通交际能力、英语听说能力和英语商务谈判能力等口头沟通能力显示出较强的偏好,而对书面交际和笔译等并不作要求(邢丽荣,2014)。原因在于多数外贸企业都有一个认识:口头英语沟通与交际能力良好,书面交际时借助查阅资料也不会差;反之则不成立。因此,外贸企业更看重的是口头国际商务沟通能力,因此在招聘面试中,会采用英语交流、即时翻译商务文件等方式,判断应聘者的口头商务沟通能力是否达到企业的要求,对应聘者的商务英语听说能力要求较高。调研发现,外贸企业普遍认为国贸专业学生英语能力最薄弱的环节在于听说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培养其口头沟通技能,包括扩大国际商务知识和提高商务英语谈判能力。

在培养国贸专业学生的国际商务沟通能力中,笔者所在单位的国贸人才培养方案中,在大一和大二开设两学年的大学英语课程,奠定和巩固一般英语基础,大三开设一个学年的商务英语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口头国际商务沟通技能,也就是能在适当的商务场合熟练应用如电话、会议、演说、社交和谈判等技能,并利用所积累的商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顺利沟通的目的。

三、 跨境电商背景下英语口头商务沟通能力的培养

(一)教学目标改革与创新

商务英语课程侧重培养学生在真实商务场景下的商务英语口头沟通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商务领域知识的批判分析和协作探究等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目标可分为三个方面,即:语言知识、商务文化和交际能力。三个方面贯穿于不同主题的教学中,同步并行,螺旋提升,以实现学生能够运用英语在商务背景下为完成特定任务而有效交流为最终目的。因此,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以商务活动为主题,侧重累积商务知识,更注重语言技能输出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如在口语方面,通过各种口语活动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口头输出能力,使他们能够对听觉信息做出恰当的反应,并运用正确、得体的英语讨论各种商务和日常生活的话题,进行电话交谈、客户接待、商业谈判,作简单的会议发言、商务报告、产品演示和介绍。要求学生能够较好地使用专业词汇,表达连贯、内容充实、语篇条理清晰、观点明确和重点突出。同时,注重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合作能力、提出建议和讨论问题的能力等。

(二)教学环节设计创新

为实现培养目标,在教学环节设计中,笔者始终贯彻以下两个理念:

1. 营造逼真商务场景,按商务模块教学,提高商务交际能力

根据企业的用人需求以及多年的教学经验,以选用的教材《新视野商务英语视听说》上下册为例,商务英语一学年课程的口头商务沟通模块可以分为四大模块:面谈交流、商务谈判、演讲与演示以及商务礼仪。大模块里面又包涵多个子模块,具体如表1。

这四大模块既覆盖工作场所传统和常规的商务沟通,也涉及国际贸易、国际合作等较高层次的沟通。它们之间密切联系,相辅相成,常规交流、商务谈判以及演讲与演示都需要遵循商务礼仪,演讲与演示又可服务于常规交流和商务谈判。

在课程的设计中,以商务模块为背景,以商务情景下的各种交际活动为主线,将语言知识的习得和商务交际能力的提升放到各种仿真的工作场景中。在实践中,通过目的明确、系统完成的内容教学,使学生完成指定的学习、练习任务,同时,掌握主要商务模块的专业表达、商务背景知识和多种沟通技巧,如电话、会议、正式发言、谈判和社交技能。以“工作面试”模块为例,语言知识是与工作面试相关的基本表达,包括面试开始、进行过程及结束,提问与个人、教育背景、工作经历以及与职位相关的问题及其相应的回答;商务文化是熟悉工作面试的准备、流程、以及回答问题的技巧;交际训练任务包括:(1)以角色扮演的形式,模拟展示一次工作面试的全过程;(2)以编对话的形式,完成有关通知面试、接待面试者等情景对话。在经过模块训练,掌握传统、常规性的国际商务沟通技能的基础之上,再应用这些技能到国际贸易和国际合作的不同环节中,完成无障碍交流。比如国际贸易中一笔交易可能涉及如交易会、询盘、工厂参观、谈判等环节才能最终达成交易。中间的每一个环节需要应用到一种或多种国际商务沟通技能。如交易会,作为卖方需要在展位前欢迎、接待客商,并向客商介绍自己的公司和产品,还需要回答客商的询盘。这就要求熟练掌握社交、正式发言和谈判等模块。

2. 坚持教、学、练相结合,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为培养学生“语言交际+商务运作+国际文化理解”的三维能力,教学过程坚持教、学、练相结合。让学生先熟悉模块的基本作用和功能,然后通过直观生动的音频和视频演播进行学习和模仿,为之后完成特定的任务奠定坚实基础。除常规课堂教学之外,每个模块结束以后,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后完成一定量的对话练习、小组讨论、上台表演等。学生演练后,有针对性地进行点评,并提出改进建议,如此不断反复演练以提高商务交际能力,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并把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将作为形成性评估的指标,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三)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注意做到: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达到专业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突出知识性和实践性的良好结合;在模拟商务场景中操练商务交际技能,了解相关知识。具体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1.理论讲授法

针对商务英语课程的理论性强的特点,商务英语视听说教程必须在其理论知识扎实学习的基础上才能顺利得以进行。因此,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尤其重要。理论课的教学以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为主,学生课堂互动以及课后复习为辅。

2.案例分析法

在每个商务模块理论课时结束后,根据不同的主题,组织课堂进行相应的案例讨论,以掌握与该单元有关的关键词、关键词组、句型,提高专业表达能力。另外,经过深入分析和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可不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

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为达到共同目的而相互配合的过程。通过指导小组成员进行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从而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商务英语课程提供很多机会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完成各种课堂内外的任务,如角色扮演、小组互助学习、新闻播报等。角色扮演指的是,在每一个商务沟通模块学习结束后,均提供相应的商务场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小组互助学习是指导学生互练,在课堂内外,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相互之间开展互相指导,互相启发,互相练习听说能力,提高和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新闻播报任务是在第二个学期分派给不同小组的课堂任务,先推荐引导学生利用地道权威的英文网站,示范如何进行新闻播报,再让学生小组在每次课堂轮流进行新闻分享,旨在培养学生定期阅读英语新闻的习惯,了解最新资讯,跟踪时事热点,扩大国际视野。通过实践发现,小组合作法为学生创造一个充分表现自我的氛围,每个人都有表现的机会和条件,能在小组中相互交流和帮助,共享成功的喜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自主性、独立性,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

(四)考试形式改革与创新

考核是商务英语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考试改革方面,笔者一直都在进行探索和创新。考虑到语言技能的学习是长期积累的过程,口头的国际商务沟通能力需要从多方面来考察,摒弃了传统的闭卷笔试,采用了考核的形式,以便更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沟通水平。

考核分为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形成性评估的具体形式包括课堂学习活动评价,即对学生的平时课堂表现如发言、口头报告、角色扮演、作业等做出评议,然后教师进行点评,还包括平时测验,就某个章节的学习内容进行课堂测验,并分析测验结果,提出下一步的学习教学改革方案。终结性评估包括期末测试,重点考核语言和商务知识基础以及商务综合应用能力。形成性评估占最终成绩的30%,终结性评估占70%。而期末测试主要是口头表达为主,第一学期末采用口语考试,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包括个人一分钟自我介绍和小组的商务场景活动。第二学期末依然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以国际贸易的交易流程为主线,将所学的多种商务沟通技能与国际贸易专业知识相结合,设计场景,编写对话,进行角色扮演,完成从交易会、询盘、工厂参观、谈判到履行合同等一系列商务活动,制作成视频的形式上交。

跨境电商背景下,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具备良好商务沟通能力,尤其是良好口头商务沟通能力的外贸人才备受青睐,国贸专业学生已具备扎实的国际商务专业知识,如能进一步提升其口头商务沟通能力,定能大幅提升其就业竞争力,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人才市场上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 刑丽荣,崔春晓. 外贸企业对国际经贸类人才需求的调研报告―基于商务英语沟通能力[J]. 时代教育,2014(3).

跨文化交际毕业论文例9

近年来,跨境电商高速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网络零售市场,目前国内各大城市都在纷纷建设跨境电商产业园区,相关专业毕业生获得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跨境电商人才需要兼具外贸人才和国内电商人才的“功力”,然而现实中企业很难直接招聘到这种复合型人才,因此,复合型跨境电商人才的培养是外贸跨境电商行业发展的迫切需求。作为刚刚起步的跨境电商来说,未来跨境电商的人才缺口可想而知,整个电商行业未来三年的人才缺口将达到445.7万。同时传统国际贸易形势不断收缩,学生就业与毕业生发展受限,变革呼之欲出,开设跨境电商方向的国际贸易专业势在必行。

1 相关专业教学任务

不同于本科层次的偏重于理论研究教学,缺乏实际操作能力,高职高专类院校最注重的是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传统国际贸易教学基础上,跨境电商方向国际贸易专业学生还需掌握跨境电子商务的基本理论、发展趋势及前景,认识跨境电子商务的特点、跨境电子商务的模式;熟悉外贸第三方电商平台的规则及平台基本操作等知识;掌握国际物流和国际结算知识;掌握外贸市场网络调研、询盘、报盘、谈判业务和客户关系维护;掌握在跨境交易的整个过程中相关问题的正确处理等专业知识。经过专业培养,学生还应掌握如下技能:根据国际市场需求和不同的跨境电商平台,进行跨境网络调研、独立寻求货源并进行采购,能够在外贸第三方电商平台建立店铺、运营店铺、维护和管理店铺,能够进行平台基本操作和订单处理流程等业务操作能力和从事跨境电商运营与策划工作的基础技能。

2 目前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局限于传统教学

目前我院国贸专业课程设置基本是按照传统方式,强调国际贸易流程、单据填写规范、货物报关报检实操等内容的教学,并未引入电子商务等方面课程,并不符合跨境电商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报关、物流等专业的教学也基本拘泥于专业限制范围,难于突破传统模式,过于围绕“本专业”必然导致局限性,让毕业生在知识、技能、眼界等各方面相对狭窄。

2.2 过于强调课证融合

自中央大力推广简政放权以来,如海关总署已经正式取消报关员资格考试,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持证上岗”已经一去不返,同时报关员等岗位缺口也在逐渐趋于饱和,虽然行业协会纷纷挑起报关师等从业能力认可的旗帜,但失去了行政这层保护,很难说一系列持证“零经验”的报关员们命运将何去何从。不可否认过去在持证上岗的政策利好下,持证毕业生确实等于拿了敲门砖,双证毕业也为广大毕业生就业保驾护航,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目前市场对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仅靠一张职业资格证书很难再抢到铁饭碗。

3 市场需求下跨境电商人才教改势在必行

跨境电子商务是指买卖双方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跨国家或地区完成交易,将传统的国际贸易网络化、电子化,是当前国际贸易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式。目前现有的电子商务课程中,基本教学模式都是先了解电商基本操作流程,然后通过模拟软件做相关练习,老师缺乏电商经营的经历,往往陷入纸上谈兵。所谓实践教学也只是停留在机房电脑的软件上。在对于国际贸易专业新生的摸底工作中,80%的同学高考英语分数不理想,不会基本的日常生活用语表达。计算机熟练程度仅限于上网聊天及购物。在对于即将毕业的对外贸易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情况摸排中,贸易经济系学生普遍缺乏电子商务知识,而电子商务学生英语及对外贸易知识又严重缺乏。如何能把国际贸易知识与电子商务知识相融合,顺应时代要求,培养真正的复合型人才,是专业教学亟待解决的最大难题。

3.1教学思路转变

(1)加强与企业工厂的合作,先了解社会需要什么,再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派相关专业教师到一线去,参与企业活动,勇于充电。把经验带回来融合到教学中去,针对性地学习模式能让学生少走弯路,企业用起来也更加得心应手。

(2)减少理论知识的学习,增加大量的实践课程与操作练习,利用学院创业园区和其他实训条件创造机会让师生自主创业、主动学习,提升兴趣。

(3)把企业带到教学中来,尽量邀请企业专家进行讲座、加强互动,如果可以的话,利用订单式培养直接满足企业用人需求。条件实在受限也可以从邀请个人海外代购卖家开始,入门式地引导学生对跨境电商逐渐了解和接受。

3.2教学内容转变

针对跨境电商人才需要兼具外贸人才和电商人才的能力,调整授课内容。跨境电子商务人才的职业能力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语言能力与表达能力。包括对于产品描述的文案写作能力及与买家在线沟通的表达能力;第二,电子商务技能。包括网店运营基本常识,流行电商工具的使用、商品拍摄及图片处理,以及基本平台的操作技巧。第三,国际贸易拓展能力。包括商务礼仪,会展策划,海外仓储、交易风险控制、纠纷处理等。这方面课程设置除了着重加强外贸进出口及英语口语方向的培训,还应联合当地海关、商检、保税区等部门开展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社会形势;不拘泥于课本,利用EBAY,AMAZON等平台开展课堂教学,根据最新的社会动态及市场情况分析讲解既生动又实用。鼓励学生开网店,在实际操作中让学生来找问题。从过去教师让学生学的形式转变为学生主动学,教师做指导。

3.3教学团队的转变――积极合作

(1)合纵――与企业合作

跨境电子商务的教学需要大量实战经验。不能拘泥于理论知识,实践是重中之重。如果教师没有实际企业工作经验,或者外贸进出口的经历,就不能更好地为学生领航。所以在教学团队的建设上,除了传统课程的教学,还需要引入大量有实际经验的兼职教师。向学生传授如何与外贸客户交流,做网络平台以及国内国外电商平台应用中实际操作的经验,不时邀请合作企业以座谈会的形式交流行业最新动向。

(2)连横――与其他专业教师合作

本校国际贸易专业团队目前4人,很难涉猎全部跨境电商知识,在变革初期难免会遇到专业瓶颈,此时需与其他专业教师展开合作,各取所需,培养复合型人才或许需要复合型教学团队。

4 结语

跨境电子商务目的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专业人才,为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交易活动而服务。作为着重培养实用性人才的高职高专而言,通过课程设置改革,打造掌握国际电子商务职业能力,熟悉国际贸易规则,兼具较强的营销、沟通能力和外语水平,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跨文化交际毕业论文例10

一、引言

时至今日,世界已然成为一个地球村:全球性的经济、市场、媒体和文化等。为了使两个或者更多的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群体更好的互相了解,进行有效沟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热衷于跨文化的研究。作为涉海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即将面临着多元文化的冲突和涤荡:船员来自于不同的民族和地区,具有很大的流动性;船舶本身又不断的游走在不同的环境和地域文化之中。一条船舶的安全和谐运行有赖于其文化的主体——船员对其他文化了解得越多,就越有可能承认并克服种族优越感、不适宜的成见、偏见和歧视,使得船员个体文化更有效融合和船舶整体文化意识的快速建立。

二、研究设计及结果分析

基于语言学家贾玉新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理论设计问卷,本研究采用无记名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海洋高校涉海专业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进行调查分析。调查对象包括大连海洋大学,大连海事大学航海学院2010级各两个班,共122人。有效问卷收回份数为120份。结合以专访的形式向随机抽样的部分学生进行咨询,了解他们的学习现状,调查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跨文化方面的问题,认真听取了他们的建议和意见。

通过问卷及访谈结果显示:从整体来看,学习基础好的院校的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比其他院校的学生要高,可见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水平受到英语能力的直接影响;但部分入学成绩低的学生在问卷测试时的高分数则表明英语能力不是影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唯一因素。鉴于学习基础稍薄弱的院校采用的是大班授课,内容多偏向于大众话题,虽然学生会积累一定的交际知识,但由于疏于练习,渐渐淡忘;与此相比,有条件聘任外籍教师的高校,轻松营造一种真实的跨文化交际氛围,便于学生获取交往,交流及办事的跨文化意识,在与外国人交流时的心理负担也是比较低的。

三、本研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为了使海洋高校涉海专业学生在学习英语中具备如下的能力“有多元化的,随情景而变的言语能力,并且能够理解不同语言模式下的言语意义,能对体现社会文化差异的语言模式有超语言的理解能力”(Magnan&Walz,2002),笔者结合上述研究所得的现状及结果分析,对英语教学提出几点建议:

(一)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过去传统的从学校到教室、从书本到课堂的灌输式教学已明显不能适应现代海洋高校涉海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必须加强教师队伍的改革和素质提升,在设置课程时要文理兼顾,在教学过程中灌输人文知识,介绍英语交际习惯和行为方式,分析语言句法篇章的差异,同时兼顾拓宽学生的人文学科知识,使学生掌握与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有关的跨文化交流基础知识。可以把现有的理论型教师有计划地选派优秀教师到国外进行培训,使他们开阔视野,重视语言中的文化内涵,从而深化教学内容,使融入了跨文化元素的教学更具有活力和实用性。

(二)多角度营造跨文化氛围

学校及任课教师可通过各种不同方式营造跨文化氛围,比如聘任专业外籍教师,邀请其定期举办侧重于异域风俗人情社会习俗的讲座,组织英语角,开办英语话剧节和开设英美文化大片鉴赏,西方礼仪培训等课程,同时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去广泛阅读英语期刊广播,英美原版电影电视剧,作为志愿者参与国际性的博览会等,使学生更充分的接触多国文化,提高跨文化意识及交际能力。学校可以在体制上制定明确的跨文化教学大纲,利用网络资源平台普及跨文化交际知识,并保证外籍教师一起参与集体备课,随时提供跨文化交流学习机会。

(三)重视中国本土文化的输入,以科学发展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培养良好跨文化意识

当今文化的发展,必定是全球意识和民族意识的结合。文化是人类的财产,人类的交往提供了不同文化间的接触与交流的机会,因此文化交流是不可避免的。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中国本土文化当然是不能丢弃的。以中国本土文化为本,努力提高中国本土文化的竞争力,有信心地、客观地、包容地审视外来文化,接受跨文化差异,以更好的认知、了解和理解目标文化,接受外来文化有益于自己吸取外来文化的精髓,进行平等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四、结语

在这多文化,多语言的后现代社会,提高和发展海洋高校涉海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既是专业需要也是时代要求。在愈来愈重视跨文化交际教学同时,我们也要对自我的文化更深刻的了解与思考,才能从文化的角度去教语言,使语言与文化相得益彰,并驾齐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