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职业心理素质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1 17:15:45

职业心理素质论文

职业心理素质论文例1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5.076

Effects of Etiquette Education on Tourism College

Students' Professional Psychological Qualities

TANG Cheng

(Guilin Institute of Tourism, Guilin, Guangxi 541006)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connotation of civility education and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quality, civility professional psychological quality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as well as the significance of tourism institutions to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civility elaborate three aspects of education, aims to strengthen tourism institutions civility promoting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to provide guidance and reference.

Key words etiquette education; professional psychological quality; etiquette training

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是指与人所从事的职业匹配的心理素质总和,其结构包括职业认知、职业态度和职业技能,具有稳定性、基础性、综合性和发展性特征,对职业活动有制约、调节和鉴别功能。它是大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又有所区别,一般侧重于心理素质,主要包括从业者认知、感知、记忆、想像、情感、意志、态度、个性特征(兴趣、能力、气质、性格、习惯)等方面的素质。

文明礼仪教育作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是树立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客观条件,是实现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时,作为旅游院校的学生,熟练掌握基本的礼仪知识与礼仪技巧,加深文明意识及自身素质修养,掌握符合社会要求的各种行为规范,是提高旅游服务水平的关键,是培养旅游能人的必备条件,更是促进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提升的重要途径。

1 文明礼仪教育与旅游院校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内涵

1.1 文明礼仪教育的内涵

礼仪是人类为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的。荀子说过:“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礼仪不仅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更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大学生的文明礼仪状况反映了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也反映了整个校园的精神面貌与校园氛围,良好的礼仪文明更是为学生自己创造了一个和谐文明的生活环境。大学生正处在成长的关键时期,掌握基本的礼仪原则是其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在学习生活中敬人、自律、适度、真诚,常用文明用语,学会沟通,提高与人交往的技巧,灵活处理学习与生活中的问题,是大学生走向成功,自我提升与实现的重要保障。

1.2 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内涵

大学生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理素质,包括智力性和非智力性心理素质,通常一般的职业心理素质主要表现于对职业的认知、态度与技能,其它构成要素包括竞争的自信心、经受挫折的容忍度、不断进取的坚毅度、对待批评的分辨力、行为抉择的自我控制、环境变异的适应等。每一类职业,每一个岗位对人的心理品质的要求有所不同,侧重点也有所区别。旅游职业心理素质要求旅游专业的学生具有较高的服务意识,扎实的服务技能,规范的文明礼仪以及高尚的职业道德水准,它围绕着服务展开,更能体现人与人交往、合作的特性。旅游职业心理素质的高低是影响旅游专业大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关键因素,也是旅游院校培养具备较高综合素质、服务理念与技能的专业旅游能人的核心所在。

2 文明礼仪教育对旅游院校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意义

2.1 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服务意识与能力

旅游行业是一个与人交流与沟通的行业,从某种意义上说,热情的工作态度、灵活的沟通能力、超强的团队精神和服务意识、人际关系技巧、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我情绪控制等职业心理素质比单纯的业务知识和业务技能更能取得良好的服务效果。文明礼仪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的礼仪品质与意识,旅游院校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包括开展礼宾礼仪课程,参加礼仪技巧培训,开展礼仪相关的活动,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礼仪修养,使其掌握规范的礼仪技巧,去完善个人的综合能力,促使学生在从事旅游相关工作中,让客人感觉到温馨与舒适的服务,让客人感觉到旅游人该具备的气质与服务理念,从而实现作为旅游专业人才的价值。

2.2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大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的最佳阶段,面对新的校园环境,难免会产生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时,作为旅游专业的学生,提倡的就是要与各种各样的人交往。自己对情绪的控制,心理问题的疏导与帮助,就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文明礼仪教育可培养学生乐观而稳定的情绪,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第一,意志坚韧,并善于自我克制;第二,豁达宽容,自尊尊人,言行一致;第三,善于交往,建立并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第四,人格健全,有鲜明且较完善的个性。由此可见,提升文明礼仪修养,是旅游院校培养优质学生,处理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另一条重要的途径。

2.3 有利于塑造大学生健康体魄与服务形象

文明礼仪教育强调言行举止的艺术性,提倡优雅文明的行为规范。如谈话姿势:双方要互相正视、互相倾听、不能东张西望;站立时,身体应与地面垂直,重心放在两个前脚掌上,挺胸、收腹、收颌、抬头、双肩放松。双臂自然下垂或在体前交叉,眼睛平视,面带笑容,体现的是一种静态的美;坐姿端庄优美:腰背挺直,肩放松。女性应两膝并拢或两膝合并倾斜;男性膝部可分开一些,但不要过大,一般不超过肩宽。双手自然放在膝盖上或椅子扶手上。在仪容仪表上面,文明礼仪教育也强调要保持一个人的卫生和修养习惯,服饰、形象、仪表端庄、大方。加强文明礼仪教育,从大学生的细节着手,从平时抓起,是养成文明礼仪习惯的有效途径,更能塑造大学生健康的体魄与上佳的个人形象。

2.4 有利于构建和谐文明的校园氛围

文明礼仪教育的开展,可以净化学校的氛围,有利于构建和谐文明的校园生活。每一个学生都尊师重教,文明礼让,自尊重人,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杜绝不文明的生活方式,远离网络陷阱与虚拟环境,重视与人的沟通与交流,加强自己的实践能力,提高自己的个人素质,切实融入到学校的发展与建设之中,在学校这个和谐文明的大平台中去培养自己的品质,去实现自身的价值。

3 旅游院校如何加强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培养

3.1 加强文明礼仪知识的讲授

开展礼仪文明知识大讲堂,通过聘请学校优秀礼仪方面相关教师,进行礼仪知识与技能的讲解,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培养,促使学生掌握礼仪知识,作好理论基础。学校有必要结合礼宾礼仪精品课程的开展,加大对文明礼仪知识的宣传,定期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培训与指导,让他们能够更加系统、全面地掌握礼仪规范原则与动作,提升个人心理品质与旅游服务的意识与技能,达到理论上的充实,动作技巧的娴熟。

3.2 加强课堂、宿舍、校园文明的共同管理与建设

加大考勤力度,狠抓学风文明建设,严肃课堂纪律,对学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对累次出现违规违纪的学生进行通报警告及记过措施,做到出现一例严惩一例,绝不姑息。院校辅导员及时做好跟进工作,与出现问题的学生谈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从意识上认识到错误。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提到不合理的信念是造成问题出现的根源,并不是事件的本身。因此,纠正学生的错误认知,改变不合理信念是解决课堂危机的根本措施。宿舍文明建设,应该是长期进行的工作,定期与不定期的检查只是手段,根源还是要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宿舍脏、乱、差对自身的影响,包括身体疾病、心理健康等方面,让学生自觉行动起来,改变这个目前的现象,解决潜在的安全隐患。校园文明建设,需要学校的大力推动,每个人共同参与。宣传到位,积极处理不文明的现象,提倡文明正能量,树立榜样示范,从小事、细节去感染每一个在校大学生。

3.3 创立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主题活动月

通过开展系列活动,创立大学生文明礼仪主题活动月,通过实践教育精品活动,例如:开展礼仪操学习及训练、礼仪知识竞赛,制作微视频广告宣传片,举行礼仪风采大赛等,来促使旅游学子们将礼仪知识与技巧融入到学习与工作之中,掌握礼仪知识,学会礼仪技巧,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丰富多彩的活动实践中获得成长与快乐。

3.4 完善文明礼仪教育的相关制度

文明礼仪教育需要旅游院校大力的实施与推进,不仅是因为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更重要的是能够打造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质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活动需要有制度的保障,需要有相关文件的支持,包括奖励、处罚等正负强化的激励措施,对工作量进行细致的量化与考核,而不是一刀切,一布置,就没有进行跟踪与反馈。最后,活动效果不佳,资源也没有得到优化配置。

总之,文明礼仪教育主题活动的地位应该有所提高,特别是在旅游院校之中,其与学生的素质息息相关,与学校学生培养目标不谋而合,推进与加强文明礼仪教育是旅游院校刻不容缓的工作。礼仪文明教育开展得到位,势必能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势必对学生造成深刻长远的影响,势必能为社会培养出新时代的合格公民。

参考文献

[1] 刘海波.当代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 洪楠.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J].职业教育研究,2008.11.

[3] 周淑芳.论当代大学生礼仪文明素质培养[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4] 徐爱华.当代大学生礼仪素养缺失成因及对策探析[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5] 李琳.浅谈大学生社交文明礼仪教育[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1.6.

职业心理素质论文例2

现有文献围绕MBA教育的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培养模式、教育满意测评和能力素质构建与提升等主题展开了研究,但多侧重于策略性探讨,缺乏理论解释性和数据支撑性。有关MBA职业能力素质构建的研究也多立足于学校或学者本位,鲜有从企业用人需求的视角来系统开发MBA职业能力素质的测量体系。为此,本文将从企业用人需求的视角,采用扎根访谈方法开发MBA职业能力素质的概念化模型和评估指标体系,并通过大样本数据实证检验其妥当性;最后讨论研究结论的理论贡献及其对MBA职业能力素质培养的策略启示。 二、 理论背景

1. 职业能力素质的概念。职业能力素质又称职业胜任力。它是将工作(或组织、文化)中表现优异者与表现一般者区分开来的个人潜在和深层次的持久品质与特征(Sandberg,2000)。其核心内涵包括隐性素质和显性能力,二者共同影响个体行为(MeClelland,1973)。综合现有文献,职业能力素质具有三个主要特征,即与工作绩效密切相关,可对未来绩效进行预测;与工作岗位相互联系,具有动态性;能够区分绩效优异者与绩效一般者。职业能力素质的培养服务于企业的用人需求。只有真正面向企业、适应企业实际需要的职业能力素质才能得到企业的认可。为此,本文将MBA职业能力素质定义为MBA学生在特定企业文化氛围、组织环境及工作岗位中所具备的能区分优异绩效与一般绩效的、可被客观衡量的业务素质和能力。

2. MBA职业能力素质的维度。自MeClelland(1973)提出以职业能力素质而非智力作为评价雇员和管理者的工作绩效及能力的理念和方法以来,现有文献围绕MBA职业能力素质构成维度展开了持续的讨论。然而,分类依据与研究视角差异使现有研究并未对MBA职业能力素质的内涵维度和下位构成属性(即指标体系)达成共识。Saxena(2014)基于企业管理者的实证调查分析了MBA职业能力素质的构成及相对重要性,但对MBA职业能力素质的提炼过于概略抽象,对培养实践的具体策略启示有限。余国婷等(2014)将MBA职业能力素质划分为决策、交往、沟通、领导、执行、创新能力,但其维度划分主要依据文献分析与主观推演,缺乏实证数据的支撑。MBA职业能力素质归根到底要满足企业用人的实际需求,仅从学校本位或学者本位探讨MBA职业能力素质的内涵是不够全面的。经验性和思辨性的维度划分也缺乏理论解释性和数据支撑性。为此,本文接下来将从企业用人需求的视角,采用扎根访谈与实证检验相结合的方法对MBA职业能力素质的构成维度与指标体系作进一步深入探讨。 三、 MBA职业能力素质的概念化模型与评估量表开发

1. 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扎根理论探索性地开发MBA职业能力素质内涵维度概念化模型。作为一种探究构念内涵的质化研究方法,扎根理论旨在通过全面收集、分析编码原始资料,从中获得充分事实与数据支持,在此基础上对概念和范畴进行归纳提炼,进而建构理论。为此,本文围绕MBA职业能力素质的构成维度和属性展开扎根访谈和量表开发。

2. 资料收集。本研究采用小组讨论方式就MBA职业能力素质的构成维度和属性展开扎根访谈并收集资料。受访者均为对MBA教育有所了解或体验的企业中高层管理者。小组讨论按照理论饱和原则抽取27人随机分成5组,对其中4组进行了访谈讨论,第5组留作理论饱和度检验。每组访谈时间约为60分钟。

3. 逐级编码。

(1)开放式编码。开放式编码旨在通过分解访谈资料,比较资料所反映现象之间的异同,从而将资料概念化。初步分析和筛选资料后,共得到282条原始语句。通过将多于三次指向同一概念的原始语句进行概念化,客观地得到经管知识、英语、计算机、阅读、写作,正直、诚信、宽容、感恩、尊重他人,责任意识、积极主动、勤勉好学、创新意识、冒险精神、自信、自我调节、公正理性、实事求是、自我反省,团队意识、无私、融洽共事、换位思考、引领动员、沟通交流,经验丰富、善于思考、眼光前瞻、明辨共30个相关概念和知识技能、思想品德、身心素质、人际交往、经验认知共5个范畴。

(2)主轴编码。主轴编码即通过将开放式编码所得范畴建立关系联接,从而具体化属性和维度。本文根据McClelland的能力素质内涵和范畴间的相互关系与逻辑次序把MBA职业能力素质内涵划分为隐性素质和显性能力两个维度。MBA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身心素质是其职业能力素质的内在表现,体现了内在更深层次影响其发展的隐性素质。MBA学生的知识技能、人际交往能力和经验认知是其职业能力素质的外在表现,体现了影响其发展的显性能力。

(3)选择性编码。选择性编码即在范畴中对核心范畴进行挖掘,通过描述现象的“故事性”对核心范畴与其他范畴间的逻辑关系进行梳理,再基于相关资料和理论对各范畴及其间关系进行动态地完善,从而达到理论饱和要求,最终形成概念化模型。本文从企业用人需求出发,通过文献探讨、扎根访谈和编码甄选过程将MBA职业能力素质概念化为隐性素质和显性能力两维度位阶结构,并追加第5组进行理论饱和性检验,最终形成MBA职业能力素质内涵故事链(维度模型)。隐性素质指MBA学生应具备的由一定心理特征构成并决定其价值观、人生观的思想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它是考察MBA学生道德品质优劣及社会心理成熟与否的内在标准,决定并支撑着MBA学生外在的显性能力。显性能力是指MBA学生的技能、知识、行为范式的总和,它是能力素质的外在表现。结合文献考察和扎根访谈,43测项初始测量量表也同时被开发出来。 四、 MBA职业能力素质概念化模型与评估量表的实证检验

1. 构念测量。扎根研究的目的在于理论建构,而基于扎根构建的理论是否科学合理则需量化数据加以检验。为此,本文通过大样本问卷调查,采用扎根访谈提取的初始量表对“思想品德”等5个构念进行测量,以检验本研究开发的MBA职业能力素质概念化模型和量表的妥当性。运用7分Likert尺度从“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测量应答者对各研究构念的认识。

2. 数据收集。本研究以MBA研究生和企业管理者为调查对象,随机抽取350名被试进行实地问卷调查。收回问卷306份,剔除无MBA学习经历者和未完成问卷34份,最终有272份问卷被应用到数据分析中,问卷有效回收率为77.7%。

3. 量表评价与提纯。

(1)探索性因子分析。使用Varimax回转主成分因子分析检验初始量表单一维度性。KMO值为0.93,抽取样本较为充分。Bartlett球形检验验证值(p=0.00;

(2)验证性因子分析。使用AMOS20.0进行一阶与二阶验证性因子分析检验模型收敛效度。一阶因子分析中修正指数10以上思想品德SX7测项、知识技能ZS1测项和人际交往RJ1测项因交叉装载被删除,其余测项单一维度性显著,模型拟合度较好。二阶因子分析中修正指数10以上验认知JY1测项因交叉装载被删除,其余测项负荷值介于0.55~0.78,均大于0.05显著水平和200以上样本装载值大于0.4的基准,收敛效度和模型拟合度良好。

(3)整体测量模型评价。使用AMOS20.0在修正指数10以上检验MBA职业能力素质整体测量模型。各测项单一维度性和模型拟合性较好(见表1)。各构成因子的平均变异抽取值AVE介于0.61~0.70,符合0.5以上基准。概念信度介于0.81~0.91均符合0.7以上基准。AVE平方根均大于任意两个因子相关系数(0.40~0.65),构成因子判别效度得以检验,两维五因子区别性充分,能够代表MBA职业能力素质整体概念的不同方面。MBA职业能力素质测量量表最终提纯为39测项,各测量尺度Cronbach's α系数均大于0.7基准,最终量表的信度得到确认。

4. 模型评价。为检验MBA职业能力素质维度模型的妥当性和普适性,在量表提纯基础上,本文使用AMOS20.0对该模型进行拟合度检验。各项评价指标均优于推荐基准,显示出良好的模型拟合度,说明将MBA职业能力素质界定为包括隐性素质和显性能力的两维度五因子位阶结构在统计学上具有合理性,其普适性也得到大样本数据支持。 五、 研究结论与培养策略

职业能力素质决定着从业人员的价值取向和工作绩效。为探究MBA职业能力素质的内涵,从理论上回答“适应企业需求的MBA职业能力素质构成及测量”这一基本命题,本文采用扎根访谈和实证检验方法,系统开发MBA职业能力素质评估指标体系,取得了富有价值的结论。其一,MBA职业能力素质是一个由隐性素质和显性能力构成的两维度五因子位阶结构。其中,隐性素质包括思想品德和身心素质;显性能力包括知识技能、人际交往能力及经验认知水平。其二,隐性素质对MBA职业能力素质的相对贡献度大于显性能力,较显性能力更大程度地决定了MBA学生职业能力素质水平。

就理论贡献而言,本文开发的MBA职业能力素质概念化模型科学揭示了MBA职业能力素质的内涵,丰富发展了能力素质理论。MBA教育是市场化产物,对学生职业能力素质的培养要以企业的实际用人需要为导向。本文从企业用人需求视角实证性地探明了MBA职业能力素质是一个由隐性素质和显性能力构成的两维度五因子位阶结构,系统揭示了MBA职业能力素质的核心内涵。本文开发的职业能力素质测量量表为评估MBA学生的职业能力素质,构建企业用人需求导向的MBA培养体系,以及后续相关研究提供了有效测量工具。

就实践启示而言,本研究为MBA培养院校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素质提供了丰富的策略启示,也为企业选用MBA人才提供了理论依据。MBA教育要注重学生思想品德和身心素质等隐性素质的塑造,知识技能、人际交往和经验认知等显性能力的培养。需要强调的是,隐性素质对MBA职业能力素质的相对贡献度大于显性能力。其意涵在于,企业用人看重人才的内在素质更胜于其显性能力。此外,MBA职业能力素质的培养是一个动态持续的过程,需要量化考核与追踪评估来保证培养的有效推进。

当然,本文开发的MBA职业能力素质概念化模型和测量量表虽然在统计学上得到确认,但可能存在样本数量局限和受访者认知偏差的影响,其妥当性和普适性还有待进一步的调查。在未来研究中,进一步探究MBA职业能力素质的内涵,以及组织战略、组织环境、组织文化、行业背景等因素对MBA职业能力素质的要求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Saxena P, Bendale S.The management education(MBA) challenge a study of managerial competency needs & how well MBA's differentiate.Procedia Economics and Finance,2014,(11):642-653.

职业心理素质论文例3

纵观卫生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2011-2015年)指出:护理事业的主要目标正在由前一个五年的“以健康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向“‘以病人为中心’,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专业、人性化的护理服务”发生改变。

初中起点的五年制高职护理学生职业素养与社会发展需求存在着不小的差距。随着应用型人才培养模拟的不断普及和深入,培养出的五年护理毕业生在理论知识动手操作能力等刚性素养方面,人文素养、行为习惯和心理素养等软性素养与优质护理服务的岗位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已经成为五年制护理毕业生顺利就业的瓶颈。护理职业教育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强技能、实用型护理人才的教育,以人民群众的满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现在社会需要的护理人才不仅具有精湛的专业技术能力,还要有丰厚的人文素养和良好的心理素养,这是为人之本,从业之基,执业之要。未来护理人才的竞争将是在硬性护理技术基础上软性护理素养的较量。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渴望享受到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这无疑对护理毕业生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尝试将企业上广泛应用的“8S”理论尝试性引入到高职护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中,通过有效干预,着重培养、规范他们的行为习惯心理素质等软性素养,提高核心竞争力,从而达到为社会培养合格护理人才的目的。

五年制护理学生在校的学习中,在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培养上侧重实施“前4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目的在于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提升操作技能等刚性要求,让学生养成良好护理的基本功;在软性职业素养的养成上侧重“后4S”(素养、安全、节约、学习),目的在于强化学生的内涵,培养他们的隐性素养。

(一)运用“前4S”管理 理论操作要兼顾

课程的设置,可以将护理教育课程分为普通类(语文、数学、英语等)、公共类(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人际沟通、护理礼仪、计算机等)及专业类(专业知识、操作技能等)三大模块,根据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进行有效组合。课程的实施,采取学分制的形式、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的办法,以必修课、选修课和讲座的形式组织教学,使护理专业课程的设置逐渐脱离旧有模式。

实训基地要营造真实的医院氛围,尽可能贴近医院、贴近临床,从技术、管理水准以及质量安全等方面模拟医院环境,并突出职业素质训练,让护理学生在一个仿真的医院环境下按照未来专业岗位的要求,得到实际操作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实训,从培养学生良好的清洁习惯开始。指导教师可以让学生组长监督学生清扫实训场地,维护保养医疗设备。清扫要全面彻底,以保证保持实训室干净明亮。实训过程,注重强化基础训练,动作规范,举止得体,指导老师要充当裁判员的角色,让学生勤于动手,严格管理,形成真实医院工作环境的氛围,在实训课日常教学的最后一个程序,指导老师可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归纳总结,肯定成绩,指出不足,从而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加以改正提高。从而培养学生扎实的实训基本功,长久规范促成良好习惯的养成。

(二)运用“后4S”管理 提升学生软性素质

以活动教育人,以形象影响人。中高职学生来校绝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技能,还必须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人文素质,是一种软实力,是隐形的,是护生从内心深处散发出的气息,良好的人文素质,能超越药物的治疗,有时候会起到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学人文主要靠内化,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课程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就是一个良好的内化过程。我们应加强对护理专业教师的人文学科知识的灌输,使护理专业教师能有意识地把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课教学融会贯通起来,把人文素质教育内容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在讲授专业同时,润物无声地提高护士生的人文修养。

高职学校跟初中、高中不同,专业知识、人文素质的学习培养不仅仅拘泥于课堂,学习很重要,但不是学生生活的全部。通过第二课堂----“校园课堂”开展专业兴趣小组,演讲、歌咏比赛等文体活动,营造健康向上、人文丰厚的校园氛围,使学生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中,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人文素质,实现教育目标。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着力从制度、精神、环境、行为等方面构建校园文化,促进学生在护理文化的熏陶下健康成长。

以第三课堂----社会课堂为外延。现实的情感体验永远比理论的说教对人的教育效果更深刻、更持久。可以采用定期和不定期的方式,组织学生到医院,进社区、福利院,护理实践基地等社会场所,开展参观学习,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对护理职业崇高性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能够在耳闻目睹中亲身感受和体验人文精神,从而端正学习护理的态度,树立牢固的护理专业思想。

目前,高职护理学生的培养模式仍然是常规的以理论教授为主、而且很多高职院校的专业课教研室与医院教学长期分离,高职护理学生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更无从谈起。未来护理人才的竞争将是在精湛护理技术基础上人文素养和心理素养的较量。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重要一员,肩负着为医疗卫生行业培养一线高素质技能型服务人才的使命,护理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向医疗机构培养合格护理人才。将“8S”理论引入到五年制高职护理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可以在提高其刚性柔性职业素养,锻炼其职业能力,培养德艺双馨的护理职业人,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 教育科学 2007-01-01

[2]《学习“8S” 管理精髓的心得》(沈玲 企业信箱 2008年12月19日)

[3]《中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现状与对策研究――以潍坊市某护理学校为例》(邱建明 鲁东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论文2015年1月)

[4]《木桶理论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阚师鹏 价值工程 2004年第9卷)

[5]《浅谈“新木桶理论”在护理队伍管理中的运用》(蔡红霞 大家健康 2013年5月)

职业心理素质论文例4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人员所具有的与从事具体职业相关的,对职业活动起关键作用的内在的品质和能力,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职业技能素质等。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择业观创业观,培养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等。从内容及其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看,职业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有着极大的相关性和相融性。随着高职“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改革的深化,以职业素质的培养为着力点,创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体系,是提升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一、围绕职业道德教育,构建“一体两翼”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容体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主渠道主阵地,承担着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目前高职的思想政洽理论课的教学体系是根据和教育部的“05方案”设置的,即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下称《基础》课)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下称《概论》课)。新课程方案的实施对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深化、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新变化,整合、拓展、创新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内容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适应这一要求,笔者认为实践中可尝试构建以‘,05方案”为主体,以职业教育和心理教育为两翼的教育内容体系。

(一)以“05方案”为主体,整合拓展教学内容,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概论》课和《基础》课的开设,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法律法规的基本要求,引导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形成科学的“三观”。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围绕高职人才培养特色,结合学生的实际,可整合、拓展课程的教学内容:一方面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塑造和引导功能。如《概论》课可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在讲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的同时,将理论学习和学生关心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相结合,用理论指导实践,分析学生能感悟和触摸到的内容,这样既可避免理论宣讲的枯燥性,又可增强教学的说服力。另一方面,针对高职的就业导向、能力本位,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如《基础》课教学中可强化学生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及跟学生的就业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教育,如可增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等内容,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以“职业指导”和“心理教育为两翼。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

职业指导不等同于毕业前的就业指导,它应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涯的全程。职业指导课程应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根据学生发展不同时期的不同要求,施以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大一可开展“职业导向性教育”,引导学生在了解专业、了解自身、了解社会的基础上,制定学习生涯和职业生涯规划确立职业发展方向,制定职业发展目标;大二,可进行“职业融人性教育”学生通过实习实训,更好地了解社会分析自我,将职业生涯规划落到实处并有效地实施、修正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将之与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的学习职业道德的培养、职业素质的提升有机地结合起来;大三,町实施“职业拓展性教育”,针对毕业生群体的需求,在做好常规就业指导工作的同时,注重学生作为职业人必备的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提升,关注学生后续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教育培养。

高校毕业生就业呈现结构性和地域性的“供大于求”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在人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高校学生的心理压力和精神压力之大是不言而喻的。法国社会学大师莫里斯说过:“心理学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心理教育的任务就在于预防问题,发现问题,提供指导,为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心理基础。为此高职院校应立足高职教育的特点,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提升学生职业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设立专门机构,配备专职指导老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月等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理健康;以心理咨询中心、大学生心协为主阵地,以心理危机干预为主线,形成中心、院系、班级心理委员三级工作网络为支撑的日常工作体系……还可将心理教育与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与学生的专业教学、实习实训相结合,使之日常化、全员化、全程化,引导学生形成积极良好的就业心态。

二、服务职业技能培养,构建“多边合作”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践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教学是寓教于“行”的过程,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形式,也是深化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增强其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应立足于“就业导向”“校企合作”等人才培养特色,积极探索高职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育的新途径。

(一)健全实践保障制度,创新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内容

在组织实施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往往会遇到诸如实践课时、经费、安全等方面的问题,建立强有力的实践保障体系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这个保障体系至少应该包括组织保障、经费保障和制度保障。学校应组建一支包括党委、教务处、学生处、团委、财务处、后勤保障处等部门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教师的工作队伍,整合各方力量形成合力,为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组织保障;学校每年应根据学生数拨付一定的经费专项用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践教学,为其顺利实施提供经费保障;教务处要以要求专业课实践教学的标准来组织安排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践教学,明确把实践教学课时写进教学计划,有统一的大纲,有规定的内容和学分,有完整的课表安排,有规范的考核标准和要求,为实践教学提供长期实施的制度保障。

从实践内容上讲,可尝试将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践教学与学生的就业及和谐校园的构建相结合。利用实践课时,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查,深入基层,在实际工作中!学习与人交流,与人沟通,与人相处,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力;实践中了解社会需求,了解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行业企业发展的状况,科学地做好自己的学习生涯和职业生涯规划;与学生的专业实习实训相结合,让学生零距离地了解职业道德的内涵及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参与校园文化活动,通过知识竞赛、读书节等活动深刻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积极投身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构建;参观改革开放的典范,如华西村等,让学生切身感触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及党的领导的正确性……

(二)构建多边合作平台,多渠道探索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途径

首先可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践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相渗透。在构建和谐校园、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今天,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越发多姿多彩。高职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践教学,可与学校的党团组织相结合,与各院系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相结合,在各级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中渗透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践环节:利用“五四”“七一”“一二九”等活动纪念日,组织或参与组织学生开展读书节、征文比赛、演讲辩论赛、党团知识竞赛等活动,帮助学生在了解历史了解国情的同时,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情感,锻炼思考、表达能力;参与志愿者组织或公益活动,如参与为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捐款、义务献血、组织到敬老院、孤儿院帮助老人照顾儿童、参与和谐社区建设等活动,培养锻炼学生的参与意识、社会责任感及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等。

其次可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践教学与学生的实习实训相渗透。“就业导向”“能力本位”使得部分学生产生“短视”行为,重专业技能,轻思想政治素质。针对此.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可借助学生实习实训的机会,深入实习工厂,与实习指导教师及工厂的实习指导师傅们相互配合,让学生在实习实训中切实去体会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做人之本,是立足之基,自觉地去体会政治理论教育对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从而提高其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围绕职业素质提升,构建“全员全程”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考评体系

有学者指出,教育所追求的目标的全面性与考试的有限性永远是一对矛盾,无论怎样的考试都无法反映学生发展的方方面面。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考核尤为如此。高职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承担着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重任。短短三年的教育,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否提高了?科学的“三观”是否“人心人脑”?这一切很难用一个具体的量化的标准来衡量。这些特点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内容、彤式、标准等都应有别于其他的课程。要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状况,必须构建科学合理、客观公正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考评体系。

(一)重知重行,创新考核内容,丰富考核形式高职的生源构成、人才培养途径、

职业心理素质论文例5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C-0041-02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不断深入,各高职院校意识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既要注重职业人的培养,又要注重社会人的培育;既要注重专业知识技能的提高,又要注重人文素质素养的提升等。然而,由于长期以来人文素质课程的构建及管理受制于单一中心治理的理念,各高职院校人文素质课程改革的效果并不理想。高职人文素质课程和专业课程系统相比具有自己独特的内涵与性质,因此,高职人文素质课程改革需要新的管理理念和模式。

一、高职人文素质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阶段人文素质教育阶段性目标界定不清。我国学生从小学阶段开始就接受人文素质方面的教育,历经初中、高中以至于高等教育,每个阶段的人文素质教育目标应该是有区别的,并且应该体现顺序递进的特点。此外,高等教育阶段中的高职院校和普通高等院校,两者的人文教育培养目标也应该是各有侧重点。近年来,中小学进行了新一轮课程改革,通过制订课程标准对各个阶段的人文素质教育目标进行了比较明确的界定。然而高等教育阶段的人文素质目标仍然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界定,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高职的人文素质课程培养目标无法与普通高等院校的人文素质培养目标区别开来,造成高职人文素质课程体系构建从顶层设计上就存在问题,教学目标不清,课程体系构建及教学内容设置自然就不会有实质性的突破。

(二)高职人文素质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关系没有理顺。长期以来,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的实习实训课挤占公共课的现象比较常见。高职教育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主要任务,职业定向性相当强。但是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别,绝不是纯粹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育,同样是培养社会人的教育。所以,高职教育既包含专业教育,也包含人文素质教育。在重新构建的人文素质课程体系中,专业课程体系与人文素质体系如何做到相对独立,又如何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仍然是一个难题。

(三)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渠道比较单一。高职院校通常以选修课的形式设置人文素质课程,课程涵盖的范围相对狭窄,教育渠道比较单一。单一的教育渠道既难以体现人文素质课程丰富多彩的特性与魅力,又难以满足学生在人文知识、人文技能以及情感体验等方面的要求。

(四)高职人文素质课程师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猛,高职院校规模不断扩大,但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十分短缺,尤其是人文素质课程的师资存在缺失。据相关调查,不少高职院校很少投入项目资金专门引进或培训人文素质类的教师,因此,目前高职院校从事人文素质教育教学的专职教师专业对口不多,大部分是由其他专业的老师或者是兼职教师、外聘教师临时充任。

二、多中心治理理论引入高职人文素质课程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多中心治理理论是在公共管理研究领域出现的一种新理论, 其创立者是以奥斯特罗姆夫妇(V incent Ostrom and E linor Ostrom)为核心的一批研究者。奥斯特罗姆对多中心的解释应是最权威完整的:大城市地区地方管辖单位的多样化就是一种“多中心政治体制”,这种体制会有许多在形式上相互独立的决策中心,它们在竞争关系中相互重视对方的存在,相互签订各种各样的合约,从事合作性的活动,或者利用核心机制来解决冲突,在这一意义上大城市地区各种各样的政治管辖单位可以连续的、可预见的互动行为模式前后一致地运作。20世纪 90 年代后期多中心治理理论被社会科学家赋予了比较新的涵义和内容,并开始广泛应用于政治科学研究领域。多中心是相对于单中心提出的,它强调多主体在公共事务中的参与,其实质就是多个权力中心和对公共事物进行管理,为责任目标提供服务。

将多中心治理理论作为一种理念引入到高职人文素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是出于以下几方面的需要:一是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形成的需要。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包括人文知识、人文情感、人文价值观、人文行为能力。人文素养是依靠长期教学环境的“熏陶”,以各种教育方式对学生教育、浸透,才能够“内化”为学生内在的人文素养,最终成为自觉的人文行为能力,其形成过程呈现为“熏陶―浸透―内化―自觉”。人文素质的形成相对专业技能来说影响素质更纷繁,环境更为复杂,周期更长,因此,我们需要从更广阔的视野来看待人文素质课程的设置和管理问题。二是人文素质课程自身发展的需要。多中心治理是相对于单中心而言的,高职人文素质课程在过去习惯性的单中心治理模式下,已经对其课程体系构建造成了阻碍,主要表现为低效率的资源配置、被压抑的创新发展意识、被边缘化的课程职能等问题。实际上,很多高职院校都曾进行过人文素质课程改革,但往往都是“拓展―缩小―再一轮不同范围拓展―再缩小”,伴随着这种反复,高职院校管理人文素质课程的部门分分合合,结果往往是“放乱收死”。多中心治理的分析单位不仅包括个人,而且包括商业企业、立法机关、政党、公共机构甚至民族国家。作为高职课程体系中的公共课程,其设置和管理需要新的管理模式。鉴于高职人文素质课程在高职整个课程体系中公共课程属性,我们可以将高职人文素质课程作为一个分析单位,引入多中心治理理论。多中心治理的优势就在于强调多主体的参与,不仅可以把局限的但独立的规则制定和规则执行权分配给无数的管辖单位,还可以充分整合利用各管辖单位的资源。

三、多中心治理视角下高职人文素质课程体系的构建

从多中心治理视角构建高职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必须明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技能人才,高职人才素质主要包括人文素质和专业素质。人文素质细分主要有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法治素质、审美素质、学习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安全素质、创业素质等;专业素质主要有通用技能、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对应以上素质的培养目标,我们构建一个将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浸透在每一个教育教学环节的课程体系:通过设置思想政治课程、体育选修项目课程、心理健康与安全意识课程、就业与创业课程、人文素养选修课程等五个课程模块,以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拓展其人文视野,其中,人文素质选修课程模块主要拓展学生人文知识,培养学生学习素质、审美素质等;以提升学生人文价值与丰富学生人文情感为目的,设置学生素质工程、校园文化活动等两个实践课程模块;同时将学生人文行为能力培养浸透到专业拓展课程、通用技能课程、专业课程等三个课程模块中(见图1)。

图1 高职人文素质课程体系构成图

四、多中心治理视角下高职人文素质课程体系的管理

多中心治理视角下的高职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基本上包括了高职整个课程体系,其范围不仅包括学生在校内的活动,还随着高职校企业合作不断深入延伸到社会各行各业中。这时学校的人文素质课程体系管理如果还继续停留在单中心状态,显然已经不适应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多中心治理的理念要求高职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在管理上重点做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建立多主体参与的职责负责制。重新构建高职人文素质课程体系需要全员参与课程管理,包括产业、企业中参与教学的所有人员,院校方各部门、各单位的全体人员。多中心治理视角下,院校层面应该善于通过建章立制将人文素质课程管理的执行权分配给相关的管辖单位,比如根据图1构建的课程体系,可以打破常规单中心治理思维方式,将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作为每个部门的一项任务,列入绩效考评范围,逐步建立多主体参与的职责制度。多主体参与的职责制度意味着决策主体的多元性,也就是说高职院校不再只由一个部门负责人文素质课程体系构建及管理,几乎所有行政职能部门及教学单位都会成为相对独立的决策主体。

(二)构建新的课程管理制度。实现人文素质课程的多中心治理,最为关键的环节在于形成相对的课程管理制度,并构成一个良性循环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无论是企业还是部门,必然会存在各自利益的追逐与竞争,应通过这种竞争形成互相牵制、互相促进的机制。例如,通过制度的建立明确在课程管理中谁参与哪些层面的决策,以什么方式参与?形成怎样的合作制度?在这些合作活动中各自承担的责任是什么,得到什么?对合作中的违规行为如何监督、惩罚?如何协调解决合作中的冲突行为?这个良性循环体系的形成要让参与治理的各方尝到甜头,以长久地吸引高职院校内部及外部的相关单位积极参与到学生人文素质的课程体系中。

(三) 灵活整合利用社会各界的人文素质教育资源。多中心治理视角下,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资源的范围将会被不断扩大,通过课程体系设置与管理课程实践活动、顶岗实习等,资源整合巨手将会从院校内部延伸到其他高校乃至社会各个行业之中。例如,近年来国内不少高校都引入了北京超星集团旗下的尔雅公司开发的尔雅通识网络课程,尔雅依托功能强大的在线教育技术平台,与国内外100多家教育科研机构,3000多位专家名师合作,整合了大量国内外优质的人文素质课程资源。推行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将企业的优秀企业文化整合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教学资源。例如,青岛啤酒博物馆浓缩了中国啤酒工业及青岛啤酒的发展史,集文化历史、生产工艺流程、啤酒娱乐、购物、餐饮为一体,体现了世界视野、民族特色、穿透历史、融汇生活的文化理念,完全可以整合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课程的教学资源之一。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的东盟合唱团,以音乐艺术课程教育为基础,除围绕着校园文化艺术节、节庆晚会、名家讲坛等校园文化活动,以新年音乐会、音乐沙龙等为主要表演形式,营造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吸引学生参与。同时,也注重对接社会实践,如以“东盟合唱团”为主要引导载体,通过参与东盟民歌节、南国周末音乐沙龙、亚洲声乐(合唱)节等对外交流演出,把艺术教育实践与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紧密结合,成为各行业组织演出单位的重要资源,同时校内教师也将这种活动过程整合为本校的人文素质课程资源。

【参考文献】

[1]肖贻杰,梁德军.高职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融合的探讨――基于广州市高职院校的调查[J].教育导刊,2011(10上)

[2]陈会丽.高职人文素质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河南农业,2011(3下)

[3]龚虹波.地方性高校多中心治理的制度构建[J].大学教育科学,2012(6)

职业心理素质论文例6

职业技术院校是高技能人才的摇篮,其最终目的应是培养全面发展的“职业人”,而不是只懂技术片面发展的“工具人”(指人在生产活动中与机械一样,只是一种工具)。“职业人”首先是一个健全的“社会人”,具备普通公民的基本素质,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公民;其次作为从事特定职业的公民,还必须具备与其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职业素质。需要具备其职业活动所要求的技术知识与技能,还必须具备与其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职业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以及一定的人文素质,如将此视为素质教育理念在职业院校的深化,可归结为职业素质教育。而目前教育界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有不同看法,主要存在以下四种代表性观点,本文将各观点与职业技术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理念进行比较分析。

一、通识教育 (General Education)辨析

通识教育起源于西方,从19世纪初被提出以来,有一定代表意义的表述达50多种。1945年,哈佛大学委员会发表的《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将通识教育界定为“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首先作为人类的一个成员和一个公民所应接受的那部分教育”指出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完整的人”、“健全的人”和“自由社会中的健全公民”。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对教育质量非常不满,发出了“国家处于危险中”的呼声,因而“回归基础”的呼声高涨。要求学校加强对学生基本学术能力等的训练,许多学校将英文写作、数理统计、自然科学、口语表达、逻辑思维、批判能力等视为学校教育基本要求。所以20世纪80年代左右哈佛学校发表的《哈佛大学关于核心课程的报告》开启了核心课程作为通识教育标志和特征的新时代。以核心课程取代原有通识教育课程,这些核心课程涉及文理学院六个领域。包括文艺领域、史学领域、社会领域与哲学分析、科学领域、外国文化领域、道德思考领域。

通识教育与素质教育毕竟不同。通识教育相对应的概念是专业教育(Special Education),通识教育是关注学生成为一个合格公民的教育,它是包括文化、道德、情感、体力等各个方面内容的非专业性教育,通识教育更多在培养一个公民;而专业教育培养目标是特定专业技能人才。素质教育是从人的素质结构的具体操作目标入手解决全面发展教育理论在具体教育实践中的运用,素质教育包括了通识教育中的内容,同时专业教育中也有素质教育的内涵。

二、人文教育(Humanism Education)辨析

人文教育是培养人文素质并促使其内化的教育活动。其中人文知识及方法是人文素质的基础,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核心,人文行为是人文素质的外化。

杨叔子院士认为:“人文素质就是做人的素质。人为本,做人的素质,特别是人格,是本之本”。可见,人文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通过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相关知识的学习、熏陶、感悟、内化、积淀,使人形成正确的行为态度,能够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虽然人文教育与素质教育落脚点都在人身上,但人文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素质教育还蕴含着其它诸如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的教育。

三、文化素质教育(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辨析

文化素质和文化知识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文化知识是指经过各种文化课程的学习而得到的种种具体知识;而文化素质则指一个人的知识、才能、鉴识所构成的文化造诣或素养的一般体现。

主要是通过对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可见,在我国文化素质教育的重点是人文素质教育,但文化素质教育涵盖了人文和科学素质两方面的教育,内容比单纯的人文素质教育更广。

与素质教育相比较,文化素质教育则是把文化素质单独提出,旨在培养文化素质。素质教育着眼于提高人的内在素养和品质、强调知识内化和身心发展,是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不仅涵盖了人文素质培养,还强调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宗旨

四、职业素质教育(Professional Competence Education)辨析

素质教育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于1987年在《努力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的讲话中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概念,他认为基础教育不能单纯办成升学教育,而应当是社会主义的公民教育,是社会主义公民的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着眼于提高人的内在素养和品质、强调知识内化和身心发展的教育价值观。叶澜(2006)认为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宗旨,处于一切教育活动之魂的地位,而不是一个规定化的教育活动的模式。在教育目标上,坚持以人为本,强调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宗旨;在教育内容上,要求施以较全面的教育;在教育方式上,充分重视学生主体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发挥:在教育途径上,注意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在教育评价上,重视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基本品质的养成,并鼓励不同特色的培养。严格上讲,素质教育对教育效果的衡量重基础、重长远,不重眼前。转贴于

素质教育在每个教育阶段应有所不同。在职业技术教育中应“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虽然目前学术界还没有系统提出职业素质教育这个概念,只零散于各期刊中,多数从探讨的角度进行分析,系统的理论研究与应用较缺乏。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职业素质内涵与构成的探讨。对于职业素质的构成,有一定分歧。孙晓霞(2008)提出职业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政治素质、知识素质;宫玉杰(2007)认为除上述四项外,应将业务素质也涵盖其中;吉飞(2009)则将职业素质概括为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更有学者将职业素质进一步细分为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审美素质、专业素质、社会交往素质、适应素质、创新素质等(周光宇,2009)。职业素质在不同的岗位上有不同的要求,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得出结论自然不同,故对其构成有不同认识。在借鉴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认为:职业素质教育虽然在不同行业、不同岗位上有所不同,但仍是具有共性的。本文将职业素质概括为身体素质、职业道德素质、人文素质、职业技能和职业心理素质5个方面。

第二,职业素质教育的培养途径研究。陈和(2007)认为职业技术院校的职业素质教育可从职业理念教育、职业能力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创新素质教育和创业素质教育5个方面实现。职业素质教育要在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同时,重点加强社会主义价值观、人生观,职业道德(含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和遵纪守法意识等)和职业核心能力等素质的培养(杨东进,2008)。黄三平(2008)从校园文化角度提出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使之成为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

目前对职业素质教育的培养途径研究有一定的成果,但在实际操作中,职业素质教育多数仍停留在形式上,普遍存在着模糊化、形式化和简单化等问题。职业素质养成是以知识为基础,课程教学仍应是职业素质教育的主要方式,课程设计是重点,但不能忽视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进,否则难以渗透到教学活动之中,落实到位。

五、结论

我国职业技术教育飞速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大量高技能人才,但职业技术院校在重视技能教育的同时,却不同程度地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纵观国外发达国家的职业技术教育情况,在技术能力培养上不仅注重实践操作技能,且在人才培养上注重职业品质的培养,即重视培养技术能力又重视职业素质教育。从目前我国教学现状来看,一些职业技术教育只重视职业技能培训,而忽视了职业道德教育,职业心理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培养。职业教育不仅要传播科技,还要引导学生如何在职场中为人处事和如何思维,但是现今的职业院校培养很难达到以上要求,目前急功近利的教育思想,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应提倡职业技术教育应以“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发挥职业技术教育的“针对性、综合性、开放性”的特点,才能凸显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

参考文献

[1]李曼丽,林小英.后工业时代的通识教育实践以北京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为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2]American Task Force on General Education Report.1998.

[3]杨叔子.人文教育:情感、责任感、价值观[J].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通讯,1999(3-4).

[4]柳斌.柳斌谈素质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5]叶澜.清思反思再思--关于“素质教育是什么”的再认识[J].人民教育,2007(1).

[6]孙晓霞.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8(11).

[7]宫玉杰.论高职人才职业素质教育[J].辽宁高职学报,2007(1).

[8]吉飞.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有效途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9(8).

[9]周光宇.浅析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实施[J].辽宁高职学报,2009(6).

职业心理素质论文例7

职业技术院校是高技能人才的摇篮,其最终目的应是培养全面发展的“职业人”,而不是只懂技术片面发展的“工具人”(指人在生产活动中与机械一样,只是一种工具)。“职业人”首先是一个健全的“社会人”,具备普通公民的基本素质,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公民;其次作为从事特定职业的公民,还必须具备与其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职业素质。需要具备其职业活动所要求的技术知识与技能,还必须具备与其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职业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以及一定的人文素质,如将此视为素质教育理念在职业院校的深化,可归结为职业素质教育。而目前教育界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有不同看法,主要存在以下四种代表性观点,本文将各观点与职业技术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理念进行比较分析。

一、通识教育 (general education)辨析

通识教育起源于西方,从19世纪初被提出以来,有一定代表意义的表述达50多种。1945年,哈佛大学委员会发表的《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将通识教育界定为“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首先作为人类的一个成员和一个公民所应接受的那部分教育”指出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完整的人”、“健全的人”和“自由社会中的健全公民”。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对教育质量非常不满,发出了“国家处于危险中”的呼声,因而“回归基础”的呼声高涨。wWw.133229.cOM要求学校加强对学生基本学术能力等的训练,许多学校将英文写作、数理统计、自然科学、口语表达、逻辑思维、批判能力等视为学校教育基本要求。所以20世纪80年代左右哈佛学校发表的《哈佛大学关于核心课程的报告》开启了核心课程作为通识教育标志和特征的新时代。以核心课程取代原有通识教育课程,这些核心课程涉及文理学院六个领域。包括文艺领域、史学领域、社会领域与哲学分析、科学领域、外国文化领域、道德思考领域。

通识教育与素质教育毕竟不同。通识教育相对应的概念是专业教育(special education),通识教育是关注学生成为一个合格公民的教育,它是包括文化、道德、情感、体力等各个方面内容的非专业性教育,通识教育更多在培养一个公民;而专业教育培养目标是特定专业技能人才。素质教育是从人的素质结构的具体操作目标入手解决全面发展教育理论在具体教育实践中的运用,素质教育包括了通识教育中的内容,同时专业教育中也有素质教育的内涵。

二、人文教育(humanism education)辨析

人文教育是培养人文素质并促使其内化的教育活动。其中人文知识及方法是人文素质的基础,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核心,人文行为是人文素质的外化。

杨叔子院士认为:“人文素质就是做人的素质。人为本,做人的素质,特别是人格,是本之本”。可见,人文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通过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相关知识的学习、熏陶、感悟、内化、积淀,使人形成正确的行为态度,能够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虽然人文教育与素质教育落脚点都在人身上,但人文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素质教育还蕴含着其它诸如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的教育。

三、文化素质教育(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辨析

文化素质和文化知识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文化知识是指经过各种文化课程的学习而得到的种种具体知识;而文化素质则指一个人的知识、才能、鉴识所构成的文化造诣或素养的一般体现。

主要是通过对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可见,在我国文化素质教育的重点是人文素质教育,但文化素质教育涵盖了人文和科学素质两方面的教育,内容比单纯的人文素质教育更广。

与素质教育相比较,文化素质教育则是把文化素质单独提出,旨在培养文化素质。素质教育着眼于提高人的内在素养和品质、强调知识内化和身心发展,是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不仅涵盖了人文素质培养,还强调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宗旨

四、职业素质教育(professional competence education)辨析

素质教育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于1987年在《努力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的讲话中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概念,他认为基础教育不能单纯办成升学教育,而应当是社会主义的公民教育,是社会主义公民的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着眼于提高人的内在素养和品质、强调知识内化和身心发展的教育价值观。叶澜(2006)认为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宗旨,处于一切教育活动之魂的地位,而不是一个规定化的教育活动的模式。在教育目标上,坚持以人为本,强调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宗旨;在教育内容上,要求施以较全面的教育;在教育方式上,充分重视学生主体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发挥:在教育途径上,注意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在教育评价上,重视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基本品质的养成,并鼓励不同特色的培养。严格上讲,素质教育对教育效果的衡量重基础、重长远,不重眼前。

素质教育在每个教育阶段应有所不同。在职业技术教育中应“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虽然目前学术界还没有系统提出职业素质教育这个概念,只零散于各期刊中,多数从探讨的角度进行分析,系统的理论研究与应用较缺乏。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职业素质内涵与构成的探讨。对于职业素质的构成,有一定分歧。孙晓霞(2008)提出职业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政治素质、知识素质;宫玉杰(2007)认为除上述四项外,应将业务素质也涵盖其中;吉飞(2009)则将职业素质概括为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更有学者将职业素质进一步细分为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审美素质、专业素质、社会交往素质、适应素质、创新素质等(周光宇,2009)。职业素质在不同的岗位上有不同的要求,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得出结论自然不同,故对其构成有不同认识。在借鉴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认为:职业素质教育虽然在不同行业、不同岗位上有所不同,但仍是具有共性的。本文将职业素质概括为身体素质、职业道德素质、人文素质、职业技能和职业心理素质5个方面。

第二,职业素质教育的培养途径研究。陈和(2007)认为职业技术院校的职业素质教育可从职业理念教育、职业能力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创新素质教育和创业素质教育5个方面实现。职业素质教育要在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同时,重点加强社会主义价值观、人生观,职业道德(含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和遵纪守法意识等)和职业核心能力等素质的培养(杨东进,2008)。黄三平(2008)从校园文化角度提出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使之成为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

目前对职业素质教育的培养途径研究有一定的成果,但在实际操作中,职业素质教育多数仍停留在形式上,普遍存在着模糊化、形式化和简单化等问题。职业素质养成是以知识为基础,课程教学仍应是职业素质教育的主要方式,课程设计是重点,但不能忽视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进,否则难以渗透到教学活动之中,落实到位。

五、结论

我国职业技术教育飞速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大量高技能人才,但职业技术院校在重视技能教育的同时,却不同程度地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纵观国外发达国家的职业技术教育情况,在技术能力培养上不仅注重实践操作技能,且在人才培养上注重职业品质的培养,即重视培养技术能力又重视职业素质教育。从目前我国教学现状来看,一些职业技术教育只重视职业技能培训,而忽视了职业道德教育,职业心理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培养。职业教育不仅要传播科技,还要引导学生如何在职场中为人处事和如何思维,但是现今的职业院校培养很难达到以上要求,目前急功近利的教育思想,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应提倡职业技术教育应以“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发挥职业技术教育的“针对性、综合性、开放性”的特点,才能凸显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

参考文献:

[1]李曼丽,林小英.后工业时代的通识教育实践以北京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为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2]american task force on general education report.1998.

[3]杨叔子.人文教育:情感、责任感、价值观[j].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通讯,1999(3-4).

[4]柳斌.柳斌谈素质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5]叶澜.清思反思再思--关于“素质教育是什么”的再认识[j].人民教育,2007(1).

[6]孙晓霞.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8(11).

[7]宫玉杰.论高职人才职业素质教育[j].辽宁高职学报,2007(1).

[8]吉飞.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有效途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9(8).

[9]周光宇.浅析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实施[j].辽宁高职学报,2009(6).

职业心理素质论文例8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6-001-02

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与理工科类专业学生的能力相比,文科类专业学生的能力既有普遍性,又有其独特性。两者的最大区别在于,理工科学生的能力主要表现为显性的“硬”能力,如操控机床的能力、计算机水平等,而文科学生的能力主要是隐性的“软”能力,如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管理能力。正因为文科类学生能力的隐性化和模糊化,研究起来颇有难度,很少有人对高职文科类专业学生的能力结构进行探索。但是,廓清高职文科类专业学生的能力结构,利于有针对性地确立清晰的教学目标、采取适当的教学模式和方式、选择合适的实训制度、建立科学的高职文科学生能力评鉴体系,从而有利于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高职文科毕业生,使高职教育在文、理、工、医等各领域得以平衡发展,从而全面地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技能型劳动者。为此,对高职文科类专业学生的能力结构进行探讨,实属必要。现尝试基于能力结构的心理学理论,依据高职文科类专业学生的能力结构确立的相关因素,提出高职文科类专业学生的能力结构模型。

1 能力结构的心理学阐释

从心理学理论来看,能力就是智力,而结构, 意指客观事物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所以,能力结构,指一个人所具备的能力类型及各类能力的有机组合。能力结构一直是心理学研究关注的焦点,也是各派心理学家致力解决的问题。不少心理学家提出了自己的心理结构假设,比较有影响的有因素构成理论、三维结构模型、层次结构理论、三元智力理论、多元智力理论。其中,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因素构成理论和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为我们分析高职文科类学生的能力结构提供了比较有效的理论依据。

斯皮尔曼认为,能力是由两个因素组成的(1904),即一般因素-G因素和特殊因素-S因素。G因素是每一种活动都需要的,是人人都有的,但每个人的G的量值有所不同;所谓一个人“聪明”或“愚笨”,正是由G的量的大小决定的。由此,斯皮尔曼认为,一般因素G在智力结构中是第一位的和重要的因素。特殊因素S因人而异,即使是同一个人,也有不同种类的S,它们与各种特殊能力如言语能力、空间认知能力等相对应,每一个具体的s只参加一个特定的能力活动。完成任何一种活动,都需要由一般能力因素G和某种特殊的能力因素S共同承担。斯皮尔曼用一般因素G来解释不同测验间的相关。他指出,不同测验测的总是一般因素G和某种特殊因素S,既然各测验都含有G因素,那么它们就必然有一定相关。

在二因素理论上,赛斯顿提出了群因素说。塞斯顿反对斯皮尔曼的强调一般能力的二因素说,而是认为:任何能力活动都是依靠彼此不相关的许多能力因素共同起作用的,因此,可以把能力分解为诸种原始的能力。塞斯顿对56种测验的结果进行了因素分析,最后确定了7种原始的能力,即词的理解、言语流畅性、数字计算能力、空间知觉能力、记忆能力、知觉速度和推理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能力主要由以下7种因素构成:语言能力,包括说话、阅读、书写的能力;音乐智力,包括对声音的辨识与韵律表达的能力;逻辑数理智力,包括数字运算与思维思考的能力;空间智力,包括认识环境、辨别方向的能力;身体运动智力,包括支配肢体以完成精密作业的能力;内省智力,包括认识自己并选择自己生活方向的能力;人际智力,包括与人交往且和睦相处的能力。

2 高职文科类专业学生能力结构确立依据分析

心理学上的纯智力结构理论主要探讨的是人类的普遍智力问题,并没有考虑社会、教育目标、政策法规、专业方向、职业岗位要求等因素对某类特殊人群的智力能力影响,不能完全解决高职文科类专业学生能力结构问题,只能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个指向。我们现在所探讨的问题是高职文科类专业学生的智力结构问题,属于对特殊群体的智力结构探讨,因此,必须考虑上述因素对能力的影响。在教育领域,对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培养要求,因此,在心理学能力结构理论的支撑下,我们要确立高职文科类专业学生的能力结构,还必须寻找其现实依据。

我们认为,高职文科专业学生的能力结构确立应该主要考虑以下因素:教育层次定位,岗位特征和相关政策等。如果说,心理学意义上的能力结构理论为我们确立高职文科学生能力结构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那么,教育层次定位,岗位特征和相关政策则为其提供了现实依据。

职业心理素质论文例9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1 职业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与思政理论教育的价值

一般认为,职业素质表征为人们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等方面,是人们对于职业的了解和适应情况的综合体现,它是人们在先天基础之上,通过自身努力与后天教化而形成的,具有稳定、发展的特征。职业素质是高职学生基本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当前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校教育对职业素质的理解存在偏颇,片面强调以就业为导向,把职业素质的培养理解为技能教育,致使学生职业素质中的人文素质缺失;二是学生对职业素质的认识也不够深入,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重证书重技能,缺乏职业伦理学习的自觉,导致学生自身发展潜力的缺失;三是社会特别是企业在参与高职学生培养过程中,侧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忽略企业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没有把企业文化的传承作为一种职业素质培养的手段。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不仅仅影响到了他们的职业生涯,从某种意义上也影响到了他们人生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更是彰显了思政理论教育的价值。思政理论教育在目标上追求学生基本素质特别是思维能力的提高,这是学生职业素质提高并得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内容上涵盖了职业道德教育诸如敬业、创新、合作等方方面面的要素,这些都是职业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教育的方法手段上,也会用到社会实践、企业实践等职业素质培养的方式,两者具有一致性。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当前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存在的很多问题,是可以在思政理论教育中找到答案。

2 思政理论教育在培养学生职业素质中的障碍分析

2.1 主观障碍

(1)高职学生自身对职业素质的内涵不了解。很多高职学生对职业素质的认识不够深入,不明确未来就业应注重培养自身哪些能力和素质,特别是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很多学生都存在浮躁心理,较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证书等“硬件”,以及实效、能够直接给予帮助的人际关系。而对团队合作、创新精神、思想品德、敬业精神、文化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的职业素质的重视程度则居其次,没有意识到“就业竞争软实力体现出来的强烈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对高职学生的顺利求职、成功就业起着决定作用。”对职业素质认识上的偏差,让高职学生无法意识到思政理论教育在职业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2)高职学生对思政理论教育作用认识不到位。思政理论教育究竟有什么用,现实中高职学生的认识呈现出两张皮的现象。一方面,高职学生对思政理论教育培养职业素质作用基本认可的同时,却认为思政理论教育难以在就业中发挥大作用;另外一方面,从整体上来看,真正从内心接受和认同思政理论教育的高职学生还比较少,较多学生是因为学分要求等种种被动的原因才上思政课,甚少学生会把思政理论教育作为培养自身职业素质的手段。总的来说,高职学生对思政理论教育的作用和价值认识还不够全面、充分,并没有充分意识到思政理论教育在培养职业素质中的价值。

2.2 客观障碍

(1)思政理论教育内容存在的缺陷。联合国1975年对“发展(公民)教育”给出了定义,即“关注各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人权、尊严、自主及社会公益等活动;鼓励思想交流及汇集,并行动起来以推动社会改变;塑造一个较合理和公正的社会和经济秩序。”可以看出,公民教育的内容包含着培养个人自身职业素质(如创新、协作精神)的内容。但是从当前的思政理论教育的内容来看,与学生自身发展关系密切的公民教育内容缺失,致使高职学生难以认识到思政理论教育在培养职业素质中的作用。现实中,学生无论是对思政理论教育与职业素质之间关系的认识,还是对思政理论教育的价值评价,大都受到思政理论教育“泛政治化”影响,难以深刻认识思政理论教育在培养和提升职业素质中的价值。很多学生简单认为思政理论教育是为政治服务的,其政治性特征决定了其与职业素质之间的关系是微弱的。可见,公民教育内容缺失,高职学生抵触思政理论教育的政治特性,是高职学生对思政理论教育与职业素质培养关系认识出现偏差的重要原因。

(2)思政理论教育与现实的脱节。思政理论教育作为人文教育课程,要解决的是人们的思想问题。而人们思想是现实社会的反映,因此思想问题的解决最终取决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思政理论教育在教学内容、上课形式和考试方式相对刻板一些,很多学生认为不能及时深刻地反映时代和社会的现实问题,“脱离生动鲜活的现实生活,空对空,缺乏吸引力、说服力和感召力”,直接影响了高职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积极性,学生逃课,甚至讨厌、厌烦也就不让人意外。这种情况下,学生也就不可能真正认识到思政理论教育与职业素质培养之间的关系。

3 发挥思政理论教育在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作用的对策

3.1 思政理论教育主体要有职业素质培养的意识

要提高思政理论教育在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质中的作用,思想理论教育主体必须更新观念,在思政理论教育中同时树立职业素质培养的意识。首先,教师与学生都有必要对思政理论教育的任务进行再认识。思政理论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培养政治过硬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它还担负着提高学生个体的品德、增强其心理素质、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等功能。因此,在思政理论教育中,要正确处理思政理论教育所蕴含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关系,合理突出思政理论教育的个人价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择业、就业等困惑,使学生直接感受到思政理论教育的意义,激发他们思想政治学习的内在需求。其次,全社会包括学生、老师、用人单位都应树立科学的人才观。高素质的人才,不仅体现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上,还体现在其思想道德素养、心理素质、法纪素质、创新素质等方面。真正的人才应当是德才兼备,高职学生如果只有专业技术而没有思想道德和敬业精神,无论对用人单位、还是对学生自身来说,都是一种损失甚至灾难。

3.2 思政理论教育内容要融合职业素质培养的要素

新颖、紧跟时代的教育内容有利于增强思政理论教育的针对性,提升其在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质中的作用。“在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中,应做到巩固基础性内容,强化主导性内容,拓展时代性内容”,把新事物、新问题、新观点补充到思政理论教育中来,以实现思政理论教育内容的的具体化,增强其可感受性。根据职业素质培养的需要,完善、更新思政教育内容要有“三贴近”理念,即: 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兼顾思政理论教育的品德教育需要和高职学生提升职业素质的需求;贴近就业实际,兼顾思政理论教育的现实功效和提高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工具作用;贴近生活实际,兼顾思政理论教育的的理论性和现实生活的鲜活性。

3.3 思政理论教育方法要与职业素质培养相衔接

改进教育方法、创新教育模式是促进思政理论教育发挥职业素质培养作用的关键环节之一。针对传统思政理论教育模式存在的弊端,创新思政理论教育方法和模式就成为了必然的选择。首先,创新教育的方法和手段。理论灌输是当前思政理论教育的主要方法和手段,这在资讯封闭,教育者具有绝对权威时代具有其必然性、优越性;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通过“灌输”来完成教育任务已经不能适应学生思维的发展的需要。启发式教育具有提升学生创造力,发挥其主动积极性的作用,是培养高职学生职业创新能力、主动精神的有力武器。因此,思政理论教育在方法上应对充分发挥启发式教育的作用。其次,加强思政理论教育教学的实践性。“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生命线’”,作为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思政理论教育应强化实践环节,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的热情,促进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并转化为积极的行为。

3.4 思政理论教育考核要体现对职业素质培养的导向

当前,要提高思政理论教育在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质中的作用,就必须改革现行的考核方式,发挥考核的导向作用。首先,考核方法上要改变单纯的试卷考试形式,把期末考试和平时考核、课堂表现和课外实践表现结合起来,使考核贯穿整个教育过程,真正发挥考核对学生的导向作用。其次,考试命题要突出考察学生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的,考核设计上应当减少对知识点的考核,增加主观题的分量,通过案例、材料分析、辨析等题目突出对学生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创新能力的测试。最后,考核成绩评定上,要突出动态原则,避免以僵硬的标准化答案来评价学生的考试成绩,对于学生平时表现出来的创新性和思维闪光点应给予及时的反馈和鼓励。

4 结语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人们对思政理论教育认识的深化,思政理论教育在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质中的作用已被确证,它不仅仅是培养政治合格的人,还在浮躁、功利主义比较严重的社会现状中,为高职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提供很好的精神食粮与实现途径,从而实现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职业心理素质论文例10

21世纪需要的是更具人文素质和文化底蕴的“技术人文主义者”,即“未来职业人”。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不能简单地视为培养“技术劳动者”,不能简单地视为以培养“单能型”就业人才为办学目的。以就业为导向的就业能力更多的是由能够从一个岗位流动到另一个岗位、一个企业流动到另一个企业的能力来决定的,而不仅仅是某个特定岗位的技能,应当是“知识要切实,技能要精熟,人格要完整”的“心、脑、手”的统一。以就业为导向,更应该关注未来职业人的生命价值,加强“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培养各方面和谐发展的人。素质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离开这个物质基础就谈不到能力的发展。因此,要让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成为具有“各方面和谐发展”能力的人,应该且必须培养学生具备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和职业素质。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综合素质结构的四大要素中每一个要素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其中身体和心理素质是基础、前提和内部依据,思想道德素质是统帅、方向和保证,科学文化是工具,职业素质是主体和核心。它们彼此相对独立,自成体系,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制约着学生的行为。

一、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是指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在政治倾向、理想信仰、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道德清操等方面养成的较为稳定的品质。wWw.133229.cOm具体包括判断政治是非、分析各种事物,把握行为规范的水平和能力,以及为实践一个目标所应具有的坚强意志和毅力。思想道德素质是人的重要内涵,决定着人的尊严、价值和成就。这是因为它对人的其他素质的提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成长成才的基础,不仅是每一个人成长的精神支柱,而且是完成职业生涯和成就人生事业的支撑,“有才无德,其行不远”。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有生力量,在掌握看待和处理客观事物的世界观、方法论、思维方式即哲学观点及其衍生发展的相关理论、思想的同时,不仅要具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信念追求,而且必须具备“对所习之职业具有嗜好心,所任之事业具有责任心”,“具有优美和快乐之情操及共同协作之精神”的“敬业乐群”的职业道德。

二、科学文化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指一个人具有的科学知识水平、文化涵养、创造水平和科学审美水平以及运用科学文化的能力,包括正确的学习习惯、丰富的知识基础和完善的智能结构。科学文化素质是人自身发展、创造新事物能力的一种标志,它是个体适应现代社会的工具,也是学生个人可持续发展必需的能力。未来的文盲并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要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不仅要拥有从事职业岗位所“够用”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还要具备运用所占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利用现有知识去学习新的材料,摄取新的知识,学会并掌握原来不懂而又要用的新理念和新技术,也就是要善于学习。

三、身心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