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职业教育发展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1 17:15:27

职业教育发展论文

职业教育发展论文例1

县域职业教育承载着多项职能,不仅要对学生开展学历教育、技能培养,还要对企业工人和农村劳动力进行职业培训,对满足地方的人力需求和提高的员工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是保障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制定了一些相关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使得职业教育有了一定保证,但是我们在对连云港市四县职业学校调研中却发现,县域职业学校却面临着新的发展难题,陷入了另一种困境,可持续发展和作用的发挥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1县域职业教育发展上的困境

t.t政策落实问题

主要表现为在支持职业教育发展中,政策难以落实到位。近年来,从国家到省市都对职业教育发展给予高度重视,既给予了政策上的支持,也给予了资金上的扶持,不仅加强了实训基地建设,也加大了职教师资培养,为各地职教事业发展注人了新的活力。但是,在一些县却没有给予职业教育应有的重视,政策落实不到位,等、靠、要现象严重,没有像对待普通中学一样对待职业学校,致使学校发展得不到保障,不得下艰难度日。仅举两例,一个是教师编制问}!,这在普通中学基本不是问题,而在职业笋校却是一个大的问.题,教师严重缺编,普遍缺编在30%左右,有的甚至达50%以上,另一个是办学经费问题,学校事业的发展并没带来办学经费的同步增长,却因国家和省里的资助而导致地方投人的下降,一些积业学校新校区的建设、仪器设备的购置很本得不到政府财政支持,只能靠欠账或借贷维持。我们调研发现,这虽然与县财政拮据有关,但是更与县主要领导的观念有关,因此对待职业教育常常以文件落实文件,实质性的支持并不大。

t.2专业师资问题

除了因缺编造成师资短缺外,各县域职业学校普遍存在专业师资年轻化和“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问题,成为困扰县域职业教育发展,影响教学质量的大难题。近年来,由于中央和省对职教资助的加大,极大地促进了职业教育发展,使得县域职业学校生源趋旺,导致办学规模逐年扩大,加重了专业师资短缺困境,不得不聘用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以解燃眉之急。由于这些新教师没有专业社会经验,实践课教学只能凑合,照葫芦画瓢,致使教学质量难以保障。而“双师型”教师短缺更是县域职业学校短时间难以解决的困难,因为这些学校真正具有“双师型”资格(讲师十技师或工程师)的教师少之又少,普遍不到5%,即使把具有“高级工”资格的教师算作“双师”,多数学校也只达到10%左右,难以承担起专业实践教学任务。究其原因有三:一是难培养,由于“双师型”教师的成长时间较长,一般本科毕业生边教学边实践,从教学成熟到技术成熟至少需要5一10年时间,才能成为具有“双师”资格的合格教师,因此很难适应学校发展需要;二是难稳定,因为“双师”人才无论对职业院校还是对相关企业来说,都是宝贵人才,县里的生活环境.工资待遇以及教师个人发展和子女教育问题等都会成为不稳定的因素,如某县职教中心近年来培养的十几名“双师型”教师仅留下两人就是鲜明的例证;三是技师难为“师”,虽然一些学校为弥补学校实践教学上的不足,聘用了一些技师或高级工来校任教,由于他们的学历不符合相关规定而无法取得教师资格,只能按技术工人对待,从事着教学,却无教师名分,难以为“师”,身份非常尴尬。

1.3专业设置问题

专业设置是关系职业学校发展方向、办学特色,能否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大问题,这对于县域职业学校来讲更为重要。县域职业学校在专业设置上主要存在着重复雷同、与县域产业不符的问题,不仅与市内职业学校,与相邻县区职业学校,而且也与本县内的职业学校雷同现象,造成了专业建设没特色,学校发展无后劲。究其原因,是因为学校没有很好的与县域经济发展相适应、没有与县域产业布局相协调,一味模仿其他学校专业建设,迎合学生及家长意愿有着密切的关系。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和满足地方人力资源需求是县域职业学校职责所在,也是存在的基础,如果学杖的专业设置不与县域经济格局和产业发展规划相适应,不能对地方经济发展起到应有的作用,就难以赢得地方政府的重视表支持的,从而难以形成自身的专业特色禾办学优势。尽管有的县产业结构比较单一,但是毕竟都有自己的经济特色和产业发展方向,会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逐步明确的,职业学校理应积极适应并有所作为。适应学生及其家长的需求是生源市场上的一种期望,有其合理成分,但是以乡镇和农村生源为主的县域职业学校,由于一些家长信、息闭塞、目光短浅,不能真实反映出社会发展需要,因此需要学校加以引导,不要因生源需要而盲目设置专业或放任某个专业过度招生,造成学生学无所用,无业可就,从而影响学校声誉。一些县域职业学校开设的诸如计算机、电子、数控、商务、会计、导游等热门专业,自有学校的苦衷,但是没有开设出一个与当地支柱性产业或经济特色相适应的专业,无论如何都是说不过去的,如某种农业大县的职业学校没开设出一个与种植业和养殖业相关的专业,某渔业大县的职教中心不设航运技术、水产养殖等专业,就说明了这一点。

1.4学校设置问题

职业学校的设置不同于普通中小学,不仅需要发挥好学校自身的办学资源优势,实现学校间资源共享以取得最大的效益,更要利用好可利用的社会资源以实现最好的培养效果,从而达到符合职业标准需要的最佳程度,确保学校的教学质量。因此,职业学校的设置与布局不同于普通中学那样,在人口集中的乡镇多处设置以方便学生就近入学即可,而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学校的专业设置问题和可供利用的资源问题,进而来规划和布设学校位置和专业教学地点。一些县域职业学校的发展状况,已经显露出学校的区位和设置上的不合理现象,如学校无论大小,300人的或3000人的都独立建制,五脏俱全,自成管理,相互竞争,难以协作;有的地处偏僻,难以为继,毫无出路;有的区位尚佳,却寻合作伙伴,资源难以共享。一个县之内的几所职业学校,却存在着重复建设、各自为政问题,严重制约着县域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师资共享,这既不利于学校的特色营建,也不利于县域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更难以灵活应对市场发展变化,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2县域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

我们认为,要促进县域职业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以下儿方面措施。

2.,以专项评估为手段推动发展

各地教育督导和督学机构是当地政府的派出机构,负有对本地区政府办学和各类学校办学监督、检查和指导职责,应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以《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和教育部、各省市颁布的有关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法规为依据,对县域职业教育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项检查督导,对办学经费保障、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建设、国家和省级政府资助使用情况、相关资金配套情况等进行督查,以促进地方政府提高认识,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充分利用教学质量评估等手段,开展有针对性的评估检查,对师资结构与素质、办学条件与实训设备、专业设置与调整、办学经费投人与保障等进行评估检查,以促进县域职业学校教学质量提高和建设情况达标。

2.2以专业建设为基础夯实发展

专业是职业学校赖以发展的基础,是形成办学特色的重要支柱。优化专业结构就是要按照职业教育规律办学,积极与县域经济特色、产业结构、行业发展相适应,与人力资源市场需求和本地社会需求相适应,调整专业结构,以特色专业建设为突破,夯实学校办学基础,为人们提供出满意的职业教育,服务社会,服务地方,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县域职业学校以乡镇工业的发展与规划、县域的特色经济与特色产业和县政府的经济发展目标与规划为依托,积极调整专业设置以适应当地经济发展需要,同时这也是设置和营建特色专业的重要依据,如江苏某县的水晶业与水产养殖业、山东县级市的葡萄水果与中药种植业等,都应该成为当地职业教育专业的调整方向,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校特色化发展。

2.3以资源配置为入手协调发展

职业教育发展论文例2

1、在职教的地位上,理论、法规、宏观方针的“高位”与现实、操作、具体政策的“低位”的矛盾。颁布多年的“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了职业教育在国民经济发展和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不可替代作用,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已经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都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大战略选择,但实际上长期以来职业教育被看作是“次等教育”、“脆弱教育”、“淘汰教育”,政策取向、资源配置、社会选择等几乎把职业教育位居于次。

2、在职教的需求上,国家需要和个人选择,市场需求和求学取向的矛盾。如:“蓝领”奇缺、技工荒、农民过剩素质低,针对这些现象各地各行各业都在呼唤高技能人才。国家亟需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教育得到健康发展。然而“出口旺”还是改变不了“进口冷”的局面,新生代、年轻一族不愿意选择淘汰机制下的职业教育,更不愿意将来做蓝领人,家长苦心经营让孩子挤上高考的“成才桥”,这些因素都使生源数量和质量不景气成为职业教育的悲叹。

3、在经费的投入上,办学成本高与实际投资低的矛盾。职业教育是花钱的教育,实训场所、教学设施、操作设备、教师培养、学生实训消耗,这些实际问题都使得我国学校本位的办学模式难以满足上述要求,必然需要政府相当大的投入。但在实际操作上,职业教育投入不足,中等职教大约占6%的财政预算投入比例,这些不可能保证办学基本条件,经费不足已经成为发展职业教育的瓶颈。

4、在管理体制上,统筹协调与部门分割的矛盾。职业教育是一个联动体,部门之间、区域之间都有密切联系,协调机制和整合资源非常必要。体制也是制约职教发展的主要问题。

5、在驱动机制上,政府责任和市场调节的矛盾。发展职教首先是政府责任。政府通过投资、政策或宣传引导社会观念、引导市场。政府责任的不到位和有时越位、职业教育对市场的若即若离还明显存在。

6、在教育功能上,学历教育为主与职业培训的边缘化矛盾。我国学校本位的模式选择,决定了以正规学历教育的主体地位。中等教育以招收初中毕业生为主,高等职教绝大多数也是高中阶段应届生。理论上,职业教育是最大众化、实用化、社会化、终身化的教育。面向社会开展职业培训,将是吸纳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在岗职工、新农民接受职业教育的重要功能。职业教育的学历化倾向也会使职业教育遭遇发展极限。

7、在培养模式上,产教结合与校企脱离的矛盾,多样化与单一化的矛盾。首先,教产结合、校企合作、互惠双赢应该是职业教育的最佳道路,但在实践上却难有实质性的进展,主要是企业的支持和参与问题。其次,职业教育要服务于就业需要、升学需要、兴趣需要,职业教育要服务于第一、二、三产业类和多个行业和职业工种,职业教育要服务于不同年龄、不同群体、不同成绩的学习者,这些都要求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多样化,克服单一化。

8、在就业待遇上,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不对等的矛盾。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学历文凭为主导的劳动就业体制,重学术、轻技艺,重文凭、轻能力,是社会评价和劳动工资制度的普遍倾向。缺少大专以上文凭的高级技工或技师工资待遇没有明确说法,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互通或比照等值标准还没能实现。这里的原因很复杂,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持有职业资格证书的技术工人,其待遇长期得不到提高,社会不可能主动选择职业教育。难免造成“技工待遇低、不愿当蓝领、排斥职业教育、技工荒”的恶性循环之中。

如果站在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职业教育的发展已经远远超出了教育本身的意义,它关系到国家数以亿计劳动者素质和数以千万计专业技术人员的水平实在不可小视。

二、对发展和改革职业教育的几点想法

1、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但究竟什么是人才?则有不同的人才观。不同类别的职业活动都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相互关联、相互服务、不可缺少的社会活动,并都具有相当长时期的稳定性、规范性和群体性。这些不同的职业岗位对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的要求也是不同的。这对我们当前正在进行的教育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是有深刻意义的。对所有的儿童、青少年和社会成员来说,只要对社会对人民有强烈的责任心,勤奋学习,努力工作,刻苦钻研,无论在哪一行,都会成为对社会对人民有益的人,都会对社会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成为人们尊敬的人才。有位教育家总结数十年教育工作的经验说,“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我认为是说的很有道理的。树立新的人才观,首先是我们教育部门的任务。当今世界,在教育观上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化或者革命。教育的空间已由学校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工作场所,教育的时限已由在学校学习,延续为每个人的一生。教育的价值不再仅是培育少数“精英”,而在于能否为各种不同潜能的人提供平等的、能最大限度地开发自己才能的机会和途径,把成才之路铺在每个人的脚下。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教育改革的先导,发展职业教育也是如此。

2、教育体制的转变。当前,体制问题恐怕是最大的困难。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经济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决定了它不像普教那样,从统筹和管理的角度上可以由教育部门一家来调控。职教的决策与发展要受方方面面因素的制约,根本不是教育部门独家能够统揽和决定的。实现“职教一盘棋”是非常困难的,它最需要政府的统筹协调。实现教育创新,观念是根本,体制是关键。职教领域亟待建立和规范三大体制:

一是建立“一主多元”的办学体制,所谓“一主多元”,就是形成政府办学为主,多种民办形式并有的办学格局。国家在重点办好一批骨干示范校的同时,通过优惠政策扶植和引导一些民办教育,积极探索国有民办、股份制办学、私人办学、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办学等多种形式,用企业化的运作方式,让一些职业教育特别是培训机构直接进入市场。

二是建立多渠道投资、融资体制。在加大政府投资力度的同时,要建立投资主体和经费渠道多样性的机制,制定政策,搭建聚敛资金的平台。积极争取各种基金会、社会团体、中外企业以及个人等办学投入,同时更好地调动学生家长及社会成员的职业教育投资热情。

三是建立“一统多参”的宏观协调管理体制。所谓“一统多参”,是指“教育部门统筹,行业配合?社会参与”的新型管理体制。成立政府统筹的协调机构是必要的,成立职业教育工作指导委员会,建立相关部门和行业的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和宏观管理,理顺教育与劳动以及相关行业部门的责权利关系,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邢晖,“职业教育有八个矛盾”《光明日报》2005年11月25日.

职业教育发展论文例3

1.制约交通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目前,各地职业教育在发展问题上都遇到了一些相同的问题和困难。表面上看,问题和困难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招生难。受“普高热”和现行用人高学历的冲击,老百姓总想自己的子女上普高、进大学,不得己而求之才读职校,造成职业学校招生难、生源减少且质量下滑;二是毕业学生就业安置难。现时,各地都在进行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国有大中型企业正在进行改组改制,出现了大量职工下岗,使与经济发展联系密切的职业教育就业形势严峻。但问题的症结主要还是在我们自己,一是对职业教育缺乏内涵的认识和理解;二是职业教育界计划经济的东西多于市场经济,多块分割、布局分散、教育资源浪费、多头管理、统筹缺乏、重复办学、效益低下的现象依然严重:三是缺乏改革和创新的观念意识,虽然处在市场经济的年代,却仍然袭用计划经济的陈旧模式,不面向社会,不研究人才需求,与社会和市场需求脱节;四是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滞后,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办学的人员编制、聘用、考核、流动等人事制度没有建立起来;五是教育观念、教学模式和培养模式相对单一封闭。这些问题的存在,是真正制约交通职业教育走出困境的根源。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消除社会上对职业教育传统的根深蒂固的偏见和鄙薄,也是加快交通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

2,改革和创新是交通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做为大连地区唯一一所以汽车技术专业为主体的职业学校,在发展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前面所述的问题,也曾被这些问题所困绕。如何才能走出困境?找到一条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新途径,结合这些年来我们为此进行的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谈点我们的一管之见。

2.1整合职业教育资源,走强强联合之路。历史上,大连地区曾是一城两交的格局,在这种格局下生存着专业雷同归属却不同的三所学校。即大连市公用事业中专,历史上归属公用事业管理局,而大连市交通局技校和大连市交通学校归属大连市交通局。2000年大连市进行体制改革,取消了一城两交的格局,将原口岸委、交通局、公用事业局、仓储局和市政府交通管理处取消,成立了大连市交通口岸管理局,三所学校从此归属一个局管理。由于三所学校在谋求发展的本质上有着诸多的雷同点,例如:三所学校在学历教育层次和专业设置上相同:从事岗前、岗后、行业培训的科目相同;均设有职能和类别相同的职业技能鉴定所,客观上为三校的整合改革提供了可能。当三所学校统一归口新组建的交通口岸管理局后,交通口岸管理局党委依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本着优化资源、配置合理、有序发展、扶强做大的原则,于2003年做出了对局属三所学校进行整合改革的决定。这一重大决策,彻底消除了历史上三校之间无序竞争的状态,使大连地区交通职业教育资源实现了优化组合,也从根本上解决了大连地区交通职业教育多块分割、布局分散、教育资源浪费、统筹缺乏、重复力学的局面,客观上为大连地区交通职业教育的发展夯实了坚实的基础。

2.2瞄准市场办学,人才培养要适应行业需求。职校学生毕业就业安置难,似乎成了职教工作者的共识,其实,这也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试想,为什么一方面社会对技能型紧缺人才需求量的缺口很大,另一方面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职业学校又出口不畅呢?关键的问题还是我们自身习惯性拘泥于传统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缺乏面向市场、灵活办学的招数,专业技能训练比较薄弱,自觉主动地与社会、企业联系不够,可以说是职业教育办学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导致的必然现象。解决的办法,就是职业学校必须面向市场办学,找准职业学校的专业定位,讲质量、创特色、树品牌,一切围绕市场、企业和本地区经济发展来转,这是十几年来我们在职业教育办学中总结的宝贵经验。

职业教育工作者应该是教育家,也应该是善经营的企业家,做为大连地区唯一的汽车技术专业学校,我们始终把眼光瞄准市场,研究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从而有的放矢地培养适应型人才。为此,学校每一年都要派人调查一线技术工人情况、行业发展趋势,同时调查相关企业在未来发展过程中有什么举措。例如,在2000年快轨规划之初,我们就通过实地调查,论证了快轨这种城市交通新模式产生并逐渐成为交通动脉后,潜在的巨大人力需求,依据这条信息,我们主动与企业沟通,提前规划并开设了快轨站务、驾驶、信号等一批冷门专业,几年后,快轨投入使用时,我校毕业生捷足先登,凭借专业优势迅速拥有了这份被人羡慕的工作。再如:我们通过就业市场分析,敏锐地感到随着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的出台及大连做为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地位的确立,一定蕴藏着极大的用人空间。据此,我们主动出击,积极与港口码头企业进行沟通联系,及时掌握了港口场桥、岸桥、集拖、叉拖司机和物流、计算机等等,都将成为迫切需要人才的工作岗位,根据这些信息,我们及时有针对性开设了港口场桥司机及港口机械、物流管理、计算机应用等专业,及时为港口码头企业培养和提供了紧缺型技能人才.近两年来我校毕业生中有262人升入高职继续求学,有149人分别安置在现代轨道公司、一汽公司、二汽公司、联营公司、远大客运公司等公交企业,有143人被大连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聘用,有10人被一流汽车维修中心聘用,我校毕业生就业安置率2003年是98.19%.2004年是98.22%。如今,我校毕业生就业安置渠道宽泛畅通,初步形成了面向公交行业、港口行业、汽车维修行业三条主线,同时辐射其它行业的格局,为职业学校走出学生就业难的困境中探索了一条成功之路。实践证明,交通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市场,研究行业需求,发挥行业办学优势,培养合格对路人才,是解决交通职业教育毕业学生出口不畅的有效途径。

职业教育发展论文例4

(一)21世纪我国经济、科技和社会的高速发展,必将对我国人力结构和教育结构体系产生重大影响,这种影响的表现之一,就是对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初中级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我们国家目前并在相当长时期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对21世纪的挑战,我们面临着加快实现工业化和迎接知识经济的双重任务。从经济发展形态来说,目前全国实质上是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以及处在萌芽状态的知识经济等多种状态并存的状况。不同的行业、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产品的技术含量、生产组织方式、自动化机械化程度都很不相同,对人才的层次、规格、类型的要求也是多样化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是我们研究教育结构体系的重要依据。最近,我们组织了8个包括农业、电子、电力、冶金、建筑、铁道、商业、金融等不同的行业领导部门的有关领导和专家,研究分析各个系统人才的整体结构,并且注意他们合理的配比关系。结果表明,科学家(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以及能进入世界高新技术前沿攻坚和不断开拓新的领域的科技带头人以及高级管理人才,在行业和企业发展中起统帅、引导作用,这类人才在人才总量中虽然只占少数,但他们的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我国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水平,乃至国家的综合国力水准,目前这方面的人才不足,已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研究我国教育结构体系和人才培养,必须高度重视这个问题。生产的发展和提高,还需要有相当数量的在产品研究开发和生产组织实施过程中的各种应用型人才。这些人才的培养,在当前仍然还是我国教育结构中的薄弱部分,它使我国大量先进技术只能停留于样品、展品而无法转化为产品。同时,任何时期也不能忽视劳动者也即大量操作人员的培养。人们可以从外国买到科研成果,但买不到生产的质量,这是靠生产者的技术、知识和正确的劳动态度创造来的。在这方面,本文拟多用一点篇幅。以农业生产为例,全国种植业生产的人力结构,目前仍以两亿农户为主,以家庭经营为主要特征。当然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农户家庭也发生很大变化,根据调查,按农户的经营规模、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大体可以划分为四种类型:(1)企业型农民。这些农户从事的农业生产专业化、集约化、商品化程度较高,他们所受的文化与专业教育的程度也较高,大部分是中专和大专生。这是未来农业劳动者发展的方向,但是现在为数还很少,仅占10%左右。(2)技术经营型农民。这些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较高,产品有较大的专业性和商品性,接受新技术能力强,是农村采用新技术和进行专业生产联合体的骨干。这类农民的素质,一般应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并具有一定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和技术操作及经营能力。1998年这类农民的数量约占20.2%。(3)初级技术农民。他们具有当地农业生产的一般知识和掌握一般的生产技术,能在上述科技示范户的带动下,较快地采用新技术、新成果。这类农民应具有初中文化程度,并经过一定的农业推广培训和应用技术的学习与实践。此类农民在相当一段时期仍是多数。(4)普通农民。是指较多地使用传统生产经验和知识技术的生产劳动者,目前一般是小学毕业或文盲。其数量将逐年减少,到2010年都应达到初级技术农民水平。1999年,我国农业劳动者中,具有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9.5%(其中小学文化程度及文盲半文盲占46.75%)。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如日本,农民中受过高中阶段和高中后教育的已达80%以上。在提高我国农业劳动者素质方面,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着巨大的需求。

(二)从我国各行业现有人力结构学历水平来看,初中及以下阶段学历层次从业人员还占较大比重,对发展高中阶段和高中后职业教育存在着巨大的需求。

据199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在全国6.79亿从业人口中,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的比例占73%左右,同时还存在10%左右的文盲率。这两者所占比例高达83%。以铁路运输系统为例,到1997年底,受过大专、中专、技工等专业技术系统训练的仅占26.5%;具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人员仍高达42.3%以上。因此,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提高在职人员的素质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对发展各种职业教育和培训,提出了巨大的需求。

从当今世界情况看,根据1998年世界经合组织(OECD)28个国家和亚太经合组织11个国家共39个国家的统计资料,初中后分流(即高中阶段教育分为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两种)的国家和地区有29个,包括奥地利、比利时、捷克、丹麦、芬兰、法国、德国、希腊、匈牙利、意大利、荷兰、挪威、葡萄牙、波兰、俄罗斯、西班牙、瑞典、瑞士、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韩国等等;高中后分流的国家有4个,包括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小学后分流的国家有5个,包括爱尔兰、墨西哥、菲律宾、智利、巴布亚新几内亚(其中智利、巴布亚新几内亚小学教育的学制为八年)。这些都说明,当前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仍然存在着相当大的需求。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如果忽视或者削弱中等职业教育将会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

二、大力发展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是当前和相当长时期我国教育结构体系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紧迫任务。

(一)由于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普及以及我国正处于初中、高中和大学阶段学龄人口的高峰,发展高中阶段和高中后各种层次和形式的职业教育,显得更为紧迫。

去年初中在校生已达到5811万。根据1999年当年的统计资料,全国有1589万初中毕业生,尽管当年普通高中招生增长10.23%,高中阶段各类学校共招生779万,其中各类中等职业学校招生383万,将近1/2。特别是高等学校当年招生年增长率高达47%。在这种情况下,仍然还有810万初中毕业生(占初中毕业生总数50%以上)和174.5万高中毕业生,不能升入高中阶段各类学校和高等学校,需要在就业前进行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因此发展高中阶段和高中后职业教育的任务将是十分艰巨和繁重的。

(二)在业人员和非在业人员的职业培训任务将十分繁重。

前面已经谈到全国6.98亿从业人口文化程度总体上较低的状况。另外,据1995年的统计资料,全国尚有近两亿16岁以上不在业的劳动力人口,约有1500万人有寻找工作的要求。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要求,以及他们不同的志趣、爱好和特长,进行有针对性的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不仅有利于他们个人的生存、发展和提高,而且对促进各行各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对发展和改革职业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发展和改革职业教育首先要转变对人才的观念。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但究竟什么是人才?则有不同的人才观。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1999年5月编制出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将我国职业划分为8个大类,66个中类,413个小类,1838个细类。这些不同类别的职业活动都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相互关联、相互服务、不可缺少的社会活动,并都具有相当长时期的稳定性、规范性和群体性。这些不同的职业岗位对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同志最近强调指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对我们当前正在进行的教育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是有深刻意义的。对所有的儿童、青少年和社会成员来说,只要对社会对人民有强烈的责任心,勤奋学习,努力工作,刻苦钻研,无论在哪一行,都会成为对社会对人民有益的人,都会对社会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成为人们尊敬的人才。有位教育家总结数十年教育工作的经验说,“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我认为是说的很有道理的。树立新的人才观,首先是我们教育部门的任务。当今世界,在教育观上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化或者革命。教育的空间已由学校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工作场所,教育的时限已由在学校学习,延续为每个人的一生。教育的价值不再仅是培育少数“精英”,而在于能否为各种不同潜能的人提供平等的、能最大限度地开发自己才能的机会和途径,把成才之路铺在每个人的脚下。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教育改革的先导,发展职业教育也是如此。

(二)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学习的终身化,职业教育也面临新的挑战。

为了使职业教育能更好地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职业学校的办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应当进行改革。这里我想突出强调两个问题。

(1)要紧密结合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和劳动力市场的实际,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办出特色。首先要对学生进行择业观的教育,使学生有面向生产、服务第一线,做有觉悟、有技术能力的劳动者和各类技术、管理、服务人员的志向和意识;要大力加强和企业以及实际工作部门的紧密联系和结合;在教学工作中重视对学生的技术能力特别是新技术能力的培训。

(2)根据当前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变化比较大的特点,要根据终身教育的思想,进行重大的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特别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不断更新自己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他们一生的工作接收继续培训和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三)加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沟通、融合和衔接,努力构建和发展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社会成员对学习多样化需求的终身教育体系。

从世界范围看,许多国家从初中阶段开始,就把职业指导作为学生的必修课。1991年6月美国劳工部发表了《2000年的美国,要求学校做什么样的工作》的报告。该委员会对所有学校和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无论直接参加工作的学生,还是计划进一步接受教育的学生都应获取五种基本能力(合理利用与支配各类资源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获取并利用信息的能力、综合与系统分析能力、运用各种技术的能力)和三部分基础(基本技能、思维能力和个性品质)。对这八项都制订了详细明确的标准。这份报告反映了美国用人部门对包括普通高中学生学习的要求。不少国家的初别是普通高中都相当普遍地开设各种职业选修课,以满足一部分学生进入社会的需要。同时,在许多国家的教育体系中,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有经过中间教育机构的文化补习,进入上一级学校学习的机会;普通高中的毕业生也有通过一定的教育机构的培训进入社会就业的机会。逐步缩小中等教育阶段普通学校与职业学校的差距是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这对我国来说,可能是一个相当长期的发展过程,但是加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沟通和衔接,对我们来说则是十分紧迫的。

(四)积极发展非正规(非学历)职业教育。

我国当前初中和高中后教育结构存在某些混乱,同社会需求存在某些不相适应的问题之一是教育结构中过于学历化的倾向,加之教育管理又常常以学历教育规范各类教育,这就促使许多本应由非学历教育承担的教育培训采取了学历教育的形式,造成了教育结构的混乱和教育资源的浪费。大量事实表明:在社会从业人员中,需要在初中或高中毕业文化基础上通过正规学历教育就业的只是一部分,相当数量的则只需要通过非学历教育培训。我国江苏阳光集团、三毛集团是我国最大的现代化的毛纺集团之一,企业的装备都是从国外引进的最先进的自动化设备,年销售额连续几年都在一亿元以上,从人员构成来说,三毛集团职工6000人,其中生产第一线工人有5000人,据这个企业的总经理说,由于设备自动化程度很高,对工人在操作上的要求比较简单,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初中毕业生经过三个月培训,就可以上岗。这个总经理诙谐地说,如果招大学毕业生做这个工作,不仅对这些学生是大才小用,而且这个企业也会因生产者没有积极性而倒闭。同时,随着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和终身教育思想的实施,社会对教育的需求更为广泛和多样,单一的学历教育不可能满足日益增加的社会教育需求。在普及基本教育的基础上,着重发展各种非学历非正规教育,是适应社会对教育多样化和终身学习需求的必然趋势,应该确立其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职业教育发展论文例5

引言:中等职业教育院校从办学教育核心目标人才培养方向上就与普通院校存在差异,所以如何有针对性的就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这一特殊性,思考并探索出适合于中等职业教育的新型德育教育思路与新型教育模式,不断实现德育教育在中职教育课堂的实际教育效率的提高,尽快解决职业教育的关键性问题。

1职业教学的内容要从多角度拓展

在我国近些年的德育教育事业发展进步过程中,主要应该关注的重要德育教育群体除了普通院校学生还有中等职业教育院校的学生,如何让中职学生摆脱学习困难的困境,其中一个重要的可行性方式就是要让学生真正的回归于生活,让学生真正从内心深处愿意接受学习内容,有兴趣有积极性去主动学习。所以中等职业教育院校的教育制度改革和教育模式革新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要从德育教育角度入手。1.1打破常规并活用教材:基本教材的理论知识和理论内容框架,是中等职业教学内容延伸和拓展的基础内容载体,学生需要先将教材的内容和基本的理论职业技术内容充分理解,才能在此基础上活学活拓展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教学内容,突破传统的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以及组织学生排演课堂活动内容以及话剧小品等,利用多元丰富的师生互动教育教学模式来达到调动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构建起轻松、和谐、信任的教学活动氛围[1]。1.2围绕社会时事充实教材:中等职业教育院校的总体教育目标较普通院校更加明确和清晰,社会实际人才需求内容在中职教育教学内容中体现更加明显。对于这一特点,中职教育院校应该更加重视教育教学时事性内容的充分融合,激发学生的强烈求知欲望,积极鼓励学生多关注国内与国际的新闻时事,多关注身边发生的新闻,通过各类方法拓展自己的知识活动范围,可以多为学生订阅书籍、主题报刊、杂志资料、然后可以让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更多的增加交流和探索,不断提出不同的个人观点,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让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增加对社会的了解和认识,为将来脱离家庭和学校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此类将德育教育课程内容与新闻时事内容相结合的方法具有重要的显示教育意义,具有明显的时代感和教育吸引力,是对学生学习能力和事物认知接受能力培养和提高的重要方法。1.3理论联系实际贴近生活:将德育教育的教材理论内容联系到中职教育教学实际,更加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也是职业教育教学内容丰富和拓展的重要方法。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合理利用自己手中掌握的课程教材,同时从学生的学习实际能力出发,充分的利用好可利用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这些教育教学内容的丰富和充实都可以为中等职业教育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经过不断的教育教学实践总结可知,最基本和最核心有效的中职学生德育教育方式还是要从生活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和爱人之心,引导学生自尊自爱、爱父母、爱家人,用爱人之心将德育教育精神融入生活,发挥新的生命力[2]。

2采用多种形式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时效性

2.1采取探索性学习:无论是对普通院校学生还是对于中等职业教育院校学生,刻板的学习模式始终无法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学生之间的个体性差异决定了学生学习和接受能力也存在不同,很多学生不是接受能力差,而是活泼好动。还有部分学生过于内向而不愿意主动加入课堂讨论活动等,针对学生的差异性特点,中职教育工作者就应该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模式,通过对不同学生的针对性教学达到整体全面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德育教育多年的传统教育模式以及固定下来的德育教育内容从根本上就不存在丰富的趣味性,内容多少有些许枯燥,所以就要求德育教育工作者针对这一问题探究多样化的德育教育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丰富,精心准备每一堂德育课,不断达到德育课程教育内容和创新性和探索性的发挥,增加课堂活跃程度,鼓励学生积极表达个人见解和个人想法。于此同时,可以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当下热门时事内容的融合,使得课程更加新颖,内容更加丰富。充分的肯定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明确教师的主导性作用的发挥,让学生可以自愿自觉的参与其中,减少课堂刻板学习的压力感,鼓励学习自主思考,从而达到中职学生基本德育知识、个人认知能力、个人情感的丰富和提高[3]。2.2推行活动化教学模式:针对职业教育的特殊性特点,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不应该单一停留在课堂教学模式上,应该鼓励学生积极走出课堂,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可以积极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和名胜古迹,从而在丰富课余文化生活的同时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自身体验。通过丰富课堂教育教学内容和互动灵活的教育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贴近中职学生的生活和未来职业发展实际进行教育制度内容的安排,同时又充分的符合社会职业教育的基本原则,活动化教学模式的推行是提高学生课堂教学时效性的重要方法。

3结语

在对中等职业教育德育发展新思路的探索中发现,中等职业教育本身就具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特点,所以针对这一教学特点应该有针对性的提出符合中职学生学习实际的教学模式革新策略,通过转变课堂教学模式和活动性内容的增加实现中职学生德育教育发展思路的新探索。

作者:丁慧 单位:江苏省丹阳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职业教育发展论文例6

(1)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转变,企业、农业大户及合作经济组织逐渐成为农业经营主体。长期以来农民家庭(简称为农户)是我省农业生产经营的基本主体,但是,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过程中,不同农业生产方式的比较效益不断扩大,大多数小规模农户退出了种养业甚至农业,由农业经营者转变为劳务提供者或个体业主。农业经营主体由数量庞大的小农户向数量有限的农业企业、农业大户及合作经济组织等经营主体转换。例如湖南畜牧业是农业支柱性产业之一。“十一五”期末有195万个养殖户,规模化养殖场仅52万个,散户型养殖的比重仍然很大。而到2012年底,养殖户下降至180万个,规模化养殖场上升至57万个,小户型养殖的经营主体的数量在不断减少。

(2)土地流转加速,农业生产的集约化、规模化程度越来越高。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农民非农就业和进城就业机会增多,许多农民不愿经营农业,或通过土地流转,或建立合作经济组织,实现土地资源的加速整合,由千家万户小规模分散种养向大规模集约种养业转变。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将其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增收工作的突破口,自2006年起开展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证换发工作,到2012年6月底,全省耕地流转面积达38.7833万hm2,占承包耕地总面积的21.6%,涉及农户295.7万户,占承包农户总数的20.9%,农村土地流转工作正在稳妥有序推进。例如,福建福州超大现代农业集团来到湖南省宁乡县投资建设“万亩(667hm2)绿色有机蔬菜基地”,总投资1.7亿元,核心区面积800hm2,成为目前全省最大的农业产业化基地。目前,湖南省的有些地区实现了整村、整建制乡镇的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水平不断提高,为现代农业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3)资本投入不断扩大,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创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成利用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带动农户发展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主体,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到2012年,湖南省拥有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数达到429家,其中国家重点龙头企业47家、省级龙头企业382家。特别是粮食、畜禽、果蔬三大主导产业,省级以上龙头企业总数达到223家,占比52%,为发挥全省资源优势,打造粮食、畜禽、果蔬加工三大千亿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显著提高。2011年,湖南省农产品加工业完成销售收入3900亿元(不含烟草),比上年增长21.9%,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完成销售收入2340亿元,增长24.3%,占全省农产品加工企业全部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60%。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共安置就业人员27万人,其中安置农村劳动力24万人,支付劳动者报酬33亿元,为农民就近就业增收开辟了一条有效途径,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4)农业科技不断创新发展,支撑农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与传统农业发展不同,现代农业发展不仅注重产品产量和质量,还包括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目标,需要农业、物资、装备、信息、工程、资源利用、生态保护等多领域、多层面、全方位综合技术的集成应用。当前,湖南现代农业发展涌现出一批科技水平高、综合示范性强的科技示范基地,如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获国家发改委立项建设的“湖南超级杂交水稻生产示范和人才培养基地”,就是按照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农业信息化技术和生态环保技术集成应用推广的典型。目前湖南省农业科技进步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5%,高于全国54.2%的平均水平。湖南将通过全方位、多层次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力争到“十二五”末,湖南省农业科技进步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8%,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75%以上。

(5)农业功能不断拓展,农业内涵更加丰富。传统农业主要是指种养业,基本上只有生产功能。随着大量现代资本注入和农业企业的发展,以工业化理念经营农业、以企业化方式管理农业己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农业由传统的第一产业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业发展纵向向产前、产后延伸,横向向生态休闲及文化教育服务功能拓展。在现代农业中种养业是基础、转化在加工、增值在流通,三次产业的元素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而,现代农业不仅具有生产功能,还具备展示、教育、体验、观光和休闲服务功能,甚至把农业产业发展与当地历史文化相结合,体现历史农耕文明与现代生态文明的和谐统一,大大丰富了农业内涵,拓展了农业功能,提升了农业效益,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又一重要特征。到2012年底,湖南省休闲农业庄园发展到4219家,其中年经营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休闲农庄500多家,星级休闲农业企业481家;农家乐和民俗旅游接待户15万户;全年接待观光休闲人员7200万人次,实现经营收入140亿元,带动建立种养基地5.4337万hm2,带动相关产业产值100多亿元,直接吸纳农民就业24万人。在短短的十几年里,全省休闲农业从小到大,迅速发展成为产值过百亿的新型产业,年经营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

(6)农业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城乡人口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农业发展转型加速。随着农村新型城镇化推进速度的不断加快,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移也在不断加速,相应的农业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城乡人口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同时农业生产规模化水平的提高,农业发展方式加速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速度也在加快。如表1所示,“十一五”以来,湖南省的农业产业结构有了较大的改变,从第一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来看,除2007年略有回升外,一直是呈下降趋势,从2007年到2012年下降了3.6个百分点。但是与全国水平相比,2012年仍有高于2.5个百分点。其下降的趋势(0.48%/年)远远大于全国平均水平(0.17%/年)。一方面表明湖南的产业结构不协调矛盾仍然相当突出;另一方面也表明湖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仍将处在深度转型时期,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农民和整个农村社会正处于裂变重组过程中。

2现代农业职业教育的概念与任务

(1)现代农业职业教育的概念。农业职业教育,包括高、中等职业院校教育、成人教育以及各种形式的对农民短期培训。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与之相关的论述有,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积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县域职业教育与培训网络。学者田安国在《对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一文中,他认为所谓现代农业职业教育,是指以教育培养现代农业技术人才和新型农民、研究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方法、服务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职业教育体系。罗迈钦,何荣誉,刘芳:关于现代农业发展趋势与农业职业教育的思考

(2)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面临的新任务。传统农业中的劳动者主要表现为体力劳动,称为“农民”,而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农民,称为“新型职业农民”,更多的是一种智力的载体,是需要掌握先进的农业科技,接受先进的现代管理理念,具有先进的思维方式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面临的新任务就是根据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培养这种技术技能型人才,造就新型职业农民。党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现代农业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为“三农”服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为农业发展的转方式、调结构服务,为提升农民素质服务。具体一点说,发展现代农业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达到农业生产高效、安全、环保的技术技能应当作为现代农业职业教育的主体教学内容,为提升农民各方面素质的文化措施与技术措施均是现代农业职业教育提升教育质量的努力方向。总体来说,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院校要以服务“三农”为特色,以“育人兴农”为根本,以“科技强农、服务惠农”为抓手,全面发挥国家赋予现代农业职业教育的基本职能。

3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服务现代农业的对策与建议

3.1针对现代农业的发展变化,明确现代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定位根据前文对湖南现代农业发展趋势的分析可知,现代农业相对于传统农业在构成要素、目标和载体等方面都有明显不同。面向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首先,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力度。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扶持,如试办四年制农业高职本科教育;部分涉农专业可以提前招生、降分录取,加强就业跟踪服务工作;大学生村官计划向涉农高职学生倾斜,以吸引大批有识之士报考农科专业。在投入上给予大力支持,如对农业职业教育的办学拨款要高于其它行业职业教育的拨款,对涉农专业高职学生逐步实行免费教育。各级政府应把农业职业教育作为一项公益性事业来做,使农业职业教育能跟上现代农业发展步伐,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其次,作为从事现代农业职业教育的各级教育机构要有自己的目标定位和目标追求,既要“顶天”(即:培养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也要“立地”(即:真正面向“三农”一线,培养留得住、用得上、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实用人才),帮助解决现代农业发展中面临的各类问题。在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现代农业职业教育要实现“顶天立地”的目标,必须在办学实践中树立五个中心的发展定位: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培育中心、农业自主创新技术的研发中心、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中心、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心、农业农村发展决策咨询中心。

3.2瞄准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加大农业高职院校的体制机制创新现代农业的发展是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的机遇和挑战,而农业高职院校是建立和完善我国现代农业教育体系、提高各级各类农业教育水平的龙头。所以,要想抓住机遇,办出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需要的农业职业教育,就要按照“对接产业、服务产业、提升产业”的要求,加快推进农业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

(1)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适应“三大产业”模糊化的现代农业的需要。要树立现代大农业的教育观念,拓宽学科领域,将传统农业类学科置于食品生产、食物安全、人类健康、生态环境和国土安全的大背景下加以研究,内涵中融入社会应用、社会效果与价值。进一步调整农业类专业数量,拓宽专业口径,增强专业的社会适应性;减少社会需求量明显不足的长线专业,更新教学内容,积极发展农工、农理、农经、农管交叉的专业和农业科技相关的新兴、边缘和高新技术专业。专业结构的总体格局,不仅由单纯农业产中生产技术向产前、产后拓展,而且要重视向适应性农业、设施农业、工厂化农业、空间延伸和海洋开发农业、新能源农业、文化消费型农业拓展,使学科、专业总体布局结构适应“三大产业”模糊化的现代农业的需要。

(2)改革教学模式,培养KAP三位一体的创新型农业人才。农业高职院校要把教学改革作为一个永恒的主题,紧密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培养目标、修订教学计划、改进教学内容,坚持在全面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调整专业设置,改造传统学科,把阶段教育与终身教育结合起来,构建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普通教育与职业高等教育之间的立交桥,使农业高职教育不断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扩展,更加贴近经济、社会的发展,更富有生命力和吸引力。要以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就业与创业意识为重点,把素质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全面推进院校教学改革,努力探索KAP即知识(knowledge)、能力(ability)和人格(personality)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教育发展论文例7

2005年11月7日至8日,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家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农业部以及国务院扶贫办等7个部门的负责同志在会上先后发言,结合各部门职责和工作实际,系统阐述了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工作方针和具体办法。教育部长周济指出,要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非凡是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会议同时了《国务院有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这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无疑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功能。

上海市作为全国职业教育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经过近几年的改革和发展,职业教育已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摘要: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百校重点建设工程”已基本完成,专业结构优化显现成效,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尽管如此,上海市的中等职业教育目前状况和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要求仍然相去甚远,仍然面临严重的挑战。一方面市场需要大量具有熟练操作技能的劳动者而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能为社会需求提供人才的中等职业教育却出现“门前冷落车马稀”的局面,非凡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中等职业学校不仅学生数量大大减少,而且质量也大幅度下降,甚至有些中等职业学校面临生存的压力。

既然国家支持,而社会又广泛需求具有良好职业技能的操作型人才,中等职业教育为什么还处于“门可罗雀”的境地呢?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两方面的因素。

一是外部因素,主要表现在人们对中等职业教育的看法尚存偏见,甚至存在鄙薄中等职业教育的思想。很多家长认为子女上高中、考大学才是“正途”,而读职业学校乃是没有办法的选择。据调查,有52.3%的中学生认为,就算自己适合职业学校也不会选择就读;而49.8%的中学生认为即使自己想去,父母也不会同意。社会上普遍的观点是“职业学校毕业生的社会地位低,收入低”,认为“只有成绩差的人才去读职业学校”。加上前几年全国大幅度增加普通高校的招生规模,很多人认为只要能想办法挤进高中,上大学就不再是难事了。迎合这种思想,普通高中不断扩招,民办高中也不断争抢生源,而中等职业学校的录取分数线只能一降再降,然而却无法扭转被动局面,反而因为门槛低而愈加不受欢迎,最后导致生源质量越来越差。

二是内部因素,主要是目前中等职业教育自身存在教育模式相对落后、对市场需求反应滞后等弊病。很多学校的办学模式传统而不够灵活,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跟不上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需要,创新乏力,“双师型”教师匮乏(教师自身也存在着动手能力欠缺的新问题),缺乏职业教育特色。这种状况导致的直接结果是培养的学生不符合市场需要,一方面社会上奇缺操作能力强的“灰领”,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却无法提供这样的毕业生来满足社会需求。

面对这样的目前状况,我们不得不加以反思摘要:中等职业教育究竟该如何走出困境?

对现实重新审阅,不难发现中等职业教育并非已无存在的空间,恰恰相反,社会经济发展给中等职业教育提供了很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摘要:社会各方面非凡是企业强烈呼唤高技能人才,对一线工人提出了迫切需求,“十一五”期间上海年均需补充的中等职校毕业生数量将在10万人左右;从中心到地方,各级政府都相当重视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并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国家要投入100亿元于职业教育,上海市也于2006年3月召开了全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非凡是中等职业教育。面对这样的宏观形势,当务之急是尽快把中等职业教育做大、做精、做强。

确立“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理念

以就业为导向的核心就是要适应市场需求,想企业之所想。中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要为企业之所需,就要求教育内容紧紧围绕企业需求而展开,主动适应上海市产业结构的变化,大胆进行教材革新的尝试,探索和行业、企业共同修订完善课程标准和教材,同时将技能考证教育有机融入其中,把职业资格证书的知识、技能要求及时地反映到课程标准和教材中,实现课程设置和就业岗位对接,使学生在毕业后即能迅速上岗,为企业所用。

以能力为本位就是要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对学生综合技能的练习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变学历教育为真正的职业教育。职校的专业教育有别于普通高校的专业教育,后者重理论体系的教育,前者重技术能力,所以,在培养过程中的侧重点也大相径庭,很多职校的教材非凡是新兴专业的教材往往直接将高校教材拿来进行简单的删减,作为自己的教材,这是难以取得成效的,既没有学好理论,更体现不出职业教育对实践环节的要求。上海市教委和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发展基金会组织实施的《星光计划》很好地体现了职业教育对学生技能培养的要求,为职校培养目标进一步明确了方向,提高了学生适应市场的能力。

这种能力的培养必须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也就是说学生并非只能适应当前的岗位需要,还要适应今后的职业需求,是一种适应职业生涯的能力。因此,在注重上述能力培养的同时,还必须在职业道德、基本素质等方面加强培养和渗透,这些是不可或缺的。

创造多元化机制,构建

有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

不同的职校可结合自己的办学专长和特色,寻求灵活的运作机制,以更好地和市场相契合。

可以探索和发展“订单式”培训,进行校企合作办学。一方面可利用学校教育资源,根据企业需要,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人才,另一方面可拓宽就业渠道,实现职业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最大限度地发挥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服务的功能,使职业教育真正成为技能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培训基地。非凡是上海,企业众多,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较高,采取这种模式可以很好地实现学校和企业“双赢”。

可以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的教育思想和课程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加拿大的能力本位“CBE”、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小企业技能培养课程”等,结合自身特征创建有特色的职业教育。

在专业设置上,既要紧跟市场需求,又要避免不顾自己的能力和专长,什么专业热门就办什么专业的局面。学校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把握市场需求,积极发掘自身办学潜力,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这样才能真正提高竞争力,优化教育资源。

无论是机制上的革新,还是创建职业教育特色,教师的素质都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动手操作能力应该成为学校革新的先行。学校可通过送出培训、下企业、校本培训以及自主培训等途径,加强教师的知识更新和能力培养,非凡是教师的专业技能、实践技能、教学能力的培养。同时,可聘请企业优秀技术人员来校任教或进行指导,广泛开展合作交流,提高“双师型”教师在专业教师中的比重。

勇于开拓市场,确立

“大职教,大市场”的观念

现代职业教育应该是既包含传统意义上的职业教育,又包括职业技术培训,既有全日制学历教育,又涵盖非全日制、非学历型的终身学习和培训的“大职教”体系。因此,应突破仅仅把中等职业教育的对象定位于上海市的初中毕业生的思路,要把眼光放开,树立“大市场”的观念。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先生的主张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从这个意义上说,中等职业教育的规模比基础教育要大,中等职业教育是大有文章可做的。诚如总理提出的,有面向广大就业人员的技能培训,有高技能技术人才的培养,有老工人、老技术人才的再培训等等。结合上海市的非凡性,作为全国经济中心和先进教育理念的实践者,上海市可以运用优越的教育资源和外省市开展合作办学。2005年,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面向全国对口支援地区和在沪工作的外省市务工人员,共招录了10010名学生。我们可以循着这条路子继续走下去,进一步扩大这个市场,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面向“三农”的职业技能培训,也可以开展企业员工的终身教育和再培训等等。

相信在国家政策指导下,通过自身不懈努力,上海市的中等职业教育事业一定会迎来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摘要:

职业教育发展论文例8

中等职业教育有了长足发展,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中等教育结构不合理的局面,初步形成了从初等到高等的职业教育体系框架。1979年中等职业教育占高中阶段在校生的比例仅为4.7%,现在招生和在校生均达到56%以上,一些大中城市则达60%以上,这一成就不仅改变了中等教育结构,而且改变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架起了人才四通八达的立交桥。在中等职业教育有较大发展的同时,初等职业教育也有了适度发展,招收小学毕业生的四年制职业初中,全国目前已有1500余所,有在校生80余万人,此外“3+1”、初二分流“2+2”等多种形式的初等职业教育也有一定发展。从80年代开始起步的高等职业教育,目前已有短期职业大学74所,国家正式批准的职业技术学院27所,还有一大批高等专科学校和成人高校也在进行高职实验,此外,一批中专也开办了高职班。20年来高等职业教育有了初步发展。这一框架体系得到了法律认可,在《职业教育法》中有明确规定。

职业教育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和职业技能、有纪律的高素质劳动者,有力地改善了我国劳动力队伍的素质结构,特别是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得到了强有力的改善,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各行各业的发展,促进了劳动就业和社会稳定,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许多行业在总结改革开放20年来取得的成就时,都提到职业教育的发展为行业提供了大量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其中旅游业有些四、五星级的大饭店90%多的职工是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

职业教育的支撑服务体系正在建立健全。除了中央的职业教育中心研究所外,许多省市也都建起了一批职教研究机构。全国还办起了一些职业教育专业期刊。此外,教材建设也取得了很大成绩。目前中专所开课程已有95%以上被全国统编教材所覆盖,职业高中所开课程全国统编教材的覆盖率也已达到60%以上。

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依托普通高校建立教师培训基地。全国现在有100多所高等学校在为职教师资培训服务。

职业教育领域的各项改革正在不断深入。在办学体制上打破了过去单一由政府办学的格局,民办职业学校有了很大发展。全国目前有1000多所民办中专和职业高中;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办学体制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一些学校实行了校董会、与企业联合办学等新的管理体制和模式;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取得很大成就,许多学校在精简机构、教职工全员聘任、工资、人事和后勤制度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在职业教育发展的运行机制方面也进行了改革,中专实行了收费并轨,许多学校实行双证书制度;在教学改革方面我们吸收借鉴了国外的“双元制”、“CBE”、“MES”等先进的教学思想。

职业教育开始走上依法治教的轨道。1996年国家颁布了《职业教育法》,对职业教育的地位、作用、体系、结构、方针、原则、管理体制及经费筹措的条件、保障等做了法律规范。全国绝大多数省市也专门以政府名义召开了贯彻实施职教法工作会议,出台了贯彻实施职业教育法的文件,有些地方人大还出台了配套的地方法规,这些都对促进职业教育依法治教起了推动作用。

20年来,我们还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探索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发展职业教育的路子:

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邓小平理论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强大思想武器,20年来职业教育取得的成就,重要的一点就是贯彻了邓小平理论。

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始终坚持提高全社会,特别是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的领导对职业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在推进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坚持把积极发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摆在突出位置。

在办学体制方面,必须始终坚持在政府统筹管理下,实行包括政府办学在内的多元办学主体并存的办学体制,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共同兴办职业教育。

在构建职业教育体系方面,必须始终坚持与社会各方面、多层次的人才需求相适应,与社会的产业结构、人才结构、就业结构相匹配。坚持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初、中、高相互衔接,并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教育体系。这是从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而制定的。

在速度结构和发展模式上,必须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分区规划、分类指导的原则,不能搞一刀切。

在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方向上,必须始终坚持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方向,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实行产教结合。

在培养目标上,必须始终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

在经费筹措方面,必须始终坚持多渠道依法筹集的路子,职业教育法规定的筹集经费的10条措施必须认真落实。

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坚持不懈地吸收和借鉴国外发展职业教育的有益经验,不断加强和扩大职业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和合作。

这些宝贵经验为我们职业教育的继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可喜之二: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各级党委和政府都十分重视教育工作,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特别是我国的新一届政府成立后,明确提出,本届政府最大的任务就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央专门成立了科教兴国领导小组。小组成立后专门听取了教育部的汇报。根据中央领导的指示精神,教育部制定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并得到了科教领导小组的原则通过。国家将对这一计划给予强有力的经济支持。

同时新一届政府还提出,今后对教育经费每年要增加一个百分点,也就是每年增加50多亿元人民币。这是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大好形势和希望之所在。

可喜之三:随着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出现,越来越需要大量的掌握现代知识和技术的高素质劳动者。要实现我们未来的发展目标,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这是大势所趋。

可喜之四:我们有一批十分热爱职业教育事业、兢兢业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勇于开拓、奋发向上的职业教育队伍,这是职业教育工作的基础,也是职业教育能够得以发展的根本所在。

我们在看到可喜的一面的同时,还必须看到当前职业教育也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面临严峻的挑战。

一、社会上鄙薄职业教育的传统根深蒂固,这其中有社会的问题,也有教育部门的问题。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是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原因。

二、投入严重不足,特别是职业高中更显突出,很多学校还缺乏必要的实习、实验设备,缺乏高素质的教师。由于办学条件,学校缺乏吸引力。

三、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布局、专业布局不合理,资源浪费严重。这是过去条块分割的体制所造成的。

四、教师队伍与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还不能适应。中专相对好些,专任教师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占68%以上;职业高中则相对较弱,专任教师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仅占33%,这是由于原来的学校基础造成的,而且有些专业大学本科也没有开设,所以没有这方面的本科人才。此外,专业课和文化课教师的结构不合理,文化课教师比重偏大的问题也还普遍存在;教师年龄结构也不尽合理,35岁以下教师占到70%多,因而造成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少。年轻教师的知识结构与职业教育所要求的知识结构不相适应,缺乏必要的工作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技能。

五、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有不相适应的地方。

职业教育发展论文例9

一、观念落后。我国由于长期处于封建社会文化和观念的影响下,“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理念深深地渗透到社会文化和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形成了“重普教、轻职教”,“重科学、轻技术”,“重知识、轻能力”的文化传统,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成长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以至于在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过程中,经常遇到来自人们思想观念上的巨大阻力。一种普遍地重视“精英”教育,而忽视大众职业教育的倾向,引发了人才市场上的“高消费”现象。一些学生家长,即使孩子分数偏低,也不愿让他上中职、高职,造成高职学校录取后,仍有不少生源流失,给人的印象是职教是普教的“回收站”,孩子实在不行了,才选择职校。这种观念在人才招聘会上,表现为许多用人单位把录取条件规定为大本以上,使职校毕业生处于被动的境地。但事实上,这种想法和做法是落伍于时代的,对孩子的前途是一种错误引导。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职业教育正在解决劳动力就业和开发人力资源方面发挥日益突出的作用。

二、体制不健全。首先,职业教育从体制上讲是阶段封闭的,虽然一部分中职毕业生毕业后可以升高职,高职毕业生部分毕业后可以继续上普通本科,但大专层次毕竟是职业教育的最高层次,而且中职升高职也并非畅通无阻,当然能升到本科深造的更是少数,更不必说硕士、博士。大多数职校毕业生只能面对就业市场,因此这种教育还是主要以就业为培养目标的教育。这种体制封闭的弊端,扼杀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压抑了一批想继续深造的学生的意志,从而限制了职业教育生源的广泛性,造成了目前职校特别是中职招生十分困难的局面。其次,受唯学历教育的影响,职业教育在与其他教育类型的结合上,也缺乏灵活、顺畅的接口,使职业教育发展受限,缺乏活力,得不到社区和企业的重视和支持,限制了职业教育在终身教育体系中的职能作用,造成了教育格局中“冷热不均”的现象。第三,有些地区在管理体制上存在多头管理的现象,有的地方把职业大学、中专升格的职业技术学院、普通高校的二级职业学院和成人高校的管理分别归属在不同的职能部门,造成了相互沟通上的困难。第四,条块分割现象较严重。一些职业学校分属不同的行业(企业)进行管理,无形中形成了“条块分割”,使得职教资源无法统一管理,各自为政,造成资源浪费。第五,政府宏观调控不利。在普高热的形势下,职业教育发展受到严重冲击,这与政府宏观调控不力有着很大关系,一些地区忽视职业教育,甚至让职业教育特别是中职教育放任自流,各求生灭,使职业教育面临生存危机。第六、政府统筹职业教育的体制也仍然不顺,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以及劳动就业不能有效地衔接,劳动准入制度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一些用人单位继续招聘未经职业培训的低素质劳动者,不但为生产安全带来隐患,也占用了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机会,使职校生感到上职校无用。以上这些都是导致职教办学不理想的体制原因。

三、管理方法死板。在教学管理体系上,还有许多与职业教育特色要求不相适应的方面。以现在实行最普遍的学年制为例,实行学年制,在为学生提供多样化选择机会和条件等方面就存在欠缺,尤其在高校扩招后,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学生知识水平差距拉大的倾向,班级授课式的学年制教学难以适应新的情况;随着经济的发展,岗位变化频繁,促使在职人员要不断接受职业教育,而学年制的管理也限制了这批人的积极性,不利于终身教育办学体系的健康发展。

四、办学投入不足。多年来,经费不足一直是制约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财政预算内职业教育经费占预算内教育经费的份额呈下降趋势。全国多数省、自治区没有按要求制定职业学校学生经费标准,教育费附加中用于发展职业教育的经费很少,各种所有制企业承担职业教育经费的机制普遍没有建立起来。全国多数地方没有落实利用银行贷款举办职业学校的政策,没有建立专项经费或利用助学贷款资助职校生。由于经费严重不足,影响到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多数职校办学条件改善步伐缓慢,不少学校实验基地和设备不适应教学工作需要,资金不足使众多职业学校陷入生存危机,导入一种恶性循环,即:缺乏投入——办学条件差——教学质量差——学生就业难——影响职校声誉——难以招生——投入更少。

五、办学特色不明显。由于我国以学历规范各类教育,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业教育特色。职业学校无论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还是在教学实践上都未能体现特色,以高职教育最为明显。高职与普通大专两者在培养目标上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培养大专层次的、一线服务的、应用型人才,是“殊途同归”;在专业课程设置上高职与普通大专区别也不大,只不过是大学的“压缩饼干”;培养出的学生在实际操作能力方面也未显示出多么大的优势。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为何还要“另起炉灶”发展高职?其实,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在实践中只是作为缓解普通高中升学压力的措施手段,属于新生事物,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尚不明显。

六、设施规模成为发展瓶颈。由于没有很好的统一规划,加之隶属关系混乱、管理层次过多、职权不明,造成了现在职业学校布局分散、难以统一管理的局面。多方办学、多头管理、布局不合理,造成条块分割、各自为政,不同系统和部门的学校之间争生源、争经费、争师资、争劳动指标。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差,办学规模小,规模效益难以提高,规模成为职业学校的发展瓶颈。没有完善的校内、校外实习基地,各类模拟实验室数量少,计算机、多功能演示屏等必备设备均数量不够等,都使学生不能得到充分的训练,必然使学生质量不高,就业渠道不畅;而就业渠道不畅,又会影响学校声誉,造成招生人数减少,学校没钱投入,更无法扩大学校设施规模,因此便形成了恶性循环。

职业教育发展论文例10

近年来,我国民办高等职业教育陡然崛起,并且迅速发展壮大,成为高等教育事业的一支新兴力量,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将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拥有更加广阔的运作空间。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民办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还存在着困境与难题,民办高等职业教育要在高等教育中站稳脚步,要长期可持续发展是民办高等教育工作者深入探讨研究的问题

一、我国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现状

1.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给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带来了契机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为规范和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法令法规。1987年国家教委颁布了《关于社会力量办学》的若干暂行规定,这是自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个全面阐述社会力量办学的法规性文件。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首次明确表述了国家关于社会力量办学的“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指导、加强管理”的16字方针。2002年12月28日《民办教育促进法》颁布以来,与之相配套的相关法律法规、实施细则《民促法》相应的出台,在这个时期标志着我国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依法办学、依法管理的可持续发展阶段。

2.从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化教育中民办高校承担主力军的角色

我国的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高等教育也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但是中国高等教育也面临着十分严峻的问题,其中突出的问题就是优质教育资源短缺和高等教育机会公平的问题。近年来,公办的普通高校的资源,虽一再努力扩大,但扩招之势,已显出后继乏力,而给民办高等学校提供正在蓬勃兴起的机遇,民办高等学校是1983年普遍兴起的,那时被称作“拾遗补缺”的“助学机构”,1996年民办高校被称作“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到2005年,全国已有民办高等教育机构1300多所,在校生200多万人,占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的三分之一。目前民办高校已经义不容辞地挑起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史重担。据估计,到2010年民办高校的在校生,将达到高等教育总在校生的二分之一。

3.加入WTO急需为社会培养各类高等职业技术人才是推动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直接动力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国家对人才需求的数量和层次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除了需要高质量的研究性、学术性人才之外,还需要大量实用型人才,特别是各行各业管理、生产、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多年以来,全国普通公立高校虽连年扩招,但办学层次和模式不灵活,不能很好的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上述人才的需求。民办高等学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真诚服务学生为宗旨,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不断发展办学条件,敏感地捕捉并预测社会需求,灵活调整办学方向及专业设置,培养社会紧缺型人才,打造就业优势。可以说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出现与发展极大地缓解了市场人才供求之间的矛盾,为社会的经济建设做出巨大的贡献。

目前,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国家现代化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民办教育在增加教育供给,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教育与大众教育的需求时,其地位与作用日益得到政府、社会及民众的认可。但是,必须看到,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及其尖锐的内部和外部问题,这些问题使民办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与挑战。

二、当前我国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管理体制不完善

部分学校缺乏有效的监控机制,存在严重的“家族化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在民办学校发展初期能够有效地使用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权力机制简便灵活易于操作。但是在民办学校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就不利于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缺乏监督,权力失去制衡,不利于调动管理人员及广大教师的积极性,阻碍着民办学校进一步发展。

2.办学资金来源呈现单一性

当前,资金筹措问题一直是民办高校发展的瓶颈,我国民办院校且多以自筹经费为主,绝大部分靠学费支撑办学,资金积累少,走的是一条以学养学的道路,经费来源单一。这样势必导致民办院校师资短缺、教学设施落后、教学质量难以提高,从而难以进入良性循环,直接影响了学校的持续投入和稳定运行,制约了自身的健康发展。

3.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质量不高

师资队伍比较薄弱、且不稳定,是困扰着民办高职院校的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教师是学校的灵魂,名师出高徒,一支高素质稳定的教师队伍是学校不断发展壮大的保障。目前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基本上是以兼职教师和离、退休教师为主,其次就是新聘的年青专职教师等三部分人员组成,对其三种人员进行教学评价认为:a.兼职教师,是利用空闲时间来校上课,教完就走,除课堂讲授外,根本不能进行课外辅导,参与集体备课及各项教研活动,他们具有工作稳定性差、工作责任心不强等问题;b.返聘的离、退休教师,又因其年龄偏大,精力有限,知识结构老化,难以保证教学的创新与活力,不可能适应新知识、新技术快速发展的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要求;c.部分年青专职教师,由于民办学校教师工资待遇、福利、医疗保险与公办教师有相当大的差距,他们到民办高校,只是以此作为遭逢人生难题后的暂避或过渡,因此,没有敬业精神和长期服务打算,更谈不上恒定的事业心。这些都不利于民办高校的深层次发展,师资是形成教学质量的关键,没有稳定优化的教师队伍,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4.实训基地短缺问题

这是目前困扰大多数民办高职院校的又一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自身建设实训基地的能力有限。职业学校的实力大多不能与普通高校相匹敌,自身缺乏足够的资金来建设实训基地,即使有建,在规模上、设备上、专业上远远达不到实际需求;②缺乏外部实训基地。外部最理想的实训基地是各类大型企业,但企业考虑为学生提供实训或多或少会影响其正常工作,大多不愿给民办高职校提供此项便利。

三、主要对策

1.完善内部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效率

民办院校的正常运转,离不开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学院内部科学、完善的管理机制,而内部管理机制的建立是确保办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建议:①建立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②引进、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③积极借鉴学习国外私立院校的管理经验;④建立约束机制和监督机制;⑤明确董事长和院(校)长的责任和权力,理顺校董关系。

2.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教育效益

引入竞争机制,竞争上岗,真正实行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机制,坚持不唯职称看能力,不唯学历看水平,不唯历史看现在的标准,实行全员聘任制和教师挂牌上课制;建立新的分配制度,按照优质优价优酬的分配原则,提高工资、福利、津贴标准并着重于教师、教学和科研,合理拉开分配档次,吸引和留住优秀、高层次人才。体制的完善和机制的创新可以为科学配置教育资源和提高教育效益提供了不竭的动力,也为民办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实力。

3.政府与民办学校共同努力,积极建立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

师资队伍在民办院校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影响到民办院校的办学质量和发展前景。民办院校要想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需要政府与学校共同努力。首先,政府应给予民办院校教师在职称评定、社会保障、医疗保险、房改政策等方面享有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等待遇。其次,民办院校应制定长远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创造良好的生活、工作条件吸引优秀人才从教。其三,社会舆论也应该充分报道民办院校教师在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中发挥的积极作用,通过宣传改变人们的陈旧观念和认识。

4.保证教育质量是民办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与基础

教育质量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质量是民办学校的生命和矢志不渝坚守的底线。民办学校只有永不停歇的追求教育教学的质量,才能缩小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之间的差距。包括资金来源、师资力量和生源质量等方面的差距。首先,保证教育质量是提高民办教育社会形象的有效途径。不可否认,确实有些民办学校只以赚钱为目的,忽视了教育质量,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民办教育的社会形象。在这种情势之下,对于民办教育来说,要想纠正社会偏见,得到社会承认,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保证教育质量,努力提高培养质量,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其次,只有提高教育质量,才能吸引更多的生源与人才,形成良性循环。生源越多,也就意味着学校选择的余地越宽,这样一来,学校的生源素质也就越高。从教育质量与人才之间的关系上看,二者是一种互动的关系。一方面,优秀的师资力量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保证,另一方面,只有那些教育质量高的学校对人才才有更大的吸引力。因此,提高民办学校的教育质量是吸引人才、提高师资水平的保证。

5.校企一体,产教结合的模式特色是民办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学院依托企业办学的优势,根据市场需求,开设与其相对应的实用型、技能型专业,并与下属企业单位建立与各专业相配套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的实践提供平台,使“教、学、练”有机结合起来。“学院依企业促发展,企业靠学院搞科研”,教学、实践、科研融为一体,使企业与学院之间架起了校企一体、产教结合,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企业管理理念与教育教学理念相结合的桥梁,营造全新的育人环境,实现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专业教学与社会实践、学生学习与毕业就业的高度统一。

综上所述,新时期,民办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是满足不断增长的技术型人才的市场的需要。相信在国家、社会、办学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定能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曾贱吉.《论我国民办教育发展的障碍及对策》.中国民办教育网.2004.12

[2]卢联珍.《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