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地基处理技术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1 17:14:37

地基处理技术论文

地基处理技术论文例1

1.2软土地基存在的危害由于上述特点的存在,软土地基自身存在的危害也往往受到水利工程的重视。通常来说在水利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如果软土地基没有得到有效处理,则会严重的影响水利工程正常功能的发挥和使用,与此同时往往还会缩短水利工程的使用寿命。除此之外,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一些工程施工单位没有能够严格的执行工程施工质量和检测标准,从而导致了在对软土地基进行简单的处理之后就立刻进入到下一工序的施工中,这一现象会导致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和建设初期软土地基的各项指标符合设计要求,但是当水利工程施工完成并且在后期正式投入使用的过程中就会发现由于软土地基本身的原因导致了地基失稳和建筑物发生沉降或者是不均匀裂缝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将会直接影响到水利工程的整体质量和正常使用。

2水利施工中软地基处理技术的应用

水利施工中软地基处理技术的应用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其主要内容包括了砂砾土垫层软土地基处理技术、置换填土软土地基处理方法、抛石挤淤进行软土地基处理方法、加固土桩软土地基处理方法、高压旋喷桩软土地基处理方法等处理方法,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对水利施工中软地基处理技术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2.1砂砾土垫层软土地基处理技术砂砾土垫层软土地基处理技术是目前我国许多水龙工程施工时常用的软土地基处理方法。例如在水利工程施工遇到软土区域时施工单位通过使用砂砾土垫层来进行软土地基的处理时可以在软土层的上部进行排水砂层的铺设,这一铺设的有效进行可以增加水利工程的排水量并且能够使软土地基在砂砾土填入同时也就增加了其自身整体的荷载能力。除此之外,砂砾土垫层软土地基处理技术的应用还能够加速其内部的排水过程,从而能够进一步提升其自身的强度和硬度,并且还能有效提高其稳定性能。

2.2置换填土软土地基处理方法置换填土软土地基处理方法的应用主要是在水利工程遇到一些如沼泽地带的比较难以施工的软土地域时采用的软土地基处理方法。通常来说在泥沼地带以及当软土地基的软土厚度小于一点四米并且路堤的高度较低时,置换填土软土地基处理方法的应用优先度是较高的。在置换填土软土地基处理方法的处理过程中,水龙工程施工单位应当首先将地基中的淤泥和亚粘土以及软土根据情况进行全部的挖出或是是部分的挖出,并且在挖出后采用渗水性好的材料。例如可以加入一些粉煤灰和水泥或者是石灰等材料并且进行分层填筑。除此之外,在每一层的填筑工作完成之后水利工程施工人员应当进行夯实碾压,从而能好的确保工程质量符合要求。

2.3抛石挤淤进行软土地基处理方法抛石挤淤进行软土地基处理方法是在水利工程施工建设中由于一些软土区域很难使用常见的处理技术而选择的软土地基处理方法。通常来说在软土地基的淤泥厚度小于四米并且软土区域没有硬壳与此同时呈现流动状态并且排水较为困难时则会优先选择抛石挤淤进行软土地基处理方法进行软土施工处理。在这一软土地基处理方法的应用过程中首先应当保证用料的高质量,并且采用一些不容易被风化和侵蚀的石料,与此同时对于片石的大小应当视淤泥的粘稠程度来决定,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优先保证片石的直径不大于三十五公分,并且淤泥含量不超过百分之二十五。

2.4加固土桩软土地基处理方法加固土桩软土地基处理方法通常是在一些软土地基施工的改良施工中得到有效应用。一般而言加固土桩软土地基处理方法的应用需要使用专门的施工机械设备来将软土地质局部范围内的软土加入加固材料进行改良,在这之后形成桩体并且使得桩体和桩之间软土形成复合地基。除此之外,加固土桩软土地基处理方法的应用还需要使用水泥、生石灰、粉煤灰等作为其桩身的填充加固材料,因此较为适用于含沙量较大的软土层中,。就桩身的用料比例来说,其水泥用量和软土的天然重量之间的比例不应当过大,一般控制在百分之八到百分之十六之间是较为理想的情况,因此最好使用普通水泥或是矿渣等来进行加固土桩软土地基处理。

2.5高压旋喷桩软土地基处理方法高压旋喷桩软土地基处理方法通常分为单管和双管的处理方法,这一软土地基的处理方法主要是利用旋喷钻机,将旋喷注浆装置放入预定的软土层深处,并通过旋转钻杆的转动和徐徐上升,把事先配置好的浆液,从喷嘴喷出,并且能够形成具有一定强度和硬度的人工地基,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高压旋喷技术时,最大有效深度不超过二十米。在片石高出原有的软土地基表层高度之后,就要使用较小的片石进行填筑,并且,使用重型碾压设备进行反复碾压,使得填石密实,然后再之后,铺上反滤层,进行填土,进行下一工序的施工。

地基处理技术论文例2

中图分类号: TU7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相对应的我国的建筑工程也在快速的发展着。建筑工程是现代社会中发展最为迅速的工程,但是在建筑工程中对于地基的处理一直是一个问题,这关系到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因此如何处理好建筑工程中的地基问题就变得十分重要了,本文笔者主要结合自己多年来的研究经验及实际工作经验,对于建筑工程地基处理施工技术进行分析,希望对于相关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

二.地基处理技术分类探析

根据房屋建筑地质环境进行地基处理,其施工原理是利用换填、夯实、挤密或振密、排水圃结、胶结、冷热处理等方法对地基进行加固。进一步细分来看,地基处理技术还包括地基加同技术、桩基技术以及辅助的地下连续墙技术。进行地基的加固技术,主要就是为了能够增加地表的承载能力,这样就可以很大程度上防止地基发生变形或者沉降。桩基技术的运用主要是为了将来自上面的荷载力传导到地基的深部位置,这样就可以缓冲从而消除了冲击力。

对于地下连续墙的施工技术主要是为了辅助桩基技术,主要是为其提供侧向的支护。在很多的地基处理方式中,其中有一些方式主要是为了改良地基土壤从而来增加地基的抗剪切能力,使得地基的压缩性得到降低,使地基土的透水性得到一定改善,这样多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地基的环境能够适合进行地基加固。

三.传统的地基处理方法施工基本技术

以前的地基处理方式有很多,例如起源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法国强夯法,还有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日本创造的高压喷射技术,以及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发明的桩基技术等。上世纪的一些传统的地基处理技术在现阶段仍然广泛的使用。但是随着建筑对于地基处理技术的要求在不断地提高以及建筑环境的不断变化,就对新的地基处理技术提出了希望。以前单一的地基处理技术已经不能够适应时展的需要了,因此现代的建筑就需要多种处理技术并用的方法。

1.强夯法与碎石桩法的结合运用

该项技术的工作原理主要是指在施工过程中,首先在填土层将碎石桩体处理好,这样做主要是为了将基土进行挤密以及进行排水固结。接着再选择强夯点。通过强大的冲击可以将碎石桩体击散,这样就可以将碎石通过桩径挤入到周围的护土层,这样会使其在地基的上面形成紧密的碎石和土相混合的硬壳层,这样就会达到建筑物对地基强度的要求。

同时在施工过程中强夯法的应用很重要。该方法的施工技术难点在于夯击的次数、夯击的深度等这些方面的把握,如果把握的不好,就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夯击的效果。在理论上来说,夯击加固的深度是根据土层的厚度进行的。单位夯击量必须要考虑到地基土壤的性质、土壤的结构类型、载荷大小以及打算夯击的深度等这些因素。对于夯击的次数来说,这要有地基土壤的性质来决定,但是在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先夯击二到三遍,最后我们可以再进行一次小的夯击。但是在夯击时,每两段夯击之间必须要间隔一定的时间段,这样才可以保证夯击的效果。

2.碎石桩与CFG桩的结合运用

在文章的前半部分我们讲到,桩基技术的主要作用就是将冲击力从上往地基深部进行传导,这样来提高桩基的承载力,但是单一的碎石桩基的承载力是十分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选用CFG桩来替代碎石桩,从而提高桩基的承载能力。这样一来,碎石桩的作用就会转向将上部的土层液化问题进行处理的角度。在地基处理中,发挥好这两种方法的优势,就会使地基的沉降速度得到很大的降低,同时还可以保证地基的沉降很均匀。

3. CFG桩与粉喷桩的结合运用

CFG桩法与粉喷桩法结合的作用是利用二者的圃结能力与天然地基土混合组成复合地基。这样既能发挥CFG桩高承载力的特点,又能因为CFG桩的嵌人而使粉喷桩的侧限约束作用得到增强。

另外,由于采用了粉喷桩,上部地基土的变形能力得到改善,这无疑有助于提高土体的抗剪强度,避免了CFG桩的嵌入对原先固结好的土体形成破坏。

在桩身混凝土的浇筑过程中,首先要消除水的影响,桩基水病害一般表现为孔底积水和孔壁积水。对孔底积水的处理可采取水泵抽取的方式,也可以采用部分干拌混凝土混合料或干水泥填入孔底的方式。而对孔壁渗水的处理,可采取在桩身混凝土浇筑前采用防水材料封闭渗漏部位。主要目的是保证混凝土质量,提高桩身混凝土强度。

另外,桩身混凝土的密实性对混凝土的强度影响也非常重要。施工中一般采用串流筒下料及分层振捣浇筑的方法,必须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桩身的浇灌,以便快于混凝土自身重量压住水流的渗入。

四.地基处理新方法探究

1.DDC灰土挤密法技术要求

DDC灰土挤密法的原理是采用孔内深层强夯法的施工工艺。用螺旋钻机在孔中分层注入灰土,分层夯实成桩。同时反复锤击使桩径逐步扩大,最终与桩间部分土组成符合地基。复合地基主要日的是改变湿陷性黄土的打孔结构,消除地基土的湿陷性,从而提高地基土的承载力和减小地基土的变形。分析来看,DDC灰土挤密桩处理后的符合地基承载力是原天然地蕈的2倍到7倍。相较于单一的灰土桩有明显的提高,而且其处理地基的深度大5m一40m,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DDC灰土挤密法主要适用于湿陷性黄土地地区的建筑施工。在非黄土地区,其效果不够显著。

2. IFC0强制固结法

IFCO强制固结法优势在于大大提高困结速率。在IFC0强制圃结法中,存在排水系统与加压系统等环节。排水系统为一排排纵向贯通的砂墙,有助于扩大排水通道,加快圃结速率;而加压系统利用真宅压力,大大缩短了堆载时间,而且由于真率面位于砂墙的底部。水的渗流方向与承力方向一致,从而使固结速率加快。两个系统同时保证同结速率的顺畅,这有助于大大缩短工期,而且混凝土质量也得到保证。

3.粉爆灰吹填法技术要求

粉煤灰透水性强,倘若将其用于加同处理吹填土地基,可以加速吹填土的同结,降低加同处理费用,缩短工期。具体的做法是,在施工中将淤泥与粉煤灰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吹填,确保均匀,从而逐渐改善土的同结性质。此种方法在青岛以北废弃已久的盐场和滩涂上得以成功运用,开发出大片可以利用的土地。

五.结束语

建筑工程中对于地基的处理是一项关键的技术,是建筑工程中的重要环节,做好这方面的处理技术,可以有效的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提高工程施工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同时做好地基施工的处理也可以使整个建筑工程的性价比得到很大的提升,提升建筑施工企业的形象。

参考文献:

[1]陈建洪 刍议房屋建筑工程中地基处理施工技术[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年13期

[2]韩峰 曾华 房屋建筑工程中地基处理施工技术的探讨[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年21期

[3]张同波 建筑工程中影响施工的部分设计问题的研究与思考(被引用 1 次)[期刊论文] 《施工技术》ISTICPKU-2011年1期

[4]李康 房屋建筑工程中地基处理施工技术的研究与探讨[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年33期

地基处理技术论文例3

一、房屋建筑中的房建地基施工特点论述

在进行房建地基施工的过程中,在不同的施工环境下,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的周边的地基土体环境也各不相同。如果所进行的房建地基施工过程中,存在着地基含水率较高、孔隙率高的情况,就导致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的周边的地基土体环境比普通地基的可承载强度更小,该类型的房屋建筑地基主要构成是饱和粘土,为了有效的提升房屋建筑的地基承载力,就需要结合房建地基施工特点来进行房建地基施工过程:

首先,要对房屋建筑工程周边的地基环境在的压力承载力进行考核,对房屋建筑的地基状态进行研究,保证房屋建筑的土体承载能力可以维持在一定的范围内;其次,要对房屋建筑工程的地基环境的水渗透性能进行考核,防止在后续的施工过程中,出现房屋建筑的地基被水侵蚀的情况;最后,要对房屋建筑的地基环境的压缩性能进行考核,防止房屋建筑的地基环境会产生形变,影响到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过程和使用过程。

二、房屋建筑中的房建地基施工过程论述

1.房屋建筑中的房建地基施工过程要解决的问题

在进行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为了有效的解决上文中介绍的特殊的房屋地基可能存在的土体承载力低、土壤可压缩系数过大的实际情况,防止一系列的施工质量问题的出现,提升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就需要对目前的房屋建筑施工过程的地基处理技术要点进行分析总结,并对出现地基问题的根本原因进行总结研究。从施工设计阶段开始,按照房屋建筑工程对于地基的承载力的要求进行施工设计,对房屋建筑施工过程之中可能产生的沉降问题、土体结构被破坏问题进行总结研究,并通过对技术的总结研究,保证房屋建筑的地基强度可以承受来自房屋建筑工程设施的压力。这就需要房屋建筑施工团队在进行地基处理之前,对房屋建筑的地基环境进行总结研究,并对房屋建筑地基进行所使用的地基处理施工技术进行筛选分析,保证房屋建筑的地基处理过程的处理效率。

2.房屋建筑中的房建地基施工技术论述

为了满足房屋建筑工程对于地基承载力的实际要求,就要求在进行房屋建筑工程的地基处理过程中,通过对于房屋建筑的地基参数的研究分析,有针对性的应用相应的房屋建筑地基处理技术(一般情况下,考虑到成本因素和施工质量因素,大部分的房屋建筑工程采用的是粉喷桩技术来加强房屋建筑地基的承载能力)。

所谓粉喷桩技术,就是通过使用相应的粉体处理设备(截至目前为止,广泛采用的是粉体喷射搅拌技术,该技术可以将水泥混凝土处理为干粉状态,水泥混凝土本身就有着很高的强度性能),处理完粉体设备之后,通过使用的专业的粉喷桩处理仪器(为了满足建筑工程规模大、质量大的要求,目前广泛采用的粉喷桩仪器室深层粉体喷射搅拌机)。通过对于这些专业设备的使用,将那些处于粉体状态的水泥混凝土原材料,通过使用专业的仪器,把这些水泥混凝土发射进入进行施工的房屋建筑地基工程之中,使这些水泥混凝土粉末和房屋建筑工程周边的地基环境有机的形成一个整体,大幅度的提升所形成的粉喷桩的强度,进而有效的提升房屋建筑工程周边的地基环境的强度,通过对于该方式的使用,可以在粉喷装处理之后,大幅度的提升建筑物地基的使用强度。

完成房屋建筑工程的粉喷桩处理过程后,可以在房屋建筑工程的底部形成粉喷桩样式的主题,通过对于形成的粉喷桩物质的强度提升作用,可以有序的提升房屋建筑工程周边的地基环境的整体压力承载性能。可以看出,通过对于基于粉喷桩技术的房屋地基处理技术的使用,可以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基础上,大幅度的提升房屋建筑的地基压力性能。随着房屋地基处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完善,在进行粉喷桩技术的使用过程中,水泥混凝土的消耗量和所形成的粉喷桩的形状也将更加规整,为保证房屋建筑工程的安全施工发挥重要促进作用。

3.房屋建筑中的房建地基施工工序论述

为了发挥出房屋建筑地基处理技术的作用,要严格的按照相应的施工顺序来进行房屋建筑的地基处理过程。针对这样的情况,要在房屋建筑施工开始前,进行相关文献查询工作,保证房屋建筑的地基处理技术可以有着足够的理论参考基础。与此同时,还要对房屋建筑的周边地基环境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保证房屋地基处理技术的筛选过程是紧密的依据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实际参数情况进行科学选择的。为了保证所选择的房屋建筑地基处理技术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设计好的房屋建筑地基处理方案还要进行相应的中试试验,保证所采用的房屋建筑地基处理技术可以满足实际的生产需要,严格高效的按照房屋建筑地基处理的施工顺序有序进行:

首先,要保证所使用的房屋建筑地基处理原材料的强度性能可以满足施工的实际需要,这就要在进行地基处理之前,进行对于水泥混凝土的强度性能的中试试验,保证房屋建筑的高效施工进行;其次,施工团队要保证所选择的房屋建筑地基处理过程有一个良好的质量监督管理团队,在严格的质量监督管理下进行房屋建筑的地基处理过程;然后,要为后续的房屋建筑地基处理过程设置严格的参数检验,保证在进行地基处理的过程中,可以高效的提升房屋建筑的地基强度;最后,在进行地基处理设备使用之前,要对相应的设备进行检验分析,保证所选择的设备可以满足实际的施工需要,高效的完成整个施工过程。

结论

综上所述,在进行房屋建筑的地基处理过程中,为了满足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的地基承载能力需要,保证房屋建筑工程设施的正常使用,就需要结合理论和生产实际参数进行地基处理技术的选择。并对目前广泛使用的地基处理技术的步骤进行分析研究,力图通过对于地基处理技术和工序的分析研究,防止房屋建筑施工问题的产生,提升房屋建筑的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 盖湘涛. 地基施工中的坑井处理[J]. 建筑工人. 1987(07)

[2] 丁铁牛. 建筑施工中的地基施工技术论述[J]. 现代装饰(理论). 2014(01)

地基处理技术论文例4

中图分类号:TU472 文献标识码:A

建筑工程中,地基作为各个重大工程建设的基础,对工程的建设进度和工程的造价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有时甚至会成为制约工程建设的重要环节,影响整个工程的进度,因此,地基的作用是不容小觑、需要引起人们极大重视的。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地区对地基的要求也是有差异的,要因时因地而异,这就要求地基处理技术的不断提高。当前,地基处理技术的不断提高与运用,对促进整个工程的质量、控制工程造价、保证工程的建设进度都有着重大影响,因此,探究地基处理的常见技术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本文就地基处理的常见技术展开论述,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些技术。

地基处理的常见技术一般包括换土垫层地基处理、预压地基处理技术、振冲地基处理、桩基础地基处理等,以下就这几种技术进行讲解分析。

一、 换土垫层地基处理

该地基处理方式主要是将地基层面的软土进行去除,然后用承载能力较强且压缩性较低的材料进行置换。换土垫层地基处理这种方法对换土的要求比较高,替代的换土材料必须没有腐蚀性。因此,换土垫层经常采用砂石、石屑、碎砖及常见的灰土等没有腐蚀性的材料进行替换。在地基处理的过程中,换土垫层地基处理不仅能够一次性的提高土层的承载能力,还具有能够有效的防止地基出现沉降的优势。

换土垫层地基处理技术大多应用于浅层比较软及不均匀的地面上。在温度较低的地区,置换地基可以选用砂垫,主要是为了防止浅层地基土在温度低的情况下出现冷冻。另外,对于膨胀性地基土处理过程中,解决地基土涨缩的问题上,换土垫层的地基处理技术也是适用的。

二、预压地基处理技术

预压地基处理能够有效的提高软土地基的承载能力,这一技术主要是为了防止建筑物建成后对地基土的压力造成地基土下沉。具体的技术实施是提前将建筑物的地基上施加压力和静负荷,在通过压力后,将附带的压力去除。预压地基的处理技术在地基处理过程中具有许多优点,它能够有效的将地基空隙中的水分排出,增大地基土的密度,使得土壤抗压能力强,进而防止地基的下沉,增强地基的抗压能力。此外,预压处理造价低,处理周期较短。正是基于此,该技术才在地基技术中被广泛的应用。最后,值得注意的是,预压时间并不是恒定不变的,他需要根据地基土的厚度、地基的渗透性及预压的符合度等方面进行确定的。而当下,在理论技术的支撑下,可以采用地基固结理论进行核算。

三、 振冲地基处理

振冲技术借助一定的水冲力去夯实地基,具体的操作过程是利用吊重机将振动器吊起,在吊起的同时启动水泵和电机,使得振动器能产生高频率的震动。用水泵将水抽出,用振动和水冲的方式进行地基处理。但是这一技术在使用时,必须将振动器摆放到预定的地基位置,处理完孔后将碎石填入。振动器挤压会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震动速度。这一重复的操作,会形成复合型的地基结构。依据相应的加固机理,可以将振冲法分为两类,这两类分别为振冲密实法和置换法。振冲密实法采用的是将压力水和砂层进行融合,使得砂粒之间紧密的结合,减少缝隙,促进砂层抵抗液化能力和承载能力。

置换法这一方法采用振冲器地基进行打孔,将一定的材料进行填入,最终形成砾碎石等材料组成的桩体。这种以砾碎石为材料组成的桩体能够与原来的地基土构成复合型地基,它不仅能够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进而减少地基沉降。这类地基方法与其他几类地基相比较而言,处理的技术成本较低,并且经济耐用,此外,还能够提高地基密度,增强地基的抗压能力。这类地基在处理的过程中采用了砂土地基和砂石地基。

四、 桩基础地基处理

桩基础地基是我国最古老的地基处理技术,在我国古达,大部分的建筑物都是采取该技术进行地基处理的。当前,随着我国建筑事业的蓬勃兴起,我国的桩基础地基技术在原来的基础上也获得了新的发展。

(一) 灰土和土桩地基处理

灰土和土桩地基处理技术应用地区比较广泛,主要应用在西北和华北地区。灰土和土桩地基利用基础地基面打入桩孔,在孔内注入土和灰土,灰土的处理范围在5―15m的地下水位的人工填土地基,土桩的应用范围位于地下水位以上,适用于湿陷型黄土地基湿陷性。

(二) 砂桩地基处理

砂桩地基处理是在软土地基中打孔灌注砂的一种技术,它在运用的过程中分别采取了冲击、振动及水冲。中打孔灌注砂能够与原来的地基相结合,最终形成密度较高的砂柱体,从而能够承载较强的负载能力。其适用的地基主要为挤密松散砂土、粉土。

(三)煤灰水泥桩基处理

这类桩基有高度的凝合力,它是采用砂石、水泥、粉煤灰等一些材料进行混合,在混合的过程中与褥垫层和桩间土结合形成的复合型地基结构。这类桩基处理技术的优点是施工简单,方便操作,且工期较短。

(四)混凝土桩地基处理

混凝土桩基是采用普通钢筋混凝土或是采用预应力混凝土桩基的处理技术。采用混凝土桩基最突出的优点是坚固,并且造价成本较低,对技术要求较低。

五、强夯地基处理

强夯地基经常采用具有一定重力的重锤从高空自由下落。其中重锤的重量控制在10kg左右,高度控制在20m左右。重锤从高空下落因自身的重量会产生夯力作用,在重力挤压下回提高浅层地基土的密度,进而增强地基土的抗压性能,减少压缩性。该技术适用于没有饱和的粘性土地基和沙性地基。这一技术施工比较简单,不需要较强的技术支持,并且工作时间较短,可以用于路面夯实。但是其缺点也较明显,震动较大,产生噪音,不能在居民区使用。

以上主要分析了当下比较流行的几类技术。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地基技术层出不穷,也开始应用在建筑行业中,如:电渗地基和爆破技术。

参考文献:

[1]冯小平,周显川.关于地基处理常见技术的探讨[J].西部探矿工程,2013.

地基处理技术论文例5

随着我国基本建设的大规模进步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工程需要对地基进行人工的处理,从而满足建筑的发展需求。作为工程的技术人员,不仅要对地基处理资料进行大量的积累,为之后的地基处理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意见的参考,还要帮助建设者进行相关的风险分析,对决策提供相关的技术依据。并且由于我国在地基处理工程方面,还没有建立起相应的管理信息系统,就、这就给地基处理的工程管理带来了极大地不方便,因此本文也是对解决这一问题进行一个初步的尝试。

一、系统组成的功能与特点

(一)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系统中所包含的地基处理方式是以行业的行为规范未处理原则的。由于工作量相对来说比较大,所以目前我们先把概念设计的基础上,分为6个子系统进行分析,也就是:资料库、信息交流库、图档数据库、并行工作流控制库、人力资源管理库和其他库。每个子系统的具体功能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资料库:存放地基处理工程的各种合同文件、各种规模标准的合同文本、技术规范等相关的处理报告、地基处理方法的基本介绍和流程。

2、信息交流库:用于存放地基处理中的各种信息资料,如自检信息、监理信息、业主信息等。

3、图档数据库:地基处理工程的基本信息资料、地基处理共层的相关图形文件和表格、地基处理工程的文本文件。

4、并行工作流控制库:存放地基处理工程中对成本的控制、质量的监控、进度控制文件。

5、人力资源库:主要是对参与工程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具体施工人员基本的工作情况和个人信息进行记录。

6、其他库:主要用于整理和存放上述讲解中没有提到的其他资料。

(二)系统的特点

1、先进性。根据相关的调查结果可以发现,目前我国还没有相对完整的地基处理管理信息系统。而这项系统不仅含有地质情况、选择地基的基本方法的研究和分析,还包括了地挤在处理的过程中如何做到横好的控制和技术的处理、评价等方面,有很强的先进性和新颖性。

2、实用性。这项系统主要是为地基处理和积累资料,这样不仅能给地基处理的工作人员进行参考,还能满足其他用户的查询地基信息的基本需求,方便了工作人员和其他用户。

3、更新快。随着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和进步,地基处理也在不断地发生进步和改变,地基处理管理系统要时刻保证资料库及时更新,为需要的公户随时提供最新的信息和资料,建立起更完善的系统维护功能[1]。

4、集成性强。整个地基处理系统有着很高的集成性,能够通过调动外部进程和信息连接技术,把更多的软件集中于一体,更好的做到了对信息的管理。

二、地基处理方法的研究

(一)地基处理方法的选用原则

由于低级的处理方法比较多,各种方法有自身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所以也没有相对来说万能的方法,每个工程之间地价的差别比加大,因此其他方面也会有不同。所以对每一种地基的具体工程都要进行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通过不同的方面确定合适的地基处理办法。在确定了地基处理方法的同时,要还要注意周围的环境保护,尽最大的努力做到能源的节约,以免产生不良的影响。

(二)地基处理的发展趋势

地基处理实践的发展必然会带动地基处理理论的进步和发展,同时理论的进步也将更好的指导地基处理实践的下一步发展。所以要在加强地基处理理论的同时,也要重视对设计理论的研究。这样一方面地基的处理方法能更好地被选用,另一方面能够更好地优化设计[2]。

(三)多种地基处理技术的全面应用

地基处理技术包含了地基加固技术、桩基技术和地下连续墙技术三个方面。这三种不同的技术在不同的应用方式上,又组成了新的技术和工艺,产生了更适合的施工技术和经济收益。随着现代生活水平和时展的进步,地基处理水平也在不断升高,多种地基处理技术将是未来地基处理技术发展的新方向[3]。

三、系统的应用

广州国际会展中心作为现在为止世界第二、我国最大的国际会展中心,他的周边道路的地基都要进行地基的处理工作,为了更好的对资料和施工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必须运用地基处理管理系统,对附近的地质进行研究,算出大概需要的成本,拟定出合同文件,确立施工手段和对于施工过程的把控,包括质检报告等内容都要存放在地基处理管理系统中,并根据系统中的内容对整个工程进行监督和管理。在工程得到顺利实施和完成的时候,收获更好的经济效益。

结束语:

地基处理工程在现代建筑行业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在沿海地区的建筑业中扮演十分重要的作用。本系统是地基处理工程管理中的一次创新和突破,在未来建筑行业的发展中,他也将会被不断地应用,帮助工程中将信息管理技术完整的导入到地基处理工程中,使工程管理做到更加信息化和规范化,也让管理更加高效的完成。我相信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地基处理管理系统的发展中还会有更多新的理论出现,更多新的技术也会被不断的应用在管理系统中,让管理系统在时代的推动和发展下,走向更加成熟和完善的方向。

参考文献

地基处理技术论文例6

一、前言

浙江理工大学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艺术素养,系统地掌握数字媒体设计、制作、处理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精通数字媒体核心技术,具有新媒体艺术创作能力以及面向网络的、新型数字媒体综合开发能力,能够在国家机关、高等院校、电视台、电影厂、广告公司、游戏制作公司和大中型企业等从事数字媒体设计制作、兼通艺术和技术的复合型的高级人才。

“数字图像分析与艺术化处理”是一门在对传统的“数字图像处理”课程内容进行调整的基础上,针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新开设的专业课,该课程主要讲述利用计算机对数字图像进行分析和处理的方法和技术,强调生成不同艺术效果的处理方法。

本文首先对传统“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需求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开设“数字图像分析与艺术化处理”课程的必要性;然后就“数字图像分析与艺术化处理”课程的课程内容、实践教学、教学方法与手段、师资队伍建设进行了讨论;也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总结我们的经验与不足。

二、开设“数字图像分析与艺术化处理”课程的必要性

从教学内容上,近年来《数字图像处理》已经形成以数字图像基础、图像增强、图像复原、彩色图像处理、图像编码、形态学处理、图像分割和对象表示与描述为基本教学内容的一门信息类专业课程。而且,随着新技术在图像处理中的广泛使用,诸如小波变换、遗传算法、神经网络等新内容不断增加到课程体系中。但涉及艺术化处理的内容较少,目前,讲述图像艺术化处理的教材或者参考书基本都是讲述如何使用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进行制作的,而基本没有讲述对图像进行艺术化处理的理论和方法的。对旨在培养艺术和技术相结合复合型人才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图像作为一种重要的媒体形式,学习对图像进行艺术化处理的理论和方法是必要的,也是十分有益的。

那么,开设这门课程是否可行呢?虽然目前还没有一本数字图形艺术和处理的教材,但针对数字图像进行艺术化处理,已经有了大量的研究,特别是在图像学领域,艺术绘制的研究更是硕果累累《艺术化绘制的图形学原理与方法》一书对相关工作进行了全面地归纳总结。图形学艺术花绘制的结果基本都是以图像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以,从教学内容取材上,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三、课程的总体设计

根据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特点,考虑到课时的限制。“数字图像分析与艺术化处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以下8讲:

第1讲为数字图像基本概念和图像编程,主要介绍图像概念、图像感知、获取、采样、量化,图像的基本类型和主要文件格式,以及对BMP文件的读写和DIB类介绍。

第2讲为图像信号处理基本理论,讲述几种常用变换及其应用,包括傅立叶变换、离散余弦变换、小波变换和雷登变换。

第3讲是图像特征提取,主要讲颜色、形状、纹理等特征的描述、提取及分析。

第4讲为图像处理基本操作,讲述空域和变换域图像增强,二值图像和灰度图像的形态学处理。

第5讲为图像的分割、恢复与合成,讲述基于像素、区域和辩解的分割及所属;图像降质的数学模型,以及滤波法、代数法、非线性法等恢复方法;图像的合成算法。

第6讲为彩色图像处理,讲述彩色基础、彩色模型及相互转换、伪彩色变换、颜色转移。

第7讲为数字图像的艺术化处理,讲述基于像素级运算的艺术化效果生成,基于笔画绘制的艺术技法模拟,直接借鉴参考图像中的色彩搭配和纹理效果的艺术化绘制,基于绘图样例的艺术化绘制模拟。

第8讲为图像特征降维及其应用,讲述线性和非线性降维的方法和应用。

四、实践教学的设计

“数字图像分析与艺术化处理”课程具有涉及的知识面广、理论较深澳、内容不断丰富等特点。对这样一门涉及技术与艺术,既强调处理方法的理论性,又强调实践结果的艺术性的课程。仅凭教师的课堂讲述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辅以足够的实践锻炼,让学生巩固所学理论,锻炼实际动手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综合利用所学理论,进行设计开发和研究创新的能力。

在设计图像处理实践环节时,一方面,要保留有代表性的经典内容,同时考虑到近年来彩色图像已得到广泛应用,增加彩色图像处理的内容,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针对图像的艺术化处理,设计相应的实验内容,实验结果的直观艺术效果中能有效弥补理论的枯燥乏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实践内容的不同,我们把实验分为以下四种类型:基本型、设计型、创新型和综合型。基本型实验,主要是通过实验对基本理论进行实现,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设计型实验,要求学生对所学理论进行简单应用;创新型实验主要是通过学生自由分组,通过教师提示,大脑风暴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进行创新思维,不要求实验结果的完美性,关键在于创新和创意。综合型实验,要求学生完成运用多种图像分析处理理论和方法,完成一项具体的任务。而且这门课程需要进行实践的内容较多,为了解决实验内容多与学时有限之间的矛盾,我校在设计该课程的实践环节时,采用实践作业、课内上机实验、大作业和课程设计四种实践形式。考虑到学生后续学习工作的实用性和实验的效率,在实验环境和开发工具的选择上,我校采用C++和Matlab作为主要实践教学语言,在实验类型、实践形式和开发环境之间的具体操作如下:

基本型实验,安排一次课内实验,主要是如何利用C++进行数字图像的读写及直方图统计,以便学生熟悉BMP图像的格式,掌握BMP图像文件的读写,并进行像素数据的处理,为后续实验打下基础。另外,要求学生通过实践作业的形式,学习使用Matlab进行图像读取等基本操作。其他基本型实验主要以实践作业的形式进行,建议学生使用Matlab完成。

设计型实验,主要使用C++作为开发语言,安排三次课内实验,分别是图像增强、图像的特效显示、图像的艺术化处理。图像增强选择空域图像增强、变换域图像增强;图像的特效显示可以实现图像的渐隐、图像的伪彩色处理等;图像的艺术化效果可以完成Laplican素描、马赛克效果艺术化绘制。

创新型实验,以大作业的形式布置,学生自由结合成小组,可以从参考题目中选择之一进行,也可以自己确定所作内容。如在线图像艺术化处理系统、图像艺术化显示系统等。

综合型实验,以课程设计的形式完成。要求学生完成一个简单的图像处理系统,或者图像应用系统,但必须包含图像分析、艺术化处理的内容。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根据“数字图像分析与艺术化处理”课程的特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学生的所学课程的特点,我们在常规教学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基础上,还采用了下面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1.技术与艺术相结合、操作和理论相结合。由于学过艺术类的课程,如《色彩构成》、《绘画基础》、《平面形态设计》等;并对Photoshop和Flash等软件的使用较熟悉。所以在讲述色彩相关的内容时,对于学生熟悉的内容,简单带过;对于图像处理分析的多数理论,Photoshop中都有对应的操作,可以将理论和操作相结合。

2.先修后续课程间广泛结合。由于“数字图像分析与艺术化处理”涉及计算机、艺术、信号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广泛应用于虚拟现实、网络媒体、生物医学、工业、国防等多个方面,先修和后续课程较多。同时,增加了课程的难度,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先修和后续课程之间的联系,进行课程内容的整合、实践环节的综合。我们在先修课程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和可视化编程中,以图像处理为例子进行讲述,有了图像的编程基础,在“数字图像分析与艺术化处理”课程中,实验课就更容易开展。在于后续课程衔接方面,在讲到图像特征提取时,利用“数字摄影”课程的照片,结合“虚拟现实技术”课中的全景漫游图片的拼接进行讲解,不但把这些课程的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而其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达到学有所用的目的。

3.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数字图像分析与艺术化处理”这门课,内容多,知识面广,实践性强,可时少。在讲授时,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节省板书时间;利用视频,展示处理过程和效果,更直观;利用网络交互式图像分析处理平台,提高学生动手的积极性,便于老师和学生就实践环节进行沟通。

当然,在教学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首先,是教材,目前还没有完全合适的教材可供选用,所以只能使用自编讲义。其次,传统的图像处理理论多针对灰度图像进行处理,如何把图像处理理论更好地应用到彩色图像的处理中。第三,对于图像的艺术效果的评价,涉及到人的主观因素,如何客观地进行分析,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成果予以支撑。

六、教学队伍建设

“数字图像分析与艺术化处理”这门课,横跨技术和艺术。而同时精通数字图像分析和处理理论,又具有较好艺术功底的老师十分难得。在实践中,我们采用校内与艺术设计学院联合教学,校外积极引进具有艺术背景的教师参与到该课程的教学中来,同时针对现有教师,组织先修后续课程的任课教师,组成教师团队,进行综合教学。

七、总结

本文基于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分析传统的“数字图像处理”课程对于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不足;结合学校开课实际,就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开设“数字图像分析与艺术化处理”课程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技术和艺术复合型课程的教学和建设有所促进。

参考文献:

[1]明冬萍.《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教学研究.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5):169-170.

[2]Michaella Janse van Vuuren and Gerhard de Jager,Art And Image Processing,2005.

[3]Henri Maitre,Francis Schmitt,15 Years of Image Processing and the Fine Arts, Image Processing,2001 Proceedings 200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4]李杰,刘弘.基于遗传算法的分形艺术图案生成方法.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2008,38(6):33-36.

[5]耿卫东.艺术化绘制的图形学原理与方法.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地基处理技术论文例7

1.现状

大学《信息技术基础》是二本学校非计算机专业的通识教育必修课,课程开设的目的在于让新生系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让他们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在高年级能使用计算机为专业学习服务。当前《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现状是内容多,学时少,约32学时;入学时学生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多数同学能使用计算机完成简单的文字处理、上网、收发邮件等操作,但有些来自边远地区的学生可能从未接触过计算机,多数学生听课时没有兴趣,但具体操作时很多细节却不清楚,而少数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觉得讲得太快,操作起来很困难;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占主导地位,全校各专业学生使用相同的教材,相同的教学案例,相同的讲授方法,课堂教学没有针对性。

2.教学改革方案与实施

2.1 更新课堂教学观和质量观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老师主导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在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下,社会更需要高校培养出动手能力强,有实用操作技能,有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的应用型人材。新的教学质量观对老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导,改进和创新教育教学理念,培养应用型人材,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

2.2 教材建设

在本次教改中,我们首先组织多年工作在一线的计算机公共课教师团队重新编写了教材。教材改革的宗旨是精讲理论,注重教材案例与专业融合,培养应用型人材。本门课虽然知识结构相对固定,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网络知识,word文字处理软件,Excel电子表格处理及PPT的制作五大部份的内容,但由于计算机技术在软硬件上的迅速发展,在具体的知识点上旧的教材已经滞后于当前的技术。新编教材《大学信息技术基础》于2012年1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教材的特色之处在于在兼顾知识系统性的前提下,压缩了部份理论知识,如略讲进制的转换,同时增加了一些重要的实践操作技能如信息检索,特别是专业文献的检索方法。此外,将计算机知识与专业知识相融合,针对不同专业精选案例,侧重于实践技能的培养。

2.3精选教学内容,加强实用技能的培养

《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知识点,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既要系统讲授,又要精讲理论,突出实用性和操作能力的培养,本次教改做了一些尝试。主要体现在保留大纲要求的知识点的基础上,精讲基础理论,网络知识部份增加了如何进行文献检索,文字处理部份安排了论文排版实例操作。在各部份知识的实验案例设计上,体现了专业特色,有一定的针对性。

2.3.1 精讲基础理论

计算机基础知识部份,安排学生自学如计算机的发展、分类、应用这类简单知识,深入浅出地略讲进制转换,演示XP操作系统中常用的系统管理功能并让学生练习,如屏幕属性设置,任务栏的设置,快捷方式的设置,输入法的设置,软件的安装与卸载等这些常识性的基本技能;网络的分类和体系结构建议略讲,重点讲解IP地址的分类,IE的使用,文件的上传下载等;WORD、EXCEL、POWERPOINT三个软件的讲解则注重使用过程中容易忽略的关键细节。

2.3.2 提高检索能力

信息检索能力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知识能力。除了利用搜索引擎Google 、Baidu等在Internet上对海量信息进行检索外,学会在专业数据库中查找专业文献对各个专业大四学生撰写毕业论文及将来从事专业工作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培养。教学中我们专门介绍了国内常用的中文专业数据库的使用方法,如CNKI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万方数据库等,此外,还介绍了国外一些著名的西文数据库,如SpringerLink,IEEE Xplore。对我校学生,可以从学校图书馆的网站上获取中文资料全文,英文论文的题名的摘要;学校提供了通过馆际互借的方式获取西文论文全文的解决方案。

2.3.3 加强排版能力的训练

在Word文字处理软件的教学中,除基本功能的讲解演示外,在实验案例别安排了如何进行论文排版。在历年的学生毕业论文指导中,由于学生缺乏写作专业论文的基本常识,如摘要、分级标题、参考文献、英文摘要的写法以及目录如何生成等,致使指导老师总是要花很多时间来反复修改学生的论文排版格式。这些在word教学中看似简单的问题,当学生综合应用时,总是会出现许多问题。安排学生练习毕业论文的排版,对他们大四时写毕业论文以及将来工作以后撰写科技论文,都是一次针对性很强的训练。

2.3.4 与专业融合制作ppt案例

制作演示文稿软件PowerPoint是信息技术基础课中的一个重要软件。但由于总课时少,一般这部份内容只能安排6学时左右,主要是课堂讲解和演示此软件的主要功能,并布置学生制作一两个简单的PPT案例。教改过程中,我们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安排制作与专业相关的PPT课件。比方中文专业学生,要求他们制作一个漂亮的自我介绍或是中学语文课件;对旅经系学生,安排他们制作地方旅游或是中学地理课课件。在制作时PPT时,如何选择素材,如何准备和处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素材,都有很多细节值得探讨。音视频软件的使用,建议作为课后扩展的知识让学生自学,教师提供指导。

2.4 改变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和课堂教学方法

在以前的教学活动中,课时分配是上机和上课各一半。将理论和演示集中的教室里上,由于不能及时动手操作,上课时学生感到很枯燥,上机时很多操作细节又忘光了。现在,课堂教学全程改在机房进行,边讲边练,教师注重引导,给学生更多操作的时间,教学效果明显提高。此外,为了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有针对性地教学,在教学中我们因材施教,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选择更适合于他们特点的教学案例和实验案例,提高他们学习计算机的兴趣,让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将来为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服务。

3.小结

本文以培养应用型人材为切入点,探讨了如何对大学《信息技术基础》课程进行改革的一些方法。本文就教学观念的转变,教材编写,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方面进行了探索与思考,以期在教改中能让本门课程的学习与专业融合,培养能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材。

参考文献:

[1]沈奇.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10.

地基处理技术论文例8

作者简介:史彩娟(1977-),女,河北唐山人,河北联合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讲师;谷学静(1972-),女,河北唐山人,河北联合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河北?唐山?063009)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联合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基金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2-0070-01

“数字图像处理”是高等学校信息类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该课程主要介绍数字图像处理的主要内容与方法,论述数字图像处理中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算法,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数字图像基础、正交变换、图像压缩编码、图像增强、图像复原、图像重建、图像分割等理论和方法。

随着电子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图像处理的理论和技术不断地丰富和完善,新的理论和技术层出不穷,并逐步应用于实践。图像处理技术已经渗透到计算机、通信、交通运输、医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军事、经济各个领域,与人们的生活也紧密相关。

一、“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特点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内容宽泛,难度大,每个章节都可以作为一个研究方向;与其他课程联系紧密,如电子技术、电视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数学物理等;与实际联系紧密,如数字电视,视频会议等。

因此“数字图像处理”课程起点高、难度大,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在传统理论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如下情况:一方面学生面对繁杂的数学推导感到困难,或是不能很好地将其他课程所学知识融入到该课程的学习之中;另一方面与图像处理技术的最新发展经常脱节,不能很好地掌握图像处理技术的最新前沿知识和最新动态。为此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以及师资等方面对“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理论教学进行了改革和尝试,经过3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二、不断整合完善教学内容

教材的选取是完善教学内容的首要任务。尽量选取权威的、新近出版的教材作为该课程的主讲教材,同时又不拘泥于一本教材,根据课程的系统性和实用性,向学生推荐一些新颖的相关书籍、专题性的文档以及国外原版教材作为辅教材,从而增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另外还可以根据讲解内容的需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查找相应内容以补充教材中的不足。

教学内容以基本理论、基本算法和基本技术为主线,以图像处理的前沿知识、最新发展为补充,同时注意与其他课程的相辅相成。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图像处理的基础知识、图像处理中多种正交变换、图像压缩编码、图像增强、图像复原、图像重建和图像分割等基础知识。将这些内容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方法传授给学生。由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发展非常迅速,所以在授课内容上还要紧跟学科发展的脚步,及时地将新技术介绍给学生。如教材中的正交变换主要是介绍傅里叶变换、离散余弦变换、沃尔什变换和哈达玛变换,但作为正交变换中比较新颖的小波变换也会介绍给学生。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最经典的图像处理技术,同时也能很好地把握学科的前沿新知识。另外教学内容上也非常注意与其他课程的相辅相成,尽量避免内容的重复讲解。如教材中的图像压缩编码中的熵编码详细地介绍了哈夫曼编码和香农编码内容,而在学生的前期课程信息论中对这些内容已经做了详细的讲解,所以当讲解熵编码时就简单复习一下,而将讲解的重点放在预测编码和变换编码上。这样既让学生了解了课程之间的关联,又避免了教学内容无必要的重复。

三、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由于“数字图像处理”课程具有内容宽泛、难度大、与其他学科联系紧密、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特点,所有在讲授的过程中注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1.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

板书作为传统的授课方式,有其独特的不可替代性。采用板书进行公式推导,可以增强学生对演算推论过程的理解和记忆。根据“图像处理技术”课程的特点,图像处理讲授的理论知识是要应用在图像上,需要通过观察图像的变化来理解图像处理的基本技术。而多媒体教学手段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使所学对象具有生动性、形象性、直观性特点,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两者相互结合从而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此外,教学中引入形象生动的图像处理实例演示。将MATLAB,VisualC++等软件适时地应用到“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教学中,通过这些直观形象的实例演示,将图像处理前后的效果进行对比,从而使学生对图像处理技术有了感性的认识,加深了理解。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结合,相辅相成,大大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地基处理技术论文例9

中图分类号:TP39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6)05-0000-00

数字图像处理就是利用计算机对图像信息进行加工来满足人类视觉或心理需求的行为,实质上是一串能够被计算机还原显示和输出为一幅图像的数字码,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人类对信息的获取与传输主要依靠图像,所以图像对于人类认识世界,认识社会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图像处理技术发展时间并不长,其技术起源是在20世纪20年代,至今还不到一个世纪,因此数字图像技术还未被完全的开发和利用,现如今除了对图片作出处理之外,也在GIS(地理信息系统)中被充分应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GIS中的应用,为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完善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数字图像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数字图像技术的应用就是图片通过计算机网络传递的过程中将图片转化成一组具有特定规律的计算机可以接受的数字形式,一般是用数字矩阵来表达的。所以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是在计算机基础上发展来的,主要是靠计算机水平和数学理论作为发展动力,换言之就是计算机的发展推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数字图像技术也开始发展,数字图像技术的起源是20世纪20年代,但真正的发展是在20世纪40年代计算机技术开始发展之后,其最早期的处理是以傅里叶变换为基础对图像进行简单的处理,但是由于当时的计算机的容量很小,而图片的容量却很大,因此这个阶段的图像处理通常是分段进行,并且时间也较慢,所以在当时的实用性并不是很强[1]。

一直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实现质的飞跃后,数字图像处理才真正的在计算机中实现,其真正的价值意义才被发掘,并且随着数字化仪与扫描仪的生产与运用、遥感技术的发展与数学算法的成熟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数字图像技术的进步与完善,其主要的应用范围是在通讯技术、宇宙探索、遥感技术、生物医学、工业生产、气象预测、计算机科学军事技术、侦缉破案考古以及测绘等等方面,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为这些领域的发展打开了新的发展领域。

2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理论与技术

数字图像处理自从其发展以来一直在不断的发展与完善,不断的寻求新的理论与算法,在不断的发展探索中形成了多种理论。

(1)小波理论。小波理论相对于傅里叶变换有着很大的优越性,但是小波理论的真正突破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虽然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但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亟待解决。小波理论还被成为数学的“显微镜”[2],当前对小波理论的应用还大多数在2维,目前仍然在探讨阶段。

(2)分形理论。分形理论是由英国人创立的,是非线性代数中的一个分支,它在自然科学中被广泛的应用,在自然界中的物质大都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的有形状尺度的,例如一棵树的高度,也有没有具体的形状尺度的,比如雨雪,而这些没有尺度的就是分形,在图像中分形几何的物质大量的存在,所以在数字图像处理中分形理论被大量的运用。

(3)人工神经网络。人工神经网络顾名思义就是模仿人脑在工作中的方式而设计的一种机器,它具有不断的获取知识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快速的运算以及学习理论的能力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成果。人工神经网络已经被应用到很多领域,对于图像处理领域主要应用于字体字符的识别、语音、签字、指纹、人脸等的识别,以及对癌细胞的识别,心电图与脑电图的分类等等。虽然在人工神经网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仍然是处于初级阶段,发展道路仍然很漫长。

(4)遗传算法。遗传算法在近几年来的研究中广受欢迎,其主要是依据生物学中的遗传规律来研究生物个体之间的关系,数字图像处理中主要是运用遗传算法来对图像进行分类,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遗传算法的价值不仅在于此,更多的价值有待发掘。

(5)数学形态学。形态学本是生物学种研究植物、动物的结构的一个分支,后来被应用于以形态为基础对图形进行分析的一种数学工具。数学形态学在数字图像处理中可以简化图片的数据,保持图像的基本图形。

3 熟悉图像处理在GIS中的应用

GIS(地理信息系统)是一门在诸多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有独立的学科体系,GIS中融合了地理学、地图学、测量学以及计算机等科学,它主要作为获取、整理、分析和管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重要工具与技术手段,近年来被广泛的关注与发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GIS是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性的学科,所以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GIS也会不断的发展。当前我国对GIS的研究仅停留在了3维,所以发展研究的空间仍然很大。

当前我国运用的GIS系统主要是以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为基础的,GIS的编辑、存储以及查询等都是运用的图像处理技术;根据GIS的发展动向来看,今后的GIS将会主要依据遥感技术,而遥感技术就是图像处理技术中的技术要领;GIS中运用到的数据分析也是依靠的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理论来对数据进行压缩和编码的,因此GIS的发展与完善都离不开数字图像处理,并且随着数字图像处理的不断的发展,GIS也会随之不断的前进。

4结语

数字图形处理技术主要依据电子计算机的发展而发展,因此数字图形处理的发展受计算机行业的发展速度影响,今后其应用也会越来越广泛,并且也会一直影响GIS的发展与创新,数字图形处理在GIS中的应用也会越来越深入。

地基处理技术论文例10

当前我国已经步入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时代是在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媒体形态。新媒体技术是基于互联网技术,具有先天性技术优势的媒体信息服务功能,是网络经济与传媒实现有效对接的最佳方式。近年来,新媒体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教育行业,极大地丰富了高校教学管理的模式、方法和手段。在新媒体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为了将其优势很好地融入民办高校的管理建设,对《新媒体技术》一书展开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由洪文杰、归伟夏编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媒体技术》一书主要围绕新媒体中涉及的技术基础及新兴技术的发展展开,致力于梳理出与新媒体技术相关的技术脉络,促进用户更好地理解新媒体技术的原理和基本特征。该书主要内容包括新媒体的相关信息,如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等的处理与编辑技术;计算机网络及移动通信技术等新媒体信息传输技术;新媒体信息显示、与检索技术;新媒体信息管理与安全技术;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技术、大数据等新技术。该书既可以作为大学、中专院校新闻与信息传播等相关专业的教材使用,也可以为相关媒体专业从业人员和广大爱好者提供理论参考。

《新媒体技术》一共分为七个章节:第一章为新媒体技术引论,主要介绍技术与媒体、新媒体技术对传媒业的变革和与新媒体有关的关键技术;第二章为新媒体信息处理及编辑技术,主要介绍新媒信息的种类和特点、新媒体文字信息的处理和编辑、新媒体图片的处理与编辑、计算机图形与动画技术、数字音频处理与编辑技术、数字视频处理与编辑技术、新媒体信息的组织;第三章为新媒体信息传输技术———网络技术,主要介绍网络技术的基本概念、技术基础、网络安全技术和数据通信技术基础;第四章为移动新媒体技术基础———移动互联网,这一章节包括四个小节,具体分为移动新媒体技术概述、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移动新媒体终端设备及系统平台、移动新媒体技术应用;第五章为新媒体信息显示、与搜索技术,主要介绍新媒体信息显示技术、新媒体信息技术、新媒体信息搜索技术及电子纸的相关内容,使读者可以了解新媒体显示技术的发展脉络;第六章为新媒体数字版权管理技术,这一章节让读者了解到了新媒体数字版权管理概述、数据加密技术、数字签名技术、数字水印技术、身份认证技术、PKI安全技术和元数据与数字对象标识码;第七章为应用中的新媒体传播技术,读者可以了解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虚拟现实技术及LBS等新兴概念,从而更有效地了解新媒体技术的产生、发展和变迁。通读全书,概括了该书的以下几个特点:该书最大的特点在于全面性,尤其是新媒体的基础元素,在文中都有所介绍。新媒体信息的基础元素包括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和视频,书中对这些元素的处理与编辑逐一进行了阐述。文字作为最基础的元素,在新媒体技术逐渐发展的今天,仍然扮演着一个必不可少的角色。随着技术的发展,图形、图像、声音、视频等基本元素崛起,丰富了新媒体技术的内涵。

该书通过对这些基本信息的处理和编辑技术的阐述,为民办高校的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该书在介绍新媒体技术时,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先介绍比较基本的新媒体信息,再介绍基础互联网技术———移动互联网,随后介绍显示技术———电子纸,最后介绍比较高端的加密技术、安全技术、签名技术和身份认证技术等。这样的编辑方式有利于读者加深对新媒体技术的了解,也有利于读者掌握新媒体的基础知识。尤其是民办高校的管理工作,可以通过参考该书,建立一个更加稳固的现代化民办高校管理系统。该书对于民办高校管理最大的借鉴点在于针对性强。高等院校的管理工作相当复杂,如果不利用现代媒体技术,不仅耗时耗力,而且在工作中还容易出现差错。而该书对于高校管理工作的各个步骤都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技术应用,如云计算的应用可以提升管理工作效率、减少管理工作的失误;身份认证技术的应用可以让管理工作更加便捷;加密技术的应用可以让民办高校的管理工作更加安全等。传统管理手段使民办高校的管理工作效率一直难以得到提升,其管理手段的局限性也使高等院校管理工作很容易出现失误。

发展迅猛的现代媒体技术在高等院校,尤其在民办高校中的应用微乎其微。《新媒体技术》一书对现代媒体技术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为民办高校管理工作的技术创新提供了理论基础,为民办高校管理工作现代化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指导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