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政治时政热点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1 17:14:32

政治时政热点论文

政治时政热点论文例1

一、丰富社会热点素材,有效导入教学内容

优化课堂导入方式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基本条件,因此可以利用社会热点为学生导入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社会热点的引导下对政治知识产生求知欲望,并在课堂中以相对亢奋的状态配合教学过程以及学习政治理论。在为高中学生导入新课内容时要重视应用形式多样化的载体,包括视频声像、相声小品、音乐、漫画、图片以及文字等,让社会热点案例与事例能够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贴近,以便能够让社会热点充满生活气息,让学生可以在联系生活的基础上理解理论知识。例如,在对“政府的权力”进行教学时,可以采用“制度反腐”热点进行课堂导入,在讲解依法行使政府权力的内容前,可以先为学生播放制度反腐方面的热点新闻,或为学生展示在人民网上搜集的一些反腐漫画,以便让学生在观看视频与漫画的过程中对违法违纪行为产生感性认识,随后自然引出依法行使政府权力的相关问题。如此一来,学生就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中,高中政治课堂的教学效率也会因此得到提升。再如,对“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进行教学时,可以利用“全国春运电视电话会议”进行新课导入,说明民航局、铁路局、安全监管总局及交通运输部等政府部门的职责。

二、针对社会热点展开辩论,有效理解政治知识

高中学生通常会比较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以及社会焦点问题,且随着知识量的不断增加与人生阅历的变化,对于一些社会热点也会产生独特看法。对此,可以在构建有效性高中政治课堂的过程中应用辩论教学模式,让学生针对热点问题展开辩论,并在准备辩论、参加辩论活动的过程中运用已经学习到的政治理论知识,以便在辩论社会热点的过程中可以受到一定的启迪与教育,由此培养分析政治问题的逻辑性思维。为了构建有效性课堂,在运用辩论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知识储备情况精选辩题,保证选择及设计的社会热点辩题具有贴近学生与贴近生活的特点,同时要针对社会热点设计思辨性较强的辩题,让参加辩论的双方能够产生较大分歧,并可以形成较强的思维冲突。例如,在对“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教学时,可以让学生针对“延迟退休政策”展开辩论,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官员建议、国民情绪、专家意见及媒体建言等,并辩论是否应该实施延迟退休政策。此外,要重视对辩论过程进行巧妙调控,维持好辩论秩序,确保辩论活动可以起到加深知识理解程度的作用。辩论时间应控制在25分钟至30分钟之间,且教师应在辩论前说明辩论礼节、辩论技巧及辩论方法等,在辩论中可给予适当的引导与点拨。

三、引导学生获取信息,有效改善课堂教学效果

将社会热点引入到高中政治课程的教学中,可以在紧密结合社会热点与政治理论的基础上改善教学效果,但如果学生不了解社会热点,则难以构建高效政治课堂,也无法有效理解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对此,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渠道主动获取、了解社会中的热点问题,以便可以有效改善课堂中的教学效率,使学生能够在教师呈现出社会热点后立即产生积极反应。为了让学生主动搜集社会热点新闻、信息等,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增设摘读环节,让学生朗读自己搜集到的社会热点,在朗读后结合所学的政治知识进行简单评论,教师则可以对学生所做出的评论进行鼓励、表扬及适当点评等,让学生能够在搜集社会热点材料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此外,可以让学生在黑板报中设置社会热点专栏,及时更新专栏中的内容,确保学生可以了解最新社会热点,保证社会热点的时效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利用社会热点可以有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高中政治教学,进而为有效性高中政治课堂的构建奠定基础。在运用社会热点进行政治教学时,教师要重视准确把握好时代的发展特征、党和国家所制定的重大方针政策,以便使时政教育与政治教育实现有效契合。

参考文献:

[1]杨付兴.复习学案导学法在高中政治复习课的实践研究――以高中政治学业水平测试复习课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2014,(10):35.

政治时政热点论文例2

通过高中政治课与时事热点相结合,用党和政府的新认识、新观点、新政策去补充相应的教材基础理论,为高中政治课教学发挥了良好的导向作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高中政治兴趣;有利于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和理解政治教材中的理论知识;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和理解政治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高中政治课与时事热点相结合的主要方法

时事热点内容覆盖面广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许多内容与教材联系密切,因此时事热点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必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我认为高中政治课与时事热点相结合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

1.课前五分钟时事报道。

课后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报纸等途径积极收集时事热点材料,利用政治课授课前五分钟,由学生做新闻报道。在进行课前五分钟时事报道,要求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教师对学生的时事报道提出明确要求,时事热点可以是国际、国内重大时事新闻,也可以是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等时事新闻。学生对时事新闻比较流畅说出来,并结合近来学习将要学习政治知识点进行分析和评论,时间不超过5分钟。其次,在学生发表过演讲之后,其他同学可以进行补充,形成学生之间的沟通。再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表现加以点评,可以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评分并记录在册。通过课前五分钟时事报道,既有利于学生展示个人才华,又有利于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拓宽了学生视野。例如:我在讲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教材中第二单元第一课第二框----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时,可以建议学生播报2011年云南省干旱的时事新闻: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总理要求全力做好救灾工作,千方百计救援受灾群众,切实安排好受灾群众生活。让学生体会为人民服务是政府的宗旨,从而更加热爱社会主义国家,也体现了政治课要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2.教师平时的联系渗透。

时事热点是高中政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在高中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用时事热点材料帮助学生理解政治教材的知识点,特别是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不仅能完成教学任务,增强识记、理解和运用能力,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而且能调动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我在讲述高中高中思想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教材中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二框----政治权利与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准则,就用了这个时事热点材料:微博成了中国网络民意表达的又一途径,2011年,公众通过微博及时了温州动车追尾事件等大量最新消息,关注和推动李双江儿子打人事件。人民舆论监测室秘书祝华新说:“人人开微博,等于给政府,公务员装了摄像头”有人就说:“网民参与政治生活,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让学生去分析时事,将时事政治内容穿插课堂教学中,学生可以理论联系实际,以达到学以致用的良好效果。

政治时政热点论文例3

[作者简介]孙悦(1983- ),女,天津人,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教学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常玉华(1972- ),女,河北乐亭人,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教学部部长,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体系建设。(天津 30035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天津市教委科研计划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立项项目“关于时事政策教育融入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的方法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1SZK25)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9-0121-03

当今时代信息爆炸,各种信息鱼龙混杂,高职院校学生本身具有分析问题能力薄弱、易受外界影响、学习主动性差等特点,更容易受到无用甚至错误信息的影响。根据调研结果显示,学生对时事政策毫不关心或受媒体影响对时政消息形成错误的评价与观点,片面偏激情绪严重。针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手段需要适时更新,需要寻找出解决新问题的方法,有助于寻找到行之有效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新手段,将时事政策教育引入传统思想政治课堂教学,通过研究成果转化成为丰富课堂内容,完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影响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一、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取了以下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查阅大量有关“高职院校时事政策教育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的文献资料,为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二)调查问卷法

对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天津海运职业技术学院5所高职院校的500名大一、大二学生发放学生版调查问卷,对其关于时事政策的了解程度和其任课教师在思政课堂上所讲授的时事政策教育情况进行调研,调查问卷使用专业软件统计,对高职院校时事政策教育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同时,对上述500名学生的16名思想政治课任课教师发放教师版调查问卷,对其在课堂上是否和如何讲授时事政策进行调查,掌握第一手高职院校时事政策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现状资料。其中学生问卷回收率为99.2%,有效率为100%,教师问卷回收率和有效率均为100%。

二、结果与分析

(一)思想政治课程任课教师自觉将时事政策教育融入教学过程之中

在被访的教师中男教师4人,女教师12人。其中,30~49岁的12人,小于30岁和大于50岁的均为2人。选择关注和比较关注的分别有6人,仅有4人认为学生不关注时事政策。在教师眼中大学生时事热点关注度依次递减是体育(81.25%)、文化(68.75%)、娱乐八卦(62.5%)、经济(43.75%)、动漫游戏(37.5%)、政治(37.5%)、社会(6.25%),仅有1人选择“都不关心”选项。所有被访教师都有在思想政治课堂上讲授时事政策热点的经历,其中12人选择“经常讲”,选择“每次上课都讲”和“偶尔讲过”的均为2人,没有教师从未在课堂上讲过。从调查结果可见,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程任课教师普遍认为学生关心时事政策热点,但是他们的关注点主要为体育和娱乐八卦等,而对政治、经济、社会等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时政新闻漠不关心,因此思政课程任课教师自发地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进行时事政策教育。

(二)思想政治课程任课教师将时事政策教育融入教学过程的手段纷繁不一

由于每位被访教师都有在思想政治课堂上讲授时事政策热点的经历,所以被访者全部回答了关于将时事政策教育融入教育教学过程手段的相关问题。对于多选题“在思想政治课堂上讲的时事热点消息内容”一题,15位教师选择了“时事热点问题综述”,12位教师选择“最新政治经济新闻”,9人选择体育娱乐消息,仅有4位教师选择了“政策理论”。在回答“讲解时事热点内容的时间段”时,10位教师选择“结合教材,穿插于课程中间”,6位教师选择“课程开始预留时间讲解”,没有被访者选择在课程结尾剩余时间讲解。在涉及“讲解时事热点内容的形式”这一多选题时,12位教师选择“教师自己讲解”,8位教师为“同学讲解,随后教师点评”,3位教师选择“请同学提前准备新闻内容”。而对于是否利用PPT等多媒体手段这一问题时,11位教师的答案为“结合PPT、视频等材料”,仅有2位教师选择“单纯讲述”。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到,任课教师在实践中尝试了多种将时事政策教育融入思政课程的方法,现行比较普遍的形式是利用PPT、视频等材料由教师自己进行时事热点问题综述讲解,但是这种方法是否能够起到预想的作用,是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融入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尚不得而知。

(三)思想政治课程任课教师普遍认为应将时事政策教育融入教学过程,但现实困难较多

对于“讲解时事政策热点内容的效果”一题,被访者普遍认为很有帮助,其中9位教师认为“对学生了解国际国内形势和党的方针政策很有帮助”,7位教师选择“能够帮助学生较好地了解时事热点新闻”,说明将时事政策教育融入思政课程课堂教学是被教师所普遍认同的,取得的效果具有积极影响。虽然所有被访者都认为应该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讲授时事政策热点,但在回答“如果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开展时事政策教育面临何种困难”这一问题时,选择最多的答案为“课程安排不允许”(13人),其他依次为“教师自身水平有限”(8人)、“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性”(3人)和“政策性问题把握不准确”(2人),还有的被访者给出“受授课内容限制”和“插入内容与课程相关性差”等答案。说明现行的思想政治课程安排并没有为时事政策教育融入思政课堂提供有利条件,课堂教学内容较为紧凑,没有预留时间提供给时事政策教育。另一方面,在主观上,由于没有经过专门培训,加之教师本身对时事政策理解或多或少存在主观性和局限性,也为将时事政策内容引入思政课堂教学带来了严重影响。两个方面共同作用,从而阻碍了时事政策教育有效融入思政教学过程。

(四)高职学生关心的时事热点信息内容和来源较为集中

在被访的学生当中,44.4%来自大一,55.6%来自大二,其中35.2%的被访者为男生,64.8%为女生。被访学生中平常最为关注的时事热点消息是娱乐八卦(71%),其他依次是文化(53.6%)、经济(46.2%)、政治(43.8%)、体育(37.8%)、游戏动漫(22.4%),还有1.6%的学生表示“都不关心”。被访学生中将“网络微博”作为获得“时事热点信息的主要来源”的占84.2%,其他来源依次为“电视电台”(65.4%)、“报纸杂志”(41.8%)、“口口相传”(23.2%),仅有20%的被访者的信息来源为课堂教学。对于调研问卷中发放时(2012年10月)最新的时事政策热点新闻被访学生知晓程度最高的是“中日就问题发生争端”(98.6%),将近百分之百,了解“中共十将于11月8日举行”的为57%,知道“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为54.8%,知晓“中国经济2012年第三季度发展趋稳”的仅为5.8%。调查结果说明,高职院校学生日常关心的热点诚如教师所了解的那样,并不是经济政治社会类的内容,他们的关注焦点主要在娱乐八卦等方面,主要业余生活沉迷于网络,精神生活较为空虚。同时,由于学生的信息来源渠道多为网络,加之对中日争端等热点敏感问题尤为关注,更容易被网络煽动言论所误导,形成偏激错误认识。因此,充分利用思想政治课堂这一重要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成为思政课程任课教师乃至全体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责任。

(五)高职院校学生较为接受目前的时事政策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形式,但学生的参与度和融入感较差

从被访学生角度看,99%的学生在课堂上听过教师讲授的时事热点,其中11.4%的学生所在思想政治课程任课教师“每次上课都讲”时事政策热点新闻,53.4%的教师“经常讲”,32.2%的教师“偶尔讲过”。除了1%的学生选择由于选择教师从未在思想政治课堂上讲过时事热点,而没有参与“思想政治课程任课教师讲授时事政策热点的形式”相关问题的调研,其余学生均回答了关于此项内容的调查问题。其中,关于教师讲授的时事政策热点内容,被访学生中72.32%选择“时事热点问题综述”,与被访教师对同样的问题选择相一致。59.79%的学生选择“政策理论”,49.19%的学生选择“最新政治经济新闻”,并有8.88%的学生选择“体育娱乐消息”,后面三个选择与教师的答案有些出入。在讲授时间的问题上,被访者中81.82%选择“结合教材,穿插于与课程中间”,12.73%选择“课程开始预留时间讲解”,与被访教师的答案基本一致,但有5.45%的学生选择“课程结尾剩余时间讲解”,这与被访教师选择相冲突,教师中没有任何人选择这个选项。对于授课形式,52.32%的被访学生选择“教师自己讲解”,选择“同学讲解,随后教师点评”和“请同学提前准备新闻内容”的分别占28.89%和20.4%。授课手段方面,选择“结合PPT和视频等材料”的学生占74.34%,选择“单纯讲述”的占4.65%。关于授课的形式和手段,学生与教师的选择完全一致。对于授课效果,64.85%的被访学生选择“能够帮助较好地了解时事热点”,29.09%选择“对了解国际国内形势和党的方针政策很有帮助”,与教师的选择顺序相颠倒,同时还分别有4.65%和1.41%的学生选择“帮助不大”和“毫无作用”。根据被访学生选择的授课内容、时间和效果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接受将时事政策教育融入思政课堂教学,但仍有少部分学生不了解授课的内容、时间,不认可授课效果。也进一步可以反映出,目前教师所尝试的主要由教师自己讲解时政热点的方法遇到了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和授课效果有限等问题。

(六)高职学生普遍希望思想政治课程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时事政策新闻

在被访的学生中绝大多数“希望”(68.6%)或“比较希望”(29.4%)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时事政策热点,两项合计占被访总数的98%,仅有2%的学生选择“无所谓”选项。在“希望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时事政策热点新闻”方面,与学生日常关心的内容大为不同,位列学生关注的前三位分别是“政治”(83.6%)、“文化”(77.4%)和“经济”(73.2%),学生日常关注第一位的“娱乐八卦”仅排在第四位,所占比例为34.4%,随后依次为“体育”“游戏动漫”和“时尚”等其他类,分别占比24.8%、16.6%和0.8%。这说明,虽然学生对经济、政治、文化等时事政策热点新闻了解程度不高,但是他们非常渴望了解这些内容,需要有人给他们传递正确的信息。在回答“希望教师以何种形式讲解时事政策热点”问题时,85%的被访者选择“结合PPT、视频等材料”,相对地仅有3.8%的被访者选择“单纯讲解”,可以看出学生更倾向于接受视听多方面接收信息的多媒体授课方式,不喜欢较为枯燥的单纯讲解模式。对于“由谁来讲解时事政策”这一问题,是选择“教师自己讲解”“预留时间让同学提前准备新闻内容”还是“同学讲解,随后教师点评”,被访者的想法分歧较大,三个选项分别有39.6%、42%和35.8%的支持率,基本不相上下,说明各种方法各有千秋,需要实践来检验哪种方式更适合。

三、结论与建议

(一)将时事政策教育固定为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一部分

无论是思想政治课程授课教师已经进行的课堂教学实践,还是高职学生表现出对时事政策教育的迫切需要,都要求将时事政策教育融入思政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使之形成一个整体。与此同时,只有在思想政治课堂上进行时事政策教育,才能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不断发展,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大理论成果的不断出现,如十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等,这些都应该在第一时间成为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内容,但是由于教材修订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完成,再经过印刷、发行等过程,导致思想政治课程课本具有滞后性, 因此,这些最新的时事政策本质上就是思想政治课程的一部分,需要固定成为教学内容。

(二)探索符合高职学生特点的科学融入手段

高职院校学生整体来说具有课堂活跃程度低、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较为欠缺和自卑等特点,思政课教师单纯讲解不能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无法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教学效果较差。虽然学生通常表现得对任何事都漠不关心,但其实只要找准他们的兴趣点,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思政课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90后”学生表现欲望强烈、接触新鲜事物能力强等特点,尝试在时事政策教育融入思政课程时,将班上学生分成小组,每堂课开始预留一段时间,让学生讲解其提前准备的新闻内容,并在学生讲解结束后进行点评和分析。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自己学习知识,展示自我,锻炼其搜集信息、调查研究和语言表达等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学生选取的热点新闻,了解他们的关注点,通过教师点评,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正面认识各种社会现象,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新闻展现形式方面,鼓励以视频、PPT等多媒体手段为主,其中视频的教学效果最为显著。由于学生们日常较少关注时政新闻热点,了解渠道也非常单一,除了在一些条件较好的学生宿舍会装有电视机,并会定期播放《新闻联播》等新闻内容以外,学生们很少能通过正面渠道够接触到时事热点新闻。因此,能让他们直观看到新闻事件报道,会引起他们极大的兴趣,将会大大提高教学效果。视频可以从优酷等视频播放网站上下载。

(三)打破阻碍时事政策教育融入思政课堂教学的藩篱

虽然在思想政治课堂上讲授时事政策热点新闻已经在思政课教师中形成一定习惯和传统,但是并没有引起理论研究人员和教育主管机构的足够重视,思政课程改革相关配套政策没有制定到位,影响了融入的进程和效果。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思政课程任课教师关于时事政策教育方面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同时,组织专家进行课程设计改革论证,为时事政策教育融入思政课堂教学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参考文献]

政治时政热点论文例4

高中政治教学充分糅合时事热点,给予学生更多关于考场试题分析的机会和随时随地的了解世界发展新动向的机会。素质教育的口号是培育学生为有见识、有胆量、有才华的学生而非机械的考试机器。高中政治教学中巧妙的结合时事热点有助于学生用辩证科学的眼光看待世界,与素质教育的目标相一致。如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结合时事热点是摆在高中政治教师的一道难题,本文就将有效提高高中政治教学中的时事热点的途径展开论述和分析。

一、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对时事热点教育的重视

传统的教学中,高中政治教师总是更为关注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而轻视时事热点与高中政治教学的关系,现在的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师要及时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重新定位时事热点的高中政治教育功能。在课堂上,可以选择与知识点契合的时事热点,例如,在供给侧改革中,国家各个传统行业在一定程度上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国家政府应采取怎样的 措施以帮助传统行业迅速转型升级以适应改革的潮流?这样一道时事热点的政治题,就很好的与我国政府的职能、宗旨等知识点紧密结合起来,考察到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高中政治教师在日常授课过程中要注意教材内容与时事热点的贴切组合,以帮助学生形成较好的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同时,高中教师要在校园内营造关注时事的学习氛围,以助学生更好的定位时事热点在政治学习的地位。

二、明确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从学生实际出发

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高中政治教师习惯从教材出发,是典型的“本本主义”。在素质教育大行其道的今天,高中政治教师要想将时事热点完美的与高中政治教学糅合在一起,就要摒弃传统的“本本主义”,转而重新确立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学生主义’。学生的政治素养参差不齐,高中政治教师要以学生的整体政治学习水平为依据,适时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时事热点展开教学,此外,在讲授时事热点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出发,一切以学生为基点。高中政治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做好学生在政治学科学习中的引路人,指引学生学习正确的看待政治世界和时事热点。

三、整合教学途径,优化教学成效

在时事热点结合高中政治教学中,高中政治教师可以通过整合教学途径来优化教学成效。例如,在现有的现代化多媒体教育设备,教师可以充分的进行利用以提高教学成效。不仅仅是趣味性的教学,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如,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在可利用的资源基础上,对学生展开有效的时政教育活动。例如,在“文化与生活”教材中,高中政治教师在教授“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播放“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建设的热点视频,用视频中的影音教会学生在时事热点中感受到教材内容。在整合教学途径上,高中教师有许多方法和视角去寻找,在优化高中政治教学与时事热点的有效结合上取得更加的教学成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总结经验和借鉴有效教学途径的基础上,在这条探索高中政治与时事热点结合越走越远。但是,高中政治教师要注意从学生现有的学习基础出发,尽可能选择难度适中的 时事热点的政治问题进行讨论,否则,时事热点讨论会失去它应有的作用。

四、鼓励学生多关注时事热点

高中政治教学有效与时事热点结合起来并不是教师一人之力就可以完成,教师教学的开展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更需要学生自觉的在生活实践中去训练。在日常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在繁忙的学习生活中尽可能的多关注时事热点,在关注时事热点 的同时积极思考,形成政治的学科思维。政治学科思维好比语感对于英语等语言类学科的重要性。教师可以抽空挑一节课与学生进行共同观看时事热点类视频,或者与学生讨论世界国际形势和动向。值得注意的是,师生在一同观看时事热点类视频和讨论时事热点时,教师要营造相对宽松的氛围。只有在相对宽松的氛围,学生才会放开思维,尽情讨论。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各种意见,更好的从学生的现有学习情况和政治素养出发,开展更为有效的时政教育活动。

五、将时事政治教学生活化,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时事热点与政治结合就是时事政治的一种方式,常言道“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时事政治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教师可以采取适当的趣味性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将时事政治生活化,例如,在有关我国问题的事件,教师就可以对学生展开讨论,在引领学生充分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后,教师可以充分鼓励学生展开政治知识在该事件的体现,例如,中国坚持是中国的,体现了我国坚定不移的维护领土、国家利益;日本的行为举动说明国家间的行为都是从本国的国家利益出发;我国坚硬平和的解决办法表面我国是爱好和平、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国家。在很多层面都可以折射出不同教材的知识点,教师可以从日常的热点事件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帮助学生养成重要的政治素养。时政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教学过程,教师要随时关注时事热点以更好的与学生展开教学活动,及时与学生进行相关的时事热点介绍,帮助学生培养教好的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六、提高教师自身的政治素养,拓宽学生时政学习来源

高中政治教师在开展r事热点和政治教学的有效结合的教学活动时,要注意到自身的政治素养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教师自身的政治素养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时政学习。因为,教师自身的政治素养决定教师自身在上课与学生讲解时事热点时所带的观点和角度,在很多方面上,教师可以通过时事热点的关注和学习高层次的政治理论书籍,来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拓宽学生时政学习来源,比如,在课堂上播放时事热点的视频,在教室的图书角放置新闻类杂志,在课后与学生讨论时事热点,在日常学习过程中体会政治与时事热点的密切联系。教师总是可以惊喜的发现,现实的教学过程总是有许多的角度可以提供思路,在最不经意的时候,给予教师和学生最为灵魂的教学。教师要学会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在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素养的基础上,与学生进行时政的教学过程。

高中政治教学糅合时事热点展开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高中政治教师要及时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提高学生对时事热点的关注度,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整合、优化各种教学途径,在以往的教学经验中吸取有益的成分,及时改掉不利于学生政治思维形成的教学习惯,鼓励学生多关注时事热点,扩展更加广阔的学生学习的空间。高中政治教师也要学会在现有的理论基础上提高自身理论修养,做好学生的良好政治观形成的引路人。同时,教师自身要学会尽可能多的关注时事热点,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教师在漫长的教学过程中会与到很多猝不及防的教学问题,所以,高中政治教师在进行教学与时事热点的有效结合的过程中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为祖国的 现代化建设输送有较高政治素养的人才。

政治时政热点论文例5

社会热点是指那些在一定时期内能够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和主动讨论、议论、评价,并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造成重大影响的国内外现象、事件、人物和问题。一直以来,大学生作为知识水平高、自我意识强的青年群体,对社会热点问题更加关注,尤其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信息获取渠道呈现多元化、快速化等特点,社会热点问题的信息价值影响已渗透到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改变了他们的思维、学习、生活方式。可是大学生由于受社会阅历、经历以及年龄特征等客观因素影响,还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新形势下如何利用社会热点问题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时代对我们提出的又一个新的挑战和要求。

1 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的影响

社会热点既然能引起大学生的广泛关注、议论、评论、辩论,必然会对大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

1.1 社会热点催化大学生的社会化和再社会化

社会化简言之就是社会将一个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有人把它作如下表述:“一个人从小到大,学习社会或群体的行为模式或行为规范,并在某种程度上被诱导着去适应他所在社会或群体之规范的过程,就是社会化的过程。”而一个人被社会化成社会人之后,并不意味着社会化就停止了,而是不断的受一些新观念、新规范、新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他原来对社会的认知、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就会受到强化或消弱乃至改变,这就是再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化的影响因素众多,而影响广泛的重大事件、人物、问题、社会现象即社会热点则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社会热点能够引起大学生的广泛关注,各种议论、评论、辩论,不断改变社会化的内容和价值取向,每当那些影响深远的社会热点爆发,大学生的观点和观念就会发生变化。例如屡屡发生的老人碰瓷成为社会热点后,关于倒地老人扶与不扶成为大学生难以处理的难题,其原因就是他们原有的助人为乐的观念发生了动摇或改变。有些社会热点还会把社会责任、国家命运与每个人十分明确而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从而起到其他社会化媒介所无法比拟的社会动员作用,成为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的加速器。例如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大学生立即被动员,奔赴前线做志愿者,捐钱捐物为抗震救灾贡献力量,极大增强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社会热点还会深化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的进程,在社会热点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利益、力量和矛盾都比平时更为充分的显现出来,这个时候大学生更能明确、深刻、全面和发展的认识社会,获得相关的知识,形成自己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想。例如就业难成为社会热点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高校毕业生、用人单位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富人与穷人之间的种种矛盾便暴露无遗,大学生通过深刻思考后,便会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有更深刻的认识。

1.2 社会热点促进社会舆论的形成

“所谓社会舆论,就是针对特定的现实客体,一定范围内的‘多数人’基于一定的需要和利益,通过言语形式、非言语形式公开表达的态度、意见、要求、情绪,通过一定的传播途径,进行交流、碰撞、感染、整合而成的具有强烈实践意向的表层集合意识,是‘多数人’整体知觉和共同意志的外化。”由此可见,社会舆论具有三要素:客观客体、多数人、传播途径即媒体,其中的被多数人关注的现实客体就是社会热点。每当社会结构、利益结构发生变化时,各种社会矛盾便会此消彼长,一旦矛盾的均势被打破,社会生活秩序和生活节奏就会受到冲击和震动,社会热点随之出现。面对社会热点,大学生从各自的利益和立场出发,借助各种传媒发表自己的见解,或批判、或赞扬、或激情宣泄、或理性分析,最后经过意见领袖的加工、整合,形成较为一致的倾向性意见,大学生的社会舆论由此形成。因此,社会热点激起了大学生表达意见、建议、评论、观点的热情,为社会舆论的形成提供了原材料。例如,2009年5月7日,中国浙江省杭州市文二西路发生一起改装三菱车(车牌:浙A608Z0)因超速驾驶撞死人的事件。当警方做出当时车速“70码”的认定后,仅一天就形成了“公权失范”的网络舆论,并被网民调侃为“欺实马”(欺世马)而广为流传。而当2012年5月8日,佳木斯市教师张丽莉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为救学生而受重伤,致使双腿截肢的感人事迹曝光并成为社会热点后,迅速形成了赞美张丽莉的社会舆论,并以”最美教师“这个网络语言作为代表和标志。

1.3 社会热点推动国家治理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治理”不同于“统治”,强调政府和公民社会的合作,它有四个特征:“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包括私人部门;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而在政府与公众社会互动合作过程中,社会热点的作用不可忽视。现代国家治理的突破口和有效路径是决策民主化。“决策民主化的目的是实现决策目标民主化和决策过程民主化的统一。决策目标民主化是要保证最终作出的决定能够整合各方的利益诉求,充分反映民意,最大限度的增进公共利益。决策过程民主化是建构利益表达与聚合偏好的协商机制、责任的追究机制,做到决策程序要公开、透明,决策前应充分听取决策的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和诉求,决策过程应经过充分的民主讨论、协商。”显然,无论是决策目的民主化还是决策过程民主化都要充分的了解社情民意,把握社会舆论的方向。而社会热点恰恰能够激起民众表达意愿的积极性,促进社会舆论的形成,为治理机构了解社情民意和进行民主决策创造条件,从一定意义上说社会热点显然是国家治理的参考书。同时社会热点还可以把国家治理中的各种矛盾、问题充分暴露出来,为治理体系、制度、机制的完善提供依据、目标和针对性。例如,“郭美美”事件,便暴露出我国慈善组织存在着反应迟缓,缺乏透明,管理不善等问题,当它成为社会热点后,促使我国采取一些必要措施,加强慈善组织的管理。而诸如“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等社会热点,更是直接提升了中国共产党的国家治理能力,巩固了党的执政地位。

2 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思想影响的应对研究

社会热点影响大、受关注度高,有的是特定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有的是社会深层次矛盾的集中反映。其中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彰显社会公平正义、激励人们开拓进取的社会热点,能够对人们产生正面的鼓舞作用,有助于人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助于社会正气的弘扬;而那些违背社会伦理道德和国家法律规范的事件、人物或现象,如突发性的个体或等,又会带来思想混乱,尤其是经过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分析、引导和传播之后,更容易混淆视听,对社会稳定有很大的破坏力。“正是因为社会热点问题具有代表性强、关注度高、社会影响面大等特点,不仅不能将其关在高校思政教育的门外,更要主动靠近,科学分析,探求其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难以替代的作用和价值。”

2.1 利用社会热点问题,整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革新传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

社会热点涉及的矛盾复杂、关联性大、受社会关注程度高。作为大学生来说,他们是我国知识水平较高的一个群体,对新生事物具有巨大的敏感性,对社会热点具有强烈的关注兴趣,关注、讨论社会热点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其思想观念时刻受到社会热点的影响。承担着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任务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必然要关注社会热点,发掘社会热点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革新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才能更有效的完成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任务。

(1)社会热点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整合

虽然社会热点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的价值很大,但是取得显著成效,还必须将纷繁复杂的社会热点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有机的整合在一起。“整合”的主要含义是结合、融合、集成、成为一体、一体化等。所以社会热点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内容相整合,就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将两者相互融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这是“社会热点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运用”的教学方式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一环。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具有理论性、抽象性、系统性,而社会热点是现实的、具体的、分散的。所以,要把社会热点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就必须将两者整合为一个有机体。具体方式有两个:一是以社会热点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内容,另一个是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内容整合社会热点。对于那些影响面广、受关注程度高、持续时间长、涉及的内容复杂的重大社会热点,如中国梦、反腐倡廉、社会公平、贫富分化等,不宜归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某一点或某一方面的教学内容,而应以社会热点为主题,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各个课程以及每个课程中各个相关章节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对于那些内容结构较为单一,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较少的社会热点,可以按照内容归类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某个方面或某个点。例如:教育难、看病难、就业难等问题,可以纳入“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章节中讲述;食品安全、城管执法、强行拆迁等问题可以与“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章节的内容相整合。

总之,将社会热点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相整合要达到以下目的:第一,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提供丰富而具体的素材、案例,使教材理论知识与学生所关注的社会实际问题密切联系,让学生感到教材理论真实可信、有用,达到知行统一,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二,使社会热点及其评论能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理论体系指导下得以重新分析和评论,使学生对社会热点的认识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相一致;第三,使社会热点与课程内容达到有机统一,不能让社会热点成为正常教学计划、教学进程中临时加入的内容,更不能成为正常教学的额外负担。

(2)社会热点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运用的教学模式

所谓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建立起来的 稳定的教学操作程序及理论化了的教学结构。它完整的展示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过程,是内容与形式的结合体,在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起中介与桥梁作用。

①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以社会热点为契机,建构“讲授―合作”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中的讲授法属于传统教学模式范畴,是指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它具有传授知识容量大、教学成本低、有利于教师对教学的掌控、传授的知识系统性强等特点和优势。在社会热点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相结合的教学中,使用讲授法具有必然性,然而,如果单纯使用讲授法,又很容易造成“满堂灌”的现象,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陷入被动学习的僵死局面,大大降低教学的实效性。

师生合作教学法属于现代教学模式范畴,它是建立在现代教学理论基础之上的,认为教学过程中师生都应以主人的身份参与其中,通过交往、互动与合作而习得知识,是“教”与“学”的有机统一。这种教学法的特点是有利于打破教师的“满堂灌”或“一言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相对于教学内容极为庞大的社会热点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结合的教学来说,实践上显然无法满足需要。

正因为传统的讲授法和现代的合作教学法相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来说各有优缺点,所以要将两者结合起来,扬长避短,建构“讲授―合作”型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也是这种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目的是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既向大学生讲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党的理论方针政策以及社会主义道德法律观念,又能让学生学的主动、理解的深刻,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的方法,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②以社会热点为契机,构建课堂外实践教学模式

社会热点是现实生活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一般富含“社会实践性内涵”,所以它天然的具有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外实践教学相融合的特性。社会热点本身就是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将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相结合则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之后再运用到学生的实践中去,必然能让学生对课程理论深刻理解,从实践中体会到理论的正确性,实现学以致用。因此,可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理论的指导下,围绕社会热点组织学生进行校园内和社会实践教学。在校园内,可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指导下,就某些社会热点展开辩论赛、演讲比赛、论文比赛等;也可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将社会热点所涉及的正确观点、理论,以书画、音乐、小品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融入到校园的物质文化形态、制度文化形态和观念文化形态中去。在社会实践教学方面,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围绕一些社会热点,组织学生通过参观、访问、调研等形式,完成某个主题调研,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并验证课堂上理论分析正确与否。

社会热点涉及的内容繁多,矛盾复杂,在引导大学生的过程中,高校作为大学生民主意识形成和民主参与行为实施的主要环境,发挥着主要的引导作用,但是还不能独自支撑这一重任,还需要全社会包括政府相关部门、媒体舆论及家庭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和配合。

2.2 以科学的理论引导

科学理论一般是符合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的理论,有严密的逻辑性和强有力的说服力。所以用科学理论分析社会热点能够科学解释社会现象和问题,消除人们的疑虑。因此要以马克思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哲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方面的科学理论,对公众所关注的社会热点进行分析,摆事实、讲道理,使他们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例如,针对2014年发生的台湾地区“太阳花学运”和香港“占中”事件,要通过理论分析让公众明确以下道理:虽然民主意味着多数人的统治,但并不是多数人可以为所欲为,而是必须遵守法治,也要保护少数人的合法权益。没有法治支撑的民主,其结果只能是“多数人暴政”,由此产生更大的不公正。民主的实现形式当然有一人一票的票决,但还有其他有效的途径,只要能有效的反映真实的民意,都是民主的形式。通过民主表达、维护和实现自己利益的同时,不能损害他人合法利益。由此便可以让人们认识到这些事件的危害性,分析其幕后势力的真正动机,引导人们正确认识这些热点事件。

2.3 以正面的舆论引导

前文已说明社会热点能够促进社会舆论的形成,但如果所形成的舆论是消极的,例如与中国共产党所倡导的意识形态相悖,对国家发展前景悲观失望,或故意歪曲事实而把党和政府贬得一无是处,等等,就会影响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必须对社会热点进行正面的舆论引导,增强正能量,让社会热点带给公众阳光的心态、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为此,要加强对各种媒体尤其互联网的管理,增强各种媒体的责任感,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以正面宣传、报道和分析为主,帮助公众认清形势、化解疑虑、树立信心、理顺情绪,形成强大的舆论宣传声势和氛围,在人民群众中形成积极的社会心理效应。例如,针对反腐倡廉这个社会热点问题,要大力宣传党和政府反腐败斗争的成效和决心,分析为杜绝腐败所进行的制度建设、机制建设、理论建设和努力方向,指出反腐败斗争的光明前途。同时,也要对国外,尤其是实行“多党制”和“三权分立制度”国家的腐败事件进行报道和分析,让公众认识到腐败在私有制没有被消灭之前存在的必然性,以此让人们对腐败形势形成客观认识,增强反腐败斗争的信心,把人们对腐败的痛恨引导到积极完成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任务上来。

2.4 以客观的事实引导

真实性是宣传和舆论引导的生命力。在关于社会热点的舆论宣传和引导过程中,无论是政府机构还是某个媒体,公众是否接受、接受多少,取决于这个政府机构或媒体公信力的大小。如果公信力小甚至没有公信力,民众不仅不会接受他的宣传和引导,还会产生逆反心理。而公信力的大小取决于宣传和引导的真实性。因此在对社会热点进行引导时要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为此,首先要做到信息公开透明、直面问题,面对难点不回避问题,不避重就轻,不遮遮掩掩,更不能绕着问题走。因为在信息化迅速发展和公民意识日益高涨的社会,真相是无法掩盖的。其次,要坚持唯物辩证法,以全面、发展、联系的方法客观分析社会热点,不能割裂孤立的谈问题,更不能避重就轻甚至为了推卸某个当事人或机构的责任而故意歪曲事实真相。再次,当事人或机构对事实真相的披露要具有及时性。因为与社会热点相关的舆论引导具有“先入为主”的特点,所以争夺到事实真相的“首发权”才能抢占先机,把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最后,要把握正确的引导方向,把凝聚人心、维护稳定、化解矛盾、改进工作作为社会热点引导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5 以有效的解决措施引导

“当今的社会热点问题,既是党和政府重视的问题,又是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有人曾把这些问题归纳‘七子’,即:孩子、房子、位子、票子、车子、菜篮子、米袋子。”党和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回应和解决社会热点问题既是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工作要求,也是正确引导社会热点问题的有效途径。所以要建立重大舆情分析制度,让一些媒体或机构开通“民情热线”、“民意信箱”、“民声专栏”等,为民众表达意见搭建媒体平台,及时搜集社会热点问题所反映出的社情民意。之后邀请相关专家、权威部门及重要的领导对有关的问题进行分析、解答,做到及时回应。更重要的是要针对社会热点所反映出的问题,及时研究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尽力尽快解决问题,至少让民众看到问题解决的希望,产生问题最终能够得到解决的心理预期。以此增进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感,由此对社会热点产生正确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孙伟平,陈慧平.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调研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04.

[2]吴灿新.道德代价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0.

政治时政热点论文例6

在初三这一学习历程中的重要转折期,教师该如何将教学创新与时事热点结合起来呢?下面我们就来谈谈这方面的问题。

一、改变思想,注重引导学生

初三正是初中升高中的关键时期,每一科的学习都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政治作为文科性质的学科,很多老师和学生都认为没有必要花太多时间在这个科目上,只需要考试之前背一下知识点、做做题就行了,更不用说将创新教学和时事热点结合、探索思考学习了,诚然这在过去是很适用的,但是在如今的学习中就行不通。

现在,教育者需要改变思想,做好表率,引导学生改变传统思想。国家开设政治这门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内在“美”,当然这里的“美”包括很多。初三是一个相紧张的时间段,好好地将教学创新与时事热结合起来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有很多好处,一是能提高政治成绩,二是可以在讨论中放松心情,三是可以给学生灌输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增强学生抗压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度过初三生活。

二、在课堂上讨论时事热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政治的创新教学与时事热点相结合很有必要,在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讨论,营造关心时事热点的氛围。老师可以通过事例,给学生一个讨论的热点,课后让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根据自己对此热点的看法收集、整理、筛选资料,在课堂上开展辩论赛,各小组派出代表进行辩论,自由表达对时事的见解,最后老师再进行点评、引导、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

学习中,学生是主体,充分调动他们学习探索的积极性才是硬道理。这样的方式能够调动学生真切关心国家大事的热情,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中,体验其中的乐趣,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事情,慢慢地形成一种主动学习的好习惯,还有助于学生其他科目的学习。另外,学生通过亲身参与、讨论、思考,得到的体会更加深刻。老师进行点拨,能帮助学生有效地辨别是非,树立正确的“三观”。

三、普及政治教育,扩大受教者范围

“学习政治是学生的事情,教授政治是政治老师的工作”,这种认知似乎理所当然、天经地义,所以很多教师只负责研究、教好自己的课程,根本没把政治教育放在心上,更别提主动关心时事热点了。如果是教学,那么这种做法无可厚非,但是教师还承担了更重要的责任――教育。

教学和教育是不同的,教学只需要做好本职工作就好,负责教学生学习技能,教育还要有人格魅力的感染,而且教师又是公民,作为公民,关心时事政治,人人有责,所以,教师理应和学生一起接受教育、一起学习,共同关心国家时事。学校也要在这方面做出相应的努力,多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不仅是学生,还有教师,普及政治教育,扩大受教者的范围。

四、创新教学模式,实现多样化教学

在传统的政治教学中,许多老师都是在课堂上根据书本教授知识,又因为政治科目是纯文科科目,只需要背诵、做做练习题就行了,几乎没有什么可以互动的。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政治考试内容也有了新的变化,最大的变化就是与生活越来越贴近了,而且不再是单单背一下知识点就行,还需要能理解、分析案例。考试内容变了,自然教育模式也得创新,实行多样化教学。

创新教学模式有很多种方法,首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通过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来了解政治,可以说是枯燥的,这就需要借助多媒体。教师在讲授相关知识点的时候,播放一些时事热点视频,直观地让学生了解时事,这更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注意力集中了,而且耳闻不如目见,眼睛看了之后记忆知识会更深刻,理解会更到位。此外,教师还可以进行实践、合作教学,比如组织学生拜访英雄纪念馆,开展班级乃至学校政治学习交流活动等。

初三学生处于身心发展和学习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特别需要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校是开展教育的重要阵地,教师是最好的引路人,在学生的政治教育中起着巨大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尽一切努力为学生政治思想的发展保驾护航,紧跟社会变化的脚步,将创新教学与时事热点有效结合,搞好政治教学。

政治时政热点论文例7

一、时政教育的形式多样化,做到学生人人参与,达到寓教于乐的作用。

1.课前五分钟时政要闻播报。当天的主要新闻热点及时让学生了解,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2.一周要闻时政点评。每个班级请一位学生(可以依学号轮流)做本班的时事评论员,评论员可以针对本周内国际国内大事发表自己看法。“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针对评论员的发言,其他同学可以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评论内容进行分析、评述,并作为学生思路的开拓者和引导者,给予适当的点拨,帮助学生弄清事情真伪,有理有据地针砭时事,最终达成共识。每一次评论员的时事评论要及时进行民意打分,形成一种竞争意识,你追我赶,保证每一次评论的质量。

3.专题评析时政。一周要闻时政点评由于内容多,时间有限,学生不太可能对国内外的重大事件、热点问题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因此专题评析时政就成为重大事件、热点问题时政教育的较好形式。如利比亚问题、朝鲜核问题、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世界气候大会的召开等。如果把时政与课文知识有机结合,可以使书中枯燥的原理变成分析社会热点的有效工具,大大提高学生平时关注时政的兴趣和学习政治课的热情。

4.时事追踪评析。国际、国内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大大小小的事件,任何事件都有一个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只有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把握事件发的全过程,才能认清事件的本质。当国际、国内的一些重大事件成为热点问题时,我们不能满足于一周要闻演讲和专题评析,而是要按其发展的线索和趋势,作连续性的评述分析。如持续的物价上涨问题、就业问题、利比亚战局问题等。

5.时政知识介绍。时事政治教育中,往往涉及许多时政知识,如包容性增长、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消费税、土地流转等。向学生介绍这些时政知识,不仅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国内外大事,也增加了知识面,开阔了视野。

6.办好时政板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我发现当老师改变教学方式,给学生以施展才艺的舞台,他们的创新能力将得到很大的体现与发挥,他们在许多方面能做得比我们预想的要好得多。办好时政板报是一种较好的形式。板报由学生自己命题、设计、编排、摘抄、撰文。

7.撰写时政小论文。理论联系实际,把时政热点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小论文可以教师命题,也可以学生自己命题。这样,学生既获得了时政知识,又提高了做题能力。

政治时政热点论文例8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8-0082-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8.052

中国文人有许多优秀的传统,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表达了对现实政治的积极关注。尽管在文人传统中有一支隐逸派,但在隐逸的前后仍然是对国家民族的急切关怀。及至近现代社会,尤其是五四时期,中国读书人以天下为己任,以救国为民,解决民族的出路为终生追求的事业,从来都把闭门读书当作一件不可取的事情。由此可见,关注时事热点,关心国家命运,是我国知识分子历来的优秀传统。现如今的学生生活在和平稳定的社会,衣食无忧,家国兴盛,却没有表现出对时事政治应有的关怀,这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什么是“热点”信息呢?宽泛地讲,就是指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度,形成了集中的讨论,并且值得讨论的事件,以及因为事件引起的各种观点的冲突。“热点”信息是高中政治课堂上的重要教学资源,将政治课与热点时事相连,能够有效激发高中生对政治课程的认识、对学习的认识,强化学生的是非意识,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那么,如何在政治课中渗入时事热点呢?

一、加强热点时事和生活的联系

任何一种学科的学习都必须和生活紧密联系,脱离了现实生活的教育都是畸形、不可取的教育,政治课尤其如此。政治课的出发点就是要培养学生对于社会人生的观察力、鉴别力以及评论能力,就是要学生通过学习来认识现实生活的。政治课必须加强和时事热点的联系,否则就是空中楼阁,脱离实际。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应该注意这一点,积极把社会时事和政治理论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学习了理论后,借理论来观察社会时事,在时事热点的争议中去验证学来的理论,从而确定理论的正确性,证明理论的生命力。这样,以教材为载体,以热点时事或新闻为媒介,能够从认知层面对学生展开感恩与责任培养,拉近课堂与生活的距离。

在教授“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这一课中,可以尝试把时事热点和生活相联系的方式。近段时间,我国东南沿海台风肆虐,超强的台风席卷了海南、广东以及山东沿海区域,沿海人民进行了相关的救幕疃。对于这一时事,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到区域之间的联系,各区人民的联合抗灾不是孤立的行动,而是积极联系配合的行动。不仅如此,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人类与自然变化之间的联系。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体会到在社会时事中政治理论的生命力,学会如何在知识中得到真实体验,通过这种体验获得成长与发展。

总之,热点时事是活跃课堂氛围的“调味剂”,它将书本化的知识转化成为生活中的真实示例,从而让知识的释放变得更加灵动,让政治课堂更具时代性,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能。

二、借助时事热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政治教材上的许多理论还比较抽象,摆在纸面上的知识不具备生动性的特点,难以触动学生的内心和灵魂。借助时事热点能够很好地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体验和感知,从而从情感上触动学生,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真正体现政治课的价值和意义。

现实生活中的热点时事是一切知识的源泉,培养学生的感恩和责任意识,要以现实生活为情感导向,从生活实际出发,从日常点滴做起。比如在讲“价值与价值观”时,教师就可以借此让学生受到思想教育。可以让学生先列举出当下流行的有关价值观的时事,或者有许多人一味追求穿着的名牌,对物质生活的过度追求,或者很多同学都沉迷网络等。这些问题都可以拿到课堂讨论中。对于价值观错误的社会现象,教师要允许学生说出不同的意见,尊重他们的价值观。这是课堂民主的体现,也是开放社会应该具备的心态。但教师必须做出引导,不要轻易判断支持哪种价值观的学生为错误,因为直接的否定往往可能带来对方的抵触,要从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说起,引导学生懂得理智的思考。学生往往容易受到网络和社会流行思潮的影响,而不懂得理智思考。教师应该抓住这样的契机,进行积极健康的教育。这正是政治课发挥引导作用的最佳时机,也是价值体现所在。

对于穿名牌衣服,追求物质生活的现象,教师一方面要肯定对于物质追求的合理性,另一方面还必须指出过度追求带来的后果和负面意义,让学生感受到父母的养育之恩,理解他们对自己的期望,意识到自己应有所收获,也应该有所回报,不仅是回报父母,更是回报社会,努力成为有用的人。

三、借助时事热点,培养学生的感恩精神

中学政治课所承担的责任并不仅仅局限于价值观的养成,还应该自觉背负更多的责任,其中,让学生懂得感恩就显得非常必要,应当成为政治教师的自觉追求。当学生从认知层面了解到感恩与责任的深刻涵义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付诸于实践,这才是政治课的最终目的。积极组织开展各种以实践为主的教育活动,引导他们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对培养学生的感恩与责任意识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学习“生活处处有哲学”这一内容时,怎样让学生体会到自己在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责任与义务?怎样让学生去体验到一个人在团体中的地位和价值,以及自己对团队所做出的贡献?这些精神内核仅仅靠政治理论显然是不够的,要让理论化为学生的精神和价值观念就要积极地和社会时事热点紧密联系起来。可以向学生展示社会上的志愿者团体,或者联系本地的志愿者到课堂上现身说法,谈一谈他们所看到的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群,聊一聊他们为此做出的贡献。只有这样,政治课才能变为学生终身受用的思想。

参考文献:

政治时政热点论文例9

1.1 时政是课程资源的有益补充时事作为教学资源,具有明显的优势:新颖,富有吸引力;丰富,可以弥补教材的滞后和单薄;真实和生动,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学的说服力。而这些优势与思想政治课内容形成互补。把时事作为重要课程资源引入课堂,有助于增添思想政治课的时代特色。

1.2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即达到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 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 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

1.3 思想政治教学担负着传播党和国家重要政策的使命,党和国家重要政策总是通过一些重大时事活动体现出来,因此学习和宣传重大时事也是思想政治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时事辅助教学把思想政治教学与时事教育相互融合在一起,相互促进。

2 选取时事的基本原则

2.1 选取大背景,突出时代性。这就要求教师要眼明、手快、脑灵,及时把握重大时政热点,又能随机融入到教学中去。其意义在于借助热点问题激发学生兴趣,拉近书本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距离,乘机实施教学,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化深奥枯燥的政治理论为鲜活的思想认识。如讲《大力发展生产力》一节时。正值我国"嫦娥二号"发射成功,我便向学生讲授"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国为什么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怎样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2.2 时政热点要贴近教学实际、学生的生活实际。

首先时政热点应该是贴近教材的。教学大纲是高考命题的根本,所谓"题在书外,理在书中",万变不离其宗,不管怎样变化都是对课本知识和自身能力的考查。选取时事材料应该考虑的是时政热点是否有利于引导出知识点、解读知识点。若选取的时事政治材料不利于知识点的理解,则再好也要舍弃。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要与时事紧密结合,要注重两者之间的最佳结合点,选取最典型的时事热点。

其次,时事热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时展的实际。在时政选择上要注意热点问题的新颖性和时代性。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国内外大事千变万化,这就要求教师尽可能选择最新的热点,便于引起学生的极大关注,收到良好的效果。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备课选材时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培养创新能力和思辨性,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创新能力需要在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培养。

2.3 时政教育应该取得正面、积极的教育意义。青年学生长期在学校生活,对社会的了解不够深入,有时面对未来的生活茫然不知所措,思想上往往有片面性和理想化的特点,有时还带有主观主义和个人主义倾向,比较偏激。

因此,首先坚持正面的时政热点案例的使用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尤为重要,通过大量的正面素材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坚定的政治立场、政治观念,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

其次对于负面事件,都必须科学分析,得出正确的认识。在讲市场调节时, 肮脏、恐怖的地沟油; 令人震惊的麻疹患儿被误输过期药......源源不断的新闻,层出不穷的现象,是典型的消极材料,即"阴暗时事"。 由于学生并没有真正深入了解社会,容易被表面现象迷惑,看问题容易偏激,而教师基以广阔的视角,多角度的逆向思维、开放式的教学理念以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审视"阴暗时事",引发学生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市场调节在有效调节的同时,具有充分认识市场调节的盲目性、自发性和滞后性等局限性,必须规范市场秩序,需要国家宏观调控,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的必然性,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充分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长处的必要性。从而想方设法开发其光明意义。

3 时政热点与政治课堂教学有效结合的形式

3.1 利用最新时事导入新课。在讲授新课前,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利用最新时事和社会新闻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这节课的积极性,努力实现"自主学习",完成意义建构。如我在讲授高一的《价格变动的影响》时,借用用最新时事2012年8月15日,苏宁、国美、京东价格战,思考国美苏宁为什么发生价格战,结果会如何?并针对学生思维的疑点设计问题,层层递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3.2 课堂练习分析时事,进一步理解巩固知识。例如在讲《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一课应对反倾销时,在阅读材料后,问为什么外国会对中国提出大量的反倾销调查?思考副耀玻璃是如何应对的,为什么会取胜?激发学生思维,进一步理解和巩固知识。

3.3 撰写学生小论文。

为了指导学生学会用教材所学的理论知识去点评时事新闻,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我鼓励中学生尝试撰写小论文。学生通过认真地收集整理时事材料,对自己关心的社会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索,表达富有个性的观点。学生小论文《拷问地沟油》, 《对小区停车情况的调查和思考》等等,我把学生的小论文汇编成册,充分保护了学生的思想火花。

4 时政热点的运用要避免走入误区

首先,不能把时政教育当做讲故事,只讲热点事件,不分析,不与教材联系,否则就失去了把时政热点引入政治课堂的意义。

政治时政热点论文例10

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改进和提升,是对高中生整体价值观念的全面塑造。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时事教育,是提高学生社会洞察力与思考力的重要手段,是增强学生社会关注力的有效方法。以时事政治为基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达成理论知识与实践事件的相互结合,达成逻辑理论与科学时事的相辅相成。将时事政治教育渗透于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需要一定的研究策略,下面个人就此问题进行简短的阐述。

一、课前,以时事热点进行播报

在每节政治课程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轮流对近期的重大新闻及焦点进行汇报与总结,让学生在讨论之后对国家及社会的热点事件有所了解。通过时事播报汇总的形式,不仅可以调动学生搜集时事资料的主动性,还能激发学生对于时事政治的高度关注。以时事政治为开端进行讨论,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思维能力,为学生的分析及表达能力提供锻炼平台,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于时事热点的印象,还能提高学生对于政治学科的学习兴趣。例如,按期召开的两会,可以让学生将前年的两会内容与今年的两会内容进行对比,让学生找出二者之间的相似与不同之处,以此培养学生的洞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课中,以时事新闻进行穿插

在政治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以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为基础,

以时事新闻为重要资源进行穿插,以时事新闻及热点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丰富课堂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政治理论知识进行热点分析,强化学生对于政治知识理解的深刻印象,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检验。例如,如事件,教师可以将此事件穿插于《国际社会与我国的外交政策》中,以此来加深学生对我国外交政策的深入探究与认知。

三、课后,以时事作业进行巩固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结束后,教师可以以时事新闻为作业,要求学生按时按点听取新闻,了解并记载时事新闻的后续内容报道,并鼓励学生运用所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进行思考,以此来丰富学生的课外作业,以此来调动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及社会动态的积极性。教师可以按照当前的社会热点与新闻事件进行作业布置,以此为课前时事播报做准备。例如,在学习《经济生活》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观看中央经济频道的作业,让学生了解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动向。

四、课外,以时事园地进行宣传

在课堂学习之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班级的学习园地布置时事宣传板块,记载和刊登近期的国内外重大事件与时事热点,以此开展时事政治教育,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例如,北京成功申请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事件等等。通过这种宣传方式,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将时事内容从课堂延伸至课外,还能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

总之,身为高中生,必将接受思想政治的再教育;身为社会人,必将关心国家及社会时事内容。在高中思想政治中渗透时事新闻,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是国家政治教育改革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操与社会责任感的主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