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最新小学数学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0 16:25:04

最新小学数学论文

最新小学数学论文例1

2.小学生数学能力测试量表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 

3.小学生数学学习观:结构与特点的研究 

4.小学生数学学习策略的运用与发展特点  

5.小学生数学学习态度的调查研究 

6.小学生数学能力评价框架的建构 

7.民族地区小学生数学学习态度调查研究 

8.小学生数学学习观调查研究  

9.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10.小学生数学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11.中小学生数学知识观的调查研究 

12.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13.文本表述和结构对小学生数学应用题表征的影响 

14.中小学生数学能力结构研究述评  

15.农村小学生数学学习焦虑状况的调查分析 

16.第一学段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17.海南省小学生数学能力基础水平调查 

18.中国不同地区小学生数学能力发展水平差异研究

19.农村小学生数学学习情况的现状与对策 

20.小学生数学思维特点的研究 

21.小学生数学观、数学学习策略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 

22.培养小学生数学自我效能感的实验研究 

23.教师数学教学知识对小学生数学学业成绩的影响 

24.小学生数学能力系统干预效果评价 

25.小学生数学素养评价方案的研究

26.小学生数学学习自信心调查研究  

27.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效率 

28.小学生数学能力结构探讨  

29.小学生数学学业情绪发展特征及原因分析 

30.问题表征、工作记忆对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的影响

31.小学生数学个性化学习方式研究综述 

32.新课程对小学生数学能力影响的延迟效应 

33.浅谈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34.小学生数学能力要素与评价调查分析 

35.论小学生数学隐性学力的提升 

36.浅谈小学生数学兴趣与基础学力培养 

37.小学生数学自我效能、自我概念与数学成绩关系的研究 

38.试论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39.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有效策略 

40.从中美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多元表征看数学教学

41.小学生数学基本能力测试量表在贵州省的应用分析 

42.黑龙江省小学生数学能力测试量表及常模的制订 

43.小学生数学解决问题中自我监控能力的调查与研究 

44.浅析优化与提高小学生数学综合素质的途径——以人教版五年级小学数学为例 

45.小学生数学思维特点的研究 

46.小学生数学表述能力的迷失与重建 

47.新时期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研究

48.运动干预对数学学习困难小学生执行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49.中美四年级小学生数学学习的比较研究 

50.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51.小学生数学能力测试的应用研究 

52.外部表征、工作记忆对小学生数学应用题解决的影响

53.武汉市与江苏、海南两地城市小学生数学能力发展水平比较研究

54.我国中小学生数学观现状调查及其成因分析 

55.关于中小学生数学学习质量内涵的讨论  

56.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57.教师教学思维对小学生数学概念理解的影响研究

58.小学生数学能力的因素分析 

59.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浅谈 

60.中小学生的智力、学习态度与其数学学业成就的相关性研究

61.小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现状及对策——以YC市YF小学六年级为例

62.农村4-6年级小学生数学自我概念的个体差异研究

63.西北农村地区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态度调查

64.3~6年级小学生数学能力水平及发展:一个矩阵设计研究的实例 

65.论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66.3·3·3认知策略训练对小学生数学能力影响的研究

67.培养小学生数学逻辑思维的方法与实践 

68.浅谈小学生数学思维启发方法 

69.小学生数学学习情感评价的研究  

70.小学生数学学习困难的原因及教学对策  

71.小学生数学意识形成的研究  

72.《中小学生数学能力心理学》评介 

73.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浅谈小学生数学课堂评价

74.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策略的教学  

75.中日两国小学生数学学力的比较研究 

76.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审题能力 

77.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78.实践性知识视野下小学生数学学习方式探析 

79.基于小学生数学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

80.问题结构呈现与小学生数学能力培养的研究

81.小学生数学应用题解题水平影响因素的研究——视空间能力、认知方式及表征方式的影响

82.元认知在画图表征策略和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中的中介作用 

83.分析小学生数学错误的合理性——以“万以内加法竖式”中的错误分析为例 

84.小学生数学能力发展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85.对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思考 

86.河南地区小学生数学学习策略水平的调查研究 

87.小学生数学素质的国际比较研究及其启示 

88.浅议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89.刍议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90.浅谈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 

91.小学生数学基本能力测试量表的贵州常模制订  

92.小学生数学学习焦虑与数学能力的相关研究 

93.小学生数学错误的类型及对策  

94.小学生创造性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发展研究  

95.小学生的教师期望、数学作业情绪与数学成绩的关系研究  

96.小学生数学学习力:一种基于发散性思维的理解与诠释

97.小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研究 

98.规范数学语言 发展思辨能力——例谈小学生数学语言思辨能力的培养 

99.小学生数学学习情况调研及其启示 

100.关于农村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  

101.双语双文教学促进小学生数学能力发展的研究

102.浅谈提高小学生数学课堂参与度的有效策略 

103.视空间工作记忆和非言语流体智力在小学生数学问题解题中的作用 

104.小学生数学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105.小学生数学阅读的缺位及其指导策略 

106.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的实践探索

107.小学生数学计算策略教学  

108.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109.我国小学生数学基本能力测试研究文献现状述评 

110.试论如何培养与提高小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111.贵州省小学生数学基本能力现状研究 

112.关于提高小学生数学素质的方法 

最新小学数学论文例2

论文含金量下降,早已失去了其初衷和价值,这让近几年来的大学生毕业论文饱受诟病。去年10月,四川大学对此进行改革,对已成“鸡肋”的本科论文评价方式实行“多样化”。

进入5月,又到了大学生交毕业论文的时候。近日,从四川大学文新学院最新收集的数据来看,98%以上的学生仍选择了传统的毕业论文,新闻系52名毕业生中仅有4人选择新模式考核。不少曾举双手赞成论文改革的学生,因现实原因而选择了“熟门熟路”的传统毕业论文方式。

4人“尝鲜”:都是实习“牛人”

四川大学《关于坚持“高质量、多样化”原则进一步加强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补充意见》要求,毕业论文(设计)可以是作品、设计、调研报告、竞赛取得的成果、在报刊杂志发表的优秀文章等。

进入5月后,该校文新学院对新闻、广告、广电和编辑出版等4个方向的200多名学生的毕业论文进行回收,发现98%的学生选择了传统毕业论文形式。以新闻系为例,全系52名应届毕业生中,“尝鲜”者仅4人。

据记者了解,这4名毕业生平时在学院里就是实习“牛人”。其中1人选择了写调查报告,另3人选择了媒体发稿的考核模式。选择写调查报告的学生在电视台实习了很长时间,搜集了大量数据后,写成了题为《收视率分析及其应对策略》的调查报告。

选择媒体发稿的3人,也在报社和电视台实习了很久,其中1人实习达一年以上,其间发表作品颇丰。“有偶然因素在里面。”新闻系主任张小元说,既然这些同学有很多作品,选择新方式也就顺理成章。

没尝鲜的:“熟门熟路”最把稳

文新学院要求:选择尝“鲜”的学生要过关,需在报刊上公开发表稿件2万字以上,或发电视新闻80条以上,且需要有一定数量的头条稿件,或报社、电视台等单位认定的好稿。

大四学生小陈选择了当“大多数”。“我倒是想选新模式,但既不敢,也够不上条件。”小陈说,今年是学院实行论文改革第一年,不管怎么改,只要能顺利毕业就好。

小陈说,新规去年底才出炉,他没有那么多实习经历,所以选写毕业论文最简单,也最“熟门熟路”。论文模式是既定的,只要找好一个切入点,花两三周就能搞定。“在媒体发稿,一个萝

卜一个坑。”小陈说,满足学院新模式的条件,少说也得实习半年以上,根本就没有充分的准备时间。

据张小元介绍,具体办法草稿是去年12月拟定的,讨论完善用了好几个月。学生收到定稿已是今年4月20日了,这时所有实习基本都结束了,所以,这届毕业生大多数没有时间准备。

校方表示:明年选新模式的更多

最新小学数学论文例3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9.035

1 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本科毕业论文是本科教学中训练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个很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毕业生的培养质量,同时还会影响学校的办学声誉。因此,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是高校教学人员及各级教学管理人员非常关心的问题。

我校数学专业于2002年开始招生,2006年第一届本科学生毕业。由于是新办专业,专业教师中大部分是青年教师,他们在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方面指导经验还较不够。因此,所指导的本科毕业论文普遍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创新性有待增强。

2 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模式与方法

对于数学专业学生来说,要完成高质量的本科毕业论文,不仅需要有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而且需要有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因此,在本科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鉴于对本科毕业论文指导的重要性,在关注社会需求和我校数学专业实际情况及学生未来发展前景基础上,我们在数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模式与方法方面进行了以下几点初步探索与实践。

2.1 组建毕业论文指导团队

课题组以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为核心,以科研能力强、学术水平高的教师为成员,组建了“非线性系统的控制与优化”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团队;以“重庆市中青年骨干教师”为负责人组建了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小组。

2.2 实践创新能力的分步培养

在原有的教学体系中,毕业论文安排在大四的最后一学期,不但时间较短,而且受到就业、考研等影响,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从2007年开始,本课题组将毕业论文工作提前到大三的第二学期,此时学生已完成了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的学习,也希望更多地了解“非线性系统的控制与优化”学科领域相关的知识。在这种情况下, 让学生提前接触与毕业论文相关的科研课题,可以让学生在较充裕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研究工作。本课题组的做法是:在低年级,以开设科学研究方法学术讲座、小论文习作为主培养学生的创新研究意识。在高年级,以参加数学建模竞赛、参与教师课题研究为主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采取学生自愿报名、辅导员推荐、导师择优挑选的原则,安排本科生进入导师课题组从事一些科研实践活动,熟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科研论文的写作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导师的科研课题,根据学生特长,导师将自己的科研项目中的子课题作为学生毕业论文的题目。

2.3 制定自学方案,培养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独立获取新知识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提高自学能力就是提高掌握知识的质量和速度。要较好地完成毕业论文,仅用已获取的知识往往是不够的,需要自学与研究课题相关的新知识。课题组的做法是:导师给出毕业论文题目后,指出需要学生自学的内容,并根据学生实际,与学生一道共同制定自学的计划与方案,定期进行辅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便获取毕业论文所需的新知识。

2.4 传授文献检索方法,培养文献检索能力

科学研究的基础是文献的积累,只有对研究背景和现状有了足够的了解,才会产生出新的思想和想法,因此培养学生文献检索能力尤为重要。本课题组的做法是:根据毕业论文和课题,导师告诉学生该研究方向需要检索哪些文献,它们主要来源于哪些刊物,并传授其检索方法,以此培养学生文献检索能力。

2.5 研读最新文献,确保问题新颖性

研读最新文献特别是国内外同行公认的权威期刊文献,才能了解国内外该领域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课题组的做法是:导师将自己的最新文献以及与国内外同行交换获得的文献让学生阅读,让学生及时了解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以确保研究问题的新颖性。

2.6 引导学生找出问题,培养创新能力

发现问题是创新的前提,提出猜想是创新的源泉。课题组的做法是:学生阅读文献后,让他们谈自己的感想,然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7 注重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提高学生论文写作水平

数学语言是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的载体,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最终要通过数学语言表示出来并获得理解、掌握、交流和应用。因此,准确地理解、正确地使用数学语言是掌握好数学知识,进行有效的数学思维,表述数学研究成果的必要条件。所以,加强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课题组的做法是:以小论文习作、数学建模竞赛为途径,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论文写作水平。

3 结语

毕业论文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锻炼和提高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对其掌握理论知识程度及实际应用能力的最好检验,是帮助学生提高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的教学环节,也是对创新意识与科研水平等方面的综合训练与升华;导师通过指导学生毕业论文,也可以促进教师科研与教学实践的协调发展。因此,对于高校一线教师而言,我们应该在提升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方面进行大胆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杨冬,刘磊,郭德贵.面向科研实践的本科毕业论文改革探索[J].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5,(2):152-154.

[2]武卫莉.提高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质量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153-155.

[3]聂麦茜,蒋欣,吴蔓莉.毕业论文与科研能力培养相关问题探索[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43-45.

最新小学数学论文例4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6-0219-01

经过几年的数学课堂的教学摸索、实践,笔者构建了小学高年级数学探究式教学活动的基本程序,即: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探究数学问题,寻求规律-――概括结论,实践运用。下面笔者就谈谈这一程序的操作方法。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有位著名心理学家经长期研究得出结论:“思维是人们对问题的惊讶开始的”。产生问题是认识活动的起点,同时也是进行探索活动的开始,任一问题的产生都离不开一定的问题情境。教育学告诉我们:问题情境,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下,在课堂教学中尽力追求在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强烈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或“冲突”,通俗地说也就是矛盾。然后在设疑的引导将他们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来。从而使学生形成有关新知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认识新知的冲动。实践中表明,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知识储备少,社会生活阅历浅,对数学知识的认识方面具有表面性,直观具体性,依赖性的特点,在学生的数学认知中,直观形象的思维通常处于峰顶地位。所以,数学课堂上的课开始,数学教师应创设问题情境,以让学生尽快的进入一种好奇,渴求,迫不及待的思想意识中,因此,通常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要力求表现出以下几个要点:

1.1力求创设有趣味性的情境,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活动中产生问题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单纯的数学知识的传授,是不会受学生欢迎的,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为了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数学教师必须采取一些有效的教学手段,比如:可采用设疑猜谜、表演小品、讲故事、扮演角色游戏、竞赛等形式来创设数学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数学问题活动中去思考、体会、自然而然地去发现有关数学新知的问题,最后提出数学问题。比如:在教学《年、月、日》时,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猜谜语)的数学问题情境:“一物生来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每天给他脱一件,年底剩下一张皮。”学生兴致勃勃地读着,猜着,最后猜出谜底并满怀激情地投入新的数学知识的学习当中。这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学实践证明,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适当选用如游戏等,来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娱乐活动的魅力,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符合小学生自身的特点,如:好奇心强、活泼好动、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教短等心理特点。

1.2针对数学知识,创设生活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画面中产生数学问题,教育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个体对数学学习材料和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构成联系时,学生才会对所学知识感兴趣。学生所学的数学新知的本身是抽象的,只要教师有心善于观察,大都可以在社会生活中找到适合小学生喜乐接受的游戏原型。这种“现实化”的课程导入,从而有利于调节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踊跃发言,急于探索数学新知。

1.3制造认知冲突,让学生在矛盾的冲突中发现问题

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其实也就是不断发现数学问题和解决问题与矛盾的过程。充分利用小学数学知识的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这种认知矛盾,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收集大量可用资料,给学生提供探究的源泉,教师也可设置让学生自主设题,通过学生自己构造题目,教师再引导学生给予科学的分类、观察,在认识比较分析中形成认知冲突,水到渠成的引发学生质疑,最终提出数学问题。如在学习《最小公倍数》时,教师的最优化的操作是联系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精心创设了一个能激起学生的数学认知冲突的“数学问题情境”:“从6月2日起,东东的爸爸,每四天休息一天,妈妈每6天休息一天,等爸爸妈妈全休息时,就带东东去公园玩。那么最早到 几 月几日东东全家才能一起去公园玩?”这个问题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数学认知冲突,学生的探究学习的欲望油然而生。

2 探究数学问题,寻求内在规律

探究活动的起点是提出问题,它也是探究式教学的第一要素,只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他们产生问题,才会努力去思考,探寻问题的答案、积极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探究过程一般包括三步骤:(1)个体独立探究;(2)小组合作交流;(3)全班争论交错进行。争论过程即可以是师生之间进行,也可以是生生之间的,经过争论,思维发生碰撞,知识才会被内化和激活。才会创造出新的知识体系。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在于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而且在于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会探究科学的研究方法,使思维力得到良好的锻炼和发展,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主意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索科学的精神和创新的意识。

3 总结概括数学结论,学以致用

这一教学环节的任务主要是数学教师,依据各小组讨论的多种结果,进行汇总,组织学生再分组进行讨论,归纳总结,实现对所学新知识的内化、拓展和升华。如:在数学教学的这一节“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特征”时,分组讨论后的正确的结果是很多的。比如:“分母可以去整除10、100、1000……中的一个数”、“分母里面只有2和5两种质数”、“分母是除了2和5以外没有别的质因数”……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找到的新知的内在规律,教师的指导要有针对性,引领学生让他们用最准确,精炼的语言概括出结论:“一个最简分数的分母里除了2和5以外没有别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学生认识理解了新的知识后,教师要不失时机的将学生已习得的新的知识运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增强把新知应用于实践的的意识,所以,教师在设计新知练习时要有计划、有层次,有目的、由易入难、由浅入深、注意面向全体,及时奖励与强化,及时反馈与矫正加强指导,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的热情。

参考文献:

最新小学数学论文例5

(四)法学学位论文数据库 国家法定的学位论文收集机构有:国家图书馆收藏包括全国自然科学领域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全部博士论文、博士后研究报告和海外留学生学位论文(近年来也开始收藏硕士论文);中国科学院收藏自然科学领域的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收藏社会科学领域的硕士学位论文。国家图书馆、社科院都建立了各自的学位论文数据库,只是论文收录范围不再局限于原规定,都有不同程度的突破。此外,还有一些机构和商业性数据公司也建立了学位论文库,如CALIS的高校学位论文库、CNKI的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库。目前,还没有专业性学位论文数据库,所以笔者只能就这几较大的综合性学位论文数据库作一简单介绍: 1国家图书馆《博士论文资源》数据库[32]。迄今为止,该库已收藏1981年我国实施学位制以来的博士论文(包括所有博士授予单位及其专业)8万余种,收藏率高达98%;收藏硕士论文和博士后研究报告万余种。此外,还收藏有1992年以来自海外征集到的中国留学生的博士论文千余种。 2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中心《学位论文》数据库[33]。1984年国务院学位办公室发文指定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为收集全国各学位授予单位通过的社会科学硕士学位论文,并建立全国社会科学硕士学位论文库。后来又收藏了部分博士学位论文。现在已收藏博士、硕士论文书目8万种,通过分类号检索方式查询到法学类学位论文9052条。 3《中国学位论文文摘》数据库[34]。始建于1995年,由万方数据公司和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联合制作。收录了我国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各领域的硕士、博士及博士后研究论文的文摘信息,至 2009年4月3日,总计437,324条数据,每月更新。 4《CALIS高校学位论文》数据库[35]。收藏了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全国著名大学在内的83个CALIS成员馆的硕士、博士学位论文文摘,到目前为止收录加工数据7万条。 5《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是目前国内相关资源最完备、收录质量最高、连续动态更新的全文数据库,迄今已完成2000-2009年8万本论文的数据加工与入库。该库每年收录全国300家博士培养单位的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约28000篇 ,分为包括经济、政治及法律在内的九大专辑。网上数据每日更新,专辑光盘每季更新。 二、上述数据库简评 我国纸质期刊的电子化起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且进展较快。经过十余年发展,已基本上改变了手工作坊式的资源制作方法及纸制媒介的单一检索方式,提供了更为便利、快捷、准确的检索手段,使得研究人员足不出户就可浏览全国乃至全球的学术论文,这当然极大地便利了学术思想的广泛传播,从而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的学术繁荣。而西方发达国家纸质资源电子化进程则起步比我们要早。早在1973年,Lexis公司就进入米德(Mead)数据中心,提供俄亥俄州的法典、案例、美国法典以及部分联邦判例法的全文。1975年,该数据开始在大学法学院图书馆启用。同年,Westlaw公司开发了首家在线检索数据库——WESTLAW数据库[36]。LexisNexis公司与Westlaw公司是英美法系国家中规模最大、数据最权威的两大商业巨擘。其涵盖范围不仅包括法律(法规)、判例等原始资源(既有美国各州、联邦的判例和法规,也有英国、加拿大、法国、欧盟等二十五个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法律资源),还有期刊、报纸上的学术论文以及法律新闻等二次资源。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完整、多层次、多侧面的法律资源体系,能同时检索多种不同数据库,可谓相当便利。不仅如此,两大数据库在 功能上也各具特色,难分轩轾。如,Westlaw数据库有关键引用(keyCite)、主题摘要(West Topical Highlights)、在线服务、PDF格式文档等特色功能;LexisNexis数据库中依个体需求特设的Shepard报告、案例摘要和核心概念、电子剪贴服务(Eclipse)、实务领域页面等功能也独具特色[37]。相形之下,我们国内的光盘数据库就要逊色许多,总的来说就是缺乏特色、功能单一、大同小异、较少独创性。如法律(规)、判例光盘数据库与学术论文光盘数据库总是单独分开做,而未能将理论与实务相链接,同时满足使用者的不种需求。当然,要想将两者合二为一,就国内现有条件而言确实难以为之;而且,规模的过分庞大必然给质量的把关和内容的精致提出更高要求,做得不好效果将大打折扣,人力和物力自然有付诸流水之虞。再者,内容雷同,缺少特色。纵观我国各个光盘数据库,除个别的在制作技术或信息含量大小方面有所不同外,几乎可以说是千人一面,大同小异,缺乏创新。这种重复在网络学术论文资源中尤为严重,法学界知名学者的学术文章在各大网站几乎都能看到。所以,缺少原创性是网络学术论文的致命硬伤。与成熟的外国同行相比较,我国国内网络数据库无论在种类和内容上、还是在制作技巧上都有不少差距。下面笔者将从宏观上就目前我国网上学术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谈几点看法:

最新小学数学论文例6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7-0253-02

引言:全球经济进入21世纪以来,已成为信息化时代,笔者认为网络的出现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发明,绝不亚于蒸汽时代、电气时代,笔者认为现代社会是一种"信息革命"。不仅仅是各家企业进入了信息化时代,教育作为国家根本,更是随着社会潮流进入信息化时代,这不单单是体现了教学设备,也是体现了课堂教学模式和教材上,人教版新课标的最新教材中我们可以看到,其教材内容不单是让学生学习教材内容,更要求学生把教学内容与实际相结合,通过自主学习来取得学习答案,信息化课堂彻底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教育模式,做到了真正的教育改革。

1.信息化数学课堂教学流程及例子

信息化课堂相比传统课堂的学习流程更加科学、合理,但是其流程相对传统课堂要复杂,教师要更加专注的投入课堂之中,本文主要根据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的《路程、时间与速度》作为流程案例,其具体流程如下:

1.1 创建教学情景,提出课堂问题。在信息化课堂下,教师应该在课前准备一个情景模式,或是通过身边的一些实际问题,或是通过短片,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引导学生的学习思路,引出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在信息化数学课堂中,教师的情景设计不仅要符合教学内容,而且还要考虑小学生的接受能力,不要把情景设计的过于复杂。教师必须要重视这种情景模式教学,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构建的情景必须要有益于学生学习,让教学更有意义。

上课的第一时间,老师创设一个现实的情景模式,让学生更能感觉到数学的实际存在感。例如教师可以提出,学校10月份将要举行的运动会,教师要在班级选出一名学生进行200米短跑参赛,之后把班级学生分成若干组,用投影仪等教学设备提供一些运动员资料等,让学生都对一会的教学内容更加感兴趣,学生都会纷纷举荐同学,教师进而提出"为什么会选这位学生";"怎么才能体现这位学生跑的快"等问题,把这些具有讨论性的问题交给学生,实现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资料和互相讨论解决这一系列问题。

1.2 学习过程中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教师把问题留给每个小组,让小组有明确的分工,发挥学生自身的优势,教师可以再投影仪中播放田径运动会的短片,也可以让学生自主在网络上寻找答案,之后让小组进行自主讨论。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独立性,碰到小组内部问题可以自行商量,把所得的资料全部填入到预先做好的表格之中,学习过程中,学生都会为一个学习目标努力,从中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上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同学充分的利用了网络资源,学生通过查阅、分析、讨论得到有关资料,从中获取课堂问题的答案,教师在课堂上往往是辅助学生的自主学习,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数学教学中运用计算机网络的平台可以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以此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满足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1.3 分享讨论结果。通过上文的小组讨论过后,教师要寻求各个小组的最终结论,在投影与等教学设备中列举出几个教学视频,大致内容为第一个为固定跑道长度,第二个是固定时间,运动员在这两个模式中赛跑,教师提问为什么某人跑的最快,学生通过自主讨论会学习一些知识,可以得到一些结论,"在固定跑道中某人跑完用时最短"、"在固定时间中某人跑的路程最长"等答案。

上文例子可以看出,学生在讨论中已经获得了一些数学经验,在交流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及思考能力全都得到了培养,这么做可以让学生学习的内容更加深刻,让学生的头脑更加灵活,真正的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在其中寻找到答案。

1.4 教师总结。各个小组分享完答案之后,再由教师进行总结,取其精华去其糟,把正确的知识点一一列举在黑板之中,并结合教材内容进行一定的补充,真正的做到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学生为课堂主导,教师为辅助的教学模式。

以上案例流程是要求教师和学生通过信息网络共同完成教学教学内容,并且利用实际案例,把实际案例引入到教学中,让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这体现了在课堂上学生的主导地位,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2.信息化数学课堂的优点

2.1 打破传统教育模式,提高课堂学生地位。信息化课堂有效的构建了一个和谐的课堂气氛,让新课堂不再像传统课堂那样压抑,打破了传统的教师为课堂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在信息化数学课堂下,学生为课堂主体,通过自主学习得到答案,教师作为一个指导者,负责辅佐学生学习,从而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2 提高学生自主应用能力。新的教学环境有效的将实际案例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这也正符合新课标指出的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的原则,长久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的能力,真正的做到学以致用。

2.3 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新课堂下,教师通过情景模式,给学生小组提出问题,小组人员通过实际讨论得到答案。有效的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能力,并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学习困难,尽可不必直接请教老师,可以通过同学之间的讨论中获得答案。

3.结束语

总之,信息化课堂数学教育可以有效的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信息化教学作为一种新式教学,应该得到更多的教育机构重视,只有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才能算是真正的现代化教学改革。

最新小学数学论文例7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现实意义

探究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必须了解其三大原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通过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应用,才能优化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教学课堂效率,并不断地迎合课改进程,最终实现我国素质化教育进程的完善.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化的缺失

当前我国的小学数学教学,伴随着新课标下的教学改革,其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设计都趋于多元化,其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得以提升,但对比于教育先进国家而言,我国的小学数学教学依旧存在较多困境,其中最为明显的便是缺乏生活化的教学理念,部分教学过程重形忽质,教师职能并未完全转变,学生也并未得以最大程度上的自主发挥,让小学生成长课堂型人才,而不是生活应用型人才.

笔者认为:对于小学数学缺乏生活化的现象,并不是没有生活化的教学过程,而是其他影响过于严重,导致教师创设情境却无法应用,学生对于生活也缺乏一定的了解,通俗点来说,便是大部分的数学教师无法点燃生活化教育的导火线.

三、小学数学生活化的对策

1 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更加强调教师的“辅助”与“主导”过程,让学生能够有兴趣、有联想、有思考地去学习数学.

因此,在进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把生活实际作为教学“导火线”,其必须具备生活化、趣味化、探究化等特点,才能让学生去感兴趣地接受数学教学,更加认真、自主、合作地探究数学知识,从而提升其数学综合素质.

以“负数”为例,教师利用多媒体视频、图片以及配音进行天气预报的播报,例如,上海多云0~8℃、南京阴有小雨-5~2℃、杭州阴天-3~6℃等.首先,采用游戏化教学,安排几位学生踊跃参与“天气预报”的播报,先预热教学课堂氛围;其次,把几个城市的温度用中文汉字书写,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思考,师:哪个城市的温度是最冷的?此类,看似一个生活化的问题,但对于个别学生依旧存有疑虑,教师让学生进行举手表决,让不确定、不知道的学生举手,让其大胆发言,说明理由,对于出现错误的学生教师给予鼓励,让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借助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加深刻温度的印象;最终,师:你们有谁会用数学的表达方式来书写南京和杭州的天气吗?解释其中这个符合“-”的意义.教师提倡各组学生推荐会的人,进行小组之间的竞争,选其书写最快,且解释“-”最为正确的学生为优胜小组.

整个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看似简单易懂,但却直接地实现了教师对于温度的教学以及“负数”教学的引导,使其更具备印象化,从而更好地为“负数”教学作下情境铺垫,让教学更加生活化,让学生学习更加易懂化,最终实现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效率的提升.

2 实践生活化数学问题

所谓实践课堂,大部分的教师认为在课堂上进行一定的情境创设、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方式的实施.对于这种认识,无须去否定,但想要更好地实现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与生活化应用,则需走出课堂的教学实践,如此,才能让学生把所学所知直接运用到生活中.

以“找规律”为例,教师利用多媒体与课本进行“找规律”的一些诀窍、典型案例分析等,让学生对于“规律”有了初步认识.随后,教师有序地组织学生去操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进行两组实践“规律”活动.其一:让班级学生进行10人一组,以变化各自身高,相互列队,直接激发了学生之间的想象力、合作能力与交流能力,出现“高低、高低......”、“高高、低低......”、“低高高......”等规律,让其他小组学生进行“找规律”比赛,哪组学生最先找出规律,教师给予一定的小奖励;其二:结合学校的路灯,让学生进行“一小步”与“一跨步”的测量路灯之间的步数,结合每组学生的相关实践数据,教师进行归纳与分析,解释其中的“规律”特点,让学生了解任何规律是构建在一个参照体系中的,脱离了现实生活的参照体系,那么有规律也变得无规律.

为第二课时“找规律”课堂教学以及训练习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吕晴晴.教育游戏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4).

[2] 倪晶.联系生活,回归数学之本真――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运用[J].教育科研论坛,2008(10).

[3] 吕秀俊.对新课标下小学数学生活化的探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2).

最新小学数学论文例8

近些年来我们注意到,面向少数民族中小学生,沿用已久的汉语文课程的称谓,正在发生着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转变。在1999年出台的《中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2002年出台的《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大纲》和2006年出台的《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中,“汉语文”这一称谓已经不复存在,而以“汉语”代之。其间,人民教育出版社帮助等藏族地区,编写了从小学至高中全段的《汉语》教材和相应的教师教学用书,并正在着手开发相应教学资源。那么,在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中,沿用已久的汉语文课程的称谓,为什么要发生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转变,这个转变又意味着什么呢?

一、课程称谓之变的内在原因及其意味

从学科论角度来讲,“汉语文”,按叶圣陶先生的说法,可以理解为汉语的口语和书面语的合称,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一门中小学课程。在这个意蕴层面,用它指称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也未尝不可。不过,为了把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文课程和教学,与全国普通汉语文课程和教学区别开来,把“汉语文”改称为“汉语”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在课程与教学论层面有着更加深刻的意蕴。从现有研究来看,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文课程的称谓,发生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转变,首先,主要是基于对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文教学性质的认识和确定,即对少数民族中小学生汉语文课的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其次,是基于对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文教学现状的认识,这就是,在以往的汉语文教学中,无论是大纲的制定、教材的编写、具体的教学,还是考试都笼罩在以汉语为母语的全国普通语文教学的阴影之中,“很多时候是按照把汉语作为母语教学的路子走的,并没有从第二语言教学这一根本点出发,真正体现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特点。”[1]所以,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转变,总的来说是基于第二语言教学观的确定。用“汉语”这个称谓取代沿用已久的“汉语文”称谓,进一步确认和巩固了汉语是我国等地少数民族中小学生的第二语言,对他们的汉语教学,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第二语言教学观。

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转变,在第二语言教学论的视野中有着深刻的意蕴。如果将其放在现代课程论的视野中,结合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的实践和现状,对其予以审视和解读,则其意义更加深远。“汉语文”与“汉语”,虽然其基本的内容没有什么本质的差别,但是它们是属于同一语言的不同教学门类,正如吕必松先生在给王魁京先生的《第二语言学习理论研究》一书所做的《序言》中说:“汉语作为第一语言教学、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汉语和其它语言的双语教学,基本的教学内容都是汉语,它们之所以属于不同的教学门类,就是因为教学对象不同。这些不同的对象对同一种语言的学习和习得规律不同。”[2]再者,把“语文”进行多义解读,例如,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章、语言文化,虽然在本质上它们仍然是汉民族的语言,但是它们各自所强调的侧重点是有所不同的。既然如此,那么把它作为一门中小学课程,面向汉语为母语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不同教学对象,就应该在课程的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的选择等等方面有所不同,但长期以来,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对这一点把握得不是很好。例如,许多教师在少数民族高年级学生是否需要学习文言文这一问题上见仁见智。在母语文教学中,文言文的教学对学生汉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十分有意义,但是,由于文言文的时代性特点,如果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少数民族学生对现代汉语还掌握得不够好的情况下,就对学生进行文言文教学,肯定是不合适的。那么,少数民族学生是否需要学习文言文,如果要学,什么时候学,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就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这些问题也只有经过研究,才能明确,而不能凭借某一方面的原因而作出臆断。所以,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转变,是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在第二语言教学层面上的教学意识的确立,更是对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在课程层面上的课程意识的要求。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所谓课程意识,通俗地讲就是 “为什么教学”和“教学什么”的意识,而教学意识是“怎样教学”的意识。可以说,从“汉语文”到“汉语”强调的是“什么知识”或者说“哪些知识”,对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生的汉语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最有价值的一种课程意识。现代课程和教学的实践,也早已证明没有课程意识要对教学进行深刻的变革是不可能的。因为对“为什么教”和“教什么”的理解不同,对“怎么教”自然也就不同。林林总总的知识浩如烟海,什么知识最要紧?什么最有价值?这是课程理论中最基本,也是最深刻的一个问题。2006年教育部出台的《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可以说较好地回答了上述问题,并为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的教学提供了一个科学的依据和参考。人民教育出版社为等藏族地区编写的从小学到高中全段的《汉语》教材,也为等藏族地区汉语课程的实施提供了一个科学的平台。

二、课程称谓之变的外部原因及其意味

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课程称谓的转变,是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系统自身完善和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全国普通汉语文课程的发展对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发展的一个启示。

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已经有了一定的历史,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随着当代教育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关心和反思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的实践,提出了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进一步规范化与科学化的问题。结合地区中小学校汉语教学的实践来说,我们认为如果处理不好课程层面的问题,教学层面的问题可能无法从根本上得以解决。例如,在地区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藏族班的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中,有的学校使用区编的《汉语文》教材,有的学校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全国统编《语文》教材,有的学校也开始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近编写的专供藏区学生使用的《汉语》教材。这一现象说明,一些少数民族中小学校的汉语教学,还缺乏规范,对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和教学的性质特点,还缺乏科学的认识和把握。所以,如果能够着手系统解决课程层面的这样一些问题,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将更加规范和科学,汉语教学的质量也将得到进一步提高,并能够为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改革注入强大的发展动力。

在过去的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都笼罩在全国普通汉语文教学的阴影之中,从教材选用或编写到教学模式,都是沿着汉语作为母语教学的思路走的,忽略了汉语是少数民族学生的第二语言这一客观事实。进入二十一世纪,全国普通汉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汉语文课程的特点。而对少数民族学生而言,如果不把汉语这一最基本的语言工具掌握好,那么汉语的人文性这一特点的落实也就无从谈起。所以,从“汉语文”到“汉语”,与其说是“转变”,不如说是对汉语是少数民族学生的第二语言,汉语课程的工具性,是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首要的、根本的属性这一特点的坚持。可见,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课程称谓的转变,也是全国普通汉语文课程的改革与发展,促使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必须保持自身特点和属性的结果。这也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在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中必须树立课程意识,进行汉语课程改革,才能使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走向规范化与科学化之路,最终走出具有一定特色的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之路。

经过上述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课程称谓之变的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的分析与解读,可以看出课程意识的树立,对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进一步的规范化与科学化的重要意义。当然,课程意识有更深刻的内涵和更广泛的外延,而不仅仅是一个知识体系的问题,这里不准备进一步论述。借用“最近发展区”这一概念,我们认为,树立课程意识,在当前的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中,总的来说,就是要树立课程建构意识,在汉语教学中根据实际状况,把握和落实2006年出台的《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从课程标准的要求出发,根据第二语言教学理论和汉语学科的特点,准确把握学习者特征,进行汉语教学设计,开展汉语教学。

三、几点建议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语室王本华老师说,从“汉语文”到“汉语”,是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理念的更新与发展。但是,观察目前个别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的实践,可以发现,这种理念的“更新与发展”,并未普遍发生在少数民族中小学校一线的汉语教师和相关的教学管理人员当中,可见这种理念的“更新与发展”并不是结果,而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为了使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进一步走上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发展之路,加快从“汉语文”到“汉语”的教学理念的更新与发展,促进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中课程意识的树立,提几点相关建议。

(一)统一认识,更新汉语课程和教学的理念

目前在一些少数民族中小学校,一些教学管理人员和汉语教师,对少数民族中小学生汉语课程和教学的认识还未完全到位,甚至还存在较大的分歧。虽然,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和教学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确,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或许是受多年的汉语文教学的思维定势的作用,许多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仍然存在这样那样的困惑。这就要求教学管理人员和汉语教师必须统一认识,尽快更新汉语课程和教学理念。

(二)统一汉语课程的称谓用语

目前,虽然在教育部出台的有关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的相关文件中,开始以“汉语”这一称谓取代了沿用已久的“汉语文”,但是对课程改革和教学具有重要导向作用的高考试卷中,我们却发现仍然保留着“汉语文”这一称谓。而且,在少数民族中小学校中,“语文”“汉语文”“汉语”本来就因为教学对象的多样化,可能具有不同的指向和意义,但是这些词语的使用,却并没有被严格区分开来。在实际工作中,用语上的模糊往往容易导致人们认识上的混乱,所以我们希望尽快统一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的称谓用语,使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的改革和实施尽快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发展之路。

(三)大力推行和学习《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

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中课程意识的树立,应该以执行《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为切入点。《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对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进行了全面科学地把握,是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的依据和目标。那种脱离课程标准,用什么教材,就教什么教材,以“教教材”为目标的汉语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和教学发展的需要了。

(四)选用合适的汉语教材

就地区来说,目前人民教育出版社为等藏族地区编写的《汉语》教材,应该是依据《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编写,体现汉语课程最新理念,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状况,最具针对性,最适合这些地区汉语教学的汉语教材。实践证明,如果教材选用不当,不仅会增加师生的教学负担,而且会挫伤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后果是十分有害的。

(五)坚持“文质兼朴”的教材选文标准

“文质兼美”一直是汉语文教材强调的选文标准,但是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材的选文标准,我们认为应该坚持“文质兼朴”。一段时间,一些少数民族中小学校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全国统编教材,结果教材中大量的文学作品类选文,不仅增加了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少数民族中小学生汉语教学的难度和负担,而且极容易使语言课变成文学课,进而偏离了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的目的。为了能使教材通过选文起到扩展学生汉语积累,进而让少数民族学生学会听说读写,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我们认为,汉语教材的选文应该以“文质兼朴”为标准,多选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实用文,尽量少选一些思想内涵过于深刻的文学类作品比较合适,这也应该是汉语教材的特点之一。

(六)对汉语教师进行第二语言教学理论和技能培训

以昌都地区为例,我们选择了昌都地区二所高中和二所初中进行调查,发现其汉语教师几乎都是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虽然都接受过相关教学理论的学习,但是都未曾系统地学习过第二语言教学理论和技能。这样教师在汉语教学中,极容易以母语教学的思路来理解和实施原本是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课程,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所以一方面相关的少数民族师范类院校,应该及时调整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师资的课程计划,一方面有关部门应该对从事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的教师进行第二语言教学理论和技能培训。

最新小学数学论文例9

我个人认为,培养中小学英语教师的大专院校、研究机构、教师继续教育机构以及各级教研部门都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广大教师提高学术研究和论文写作的水平。同时,学术期刊的审稿人员和编辑人员也应该经常与作者群体进行沟通、交流。为此,我愿意结合自己在审稿和编辑工作中的体会,与中小学英语教师谈谈论文写作的一些具体问题。本文所谈内容仅代表我个人观点和认识。

一、论文类型及写作要求

中小学英语教师撰写论文时,经常为论文的结构和写作要求感到困惑。有的教师在翻阅别人写的论文之后,还是觉得无所适从,因为各种学术期刊刊登的论文并没有统一的结构和写作要求。其实,论文的结构和写作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论文的类型。下面我们谈谈常见论文类型及其写作要求。

(一)经验总结与交流

由于工作性质的特点,中小学英语教师写得最多的还是总结和交流教学经验的论文。有人认为总结经验不算学术论文。其实这是对学术论文的狭隘理解。中小学英语教师如果能够及时总结成功教学经验,并从中提炼一些有借鉴意义的教学理念,当然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总结与交流教学经验的论文主要是介绍教师尝试的某种新的教学方法或技巧(包括对教材的取舍和调整)的过程和结果,或针对某个问题尝试采用的解决办法。这类论文一般应该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 背景介绍:如为什么要尝试某种新的方法?基于什么问题或状况提出的想法?

* 具体操作过程:如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运用某种方法;

* 方法运用的效果:如采用新方法之后教学效果发生的变化;

* 建议和启事:如果其他教师使用这种新方法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撰写经验总结与交流类论文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切忌老生常谈。学术期刊审稿时最忌讳老生常谈的文章,而经验总结类的论文又最容易出现老生常谈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大概有两个主要原因。首先,有的教师为了写

文章而写文章,所以把一些常见的情况或已经反复介绍过的经验当作新的经验来交流。其次,有些年轻教师的确从自己的教学中有所心得和体会,但这些心得和体会已经反复总结和交流过。

为了避免老生常谈的现象,我们建议教师真正做到有感而发,要使自己的经验让别人读起来觉得有新意。另外,平时要多阅读相关学术期刊刊登的文章,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 第二,切忌泛泛而谈。稍不注意,经验总结类的论文容易出现泛泛而谈的现象。这种论文并不介绍具体的某种经验,而是空泛地介绍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想法和心得,甚至是一些大家都知道的大道理。

第三,切忌空口说白话。虽然是总结经验,但论文还要讲究论证的说服力。虽然经验总结类论文不一定要求提供系统的数据来验证某个结论,但也不能空口说白话。比如,如果论文认为采用某种方法之后教学效果提高了,那么要适当提供一些具体的材料加以证明。

(二)现状调查与分析

很多教育教学的决策依赖于现状调查与分析的结果。因此,现状调查与分析类的论文也是中学教师和教研员经常撰写的论文类型之一。这类论文一般包括以下几部分:

* 背景介绍:如为什么要进行调查;

* 调查设计:包括调查的对象、时间、地点、采样方法、调查工具、数据分析方法与工具等;

* 调查结果:包括数据统计的结果;

* 分析与讨论:对数据进行系统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必要的讨论。

撰写现状调查与分析类论文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样本的数量要适当。很多教师经常问一个问题:究竟需要多大的样本?其实,关于样本的大小并没有统一的规定。样本的数量取决于研究的目的以及取样的比例。假如某中学有30名英语教师,我们要了解他们的某些情况。如果对所有教师进行调查当然会得到可靠的数据。但如果条件有限,只能随机调查其中的15名教师,也能得到大致可靠的数据。当然,有些统计方法对样本的数量有特殊的要求。

第二,要使用适当的数据统计方法。调查的结果如果不采用统计方法进行系统的统计和分析,就没有多大价值。但是,大多数中小学英语教师对统计方法并不熟悉。我们建议大家看一看有关这方面的书籍(如刘润清编著的《外语教学中的科研方法》、韩宝成编著的《外语教学科研中的统计方法》、文秋芳编著的《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详细信息见本文的参考书目)。另外,大家还可以请数学学科的教师提供帮助。

(三)理论学习与探究

有些中小学英语教师并不满足于总结经验,而是经常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反思,就一些教学理论、课程理论等问题进行探讨,如对某些理论本身或其实际价值提出质疑,或提出改进意见。这类论文对于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是很有意义的。撰写这类论文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正确理解所探讨的理论,力求做到言之有理。有的教师对某个理论并没有完全理解,就对其进行批评或质疑。无论是批评还是质疑,都要讲究证据。如果没有一手的数据,也要有严谨的逻辑推理。

第二,不要试图对某个理论进行全面的讨论。如果所写的文章篇幅并不很长,我们建议教师针对某个理论的某一点展开具体的讨论,而不要面面俱到,更不能对所探讨的理论全盘否定。

第三,要尽可能结合教学实践。中小学英语教师撰写的论文一般不会投给那些学术性或理论性较强的期刊,而是投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或侧重实践的期刊。这类期刊在审稿时都要考虑论文是否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

(四)实证研究

随着中小学英语教师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一部分教师开始尝试撰写实证性论文。所谓实证性论文,就是在实验室或自然教学环境中设计某种实验来检验某种假设,一般情况下要有实验对象。这类论文学术性较强,写作要求较高。这类论文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研究的背景、意义以及预期解决的问题。有时需要对重要概念和术语进行简单的定义。

2.文献综述,其主要目的是向读者介绍与本研究有关系的现有研究。重点介绍以下内容:关于这个问题(指论文要研究的问题)前人已经做了哪些研究?采用了哪些研究方法?得出了哪些研究结论?关于这个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前人的研究存在哪些局限性?关于这个问题还有哪些争议或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3.研究设计:介绍本研究的研究设计和研究方法,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研究的问题、研究对象、实验过程、数据收集工具、数据分析工具等。

4.数据分析与报告:报告研究结果并根据研究结果进行讨论。本章的写作要注意以下几点:要全面、准确、如实地报告研究的结果;要采用数据统计方法和分析方法(如t检验、卡方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考察数据差异的显著性,不能只是简单呈现基本数据(如平均数、百分比等);要充分利用图表的优势呈现数据。图表要清楚、准确;要有必要的图例和说明;要充分利用数据,认真研究数据所反映的某种现象,从中有所发现。要对研究的结果进行必要的解释。可以把本研究的结果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作适当的比较。

5.结论,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本研究的主要发现,本研究对语言教学实践的启示,本研究的局限性以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二、常见语言表达和行文格式的问题

(一)语言表达问题

学术论文的语言表达应该力求做到语句通顺达意,句子结构完整,词语搭配正确,标点符号使用恰当。要尽量避免使用过于口语化的语言,正文中尽量减少中英文交替使用的现象。我本人在审稿过程发现语言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句子结构不完整,句子缺主语的现象最为突出。(2)词语搭配不当,如“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中的“倡导”应为“要求”。(3)语言的口语化现象突出,如“想在一个单一的任务型活动设计中体现任务型的教学途径的整体思路是不大可能的”,“学生能够学会质疑,体现学习的主体性,这是好事”。(4)重要信息与次重要信息的位置颠倒,如“高三英语教学的目标是高考,这是教师们普遍的看法”。

(二)准确性问题

很多教师在论文中提到某种教材、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时,往往不提供准确信息,而是用一些模糊的说法,如“新教材”、“人教版教材”、“初中大纲”、“新课标”。在学术论文中,首次提及某些教材或教学大纲时,要使用完整的名称,必要时提供出版时间和出版者或作者,如“《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教育部,2003)”。再次提及时可以使用简称,但必须在第一次使用的全称后面注明简称形式,如“《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教育部,2003,以下简称《标准》)”。

(三)小标题的使用问题

合理使用小标题可以使文章结构显得清晰、明了,从而增强文章的可读性。但是,我在审稿中经常发现不用小标题和滥用小标题的现象。有时连续几个段落没有小标题,有的文章甚至通篇不用小标题。与此相反的情况是滥用小标题,有时一个小标题下面只有一两句话。另外,小标题与正文内容不吻合、小标题层次不清楚的现象也比较突出。

最新小学数学论文例10

一、引言

数学小组讨论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它是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初中生通过小组的方式根据某一个特定的知识点来发表各自的见解,互相听取小组之中其他成员的看法,从而加深对于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的一种课堂教学方法。在现阶段,对于数学课堂如何有效地进行小组讨论进行研究,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初中数学小组讨论的作用,切实提升初中数学教学效率。

二、科学合理地设置讨论小组,为有效地进行小组讨论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般情况下,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教师为了省事,都是安排全班学生在各自的座位上进行同桌之间的互相讨论,或者是前后排的初中生之间进行互相讨论,在这种情况下,会出现部分小组学习能力强,而部分小组学习能力差的不均衡局面,不利于小组讨论的有效开展。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必须结合初中生的学习成绩、学习习惯、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的特征来进行分组,科学合理地设置讨论小组,在建立分组的过程中,一方面必须考虑到初中生智力因素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必须考虑到初中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讨论小组中的每个初中生都能够积极参与讨论,互相学习,保证小组讨论能够取得更加良好的效果。

三、采用科学合理的讨论方法,保证小组讨论的有效性

在初中数学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将题目展示在初中生面前之后就立即安排初中生讨论,在他们讨论了两三分钟之后,教师就宣布讨论结束,这种讨论仅仅浮于表面,不会产生较为明显的效果。教师不应该为了节约时间而导致小组成员没有充分地进行交流就草草收场,而应该为初中生营造出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良好氛围。

具体来说,教师在安排小组讨论之前,应该先安排初中生进行独立思考,在此基础上,他们才能够更加有效地进行讨论,这样,初中生能够在思考的过程中开拓自身的思路,在讨论的过程中又能够集思广益,从而能够在最大限度上确保小组讨论的有效性。

四、适当地把握小组讨论的时机,保证讨论的时效性

对问题的讨论应把握时机,过早,初中生的认知水平没有达到最近发展区,初中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白白地浪费时间而一无所获。过迟,初中生对问题已基本弄懂,讨论的意义不大。教师还应设计多层次的问题满足各层面初中生的多元需要,把握好初中生思维的高潮,及时提出问题让初中生讨论。此外,讨论时应把握“跳一跳,能摘到”的原则,在讨论的效果上做文章。

五、进行多元化的数学小组讨论,引导初中生的创新思维

初中数学课程的连贯性强,所以,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对新旧知识进行串联式讲解,从而加深初中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这就要求教师科学有效地组织开展数学小组讨论,从而更加有效地帮助初中生熟练掌握不同的知识点。

例如,教师在进行三角形全等这一内容的讲解过程中,可以安排初中生讨论两个三角形全等应具备哪些条件,再让初中生依据讨论出的结果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自己动手裁剪三角形。通过这种方式,初中生在自主互动中能够开拓思维,他们的创新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六、总结

综上所述,数学小组讨论能够为初中生营造出一个气氛活跃、促进初中生积极学习的良好环境。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科学有效地进行小组讨论,一方面有利于帮助初中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也能够更好地锻炼初中生的团结协作意识。与此同时,值得初中数学教师注意的是,在数学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必须保证采用不同的形式,在讨论中教师也必须及时有效地进行引导和点拨,以便取得良好的讨论效果,让初中生真正在讨论的过程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参考文献:

[1]徐峰.数学课堂教学小组讨论有效性思考[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02).

[2]钱可晶.关于引导学生有效参与课堂小组讨论的探讨[J]. 中等职业教育,2010(04).

[3]李铮芝.新课程背景下小组讨论的正确方法[J].校长阅刊,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