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最新农业发展模板(10篇)

时间:2023-07-27 15:56:25

最新农业发展

最新农业发展例1

2009年全市农作物总播面积达到677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56万亩,粮食总产量125万吨。玉米播种面积266万亩,总产93万吨;马铃薯播种面积144万亩,总产144万吨;蔬菜种植面积17万亩(其中保护地面积2.12万亩),总产量65万吨。牲畜总头数363万头(只),其中:奶牛饲养量突破了100万头,奶牛的单产水平达到6吨左右,鲜奶产量达到423万吨,肉羊饲养量达到358万只,生猪存栏达到40万头,肉类产量达到8.3万吨。农畜产品产量增加,质量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带来了农民收入的不断增长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改善。

依靠重点产业带动农牧业发展

作为自治区的首府,呼和浩特市的农牧业具有鲜明的城郊型特点,产业聚集水平很高。经过近年来的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农牧业的四大主导产业,即奶牛业、肉羊业、蔬菜业和马铃薯种植业。

奶牛业是我市的支柱产业,在我市农牧业的生产中比重较大,涉及11万农户、40多万人。近年来,奶牛养殖的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到30%以上。目前,全市奶牛的养殖头数、人均占有鲜奶的产量、原奶的加工量等都在全国大中城市排名第一。伊利、蒙牛两个龙头企业的主营业收入达到400亿元。奶业形成了公司加基地加农户的产业化模式。“三聚氰胺”事件的发生,给我市的奶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当时每天倒奶上万吨,产业一夜之间走上了下坡路。当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应对,农牧部门抽调近千人,实行“三盯”。即人盯人、人盯站、人盯车,牛奶在全程监督下运送到企业,保证了原奶的安全。我们还组织了三个工作组,深入到乡村,一方面做农民的工作,稳定农民的情绪,一方面加大对挤奶站的管理,坚决取缔了445个不合格挤奶站,并实行了“一村一企”的管理办法,企业在每个站里都派驻管理员,每个站都核发了收购许可证和运输车辆运输证,使生鲜乳的收购、运输和管理全程井然有序。“三聚氰胺”事件之后,国家加大了对乳制品的监管,严格了质量标准。为了生产出达到国家原奶收购标准的牛奶,农牧部门选派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到乡村和养殖户,进行全面的技术培训,从饲草料的配置、饲喂数量,到环境卫生的治理、奶牛疫病的防控、挤奶站的设备更新等实施标准化管理。要求农民严格执行市农牧局制定的《呼和浩特市奶牛标准化、规模化养殖生产技术规范》,实现标准化饲养。经过一年来艰苦细致的工作,呼和浩特市的奶业得到了全面恢复,伊利、蒙牛的经营和农民的奶牛养殖都走上了良性的发展轨道。

肉羊业是我市的又一主导产业。对这一产业,我们针对本市的消费水平和山区的自然条件以及肉羊的生长特点。因地制宜不断扩大养殖规模。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全市已经有15万农户饲养肉羊。农牧部门重点抓了肉羊的品种改良和养殖技术培训,在推动养殖规模扩大的基础上,引进培育龙头企业,实现肉羊的产业化。2009年全市购买种公羊2075只,建成羊人工授精站40处,建成小尾寒羊基础母羊的纯繁场3处,每年可提供3000只种羊。已经培育出饲养50只以上基础母羊的养殖户2200户,100只以上的养殖户1100户。2009年肉羊养殖可为农民人均新增收入近70元。市政府专门制定了《呼和浩特市2008―2012年肉羊产业发展规划》,按照这一规划要求,到2012年,全市的肉羊饲养量将达到600万只。

蔬菜供应一直是呼市市民关注的一个民生问题,前几年因为城市的扩大,原有的蔬菜基地被征用,本地生产的蔬菜供给率仅有30%,蔬菜价格居高不下。市委、市政府对蔬菜种植高度重视,及时做出加快蔬菜种植的决定,市财政拿出5000万元投入蔬菜保护地建设,已建成保护地2万亩。2009年全市的蔬菜产量达到65万吨,本地生产的蔬菜供给率达到65%。在发展过程中,我们本着突出区域布局,发挥地区特点的原则,把赛罕区、玉泉区等近郊作为重点,分布在绕城高速公路以外。为把蔬菜发展成呼市的主导和特色产业,实现蔬菜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呼和浩特市基本菜田保护条例》。我们还着力提高农民的生产技术,改变他们的经营理念,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高蔬菜生产的经营效益。经过几年的建设。已经形成了“春提早、夏满足、秋延后、冬补充”的生产格局。

马铃薯是相对耐旱耐寒的作物,非常适合我市山区的环境。近年来,我们积极扩大马铃薯的种植面积,推广新的栽培技术,形成我市的另一主导产业。去年我们推广起高垄,加大密度,增施有机肥,建中棚、上喷灌等措施,全面提高了马铃薯的产量和效益,中棚生产的马铃薯亩产达到1750公斤以上,一些示范区的产量达到4000公斤。近两年来,我们探索了中棚种植马铃薯,采用中棚生产,能够提前播种近45天,到7月中旬马铃薯就可以上市,抢占市场先机,提高了马铃薯的销售价格。收获后还可以再种一茬蔬菜,延后生产近30天。在仅有100多天无霜期的高寒地区种植两茬作物,这确实是一个新的突破,是转变生产方式上的一个革命性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山区农民生产经营观念的改变。中棚马铃薯不仅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每亩中棚可收入4500元左右),也为现代农业探索了切实可行的路子,我们把它概括为“1221”工程,即一亩中棚,二茬种植,二万斤产量,一万元收入。现在,中棚种植马铃薯已经在武川县等靠天吃饭的地区表现出“高产高效、节水避灾”的现代农业的特征。

我市当前形成的四大主导产业,已经占到农牧业生产的近80%。我们要牢牢抓住这四大主导产业,从扩大规模,提高水平,增强效益上下功夫,真正建成具有呼市特色的农牧业新格局。

加快现代农牧业的发展步伐

呼和浩特市现代农牧业的进程直接影响农村、农业、农民的进步与发展,直接影响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步伐,直接影响市委提出的“一核双圈”发展战略的实施。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进行了积极探索。

一是区域化布局。我们把土左旗、托县、和林县北部等水利条件好,玉米产量高的地区划作奶牛养殖带,实现为养而种,种植业通过畜牧业来转化提高,建成农牧有机结合的示范区。把赛罕区、玉泉区以及土左旗、和林县、托县靠近市区10公里的范围划作蔬菜生产区,充分利用离城近的优势,扩大保护地的建设面积,初步形成了西北地区蔬菜种植、销售的一个集散地。把武川县、清水河县、和林县部分山区划作肉羊养殖基地,扩大养殖规模,通过量的积累,实现质的变化,实施产业化经营,形成占有一定市场份额的优势产业。把武川县、清水河县、和林县的一些相对平整、水利条件较好的地区划作马铃薯生产基地,通过技术推广和设施建设,以绿色、有机为重点,走马铃薯精品化生产的路子。

二是规模化经营。就是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等生产要素,扩大生产规模,产生规模效益。奶牛养殖扩大个体养殖数量,走家庭牧场式的养殖。实施“百、千、万”牧场建设工程,即分别建设一百头以上、一千头以上、一万头以上不同规模的养殖牧场。力争到2012年,使全市的集中化牧场养殖比重达到70%以上。奶牛饲养全部实现标准化,奶牛达到健康标准,生产绿色、有机的原奶,真正把呼和浩特市敕勒川优质奶源基地的品牌树立起来。肉羊养殖采取整村推进的方式,走季节性放牧与舍饲相结合的路子,每个农户养殖基础母羊在100只左右,年出栏达到350―400只左右。马铃薯种植实现集中连片,紧紧依靠加工企业和经纪人的力量实现统种、统管、统收、统销,走定单式生产的市场化路子。蔬菜种植,特别是保护地蔬菜种植,达到1000亩左右的连片生产,蔬菜销售与超市、大专院校、批发市场直接见面,形成固定的销售渠道,并逐步向外销售,反季节销往周边省区,向北销往蒙古、俄罗斯地区。

最新农业发展例2

我国是农业大国,在很长一段时间是我国国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农业生产的方式更多依靠人工来完成,效率低、产量不高是主要问题,随着科技的发展,农业也进入了高速发展期,现代化农业设备的研发和投入使用、农药和化肥的大量使用,让农业产量增速迅猛,各种杂交转基因技术的推广,让人们感叹科技强大的同时也在惊叹农业发展的迅猛。但与此同时,也让人们不得不关注由于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而引发的农业生态环境持续恶化问题。尤其是近年来,生态环境的严重污染已经开始对农业经济增长产生了反作用,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生态环境恶化,让人们必须停下盲目前进、埋头发展的脚步,来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的关系。现阶段,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的关系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难题,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的观念已经从传统的“重经济发展轻生态环境”逐渐演变成“共建、协同”的发展趋势,新观念的建立不仅是农业自身发展的需求,更是顺应时展、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表现。

1我国生态农业的特征

生态农业是指以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其最大的优势在于将科技、生态的优势融入农业生产中,从而实现土地、生物以及空间的合理优化和配置,打破传统的农业生产观念,最大化地促进农业发展。生态农业的特征具体来说有以下两个方面。

1.1生态农业经济共享性

生态农业是一种全新的、现代化的农业发展理念,它打破了传统的农业发展观念,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全局化的发展理念,其核心就是“共享性”和“开放性”。生态农业理念中,打破了传统农业时代的“私有”观念,融入了共享和开放的发展理念,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实现了农业资源的合理规划,提升了资源的利用率。为了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就要对其所包含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以及人力资源进行合理化利用,并将这些资源进行合理分析和整合,从而建立起全新的农业发展体系,充分发挥出各部分要素的优势和作用,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的不断完善。

1.2实现总体效益的优化

农业发展的过程就是以自然因素为前提,借助生物技术、现代化信息技术以及良好的土地资源,从而获得土地资源的最大化收益。从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能够知道,土地是实现农业发展和获得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只有对土地资源进行最大化、合理化利用,才有可能提升收益。相反的,如果在实际生产中违反了自然规律,或者没有充分利用土地资源,那么相应的土地作用自然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时,即使再先进的生产技术也无法改变客观因素的限制。最终的结果只能是限制了农业的发展,甚至会对土地资源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影响后续土地作用的发挥。而生态农业的最大优势就在于既能够实现土地与自然、环境发展相适应相协调,又能够确保土地资源的合理化利用,从而实现土地作用和收益的最大化[1]。

2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的困境

2.1国家支持不足

生态农业理念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推广,在我国也经历了多年的推广和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作为一个全新的农业发展理念,其进一步的应用与推广还需要更多的支持和投入,从而建立起全新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体系,促进农业生态、经济共同发展。从目前情况来看,国家对于生态农业发展的资金支持比较有限,国家财政对于农业发展的支持更多投入在中西部地区的环境建设和改善方面,而且基本都是围绕在宏观环境建设方面,比如还林还草、集雨工程建设等。而直接用于生态农业生产方面的资金支持或者补贴数量非常有限。然而,生态农业要想得到快速、有效的发展,本身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且生态农业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很难在短期内看到成效或者取得收益,再加上缺少财政的有力支持,生态农业要想在短期内获得发展机会是天方夜谭。

2.2发展保障不力

生态农业要想快速推广和发展,除了必要的资金支持外,更重要的是先进技术的保障。作为一种全新的农业生产模式,生态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作为驱动力。但实际情况却是,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农民,似乎并不看好生态农业未来的发展,相对于生态农业,他们更愿意将资金和研发团队投在高新领域,而对于农业这种传统产业,投入大、回收慢,并不具备足够的吸引力。对于农民本身来说,有没有足够的资金和能力参与到农业生态发展中,最终形成的局面就是“政府旁观、企业观望、农民无力”。尤其是目前,人们对于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并不强烈,很容易出现技术剽窃的问题,让政府和企业花大量资金和人力投入研发的成果被轻而易举地盗用,让投资者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在没有明确获得政府支持和补贴的情况下,几乎没有企业愿意在农业生态领域投入更多的资金和人力。而对于农民来说,原本应该作为生态农业的主体和受益人,但近年来,人才流失严重,更多的人选择了外出发展,留在农村发展的基本都是一些年龄偏大、文化程度较低的老人或者妇女,这些人不但缺少创新的能力,甚至对一些先进理念都缺少足够的接受意识,这也是生态农业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

2.3经济推动不够

为了吸引更多的人加入生态农业的生产和发展,经济驱动是最佳方式。但从生态农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国家层面的经济补偿机制并不到位,经济推动不够,导致生态农业的发展后劲不足。在复杂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任何加入到市场的企业或个人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获得足够的经济收益,对于生态农业的态度也是如此。而且生态农业发展中涉及多方面因素,不仅是农业本身,还有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生态效益等多方面,而这些因素的存在,让生态农业发展本身就需要巨大的投入和关注,也给投资人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因此,在没有足够补贴的情况下,投资人并不愿意冒险去尝试[2]。

3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的路径

3.1提升生态系统能力

经过多年粗放式的发展,已经深刻认识到了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也明确为了实现经济效益的持续稳定增长、确保农业和生态效益的全面发展和提升,生态发展是关键的因素。因此,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建立起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共同发展的局面,将生态环保理念融入农业发展中,从生态环保角度制定农业发展规划,充分结合自然因素、自然规律、生态规律,让农业发展与生态发展相协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在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各地要结合当地自然因素和生态环境因素,制定全面可行的实施方案,对现有农业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整合,从而建立起农业生态系统,平衡好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促进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共同发展。

3.2重视农业环境保护

为了切实贯彻落实生态农业的理念,对于农村地区来说,首要进行的就是观念的更新和认识的提高。上面提到,现阶段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以老人和妇女居多,年龄结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是客观因素,而这些客观因素带来的最直接后果就是这些人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低、观念保守陈旧且不易改变。因此,加大对生态农业、生态环保的宣传是重要环节。要让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接受新的观念才能调动他们实践的积极性,才能将农业生态的理念真正落实和推广下去。宣传一定要落实到位且注重方式方法,让农民能够从内心接受新的观念。可以通过建立试验田的方式,让农民亲眼见到生态农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率的提升,从而更好地开展后续的推广。切实将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落到实处,将生态农业的理念推广下去,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从而促进生态农业经济效益的稳步提升[3]。此外,要对农业生态生产过程进行专业性的指导,尤其是经历了多年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化肥、农药的无节制使用,无论是土壤和地下水都或多或少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和污染。当然,国家一直在强调“科学施肥”,但事实上,收效并不明显。因此,农业生态理念下,有效指导依然是首要问题,要积极推广科学施肥的理念,加大对土壤的保护力度。

3.3加强新型能源使用

生态农业的发展和推进观念更新仅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有全新的创新技术予以指导和支持,因为与传统农业相比,生态农业是一个全新的理念,就是要从生态环保的角度出发进行农业的生产和发展,最大化地降低或者消除由于农业生产对环境、生态造成的影响,而传统农业生产中所使用的农药、化肥以及传统的耕种方式都对环境和生态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和负担,因此,这也是生态农业应该重点研发的问题,从而保障生态农业逐渐过渡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来,避免过去出现的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农业经济增长局面。比如,加大力度研发新能源、新技术以替代更新传统化工产品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或者是将新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中,从而提升农作物的抗病能力和抵抗力。此外,全面推广太阳能、生物能源等新型能源的使用,提升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环境污染的概率。从国家角度,要将农业科技创新作为促进农业经济健康发展的保障,加大资金、人力、物力的投入,吸引更多的企业和人才加入生态农业技术创新和研发中,推动生态农业的健康稳定推进和农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对于研发的新技术要积极地进行实践和推广,并做好宣传和指导工作,确保新技术能够顺利推广和被广大农户所接受。另外,要组建专业的研发和技术支持团队,专门用于对生态农业进行技术研发和科技创新,并加大知识保护的力度,让人才的作用能够充分发挥,付出有所回报,以更大的热情投身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发展工作。

4结语

生态农业理念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延伸和发展、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要将农业生产与自然规律、环境、生态相适应、相协调,通过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从而让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理念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和实践。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推动农业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从而有效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提升环保、生态保护意识,从而实现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形成双赢共建的局面。

参考文献:

最新农业发展例3

新中国建立最初,中国农业发展基础相对薄弱,但借助中国农业悠久的发展历史,以及在长期的农业活动中的不断摸索与积累,在伴随新中国发展与壮大的同时,中国农业有了明显的发展,今天已经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农业形势。

一、新型农业的概念与种类

(1)新型农业的概念

新型农业现代化以实现优质粮食的高产作为发展前提,主要标志就是达到绿色生态安全与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产化的高程度。在基础设施、机械装备、服务体系、科学而技术以及农民素质等方面都实现强有力支撑的农业现代化。

(2)新型农业的种类

新型农业的种类丰富繁多,其主要内容包括:无土农业、特色农业、包装农业、彩色农业、精准农业、知识农业、观光农业与外向型农业等种类。

举例来说:无土农业指的的是无土栽培技术,主要是利用水作为溶剂,然后结合不同农作物的生长需求,加以配置不同的营养物,成为不同配方可供植物生长的营养液。这种农业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达到高产、优质一高校的生产。

由此,可看出中国新型农业主要是通过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来减少农村人口,推进适度规模经营与集约化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业的效益。

二、新型农业的优势

新型农业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其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指明了方向,其将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综合生产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相应的提升。同时在建设可续农业与实现社会化大生产等方面也起到了突出的作用。

关于新型农业的优势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新型农业对自然条件实现充分的利用,挖掘了其生产的潜力;

2. 新型农业对传统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3. 新型农业在发展中不仅促进了经济的提升,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总之,新型农业大大的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状况,住房条件与居住环境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缩小了城乡的差距。此外,农村经济结构也取得了明显的优化,农业科技的应用水平也明显的得到提升与改进。

三、中国农业现状

(1)中国农业所存的问题

农业作为中国的国民经济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其作为人类的衣食之源,成为人们的生存之本。是支撑和促进国民经济不断发展进步的保障和条件。农业作为国民基础也切实关系到了人民的利益,与社会和国民经济发展息息相关。

(2)中国农业问题的解决对策

在处理中国农业问题的时候,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以便有效的解决当前中国农业所存在的问题。

1.对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进行稳定和完善,以最终确保粮食的安全;

2.加大力度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的调整;

3.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和增加投入。

四、中国新型农业的发展前景

关于中国新型农业的发展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发展立体高效性农业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中国这个大人口国家队粮食食品等的需求。通过时间差与空间差等立体种养组成高效复合生态系统,实现平面、时间、多层次利用单位资源,最终生产出优质的农产品。

2.超级型农业的发展,其主要是为了实现高产高效的目的,利用高新技术、生物工程、培育杂交种等手段培育出农产品。

3.快速型农业的发展,是为了加大生产效益。

4.设施型及无土型农业的发展,这是走新世纪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五、结论

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之上,广大农民同胞在不断的积累与创新中寻找到了发展农业的新途径。作为一种高产高效的新型农业,在技术上不断取得突破和发展,同样以优势获得市场的认可欢迎。当前,在中国农民发展新型农业产业生产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了,而新型农业也应经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新亮点。

参考文献:

[1]张士刚、周玉婷.《大有发展前途的新型农业》.《现代农业装备》2011年05期

[2]王东京.《我看农民增收》[J].《农产品市场周刊》2010年04期

[3]卫元影.《论如何促进新型农业发展》.《吉林农业》2010年10期

最新农业发展例4

[DOI]1013939/jcnkizgsc201807084

新形势下,农业经济发展工作创新进行作为农村事业创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农民现代化经济发展思想滞后、政府支持力度不够等因素影响导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由于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体系构建基础比较薄弱,农业发展结构和规模与现代化农业市场发展需求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再加上当前农村大部分种植户对于农业资源利用忽视了二次价值的开发,导致大量资源搁置浪费,且农户未能够站在长远发展基础上积极地运用现代化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的工作效率,仍然是停留在原先的农业生产层面上,严重限制了农业经济发展。

1新形势下农业经济发展遇到的问题分析

11农业经济发展基础薄弱,先天发展存在严重不足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业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对于我国这个发展中国家来讲,农业经济发展对于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我国在大力促进农业经济创新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则是我国农业发展向着产业化、市场化转化过程中,以及最终实现农业经济广阔发展的基础上,存在着严重的先天不足,导致农业经济发展呈现出较弱的发展趋势,给后来农业经济的创新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阻力。且本身农业经济发展基础较为薄弱,再加上我国在强化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相关部门对于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投入机制不健全,导致农业经济生产经营和管理控制遇到了很大问题,主要表现是农业经济发展资金投入比较低下、农业经济风险控制和抵抗能力比较低下,造成我国农业经济在创新发展的过程中,一旦遇到问题,那么整体上农业经济发展的体制将会很难抵抗风险,给农业经济发展带来很大冲击。而我国农业经济恢复到正常的发展程度上,则需要耗费大量时间,所以我国农业经济先天发展不足再加上后天投入机制不健全,导致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整体上呈现出缓慢的发展趋势。

12农业经济发展的农业生产方式相对比较落后

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能够认识到与农业经济发展联系非常密切的是农业生产方式,农业生产方式对农业经济发展起着决定作用,且农业生产是否先进、现代化机械设备应用程度高低直接影响了农业经济发展的速度。就这一方面而言,当前我国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国农业生产方式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则是农业生产市场化方式、现代化方式比较落后,农业发展的总体生产技术含量比较低,在立足于市场化基础上的规模化发展水平比较低下。尤其是,我国分布在西北地区或者西南山区的农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生产方式基本上还是依靠劳动力,而对于现代化生产机械设备的应用率还是比较低,这样不但造成了农业经济劳动生产率低下,而且导致在适应农业经济市场大批量生产发展过程中,无法取得最优化投入产出效应,给我国农业市场经济竞争效应的良好获得带来一系列不利影响,严重制约了农业经济整体创新发展。

13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如果说农业生产方式是决定农业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根本原因,那么农业资源存在及利用则是决定农业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关键因素,主要是如果没有农业资源,农业经济将无法实现充足的发展,农业经濟是否能够创新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资源的利用率,以及农业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但是,就当前我国农业经济资源利用而言,能够发现我国农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由于长期采用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对农业资源的利用率低,导致了大量的农业经济资源浪费。而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新发展过程中,农业经济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创新发展,就必须要从农业资源上着手,强化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在农业资源中的应用水平,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在积极结合农业生产环境的前提下,对农业资源进行创新使用,力图能够在保护农业生产环境的同时,又能够促进农业资源利用率提高,为我国农业经济未来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14后天农业投入不足

新形势下,农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切实意识到,既然将农业生产发展当成了经济发展的一种形式,那么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就应该不断强化对农业经济的投入,力图能够从市场经营管理和发展的角度,通过投入层面为农业经济发展获得最大的发展优势。就当前农业经济投入,最为主要的是农业经济稳定发展过程中,资金的充足使用对于农业生产方式创新以及农业资源利用率提高起着关键的决定作用,而如果现实农业经济发展中,农业资源投入存在很大不足,那么将会给农业经济发展带来恶性循环,制约农业经济创新发展,尤其是在科学技术投入和现代化生产技术使用等方面受到了农业投入资金不足的问题的影响。

2新形势下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途径

21强化农业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新形势下,在大力促进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不断强化农业经济发展基础设施投入,为农业经济发展发挥辅助作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向着创新化方向进行。此外,在不断强化农业经济基础设施投入提高的基础上,能够积极地对农业科技体制进行改革,不断创新农业科研体系,强化资金投入,不断促进农业技术创新研发,力图促进农业技术发展的产业化,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足够的技术支撑力度。

22提高农业发展机械化水平

新形势下,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是非常关键的,这是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的最佳做法。一方面,要不断增加农业生产机械设备在农业生产中的数量和规模,通过建立农业示范区等促使农业机械设备积极地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另一方面,积极对农民进行生产机械培训,不断提高农民对农业机械化的运用水平和技术应用力度,力图促进农民机械化应用和农业机械化应用工作的并驾齐驱。

23促进农民科技水平提升

新形势下,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强化科学技术的投入使用,通过科学技术为提高农业经济生产力水平发挥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例如,不断强化农业机械设备技术投入,运用科学技术对农业机械进行养护,积极对农民进行现代化科学技术知识培育和宣传,积极组织农民学习在相应机械设备使用之后,如何进行维修保养,保证科学技术应用实现投入产出效应的最优化实现。

24积极发展特色农业产业

新形势下,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为了能够突出我国农业经济创新和个性化发展,需要大力促进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在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过程中,我国由于地域辽阔,农业种植的种类比较多,在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方面具有很大优势。在实际发展特色农业产业过程中,一方面要结合对实际情况分析,选择发展优势和发展市场比较广泛的农业;另一方面要能够积极将特色农业与市场发展相结合,保证产销相互通合,力图促使特色农业产品销售出去,为农业经济发展发挥作用。

25强化农业经济发展投入力度

首先,不断去强化我国农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风险防范,通过政府等各级部门强化农业经济保险工作的进行,落实农业经济发展优惠政策;其次,强化农业经济发展救助补助制度,积极给予农民发展支持和激励力度,保证农业经济发展有着充足的群众动力基础;最后,农业经济发展要不断强化多渠道、多元化農业发展资金投入,最大限度地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投入力度,促进农业经济的创新发展。

3结论

综上所述,新形势下农业经济发展作为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促进农业经济创新发展过程中,能够在针对当前农业经济发展问题分析前提下,从强化资金投入、强化科学技术水平投入、发展特色农业以及不断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促进农业经济向着创新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凤成新形势下农业经济发展思路的探讨[J].中外企业家,2015(10Z) 

[2]何永家,徐丹新形势下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探究[J].中国市场,2017(2):48-49 

最新农业发展例5

关键词:

农业推广;农业种植业;农业新型建设

农业推广是一项旨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农村咨询服务的工作,其目的在于更好地培养农村新型技术,全面的促进农民更好的提升农产效率,因此,可以通过农业推广能够更好的培养新型农民,建设新型农村产业,从而实现繁荣农村社会的最终目标。而在现阶段的农业种植业的发展进程中,农业推广人员更加应当通过一系列相关的方法来培养教育农民,从而使得他们能够增加知识,提升技能,全面的改变农民的传统观念,进而有效的培育新型农民,进而有效的繁荣农村社会的最终目标。

1农业推广的概念

在我国的不同地区由于其自身的差异,使得其农业发展的趋势也呈现各种状态,这样也使得农业技术推广的形式和内容方法都呈现不同的形式,而就农民自身而言,可以通过改变农民自身的知识储备以及各种技能的逐渐的转变来促进整个农村社会的发展进步,因此,在现阶段的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可以通过改变农民的传统意识来提升农业技术的操作技术。而在现实中的农业推广过程中,由于个人对社会影响的不同,农业推广人员应当充分的以达到个人的发展水平为目的。与此同时,农业推广人员应当积极的促进合作,以此来改善农村的整体情况,并且务求能够获得良好的社会性的有效成果。进而有效的建设新型农村。

2农业推广与农业种植业的关系

在早期的农业推广中,其目的在于有效的促进农业发展的目标,而现阶段的农业推广工作已经出现了变化,现阶段的我国的大部分的农业推广工作包括了农村发展、农村教育以及咨询服务等,而现阶段的农业推广工作已经对农业、种植业以及农民有了一定的指导性的意义。农业技术推广不仅是现代化农村发展与农业种植业发展有着密切联系的重要结构,同时也是推动以教育为最终目的的农村发展的核心力量,由此可知,农业推广连同农村发展,以及农业种植业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相应的,由此可知,农业推广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极为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推广在农业种植业发展问题上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例如:在进行水稻种植中,可以通过统一品种、统一育秧培育多产壮秧、统一密度、统一测土培肥等相关的农业技术手段以及规范化的程序来提升水稻的产量。

3农业推广的主导作用

农业推广是农村发展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农业推广能够更好的实现培育新型农民,建设新型农村产业,从而更好的实现繁荣农村社会的最终目标。在现阶段的农业种植业问题上,在进行农村综合发展的基础上,其最终的目标在于能够更好的实现普遍的社会福利,因此,这样需要整个农村发展工作达到一体化,其各项制度也应当保障一体化,使得每一位农民都能够拥有平等的发展机会,以此来全面的提升农民的认知能力,充分的认识到农村成果由他们制造,农村的成果由他们共享。而在某种程度上,农业推广工作正是促进农民获取创新的新型知识的机会,只要在农业推广之后,每一个人都充分真正的了解了农村发展的现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实现农村发展的普遍性的社会福利,农业推广工作在农村发展以及农业种植业发展中,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农业技术推广中,诸如反季节蔬菜的种植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业生产的“忙闲个半年”的情况,让农民在劳动强度降低的情况下,一年到头都有事可以做。

4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深入推进,人们越发重视科学技术。正所谓,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人则是生产力的第一位的要素,为了更好的发展农业,这就更加离不开农业技术推广,其是提升农业生产的极为重要的影响因素,所谓的农业推广,是一项旨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农村咨询服务的工作,更是农村发展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农业推广能够更好的实现农村建设的目标,并且能够更好的实现繁荣农村社会的最终目标。为此,务必更好的解决农业推广如何更加有效的发挥作用。农业推广工作其本身在于传播知识,培养农民的团队以及组织能力,更好的提升农村人口素质,全面的推动农业技术,对推动农业种植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以此来达到繁荣农村社会的最终目标。

作者:孙娜 单位:河北省承德市承德县农牧局

参考文献

最新农业发展例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其主要标准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五个方面充分体现了新农村建设的丰富内涵。从近几年新农村建设的实践看,无论是发展农业生产、改善村容村貌,还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都与农机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见,农业机械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农业机械化作为现代农业的标志,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一、发展农业机械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一)农业机械化决定农村农业生产发展的程度

新农村建设把生产发展作为先决条件,生产的发展靠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相互作用。农业机械是先进的生产工具,是农业生产力中最具活力的要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搞好农业现代化建设,要求合理配置和综合利用农业资源,不断改善和增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基本条件,这就需要农业机械化的支持。因此,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二)农业机械化是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的基础

农业机械化的广泛应用,把农民逐步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和农民的生活条件,要使农民生活富起来,最主要就是增加农民收入,“三农”问题的核心也是农民增收问题。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让农民尽快致富,目前的办法:一是推动农村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变人口优势为人力资本。当前,农村存在着农忙时嫌人少、农闲时嫌人多的实际用工情况。农民外出务工必须签订半年或者一年以上的合同,农民因为还恋着自己的土地所以就产生了农忙和外出务工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最有效、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实现农业机械化发展生产力。要想使农民富裕起来,就必须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把大量剩余劳动力解放出来,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为社会家庭开创第二职业,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生活水平。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中不仅可以代替人力,而且可以直接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使农民有能力、有条件向第二、三产业输出更多的劳动力。20世纪80年代以前,农村一年中的农时季节一般在四个多月,而现在农民用更少的时间就可以完成全年的农业生产,尤其是在耕地整地的环节、后勤加工和场上作业环节、运输环节,农民都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提高了农业生产率,解放了劳动力,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二是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大量农民转移出去后,农村的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运输业等大量农活都要靠少数农民来完成,农民迫切需要使用农业机械来完成人力无法完成的作业项目,因而要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设施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目标,真正让农民富裕起来,农业机械化是强大的支撑。

(三)农村村容村貌整洁的目标,需要农业机械化

机械化采取保护性耕作,既减少土壤的风蚀水蚀,又降低地表扬尘,防止水土流失,使农村最根本的两种自然资源――耕地和水,得到保护和利用;机械化秸秆综合利用,不仅使秸秆变废为宝,直接为农民增加了收入,而且从源头上清除了污染源,促进农村村容村貌的整洁。

(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必然选择

我国农业正处于战略性调整阶段,与此同时,农机服务的系列化、市场化、特色化、社会化程度也明显提高,农业机械化作业领域正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由大田农业向设施农业,由种植业向畜牧业、水产业,由产中向产前、产后,由种植、中耕、收割向储藏、保鲜、加工,由设施农业向立体农业、观光农业延伸和转变,机械化作业几乎覆盖了农业的一切领域。面向大农业,发展大农机已成为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必然选择。一是机械的载体属性,保障人力无法完成或者无法规模完成的农艺技术的实施成为可能。二是机械作业的规范性、规模性,保障农业的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成为可能。三是机械化的高效性,保障农村劳动力非农化、城镇化成为可能。

二、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建议

(一)加大扶持力度,完善农业机械化投入格局,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没打下扎实基础

按照“十八”大和中央的有关文件精神,把全面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促进法》作为农业机械化工作的重中之重。并结合当地实际,把农业机械化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采取财政支持、税收优惠、金融扶持等措施,加大政策法规对农业机械化的支持保护力度。积极协调其他农业投入用于农机发展,促进多层次、多渠道农机投入格局的形成。

(二)拓宽服务领域,促进农民增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首先,加强农机服务体系建设,以提高农机装备利用率来促进农民增收。通过开展农机跨区作业,提高农机装备利用率,打造农机社会化服务品牌,增加农民收入。其次,发挥农机装备优势,以农机挖掘农业潜力来促进农民增收。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是发挥农机作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二是在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大力发展高效农机,加快农机服务市场化、社会化进程,推进农机规模化和标准化作业。

(三)农机结合农艺,构建和谐社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拓展空间

最新农业发展例7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①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客观要求。推动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是实现“新四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路径,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关键,也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由之路。

1 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农业现代化的“新”

新时期、新阶段,中国的发展达到了新的水平,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发展瓶颈。以投资和出口带动中国发展明显后劲不足,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升级,合理配置城乡资源迫在眉睫。通过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协同发展来推动投资、消费、出口同步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概念,而是“新型”的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1.1 新型城镇化的“新”

型城镇化是相对于传统城镇化而言的。传统城镇化以牺牲农村的利益为代价单线发展城市,新型城镇化重视城乡统筹发展;传统城镇化只注重片面发在而忽略全面发展,新型城镇化重视推动人口、自热、资源、环境、社会的协调发展;传统城镇化只注重社会的发展而忽略人的发展,新型城镇化既重视社会的发展,更重视人的发展和人的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本;传统城镇化是不可持续的发展,新型城镇化是绿色、可持续的发展。新型城镇化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经济问题,而是关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综合问题。

1.2 新型农业现代化的“新”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新型农业现代化成为破除这一障碍的主要着力点。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相对动态的概念,新型农业现代化更是建立在新的历史阶段的现实基础之上的结果。新型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紧密联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能否最终实现,关系到整个中国经济的转型和持续、健康、有序发展。新型农业现代化不单单是农业、农村的现代化,也是农民的现代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不单单是农村自身的发展,而是和城镇协同发展,合理配置社会资源;新型农业现代化不仅仅是单方面的经济发展,而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等方面的协同发展。中国的新型农业现代化要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以新型工业化为支撑,以信息化为链接,以现代农业科技为基本内容。

2 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农业现代化的“新”关系

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二者之间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新时期,二者有着更加紧密的“新”关系。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也对工业化和信息化产生影响。

2.1 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共有的“新”

面临“新”时代条件。在面临全球化和信息化新环境的同时,中国还存在着“三农”问题。党的十报告强调:“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②,这是促进农村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中国的文明发展之路步入崭新的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提出,要求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的发展,摆脱片面、单一、局部发展的困境。

产生“新”社会阶层。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与科技要素的渗入,新的社会阶层诞生。一部分走出农村的农民转化为市民阶层,面临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这一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既是新型城镇化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新型农业现代化面临的课题。不是所有到城市务工的农民都能够实现市民化。同时,留在农村的人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最终实现自身的现代化。因此,新型城镇化开始注重人的城镇化或农民工市民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也要重视人的现代化。

遭遇“新”生态困境。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面临着新的生态困境。自然资源、能源的耗损、气候的恶化、环境的破坏、国土资源的流失、耕地面积的减少等都是当前生态建设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这些问题既是新型城镇化要应对的难题,也是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说,新型城镇和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协同发展,必须探索一条可行的绿色发展道路。

2.2 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辞旧迎新”

传统意义上的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各自发展,单向运行,协调性差。发展不但互补性少,反而有冲突。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的固有矛盾促使城乡发展极不均衡;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无序涌入城市,增大城市承载力;城镇化发展的政策倾斜阻碍农村经济发展;城乡公共服务不均等,城乡差距拉大。新时期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迎来“新”契机。一方面,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有利于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顺利实现;另一方面,新型农业现代化能够释放大量农村劳动力,从而为城市发展提供更多劳动力资源,同时,新型城镇化则通过合理吸收农村剩余人口,用城市先进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有利于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既有利于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转移剩余劳动力,也有利于推动城市健康、有序、持续发展。

3 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的“新”路径

新型城镇化是高效、包容、可持续的城镇化。高效的城镇化是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城城之间、城市内部优化配置,增强城市创新能力,实现城镇化的集聚效应,这就要求城乡协调发展;包容的城镇化是让全体人民公平参与发展、公平分享城镇化的成果;可持续的城镇化是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引领,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形成绿色消费模式,增强绿色保障能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面临共同的生态困境,城市和农村要在各自的领域里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共同进退、协同发展。实现新型农业现代化必须实现技术在农业上的大规模应用,而实现这种发展的技术绝大多数来自城市;实现新型农业现代化必须实现农业的信息化,这就要求加快农业信息化和城市信息化进程;实现新型农业现代化要推动农业经营向产业化发展,实现农业经营的产业化与城市工业的产业化协同发展;实现新型农业现代化要求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合理配置资源,不能单纯的在城市或者农村,必须统筹发展。

3.1 政策路径: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政策支持

国家政策是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的宏观路径。一方面,科技能够促进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先进化、机械化、信息化发展,有利于农业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换,从而为城镇化发展提供支撑。因此,科技政策的推出有利于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另一方面,财政政策的支持对农业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政府在协调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时,可以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在增加农业财政支出,增加农民财政补贴的同时,进一步完善新型城镇化发展体系,扩大城镇公共服务面,将农民工纳入城镇发展体系。此外,财政政策要向农村倾斜,给与农民自主创业的财政支持,发放小额信用贷款,合理配置资源,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3.2 制度路径: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的保障点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进程不可逾越的难题,也是中国经济发展长期面临的困境。城乡二元制度是中国特有的现象,这就构成了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的制度障碍。因此,要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首要的就是克服制度缺失,从制度上入手。

加快推进相关制度改革。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面临着许多共同的制度困境。2014年出台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要在户籍管理、土地管理、社会保障、财税金融、行政管理、生态环境等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因此,二者的协同发展不是某一方面的制度改革就能完成的,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解决的是符合条件的农村转移人口落户问题,此外,还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相关的医疗、社会保障等问题。

完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城镇化的进程中,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农村的土地占用问题。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有扩张土地的需求,但要基于一定的政策和制度,合理、有效的占用农村土地。土地问题一直是各方利益集中体现的焦点,城市扩张,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尤其是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必然要提高土地的使用率,形成规模效应。但是,土地征用、占用等问题常常出现,农民的利益很难得到保障。因此,土地制度改革势在必行。要在保护耕地和节约土地资源的前提下,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妥善解决新型城镇化发展所需的土地问题,通过租赁、拍卖、转让等方式,有偿出让土地使用权,或以入股的方式使农民充分享有土地增值的收益。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农民从农村来到城市,首要的问题就是能否享有和城市人员一样的社会保障。根据国家政策,鼓励农民合同制工人参加养老保险。长期在城市工作的农民也应让其参加城市养老保险。此外,最低生活保障是每一个人渴望享有的待遇。城镇化进程中已经在城市落户农民,应为其提供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要求尽快拓展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范围。

3.3 主体路径: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主体要素

中国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无论是新型城镇化还是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人。人是主体要素,只有实现人的城镇化和现代化,才能最终实现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因此,培育新型主体,既是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的重要途径。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的主体主要是指企业和个人。无论是新型城镇化的实现,还是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实现,二者之间最关键的因素就是人。只有实现人的城镇化,才能推动整个国家的城镇化进程;同样,人的城镇化有利于推进人的现代化,只有这样,才能推进农村现代化进程。只有通过人这一主体的自身发展,才能最终实现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

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的硬件条件可以由国家和社会提供,软件要素则必须依赖于人自身的发展。无论是转移到城市的农民,还是留在农村的农民,都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农民。到城市的农民面临着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留在农村的农民面临的则是自我素养提升的问题。农民在转为市民的过程中,发生最大变化的是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想观念,而这些改变是潜移默化的,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社会环境的熏陶和影响。农民大多文化水平较低,无论是来到城市的,还是在留在农村的,因此,有必要针对他们的选择,采取适当的措施。一方面,城市要提供适当的岗位,结合城镇的绿化、环保、卫生、交通、便民服务等事业,形成城乡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良性互动;另一方面,要有针对性地提供培训的机会,整合教育资源,增强农民的就业技能与科技能力。

3.4 推动路径: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动力平台

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的实质就是要实现城乡良性互动,这就要建立二者协同发展互动机制。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点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要实现与农村的良性互动,就要结合当地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发展相关产业,如旅游、物流、加工等。当然,农业的发展也要配合城镇的发展,从而加快实现新型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的实现,必须找到二者良性互动的动力支撑,因此,要建立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的动力平台。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工业化进程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充分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制造了新的投资和消费需求,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形成城镇化发展的新动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一方面,工业化的发展带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为新型农业现代化提供动力,用工业化发展的模式带动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提高农业产业化品质;另一方面,工业产业升级为城镇化良性发展提供动力,以产业升级拉动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最新农业发展例8

发展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发展是第一要务,不把经济发展起来,建设新农村就缺少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强大的经济支撑。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之所以把“生产发展”放在五个方面要求的首位,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新农村建设离不开物质基础的支撑,新农村建设能否取得成效,能取得多大成效,最终要依靠发展生产来决定。生产上不去,经济不发展,基础不牢固,新农村建设的其他目标就实现不了,建设新农村的宏伟蓝图就会成为空中楼阁,所以必须把发展生产放在第一位,作为首要任务。另一方面,生产发展的目的是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过上好生活。只有让农民富起来,使农民口袋里有了钱、过上了富日子,才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才能体现以人为本。因此,必须把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农业为主的欠发达内陆乡镇,要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首先要坚持市场化取向改革,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吸收力和竞争力;其次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其三要拓展绿色食品生产规模,塑造“绿色经济”形象。

二、办实事

为农民办实事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使新农村建设带给农民实惠,受到农民拥护,扎实稳步地向前推进。新农村建设要从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抓起,不断让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从总体上看,目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主要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农村社会事业这两方面的问题。农村基础设施方面,农民最关心的是“水、路、气、电”四件事,因此,建设的重点是要让农民喝上安全卫生的饮用水,走上更加顺畅便捷的路,用上安全清洁的燃料,用上既经济又有保障的电。作为地方政府,我们要围绕“水、路、气、电”这四个农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实际问题,整合资源,加大投入,为农民解决实实在在的困难,给农民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当前,发展社会事业的重点是努力改善农村教育条件,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强化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发展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主的医疗保障制度,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三、提高农民素质

一个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主要取决于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本、技术创新四个因素。其中人力资源是最关键要素。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和最终目的是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在这个伟大而神圣的历史工程中,农民无疑是主体,是发展农业、建设新农村的最重要资源,是生产力的决定性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史无前例、前无古人的伟大工程,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之一。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应着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据调查:我国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平均受教育年限约为7年,其中文盲和半文盲也占了相当一部分。大量低素质人口集中在农村,直接制约了农业发展、农村的进步和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与此同时,我国农业技术人员也比较缺乏。这显然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因此必须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同时针对农技人员严重短缺的现状,实施和推行农村科技人员下乡驻村制度,使科技人员长期蹲点服务,面对面、手把手地教农民种、养技术,传授和普及科学知识。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还应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当前广大农民渴望掌握新技术,渴望提高产量,渴望致富,但是由于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心有余而力不足”,在理解、接受新技术方面困难重重,更不要说应用新技术,实现科技致富了。广大农民对旨在致富和提高生产技能的教育培训具有强烈要求,他们对职业教育需求的焦点还是在提高自身收入上,对投资少、见效快、易掌握的实用技术比较看重。所以,培养新农民,必须大力实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通过教育和培训,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武装农民,使现代化农业新技术迅速渗透和扩散到农业生产中去,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与此同时,还应使农民掌握1—2项相关职业技能,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能力和水平。

四、创新工作方法

建设新农村使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实践证明,沿袭旧的观念、旧的工作方法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日益发展的农村工作需要,作为新时期的农村基层干部,要善于结合工作实际,切实转变观念,创新工作方法,积极探索新时期农村工作新途径,对当前农村工作,应做到“五个坚持”。

一是坚持说服教育。说服教育,是推动农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必要手段,是做好新形势下农村工作的前提。这就要求我们主动采取定期组织学习、专题培训、上门座谈等办法和办板报、听广播、看电视、发传单等多种形式,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对农民进行深入的说服教育。

二是坚持示范引导。示范引导,是教育农民自觉遵守国家法律和执行党的政策,促进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有效方法。常言道身教重于言教。要做好新形势下的农村工作,广大乡村干部要自觉实现自身转变,要从以前的指挥员转变为运动员、引航员,当好农业技术化、产业化、市场化的带头人和引路人。

最新农业发展例9

一、新疆地区农业经济发展与变动现状

(一)当前新疆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状况。新疆地区平均光照时间长,所种植的瓜果含糖分比较高,市场占有量一直很好,这也为新疆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收益。新疆地区农机经济组成基础比较稳固,不仅有种植业,养殖业也发展稳定,牛羊肉等肉制品也有像外地销售。与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理念相比较,新疆正向全面发展层面来转变,无论是经济发展体系还是人们的思想,都逐渐变得更加开放,能够在传统环境中总结经验,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环境展开探讨,从而达到最佳发展效果。农业经济管理也迎合当前的市场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新疆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的规划,并为管理计划开展打下稳定基础环境,进而实现经济收益提升的发展建设目标。(二)新疆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变动情况。新疆地区在农业经济发展上有着极强的地理位置优势,经济发展建立在地方优势的基础上,新疆地区在发展体系上也做出了很大转变。实时了农业发展一体化的经济模式,将种植业与畜牧业相互结合,共同形成一个高效的发展体系,各个发展模式之间相互调节,形成产业之间的相互帮衬,并通过这种方法来促进最终管理控制效率提升,对于发展中可能会产生的问题,在经济体系的协助帮助下,经济发展效率提升,相关问题得到解决,从而实现全面均衡的发展效果。

二、新疆地区农业经济创新管理开展措施

(一)针对农业经济发展管理体系进行创新。新疆地区所开展的农业经济管理创新,首先针对依稀部分进行创新处理,并结合当前常见技术性方法来探讨是否存在不合理现象,为管理计划落实开展创造有利的基础环境,对于发展期间比较容易产生的经济管理问题,也进行了体制上的创新优化。制定符合管理计划开展的优化模式,农村经济发展不仅要在政策上表现出支持,更要加大技术帮助,确保农业经济能够在科学合理的范围内开展,继而达到最佳发展效果,并实现管理计划在基层中的最大作用。(二)实施农业科研的管理方法。在所开展的农业管理中,采用科研方法来开展,对新疆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经济问题展开协调,从而达到最佳管理控制效果。科研管理方法能够帮助确定符合地方发展的长远路线,并在基层形成一个综合管理体系,从而达到最佳管理效果,并为接下来的发展创造稳定基础环境。管理体系中需要完善的部分,农业产品也能在科学技术帮助下更高效的提升产量,从而实现新疆地区农业经济突破性的发展,并达到更理想的发展效果。(三)农业经济管理观念创新完善。对于新疆地区的农业经济管理理念,也结合时展不断做出创新,管理理念是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通过创新观念完善,可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升一个进步的环境。管理理念创新要从多方面进行,并考虑农村居民的接受能力,是否能在管理中达到经济促进的效果,并不断强化当前发展环境,对于管理期间比较常见的技术性问题,观念创新优化后也得到充分解决,为农业经济发展创造了更理想的环境。管理观念完善需要将眼光放长远,借鉴其他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先进经验,从而实现制度体系上的完善,并帮助提升发展效率,形成符合地方现状的发展体系。(四)落实以人为本发展理念。在当前发展模式下,充分落实完善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对提升经济收益也有很大的帮助,并且能够在现场形成更稳定长远的发展制度。新疆地区属于少数民族聚集区域,因此在发展中要尊重民族文化与民族习惯,落实长远的制度控制理念,使农民能够感受到管理体制与发展理念的先进性,从而达到最佳控制管理效果。结语农业经济管理创新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不等同于守旧型管理,管理创新随着技术、市场等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变化。 农业经济管理的创新是我国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所以我们更要重视创新,要树立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增强农业经济管理的创新,把科技进步和创新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

作者:杨婧 单位:新疆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科技信息研究所

最新农业发展例10

目前,在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农业产品跟农业产业,核心内容是实现经济效益。在以市场为导向的基础上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在上述的基础上实现一体化经营体系,主要涉及以下几个部分:企业化管理的实施;区域化布局以及加工系列化灯。多种因素包括农科教、农工商、产供销等。这样一来,在一体化经营体系的前提下,就可以做使我国农业逐渐走向与良性发展轨道,实现一系列有效的自我调节、约束、积累以及发展。并且还可以促使农业产业经济发展得到强化,服务与现代农业发展,促使农业经济效益实现最大程度的提升,最后满足农业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

1.新时期农业产业经济发展趋势

在农业产业经济现代化发展的大环境下,农业产业经济发展也将会朝着几个方面发展:1.1现代化发展农业产业经济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农业产业经济走向现代化,一直以来都是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其能够有效地提高农业产业经济的发展水平,增加农民的收入,而在我国大力发展农业产业经济的大环境下,农业经济走向现代化也将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1.2信息化发展农业产业经济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化技术也不断地融入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于农业产业经济来说也必将会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了农业产业经济当中,不但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是农业产业经济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同时还能够提高农业技术的信息交换,保证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高效性,提高农产品的生产量。1.3生产化发展农业产业经济朝着生产化的方向发展。在农业合作政策出台之后,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通过利益政策所连接起来的农业产业经济机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一些大型企业的带动下,对于农业中的农产品生产也逐步走向了标准化的生产模式,在标准化的生产模式下,大大地增加了农业的经济效益。由此可见,生产化的发展方向也将是我国农业产业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2.新时期发展农业产业经济的问题

2.1缺乏足够的技术信息,传统观念影响较大目前从事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大部分农民还使用传统形式进行生产,几乎没有引进新品种以及新技术。对于农业市场信息掌握力度不够,在实际过程中,整个农业生产还维持在较低水平。并且其劳动形式也是处于传统的状态:高投入,劳动密集型生产形势以及低效益。上述因素的存在直接导致农村经济发展受到限制,也就是说,在这种生产模式下,农民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可以维持自己家庭的生活,只有少部分农产品才可以进入市场,在进入市场的过程中,产品价格因素非常低,所以在市场竞争的过程中明显缺乏足够的竞争力,所以很难形成特色产业发展。2.2龙头企业规模有待扩大,带动性明显缺乏大部分地区都没有设立龙头农业产业,就连现有的龙头农业企业数量也非常少,规模非常小。并且在经营过程中,发展慢,带动性差。经过多年的发展还是没有进步,导致企业自身效益就非常的低,没有在实际过程中引进现代企业经营理念,导致大企业家的魄力明显缺少,最后可能会被现代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所抛弃。2.3没有紧密结合生产基地跟市场活动在实际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一个稳定的生产基地,还需要有一个适销对路的市场,两者缺一不可。农业产业是否能得到健康的发展,生产基地跟市场两者是否有效连接是最为直接的影响因素。想要实现农业生产基地跟市场的有效连接,就要设置相应的连接纽带,最为常用的是专业合作组织跟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更专业合作组织的主要工作就是,在市场中集中带入群众生产的产品。因为市场是不稳定的,如果采取传统的形式,也就是说,一家一户的农民进入市场,风险非常大且市场成本非常高,在交易的过程中如果出现问题,那么就会导致农民生产积极性受挫,且冲击着群众未来的农产品生产工作。

3.新时期发展农业产业经济的措施分析

3.1鼓励农头企业建设发展,发挥农业产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在实际过程中需要增加农业招商引资的力度,在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将那部分有实力的公司以及有新技术的公司大力引进农业发展领域。实现龙头企业的构建发展。并且还需要实现现有的龙头企业的巩固壮大,政府需要出台一系列鼓励措施,对于那部分科技含量较高,规模较大的龙头企业进行重点扶持跟培育,从根本上提升这部分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最后在市场中,将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跟辐射作用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实现新型农业经营模式的构建,例如:公司/基地/农户合作模式;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模式。在实际过程中,还需要从根本上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_产业项目大发展。并且跟当地农业局紧密联系在一起,将一部分农字号龙头企业积极引入建设,这部分龙头企业实力非常强,带动能力也非常强。例如:山东省微山县留庄镇,在发展农业龙头企业的过程中就采取了上述措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相对于几家湖产品加工企业来说,这是发挥龙头企业作用的有效案例。在实际过程中,这几家湖产品加工企业实施了以下运行模式:公司/基地/农户。企业本身在收购湖产品的过程中,以一个高于同时间市场的价格完成基地农户农产品的统一收购。这样一来周边万余户农户。在2013年,北京睿特环有机农产品开发项目被有效引入,实现了有机水稻种植产业的积极推进。以示范园区为中心,实现农业高品位,高效益发展的有效带动,这一项支柱产业,将会促使农业增效跟农民增收。3.2发展现代化农业以工业化理念为基础在实际过程中,想要实现农业的发展,如果只是单纯地依靠农业自身发展,那么想要实现现代化农业就存在非常大的难度。农业生产想要进入大市场环境,并且参与市场竞争,参与社会分工,就需要将资源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所以想要实现现代农业的有效发展,就需要想尽办法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并且推广使用农业新技术以及新技能,这样一来,就可以实现农副产品深加工的有效现代化,同时还可以促使农副产品附加值得到有效提升,最后,提升农业效益,实现农业市场竞争力的最大程度提升。并且还需要支持农产品出口贸易,在走向国内市场的同时还需要扩大国际市场参与度,积极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3.3做好基础工作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环境的有效优化在实际过程中,如果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较为缺乏,并且还存在特色优质农产品,在这种情况下,针对这部分主要生产基地跟生产区,实现相关水利工程的全面加强跟有效完善,例如:引水、蓄水、提水等。这样一来就可以完善排涝工程,并且促使防汛抗旱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同时在实际生产的过程中,还应该积极推广大棚栽培技术,引进使用地膜覆盖设备,实施有效的设备栽培技术。如果条件允许,就是要将农业机械操作技术大力推广使用。实现各个农业生产环节的机械化发展。3.4优化农业产业经济中的产业结构传统的农业产业经济管理更加侧重于对农产品生产水平进行管理,这也导致一味地侧重与农产品的生产水而影响了农民的经济收益,使农民在进行农业工作时丧失了积极性与主动性。因此,需要对农业产业经济中产业的机构进行一定的优化,努力发展出多元化的农业产业机构。政府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找寻当地农业发展的优势所在,利用其优势来扩大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与销售,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农产品竞争优势。同时,农业生产还需要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以此来增加农产品的销售模式,在农产品的销售中形成一个稳定的产业链,农业经营者与生产者需要积极探索农产品的加工产业,积极推广先进的农产品仓储、保鲜、运输以及包装等与农业息息相关的各项技术,并通过培养农产品深加工领头企业的方式来促进企业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只有形成了多元化的产业链,才能够提高农产品的经济效益,使农业得到稳步的发展。3.5推进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进程政府需要加大对农业产业经济建设的投资力度,一方面能够增加农业技术的效果,防止人才的流失;另一方面能够推进农业建立信息化技术的建设,利用信息化技术提高农业产业经济的管理质量,改善农业产业经济的管理模式,从而使得农业的经济效益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此外,政府还需要重视农业信息化技术人才的培养,培养出农业信息化所需要的真正技术人才,并普及农业生产的信息化技术,使农业产业发展能够与信息化技术形成有机的融合,加快我国农业朝着现代化与信息化的方向发展。

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在我国大力发展农业产业经济的过程中,也使得农业产业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建设出了许多新农业的新景象。而对于农业产业经济管理,一直是近年来社会所关注的重点问题,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必须要通过有效的措施和科学的手段来对农业产业经济发展保驾护航,以此来提高农业的产量以及质量,提高农村的经济发展。本次研究主要分析如何在实际过程中强化农业产业经济的发展,首先分析了新时期下农业产业经济发展存在的起点问题:首先,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明显缺乏足够的技术信息,传统观念影响较大,导致整个农业生产水平处于稳定的状态,迫切需要引进新品种跟使用新技术来促使整个农业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且还需要从根本上转变,劳动密集生产形势以及低效益生产形式。其次,是农业生产龙头企业规模非常小,带动性不强,所以需要政府颁布相应的政策措施,鼓励农业生产龙头企业实现大力发展,带动农业生产活动。最后,是农业生产基地跟市场两者之间的脱节。一个稳定的生产基地跟一个合适农产品销售的市场环境是发展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两个因素。所以需要发挥市场媒介作用,降低风险跟市场成本,鼓励农民生产,从根本上强化农民生产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刘茂松.论我国农业产业发展中的制度创新与制度分析[J].湖湘论坛,2004(05):77-79.

[2]武艳茹.浅谈凉城县如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J].基层农技推广,2017,5(02):54-56.

[3]周子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思考[J].山西农经,2017(01):23-24.

[4]张俊飚,程琳琳,何可.中国农业低碳经济效率的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J].环境经济研究,2017,2(02):3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