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银行信贷存款工作总结模板(10篇)

时间:2022-04-06 20:06:37

银行信贷存款工作总结

银行信贷存款工作总结例1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1

2013年3月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有效运用存贷款基准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工具,调控货币信贷资金的合理增长;要把促进经济适度增长、确保物价水平平稳和防范金融风险作为当前及今后一定时期金融工作的重点。《巴塞尔协议III》规定,截至2015年1月全球各商业银行的一级资本充足率下限将从现行的4%上调至6%。与国外的同行相比,中国银行业的处境要轻松很多,不但中国目前的银行监管部门所设定的监管要求已经可以覆盖《巴塞尔协议III》的要求,而且多数银行已经满足了这些要求。2010年中报数据显示,中国大中型银行资本充足率均超过10%,核心资本充足率也在8%以上,平均拨备覆盖率则是超过150%。因此,商业银行应借力当前良好的信贷业务发展环境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信贷投向、规模、条件、管理和风险控制等方面与时俱进、转变思路,并借机调整优化信贷结构。

1.借力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政策,调整信贷规模与投向

存款准备金率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其吸收存款的一部分上缴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的比率。当前国家实施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预期达到如下效果:一是货币供应量。因为即使降低法定存款准备率的幅度很小,也会因为信贷资金基数庞大而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巨幅增加;反之,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巨幅减少。所以,调整法定存款准备率对银行信贷结构的影响效果比较明显;二是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的调整都是以法定存款准备金为基础的,如存贷款基准利率一般会随着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而做适当的调整;三是即使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由于种种原因持有超额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的降低也会产生影响信贷结构变化的效果;四是即使法定存款准备金维持不变,它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商业银行体系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属于较松的货币政策,它会增加银行可贷资金、信贷规模和信贷结构。

总之,作为具有国民经济命脉地位并以盈利目的的商业银行,准确把握央行货币政策信息,结合银行自身贷款业务开展情况及时对信贷规模、投向和结构做出调整是非常必要的。比如,针对人民银行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硬性限制的预期,商业银行应认准“放松信贷规模”政策的风向标,提高非生产领域信贷在信贷总量中的比例,积极拓展境外市场和挖掘境内市场潜在需求。为防范信贷风险,商业银行还需要及时强化信用评级体系,严格信贷审查审批机制,完善不良贷款监控监管制度,做好信贷对象选择、信贷工具运用、信贷规模确定等准备工作,调整优化信贷结构。

2.借力贷款损失准备政策,优选贷款行业,调整信贷结构和对象

根据财政部和税务主管部门关于贷款损失准备计提与税前扣除政策,正确选择贷款行业与贷款项目,合理分配信贷资金,增加小额涉农、助学等信贷投放和提高其信贷比例。商业银行可根据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重点扶持行业、领域或项目的转变,对信贷结构进行及时的调整。适度增加对这些国家扶持、税收支持行业企业、项目的信用放贷和提升其信贷结构,不仅可以分享到国家财政投资、财政补贴、减免税政策所带来的低风险和稳定收益,还能够增加这些优势行业企业、项目的筹资来源,缓解其因后金融危机所带来的资金周转压力,促进实体经济的全面复苏、发展与繁荣。当然,最终受益的不仅仅是这些企业,还包括为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支持的商业银行。

另外,借力下调存贷基准利率政策,积极培植目标客户激活银行信贷存量需求。一要抓住当前对经济结构调整契机,努力加大对“三农”、小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的金融支持力度,满足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资金需求,同时还要积极跟进居民消费信贷需求。二要努力减少对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行业企业的信贷供给,谨慎支持房地产等资金密集型行业的信贷需求,严格控制房地产市场投资和投机性贷款规模与信贷结构,防范“次贷”风险,促进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三要努力推动区域资本市场发展,拓宽企业中长期融资渠道。下调存贷基准利率,降低了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和国债发行成本,提高了企业经营效益,支持了资本市场发展,启动了投资,促进了消费,抑制了通货紧缩趋势。

3.借力放松信贷规模政策,努力拓展贷款对象,调整优化信贷结构

放松信贷规模政策是中央银行为了实现一定时期货币政策目标而事先确定的控制银行对外贷款规模的指标,包括一定时点上的贷款总余额(也就是贷款存量)和一定时期内的贷款增量。这里所讲的信贷规模主要是就一定时点上的贷款存量而言的,是国家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的货币政策目标而确定的新投放贷款的最高限额。为了促进经济和商业银行放贷规模的增长,央行可能采取不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加以硬约束,而对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实施有限度地放开放宽,在总量、定向投放额度和季度投放规模上不再严格控制,适度放松信贷管控,但对贷款投向上仍然保有的指导作用。

目前,因为政府投资高峰逐渐降低或变小,民间借贷和私人投资刚刚启动或在试行当中,房地产市场因二手房交易所得按20%缴纳个人所得税其繁荣能否持续还是个问号,再加上宽松的信贷政策对于银行信贷规模扩张和信贷结构合理化是正影响、正能量的,所以商业银行借用当前宽松的信贷规模政策,寻找探索新的贷款客户、拓展新的利润增长点、调整优化信贷结构。

根据《巴塞尔协议》,同业拆借、票据承兑、贴现、短期债券、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金融工具是商业银行二级准备。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有许多中间业务的开展在范围和深度上与西方发达国家银行业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以票据业务为例,贴现的是银行承兑汇票,而普通商业票据银行并不能进行承兑和贴现。对银行而言,实现“存量”信贷资产结构的优化只是解决了“流”的问题,更重要的还有调整好“源”的问题——“源”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增量”信贷资产结构的优化上——增量信贷资产结构优化是资金运用或投资资产的选择的条件。对于增量信贷资产结构优化问题,必须弄清楚可投资产的范围和如何投资两个问题。首先,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拓展。目前,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品种主要有国债、金融债、企业债三种。在我国出于满足资产结构调整与资金余缺调剂需求的任何努力,必须借助于企业债券市场的拉动。其次,股票市场的拓展。商业银行信贷结构优化的内在要求,外部竞争压力,混业经营所带来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内在竞争优势,必然会促使国内股票市场对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开放。因此,银行股之间互动创新,将有力地支持商业银行优化信贷结构。

4.借力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提高信贷资产收益,调整优化信贷结构

据2013年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发挥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作用。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调节市场流动性,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适当扩大社会融资规模。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加强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的协调,不断优化监管标准和监管方式。”

借力多种货币政策工具调整优化信贷结构,就是综合运用或充分考虑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存贷款基准利率政策、贴现和再贴现率政策等货币政策,以及结合涉农小额贷款损失核销政策。调整信贷结构单凭某一方面或某个政策的运用力度与效果都是有限的,只有综合运用效果才好。比如,针对我国银行信贷地区分配存在的市场失灵的现象,银行除主动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信贷投入,特别是边远地区的信贷支持外,利用存款准备金率降低契机腾出更多的银行可用资金,用来增加对中西部信贷资金的供给数量,同时,利用降低再贴现率政策,增加商业银行对央行的再贷款,适当扩大短期信贷业务范围和资金支持力度,适度减少对企业的中长期信贷投放比例,以增加银行资金的流动速度,提高银行资金的使用效率,达到调整优化银行信贷期限结构的目的。另外,也要做足提高信贷资产收益的功课,比如表内信贷资产占比要下降,收益则要上升;中间业务等非利息收入占比要增加,并在一定期间内持续增加;充分发挥资金价格杠杆作用,提高中长期贷款的资金成本约束力;强化信贷结构调整导向作用——信贷资源与资金配置适应、资金流动性与风险控制适应。

参考文献:

银行信贷存款工作总结例2

目前,我县有工行、农行、建行、邮储银行、银行、农联社和村镇银行7家机构,营业网点37个,自助银行12个,其运行特点:

(一)存款增幅很小,结构也不合理。上半年,我县银行机构各项存款增幅是历史上同比最少的,全县银行机构各项存款610395万元,比年初仅增加604万元,存款结构也不尽合理。一是以储蓄增加为主,而企业存款少。截至6月末,全县银行机构储蓄存款352892万元,比年初增加2298万元,而企业存款247810万元,比年初只增加1140万元。主要原因:我县果业面积大,资金需求量剧增,大量资金投向于果业;银行信贷资金吃紧,果农不得不求助于私人借贷,诱发民间借贷活跃;去年加强打击非法开采稀土力度,一部分人因怕露富或被引起注意,将部分资金存入附近的广东平远和梅州等县市,异地存款分流突出;全县工业企业少,工业企业237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0家,工业规模小。二是以农村信用社增加为主,而其它机构增长不一。在七家银行机构中,农信社增幅最大。截至6月末,农信社各项存款306329万元,比年初增加12497万元,工行、建行和银行分别比年初增加5226万元、3947万元和6206万元,而农行、邮储行和村镇银行分别比年初减少17771万元、9033万元和468万元,农行成为历史上同比减少最多的,全县出现了不平衡发展格局,不利于我县银行业整体发展。

(二)贷款总体增加,但发展不平衡。一是从贷款总额看,农信社多而其他银行少。截至6月末,我县银行机构贷款386244万元,比年初增加34964万元,总体呈稳步增长,但从各行社情况看,呈现农社“一枝独秀”态势,农村信用社贷款194042万元,比年初增加15706万元,占上半年全县贷款净增额的45%,工行、农行和村镇银行分别比年初增加4473万元、5340万元和4474万元。农社贷款较多,有点孤立难支,无法满足全县信贷资金需求。二是从贷款对象看,个体及农户多而中小企业少。截至6月末,全县银行机构个体及农户贷款308995万元,占贷款总额的80%,而中小企业贷款仅有47743万元,占贷款总额的12.4%。个体及农户贷款明显高于中小企业贷款87.6个百分点,表明我县银行机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力度仍然不足,中小企业贷款难未得到根本解决。三是从贷款行业看,涉农贷款多而工业贷款少。我县银行机构结合本地果业优势,加大了信贷支农力度,特别是农村信用社根据自身行业特点,以支持和服务“三农”为宗旨,不断增加支农贷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截至6月末,全县银行机构涉农贷款370427万元,占贷款总额的95.9%,其中农信社涉农贷款182018万元,占涉农贷款总额的49%,有力解决了农业生产及果业开发等资金需求,而全县工业贷款只有30155万元,占贷款总额的7.8%,低于涉农贷款88.1个百分点,说明我县银行机构贷款以农业为龙头,工业后劲明显不足,加强工业信贷扶持、促进工业发展势在必行。

(三)信贷质量提升,但潜在风险还有。我县银行机构积极采取措施加强不良贷款清收和管理,取得了一定成效。截至6月末,全县银行机构不良贷款7560万元,比年初减少41万元,不良率1.96%,比年初下降了0.2个百分点,主要是农村信用社不良率比年初下降0.35个百分点,农行和邮储银行不良贷款也较低,分别为0.94%和0.24%,建行、银行和村镇银行没有不良贷款,全县银行业机构信贷资产质量明显看好。但从我县经济金融发展状况看,我县银行业不良贷款仍面临一些潜在隐患和风险,如工行上半年新增不良贷款90万元,不良贷款占比较年初上升0.14个百分点。一是有的涉农贷款会产生不良。目前,我县涉农贷款占全县贷款总额的95%,而涉农贷款的90%以上又是果业贷款,这些果业贷款随着黄龙病危害程度不断加深将会出现一些不良,给涉农贷款带来影响。从去年黄龙病灾害情况看,全县因黄龙病被砍的果树达到果树总量的10%左右,大概有310万株(全县果树面积52万亩,按60株/亩计算共3120万株),直接影响了部分果农今年的收成,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今年还本付息的困难。二是有的房地产贷款可能断供。由于受果业黄龙病和稀土产业限制性开采的影响,导致大量果农和个体私营者无力购买,我县房地产市场不太景气。房地产价格由原来每平米5000-6000元降为4000-5000元,销售量也明显下降,可能会带来一部分银行房地产贷款月供问题,住房按揭贷款不能按时月供或者不月供的情况将会不同程度地显现。

(四)经营效益见好,但不能过于乐观。我县银行机构经营效益不断提升,上半年,实现利润4236万元。第三、四季度是利息清收旺季,预测今年利润亿元以上。但据分析,我县银行业经营面临两大问题:一是中间业务收入少。上半年,全县银行机构业务收入16563万元,贷款利息收入15522万元,占收入总额93.7%,而中间业务收入仅有1041万元,占收入总额6.3%,少于贷款利息收入87.4个百分点。二是集约化程度不一。上半年,全县银行机构人均利润11.7万元,从总体上看,集约化程度不低,但从各行情况看,国有商业银行集约化程度相对高于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工行和农行人均利润分别为13.9万元和27.3万元,而农信社3.1万元,远远低于这两家老牌国有商业银行。加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集约化管理是我县银行业经营面临的一个突出课题。

二、我县银行业存在风险和问题

当前,因受国家政策调整、经济发展速度快慢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县银行业经营发展仍面临不少风险和问题。主要有:

(一)资金供求矛盾突出。目前,我县经济主要以蜜桔、脐橙的种植业作为龙头产业,全县90%以上的资金投向于果业,但由于果业生产周期长,特别是去年受黄龙病灾害影响,收入明显减少,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据统计,全县共有果园面积约有52万亩,按每年0.3万元/亩计算,每年全县果业资金需求量为15.6亿元,如果从贷款增量来分析,上半年全县银行机构净增贷款3.5亿元(不剔除其他因素),与果业资金需求量相比,资金缺口达12.1亿元,远远满足不了果业资金需求。同时,我县工业基础薄弱,今年又提出发展83个重点项目,需要大量资金启动,导致资金供求更加吃紧,矛盾也更为突出。

(二)信贷结构过于单一。由于受产业结构的影响和信贷资金的限制,我县信贷结构较为单一,全县银行机构大部分资金投向于果业,特别是近几年全县掀起种果热潮,90%以上的贷款投向于果业,而工业贷款明显不足,信贷结构极为单一,给我县银行机构经营带来贷款集中度风险,将会出现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畸形局面,如去年因受黄龙病影响,一部分果农收入减少,无法接济,导致我县房地产市场疲软。

(三)信贷权限过于集中。多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实行了集约化管理。我县国有商业银行属低类机构,信贷权大多集中于上级分行,基层支行要发放贷款需要层层申报和诸多环节,一些好的项目也因为权力过于集中带来的时效滞后而未能及时得到贷款支持。同时,因我县属山区小县,经济总量小,相对于其他大县(市),上级下达的信贷规模相对更小,如农村信用社本是法人机构可以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但因上半年人民银行下达的信贷规模1.56万元限制而无法发放贷款,满足农村强大的资金需求,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我县银行机构信贷业务拓展。

(四)民间借贷异常活跃。近年来,随着国家实行稳健货币政策,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投入相对趋缓,信贷投放量愈来愈少,结果助长了我县民间借贷的活跃,主要以赊销物资为基础的间接资金融通和以信用为基础的直接资金融通两种方式,集中在果业发展较快的中心乡镇,如吉潭和澄江,均在1000万元以上。据测算,目前我县民间借贷资金约有3亿元,利率高达25‰不等。

(五)准金融机构冲击大。目前,我县已经批准设立的小额贷款公司有1家,资本金0.6亿元,另有一家在申报筹建之中,其注册资本1.3亿元,而担保公司、典当公司等却有20多家,不同程度地从事地下融资活动,高利率回报吸引了大量民间资金从银行体内分流到体外,银行存款上不了,信贷资金趋于吃紧。同时,一部分信贷资金也通过不同方式流入到这些从事融资的准金融机构之中,融资风险也会转嫁到银行机构。

(六)资金异地分流突出。我县毗邻广东和福建,交通便利,资金分流现象较为明显。据估计,近几年,我县资金分流达到15亿元之多,约占全县银行存款24.6%。一是因日常生活而分流。我县紧邻广东梅县,大多群众看病、购买日常物品等直接到梅县而不去,以致一部分日常生活资金流入广东。二是因购置房屋而分流。多年来,我县群众到广东梅县购买的房屋达到2000多套,如果按每套房屋50万元计算,因购买房屋流入广东的资金达10多亿元。三是因购买小车而分流。近几年,我县群众购买小车的热情逐年高涨,到广东购车并挂牌的达2000多辆,如果按每辆小车15万元计算,因购车分流的资金也达到3亿多。四是因受执法严打而分流。去年,因当地政府加大打击无证开采稀土的力度,有部分人因怕露富或被引起注意,将部分资金转移到附近广东平远和梅州、福建武平等县市,分流到广东、福建等地的资金达到1亿多。

三、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当前,要尽快走出经济金融低位运行困境,难达预期发展目标,关键要结合我县银行业经营风险和问题加以分析研究。为此,拟提出如下意见建议:

(一)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一是力促争取更大信贷规模。在第三季度对各银行机构执行信贷规模管理情况进行督查,对未按时间进度用足用好信贷规模的机构提出监管意见,并要求各银行机构主动向上级行反映当地实际,争取更多信贷规模调剂到当地,以解决我县有信贷资金而无规模发放的问题。二是推动信贷政策有效落实。当前,国家已出台“降准”、“微刺激”政策,督促辖内银行机构尽快制定执行微刺激政策的方案与措施,进一步增强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对落实不到位或执行流于形式的机构,将实行监管谈话,约见其高管人员说明和表态,以推动国家微刺激政策在我县有效落实。

(二)强化信贷有效管理。一是做精信贷产品。督促各银行机构全面调查分析我县优势产业项目,筛选好信贷支持项目,并给以积极的信贷支持,把有限的信贷资金投入到精品项目上,以提高信贷资金使用效率。二是优化投向结构。要求各银行机构根据当前我县产业优势和县委、县政府经济发展思路,特别要紧扣政府今年83个项目做文章,协同政府寻找工业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的新路子,使信贷结构与产业结构相适应。三是搞好银企对接。要求各银行机构加强银企信息交流,特别是加强与中小企业信息沟通,充分了解企业经营困难,对一些有潜力的中小企业给予信贷支持,并不折不扣地落实今年两次银企签约资金到位,切实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贷款难,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银行信贷存款工作总结例3

一、商业银行贷款行业分布回顾及现状

商业银行贷款行业分布的一个典型特征是行业分布不均,在某些行业的贷款占比较高,而另一些行业的贷款占比较低,且差距较大。这一状况在商业银行改革以前存在,商业银行改革后仍然存在。就近年的情况看,商业银行贷款行业分布不均匀的问题依然存在。

(一)商业银行贷款行业分布不均的历史回顾

1994年以前,在国家专业银行改革为国有商业银行之前,受政府政策的影响,银行贷款行业分布不均的情况较为突出。 表1反映了某国有商业银行1986~1992年贷款行业分布情况, 具有如下特点:(1)贷款行业分布不均的情况十分明显。银行用于农业领域的贷款占比较低, 工业领域的贷款占比较高,尤其是重工业领域贷款占比最高,在重工业的细分行业中贷款分布也不均, 电力和能源行业占比较高,而加工制造类工业占比较低。(2)贷款行业分布不均的情况持续存在,在部分行业中的差距有逐渐扩大的趋势。从该国有商业银行的数据看,8年中该行的贷款行业分布不均的状况不仅没有改善, 反而呈逐步加大的态势。

银行商业化改革启动之后,虽然银行业经历了多种改革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第一至三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先后提出要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的商业化步伐,必须把银行办成现代金融企业,以及加快建设现代银行制度等,但是贷款行业分布不均的情况仍然存在。从表2可以发现,在1999~2006年间我国商业银行的短期贷款中呈以下趋势:(1)工业、其他短期贷款占比较高,农业贷款占比较低。(2)尽管贷款行业分布不均的情况持续存在,但不同行业贷款占比的差距有逐渐缩小的态势。工业、建筑业行业贷款占比稳中有降,商业贷款占比持续较大幅度下降,农业贷款占比持续稳步上升, 不同行业贷款占比的差距逐渐缩小。

(二)商业银行贷款行业分布不均的现状

就目前的情况看,商业银行贷款行业分布不均的状况依然存在。表3显示了17家上市商业银行贷款的行业分布 ① , 其中第二产业中传统制造业贷款占比较高,而农业和新兴产业贷款占比较低。2007~2011年贷款占比较高的行业包括:制造业,其他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房地产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这5个行业合计占贷款总额比例的平均值是85.55%。 贷款占比较低的行业包括:农林牧渔业,住宿和餐饮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建筑业,这5个行业合计占贷款总额比例的平均值是4.7%。 从行业贷款占比来看, 行业贷款占比最高的制造业是最低的农林牧渔业的近500倍。

贷款行业分布不均在各家上市商业银行中都有突出表现,而且各家商业银行贷款行业集中度较高的行业呈高度一致的态势。在17家上市商业银行中,9家商业银行其他服务业贷款占比最高,8家商业银行制造业贷款占比最高。各家商业银行贷款占比较高的行业集中分布在其他服务业,制造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没有一家商业银行在农林牧渔业,采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住宿和餐饮业的行业贷款占比可以排到前五位。

二、商业银行贷款行业分布不均的成因

(一)政府政策导向的影响

银行业作为宏观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发展过程中自然会受到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也正是如此,宏观调整政策是银行业贷款行业分布不均的成因之一。 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导致商业银行贷款行业分布不均的途径包括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直接决定商业银行贷款行业投向, 以及政府宏观调控政策间接引导商业银行的贷款行业投向。

首先, 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直接决定商业银行贷款行业投向,造成贷款行业分布不均。改革开放前,我国为了保障重工业优先发展, 建立了中国人民银行独家垄断并按照国家意愿来配置信贷资金的模式。 [1] 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期,国家继续实行“统一计划、分级管理、存贷挂钩、差额控制”的计划信贷制度。从1984年起,中国人民银行开始行使央行的职能,国家专业银行进入企业化改革阶段,三家政策性银行陆续组建,股份制银行纷纷创建,城市及农村金融体系不断充实,但是银行与财政相互补充,共同为经济发展提供推动力的情况依然存在,直接导致贷款行业分布不均。

其次,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引导商业银行贷款行业投向,造成贷款行业分布不均。1998年,政府对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进行一系列改革,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计划管理的模式,信贷计划由指令性计划变为指导性计划。 [1] 然而,宏观调控政策在间接调节商业银行贷款行业的投向方面作用重大。如国家的区域经济振兴规划、行业发展战略、淘汰落后产能的制度规定等,都直接影响商业银行在不同行业贷款的风险和收益,商业银行出于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导向和自己利益的考虑,会相应调整贷款的行业投向,从而引发贷款行业分布不均。再如,监管机构也要求商业银行要根据国家宏观调控的要求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在贷款行业的管理方面,不断改进信贷投向管理技术和手段,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产业政策相一致等,也会引发贷款行业分布不均。

(二)行业发展特征的影响

商业银行贷款行业分布不均与行业发展特征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行业发展对于要素需求的差异,行业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的风险收益不同等,都造成商业银行贷款行业分布不均。

首先,行业的要素密集程度不同,对于资金的需求存在差异,造成商业银行贷款行业分布不均。以要素密集度作为分类标准,行业可以分为资金密集型行业、劳动密集型行业、资源密集型行业、技术密集型行业。资金密集型行业主要分布在基础工业和重工业领域,如钢铁业、一般电子与通信设备制造业、运输设备制造业、石油化工、重型机械工业、电力工业、房地产业等。上述行业的发展对资金的需求量较大,多为基础工业和重加工业,可用于抵押的不动产较多,自然容易得到商业银行的贷款支持。劳动密集型行业、 资源密集型行业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发展对劳动力、资源、技术的依赖性较大,而对资金的需求相对较小,其从商业银行融资的需求较少,从而导致商业银行对这类行业的贷款占比较低。再者,我国仍属于发展中国家, 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占的比重较高,子行业较多,也容易导致贷款资金占比较高。

其次,行业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不同,风险收益不同,导致其获得贷款的能力不同,进而引发贷款行业分布不均。各个行业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处于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行业, 其风险与收益水平也不一样。 [2] 按照一般的分类,可将行业生命周期分为幼稚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同一行业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风险收益呈现不同的特点, 幼稚期收益较低甚至为负,风险较大;成长期收益增长迅速,风险也随之增长;成熟期收益趋于稳定,风险相对较小;衰退期收益开始下降,风险再度凸显。行业生命周期与商业银行贷款行业分布之间存在累计因果循环关系,发展较好或处于成熟期的行业贷款存量较大,在获取商业银行信贷支持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 从而易于获得信贷支持, 进一步导致该行业易于获得商业银行贷款, 最终形成贷款存量的增加。 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按照行业生命周期来看,其处于成长期,因为在这个阶段风险较大,获得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支持相对较难, 行业贷款占比较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贷款规模较小也是佐证。

(三)银行逐利性的影响

商业银行作为经济主体之一, 其经营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利润最大化。为此,商业银行会制定相应的信贷业务发展战略并研发相应的产品, 以实现其经营目标。 在市场的配置机制和商业银行逐利动机的影响下, 商业银行的贷款资源逐渐从低收益行业流向高收益行业,造成贷款行业分布不均。

首先, 商业银行的贷款策略导致贷款行业分布不均。在国内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的情况下,商业银行收入主要来源于信贷业务。 如2012年上半年,17家上市银行的平均非利息收入占比仅为16.15%,其中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为13.72%, [3]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利息收入均超过其营业收入的70%,这直接决定了商业银行在业务发展中会特别重视信贷业务。在银行同业激烈的竞争下,为实现盈利目标,部分商业银行率先提出贷款集中投向大行业, [4] 其他银行在策略制定时迅速效仿, [5] 最终导致各家商业银行的贷款策略基本趋同,贷款较为集中地投向部分行业。同时,目前我国各行业发展不平衡,部分行业贷款收益率较高且不良贷款率较低, 商业银行作为理性的经济行为个体,发放贷款的目的是逐利,因此只有能为商业银行带来较高收益的行业才能获取更多贷款,而不能带来足够收益的行业较少或者无法获得贷款,结果同样会导致商业银行贷款集中在某些行业。 [6]

其次,商业银行为实现盈利目标而研发相应的贷款产品,造成贷款行业分布不均。商业银行提高经营收入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或降低风险事件的损失。为此,商业银行在贷款时除了评估借款人的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外,还会积极寻求抵质押担保作为第二还款来源,并将抵质押物视为最主要的信用风险缓释技术,以期通过抵质押物降低或转移信用风险发生的概率及损失程度。不动产因为价值较大不宜变动而受到商业银行的青睐,因此,商业银行研发的信贷产品往往有不动产抵押。数据显示,全国范围内不动产抵押贷款的占比为79.97%,其中房产抵押占比为48.96%,土地抵押贷款占比为31.01%。 [7] 这一做法也会导致缺少不动产抵押物的行业难以从商业银行获得贷款,而有足够的不动产抵押物的行业就易于从商业银行获得贷款,造成贷款的行业分布不均。

三、商业银行贷款行业分布不均的负面效应分析

商业银行贷款行业分布不均对于宏观经济、行业发展和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利好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综合来看,商业银行贷款行业分布不均,特别是部分行业贷款集中度较高存在的弊端更加明显。

(一)不利于宏观经济发展

商业银行贷款行业分布不均会通过两种途径对宏观经济发展造成不良影响,一是通过影响其他行业发展,从而间接影响宏观经济发展,二是对商业银行自身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直接影响宏观经济发展。

首先,商业银行贷款行业分布不均,影响其他行业发展,从而影响宏观经济的均衡发展。银行信贷资金是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之一,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按照美国金融学家哥德斯密的“引致增长效应理论”,银行对经济的引致增长效应主要源于将储蓄在各种投资机会中进行有效分配, 提高投资的边际收益率, 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8] 然而,商业银行贷款行业分布不均,可能导致贷款过于集中的行业资金较为充裕,其他要素与资金要素配置不成比例,信贷资金利用效率低下;而贷款较少的行业资金极为紧缺, 其他要素不能有效利用发挥其效能。 上述两种情况下行业发展都可能出现问题,从而影响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同时,我国的社会资金大部分是通过商业银行进行分配, 贷款行业分布不均将影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正常运行,不利于国家开展宏观调控调整行业发展,并最终影响经济发展。

其次,商业银行贷款行业分布不均,影响银行业自身发展,并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进而影响宏观经济平稳发展。 银行业是国民经济的核心和重要组成部分, 贷款行业分布不均会直接加大银行业的经营风险,从而影响宏观经济发展。贷款集中投向关联行业时, 相当于商业银行把自己的命运与这些行业绑在一起, 银行经营将更易于受到行业经营周期的影响,[9] 一旦集中贷款的行业出现经营失利或市场变化将引发风险积聚,并可能蔓延至其他行业,甚至可能引发系统的风险并导致危机。 [10] 巴塞尔委员会在2005年召开的会议中提到, 从过去25年的银行危机中可以发现, 贷款集中投向相互关联的几个行业是十分危险的。 如美国德克萨斯州在大力发展能源行业时,衍生带动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当地这两个行业的相关性很高且同时获得银行的巨额贷款,但是当其中一个行业衰退期时, 相关联的行业也陷入衰退,导致银行业坏账大范围出现, [4] 进而影响宏观经济发展。

(二)不利于产业优化升级

从中观的产业层面看, 商业银行贷款行业分布不均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也不利于产业的升级。

首先, 商业银行贷款行业分布不均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从三大产业结构看,截至2011年底,它们占GDP的比重依次为10.1%、46.8%、43.1%,呈现“二三一”的特征,与发达国家1971年的水平基本相当,进一步优化的潜力较大。同时,目前我国总体上正在由工业化的中级发展阶段向高级发展阶段过渡,工业发展存在重工业太重,轻工业太轻的问题。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较大, 需要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对不同行业予以合理的支持, 从资金投入方面助推产业结构调整。 然而, 商业银行贷款行业分布不均,贷款集中在第二产业和重工业,没有从资金配置方面为稳固农业的基础地位、 促进轻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产业结构的调整也会因此而受到不良影响。

其次,商业银行贷款行业分布不均,不利于产业的升级。对比表3和表4可以发现,农林牧渔业,制造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住宿和餐饮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值高于这些行业贷款金额占商业银行贷款总额的比值。我国要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急需更新制造业的技术和设备,需要大量的资金。从商业银行贷款行业分布的情况看,虽然2007~2011年商业银行对制造业投放的贷款占贷款投放总额的比例都在25%以上;然而,同期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例均在30%以上。可见,商业银行贷款并没有有效满足制造业的资金需求。再者,我国建设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而商业银行贷款资金不足同样不利于加速推进这一进程。

(三)不利于银行自身发展

商业银行贷款行业分布不均对银行业自身发展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单个商业银行受自身资金规模、经营管理能力的限制,将有限的贷款资金集中投入几个行业, 可以降低管理成本和信息不对称水平,增加贷款投放的精准度, 并增强贷款监管能力 [11],进而提高核心竞争力。但即便如此,商业银行贷款行业分布不均对于银行业自身发展的弊端也是极为明显的。

首先,贷款行业分布不均不利于商业银行提高盈利能力和收益水平。其原因在于:(1)不同行业有不同的收益水平和风险水平,受行业生命周期的影响,不同行业发展存在高峰错位的态势,商业银行贷款行业分布广泛可以充分利用行业的收益和错位发展获取较高的收益;(2)商业银行在不同行业投放贷款的收益会受边际收益递减的影响,在某一行业投放贷款初期,随着贷款规模的增加,贷款的边际收益会呈现增加的趋势,当行业贷款存量达到一定规模后,贷款的边际收益开始下降,总收益的增长趋势随之趋缓; [2] (3)任何行业都有可能经历繁荣和衰退的周期,商业银行贷款集中在个别行业带来高收益的同时也必然积聚风险,一旦国家产业政策调整或市场行情发生变化,导致这些行业走向衰退,信贷风险就会突显,造成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

其次,不同行业的风险与收益是不同的,商业银行贷款行业过于集中易于诱发风险。 一是银行内部贷款行业集中度较高,行业系统风险较大;二是不同银行贷款行业分布呈高度雷同态势, 加剧了行业竞争,市场竞争压力较大,易于导致恶性竞争风险。 目前这一问题已经在我国银行业有较为突出的表现,如2012年部分上市商业银行的半年报显示,兴业银行、 平安银行制造业新增不良贷款占全部新增不良贷款余额的比例为78%、70%,浦发银行制造业不良贷款占全行不良贷款余额的比例超过50%, 这与银行在制造业贷款占比较高有着密切的关系。 正是如此,国外的部分银行特别注重贷款的分散化发放,从贷款发放规模、 发放行业以及发放对象地理位置三方面加以控制, 并将其作为降低贷款风险的重要途径。如2007年,美国富国银行商业贷款的投放对象呈现高度的行业分散化, 发放贷款额最多的10个行业中, 比例最高的小企业贷款也仅仅占11.4%,其余均低于5%。 [12] 相比之下,我国商业银行贷款行业集中度太高。

四、优化商业银行贷款行业分布的建议

商业银行贷款行业分布不均对于宏观经济发展,产业优化升级和银行业自身的发展有着较大的负面影响,正是如此,必须结合商业银行贷款行业分布不均的成因,积极采取措施加以优化调整,从而不断发挥其积极作用并降低负面影响。

(一) 结合国家政策导向, 在对机构自身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行业信贷政策

银行业作为宏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其发展中势必受到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但其经营的高风险性决定自身发展不能盲从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在贷款投向方面,需要紧跟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导向,在对本机构的实力和优势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推行差异化的竞争战略,确定重点支持的行业以及不同行业的贷款比例和准入条件,并在业务发展中予以重点支持。同时,根据政府的政策导向,始终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要求,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二)加强行业分析研究, 在准确判断行业发展前景的基础上确定重点支持行业

从外部环境看,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不同行业的支持力度存在相当大的差异。从行业自身看,不同行业贷款的信用风险水平不同,同一行业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风险和收益特征。商业银行在确定贷款的行业投向时,必须做好行业分析工作,准确把握市场供求关系和产业发展变化趋势,全面评估贷款行业投放规模和预期收益水平,[2] 在行业之间合理分配信贷资金。也可以通过行业研究分析,建立市场信息预测体系,在对行业发展前景进行准确研判的基础上,率先进入特定行业,谋求战略的主动。 [13]

(三)不断扩大收入来源, 逐步降低商业银行对于贷款利差收入的依赖程度

银行信贷存款工作总结例4

一、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及金融服务现状

1.辽北某县调研数据

(1)县域金融机构存贷款业务基本情况

各金融机构存款占全辖存款比重由高到低分别为:农村信用社40.8%,邮政储蓄银行27.8%,农业银行22.5%,工商银行4.65%,盛京银行4.0%,农发行0.02%。各金融机构贷款占全辖比重由高到底分别为农村信用社47.8%,农发行22.8%,工商银行12.4%,农业银行11.3%,邮储银行5.5%,盛京银行0.08%。农村信用社是辽北某县存贷款业务的主力军。

2013年末,全县各金融机构信贷投放总额及投放方向:工商银行为43119万元,其中国电辽北某县电厂投放额占90%以上,其他为龙源发电厂和几家小企业;农业银行39315万元,其中国电辽北某县电厂投放36000万元,糠醛厂360万元,县医院1000万元,农户贷款1995万元;农村信用社166468万元,其中中小企业贷款3亿元,农户贷款13.6亿元;农发行79285万元,全部为粮油棉收购贷款;邮储银行19301万元,其中农户贷款15500万元,商户贷款1660万元,二手房贷款692万元,个人商贷1349万元;盛京银行279万元全部为个人住房按揭贷款。

(2)2010年-2013年各金融机构业务开展情况

2013年末较2010年初全辖存款增长293777万元,农村信用社和邮储银行增幅最大,分别为12亿元和11亿元,原因是两家金融机构营业网点最多,吸收的存款较多。2013年末较2010年初贷款增加69472万元,农村信用社增加9亿元,增量最大,工商银行增加投放3.4亿元,邮储银行自成立以来发放贷款1.9亿元,发展银行减少6亿元。需要说明的是,农业银行2011年剥离不良贷款5亿元,2013年末较2010年初贷款实际增长3.8亿元。

(3)不良信贷情况

2013年末各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工行无,农行0.67%,农发行5.32%,农村信用社7.15%,盛京银行无,邮储银行0.08%。(农村信用社实际上的不良贷款率可能高于7.15%,甚至达到30%以上)

2.辽南某县级市中行的调研数据

(1)客户及涉农信贷投放概况

截止2013年6月底,辽南某县级市中行涉农授信客户19户,比年初增加8户,占公司类授信客户总量的95%;贷款总量86,514万元,比年初增加18,984万元,增幅达到28.22%,涉农贷款总量在四大银行中名列农行之后,排行第二位。

(2)贷款投放与地方经济结构匹配情况

①农渔业方面

辽南某县级市为全国水产品加工出口基地,共有农渔企业22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35家,生产量占辽宁地区50%以上,年进出口总量超过6亿美元,对地方出口创汇贡献在72%以上,已形成地方行业优势。企业主要以农渔产品种养殖、生产、加工为主,农渔产品加工企业80余家,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15家,年利润超千万元的企业有18家。

农渔业企业客户在本地及所属地级市内各商业银行共获得贷款支持合计35亿元左右,在辽南某县级市中行的4户企业贷款余额为6700万元,市场份额为1.91%,与地方农渔行业发展现状匹配度较低。导致辽南某县级市中行份额较低的主要原因:一是与以前辽南某县级市中行对农渔行业信贷政策影响有关;二是农渔产品加工进出口企业多集中在农村,农村信用社、农行在网点服务上占有绝对优势,辽南某县级市中行相对处于劣势;三是近年来辽南某县级市中行虽然通过中小企业新模式争揽了一部分农渔类授信客户,但由于授信权限、额度等限制,满足不了客户的融资需求,导致部分客户流失,规模较大的水产品加工企业营销难度很大。

因对农渔加工类企业客户授信总量有限,直接影响辽南某县级市中行国际结算业务“优”而无“劣”,2013年上半年结算总量只有5500万美元,虽然同比增幅达到48.65%,但市场份额不足20%,而辽南某县级市农行份额则为69%。

②房地产开发建筑业方面

近年来,地方政府通过房地产开发拉动地方经济发展,每年新增开发面积均在100万平方米以上,房地产行业对地方财税收入贡献在50%左右。房地产开发企业在银行获得贷款支持总量近15亿元,辽南某县级市中行贷款余额3.25亿元,市场份额为21.66%,与地方房地产行业总体匹配度相对均衡。

③工业方面

该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330余家,主要集中在家具制作、机床机电产品制造、服装制作等方面,对地方经济贡献度在30%以上。与辽南某县级市中行合作的7家工业企业中,5个均为近两年来通过中小企业新模式发展营销的客户,从客户数量及贷款规模方面,辽南某县级市中行经营与地方工业企业发展现状匹配度不足。

④政府融资平台方面

辽南某县级市中行于2011年2月向辽南某县级市政府融资平台发放贷款3亿元,主要用于环渤海、黄海“五点一线”滨海公路辽南某县级市段建设,该项目已于2011年10月竣工通车,对拉动渤海经济带建设的桥梁纽带作用日益显现。目前,该地区最大的投资项目紧邻滨海公路,辽南某县级市中行与园区合作前期事宜已在省行公司业务部的帮助下取得进展,随着园区招商引资步伐的加快,对辽南某县级市中行结算客户营销、授信投放等将提供有力的支撑。

(3)金融服务方面

近年来,辽南某县级市中行始终坚持追求卓越,创建“一流的团队、一流的服务、一流的管理、一流的形象、一流的业绩”的发展方向,在服务产品上不断创新,在服务手段上不断完善,在服务方式上不断规范,近3年先后推出中小企业授信业务、国内商票贴现,发挥了积极作用。

2011年,辽南某县级市中行新大楼盛装启用,成为地方服务行业一道靓丽的窗口,并积极参与地方政府创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卫生城等活动,成为国家省市巡检必检单位,已连续两年被地方政府评为“文明单位”,继2010年被银行业协会评为“全国文明规范服务示范单位”后,2012年又被评为全国“千佳文明规范服务单位”,并连续3年被上级市劳动保障局、人民银行、人民法院等6家单位联合评为该地区唯一一家“诚信守法A级单位”。服务工作开始领跑地方同业,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

二、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及金融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及金融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制约依然很突出。

1.信用环境差,信用体系落后不健全

现有征信系统不能给中小企业、农户及其他客户提供一个科学的全面的信用评价结果,信用报告只能为金融机构提供部分参考意见,不能全面、有效为中小企业、农户及其他客户与金融机构之间搭建信贷关系的桥梁,中小企业、农户及其他客户与金融机构间信息不对称问题仍存在,金融机构有钱不敢放、放不出去,一些优质的、发展前景好的比如中小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得不到及时的信贷支持,限制了他们的发展,一些客户因此成为非优质客户,金融机构在丧失优质客户的同时减少了盈利。(还有重要一点就是地方对信用引导不力。个别乡镇和村屯干部言语误导群众,所谓项目只要有贷款就到手,项目就是没有贷款也要骗到手,贷款是国家的不贷白不贷。甚至少数干部蒙骗群众套取贷款入私囊)

2.农村金融知识普及率低,农民金融意识落后

辽北某县是部级贫困县,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又由于农村金融网点覆盖率低,金融机构缺乏对外宣传力度使很多原本就贫困落后的农民更加无从获得有益的金融信息。前些年农民贷款难与金融机构放款难之间的恶性循环,更加剧农民对金融问题不闻不问。虽然惠农政策越来越多,但由于对新生事物的畏难情绪使农民再一次失去致富机会。例如:2011年,沈阳市对辽北某县的71万亩大田作物给予了保费额80%的政策补贴,鼓励农民参加政策性农业保险,但是农民对此反应却非常冷淡,积极性不高。当时经过近2个月的宣传发动,仅落实了不到5万亩。农民缺乏必要的金融常识,不利于金融惠农政策及其他惠农政策的落实。

3.一些具有创新意义的信贷产品在辽北某县由于缺乏操作平台不能顺利开展

林权抵押贷款、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时具有创新意义的信贷产品,有效破解农户贷款抵押难,由于缺乏对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评估、流转平台,这两项信贷业务不能开展。

4.全辖仍表现为资金上存

部分金融机构吸储功能过剩而贷款功能不足,2013年末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盛京银行存贷比分别为33.8%、13.4%、1.3%。县级金融机构贷款审批权限上收动作幅度较大。上级金融机构为了防范金融风险,不仅大量抽走县级金融机构资金,而且上收贷款审批权限,提高对中小企业信贷门槛,审批条件极为严格,中小企业获得贷款难。对农户贷款的金融机构只有农村信用社、邮储银行和农行,农行目前的农户贷款不足2000万元,支农能力有限。

三、改进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及金融服务情况的建议及规划

1.对改进辽北某县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及金融服务情况的几点建议

(1)建立健全信用评价体系,尤其是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和农村信用评价体系的建设

地方政府和基层组织应成为信用体系建设的主导者货领导者,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农村信用评价体系的建设,从信息资料的采集到科学评价结果的形成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努力,除了人民银行和金融机构,需要工商、公安、税务、环保等共同合作来完成。中小企业、农户及其他客户信用档案的更新也需要个部门的参与,人民银行与其他部门之间应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尤其是近年来人民银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县域实体小企业的投入,县域小企业一定要做足功课,打好基础,不能现上轿现扎耳眼。

(2)政府部门与金融机构联手,借助政府部门的力量,加大对金融政策、金融产品的宣传,尤其是征信知识的宣传,提升全社会的诚信意识,有效改善县域金融生态环境。

(3)继续加大对涉农金融机构的引导、支持与鼓励。对县域经济发展有突出贡献的金融机构应持续给予支持与鼓励。

(4)提倡政府部门为金融政策、信贷产品提供配套的政策、制度支持。例如加快建立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的评价、流转机制。

2.辽南某县级市中行对地方涉农行业信贷支持与服务的总体规划

(1)在机构层级改造方面

要将现有的6个网点全部升级改造为经营性支行,完善服务功能,努力打造金融“套餐”服务,提升网点的单产效益和竞争力,网均存款量要超越工行名列第一位。

(2)在服务产品方面

进一步创新推广,争取在近期实现人民币跨境结算的突破,选择优质客户积极推介客户委托贷款业务、公司理财产品等,加强与中信保、中银保的合作,尽力满足客户的多方位服务需求。

(3)在服务中小企业方面

银行信贷存款工作总结例5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11)04-0074-04

内蒙古辖区共有4家城市商业银行―包商银行、内蒙古银行、鄂尔多斯银行和乌海银行。截至2010年末,4家城市商业银行资产规模稳步增加,信贷结构控制良好,盈利水平不断提高,总体运行平稳,风险可控。城市商业银行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存在机构发展不足、规模偏小,内控体系薄弱、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信用风险较为突出的问题,可持续发展任重道远。

一、城市商业银行经营基本情况

近年来,内蒙古地方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势头强劲,金融总量占比逐步上升。截至2010年末,辖内4家城市商业银行资产总额1847.51亿元,比年初增加503.71亿元,同比增长37.48%,占全区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的14.07%,负债总额1726.99亿元,比年初增加461.33亿元,同比增长36.45%,占全区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负债的13.57%,各项存款余额1560.94亿元,比年初增加419.15亿元,同比增长36.71%,占全区银行业金融人民币存款余额的15.19%,各项贷款余额624.23亿元,比年初增加117.4亿元,同比增长23.16%,占全区银行业金融人民币贷款余额的7.88%,占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整体盈利情况良好,全年实现利润总额32.95亿元,比年初增加13.7亿元,同比增长71.17%。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始终保持“双降”,不良贷款余额4.31亿元,比年初减少1.1亿元,同比下降20.29%,不良贷款率0.69%,比年初下降0.38个百分点,同比下降0.38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全部达标,平均流动性比例50.28%,高于全国城市商业银行平均水平2.89个百分点。

二、城市商业银行改革进展情况

近年来,内蒙古4家城市商业银行改革进展步伐加快,为了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优化股权结构,均进行了增资扩股,跨区域设立分支机构步伐也在不断快速推进,目前,4家城市商业银行在区内外设立了200多家分支机构。包商银行、内蒙古银行已突破地域限制走向全国,由地方性商业银行发展到全国性商业银行,鄂尔多斯银行、乌海银行已经由地方性商业银行发展为区域性商业银行。 截至2010年末,4家城市商业银行机构总数由上年的198个增加到223个,新增机构25家,从业人员由4678人增加到6433人,增加1755人。2010年,包商银行通过股利转增资本和增资扩股,股本金由上年的16.13亿元增加到25.12亿元,其他3家城市商业银行未发生变化。

(一)包商银行

目前,有包头分行、赤峰分行、呼和浩特分行等9家区内分行,有宁波分行、深圳分行、成都分行3家区外分行。2010年筹建包商银行北京分行。包商银行还成立了达茂旗包商惠农贷款公司,发起设立了固阳、鄂温克、宁城等8家区内村镇银行和北京昌平、大连金州、四川广元等9家区外村镇银行。

(二)内蒙古银行

目前,包头分行、乌海分行、呼伦贝尔等9家区内分行已经开业。区外哈尔滨分行的筹建工作已获得批准,北京分行的申请筹建工作正在进行。

2010年末,内蒙古银行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共42家。其中,区内32家,区外10家。其中已批准开业9家,批准筹建10家,涉及自治区12个盟市和全国9个省市地区,已向12家村镇银行拨付资本金1.93亿元。内蒙古银行目前在区外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主要集中在环渤海经济区、长三角地区、东北老工业基地,力争打造3个农村金融圈。“十一五”期间,内蒙古银行经过三次增资扩股,到2010年末,实收资本达到15亿元,比2006年增加了13亿元;所有者权益达到28.4亿元,比2006年增加了25.3亿元。

(三)鄂尔多斯银行

2010 年末,鄂尔多斯银行下设法人机构分支机构36 家,小企业信贷中心1 家,并在呼和浩特市成立了1 家分行。2010年末,鄂尔多斯银行发起设立的山西兴县汇泽村镇银行、山西吕梁汇泽村镇银行、鄂尔多斯市康巴什村镇银行均已正式营业。同时区外的山西柳林县、河北唐县、上海宝山区村镇银行和区内乌拉特后旗、兴和县、正蓝旗、鄂托克旗等地区村镇银行筹建工作正在进行。鄂尔多斯银行成立时注册资本金为3.1亿元,2009年10月增资扩股3亿元,目前注册资本为6.1亿元。

(四)乌海银行

2010年末,乌海银行共有23家支行,从业人员297人。2010年末,乌海银行在海南省文昌市、琼海市以及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4家村镇银行相继开业。

三、城市商业银行风险情况

近年来,辖区城市商业银行在支持自治区中小企业和农村牧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自身不断发展壮大。4家城市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始终保持“双降”,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和损失类贷款与去年同期相比都有不同幅度的下降。流动性、资本充足率等各项指标均符合监管要求。但由于其历史发展基础、法人治理结构、风险防控水平以及发展规模和实力等因素的制约,存在的问题和风险隐患相对于大型银行比较突出,总体抗风险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较弱。

(一)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方面主要是贷款行业集中度和关联度较高,潜在风险不容忽视。截至2010年末,包商银行信贷投向的前五大行业贷款占贷款总额的78.42%,鄂尔多斯银行贷款五大行业贷款占贷款总额的53.52%,在这五类行业中不良贷款占全部不良贷款比例为73.35%,乌海银行贷款前五大行业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的72.73%,最大十户贷款余额的增速高达314.15%,贷款增速明显偏高,同时,2010年末,内蒙古银行全部关联度为20.47%,虽然较上年末下降5.4个百分点,但仍高于全国城市商业银行平均值11.91个百分点,各家行的贷款集中趋势仍在持续,集中度风险需持续关注。

(二)操作风险

2010年,辖区4家城市商业银行均无重大操作风险损失事件发生,未形成重大损失事件。但在实际工作中,各家行在操作风险管理方面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办理业务时,逆流程操作,违规违章办理业务,对制度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等。

(三)融资平台风险

2010年末,辖区4家城市商业银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余额26.34亿元,占全部贷款比例1.71%,占比较小,4家城市商业银行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担保结构单一。从担保结构来看,“土地质押”或“财政担保、土地质押”占比较高。二是资金使用缺乏监督,贷款风险缺乏制约。由于地方政府通过政府融资平台介入信贷,使商业银行与地方政府相比,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不仅银行对于地方政府及其融资平台的资本金难以监控,对资金的运用难以监控,而且难以全面掌握政府的总体负债状况和偿还能力。三是财政还债压力大。由于政府背景融资的还款方式绝大部分为“财政还款”,以小财政撬动大城建的现象普遍存在,地方政府将面临巨大的还债压力。加之地方政府项目贷款多为中长期,偿还期限长,此间如有政府换届或政策不连续,将会加大贷款风险。四是银行间存在不正当竞争。由于政府背景的融资平台多为政府全资公司,融资项目可以得到政府信用支持,因此项目贷款大部分是由财政直接担保,有些虽然不是财政直接担保,但大多都有政府财政潜在担保的性质,因此各家城市商业银行纷纷进入该领域,且信贷业务竞争日趋激烈,部分银行弱化了风险防范措施。此外,财政部等五部委相关规定要求地方财政不得对银行贷款提供担保,因此项目担保的合法性问题也普遍存在着风险,单家平台公司从多家金融机构贷款的多头授信风险也值得关注。

(四)其他风险

一是包商银行负债结构不均衡。与其它商业银行相比,包商银行存在着企业存款占比大,储蓄存款占比小,存款稳定性较低的特征。包商银行2010年末企业存款占存款总额的比重为43.94%,比包头市国有银行高18.31个百分点。企业存款相比储蓄存款,更易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及市场变化情况影响,从而稳定性较低。二是乌海银行信贷资金外投趋势强劲。2009年以来,随着跨区域机构设置趋势的增强,乌海银行信贷资金外投倾向日益明朗。2010年末,乌海银行投向区域外的贷款余额8.13亿元,占其各项贷款余额的14.62%,高于上年末9.35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5.73亿元,增长238.75%;外投贷款新增额占其新增贷款的54.78%。随着跨区域机构的逐步设置,乌海银行贷款外投趋势更加明显,对本地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减弱,不利于乌海市地方中小企业的发展。三是在资本构成方面,整体来讲,单一资本金来源状况得到改善,但资本结构依然不均衡,表现为:一是资本金绝大部分都是核心资本,附属资本占比较小,二是在核心资本构实收资本占比高,而留存收益占比低。

四、城市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应关注的问题

(一)经营区域过于集中

目前,城市商业银行虽然实现了跨区域发展,但主要还是在当地城市经营,这极大地限制了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和其作用的发挥。一方面,单一城市经营势必使城市商业银行的业务集中在该区域的优势产业上,造成贷款的行业集中度、客户集中度偏高,经营风险增加;另一方面,随着企业规模和市场的扩大,企业的区域扩张要求商业银行能够按照空间布局提供金融服务,而经营区域的集中限制了企业扩张的信贷需求。

(二)产品服务创新不足

目前,通过为广大客户提供理财咨询、投资顾问等中间服务,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均比例呈上升趋势。但城市商业银行客观上受经营区域单一、经营网络过小等因素的限制,不能大力拓展中间业务,只能从传统的存贷业务中求生存,靠存贷款利差来创造利润。中间业务缺乏,不能满足客户高效、快速、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必然降低竞争力,制约业务发展。

(三)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

城市商业银行未能根据经营管理需要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尤其是在公司治理结构、内部控制方面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造成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控制薄弱,业务拓展和创新能力相对较弱。另外,城市商业银行还存在股东大会、董事会、管理层、监事会职责不明确,无法达到有效制衡等问题。城市商业银行在跨区域经营后,业务的发展和监管政策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地域环境、市场环境、客户关系、监管环境和管理模式等因素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管控能力受到了新的挑战。

(四)信贷规模限制影响发展规模和收益水平

如鄂尔多斯银行2010年1-4季度的存款余额分别为214.13亿元、218.14亿元、226.29亿元和247.31亿元,贷款余额分别为79.79亿元、84.64亿元、86.35亿元和94.59亿元,存贷款比分别为37.26%、38.8%、38.16%和38.25%,远远低于监管指标75%上限的规定。2010年末,鄂尔多斯银行非信贷资产中,存放央行款项、存放同业、投资和买入返售四项资产总额为159.14亿元,占非信贷资产的比例为99.22%。由于存款存量大,贷款增量不足,资产收益水平下降,导致存放央行款项、存放同业款项不断增加,造成该行非信贷资产占用过大,形成资金闲置,减弱了资金的创利能力。

五、促进城市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合理把握市场定位

在积极落实国家各项宏观调控政策的前提下,应根据经济发展变化趋势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点,结合自身经营优势,合理把握市场定位、制定发展战略。城市商业银行与地方政府联系密切,可以利用信息优势、地缘优势以及决策快捷优势,大力开发特色产品,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城市商业银行对本地中小企业比较熟悉,易于了解其经营状况,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贷款风险。随着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个人金融业务增长较快,城市商业银行可以在这一领域有所作为。在城市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快速发展的前提下,应该提前做出跨区经营、谋求上市的战略规划,进一步做强做大,发展成为主要面向中小企业和个人的区域性商业银行。

(二)引入战略投资者,拓宽资本补充渠道

目前,在我国的一些沿海城市,无论是城市商业银行还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与战略投资者合作都已有成功范例。引进战略投资者也将会成为辖区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一种重要趋势。在引入战略投资者时,一方面要借鉴先者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引入。资本越充足,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抗风险的能力就越强,资产规模进一步扩张的可能性就越大,盈利增长的可能性也就越高。但是,在带来这些好处的同时,地方法人金融机构需明确引入的目的,采取灵活的方式,谨防盲目扩大股本总额。并充分发挥监事会对董事会和经理层人员的监督作用,加强信息披露制度和内部风险控制制度的建设。

(三)切实完善各项风险管理措施,主要包括信用风险管理、操作风险管理及市场风险管理

首先,根据国家宏观政策,及时调整经营策略,正确把握贷款投向,实行差别化的产品准入、客户准入和区域准入策略,在加大对经济发展支持力度的同时,积极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强化风险控制能力。其次,加大对信用风险的事先预警工作,有效地防范相关风险事件的发生。

(四)加强产品创新,扩充业务范围

积极开展金融产品创新,坚持业务品种多样化原则,要加大市场营销力度,简化操作程序,推行套装交易,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同时充分利用自身在信息、网点、人员以及本土化方面的优势,建立起高效、快捷的电子网络,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

(五)加强负债业务管理,保证存款的稳定性

各项存款余额的大幅波动对资产流动性和安全性指标造成直接影响,应重点加强负债业务管理,逐步提高储蓄存款占比,以保证存款余额的稳定性,预防潜在的流动性风险。

(六)调整信贷规模控制方式

银行信贷存款工作总结例6

(一)过分强调“存款立行”,搞存款竞争,阻碍自身和经济正常运行

对各商业银行来说,“存款立行”几乎成了一条铁律,因此扩大存款规模成了各商业银行的头等大事。自1996年以来,央行连续七次下调存贷款利率,旨在促进内需的扩大,引导居民减少储蓄,扩大消费,以带动经济的发展。然而在日常监管中一些机构一旦出现存款下降,就把抓存款当作一个重要监管内容来看待,这样货币政策效应就被冲减掉了,妨碍国家宏观调控手段的实施,不利经济运行。

由于银行业的扩张和竞争的加强,银行的投资活动需要找到足够的社会闲散资金,自然而然存款问题就被放在首要位置。目前,各商业银行每年都分级下达当年存款任务指标。特殊情况下,上级行还会给所属机构来个月度或季度的存款“大会战”,并且将完成存款任务与员工工资奖金挂钩、与评比先进挂钩。虽然央行三令五申,不准将存款完成情况与员工工资、奖金、福利挂钩,但很多单位依然我行我素,置若罔闻!在“存款立行”观念的支配下,各商业银行盲目拉存,只重视存款数量不重视质量,也给自身发展带来一系列不良后果。

1.过分强调抓存款,扰乱临柜业务的正常运转。为揽储一些机构公然将企业存款转入储蓄核算,为部分企业机关团逃避监督和大额提现开了方便之门,达到公款私用之目的。违规高息揽存、上门收款、借助行政干预等各种拉存手段的出台大大提高了银行经营成本,同时也助长了少数顾客的陋习,例如经常违规大额取现,假币难以没收,对工作人员态度恶劣等增加了临柜人员的工作难度和精神压力。

2、银行经营管理重心偏移,风险加大。为扩大存款规模,许多机构以事先许诺贷款或信贷额度作为优惠条件吸引企业或个体工商户。进一步加大了金融风险产生的概率。而且在实行存贷比例管理的情况下资产质量的计算上有个特点,就是贷款规模越大,反映出资产质量越好。因此在呆滞贷款或坏帐无法减少的情况下增加贷款规模不失为“提高”资产质量的一条好途径。而要扩大贷款规模,先决条件就是要保证存款规模,这种治标不治本的做法,只能使经营陷入困境。银行作为投资业本应将重点放在投资环节上,确保资金安全,并使其有所增值,保持良性循环,增加收益,以此来扩大自身实力才是银行最终的经营目的。然而目前普遍的状况是存款没搞上去一切免谈,资产质量成了个别人的行为,并在本质上与存款工作相分离。

3、过分强调“存款立行”,最终将导致银行经营困难。社会上合理有效的资金投放空间受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各种要素制约,一旦超过这个幅度,资产风险必将加大。相反,如果银行不把一定比例资金运用出去,而自身却要负担相应的存款利息支出,这与银行本质是相悖的。这样,在拉存款和放贷款两种压力下,形成一个两难选择,将最终导致银行经营陷入困境。

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是效益,存款的增加并不等同于效益的增长,它只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条件之一,盲目扩大存款规模是一种自杀行为,只有适度的增长才能保持良性的经济和金融运转。

(二)资产管理不善,不良贷款比率高,贷款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

截至去年底止,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账面需核销的呆帐贷款,占其贷款总额的百分之二点七,但加上需要核销的逾期和呆滞贷款,全部合计的坏帐比率为百分之八或九。按国内四大商业银行贷款总余额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总余额超过六成,百分之八至九的坏帐率,即达五千至六千亿元。而且上述的坏帐比率并不包括己剥离的资产和债转股在内。四大商业银行去年已有三千五百亿元的不良资产被剥离,经独立评估后,与企业签订债转股协议的也近一千亿元。(资料来源:<<信息时报>>电子版<)

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尽管中央从1995年全国银行业经营管理会议以来,要求各国有商业银行要将不良资产比率每年下降一定的百分点,最近两三年银行的贷款质量虽有所提高,但是不良资产比例仍然较高,信贷资产风险依旧很大。这种风险的形成有其深层次的经济背景,例如政府的干预和某些企业的盲目行为等客观因素,但商业银行自身的因素是不可忽视的。

首先,商业银行在资产管理方面存在很大缺陷,贷款“三查”制度真正落实,授信不统一。不少项目贷前调查流于形式,对企业产品、生产经营状况、经济效益、发展趋势等主要因素预测不准,在方法上重定性轻定量,缺乏科学的分析;贷时审查不严格、不科学,在放贷时违反规定与操作程序,使“人情贷款”、“关系贷款”等现象时有发生;贷后检查不积极,流于形式,重贷轻营的现象较普遍。这些因素将直接影响今后贷款的回收。另外银行对不同企业贷款方式(主要有信用贷款、担保贷款、抵押贷款)选择不当也是造成贷款风险的重要因素。我国商业银行从1997年开始实行授信制度,但由于授信不统一,往往出现同一借款人授信总额度超过其最大风险承受力的现象,造成信贷资金风险。

其次,由于目前很多机构现有信贷人员业务素质不高,且个别人员法制观念极差,违章违规现象时有发生,人为造成信贷风险损失,严重威胁信贷资产的安全运营。

最后,缺乏一套严密的监督机制,也是造成不良贷款增加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我国金融监管体系还不完善,监管机制也不健全,银行内部稽核、监督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都给不良资产的形成埋下隐患。

贷款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资产业务,信贷资产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商业银行的生存与发展,这在我国商业银行资产比较单一的情况下显得尤为突出。必须加强内控建设,建立建全科学的资产风险管理系统。

(二)人员素质水平普遍不高,技术装备落后

现代银行是高度专业化的产业,对员工的素质有着很高的要求,不管是管理人员还是一般业务人员。不仅要求员工要具备较高的学历层次,丰富的专业知识,更注重员工的工作能力和创造力。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几家国有商业银行职工队伍素质普遍不高,学历较低,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也不高。这主要是一些银行缺乏一套完善的、适应现代商业银行运作的劳动人事制度。员工录用要求不高、把关不严,很多人都是靠关系而不是靠自身实力进入银行;在岗人员缺少技术和业务培训,没有一套科学严密的考核制度;岗位分工不合理,员工缺乏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且大量临时用工人员充斥一线岗位,很多都是无证上岗,难以保证银行临柜业务的顺利开展和服务质量的提高。再加上这部分人员缺乏必要的教育,且由于待遇较低,往往很容易造成某些人心里失衡,从而走上犯罪道路。近几年来这类金融犯罪案件频频发生,呈逐年上升的势头,已严重威胁到银行资金安全和社会声誉。

服务是金融工作的生命线,良好的人员素质还应配以先进的技术装备才能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就总体而言我国商业银行在硬件方面还是比较落后的。计算机系统还没有实现更大范围的纵向或横向联网,大多数行自成体系,且网络覆盖面也不广;ATM、POS等设备也不普及,数量少,一柜多机、一机一卡的格局普遍存在,给顾客带来很多不便。

(四)经营品种单一,缺乏金融创新

目前,国内银行功能都过于单一,一味注重传统资产负债业务,中间业务发展滞后。虽然在业务品种范围较之改革前有了明显的扩大,但还是缺乏创新。很多机构传统的业务仍停留在相当级、粗放的状态下。当前,各商业银行要在保证风险的情况下搞创新是必然趋势,否则终将被社会所淘汰。

二、面对金融全球化,中国银行业要做好充分准备,力争在国内外市场立于不败之地

(一)改变观念,保持存款适度增长

存款不是银行的本质特征,从整个经济运行环境来看,只有适度合理的增长才能与经济发展相适应。首先,各商业银行要及时转变观念,变“存款立行”为“效益立行”,在增强银行实力过程中,应以利润作为主要考核指标,禁止下达硬性存款考核指标,但也不能忽视存款,要将存款数量与质量一起抓。其次,要在信贷管理方面加大力度,把信贷管理工作从实质上提高到银行经营管理中心地位上来,充分体现赢利对银行生存发展的重要性。最后,各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扩大业务范围,提供多种融资服务诸如大力开展房屋按揭贷款、高档耐用消费口信贷等方式以缓和储蓄的增长与社会经济总循环的矛盾,保持金融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均衡。

(二)加强信贷资产风险管理,做好银行体系不良资产的处理

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的形成有其历史的和社会的原困,也有自身管理不善的因素。当务之急是必须尽快建立健全科学的贷款风险管理体系,实现贷款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

首先,要重点落实贷款“三查”制度和统一授信制度,强化贷款风险的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各商业银行应及时准确地分析客观环境的变化,使信贷资金的投向、投量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要综合企业领导素质、经济实力、信誉状况等各种指标确定企业的信用等级。在贷款发放前通过对借款企业进行信用等级的评估并对有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判断,通过量化方式测算企业信用对贷款风险的影响。尽量避免对信用等级低于贷款标准的企业给予贷款。而且要根据资信等级对贷款企业进行统一授信,将贷款总额确定在可控范围之内。同时要做好贷时审查工作,落实审贷分离制度,对贷款风险度进行验证,以确定贷款方式、额度等具体事项,审查贷款的基本情况,最后由决策部门审批。最后还应把好事后检查关,这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要及时监测贷款资产质量的变化;加强对贷款使用状况的监督。定期对其进行测算和分析,可借助电子计算机系统对贷款全过程实行风险预警,确定风险度。

其次,建立贷款风险分散机制和风险救助机制也是防范风险,减少损失的关键所在。根据风险分散的原理,实行贷款方式多样化,合理控制信用贷款的范围、数量,扩大贴现、抵押、担保贷款和其他风险相对较小的贷款种类。限制贷款的集中程度,控制同一主体贷款比重,对于大额的贷款可通过银团贷款等方式,以达到分散贷款风险的目的。此外,还可以与企业进行协商,要求其办理财产保险,以便转嫁风险。虽然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各种办法控制、分散、转嫁风险,但不可完全避免损失的产生。所以建立一套贷款风险救助机制还是必要的。可运用法律手段对责任人提出财产清理诉讼,挽回部分损失,还可以通过建立风险基金等办法提取一定比例利润,作为风险基金,用于弥补贷款坏帐损失。

最后,商业银行应加强内部审计与监督,强化稽核内控制度,加强信贷队伍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的建设,进一步提高现有信贷人员思想觉悟和严把人员关,杜绝人为因素造成的损失。加强金融监管体系的建设,推行金融监管手段法制化,尽可能降低金融风险。

各商业银行在做好风险管理的同时,还要及时清理遗留的不良资产。将其控制在一定的额度之内。对不良资产和健康资产实行分账管理,将分离出来的不良资产通过法律手段进行清收,对确实无法收回的,可运用市场化的手段如拍卖资产,更换经营管理人员,另组公司进行运营,剥离给专业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等方法予以化解和处理。另外商业银行也可主动参与企业改制,帮助企业改善经营状况,提高效益,力求保全信贷资产。

(三)狠抓软硬件建设,积极发展现有业务,努力开拓新兴业务

一流的技术装备加上一流的人员是商业银行提高经营能力和竞争能力所必备的条件。国外一些著名大银行常通过安排员工轮岗训练或派驻海外机构工作等方式,以拓宽员工的知识面和视野,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我们可以借鉴他们的先进做法给合自身实际大力推进员工队伍素质建设,严禁无证人员上岗,并可通过建立一套激励型的劳动人事制度,从员工的录用、培训、考核、收入分配、职务晋升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让忠诚能干的员工得到充分施展才华的机会。加强对员工思想政治教育、法律知识的学习,切实增强员工遵纪守法观念,避免违法乱纪事件发生,使每个员工以为银行做出贡献与实现自我价值紧密结合起来,激励全体员工倾心敬业。

银行信贷存款工作总结例7

2010年1〜4月,信贷类理财产品只发行了692款,只占理财产品发行总数的13.81%,比重较2009年同期下降了10个百分点。2009年12月,银监会连发《关于进一步规范银信合作有关事项的通知》和《关于规范信贷资产转让及信贷资产类理财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分别从两方面限制了信贷类理财产品:一是规定银信合作理财产品不得投资于理财产品发行银行自身的信贷资产或票据资产。二是规定商业银行在进行信贷资产转让时,转出方自身不得安排任何显性或隐性的回购条件;禁止资产转让双方采取签订回购协议、即期买断加远期回购协议(俗称“双买断”)等方式规避监管。两项新规的出台是2010年初该类产品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但是,随着我国对“两高”行业、产能过剩行业以及新开工项目贷款控制力度的加大,特别是房地产信贷管理新政的出台,商业银行已经受到信贷总量和结构调控的双重压力,银信合作、信贷资产转让、发行信贷类理财产品等仍然是缓解压力的重要途径。

从发行规模来看,如每款规模在1亿元至5亿元,2008年信贷类理财产品发行规模大致在2248亿元至1.1万亿元之间,占当年金融机构新增贷款总额比重在6.2%〜30.6%;2009年信贷类理财产品发行规模大致在3421亿元至1.7万亿元之间,占当年金融机构新增贷款总额比重的3.5%〜17.7%。可见,信贷类理财产品从出现到近两年大规模发展,经历时间虽短,但对央行货币政策实施的影响和挑战却不容忽视。

银行信贷类理财产品运作模式特点

信贷资产转让类理财产品,银行募集资金以单一资金信托方式交付信托公司,信托公司以此理财资金购买该银行自主发放且未到期的信贷资产(短期或中长期贷款)。按到期是否回购,可分为卖断型和回购型两种。信托贷款

类理财产品,则是银行募集资金以单一资金信托方式交付信托公司,信托公司以此理财资金自主发放短期或中长

期贷款。信贷类理财产品具有以下特点。

不同信贷类理财产品对银行资产负债影响不同

在卖断式信贷类理财产品模式下,银行于理财成立日等额减少资产(信贷资产)和负债(存款余额),同时增加表外科目余额。而在回购型信贷类理财产品模式下,银行在调减存款余额的同时,相应增加理财性其他负债余额,银行的信贷资产总额并不受影响。理财到期日,银行只是在负债科目间调整,即将企业存款转为理财客户(其他企业和个人储蓄)存款,资产和负债总余额并不变化,原来计入表外的科目余额于理财到期日冲销。与卖断型信贷理财产品不同的是,对于回购型信贷理财产品,在理财成立日银行收到信托公司购买贷款的款项时,并不调减被转让的信贷资产,而是于理财到期日(即贷款到期日)再行调减。

在信托贷款理财模式下,当银行在理财成立日将理财募集款项划给信托公司时,借记个人或企业存款类科目,贷记同业存放款项;当信托公司收款后随即贷给企业时,银行借记同业存放款项,贷记企业存款。在理财到期日,企业还钱、信托公司收款后随即委托银行兑付时,银行借记企业存款,贷记同业存放存款,同时借记同业存放款项贷记个人或企业存款类科目。可见,信托贷款类理财产品对银行的影响是,在理财成立日和到期日,理财客户(即企业或个人)存款与其他企业(即贷款企业)存款相互转换,影响的是银行的存款结构比例,并不影响银行其他资产负债,其资产负债总额不发生变化。

银行完全控制理财资金和转让后的信贷资产

在信贷类理财产品中,银行控制了客户选择、产品设计、销售、收益分配等各个环节,是真正的发起人,信托公司则处于附属地位。从信贷转让合同看,银行受托全权负责管理信贷资产(包括追偿权责),即完全控制信贷资产,信托公司则只是按期足额向银行支付受让款项和保密义务,并无其他权责。从资金到账时间看,理财资金在信托公司账上只是瞬时过手,并不停留,因为信托公司也是通过转让银行开户,除了盖章、收取手续费外,并不负责其他事项,因为银行控制了所有的资金环节。显然,这种理财产品的实质是银行将自己的信贷资产卖给了自己的存款客户,并控制理财资金和转让后的信贷资产。其某些功能近似于信贷资产证券化,但没有采取证券化程式操作,不进入二级市场转让,流动性也嫌不足。

信贷类资产理财对银行具有多重吸引力

首先,卖断型信贷类理财产品将表内信贷资产业务转到表外,可以改变银行的风险资产构成,进而提高资本充足率水平。其次,信贷资产转到表外,可突破2008年央行信贷规模控制。有人认为,从紧的货币政策是2008年此类信贷类理财产品大发展的原因。的确,在从紧的货币政策下,各家商业银行受到严格的信贷规模控制,贷款额度紧缩,面临着有钱不能贷的尴尬局面。在这种背景下,信贷类理财产品可以说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只要找到一个信托机构,就能绕开信贷额度控制。这无疑给受缚的商业银行带来一个新的机会。有人认为,信贷类理财产品是被政策逼出来的金融创新。但笔者认为,从紧货币政策并不是其全部原因,否则就很难解释美国等没有信贷规模直接控制却存在巨额信贷类证券化的事实。其三,与其他理财产品一样,信贷类理财产品为客户提供了近乎贷款利率的高息收益机会,起到了维护客户资源、吸收更多存款的作用。担保条款和回购条款的广泛实施也使得产品风险较低,这对广大低风险偏好存款人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如果购买理财的客户存款是被高收益吸引的行外客户资金,显然,银行资产的流动性有所提高。而存款转出表外则可以降低实际存款准备金总额,降低资金成本。银行发行信托贷款类理财产品,看重的并不是中间收入,而是通过信托公司,能够满足贷不到款的客户的融资需求,并且能够锁定一些大的公司客户和优质客户。信托贷款类理财产品业务链条中,银行是最大的受益者。

对央行货币政策实施的影响

影响央行货币政策信贷渠道传导机制

1998年之后,我国的货币政策调控模式转向了调控货币供应量的间接调控模式,然而十年的货币政策实践表明西方的广义货币传导理论在中国并不适用。尽管一直以来,我国有着“信贷规模调控”的传统,2008年央行又实行了从紧货币政策下的信贷规模控制,意欲通过直接信用管制来直接调控银行信贷供给意愿和能力,从而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而西方信贷传导机制理论强调的是完全市场条件下银行信贷供给的意愿和能力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两者有质的不同。相比其他传导渠道,信贷渠道仍是我国现阶段货币政策传导最主要的渠道。显然,卖断型信贷类理财产品对信贷规模控制是一种突破,而完全操控贷后管理权的银行也可以随时操控贷款总量。无论如何,这种信贷资产转让反映了银行信贷配给意愿,这与央行信贷规模控制的方向和目标并不一致。无疑,这使央行此类货币政策传导信贷渠道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影响货币供应量统计监测

卖断型信贷类理财产品,存款与贷款同时从表内减少,对货币供应量产生了影响。如果忽略居民现金购买理财(即假设都是用存款购买),企业和个人购买此类理财,均会造成存款减少,并导致银行体系内货币供应量减少,尽管购买理财的资金来源各异。而回购型信贷类理财产品将企业存款或储蓄存款转为理财款项,信托贷款类理财产品将储蓄存款变为企业存款,加大了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M1和M2的监测难度。信贷类和其他理财产品创新的迅猛发展,必然推动居民金融资产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导致央行货币定义及监测难度加大,货币供应量调控变得越来越困难。当然,无论在理论和实践上,货币供应量调控都是非常困难的。

影响存款准备金率政策有效性

与前述相关的另一后果是,理财产品改变了银行存款准备金的存款计算口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效果。极端地说,假设全部银行贷款都通过理财转由企业和居民直接持有,那么也就没有了银行负债,准备金制度也就失去了意义。当然,但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发生的,因为银行存款是安全可靠的金融资产,基于商品交易和银行日常清算头寸的需要,存款的重要地位也是不可取代的。但理财规模的扩大和资产证券化的兴盛,必然对准备金制度形成严重冲击。这也是西方发达国家央行很少使用该手段的原因之一。

影响存款利率政策

目前的信贷类理财产品,各行都是用本行最优质的信贷资产进行操作,收益率几近贷款利率,远高于同期存款利率,比存款在期限和收益率档次更具灵活性,对存款具有较强的替代性,突破了存款利率管制的上限,将进一步推动我国利率市场化。理财产品的进一步发展,无疑将大大改变居民持有货币资产形式和金融机构资金传统来源模式,并对金融体系资产负债结构产生巨大影响。

政策建议

改善货币政策信贷渠道传导机制,从数量调控逐步变为结构和方向调控。引导银行资金投放意愿,推动信贷资金投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的实体经济领域。实践表明,不仅货币总量难以控制,信贷总量也很难控制。应综合考查信贷总量、信贷投向和信贷结构对央行货币政策的影响。应在做好信贷总量监测的基础上,重点跟踪和调查信贷资金投向结构,及时调整信贷政策,保证货币政策信贷渠道传导机制畅通有效。

加强理财产品统计监测。密切关注各类理财产品对货币总量的影响,对转入表外科目的理财款项,分析其特征和影响,做好统计监测。根据理财产品影响,进一步完善货币供应量指标监测,改进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从英美等国央行货币政策实践看,在金融市场较为完善的环境条件下,利率等价格控制型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总体表现要好于数量控制型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银行信贷存款工作总结例8

截止2015年上半年我县存款总量同比基本持平,工行、建行、农行三家国有商业银行存款总量同比下滑明显;农村信用联社存款总量同比出现小幅下滑;富滇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存款总量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

2015年6月末,全辖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390,566万元,比年初减少5,774万元,减幅为0.41%,比去年同期增加3,161万元,增幅为0.23%。从辖内各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的具体情况来看,辖内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各项存款余额合计485,472万元,比年初减少29,178万元,减幅为5.67%,同比减少48,720万元,减幅为9.12%,占全县各项存款余额的34.91%;占比持续下降;晋宁县农村联信用社各项存款余额744,497万元,比年初减少23,459万元,减幅为3.43%,同比减少18,596万元,减幅为2.44%。该社存款占全县存款总量的53.54%;邮储银行各项存款60,616万元,比年初增3,657万元,增幅为6.42%,同比增11,673万元,增幅为23.86%,占全县存款余额的4.36%;富滇银行晋宁支行存款余额67,775万元,比年初增37,034万元,增幅为12.05%,同比增43,240万元,增幅为176.24%。占全县存款总量的4.87%。

从结构上看,2015年上半,住户存款依然为全县各项存款的主力,但增幅较去年同期明显放缓,非金融企业存款大幅下滑。

2015年上半我县非金融企业存款208,360万元,占全县存款余额的14.99%,较年初减少18,819万元,减幅为8.28%,较去年同期减少48,339.52万元,减幅为23.2%。非金融企业下滑的主要原因:一是受经济下行影响,县域各企业经营不利因素增加,盈利大幅下滑,甚至亏损使非金融企业存款增长乏力;二是由于对我县经济支撑较明显的企业多处于产业链的中游、上游企业,如:磷矿石,议价能力相对较弱,近年来磷矿石市场受国家宏观调控影响较大,市场低迷,申贷人经营收入降低也是非金融企业存款的主要原因之一。

2015年上半,晋宁县金融机构住户存款余额为912,399万元万元,占全县存款余额的65.61%,较年初增25,351万元,增幅为2.86,较去年同期增38,947万元,增幅为5.14%。较去年同期增幅下降5.73个百分点,住户存款增长放缓主要因素:一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及金融创新加快,传统的“以存定贷”、“存款立行”吃利差的经营模式将逐步被淘汰;二是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增加了许多投资新渠道如:互联网金融产品、P2P平台以及持续火热的资本市场等对住户存款的分流作用也日益增强。

二、全县贷款总体情况

(一)全县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平稳增长,其中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总量较去年同期小幅下滑,其中县工行、农行下滑明显;而地方法人类金融机构贷款则增速较快

2015年上半,全县各项贷款余额830,090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7,232万元,同比增长16.45%。

(二)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基本情况

工行各项贷款余额94,892万元,比年初增13,196万元,增幅为16.15%;同比减少2,575万元,减幅为2.64%;农行各项贷款余额161,762万元,比年初减少27,762万元,减幅为14.65%;同比减37,988万元,减幅为19.02%;建行各项贷款余额为20,045万元,比年初减少227万元,减幅为1.12%,同比减少892万元,减幅为4.26%;晋宁县农村信用联社各项贷款余额为467,599万元,比年初增加53,381万元,增幅为12.89%,同比增95,971万元,增幅为25.82%;富滇银行贷款各项余额为79,081万元,比年初增加42,325万元,增幅为115.15%,同比增60,176万元,增幅为318.29%;邮政储蓄银行各项贷款6,711万元,比年初增加526万元,增幅为8.5%,同比增2540万元,增幅为60.9%。

(三)全县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政策执行情况

根据年初我行制定的晋宁县信贷指导意见要求,全县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切实防范风险的前提下,保持了信贷总量均衡合理适度增长,截止2015年上半全县存贷比达到59.69%,比去年同期增加8.31%个百分点.

1.从贷款结构上看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大幅增长。截止2015年上半年全县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存款601,592万元,比年初增74,484万元,增幅为14.13%,比去年同期增107,331万元,增幅为19.18%,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的大幅增加一是充分体现了我县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紧紧围绕县域经济、民营经济、重点加大了对我县重点项目、园区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充分发挥了金融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核心作用;二是随着企业对于下半年经济形势预期有所改善,固定资产投资意愿回升也有效促进了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的快速增长。

2.从贷款投向来看2015年上半年我县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主要以下几个行业。1.采矿业139,250万元;2.交通运输仓储业109,834万元;3.制造业82,972万元;4.租赁和商务服务业76457万元;5.批发零售业61,384万元;6.建筑业44,435万元;7.教育业22,890万元。从贷款投向分析我县各银行业金融机构重点加大了对我县磷化工、交通运输、仓储物流、制造业等支柱产业的资金支持。

3.继续加强对我县涉农贷款的投放力度,截止2015年上半年,涉农贷款余额525,122万元,较年初增长66,432万元,增幅为14.48%,比去年同期增26,686万元,增幅为5.35。

(四)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回落,融资贵问题有所缓解

为解决企业融资成本高的问题,2015年人民银行先后通过“定向降准”、降低存、贷款基准利率等方式释放流动性,并引导市场利率下行。人民银行于2015年上半年3次下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进一步促使资金价格回归合理水平。从我县的情况来看,在基准利率下调及多种定向调控政策工具的共同作用下,全县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全县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6.73%,比年初下降1.17个百分点。

三、我县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存款增长放缓对信贷投放的支撑作用有所下降

存款稳定增长是支撑银行信贷投放的前提。今年以来,受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剧、流动资金减少及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快导致金融创新发展对存款的分流作用日益突出等因素影响,全县存款增长明显放缓,上半年全县存款余额同比增长0.23%,低于同期贷款增速16.22个百分点,增速差距呈逐步拉大趋势,全县存贷比已由年初的53.62%提高至59.69%。当前,各商业银行总行对其分支机构实行以存定贷,存款增长放缓势必会影响全县信贷总量,这个趋势如果持续下去将会对我县信贷投放形成较强制约。

(二)信贷需求和信贷投放不均衡矛盾依然存在

一方面,全县信贷需求旺盛。在当前宏观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背景下,企业对信贷资金的需求增大。另一方面,我县支柱产业经营下滑,贷款行业投放不均衡现象依然存在,“贷大”因素容易造成部分信贷风险,导致符合银行信贷准入政策的有效需求不足。

(三)不良贷款“双升”现象值得警惕

目前我国经济仍处于增速下降、行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经济总体呈现疲弱态势,在此大环境下不少借款人自身经营管理不善,造成应收账款过大或产能过剩产品大量产品积压,导致流动性资金紧缺,借款人还款能力下降或无力还款现象增加。2015年上半年我县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45109万元,较去年同期增加42042万元,不良贷款率达到5.43,比去年同期上升5个百分点,形成“双升”,且形成不良贷款的行业主要集中在仓储物流、制造业、有色金属等行业,此现象值得各银行业金融机构重点关注。

四、政策建议

(一)统一认识、改变观念、加强协作

当前,如何充分发挥金融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作用,如何为县域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强大活力,既是金融部门面临的重大课题和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也是保持金融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既要认清形势的严峻性,正视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又要看到经济发展中蕴含的诸多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把促进经济平稳发展作为当前的首要任务,结合全县发展实际,找准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和切入点,进一步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创新思路,强化工作,为促进全县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

(二)加强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1.加大对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各金融机构要围绕县委县政府的经济发展规划,主动做好金融服务工作。

2.加大对重点行业的支持力度。各金融机构要按照调结构、保重点、择优限劣的原则,支持推进传统资源型产业优化升级,促进商贸服务、磷化工等行业发展。

(三)继续保持信贷合理均衡增长,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投放力度

1.落实好农惠农政策,加大涉农信贷投入。各金融机构要深入学习领会中央工作会议精神,切实承担起金融支农责任。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加大对新型生产经营主体的信贷支持工作。

2.个融机构要围绕我县特色农业发展重点,加大信贷投入,支持生态农业等优势产业的发展,促进农产品品牌创建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全面提升特色农业发展水平。

(四)加大对县域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重点支持小微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银行信贷存款工作总结例9

信贷补贴论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农村金融的主导理论。八十年代以后,农村信贷补贴论逐渐被农村金融市场论替代。农村金融市场论特别强调市场所起到的调节作用,指出农村资金机会成本较大,认为政策性的金融会破坏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农村的金融中介结构可以通过利率的市场化补偿其发生的金融成本。

金融抑制是分析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状况时最为常用的一个概念,农村信贷补贴论和农村金融市场论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金融抑制产生的原因和解决方案。从理论角度进行分析金融抑制可能是供给型或需求型中的任一种。

2.金融生态环境的解读

所谓生态是指生物与环境之间或生物本身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环境是指人类生存自然现象的总体,环境和生态是两个相对独立的名词。金融组织为了寻求生存和发展与其自身生存环境之间长期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过程金融生态,金融生态就是通过分工与合作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特征的动态平衡系统。

3.金融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

金融业改革发展的顺利进行直接受到金融环境的影响,加强和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是极为必要的。影响金融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包括:社会信用体系、金融机构及信贷资金、支付清算服务体系及政府的政策及执行等。

二、现阶段我们国家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状况

为了能够更清晰的说明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状况,我们以辽宁省丹东市为例从信贷资金支持状况、农村支付环境状况、金融机构设置情况及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等方面来进行分析。

1.金融机构网点在农村地区的设置情况

辽宁省丹东市截止二零一三年年末共有银行机构十三家,营业网点共有二百四十个,其中城市营业网点数占总营业网点数的46%,农村地区网点则占据54%。

2.农村信贷资金的支持情况

截止二零一二年末,辽宁省丹东市银行各项贷款总额共计580亿元,其中涉及到农业的贷款占贷款总额的24%;涉及农林牧渔方面的贷款占涉农贷款总额的32%;涉农其他方面贷款占涉农贷款总额的68%;按贷款城乡地域分类,农村地区贷款占涉农贷款总额的87%;城市涉农贷款占涉农贷款总额的13%;按贷款接受主体分类,个人涉农贷款占涉农贷款总额的27%;企业涉农贷款占涉农贷款总额的73%。

3.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情况

金融服务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支付结算工作,提高农村支付结算水平是农村多层次的客观需要。现阶段农村支付服务环境情况可概括为:支付系统等金融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但部分地区仍较为落后、农村人均银行支付结算账户拥有量较高、联网核查系统已经覆盖农村所有银行网点、农村地区的主要支付结算方式依然是现金、银行卡受理市场建设发展迅速,但总体来看依然落后于城市。

4.农村信用体系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农村经济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农村经济长期以来存在着信用缺失的问题,这严重的影响了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发展,最终造成农民贷款难、银行放款难的局面,严重的影响了农村整体。为了改变这一被动的局面,国家发动主要金融机构在二零零八年开始加强了对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三、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农村金融机构布局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农村地区银行网点覆盖率偏低。辽宁省丹东市农村银行机构网点仅占自然村总数的10%,换句话说平均十个自然村才有一个银行机构网点,农村地区银行网点的数量不能够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从农村银行机构网点在当地的分布情况来看,大多数的银行机构网店多集中在经济相对发达的村镇,有的经济落后的村镇甚至没有银行网点。

其次,追求效益最大化导致农村金融网点萎缩。农村金融机构规模较小是农村金融机构萎缩的一个重要原因,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如果受业务量限制出现亏损,金融网点的应对措施就是撤离或合并,这就制约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

2.农村信贷市场存在的问题

农村信贷市场发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阻碍农村信贷市场发展的主要原因可概括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出发点偏离了三农主题;现有信贷产品不能满足农村信贷市场的需要;农村信贷服务不完善抑制了信贷需求、信贷没有有效的载体支撑;信贷营销力度不够等。

3.农村支付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概括的说,农村支付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有:支付结算资源配备不合理而且银行卡受理环境较差;支付服务组织较为单一,个人银行结算账户用途过于简单;支付结算体系基础结算建设落后,制约了业务的开展;支付结算知识未能普及,制约了支付结算工具的使用;支付结算收费偏高,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难以推广。

4.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可概括为:地方金融机构及政府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缺乏积极性;农户信息真实性难以得到保证;农村信用评级缺乏科学性及合理性;农村征信市场缺位严重;风险分担机制不够健全。

四、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议

1.农村地区金融网点数量急需扩大

农村金融机构不能在过分的依赖农村信用社,银行监管部门应该放宽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机会,鼓励并引导各商业银行积极的进入农村金融机构结构布局,鼓励商业银行及政策性银行对三农的信贷支持。另外,要逐步加强农村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建设,通过信用担保机构来帮助农村金融机构分散风险。

2.农村地区信贷资金的支持力度要加强

农村资金的大量转移、流走,使乡镇涉农金融机构缺少资金,造成存款比例失衡,这对农村经济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为加大农村地区信贷资金的支持力度提出建议包括:强化信贷资金的支农责任,引导涉农金融机构开拓农村市场;逐步完善农村信达抵押担保机制;各项信贷支农政策要切实有效的落实;金融政策宣传活动要在农村积极的开展,推动农村金融服务全方位覆盖。

3.提高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水平

农村金融服务的首要任务是加强支付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畅通结算汇路、优化支付环境。提高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水平的具体建议包括:加快农村信用社及邮政储蓄银行支付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银行卡的功能要开拓创新;积极推动新业务、新机构的发展;扩大农民工银行开的特色服务范围。

银行信贷存款工作总结例10

一、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县域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有所弱化

1、县域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弱化的主要表现

从经济结构和贷款结构分析(列表一):1999-2003年,文成县工业总产值每年稳定增长,年均增长速度为13.2%,而同期文成县金融机构工业贷款从1999年末的7533万元下跌至2003年末的2560万元,呈逐年递减趋势,年均减少速度高达22.4%;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速度为2.3%,同期农业贷款的年均增长幅度大大高于农业总产值的年均增长幅度,但波动幅度也大,农业贷款大幅减少或相对增加少的年份里,农业总产值就相应降低。

从经济总量发展趋势和贷款总量增长趋势分析:1999--2003年,文成县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11.9%,而同期文成县金融机构的贷款年平均增长率12.6%,略高于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但与全国平均发展速度比较,我县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数,而贷款年平均增长率则低于全国平均数,作为现代经济核心的金融对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支持明显不足。

2、县域金融对县域经济支持弱化的主要原因

(1)国有商业银行实行集约化经营战略,过分强调集约经营的统一性,忽视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没有找到集约经营统一性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性的结合点。在机构网点设置上实行收缩战略,撤并在偏远山区或经营效益差的金融网点,据统计,从1999年末到2003年末,文成县金融机构网点由86个减少至41个,减幅高达52.3%,使县域经济金融服务网点不足;在信贷管理上实行严格的授权授信制度,尤其是镇级金融机构没有审批贷款的权力,只负责实地调查、组织材料申报;在信贷考核上实行"零风险"和"信贷人员第一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即便是由上级行履行审批手续的贷款,一旦出现风险,也要基层行承担主要责任,信贷员本身也将背负上重大责任,造成信贷人员的"惜贷"、"惧贷",削弱了信贷支持的力度。

(2)资金外流现象严重。由于经营机制、追求利润最大化等因素,邮政储蓄部门上缴全额存款、各国有商业银行将剩余资金上划等,使资金流出县外。从1999年以来,文成县金融机构存差不断增加,由1999年的1.9亿元上升到2003年的14.5亿元。这说明在一定程度上,各商业银行从县域吸收的资金50%以上流向了城市,进一步削弱了县域金融对县域经济的支持。

(3)信贷投向政策发生很大变化。县金融机构在一如既往地支持农业经济等国家产业政策的信贷投入时,逐步从一些高风险行业退出,大力发展个人消费贷款等新兴贷款。如住房消费贷款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在个别金融机构的贷款业务中已占1/3以上,一方面减少了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信贷资金的支持,另一方面由于县域经济的特点决定了此类贷款对地方经济发展无丝毫作用。

(4)信用环境影响了金融机构的信贷投入。由于历史等原因,全县信用观念仍然较差,2004年文成县国有商业银行在剥离了4017余万元不良贷款和核销了637.4万元不良贷款后,不良贷款依然出现反弹,导致金融机构贷款大量沉淀和流失,严重威胁金融资产安全,并使对好的经济个体产生"逆向选择"或"道德风险",信用环境更趋于恶劣,使金融机构惧而却步,贷款发放慎之又慎,直接导致了金融机构贷款的逐年下降。

(二)贷款使用效率降低影响了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1、贷款使用效率降低的现象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货币信贷处所做的以上海市为例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衡量贷款使用效率的指标主要有两组,一组是相对指标之间的关系即GDP实际增长率与贷款增长率之比;另一组是绝对指标之间的关系即GDP总量与贷款余额之比;当期贷款增长率对当期GDP实际增长率影响不明显,而当期贷款余额对当期GDP问题影响非常明显。

1999年-2003年,从全国范围看,随着市场经济的成熟、科学技术的进步、信贷管理制度的健全,贷款使用效率逐步提高。而对文成县GDP总量与贷款余额之比着项绝对指标的分析,1999年文成县域GDP/县域贷款余额=1.44,2003年文成县域GDP/县域贷款余额=1.40。这说明文成县域贷款的使用效率不仅没有提高,反而出现下降现象。

2、贷款使用效率降低的主要原因

(1)信贷长期化趋势降低了贷款的周转速度,直接影响贷款的使用效率。近几年以来,中长期贷款增长很快,在贷款中占据比例越来越大。据统计,2003年末,县域中长期贷款余额占全部各项贷款余额的比例达32.7%,同比上升近3个百分点。这表明贷款结构出现了由以前的"借短用长"向"借长用短"的趋势,信贷长期化必然降低贷款的周转速度,从而影响贷款的使用效率。

(2)县域投资结构的一些不甚合理面弱化了贷款的使用效率。2003年文成县域房地产开发共完成7000万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12.6%,县域信贷投入房地产开发的量亦增长明显。房地产开发具有直接进入最终消费的性质,而文成县工业不发达的特性使得钢筋、水泥等生产建设资料绝大部分在外购买,因此,房地产领域的投资对文成县GDP的贡献相对较弱。此外县域中的一些重复建设不仅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也对有限的信贷资源造成浪费。

(3)银行经营体制变化,银行之间的竞争激烈,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贷款的使用效率。某些商业银行支行为了既完成上级行的贷款投放任务又完成存款考核任务,采用虚增贷款方式,信贷资金仍然流在银行,并没有进入经济活动当中,从而降低贷款效率。

(三)政府越位和市场缺位现象使金融业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后劲乏力

近年来,各级政府部门及领导的金融意识增强,政府越位现象在淡化,但由于金融业的市场化改革还没有真正完成,市场缺位现象还是比较严重。

(1)金融机构的贷款直接或间接受到行政干预。金融机构的信贷自或多或少地受到政府管制,甚至于出现地方产业与国家产业政策矛盾的现象。

(2)金融机构的业绩考核由行政做出,而非市场做出。近些年强调金融风险和金融稳定时,则干脆不发放有风险的贷款,浪费了有限的资金,而没有相应的奖惩措施。

(3)金融机构负责人的任免由行政决定,没有建立银行家制度。金融机构内部的任免奖惩和工资制度,类似于行政机构而非企业机构,导致金融部门无法提供有吸引力的工资和机会,难以留住优秀人才,面临竞争时,人才流失更为严重。

二、措施、建议

(一)改善金融对县域经济发展弱化的建议

1、整合金融资源,建立有利于减少县域资金流失的机制,确保县域资金用于县域经济发展。一是人民银行要发挥窗口指导作用,有效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地方经济建设实际,适时信贷政策指引,确保县重点项目资金需求。二是规定各国有商业银行从县域吸收的资金按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县域经济发展,要积极争取上级的支持,提高存贷比率(最好确定一个最低存贷比),将上存资金降到最低水平。三是要求邮政储蓄资金支持县域经济发展,要改变当前邮政储蓄全额转存的情况,邮政储蓄机构吸收的资金须全额委托县级法人金融机构使用,风险由县级法人金融机构承担,这部分资金用途和对象不受限制,只要用于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

2、国有商业银行要加大对县域经济支持的力度。商业银行要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争取最大限度的信贷审批权限、指标和较宽松的信贷政策,增加经营自。县域经济特色各异,国有商业银行要加强对县域经济的调查研究,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的不同状况和特点,加强和改进信贷工作,避免信贷资金运用上的"一刀切"。建立完善信贷考核制度,发挥信贷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用好用活每一分信贷资金。

3、加快县域信用建设,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各级地方政府要强化金融意识,加快信用村、信用镇的创建,协助金融部门维护金融债权,营造和维护好镇域的信用环境,使金融部门能够放心地增加对镇域经济的贷款支持。人民银行要积极发挥现有信贷咨询系统的作用,加大推进金融业征信体系建设,为"守信走遍天下,失信寸步难行"创造条件。县域企业、个人应珍视信用,诚实守信,贷款有借有还,以良好的信誉赢得金融部门的贷款支持。

(二)提高贷款使用效率的措施、建议

1、商业银行要切实以市场为导向,贯彻适度从紧的稳健货币政策,对县域经济的金融支持应注重结构上的优化和调整。要围绕文成县政府确定的"五大基地"建设,寻找信贷工作新的切入点,以此统领和带动县域经济发展。

2、建议建立担保公司,引导资金加大对县域中小企业的支持。当前,银行资金之所以趋向于基础设施、消费领域和少数优势企业,其重要原因在于缺乏良好的信贷投入环境。政府部门要出台政策、改善环境,按照支持发展与防范风险相结合、政府扶持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开展担保与提高诚信相结合的原则,加快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的建立,解决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的因找不到担保企业而无法贷款的问题。从而提高信贷资金使用效率,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新晨

3、贯彻落实投资体制改革政策,实现投资资源优化配置。要以"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引导企业、民间资本投向。民间资本相对于银行间接融资更具有单纯的趋利性,其流向和流量完全以市场为准则。市场化的民间融资行为必须与信贷资金的投放形式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同时也使信贷资金的投向更为合理,使信贷投向更贴近于地方经济发展的资金实际需求,从而更高效地发挥效用。

(三)政府归位和市场到位的政策措施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