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教育探索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7 18:13:10

教育探索论文

教育探索论文例1

求学网小编为你提供论文范文:“物理教育论文探索高中物理教育”,大家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写出论文。

物理教育论文探索高中物理教育

以上就是我们为您准备的“物理教育论文探索高中物理教育”,更多内容请点击求学网论文频道。

教育探索论文例2

素质教育的实施,教师是主导,是关键、是核心,首先要求教师既要有较高的道德情操,又要有献身教育事业的品德素质;既要有现代化教育思想和知识技能,又要具备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实践知识;既要学习、总结、借鉴别人成功经验,又要敢说、敢做、敢创新。在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途径中,要做到能文能武,要善于总结,为推动素质教育奠定基础。

教师须有新的科学观念和新的文化知识面。身教重于言教,教师不仅是靠传授知识去教育学生,更要用自己的人格,品质,去感染学生;在学生看来,教师是他们心中的楷模和表率,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直接影响着学生,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必须在选题、分析题、画图、列式、运算和结果等各方面,都做到书写工整、分析透彻、推理严密、计算准确、过程全面,切忌在教学中语言不当,逻辑推理不严密,列式运算马虎,书写混乱,甚至在讲课时,语言表达模棱两可,表情显得疑神疑鬼和呆板。

二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实施创新教育是当今社会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走向,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主题,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基本科学素质和开发学生创新的潜力方面,有着其它科学无法替代的作用。

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不管什么模式,都应该是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统一,应该同时发挥学和教两个方面的积极性。

1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问题是创造的开端,没有问题便没有创造。正如海森堡所说“发现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

长期的“填鸭式”教育,中国的孩子很少提问题了,发现问题的能力很差,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熟视无睹,不善于有意识地去发现、去研究,因此这是一块非常有潜力的开发地。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不断地引导学生、启发学生,使他们做个生活的有心人。

课本中有许多问题有待学生进一步探索研究,如“阅读材料”、“思考与讨论”、“做一做”等栏目可以衍生出许多适合学生的“研究课题”。老师在课堂上有意识地留一些“悬念”,留待学生进一步去钻研讨论,这无疑是锻炼学生思维的好方式。

2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自觉实践、生动活泼地发展。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应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占据主体地位。

讨论,能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以及摆事实、讲道理、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在讨论中,师生互相交流,能创造一个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增进师生情感。学生从讨论中解决了问题,能得到一种自我肯定和心理满足;讨论应面向全体学生,教师通过参与讨论、点拨、诱导并适时激发,实现因材施教。师生互帮互学,使低层次的学生有反馈的机会,有补偿的余地,使高层次的学生有独立思考、发散思维的空间,并由此获得成功的体验和自信:在讨论中学生能积极思维、发表独立见解、标新立异、异想天开,有质疑问难的勇气,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发挥其独特才能的机会与场所,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

有的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很吃力,因为学习成绩不理想感到苦恼,思想压力大,性格沉闷,自信心不强。究其原因,大都是在学习中处于被动状态,在课堂上被动接受知识,教师讲什么就学什么,教师的板书一字不漏抄下来,有作业就完成作业,没有作业就不知道该干什么了。不会评价自己的学习,缺乏独立自主的学习精神。这种学习态度和方法,不仅学不好物理,而且在行为习惯上潜移默化,使个性品质上形成依赖、封闭、缺乏自信自立的心理状态,影响着人格的健全发展。

要会自学首先要读书,要会读书。物理教材是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工具,教材体现了教学大纲思维逻辑和思想教育要求。取代传统教法,引导学生课前阅读教材,养成看书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针对学生在阅读中出现的读不惯、读不细、读不懂等问题,就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根据教学大纲明确的重点、难点,根据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具体如下,a通读:新课前,及时布置预习提纲和思考题,使学生带着问题通读本课内容,大致了解知识结构和要点,疑难处做记号或拟问题为课堂的学习做准备:b详读:要求将现象和概念规律联系起来,逐句细读,多思,将相关的知识联系对比,抓住实质,了解知识来龙去脉,对基本概念了解表达方式和清楚应用范围和条件,反思多问,从不同角度思考;c精读;弄清重点字句,懂得术语涵义,把概念和规律活化,达到见“物”明其“理”,“知理”联系“物”,灵活地将物理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阅读时注意层次,由粗到细、由表及里、由点到面、由现象到概念和规律,经过阅读,复习阶段达到对教材基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更进一步增强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今后独立有效地从浩瀚的书海中寻找和猎取必要知识,获得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三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培养高素质人才

教育探索论文例3

“追根溯源,美学相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是看好了美的这种动力性,即相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推动力”。下面是编辑老师为大家准备的美学视域的思政教育探索。

高职思想政治教学美学渗透的功用性和可行性

(一)从目的功用的角度看

探索高职思想政治教学的美学渗透,有利于“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贯彻,促进高职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通过思想政治教学对美学的借鉴,把审美活动和审美教育的规律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学当中,可以使学生在愉悦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的熏陶,开阔他们的精神世界和思想境界,提高他们明辨是非美丑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这便更加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从受教育者的角度出发,更加人性化地关注到了学生的综合素养,淡化了职业教育的功利色彩,促使高职学生除了在专业技能外,还能在心理美、思想美及人格美等方面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从方法论的角度看

探索高职思想政治教学美学渗透,有益于挖掘思想政治课本身蕴涵着的丰富的美学因素,开辟高职思想政治教学的新视角

教育探索论文例4

 

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新课标》把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过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课程实施的主要内容教育论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论文怎么写。《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促进其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因此,教师必须要相信学生,解放学生,要敢于放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把讲解权、思考权、评价权还给学生。教师要鼓励并创造各种学习机会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问题由学生自己去发现解决教育论文,规律由学生自己去探索应用,概念由学生自己去概括提炼,文本由学生自己去解读体悟,实验由学生自己去设计操作,作业由学生自己去布置选择,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在其过程中,教师当好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

2、合作学习论文怎么写。小组合作学习,在当前教学中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是时展的需要,是用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合作性来促进学习,以群体发展为评价、共同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合作学习是将个体间的差异当作一种教学资源教育论文,以达到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协同发展的目的,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显得尤为重要。要实现学生的“互助合作”的学习,应把教材当作导火索,建立合作学习小组,着力培养小组领导人,变“课本剧”为“生命交响曲”,支撑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以及教育资源之间有效的交往和沟通,并倡导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实现学生之间的广泛互动,学生教学生、学生帮学生、学生影响学生、学生引领学生…。让学生全身心地积极参与学习,分享彼此地思考。人人学会教育论文,人人获得成功。

3、探究学习。构建主义理论主张让学生通过自主活动、感受、体验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从而构建自己合理的认知结构论文怎么写。探索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相对应,它是指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学习活动。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激发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探究的自信心,让学生获得体验成功的喜悦,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教师不做“讲师”做“导师”教育论文,要做一个教育理念的行动者,做学生成长的推手和拉手。应恰当的发挥主导作用,少讲精讲、一少胜多、言简意赅,教会学生自己分析提炼问题,掌握获取知识的钥匙。

教育探索论文例5

陶行知在《第一流的教育家》中指出:“我们在教育界任事的人,如果想自立,想进步,就须胆量放大,将试验精神,向那未发明的新理贯射过去;不怕辛苦,不怕疲倦,不怕障碍,不怕失败,一心要把教育的奥秘新理,一个个的发现出来。这是何等的魅力,教育界有这种魅力的人,不愧受我们崇拜!”①这种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就是创造精神。30多年来,曾祥芹在语文学界发表了“一语(语言)双文(文章和文学)论”,率先阐述“文章学课程开发论”;在语文教学界主编出版了《语文教学能力论》,阐发了“语文教师业务修养”的“十能”体系;首倡了“快读快写比翼双飞”的语文教育高科技;在文章学界最早《呼吁开展文章学的研究》,率先主编出版了《文章学与语文教育》和《文章学教程》,将文章学视为指导语文教育的主干理论;在阅读学界主编出版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套《阅读学丛书》5本;进而自我超越,主编出版了有中国特色的《阅读学新论》;创编了《历代读书诗》,彰显了阅读诗性文化论;主编出版了“阅读动力学”专著《阅读改变人生》;主编出版了《文章本体学》,建构了前所未有的实用文章概念体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会长、博士生导师周庆元教授在《浅谈曾祥芹教授对语文教育学研究的杰出贡献》一文中称曾祥芹先生在语文教育学中以上五个方面创新突破贡献为“五论创新”:一语双文论、两学指导论、文章课程论、双快比翼论、教师能力论。以上理论填补了我国语文教育学中理论建设的种种空白,对中国语文教育进程的理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新概念快速作文就是在“双快比翼论”中创立的,该理论和实践成果已让数以万计的师生受益。

二、开拓精神:深入文章学、阅读学、语文教育学等学术前沿

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就是开辟精神、拓荒精神。陶行知先生认为“国家有一块未开化的土地,有一个未受教育的人民,都是由于我们没尽到责任。责任明白了,就放大胆量,单身匹马,大刀阔斧,做个边疆教育的先锋”“开辟时,目光要远”“有胆量开辟的人,即是开辟的教育家,都是第一流的人物。”②曾祥芹先生从教52年,治学33年的经历何尝不是一直都在开辟、拓荒呢?曾先生就是怀着教育报国的责任,凭借高远的学术境界,依照“开辟拓荒”的高标准,开创了两门新学科。“实用文章学”超越“广义文章学”,与语言学、文艺学鼎立,属于语文基础学科的创新;“汉文阅读学”超越“普通阅读学”,与外文阅读学并立,这属于语文技术学科的创新。这两门新学科的建立对于填补“语文学”的空白有开创之功。因为“学科创新”是高难度的尖端创新,它不限于某一观点、某一材料、某一思路的局部创新,不是写几篇、几十篇有创新点的论文就算了事,而是“发现新大陆”的别开天地的综合的体系的创新。从创新范围看,它包含“学”的原理创新和“术”的技法创新以及“行”的工程创新。从创新内涵看,它既包含科学性的创新(如新观念、新事料、新思路等),又包含人文性的创新(如新体验、新情感、新心态等),其成果要经得起科学性和人文性的双重检验。曾先生认为,勇于创新,开辟新学科,这是做学问的无穷乐趣;不拘泥传统,敢于向权威挑战,这是做学问的可贵性格。只有这样,才能把学术研究推向前进。正是他多年来对学术研究“荒地”的关注和开辟,对学术创新的不懈追求,让他在国内外学术界筑起了实用文章学和汉文阅读学两座“学术山峰”。

三、哲学依据:保障曾祥芹学术思想健康深入持久开展

世界教育的趋向从“知识中心”到“能力中心”再到今天的“人本中心”,是和哲学的发展史分不开的。西方哲学在经历了古代的本体论、近现代的认识论演化后,发展到了当代的生存论。人类则经历了从古人对外部世界的惊讶,到近现代人对外部世界的怀疑和认识,再到当代人对自身生存境域和状态的困惑。哲学研究已经整体性地开始了“生存论转向”。曾祥芹先生更是顺应哲学的历史轨迹丰富完善了阅读哲理的“三体框架”:从宏观视角,立足哲学高度,建构中国阅读学的理论体系,把“阅读本体”界定为阅读主体(读者)和阅读客体(读物)的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他响亮地提出“阅读是为人的,它要满足读者的精神生活需要”;“阅读又是人为的,它要展现阅读主体的本质力量,追求真、善、美的发展水平。”

曾祥芹先生根据科学学中的科学原理――科学技术――科学工程三级体系,提出了阅读原理――阅读技术――阅读工程三级体系和快写原理――快写技术――快写工程三级体系。笔者正是根据以上三级体系探索了快写原理,完善了快写技术体系,总结出版了快写工程实用成果。让学生愿写、会写作文,不再怕作文;让老师会教、善教,不再愁作文。

由以上可看出,哲学依据是保障曾祥芹学术思想科学健康持久开展的基础。

四、实践意义:在语文教育教学、阅读和作文领域让无数人受益

曾祥芹先生在语文教育学、阅读学和文章学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成果让无数人受益,有很强的实践意义。1980年以来,曾先生已506篇;1986年以来,已出版著作33本,1000多万字。这些成果已经远传五大洲,遍布全国各地。不论是大学教授,还是中小学教师;不论是研究生、本科生,还是中小学生;不论是国家首领,还是贫民百姓;不论是国内学者,还是国外专家都在不同程度上体验了实用文章学、汉文阅读学、语文教育学创新理论带来的益处。仅在其语文教育学“双快理论”下创立的快速阅读、快速作文实用成果就多达600多万字,普及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让数以万计的人受益。

五、长期影响:突破时间空间发扬光大曾祥芹学术思想

曾先生强调,要立身学坛,自成一家,一靠学术领先,二靠人格纯正,即使学术一时立不牢,至少人格要立得稳。追求人品俱佳的人,其学术的每一步进展都要靠人格的磨练来支撑。曾先生长期兼任中国文章学研究会和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两个会长职务,团结带领数百位教授、研究员、编审,以及硕士、博士生导师。这靠的是他的博采众师,广结人缘,善待诤友,外圆内方,不为书奴,志当文胆,耐得寂寞,愈挫愈奋。靠的是他的治学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当你根据社会的广远需要和个人的才学潜能选定了学术拓荒的目标之后,切忌见异思迁,中途转向,一定要矢志不移,终身以之,才会最后胜利;“百炼成钢绕指柔”――当你在治学的坎坷道路上遭遇各种磨难和挫折的时候,一定要迎难而上,愈挫愈奋,用“创商”去指挥“情商”,用“情商”去提高“智商”,“三商”兼备,方成大器;“学海迷茫未有涯”――当你在学术长征中披荆斩棘取得阶段性成果之后,一定要戒骄戒躁,反思得失,通过科学扬弃确立拓荒新标,让问题意识引导自己不断开拓前进。细数曾教授的治学历程,30年文章学“拓荒”,27年汉文阅读学开创,52年杏坛执教,古稀之年仍笔耕不辍,让我们不能不为之动容,不能不肃然起敬。正是他的这一份坚持,让他成就斐然,著作等身,影响深远。由他的创新理论衍生的实用成果多达几千万字,曾先生的人格魅力和学术成果突破时间和空间发扬光大也是顺其自然的事情了。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认为,当下的教育家具备了“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和“敢入未开化的边疆”两要素当中的一种,就可以算为第一流的人物,第一流的教育家。拉斯克在1918年提到,伟大的教育家有五个标志:对教育进程的理论做出过贡献;观点背后有明确的哲学依据;提出过新观点;所作的工作有实践意义;在很长时期内都被认为是有影响力。③无论从哪种标准来看曾祥芹先生都已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

注释:

教育探索论文例6

[5]King, F., et al. Defining Distance Learning and Distance Education[J].AACE Journal, 2001,9(1): 1-14.

[6]Wagner, E. D. Emerging Learning Trends and the World Wide Web. Webbased Training[M]. Englewood Cliffs: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s,2001:33-50.

[7]范太华,等.网络教育与网络学习[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13:127-129.

[8]Khan, B. Webbased training. Englewood Cliffs[M].Englewood Cliffs: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s,2001:14.

[9]王宇飞,孔维宏.浅谈网络教育环境下的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4(1):54.

[10]肖宝华.论开放教育毕业论文质量的有效保障[J].继续教育研究,2011(7):62.

[11]梁红丽.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工作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4):28.

[12]基更,D.远距离教育基础[M]. 丁新,译.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142-146.

[13]孙耀庭.毕业论文的远程指导与过程监控[J].中国远程教育,2007(4):40.

[14]蒋亦华.我国本科毕业论文制度的阐释与建构[J].现代大学教育,2009(2):101.

[15]Dohmen, G. A New Field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Activity [J]. Distance Education, l976:65.

教育探索论文例7

【21】魏法汇.《高等教育生态化背景下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1年第2期,第35页。

【22】王遐见.叶昌友.《构建大学生生态伦理意识培育机制》[J].,《东南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第44页。

教育探索论文例8

区域公共实训中心是面向区域内职业院校、企业和社会提供实习实训、师资培训、技能竞赛、职业培训、技能鉴定、产品生产、技术研发等多种公共服务的场所, 现阶段, 其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 仍需不断完善。

一、职业教育区域公共实训中心建设的背景与基本思路

首先, 建设背景。 (1) 政策要求建设职业教育区域公共实训中心, 如《关于大力推进全省公共实训中心 (基地) 建设的指导意见》[1]要求:“力争到2016年每个设区市重点建设1~2个市级综合性公共实训中心, 打造一批县域公共实训中心和专门化、开放性、有特色的专业 (专项) 公共实训基地”。 (2) 中小城市的公共实训中心建设严重滞后, 大部分中小城市没有建设[2]。 (3) 德州市公共实训中心建设必要且急需, 2013年以前, 德州区域大部分中职学校 (含技工院校) 实习实训设备缺口较大, 2012年全市32所中职学校仅有不足1.9亿元的实习实训设备资产。

其次, 建设基础。2012年, 为发挥德州职业技术学院在区域的龙头带动作用, 《德州市公共实训中心建设研究》项目在学校立项, 2013年, 投资1.393 2亿元的德州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获德州市发改委批准并获资金支持, 项目落户学校, 同年完成大部分建设任务并投入使用, 研究成果得到进一步完善。2014年, 市政府研究确定, 占用学校100亩土地, 再投资2.92亿元, 进一步扩建公共实训中心, 增加建筑面积3.657 6万平方米。2015年, 《多元投入、产教融合的区域公共实训中心建设研究与实践———以德州市公共实训中心建设研究为例》获山东省职业教育教改课题重点课题立项并获5.5万元研究经费支持, 该课题2017年结题并获评审专家高度赞誉。

最后, 建设思路。职业教育应立足中小城市公共实训中心建设, 探索公共实训中心建设的路径, 依据空间相关作用和利益相关者理论, 形成多元投入机制, 凝聚合力, 错位发展;遵循公益性服务、市场化运作原则, 建立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三层架构的管理模式和共建、共享、共担责任的企业化运行机制;通过德州市公共实训中心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创新德州模式。

二、职业教育区域公共实训中心建设的目标与主要内容

第一, 该成果主要解决教学问题。一是解决公共实训中心建设路径不清、管理成效不高、多主体育人不到位、资产投入与人才培养质量不平衡的问题;二是解决政府管理缺位、各院校独立建设、不能共建共享、院校间人才培养质量不平衡的问题;三是解决合力小、引资难、行业企业融合不深入、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发展需求不平衡的问题。

第二, 该成果改革的具体目标和内容。一是探索多元投入、多主体育人的公共实训中心建设路径, 建设高标准的德州市公共实训中心;二是盘活区域职业教育实习实训资产, 实现基地共建、资源共享、人才共育;三是探索高效的公共实训中心管理体制机制建设, 形成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德州市公共实训中心管理机制;四是创新公共实训中心建设可借鉴、可复制的德州模式, 将建设经验推广全国。

三、职业教育区域公共实训中心建设的主要成果

第一, 多元共建, 创立“3343公共实训中心建设路径”。经过探索, 形成了德州市“3343公共实训中心建设路径。”第一个3是指建立三个小组, 一是项目研究组, 研究公共实训中心如何建、在哪建、谁投资、谁推动的问题, 主持人一般由区域高职教育的龙头学校负责人担任;二是市场调研组, 调研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主体对建立公共实训中心的意向;三是建设推进组, 主要任务是应用研究成果, 协调、推动公共实训中心在政府立项。第二个3是指重点调研财 (投资) 、物 (土地、设备) 、人 (管理、技术) 三方面的可应用状况。4是指重点协调多元共建中的四个主体, 一是优先考虑政府主导作用, 二是重点考虑学校主体作用, 三是充分发挥行业指导和主体作用, 四是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最后一个3是指建设三个体系, 一是制定建设方案体系, 二是建设运营管理体系, 三是建设组织保障体系。

第二, 盘活资源, 创建“1+N公共实训中心建设框架体系”。2014年, 为盘活各学校资源, 由各学校为主, 错位发展、特色发展, 吸引各方面资金投资建设各分中心, 按认定标准, 由政府分二批认定了10个分中心, 如认定了山东华宇工学院的电气与制冷技术公共实训分中心、德州交通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汽车工程公共实训分中心等, 德州市“1+N”公共实训中心框架体系基本建设完成, 1是指德州市公共实训中心, N是指各分中心。

总之, 职业教育区域公共实训中心建设对于职业教育培养高技术技能型人才有极大地影响, 各方应加强重视。在探索实践中, 要以德州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为标杆, 整合多方资源, 这样才能顺利建设一大批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为职业教育服务。

教育探索论文例9

根据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的原理,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是对立统一地存在的,当间接经验教育模式一度成为压倒性的教学模式时,与之相对立的直接经验教育就一定会有人提出来,并不断发展。体验式学习理论就是最重要的直接经验教育模式之一。体验式学习模式的思想和实践自古以来就有,不过被学者有意识地、系统地提出来却是20世纪以后的事。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体验式学习理论已经被教育界认可,并不断推广到教学中。本文旨在通过梳理体验式学习理论的发展历程并归纳其基本形态,探索发展我国成人教育的新思路、新对策。

一、体验式学习理论的发展历程

没有任何理论是从天而降,体验式学习理论亦然,就其存在雏形而言,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出现体验式学习。作为人类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孔子的某些教育思想完全符合体验式学习的标准,而古希腊三圣贤之一的亚里士多德指出,就那些我们一定要会做的事情而言,必须在能做之前,就应该通过做它来学习它。但体验式学习真正开始形成自己的理论,却是20世纪以后的事,概而言之,此理论的发展大致经过以下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世纪初至40年代,代表人物是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主要内容是“直接经验+反思”。针对美国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注重间接经验及其广为诟病的弊端,杜威从实用主义哲学出发,详细论述体验式学习的本质。杜威认为,教育的本质是经验的改造。儿童经验是教育的基础,其主要目标则是积累儿童的经验。爱玩、好动,即“做”是儿童的天性,并且这些经验都是具体、现实的,在这些体验中,儿童以及学员不但体验活动,而且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形成“反思性思维”,通过活动结果来检验最初的假设和猜测,实现学习者对经验、体验的改造。杜威的理论后来被概括为“直接经验+反思”。第二阶段,从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代表人物是罗杰斯,核心内容是“直接经验+情意体验”。杜威的“直接经验+反思”模式曾风靡一时,然而,从20世纪40年代初开始,历经近十年研究未达到理想效果后,这一模式的影响力急剧下降,但其尊重人性、强调个性、突出情意的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得到继承和发展。在罗杰斯看来,学习绝对不能只有一种模式,其基本形式包括认知学习和体验式学习。前者主要指理论知识,如文学、语法等;后者则是指知识应用,如计算机操作、学医等,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个性参与、内发动机、自我评价和渗透影响。由此可见,罗杰斯的体验式学习比较强调个性的发现和培训,强调学习要满足学习者的需求和愿望,后人将其模式概括为“直接经验+情意体验”。第三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这一时期在思想上并没有新突破,代表事件主要是一些组织的成立,这一阶段的体验式学习模式被称为“户外运动模式”。

20世纪60年代以来,过分强调以直接经验为主的体验学习模式之弊端持续显现,而课程本位教学活动逐渐回归。体验式教学的坚定支持者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把重点从理论研究转向社会实践,主要表现为建立一些以践行体验式教育为主旨的学会。1971年,“主题冒险”组织成立,同年,美国体验式教育学会成立,不久后,发端于苏格兰的户外训练运动引进新的教学方法。这些组织以及新的教学方法把体验式教育看作一种教育哲学和方法论,旨在通过置学生于直接经验和反思中增长知识、发展技能和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同时期,发端于苏格兰的户外训练运动也在教育界掀起一波采用新教学方法的浪潮。第四阶段,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在代表人物戴维库伯的努力下,创造体验式学习理论中迄今为止影响力最大的“体验式学习循环模式”。20世纪70年代,在建构主义兴起的背景下,学者开始从新的视角、以新的方法研究学习。人与人的互动、人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以及彼此之间的相互建构备受学者关注。建构、主体间性、施动者、过程、嵌入等概念和视角引进学习研究并被广泛应用。学习不能只是依靠体验和反思,这些方法与途径并不能使学习效果最佳化;学习被认为是通过经验转化创建知识的过程,而知识则来源于人们在互动中获得的经验以及经验转化成知识与行动的过程。库伯在综合杜威、罗杰斯等学者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体验式学习循环模式”,它主要包括四个阶段:

第一,具体体验。学生在真实情境中通过嵌入在某特定环境中的人与物活动,产生感悟并获得特定知识。

第二,观察与反思。学生认真回顾在特定环境中的经历,并独自或集体分析与反思。

第三,抽象的概念化。学生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即建构一个分析框架或理论模型。

第四,主动检验。学生在新的、相似的情境中主动检验自己的分析框架或理论模型。库伯提出的体验式学习的实质是综合学习,它包括上述四个环节,这四个环节分别代表最有效的四种学习方法:感知学习、反思性学习、理论学习和实验。第五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代表人物是贾维斯,提出情境学习模式。库伯的理论一开始在成人教育中由于应用效果好而得到迅速发展与传播,但随着其应用范围的不断推广,学者发现,这个理论模型并不适合学科学习,因此,这一理论模型对学校教育影响极小。贾维斯在反思杜威和库伯等人理论的基础上,经过深入研究后发现,从原始经验中进行的体验式学习只是一种感性的学习方式,它最大的不足在于把第二手体验完全排斥在学习过程之外。通过大量实验,贾维斯发现库伯的体验式学习理论过于关注互动与建构,而过滤掉其他一些重要因素与变量。为此,他提出情境学习论,其核心内容如下:知识与具体、特定的社会环境即情境紧密相连,是在某一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建构的。学习的本质是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与他人、他物的互动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因此,学校或培训机构应通过社会互动或其他教学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即学校或培训机构应该把学生置于特定的社会情境中学习,使学生通过学习或培训获得真正完整的知识。情境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社会情境以及人与情境的互动和相互建构,这既有利于课堂学习的去情境化、抽象化,也有利于增强课堂的互动性,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与思考,进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体验式学习理论的三种基本形态

(一)情感体验式

在有关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塑和教育中,情感体验式学习是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的主要目标是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他们对人生或对特定情形的态度。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这种教育方式的目标、任务也不同。就本文要分析的成人教育而言,情感体验式学习旨在打造团队精神、激发学员潜能;但在国民教育中,其目标则变得相对宽泛,包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科学的人生态度和塑造健全的人格。

情感体验式学习通常从对真实情境的体验开始,在此基础上,学生既获得表层知识,又发生深层情感、价值观以及人生态度的积极转变。在此学习方式中,核心是要唤醒事件情绪。情境中的事件越具有情绪唤醒功能,情感体验式学习的记忆效果越好。在学习过程中,要抓住两个关键点,才能实现最佳学习效果:一是选择典型的体验情境,即那些情绪足、情感冲击力强的情境;二是通过个人写体会或集体讨论等方式,积极引导学生认真反思并客观评价情感经历,加深学生情绪信息的编码和记忆。

(二)行动体验式

这种学习方式的主要目标是获得操作技能与行为经验。语言和文字交流以及实际操作是获得实用技能尤其是动手技能的基础,也是主要途径。很难想象,没有交流、没有实际行动能获得技术、提升能力。为提高实用技能,在行动体验式学习中,学者和专家设计门类齐全、形式多样的行动体验式学习。当然,行动体验式有时候也包含情境式体验学习的形式与内容,但体验式学习的内容并不局限于认知或情感,它的重点是行动。因为行动体验式学习的核心内容是获得并切实提高操作技能,操作技能的本质不是情感而是行动。掌握或精通任何一项技能,都需要反复实验、不断操作,需要在不同结果的基础上不断对试验中的操作进行反思、调整、完善,这是行动体验式学习的本质。一般而言,行动体验式学习包括三个关键步骤:实际操作、结果反思以及行动修正。

(三)认知体验式

顾名思义,认知体验式学习的主要目标是增加学习主体的认知,获得第一手知识并提高认知技能。它对学习地点、学习场所的要求相对较低,无论在社会实践还是在课堂情境中,无不适用,相较之下,前者较为普遍。在理论上,每个人无时无刻都有意无意地在现实世界中获取新知识。不论是外出旅游,还是实地调研,甚至是去水果园摘水果以及与朋友或家人聊天,都属于认知体验式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没有固定过程可言,有时候它只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而在另外一些场合,它则可能是极其复杂的试验或研究过程。这种学习方式有四个常见步骤:感知和体验真实世界、进入实际;在此基础上回顾和反思本人的感知经验;建构理论框架或理论模型;在实践中检验理论框架或理论模型。

三、体验式学习理论对成人教育发展的要求与启示

(一)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

不论是在古代的私塾教学中,还是近现代以来从西方引进的现代教学中,教师一直是课堂的主体,是教学的主体,而学生则一直是被动的接收者、受动者。在此历史背景的影响下,成人教育这个特殊的教育领域亦未能走出学生在教学中被动学习的窠臼。根据体验式学习理论,针对特殊的教育对象和教学环境,学生可以是教育的主体。如果实现这个“历史大逆转”,就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1.转变思想观念,这是基础工作。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先在教师、学生以及整个社会包括相关职能部门中树立学员是教学的主体这个思想理念,才有可能最终真正实现学员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思想观念的转变极其困难,个人有路径依赖,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同样有路径依赖,对于中国这个人口近14亿的超级人口大国而言,要在教学这个极其重要的领域实现全民式的思想转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无能为力,可以通过试点的形式,在全国思想比较开放的城市率先进行,然后向全国推广。2.设置相关课程,这是关键步骤。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因材施教的思想,针对成人教育的特殊授课对象,要设置一些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要设置一些以学生授课、学生动手实验、学生相互讨论、学生相互点评、学生相互打分的课程,既让学生适当扮演教师的角色,又让学生通过动手、思考等途径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既能增强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也可以加深他们对课堂的印象,使知识的获得更加深刻。此外,即使没有设置专门的课程,也可以在教学中多增加一些互动环节,这其实也是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这里必须指出的是,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要因教育内容、教育对象而异。同时,所谓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其本质是一种教学形式,其目的是提高教学效果,不能为了形式而形式,也就是说,不要为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这种教学形式而采取形式主义,最终忽视教学效果,造成本末倒置。

(二)要使学生重视学习情境

中国教育长期以来忽视学习情境,不论是在升学教育中,还是在中、高等教育中,学习情境基本以课堂为主。近年来,实验、社会调研才逐步增加,但在中小学升学教育中,学习情境仍然不被重视。成人教育较之于其他教育,更应该重视学习情境。营造成人教育的学习情境,关键要把握以下两个原则。1.把握学习情境的生活性。学习情境的获取与设置,绝对不能为书本上的知识内容所束缚,而是应该面向学生的真实生活。换言之,就是要在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就地取材,及时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学习情境的核心标准是能够体现知识发现的过程、满足知识应用的条件以及体现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与意义。2.把握学习情境的悬疑性。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习情境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即在学习情境中设置悬疑。学习情境中的悬疑性并不是知识本身,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学生在课本上不可能找到现成答案,同时,教师也不会直接为他们提供答案。学生只有经过艰苦而又趣味盎然的探索,才能最终获得答案,在此过程中,学生真正理解知识的现实内涵,并获得情感体验。

(三)要使学生形成反思的习惯

儒家思想十分重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孔子在《论语》中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但思考并不等于反思,反思是思考的一部分,与一般思考相比,反思不仅强调要对理论进行检验,还强调要及时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1.在日常生活中形成反思起点。生活是最好的教师,这句话同样适用在体验式学习理论中。生活无处不是学习。学生通过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吸取教训,“吃一堑长一智”。经历的事件越重要,吸取的教训也会越深刻。一些印象深刻的非重大事件同样可以是反思的好对象,前提是要形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如坚持在日记中反思。2.在教学中形成反思思维。日常生活中的反思是一种自觉的、习惯性的反思,而课堂上的反思,则更多的是一种思维上的反思———是在教师或同学的帮助下形成的,而且更多的是理论、方法、思维上的反思。相比之下,这种反思更加抽象,更加具有哲学色彩,同时也更加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通常需要教师学生的精心设计。

参考文献:

[1]徐静.我国成人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制度反思[J].继续教育研究,2016(6):40-42.

教育探索论文例10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思想道德教育,而道德作为社会行为规范,总是通过人们的社会生活特别是职业生活表现出来,并从职业行为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大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不仅是学习科学技术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接受科学技术工作的技能和素养培养的过程。因此,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如果能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从培养学生的科学道德和科学作风人手,也许会收到特殊的效果,从而真正发挥其作为素质教育核心的作用。

一、从科学道德教育入手,是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信念的有效途径

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和根本目标,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的理想信念。然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崇高的理想信念,决不是挂在嘴边的豪言壮语,也不是浮现于脑际的美好图景,而是体现于平凡岗位上踏实地的奋斗和奉献。对于高校学生来说,最根本的就是要确立为报效祖国,服务社会而努力学习、刻苦钻研的精神,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加强对大学生的科学道德教育具有特殊的意义。

科学道德作为科技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具有多方面的要求。热爱科学,淡薄名利,坚持真理,实事求是,刻苦勤奋,不断进取,填密严谨,一丝不苟,勇于探索,敢于冒险等等,都是科学工作者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这种适应科学研究工作基本要求的道德精神,既是科技工作者必备的基本素质也是科学研究工作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而良好的科学道德和科学作风,总是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基础的。科学史上大凡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无不以献身科学、追求真理为自己人生的最高理想。张衡为了研制地动仪,“不患位之不高,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患智之不博”。居里夫妇为了证明镭元素在生理上的效应,不顾生命危险而以身试毒。爱因斯坦则把“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可贵”作为座右铭,并一生身体力行。这些科学家正是以献身人类科学事业作为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理想,才能不计得失,不怕牺牲,为探索自然奥秘而跋涉历险,攀登高峰。由此可以认为,良好的科学道德和科学作风,既是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内在要求,又是崇高理想的直接体现。因此,对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必须从学生思想实际出发,以科学道德教育为切入点,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道德和科学作风联系起来,把理想、信念教育落实到热爱科学、献身科学,提高科学素养上来。由于这方面的问题与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活和价值目标密切相关,可以避免流于空泛。更容易为学生所认同和接受,因而会收到特殊的效果,从科学道德的内容和实质来分析,将会看到科学道德的教育与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更有着直接的内在联系。众所周知,科学研究的任务是探索自然界的未知规律,发现客观真理,而真理就是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因此,科学道德作为科学工作者的行为规范,尽管有多方面的要求,但其实质和核心则是实事求是、坚持真理。正如所说:“科学是老老老实实的学问,任何一点调皮都是不行的”。“凡真理都不装样子吓人,只是老老实实地说下去和做下去”。邓小平也说:“科学,它本身就是实事求是,老老实实的学问,绝不允许弄虚作假的”。这种以追求真理为价值目标,以实事求是为行动准则的科学道德,既是科技工作者特有的职业道德,又是一种最高层次的普遍的道德原则。它实际上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在科学研究工作上的具体运用,是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在科学道德这一特殊的社会行为规范中的体现和贯彻。因此,对于作为未来科技工作者的高校学生,确立了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科学道德和科学作风,也就从根本上树立了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根本上确立了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的理想信念,从而就能从根本上抵制各种错误思潮,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袭。

二、以科学道德教育为切入点,是培养高校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

如果说思想道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那么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则是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根本。一个科技工作者或管理人员,如果不能创造性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不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新,即使是学富五车,满腹经纶,也不能对社会、对人民有大作为。在当今的信息时代,科技经济突飞猛进,新理沦、新技术层出不穷,培养富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全面发展的人才,既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也是我们在国际上抢占科技经济制高点,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基本保证。从这一方面来看,加强对学生的科学道德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

科学技术工作的本质就是创新,就是发现新事物,揭示新规律,建立新理论,创造新技术。以实事求是,坚持真理为核心内容的科学道德,正是科技工作的本质要求。实事求是就是要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探求事物发展的规律,达到对事物真理性的把握。由于客观事物是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和科学实验中时常都会碰到各种新的情况,新的问题。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研究新情况,揭示新规律,解决新问题,就必须勇于探索,勇于创新,而不能墨守成规,照搬本本。正是深人研究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才创造性地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李四光更是指出:“不怀疑不能见真理”。在实事求是基础上的怀疑精神,是科技工作者的一种重要品格,也是创新的一把钥匙。

创新意味着要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要立前人没有提出的理沦,要创前人没有发明的技术,这无疑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而且难免会受挫折、犯错误。这就需要有敢于冒险、不怕失败的勇气,需要有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意志,更需要有为科学、为真理献身的精神。这无疑也是科学道德的本质要求,是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直接体现。因为科学的道路,真理的发展本来就是曲折的。立志于科学事业,就应该百折不挠、不怕挫折、不怕失败。科技史上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都曾经过多次挫折、多次失败,然而,正是那种坚持真理,献身科学的道德精神,激励着科学家们去攻克一个个难关,攀登一座座高峰。在今天的高科技时代,科技创新更加复杂,更加艰巨,也更具风险性,对于作为未来科技工作者的高校学生,尤其需要加强科学道德和创新精神的教育。

三、以科学道德教育为切入点,有利于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各学科各环节的教学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