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戏曲文化模板(10篇)

时间:2022-04-12 07:33:54

戏曲文化

戏曲文化例1

中国的戏曲可谓流芳千古,历史悠久了,而且中国戏曲的种类繁多,全国许多的地方都有自己的剧种,而且每一个地方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地方文化风情。不信?我们今天就一起走进戏曲文化瑰宝,享受它独特的美吧!

中国现有的戏曲剧种大约是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更是惊人:可以以万数计!我们知道许多剧种很多剧种都是有其独特的演变过程,我们知道的比较有名的剧种:如京剧,越剧,吉剧等等。而且中国的戏曲与西方的戏剧不同,它有自以独特的审美观念与表演体系,现在就为大家介绍一些吧:“生”是除大花脸与丑角以外的男性角色统称,里外又分“老生,小生,武生,娃娃生。“旦”是女性角色统称,分:正旦,花旦,闺门旦,武旦,老旦,彩旦。“净”是指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净”又分以唱工及以工为主的花脸;“丑”扮演喜剧角色。

怎样?看了之后是不是觉得有趣呢?其实还有很多呢!我国戏曲主要戏曲有:昆剧,京剧,黄梅戏这三派。二京剧又分:梅派,程派,苟派,尚派,这四派。而且我们在电视上可以看到这京剧人物脸谱是十分微妙的,在演员的脸上涂上某种颜色以象征此人的性格与品质。角色和命运是京剧一大特点,它的作用是帮助观众理解剧情。简单讲,红脸含有褒义,代表英勇;黑脸为中性,代表猛智;蓝脸和绿脸也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黄脸和白脸含贬义,代表凶诈;金脸和银脸是神秘,代表神妖。而脸谱起源于上古时期的宗教和舞蹈面具,今天许多地方戏中都保存了这一点。

看了上面的介绍感觉不错吧!中国的戏曲文化就是这么精彩,要一点一点讲十天十夜都说不完呢!希望未来的我们能继续发扬它哦!

戏曲文化例2

中国的戏曲可谓流芳千古,历史悠久了,而且中国戏曲的种类繁多,全国许多的地方都有自己的剧种,而且每一个地方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地方文化风情。不信?我们今天就一起走进戏曲文化瑰宝,享受它独特的美吧!

中国现有的戏曲剧种大约是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更是惊人:可以以万数计!我们知道许多剧种很多剧种都是有其独特的演变过程,我们知道的比较有名的剧种:如京剧,越剧,吉剧等等。而且中国的戏曲与西方的戏剧不同,它有自以独特的审美观念与表演体系,现在就为大家介绍一些吧:“生”是除大花脸与丑角以外的男性角色统称,里外又分“老生,小生,武生,娃娃生。“旦”是女性角色统称,分:正旦,花旦,闺门旦,武旦,老旦,彩旦。“净”是指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净”又分以唱工及以工为主的花脸;“丑”扮演喜剧角色。

怎样?看了之后是不是觉得有趣呢?其实还有很多呢!我国戏曲主要戏曲有:昆剧,京剧,黄梅戏这三派。二京剧又分:梅派,程派,苟派,尚派,这四派。而且我们在电视上可以看到这京剧人物脸谱是十分微妙的,在演员的脸上涂上某种颜色以象征此人的性格与品质。角色和命运是京剧一大特点,它的作用是帮助观众理解剧情。简单讲,红脸含有褒义,代表英勇;黑脸为中性,代表猛智;蓝脸和绿脸也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黄脸和白脸含贬义,代表凶诈;金脸和银脸是神秘,代表神妖。而脸谱起源于上古时期的宗教和舞蹈面具,今天许多地方戏中都保存了这一点。

看了上面的介绍感觉不错吧!中国的戏曲文化就是这么精彩,要一点一点讲十天十夜都说不完呢!希望未来的我们能继续发扬它哦!

戏曲文化例3

一、在新时期群众戏曲文化的发展中,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

在新的文化体制下,很多戏剧团体都会走下舞台,深入到普通的群众中去,但是,政府在对群众戏曲文化的支持是不可以撤销掉的,要在新的时期新的环境下找到新的方式去支撑民族的产业,保证它不会随着社会的复杂变得没落。

1、我觉得政府对新时期群众戏曲文化的支持,最重要的是财力的支持,首先必须保证有足够的经济基础去鼓励重点剧目的排练,并且确保能够满足戏曲人的需要,让他们能够走下舞台,深入到普通的群众中去演出,比如可以走到农村中去,打造出一个农村戏曲市场,并且能够紧紧围绕党的政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用政府的支持创造出许多高质量的戏曲剧目,赢得更多的群众,将群众戏曲文化发扬广大。

2、另外,政府要鼓励剧团进群众,在票价上要给予一定的补贴,这也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种,除了将票价降低之外,还可以进行定场补贴免费进群众中演出,让广大的人民群众看到优秀的戏曲文化,将文化成果共享,并且能够让新时期的群众戏曲文化蓬勃发展。

3、政府也可以在各项政策上对群众戏曲文化进行支持。比如,鼓励各个戏曲文化场所完善各项政策,对剧团和排练人员提供一定的场地,并且对在演出中表现好的要给予一定的奖励。政府可组织业余的戏剧团和专业的戏剧团进行合作演出,尤其是在政府的演出中,要给业余戏剧团一些机会,让他们发挥群众戏曲文化的作用等等。

二、地方文化对新时期群众戏曲文化的发展意义重大

群众的戏曲文化大多是以具有地方特点的戏曲文化为主,在群众们过了戏瘾,极大的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的同时,地方政府对此地的精神文明建设也更加容易,比如可以在群众广泛参与戏曲文化的过程中对群众进行健康、科普和技能知识的训练,提高了群众的精神文化水平和一个良好的审美情趣,并且使生活中的健康和科技知识得到广泛的普及。群众戏曲文化的发展不仅陶冶了群众的情操,还对社会的教育起到了广泛的带头作用,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并且对我国基层的教育和戏曲文化的发展还有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因为良好的兴趣爱好——戏曲能够让他们少接触不良的事物,多发现身边的亲情和友情,并且群众的道德文化得到了普遍的提高等等。

三、良好的群众戏曲文化环境对戏曲文化的发展不容忽视

戏曲文化例4

在现当代,戏曲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典型品种,对戏曲音乐旧瓶装新酒、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以及对传统戏曲音乐的抢救、改善、发展、创新措施是音乐文化行为的重要方面。

二、戏曲音乐文化内涵

中国戏曲音乐是在中国民族音乐百花园的土壤中繁衍发展起来的,它的内涵及外延,形式与内容,风格与色彩,集中的体现了中国民族音乐的最高水准,是我国各门类音乐的集大成者。中国戏曲是世界上比较独特的艺术现象,尤其是戏曲音乐,形成了与世界、特别是欧洲音乐迥然不同的风格及色彩。

戏曲音乐是以音乐展示剧情塑造戏中的人物形象,推动戏剧矛盾冲突的发生发展,它与戏剧表演紧密结合,并为戏剧表演服务。凡能流传下来的戏剧大都有优秀的剧本,又有美妙的音乐。

三、戏曲音乐文化的研究现状与意义

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路应昆教授提出,从“腔依词”和“活腔活唱”为特征的南北曲,到无格无律的明代民间土腔俗调和清代“乱弹”的兴起,意味着戏曲音乐大的解放。

戏曲音乐的研究越来越引起重视,地方性戏曲音乐的发展、走向的理论探讨,近几年一直在持续不断地进行。作曲家对戏曲音乐的创作不断尝试和探索;戏曲音乐在演唱形式、唱法、乐队组成以及和声、曲式、复调、配器等作曲技术上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戏班子、剧团等文艺团体对戏曲音乐与表演在结合形式也在进行开拓和创新;戏曲音乐的文化现状目前是比较值得欣慰的,但是,戏曲音乐应该在发展中进行大力推广。

四、戏曲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1.戏曲音乐的传承

(1)大众戏曲音乐与基础戏曲音乐教育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传统音乐无论是在音乐表现形式,还是音乐语汇的运用上均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它不仅是一种音乐现象,也反映了各个时代各个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俗语言、美学观点等状况。采用这样的传统音乐文化在学校音乐教育中传承对于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和加强世界音乐文化的交流都有着深远的意义。对于学校戏曲音乐教育可以明确传统音乐文化教育的教学理念,培养具有传统音乐素养的教师,对调动各方资源配和教学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2)专业戏曲音乐人才的培养

我国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专门培养戏曲音乐人才的学校和专业。一方面,音乐在戏曲中的地位没有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对音乐上的投入不够。一个剧种如果没有音乐人才接班,这个剧种的前景让人担忧,所以戏曲音乐创作队伍的建设迫在眉睫。

戏曲音乐的传承离不开发展,而发展也离不开传承,传承也必须有新的创造和突破。发展应该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保留其特色与精华,传统文化的精神意义。理清传统承继的脉络是继承传统的基础,也是发扬传统的前提。面对文化裂变的时代,戏曲音乐必须寻求发展。而发展的唯一途径就是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的创新。

2.创作思维的多元化

(1)继承与开放的结合。在不损伤本民族审美观念和不失本剧种音乐特色的基础上,将戏曲音乐现代化,可以在演唱形式、唱法、乐队组成以及和声、曲式、复调、配器等作曲技术上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另外,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结合,如与动画。可以保留经典唱段,压缩冗长部分,在不影响经典唱腔和固有旋律下,配乐中加入适当现代元素,二度创作和录音,这是戏曲音乐与动画结合中的创作手法。动画使戏曲更具活力与动力,加上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使二者的结合具有无限魅力。打破传统乐队作伴奏方式进行创作上创新,加入管弦乐队伴奏等手段,同时,对戏曲音乐特色乐器,打击乐的运用予以保留。在演唱中,在戏曲片断中加入合唱,伴唱等手法,从而使戏曲中的人物表现力,气势渲染力得到加强。

(2)纵向与横向的结合。“纵向”是指继承戏曲音乐本身的优秀传统;“横向”是指多方借鉴,广收博采。事实上,中国戏曲音乐创作思维上纵向与横向的结合,由来已久,并取得了辉煌的艺术成就。如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也在纵向继承京剧音乐的基础上,横向借鉴了汉调音乐中的[南梆子]、[四平调]等精华,丰富了京剧音乐;程砚秋甚至在京剧《锁麟囊》中,借鉴了美国著名电影明星珍丽梅唐娜的歌唱,可以称得上是横向借鉴的典范。

(3)宏观与微观的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创作方式在戏曲音乐创作中,既可以居高统观全局、掌控大势,又可以抓住各环节之间各个链条,从局部上强化各自的特长。

3.创作方式多样化

戏曲文化例5

中图分类号:J8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1-0149-01

赣鄱地区是我国古代戏曲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产生了汤显祖这样被誉为“东方莎士比亚”的戏剧伟人。赣鄱古代的戏曲文化,为中国古代戏曲文化作出了较大贡献。

早在唐代,吉州永新就出了一个著名女歌唱家许和子,一时倾倒朝野,玄宗称“此女歌直千金”。元代,元杂剧盛行全国,作家和演员多为北方人,南人多不习之。但赣鄱大地却出了几个较有名气的元曲作家。如刘时中、周德清、赵善庆等。

刘时中(约1310―1354),南昌人,元代散曲家,两套散曲作品《端正好・上高监司》,一扫曲坛吟风弄月、离愁别恨的旧习,直接以创作来评议当时现实政治的重大问题,这在元散曲中几乎是绝无仅有的。

周德清(1277―1365),高安人,元代卓越的音韵学家和戏曲作家,著名的《中原音韵》一书的作者。《中原音韵》成书后,戏曲家便依据它来作曲,演员也依据它来正音咬字,对我国戏曲的用韵起了很好的规范作用。该书虽为戏曲而作,其贡献却远远超出了这个范围,因为它实际上为现代汉语普通话奠定了基础,因此音韵学家赵荫棠称之为“国音的鼻祖”。

赵善庆,乐平人,元末民间杂剧作家,对弋阳腔连台本戏的形成和发展有一定影响。所著《孙武子教女兵》等杂剧八种。

到了明代,赣鄱戏曲文化进入繁荣阶段,在声腔剧种和作家作品两个方面都有令人瞩目的成就。声腔剧种方面,弋阳腔和采茶调是赣鄱戏曲艺术家的两大创造,昆山腔也有赣鄱艺术家的一份功劳。在明中叶以后的南戏舞台上,出现了诸多的声腔激烈竞争的繁荣局面,戏曲史上并称为“南戏系统四大声腔”,而弋阳腔和昆山腔又是其中影响最大、历时最长、流传范围最广的两大声腔。

在明代声腔剧种的发展中作出了重要贡献的魏良辅很值得一提。魏良辅,豫章(南昌)人,明代戏曲音乐家,具有良好的文学词曲修养,娴通音律和唱曲艺术,熟谙当时流行的南北曲多种声腔。他经过长期的苦心钻研,对昆山腔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创新。改革后的昆山腔吸收了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以及江南民歌小调的优点,曲调徐舒宛转,有“水磨腔”之称,伴奏乐器突破南曲只用弦索、鼓板的局限,兼用笛、箫、笙和琵琶等,表演上注重优美动作,舞蹈性强,形成了特有的风格。在舞台艺术上创造了最完整的表演体系,对许多剧种影响深远。魏良辅也被曲坛尊为“曲圣”和“昆腔鼻祖”。

采茶戏与秧歌戏是中国南北两大民间戏曲,采茶戏至今仍在江南各省城乡普遍流行。赣南安远的九龙茶乡是采茶调最早的发源地之一。早在明代,九龙山的茶农为了接待粤商茶客,常用采茶灯的形式即兴演出以采茶为内容的节目,以后又增加开茶山、炒茶、卖茶、盘茶等内容,成为采茶戏的雏形。后来,不断增加表演其他劳动生活内容,形成一旦一丑或二旦一丑或一生、一旦、一丑的演出体制,俗称二小戏或三小戏,演唱形式也逐渐发展,以一唱众和为基础,加以轮唱、对唱等形式,采茶戏就算基本定形了。解放后,采茶戏获得很大发展,其中以赣南采茶戏影响最大,传统剧目《茶童戏主》及新编剧目《怎么谈不拢》被拍成戏曲艺术片,而以赣南采茶戏传统音乐润色加工的歌曲则流传更广,很受欢迎,如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里的“送郎当红军”;“麻窝草鞋一双双"、“八月桂花遍地开”、“十送红军”;电影《闪闪的红星》里的“小小竹排江中流”、“映山红”,电影《地道战》里的“思想闪金光”,以及唱片“井冈山上太阳红"、“井冈山下种南瓜”、“请茶歌”、“为咱亲人补军装”等等。

汤显祖和他的《牡丹亭》是赣鄱古代重要的戏剧作家作品,是赣鄱人民的骄傲。汤显祖,临川人,明代伟大的文学家、戏剧家。一生耿介傲世、不结交权贵、不附庸名流。写出了著名的“临川四梦”,成为继关汉卿之后我国戏曲史上的又一伟人,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他能成为一个站在时代潮流前列的杰出的戏剧家,写出千古不朽的作品《牡丹亭》,决不是偶然的现象。汤显祖从小就受到当时先进思想的熏陶,长大后自觉接受王学左派的思想影响,这些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汤显祖戏剧创作中所表现的进步内容的思想基础。政治上,他不受权相的拉拢,也不怕他们的打击报复,而与当时讲究厉行气节、抨击腐败政治的东林党人接近。在文艺界,他和进步的文艺家徐渭及公安派袁氏三兄弟站在一边,提倡性灵而反对前后七子的复古主义思潮。他认为:“予谓文章之妙不在步趋形似之间,自然灵气恍惚而来,不思而至,怪怪奇奇,莫可言状。”对于阵容强大的戏曲创作流派“吴江派''的非议,汤显祖不为所动,坚持自己的创作观点。以汤显祖及其后来的追随者们合成的所谓“临川派”,思想和艺术成就都要远远胜过吴江派。

汤显祖的戏曲创作主要是“临川四梦”,即《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和《邯郸记》四部传奇剧本,而“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牡丹亭》是汤显祖一生最自负的作品,也是他为世所公认的代表作,如一颗璀灿的明珠,出现在明代曲坛之上,而其光彩,永远照耀在中国戏曲史和世界戏剧史上。《牡丹亭》继承和发展了《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进步主题,把批判的锋芒对准虚伪的封建道学,对准当时对妇女身心健康戕害最烈的封建礼教,所以《牡丹亭》一出,立即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特别是许多女子身有同感,为之动容,认为说出了自己想说而不能说、说不出的话,有的竟然为此伤心而绝,可见其思想成就上的巨大感召力。《牡丹亭》在艺术上也有突出成就,在继承《西厢记》一艺术成就的基础上又有突破和创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语言文辞的典雅清丽等诸方面都为论者所赞许称道。在中国戏曲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日本著名学者青木正儿、岩成秀夫在他们的著作中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东方莎士比亚”、“东方曲坛伟人”等荣称便出自青木正儿之口。解放后,汤显祖的成就和贡献受到高度的重视,出版了《汤显祖戏曲集》《汤显祖诗文集》《汤显祖研究论文集》,在他的家乡临川重修了墓、祠,新建了汤显祖纪念馆、牡丹亭、玉茗堂影剧院等。

除了汤显祖,明清两代赣鄱地区著名的戏剧作家和戏剧活动家还有如朱权、谭纶、郑之文、蒋士铨等。

朱权,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封为宁王,永乐元年改封在南昌,在南昌生活了45年,其子孙后代也就成了赣鄱人,举世闻名的山人朱耷便是他九世孙。他对戏曲的最大贡献在于亲自校订北曲曲谱,完成了《太和正音谱》一书。这部曲谱是现存唯一的最古的北杂剧曲谱,成了后人填制北曲的准绳,对北曲的规范化起了很好的作用。此外,书中还保存了许多戏曲史料及戏曲理论,在戏剧研究上至今仍有重要参考价值。

谭纶,宜黄县人,明代爱国军事将领、戏曲活动家。谭纶是汤显祖的友人,一生除治兵外,酷爱戏曲,在军中设立戏班,随军征战演出。他欣赏海盐腔,便将海盐腔戏班带回家乡宜黄,传授给家乡子弟,并很快扩散到赣东、赣中及南昌各地,发展到三十多个专业戏班,近千名唱海盐腔的艺人散布到赣鄱各地,对赣鄱戏曲的繁荣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后来汤显祖采用海盐腔演出了他的代表作《牡丹亭》,标志着海盐腔在江西的鼎盛阶段,而谭纶于此有首功。

戏曲文化例6

一、戏曲脸谱艺术的现状

虽然戏曲脸谱文化源远流长,脸谱造型发展独特,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戏曲逐渐被新的娱乐方式所代替,逐渐退出了人们的生活,戏剧院也没以前那么盛行,因而脸谱文化也逐渐消逝,慢慢的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是在如今的时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精神文化的要求也日益加强,回归传统成为时代的潮流,因此,戏曲脸谱艺术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传统艺术,再次掀起了浪潮,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近年来,随着文化界对传统文化艺术的呼声越来越高,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来保护戏曲脸谱不受到其它娱乐的冲击,再加上媒体的大力宣传,戏曲脸谱文化似乎又要出现在大街小巷,创造新的辉煌。为了将戏曲脸谱文化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当前市场中出现了很多用脸谱符号包装的商品,设计者正是为了将传统的文化艺术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创造出另一种别样的风格。但是,在这些带有脸谱的设计作品中,大部分都是直接应用了脸谱的原本造型,生搬硬套的将脸谱移到了设计当中。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第一,设计者急功近利,只是单一的想到了脸谱是传统文化,想以此吸引大众的眼球,却没有思考其文化内涵,应用的意义何在,能起到哪些作用,反而弄巧成拙了;第二,缺乏创新,设计者没有创新意识,思维闭塞,将产品设计的很古板,没有抓住当代人们的心理需求,不能受到现代大众的喜爱;第三,现代的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足,缺乏文化修养,文化底蕴明显较低,因而设计出的作品缺乏活力,不能生动形象的表现出产品的特征,难以保持生命力。所以,这些现象足可以说明脸谱文化隐藏着很深的艺术价值,所以,深度开发戏曲脸谱的艺术潜能势在必行。

二、戏曲脸谱艺术文化的传承

要想将脸谱文化很好的发展并继承下去,关键的就是对其进行再创造,在传统艺术的基础上,与现代文化元素相结合进行创新,与时俱进,使脸谱文化充满活力。所以,要想发展和传承戏曲文化,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第一是要保留传统。戏曲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文化,具有很高的商业价值,脸谱是其中的必要元素之一,所以,要加强对戏曲文化的保护工作。其次不同阶段的人群消费程度不同,所以,可以选择不同的材质制作出各个层次的脸谱供人们选择。再次,不管作品的材质和设计是好是坏,都要做出品牌,所以产品的包装和质量是至关重要的,要注意提高产品的文化品味。第二是艺术创新。要传承脸谱文化,就需要承古衔今,开拓视野、打开思维,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元素,这样才能受到大众的喜欢,更好的发展脸谱艺术文化。首先,在人们的现实生活渗入脸谱文化,当脸谱形象以一种新颖的方式出现时,必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其次,对脸谱文化的表现形式进行创新,脸谱是一种特殊的设计元素,根据时展,可以将脸谱应用到各领域中,比如用在汽车上、家具上或者作为壁纸装饰房屋等,不仅新颖独特,还能展现民族文化。戏曲脸谱文化是先辈们留下的一份独特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一颗璀璨的明珠。我们应该在传统的文化基础上,恰当的融入现代艺术,与时俱进,这样才能将戏曲脸谱文化更好的发展下去。

戏曲文化例7

第二,表演,用武术特有的特性表现人物,塑造人物。在戏曲术旦中武术的唱腔和念白是很少的,它的人物塑造是武术特有表现方式那就是形体表现和专业技巧在(--忿口》中,当刘利华夜袭人房间里,完全以表演的形态开始,房间内漆黑一团,伸手不见五指,就以听觉来判断对方的位置,两个人手挣陕刀互相寻找着对方。两个演员此时在灯光炫丽的舞台上展现出黑夜的感觉来,如果演员有一丝丝的不投入那就会使得其反,倒像是两个傻子在闹着玩,所以在无声的亮堂的舞台上表演漆黑夜晚的偷袭是何等难的表演,这就是检验一个演员在表演上是否具备表演的素质,是否达到一个合格的好演员的标准,刚开始时我怎么也找不到瞪着眼睛表现看不到东西的感觉,在一片光明的环境里无法让自己专注与一切视为无有的感觉,最后不得已只好拿个眼罩来帮忙,在一遍一遍的刻苦练习中使我有点感觉了,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分付出一分收获,在不懈的努力下得到了同事的夸赞。

戏曲文化例8

浙西地域戏剧文化的变迁与该地域地理环境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除了从浙西北流入的昆腔和海盐腔算是地方正统外,浙西地域最为流行的当属高腔。婺剧高腔又名西安高腔,形成于衢州一带,因衢州古称西安而得名,西安高腔又可溯源于明代的赣东北的弋阳腔。而作为弋阳腔嫡系的赣剧,同样又一定程度受婺剧唱腔的影响,主要分高腔、昆腔、弹腔三大类。婺剧徽调是从安徽流入的,皖南入浙主要有两个通道,一走杭州临安,一走衢州开化,而后者则是经由海上丝绸之路的陆上运输线,由古都京城经古徽州府,横贯衢州府的开化、常山、衢县、江山,穿越闽北以达南海诸港,这条通道既是中原文化南输的必经之路,也将徽调带入浙中、浙西南地域。相较之下,由于闽越文化对中原文化的渴求,一般都是以吸收嬗变为主,而少有外输,戏曲文化业无例外,如福州、闽北流行的昆曲、徽戏、高腔、越剧等,当由衢州传入。作为浙西地域重心的衢州,“居浙右之上游,控鄱阳之肘腋,制闽越之喉吭,通宣歙之声势”,川陆所会,四省通衢,是闽浙赣皖四省边际中心城市,历史上与周边地域的文化交流广泛。

2戏剧文化背景下的浙西地域建筑文化变迁

浙西地域因所处地理位置邻接赣皖,史上几次人口大迁徙主要经皖南、赣东北徙入,也是徽商经营重镇,因而衢州建筑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受此影响,亦以徽派建筑风格为主。柯城、衢江、开化及常山等区县,其传统建筑形制、聚落特征与古徽州府治相仿;以廿八都为代表的江山市,其风格则在徽派建筑的基础上杂糅了闽北、赣东南等处建筑特征,有一定的特色。浙西地域传统聚落、建筑型制以及建筑艺术的形成和表现,都显示出了与传统戏曲文化千丝万缕的联系。

2.1传统聚落与戏曲文化

据史料记载,秦汉以前浙西地域土著人口稀少,在此后“永嘉之乱”、“靖康之难”等战乱中,大批中原族众迁徙入衢;嗣后,清耿精忠、太平军叛乱,衢州作为主要战场,人口锐减,随后由温州、台州及闽、赣、皖等地迁入大量人口。因此,浙西地域传统聚落人口组成以单性宗亲聚族而居者为主,这种聚落布局,往往以家祠、支祠、宗祠为聚落中心,其他民居院落环绕其周围,层层外扩。浙西地域祠堂的兴建源于宋朝,而兴于明清。早期祠堂的功能主要是体现宗法制度与祖先祭祀等礼仪文化,是供奉祖先牌位或族众议事的一个场所,更是聚落的精神中心。随后,在南孔文化、程朱理学的影响下,人们对知识文化的渴求也达到了相当程度,大量的私塾兴盛,但不能满足族众的需要,在此背景下,祠堂成为族学之地,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祠堂的功用,显得更为世俗。

浙西地域传统村落流行过“小年”,在节日期间,举村欢乐,以能邀请亲朋好友相聚为荣,随着元朝以来地方戏曲的兴盛,诸如“小年”这一类重要节日或庙会,则一定要邀请附近戏班演几台地方戏予以助兴。当地村民勤劳质朴,村风淳厚,闲时看戏是男女老少主要的娱乐活动,在“戏曲”这个小舞台上所演绎的大人生带给人们对真善美的认识,戏曲不仅仅丰富了生活,更是一个课堂,它劝导人们弃恶扬善,爱国、爱家,追求和谐。随着人们对戏曲文化的热爱,许多家族亦在寿诞之日摆戏同乐。早期,在村落空旷处垒一土台以搭建露天戏台,但不能避风雨,音质效果也不佳,戏台转向室内也是必然,因此,处于家族、宗族重心的祠堂则是戏曲演绎的最佳场所,从而祠堂又增加了一项传播世俗文化的功能。

2.2祠堂建筑形制与戏曲文化

徽州虽流行徽戏,但在民间的喜爱程度远不如泛徽州地区的浙西及赣东等地,如江山张村只是一个2平方公里、2000余人的村落,却仍遗留有5个祠堂古戏台,而衢州大多数传统聚落均有祠堂古戏台,只是被破坏未有复建,也有近些年重新营建的,如柯城严村从祠堂到戏台都进行了原址复原。早期祠堂并不具备传统剧场功能,为了迎合戏曲演出,需要对功能布局进行适当调整。一般祠堂分门厅、前厅、中厅、后厅等多进(见图1),后厅主要用以供奉祖先牌位,宜静谧不受扰攘;中厅是祭祀及议事场所,也是祠堂内外空间的过渡,且空间较小不能延拓,宜独立封闭;唯前厅与门厅相对,中间隔一大天井,空间开阖有度,适宜开展公共活动如戏曲演出等。在这个由前厅、天井、门厅以及两侧围廊所形成的空间,门厅最适合布置戏台,因其空间有限并不适合作为观众厅,而进深较大的前厅则可以容纳更多的观众,结合围廊、天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观演空间的需要,同时中厅倒座的阁楼层也能作为看台。

在门厅处布置戏台一定程度上影响出入交通,存在一定的不妥。祠堂南向通常设置三道门,中门除重要时日开启外,一般闭锁,平时都是从两侧边门出入,这为门厅布置戏台提供了思路:将戏台分为中间主台和两个侧台,侧台主要是道具、配乐所在,可以相比主台适度抬高,以保证台下人流正常出入;主台台柱提升至五尺以上,可以保证中门一般通行,同时中央通道上方以活动盖板作为戏台台面,当中门打开时,可以掀去盖板,以确保主通道顺畅、气派(见图2)。在原本肃穆的宗族祠堂里,融入了地方戏曲喜怒哀乐等要素,为保证这世俗的文化,不惜改变原本规整的建筑形制以适应戏曲演出,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为人们的交往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空间,有利于聚落族众间的和谐相处。

2.3传统建筑艺术与戏曲文化

浙西地域传统建筑的艺术处理手法丰富多样,在建筑的梁架结构、顶棚、墙面、台基以及隔断隔扇等细部均有巧妙体现,在融入了传统文化尤其是戏曲文化后,更具备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和象征意义。该地域,人们崇尚南孔文化、程朱理学,而广为流行的地方戏曲剧目也往往以儒家文化的中心思想为准绳,倡导“真善美”,从而在建筑装饰艺术上也体现了这些发人深省的戏曲画面。传统建筑壁画由来已久,是壁画艺术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其载体主要是建筑室内墙壁、顶棚、梁柱以及地面等,其表现形式以彩绘为主,偶尔也有结合壁挂、浮雕等工艺手段的表现形式。在封建等级制度的制约下,聚落建筑空间的装饰手段有限,而建筑壁画艺术(如彩画)往往可以不受影响地用以改变室内空间的单调,使物质化的建筑空间可以转向深富内涵的精神空间。传统壁画题材以代表吉祥富贵的自然景观以及历史记载的具有警醒功用的历史典故为主,而浙西地域的传统建筑壁画遗存则更多的展示了地方戏曲故事的某些片段,如江山二十八都的水星殿的藻井、壁面有二十余副婺剧戏曲画面,有昆腔戏,也有高腔、乱弹和徽戏。这些壁画用一个个人们耳熟能详的戏曲故事来体现世俗的观念与追求,如婺剧徽戏壁画《增寿图》源自“南柯一梦”这个典故,突出“善有善报”的道德观;婺剧昆腔壁画《双下山》中生动地刻画了小尼姑向小和尚大胆表露爱慕之情,此壁画鲜活地表现了冲破封建佛门的一对青年男女对爱情的渴望和对自由的追求;婺剧徽戏壁画《武松打店》展现了一幅生动的武打画面,拓显了人们对侠义精神的崇尚与敬重,等等。

楹联是浙西地域建筑装饰艺术的文学表现题材,无数博大精深、耐人寻味的戏联是一幅幅耐人寻味的精品。如衢州某戏联“六礼未成,顷刻洞房花烛;五经不读,霎间金榜题名”,展现了戏曲虽短却能映射世间百态;如“前者欢迎后出席;此方唱罢彼登场”,以讽喻官场走马灯似的上上下下,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使人既领略戏台艺术的一般规律,又顿悟人世舞台的深刻哲理;又如“满场都是闲人,袖手旁观,看戏不如做戏苦;凡事都须结局,从头演起,上台容易下台难”,抒发了梨园子弟疾苦的无限同情,同时也劝诫世人务必洞悉仕途之坎坷、宦海之险恶。戏曲文化题材除了体现于壁画、楹联外,在建筑木雕构件如牛腿、隔扇窗花以及门楼门罩上也常有体现,在砖雕石雕构件如门头、匾额以及漏窗等也常觅踪迹,戏曲文化与建筑艺术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

戏曲文化例9

我国戏曲培养、演出机构仍以国有为主,国有院团缺少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创作的剧目不能与时俱进,难以迎合市场需求,亟待进行市场化改革。目前,国内尚没有这样一个以保护、传承、发扬中国戏曲文化为核心,促进中国戏曲文化实现复兴、走向世界的综合性基地。建设“中国戏曲中心”是解决戏曲产业现实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推动戏曲文化复兴的有效途径,也为国有院团改革提供重要的平台。

本文通过笔者深度参与北京市丰台区倾力打造“中国戏曲中心”的理论探索与文化实践,全面总结和重点提炼新时期传统文化借助独特的“四还素”疗法,构筑“政府经营环境,企业经营市场,民众经营文化”的崭新模式,以探索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与产业化实现路径。

梨园之乡:丰台

八百余年前,宋辽杂剧,金代院本,使古代戏曲文化达到空前鼎盛,为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奠定了基石。中国戏曲文化之根在于金文化,金院本揭开了中国戏曲历史的首页。丰台是金中都所在地,从历史上来看具有戏曲文化发展的深厚底蕴,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戏曲文化的发祥地。

现在,丰台区还是我国戏曲资源最集中的区域,中国戏曲学院是中国戏曲教育的最高学府,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是北京地区唯一的戏曲艺术高等职业学校,两家戏曲教育院校为社会输送了大批优秀的戏曲专业人才。中国评剧院为我国评剧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北京京剧院是国内规模最大、艺术底蕴最为深厚的国家重点京剧院团,北京市曲剧团是全国艺术表演团体和艺术品种中的单一剧团和单一剧种。丰台区因集聚了众多的专业院团,被誉为“梨园之乡”。

同时,丰台区戏曲人才众多、梯次结构合理,拥有许多支水准优、能力强的艺术人才队伍,活跃在戏曲教学、科研、创作、演出等多个方面。区内戏曲文化院团共有专业从业人员约1250人。其中,教授以及正高职称约110人,副教授以及副高职称约190人,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24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57人。

再者,丰台区共有基层戏曲文艺团队60余支,如马家堡街道的“和韵京剧团、东高地街道的“长虹京剧团”、卢沟桥乡的“卢沟桥艺术团戏曲队”,全区70多个社区的居民学会了戏曲健身操,常年坚持活动的有3000多人,“戏曲进社区(村)”活动先后共吸引了23万居民和戏曲爱好者参与,万芳亭公园修建了全市第一个戏曲主题广场,金都艺苑公园成为全市独一份的戏曲主题公园。

“十二五”时期,是丰台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丽泽金融商务区、大红门时尚创意产业集聚区、卢沟桥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青龙湖国际文化会都等产业功能区相继规划建设,急需树立具有丰台特色的文化品牌。功能区的加快建设也为戏曲文化与全区其他特色板块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有鉴于此,中国戏曲中心项目便在丰台,这座“丰富多彩的大舞台”上应运而生。

成败关键:构筑“四度”空间

思路决定出路,战略决定成败。受丰台区委、区政府委托,作为中国戏曲中心项目的总顾问,投资北京发展研究院认为,中国戏曲中心成败的关键在于要搞好“四划”建设(谋划-策划-规划-计划),构筑“四度”空间—战略高度、文化深度、市场广度和产业关联度。

首先,要占据战略高度。中国戏曲中心必须以全球化的高度、本土化的深度和市场化的广度来审视之、规划之和建设之。 因此,中国戏曲中心项目所承载的重大历史责任,可概括为以下“四大世纪工程”:

文化复兴工程:中国戏曲扎根中华大地,具有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属性和地域属性,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可开发利用的空间巨大。戏曲文化复兴最核心的问题是:如何把中华民族这份最博大精深的文化资源转变为现代人都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让世界观众通过形而下的“术”,来接受和领悟中华文化形而上的“道”?

文化改革工程:文化体制改革是中央重要战略部署,而国有艺术院团改革又是其中的重头戏。戏曲作为一种剧场艺术,与现代人们的观赏要求不相适应,特别是戏曲表演团体基础设施薄弱,演出设施老化,严重制约着戏曲艺术表演团体的发展。按照“置办嫁妆,保驾护航”的改制原则,走向市场之初的戏曲院团亟需“扶上马,送一程”,在剧目创作、人才培养和场地建设等方面寻求市场化协作。中国戏曲中心的建设恰逢其时,正可成为丰台助力戏曲院团转企改制的文化动力航母,承载转制院团乘风破浪,搏击市场,探索“政府搭台、院团唱戏、市场买单”的丰台经验。

文化外交工程:中国戏曲文化位列世界三大戏剧体系之一,理应成为中国文化外交的重要载体、展示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我们必须明确,只有把丰富、独特的戏曲文化资源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加以开发、包装,使之转化为世界观众喜闻乐见的戏曲文化产品,才能把中国戏曲文化所蕴含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传播到全世界,创造巨大的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

文化品牌工程:丰台建设中国戏曲文化中心顺天时、应地利、得人和,是回归文化本源,打造国家文化品牌,彰显“人文北京”的战略抓手项目。中国正强烈呼唤一个以保护、传承、发扬、光大中国戏曲文化资源为出发点,以开发、创新、提升戏曲文化产品为着力点,以实施文化复兴、助力文化改革、引领文化外交、筑造文化品牌为落脚点的文化示范特区。丰台凭借自身无可比拟的资源优势,打造中国戏曲文化中心正是肩负这一历史使命的绝佳之选,这不仅是一个战略挑战,而且更是一次难得的战略机遇。

其次,要挖掘文化深度。中国戏曲文化中心的历史使命之一就是要探索出一条中华戏曲文化的崭新复兴之路。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韩国的流行歌曲、影视作品等向中国席卷而来,中国媒体形象的称之为“韩流”。韩流作为文化现象来说,扩大了韩国文化的影响力,但作为文化产业来说,更是给韩国创造了大量的经济价值。影视作品出口,韩国品牌服饰、化妆品的走俏等,都给韩国带来滚滚财源。

正是在全面吸收与借鉴“韩流”以及世界各文化产业大国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投资北京发展研究院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华传统文化吸收民间投资,运用商业手段实现伟大复兴的“四还素”疗法:

一是返老还童:走时尚路线,形式内容创新化。借鉴迪斯尼、梦工厂的运作模式,走青春、时尚、新潮路线,赋予戏曲新的内涵。青春版《牡丹亭》、动漫电影《花木兰》、《白蛇传》等。挖掘戏曲形象、戏曲情节、戏曲流程,培育具有较强号召力的戏曲偶像,吸引年轻一代关注戏曲、热爱戏曲、参与戏曲。戏曲文化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剧目,增加青春、时尚等元素,吸引更多年轻观众,使戏曲在内容上更贴近现代人的生活;全方位实现戏曲文化与现代生活的高效对接,与文化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在形式上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和需求,融入现代文化产业的运行机制,焕发新的生命力。

二是落地还俗:走群众路线,目标群体大众化。借鉴百老汇、爱丁堡的市场化运作方式,打破圈内圈外、台上台下、大戏小戏的限制,走草根化、娱乐化、大众化的路子,变自娱自乐为全民同乐。阳春白雪要变下里巴人,戏曲要接地气,做实市场根基,培育最广大的目标受众;借鉴刘老根大舞台、曲艺大观园、中国小戏艺术节等形式,满足群众的多层次需求,让中国戏曲赢得最广阔的市场。重视戏曲艺术教育的普及,加强青少年对戏曲艺术形式的了解和认识,使戏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培养青少年观众群体。

三是借体还魂:走生活路线,业态承载多样化。戏曲不单纯是表演,戏曲的元素可以与更多产业业态相融合。借鉴拉斯维加斯构建世界“赌城”的成功经验,全方位实现戏曲文化与吃、住、行、游、购、娱的无缝对接。通过戏曲主题酒店、戏曲艺术酒吧、戏曲特色购物、餐饮,戏曲狂欢节等配套设施的完善,形成多业融合的发展格局。充分运用电视、网络等现代传播媒介,对优秀戏曲作品进行广泛宣传,吸引更多人关注戏曲作品,打造全球独一无二的世界“戏曲梦幻之城”。

四是衣锦还乡:走互动路线,艺术交流良性化。打破中国戏曲“兴于民间,毁于庙堂”的魔咒,结合京城丰富的会馆文化,实现戏曲艺术的央、地互动,让鲜活的乡土艺术与高端的市场需求相互融合。通过大型的节庆和全国赛事,实现地方戏曲与京城舞台的良性互动。

第三,要拓展市场的广度。投资北京发展研究院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中国戏曲中心要实现“五子登科”,融汇“五会真声”。

“五子登科”:中国戏剧界有句名言,叫做“编戏的人是骗子 ,演戏的人是疯子 ,看戏的人是傻子。”在骗子(编戏人)、疯子(演戏人)和傻子(看戏人)的基础上,再加上孩子(年轻人)与鬼子(外国人),这样就构成了中国戏曲中心最广大的市场基础。

“五会真声”:庙会(大众娱乐);堂会(高端演出);书会(业内交流);晚会(商业演艺);学会(戏曲研究),这样就形成了中国戏曲中心最富潜力的需求市场。

第四,要构筑产业的关联度。投资北京发展研究院在对世界各大著名演艺中心全面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第一次系统提出了中国戏曲中心的文化产业链条的构筑方案,即“五城合一”、“五区联动”和“五位一体”。

五城合一:

A、迪斯尼式——打造以戏曲为主题的各类娱乐活动,在娱乐中体验戏曲。

B、百老汇式演艺城——打造大、中、小型剧场群,表演丰富多彩的戏曲演出节目,成为东方“百老汇”。

C、梦工厂式创意城——以戏曲创意衍生品为基础,促使戏曲与其他业态高度融合,打造戏曲创意产业。

D、拉斯维加斯式不夜城——将灯光、音响等视听元素考虑在戏曲中心建设过程中,全天呈现繁华的城市景象。

E、爱丁堡式民俗城——以各类互动式表演为基础,吸引群众广泛参与,成为民俗活动的重要内容。

“五区联动”:票友社区+创意街区+文化景区+教育学区+时尚园区。

戏曲文化例10

二、当下构建农村地方戏曲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主要问题

随着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展,农村的文化建设也有了相应的提高,但是农村地方戏曲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仍然不够完善,存在不少问题。

(一)地方政府认识不到位

有些地方政府片面地追求经济建设,只看重GDP和形象工程。由于地方戏曲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不会立即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地方政府对地方戏曲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建设不感兴趣。由于地方戏曲是潜在的“形象工程”,而电视、广播等现代文化的建设见效快,又是硬指标,地方政府不得不重视。反之,地方戏曲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渐渐被边缘化,生存发展空间逐渐萎缩,演出的人和观看的人越来越少,使得不少地方政府错误地认为地方戏曲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如果要建设,要花很多精力和时间,认为不值得,因而忽视对地方戏曲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建设。由于地方戏曲的文化内涵与重要性被遮蔽,一些地方领导因为平时注意力集中在经济建设上,不太关注本土文化建设,对地方戏曲的文化内涵不甚了解,没有看到地方戏曲对文化传播、文化娱乐、民风教化的重大作用,因而忽视了对地方戏曲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设。

(二)相关的机制不完善

演出主体不健全。现在地方戏曲的演出主要靠民间剧团。政府支持的市县公有剧团主要以演出现代歌舞、现代话剧为主,极少上演地方戏曲。民间剧团由于没有得到有关方面的扶持,演出资源逐渐枯竭,很多剧团名存实亡,很多剧种没有人演出,正在逐步消亡。筹款机制不完善。政府对地方戏曲服务平台的建设缺乏资金投入,农村地方戏曲剧团的演出又是免费观看的,经费没有保障,资金严重短缺。许多地方剧团连排练室都没有,设备设施也大部分破旧损坏,演出环境愈来愈恶劣,很难维持演出。人才培养机制没有建立。人才队伍的建设对地方戏剧的发展至关重要,但是地方戏剧行业却极度缺乏人才。由于地方戏曲的传承多数是以师徒方式进行传授,而年轻人一年到头都在外地做工,无暇进行学习,随着老一辈艺术家的逝世与退休,大量只能“言传身授”的技艺逐渐失传。现有大学培养的艺术人才,基本没有学过地方戏曲,无法挑起支持地方戏曲的大梁。地方戏曲的传承岌岌可危。

三、加强地方戏曲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设的主要措施

农村地方戏曲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建设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民间通力合作,体制、机制全面创新,内容与形式全面改革,才能把农村戏曲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立起来。

(一)加强地方戏曲演出设施的建设和监管

为了能让百姓更好地欣赏戏曲,让戏曲演员能够更加完美地发挥其表演才能,政府应加强剧院和舞台的硬件建设,完善剧院舞台的硬件配置,使戏曲演出得到更为完善的发挥。戏曲舞台的宏观建设至关重要。政府只有对戏曲舞台进行改建扩建,合理布局,才能形成更好的公共文化空间。在农村,由于交通不便造成了广大农民的出行不便,如果戏台离居住地太远会降低农民看戏的热情,戏曲舞台若无法成功凝聚群众,公共文化服务就会失去大量对象,造成效率上的折损。所以,在搭建戏台时要考虑戏台的辐射半径,戏曲文化的辐射面积是否能覆盖到更多的老百姓。同时戏曲舞台需合理分布,注意戏台的辐射范围是否重叠或过于分离。最好能够做到使老百姓有“在家门前”看戏的感觉。为了方便农民看戏,政府可搭建流动戏台、进行流动演出,使文化的“灌溉”能够滋养到各家各户,又不浪费资源。戏剧舞台的完善也极为重要,如戏台上的音响、灯光、演员的服装及幕后的乐器等都马虎不得,这些细节将直接影响到戏曲的演出质量。在福建莆田的莆仙大剧院,剧组成员就成功地利用政府的资金将现代高科技应用到戏曲舞台上,对戏曲舞台进行扩建、改建,使戏曲舞台能够较真实地展现出莆仙戏《雷峰塔》中“水漫金山”的壮阔一幕,给观众造成视觉上的冲击和心灵上的震撼,戏曲演出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效果。政府还应加强对地方戏曲公共文化设施和主办单位的监管。在农村,不少戏台都被闲置、挤占甚至挪用,政府应加强对戏曲传播场所、设施等的监管。对闲置的戏台进行合理利用,整合空闲的资源,在确保戏台等公共文化设施职能不变的情况下进行公开招标,不浪费所有可利用的资源,对那些被占用或挪用的戏台进行强制回收,恢复其原有的演出职能。对介入戏剧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营利性组织也要加强监督,避免等恶劣性质事件发生,同时也要督促营利性组织、企业提高其运营能力、服务能力,提高设施的使用效率,使服务规范化。政府通过监管能够使文化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更好地服务农民。

(二)实行政府买单企业演出的服务新模式

由于戏曲产品和服务的自身价值同市场价值往往有很大程度的背离,不能通过市场交易来实现其价值,所以地方戏曲演出服务理应由公共部门和准公共部门提供支持,无偿面向大众,不收取任何费用,但是,具体的戏曲演出服务事项不一定要由公共部门一手包办,民营企业、非营利组织可以共同承担。如将公共文化服务市场化,让市场运行模式介入地方戏曲的传播。首先由政府投入资金,对具有一定营利性质的文化单位或企业进行招标,中标单位获得演出资格后开始进行戏曲演出,最后通过演出回执单等有效凭证来领取政府补贴。当然,在本质上公共文化服务市场化仍是由政府投资,坚持公益性原则,对老百姓而言看戏依然是免费的。营利性企业的介入使得管办分离,政府以企业的完成项目的多少、质量的高低等来决定拨款的金额,企业愈是努力便获利愈多,大大激励和引导了企业对文化事业进行市场的开发,增强了文化事业单位的市场竞争能力,激发其传播文化的活力和文化创新的力度。营利性组织会自觉地、有效地对地方戏曲进行有效的宣传,调查老百姓爱看什么戏,使文化供给与文化需求相对应,让老百姓看好戏,看爱看的戏。2005年宁波市委宣传部等部门实施的“万场电影千场戏剧进乡村”活动就是“公共文化服务市场化”的极佳范例,至2005年11月底,就演出了855场,吸引了200多万人次观看演出,活动惠及近300个村庄,使戏曲演出的范围大大扩大,服务水平大大提高。

(三)注重地方戏曲人才的培养

地方戏曲的文化内涵全靠戏曲演员通过表演来表现,所以戏曲人才自身的专业素养对戏曲的质量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要想振兴地方戏曲,就必须抓紧对戏曲人才的专业素质的培养。目前三明地方各剧种都存在人才断层的问题,如果不采取措施培养人才,地方戏曲有濒临灭亡的危险。由于地方戏曲的地方性特征较强,而在各地乡村又不可能都设立专门的地方戏曲学校,所以培养地方戏曲人才将是一项艰难的工作。建议地方政府采取下列方法培养地方戏曲人才:一是在各县中小学开办地方戏曲兴趣小组,传授地方戏曲知识;二是扶助地方剧曲传人,以带徒弟的方式培养地方戏曲人才;三是拨出专项经费,委托地方高校培养地方戏曲人才。比如可以地方高校开设地方戏曲培训班,每年招收一些学生专门学习地方戏曲,毕业后留在地方工作。这样才能确保地方戏曲的人才培养不断层,为繁荣地方戏曲,服务民众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