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戏曲教案模板(10篇)

时间:2022-07-17 09:55:12

戏曲教案

戏曲教案例1

一 研究目的

金华的地方戏曲蕴藏着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其历史渊源、艺术形式等方面剧都有教高的研究价值。婺剧因能在一个剧种中原汁原味的保存高腔、昆曲、乱弹、徽戏、等声腔而被戏曲界公认为“徽戏的正宗,京剧的始祖”。

随着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金华的地方戏曲艺术,急需以更多、更好的方式去传承和发展。作为本地一所高校的动漫专业,有条件、也有义务去学习并推动地方戏曲艺术的发展。让地方戏曲艺术与动漫专业的课程教学相融合,运用动漫的形式来再现地方文化的艺术精髓,也是弘扬与传承地方戏曲艺术的一种好方式。另一方面,民族的才是最好的,地方的才是最具特色的,对于求创新,求变化的动漫专业而言,古老的地方戏曲艺术可以为动漫专业的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充足养分和思路,使金华的动漫教育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怎样使以唱为主的戏曲文化艺术,转化成可视性较强,镜头变换丰富的动漫形式?目前,国内的动画戏曲研究也初见成效,2005年,中国艺术学院开始研发“戏曲动画”这一全新的艺术表现形。《中国戏曲经典原创动画》将创作“中国戏曲经典原创动画”百集系列。

中国拥有许多历史悠久的传统艺术,戏曲艺术是其中的一种。中国古老戏曲一直以来为中国动画提供了充足的素材,使得中国动画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运用动画的形式来再现戏曲艺术精粹,这无疑对戏曲艺术的弘扬与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 具体实践

现阶段动漫专业的课程教学以项目、案例教学为主,通过的一定的研究和分析,能将金华的地方戏曲艺术,作为具体的实际的,项目和案例,融入到教学中去,使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的影视动画教学真正改革、发展为极具特色的专业教学。通过研究,在文化传播的形式上寻求创新和突破,使文化传播的艺术形式能够紧跟时代的步伐,不仅为金华地方戏曲艺术的“现代化形式”提供了值得思考和借鉴的方式。使地方文化更具活力和魅力,走入年轻人的生活。同时,对当前的高职动画教学拓展了新的思路,极大地丰富和深化了教学案例,推动动画教学的改革。使教学在地方戏曲艺术的支撑之下,能够更具特色。通过实地调查研究、文献资料研究和实验性研究等研究方法,通过对调查资料的记录与收集,以分析性角度整理、组织材料,归纳各要素间的关系与相互影响。

实施计划:第一步,制定具体的研究方案和工作措施。确定所需资料调查和收集的内容。第二步,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为了对金华地方戏曲艺术及其装扮、戏服、动作、音乐等各方面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课题组成员除了收集有关资料和文献外,还要从戏曲的剧本、文物、版画、历史文献、宗教文献、民俗文献、舞蹈等方面搜集资料,形成了详细的资料附表和附图;同时,对《中国戏曲经典原创动画》的其他地方戏曲的动漫形式进行收集与梳理,分类成各种不同的动漫类别,以便于借鉴与突破。第三步,资料的归类与整理,通过以上长时间的实地调查,通过获得以下材料:1)金华地方戏曲的行头,最具有代表性的服装及道具的实物照片、手绘效果图。2)金华地方戏曲的装扮,化妆造型素材的收集、照片拍摄、文字材料和调查笔记。3)特征问题:程式性、符号性、可舞性和装饰性材料的归纳。第四步,动漫形式的分类归纳,各种类型、各种材质的动画造型设计实践探索。第五步,根据已搜集并整理的材料,探讨地方戏曲艺术动漫专业课程教学的融合方法与进程。

三 研究的价值

(1)传承与发展

地方戏曲艺术与动漫专业课程教学融合过程的研究,首先要对金华地方戏曲艺术的历史和特征问题作系统梳理,对促进中国戏剧文化的研究有重要的认知价值和学术价值。同时,对地方戏曲的动漫形式的开拓与探索,为戏曲形态及其表演本质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

(2)传播与推广

地方戏曲艺术与动漫专业课程教学融合过程的研究,从地方戏曲的形式上寻求创新和突破,使艺术形式和指导思想能够紧跟时代的步伐,不仅为地方戏曲在现代社会找到了一条生存发展之路,为地方戏曲艺术的“现代化形式”提供了值得思考和借鉴的方式。使地方戏曲走入年轻人的生活。有助于广大群众对戏曲文化的了解与欣赏,为弘扬传统优秀的地方戏曲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挥其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金华市艺术研究所:《中国婺剧史》,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年8月.

[2] 孙颖:《剧装图案》编著,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4年6月.

戏曲教案例2

目前除了全国九大专业音乐学院以外,绝大多数的省、市、地区的高等师范院校都相继成立了音乐学院(系),并且在“音乐教育”专业的基础上开设了“音乐表演”专业,招收大量的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然而,在音乐表演专业队伍逐年壮大的趋势下,其就业前景却不容乐观。大部分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培养的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在专业水平上与专业音乐学院的学生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就业中缺乏竞争力。从近三年对江浙沪高师音乐表演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单位的调研来看,近90%的毕业生无法进入专业团体工作,多数毕业生由于长期找不到合适自己的专业工作,改行者居多。而在家待业以家教为生的毕业生人数在逐年增加,到琴行或培训中心代课更成为一种就业或增加收入的方式。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由于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表演专业在教学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①照搬专业音乐学院音乐表演专业课程设置;②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教学目标模糊;③培养的人才其专业特点趋于格式化。

综合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地方高师音乐表演专业的教学应依据于当地社会和人才市场的需求入手,要制定出符合当地社会需求、符合学校办学能力与符合学生实际能力的“人才培养方案”。并且,在正确树立人才观、服从市场需要的基础上,形成自身的“特色”或“品牌”专业。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在设置专业课程时不要忽视地方传统音乐文化,而将地方传统音乐文化中的“本土戏曲文化”纳入地方高师音乐专业教育体系,是非常值得探讨的一个课题。

一、本土戏曲资源引入地方高师音表专业课程设置的意义

我国的戏曲有着悠久的历史,除京剧之外还约有300多种地方戏曲。作为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地方戏曲凝结着某一地域的民风习俗和当地的传统音乐特点。传统戏曲音乐也是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的一个主要内容之一。

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专业引入本土戏曲资源,无论从地域性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事业发展需求的角度,还是从生源的本土化程度,对本土文化挖掘、传承、保护与研究以及人才培养方面都负有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义务。不仅可以建构适应本地区的地方课程,为本校的教学研究带来丰富的教学资源,而且还可以促进地方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解决传统课程设置与学校特色课程的无缝对接。

更为重要的是,本土戏曲资源的引入向学生传递了艺术源于生活的理念,也为部分有志于传承传统艺术的学生指出了方向,奠定了一定的专业基础。

二、本土戏曲资源引入地方高师音乐表演专业课程设置的具体举措

针对地方戏曲的生存现状和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的现实,在理论上,将地方戏曲引入地方高师音乐教育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更有着一定的历史意义和现实需求。然而,地方戏曲有其自身存在的特点,而高师音乐教育又有其固有的模式。在将地方戏曲引入高师音乐教育课堂的探索中,需要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方法等各方面体现出开放的姿态,要勇于创新、勇于实践。

绍兴文理学院音乐学院在经过十年的调研、筹备、试点之后,目前探索出相对适合本校实际的音乐表演专业特色课程设置方案,并将这些特色课程切实编入“人才培养方案”中。

学校之所以将音乐表演专业学生作为教学试点对象,是因为该类学生有表演方向的系统的课程设置,比较符合戏曲的表现特性,而且该类学生身处师范院校,其有别于其他专业院校表演系的学生,具备了演员与教师双重身份的培养条件。

1.戏曲特色课程进入常规教学。

绍兴文理学院坐落于著名的戏曲之乡、全国性第二大剧种——越剧的发源地绍兴。绍兴有着丰富的戏曲资源,大量的优秀作品需要传承和发展。作为绍兴唯一的综合性本科大学,学校在弘扬地方文化,培养应用型高级音乐专门人才方面责无旁贷。为适应绍兴文化强市建设的需要,更多更好地培养高素质的音乐表演人才,音乐学院结合自身办学实际,在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别设置了地方戏曲的特色课程,将地方戏曲课程编入常规教学中。

绍兴文理学院音乐学院为音乐表演专业开设的课程分为三类:专业基础课(必修)、专业限选课和专业任选课。在这三类课程中都加入了戏曲课程,例如:

①在专业基础课(必修)中开设了:《基础唱腔》,该课程主要是教授绍兴本地最著名的越剧唱段。开课学期为第3个学期,每周2个课时,一学期共32个课时。这门课程是音乐表演全系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旨在“让每一位学生都会演唱地方戏曲唱段”。这门课程是所有戏曲特色课程的基础,因为只有会唱了,才能真正了解一门戏曲。

②在专业限选课中,针对不同的专业方向开设了:

声乐方向:《戏曲曲艺名作与赏析》、《舞台表演》。开课学期为第4个学期,每周各2个课时,一学期各32课时。这两门课程是针对声乐表演方向学生进一步提升地方戏曲演唱表演水平的。较系统地学习戏曲(主要是越剧)的唱段与舞台呈现。

器乐方向:《乐队排练》,开课学期为第2学期到第7个学期,每周4个课时,一学期共64个课时。这门课程是针对民乐专业的学生开设的,在排练中将加入戏曲音乐练习,熟悉戏曲丝弦曲牌与乐队演奏方式,体会地方戏曲乐队的风格特点。

③在专业任选课中开设了:《绍兴地方传统音乐文化》、《绍兴地方戏曲》。开课学期分别为第1学期和第2学期,每周各2个课时,一学期分别为32个课时。这两门课旨在提高学生的戏曲理论水平。

除以上课程设置之外,人才培养方案中又增添了11个学分的实践环节。要求学生在大学四年中必须亲身参与3周的“专业汇报”和8周的“艺术实践”。在这些实践环节中有部分是学生自主选择的,有部分是学院要求必须进行的实践,并且学院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戏曲课程将期末考试与艺术实践相结合,一台汇报演出就是当年的考试形式。这样设置是将“课内教学——课外艺术实践——课业考试”形成一个整体,切实做到将地方戏曲素养作为专业技能素养之一。

2.编写“地方戏曲”课程教材。

教材是地方戏曲引入课程设置和教学活动的依据。没有实用、有针对性和高水平的教材,教学活动就容易流于随意和流于形式。因此,编写“地方戏曲”课程教材是当务之急。

学校组织具有使命感和热爱民族音乐的、优秀的高校老师,联合地方戏曲专业院团的老师对地方戏曲进行加工、整理、再创造,共同编写教材。同时,将部分实验成果充分应用到教学中,将鲜活的地方戏曲元素,变成学生学习、表演、研究的重要内容,将丰厚的地方戏曲文化资源转化成良性循环的教育必备资源,实现教学、创编和表演三位一体的教学实践体系。因校制宜编写“地方戏曲”课程教材,是奠定地方戏曲引入高师音乐表演课程的基础。

3.构建素质良好的教学与研究梯队。

目前,学校推行地方戏曲教学的“瓶颈”在于合格的师资队伍。由于传统的高等音乐教育课程设置等原因,目前大部分的高师音乐教师的知识结构中缺乏地方戏曲的相关专业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说,让地方戏曲进入地方高师音教课程,首先是要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中培养和挖掘具有一定地方戏曲专业素养的师资。因此,高师音乐教师,必须具备系统的戏曲知识和表演技能的专业化训练。

在目前地方戏曲师资紧缺甚至是匮乏的情况下,学院不断采取多种途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挖掘在编音乐教师中有过戏曲学习经历的教师进行再深造学习。其次,聘请专业戏曲院团的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得主、创编老师作为学院的客座教授,定期为学生授课指导。

三、结语

将本土戏曲资源引入地方高等师范院校音乐表演专业,是地方高师音乐专业教学的一种尝试。这本身就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个需要循序渐进、逐步完善的过程。这无论是对地方戏曲的保护还是完善地方高师音乐表演课程设置,立足本土音乐文化,促进区域性高师音乐教育水平的提高都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也为高师音乐教育开拓特色化办学的道路提供了新思路。

参考文献:

[1]杨碧华.关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弘扬传统音乐的设想[J].中国音乐,1996(1).

戏曲教案例3

幼儿通过歌唱活动可以得到很多方面发展。例如:音乐的节奏感、音乐的表现能力、音乐的理解能力、表演时的自信心等等。但在传统歌唱教学活动中我发现教学形式的单一、教学流程简单,教学方法的固守,导致幼儿学习歌曲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过程缺乏趣味性和游戏性,在反复学唱歌曲的过程中有的幼儿表现出不耐烦的抵触情绪。那么怎样的教学形式可以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怎样的教学模式能够提高课堂效率,怎样的教学内容能够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好胜心,怎样的游戏形式具有趣味性和娱乐性,以至于幼儿愿意唱、喜欢唱,为此,我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研究。

2.对目前歌唱教学活动的分析:

目前传统的歌唱教学活动流程:复习已学歌曲或练声——欣赏教师范唱——幼儿跟唱——创编动作——幼儿表演唱。

分析:在此流程中,经常会发现有的幼儿注意力不够集中;有的幼儿持久性不长;有的幼儿学唱歌曲的主动性不够。在此过程中,幼儿流露出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学习过程比较机械,学习方法比较单一,学习的情绪不够积极和愉悦。综上所述,我认为原因有:

2.1 教学流程没有能够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好胜心。

2.2 教学形式没有能充分调动幼儿学习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3 教学过程中的学习内容对于幼儿的认知挑战不够。

3.游戏化的歌唱教学过程:

故事——欣赏歌曲——游戏——反思

故事:精确的描述歌曲内容,引起幼儿兴趣。

欣赏歌曲:教师有层次的范唱,幼儿带着问题的倾听。

游戏:变换多种形式让幼儿在玩中唱。

反思:教师的支持与引导。

教学案例《小鳄鱼》

故事:有只爱洗澡的小鳄鱼,洗洗这,洗洗那,但只要有一个地方没洗到就会嚎啕大哭,你知道是哪里吗?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欣赏歌曲:回忆歌词(一遍),猜测洗澡的声音(一遍),验证洗澡声音(一遍),学唱洗澡后半段声音(一遍),表演唱(一遍)。

游戏:通过点兵点将游戏,找出一位幼儿帮鳄鱼洗澡,身体接触游戏。

反思:今天的歌曲你学会了吗?你是怎么学会的?你哪里还有困难?考验一人一句轮流演唱!

4.智力游戏:

智力游戏是根据一定的智力任务设计的,以智力活动为基础的一种有规则的游戏。其特点是将学习因素与游戏形式紧密结合起来,使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运用已有知识提高经验。

智力游戏的种类:训练感官的智力游戏;发挥想象、锻炼思维的智力游戏;发展语言的智力游戏;练习记忆的智力游戏;数概念的智力游戏。

多元的智力游戏:

4.1 训练感官的智力游戏。

听觉游戏:幼儿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一位幼儿在歌唱中大声唱出歌曲,请另一位幼儿将眼睛“躲”起来,根据刚才的声音猜测是谁。

教学案例:《你听》

重点分享的环节:找老鼠、毛驴的环节。

层次一:一位幼儿蒙上眼睛蹲在圈里,全体幼儿歌唱,教师指定一位幼儿唱“吱吱叫、啊呜啊”部分,请圈中幼儿猜出是哪个小朋友唱的。层次二:指定两位幼儿分别唱“吱吱叫”、“啊呜啊”部分,再来猜测。层次三:请圆圈上的小朋友边行进走边演唱,同时指定两位幼儿分别演唱“吱吱叫”、“啊呜啊”,再来猜测。

无论是层次一还是层次二还是层次三,都是通过幼儿的耳朵去听辨同伴的声音,通过耳朵感觉器官去听辨判断声音的来源,猜测发出叫声的是谁。在此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好奇心和好胜心,因此幼儿喜欢、乐意多次玩。

4.2 发挥想象、锻炼思维的智力游戏。

发展想象力游戏:猜谜、组画、联想、补缺、拼图、听音乐想动作等,这类智力游戏的构思旨在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发展孩子思维力的游戏:归类、分类、比较、判断、改错、排列、发现关系等。这些游戏可以训练孩子思维的独立性、敏捷性、广泛性、逻辑性和创造性。

教学案例:《如果我是一片云》

本案例是发展幼儿思维能力中的改错。幼儿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从第一幅图到第四幅图分别创设了不同的场景、不同的事物图片,让幼儿来纠错。例如第一幅图是在小河里,上面有汽车、小鱼、小虾、小狗。幼儿通过观察,纠错出小狗和汽车是不能在小河里的。在此过程中充分满足了幼儿的好胜心理、闯关成功的心理。在观察图片的同时,发展了幼儿的思维能力、反应能力、判断能力。

4.3 发展语言的智力游戏。

通过语言类的游戏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挑战幼儿的注意力。

接字游戏:大象-象棋-旗子-子弹-弹头

组词游戏:用“机”组词,飞机、机器、打印机根据数字节奏仿编短语:12345——春天多么美

戏曲教案例4

虽是选修课程,但将戏曲教育纳入高师音乐教育的课程体系中的意义,无疑是重大的。虽然已三年过去,戏曲教育的动作幅度依然有限,但戏曲教育这一做法事实上已被高师音乐院、系所理解和接受。福建、北京、上海、四川、广西、黑龙江等地的师范院校开始相继设置了戏曲鉴赏课程。

几十年来的教训是深刻的。许多音乐界人士(尤其是年轻人)熟知贝多芬、柴可夫斯基、巴赫、莫扎特,却不知昆曲为何物,不知梅、尚、程、荀“四大名旦”。这种对传统文化认知的匮乏,造成了年轻人鉴赏传统艺术能力的不足。因此,把戏曲鉴赏课纳入高师教育课程体系中意义是重大的,它表明戏曲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不再只局限在戏曲专业院校这样一个相对狭窄的范围内进行以技术技能为主的教学,而是从广义的大文化方面介入,让青年一代感受戏曲艺术的风姿和风采,感受古典艺术之美,进而加深对我们民族文化如戏曲文化的学习、理解和认识。

任何一门艺术都有一套完整的知识系统。以京剧为例,它讲求唱念作打,手眼身法步;在唱腔上有西皮,二黄,还有快板、慢板、流水板诸多板式;在人物造型方面,单是面部就有各种脸谱,服饰更是五彩缤纷。观众如果不具备这些鉴赏知识,便难以引起观赏共鸣。另一方面,正是因为不具备这些鉴赏知识,没有受过古典戏曲的美感教育,人们也就不会走进剧场欣赏京剧了――这是个恶性循环。传统戏曲之所以陷入困境、出现危机,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戏曲教育在普通人群中的缺失。或许有人会问,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戏曲没有危机的时候,戏曲教育也没有进入学校,为什么那时的戏曲舞台生机勃勃?很简单,当时是戏曲盛世,观赏戏曲是全民文化生活中的一项普遍内容,人们自然能在耳濡目染中学会看戏,学会欣赏其间的美学奥秘。而今戏曲盛世已去,剧场观众多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因此,把戏曲教育纳入到高师音乐教育当中,培养学生的戏曲鉴赏能力,培养现代戏曲观众便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戏曲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综合艺术,至今为止,我们对戏曲的认识和理论上的总结仍然无法完结。在许多外国人眼中,中国戏曲艺术是精美绝伦的。体验派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看到梅兰芳的表演,着实被迷住了――原来一个身段、一个兰花指、一个眼神既可表现出某种情境来;布莱希特看到中国戏曲演出后惊讶不已,发现中国戏曲早就实现了他的艺术理想,解决了他多年来想方设法要解决的问题。

中国戏曲艺术是对世界舞台的一个卓越贡献。仅从演唱艺术来说,戏曲的发声方法并不逊于意大利美声发声方法,这是连国外音乐界专家和学者都一致认同的。然而,遗憾的是,我们对戏曲艺术的科学化总结还远远不够,我们的音乐专家、学者至今也没有能担负起这一项使命,这是因为他们过于忽视、小觑本土艺术了。俗话说“家有千担外有戥”,自家的好东西自己不晓得,外人却知道得很清楚,这,就是戏曲艺术在当代的处境。因此,高师音乐教育将戏曲纳入到教学中来,通过科学方法进行教学,是教导年轻人认识民族文化、建立民族自信心和自信力的有益举措,将使戏曲得到有力的普及和传播。

所谓的普及和传播,是从戏曲作为传统文化遗产的立场上来阐述的。如果从受教者方面来看,高师的戏曲鉴赏课程并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戏曲专家和学者。当然,不把学生培养成专家和学者,并不意味着降低戏曲艺术的教学水准。高师戏曲教学的实质,首先是一种素质教育,却又高于一般意义上的素质教育,而具有种子的意义。高师音乐教育的学生毕业后,将赴中学或小学担任本专业教师。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使得教师所掌握的知识能通过对学生的反复传授,以几何裂变的方式迅速扩散,为更多人所了解和认识。

戏曲教案例5

常说“人生大舞台,舞台小人生”。我国独特的戏曲艺术,浓缩了灿烂中华的文化精神。据统计,中国有戏曲剧种300余种,古今名人、名曲、名段和剧目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然而,由于种种观念的影响,在一些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忽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戏曲知识的传播和戏曲音乐的渗透。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音乐教学中发挥戏曲艺术教育优势,陶冶学生情操,感悟浓缩在舞台艺术中的多彩人生和其独特艺术创造中的文化精神、振奋民族精神,是音乐素质的重要内容。

一、对中小学生进行戏曲艺术教育是音乐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

郭跃进是国家一级演员、京剧最高奖梅兰芳金奖获得者,人大代表。她的议案《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增设京剧艺术教育》在人大山东代表团引起强烈反响,36名代表积极签名响应。她说:“京剧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艺术,是国粹。梅兰芳先生的表演艺术被称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但目前京剧艺术发展明显滞后于其他艺术,根本原因是京剧普及程度不够。”中国的戏曲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世界艺坛中独树一帜,是融表演、演唱为一体,并以唱、念、做、打的综合性表演为基本形式的独特艺术门类;是集中国各民族音乐、文化之大成,经无数艺术家继往开来不断创新积累的结晶;它是一个博大精深的艺术体系,具有颇为丰富的各种表演手段。戏曲文化的发展史也体现了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发展过程。所以,提倡学校开设戏曲艺术课,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认识,进一步了解民族民间音乐发展,而且能够促进学生学国传统的音乐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民族文化艺术的情感。同时,戏曲艺术含有丰富生动的历史知识,因此,对戏曲艺术的学习和欣赏,有助于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有助于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纵观当前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出现了歌唱性乐曲教学的单一局面,课堂上常见的是中外名曲,我国民族特有的艺术形式诸如戏曲、曲艺等却所见甚少。学生们知道贝多芬、莫扎特、《四小天鹅》,却不知道“徽班进京”、四大名旦、四大须生,对千百年传唱不衰的戏曲剧目与代表人物更是知之甚微;对中国自己的戏剧创作大师如关汉卿、荀慧生、汤显祖、王实甫、夏衍等知之甚少;对古往今来著名的戏曲剧作《西厢记》、《窦娥冤》、《桃花扇》、《白蛇传》、《红灯记》、《白毛女》、《沙家浜》缺乏了解。这种现状与当前我国音乐素质教育极不吻合,要打破这一僵局,必须做出极大的努力。艺术形式与艺术追求和思想意识与精神风貌密切相关,不同的形式与追求其结果不尽相同。时下,从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找到与戏曲艺术结合的切入点异常重要。戏曲艺术教学,使更多学生知道我们的国家是拥有丰富文化遗产的文明古国,在这些遗产中戏曲则是独具风貌的重要艺术形式。这里有令人拍案叫绝的表演,有长久传唱不衰的乐曲,还有传播范围极广的民间传说。这些必将激起中小学生对中国戏曲文化的追求与兴趣,激发他们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因此,为弘扬民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对中小学生进行戏曲艺术教育是音乐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

二、实施戏曲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和演唱表演才能的重要途径

戏曲艺术教育的初级阶段是了解和赏析的阶段。教师从戏曲的形成、发展、历史的沿革出发,试从经典剧目、剧中人物、著名表演艺术家的生平等一般性知识入手,将学生逐渐引入戏曲艺术的欣赏之中。由欣赏著名艺术家,如梅兰芳、马连良、尚长荣等有代表性的演唱与表演,进而发展到对戏曲艺术风格、表现形式、内容主题及典型人物的分析与鉴赏。

通过一些使学生容易上口的唱段如《唱脸谱》、《我是中国人》、《听罢奶奶说红灯》、《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等,激发学生学习戏曲的兴趣,把赏析与学唱、学做结合起来。除课堂教学外,还可通过看录相、听录音、看演出、参观演出前的准备工作等形式,让学生直接接触戏曲表演艺术实际。通过真真切切的看和明明白白的听,化被动为主动,很快进入学唱阶段和学习表演阶段。只有进入这样阶段,学生的鉴赏力才能得以升华。这一阶段要努力开发学生内在的表演才能。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与喜好,选择一些易学、易唱、易做的剧目进行学唱与学做,使之循序渐进地步入不同角色和人物的学习之中。例如:京剧《沙家浜》,“智斗”一场,评剧《花为媒》,“表花”名一折都可根据不同角色,使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再要求进行简短的讨论,描述自己的感受,情景交融,一改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使之成为全方位的音乐教学模式。

戏曲是一种集服装、化妆、表演、舞蹈、歌唱、武术、杂技等诸多表演技能和技巧于一体的综合艺术,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唱念做打行行俱全,中小学生通过初学可置身于戏曲艺术熏陶之中,使他们的艺术鉴赏力不断得到提高。那些脍炙人口、久唱不衰的著名曲目和唱段,如《谁料黄榜中状元》、《苏三起解》、《小放牛》、以及《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穿林海跨雪原》等,不但把学生带入了优美的境界,同时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的艺术鉴赏力也得以丰富。同时,通过愉快教学、参与教学、趣味教学等教学手段的运用,既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又使学生的表现能力得到有效锻炼。这种让全体学生都参与的师生间和谐、互动,可以使爱好表现的学生更大胆,使不善表现的学生也得到有效的锻炼,增强其信心、增长其兴趣、发展其表现力。

三、实施戏曲艺术教育是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渠道

戏曲教案例6

1.宫廷戏曲(机构)制度研究。历代宫廷均有掌管礼乐和乐舞的机构。明代宫廷内管理奏乐和戏曲演出的机构,为掌管外廷教坊司和掌管内廷钟鼓司(明代教坊司成立于洪武初年,钟鼓司成立于洪武二十八年)。清代沿袭了明代教坊司的旧制,演出事宜由教坊司女优承应,后来改为太监承差。清代可能在康熙朝中期,南府和景山的演戏机构已经展开演戏活动。道光七年,南府改为昇平署。宫廷戏曲制度(机构)的设置,对于戏曲在宫廷的生存、发展都有重要作用。考索宫廷戏曲制度的脉络轨迹,是宫廷戏曲研究的重要任务,也是宫廷戏曲研究的基础。①

2.宫廷戏曲演员、演出团体研究。戏曲是综合艺术,由演员搬演故事。它也融合了文学、音乐、绘画、舞蹈等多种艺术因素,而戏曲演出是戏曲艺术展示与传播的核心。没有场上演出,戏曲就成为了案头读物。戏曲演出的承担者是戏曲演员,演员的才艺水平决定了戏曲演出的效果。因此,对演员的研究,也是戏曲研究的重要内容。多年来,对各时期、各地方戏班的研究,对著名的戏曲演员及其戏曲流派的研究,都有重要的成果。②宫廷戏曲演出人员与民间的戏班不同。明代承应宫廷戏曲演出的人员有两部分,一是教坊司掌管的乐户;二是承应演戏的太监。清代宫廷戏曲演出人员有民籍与旗籍之分。清宫太监伶人全属旗籍,旗籍伶人是从内府三旗子弟中挑选出来学艺的。自康熙朝起,陆续有民间艺人进入宫廷演戏,成为民籍伶人。道光七年昇平署成立之前,宫廷中民间伶人有民籍和旗籍之分。咸丰以后,则直接从京城戏班中挑选出色伶人进宫演出。宫廷戏曲演员的研究,既包括演员的来源、数量,所从事曲种、行当、表演曲目、表演特点,也包含了演员构成特点、关系等社会学层面的研究。

3.宫廷戏曲剧本、剧目研究。剧本,被看作“一剧之本”,是戏曲演出所依凭的文本。戏曲是舞台艺术,即便是我们今天阅读戏曲文本,也还是提倡心中想着舞台。重视舞台表演就不能忽视剧本的作用。我国古代戏曲艺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流传下来的剧本也很多。但是,这些剧本大多是为了满足社会欣赏需求的阅读本,用于演出的排演本则比较少。究其原因,戏曲与其它通俗文艺一样,传授方式是师徒之间的口传身授,很多从艺人员演员识字不多,对剧本不重视。宫廷的戏曲承应活动遵照皇帝的旨意进行,对演戏管理规范,有着严格的制度体系和管理方法,活动范围固定,因而留下了大量的种类繁多的剧本。如现存明万历间常熟赵琦美《脉望馆抄校古今杂剧》所载242种杂剧中,就有近百种抄校“内府本”。清宫的南府和昇平署,都有演出戏本。仅故宫博物院所藏清代演出本,就有11491册,不仅数量大,而且每种戏都有不同内容和用途的本子。①故宫博物院藏清朝宫廷剧本的题材内容广泛,艺术形式丰富。其中既有戏曲家创作的杂剧和传奇,也有乐部词臣依据古代通俗小说和佛典故事改编的连台本戏和各种承应戏。演出剧本包括昆腔、弋阳腔、梆子腔和皮黄戏等,有的剧本还配有表演动作或曲谱。故宫所藏剧本,有不少是其它戏曲著作中不曾著录的珍稀善本和孤本。有些剧本只在宫廷里演;也有民间演出的戏,引进宫里,若干年后,与外面的不尽相同了。分析、比较宫廷与民间剧本的异同,不仅是宫廷演剧活动的再现,也是探讨戏曲史发展轨迹的宝贵资料,而这一方面,还期待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宫廷演出的剧目,明代的文献记载较少。清代宫廷演出的剧本数量,据1999年故宫文物清点,登记戏本11491册。而剧目的分类,学者们意见有分歧。②这也是有待开拓的领域,梳理清楚宫廷戏曲的剧目,以及其形成、改编的轨迹,是对戏曲发展史的贡献。

4.宫廷戏曲剧场研究。剧场———戏台,是宫廷演剧的场所。戏台及其周围场所是戏曲演出活动的必要物质条件和空间。演戏离不开舞台,而宫廷的舞台又是最考究的,或精美奢华,或清幽精致。明代宫廷的演戏场所,没有可以确认的舞台遗存,文献中的记载也较少。即使这少量的记载,也多出自朝臣的文字。清代宫廷的演出场所,紫禁城内都分布在内廷,大小不一,使用功能亦不同。有畅音阁大戏台、漱芳斋前院戏台、漱芳斋后殿“金昭玉粹”室内“风雅存”小戏台、倦勤斋室内小戏台、长春宫戏台等。这些戏台建筑是清朝宫廷演剧的产物,无论是使用功能还是造型之美都达到了中国传统戏台构造艺术的顶峰。宫廷戏台在造型装饰上不同于民间戏台,即便同为宫廷戏台,由于不同的需要,戏台的规模、风格,也各不相同。有豪华的三层大戏楼(如现存故宫宁寿宫的畅音阁、颐和园的德和园),也有考究的中型戏台(如现存故宫重华宫的漱芳斋前院戏台、颐和园的听鹂馆戏台、承德避暑山庄如意洲的一片云戏台),还有精致的小戏台(如现存故宫重华宫的漱芳斋后殿“金昭玉粹”室内“风雅存”小戏台、故宫宁寿宫院内倦勤斋室内小戏台)。现存戏台是宫廷演戏留下的物质遗产,对于研究宫廷戏曲乃至戏曲史意义重大。③

5.宫廷戏曲受众研究。宫廷戏曲的受众当然主要是居住在宫廷的特定人群———帝后妃嫔。由于受众的特殊性,宫廷戏曲演出的诸因素如剧本、演员、剧场乃至服饰、道具都被赋予了特定的内涵。大量剧本专为这一群体而创作;演员是专为他们挑选的民间伶人和太监伶人;剧场则是为他们看戏而特意建造的豪华剧场。宫廷戏曲的受众看似非常明确,无须探究。我们也尚未看到专门论述这一问题的著述。但需要指出的是,事实上宫廷戏曲的受众绝不局限在帝后妃嫔这一狭小范围,而是因时因地不同或多或少包括了皇族成员、朝廷的重臣、外国使节等等。宫廷戏曲的演出,何时何地,邀请什么人参加,是宫廷文化所要探讨的,是十分有意义的。我们经常说“上行下效”,论述帝王的喜好对戏曲艺术的流行和发展产生的举足轻重的影响,那么怎样影响,却语焉不详。宫廷演戏活动的受邀请者,既是宫廷戏曲演出盛事的见证者,也是传播者和仿效者。他们可以说是沟通宫廷和民间的渠道和桥梁。对于宫廷戏曲受众的研究,不仅有空间,也有条件。主要要到清宫档案和清朝宗室臣僚记载中去搜寻。①尤其是这些清朝宗室臣僚记述的清宫演剧活动,既非寻常人物所能闻与,亦复少为他人所详载资料。这些记述,与清宫档案形成了互补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清宫档案的缺憾。

6.宫廷戏曲服饰、道具、乐器等研究。总的来说,宫廷戏曲演出所用服饰、道具、乐器等有一共同的特点,就是华丽、精致、考究。故宫博物院所藏清宫戏衣,色彩绚丽、质地精良、制作考究。其中有大铠、龙套、蟒、靠、水袖、褶子、判衣、鞋履等。宫廷戏装不仅质地比民间戏装奢华,对各种角色穿戴有严格的规定,不容有半点差池。演戏中所用的道具和简单的布景都称作砌末。大到布城、山片、床、树、车、船、轿、帐,小到兵器、旗帜、灯笼、茶具、笔墨、桌围椅帔等均属砌末。宫廷演戏的这些道具都很精致、齐整,数量庞杂,无论从质、量还是规模,都是民间戏班无法比拟的。戏曲伴奏乐器有吹管乐、弹拨乐、打击乐和拉弦乐。故宫藏清宫乐器有单皮鼓、大铜锣、小锣、小铜钹、紫檀木雕戏剧故事拍板、紫檀木拍板、月琴、匏制葫芦式三弦、金漆龙首匏制葫芦式胡琴、镶骨横笛、黑漆笙等。服饰、道具、乐器等是戏曲演出的重要组成内容,其特点、演变是戏曲发展史各个时期的标志,对于研究戏曲的演变发展轨迹有意义。②

7.宫廷戏曲与民间戏曲关系研究。从中国古代戏曲史发展来说,宫廷戏曲与民间戏曲都是戏曲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戏曲在宫廷中的活动,总是其时代戏曲活动的组成部分,不可能孤立于那个时代总的戏曲活动。所以,研究宫廷戏曲不能不联系整体戏曲发展。而宫廷戏曲和民间戏曲,因其生存空间和表演空间不同,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但是,宫廷戏曲与民间戏曲又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因此,对宫廷戏曲活动与民间戏曲活动的联系、因果作出梳理、分析和判断,有助于探索戏曲发展的客观规律。目前,宫廷与民间演出的交流和相互影响研究还有待深入。

二、宫廷戏曲的研究方法

戏曲由剧本文学和场上表演两大部分组成。因而,研究宫廷戏曲,既要强调演员和表演的重要性,也要重视戏曲文学“一剧之本”的地位,还要充分认识戏曲文学与表演形态的密切关系。除了宫廷戏曲文学的研究,还要关注宫廷戏曲音乐唱腔、剧场、演员、服饰等。研究的方法,笔者以为以下三个视角是值得重视的。

1.眼光向内———立足宫廷戏曲资料。明代宫廷戏曲资料寥寥,不过还是有学者作了有意义的探索。紫禁城出版社出版的《明代宫廷史研究丛书》就从多个侧面反映明代宫廷史。③戏曲研究要文献与文物结合。值得庆幸的是,保存至今的清宫戏曲资料及文物十分丰富。虽然历经战乱变迁,清前期戏曲档案几乎荡然无存,但汇集各处的资料仍可看到当年宫廷演戏的盛况。清代宫廷戏曲资料及文物包括清宫戏曲档案、剧本曲谱、戏台、服饰冠履、砌末道具、乐器、戏曲图册、唱片、相关书画以及其他文物。清宫戏曲档案主要藏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①这些宫廷戏曲的资料与文物,是极为宝贵的。就以清宫的演出剧本来说,对于我们了解清宫演戏旧貌,进而探讨当时戏曲演出的发展状况,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戏曲教案例7

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具有极高的艺术和教育价值,戏曲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反映人生的喜怒哀乐、显示善恶观念,寄托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在华夏大地,无论乡村还是城镇,皆有戏曲表演,无论引车卖浆者,还是王公贵族、商贾文人,皆多戏迷。时至今日,我们的中小学生在繁忙学习之余,也应接受博大精深的戏曲艺术熏陶,戏曲进校园应该成为每所学校的必修课。

一、 戏曲进校园的必要性

我国戏曲最原始的雏形是古代歌舞和巫师表演,经过岁月的打磨和筛选,在南北宋之交形成“永嘉杂剧”,标志着我国戏曲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表形式,它拥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综合性,集对白、音乐、歌唱、舞蹈、武术和杂技等于一身,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价值。

戏曲具有高度审美价值。戏曲表演从化妆到衣着都有很深的讲究,不同的脸谱颜色表达不同的人物个性,不同的衣饰装扮表现不同的身份地位,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任何一件艺术品,从本质上看是具有审美意义的,对于中国戏曲而言,便更是如此。

戏曲具有高度艺术价值。古典戏曲文学继承了中国诗歌的表达方式,“意在言外”,运用中国诗歌传统含蓄蕴藉的艺术风格,采用托物比兴、情景交融的造境方法,包括借景言情、景中有情、情中有景等多种表现形式,将抒情性渗透进题材选择,情节安排,人物刻画,文字加工,以及舞台呈现,演员表演等一切戏曲组合因子。舞台设置简单,但通过表演者的表演,往往让观众身临其境,产生情感的共鸣,把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传递给观众。

“戏曲进校园”正是想通过戏曲这种具有深刻民族特色的艺术表达形式,给予学生美的欣赏,并通过表演者的表演理解其中的价值表现,获得思想教育。

二、戏曲进校园的教育意义

(一)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素养

戏曲艺术的审美价值,首先体现在其脸谱艺术上。戏曲脸谱是戏曲艺术中面部化妆表演一种独有的程式化方式,它的设计审美又体现在设色、图案等方面。在设色方面,戏曲脸谱大多以民间喜闻乐见的色彩为主,不仅色彩绚丽夺目,而且也具有特殊的符号意义,用以象征人物的善恶、好坏、性格特点等。这种指代的功能,把色彩象征作为手段,使人一眼便能辨别出善恶美丑、聪慧愚蠢。其次,在图案设计方面也有其独特的寓意和说明功能,包含了对人物形象、性格品质的典型总结。比如包拯脸谱上常以月牙表示“日断阳,夜断阴”,象征他铁面无私的性格特点。此外,戏曲演员身上穿着的服装同样能体现戏曲艺术的审美价值。服装上的花纹、图案色彩缤纷,美丽动人。

(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戏曲表演不同于其他形式的表演,没有设置与场景相仿的道具,仅有的是伴奏音乐和演员的表演,其表达形式具有一定的虚拟性,主要通过演员的动作来体现场景。比如说骑马,演员有的道具仅仅是手里握的马鞭,他们通过肢体做出骑马时摇晃动作,使得观众觉得真的是骑着马在奔驰。京剧《三岔口》,明明台上灯火通明,两位演员在舞台上通过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使观众觉得的确是在黑暗中一般,生动逼真。几个龙套走几圈圆场便是千军万马行过了万里疆场。这种虚拟式的表演就要求学生在欣赏戏曲时要充分发挥想象力,能够让当代学生培养一种创造性思维,对学生的思维习惯的育化有着积极影响。

(三)戏曲学习能够加学生的文学修养

在这个学习高度碎片化的时代,人们对一切的要求是要够简单,够快,但戏曲是慢的,悠长而平缓的。他需要观众静心去体验和理解,其中的奥秘也需要观众缓缓的思索,欣赏戏曲能让学生浮躁的心平静下来,正因如此,如果能让年轻人静下心来走进戏曲艺术的世界,不仅能提升他们对于传统文学的理解,更能培养其性情。让当下浮躁的年轻学生,更沉稳、更专注。

三、 让戏曲进校园进一步发挥教育价值的措施

(一)明确戏曲进校园的意义

戏曲进校园是为了把戏曲这种传统而又独特的艺术展现给学生,让他们从中收到美的教育,让中小学生近距离接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不是要培养表演出色的演员。目前一些学校开展戏曲进校园,往往是集中教授部分学生,打造一两个表演节目,再到校内外表演,显示戏曲进校园的成果。事实上,全面培养学生对戏曲艺术的兴趣,才能为未来培养戏曲艺术观众与传承人。

(二)让欣赏美成为每个孩子的权利

戏曲进校园要以所有学生为对象,而非给少数学生创造机会。教育“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不仅要体现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还要体现在戏曲进校园中。对每所学校来说,应力争让所有学生都与戏曲结缘,要么能欣赏到多场戏曲演出,要么能参与戏曲学习与排练,让大家都能乐在其中,或学在其中,或演在其中。然而一些学校的戏曲进校园,往往只囿于戏曲社团,参加了社团的少部分学生才有机会参与,不曾参加社团的绝大多数学生则只能置身事外。

(三)创新教育思维,获得家长肯定

戏曲文化虽具有很高的审美和艺术价值,但它毕竟没有纳入考试考核的范畴,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让家长形成了一种考试成绩至上的思想,戏曲进校园,就要面临民众和学生家长的质疑:传统戏曲虽是文化瑰宝,但毕竟和学生当前的学业没有任何关系。所以,学校要创新教育思维,多给家长宣传戏曲进校园的意义和价值,成绩很重要,但远不及具有良好审美观念的未来,因为生活的美是需要发现的,这种能力是成绩替代不了的。

结语

戏曲进校园是对我国文化的传承更是对学生培养的重要手段,只要大家普遍认识到这一行为的价值,相信戏曲进校园发挥的教育意义和影响将会更加明显。

戏曲教案例8

中图分类号:J617.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9-0051-03

引 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急剧变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文化革新。然而来自国内外的恶俗文化垃圾对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强烈冲击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传承。当代大学生既要在全球化的视野下学会接受新的东西,又要发扬本民族本国家优秀的文化传统,不仅需要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同时也需要培养自己的艺术文化修养。

谈及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戏曲艺术必名在其列。她是中华民族长期创造的宝贵艺术财富,已经成为识别中华民族个性最显著的标志之一。她是最具中国特色和中国做派的,最为中华民族儿女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让戏曲艺术走进校园,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中国戏曲的艺术特征

中国戏曲,与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她的特点是用音乐化的对话和舞蹈化的动作去表现现实生活,即“无声不歌,无动不舞”,她将文学、音乐、舞蹈、绘画、杂技等众多艺术形式聚合在一起,在共性中体现个性。中国戏曲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构成了独特的戏剧观,使其在世界戏曲文化的大舞台上闪耀着其独特的艺术光辉。中国戏曲的主要艺术特征是综合性、虚拟性和程式性。

(一)综合性

中国戏曲是一种高度综合的民族艺术。这种综合性不仅表现在她融汇了各个艺术门类,比如文学、音乐、舞蹈、绘画、杂技等,还表现在她精湛的表演艺术上。唱、念、做、打在演员身上的有机构成,便是戏曲综合性最集中、最突出的体现。这四种表演技法相互衔接,相互交叉,构成方式视剧情需要而定,但都统一为综合整体,体现出和谐之美,充满节奏感。各种不同的艺术因素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通过演员的表演实现戏曲的全部功能。所以说,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富有形式美的戏剧形式。

(二)虚拟性

虚拟是戏曲反映生活的基本手法。中国戏曲的虚拟性首先表现为对舞台时间和空间处理的灵活性方面,所谓“三四步行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眨眼间数年光阴,寸柱香千秋万代”。其次是在演员对某些具体生活动作的模拟方面,比如开门关窗,行船跑马,穿针引线等,更集中、更鲜明地体现出戏曲虚拟性特征。这是一种美的创造,她极大地解放了艺术家的创造力和观众的艺术想象力,从而使戏曲的审美价值获得了极大的提高。

(三)程式性

程式是戏曲反映生活的表现形式。这种程式性是指对生活动作的规范化、舞蹈化表演,而且被重复使用。比如戏曲表演中的上马、登船、爬楼等,角色行当、音乐唱腔、化妆服装等各个方面,也都有一定的程式。程式是一种美的典范。

二、戏曲艺术在江苏大学的现状

戏曲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名片,用优秀的戏曲艺术来熏陶当代大学生是弘扬传统文化和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我校周锐同学曾代表江苏大学参加第六届全国高校京剧演唱研讨会,凭一出《甘露寺》荣获全国青年组一等奖。2013年起,江苏大学开设公共艺术选修课《戏曲鉴赏》,文法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实践课《中华才艺》、海外教育学院留学生的《中国文化》课程都引入了戏曲教学,其中文法学院的“品位国粹 传承文脉”戏曲赏析活动作为优秀案例,收入2012年《江苏大学基层团支部活力创意汇》一书。江大附属小学也和大学生举办过以戏曲体验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2013年4月,为推动国粹艺术在学校的普及和发展,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大学生艺术团兰韵戏曲社正式成立。“兰韵”得名于百戏之祖昆曲的象征“幽兰”,戏曲社以“唱响青春,传承国粹”为宗旨,目前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豫剧为主要剧种。作为《戏曲鉴赏》课的第二课堂,兰韵戏曲社自成立一年多来,积极参与学校的重要活动:参加了奥地利格拉茨大学孔子学院代表团来访、先进材料国际会议接待演出、亚洲杰出青年论坛中国文化体验等活动。策划了“醉美端阳 戏话白蛇”端午国粹展演、“情暖金秋 文艺惠民――大学生艺术团送戏进社区”、“留学生中国文化体验之旅――京剧魅力”等活动,得到了广泛好评。今年4月,学校举办了首场师生戏曲专场晚会。以上演出被中新社、新华日报、新民晚报(美国版)、七彩戏剧频道、江苏城市频道等多家媒体转载报道。戏曲社还与省内兄弟高校的戏曲社团也保持了密切联系,并在新浪开通了官方微博。

兰韵戏曲社正处于起步阶段,在成长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也会遇到一些困难。比如缺乏专业演员指导,招新时许多同学的不感兴趣,由于专业分散,集体排练时人员不易集中等问题。因此,在传播戏曲艺术弘扬传统文化方面,戏曲社仍然任重道远。

三、戏曲艺术进校园的意义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把传统文化的普及提高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其报告中强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推动戏曲艺术进校园,也是在文化领域践行中国梦,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

(一)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素养

戏曲艺术的审美价值,首先体现在其脸谱艺术上。

戏曲脸谱是戏曲艺术中面部化妆表演一种独有的程式化方式,它的设计审美又体现在设色、图案等方面。在设色方面,戏曲脸谱大多以民间喜闻乐见的色彩为主,不仅色彩绚丽夺目,而且也具有特殊的符号意义,用以象征人物的善恶、好坏、性格特点等。这种指代的功能,把色彩象征作为手段,使人一眼便能辨别出善恶美丑、聪慧愚蠢。在图案设计方面,戏曲脸谱同样丰富多彩。这一特点在净角身上尤为突显。无论是脸蛋、额头、眉毛等都施以各种装饰图案。这些图案也有一定的寓意和说明功能。比如包拯脸谱上常以月牙表示“日断阳,夜断阴”,象征他铁面无私的性格特点。脸谱图案的设计是艺人在长期劳动中不断改进共同创造出来的智慧结晶,图案中包含了对人物形象、性格品质的典型总结,是印在人们头脑深处的符号。

此外,戏曲演员身上穿着的服装同样能体现戏曲艺术的审美价值。服装上的花纹、图案同样色彩缤纷,美丽动人。它们与脸谱相辅相成,在带给观众视觉享受的同时,也使观众加深了对戏曲的理解与认识。

(二)激发学生的创造想象力

在戏曲演出中,有些舞台动作并不能被大多学生观众所理解,这正体现出了戏曲的艺术特征之一――虚拟性。在此举两个例子。在京剧《白蛇传・游湖》中“以桨代船”的身段,演员都通过身体的前后晃动来表现行船的颠簸,四人步调一致,相互配合,使观众觉得满台无水却满台是水,这是“空间”的虚拟。另一例子便是“时间”的虚拟:京剧《三岔口》:明明台上灯火通明,两位演员在舞台上通过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使观众觉得的确是在黑暗中一般,生动逼真。

在传统戏曲舞台上,几个龙套走几圈圆场便是千军万马行过了万里疆场。这种渗透道家“虚无主义”的传神表演,突破了舞台对时空的限制,正是戏曲艺术的高明之处。它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以虚为实、虚实相生的特点,能够让当代学生培养一种创造性思维,对学生的思维习惯的育化有着积极影响。

(三)增进大学生的文学修养,陶冶情操

青年学生不喜欢戏曲的首要原因,就是感觉其唱腔拖拉,唱词艰涩。如今,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已经没有耐心静下来欣赏一场戏曲演出。如果他们能够静下心来走进戏曲艺术的世界,那么就会发现,戏曲里面也有优美的唱词和动听的旋律。

在京剧《野猪林・风雪山神庙》中有这样一段唱词:

“大雪飘扑人面,朔风阵阵透骨寒。彤云底锁山河暗,疏林冷落尽凋残。……问苍天万里关山何日返?问苍天缺月儿何时再团圆?问苍天何日里重挥三尺剑?诛尽奸贼庙堂宽,壮怀得舒展,贼头祭龙泉……”

这段唱词表达的是林冲惨遭发配时的忧愤之情,具有很高的文学性,里面有对仗句,有排比句,有萧瑟凄凉的环境描写,有愁苦烦闷的思亲之情。这些优美的唱词不仅对演员的表演起着衬托作用,而且对大学生文学内涵的提升也有很大帮助。此外,戏曲当中也有很多动听的曲牌和特有的唱腔,在当下这种文本阅读严重弱化的互联网时代,它们在带给观众听觉享受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陶冶观众的性情。

(四)宣扬传统美德,教化观众

中国传统的戏曲剧目数以千计,里面也包含了数不清的优秀传统美德。

有的剧目教人为善。比如京剧《赵氏孤儿》,里面有心狠手辣的奸臣屠岸贾,也有心地善良、舍子取义的程婴和公孙杵臼,两厢对比,在讲述一段历史的同时,也宣扬了与人为善的主旨。

有的剧目教人为忠。比如杨家将的故事,京剧、越剧、扬剧等多数剧种都有剧目体现,《四郎探母》、《百岁挂帅》、《穆桂英挂帅》等均是常演剧目。杨家三代人前赴后继忠心报国的英雄事迹和优良家风感人至深,这种爱国精神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都教育着千千万万的国人。

有的剧目教人为孝。京剧《清风亭》最具代表性:义子发达后抛弃养父养母,惊怒天庭,最终雷劈逆子。虽然有因果色彩,却朴素地反映了中华民族深刻的恪守孝道的观念,观众也从台上的故事中,能寻找到感情的共鸣,这便是戏曲高台教化的功能。

戏曲中所宣扬的优秀传统美德远远不止这些。这些传统美德教人为善、为忠、为孝、为义,并没有过时,恰好是和我们今天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的。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仍然有着增强民族凝聚力、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现实意义,值得青年学生去继承和发扬。

四、推动戏曲艺术进校园的方法、途径

2013年6月3日,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视察江苏大学时,他提议学校可成立国学、音乐、戏曲、书法等社团,在锻炼学生社会活动能力的同时,养成学生创新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戏曲艺术进校园能对校园文化建设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笔者认为,学校和青年学生应当本着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精神,努力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推动戏曲艺术进校园。

(一)努力推进课堂教学

在课堂上开设戏曲教学,使戏曲进入大学校园,让大学生关注戏曲,体验戏曲,从而使大学生更多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是加速戏曲传播的一条有效途径。

我校《戏曲鉴赏》开设至今,有300多名学生先后选修。学生选课数量相对于全校几万名学生而言仍然不够。据《戏曲鉴赏》选修课主讲老师介绍,我校《戏曲鉴赏》课每周只有一次课共三个课时,一学期也只有短短十周左右上课时间。综合分析看,安排如此少的课时有着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我校了解戏曲、懂得戏曲、研究戏曲的老师不是很多。其次,工科学生喜爱戏曲的也很少,多数理工类学院的学生更喜欢的是街舞等现代元素。

针对我校戏曲选修课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推动戏曲走进校园,首先要对学校的戏曲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一来可以增加戏曲教师的数量,二来对戏曲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也有帮助。同时,戏曲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可以以“以演代学”的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走上讲台,穿上戏曲服装体验戏曲,这样对活跃课堂气氛也有帮助。另外,主动选修戏曲课的同学,在平时也需要向周围的朋友多多宣传戏曲,这样让更多的同学能够知道戏曲,了解戏曲,最终喜爱戏曲,继承和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

(二)开展学生戏曲社团活动

学生社团是学生自己创设的组织,是吸引共同爱好者的乐园。实践证明,通过学生艺术社团开展校园戏曲活动是一个极好的路子。兰韵戏曲社是我校《戏曲鉴赏》课的第二课堂。今年4月,同学们将热播的电视剧《甄传》搬上了舞台,在专业演员指导下,排演了越剧《甄・君臣游园》选段,受到了师生的热烈关注。

然而,这些大都是以演员演、观众看为主,笔者认为,戏曲社还可以在平时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戏曲艺术活动,比如“戏曲知识竞赛”、“京剧脸谱绘画大赛”等等,这些活动能够提高大学生热爱戏曲的积极性,促使他们主动参与进来。同时,海外留学生也是学校一个特殊群体,戏曲社也可以将他们作为宣传中国戏曲的重要对象。只有这样才能扩大戏曲在学生中的影响力,戏曲在校园里的知名度才能进一步得到提高。

(三)戏曲院团也应主动走进校园

戏曲在大学校园里的传播不仅需要青年学生的努力,校外的戏曲演员、戏曲剧团同样应该加入到推动戏曲艺术进校园的队伍中来,利用便利条件与高校展开合作。

学校可以请一些戏曲名人来校做讲座或演出。六年来,学校曾邀请江苏省昆剧院副院长王斌、原上海京剧院院长黎中城、原央视戏曲节目主持人白燕升等名家来校讲座。苏州评弹团两次来江大进行精品折子戏演出。今年5月5日,梅花奖得主、著名扬剧表演艺术家徐秀芳在南京师范大学为学生们做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学术讲座,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苏州大学每学期都会邀请京、昆、越、扬、锡剧等剧种的著名演员来校进行授课表演,极大地提高了同学们的看戏热情。

这是一个微博、微信广泛覆盖的时代,高校、院团有官方微博,师生、演员都可以有私人微博。突破地域限制,利用先进通讯技术来传播国粹不失为一条新路。上海静安越剧团与江苏大学的合作正是从微博沟通开始的。今年4月,江苏大学师生戏曲晚会得到了静安越剧团的大力支持,正是戏曲院团与高校共同为传承民族文化而进行的良好合作。该团团长助理、优秀青年演员吴悦全程担任了晚会策划和艺术指导,并代表该团向我校赠送了花篮。他指导我校戏曲社的越剧《十八相送》参加江苏省第四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戏剧类),荣获二等奖。

如今,戏曲观众群越来越趋于老龄化。因此,戏曲艺术的传承首先要争取年轻观众,只有这样才能使戏曲焕发生机与活力。在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在全国各大高校开展正兴之时,各戏曲剧团也应以此为契机,到高校进行专场演出,以此拉近戏曲与学生的距离,打消学生对于戏曲的某些简单的误解和偏见。

结 语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文化是民族的根,精神是民族的魂,传统是民族的本。历史和现实表明,要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必须把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立足点。戏曲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推动其走进校园也是在践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青年学生既要认识到戏曲艺术进校园的现实意义,也要努力扩大其在青年学生中的影响力,推动戏曲艺术进校园。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如果戏曲艺术有了青年学生这样的传承者和弘扬者,那么我国优秀的传统戏曲文化瑰宝必然会走出日趋衰落的危机。

参考文献:

[1]王琪.王晓坤.黄帅杰.多元文化视角下的戏曲艺术与校园文化建设―以河南师范大学为例[J].时代文学,2009年10月15日.

[2]秦方方.中国戏曲脸谱设计的审美价值[J].戏剧文学,2008年第10期.

[3]冯磊.中国戏曲的德育功能研究.中国人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4]张春娟.地方戏曲如何走进校园――以秦腔为例[J].当代戏剧. 2013年1月15日.

戏曲教案例9

平时在上音乐活动时,一线教师都会想到这样的思路:游戏导入―学习歌词―图谱学唱―练唱歌曲―延伸活动。所以在第一次施教时,我设计的“卷炮仗”活动方案如下:

(一)活动目标:1.学唱歌曲,在“卷炮仗”时能随音乐配合不同舞步协调、自然地行进。2.迁移对螺旋形的认识理解,会与同伴合作走螺旋队形。3.知道游戏时遵守规则,可以使自己和大家都很愉快地做游戏。

(二)活动准备:1.毛巾一条、黑板一块、粉笔。2.看过幼儿用书《卷炮仗》,有螺旋形走的经验。

(三)活动过程:1.引导幼儿探索螺旋队形的走法。(1)出示毛巾,回忆《卷炮仗》的画面,探索如何把一条毛巾卷成筒状;(2)幼儿分组探索卷炮仗的队形。2.幼儿学习做游戏:(1)教师交代游戏内容和规则;(2)教师边唱乐曲边组织幼儿完整地玩游戏“卷炮仗”。3.幼儿学唱歌曲《卷炮仗》。4.教师和幼儿共同创编舞步组合。5.幼儿完整地边唱边做游戏:(1)教师组织幼儿用创编好的舞步组合来玩游戏;(2)幼儿集体游戏1~2次。

活动结束后,教师通过观察大舞台中幼儿对歌曲的掌握情况,对比目标的实现度。“目标1”实现度不高,特别是随着螺旋形越来越紧,开始出现个别幼儿走得太慢,导致距离大的问题,在最后请幼儿创新舞步时,更是缺乏表现力,不敢做出来。“目标2”实现度比较高,100%的孩子都很愿意参与这个卷炮仗的游戏,在游戏过程中能想出不同的卷炮仗的动作,愿意在集体面前展现自己,但教师要求孩子游戏时唱出歌曲,到最后只有3名幼儿能完全做到,其他幼儿光顾着游戏,唱都不唱。“目标3”实现度一般,在教师的提醒下基本都能遵守游戏规则。

这首看似简单的歌曲其实充满对幼儿想象力、表现力及日常生活经验的挑战,如幼儿没有走过卷炮仗的队形,这是需要孩子与同伴相互配合才能完成的,幼儿如果缺乏合作能力,不能掌握卷炮仗的要领:控制行进时与同伴的前后距离,怎么能将炮仗卷得紧又紧?又怎么能在歌曲最后完美的呈现这个造型呢?如果教师在平时不注意提供给幼儿表现自己的舞台,幼儿肯定会因为缺乏表演经验而出现怯场,甚至不知道怎么表现的情况,又怎么要求幼儿自己创编动作呢?

所以根据教案的目标设定、幼儿的实际表现,我认为有必要结合孩子的生活进行渗透,多给孩子机会学习队形,创造条件让孩子自己跟着音乐创编动作。通过生活中循序渐进的学习,在潜移默化中降低幼儿的学习难度,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兴趣。

二、第二次课堂实录及实施效果

根据幼儿的学习情况及对歌曲内容的分析,我们对原来的教案进行了改进,形成了第二个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标:1.学唱歌曲,在游戏时能一边唱歌一边学习控制行进走时的空间距离。2.迁移对螺旋形的认识理解,会与同伴合作走螺旋队形。3.知道游戏时遵守规则,愿意与同伴商量如何改进游戏。

(二)活动准备:1.白纸、记号笔、图谱。2.幼儿已经学会“卷白菜”队形。3.和幼儿复习已经学过的舞步,如跨并步、接踵步等。

(三)活动过程:1.回忆“卷白菜”时螺旋队形的走法,尝试用身体动作来演示卷炮仗。2.出示图谱,幼儿学唱歌曲《卷炮仗》。3.学习“卷炮仗”游戏:(1)按现实生活经验景象讨论,制定与炮仗的燃放、爆竹情节相符的游戏内容和规则;(2)交代游戏规则;(3)合乐游戏,遇到问题及时停下来给予适当的指导。4.完整游戏:(1)集体玩游戏,要求:边唱边玩;(2)增加难度:卷两个炮仗。5.教师启发幼儿共同创编舞步组合:教师引导幼儿用集体讨论的方法为音乐创编舞步。

(四)活动延伸:幼儿创编不同的舞步,替换原有的舞步进行游戏。另外还可以增加“追、捉人”的游戏成分,让点炮仗的人抓纸片,激发幼儿兴趣。

活动结束后,教师再次进行目标实现度的调查,“目标”1实现100%,“目标2”实现90%,“目标3”实现90%。在接下的日子里,孩子们经常在班级里的大舞台中演唱这首歌曲,当大家都想来做点炮仗的人时,孩子们会通过商量或轮流或用石头剪刀布的方式选出一个或几个人,大家都比一比谁做的动作最好看,然后在游戏讲评的时候获得“最佳表演奖”,特别开心。

三、对两份活动方案的比较及思考

戏曲教案例10

1 引言

游戏作为生活中的常用词语,却很难给出确切的定义,因为它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着不同的意思。我们可以通过英文游戏进行解释,play game:play泛指游戏,在更广的意思上,作为名词的play可以泛指活动,相当于activity;game则指社会性的(有组织、有规律并通过竞技性的)游戏。而教育游戏是一种遵循游戏机制,制备一定可玩性、趣味性并达到一定的教育效果的活动[1]。通过对多个教育游戏进行对比,我们发现,有一些基本的概念反复的出现,以此我们认为它们是一个教育游戏的基础和核心。理解这些概念,以及明确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可以防止游戏开发者重复发现这些概念,同时对于他们组建一个新的高质量的教育游戏有着很大的帮助。在论文的第二部分,我们将要讨论这些关键概念的功能,以及它们之间怎么相互作用组合成基本的游戏框架。在文章的第三部分,我们给出了实例化游戏的基本框架,实现了一个基于Unity3d游戏引擎的虚拟导游系统。第四部分,给出了全文的总结和展望。

2 教育游戏的基础框架

在第一部分,我们提到了关于教育性游戏的基础框架的一些基本概念。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详细阐述这些概念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是怎么相互合作,组合成一个完整的教育游戏基础框架。最后我们再将这个教育游戏基础框架运用到教育游戏中。

2.1 教育游戏基础框架

在教育性游戏基础框架中,我们会提及11个相关概念:教育环境,成果,课程,教室,谜题,考试,教科书,教师,障碍,奖励和提示。首先我们讨论下每一个概念的功能。

(1)教育环境:“教育环境”是一个比喻,代表在教育游戏中所有的游戏物体。它的一个很主要的功能就是为“课程”提供场景,所以我们可以合理的认为,“教育环境”是“课程”的先决条件。同时“教育环境”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是它可以为一个指定的“课程”列出它所需要的先决条件。(2)成果:当玩家进入一个教育游戏中时,去探索每一个“课程”的相关领域,学习知识,解答谜题等等,他所操作的过程需要记录下来。“成果”的作用应该是记录玩家的操作,同时提供一个接口以方面查询。(3)课程:“课程”是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它包含了在教育游戏中一个独立区域范围内所需要的子物体。由于它包含了太多的概念和功能,所以我们对他进行使用或者复用是比较困难的。(4)教室:“教室”是“课程”传授的物理区域。“教室”要提供一些必要的限制,比如玩家需要通过那些必须的“课程”才能进入到此教室。“教室”需要具备三个功能:1)能够知道玩家何时进入或者离开。2)明确玩家需要完成哪些先决的“课程”。3)知道玩家在先决的课程的操作。(5)谜题和考试:当玩家进入一个“教室”,他会去探索;来发现离开这个“教室”的路。但是在路上会遇到很多的“谜题”。每一个谜题都是由两部分组成的:问题和答案。“谜题”能够判断玩家输入的答案和标准答案是否一致,同时还要做到能够根据玩家的动作来跟新玩家“成就”。只有玩家解决了在“教室”里一系列的“谜题”,玩家才可以离开。(6)教科书:为了通过“考试”,玩家要有很强的信心来获取相关知识才可以。“教科书”是“课程”所要交的内容,也是“谜题”答案所在的地方。“教科书”要做到相对来说要简单,保持与相关“课程”的内容相关。教科书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比如普通的文本,问答题,图片,视频等等。(7)教师:为了使游戏能够达到灵活多样,“教师”扮演了以一个特殊的角色,而不是一个普通的NPC角色,或者可以说他是软件的一个接口,任何游戏物体都可以成为“老师”角色,只要它能够与“教科书”有联系。(8)障碍:为了增加游戏的挑战性,我们可以在玩家的前进的道路上增加“障碍”。从本质来说,“障碍”就是一个玩家在物理上一个限制,比如一个锁住的门,一个陡峭的悬崖,一个太深的河等等。为了克服这个障碍,玩家需要满足一些特定的条件:玩家需要响应的游戏物体来克服特定的“障碍”。(9)奖励:如果在玩家能够在很好完成一段历程,我们要能够给予一定的奖励,以此激励。“奖励”本质是一个具备特殊属性的游戏物体,它可以帮助玩家克服“障碍”。(10)提示:对于新的玩家来说,如果没有提示的帮助,他有可能在第一次旅行时会迷路。因此,我们很有必要为玩家提供一个提示功能,它能够帮助玩家显示他所在的位置,他所要完成的任务以及下一步该怎么做。

2.2 调节游戏的教育性和娱乐性之间的工具

如何调节一个教育游戏的娱乐性和教育性是成功与否的关键。“教科书”是教育游戏的内容,也是探索游戏世界的乐趣和动机所在。“谜题”是一个重要途径来进行引导,同时也强迫玩家在探索游戏世界时进行学习一些知识。“障碍”可以增加更多的娱乐和挑战,而“提示”却与之相反,“提示”可以帮助玩家摆脱困境,很之便的简单。“奖励”不仅能够使玩家获得成就感,同时还是提供克服“障碍”所必须要的游戏物品。

3 教育游戏框架在Unity3d中的应用

在第二部分中,我们介绍了教育游戏框架是一个独立于游戏开发引擎的开发工具,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教育游戏框架进行实例化,并且应用到Unity3d游戏引擎中。

3.1 在Unity3d教育游戏可复用的脚本

Unity3d游戏引擎为了我们提供组件,可以很方便的以组件的形式进行工程组建。为了实例化教育游戏基础框架,我们将它进行实例化,应用到一个实例系统中:导游系统。这个系统是在虚拟漫游中比较新颖的方面,他不仅可以根据导游NPC位置不同给予不同的消息响应,同时还可以通过判断与玩家不同的距离给予不同的响应。举个例子,当导游NPC走到一个广告牌时,可以通过调用GUI,对展牌进行介绍;当导游NPC里玩家距离过远时,可以给你玩家一定的提示,要求玩家要跟随。

3.2 Unity3d路径动画设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