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现代科学技术模板(10篇)

时间:2022-10-26 01:48:03

现代科学技术

现代科学技术例1

主管单位: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江苏省苏州市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江苏省苏州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5-7609

国内刊号:32-1184/TS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6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现代科学技术例2

(二)根据手印和指纹进行人身的同一认定手印和指纹进行人身的同一认定已经广泛的运用在刑事案件侦查中,而且在科技发达的今天,通过指纹的人身同一认定已经相当成熟。在大部分刑事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在实施犯罪行为时,很难在犯罪地点不留下任何线索,所以在大部分犯罪现场经常会有犯罪人遗留下来的手印和指纹,这就要侦查人员在现场勘查时进行仔细地勘查。世界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同样,世界上也没有两只相同的手,每个人的手都是不一样的。首先,每个人的手的外形都是不一样的,有的人的手上有缺陷,有的人的手粗壮,有的人的手很纤细等等,通过对手的外形判断,能够进行人身认定。其次,每个人的掌纹和指纹也是不一样的,通过对掌纹和指纹的提取进行鉴定,能够对人进行统一认定。

二、昆虫学在刑事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在杀人案件侦查中,昆虫对尸体的作用是判断死亡时间的重要标准之一。在人死亡之后,尸体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首先是肌肉松弛、出现尸斑等一系列反应之后,尸体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昆虫。尸体上常见的昆虫有5目67科之多,尸体上的昆虫不仅仅是蚕食尸体,而且还能带入更多微生物进入尸体内,这在有很大创口的尸体上表现的尤为严重。蝇类是尸体上最为常见的昆虫,通过对蝇类在尸体上的繁殖程度可以判断人的死亡时间。比如,在常温下,卵期的发育时间是1-2天,蝇类幼虫可分为三个成长期,一般要6-10天。当然,不同种类的苍蝇的发育情况也不一样,不能一概而论。而且在判断尸体死亡时间,要根据周围的环境、温度、湿度等情况判断,不然的话,盲目判断就会存在偏差,给侦查案件来带困恼。对于一些死亡时间很长才发现的尸体,用昆虫来判断死亡时间更显得重要。因为尸体在死亡超过3天,法医很难通过普通的病理学知识来判断准确的死亡时间。而通过昆虫的繁殖等情况却可以判断超过一个月,甚至几个月的尸体的死亡时间。所以,昆虫学的发展给刑事案件侦查提供了更加科学可靠的依据。

三、分析技术在刑事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物证是证据学里面的最重要的证据之一,在中国封建社会就讲究在人证物证俱全的情况下才能定罪。而现代化学、物理学、仪器分析技术的出现,更是广泛引用在物证的检验鉴定上。

(一)在司法化学里面,运用薄层分析,紫外光谱等分析仪器,可以检验各种成为的化学物质,为提取有机物质提供了方便。

(二)物理和化学在刑事技术上也广泛应用,例如提取指纹的方法——硝酸银法,就是利用硝酸银与潜伏在指纹中的氨化钠发生反应,从而让指纹显现的更加清晰。

(三)仪器分析法对科学技术的要求很高,现在很多勘查车上都配备了很多分析仪器,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充分体现了现代科学技术运用到刑事案件侦查中。

四、高新科学技术在刑事技术中的应用

(一)DNA指纹技术对人身的同一认定自上世纪末发现可以检验DNA以来,DNA检验指纹的技术不仅已经广泛的应用在刑事案件侦查,而且范围不断扩大,现在DNA检验技术已经具有了很大的权威性。DNA检验的范围非常广泛,比如通过DNA我们可以检验人体的唾液、头发、精斑、尿液等,然后通过检验的结果进行人身的同一认定。不仅如此,DNA检验还具有非常大的可靠性,其检验的出错率非常低,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现在DNA已经广泛的应用在侦查案件中了,这对侦查犯罪案件的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且DNA检测的出现,还对犯罪分子起到了威慑作用。因为在案件中,犯罪现场都留有犯罪分子的DNA,而案件中累犯很多,很多犯都是多次作案,这在减少犯罪起到了很大的威慑作用。

(二)自动化技术在刑事技术中的应用随着近年来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未来产业自动化已经不仅仅是节约劳动资源,降低成本这样的简单了。“科技创安”是我国建设新型警察队伍的重要要求,在最大限度预防犯罪活动的情况下,警力资源也越来越紧张,警察队伍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利用先进的自动化科学技术来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已经成为了当前的不二之选。

(三)纳米技术在刑事科学技术中的应用纳米是一种长度单位,纳米技术在我们的科技领域起到了指导作用,曾经有人大胆预言,未来很多高端的科学技术都要需要依靠纳米技术来革新和发展,具有很广阔的发展前景。纳米技术的发展给科学发展带来很多便利,纳米技术的发展方向是把各种仪器设备小型化,在欧美很多发达国家已经开始让纳米技术为科学技术服务,比如用纳米技术生产抗菌、抗水等仪器。然后又通过纳米技术制造出小型仪器,把这种仪器设备利用在证据的检验上,不仅使得在侦查案件中携带方便,而且有很大的灵敏性,便于侦查人员的操作,从而减少了人力物力,提高了侦查效率。

现代科学技术例3

氛围

运用多媒体具有的视听和声像技术突破传统美术教学在时间、空间和地域上的限制,为学生设置适当的情境,使他们如身临其境地感受古今中外的风土人情和世间万象,为美术审美和情感体验提供条件和环境;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成为学习的动力。如“小动物盖房子”一课采用讲故事的形式营造一个极具情意性的氛围,讲的是小兔子的房子被大风刮倒了,小动物都赶来帮它,大家商量着该建个什么样的房子的故事。上课伊始,笔者让学生通过视频观看Flas,了解故事内容,从而使学生在充满情趣的视听效果中快速进入故事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创造欲望。

2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整合的教学模式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整合的教学模式如表1所示。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尤其是在探究式学习方面。探究式学习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就是创设一种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践、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的过程。利用信息技术使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激发探究欲望,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作为主体的学习积极性、能动性,激发其探索精神、创造思维和想象力,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创造性地完成作业,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打破了几支笔、几张范画、几件实物的传统教学方式。它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既动脑又动手,眼、脑、手多种感官协调并用,这样能最大限度地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情绪和思绪,更加有利于创新思维的训练。

一些教师在研究中采用等组对比的方法。西城区西单小学李轶林老师对本校五年级学生进行对比实验,研究对象是五(1)班和五(2)班,这两班人数相等,五(1)班是实验班,五(2)班是对比班。

以“平面构成——重复”一课为例,在实验班,课前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制作生动、有趣的课件。在课件的一步步引领下,学生直观地了解了什么叫平面构成——重复,激发了学习兴趣,也直观地明白了如何举一反三 地进行创新设计,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4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变革

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或是“知识移植”的过程,真正的教学过程应当说是学习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是相对而言的,教师的教学方式要服从学生的学习方式,只有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相匹配时,才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因此,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成为教师在教学中辅助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教师的教学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

4.1 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指导者

以往的教学中学生知识的获取大多是由教师来传授,学生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计算计网络的开发应用,教师只靠画笔、一张范画进行教学已不能适应当今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在信息化教学中,教师不再是教学主宰者、知识传授者,而应当是一个平等的参与者。大量课例证 明,信息整合状态下的教师正以新的角色发挥各自的作用,成为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引导者、指导者,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和谐的。

4.2 由课程教材的实施者转变为课程教材的研究者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课程实施的执行者。信息化社会为美术课程的研发,内容的实施与更新敞开了大门,课程不再是封闭的、一成不变的,课程资源不再只是教科书,而是呈现出一种开放的、综合的、文本声像结合的动态性课程。美术课程的实施有其自身优势,在教学中很多教师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包括课件制作、自制录像、剪接录像、创设局域网站、设计网页、 影视处理、实物投影演示等,通过信息技术整合给美术教学带来耳目一新之感。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以适应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得美术教学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有了明显的提升,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局面。

5 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是美术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在信息化社会,学生只掌握知识是不够的,应更新学习方式,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给学生的学习方式带来一系列变化,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信息技术不仅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提供了大量的学习资源,也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了很大空间。学生通过信息技术不仅提高了信息素养,而且提高了收集、选择、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代科学技术例4

中图分类号:J525 文献标识码:A

艺术是来源于生活的,广大的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经常会创造出带有其内容喻意的各种艺术形式。每个人都有自己独到艺术见解,每一种艺术形式都具有深刻的艺术内涵。版画艺术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及丰富的艺术内容,版画艺术与科学技术相结合,并以它独特的艺术性和贴近人们生活的内容形式,展示着它无穷的艺术魅力。

1 版画的发展新趋势

在如今的社会,人类的生产生活各个方面都有版画的渗透,作为人类生产生活的文化镜子,有其重要且不可替代的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当代版画艺术的发展趋势一改以往的传统创作方式,越来越趋向与科学技术相结合,利用科技的进步丰富版画的制作方法、艺术内容和时代艺术价值。

2. 运用科学技术与版画创作

中国当代艺术家张桂林说过:“过去照相只为我们开了一扇窗户,而现在电脑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门,里面的路很长,不知道路通向何方?”在版画艺术利用科学技术跨越式发展的同时,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版画艺术的真正生命力在于它是否具有艺术性,而不是科技性,科学技术只能是作为版画艺术的手段。利用计算机辅助功能直接喷绘的“数码版画”在创作过程中虽然很便捷,但是俨然已经失去了版画艺术传统的艺术特色。虽然数字技术的介入让绘画艺术想象力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使其摆脱了技术条件制约。但是过分地追求视觉刺激效果,题材越来越脱离生活,对技术的追求过度,甚至单纯来炫耀制作技术,失去人们对现实、对人生的感受,丧失了人们对事物的思考,也就使艺术创作离日暮途穷不远了。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给版画艺术带来新的发展土壤,也很容易使版画艺术畸形发展走向偏离艺术的轨道。版画艺术需要科学技术的辅助,但科学技术不等于艺术。在多远化的社会背景下,科学促使版画艺术创作过程中人应该具有创新能力,具有专业知识和技术,具有广博深厚的文明基础和理性精神,从而有效地表达自我的能力和自我延伸的能力。

3 版画的创作需要文化的积淀

中国文化底蕴很深厚,我们中国文化历史很长,积淀很深,我们需要有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中华文化的精华内化为人格气质,并作为台阶,使社会一步一步走向文明最高顶点。文化的积淀,就像一颗种子深埋在版画艺术创作的土壤中,吸收养分、储备能量,通过艺术家的创作开花结果。一幅有灵魂的版画创作要具有中华优秀传统的文化积淀,在作品创作的过程中应该反映长期的历史进程和积淀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文化、民族习俗、民族信仰,民族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等共同特质。现代中国版画界“卓绝之天才”古元的创作表现了国家对新生活的极大热情,他的版画创作中就有探索摆脱现代科技的痕迹,巧妙地将画面黑白进行处理,刀法严整而有旋律感,并且向民间版画创作方式学习,向中国传统绘画学习,努力探索版画艺术的民族化和大众化的艺术风格,在版画的创作中走自己风格的新道路。木刻版画《江南小镇》中让我们感到的就是情真意切、朴素生动的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劳动人民生活景象,以崭新的脱离高科技的新艺术面貌,确立了作品的艺术地位,在版画艺术实践中实现自我价值。

4 生活是版画设计的源泉

艺术来源于生活,不管是创作版画还是写文章,都要有现实生活作为背景资料,不能空泛的去创作。在日常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例子能供人去思考,去启发灵感。有人说:“我生活的世界是很单调的,无聊的,没有什么例子去引用。”其实就算每一天都过着同样的日子,那也是会有许许多多的不同点。世界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要你认真的,用心去观察,去思考,去留意身边发生的小事,就能在平凡中发现不平凡,在单调中创造不单调。例如清代的著名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他所画的竹子让世人称奇,他的竹子无论是样式、形状都是那么的栩栩如生,让欣赏者拍案叫绝。他之所以能有这样旷世绝伦的创作都是因为平时细心的观察。据说,板桥在空闲时就站在竹林里,默默地观察竹的一举一动,看竹的傲对冰霜,看竹的迎风送雨。通过这样一点一滴的积累,才画出如此神韵的竹子。在生活中发现版画的艺术,在版画的艺术中创造生活。生活和版画艺术相互联系,版画艺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平时多注意留心去观察,去感受,这样才能创造出精美的版画艺术作品。

面临着不断更新的科技对艺术提出了很多新问题,怎么样利用这些现代高科技,融入到版画的创新中,是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版画的发展需要更加概括简练,并紧跟时代,在现代艺术中提升版画本身的价值品格。其实,版画艺术创作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有“使命感”,它是关于自我微观世界的沉醉也是对历史的宏观思考。鲁迅那个时代,“版画是刀子和匕首”发挥了不容置疑的作用,现如今版画艺术只有向艺术本身回归,回到人的主体本身,这才是版画艺术真正的出路。

参考文献

现代科学技术例5

当代大学美术教育的主体主要集中在教育功能、认识功能和审美功能这样三个方面的功能和作用。第一,就起大学美术教育的教育功能来说,“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艺术教育承担着开启人的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使人的内心情感和谐发展的重任。”换一种方式说,美术教育必须要做到“以人为本”,即:以人的实际需要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实现人之“主体性价值”。按照鲁迅所说:“美术可以辅以道德,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渊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总之,美术教育功能是陶冶人之情操,净化人之心灵,让人们的主体性价值得到积极地发展,从而努力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席勒语)”。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人的主体性包括了两个方面:首先人是实践主题,其次人又是精神主体。所谓实践主体,指的是人在实践过程中,与实践对象建立主客体的关系,人作为主体而存在,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行动,这时人是实践的主体;所谓精神主体,指的是人在认识过程中与认识对象建立主客体关系,人作为主体而存在,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思考,去认识的,这时人是精神主体。第二,就大学美术教育的认识功能来说,主要是指通过以艺术鉴赏为前提,去了解自然、认识历史、把握现实、体悟人生、扩大人生视野,以便获得智慧的启迪和指导生活的价值,不断向着新的意义攀升。第三,就大学美术教育的审美功能来说,它的目的首先不是为了获取知识,也不是为了接受教育的思想,而是为了人之身心愉悦,或者换一种方式说,它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心身得到积极的休息,暂时摆脱外在社会的牵连,不与外在社会发生任何的功利瓜葛。因此,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总是一个不与现实社会发生任何利害瓜葛的世界,可以使人摆脱生活的千疮百孔,体验不能经历的冒险、不能得到慰藉。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切艺术的最初动机都莫过于此,当然,这也无疑构成了大学美术教育中主体性的作用和重要性。

2.大学美术教育的主体创造性品格

当代美术教育对于创造性品格的强调在很大程度上有着急功近利的情况,从这个立场出发,大学美术教育的创造性品格其主要体现在主体性的不断超越,即:超越前人、超越同代人和超越自己。超越前人是大学美术教育的首要任务,也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整体所面对的任务,在他们的身后,是长长的过去,前人固然在教育方面有自己的创造,但过后却成为了过去、成为了传统。后起的美术教育工作者有权从传统中吸取养料,但却无法原本的模仿。所以,如果没有对前人的观点、理念和思想的创新,又何来进步,主体性的价值功能何以得到彰显呢?超越同代人是要求我们加强教育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彼此之间相互学习,并借以启发灵感,激发主体意识的创造品格。所以,超越自己的是实现大学美术教育中主体性发挥的必要条件,也只有充分发挥大学美术教育的主体性价值功能,才能使大学美术教育的创造性价值和意义得到实现。

现代科学技术例6

在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下,对跨世纪人才的高度关注点着眼于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优秀科学素养的精神。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与教材改革中,小学科学课程的创建是无疑是一项突破。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开篇就阐述了小学科学课程基本性质:"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这一提法足见小学科学课程在现代教育中的举足重轻的地位。

然而在应试教育的教育体制下,小学科学的课堂教学却处于极其尴尬的境地。不论在学校的课程设置还是在教师、学生、家长的思想认识中小学科学都属于弱势科目,可有可无。科学课涉及的内容较广泛,需要老师也要有较广阔的视野,扎实的知识基础,有的又比较抽象,离学生的实际距离较远,实验的材料很多又难弄,而且费时费力,所以不受老师们的欢迎,反正是"副科",干脆手拿教科书,照本宣科,如此枯燥无味,学生自然也不喜欢。因此教与学都缺失热情,最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混"迹于滚滚教育改革的成就中。

过去,我的科学课堂也是死气沉沉、强记硬背。近几年,却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回顾反思发现:电教手段的运用功不可没。电教手段在语、数、英学科教学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我感到尤为明显。现代教育技术以声感、形感、动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使抽象变形象,复杂变简单,远在天边变近在眼前,大大降低老师的教学难度,效果显著。当然实际操作中只有恰当地应用好电教手段,才能真正发挥其在教与学中的媒介作用,化难为易,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电教艺术的关键在于巧用电教手段。教学中不注意电化教学的特点,不考虑选择运用电教手段的时机,就不能充分发挥其优势,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创设问题情景。兴趣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动机。过去的教学多是以质疑、图片等单一的形式来创设问题情境。学生一上课就毫无学习欲望,懒于思维。我尝试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学软件、设计并制作动画等创设激趣情景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定滑轮和动滑轮》这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播放学校早晨升国旗的过程,并提问"升旗的时候,我们的升旗手是往下拉旗绳,为什么国旗就往上升上去了呢?"学生根据平时观察的经验,马上作出了回答,教师再放大旗杆顶端的部分让学生进一步观察。这种问题情景的创设,能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觉器官的积极参与,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了学生参与探究科学知识。

2、创设感知情景。传统教学方式主要借助挂图或模型,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不感兴趣;我借助电教手段将教学内容变抽象为直观,化虚为实,学生学自然兴趣浓厚。如讲《植物和我们》一课,学生掌握了植物的概念以后,能否识别我们食用的是植物的哪些部分。这是教学中的难点。以番茄为例,通过动画演示,将番茄的生长过程展示剖析,学生很容易识别出番茄的各组成部位及名称。学生通过表象获得了感知,把概念和"实体"有机地联系起来了,总结出植物的结构特点。再投放几组植物投影片,让学生进行分析比较,学生能很快识别出哪些食用的是根,哪些食用的是叶。在情境中引发了兴趣,烘托了气氛,使学生在愉悦的环境里既学到了知识,又突破了教学难点。

二、巧用多媒体技术,有利于创设模拟实验情景,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

科学课上有很多是学生自主探究的素材,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或引导下进行实验,但是有些内容是很难在课堂上用实验的方式完全呈现的,而靠教师的口头讲解,教师说得费劲,学生也听得吃力,这时借助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创设模拟实验情景,教与学都变得轻松、容易。例如教学《日食和月食》一课时,过去的模拟实验,是一生手持手电筒当太阳,一生手持乒乓球代表地球,一生手持玻璃球当月亮自西向东运动,用玻璃球绕乒乓球转动一周表示月亮绕地球一周,从而分析日食与月食的成因。这种模拟实验受一定条件的限制,用手电筒当太阳必须在光线暗的地方进行,学生操作的"地球"与"月亮"的运动不规范。现在我采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制作太阳、地球、月亮的运动动画,不但能真实地模拟出三个星体的公转,还能呈现出三个星体的自转,而且更接近于真实的实验条件,教师只要在旁边稍加点拨,学生就能一目了然。

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的模拟实验,更接近于真实的实验情景,它有大小互换、虚实互补、零整拼装、动静结合和远近交替的特点,可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立体感,生动地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还比较安全,教师更容易控制实验条件,而且操作性强,教师便于对实验现象进行放大、延时等操作,进而使学生在没有障碍的演示、实验环境中进行愉快地学习,获取知识。

现代科学技术例7

因为工作关系,我接触了许多教师,其中有许多教师的观念仍停留在表面的认识上,而不是深层次的思考。他们仍然认为不管什么课,只要在课堂上或多或少的用了信息技术的教学设备,更有甚者认为只要使用网络引用了一些网上的资料,那么这节课就与信息技术进行了整合,而不是从实际课程的具体需要出发,考虑应该应用什么样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何最好的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实际上这只不过是把过去的“教死书,死教书”变换了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在教学准备过程中或者在课堂上运用了一些现代的教学手段而已。

专家强调,1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之间的“融合”。它的本质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及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从而过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其次过分的强调和夸大了现代教育技术,而忽视了课程本身

还有一些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不管是什么课,也不考虑课程本身的具体知识点和内容,都要牵强附会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这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听完他的课以后,给学生和我们这些听课教师的感觉,好像这是一堂信息课。还有的课更好像是学生在自学,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的角色只是一个各种现代教育设备的操作者。因为他把这节课所有的内容、知识点都做成了多媒体课件,整堂课中学生和我们只看到了他如何操作那些教学设备,对教学内容基本上没有进行什么讲解。这样的课从何而谈教学艺术,从何而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有的教师把自己的教学课件做的过于富有艺术性和欣赏性了,而他要讲的是一堂化学、物理或其它课程的实验课,一方面,这些课件脱离了科学知识的严谨性和真实性,另一方面,这些课件做的太过于华丽,分散了学生对学科本身知识点的注意力。

专家强调,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之间的整合应突出“人”的地位,实现人与物化的信息之间、网络虚拟世界与现实之间的融合,通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之间有机的整合,确实达到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目的,并且在教学过程中真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教育教学环境。

最后,在现代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的具体应用过程中,教师在教育技术设备操作技能上的欠缺。

有一次我在中小学听课,教师讲的非常精彩,现代教育技术设备运用的也是恰到好处,相得益彰,学生的学习热情被完全的激发了出来,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都不知不觉的被深深的打动,陶醉在这种学习气氛中,可是突然,那位教师不小心的碰了一下鼠标,他的课件马上进入了下一个内容。然后那位教师赶紧又切换到前一个章节,手忙脚乱的忙了半天最后总算是找到了前面的内容,学生们也一个个的跟着看了好几分钟,当老师再讲解的时候,刚才的学习气氛已荡然无存,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再也找不到刚才的那种全身心投入感觉。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将学科教学引入了整合的时代,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同样也促进了教师专业的发展。所以要想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上好每一节课,首先我们教师本身必须掌握基本的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与技能,具有信息化环境中教与学的新观念,才能适应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际需要,把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很好地组合起来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在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教师必须终身加强专业训练,习得专业技能,提高从教素质,关注自身的信息素养和学习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技能水平,从而使我们始终具有较高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这样才能在教学中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最终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

总之,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过程强调的是“以人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其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我生存能力、实践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最终实现面向时展的创新人才的培养。在学科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整合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对教材和学生事先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在有限的物质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资源,发挥设备大潜力,结合本学科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特点,利用以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加以有机整合,从而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对学生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育。

现代科学技术例8

中图分类号:G623.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2-0214-01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媒体技术和教学工具的逐渐丰富,为小学地理的教学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教师完全可以借助这些多媒体技术来将课堂内容生动化,将地理知识形象化,从而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如何让现代科学技术走进小学地理课堂,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现阶段小学地理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的教学任务。新课改教学理念在义务教育阶段贯彻以来,小学的教材发生了一定的改变,虽然没有专业的地理教材,但是《品德与社会》和《科学》这两门学科都涉及了不少地理学科的知识,需要引起教师的关注和学生的重视。

一、小学地理教学的特征

小学地理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世界地图、中国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的简单介绍,还涉及了一些乡土地理和人文风俗的了解,整体难度不大,比较符合小学生的学习需求,适应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小学地理教学内容虽然在表面上呈现出逐渐简单化的态势,可实质上地理知识点在不断地增加,零碎知识点里还有不少字面含义相近而内容完全不同的概念,很容易让学生混淆,给小学地理的教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小学地理教师想要顺利达成新课程标准所制定的培养目标,必须结合小学生的学习特性和地理学科的教学特点来整合出最优的教学方案,合理地借助各种教学工具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注重效率的提高。

二、现代科学技术对提高小学地理教学效率的重要意义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辅助地理教学并不是简单地在网上下载现成的PPT或视频,而是需要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特点和学生的学习方法来自己亲手制作用于课堂的多媒体软件,把自己的教学内容合理运用视频和音频的方式表现出来,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从目前的小学教学现状来看,现代科学技术在地理课堂的运用范围逐渐扩大化,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对教师的全面素质要求也不断提高。现代科学技术在地理课堂上的熟练运用要求教师不仅拥有丰富的地理知识基础,还需要掌握各种教学常用的多媒体信息技术,让自己的地理知识传授和信息技术运用完美结合,给学生打造丰富多彩的地理课堂。

小学地理学科主要包括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基本知识的推广与普及,其中很多地理位置和地形构造不是简单通过课堂教学讲解就能让学生了解的,而是需要直观地给学生展现出来。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特别是多媒体信息技术走进小学地理课堂以后,快速地改善了地理教学中教师感到课堂语言苍白的局面,使得抽象具体的地理知识更为直观、更为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三、如何让现代科学技术走进小学地理课堂

1.合理借助于地理教学器材。地球仪和地图是传统的常见地理教学道具。虽然科学技术在不断进步,但是这两种最原始最实用的教学道具依然具有不可替代性。为了吸引小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注意力,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构造新颖的地球仪或者色彩斑斓的地图,以便开启一门新的课程。除此之外,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多媒体技术对小学地理的教学也有重要的辅助作用。譬如老师可以通过网络获知更多有关小学地理教学内容的知识,从而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现一个更广阔的视野,鼓励学生自己动手通过网络来搜集生活中点点滴滴与地理有关的知识,这样不仅可以潜移默化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会逐渐引导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多媒体的生动和形象可以将枯燥的文字变成有趣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促进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理解,加深小学生对地理常识的记忆。合理地借助地理教学器材来丰富课堂内容还会帮助学生掌握全面阅读地图和正确使用地球仪的能力,帮助小学生掌握一门实用的生活技能。

2.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虽然小学地理教学内容相对简单,对学生的能力培养要求不高,但是各个学科中包含的很多地理现象极其复杂。由于课堂教学受到时间和空间限制,教师对于复杂多变的地理现象发展过程很难通过语言讲解达到学生完全理解的效果。譬如说地壳运动、水循环等地理现象,老师循环往复地讲解也只会引导学习最大化地发挥想象力,依然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很难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教师在课堂上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来制定地壳运动、水循环的视频,借助于声音和图片来形象地展现地壳运动的过程和水循环的流程,那么学生就很容易通过仔细观看视频来形成自己对自然现象的理解。

现代科学技术的合理运用不仅可以让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还有利于教师在有限的课堂空间内演示地理实验。地理演示实验是自然现象的一个缩影,它在地理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借助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老师可以通过运用一些计算机外接传感器进行复杂地理实验的演示,使得学生对地理演示实验的理解更为直观。

四、结语

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更便利的条件。但是如果地理课堂过度地依赖多媒体技术,将会对学生的地理学习思维培养不利。因此教师在借助于科学技术辅助教学时,应该适度地让多媒体技术走进小学地理课堂,合理控制教学内容、把握教学思路。

现代科学技术例9

一、本文研究内容的提出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及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作为一门以探究为主的开放性学科,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已很难满足学生的求知欲。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种手段和工具已经深入到教育、教学中的各个领域,推动着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的改革。同时,作为一种理论、一种观念,现代教育技术对广大教育工作者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改变着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在科学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利用图文并茂的音像教材、视听组合,更能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优化知识结构,提高课堂效率。下面,我就对现代教育技术在科学教学中的应用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现在,大部分学校对现代教育技术硬件设备的投资上是相当舍得花钱,动辄几百上千万的投资是很正常,然而在教学软件、师资培训等软投资方面却相当“慎重”,投入可以说是微乎其微。事实上,硬件设备只是些死机器,没有人的正确运用都只是些摆设,只有能够灵活、恰当地将现代教育技术相关设备运用起来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也正因为如此,在软环境方面的投资其实更为重要。可是,不少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自购卖回来后就成为摆设,仅限于领导视察、兄弟院校参观之需要,或者学生搞课外活动的场地,要不就是在公开课、观摩课等面子工程上露露脸面。同时,由于管理制度及人员不到位,管理宽松甚至无人管理,这些昂贵的设备在购买不久后,就开始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使得即使部分老师想使用也难以实现。

目前,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高低已经成为制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诸多因素之一。不少学校软硬件设备都很完善,设备使用状况良好,维护到位,但使用率却很低。这除了思想认识不足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运用能力有待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需要全体教师加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全体教师都应该清醒认识到推动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是全体教学人员共同的责任,要不断学习,提高应用能力,促进自身的信息素养的发展和提高,为现代教育技术事业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

三、现代教育技术在科学教学中的合理运用

1、创设教学场景,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将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现在学生面前,能够极大地引起学生探讨知识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一切都在运动中》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课件:

(1)只有一辆公共汽车,判断其是否运动?

(2I)加上两排树,判断汽车是否运动?

(3)只有一条鱼,判断其是否运动?

(4)加上几根水草,判断鱼是否运动?

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课件,利用动画,在课堂上只用了短短的几分钟时间,就将现实生活中能碰到的“如何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问题具体情况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理解了“参照物”这一概念。这样的教学,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好。

2、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优化教学效果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这就构成了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科学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够成功地实现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比如在《一切都在运动中》,直接告诉学生“物体的运动是相对的”这一概念较为抽象,怎样让学生形象直观地去理解呢?我设计的课件如下:选择三样物体,大飞机、小飞机、蓝天,利用事先规划设计好的路径的长短,很直接地呈现了分别以大飞机、小飞机、蓝天为参照物的物体运动情况。从而也使学生明白了“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就不同”。

这样的教学,突破了时间和空间对人与人交流造成的障碍,使得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以与其他人进行双向交流,提高了学生的辨识能力和学习主动性,把一些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形象。

3、图文并茂、试听结合,拓展学生的视野

科学来源于生活,在具体教学中我们的问题往往来自生活,又要回到生活,所以势必要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有些现象三言两语说不清,也不能更好地唤起学生的感知和记忆。这时,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效运用就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在《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一课中,关于死海、潜水艇的知识,我们就可以形象地通过视频、动画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他们明白了原来生活中处处藏着科学知识。

4、注意交互,增加科学知识积累

任何一门课程,都需要注重知识的积累。练习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并发展为智力的一种活动。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强大的交互功能,可以进行不同形式的练习,这样既巩固了新知,又发展了思维,培养了能力。例如:在科技知识竞赛的辅导中,除了阅读书籍,多媒体的反馈系统可以使教学评价更加科学、及时、有效。在让学生做选择填空时,若学生拖动目标所到的位置不正确,计算机会马上提示,鼓励学生自继续思考,寻找根源,正确后学生会有一种成功的喜悦。还可以举行各种比赛,培养学生的自制力、自觉性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当然还可以减轻教师重复的教学和辅导,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交流。

四、现代教育技术的不合理应用,往往会适得其反

目前,不少教师已经开始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改革中的重要性,也开始应用于自己日常教学过程之中。但一些错误的做法却导致结果不如人意,甚至不如不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有的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技术,认为有了丰富的试听资料,就能让学生掌握知识点,从而导致整节课信息过量,甚至偏离了教学重点,反而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创新,课堂效率下降。现代技术的应用,虽然节约了教师不少板书,但如果设计的课件包罗万象,把与教学有关的内容全部加人,变得重点不突出,难点被忽略,完全变成灌输式地教学,使学生记忆、思考、理解的时间和空间被迫减少。这种做法表面上看课堂教学全部完成,而实际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学生在一系列地视觉冲击下反而是云里雾里,摸不清头脑。

有的教师在教学中过于突出媒体技术,忽视了其对课堂的辅助作用。在一堂课中,教育技术过分突出,课件过分精美,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更有甚者,完全不顾教学重难点,不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只是停留在某个方面,一味追求媒体形式的多样化,结果喧宾夺主、弄巧成拙。

还有的教师,在教学中由于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在展示课件的同时,忽略了和学生的互动。一堂课变成了放映式教学,不能及时反馈学生的信息,忽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五、小结:

总之,在科学课中合理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不仅能拓宽学生的求知领域,而且拓宽了学生的求知视野。学生的学习不仅有广度也有深度,既发展形象思维,也发展抽象思维,学习也变得更轻松,更有兴趣,会使学生乐学,主动地学,更能激发学生爱科学的兴趣,有力地促进科学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曹燕琴. 小学科学评价改革初探[J]. 小学教学参考, 2005,(15)

[2] 张楚廷. 科学课程的改造[J]. 中国大学教学, 2004,(09)

[3] 王达光.刘满元,周培春;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推进教育教学改革[J];高教论坛;2004年04期

[4] 肖树滋.胡保利;教育技术与21世纪中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J];现代远距离教育;1998年04期

[5] 蒋建新.现代教育技术对传统教育的影响[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现代科学技术例10

中图分类号:D9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3-0132-01

引言

1988年9月,邓小平同志根据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现状,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现代科学技术广泛渗透到经济活动中,渗透到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刑事科学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在刑事诉讼领域具体应用的学科,它的发展始终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同步。它从古代个人经验型的具体技术与方法,逐步发展到迄今近20种专业门类,具有较强的科学理论和较完整的体系。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 ,刑事科学技术的检验范围也逐渐拓宽 ,检验技术越来越科学化 ,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及价值在刑事案件中也不断地体现出来。

一、 生物科学在刑事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生物科学的发展为刑侦工作人员利用各种生物物证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刑侦工作人员运用生物学、遗传学、医学等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与案件有关的血液、、唾液、毛发、皮屑、骨骼、牙齿、指甲等人体物质及其他生物体物质进行检验,以确定生物物质的种属、血型、DNA指纹、个体特征等信息。生物物证检验技术主要包括:人体物证检验、动物物证检验、植物物证检验、微生物物证检验、DNA检验等。比如刑侦工作人员可以根据现场遗留的手印、足迹等特征,分析作案者的年龄、性别、身高及生理特征;根据现场遗留的血痕、毛发、唾液、、尿液、粪便、烟蒂等,分析作案者的血型、体征、病理及生理特征。?法医检验鉴定的检验客体常也涉及人体和其他生物检材,如:尸体,活体,人体和动物的组织以及分泌物和排泄物等。对这些客体的检验和鉴定,必须采用医学、生物学的方法,主要有:临床医学检验、尸体解剖检验、细胞学检验、免疫学分析、电泳分析、DNA分析和动物实验法。生物学为刑事侦查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促进了刑事科学技术的发展。

二、信息技术在刑事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随着信息化在全球的快速进展,世界对信息的需求快速增长,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对于各个国家、地区、企业、单位、家庭、个人都不可缺少。信息技术已成为支撑当今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的基石。互联网已成为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最主要媒介,电子邮件、网上交易、网络聊天等电子数据信息网络传输的应用日益广泛。例如,手机、数码相机、数码存储设备已成为人们相互联络、存储重要数据信息的常用工具,此类设备也不可避免的成为犯罪嫌疑人所经常采用的犯罪手段和犯罪工具,如利用手机短信进行诈骗、利用数码设备窃取国家信息和商业机密等。在这种情况下,技术人员可以使用合法、可靠的取证软件和工具,采取相应取证技术手段,提取和固定涉案电子数据信息,形成电子证据。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完善,科技人员应更加注重将电子证据的研究与办案实际相结合,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发展对电子证据的研究,做到二者相互促进。信息技术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它在刑事科学技术中广泛应用,不仅能够优化资源的配置,统一整合调配人力、物力、资金等资源,也能推动传统刑事科技不断升级,提高提高信息处理与利用的效率、效益,以适应信息社会对刑事科学技术的标准和要求。

三、 自动化技术在刑事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自动化技术是一门综合性技术,它和控制论、信息论、系统工程、计算机技术、电子学、液压气压技术、自动控制等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自动化技术水平大大提高,各个分支领域的自动化技术应用也在不断走向深化。在刑事案件侦查中,自动化设备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加强自动化技术在案件侦破中的应用,借助自动化产品、技术来维护社会的安全稳定,把自动化产品、技术应用于刑侦领域已成为必然趋势。为适应现代刑事科技的客观需要,避免因无法及时处理案件信息而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必须将自动化技术应用于案件信息的收集、传递、处理、存储、检索和显示,对数据信息的计算与处理,对信息的监控等方面。

加强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能够提高刑侦工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如在对犯罪嫌疑人实施监控时,按照传统的监控管理方法,需要工作人员近距离与嫌疑人接触,监控对人的依赖性大,具有很大的危险性和不确定性。而现有的自动监控系统,能够实现在线监控,能够实时自动采集、存储和传输在线监控仪器的数据信息,并同步分析和处理各类监控数据,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和劳动强度,使监控数据更加可靠,并且能够对突发事件进行预警,以便相关人员及时采取措施解决问题。

四、现代科技在刑事科学中的发展方向

(1)刑侦技术的开发。刑事工作中的科学技术是为侦查破案服务的,它不仅包括现代化的技术设备,也包括现代化的侦查理念,更需要人的整体科学素质的提高。刑事科学技术属于应用技术,为了引用、借鉴、吸收现代科学技术提供的最先进的手段,为侦查服务,刑事科技人员必须增强科技意识,广泛的涉猎先进的科学技术领域,敏锐的发掘新的技术手段,把科学技术转化成刑事侦查的战斗力。

(2)刑侦人员的科学技术培训。必须把培训纳入刑事科技的工作范围,通过培训使科学技术在刑事侦查领域的强化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坚实的基础。

(3)刑事体制和管理机制的改革。应把发展科学技术,扩大科技范围、强化科技培训与考核摆在足够高的位置,以适应刑事工作的变化和发展,使科学技术效能得到充分发挥。

(4)重视法律科学的研究。法学是科学、严谨,历史悠久的学科,法律作为法治社会的主要调控机制,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它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引导、组织和管理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加强对法学的研究,不仅能促进科技成果的合理使用,也能推动国际科枝合作,防范和抑制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

结语

刑事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以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基础,多学科知识和现代高科技在当代刑事科学技术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诸如生物学技术、信息学知识、植物学知识、分析技术与刑事科学技术的结合,现代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纳米技术等高科技在刑事科学技术的运用等。只有高度重视刑事科学技术发展,才能有效地打击犯罪,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持,使科学技术真正成为“技术强警”和有效打击犯罪、预防犯罪的手段,实现刑事工作“科技加谋略”模式质的飞跃。

作者简介

[1] 赵廷光,朱华池.计算机犯罪的定罪与量刑[M] 北京- 人民法院出版社.

[2] 康树华.犯罪学通论[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330.

[3] 于志刚.计算机犯罪研究[M] 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19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