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大学生联合对比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6 17:35:47

大学生联合对比论文

大学生联合对比论文例1

党的报告作出了“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论断。一方面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科学性、完备性研究不断深入开展;另一方面,推动“部门哲学”和“应用哲学”研究蓬勃发展。2017年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组建宽窄哲学研究院,现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当前,需要对宽窄哲学的研究进行总结,以为深入研究创设条件、开辟发展道路。

一、宽窄哲学的兴起与前期成果

成都作为中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①,有着深厚的“宽窄文化”底蕴;老城中的宽窄巷子②,武侯祠中的宽严对联③,为世人所称颂。

进入21世纪,“宽窄哲学”受到重视。2017年3月20日,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揭牌宽窄哲学研究院,拉开了宽窄哲学研究的帷幕。2018年9月,中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李后强教授与李明泉、汤柱国共同主编的《宽窄九章——写给大众的哲学》一书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该书由李后强的“宽窄相对论与模糊论(代序)”一章,李明泉、李昊原撰写的“前言”——“宽窄:衡量和把握万物的尺度”,以及正文九章共同组成。书中还有四川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彭传新的“跋”——“宽窄哲学的应用”。

“宽窄相对论与模糊论(代序)”,阐述了七个问题:宽窄的几何流变;宽窄的复杂几何;宽窄狭义相对论;宽窄广义相对论;宽窄量子论;宽窄数码论;宽窄模糊论。

前言“宽窄:衡量和把握万物的尺度”,内容包括八部分:宽窄与感知尺度;宽窄与空间转换;宽窄与量质互变;宽窄与场域生成;宽窄与巴蜀智慧;宽窄与中庸之道;宽窄与价值尺度;宽窄与生命智慧。

正文九章,依次讲述了“西方哲学中的宽窄”①,“中华文化中的宽窄”②,“巴蜀文化中的宽窄”③,“宽窄与生命智慧”④,“宽窄与生存智慧”⑤,“宽窄与生活智慧”⑥,“宽窄与生态智慧”⑦,“宽窄与商业智慧”⑧,“宽窄启示录”⑨。

2018年10月,首届“宽窄哲学高峰论坛”在成都京川宾馆举行,来自中共中央党校、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以及在蓉高校、社科研究单位的12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论坛。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副主任、全国应用哲学研究会会长董振华作了题为“宽窄辩证法与生活哲学”的主题演讲;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学习与研究》原总编辑薛宝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哲学研究》主编崔唯航,分别以“宽窄思维和中庸宽容的价值”“宽窄哲学的历史方位和时代意义”为题,进行了主题演讲[1]⑩。

在首届“宽窄哲学高峰论坛”上,笔者认为《宽窄九章——写给大众的哲学》一书书名大气,用语机巧,虚实得当;“序”和“前言”气势恢宏,哲思深刻,文笔清新,相得益彰,堪称科学与艺术融合的结晶。正文九章,从古往今来、东方西方、知识与实践等方面诠释宽窄哲学现象,探讨宽窄哲学体系,言说宽窄哲学在应用和实践层面的意义;每一章的“一级标题”下都设有“宽窄说”,这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都显得十分精当,既令人感受到书的内容都紧扣“宽窄”,又令“宽窄”引人入胜(圣)。

二、宽窄哲学的“合法性”与“合理性”

宽窄哲学的提法,最初源于成都的企业文化建设,而不是来自哲学的殿堂,因此遭到一些人的轻谩和诟病。宽窄文化与成都相关联,是一种地域文化;而宽窄哲学又源于宽窄文化,因此也就是一种地方性哲学。然而,凡哲学都强调普遍性,因而具有普适性,这就形成一种矛盾。

下面论及的知识创造领域中的“他者占先”现象,爱因斯坦的“概念是思维的自由创造”论断及其“概念创造方法论”,折射了宽窄哲学研究的“合法性”。这里的合法性,从广义上讲,就是指合规律性,有存在的根据和合理性,以及方法论根据;从狭义上讲,指有权威的科学方法论支撑。而在明确劳斯的“科学实践哲学”理论后,也就不应该有“宽窄哲学出自地域文化,是一种地方性知识”这样的轻谩和诟病。

第一,知识创造领域中的“他者占先”现象。这里的“他者”,是沿用西方后殖民理论中一个常见的术语。西方人将“自我”以外的非西方的世界视为“他者”,按其语义,“自我”与“他者”相互对立。

近代自然科学的源头是古希腊的自然哲学与希腊时期乃至古罗马时期的科学,这是一个基本的历史事实。到了近代,科学认识活动发展得比较系统、比较成熟,具有了下列特点:(1)有一批专门从事科学认识活动的科学家,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2)组成一定的群体,进行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3)采用一套专门的认识方法、研究方法和认识工具;(4)采用一套专门术语、专门符号,并以此建构一定的理论体系;(5)不仅能成功地解释已出现的自然现象,对尚未出现的自然现象作出预言,也可以通过观察、实验来试验[2]。随着科学对于世界各个方面分门别类地深入研究,形成了许多学科领域,于是学科领域内部是“同行”,学科领域之外就是“他者”。随着科学以科学实验为基础,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的关系越来越疏离,即科学研究的经验材料来源于科学实验而不是生产实践,于是生产实践部门成为科学研究部门的“他者”。知识的创造主要来自于专事研究的科研单位,本学科的知识创新主要来自于本学科的知识生产者,这已成为学术界的“无意识”的观念。知识创造领域中的“他者”观念,实际上潜含着“知识的创造,以专门的(专业的)科学研究部门为中心”的意识形态。然而,科学史上却存在着数不胜数的“他者占先”现象。最典型的莫过于作为自然科学基本原理的能量守恒与转化原理的发现,因为对其进行开创性研究与论述的两个人,一个是医生,另一个是啤酒生产商,前者是德国人迈尔,后者是英国人焦耳。又如,著名的大陆漂移说是魏格纳作为气象学家提出来的,而不是当时的地质学家或地球物理学家提出的①。

第二,爱因斯坦“概念创造方法论”与宽窄哲学的“合法性”。爱因斯坦的概念创造方法论对现代自然科学和科学哲学有深刻的影响。爱因斯坦讲道:“科学力求理解感性知觉材料的关系,也就是用概念来建立一种逻辑结构,使这些关系作为逻辑结果而纳入这样的逻辑结构。对构造全部结构的概念和规则的选择是自由的。只有结果才是选择的根据。那就是说,选择应当造成感性经验材料之间的正确关系。”[3]他认为,科学研究必须要有经验基础,要与经验相呼应,但科学认识不是从经验事实中归纳出来的。从经验到理论不存在必然的逻辑通道。1952年,他还为这种方法论作出了图1[4]。

pagenumber_ebook=30,pagenumber_book=24

图1爱因斯坦概念创造方法论示意图

图1中,∑表示的是“已知的直接经验”,A表示的是“公理或一般性的假设”,由它们推出一定的结论来。这样,公理的演绎推导使我们由A通过逻辑道路得出个别结论S。然后S可以同∑相联,这也就是所谓的用实验来验证。爱因斯坦强调,A和S中出现的概念同直接经验之间不存在必然的逻辑联系,但他认为概念与直接经验之间最终必须要有可靠无误的现实“对应”[5]。

既然“概念是思维的自由创造”,也就很容易理解知识创造领域中的“他者占先”现象了。因为概念不能从直接经验通过逻辑过程(“归纳”“推理”等)产生,而只有通过非逻辑过程(“直觉”“假说”“猜测”“想像”等)创造出来,那么在科学的发展中被证明为有用的、正确的概念,最初就不一定是本学科的资深专家提出来的,而可能就是“他者”所为。明确这些,在宽窄哲学的发展问题上,我们也就没有理由过分看重“宽窄哲学”概念的来源,即是说,“宽窄哲学”概念是谁提出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宽窄哲学”能否引起专业的哲学家的重视,并对其继续进行论证而推进其发展。换言之,历史上“大陆漂移”的概念是由气象学家魏格纳提出,还是由地球物理学界的资深专家提出,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概念能否得到科学界的认同与发展。并且,正如大陆漂移学说最后的理解与魏格纳最初的理解大相径庭②,宽窄哲学最后的理解,也可能会与初创者的意蕴有很大的区别。

第三,劳斯的科学实践哲学与宽窄哲学的“合理性”。这里的“合理性”,狭义上讲,是有某个理论在进行支撑;广义上讲,也就是具有合规律性与合法性等。因为任何一个理论,都是建立在揭示某种规律基础上的,而揭示规律必须采用正确的方法。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克利福德·吉尔兹(CliffordGeertz)将其在耶鲁大学法学院的系列演讲集结命名为《地方性知识:从比较的观点看事实和法律》,出版了一部阐释人类学的论文集。从其标题中可以看出,“地方性知识”的概念是指各民族在自己的生活历史实践中形成的独特的认知和思维方式,以及与之相关的语言、神话、宗教、艺术、民俗等文化。地方性知识概念一经提出,受到学术界广泛的重视,成为各种后现代主义对抗“全球化”“科学化”“统一化”“西方化”的有力工具[6]。

劳斯(JosephRorse)是美国新生代科学哲学家,20世纪90年代创立了“科学实践哲学”。通常认为,科学实践哲学就是要确立以下基本观点:一切知识都是地方性知识,科学知识在本性上是地方性的,因为“一切科学家的实践活动都是局部的、情境化的,是在特定的实验室内或者特定的探究场合的,从任何特定场合和具体情境中获得的知识都是局部的、地方性的,走向所谓的普遍性是科学家转译的结果”[7]①。

论及劳斯的“科学实践哲学”理论,对认识与理解宽窄哲学研究有以下启示:第一,正如我们在明确知识创造领域中的“他者占先”现象、爱因斯坦的“概念是思维的自由创造”论断及其“概念创造方法论”之后,就不应该对“宽窄哲学的提法最初源于四川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而不是出自于哲学的殿堂”有所轻谩和诟病;在明确劳斯的“科学实践哲学”理论后,也就不应该再对“宽窄哲学出自地域文化,是一种地方性知识”有所轻谩和诟病。第二,按照劳斯的“科学实践哲学”理论,科学理论的传播并不是靠着知识的标准化就能够实现,必须要与社会的需要有效地结合起来。建立理论,获取真理是一回事;把理论扩散开来,使之在更广宽的社会中成为有效的知识,进而使理论揭示的真理确立起来,又是另一回事。换言之,真理的确立与传播,不是简单地靠真理自身与掌握真理的人就可以确立与传播开来,尽管好酒不怕巷子深,但是成为好酒还要会吆喝。理论传播与扩散,与社会的需要有着很大的关系。

在中国,当代科学技术源自西方,这是人们普遍承认的一个事实,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现当代的科学技术是近现代西方科学技术这种“地方性知识”扩散的结果②。

三、宽窄诗意与类比联想

宽窄是人对事物空间现象的直接描述,也是人对具体空间的一种直接感受,它与平面空间的“尺度”相联系。当我们提及“尺度”,立即就会想到数字,并且将尺度和数字相统一;借助于已知的东西(即标尺和尺码),一个被检测物体的“宽窄”(尺度)就被量化,成为可知的。而当我们说“不论世上的路有多窄,唯有心宽的人能通过”[8],这里的“宽窄”就不仅仅是我们通常看到和触摸的物体的外部形状和范围的物理空间,而是精神意识中的空间,即认知空间、心理空间、审美空间和文化空间。但是,宽窄真实的“空间性的再现”只能是物质的广延本身,即建筑、设施、道路本身作为表象、符号(符号的一个重要特性在于摆脱直觉当下给予的感性世界)呈现在我们面前,其他的表象都不具有这种空间性的再现能力。宽窄缘何由物理学进入形而上学,闪耀起辩证哲学的光辉,这是必须予以明确回答的重要问题。

2019年7月13日《华西都市报》发表了西南大学曹廷华教授的文章《宽窄的诗意与诗意的宽窄》。笔者认为,这篇文章道出了宽窄哲学前期研究使“宽窄”由物理学进入形而上学的奥秘。“宽窄的诗意与诗意的宽窄”一语,可以成为对宽窄哲学前期研究成果的最好概括。所谓诗意,是诗人用一种艺术的方式,对于现实或想象的描述与自我感受的表达①。一如曹廷华所言,宽窄形式美感要能生发诗意,有一个不可或缺的基础性条件,那就是宽窄的空间中必须有活动的人和人的活动。由此,宽窄会激发人们对类比器物或状态的关联性联想,并随关联性联想而衍生体验性人生感悟[9]——宽窄哲学前期研究成果正是这样的“诗意联想”“类比联想”的产物。宽窄狭义相对论、宽窄广义相对论、宽窄量子论、宽窄数码论、宽窄模糊论等“宽窄诸论”,是把宽窄概念与现代科学的若干重大理论成果相联系,运用的是“类比器物或状态的关联性联想”。而《宽窄九章——写给大众的哲学》的前言与正文,除了“类比器物或状态的关联性联想”的运用外,更多的是“随关联性联想而衍生体验性人生感悟”,这从前言与各章的标题就清楚可见。在这些章节的字里行间,“随关联性联想而衍生的体验性人生感悟,极大地丰富了宽窄及其关联性状态所可能展现的诗意,让诗意的宽窄远远地超越了宽窄的诗意。因为在这样的层面上,宽窄的诗意已经转化为人生的诗意,诗意的宽窄也升华为诗意的人生”[10]。

类比联想,是科学研究中的一种形象思维方法。形象思维方法是以思维中的形象及其活动为依托的,涉及对表象的分解、选择、组合等加工制作活动,在诗歌、绘画等艺术创作中有广泛运用。类比联想是从一类特殊对象的知识过渡到另一类特殊对象的知识的形象思维方法。例如,人们用暴风雨比喻革命,用毒蛇比喻恶人,就是运用了类比联想的方法。类比联想反映的是事物的相似性。相似有质似与形似。所以,有些类比联想在事物之间性质关系上展开的,有些在事物之间形态关系上展开的。所谓质似,指的事物在性质上的相似。例如,由恶人而想到毒蛇,这种类比联想就是取其质同。尽管形态极不相似,但其恶毒的本质是相似的。从恶人到毒蛇的联想,更加深刻地揭示了恶人的凶残、歹毒的本质,在思维中形成了一幅非常深刻的关于恶人的形象。所谓形似,指的是事物在形态上的相似。例如,由万山红遍的杜鹃花而联想到燎原的烈火,由绚丽的朝阳联想到殷红的鲜血,都是形态上的类比联想。

类比联想不是逻辑推理的方法,而是一种猜测的方法。宽窄哲学的论述不能停留于类比联想阶段,因为哲学论证首先要遵从充足理由原则,不能从主观想象出发,而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②。充足理由原则包含两个基本逻辑要求:一是理由必须真实,论证者必须断定所提出的理由即论据是真实的;二是理由与推断之间有必然联系。哲学论证的结论必须是通过一定的逻辑程序从它的前提中必然地引伸出来的,因而“燕山雪花大如席”是类比联想的产物,而不是哲学论证的产物。

四、宽窄哲学与辩证法

宽窄哲学研究的前期成果明确了“宽窄”是关系范畴,“宽窄说”是辩证矛盾学说。历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辩证矛盾是关系范畴的黑格尔曾写道:“上与下、左与右、父与子等等以至无穷最琐屑的例子,全都在一个事物里包含着对立。上是那个不是下的东西;上之被规定为只是这个而不是下,并且只是在有了一个下的情况下才有的,反过来也是如此;在每一个规定中就包含着它的对立面。”[11]他还说:“在对比规定中……矛盾就会直接暴露出来。”[1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继承和发展了黑格尔的这种思想,认为辩证法的矛盾是指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所具有的那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然而,波普尔在《辩证法是什么》(1938年)一文中对黑格尔的辩证法进行了激烈的批判③。以波普尔为代表的分析哲学的非辩证法运动在现代哲学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吉林大学贺来教授写道:“我们应该克服一种简单化的态度,即认为分析哲学对辩证法的诘难和批判纯属无中生有,甚至认为它是资产阶级哲学家对辩证法毫无根据的诬蔑和谩骂……分析哲学对辩证法的批判和否定绝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理论背景的,它是与辩证法理论的历史状态内在相关的……那就是:由于在历史上,辩证法长期处于‘无根’状态,人们长期以知性化和实体化的方式理解辩证法,致使辩证法呈现出一幅扭曲的形象。”[13]孙正聿教授也曾写道:“当我们毫无例外地把一些问题简化为‘一方面’和‘另一方面’的时候,当我们论证一些问题空洞地强调‘作用’与‘反作用’的时候……我们是否会联想到恩格斯所批评的‘官方的黑格尔派’?我们是否警惕自己把‘辩证法’变成了‘变戏法’?”[14]①

进入21世纪后,我国不少学者致力于辩证法的重建工作,力图构筑辩证法的坚实根基。在此背景下,我们述说宽窄哲学与辩证法的关系时,也就必须说明宽窄哲学属于什么性质的辩证法。

五、构建宽窄哲学的“三步走”

在首届“宽窄哲学高峰论坛”上,笔者提出,构建“宽窄哲学”要分“三步走”。第一步是收集材料,表达思想,抒发理论愿景;第二步是整理材料,论述思想,批判理论愿景;第三步才是脚踏实地地构建理论。《宽窄九章——写给大众的哲学》的出版,标志着第一步已经完成。在以收集材料为主体的第一阶段,通过普遍联系的辩证眼光,认识和阐述“宽窄无所不包”,“宽窄渗透在万事万物之中”,是其目标和任务;思辨性构想与发散性思维、“畅想—联系”的文化研究是必需的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一阶段及其特点,可以与古希腊阶段的朴素辩证法相比拟。

大学生联合对比论文例2

 

1 引言

图书馆联盟是指图书馆之间通过合作协议建立的旨在降低成本、资源共享的的一种联合体。数字图书馆联盟是为适应数字化社会的发展要求、数字环境下图书馆生存的需要、数字图书馆规模化建设而产生的, 是对图书馆联盟的继承和发展, 是数字环境下成员馆间为共建、共知、共享信息资源、开发联合编目系统、联机公共检索系统、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系统、网络导航、特色文献数据库建设等组成的受共同认可的协议和合同制约的图书馆联合体。

数字图书馆联盟的兴起,产生了许多以同类型图书馆为中心的区域性文献资源共享网络。区域性数字图书馆联盟是数字图书馆联盟的一种重要形式,是以地域为中心建立的数字图书馆联盟,目的是促进地区内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信息资源的联合共建共享以及地区之间的图书馆合作交流。香港高校图书馆咨询委员会(Joint University Librarians Advisory Committee,JULAC)和广州天河地区高校数字图书馆联盟,都是地区性高校数字图书馆联盟,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共性,但又各有特点。笔者对两者进行对比研究,旨在对我国高校数字图书馆联盟的发展和建设有所裨益。

2.中港区域性高校数字图书馆联盟比较

2.1 联盟历史

两个联盟都是在互联网普及之前的年代组建,具有比较长的共建历史。

JULAC 成立于1967 年,是由香港地区八所受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University Grants Committee,UGC)资助的高校图书馆组成的区域性图书馆联盟。JULAC 的宗旨是讨论并协调这八所高校图书馆间资源共享方面的事宜。JULAC 联盟内的八所高校分别是: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教育学院、香港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岭南大学和香港大学。[1]

广州地区高校图书馆联盟的前身是广州石牌六校高校图书馆协作组,1994年6月在广东省教育厅高教局和广东省高校图工委的组织下成立,由广州石牌地区的6所高校图书馆组成,即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等6校图书馆,由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担任组长单位,2008年起联盟范围进一步扩大到整个广州地区,又有南方医科大学、广东体育学院、广东金融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4所高校图书馆相继加入。

2.2 联盟形式

两者都是分布式的虚体联盟,是一种松散联盟。它们不是独立机构,没有专职人员。

JULAC有自己的委员会管理架构,其成员仅限于 UGC资助的八所高校图书馆的决策者。每年 4 月份, JULAC会从这些决策者中选举一名成员作为委员会的主席, 主席任期至少是12 个月。2009- 2010 年度担任JULAC主席的是香港浸会大学图书馆馆长Dr. Terry Webb。JULAC每年至少召开4 次会议, JULAC的所有事务都由常委 ( Standing Commit-tees) 和特别工作小组( Special TaskForces) 的专业馆员执行。目前 JULAC不仅是ICOLC( 国际图书馆联合会) 的成员, 还是 ISCA( 国际学术交流联盟) 的成员。JULAC的运行经费来自 UGC的资助。在 JULAC管理委员会下有 9 个工作小组,负责JULAC的各项工作。 9 个工作小组包括:存取服务委员会( Access Service Committee)、书目服务委员会(Bibliographic Service Committee)、联校科研档案馆(JointUniversities Research Archive,由原来的中央贮存工作小组CentralStorage Task Force演变而来)、全方位合作采购(Consortiall,由原来的合作发展委员会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Committee,CDC发展而来)、多媒体委员会( Committee on Media)、参考咨询服务委员会( Committee onReference Services)、版权委员会( Copyright Committee)、统计委员会( Statistics Committee)和系统委员会( Systems Committee)。

广州地区高校图书馆联盟不是独立机构,没有专职人员,每年通过组长单位组织召开的年度馆长会议来协商讨论当年或来年的协作工作计划,探索建立区域性共建共享的文献保障模式,以保证广州地区高校教学科研的文献信息需求,体现联合办馆的优越性。经费最初是由广东省教育厅高教处根据每年的协作工作计划下拨,但目前经费是自筹形式。

2.3 联盟共享项目

2.3.1 馆际互借

馆际互借是图书馆联盟资源共享的最传统项目。

1992年, JULAC与DHL( 速递公司) 签订了一项文献速递协议, 由速递公司负责在每个工作日( 周一至周五) 运送八所大学之间的馆际互借书本及复印文件。此外, JULAC有一项ULAC的通用借书证(JULAC Library Card) 服务,教学及相等职级行政人员、 研究员、 研究生、 最后一年本科生(期限 3 个月, 仅限于文章复印) 均可申请办理此证。持此通用借书证的读者可以办理馆际互借, 借阅八所高校图书馆的藏书,享受代还书服务,也就是说用户在甲馆借的书可以在甲馆及甲馆以外的任何其它联盟成员馆归还,这样就减轻了教职员及研究生路途的劳顿之苦, 大大方便了读者。

广州地区高校图书馆馆际互借也是开展最早的合作项目之一。它分通用借阅和通用阅览二种形式。通用借阅证的发放对象是十校教师和博士研究生,凭通用借阅证可到除本校以外的其他九校图书馆借书或阅览,图书借阅册次是3册,借期30天。通用阅览证的发放对象是十校在读硕士研究生、三/四年级本科生,凭证可到除本校以外的其他九校图书馆阅览室阅览。

广州地区十校的馆际互借没有提供物流或运送服务,读者必须亲临拥有所借文献的成员馆,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十校馆际互借服务水平的提高。十校图书馆应通过不断丰富服务手段来充分发挥十校图书馆的馆藏利用价值。

2.3.2 文献传递

JULAC提供文献传递服务,通过图文传真传送急需的文章复印本或者通过文件传送软件 Ariel( 由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编制) 以电子形式传送文章复印本。除了 JULAC通用证和代还书服务以外,2005年 9 月, 在 UGC的资助下(资助经费是由 JULAC八所成员馆联合起来申请得到的)开展了一项不同于以往的以用户为主导的文献传递服务—— —香港高校图书馆联网( Hong Kong Academicibrary Link ,HKALL, 简称“ 港书网” ) 。HKALL服务在所有成员馆中推广。博士论文,区域性联盟。

广州地区高校图书馆联盟专门建设一个区域平台,整合广州地区十所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学科资源全面、互补性强,覆盖了文、理、工、农、医成为广东省较为全面的文献资源保障网。该平台充分发挥了地域优势,通过文献传递的方式,实现了区域内资源的共知、共建和共享,为广州地区高校师生的教学、科研提供了全面的文献保障服务。博士论文,区域性联盟。博士论文,区域性联盟。对8亿页的中文图书全文进行全文检索,包括290万种中文图书(占国内已出版的中文图书的95%以上), 1.9亿条中外文图书、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专利、标准等元数据,让读者足不出户就可以发现、了解、获取文献信息。博士论文,区域性联盟。

2.3.3 合作采购

高校图书馆肩负为教学与科研服务的任务,要求其馆藏资源的发展深广度兼具。博士论文,区域性联盟。然而,任何一所图书馆在经费与馆藏空间限制下,都无法独立提供所有图书资料,高校图书馆自然也无法超越这一障碍。因此通过合作馆藏发展,发挥文献购置经费的最佳效益,对高校图书馆来说尤为重要和迫切。

JULAC在合作采购方面是由合作发展委员会CDC负责合作购买数字资料,它代表JULAC 成员馆与出版商进行谈判,至于其他诸如支付、解决存取数据等问题则由每个成员图书馆自己处理。值得一提的是与其他一些区域性联盟不同,CDC 尽管没有运作资金与管理人员,但所有的合作和磋商却得以完全依靠其成员馆的努力顺利实现。经费由成员均摊, 成员人数越多, 每个成员图书馆所分摊的费用越低。

广州地区高校图书馆联盟外文数字资料主要是参加CALIS的集团采购,对外文期刊则进行协调订购。主要根据各校的专业特色统一规划, 分工收藏, 实现优势互补, 在整理各馆订购资料的基础上, 每年在期刊征订前召开一次协调订购会议,对每一种复份刊物确定1-2 家订购, 其他馆可根据经费并结合利用率情况决定是否订购; 讨论各馆停订刊物和新增刊物的意见, 避免新的重复增订和漏订。如华南理工大学把采购重点放在化学化工、材料能源、金属加工、机械电子、轻工食品、交通建筑等方面;而华南师范大学把订购重点放在人文社会科学、数学上;暨南大学把重点放在经济管理、生物医学上;华南农业大学把重点放在农林方面。[5]广州地区高校图书馆通过多年的合作分工收藏, 减少重复和遗漏订购, 扩大了学科覆盖面, 突出了各馆的专业特色, 走出了因刊价高、订购费紧缺,图书馆个体收藏功能相对减弱的困境。

可以说在合作馆藏发展方面,JULAC和广州地区高校联盟是各具特色。

2.2.4 合作贮存

JULAC有一个合作馆藏贮存方案,也叫联校科研档案馆(Joint University Research Archive),这是一个合作式的科研馆藏贮存计划,用来贮存JULAC高校图书馆的独有副本,能为每所高校馆藏存贮节省空间,预计收藏量达600万册图书。该项目由香港政府提供经费,预计成本为1亿2500万港币,将于2013年建成。联校科研档案馆采用自动化的贮存和提取技术,所有JULAC图书馆的孤本图书必须存放在这里。

地区高校图书馆联盟作为一个松散型的联盟,由于没有上级组织机构进行这方面的牵头,因此其馆藏仍然上各自为阵的,因此也没有一个专门的贮存档案馆,但资源可以在广州地区高校图书馆联盟平台上共享。

3 总结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中港二个地区性高校数字图书馆联盟从联盟历史、联盟形式、合作项目等方面的各有优劣。从历史来说,JULAC成立时间更早,从形式来说JULAC的组织更完善,广州地区高校联盟相对来说比较松散。从合作项目上来说各有优劣,一、实现通借通还,我们应该向香港的高校数字图书馆联盟学习,用户在甲馆借的书可以在甲馆及甲馆以外的任何其它联盟成员馆归还,这样就可以大大地方便读者。二、合作采购数字资源上目前我们比较欠缺,但在纸本期刊的采购上我们更有优势。三、合作贮存我们还需要加强。博士论文,区域性联盟。四、资源共建共享、文献传递方面,我们已经走在前列。如何充分利用地缘优势,从管理上突破国内图书馆小而全、各自为政的管理模式,借鉴香港经验,搭造一个有统一标准、有制度保障的资源整合平台, 在此基础上建设一个良好的运行机制, 是广州地区高校图书馆和我国其他地区性高校数字图书馆联盟值得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大学生联合对比论文例3

 

1 引言

图书馆联盟是指图书馆之间通过合作协议建立的旨在降低成本、资源共享的的一种联合体。数字图书馆联盟是为适应数字化社会的发展要求、数字环境下图书馆生存的需要、数字图书馆规模化建设而产生的, 是对图书馆联盟的继承和发展, 是数字环境下成员馆间为共建、共知、共享信息资源、开发联合编目系统、联机公共检索系统、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系统、网络导航、特色文献数据库建设等组成的受共同认可的协议和合同制约的图书馆联合体。

数字图书馆联盟的兴起,产生了许多以同类型图书馆为中心的区域性文献资源共享网络。区域性数字图书馆联盟是数字图书馆联盟的一种重要形式,是以地域为中心建立的数字图书馆联盟,目的是促进地区内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信息资源的联合共建共享以及地区之间的图书馆合作交流。香港高校图书馆咨询委员会(Joint University Librarians Advisory Committee,JULAC)和广州天河地区高校数字图书馆联盟,都是地区性高校数字图书馆联盟,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共性,但又各有特点。笔者对两者进行对比研究,旨在对我国高校数字图书馆联盟的发展和建设有所裨益。

2.中港区域性高校数字图书馆联盟比较

2.1 联盟历史

两个联盟都是在互联网普及之前的年代组建,具有比较长的共建历史。

JULAC 成立于1967 年,是由香港地区八所受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University Grants Committee,UGC)资助的高校图书馆组成的区域性图书馆联盟。JULAC 的宗旨是讨论并协调这八所高校图书馆间资源共享方面的事宜。JULAC 联盟内的八所高校分别是: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教育学院、香港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岭南大学和香港大学。[1]

广州地区高校图书馆联盟的前身是广州石牌六校高校图书馆协作组,1994年6月在广东省教育厅高教局和广东省高校图工委的组织下成立,由广州石牌地区的6所高校图书馆组成,即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等6校图书馆,由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担任组长单位,2008年起联盟范围进一步扩大到整个广州地区,又有南方医科大学、广东体育学院、广东金融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4所高校图书馆相继加入。

2.2 联盟形式

两者都是分布式的虚体联盟,是一种松散联盟。它们不是独立机构,没有专职人员。

JULAC有自己的委员会管理架构,其成员仅限于 UGC资助的八所高校图书馆的决策者。每年 4 月份, JULAC会从这些决策者中选举一名成员作为委员会的主席, 主席任期至少是12 个月。2009- 2010 年度担任JULAC主席的是香港浸会大学图书馆馆长Dr. Terry Webb。JULAC每年至少召开4 次会议, JULAC的所有事务都由常委 ( Standing Commit-tees) 和特别工作小组( Special TaskForces) 的专业馆员执行。目前 JULAC不仅是ICOLC( 国际图书馆联合会) 的成员, 还是 ISCA( 国际学术交流联盟) 的成员。JULAC的运行经费来自 UGC的资助。在 JULAC管理委员会下有 9 个工作小组,负责JULAC的各项工作。 9 个工作小组包括:存取服务委员会( Access Service Committee)、书目服务委员会(Bibliographic Service Committee)、联校科研档案馆(JointUniversities Research Archive,由原来的中央贮存工作小组CentralStorage Task Force演变而来)、全方位合作采购(Consortiall,由原来的合作发展委员会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Committee,CDC发展而来)、多媒体委员会( Committee on Media)、参考咨询服务委员会( Committee onReference Services)、版权委员会( Copyright Committee)、统计委员会( Statistics Committee)和系统委员会( Systems Committee)。

广州地区高校图书馆联盟不是独立机构,没有专职人员,每年通过组长单位组织召开的年度馆长会议来协商讨论当年或来年的协作工作计划,探索建立区域性共建共享的文献保障模式,以保证广州地区高校教学科研的文献信息需求,体现联合办馆的优越性。经费最初是由广东省教育厅高教处根据每年的协作工作计划下拨,但目前经费是自筹形式。

2.3 联盟共享项目

2.3.1 馆际互借

馆际互借是图书馆联盟资源共享的最传统项目。

1992年, JULAC与DHL( 速递公司) 签订了一项文献速递协议, 由速递公司负责在每个工作日( 周一至周五) 运送八所大学之间的馆际互借书本及复印文件。此外, JULAC有一项ULAC的通用借书证(JULAC Library Card) 服务,教学及相等职级行政人员、 研究员、 研究生、 最后一年本科生(期限 3 个月, 仅限于文章复印) 均可申请办理此证。持此通用借书证的读者可以办理馆际互借, 借阅八所高校图书馆的藏书,享受代还书服务,也就是说用户在甲馆借的书可以在甲馆及甲馆以外的任何其它联盟成员馆归还,这样就减轻了教职员及研究生路途的劳顿之苦, 大大方便了读者。

广州地区高校图书馆馆际互借也是开展最早的合作项目之一。它分通用借阅和通用阅览二种形式。通用借阅证的发放对象是十校教师和博士研究生,凭通用借阅证可到除本校以外的其他九校图书馆借书或阅览,图书借阅册次是3册,借期30天。通用阅览证的发放对象是十校在读硕士研究生、三/四年级本科生,凭证可到除本校以外的其他九校图书馆阅览室阅览。

广州地区十校的馆际互借没有提供物流或运送服务,读者必须亲临拥有所借文献的成员馆,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十校馆际互借服务水平的提高。十校图书馆应通过不断丰富服务手段来充分发挥十校图书馆的馆藏利用价值。

2.3.2 文献传递

JULAC提供文献传递服务,通过图文传真传送急需的文章复印本或者通过文件传送软件 Ariel( 由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编制) 以电子形式传送文章复印本。除了 JULAC通用证和代还书服务以外,2005年 9 月, 在 UGC的资助下(资助经费是由 JULAC八所成员馆联合起来申请得到的)开展了一项不同于以往的以用户为主导的文献传递服务—— —香港高校图书馆联网( Hong Kong Academicibrary Link ,HKALL, 简称“ 港书网” ) 。HKALL服务在所有成员馆中推广。博士论文,区域性联盟。

广州地区高校图书馆联盟专门建设一个区域平台,整合广州地区十所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学科资源全面、互补性强,覆盖了文、理、工、农、医成为广东省较为全面的文献资源保障网。该平台充分发挥了地域优势,通过文献传递的方式,实现了区域内资源的共知、共建和共享,为广州地区高校师生的教学、科研提供了全面的文献保障服务。博士论文,区域性联盟。博士论文,区域性联盟。对8亿页的中文图书全文进行全文检索,包括290万种中文图书(占国内已出版的中文图书的95%以上), 1.9亿条中外文图书、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专利、标准等元数据,让读者足不出户就可以发现、了解、获取文献信息。博士论文,区域性联盟。

2.3.3 合作采购

高校图书馆肩负为教学与科研服务的任务,要求其馆藏资源的发展深广度兼具。博士论文,区域性联盟。然而,任何一所图书馆在经费与馆藏空间限制下,都无法独立提供所有图书资料,高校图书馆自然也无法超越这一障碍。因此通过合作馆藏发展,发挥文献购置经费的最佳效益,对高校图书馆来说尤为重要和迫切。

JULAC在合作采购方面是由合作发展委员会CDC负责合作购买数字资料,它代表JULAC 成员馆与出版商进行谈判,至于其他诸如支付、解决存取数据等问题则由每个成员图书馆自己处理。值得一提的是与其他一些区域性联盟不同,CDC 尽管没有运作资金与管理人员,但所有的合作和磋商却得以完全依靠其成员馆的努力顺利实现。经费由成员均摊, 成员人数越多, 每个成员图书馆所分摊的费用越低。

广州地区高校图书馆联盟外文数字资料主要是参加CALIS的集团采购,对外文期刊则进行协调订购。主要根据各校的专业特色统一规划, 分工收藏, 实现优势互补, 在整理各馆订购资料的基础上, 每年在期刊征订前召开一次协调订购会议,对每一种复份刊物确定1-2 家订购, 其他馆可根据经费并结合利用率情况决定是否订购; 讨论各馆停订刊物和新增刊物的意见, 避免新的重复增订和漏订。如华南理工大学把采购重点放在化学化工、材料能源、金属加工、机械电子、轻工食品、交通建筑等方面;而华南师范大学把订购重点放在人文社会科学、数学上;暨南大学把重点放在经济管理、生物医学上;华南农业大学把重点放在农林方面。[5]广州地区高校图书馆通过多年的合作分工收藏, 减少重复和遗漏订购, 扩大了学科覆盖面, 突出了各馆的专业特色, 走出了因刊价高、订购费紧缺,图书馆个体收藏功能相对减弱的困境。

可以说在合作馆藏发展方面,JULAC和广州地区高校联盟是各具特色。

2.2.4 合作贮存

JULAC有一个合作馆藏贮存方案,也叫联校科研档案馆(Joint University Research Archive),这是一个合作式的科研馆藏贮存计划,用来贮存JULAC高校图书馆的独有副本,能为每所高校馆藏存贮节省空间,预计收藏量达600万册图书。该项目由香港政府提供经费,预计成本为1亿2500万港币,将于2013年建成。联校科研档案馆采用自动化的贮存和提取技术,所有JULAC图书馆的孤本图书必须存放在这里。

地区高校图书馆联盟作为一个松散型的联盟,由于没有上级组织机构进行这方面的牵头,因此其馆藏仍然上各自为阵的,因此也没有一个专门的贮存档案馆,但资源可以在广州地区高校图书馆联盟平台上共享。

3 总结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中港二个地区性高校数字图书馆联盟从联盟历史、联盟形式、合作项目等方面的各有优劣。从历史来说,JULAC成立时间更早,从形式来说JULAC的组织更完善,广州地区高校联盟相对来说比较松散。从合作项目上来说各有优劣,一、实现通借通还,我们应该向香港的高校数字图书馆联盟学习,用户在甲馆借的书可以在甲馆及甲馆以外的任何其它联盟成员馆归还,这样就可以大大地方便读者。二、合作采购数字资源上目前我们比较欠缺,但在纸本期刊的采购上我们更有优势。三、合作贮存我们还需要加强。博士论文,区域性联盟。四、资源共建共享、文献传递方面,我们已经走在前列。如何充分利用地缘优势,从管理上突破国内图书馆小而全、各自为政的管理模式,借鉴香港经验,搭造一个有统一标准、有制度保障的资源整合平台, 在此基础上建设一个良好的运行机制, 是广州地区高校图书馆和我国其他地区性高校数字图书馆联盟值得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大学生联合对比论文例4

随着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高中历史教学方式的优化应该着眼于学生能够充分参与到学习过程来,体验历史、解读历史,从对史实的分析中提炼出理论,做到史论结合,最终综合得出正确的认识。因此,通过多种途径优化历史教学,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是深化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之一。

一、加强双基教学,培养综合意识

综合能力的培养必须依托于扎实的学科基础,因此实行综合教学,非但不能削弱各学科的基础地位,反而更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近几年的浙江省文综高考试题分析可知,学科内大综合的前提是对主干知识进行梳理,务必夯实基础。由此可见,双基是综合的基础,基础越厚实,综合就越容易。历史学科是一门更多地体现具体性、综合性的学科,但历史知识浩如烟海,如何才能准确地掌握并能灵活运用呢?这就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历史知识结构,包括历史概念、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等。可以进行纵向联系,即按时间顺序的先后联系。也可以实行横向联系,即按一个时期国与国、人与人、事与事,以及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联系。这正如当代著名史学家白寿彝先生说:“历史,就其本身而言,是客观世界的发展过程。”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梳理,以点、线、面的网络结构来简约化纵横交错的知识点,从而理清思路,抓住重点,以纲带目。因此要把知识点纳入到历史阶段中去重组,形成阶段特征,再以历史的阶段特征构建整体历史观,进而从全局,即从全球的角度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

从“文综”高考历史题目的内容来看,属纯知识性和纯记忆性的知识正在逐渐淡化。从时间上来说,只须明了大致的年代就可以了,如某世纪几十年代、早期、初期、中期、晚期、末期等大致性的时间,而不是涉及到年月日。再如事件不重过程而注重理性的分析,重视背景和影响的记忆和理解。所以在教学中,很多不重要的时间就不必刻意要求去记忆,史实也是如此,一些不重要的史实可以忽略或只留下一些印象就可以了。而对一些理解性的东西,尤其是重点知识,分析必须要到位,理解一定要透彻,它往往是历史教学的重点难点,也往往是题目的出发点,也是学生的薄弱点。比如2009年浙江文综历史卷关于工业革命的原因、影响等知识点的考查就来源于教材,又需要充分的理解。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应该适当地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加强理解和理性分析能力的培养,从而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打好知识基础。

二、注重学科融合,提升综合意识

加强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融汇其它学科的知识、做到触类旁通。指导学生能从历史知识点联系到其他学科知识,或从其它学科知识回归到历史知识点。再通过引导学生沟通学科之间的联系,从繁杂的历史知识中梳理出门类,以开拓多元思维的能力。实践证明,知识的融合程度越高,迁移程度就越强,思维的展开空间就越广。

历史与语文问题的答题方法有相似之处,因此可发挥语文阅读、写作和材料解析的功能。比如历史的材料解析题就可采用语文阅读理解的方法进行理解,这要求历史课堂教学中必须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多用论证或讨论法来增强学生对材料解析题的理解,用史论结合的表述法来提高学生答题过程的表达能力。

历史教学还可运用哲学的思辨方法,可把哲学的分析、概括、思维、论证的原理运用到历史的综合分析中来。政、史两科同属于社会学科,研究的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与特征,都旨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价值观和人文素养,因此对理论有一定的要求。反应在考试题目上主要为运用政治学常识、经济学常识、法学常识、哲学常识来辨识历史,评价历史。反过来,要求用历史基础知识去加深理解政治理论,去分析事物现象的规律与本质,使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得到解决。

历史与地理学科的有机结合主要体现在历史发生的地域性、环境变化等问题上。历史与地理息息相关,历史学科中的时空概念、人与自然地关系、民族关系、国际关系、文化传承等内容与地理学科有着广泛的渗透和联系。史地综合主要体现在空间维度与时间维度的相互交叉上,从地理学角度可考查一个地区自然的、经济的发展特点。而从历史的角度则可以考查该地区在历史时期曾出现过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的历史人物以及其影响和意义。

在历史的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说常规性的,这主要是因为历史学科拥有思想政治教育的众多史实,无论其是戏剧性的,抑或是悲情式的。如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就很好地提供了内容丰富、具体而生动并有很强感染力的英雄 ,这决定了其在发挥德育功能方面起到了独特地好处。我们应该通过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以及理想、前途、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育学生做一个勇敢、正直具有高尚情操和远大抱负的人。

三、发展多元思维,提高综合能力

综合教学的一大特点,就是学习思维的多元化。多元思维是一种综合性的思维,要求从思维的各个层次出发,对事物进行多角度、多方面、多因素、多变量的系统考察。它包括:思维可以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逻辑起点,不同的思维程序来考察世界,而不拘泥于某一方面,某一角度;它要求多种思维形式的并列和互相连接,通过各种思维形式多层次地解释事物的联系,思维过程依据一定的条件而相互转化。多维思维的培养,需要教师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方法,长期训练加以落实。

1.比较研讨,深究问题

比较研究就是一种能从宏观上把握事物特征,进行思维联系与拓展的好方法。对于具体的知识学习,例如探究必修二专题三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中的“和化运动”,教师可以使用材料研习和问题讨论进行比较研究,培养学生的多维思维。

出示材料:第一组:党中央对工业化指标的多次修改、画作《林荒鸟无踪》。设置问题:(1)“左”的错误带来哪些严重的后果?讨论后综述:“左”的泛滥导致了工农业生产的质量下降,国民经济的结构畸形化,生产与消费的严重失衡,生态严重破坏,资源的极度浪费等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成为三年经济严重困难的重要原因;(2)分析错误的深刻原因,讨论后归纳出结论,和化运动,违背了系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首先体现在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上。整体由局部组合而成,局部的变化相应会引起整体的变化。就国民经济而言,只有遵循工农业之间、重工业和轻工业之间、积累与消费之间的合理布局,才能保证国民经济良性健康发展。而和化运动,片面强调重工业的发展而忽视其他,只能招致国民经济的畸形发展。其次直接违背了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哲学观点。盲目强调经济的速度和规模,而忽视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论,大片林木被毁,酿成恶劣的环境灾难。另外,它还违背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遵循客观规律为前提,“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认识,实践证明最终只能遭受自然规律的惩罚。第二组:的《故乡行》: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我为人民鼓与呼!教师引导讲解:《故乡行》正是那个时代特定的社会图景。诗歌反映历史,以历史解读诗歌。反映了作者在众口一词中独到的理性思维和饱含的忧国忧民情怀。

在材料的阅读中教师应注意对材料要做到精选,即材料的选取应具有明确的针对性,难度适中,篇幅适当。同时出示材料时要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做到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当然教师的指导应该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

2.组织辩论,活化思维

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者也。”教师可以针对一些复杂性的问题,组织学生开展针锋相对的辩论活动,加深对课程知识的理解,有效拓展思维,发展思辨能力,从而培养创新精神,有效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例如学习了必修一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中的“辛亥革命”,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开展辩论活动。例如设计辩题:⑴辛亥革命成功了;⑵辛亥革命失败了;⑶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结果实之花。你同意哪种说法?学生分组充分合作准备后,在辩论中不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有学生说:“辛亥革命成功了,它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有学生则说:“辛亥革命失败了,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社会性质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学生久久地围绕上述问题,展开激烈辩论,表现出了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从而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从注重学习结果转变为注重学习过程,从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探究,从教材内容学习拓展到书外知识补充……这样就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3.内化特征,拓展思维

历史学习应该加强学生的知识内化,思考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惟有具备良好的认知机构,先有意识地实现学科内部的综合,方能为建立跨学科的联系打下基础。这正是当今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特质。因此,历史学习要加强学科内综合的训练,尤其是纵向的联系,要重视一些小专题的理解,一些小专题往往也是一个重点,能比较系统地反映一个问题的全貌。适当加强与政治、地理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历史知识落实到地图与地理知识相联系,并用政治观点加以解释、理解和运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政史地的有机结合。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写作历史小论文,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提高思想认识和培养综合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学风;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⑴明确要求,注意区别。叙述类的历史小论文要求概括叙述出历史事件的原因、经过、结果、意义或历史人物活动的各个方面。论述类的历史小论文要求以史实为主,加以适量的评论。论证类的历史小论文要求以论证为主,穿插史实以证明材料中作者观点或题目所给观点的正误。联系比较类的历史小论文要求通过横向或纵向联系比较来考查历史事物的异同。学生容易把论述和论证两类题目搞混,两者相同的地方是史论结合,不同的是前者以史为主,论从史出,后者以论带史。对此,教师应该加强指导,注意区分,从而使学生明确写作要求。

⑵规范步骤,注重示范。学生初写历史小论文需要教师加强示范,让学生“依葫芦画瓢”,掌握步骤,学会规范。例如论述类的历史小论文的写作步骤是:史实、分论点+史实、分论点(与上一步是并列或递进关系)+……+总论点(即结论)。比如“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对华政策有哪些变化?其原因和目的各是什么?”对此就要分层论述美国在不同时期对华政策的史实和分论点,最后进行概括评论。又如通过十年建设时期正反两方面的学习,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联系现实写作小论文,谈谈如何认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许多学生在小论文中写道:在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虽然总体说来成绩大于失误,然而个中蕴涵的“左”的错误却不可忽视,并由此将建国后在经济、政治体制上单一集中模式的弊端进一步推进,从而导致机制上的僵化集权,终至酿成“”的十年悲剧。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正是从这一历史中汲取教训,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进行生产关系的全而调整,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对内搞活,对外开放。改革开放以后三十余年的成就表明,在社会主义的条件下,只有将生产力的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的不断完善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⑶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依据学生年龄和心理特征以及学习进展,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要由浅入深地进行训练。高一学生宜写叙述类小论文,学会叙述史实,初步接触尝试论述类小论文;高二阶段侧重训练论证类和论述类小论文;高三阶段可以侧重主题研究类、联系比较类等小论文。这样逐步深入,让学生从再认再现历史、对事实的分析归纳逐渐转向对观点的理解把握上来,培养学生史由证来、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思维能力和筛选、分析、提炼材料的能力。

⑷定期评改,深化提高。教师应该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师生评改活动,让学生的历史小论文中规中矩:1)体现有史有论、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2)尊重史实,在史料的运用上能够通过史料了解过去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3)符合写作标准,要求观点要鲜明,论据要充分,论证要有力,逻辑清楚,层次条理分明,文字简明准确,首尾呼应,分层叙述;4)张扬个性,能够有自己独特的探究发现或自圆其说。

英国历史学家巴勒克拉夫说:“今天仍然保留着生命力的历史哲学,当然是马克思主义。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无一例外地交口称赞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对他们产生的巨大影响,启发了他们的创造力。”要想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其关键是应该研究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最先进最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唯物史观视为灵魂。只有以这种史观和方法为指导,才能使我们观察历史和社会问题沿着一条正确的路线,才能使我们解决历史问题的过程变得更加自如,逐步地接近客观实际,逐步地揭示真理。

【参考文献】

大学生联合对比论文例5

一、引言

英汉对比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已经得到许多学者的认可。教师通过对两种语言的对比分析,可以加深学生对英语的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形合与意合作为英汉对比研究中一组最本质、最重要的对应关系,成为许多学者讨论研究的课题。

二、形合与意合对比及启示

“形合”(hypotaxis)指借助语言形式,主要包括词汇手段和形态手段,显示句法关系,实现词语或句子的连接;“意合”(parataxis)指不借助于语言形式,而借助于词语或句子所含意义的逻辑联系来实现语篇内部的连接。前者注重语句形式上的接应(cohesion),后者注重行文意义上的连贯(coherence)。尽管形合句与意合句并存于英汉语言之中,但总的来说,英语形合重于意合,汉语则反之。英语强调句子形式,注重结构完整,以形显义,词语或语句之间多采用关联词,通过词语的形态变化来表现语言内部逻辑,如词缀变化,各种词的性、数、格、时、体和人称变化等。而汉语注重以神统形,形合手段较英语少得多,句段之间可以不用任何连接符号,靠逻辑纽带,语序或反复、排比、对偶等来实现语义连贯,形式结构灵活简洁。基于英语和汉语各自显著的特征,许多学者提出在英译汉时采用意合法,即删减关联词,在汉译英时要采用形合法,即增加关联词。比较下面的句子:

例1: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例2:While the prospects are bright,the road has twists and turns.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例3: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You can fight a hundred battles without defeat if you know the enemy as well as yourself.

例4:玩火自焚。

Whoever plays with fire will perish by fire.

可以看到,例1中if作为连接标记词,翻译成汉语时将其省略更显得体。例2中汉语译文采用对偶的形式,很好诠释while的同时,又使得汉语味十足。例3和例4中汉语句子隐含了内在的逻辑结构,在译成英语时需要将隐含信息翻译或复原出来,使之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如果将其隐含的关联成分增补进去,其形式链接应是:(若)知彼(又)知己,(则)(虽)百战(而)不殆;玩火(者)(将)自焚。相应地,用来表达这些关联成分的词语也应该添加上去,如if,as well as,whoever,will等。通过讲解形合与意合,将一些翻译技巧适时传授给学生,便可以成为日常英语教学的内容之一。形合与意合是英汉语言思维特征主要区别性特征之一。著名语言学家洪堡特认为每一种语言里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西方的哲学崇尚形式论证,注重分析和实证,在论证和推演中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以逻辑和理性探索自然规律。亚里士多德创立了演绎推理的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他相信,一切演绎的推论如果加以严格地叙述都是三段论式的。逻辑性成了西方思维方式的一大特征。英语国家沿袭上述思维模式,在文字表述时要求结构完整,脉络清晰,前后呼应,严密规范,倚赖各种连接手段承上启下。不同于西方一脉相承的,繁复严谨的推演理论体系,中国古代哲学注重整体观,讲究“天人合一”,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一种整体观念。中国哲学也讲究悟性,要人从整体上把握一个事物,悟出其中的内在关系。因此,中国哲学注重整体观作用于语言的结果是汉语轻于对句子成分的细微分析,而重语感,重变通,句子结构灵活,组合自由,少见逻辑关系词,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意义、句子之间隐含的关系等。

三、结束语

当然,英汉对比涉及很多方面,上面只是从形合与意合的角度作了肤浅的探讨。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做对比分析,勤思考,善于发现两种语言的异同点,提高对英语的理解。

事实上,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他们还没有认识到语言除了是一种工具外,其实还是一种知识,一种文化,不同语言反映了不同的思维模式。因此,如果在课堂上多一点语言、思维、文化对比的学习,定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加他们对语言的悟性和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这对提高教学效果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蒋亮.英汉对比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及应用[J].大学英语.2008(1):56-59.

[2]范仲英.实用翻译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

[3]刘宓庆.新编汉英对比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

[4]潘文国.汉英语对比纲要[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5]金兵.英汉互译中主语与主题的转换[J].韶关学院学报.2006 (1):123-126.

大学生联合对比论文例6

一.关联理论与隐喻

1.关联理论简介

1986年斯波伯和威尔逊在他们的专著《关联:交际与认知》(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中正式提出关联理论,关联原则是他们书中的主要论点。关联原则被表述为“每一个明示交际行为都传递一种假定:该行为本身具有最佳关联”。在1995年。斯波伯和威尔逊将该表述改为第二关联原则,即交际关联原则,并另外增加了一条第一关联原则,即认知关联原则。具体表述为(1)认知关联原则:人类认知倾向于追求关联最大化。(2)交际关联原则:每一个明示交际行为都传递一种假定:该行为本身具有最佳关联。要想理解关联理论,首先应理解什么是关联。关联有两层含义,关联性和关联度。斯波伯和威尔逊对关联性所下的定义是:一个假设当且仅当在某语境中具有语境效果时,它才在该语境中具有关联[5],即关联性。关联也是是一个程度问题,关联度由两个因素决定,语境效果与为了获得语境效果而付出的处理努力。人们为了理解他人的话语,并需进行加工处理,从而获得相应的语境效应。语境效果与关联度成正比,处理努力与关联成反比[5]。也就是说关联度越大,语境效应越大,则处理努力越小;反之,关联度越小,语境效应也越小,则处理努力越大。

斯波伯和威尔逊还提出明示--推理的交际过程,明示和推理是交际过程的两个方面。说话人明示,即把信息意图明白地展示给对方;听话人推理,即听话人根据说话人的明示行为,结合语境并通过推理获知交际意图。这个推理过程也就是听话人寻找话语和语境的最佳关联的过程[6]。斯波伯和威尔逊还区分了最大关联和最佳关联。最大关联就是话语理解时付出尽可能小的努力而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而最佳关联就是话语理解时付出有效的努力之后所获得的足够的语境效果[5]。当处理努力与语境效果达到合理的平衡时,话语就具有了最佳关联,人们在交际是追求的是最佳关联而非最大关联。

2.关联理论阐释隐喻的适用性

隐喻是建立在事物相似性的基础之上的,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是隐喻存在的必要条件[7]。本体和喻体之间必然存在着一定的相似之处,两个概念域之间才能实现映射。这个映射过程与交际中寻求最佳关联的过程相一致。可见,关联理论对于隐喻理解的适用性。此外,关联理论之所以可用于解释隐喻,笔者认为可以从隐喻的本质和推理过程两点来进行阐释。

第一,从隐喻的本质来说,传统的隐喻研究将隐喻视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是对正常语言使用规则的偏离。格赖斯(Grice)也明确指出,隐喻、反语、夸张等语言现象是说话人有意违反会话质量准则所产生的结果[8]。然而关联理论主张隐喻是语体学上的形象表达,而不是对语言使用规则的可以违反,所以隐喻并不需要特殊的解释程序,只需将其视为一般的话语进行处理。

第二,从关联理论视角下隐喻的推理模式来说,隐喻是说话人或作者交际意图的间接表达,只有通过关联理论中推理寻求最佳关联的过程,真实的交际意图才能展现出来。一般来说,对隐喻的理解主要分两个阶段:一是隐喻的识别;二是对隐喻含义的推导。隐喻往往是用来表达抽象的概念,这必然要求两个概念域之间存在相似点即关联性。在关联理论视角下解释隐喻,这个理解过程可通过“明示推理”进行解释,说话者或作者通过明示话语将隐喻的信息表达出来,听话人或读者在了解话语的显义后,即知道了隐喻的字面意义后,通过结合语境的推理,补足缺乏的隐含前提,推导出隐含结论,隐含前提与隐含结论即是话语的隐义。

3.关联理论对诗歌隐喻的解读

关于隐义,关联理论还区分了强隐义和弱隐义。隐含的强弱取决于言者信息意图的互显性:互显性越大隐含越强,互显性越小隐含越弱[。诗歌中的隐喻对于读者选择语境的限制较为宽松,不同的读者有着不一样的背景与生活经历,所以他们的感受是不同的,不同的读者对同一首诗歌就会有不同的理解。强隐含对于寻找符合关联原则话语释义是必不可少的,弱隐含增添话语的诗意效果。语境效果是一个概括性词语,诗意效果也包含其内,所以追求诗意效果的过程就是寻求语境效果的过程,即诗歌隐喻的理解过程就是在强隐含的基础上不断挖掘弱隐含,追求最佳的诗意效果的过程。然而,诗歌的隐含意义往往是多层次的,对诗歌中隐喻的单次解读不能完全挖掘出诗歌背后的弱隐含。根据关联理论,语境是动态的,为了寻找话语的最佳关联,可以延伸初始语境。加入语境不能满足理解话语的需要,可进行多次延伸。在多次延伸语境的过程中,诗歌隐喻的含义才能被更好地解读。

二.《致橡树》隐喻的关联理论分析

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

我有我的红硕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

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1.语境的初次延伸:以诗寄情

《致橡树》是我国女诗人舒婷创作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著名爱情诗歌,以“橡树”和“木棉”作为中心隐喻贯穿全诗,以女性的口吻宣誓了一种独立自主的爱情观。正文中,该诗以两个假设和六个否定性比喻开篇,直截了当地道出了诗人所反对的传统爱情模式。诗人反对像“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和“春雨”那样爱着“橡树”,在此诗中“橡树”是男子的喻体,显然对“凌霄花”等意象的理解不能局限在其字面意思,而是与“橡树”相关联的一连串女子的形象。凌霄花是一种依附于高枝的植物,诗中用“攀援”一词来形容凌霄花,在读者的脑海中展现的是缠绕在橡树高大树枝上的凌霄花形象,透过字面意思,读者可以推理出这样的隐含结论,“凌霄花”用来比喻那些趋炎附势并极度依赖男性的女子[15]。在该语境中,下句中“痴情的鸟儿”用来比喻通过取悦男性而谋取衣食无忧的女性,对这样不平等的爱情,诗人也毫不留情地予以唾弃。随后的四个意象“泉源”、“险峰”、“日光”还有“春雨” 都是比喻那些传统的贤妻良母型的女子,她们愿意为爱情无条件地奉献与牺牲[16]。诗人构建了六个比喻,并一一进行否定,以此来更生动更有力地表达自己对不平等爱情模式的反对。

“橡树”的意象隐含着男子的力量与阳刚,“木棉”则隐含着女子的独立与自强,这两棵树并排而立,揭示了作者渴望平等的爱情模式。“根,紧握在地下;枝,相触在云里”,隐含着在平等的爱情关系中男女间“分离性的交融”。分离是外在的、表象的,相依则是内在的、本质的[13]。“铜枝铁干”的隐义是男性的阳刚与力量,“红硕花朵”隐含着女性的热情与柔美,两者一刚一柔,分担着“寒潮、风雷、霹雳”,共享着“雾霭、流岚、虹霓”,相互扶持走出人生的困境,相互分享着生活的喜悦。

整首诗以“橡树”和“木棉”两个隐喻贯穿始终,并用了“凌霄花”、“鸟儿”等否定隐喻衬托主题,这些隐喻相互关联,读者运用关联理论,可以将全文的隐喻前后贯通,经过推理,找出最佳关联,理解诗人对平等、自由的爱情的向往,独立自强的女性意识。

2.语境的再次延伸:以诗言志

根据关联理论,语境是动态的,为了寻找话语的最佳关联,可以延伸初始语境。加入语境不能满足理解话语的需要,可进行多次延伸。延伸语境的办法主要有三个,回顾过去已经使用过的语境,将相关的百科知识词条加入语境,还有将现场情景中的信息加入语境[5]。从诗的写作背景来看,隐藏于强隐义后的弱隐义可以更好地被发掘。在理解本篇诗歌的时候,可以运用前两个方法,回顾已知语境以及运用相关的百科知识。《致橡树》写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刚结束而改革开放还未开始的时期,百废待兴,文学也蓄势待发。而在时期,文学沦为政治宣传的工具,众多文学家都希望在新的时期,文学能有新的发展[17]。此外,回顾我国古代诗歌,在《楚辞》等作品中,君臣关系可比喻为男女关系[18]。若将这首诗放入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并联想古代诗歌中君臣关系隐喻的处理方法,激活过去这种隐喻用法的语境,读者可以将“橡树”看成是国家的喻体,“木棉”则是当时的文人的喻体,把文学与国家政治的关系比喻为男女关系。文学与国家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文学应坚守自己的阵地,拥有独立的意识与地位,不可一味地依附于国家,成为政治的附属品。

当然,根据关联理论,对于隐喻的解释要从认知出发,结合语境才能透彻地理解。然而,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认知能力。而且,在关联论中,语境是动态的,是一个变量,它不仅包括先前的话语或者话语发生的环境,更多的是指解读话语所激活的相关假设集,可能是一系列的语境[5]。所以对诗歌隐喻的理解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

三.结语

隐喻是语言中的普遍现象,无论是在人们的口语交际中还是书面的文学作品中,隐喻都是随处可见的。隐喻又不仅是语言现象,更体现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隐喻通常用来表述抽象的概念,通过喻体向本体的映射,使得本身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生动化。本文探讨了关联理论对隐喻的阐释力,关联论从认知出发,以寻找话语和语境的最佳关联为目标,通过推理,使得隐喻最终得到最合理的解释。关联理论弥补了传统隐喻理论的某些不足,隐喻的本质以及推理过程得到了解释。通过运用关联理论阐释隐喻,关联理论的工作机制也得到了更好的体现。在诗歌中隐喻是无处不见的,隐喻与诗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诗人通常运用隐喻把一事物的性质、特点、内涵等奇妙地转嫁到另一事物身上,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关联理论视角下,诗歌中的隐喻是诗人追求情感与文字最佳关联的结果。关联论对隐喻的阐释为诠释诗歌隐喻的理解拓宽了道路,通过延伸语境,补足隐含前提,充分推理,得出隐含结论,找出隐喻与诗歌的最佳关联。关联理论弥补了传统隐喻解读方法的不足,为读者解读诗歌提供了更深刻更全面的方法,值得大家去学习与探究。

参考文献:

大学生联合对比论文例7

二、联合培养的学生导师问题

1.双导师培养的界定及必要性。由于联合培养涉及到中美双方的学生,因此我们会给每个进合培养模式的研究生配备两位指导老师,一方是中国的老师,另一方是美国的老师。中国的老师和美国的老师在研究方向上具有一致性或者相似性。两个国家的导师都不仅有责任帮助学生确定研究方向和研究课题,也有责任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对方国家的文化、经济等环境,融入到对方学校的学习中去。2.导师的选择指标。(1)中方导师选择的标准。国内导师不仅需要和中国、美国学生经常交流沟通,还需要和美国导师间进行合作交流,这就要求国内导师要有良好的英语能力;导师的科研能力对学生的研究水平有着直接的影响;导师对该培养机制的认可程度和加入的意愿决定了导师对学生的投入。(2)美方导师选择的标准。相对于国内导师英语能力已经不能作为国外导师的选择标准,所以我们主要从导师科研能力、导师沟通能力、导师教学经验、导师对联合培养机制的态度四个方面来评选。

大学生联合对比论文例8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221-02

《隐喻复合理论:关联理论和认知语言学》一书是德国多特蒙德大学英美语言学系的学者Markus Tendahl的著作,2009年由纽约Palgrave Macmillan出版社出版。作者在本书中提出了关于隐喻理解和在线言语处理模式的一种新的复合理论。这个理论不仅可以帮助人们发现上下文异形隐喻,而且在没有预知隐喻的任何特殊的或被标记处理情况下,可以详细解释特别概念产生机制。这本著作共分为六个部分,下面对各个部分内容作简要介绍和简评。

一、内容简介

该书第一部分是本书的简介。在简介中,作者指出这本书创作的目的是为隐喻研究做新的贡献。作者认为在标准的语用学隐喻模式中,把推理和讲话者的意图作为隐喻理解的关键,但是其忽略字面意义处理和隐喻语言之间的区别。而隐喻的关联理论弥补了这一不足,被认为是隐喻研究的进步。通过简洁阐述的方式,Tendahl介绍了隐喻的基本结构和主要意义,从而确保他自己和读者之间互明的充分程度。

本书第二部分是作者对隐喻的语用学理论的评论。关联理论模式重新定义交际为明示推理交际,交际中认知努力和认知效果之间不变的协调能帮助听者在读心术和上下文中寻找最佳关联。作者通过批判性的评论得出了一个结论:对于交际的认知解释,我们语境的本体论只是次要问题,重要的是事物的认识论(P. 21)。

作者总结出作为交际前提,相互认知语境的建立依靠其他人认知语境合理假设的形成。由于讲话者有代表性的公开想法证据不足,人们只有通过直接处理最佳关联信息来减少付出的努力。结合新信息和存在的假设,可推论的语境效果可引起先前假设的增强或消除。

Tendahl定义了构成隐喻复合理论的以下四种基本假设:第一是推断非字面解释之前,字面命题不必推断;第二是言语理解应该在线分析,而且在成分的基础上;第三是我们的心理词汇是个网络,由于很多原因,词条相互编织,比如嵌入、共现等逻辑关系; 第四是上下文和决定连接其他词条的语境被激活。

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一个观点,在特定情况下人们对隐喻尤其警惕,丰富的背景能帮助理解隐喻。作者用心理语言学相关的文献中证实了这个观点。为了使关联理论的预言与相关期望值相符,句子生成了认知效果,比如明显的假设之间的强化或矛盾。隐喻的复合理论一项重要的发现就是通过实验研究发现隐喻解释不是可选择的,而是出现在任何可能的地方。实验的结果表明在处理隐喻句子上,语境比常规的比喻解释发挥着更大的作用,也就是说,在丰富的背景下,隐喻能被直接理解,并不需要字面理解的前两个步骤。

作者关注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在关联理论框架下如何处理隐喻句子中的概念,就是Carston(1996,2002)的“特别概念”。这就引出了一个结论:字面意义和比喻义的区别只停留在成分层面上。Tendahl的结论是字面意义的判断是以解码的语言学意义和特别概念有序的字符串之间的关系为基础的。这个结论虽然揭示了本质上隐喻不是主要的命题,但是表明了意象主义的性质常常忽视隐喻关联理论解释。

第三部分作者陈述了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复合理论。概念隐喻理论指出隐喻根本上是想法和行动,只是衍生出了语言。在对这两个熟悉的模式的评论中,Tendahl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不变性假说的断定只局限于喻体中隐喻映像生成的结构中,而不强加限制跨域映像转换的元素。作者认为关联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的改进,因为它提供了为什么有些元素会被投射的原因,而其他理论仍然根据相关预期来抑制元素实体化。作者准确地解释了在喻体阻止元素实体化的能力中隐形的循环性,这意味着我们依照本体拓扑结构保存的要求,而没有按照本体和喻体之间本体论一致性的要求,理解了一些它的结构和重新解释了不变性假说,然后完整的不变性假说将在隐喻映像作为概念化喻体唯一的方法的情况下起作用。当我们已经有一个喻体的独立的结构概念化,而且喻体因为某些原因表现为隐喻,改进的版本在这种情况下有效。在后者情况下,隐喻导致替代喻体结构是不常见的。

作者通过概念复合理论,寻找一个更动态的模式来适应所有关于理解隐喻的上下文敏感度的问题。复合理论能够解释非现在时刻在任何输入空间意外发生的认知结构。不同的本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复合过程中不是单向的,而是允许新的结构出现,不仅仅是修改现有的结构。作者认为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复合理论在结构上是互补的,它们的结合提供了一个似乎合理的后台认知操作模式,而这种后台认知操作是由隐喻表达创造的。

在第四部分中这两个理论的联合发现是和关联理论并列的。关联理论和认知语言学第一个区别在于前者关注理解隐喻句子的研究,而没有把隐喻构思或隐喻使用作为一种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工具。Tendahl得出:对人类认知来说,隐喻构思的存在是关联理论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个理论的第二点不同在于隐喻构思或语言中隐喻等级的判断,不论是约定俗成的还是新奇的隐喻。关联理论研究的不是常规的隐喻,而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正是常规隐喻。

对于如何在关联理论和认知语言学阐述隐喻意义,存在着截然相反的观点。关联理论以命题的形式描绘隐喻。而认知语言学主张大部分隐喻以意向图式为基础。二者都认同用标准的语义学模式来解释如何在线处理隐喻是不完善的。关联理论解释了在隐喻和字面句子解释中等级的不同,这些不同建立在“特别的概念”的概念上,而关联在线构建以放松或紧缩为基础。认知语言学另一方面不提供任何明确的在线隐喻理解的程序上的解释,但是在心理映像关系结构方面心理语言学有建议的优势,而且推理模式从一个本体映射到一个喻体。

两种结构并列的最后一个问题是隐喻的习得问题。在关联理论中,隐喻的习得与儿童元表征能力和思想理论的发展有关。在认知语言学中,早期的隐喻发展起源于具体的经验。

第五部分Tendahl陈述了他的隐喻复合理论,包含了前面几个部分所有的基本观点。这个理论以词汇处理开始,这个处理涉及言语理解。单词定义为一个为进入概念领域而产生的指导性提示。它以作为词汇概念的可确认的不变语境部分和包含空位的上下文相关部分为特征,而且这些空位能用外面的知识结构填满。在关于上下文已调的特别概念的创造方面,没有语用学修改作为交流关键,就没有词条能活动。隐喻概念只是特殊种类的特别概念,并没有不同的本质,不要求特别的解释和理解过程。单词或许与词汇概念有关,或许与特别的概念有关,而后者关于特殊语境的更稳定的概念域是自发的修改。外部的知识结构可以是概念域、隐喻、转喻、意式图示或脚本。概念域是直接关联交流的结构。关联分类过程决定了概念域的哪一部分知识保持在详尽的特殊概念里。准备好的上下文关联的思虑决定外部知识结构的哪一元素将被映射到概念域的空位上。

在这样的框架下,当一个单词详尽的特别概念被规律地描绘成已知的知识结构,而且这个已知的知识结构可能成为这个词概念域的本质时,多义词就产生了。随后这个单词指向新的概念域,即多义词后面的认知机制。而基本上外部知识结构的补充在特别概念里是最佳的,它是隐喻性看法的必要先决条件。频繁循环的外部知识引起了元素从词汇概念到外部知识结构的转变。当一个到关联概念隐喻的环节丢失时,语境通常提供一个外部知识结构来反对描绘概念的东西。句子结构中,词条的结合用复合理论的分析工具来解释,比如心理空间的联网模式适合捕捉到语言学和语境信息相互作用的动力。词汇处理和句子处理以这样复杂的方式相互作用,以至于经常一个特别概念的性能分析的完成,只能在句子已经获得了随后的词条提供的更多明显信息之后。通过分析内在知识结构,分析外在概念域,和经过外部知识结构与活动的空位获得巨大的充实,描绘的模式足够强大来辨别普通的特别概念加工,修改范畴隐喻和跨范畴隐喻。

最后第六部分,作者简要的总结了本书,并说明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其中最重要的观点是研究应该关注在不同的语境中,特别概念在相同的概念域怎样加工和加工什么。而另外一个研究重点是测试什么程度的语境和关联预期能指导句子理解。

二、简评

《隐喻的复合理论》这本书不但对语义学和认知语言学这两个领域的大部分著作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评论,而且还论述了隐喻处复合理论。这个理论不仅是心理事实,而且与现阶段心理语言学、心理学和神经学所研究的重大发现相一致。Markus Tendahl能够明确地表达许多认知语言学潜在的或假定的观点,与交流的明示推论模式建立联系。

然而这本书也有不少问题,首先有一些印刷上的错误,这些错误可能阻碍读者的理解。比如在72页中写到“讲话者首先发觉错误和一些不恰当的地方……”在语境中,异常的发现取决于听话者。文中对讲话者认知努力行为的描述严重阻碍了读者的理解。或许由于交流是个共同的活动,听者承担了大部分理解活动,这是个严重的歪曲。另外,在第98页,作者再次在比喻句处理中,赋予认知努力的责任交给了说话者,“当说话者假定刻意的成分组成了句子,他们将愿意赋予……”说话者和听话者的概念是不可区分的,它们的任意使用对初学者有很大的迷惑性。

另外一句有争议的话是102页的“甚至新奇隐喻不排除在外用于特殊原因”。普通原因和特殊原因的区别更含糊。毕竟“隐喻是很重要的,因为它的功能包括解释、说明、描绘、表达、评价和娱乐。在会话和写作中我们有很多原因使用隐喻,因为有时没有其他词来指代一件特殊的事情,但是我们可以选择用隐喻来表达我们想说的,对事物的感觉,解释特别的事情,用更有趣的方法表达意义等等”(Knowles and Moon 2006: 3)。

除了以上印刷问题,我还有其他一些看法。复合理论中句子理解的关键性假设在于句子理解是逐渐增强的,然而由于没有足够的神经学或心理语言学的证据来支持这个论点,这个观点没有被充分地证明和很好地讨论。

尽管有一些次要的错误,《隐喻的复合理论》一书揭示了作者如何合并关联理论模式和隐喻的认知心理学处理。在概念整合过程中,通过概念隐喻和特别概念构建之间强大的相互作用,Markus Tendahl展示了普通交流中貌似合理的隐喻结构。

三、结语

总之Markus Tendahl建造了连接语言、认知的不同理论和思想之间的桥梁,创造了一个有重要意义的语言研究模式,这是现代语言研究发展中一项非常有意义的研究。通过这本书读者学习到了在线交流中研究充分、令人信服和切实可行的隐喻理解理论。

大学生联合对比论文例9

教学研究联盟是指打破校际界限,组成以教学研究为主要指向,以实现资源共享、互利互补、合作共赢为主要目标的合作伙伴。它有准入条件、共同目标、工作计划和总结评价等,是一个去行政化的教师研修组织。那么,如何让各校联合起来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呢?这就需要一个契合点。这个契合点就是大家都关注并充满参与热情的研究课题。一般来说,直面教学与课堂的研究课题是学校与教师都愿意参与的。于是,我们提出了“基于课题的中小学教学研究联盟建设研究”这一课题,希望从教师进修学校的层面,就中小学教学研究联盟建设问题作一些探索性研究,提出一些能提升校本研修效能、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教学联盟建设措施与策略。

一、教学联盟组建的策略

1.直面课堂,选择课题

要形成一个长期有效、囊括中小学各学科教师的教学研究联盟,确立一个大家愿意共同探索研究的课题是核心。这个核心课题确立得恰当,联盟的人员就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联盟就具有凝聚力、竞争力,联盟和身处联盟之中的教师就能在其中获得持久的成长力和支持力。为此,我们在广泛征求意见和深入探讨的基础上,以“共同关心、直击课堂、抓手明晰、指导有力”为原则,广泛征集、遴选课题,并确立了“中小学各学科学习设计的实践研究”为本联盟的核心课题。该课题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基础、需要和可能出发进行学科学习设计及实施,直接干预教师的备课、上课、辅导等各个教学环节。它为教学联盟指明了研修方向。

2.源于实际,形成课题群

“中小学各学科学习设计的实践研究”是个大课题,涉及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不同课型、不同环节。想要在联盟中体现个性、凸显风格,不同的学校、不同的教师必须围绕核心课题再作一次选择,确认符合实际、满足需求、针对问题的子课题。例如,“以学定教,提高初中课堂教学效率行动研究”、“学习任务单在小班课堂中有效运用的实践研究”、“‘学习单’在作文教学中的设计和运用的研究”、“‘数学广角’教学中,学习支架设计的案例研究”、“小学英语对话教学中学习任务单的设计与实践研究”,等等。在“中小学各学科学习设计的实践研究”课题下,联盟中有3项课题在浙江省立项,有8项课题在嘉兴市立项,有41个课题在海宁市(县级)立项。形成了在同一平台上,既指向集中又各具特色的课题群,为联盟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合作与交流基础。

3.自主加入,健全系统

在宣传发动、自主申报、严格遴选之后,一个为共同探索“学习设计”的操作策略,以实现课堂教学模式转型即变“课堂”为“学堂”为目的,以补充、改进、完善校本研修质量,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学校的办学品位,促使学生优质、自主发展为己任的教学研究团队诞生了。联盟主要由三个系统构成,即组织系统、保障系统和维持系统。在组织系统中,上海市愉快教育研究所与学习设计总课题组主要承担支持与理论指导;海宁市教师进修学校主要负责协调、研训、指导等工作;海宁市的九所基层学校主要开展互助与实践研究。在保障系统中,人员与场所是基本固定的,而经费则依据协议由三方共同分担。联盟的主持单位即海宁市教师进修学校主要承担外聘专家、资料整理汇编等费用,联盟成员单位中的基层学校主要承担课题管理、专家下校指导、教师外出培训以及承办活动的相关费用,联盟支持单位即学习设计总课题组主要承担部分活动组织、指导、培训的费用。相比之下,联盟的维持比建立更艰巨。我们从规划、研讨、培训、展示、评比等活动入手,特别加入了“文化建设”,力争营造一种独特的联盟文化,并期望在这种积极向上、不断寻求教育规律与真谛的联盟文化的浸润与熏陶下,保证“基于课题的中小学教学研究联盟”能正常运作、健康发展,进而获得不因时间、地点、人员、环境等变化而改变的持久发展力。

二、教学联盟激活的策略

1.开题论证

确立了共同的研究课题,联盟启动就从课题论证开始。教学研究联盟的开题论证主要发挥两个作用:一是统一思想、解决认识问题;二是领取任务、解决分工协作问题。由于是联盟的启动,开题论证会直接影响着联盟是否能顺利开展各项活动、是否能真正形成教学研究共同体、是否能实现预定目标等问题。开题论证如果能激活各方参与研究的热情与力量,研究的道路就会宽广而顺畅。开题论证会除了要求联盟成员单位的领导和骨干教师参加外,还要邀请总课题组专家、进修学校、教研室和教科所等部门的领导、教科研专家参加。在“中小学各科学习设计的实践研究联盟”开题论证会上,通过介绍“学习设计”作为联盟核心课题的背景、“学习设计”的基本理念、操作模式、实践抓手等,进一步明确了联盟共同的研究方向与愿景,并将“学习设计”这一总课题分解为学情分析、目标设定、任务分解、导学设计、评价反馈等

系列子课题项目,由各联盟成员单位依据学校的实际、教师的兴趣等自主选定主攻项目,做到在一致的目标下,有分有合,以期激发大家的内在需求,获得全面而有个性的研究成果。在自由讨论环节,我们将话语权交给了各位联盟成员,让联盟的参与者充分发表意见或见解,提出疑问或担忧,使他们有机会与专家零距离地交流和探讨,形成了较为坚实的认识基础,真正激活了他们的研究动力。

2.组团下校

开题论证激活的是联盟的领导层、核心层和骨干层的研究动力。然而想要触动联盟内所有成员单位的教师,激发全体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联盟还必须有新的举措。比较有规模与声势的活动是“组团下校”。组团本身是联盟的优势所在。将总课题组、进修学校、各联盟学校的专家学者、名师组团,形成一个既有高层次专注于教育教学研究的理论专家,又有基层中以课堂教学见长的实践行家,还有能在两者之间架起桥梁的教师进修学校的师训员、教研员和科研员的专家团队。联盟建设之初,这一团队应经常奔赴各联盟学校,与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一起开展课堂教学诊断、面对面探讨、子课题方案论证等活动。在活动中,联盟学校要敞开胸怀迎接专家团队,在组织、宣传等方面做足文章。组团下校对于联盟、学校和教师的触动及影响都比较大,是自上而下的全方位宣传发动活动,能够有效地调动各联盟学校和教师参与研究的热情。

三、教学联盟维持的策略

教学研究联盟最艰巨的任务是维持长久活力和吸引力。作为包括多层次、多学科的联盟,要想形成合力、保持热度、维系活力,进而实现联盟目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基于课题的中小学教学研究联盟”,最重要、最关键的问题不是启动而是维持。为此,联盟在发展过程中采取了五大行动策略,即规划在前、培训相随、研讨同步、适时展评、建设文化。

1.规划在前

要使一个由不同层级单位参与的联盟做到研究有目标、行动有方向,必须在共同协商的基础上,精心制订好三种规划,即联盟行动纲领、学期工作计划、具体活动方案。联盟行动纲领阐述了团队总的奋斗目标和行动步骤,具有宏观的指导作用。学期工作计划则包括两类,一类是联盟的学期工作安排,一类是联盟成员单位的学期研究计划。学期工作计划相对比较具体,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联盟组织的学校承办的各项活动都要先拿出方案,在协调各方力量和资源的基础上,做到统筹安排,确保人员和经费及时到位,进而保证活动的优质高效。

2.培训相随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教师的需求,要及时开展多种多样的培训活动。培训相随是保证联盟健康发展非常重要的保障机制。1)理念的更新要培训。我们认为观念是第一位的,没有理念支撑的实践将是盲目低效的实践。所以我们十分重视理论培训工作。由于有上海愉快教育研究所专家的支持,联盟成员总能得到及时有效的高水平理论培训。2)技术的改进要培训。“课堂”如何变“学堂”,学情分析怎么做,学习任务单怎么设计等一系列技术上的问题和一些在研究过程中产生的问题都需要通过培训来解决。对于改进实践的培训,联盟成员都十分欢迎,做到了手拉手、肩并肩,一起学习、一起研究、一起做。3)培训与联盟建设如影随形,贯穿始终。如在“推进学习设计,提升学业效能”项目负责人培训班和“学习设计”高级研修班中,培训者除了专家学者外,更多的是基层学校的普通教师。经验丰富者谈各种“学习设计备课方案”、“学习任务单的设计与使用”等操作措施与策略;实践见长者上各种“学习设计备课”和“学习任务单设计与使用”的观摩课;而联盟的成员们则学学、做做、想想、讲讲、写写。让教师告诉教师“学习设计为什么要这么做,可以怎么做”是很有说服力的。

3.研讨同步

作为肩负着联盟建设使命的课题研究,定期将联盟成员召聚在一起,就共同关注的话题、研究中遇到的困难或教学中碰到的问题等在更广阔的平台上,做更全面而深入的探讨是很有必要的。研讨主题的确立始于教师在研究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依据不同的话题,推选对此话题有思考和想法的不同层级、不同学科的教师参加(人数一般为12人左右)。文理科教师相互听取对方的想法,中小学教师介绍各自的做法,专家学者或给点建议、或将讨论引向深入、或提供更新的视角。这样小范围的研讨可以保证每人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可使大家对主题的探讨更加深入且更有成效。一般来讲,研讨既出于一线教师的需求,又源自课题研究本身的需要。研讨常常以课例为基点展开,即联盟先确定研讨主题,各成员单位围绕主题研究“学习设计备课方案”并组织本单位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实践,然后再借助这些课例进行研讨。为了弥补研讨会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局限性,还可以借助网络进行研讨,如充分利用QQ群,可使研讨在更大范围内得以延续。像这样成系列、有主题、有例子的研讨,气氛总是热热烈烈的,总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联盟的价值也能在研讨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4.适时展评

当研究进行了一段时间后,情况要了解、研究要推进、经验要总结、成果要展示,这就需要进行一些以联盟为平台的评比展示活动。通过评比展示,联盟内可形成良性的竞争机制,使联盟学校与联盟成员能始终保持一种积极进取、充满热情的状态,也保证了联盟的生机与活力。联盟还可以组织案例评比和论文评比活动,实现以评促研、以评促思。“基于课题的中小学教学研究联盟”的一大特色是要培养善思考、会研究、擅上课的学者型教师。写作是联盟成员的重要任务。通过写作,一方面可促使教师理性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另一方面也能促使他们及时地梳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评比出来的优秀论文、案例很多都予以公开发表。联盟还可组织面向全地区中小学的展示活动。展示活动由联盟主办,联盟成员学校依据自己研究的情况自主申报,经批准后具体承办。展示活动有观摩课和课题研究汇报,能够全方位地展示一个学校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为了保证展示的高水准,每次活动都举全联盟之力使联盟内的各种资源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

5.建设文化

想要保持联盟持久的活力,除了上面四个任务驱动式的策略外,文化建设是一项更符合教师群体特征,且更容易满足教师内在需求的维持策略。

(1)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能让人获得团队的归属感和情感的依附感。人文关怀主要表现为宽容、理解与支持。1)宽容。任务完成时间有提前量、任务布置有弹性和可选性。尽可能地不额外加重教师与学校的不必要负担,使之与上级、学校的工作有机整合。2)理解。搭建沟通交流平台,注重倾听,让教师有抒感的地方。在组织活动的时候,尽量在时间、地点上作出合理安排。如每年一次的联盟大活动都安排在假期,在山清水秀、景色怡人的地方召开,除了参加研讨会外,还安排教师适当地进行休息。3)支持。在情感上,教师可以获得联盟的支持;在技术上,比如在论文写作、课题研究、公开课准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得到联盟成员的倾力帮助。教学研究联盟的建立,使教师的资源和信息量都得到了扩充,视野都得到了拓宽。当联盟成员感受到支持感、有力感、归属感时,表明联盟具有较高的凝聚力,联盟建设从根本上也就得到了保障,活力也就由内而外地产生了。

大学生联合对比论文例10

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是一个比较基础性的课程,但是其涉及到的知识面却又比较广,单从专业学科的考量范围来讲,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涉及到地理知识、数学的运用知识、以及物理力W等知识都比较多。随着新时代对土木工程人才能力的需求的逐步提升,教学体系和环境都发生了比较大的改变,教学难点也逐步增多,就需要我们不断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教学思维更新,进行课程相应的改革措施。结合当前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本文对土木工程施工教学的新思路做了一些探讨。

一、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方法

所谓“互联网+”就是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利用信息通讯技术,把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不少教育专家认为,将“互联网+”理念与教育教学相结合,将会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目前,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存在几个问题:(1)理论教学环节与工程实践脱节,学生对工地现场生产活动缺乏直观认识;(2)实践教学环节流于形式,教师难以对学生实习情况进行追踪和评价;(3)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沟通困难,成果难以共享。

将“互联网+”理念运用于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能够很好地解决以上几个问题,比如:扬州大学等高校共同开发了“赞学网”土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实时共享平台,通过个人APP 手机终端,将每个人的实习情况实时传输到互联网络,通过大数据平台的整合,学生可以实现线上共享、交流和学习,教师也可以通过该平台进行实时指导、评价和评分。该平台将每个学生的实习内容量化评分,引入竞争排名机制,激发学生参与实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该平台的应用把施工现场搬进网络,让学生通过实习去认识工程、体验施工、获取经验、开阔视野、提高专业素养,解决了土木工程专业传统实习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一个非常好的尝试,但遗憾的是该平台只运用于解决生产实习资源共享和成绩评价问题,而理论教学环节问题并没有解决。部分高校教师也在尝试通过微信公众号等方式不定期一些工程实际案例等资料供学生学习和讨论,但由于资源过于碎片化、优质资源匮乏及缺乏教师评价环节而难以为继。

因此,将“互联网+”理念运用于土木工程施工教学,开发一个教学app,这个系统将整合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教学评价、教学论坛四个环节,这在技术上应该不是难题,难题在于教师、学校乃至整个社会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去获取、制作、整理优质资源,这些资源可以是慕课、微课,也可以是现场直播等形式。比如在讲解施工进度计划时如果通过软件在线直播工地现场生产例会,学生就会对该知识点获得比较直观的认识。建立和完善这个平台,对解决土木工程施工教学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应该是比较有效的。

二、互动式教学法

互动式教学以互动为主,通常配备课堂提问、答疑、讨论、学生讲教师提问等灵活的方式,这种交互也可以借助慕课、微课及翻转课堂等方式来实现,主要目的是使教学活动变得生动、高效,师生双方互相配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开放式教学是通过将单一课堂教学活动扩展到学生的自学活动,自学活动可以进一步扩大到科学研究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如带领学生参观建筑工地、参加工地建设、参加应用性的结构设计、举行课外作品竞赛活动等。

例如,教师为全班学生准备不同的施工课题,让学生自由组合形成4~6人的兴趣小组,小组内推选小组长进行组织协调,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小组成员通过分工协作,对本次课程所学的施工技术或者施工工艺内容,进行交流互动和全面的总结,并提出本小组对该技术或工艺的学习心得或者今后的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所持有的观点看法,成果以小论文的形式提交。之后,每组学生利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推选1名组员以论文报告的形式介绍本小组的讨论结果。学生讨论的成果和课堂具体表现应计入学生的平时成绩,从而实现同组学生分工协作,不同小组之间良性竞争。

三、结语

土木工程专业涵盖工程结构、土工、工程测量、土木工程材料等实验室,强调培养理论知识扎实、动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均具备的复合型技术性人才。在土木工程施工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合理安排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