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大学生心理压力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4-06 18:52:23

大学生心理压力论文

大学生心理压力论文例1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549(2018)05-0060-02

心理压力是指个体在各种刺激下身心产生的紧张、不适,过大的心理压力将会导致个体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影响。对于大学生来说,目前就业困难、学业竞争、贫富差距等因素带来的心理压力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却普遍不具有形成良好的心理压力疏导能力,从而使得心理压力带来的紧张情绪一支得不到缓解,给其身心健康带来很大的危害。当前社会各界对于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疏导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大学生心理压力疏导机制并不健全,从而导致了大学生心理压力不能够及时得到疏导,不断出现大学生因为难以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而的崩溃的事情,给其造成了不可逆的身心伤害。基于上述分析,当务之急就是要正视目前大学生心理压力过大所带来的各种危害,完善大学生心理压力疏导机制,从而及时疏导大学生心理压力,确保大学生身心更加健康。

一大学生心理压力来源以及危害

当前大学生心理压力来源是多维的,各种各样的压力源导致了大学生心理压力较高,并给其身心带来了很大的危害,具体阐述如下。

1大学生心理压力来源

大学生心理压力来源很多,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来自学业方面的压力,大学生学习任务很重,不仅仅要通过各个学科考试,同时还要努力通过各种注册考试以及完成学业论文,可以说学习任务是比较艰巨的。但是大学由不同于高中阶段,大学生学习主要依靠的是自觉,学习氛围、模式等都与高中有很大的不同,很多大学生不适应这种学习模式,从而导致了学习成绩不好,学习压力加大。二是来自就业的压力,当前大学生要想找一个好工作难度是很大的,一些大公司招聘、机关单位招考,往往都会出现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情况,可以说竞争是非常激烈的。因此对于大学生来说,就业方面的压力很大,找工作被拒绝的情况更是屡见不鲜,这会导致大学生心理压力增加。三是来自人际关系方面的压力,一个学校、班级的大学生往往是来自于五湖四海,不同的个体在经济条件、个体性特点、生活阅历等方面是各有不同,这给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不少的大学生不知道如何与同学相处,不知道如何去处理情感问题,不知道如何去面对贫富差距问题等等,这些都会导致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增加。

2大学生心理压力危害

如果大学生心理压力超过其承受能力,同时又一直得不到疏导、发泄的话,对于大学生身心健康来说将会带来诸多方面的危害。从心理健康来看,过大的心理压力将会让大学生始终处于一个紧张、焦虑的负面情绪之中,情感、态度会失衡,心理抑郁、焦虑暴躁等问题会比较突出,大学生情绪层面会处于一个亚健康的状态。从身体健康层面来看,过大的心理压力会让大学生出现失眠、体质变差、内分泌紊乱、免疫力下降等一系列的健康问题,身体将会出现各种不适。当然上文所探讨的心理压力危害主要集中在大学生身上,除了对学生个体带来危害之外,大学生心理压力过大还会带来很多的社会危害。综上所述,大学生心理压力危害甚大,这就凸显了大学生心理压力疏导机制构建的重要价值。

二大学生心理压力疏导方面的问题

在大学生心理压力问题越来越突出的背景之下,目前已经有一些学校开始在大学生心理压力疏导方面进行探索,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给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疏导提供了很多的帮助,不过由于能力、经验等方面的限制,大学生心理壓力疏导机制并不是很完善,根据笔者的调查可知,大学生心理压力书疏导方面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压力认知教育相对落后

目前大学生心理压力认知方面的教育非常落后,学校没有做到针对所有的大学生,来将心理压力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开展。对于大学生来说,缺少对于心理压力方面的正确认知,有的学生包括很多的家长都简单地认为有一定的压力并不是坏事,压力可以转变为动力。这种认识过于片面,很容易导致学生压力过大,并带来身心健康的受损。同时因为心理压力疏导教育方面的不足,使得很多大学生没有掌握压力纾解的基本技巧,面对巨大的压力,难以进行有效的纾解、发泄,从而使得压力越来越大,最终击垮自己。

2学生自我调节能力较差

大学生在面对各种心理压力方面,没有掌握相应的调节技巧,自我调整能力不足,因此在心理压力的过大的时候,往往都是默默地去承受,不好意思去寻求帮助,不知道借助于运动、听歌、交际、积极暗示等方法来进行心理压力的疏导,而做出来一些不当的行为,放大了心理压力的危害。大学生平时对于自身压力缺少评估,没有主动去了解掌握这些方面的知识、技巧,学校也没有在就业压力、情感压力等方面进行指导,从而导致大学生在压力疏导方面存在很大的欠缺,不能采取正确的方式,有效的去化解各种压力。

3校内人际沟通氛围不佳

人际交往是大学生压力疏导的重要手段,每一个人都是社会人,客观上存在交往的需求,大学生也不例外,当学生有心理压力的时候,通过与同学的沟通交谈,可以得到较好的开导,减少心理承受的压力。但是目前很多高校,校内人际交往沟通的氛围并不是很好,具体的表现就是缺少各种社会社团活动、集体活动,学生很少有沟通的机会。很多大学生沉溺于网络世界,不与人交往,加上学校也没有积极创造更多的人际沟通交流机会,使得很多大学不懂得如何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导致很多心理压力无法通过人际沟通来加以化解。

4校园文化建设不够理想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长期办学实践中积累下来的办学理念、办学宗旨、行为规范的综合,校園文化对于广大师生的行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有助于疏导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反之则不利于心理压力的疏导。不少大学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不是很理想,具体表现就是校园文化更多地强调努力拼搏、竞争向上等,没有良好的人文关怀、没有强调学生之前的和谐共处等等,这样的校园文化,使得每一个大学生更多地感受到了压力,将每一个同学更多的视为竞争对手而不是亲密伙伴,从而导致了压力的增加。

三大学生心理压力疏导机制策略

大学生心理压力疏导工作的专业性、系统性很强,要做好这一工作,需要紧紧围绕当前大学生心理压力疏导方面的种种问题,制定切实有效的解决策略,具体阐述如下。

1加强心理压力教育

高校在大学生心理压力教育方面需要进一步的加强,可以开设心理压力疏导方面的课程、讲座,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有机会去了解心理压力方面的知识,纠正学生以及学生家长对于心理压力的错误认知。另外就是在心理压力教育方面,需要与就业指导、思想政治等课程进行有效的融合,增加心理压力方面的教育比重,让学生知道如何去处理就业、学业等方面的压力,保证自身情绪的积极乐观。

2完善校内人际沟通

在校内的人际沟通方面,高校需要积极创造人际沟通的机会,依托学校的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让高校学生能够积极沟通,广泛的结交各种朋友。这样一方面在遇到各种压力的时候,可以求助于朋友帮忙,顺利的去解决各种难题。另一方面就是有更多的倾诉机会,让朋友倾听自己的烦恼,实现心理压力的有效缓解。

3提升大学生适应性

大学生心理压力疏导的根本还在于学生个体,只有大学生在心理压力疏导能力方面有了根本提升,才能够更好地解决心理压力过大的问题。大学生在生活、学习中,需要主动地去了解心理压力方面的知识、技能,在遭遇各种心理压力的时候,需要能够依据掌握的技巧来化解心理压力。举例而言,可以通过体育锻炼、看书听歌等方式来进行心理压力的化解,可以通过积极心理暗示、加强人际沟通来化解各种压力。

4注重校园文化建设

在大学生心理压力疏导方面,高校要做到以校园文化建设为重要载体,打造一个强调人文关怀、注重团结和谐的良好校园文化,让学生在这样的一个校园文化熏陶下,更少的感受到同学之间的竞争,感受到学校对于学生的关爱,从而减少心理层面的压力。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需要学校兼顾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内容,同时采取更有实效性的校园文化建设策略,打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

心理压力疏导无论是对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来说,还是对于经济社会的更好发展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这一点无需过多地强调。因此未来需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压力疏导机制的研究,让这一课题引起更多的关注,无论是学校也好,还是大学生个体也好,都需要更加客观全面地去认识大学生心理压力问题,并重点兼顾心理压力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校内人际沟通等几个方面,从而切实提升大学生应对心理压力的技巧以及能力,在出现较大心理压力的时候,能够自行化解,具有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保持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陈天丽.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及心理疏导方法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20). 

[2]李红丽,张艳琼.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心理疏导问题探析[J].青年与社会,2013(34). 

[3]王瑾.浅谈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落实方法和具体措施[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7(8). 

大学生心理压力论文例2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6-0194-02

引言

师范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全面发展直接关乎国家未来人才的发展状况。但是,随着现代社会节奏的加快、各种竞争的日趋激烈,师范生所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目前,沉重的心理压力已经严重影响了师范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如果继续任其发展,稍有不慎,甚至会祸及未来的人才培养。本文就师范生目前的压力状况做了深入调查,简单分析一下不同性别、年级以及不同学科性质的师范生所面临的压力的差别程度,找出造成这些压力以及压力差别的原因,并提出一些有效的应对策略。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在周口师范学院的在校学生中发放问卷,一共发放200份,共回收问卷189份,其中有效问卷168份,有效率为84%。其中男生54人,女生114人;大一51人,大二38人,大三39人,大四40人;文科106,理科62人。

(二)研究工具

该研究使用了香港大学的李虹和梅锦荣编制的《大学生压力量表》。其中,该量表由30个题目组成,可以分为三个分量表,分别是:学习烦扰、个人烦扰和消极生活事件,此量表采用4点计分法。《大学生压力量表》的理论分数的范围是0~90分,分数越高则表明压力值越大。该量表采用理论中数45分作为压力高低的分界线,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1,6个月后的重测信度0.78,结构效度可靠[1]。

(三)试测过程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从周口师院全日制本科在校师范生中抽取被试,以年级为单位,统一发放问卷。测试时,由同一主试,使用统一指导语,采用不记名的形式,让被试在15分钟内完成问卷,并当场收回,相互之间不允许讨论。

(四)统计分析

将数据输入电脑中,采用统计分析软件包SPSS17.0统计处理。

二、研究结果

(一)师范生的总体压力状况

从表1中数据看出,师范生的总体压力值的平均数是23.7,这个数字很明显是低于45分的,因此师范生压力值是偏低的。从调查结果看,只有6个同学的压力值是大于45分的,这个数字只占调查总数的3.57%,即只有极少一部分同学的压力较大。

(二)不同性别的师范生压力的调查结果

统计分析不同性别师范生压力值的状况如表2所示。其中:F=0.106,P=0.745,表明方差具有齐性。男女两组压力均值的t检验,双侧检验结果显示P=0.003〈0.01,差异具有显著性,男生的压力总值是27.2,而女生的压力总值是20.4,所以,男生的压力值显著大于女生。另外,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在个人烦恼方面,男生的压力值显著大于女生的压力值,而在学习烦恼和消极生活实践方面,男生和女生差异不显著。

(三)不同年级师范生压力值的统计结果

大一学生的压力值是26.4,大二是20.7,大三25.4,大四20.3。大一学生压力最高,大二的压力迅速降低,大三压力值又迅速上升,到大四,压力状况又大幅度降低。通过对大一到大四学生压力值的方差分析结果,P=0.167,这个值远远大于0.05,因此差异不具有显著性,即四个年级师范生的压力值没有显著差异。

(四)文理科师范生压力状况的比较分析

F=0.106,P=0.745,表明方差齐性,t检验中显示P=0.856〉0.05,差异不显著,其中文科的压力值是23.5250,理科的压力值是23.9459,即文科和理科的师范生压力基本不具有差别。

三、讨论与分析

(一)不同性别师范生压力状况的比较分析

结果显示,男生的压力值大于女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男生在遇到困难时,往往不愿意表达出来,而是越积越深;而女生则多是选择各种各样的方式宣泄,表达自己内心的压力,因而压力值较男生低。

(二)不同年级师范生压力状况的比较分析

西方研究(Pancer,2000)显示,大一压力最大,因为他们在开学之初就对大学的美好生活满怀憧憬,但是这些憧憬很少能实现,所以压力最大。国内的一些研究(樊富珉,吴淑荣等,2000;李虹,2004)却显示二年级的学生压力最大;但是,近年来很多非师范的大学毕业生也把就业的目光投向了学校,造成师范生压力普遍变大。我调查的结果显示,大一和大三的压力大,初步分析原因:大一初入学,学习生活方式都同高中有很大差异;大二时已经适应了大学的生活;大三的同学面临考研、择业等前途问题,压力值偏大;对于大四,可能因为我发放问卷的时间是4、5月份,这段时间,无论是工作还是考研,大方向已经确定,压力反而小。

(三)文理科师范生压力状况的比较分析

有学者(徐长江,2002)调查,理科生的学习压力、社交压力、自我发展与择业压力及总体压力感显著地高于文科生。这可能是调查对象的不同造成的,本次调查对象都是师范生,在教育模式和就业方向上都与普通大学生有很大差异。

四、师范生压力来源及对策建议

(一)师范生心理压力来源

国内的许多研究将主要的大学生心理压力来源归结为: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和生活压力。教育体制的改革,不仅在学科知识、教学方法,更在班级管理、教学成果方面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变化给师范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二)师范生心理压力的应对策略

1.培养健康心理,掌握应对压力的方法

研究者指出,中国人的心理调节渠道依次为:自我调节、知心朋友、家人、同事、社会咨询机构。这个结果说明中国人主要的心理调节方式是以个人为中心的。压力是难免的,我们要掌握应对压力的方法,进行自我调节。常见的应对压力的方法有放松法、宣泄法、转变认知等。

2.师范院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压力

班级和院系要起到辅助作用,经常组织一些体育活动等增强人际交流作用的活动,舒缓学生压力。学校应建立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时发现和处理学生所存在的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李虹,梅锦荣.大学校园压力的类型和特点[J].心理科学,2002,25(4).

[2]黄欣,范丰慧,张庆林,谢琴红.师范大学生压力来源及特征[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2).

[3]王雪莲,王绪朗.大学生心理压力研究概观[J].青年心理,2004,(2).

[4]王富荣,龚惠香.不同类别大学生心理压力比较与对策研究[J].高等农林教育,2001,(10).

大学生心理压力论文例3

引言

心理压力感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历的各种生活事件、突然的创伤性体验、慢性紧张(工作压力、家庭关系紧张)等导致的一种心理紧张状态。有关应激的大量研究表明,适度的身心紧张状态对有机体适应环境、应对问题是有利的。但如果紧张反应过于强烈持久,超过了机体自身的调节和控制能力,就可能导致心理和生理功能的紊乱而致病。

对于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来源,国外研究普遍认为主要包括了学业因素、社交因素、生活与经济因素、择业因素等几个方面。国内学者对大学生心理压力感的研究发现,女生在就业危机、师生关系和考研压力方面心理压力感高于男生,男生在学业成绩上的心理压力感高于女生;车文博(2003)等关于大学生心理压力感的研究发现,女生在择业和学业因子上高于男生,男生在家庭、恋爱、身体健康适应和挫折压力高于女生。郭双(2010)等关于大学生心理压力感特点研究的结果显示,来自城镇的大学生心理压力感高于农村大学生;而也有研究显示,农村大学生在学业成绩压力和健康压力方面明显高于城镇大学生。

本研究属于一般性调查,相对于前人的研究来说,更为关注地方高校即将毕业的学生的心理压力感特点,其结果对于地方高校大四学生就业管理有指导作用,有针对性的帮助大四学生正确对待和调适就业过程中的心理压力。

一、方法

1.被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随机抽取红河学院和文山学院的大四学生350人进行测试。被试的年龄为22.7±0.54岁,无精神病史,均自愿参加此次调研。

2.研究工具

采用张林、车文博等人2003年编制的《大学生心理压力感量表》,该量表包括两个维度:①个人自身压力,主要包括家庭压力、适应压力、健康压力、恋爱压力、自卑压力和挫折压力六个方面;②社会环境压力,主要包括人际压力、择业压力、情绪压力、学校环境压力和学业压力五个方面。采用5点计分,被试得分越高,表明其感受到的心理压力越大。量表两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α分别为0.81、0.86;总量表的同质性信度为0.89,稳定性系数为0.59,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3.研究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云南省地方高校大四学生总体平均压力感得分为2.37。按压力程度从大到小排列,前五位依次是:择业压力、学校环境压力、情绪压力、学业压力和家庭压力。

以性别为分组变量,分析大学生被试在心理压力感总量表几个维度上的性别差异,从心理压力感总体来看,男生的心理压力感显著大于女生的心理压力感(p

以专业性质为分组变量,分析大学生被试在心理压力感总量表几个维度上的专业性质差异。从心理压力感总体来看,文史类学生的心理压力感明显大于理工类学生的心理压力感(p0.05);外界环境压力感方面,文史类学生的外界环境压力感明显大于理工类学生的外界环境压力感(p

以生源地为分组变量,分析大学生被试在心理压力感总量表几个维度上的生源地差异。从心理压力感总体来看,来自城镇的学生心理压力感明显大于农村学生的心理压力感(p0.05);外界环境压力感方面的专业性质差异也不显著(p>0.05),两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家庭压力上,来自城镇的学生家庭压力明显大于农村学生的家庭压力(p

4.讨论

本研究对云南省高校大四学生心理压力感的特点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省地方高校大四学生心理压力感平均得分为2.37,按问卷设计者对压力等级的划分,处于偏低水平,但与龚勋(2010)的研究结果比较来看,云南省地方高校大四学生心理压力感程度比湖南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感高出很多。这主要取决于研究对象不同,龚勋等人的研究是从湖南省大学生总体的心理压力情况进行分析,而本研究只关注大四学生的心理压力,大四学生面临择业与就业,所承受的心理负荷更重;另外,云南省多山地,可开发利用的资源有限,这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的,尤其在准备就业时凸显出来。从大四学生在各维度上的反应来看,按压力程度从大到小排列,前五位依次是:择业压力、学校环境压力、情绪压力、学业压力和家庭压力,就业所带来的影响是大四学生心理压力的关键因素,其次学校环境对于大四学生来说也不同于以往,原本学生的校园生活对于大四学生有着无形的压力。

云南省地方高校大四学生心理压力感存在性别差异。男生心理压力感明显地高于女生心理压力感,与龚勋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社会文化环境对不同性别的个体持有不同社会期望。社会文化环境要求男性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男性要面对来自生活中各个方面的压力,在个人压力感方面男性大四学生明显更高。从研究结果来看,男性大四学生面临毕业时往往会把自己的职业与建立家庭联系起来,其自身又不具备相应地经济基础和心理承受力,体现在恋爱压力和自卑压力两方面,男性大四学生的压力感程度明显高于女性大四学生。女性大四学生则在家庭压力和人际压力两方面的体验程度明显高于男性大四学生,访谈调查发现,女性大四学生首先考虑减轻父母的经济负担和帮助家人,同时对于自己适应社会工作环境感到焦虑,尤其对于人际环境的适应。

云南省地方高校大四学生心理压力感也存在生源地差异。来自于城镇的大四学生在心理压力感总体上的体验程度要高于来自于农村的学生,与郭双等(2007)的研究相一致,主要体现在家庭压力方面。对于农村学生来说,以往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对其就业观念产生一定影响,具有一定自然资源可以自食其力,且父辈对其要求也相对较低,农村学生对于就业的行业范围也较窄。相反,来自城镇的学生面临更为严峻的环境压力,其家庭压力主要来源于父母的要求,而且相对于农村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更活络,但要承受的压力也就越多,导致在总体压力感上的体验程度明显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

参考文献:

[1] 张林,车文博,黎兵.大学生心理压力感量表编制理论及其信、效度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3(4).

[2] 郭双,王太海.大学生心理压力感特点研究[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10(4).

[3] 董振琳.大学生心理压力感及其压力反应的相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生毕业论文,2007(5).

[4] 郭双.大学生心理压力感与应对方式的特点及关系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生毕业论文,2007(5).

作者简介:

大学生心理压力论文例4

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072-02

一、引言

人人都希望自己幸福快乐,并竭尽全力为此而奋斗着。而当自己处于过于复杂的外部世界时又不能很好调节自我时,所追求的幸福与快乐就会很容易受到压抑和排斥。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展,处于多元化时代的大学生们面对着越来越多的压力,而在成长发展的道路上,女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与同代的男大学生相比,有更多的困难与阻碍将要面对。随着近几年来高校教育的蓬勃发展,女大学生占大学生比例逐渐上升,其相应的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凸现出来,因生活压力女大学生不仅影响了心理健康的发展,生活上出现的问题也屡见不鲜。

二、心理压力的内涵与界定

说起压力我们并不陌生,每个人几乎都感受过压力。压力最初来自物理学是指是指垂直作用于流体或固体界面单位面积上的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压力的认识这个词逐渐被运用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关于压力的定义主要有早起代表Weiss刺激说,他认为压力就是作用于个人的力量和刺激从而导致了个体的紧张的反应。另外一个学说即反应说认为压力是指个体受外界环境刺激物的影响后而产生了一种心理反应。而刺激反应学说则全方位、多视角的将二者结合起来,该理论认为是个体与压力源之间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作用的过程。个体感受到的压力来源于个体对情境的察觉和评估,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期对压力的感受不同,在此理论中既强调了外部环境刺激所引起的紧张也强调了个体对环境刺激的主观反应,同时该理论也注意到由于个体差异而造成的应对侧略的不同。

三、女大学生心理压力研究现状

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压力的研究已逐渐重视起来,随着女大学生在高校中所占比例不断的提高,针对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的也越来越多。自1973年,在美国诞生了女性心理学后,女性心理学才在世界上作为一个合法的领域得到承认。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了女性心理学的研究。目前针对女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研究主要在女大学生压力的影响因素。

(一)客观因素

社会环境:正当我国社会变革的今天,当代的女大学生们面临着更大的挑战。由于女性这个普通又特殊的身份,使得女大学生将要在社会中要担任着家庭主妇和职业妇女的双重压力。学校环境:大学是社会的缩影。在经历了小学、中学教育,女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要面对着来自五湖四海有着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经济地位的人,这对于女大学生来说会有更大的压力去处理身边的人际关系和学习所带来的压力。家庭压力: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心情,对每一个身负责任的孩子都是一种无形的压力。

(二)主观因素

女大学生处于青年阶段的中期,心理迅速走向成熟而并未成熟。其思想同时兼受着传统意识与现代意识、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交织的冲击。作为现代社会女性中最年轻最富有活力的成员,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的女大学生们与她们缺乏社会验的现实相冲击。自从女权主义诞生那刻起就决定了未来的女人要和男生拥有平等的地位和权力,正处于当代接受高等教育、思想解放、有着极强自尊心的女大学生们,自然要比社会中的一般女性承受更多的压力。

四、存在问题与展望

目前我国针对女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研究压力的产生原因及应对措施方面。而对于压力产生的因素大多数考虑到了外界环境对压力产生的影响,而对于压力与个体人格特质、认知的相关研究的较少。其中人格是指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的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不同的女大学生有着不同的人格特质,从而彼此的认知风格也不一样。比如,一个具有积极人格的女大学生和一个具有消极人格的女大学生对生活实践的反应方式也是不一样的,同样是挫折,积极的人则认为失败是成功之母而消极的人则会灰心丧气。另外可能会影响女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是家庭的教育方式。教育心理学家认为不同的孩子的性格会因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而不同,例如,以民主风格家庭被教养的孩子会是一个活泼、开朗、自立的人,而以权威教养方式的家庭中的孩子很容易形成一个消极、被动人格的人。由此可见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会培养不同性格的孩子,因此学者们也应该多关注对女大学生不同家庭教养方式对压力的影响。自古以来一直存在着遗传和环境问题的争论,但不可置疑的是在生理神经系统方面大部分来之于遗传,而孩子的心理压力的形成机制是否与遗传父母的心理神经机制有所相关,这需要近一步的研究证明,而国内目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有所欠缺。最后,针对女大学生心理压力成因的研究应注重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

对于女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测量目前主要是问卷调查的方式,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潜在的缺陷,应注重多种研究方法的结合,而非单一的采用自陈量表的方法是。查阅相关文献后发现,对于女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研究,采用纵向研究较少。由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论可知,个体的心里的发展是在环境和教育共同影响的作用下形成的。而女大学生经历了从家庭、小学、中学再到大学这些不同时期的环境教育下,其心理的应对压力必然会有所差异。

研究女大学生心理压力不仅是高校教育工作的关键,还是当今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女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成因,帮助大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压力,提高女大学生自我身心调节的能力,为当代女大学生健康心理心理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冷瑾,何剑锋,何艳玲.新时期女大学生面临的压力及应对措施\[J\].江西社会科学,2005,(5).

\[2\]杨瑶.贫困女大学生心理压力、应付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51).

大学生心理压力论文例5

教师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是教师职业规范的需要,更是教师个体发展和自我追求的需要。过重的压力严重损害了教师的身心健康,影响了教师进行创造性工作的热情,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健康成长更是有着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研究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压力与管理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为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管理教师,缓解教师职业压力以提高工作绩效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

一、教师职业压力的内涵

较早出现并被普遍引用的是Kyriacou和Sutcliffe(1978)提出的教师职业压力定义。他们认为,教师压力是教师的一种消极情感(如气愤或沮丧)的反应综合症,通常伴随着潜在致病的生理和生化变化,它是由教师工作引起的,并且通过教师对工作要求是否对其自尊或健康(well-being)构成了威胁的知觉以及通过激活减少威胁知觉的应对机制来进行调节。这个定义实际上认为教师压力对教师健康产生了消极和潜在伤害。我国有学者认为,所谓教师压力,是指由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及生存状况相关的烦恼事件或学校工作环境等因素引起的一种精神状态及相应的行为表现。

二、当代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源分析

从已有的教师职业压力研究结果看,不存在一个唯一最显著的压力源,但某些压力源在多数研究中重复出现。中小学教师工作中存在着许多压力源,它们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发生变化。当代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源分为社会压力源、组织压力源和个人压力源。

(一)社会压力源

考试压力使当代中小学教师不堪重负。广大学生及学生家长将考试升学的希望寄托在教师身上,各级教育管理部门也将考试排名和升学率与教师的晋级、工资、奖金直接挂钩,考学生实质就是考教师,因而教师的考试压力绝不亚于学生。

社会成员对教师的要求和期望过高。由于职业的需要,中小学教师不仅要做好教学工作,还必须成为教育专家、课堂管理者、人际关系协调者、心理咨询者、学习者、以及优秀的父母形象等,且每种角色都要求教师具有“蜡烛的牺牲精神,春蚕的奉献意识,园丁的工作作风”。

另外,不良社会风气的蔓延、社会地位不高、经济收入过低,以及职称评定制、教师聘任制、末位淘汰制等教育改革的举措都会增加中小学教师的压力。

(二)组织压力源

教师职业压力的组织压力源主要体现在学校管理和人际关系两方面。

首先,学校的管理水平和硬件设施对教师工作的影响很大。由于学校管理不当而引起的与教师直接相关的问题有:工作负荷过重(工作任务分配不均或职责划分不明确)、缺乏参与学校协商与决策的机会、缺乏适当的继续教育(培训)以适应新的工作要求、升职机会太少、管理者对遭受压力或表现出压力症状的教师缺乏理解与帮助等等。至于学校条件差给教师带来的压力自是不言而喻。

其次,学校内部的人际关系构成教师职业压力的重要来源。一方面,由于诸多原因,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差别很大,且不易受教师控制,因此,学生之间的摩擦、不良行为、厌学、学习成绩较差及对教师的不尊敬态度,都是教师每天必须面对并加以解决的难题。另一方面,教师与领导和同事间的关系处理不好也促使压力产生。

(三)个体压力源

如果将以上社会因素和组织因素看作造成职业压力的外在因素,那么教师的个体特征(如人格、认知风格等)可以看作教师职业压力的内在因素。

在心理学中,人格通常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独特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集合,如性格、兴趣、爱好及能力等,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心理结构组织。戴维和瑞德(David & Reda)的研究表明,人格特征是引起教师职业压力的一个重要因素。A型人格特征或外控型的教师由于其性格内心好静、忧郁,难以适应环境,往往承受更大的职业压力。教师由于人格特征和认知风格不尽相同,对压力感知的程度、范围也表现出很强的个体差异性。

三、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的管理策略

(一)运用社会支持系统,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威望

一份职业的社会地位,取决于它的经济地位和职业声望,同时也决定了该职业的吸引力。在中国,教师尽管被人们普遍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辛勤的园丁”、“人之楷模”等,但其职业地位并没有得到社会的真正认可。要使教师真正热爱并献身于自己的职业,必须通过政策倾斜、舆论导向等多种途径,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真正做到教师职业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都处于比较优越的地位。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对自己的职业感到光荣和自豪,才能以健康而积极的态度从事教育工作。

(二)增加人文关怀,创设良好的工作和制度环境

学校要努力为教师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学校领导要深入到教学一线和教师群体,关心教师的工作和生活。要健全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尊重教师的合法权益、主体地位。要建立科学的聘任、考评、筛选制度,创设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激发教师产生强大而持久的行为动力。

深化教学管理改革,消除对教师管理工作的随意性。减少不必要的检查、评比和重复培训,为教师从事创造性的工作提供更多的自由时间和自主空间。加强图书资料、仪器设备建设,为教师备课、教学实验提供良好的条件。推广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减少教师因机械、重复劳动而带来的压力。缩减班额,整合资源,优化设置,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

注重过程评价,形成多元化教师评价体系。教育行政部门必须改变只以学生考试成绩来评价中小学教师工作的做法,不断改革和完善教师评价制度,使教师评价体系更加科学、更加人性化,更加符合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特点。

搞好教师培训,注重教师心理健康教育。高质量的教师培训是缓解教师压力的间接途径,把对教师的工作要求通过培训转化为教师自身必要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可降低工作压力。无论是职前培训还是在职培训,使现代师资培训工作更加实用化、合理化,避免形式主义和表面化显得尤为重要。此外,还要建立健全中小学教师心理辅导与咨询机构,定期开展心理讲座和现场咨询,帮助中小学教师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提高自我心理调控能力,及时疏导、排解不良的情绪和心理困扰。

参考文献:

〔1〕 Kyriacou,C.&Sutchcliffe, J.“Teacher Stress:Prevalence,Sources and Symtoms”,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Vol. 48,1978.

〔2〕陈德云.教师压力分析:来源分析与应对策略〔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3〕许延礼.高中教师工作压力、心理健康及其关系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03.

大学生心理压力论文例6

教师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是教师职业规范的需要,更是教师个体发展和自我追求的需要。过重的压力严重损害了教师的身心健康,影响了教师进行创造性工作的热情,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健康成长更是有着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研究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压力与管理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为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管理教师,缓解教师职业压力以提高工作绩效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

一、教师职业压力的内涵

较早出现并被普遍引用的是Kyriacou和Sutcliffe(1978)提出的教师职业压力定义。他们认为,教师压力是教师的一种消极情感(如气愤或沮丧)的反应综合症,通常伴随着潜在致病的生理和生化变化,它是由教师工作引起的,并且通过教师对工作要求是否对其自尊或健康(well-being)构成了威胁的知觉以及通过激活减少威胁知觉的应对机制来进行调节。这个定义实际上认为教师压力对教师健康产生了消极和潜在伤害。我国有学者认为,所谓教师压力,是指由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及生存状况相关的烦恼事件或学校工作环境等因素引起的一种精神状态及相应的行为表现。

二、当代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源分析

从已有的教师职业压力研究结果看,不存在一个唯一最显著的压力源,但某些压力源在多数研究中重复出现。中小学教师工作中存在着许多压力源,它们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发生变化。当代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源分为社会压力源、组织压力源和个人压力源。

(一)社会压力源

考试压力使当代中小学教师不堪重负。广大学生及学生家长将考试升学的希望寄托在教师身上,各级教育管理部门也将考试排名和升学率与教师的晋级、工资、奖金直接挂钩,考学生实质就是考教师,因而教师的考试压力绝不亚于学生。

社会成员对教师的要求和期望过高。由于职业的需要,中小学教师不仅要做好教学工作,还必须成为教育专家、课堂管理者、人际关系协调者、心理咨询者、学习者、以及优秀的父母形象等,且每种角色都要求教师具有“蜡烛的牺牲精神,春蚕的奉献意识,园丁的工作作风”。

另外,不良社会风气的蔓延、社会地位不高、经济收入过低,以及职称评定制、教师聘任制、末位淘汰制等教育改革的举措都会增加中小学教师的压力。

(二)组织压力源

教师职业压力的组织压力源主要体现在学校管理和人际关系两方面。

首先,学校的管理水平和硬件设施对教师工作的影响很大。由于学校管理不当而引起的与教师直接相关的问题有:工作负荷过重(工作任务分配不均或职责划分不明确)、缺乏参与学校协商与决策的机会、缺乏适当的继续教育(培训)以适应新的工作要求、升职机会太少、管理者对遭受压力或表现出压力症状的教师缺乏理解与帮助等等。至于学校条件差给教师带来的压力自是不言而喻。

其次,学校内部的人际关系构成教师职业压力的重要来源。一方面,由于诸多原因,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差别很大,且不易受教师控制,因此,学生之间的摩擦、不良行为、厌学、学习成绩较差及对教师的不尊敬态度,都是教师每天必须面对并加以解决的难题。另一方面,教师与领导和同事间的关系处理不好也促使压力产生。

(三)个体压力源

如果将以上社会因素和组织因素看作造成职业压力的外在因素,那么教师的个体特征(如人格、认知风格等)可以看作教师职业压力的内在因素。

在心理学中,人格通常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独特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集合,如性格、兴趣、爱好及能力等,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心理结构组织。戴维和瑞德(David & Reda)的研究表明,人格特征是引起教师职业压力的一个重要因素。A型人格特征或外控型的教师由于其性格内心好静、忧郁,难以适应环境,往往承受更大的职业压力。教师由于人格特征和认知风格不尽相同,对压力感知的程度、范围也表现出很强的个体差异性。

三、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的管理策略

(一)运用社会支持系统,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威望

一份职业的社会地位,取决于它的经济地位和职业声望,同时也决定了该职业的吸引力。在中国,教师尽管被人们普遍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辛勤的园丁”、“人之楷模”等,但其职业地位并没有得到社会的真正认可。要使教师真正热爱并献身于自己的职业,必须通过政策倾斜、舆论导向等多种途径,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真正做到教师职业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都处于比较优越的地位。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对自己的职业感到光荣和自豪,才能以健康而积极的态度从事教育工作。

(二)增加人文关怀,创设良好的工作和制度环境

学校要努力为教师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学校领导要深入到教学一线和教师群体,关心教师的工作和生活。要健全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尊重教师的合法权益、主体地位。要建立科学的聘任、考评、筛选制度,创设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激发教师产生强大而持久的行为动力。

深化教学管理改革,消除对教师管理工作的随意性。减少不必要的检查、评比和重复培训,为教师从事创造性的工作提供更多的自由时间和自主空间。加强图书资料、仪器设备建设,为教师备课、教学实验提供良好的条件。推广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减少教师因机械、重复劳动而带来的压力。缩减班额,整合资源,优化设置,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

注重过程评价,形成多元化教师评价体系。教育行政部门必须改变只以学生考试成绩来评价中小学教师工作的做法,不断改革和完善教师评价制度,使教师评价体系更加科学、更加人性化,更加符合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特点。

搞好教师培训,注重教师心理健康教育。高质量的教师培训是缓解教师压力的间接途径,把对教师的工作要求通过培训转化为教师自身必要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可降低工作压力。无论是职前培训还是在职培训,使现代师资培训工作更加实用化、合理化,避免形式主义和表面化显得尤为重要。此外,还要建立健全中小学教师心理辅导与咨询机构,定期开展心理讲座和现场咨询,帮助中小学教师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提高自我心理调控能力,及时疏导、排解不良的情绪和心理困扰。

参考文献

〔1〕 Kyriacou,C.&Sutchcliffe, J.“Teacher Stress:Prevalence,Sources and Symtoms”,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Vol. 48,1978.

〔2〕陈德云.教师压力分析:来源分析与应对策略〔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3〕许延礼.高中教师工作压力、心理健康及其关系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03.

大学生心理压力论文例7

一、问题的提出

为了解大学生的恋爱心理压力源,对比出不同性别、年级、民族以及专业文理的大学生的恋爱心理压力源差异,以便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更好地帮助大学生缓解恋爱心理压力,本文从延边大学学生的能力相关、家庭影响、人格特质、相互感受、价值倾向、学业负担等六个维度进行其恋爱心理压力源的研究。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延边大学不同性别、年级、民族和文理专业的本科生共320人,其中男生77人,女生243人;大一学生60人,大二学生100人,大三学生130人,大四学生30人;文科生155人,理科生165人;汉族168人,朝鲜族118人,其他民族34人。

(二)研究工具

运用张炜的《大学生恋爱心理压力源量表》,采用五点计分法,量表计分从A到E依次代表“很不符合”“不符合”“一般”“符合”“很符合”。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40,折半信度为0.774;Amog5.0检验结果显示,量表主因子间的相关性(χ2/df值接近1)、近似残差均方根(显著水平<0.05)以及各拟合优度指标(均大于0.90)均能较好地符合教育心理测量的相关要求。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访谈法、调查法、文献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一)延边大学学生恋爱心理压力源现状

研究结果显示,六种恋爱心理压力源对大学生的恋爱有较大的影响,但各压力源之间差异不大。其顺序为人格特质>价值倾向>家庭影响>能力相关>相互感受>学业负担。

(二)延边大学学生恋爱心理压力源性别差异

研究结果表明,男女生的恋爱心理压力源在各维度上数值都比较大,且男生的恋爱心理压力源在各维度都略高于女生,在能力相关这一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三)延边大学学生恋爱心理压力源专业文理差异

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的恋爱心理压力源各因素在专业文理上无显著性差异。理科生恋爱心理压力源在各维度上略高于文科生。

(四)延边大学学生恋爱心理压力源年级差异

研究结果表明,能力相关、家庭因素、人格特质和学业负担四个维度在年级上有显著性差异,通过LSD事后检验,发现大一学生在这几个维度明显高于大二、大三和大四的学生。

(五)延边大学学生恋爱心理压力源民族差异

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的恋爱心理压力源在不同民族上无显著性差异。但朝鲜族和其他民族的学生几乎在各维度上较汉族学生略高一些。

四、讨论分析

(一)大学生恋爱心理压力源的现状分析

不同的人格特质对恋爱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有些大学生因不具有较稳定的情绪状态,很容易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所以这类大学生在恋爱的过程中有较大的情绪波动而造成心理上的压力。还有一些具有天真型的恋爱观的大学生,他们的恋爱目的主要是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一旦对方没有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时会对他们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

价值倾向突出作用是决定、支配主体的价值选择,因而对主体自身、主体间关系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大学生在进行恋爱时的方式、感受、表现等方面都会受到价值倾向的巨大影响,价值倾向影响着大学生恋爱的整个过程。

人在成长的过程受到的影响中最为有力的因素就是家庭。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最为明显。经济条件、父母教养方式、家长对孩子恋爱的态度等都影响着大学生的恋爱情况。中国的家长因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会主动向子女讲述恋爱和婚姻的重要性和注意事项的较少,造成中国大学生在恋爱时很少能得到正确有效的帮助。就会导致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常常会受到来自家庭的压力。

(二)大学生恋爱心理压力源的性别、年级、民族、专业文理的差异分析

大学生恋爱心理压力源在性别上具有显著性差异与传统的社会观念有关。社会给予男性更多的责任和义务。所以男生的恋爱心理压力冲突也就会更多。男生恋爱时考虑的因素有很多,如经济条件、自身能力、双方家庭情况等等,当男生的能力不能承受其所被给予的期望时,男生就会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

研究发现,大学生恋爱心理压力源有显著的年级差异,大一学生的总体压力源最大。这主要与大一新生面对新的环境与人际关系的适应有关。他们对将要开始面对的大学生活充满期望。他们要参加多种校园活动,要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此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不如意或冲突,都有可能成为恋爱心理压力源。

大学生的恋爱心理压力源在民族与文理专业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据访谈结果这可能是因为今非昔比,民族之间面临着相似的恋爱问题,进而有相似的恋爱心理压力源。也可能是因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民族之间差别较小即各民族可自由恋爱而受到包括社会、家庭等方面的干预较少。据访谈结果显示,文科生与理科生在恋爱心理压力源上的观点与态度具有较高一致性,无很大差异。在对待恋爱的问题上文科生较理科生感性,理科生更具有理性控制力,但他们面对的恋爱心理压力源大同小异。

五、结论

1、人格特质、价值倾向和家庭影响这三个因素是延边大学学生主要恋爱心理压力源。

2、延边大学男生和女生的恋爱心理压力源存在差异。

3、延边大学学生恋爱心理压力源在年级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4、延边大学学生恋爱心理压力源在民族、专业文理上无显著性差异。

参考文献:

[1]张炜.大学生恋爱心理压力源量表的编制与检验[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02)

[2]樊富珉,李伟.大学生心理压力及应对方式――在清华大学的调查[J].青年研究.2000(06)

[3]刘舒敏.当代大学生恋爱现状分析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7(29)

大学生心理压力论文例8

引言

当前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使人们的观念、心理、行为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产生了各种适应或紧张症等与压力有关的疾病。压力问题已经开始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已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有关压力的研究已经成为心理学、医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共同关注的热点领 域。

在企业管理中,工作压力管理已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过度、持续的工作压力不但是造成员工健康和安全隐患的重要问题,还会导致一些组织问题,如员工不满、消极怠工、高离职率、缺勤和低生产率等。对压力进行管理,尤其是对工作压力源的分析与探讨极为必要。

一、压力的内涵和相关理论

1.基本概念的界定

(1)压力

“压力”这个词对我们并不陌生,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压力。它被广泛地应用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之中。对压力的认识最初源自物理学,是指物体受到试图扭曲它的外力的作用,在其内部产生相应的力。以后对压力的认识扩展到医学领域。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以及信息革命的发展,压力的研究在强烈的社会需求推动下,从医学领域迅速扩展到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几乎所有学科研究领域,引起如社会学、心理学、生理学等许多学科专家的关注。关于压力的定义也有很多种,综合各界学者对压力的定义,对压力含义的界定总体上可以概括为刺激说、反应说和刺激―反应说三大类。

第一,刺激说。刺激说认为压力就是作用于个人的力量或刺激,从而导致人的紧张的反应。这种定义借助物理科学中压力的定义,认为压力是某些可能会导致分裂性结果的特质或事件。把压力看成是人对外界的刺激所引起的生理的紧张、恐惧等,强调的是人的一种生理反应,认为人们所承受的压力是有限的,当压力超过人所能承受的极限时,将会造成永久的破坏。这是早期对压力分析的观点。这种观点的主要代表有Weiss等。刺激说的观点主要集中注意于压力刺激的实质,关心压力的来源是什么。主要强调了压力的外部因素,而较少考虑到个人对压力程度的感知和评价,也没有注意到对压力反应的处理策略。

第二,反应说。反应说把压力看做是个体对某些刺激物的反应,是由于环境刺激物的影响,使人们呈现出的一种心理的反应。这一理论强调压力是个体对环境要求的一种反应,而不是外界环境对个体的一种压力。把压力看成是人的主观感受,着眼于人们对待压力的体验和认知,并且认为压力是以反应为基础的模式,它强调人的心理和精神方面。

第三,刺激―反应说。刺激―反应说认为压力是个体与压力源之间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个体感受到的压力来源于个体对情境的察觉和评估,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期对压力的感受不同。根据刺激―反应说,压力是个人特征和环境刺激物之间相互作用的后果,是形成个体生理心理及行为反应的过程。不仅包括环境刺激造成的紧张也包括人们对环境刺激的主观反应,更重要的是它还包括个体特征差异及对待压力策略的其他因素。这是一个动态的认知过程,它全方位、多视角地考察了个人特征与外界刺激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2)工作压力

在企业压力管理中,我们以研究工作压力为主。在本文中,压力即指工作压力。工作压力(Work Stress)概念是从压力定义衍生而来,简单来说是指当压力发生在工作场所时就称之为工作压力。我国学者徐长江(1999)把工作压力定义为:在工作环境中,使个人目标受到威胁的压力源长期地、持续地作用于个体,在个体及应付行为的影响下,形成一系列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反应过程。工作压力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工作压力包括个体在工作情境中体验到的压力和来自工作场所之外的对工作产生影响的压力,而狭义的工作压力仅为工作情境中的压 力。

2.有关压力研究的理论

压力管理研究在西方已经近100年,研究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有关压力管理的相关理论。

(1)压力主体特征理论

压力主体特征学说认为压力的产生与个人的某些主体特征,特别是主体的需求与能力有关,当个体有较高的需求与期望发生,但又感到自我能力有所不及时,就会在行为活动过程中感到压力。这一学说思想强调了个人主观因素,特别是需求与能力对于压力形成于反应过程中的重要影响,解释了不同个体在同样压力环境中的个别差异原 因。

(2)个体―环境匹配理论

个体―环境匹配理论或称为P-E模式,该理论认为环境变量和个人相关特征决定压力是否会产生。French和Caplan(1972)提出的这一理论是工作压力领域中运用最多、得到最广泛接受的理论之一。French等人认为引起压力的原因不是单纯的环境因素或个人因素,而是个人和环境相联系的结果。工作的压力是由于个体能力与工作要求不匹配(misfit)。只有当个性特征与工作环境相匹配(fit)时,才会出现较好的适应。

(3)工作需求―控制理论

Karasek(1979)提出的工作需求―控制模式(简称JD-C模式)也是研究工作压力的一个很有影响的理论模式。Karasek以大量有关职务再设计和员工压力的研究为基础建立了JD-C模式,从工作特征出发,对工作压力做出解释和预测。所以它还被称为工作压力模式。Karasek认为工作压力来源于工作本身所包含的两个关键特征,即工作要求和工作控制的共同影响。它包含两个基本假设:

①高工作要求,低工作控制导致高工作压力。

②当工作要求和工作控制均处于高水平时,工作动机增强,因此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和工作满意度。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这一模式中又加入了一个社会维度:社会支持,使这一模式成为工作需求―控制支持模式(简称JDCS模式)。

(4)认知交互作用理论

认知交互作用理论是一个以认知评价过程为基础的工作压力模式。该理论提出者是美国心理学家RichardS. Lazarus。Lazarus认为在压力源与压力反应之间存在着两个阶段的认知评价过程。个体首先要评价外界事件是否具有挑战性或威胁,然后对自己所能获得的应对资源如个人能力和社会支持等进行评价,当个体认为后者不足以应对外界的威胁性事件时,工作压力便产生了。

Lazarus认为传统的工作压力研究将环境条件和个体特点看做是分离的和不变的,没有正确地描述工作压力的问题。个体―环境匹配理论虽然比传统理论的思维推进了一步,通过对个体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来考虑工作压力产生的原因,但这一理论的问题是它仍然把个体和环境都看做是静止的、不变的。Lazarus(1995)认为,压力不是个人特点的产物,也不是环境的产物,压力的产生是某一种环境与某一种人所做的对环境所可能产生的威胁的评价结合的结果。在交互理论中,压力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随着时间和面临的任务而产生变化。个体和环境的关系,以及个体与环境的匹配程度,无论在时间上、工作任务或活动上,都不是固定不变的。由于这一理论对数据的涵盖性和易检验性,使得它受到很多工作压力研究领域者的重 视。

二、压力源及其理论研究

1.压力源概念

压力源即压力的来源,又称应激源或紧张性刺激。是指导致压力的刺激、事件或环境,可以是外界物质环境、个体的内在环境及心理社会环境,主要包括两部分,即生活压力源和工作压力源。

工作压力源包括导致工作压力反应的情绪、刺激、活动等。是员工在工作活动中所承受的对其身心活动造成一定影响的外在刺激因素,是个体对工作压力感知的一种主观评价。它是改变个体心理和身体健康状态的主要原因。构成压力源的因素很多,各个因素之间会相互影响,构成复杂的系统,当个体长期处于这些压力源系统中,不仅仅是对他个人,对组织也同样会带来消极影响。在压力管理过程中,了解压力源是基础。所以工作压力源成为研究者和实践者关注的重点。

2.压力源研究的理论回顾

Weiss (1976)认为工作组织中的压力源主要有:工作本身因素;组织中的角色;职业发展;组织结构与组织风格;组织中的人际关系。

Whettent和Cameron把压力源归纳为时间压力、互动压力、情景压力和期望压力四个方面。

Cooper,C.L.和Marshall(1978)对白领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研究认为,工作压力源主要有:工作本身因素、组织中的角色、工作中的关系、职业发展、组织结构和组织倾 向。

Ivancevich和Matteson(1980)借鉴了以前的研究成果,认为工作压力源可分为组织内部压力源和组织外部压力源两部分,强调了个体差异和个人对压力感知的影响作用。他们把压力源分为五个基本类型:生理条件、个人层面、团队层面、组织层面和组织外因素。其中,个人层面涉及角色和职业发展,组织层面包括组织倾向、组织结构、工作设计和任务特征。

Hendrix,W.H.(1995)等人的研究中,将引起压力的因素分为3类:组织内部的因素、组织外因素和个人特 征。

Summers,T.P(1995)等人将引发工作压力的原因分为四类:个体因素特点、组织结构特点、组织过程特点、角色特点。

罗宾斯((1997)确认了三种类型的潜在的压力源:环境、组织和个人压力因素,并认为这三种因素是否会导致现实压力感的形成取决于个体差异(如工作经验、个人认知等)。环境因素包括经济、政治和技术的不确定性;组织因素包括任务要求、角色要求、人际关系要求、组织结构、组织领导作风和组织生命周期;个人因素则包括家庭问题、经济问题和个性特点。

近几年,我国对工作压力源的研究比较多,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两方面,一类是通过调查,对某一行业、某一岗位的工作者的压力源进行识别;另一类是以压力源中的某一变量为研究对象,剖析该变量与其他变量的关系。

第一种研究所涉及的对象包含了各个行业、岗位的工作者,有医生、教师、公务员、科技工作者、知识型员工、经理人员等,基本上都是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该类工作者的工作压力源进行了分析,也有的学者只做了定性分 析。

张继红(2005)通过对航天科技人员工作压力与绩效的相关性分析,发现航天科技人员所承受的工作压力主要来自于“工作环境”、“工作角色”、“组织、人际关系”、“工作回报”和“工作时间”五个方面。

舒晓兵(2006)对我国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源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赵春燕(2007)对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三类研发人员的工作压力状况进行比较研究。

第二种研究一般就工作压力源中的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以进一步明确工作压力源中的变量之间是否相互影响及影响程度。

马可一(2000)在工作情景中认知资源与职业关系的研究中,把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分为任务压力、竞争压力、人际压力和环境压力四个部分。

汤毅晖(2004)对管理人员工作压力源、控制感、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研究,探讨工作压力源、控制感、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关系。

曹静(2005)研究管理人员工作压力源与工作倦怠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其中将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作为中介变量同时引入工作压力源―工作倦怠的研究。

弋敏(2007)对知识型员工工作压力实证研究,知识型员工的主要工作压力源分别为工作任务、工作背景和氛围、职业发展、人际关系及组织结构和文化。

三、压力源的测量

工作压力的准确测量是研究工作压力管理的基础,国内目前尚未研制出较为成熟的工作压力测量工具,大多直接借鉴使用国外的压力测量工具。比较有影响的、广泛使用的工作压力测量工具主要有:

1.职业压力指标量表(OSI)

职业压力指标量表是Cooper Sloan和Williams于1988年设计的测量工作压力的一个指标体系。它从压力源、个性特征、控制源、应对策略、工作满意度、生理健康状况和心理健康状况七个方面来全方位地衡量工作压力状况。

2.McLean’s工作压力问卷

McLean’s工作压力量表中的问卷是美国心理学家McLean教授编制的。该问卷由应对能力、工作满意度和工作压力源三个量表组成。

3.工作内容问卷

著名的工作压力JD-C模式的提出者Karasek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研制了工作内容问卷。该问卷原用于工作压力与高血压、心脏病的关系研究,现已被广泛应用于评价职业人群的工作压力水平。

4.工作控制问卷

工作控制问卷是美国国家职业安全卫生研究所的Hurrell和McLaney于1988年研制的,该问卷主要从工作压力源的角度来衡量个体面临的压力,调查内容与个体对工作情境中的人、事、物的控制程度密切相关。

5.职业压力问卷调整版(OSI-R)

职业压力调查量表最早是由Osipow于1981年设计的工作压力测量问卷,经过20年的使用和反复修订完善,于1998年重新推出了该量表的调整版本。OSI-R量表由职业角色问卷、个体紧张反应问卷和个体能力问卷三个量表构成,共有140个测试项目。

6.工作压力量表

Paker和Decotiis(1983)编制的工作压力量表,已在许多研究中得到使用,并被证明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 度。

目前国内还没有较为成熟的工作压力测试工具,研究者大多是借鉴和使用国外的压力测量工具,但还有部分学者在对我国不同行业职员工作压力的研究中,结合国情和行业特点,在传统测试工具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完善,设计出了新的压力测量工具。

四、研究展望

综上所述,各种理论从不同的侧面分析了压力的形成,如何将上述工作压力理论加以综合考虑,以期能完整解释实际的工作压力现象,这值得进一步研究。

现实生活中极少有纯粹的单一性压力源,多数压力源都包含两种以上的因素,几种压力源之间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今后对压力源的研究,一般都应该把几种压力源作为整体加以考虑。

不同的压力源测量工具,对企业的压力管理提供了指导。早期的压力研究较多采用横切面法,最近的压力研究中注意更多运用纵向研究设计。

压力管理中的相关理论,几乎都是以国外特别是西方企业文化为背景的,这些理论和模型在我国企业文化背景下的适用性有待进一步验证和深入研究。

作者单位:首都经贸大学

北京服装学院

参考文献:

[1]舒晓兵.管理人员工作压力源及其影响[J].统计研究,2005,(9):29-35.

[2]石林.工作压力理论及其在研究中的重要性[J].心理科学进展,2001,(10):433-435.

[3]徐长江.工作压力系统研究:机制、应付与管理[J].浙江师大学报,1999,(5):29-35.

[4]马剑虹,梁颖.管理者工作压力高阶因素结构分析[J].应用心理学,1997,(2):21-26.

[5][美]斯蒂芬•P.罗宾斯著,孙建敏,李原译.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478.

大学生心理压力论文例9

本文力图采用问卷和访谈等形式,对一个地区的乡镇公务员的心理压力情况进行调查采样,分析该地区乡镇公务员心理压力产生的原因,发现大多数公务员的心理压力来自于社会舆论的压迫、晋升竞争的激烈、乡镇环境的限制、工资福利的缩水、人际关系的紧张等,导致个人产生抑郁、暴躁、失落等负面情绪,进而阐明公务员心理压力导致的心理问题将对国家、社会、他人和自身产生的负面影响,最后针对上述分析,提出具有可行性的调适方式,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将公务员,尤其是乡镇公务员的心理压力重视起来,在思想上强化公务员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关部门积极开展心理辅导工作,在工作上完善各类考核制度,建立和完善晋升、奖惩、绩效等激励机制,为乡镇公务员提供更多提升素质和交流学习的机会,营造一个健康、积极的组织生活环境,让乡镇公务员能够拥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更好的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Abstract

Psychological pressure and adjustment of township civil servants in Ningjiang district of Songyuan

Currently Chinese reform has entered a phase of toughness and hardness. Social politics, economy and culture are developing rapidly. Social revolution is speeding up. The functions of government in all directions are particularly important. Civil servants,as the executor of party and the countrys various lines, principles and policies, areconfronted with unprecedented challenges and pressure. Township-village, the smallest administrative unit, the public service of its government plays a direct role on the ruraland peasant masses. Compared with the civil servants at the state, provincial,municipal and county levels, the job content of the township civil servants is more detailed,trivial and complicated, the responsibility for them is greater .and the test of their psychological endurance capacity is more rigorous. Being the bridge and link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public,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township civil servants are not only related to their health and work efficiency, but also possibly affectthe image of the government and the quality of social services. Therefore, seeking the method of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for township civil servants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his article tries to investigate the psychological pressure of township civil servants in some district by the forms of questionnaires and conversations. When analyzing the reasons for the psychological pressure generated among the civil servants in this district, it is found that the pressure is principally originated from public opinions, fierce promotion competition, shrink of wages and benefits and stressful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which lead to depression, irritability, sense of loss and other negative emotions. It further clarifies the influence of psychological problems caused by psychological pressure on the state, society, the others and themselves.Finally based on the above analysis, the feasible suggestions for adjustment method is put forward. The relevant government departments should place emphasis on psychological pressure problems of civil servants, especially at grass-roots in township.

Mentally it is deserved to carry out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by means of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which could be provided by relevant government. Practically various assessment systems should be improved, the incentive mechanism of promotion, reward and punishment should be established, more opportunities for exchanging and studying to enhance self-capacities should be provided and a healthy and positive organizational life environment should be created. In this way, the grass-roots works in the village and towns can have a benign psychological state and offer a better service for socialist construction.

Key words: township civil servants, psychological pressure,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绪 论

(一)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1、选题背景。

2017 年 10 月 18 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做的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1]乡镇是国家政权的执政基础,是社会的基础层面,为三农提供的各项社会服务都要由乡镇公务员去逐项实施。乡镇公务员担负着教育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发展农村、建设农村、稳定农村的重要职责,乡镇公务员的战斗力和凝聚力直接影响到民心向背、事业兴衰。

乡镇公务员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发展和进步,很大程度上还将直接影响到社会公共服务的质量和管理的水平。由于乡镇公务员的工作强度大、困难多,承受的心理压力普遍较大,极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所以,研究乡镇公务员心理压力及调适方法非常必要。本文试图通过调查问卷、个别访谈等形式进行深入调研,了解现阶段乡镇公务员心理压力的现实情况和表现,结合国内外关于公务员心理压力的相关理论及缓解心理压力方法的研究,对松原市宁江区乡镇公务员心理压力产生的原因和影响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具备可行性的调适方法,帮助乡镇公务员改善心理素质建设,提升心理健康水平,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2、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目前,国内外各类学者大多从公务员制度改革、公务员激励机制、公务员绩效考核、公务员反腐败及政府廉政建设等方面探讨公务员的管理问题。就相对有限的关于公务员心理的研究成果来看,也多局限于中央、省、市等较高层次的政府,少数对乡镇公务员的研究也是着重于领导干部级别。本文从乡镇普通公务员的层面研究其心理压力的产生原因及调适方法,它的理论价值在于增强了对于公务员心理方面的研究力度,而文章的研究方向和相关结论同样是对前人理论成果的一种补充。

(2)现实意义。

由于国家、省、市级的公务员处于国家权力的核心位置,负责相关政策的制定,着眼于统筹规划,压力主要来自于对工作的科学性、规律性、可执行性的不确定,与国家、省、市级公务员相比,乡镇公务员处在政治体制的最基层,除了要负责对上级下达政策的贯彻实施,更要肩负提高最底层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维护基层社会长治久安的重任,这样的工作更加琐碎、事务更加繁杂,承受的心理压力也就更大。针对这一情况,很多地方都开始对公务员心理进行一定的干预,但往往侧重政治说教,效果并不理想,对于缓解公务员面临的心理压力,解决公务员因压力大引起的各种心理问题未能起到良好作用。

本文通过对乡镇公务员心理压力的调查分析并结合笔者自身在乡镇的基层工作经验,可以有效发觉乡镇公务员的心理压力源,找到导致他们工作兴趣减弱,敷衍,搪塞,推诿,效率不高,工作失误增加等问题的原因,进而消除干扰其生活工作等方面的阻力因素,大幅提升乡镇公务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热情。同时,通过对乡镇公务员心理压力的调查分析也为加强乡镇公务员队伍心理素质建设提供一些决策参考。因此,本文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文献综述。

1、国内外关于心理压力概念的研究。

在 20 世纪初,国外学者对心理压力的研究就已经起步,但是对于心理压力的本质却没有做出明确的定义。到了 20 世纪 30 年代,哈佛大学生理学家卡农最早将压力一词纳入心理学的范畴。[1]美国的心理学家谢耶斯在 1958 年提出压力是身体对任何作用于它的需求的非特殊反应。[2]约翰M伊万诺维奇和迈克尔T麦特森将压力表述成是个体对于环境的反应,[3]特里贝尔和 J.E.纽曼认为压力是由于人与工作发生了内部反应后人所表现出的一种状态,[4]后来弗雷德卢桑斯对这两种说法进行了提炼,认为压力就是各种外部因素致使组织里的成员生理和心理上出现的变化。[5]20 世纪 90 年代,着名学者徐长江对压力进行了定义,他认为压力是在工作中压力源经常性的对个体进行影响,从而造成了该个体生理和心理以及行为的一系列变化和反映。[6]李中海和廖建树认为压力是当个体感知到结果与目标不能成正比的时候,心理和生理产生的一系列的反应。[7]朱敬先提出压力的内涵非常复杂,主要分为压力源、对威胁的感知和表现出的焦虑,[8]石林认为心理压力是人们对于那些要求高、难度大的工作所产生的心理反应。[9]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对工作压力开展研究越来越多,以工作压力为研究方向的研究报告数量激增,成为了各类相关学科的一个热门研究课题。综合国内外学者对心理压力概念的阐释,本文中将所探讨的心理压力界定为人类在遭遇一些超越自己认知范围和承受能力的事物时产生的一种主观反应和感受。

【由于本篇文章为硕士论文,如需全文请点击底部下载全文链接】

(三)研究的主要方法

(四)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一 松原市宁江区乡镇公务员心理压力现状

(一)松原市宁江区乡镇公务员基本情况

(二)调查问卷的发放及分析

二 松原市宁江区乡镇公务员心理压力的成因

(一)制度因素

(二)地域因素

(三)人文因素

(四)自身因素

三 松原市宁江区乡镇公务员心理压力导致的不良影响

(一)对公共利益的影响

(二)对工作效率的影响

(三)对集体团结的影响

(四)对个人健康的影响

四 关于松原市宁江区乡镇公务员心理调适的建议

(一)为乡镇公务员队伍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二)提高对乡镇公务员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

(三)为乡镇公务员的全面发展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四)提高乡镇公务员自我调适的能力 结 论

本次研究主要针对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五个乡镇的公务员的心理压力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对心理压力的成因、影响的讨论和列举,结合当地实际,提出具有可行性、普适性的调适方法,力图帮助宁江区以及其他地区的乡镇公务员缓解工作和生活给予的心理压力,提升乡镇公务员队伍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通过问卷调查以及个别访谈的结果可以看出,无论性别、年龄、学历以及工作岗位,大多数乡镇公务员都表示,自己内心经常会感到空虚,乏累,心理压力很大,这些压力有的来自于工作内容、有的来自于人际关系、有的来自于职业前景,但是却往往找寻不到一个合适的发泄途径,心情经常处于低落、无助、甚至暴躁的状态,只能通过吸烟、酗酒等不良的习惯进行缓解,影响了自己的身体健康。

大学生心理压力论文例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住院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00例,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0例。观察组男69例,女31例,年龄55~81岁,平均68岁。小学文化22例,初中29例,高中有18例,大专及以上31例。原发性高血压分级情况:1级35例,医学论文,护理学论文,临床医学论文,药学论文,泌尿论文,妇产科论文2级47例,3级18例。对照组男55例,女45例,年龄55~82岁,平均71岁。小学文化23例,初中31例,高中22例,大专及以上有24例。1级原发性高血压36例,2级30例,3级34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和原发性高血压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治疗与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开展的护理干预。

具体方法:①心理的干预:对于初发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由于缺乏对疾病的认识,对治疗效果和预后恢复存在担心。需要加强对患者心理上的干预,医学论文,护理学论文,临床医学论文,药学论文,泌尿论文,妇产科论文在入院后需要与患者进行交流和沟通,掌握患者心理的状态,让患者对原发性高血压危害性和治疗的控制效果有一定的了解,提高认知度,确保患者对治疗积极配合,增强信心战胜疾病,以减轻精神压力,让患者拥有良好心情并保持心理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