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大学生红色文化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3 15:22:58

大学生红色文化论文

大学生红色文化论文例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6-0203-02

同志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1]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其社会责任感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民族复兴、国家强盛,也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成长。红色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则为培育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并开辟了新的路径和方法。

一、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表现

社会责任感,是指社会群体或者个人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为了建立美好社会而承担相应责任、履行各种义务的自律意识和人格素质,是社会群体或者个人对价值观、忠诚、良知、信仰的认同,是个人价值观、态度和信念的表现[2]。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思想敏锐、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热心于公益事业,敢作敢为,富有正义感。但是随着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一部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却呈逐渐下降趋势。

1.理想信念迷茫,信仰缺失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大学生的价值观凸显出多元化、多层化、多变化的特点,一部分大学生受不良思想的影响,在社会价值取向上呈现功利化、物质化倾向,他们缺乏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念,信仰缺失,人生价值取向迷茫。从我们对200名学生的调查显示,信仰共产主义的占30%,有的占7%,而没有信仰的占22%;50%的大学生无法回答活着“应该怎样活着的问题。同时,他们注重个人发展,个人价值的实现,而忽略社会的需要。如在问及“你认为人生最大的幸福在于――”这一问题时,62%的学生认为人生最大的幸福在于事业有成、家庭美满,而只有16%的学生认为为他人和社会做出贡献才是幸福的。

2.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90后”,他们一出生看的是美国大片,吃的是肯德基,娱乐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大多数学生由于没有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炼,并不懂得生活的不易,以至有43%的学生认为在现代社会没有必要宣传“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红色精神;在生活中,他们劳动观念淡漠,追求享受,穿品牌、讲排场甚至有些学生不顾及家庭经济条件,盲目攀比,过度消费;在学习上,一部分学生面对学习中的困难,并不是知难而上,而是逃避学习责任,在学生中任意逃课、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的现象屡屡发生。

3.集体主义精神欠缺

当代大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长期处于家庭的关怀和保护之下,也就逐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再加上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使得个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地位逐渐得以确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这一种价值取向也影响到了大学生,他们注重自我发展,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以个人利益为重,缺乏对集体和社会的奉献精神,缺乏相互之间的协作观念,不当竞争造成同学之间关系紧张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红色文化在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中的价值

红色文化是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由中国共产党人、一切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是马列主义、思想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其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感染力强,对培育和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弘扬红色文化,有助于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价值观的核心,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理想信念,就没有凝聚力,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和方向。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3]同时他还强调指出,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要特别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下两代,一定要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红色文化中蕴含有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真理、为共产主义奋斗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凭借这一信念,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强大敌人,取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了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把红色文化贯穿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去,有助于帮助当代大学生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其献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从而自觉地把个人的人生目标和祖国前途命运联系起来,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融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

2.弘扬红色文化,有助于培育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责任感

爱国主义和民族责任感是社会责任感的核心,爱国主义是人们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情感和为她的独立和富强而斗争的献身精神。它是动员、鼓舞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动力,是增强国家经济实力、国际实力、民族凝聚力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4]。诞生于中华民族危亡关头的红色文化蕴含了无数中国共产党人对祖国的挚爱之情,他们为了取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怕牺牲、前仆后继,英勇斗争,塑起了一个个经典的爱国事例。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使他们感性地认识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从而陶冶其情操,升华其心灵,激励其精神,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责任心。

3.弘扬红色文化,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

大学生是社会中具有较高素质的群体,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他们的道德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关系个人的健康成长。从目前来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主流是好的,但是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大学生中也存在许多不良的道德现象,如诚信意识淡薄、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善恶不辨、荣辱不分、社会公共道德意识淡漠等,这些思想的存在严重冲击了我们的伦理道德底线。红色文化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记载了革命先烈们英勇奋斗的英雄业绩和高尚品德,且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还“形成和发展了许多优良的传统道德,如实事求是、艰苦奋斗、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等,这是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的精神。”[5]这些精神为大学生道德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源泉,将红色文化资源中所蕴涵的道德情操贯穿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去,使其在生活和学习中自觉养成艰苦朴素、吃苦耐劳、奋发向上、自强不息、团结互助、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形成稳定的社会责任意识。

三、运用红色文化,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路径选择

1.优化教学手段,把红色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课教学中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这就要求各高校要制定中长期规划,把红色文化资源引进课堂,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奋斗历史,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中重点安排红色文化教育专题讲座;并把红色文化贯穿于其他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教学中。同时,结合本地区实际,抓好“红色教材”的开发。如我校就充分利用遵义红色文化资源,把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娄山关战役等历史事件编写成教材,让学生了解历史,领悟长征精神。其次,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生动、形象、具有感染力的特点,改变过去“满堂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单一枯燥说教的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音像式教学、网络式教学等形式,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过程中,把红色文化极其深刻底蕴带入学生心灵深处,使其明确地认识到自身所肩负的历史责任,树立起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坚定志向,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逐步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2.把红色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

校园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和有效载体,是校园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了把红色文化更好地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高校可以通过开设红色网站、利用学校的校报、学报、广播等媒体加强对红色文化的广泛宣传和教育;利用重大纪念日开辟红色讲坛或论坛,组织红色演讲,开展红歌竞赛;与相关媒体合作,开展各种红色文化活动等,激发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责任感,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自觉地将自我发展与国家民族的振兴和繁荣相结合起来,积极履行对他人、社会和国家所承担的责任,关爱他人,团结协作,回馈社会,逐步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3.把红色文化融入到社会实践中去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单凭某一种形式是难以达到教育的实效。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把红色文化融入到社会实践中去,一是在节假日可以适当地组织学生参观红色圣地、革命遗址、名人故居,体验红军生活,重走红军路等活动,积极邀请一些参加过革命战争年代的老红军、老战士到学校做革命传统报告,讲革命传统故事,帮助他们重温历史,坚定信念。二是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服务活动。如通过组织大学生到老区进行社会调研,开展学习革命传统、走访革命先辈及后人、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服务于老区人民等活动,帮助大学生拾回淡忘的历史记忆,也使他们在活动中接受教育,深刻感悟革命先辈们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通过积极参加关爱弱势群体、义务支教、保护环境、科技创新、勤工俭学等活动,增强自身的道德观念和责任意识,从而坚定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仰,并为实现崇高的社会理想而承担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迈向新世纪,创造新业绩――同志代表党中央在共青团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祝词[Z].

[2]方凌瑾,唐良.强化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打磨现代人才的品质[J].高教论坛,2005,(1).

大学生红色文化论文例2

党的十报告中提出:“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红色文化作为一种民族精神,是中国先进文化建设重要的阶段性成果。红色文化也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教育资源,它凭借丰富的内涵、多样的表现形式、独特的功能,可以有效的充实和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革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方向。

一、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要价值

红色文化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长期革命实践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革命战争年代和和平建设时期所遗留的纪念地、标志物及其承载的革命精神、革命文化、革命理想和革命作风为基本内容的一种特色文化,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文化资源的实质主要体现为爱国主义精神、理想信念、集体主义精神、群众利益至上、艰苦奋斗、积极向上,这就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鲜活的内容和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特殊的价值。

(一)培育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列宁说过“:爱国主义就是人们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红色文化本身就是爱国主义的文化,包括了许许多多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取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英勇奋斗的经典爱国事例,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壮烈场面。它有利于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弥补了用传统说教的方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不足。将红色文化引入校园,通过优秀民族文化的载体解读红色文化,既加深了对革命传统的理解,又增进了青年学生的民族情感,通过这种教育方式,使大学生更具体、更深切地体会和领悟爱国主义的情怀,增强民族责任心。

(二)培养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

集体主义的最高标准是一切言论和行为符合人民群众的集体利益。其科学性在于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以集体为重,以个人为轻。换句话说,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红色文化充分体现了这种集体主义精神的内涵。在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蕴含的集体主义精神,充分运用红色文化包含的集体主义经典实例,革命人物和感人事迹等,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克服个人主义的蔓延趋势,以此培养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

(三)坚定大学生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理想是与奋斗目标相联系的有实现可能的信念和追求。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过程,要充分认识到理想实现的长期性、艰巨性、曲折性,正确对待实现理想过程的顺境与逆境。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思潮涌人中国,社会的价值观日趋多元化,而大学生作为年轻的一代,其思想易受影响和波动,甚或偏离社会主义方向,因此,通过红色文化教育,可帮助大学生坚定其社会主义方向。红色文化本身是一种生动的理想信念教材。

(四)培养大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

艰苦奋斗精神是一种不怕艰难困苦,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乐于奉献的英雄顽强的斗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实践相结合过程中产生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作风,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回顾党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每一次成功,每一个胜利,都离不开艰苦奋斗。因此,我们要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蕴含的艰苦奋斗的事例,加强对大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在全社会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五)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

红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是在批判性的吸收了中外传统文化的精髓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纵观整个中国革命史,每每在生死攸关的历史时刻,中华儿女总能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前进道路,总能创造性的提出适合具体情况的理论支撑。今天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建设新的历史征程中,我们要充分吸收红色文化中我党和人民群众不断创新的经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切实加强对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积极创造有利于创新的良好外部环境。

二、利用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价值多元的挑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当代大学生比父辈享有更多的物质条件,同时在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上也有多种选择,这些方面都或多或少的影响着他们的成长。然而红色文化正在他们的观念中逐渐淡去,大多数大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仅仅是片面的、笼统的、肤浅的。再加上市场经济和全球化趋势的加剧,使得不同群体,不同文化、不同地区间的交流和对话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和必然趋势,这样各种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在同一个历史的平台相互碰撞,冲突更为激烈,这也使得价值观多元化趋势更加明显。多元价值观的存在,就会给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很多新的挑战。比如当前出现的过分物化倾向和对个人主义的盲目追求,都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红色文化资源所蕴含的集体主义的主流价值观,这导致在新时期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巨大的挑战。

(二)网络的全面渗透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成人们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媒介,因此互联网日益成为大学生传播信息和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同时,互联网也是一把双刃剑。就其正面的文化影响而言,它有利于更好的传播主流价值观念,有利于更好的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有利于更好的把握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的变化和发展趋势。但是另一方面,互联网的产生源于美国,所使用的语言技术都来自于美国,网民会自觉或者不自觉的接受“美国文化”的影响。我们必须看到是,西方文化利用互联网对我国实行文化侵略和文化渗透,力图占领大学生的思想领域。此外,由于网络信息的良莠不齐,会导致那些宣扬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错误信息快速、大范围的传播,严重污染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环境,也增加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弊端

普通高等学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当今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感兴趣,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充实的内涵,苍白空洞。就内容方面来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内容上单一,许多内容都是对初中高中内容的简单重复,学生提不起兴趣。大学里有些老师往往采取照本宣科,红色文化在传授的过程中本身所蕴含的革命精神、革命文化、革命理想和革命作风等特色文化并没有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得到有效的应用。包括在思想道德上,他们渴望得到疏导,但思想政治理论课却很难得到令人心悦诚服的答案。

三、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现途径

(一)建设良好的高校校园红色文化环境

马克思曾说过“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良好的红色文化氛围对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开展各种形式的红色文化主题活动。要把红色文化内在的育人功能合理的融入到各种活动中来,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红色校园文化活动。这样不仅丰富了学校的日常教学内容,还可以潜移默化的培养他们良好的红色文化道德品格。另一方面,教育部门要制定合理的规划和指导意见,增强大学生红色教育的操作性。加强高校红色校园的规划和建设,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感染力强、内容真实的特性,科学合理的整合大学生校园红色文化教育媒介。

(二)开辟红色文化教育的新途径

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互联网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网络日益成为人们学习交流的重要渠道。网络越来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最快捷、最方便有效的途径和手段,对人们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都产生乐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大学生更是走在时代的前沿,他们成为掌握高科技手段的新新人类,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红色文化要广泛的实现其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必须要与当今最佳的现代化的传播媒介网络相结合,扩大红色文化的传播空间和渠道,实现红色文的网络化,从而实现其传播主流价值观念的目的。

(三)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整个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他们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和掌握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红色文化价值的实现程度。所以,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培养他们坚定的政治信仰,培养他们忠实履行红色文化所蕴含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和意识。只有具备坚定政治信仰的人,才能够忠实的传承红色文化内在精髓,才能够积极投身于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合格人才的伟大事业当中。其次,要培养他们扎实的有关红色文化的专业理论素养,还要鼓励他们提高自身卓越的研究能力。只有具有较深的理论素养和扎实的实践经验的人,才能够把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巧妙的运用到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并且把红色精神在继承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扬光大。最后,要完善培养和管理机制。要建立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专职队伍的保障和激励机制。完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专业职务系列,从思想政治教育专职队伍的实际出发,解决好他们的教师职务聘任问题,鼓励支持他们安心本职工作,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专家。

“红色文化”作为我国先进文化的核心,其在新时期的价值是巨大的,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弘扬“红色文化”精神,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思想保证。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水平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命运,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红色文化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责任感,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利于坚定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方向和理想信念。创造性的把红色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有利于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社会舞台上不断发展、壮大自己,培养一批又一批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才兼备的高端人才。(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罗春洪.弘扬红色文化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研究[D].南昌大学,2007.

大学生红色文化论文例3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1-0268-0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深刻指出,应对大学生“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深入开展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1]。红色文化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它蕴含着坚定信念、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爱国为民、争创一流等革命精神,是开展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教育资源。高校要充分利用红色文化来教育当代大学生,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教育功能,培养大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劳动及艰苦奋斗、勇于拼搏、无私奉献、清正廉洁的高尚品质,是加强和改进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和迫切需求。

一、红色文化的科学内涵

探讨红色文化的科学内涵,首先必须对文化的内涵做出界定。对文化的理解目前比较主流的观点是将文化划分为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两个范畴。广义文化是指人类在其实践活动中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文化仅指精神活动成果(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我们把文化简单视作单纯的精神活动的成果(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时不免会陷入物质生产成果和精神生产成果边界模糊的问题之中。“‘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受到物质的‘纠缠’,物质在这里表现为振动着的空气层、声音,简言之,即语言”[2],“最鳖脚的工程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就在于,劳动的结果在劳动之前就己经观念地存在着”[3]。马克思认为人类的精神活动不能离开物质中介而单独存在,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成果的和精神成果从一开始就是相互依存、统一于人类实践活动的始终。从这个角度理解红色文化,把红色文化仅仅定义在精神活动的成果上是不妥的。按照以上逻辑我们可以这样界定红色文化:红色文化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广大人民为实现民族解放与独立、国家富强与民主的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红色文化包括丰富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其中,物质文化主要有:烈士纪念碑、博物馆、纪念馆等实物;制度文化主要包括革命年代和建设时期形成的理论、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等;精神文化主要涵盖战争年代铸就的苏区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以及改革开放中形成的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革命精神和建设精神。

需要注意的是,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形成的,由革命文化构成,但又不等同于革命文化,它是在革命文化的基础上产生又超越了革命文化的新质的文化形态。具体地讲:首先,从红色文化的发展历程来看,红色文与中国共产党诞生、成长、发展相伴相随,大致可以分为起源至形成期是在19世纪30年代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丰富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完善于建国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等三个阶段。其次,从红色文化的主要内容来看,红色文化是从“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到“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然后发展到“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后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其中新民主主义文化是红色文化的主流,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红色文化的完善。

二、红色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年代和建设时期铸就的红色文化,具有引导性、渗透性和教育性。红色文化通过物质与文化、有形与无形等载体,以多样的形式、多元化的形态表现出来,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精神引导力和精神凝聚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分析红色文化的科学内涵,将红色文化融入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有利于满足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需求,有利于保障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有利于丰富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利于增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有利于满足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需求

需求不仅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联系的天然纽带,更是社会和人自身发展的原动力,人类的一切活动无非是使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使自己的需求对象化、现实化。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丰裕,但精神文化却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当前,消费主义和文化娱乐占据了我们大部分的时间和思想空间,其中恶搞理想、解构崇高、追求另类一时甚嚣尘上。我们可以看到,大众文化更多地关注了人们生活的娱乐性和趣味性,但它缺乏引领社会主流价值的塑造和整合能力,缺失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红色文化作为在革命斗争中经历炮火洗礼和鲜血浇灌的先进的文化,它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优秀理论成果,还秉承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中蕴含着对理想的追求、对信念的坚守、对未来的向往,蕴含着乐于奉献、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高尚品质。这些理想、信念、品质正是当代大学生发自内心的渴望与追求,大学生能够从革命者身上寻求生命的意义和快乐的真谛。红色文化唤起了当代大学生隐藏内心深处的感动和热情,带给他们健康的精神食粮,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需求。

(二)有利于保障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

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在革命斗争中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红色文化,天然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具有教育导向功能。在腥风血雨的革命斗争中,广大共产党人牢牢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政治,激励着他们克服各种困难和挫折,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强大的敌人,取得革命的最终胜利,创造人类史上的一大奇迹。进入新世纪,有些大学生价值观发生错位,追求自我化、低俗化和物欲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物欲主义在大学生群体中屡见不鲜。红色文化所蕴育的崇高革命理想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为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供了正本清源的作用,有利于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科学的理想信念,教育大学生把追求社会价值和实现自我价值结合起来,在为人民群众谋求利益的过程中实现自己利益,保障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方向。

(三)有利于丰富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高校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就是要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红色文化“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融合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形成的革命传统精神与革命文化,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与仁人志士在革命战争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崇高的人格魅力与道德情操,凝结了中国共产党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中提出的一系列治党治国的新理念、新方略与新政策”[4]。红色文化是一部比较完整的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历程的生动历史教材,是集革命传统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于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最好表现。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科学内涵,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艰苦奋斗的吃苦精神,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无私奉献的集体主义精神,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清正廉洁的奉公精神,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不懈进取、敢闯新路的创新精神,从而进一步丰富和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四)有利于增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指在方法上的可操作性、在实践中的可行性并能够产出良好的结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而且还贯穿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始终。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所产生的精华,集中体现了革命老前辈的思想道德素质,对我们教育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优质、丰富生动的教材,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理论来源,也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创新载体。高校可以把红色文化列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堂教学中,并邀请老红军、烈士后代到课堂亲自授课,可以通过组织大学生参观革命遗址、唱红歌、看红色影视等为主题的红色文化教育活动,让红色文化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教材,能够把枯燥乏味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转变得生动活泼,能够把传统灌输式的理论性教学转变为“活动―体验”式的情感教学,能够把封闭式的教学形式转变为开放式的教学形式,让大学生在亲身体验中主动接受、消化并吸收红色文化所蕴涵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达到“寓教于游、寓学于乐”的效果,从而极大地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

大学生红色文化论文例4

第一,通过红色文化明确方向。大学生群体是社会民族乃至于国家发展的希望,在大学阶段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要目的是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与此同时,当代大学生与互联网发展处在相同时期,所以在生活学习中均离不开网络的帮助[1]。作为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师在教学中渗透红色文化也是经济全球化、互联网双重影响的结果,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也是一项难度较大的任务。将红色文化作为载体,引领大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理论,将个人精神和红色文化紧密连接,端正错误的认知理念,始终保持正确政治方向,是今后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的基础。

第二,通过红色文化获得丰富的教育资源。一直以来的实践中形成了红色文化,其中涵盖丰富资源,尤其是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资源。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将红色文化作为优质资源,向广大学生介绍革命时期的英勇事迹、中华民族奋斗历程,可以使大学生形成民族自豪感,树立文化自信[2]。例如,教师可以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潜移默化地熏陶大学生思想,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这对于高校立德树人教育也是一项非常有效的方法。

二、红色文化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的思路

在全球思想文化不断融合的当下,各个国家文化思想、价值理念相互碰撞,对当代大学生带来直接影响。尽管大学生思想积极向上,但是仍然有个别学生面对未来比较迷茫,甚至还存在责任感不强、合作观念缺失等问题。为此,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端正大学生思想的有效方法。

将红色文化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中,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三点基本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深入落实立德树人这一项任务。为了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红色文化的有效渗透,要为教育理念赋予时代感,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在红色文化中选择有深度内涵的元素作为拓展资源,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双管齐下[3]。除此之外,在大数据时代下开展大学生教育,也应该采用多元化教育载体,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效性,使红色文化能够对大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不仅可以丰富教学资源,也能够带领大学生群体更加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实践红色文化精神,对红色文化内涵有更为深入的认知。

三、红色文化引导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建议

(一)课堂教学中拓展红色文化资源

学生作为被教育者,在课堂教学上拓展红色文化资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最为基础的渠道。将红色文化当作载体,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不断实践。教师要保证自身的文化专业理论以及教学经验,参与红色研修基地学习活动,提高理论教学水平,在大学生教育中实现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融合,并且在现有课程体系中探索红色文化育人教学模式,选择最具当地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作为教学素材,开展理论教学期间,必须要创新思维定式,引入红色文化相关案例,利用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加强学生在课堂上的获得感,播放相关影视片段,采用更容易被学生接受的形式渗透红色文化与红色精神。期间便可以深切感受红色文化在现代化社会中带来的影响,将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不仅可以营造红色文化教学环境,也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红色文化内涵、端正价值观。

(二)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红色文化

高校创建校园文化不仅可以改善教学环境,对于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而言也是一项有效的手段。通过红色文化校园建设,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能够优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效果。在校园文化中融入红色文化资源,促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红色文化,充分发挥出红色文化的推动作用,学习红色文化内涵与精神。例如某高校专门组织红色文化教育活动,并且设计了西柏坡精神主题活动,所有学生参与活动,自由选择革命故事演讲或者红色论坛讨论会,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除此之外,高校为了实现红色文化的深入渗透,也可以将红色文化资源体现在校园网站当中,向学生推送革命英雄的光辉事迹,从思想上引导学生能够传播优良革命传统,提高大学生群体的道德素养。

(三)社会实践融入红色文化精神

高校教育除了基础理论以外,还应该要积极组织教学实践活动,特别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优势,分别在教材、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中得到渗透,促使大学生可以从多个领域与视角感受红色文化。鉴于此,高校立足于大学生的生活,明确学生教育主体地位,使教材内容红色文化资源与实践活动充分融合。组织多元化实践活动作为红色文化诠释的不同方法,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大学生到当地的博物馆参观,也可以到革命家故居切身感受红色文化,利用大数据技术模拟再现红色文化场景,加强红色精神感染力,对大学生的价值观、辨识能力给予正确指导。除此之外,高校为大学生布置社会实践任务,学生可以自己参与,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参与。深入革命老区切身感悟革命家艰苦奋斗的历程。如此一来,凭借直观且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使教育实践得到升华。大学生参与红色文化主题的实践活动,培养自身的社会责任感,树立爱国主义情怀,也可以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红色文化论文例5

教育专家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塑造健全的人格,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在于帮助生命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发展的一切作为”①。但在实际教育教学中,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存在着严重的“无人化”或“人的片面化”倾向,这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学生生命的正常发展。进入中专学校的学生,其认知心理、理想信念、道德素养等都直接受到了伤害,他们在这些方面也迥异于其他学生群体。他们的心理机制、理想信念、道德素养决定他们需要的不是现实规范的束缚,而是榜样示范的感召;不是抽象的理论教育,而是内心感悟的舒张。惟其如此,方能有利于他们生命的发展。所以红色教育之于他们的生命成长犹如心灵鸡汤,有助于健全他们的人格心理,培养社会荣辱观,培植理想信仰,弘扬爱国精神,提升生命质量,使他们在种种不同的活动领域中愈益自主、自觉和自信,让其生命成功发展。

当代,追忆“红色精神”理应始自上世纪90年代的“翻唱红歌”,但学界从各个视角对“红色文化”进行理论研究却主要在2000年以后。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民族的思想素质和砥砺当代人们的精神风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自2008年以来,在重庆市委的大力倡导和组织推动下,唱红歌已成为重庆市人民自觉参与的文化活动,并在全国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和政治影响,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评价。②此后,唱红歌逐渐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江西卫视甚至把红歌年会当做一个固定的文艺节目。在此背景之下,“红色教育”逐渐进入教育理论的研究视野,红色教育的价值也日益显现,形成了一系列的红色教育理论成果。

从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来看,国内对红色教育的研究理论性资料并不是很多,比较有影响的理论研究资料有:龙海平的《大学生红色教育存在的问题、原因与对策》、占毅的《高校红色教育教学资源整合探究》、王海建的《论红色教育与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契合》、杨六栓的《论红色资源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契合》、罗海英、乔湘平的《增强大学生红色教育有效性的对策研究》、张文、蒋纯红的《红色教育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乔湘平、李晓翼的《红色教育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研究》等。相对而言,更多的文章是对“红色文化”的研究,如刘寿礼的《苏区“红色文化”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研究》、程东旺、黄伟良的《红色文化与心灵洗礼》等。此类研究主要是以“红色文化”研究为载体将其扩散至文化、经济、时代精神研究等方面。红色教育理论研究成果主要表现为:

一、红色教育的内涵界定及其价值研究

对于什么是红色教育,目前学界尚无一个统一的界定。颜茵在《贵州红色教育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文中认为,红色资源一般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革命斗争和建设中形成的伟大精神及其载体,包括物质与精神两种形态,其中物质是载体,精神是主体③;红色教育则是运用红色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罗海英、乔湘平在《增强大学生红色教育有效性的对策研究》一文中认为,红色教育是指教育主体利用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后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与建设中形成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精神,对受教育者进行的以爱国主义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④。关于红色教育的重要性,有的研究者认为,红色教育是培养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⑤;有的研究者认为,红色教育更有助于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⑥,可以引导学生在道德实践中培养品德意志,以达到知行统一⑦;还有的学者认为,红色教育具有导向功能和和谐人格的培育功能⑧。

二、红色教育的途径及方式方法研究

大学生红色文化论文例6

2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平台的特色与功能

2.1站位新时代。平台紧密结合时代背景,设置“新时代新思想、新时代新使命和新时代新征程”相关内容,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创新开展学校思想政治育人工作。“红色文化主题教育馆”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重要展示和教育内容,推动广大师生更好理解把握这一思想的基本精神、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有效衔接,通过选取大量图文及影视资料讲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青年学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自觉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2立足地方。平台坚持构筑以红色基因传承为主线的思想高地作为展陈的核心内容,努力将红色文化浸润于立德树人各环节。立足常州地方及学校实际,“红色文化主题教育馆”充分发掘校内外红色文化资源,把“红色融入铸魂育人”作为教育主题,以现代科技手段,打造立足高校、面向社会的融多种教育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实践教学平台,拓宽思想政治教育新渠道。平台积极丰富实践教学内容与形式,融入常州红色文化沃土,充分发掘与利用常州红色文化资源,集中展示常州籍的革命先驱与民主志士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董亦湘、史良、李公朴等的先进事迹,及新四军抗战文化、革命英烈文化,常州地区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引入到高校,引导青年学生继承革命英烈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增强使命担当,矢志建功立业,努力成长为助力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融入学校文化传承特色,以校史为脉络,从“红色文化积淀”“红色文化传承”“红色文化践行”3个方面回顾和总结了我校坚守教育初心、打造高质量教育的实践与探索。2.3围绕学生。平台建设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力图实现从传统的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显著转变。为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主体性,建立良好的教学互动关系,平台充分综合运用声、光、电、数字影像、虚拟技术和沉浸式手法,在文字表述、展品陈列、项目互动及特色功能设计等方面实现创新,力图全方位、广角度、多渠道调动学习者的视觉、听觉和触觉,提升学习者的参与度、互动性和融入感。如在文字表述上,既符合规范的展览语言又尽可能使用学生喜欢的表述方式;在展品陈列上,展品介绍以故事展现,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设置了互动体验项目,有“张伯苓爱国三问”“李大钊穿越百年来电”“接过革命先辈手中枪”“穿越常大40年VR骑行漫游”等,互动项目体验性高、沉浸感强,对增加学生参与度起到了推动作用,也在潜移默化中把“教育点”传递给学生。平台共展出各类展品2100余件,达到了2个中型博物馆的展品数量。其中,图片、文字版、提示性标题、表格等672幅(件、张),文物、实物和复制件等各种展品521件,铜雕、油画等艺术品14件。配置了2部高清大屏、10部资料查询屏、21部滚动播放屏,存储和播放红色文化相关视频和图片资料近千部。平台设立红色故事讲堂,开展党史教育、军史教育、党风廉政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国梦教育以及各类主题教育[11],积极打造高质量的示范课堂,让青年学生在红色文化中汲取养分、丰富思想,引导他们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开展红色文化学术沙龙,通过运用研讨、互动、体验等方式,营造积极向上的学术氛围,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变得有趣、有内涵,学生有兴趣、有参与感、有获得感。

3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发展展望

当前,如何适应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融红色文化教育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中,已经成为时代赋予的新课题。3.1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有机融入红色文化教育。指出“共和国是红色的”,他多次强调,“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这为红色文化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即以红色文化资源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红色文化可为强化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供优质的文化资源[12]。同时,传承和拓展红色文化,可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新时代的特色,不仅让青年学生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挽救民族危亡而进行艰苦探索、顽强斗争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还让学生了解中国人民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理解实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强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用红色文化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真正做到“两个维护”。深入挖掘和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将红色文化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增强了教学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更好地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3.2创新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红色文化主题教育平台。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效果不明显、实践教学开展相对混乱无序、学生积极性不高、实践教学预期目标难以达到等一系列问题,我校在校内打造具有多种功能的“红色文化主题教育馆”实践教学平台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平台成为了集中展示、宣传与弘扬红色文化,以及进行红色文化学习、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基地。

大学生红色文化论文例7

文化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而文化认同是维系民族凝聚力的灵魂,是社会成员在文化价值观上的一种自觉行动。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面临着多元文化的生存环境,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及其生活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有一部分大学生出现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危机。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并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形态,对于培养当代大学生坚定的政治信仰、崇高的民族精神、正确的价值取向都具有重要意义。应该多途径开发利用红色文化,发挥红色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红色文化在当代大学生文化认同培养方面的话语表达,有效消解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危机。

一、当代大学生文化认同危机的表现

(一)主流价值观认同弱化。主流价值观是符合多数人价值判断的价值体系,当前中国的主流价值观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今世界全球化的大环境下,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以各种途径传播西方社会所谓的普世价值、人权至上的价值理念,对我国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导致一部分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认识模糊,甚至持某种程度的怀疑态度。尽管他们思想活跃,接受能力强,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然而“大学生又是一个变动性和可塑性很强的群体,在认知方式、情感归属、心理状态等方面尚未成熟”[1]。这些特征导致了大学生在接受各种思想观点上不够理性。同时,我国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负面的思想观念,比如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这些思想观念与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部分大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也表现出了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的现象,缺乏奋斗的意志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坚持和自觉践行,甚至出现认同危机。

(二)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缺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对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鲜活记载。增强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可以有效地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提升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然而,当前文化的多元性特征和多样性表现逐步凸显,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在文化变迁的历史洪流中受到了各种文化形态的冲击,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表现出摇摆不定,文化认同存在着一定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不够,正如有学者认为的那样,当前“大学生民族传统文化知识贫乏,大学生民族传统美德淡薄,大学生民族文化审美观点偏颇”[2];二是弘扬优秀传统美德的自觉性降低,追捧非主流行为文化的热度增高;三是争做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者的意识不强。这三种表现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缺失。

(三)对西方文化盲目认同。以个性张扬、追赶潮流、意见领袖等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在文化交融的过程中迎合了我国部分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使得许多大学生盲目认同西方文化,甚至推崇西方文化。首先,部分大学生过度追捧西方的传统节日,比如情人节,圣诞节等,而对本民族的传统节日表示漠然。有学者认为,现阶段大学生对洋节日的推崇已远远高于我国的传统节日。其次,部分大学生热衷于西方各种文化思潮,比如浪漫主义、虚无主义等,导致对本民族传统文化认可度降低,失去了对本民族优秀文化尊崇的立场。再次,部分大学生对西方某些非主流文化乐于接受,比如西方的饮食文化、追星文化、奇异的服饰文化等等,出现了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民族归属感、民族自信心下降、淡化的现实问题。

二、红色文化对消解当代大学生文化认同危机的价值

文化认同是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是社会成员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觉接受。而红色文化作为中国革命传统文化,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也包含着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有着本质的一致性。同时,红色文化生动形象、内容丰富、素材广泛,容易被大学生接受和认可。开发和利用红色文化,对于消解当代大学生文化认同危机具有重要价值。

(一)有助于强化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自身文化价值的高度肯定,是对民族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仰。红色文化正是强化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精神来源,是寻求文化安身立命之本。红色文化是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凝聚着全体中华儿女的心血,包含着爱国进步、自强不息、爱好和平的传统美德,特别是在革命战争年代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表现出抛头颅、洒热血的爱国情怀,这是红色文化的核心基因。它集中表现在红色文化精神的形成上,例如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大庆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等,这些红色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辉煌的奋斗史、成长史。大学生在感受红色文化强大精神力量的时候,必然会激发对国家和民族的无限热爱,使他们倍加珍惜当今的美好生活,能够更加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增强文化底气,坚定文化自信,坚守民族文化。

(二)有助于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是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的觉悟,是对自己民族文化地位的深刻认识和对自身民族文化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红色文化承接着过去、启迪着现实、昭示着未来,具有特定的历史性和鲜明的现实性,它是时代精神不断发展创新的坚实文化基质,是当代大学生宝贵的精神食粮”[3]。红色文化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所形成的中华文化,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反应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一个坐标,为培养当代大学生文化自觉提供了鲜活素材。红色文化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在对待民族文化立场上的觉醒。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或是个体的觉醒,首先表现在对自身民族文化方面的觉醒,而红色文化的形成就是中华民族的自我觉醒历程,它包含着民族救亡图存、奋力发展的深刻内容。红色文化能够激发当代大学生强烈的文化担当,其精神实质以担当和责任为合理内核。红色文化的开发利用必将促进大学生高度的文化责任意识,促使他们养成自觉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责任情怀,争做弘扬民族文化的时代先锋。

(三)有助于促进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强。文化自强,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发展目标的科学定位,是在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基础上的质变。红色文化反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体现了无数革命先烈为实现民族自立自强的高尚情操,利于促进当代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自强,激发当代大学生为实现文化强国而努力奋斗的坚强决心,亦是增强当代大学生认同主流意识形态的强劲动力。其一,红色文化有助于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文化修养。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内在的一致性,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自强的灵魂,因此红色文化可以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文化内涵。其二,红色文化是激发大学生实现文化创新创造的不竭动力。红色文化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爱国情操、艰苦奋斗的意志品质等深刻内涵,是大学生进行文化创新创造、实现文化强国的动力源泉。其三,红色文化是大学生认同民族文化的自强之本。通过学习革命和建设的奋斗历史,充分调动当代大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强国的目标而奋斗的积极性,激发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的热情,真正达到理念认同到实践认同的自信自觉。

三、利用红色文化消解当代大学生文化认同危机的路径

红色文化是一种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在革命实践进程中相结合的产物,它实现了中华文化的传承与超越,赋予中华文化全新的内涵。它是培养当代大学生文化认同的有效载体。高校应该积极开发利用红色文化,通过理论教育、文化渲染、实践体验等方式,加强大学生文化认同的工作网络体系,有效消解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危机。

(一)加强大学生红色文化理论教育。加强大学生红色文化理论教育是消解当代大学生文化认同危机的起点。一是要将红色文化理论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红色文化理论教育在增强大学生文化认同方面的主渠道作用,提高当代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了解,提高当代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论认识,增加当代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了解。二是开设专门的有关红色文化的理论教育课程,设立单独的课时,安排专业的红色文化理论教育队伍进行理论宣讲,把好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的入口关,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渗透力。三是加强大学生红色文化理论教育的考核,要把红色文化的考核结果与大学生的学业完成、评先评优、素质拓展有机结合起来,真正使大学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视红色文化,行动上自觉认同红色文化,提升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实效性,使红色文化成为大学生文化认同的正确导向。

(二)丰富高校红色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载体和途径,丰富红色校园文化是增强大学生文化认同的有力抓手。其一,要高质量开展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扩大红色文化的影响力,营造良好的红色文化氛围。例如,开展大学生红歌会、红色文化艺术展、红土讲坛、红色影视剧展播等,以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兴趣,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深刻认识红色文化的内涵,以增强对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其二,要开发建设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教育网站。科学设计网站界面,将红色题材的影视作品、文学艺术作品、图片、史料等嵌入专题网站,丰富网站内容。同时,要通过微信、微博等网络新兴媒体加强对红色文化的宣传力度,增强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可度,争做红色文化的传播者和弘扬者。其三,出版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校园刊物。学校可根据自己的地域特点和学生的结构特征,以教师为主导、部分学生参与,积极探索校园刊物与红色文化的结合点,出版内容鲜活、可读性强的校园刊物,丰富红色文化的传播形式,凝练红色文化的精神实质,进一步扩大红色文化的覆盖面,使红色文化成为高校校园文化的主旋律,成为增强大学生文化认同的主阵地。

(三)开展大学生红色文化实践活动。开展红色文化实践活动是提升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认同的重要途径,也是切身感受红色文化独特魅力的重要方法。一是要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组成各种团体积极开展红色文化的学习、宣传活动,例如成立大学生红色文化协会、大学生红色文化宣讲队、大学生红色文化艺术团等等。二是积极开展红色文化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地考察、切身体验、走访调研等形式,以实际行动感受红色文化的形成过程,体会红色文化的特有精神实质。例如,可以开展大学生重走长征路、走访老红军、专业实践考察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真正让大学生感受到红色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和精粹,更是增强大学生文化认同的鲜活素材,真正让他们对红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上升到内心的认同、行动的自觉。三是优化大学生红色文化的实践方法。开展红色文化的实践活动,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采取开放式的方法。要根据高校的实际特点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避免一刀切;要把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开展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坚持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要注重体验式活动方法在红色文化实践活动中的应用,通过设置特定的情景,让大学生切身感受到红色文化含蕴的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革命精神、争创一流的工作作风,真正体验到红色文化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弘扬和传承的优秀民族文化。

(四)形成学校社会共同开发利用红色文化机制。红色文化开发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社会的大力支持。利用红色文化增强大学生文化认同,就必须形成学校、社会共同开发利用,在社会上营造利用红色文化的良好氛围。一方面,高校要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配合,打造高校与社会共同开发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的研发平台,特别是争取有丰富红色文化资源的地方政府同高校共建红色文化资源学习基地。发挥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优势,加大挖掘整合红色文化资源的力度,提升红色文化资源的使用效率,为大学生学习传承红色文化提供丰富的素材。另一方面,高校要根据地域特点、学生对红色文化资源的认知情况,积极加强与社会各界特别是地方政府的联络,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大学生红色文化实践平台。充分利用高校的人才优势,加大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研究力度,形成一批价值较高、实用性强、大学生自愿接受的红色文化产品,以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

参考文献:

大学生红色文化论文例8

红色文化,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解放,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理论为指导,在社会主义革命活动中创造的遵义文化,以及新中国成立后遵义建设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凝结的文化成果总和。红色文化是当代教育的精神史诗,是当今大学生重点学习的核心价值文化。红色文化最根本的特征是“红色”,它具有革命性和先进性、科学性与实践性、地方性与历史性的统一。运用红色文化教育学生,具有鲜明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1 红色文化不仅是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需要,更是全面发展的需要

红色文化是我党建立建设、发展奋进、成功教训的历史写真。学习红色文化,最好与教育教学结合起来起来,与学院“三大工程”结合起来,充分发教育教学主渠道作用,在教学中择机引论红色文化或寓以红色文化内涵教育,目的是启迪学生思想,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人成才。

红色文化是学生思想建设发展的需要。学校是育人的圣地,是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育人首先必须育思想,育思想必须选择科学恰当的内容与方法。大学是学生思想观念形成的敏感时期,运用红色文化是最好的教育内容。遵义红色文化理论丰富、基地完美,与学校又近,是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加强红色文化教育,传播红色文化精神,培育可靠接班人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红色文化是学生政治建设的需要。又红又专是我党教育的永恒主题。学生正处在政治思想构建、观点形成、丰富知识、开阔眼界的关键时节,加强中国共产党革命历史教育和国情教育,有利于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共产党执政地位的来之不易,深刻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真切含义,有利于辨别经济文化建设前进中的是非观念,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红色文化是党史教育的需要。因为当代学生与红色革命年代相距久远,对红色文化没有深刻的感悟和理解;对于长征精神和遵义精神认识不深。加强红色文化教育,就是要强化和弥补学生红色文化历史的不足,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红色接班人。

红色文化是构建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需要。我国改革开放30余来,综合国力快速增长,GDP跃居世界第二,物质文化得到大繁荣大发展,精神文化也得到极大的进步,人民生活普遍得到改善,同时也滋生了一些负面的东西,出现了、贫富分化、道德滑坡、信仰危机、人际关系冷漠,一切向钱看;黄赌毒屡禁不止、社会犯罪率升高;买不起房、看不起病、上不起学等现实问题。学习红色文化,就是教育学生明晰正确处理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关系,正确审慎社会现象,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红色文化是社会现实教育的需要。事物的发展总是具两面性。人类进步发展在曲折中前进,人类社会的文化繁荣由多维文化构成,有主流“红色”文化,也有不良“白色”文化。红色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主体、主旋律和核心,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有促进作用,具有积极的一面;“白色”文化是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封建思想、自私自义思想、个人贪图思想等为推崇对象的社会没落文化,它浸蚀着人们的心灵,是低级腐朽的传统文化。

红色文化不仅是历史文化的精髓,而且是社会主义前进道上的指路明灯。加强红色文化教育必须与教育教学相结合,寓红色文化于教育教学之中,没有红色文化的教育,教育就偏离方向,失掉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偏离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政治航线,中国就会步入歧途。

2 加强红色文化理论学习是快捷高效的教育途径

红色文化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伟大的民族精神,是古往今来千千万万中国人奋发向上、百折不挠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

教科书是红色文化的高度浓缩,是红色文化的有效载体。学习红色文化理论是最快捷了解红色文化和自我教育的高效方式,是汲取政治营养最经济、最丰富、最高效的方法。无论在革命战争时期的宣传动员、文艺教育、战争战役、会议记录、文化活动等都以小说、诗歌等文艺理论作品形式刻录着党的峥嵘岁月。还是在今天的新雷锋精神、志愿者行动、感动中国先进人物、最美郭明义和频频施救的消防战士形像等,都以文艺理论、影视传媒等形式,歌颂先进事迹,夯实道德底线,倡导社会文明。学习红色文化的形式很多,既可以个人学习,又可以集体学习;既可以在书本上学习,又可以在网上学习……在学生中组织学习、观看、阅读、欣赏红色经典,直接触及红色理论,为树立学生正确成才思想、价值观念和服务理念,具有快捷高效的促进作用。

3 实地考察红色教育基地是最直观最深刻的教育方法

实地考察红色文化基地是学习红色文化最直接、最感观、最实效的教育方法。遵义红色文化基地有遵义会议会址、遵义会议陈列馆、红军山、娄山关、四渡赤水等,其红色文化内容归纳为“人、物、事”三类。其中的“人”是指革命时期具有一定影响的革命志士和为革命事业而牺牲的革命烈士;“物”主要是指革命志士或烈士所用之物,也包括他们生活过的地方或战斗遗址;“事”是指在革命斗争岁月中有着重大影响力的革命活动或历史事件。

直接到红色文化基地考察,是学生亲身感悟红色文化历史发生发展的好方法。在安排学生前往红色基地考察之前,要先组织学生学习红色历史,收集红色文化资料,对红色文化基地作全面的了解,使学生到达红色文化基地自然产生联想,主动性、针对性地观赏历史文物。遵义红色文化资源内容丰富,著名的有遵义会议会址、遵义会议陈列馆、红军山烈士陵园、娄山关和四渡赤水等。

参观考察红色文化基地的形式除了实地考察外,红色旅游也是一种好的实践方法。遵义除红色文化资源外,还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利用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平台,让每届学生分期分批参观红色文化基地是不错的德育教育方法。特别是让旅游专业学生,在遵义红色革命老区,感受丰富的山水人文资源和古朴淳厚的民俗民风,使学生在愉悦的活动中体验山河之美,感悟烽火连天的斗争岁月和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从而主动地、真诚地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和理想信念的教育,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通过实地考察、文化讲座、主题论坛、书画竞赛、网络交流等形式,学习宣传红色文化,激发学生红色文化直观情感,教育学生从革命者身上挖掘红色生命力,推动自己的全面发展。

4 学习红色文化必须与时代先进文化紧密结合

“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我党在革命时期的红色文化不仅是遵义红色文化,她还包含井冈山文化、延安文化、西柏坡等文化。这些文化是革命时期红色文化的核心、支柱和火种,是今天红色历史文化的根源。加强师生学习红色文化是为了进一步回顾党的成长历程,重温革命热情和坚定的革命意志。教育师生端正思想,修身养性,明晰目标,奋力工作,办人民满意的师范教育。

大学生红色文化论文例9

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树立高校大学生正确的意识形态,红色文化的培育至关重要。生动而鲜活的红色文化可以浸润到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中,鼓舞大学生担当起民族复兴的神圣使命。因此,探讨河北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和实现途径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激励大学生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

红色文化指的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领导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涌现出的理想、信念、精神及其物质载体。红色文化是中国人民在艰苦的斗争岁月和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革命精神和崇高风范,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概括起来可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革命精神和当代优秀精神的延伸,包括战争年代传承下来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以及当代涌现出的雷锋精神、奥运精神、航天精神等等;二是精神赋予的物质载体,包括革命战争遗址、历史纪念馆、烈士陵园以及红色影视作品、红色歌谣等文学作品。河北历史底蕴深厚,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其中西柏坡纪念馆、冉庄地道战遗址、华北军区烈士陵园等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是河北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思想来源和物质载体。

二、红色文化的价值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红色文化的主要价值就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摆脱迷茫的精神信仰。河北红色文化之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1.引领大学生坚定政治立场红色文化精神蕴含革命理想主义内涵,可以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进入互联网时代,我们接收到越来越多的信息和文化,然而一些低俗文化也趁虚而入。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领导军队和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取得胜利,正是依靠着坚定的理想信仰。红色文化经过艰苦的革命年代的磨砺,新时期又逐渐涌现出艰苦奋斗、爱岗敬业、自强不息的时代精神。红色文化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凝结了共产党人优秀的精神品质,这也正是我们社会主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方向。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红色文化,引导大学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思想。通过河北红色革命遗址的参观,进一步让学生深入感受共产党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顽强的斗争精神,让大学生自觉坚定政治立场和信念。2.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红色文化蕴含的英雄主义事迹和高尚的人格典范,鲜活的诠释了人生价值所在,可以教导大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革命年代,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艰苦奋斗和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理想,克服重重艰难险阻,完成长征——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最终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当前大学生抗挫折能力普遍不强,学业、爱情遇到些许打击,就抑郁寡欢、颓废消极,甚至产生悲观厌世的想法,这样的人生态度将严重影响青年学生未来的成长成才。长征以生动的人物、事迹不仅能够引导大学生体会“苦中作乐”的精神,也能够使大学生感知大局精神。河北红色文化中的突出代表——西柏坡精神,它的基本内涵就包括“两个敢于”,即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开拓进取精神;“两个善于”,即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的创新精神;“两个务必”,即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西柏坡精神不仅在革命年挥着重要作用,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常态下更加焕发出勃勃生机。大学生就应当学习西柏坡精神,敢想敢干,开拓创新。将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不仅能够提升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更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3.完善高校思想政治课课程体系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等课程。这些课程作为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理论授课方式僵化、教学实践方式单一等问题。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课程中,一方面,将传统的经典教材与现代的国家公祭日活动、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结合起来,可以增添思政课程的时代感和社会责任感,激发大学生爱国情感;另一方面,红色影视歌曲等红色文化内涵丰富、生动直观,在理论讲授中适时穿插红色素材,可以减少思政理论课空洞的说教,增加课程吸引力,也更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最后,红色文化中生动的人物事迹和革命遗迹具有独特的红色魅力,组织大学生参观革命遗址、走访仍然健在的老兵等实践活动,可以让大学生亲身体验感受战争年代的残酷和老兵身上的革命精神,这不仅可以延伸和补充思政课程内容,也开拓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爱国爱家情感,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最终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然而,河北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传承与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这将严重影响红色文化功能的发挥,我们必须找准问题、精准解决,才能真正运用好河北红色文化这座宝库。

三、河北红色文化在高校应用中的制约因素

1.重就业轻素质的教育模式弊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河北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应用主要涉及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一方面,大学生作为主要的被教育者,由于就业压力大,更多的精力都放在考研、考证、兼职上,衡量人生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准多与薪资有关,造成高校学生很难静下心来思考理想和信念。加之当前处于价值多元化的时代,互联网为大学生打开了广阔视野的同时,低俗拜金文化也一同涌入,对大学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而西柏坡精神传扬的艰苦奋斗、谦虚谨慎则被束之高阁、少人问津。另一方面,高校教师作为主要的教育者,为提高专业就业率,更多的教学时间偏向专业课和专业实践,在思想政治教育上投入的时间有限。除此以外,出于安全方便的考虑,教授思政课程的教师,更倾向于理论教学,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程的意识淡薄,很难运用河北红色文化中的等英雄人物案例或者《长征》红色影视剧等形式开展课堂教学;受资金成本制约,也较少组织学生去西柏坡纪念馆、华北军区烈士陵园等地开展爱国情感教育。因此现行的教育模式直接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趋于边缘化,河北红色文化在高校教师和学生中较少得到认可。2.红色文化教育方式单一目前,河北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发利用不足,还主要是通过参观革命遗址和讲解革命史等形式开展,方式单一,内容老套,学生在情感上很难引起共鸣,教育效果不佳。比如,为了完成思政课程教学实践,组织学生参观西柏坡纪念馆,虽然具有一定的红色教育意义,但是学生仅仅参观一次革命遗址、遗物,印象并不深刻,对于西柏坡真正的精神内涵很难理解到位。如果创新方式方法,比如教师带领学生深入平山县山村走访老战士、老支书,这样他们感知到的历史就更为鲜活;走访中帮助老乡干干农活,让大多数生活在城市的大学生真正感受到生活的艰苦,教育效果则更为理想。3.缺乏红色校园文化氛围作为社会主义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然而一些高校还缺乏红色校园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对红色文化的宣传平台建设不到位。在红色校园文化管理上也缺乏系统性、整体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思政授课教师、学校团委、辅导员、校史馆共同配合,然而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都各自为政、互不联系,尤其是缺乏对校情校史的深入挖掘。比如石家庄地区的大学,可以结合西柏坡精神和革命史料设计类似于《西柏坡革命史》这样的校本课程,从而深化对河北红色文化资源的研究。另一方面,校园红色网站作为互联网时代红色文化宣传的主阵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河北许多高校红色网站还未建立起来,已有的红色网站也存在建设水平不高、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以上这些因素都不同程度减弱了红色文化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功能的发挥,下一步需要高校集中力量、多管齐下解决问题,真正将河北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

四、河北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现途径

1.改革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建立健全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程教育教学评价机制保障。一方面,高校可以有意识的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分,对于积极参加红色社团、红色文化活动的学生予以奖励,并作为评优入党的重要参考标准,从而外在刺激学生主动学习接受红色文化。另一方面,高校应当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授课教师、辅导员的培养,特别是定期进行河北红色文化相关知识的专项培训,促进他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运用红色文化资源。高校也可以结合思政学科具体特点,完善红色文化教育教学监督评价机制,可制定相关的激励政策,对于创新利用红色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给予一定奖励,激发教师深入研究河北红色文化的价值功能,在实际教学中适时融入红色文化资源。2.创新河北红色文化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多维度多视角展示河北红色文化魅力,吸引大学生主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重视红色文化进课堂,在教学方式上可以适当加入PPT、红,并组织学生开展课上小组讨论或者诸如“平山拥军传统”这样的主题调研,收集、整理并撰写有关红色传记;在讲解三大战役、百团大战时,也可以讨论总结西柏坡在历史上的地位以及太行地区游击战的特点等;新时期的红色文化可以多从爱岗敬业、友爱互助等方面体现出平凡人身上的可贵品质,也可以结合“两弹一星”课程内容,融入我国航天事业发展成就,突出敢于超越、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其次,创新红色文化传播方式。针对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缺乏兴趣,我们可以通过红色微博、红色微信、红色QQ等新的“95”后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推送一些优秀的红色歌曲、红色访谈纪实视频,用生动的历史资料展示战争中的人和事,将课本中那段光荣岁月通过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渗透进大学生的思想中,真正取得“触动灵魂”的效果。最后,注重红色文化的体验,可以通过参观红色革命遗址,将课堂搬到纪念馆,提升教学内涵;也可以在红色纪念日通过话剧表演、演讲比赛等多种形式,吸引大学生参与到红色文化教育中。3.积极营造红色校园文化氛围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和生活态度,红色文化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搭建河北红色文化资源与校园文化之间的纽带,可以更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果。第一,在校园建立红色人文景观,比如校园景观区放置红色人物塑像、教学区悬挂红色诗词、建立红色班级制度等,并通过校园广播、教学生活区电子屏幕、校园宣传栏等形式,让校园各处可见红色文化。第二,开展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社团、党团活动,高校可以引导大学生成立红色学习研究性社团,比如石家庄学院的西柏坡精神宣讲团、河北师范大学的西柏坡•新生代社团等,通过高校团委组织领导、学生自主活动、老师专门指导,开展相关的学习实践活动;高校可以在红色纪念日开展相应的党日、团日活动,有利于学生更深入意识到自己作为党员、共青团员的社会责任感。第三,将红色文化注入校园学术研究中,高校可以邀请国内红色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做相关的学术讲座,比如石家庄学院邀请长治日报社高级编辑狄赫丹主讲“长征路上的记录与感动”等,这些学者的亲身经历和思维涵养都可以提升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学校还可以组织红色文化课题研究,比如石家庄学院的西柏坡专项课题研究项目,师生共同参与到河北红色文化的研究中,也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热情。第四,建立健全校园红色网站,可以在高校校园网上建立类似“红色摇篮”等类似的特色专题,开设红色文化主题专栏,比如“红色伟人”“红色故土”“红色影视”等,红色网站设计内容要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可以将河北的红色风光、民生人情放到网上,将全国尤其是河北的热点、焦点问题放在网上进行互动讨论,同时配备具有较高思想理论水平和政治敏感度的管理人员对于敏感、偏差的言论及时加以引导,真正营造健康、正能量的校园网络文化。河北红色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成部分,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本文也从河北高校实际出发,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方法和实现途径,期望能真正运用好河北红色文化的魅力和作用。

参考文献:

[1]向国华,周甜:《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以怀化学院为例》,《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年第9期。

大学生红色文化论文例10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4-0083-02 

一、红色文化的界定 

红色文化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人民富强民主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带领着中国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与封建官僚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抗争中、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所形成和存留下来的伟大革命精神及物质载体,它包含着精神和物质两种形态。红色文化的物质形态主要以革命旧址、革命书籍电影、烈士遗物、故居等形式展现出来;红色精神则是通过一代代的革命先驱为革命事业的奉献精神和英雄事迹凝结积淀而形成,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焦裕禄精神等,并通过一些物质形态表现出来加以传承。 

二、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紧密关联 

红色文化继承了中华民族爱国奉献、艰苦奋斗等传统美德,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阶级性质和意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红色文化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都是经过社会实践和历史沉淀而逐渐形成,红色文化所包含的精神内核、价值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所倡导的内涵一致。可以说红色文化是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支持,而现今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红色文化的现代展现,彰显着红色文化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内在价值。 

三、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功能 

(一)红色文化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指明明确政治导向 

理想信念是人进行自我实现的精神向导、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中国共产党正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实现共产主义为作为全党的理想信念和前进导向,怀抱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伟大梦想,才一步步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走到了今天。现今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国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西方思想的腐蚀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普及,不仅对国内人民群众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冲击,而且使高校大学生对国家对政府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也出现了动摇,大学生正处于对社会环境密切关注又极易被言论误导的时期,没有正确的引导很容易发生政治立场上的偏移。 

红色资源中不仅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关于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而且体现出了共产党人反帝反封建、建设富强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过程中凝结形成的精神、品质和作风。融红色文化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确保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方向性,这是党的意识形态的教育,也是党对大学生群体进行的先进性以及纯洁性教育。利用红色文化进行实践教学,能使大学生增强对中国道路、制度以及理论的自信,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从而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共产主义必将实现的信念。这种无比强大的信念将指引着当代大学生从老一辈革命战士手中接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继续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正确政治方向的有力保障。 

(二)红色文化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提供优秀教学资源 

首先,红色文化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形式多样化。依托红色文化形成的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的载体,将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延伸到实践中,并在实践中有所感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历史与现实融合。在长期的革命中累积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它遍布中国各地,分布广泛,各地高校都可以就地取材。红色文化是一种中国人民长时期的价值追求,其中不乏感人事迹,在无形中塑造了人们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优秀价值观念。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大力开展提供了条件,高校学生可以通过阅读革命书籍、举行党史知识比赛、革命故事演讲比赛、撰写革命遗址观后感等方式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其次,红色文化解决了高校实践教学经费不足的问题。实践教学的开展是以一定的实践资源为依托,无论是课堂内实践还是校内外实践,实践教学资源对实践教学的开展尤为重要,而高校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能提供的经费并不充裕,中国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有效的解决了这一难题。全国各地高校可以有效的利用本土的红色文化资源建立有自身特色的实践教学基地,为本校学生提供长期的实践教学机会,并围绕本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出适用于本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程。 

最后,红色文化增大了实践教学的覆盖面。高校老师在引导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时,常常一个老师需要带动几十上百位学生来进行实践活动,由于老师精力有限很难对每一位学生都给予对应的辅导,也很难在有限的上课时间把每一位学生的课堂积极性都调动起来。甚至是由于一些实践场所的场所限制或其它原因,导致不能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实践教学环节当中来。这使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覆盖面少,实践教学的效果也大打折扣。利用各种形式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实践教学加大了学生实践的兴趣,不仅可以提高理论知识、通过红色精神的熏陶陶冶情操,而且还可以在实践过程中增强体魄、锻炼身体,从而达到全方位的教育效果,使大学生得到德智体全面发展。从而让实践教学真正的发挥了该环节应该起到的效果。 

(三)红色文化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打开新兴局面 首先,红色文化拓展了隐形教育载体与方法。隐性教育是使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接受教育者传导的思想理念,它与显性教育是相对的概念,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课堂中老师对显性教育的方法运用得相对多一些,通常教师会将教育内容强制性向学生灌输,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即无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又使得课堂气氛枯燥无味,与教学预期效果存在有一定差距。红色文化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载体,在运用渗透式教育、陶冶式教育方式等常见的隐性教育方法之外,又运用寓教于行的实践体验教育方式,将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教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观念、中国革命历史、新中国的社会建设、爱国主义思想等等渗透到烈士英雄事迹、革命遗址、红色影片等学生能够直接看到听到接触到的事物和活动中,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亲身体验,得到更真实的体会,对学生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其次,红色文化引导着高校整合本地资源与社会力量。现今众多高校由于条件限制在进行思政课实践教学时仅仅停留在课堂实践和校内实践,并没有真真走出去,带领学生进行校外实践。这一方面与学生人数众多难以组织、教师校外实践指导能力不足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没有能够与本校对接的校外实践基地有关。红色文化资源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融合开创了具有本地特色的实践教学平台,这对于各地高校对于思政课实践教学如何开发利用好社会实践资源有一定的激发作用,提高了本土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合理的把红色文化资源用作思政课实践教学平台,完善了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将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的一些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并且对理论课上暴露出来的问题及时进行补充和修正。同时也为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合理整合本地资源与社会力量提供了借鉴。 

四、结束语 

从90年代后期到现在,经过不断的摸索和实践,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体系。但是理论与实践脱节始终是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一大难题,将红色文化与实践教学融合只是创新实践教学的一种方式。随着时代的变化,大学生思想、高校教育环境不断发生着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也会不断发生变化。我们对于红色文化应用于实践教学也还需要不断的发掘,以实现红色文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新的突破。 

(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