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动漫艺术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6 17:33:41

动漫艺术论文

动漫艺术论文例1

一、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分析

动漫艺术应作为公共艺术教育的审美对象接受美学为将动漫艺术作为艺术教学载体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接受美学的出发点或原则性立场是,读者(接受者)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他在文本含义生成时扮演主动角色,并对作品的历史生命具有决定性影响。”一件艺术作品,如果缺乏了接受者的主动参与,并不被接受者从心底感受和认知,其审美功能毫无疑问会大打折扣。从此角度来看,日本动漫大师宫崎骏无疑是被接受度最高的一位动漫大师,其作品被人们评价为“将动画艺术上升到了人文的高度”。他的作品内容大多涉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和平主义及女权运动等宏达的叙事主体,所采取的表达方式是将唯美的二维绘画艺术、天马行空的梦幻世界、离奇的童话故事和温情的人类情感相结合的动画叙事手法。其作品在广大青少年群体以及有着纯净心灵需求的成年人心里产生了巨大的震撼。《风之谷》中人类的暴行对于自然生灵残酷的伤害和最终自食其果的画面,让观者无不为之动容;《龙猫》中那憨态可掬的龙猫形象以及与小姐妹和母亲之间的点点温情更让人重温了童年时光;《千与千寻》中千寻的坚持和自我成长启发了无数少年在成长之路中自我探寻……从1984年创作成名作《风之谷》一路走来,宫崎骏用其动画人的坚守、人文者的思想力和艺术家的表现力,为广大观众创作出了一部部动画经典杰作。正如1922年法国影评家埃利•福尔满含感情所预言的:“终有一天动画片会具有纵深感,造型高超,色彩有层次……会有德拉克洛瓦的心灵、鲁本斯的魅力、戈雅的激情、米开朗基罗的活力。一种视觉交响乐,较之最伟大的音乐家创作的有声交响乐更为令人激动。”宫崎骏在创造一个个票房奇迹的同时,无疑也实现了这一预言。他用他的作品启发了一代代青少年思索人类与自然的命运,体味友情、亲情以及青涩的爱情,理解成长与坚持;他也用其作品精致优美的画风以及天马行空的想象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一个个细节的美感存在和创想创意的魔幻之境。奥尔德里奇说:“将客观事物分成两种:物质对象和审美对象,同一事物能否成为审美对象关键在于这一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特性。事物的这些基本特性决定着知觉的主体采取何种知觉方式(观察的方式还是领悟的方式)。如果事物的基本特性引起主体对它采取领悟的方式,那么该事物就将作为审美对象而存在,反之,观察方式下对应的就是物质存在。”被人们广为传颂、激发了一代代青少年的宫崎骏动画带给了人们太多感悟和赞叹,完全符合审美对象的特质。而且其作品广泛的接受度,为激发学生审美兴趣和深入解读作品的审美情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将动漫艺术作为公共艺术课程教学

载体具有积极的社会学意义在讨论将动漫作品作为公共艺术教育载体时,我们就不能不触及一个社会关注的话题,即如何消解动漫作品中低俗存在对广大青少年的不良影响。动漫作品中的低俗存在造成了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对动漫作品的极度反感,因此,在这样的社会认知下,创作内容低幼化成为中国动漫发展的唯一方向。反过来,中国缺乏适合广大青少年阶层的动漫作品,加剧了青少年对以日本为首的他国动漫作品的热爱,这阻碍了青少年在人生重要成长阶段通过他们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了解和学习中国优秀文化,也滋长了低俗动漫通过非正规渠道的大量传播。可见,中国传统教育中的回避和阻碍并不能真正影响青少年阶层对于动漫的热爱,反而会因缺乏正确引导,使青少年因认知不足而接触到不良动漫作品,进而受到不良动漫作品思想的侵蚀。将动漫艺术纳入公共艺术教育载体,和学生一起学习、讨论动漫作品所涉及的文学、美学、心理学、电影学、异国文化等意识形态,让学生透过自己喜爱的动漫作品深入了解和探讨作品背后的人文意义,能帮助他们从浅层次的欣赏上升至高层次的文化艺术体悟。学生只有提升了对动漫作品的审美情趣,才会自动分辨和远离低俗动漫作品,从而形成动漫发展和传播形态的良性循环。由此可见,由于动漫艺术所具备的综合性特征,将动漫艺术作为公共艺术教学载体,实现的将不仅仅是艺术与审美认知的提升和发展,还将通过作品中的艺术性、思想性以及文学性等丰富内涵涵养学生的精神世界。实现这一切的前提是,承认优秀动漫艺术作品作为公共艺术教学载体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优秀动漫作品的深入分析研究,不断完善动漫艺术公共课程教学的课程体系,最终实现育人的目的。

作者:金淑芳李志单位: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动漫艺术论文例2

一、现代基本设计课程与传统教学艺术设计教学的区别

电脑艺术设计课程是现代设计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视觉传达的重要手段。其教学内容包括编排设计原则、编排设计原理、编排的视觉流程、编排设计的形式法则、编排的基本类型、文字的编排构成、图形的编排构成及现代编排设计的发展趋势等。通过在版面上对空间层次、主从关系、视觉秩序及彼此间的逻辑条理性的把握与运用,将有限的视觉元素进行有机的排列组合,将理性思维个性化地表现出来,使版面编排获得良好的诱导力,更好地突出主题,在传达信息的同时,产生感官上的美感,达成最佳的诉求效果。

1.教学内容外在形式的变化

传统的编排设计教学的最大弊病在于信息传递媒体单一,教师靠口述和板书及有限的范围在一定时间内,往往只能传授给学生知识的结论,难以让学生直观感知、欣赏国内外众多的优秀设计作品,更无法从多角度、多环境立体而全面地分析其创意形成的过程。学生经自己观察、思考、抽象后形成的知识少,实际上不自觉地扼杀了学生全面探索以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从而限制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能力的培养。多媒体技术的介入,无疑为电脑艺术设计教学注入了新的内容,在同样的时间内,课件以文字、图像、声音等有机结合的方式运用于教学,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知识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归纳、总结知识的结论,从而有利于学生把握知识的整体和各个侧面,增强了教学的系统性、深入性。

2.教学内容内在结构的变化

教学内容的内在结构就是学科知识结构的组织设计。知识结构是学科知识间的逻辑关系,是学科内含智力因素的信息源。传统的编排设计教材都是以教为主,以线性结构来组织学科知识结构,学生利用它学习自由度不大,灵活性不强,而且难以促使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向新知识结构的有效迁移。多媒体是一种以接近人类认知特点的方式来组织、展示教学内容及构建知识结构的,它的信息组织方式是一种非线性结构——把信息的组织形式与信息内容呈现的多样性、复杂性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一种动态的、开放的结构化认知空间,既注重学科的基本内容,又包括学科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既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又注重知识的结构,使教学内容的统一性与灵活性得到了完善的结合。这种采用网络化结构来组织的教学内容,把相互关联的知识点有层次的构成一种网络系统,系统由节点和链组成,节点表示教学内容的知识点,链是知识点之间的层级逻辑关系,教学内容在结构的变化使学习的知识着眼于不同的侧面,使学生对知识形成了多角度、丰富的理解,从而使他们在面对各种设计问题时,能更容易地激活这种知识,灵活地利用它们进行设计,形成解决问题的程序。

二、电脑艺术设计色彩构成教学

在电脑艺术设计色彩学习中,对呈现知识的框面艺术设计尽可能追求新颖独特。色彩对于人们的重要性,犹如阳光,空气和水一样必不可少,作为美术设计者,更应该自觉地认识色彩、创造色彩,一件设计作品的美感是综合了形态、色彩、质感而产生的。然而,看到作品的瞬间。首先诉诸于观者眼睛的是色彩的组合效果,也就是色彩美的问题。在设计中,不同的色彩搭配组合会给人的视觉和心理上形成诸如温暖、寒冷、华丽、朴素、强烈、柔弱、明亮、阴暗等不同的环境气氛,表现各种不同的感情效果。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讲授色彩原理时,教师往往以字代色,两种或多种色彩的对比及调和效果,学生只能通过联想加以比较,尤其对一些色彩感觉较弱,对色彩知识了解也较少的学生,这一点表现得尤为明显,学生在后期的实际应用中,很难把构成中的色彩知识自觉地应用于创作中,出现了临摹不成问题,创作却难上加难的情况,有的学生甚至要求在重新讲解相关的色彩知识,这些都说明前期的教学模式存在着一些问题。AdobePhotoshop软件作为影像处理软件,在色彩的使用及调控方面有着较强的优势,快捷的填充,灵活的色彩更换方式,每一项都简便易学,把Photoshop应用于色彩构成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屏幕对色彩间的复杂关系进行形象地讲解,学生通过真实的色彩表现,轻松掌握色彩搭配规律,在作业的制作上,可免去学生手工操作过程中所出现的涂色不均等问题,并可衍生出多个方案,便于比较,扩大练习范围。作为设计专业的学生,除了教师的课堂讲授外,更多的需要借助大量深入而又系统的色彩作业练习去理解色彩原理,磨炼色彩感觉,精纯表现技巧,提高自身的色彩修养,为以后与色彩相关的设计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艺术设计过程的变化

我们曾以客观物质材料来塑模型,召集我们已逐渐步入虚拟实境的时代。计算机自身是一个复杂的信息处理系统,同时它又与周围的环境、开发商及使用者构成另一个系统。这样的系统环境下的工作带来设计者的思维及工作方法的一系列变化:传统的设计程序是被化分为几个阶段,即分析—构思—制作—选择—评价—再修改制作—再选择定案的过程,设计者必须亲历每个部分,参与每个过程,自身的角色也随之不断变化,设计者不但要有良好的设计思维,同时也要具备过硬的多种制作方法与手段;而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设计时,情形就大有改观:设计人员只需作好满意的一个或几个供选择的构思或创意,剩下的工作就是运用适当的软件,通过指尖点击鼠标传递设计人的意旨,就可获得形象色彩俱佳的设计稿来。免去了作者许多亲身制作之苦,也往往获得更为满意的效果。

在平面设计中,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作者可得到多种质感的表现效果。设计者运用计算机材质库中所提供的材料肌理,使它与制作的图形或文字结合,通过视觉产生软硬、粗细、明暗、透明模型等对比的变化效果,来确定并有效地进行形体、模块的重组构造,方便地改变开头色彩等,还可利用计算机内多种摄影特技技巧,造成特有的动感效果,达到精细的设计作品,使其层次感、丰富性移样化更为突出;而在立体的设计中,设计者更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地表现出物体的各个侧面及细部,计算机强大的计算机功能可以将每一条曲线,徒刑模数精确计算出并能虚拟实境表现出来,显示出模型的最终效果。设计者亦可以加入动画设计,使物体处于运动之中,观察设计物体在运动中的各部分关系,及时调整设计构思,这样的设计过程生动而直观。无论是二维设计或是三维设计,图像或图形通过数字化后的高速传递,一切都变得那么轻松自如。在这当中设计者能体会到无穷的乐趣,也贪图到变化多端的设计手法。新的设计造型语言和思维理念,更能贴近于生活,融入于时代之中。计算机辅助设计也给设计者提供了另一种巨大的新鲜设计空间:设计者一方面,既可以取材于身边的或其它地方的现成材料通过扫描仪、数码相机等工具的输入加入设计,又可加入音乐,声响等情景资料丰富设计内容;另一方面,可在虚拟的实境中建立三维模型进行多媒体展示等等,按自己意念显示出个性和多样化。此时的设计者已成为设计元素融入设计作品当中,将在传统的以设计作品的静态表述变成了如今动态空间的多维设计表述,形成人机互动的局面。

四、电脑艺术设计教学构想

动漫艺术论文例3

关键词:民间文化 动漫 原创 

动漫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或文化现象,在整个文化大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诞生之时起就参与和推动着文化历史的发展进程,并且必然受到本民族文化生态系统的制约。在文化大系统中的民间文化,是立足于民众的生产生活,以一种通俗活泼的形式创造出来的用以娱乐民众的文化形态,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生活在民众之中并身为民众一员的作家、动漫家、读者、观众的“文化心理结构”,对动漫创作与动漫欣赏必然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动漫的显著特征是创意性,而文化积淀是创意的源泉。动漫创作必须对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元素进行改造和创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有机结合,才能激发人们对本民族本区域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实现走产业化道路同人文坚守之间的相融相生,并在动漫形象的塑造、动漫产品的研发、动漫品牌的树立、动漫企业的崛起中展示出中华文化的魅力,使动漫产业走上生生不息的创新之路。 

 

一、民间文化传统决定动漫文化的生命基因 

 

首先,从美学角度来看,民间传统文化涵养了原创动漫的美学品质:在审美风格上,倾向于意境美、道德美、意味美;在审美价值上,是寓教于乐、注重写意、质朴阳刚、内敛含蓄的中和之美与朴素之美;在艺术思维上,追求人与自然、人与宇宙的永恒秩序以及和谐统一;在塑造形象上,崇尚“神似”、“神韵”和“会意性”。这一切都构成了中国原创动漫的基本美学气质,《大闹天官》就是最好的例子。其人物造型风格以古雅和神奇致胜,追求的是灵动飘逸、超凡脱俗的奇幻风格,引入了脸谱艺术、民间彩塑、戏曲表演、壁画年画等设计元素和色彩配比,并从先秦青铜器、汉代画像石、六朝造像以及皮影、木刻等多方面汲取营养;在场景设计上借鉴了民间艺术造型元素并发挥想象创造力,虚实结合,简练而变化有致,鲜明地突出了神话中的幻境,艺术风貌凸现出民间艺术极强的写意性和装饰性。这传达出中国人特有的哲学观、宇宙观、审美观,并将人民性和民间性表现得浪漫而神奇,民间文化与动漫形式自然交融,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境界。 

其次,民间艺术凸现出的人文内涵和人文价值,是中国人观念体系中最重要的构成部分,动漫创作应从中国人爱国爱民的民本精神,自强自立的开拓精神,惩恶扬善、反抗强暴、见义勇为的道德精神,善良质朴、勤劳智慧、诚实谦虚的传统美德等人文精神中,集英纳萃、提炼浓缩出作品的精神内核,一脉相承地展现民众所具有的道德品质、心理特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采取主动的姿态吸收传统文化并与世界现代文明和谐相融,形成全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追求。如《葫芦兄弟》讲述七只神奇的葫芦,七个本领超群的兄弟为救亲人前赴后继,同法力无边的妖精进行了一场场扣人心弦的较量,宣扬了“正义必将战胜邪恶”这一人类发展永恒的主题。其中老翁与穿山甲代表了正义与奉献;绿色的仙草代表了生命和希望;蛇精和蝎子精象征“邪恶的智慧”和“阴毒的力量”;葫芦种子则是上天为了克制恶的力量而赐予人类的宝物,用七种颜色分别代表人类的七种品性:勇敢无畏、温柔宽容、刚强坚毅、平和慈善、嫉恶如仇、活泼自由、沉郁思辨。七兄弟的故事如同七个生动的寓言寓示受众:优点可能同时也是缺点,长处有可能转化成为短处;放纵单方面特定的优势或夸大个体的力量,势必会导致整体的失衡与失败;唯有“七子连心”的融合、凝聚与团结,才能最终战胜阴险、黑暗、诱惑和背叛。而结尾那充满生机的美丽的七色峰,象征了中华民族追求美好、向往和谐的人文追求。《葫芦兄弟》成功地将传统表现手法与动漫审美特征、民间意象与现代内蕴、鲜明的民族价值观与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完美地融为一体,成为国内原创动漫中的经典。 

 

二、民间艺术为动漫创作提供广阔的生命空间 

 

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历程中,诞生了浩如烟海的优秀民间艺术作品。民间艺术题材广泛而丰富,囊括了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浓郁的地域化色彩,体现了民间特有的风土人情,是动漫原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藏。现代的动漫创作虽然是专业创作者

[1] [2] [3] [4] 

艺术思维的结晶,但根据创作意图,在创作中采用民间艺术的形式或从民间艺术中撷取素材,从民间艺术传统的宝库中挖掘精彩的“动漫原型”,用现代的设计语言重新组织以达成新的意境和情趣,创作出具有中华风格气质的动漫形象,承担起弘扬民族文化的重任,是原创动漫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 

动漫艺术和民间艺术难以割舍的源流关系,首先表现为动漫作品取材直接源于民间,是在采集整理民歌、民间故事、野史传说等的基础上,对民间叙事原型进行整体重现、改编和创新而成的。如中国的《哪吒闹海》、《渔童》、《人参娃娃》、《阿凡提的故事》、《九色鹿》、《金色的海螺》、《孔雀公主》等,国外的《白雪公主》、《埃及王子》、《大力士海格力斯》、《小美人鱼》、《阿拉丁神灯》等,这类成功的动漫作品比比皆是。其次还表现为对民间叙事类型的借鉴与生发。民间艺术具有自发性、传承性、实用性、娱乐性、民俗化和程式化等特征,民间叙事因出自集体口头创作,并以口耳相传的方式长久地传承下来,使得同一“故事核”在不同时间、空间、背景中的人群里流传时,组接故事的元素既保持了原有的基本形态,又会发生丰富的变异,进而形成“叙事类型”,如灰姑娘型、小红帽型、魔法宝物型、王子复仇型、异域探险型、三兄弟型、两姐妹型,等等。情节类型跨越时间和空间流传于世界各地,依然散发着迷人的魅力,这种稳定性来自它具有人性共同的心理构架、情感需求和艺术鉴赏基础。在原创动漫中,民间故事类型中的人物形象及人物关系经常是以现代的演化形式而出现,不禁让人感叹民间叙事永恒的艺术魅力。比如近年来风靡世界的魔幻潮,就有千年的民间魔幻文化根基,将善恶冲突设置在神话、传说、童话、民间故事原型中,对魔法、精灵和怪物等幻想元素进行整合、改造,引起了当代观众渴望打破平庸、超越现实、追求奇特的心理共鸣。 

原创动漫的核心竞争力是新颖的形象和独特的创意,这依赖于角色设定、画面效果、拍摄手法以及在叙述时对节奏的控制和把握。从根本上讲,一个好的剧本是这一切的基础,没有好故事、好形象,再高明的技术制作也不能创造经典。随着技术的发展,动漫艺术进入了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阶段。一些动漫创作者片面夸大科学技术的含量,在人物设计和故事情节方面存在着幼稚化、雷同化、性格特征不突出、模仿意味较重、缺少想象力和创造力等问题;不论在文化定位的整体把握上,还是对人物性格的动态刻画上,都缺少感人至深的人文内涵和艺术生命力。科学技术是动漫发展的血脉,人文主义则是其灵魂。只有将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相结合,才能使动漫发展处于协调状态。曾在国内外获得极高声誉的优秀动画片《三个和尚》,取材于一句古老的民间俗语“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它采用最简单的故事、线条、结构、形式来表现,无人物语言,寥寥几笔就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连音乐都被精简成了几声木鱼,制作的技术简单到最普通的逐格摄影,但它却成为中国动漫的原创精品。究其原因,就在于民间文化和民族传统激活了原创动漫的生命。场景具有水墨山水画的味道,气韵生动,达到了中国传统绘画技法传神写意的艺术效果;在角色塑造中,将西方现代漫画表现手法融合在本民族风格中,随意洒脱却又神情具现;在音响效果上,把佛家色彩与现代风格结合在一起。作品的故事取材、人物设计、场景设定、背景音乐和叙事表现手法都极具民族性,将民间生活的哲理在动漫的写意与诗化氛围中充分表述出来。

三、民间文化构成了动漫艺术的生命画卷 

 

动漫艺术论文例4

电脑艺术设计课程是现代设计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视觉传达的重要手段。其教学内容包括编排设计原则、编排设计原理、编排的视觉流程、编排设计的形式法则、编排的基本类型、文字的编排构成、图形的编排构成及现代编排设计的发展趋势等。通过在版面上对空间层次、主从关系、视觉秩序及彼此间的逻辑条理性的把握与运用,将有限的视觉元素进行有机的排列组合,将理性思维个性化地表现出来,使版面编排获得良好的诱导力,更好地突出主题,在传达信息的同时,产生感官上的美感,达成最佳的诉求效果。

1.教学内容外在形式的变化

传统的编排设计教学的最大弊病在于信息传递媒体单一,教师靠口述和板书及有限的范围在一定时间内,往往只能传授给学生知识的结论,难以让学生直观感知、欣赏国内外众多的优秀设计作品,更无法从多角度、多环境立体而全面地分析其创意形成的过程。学生经自己观察、思考、抽象后形成的知识少,实际上不自觉地扼杀了学生全面探索以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从而限制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能力的培养。多媒体技术的介入,无疑为电脑艺术设计教学注入了新的内容,在同样的时间内,课件以文字、图像、声音等有机结合的方式运用于教学,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知识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归纳、总结知识的结论,从而有利于学生把握知识的整体和各个侧面,增强了教学的系统性、深入性。

2.教学内容内在结构的变化

教学内容的内在结构就是学科知识结构的组织设计。知识结构是学科知识间的逻辑关系,是学科内含智力因素的信息源。传统的编排设计教材都是以教为主,以线性结构来组织学科知识结构,学生利用它学习自由度不大,灵活性不强,而且难以促使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向新知识结构的有效迁移。多媒体是一种以接近人类认知特点的方式来组织、展示教学内容及构建知识结构的,它的信息组织方式是一种非线性结构——把信息的组织形式与信息内容呈现的多样性、复杂性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一种动态的、开放的结构化认知空间,既注重学科的基本内容,又包括学科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既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又注重知识的结构,使教学内容的统一性与灵活性得到了完善的结合。这种采用网络化结构来组织的教学内容,把相互关联的知识点有层次的构成一种网络系统,系统由节点和链组成,节点表示教学内容的知识点,链是知识点之间的层级逻辑关系,教学内容在结构的变化使学习的知识着眼于不同的侧面,使学生对知识形成了多角度、丰富的理解,从而使他们在面对各种设计问题时,能更容易地激活这种知识,灵活地利用它们进行设计,形成解决问题的程序。

二、电脑艺术设计色彩构成教学

在电脑艺术设计色彩学习中,对呈现知识的框面艺术设计尽可能追求新颖独特。色彩对于人们的重要性,犹如阳光,空气和水一样必不可少,作为美术设计者,更应该自觉地认识色彩、创造色彩,一件设计作品的美感是综合了形态、色彩、质感而产生的。然而,看到作品的瞬间。首先诉诸于观者眼睛的是色彩的组合效果,也就是色彩美的问题。在设计中,不同的色彩搭配组合会给人的视觉和心理上形成诸如温暖、寒冷、华丽、朴素、强烈、柔弱、明亮、阴暗等不同的环境气氛,表现各种不同的感情效果。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讲授色彩原理时,教师往往以字代色,两种或多种色彩的对比及调和效果,学生只能通过联想加以比较,尤其对一些色彩感觉较弱,对色彩知识了解也较少的学生,这一点表现得尤为明显,学生在后期的实际应用中,很难把构成中的色彩知识自觉地应用于创作中,出现了临摹不成问题,创作却难上加难的情况,有的学生甚至要求在重新讲解相关的色彩知识,这些都说明前期的教学模式存在着一些问题。AdobePhotoshop软件作为影像处理软件,在色彩的使用及调控方面有着较强的优势,快捷的填充,灵活的色彩更换方式,每一项都简便易学,把Photoshop应用于色彩构成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屏幕对色彩间的复杂关系进行形象地讲解,学生通过真实的色彩表现,轻松掌握色彩搭配规律,在作业的制作上,可免去学生手工操作过程中所出现的涂色不均等问题,并可衍生出多个方案,便于比较,扩大练习范围。作为设计专业的学生,除了教师的课堂讲授外,更多的需要借助大量深入而又系统的色彩作业练习去理解色彩原理,磨炼色彩感觉,精纯表现技巧,提高自身的色彩修养,为以后与色彩相关的设计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艺术设计过程的变化

我们曾以客观物质材料来塑模型,召集我们已逐渐步入虚拟实境的时代。计算机自身是一个复杂的信息处理系统,同时它又与周围的环境、开发商及使用者构成另一个系统。这样的系统环境下的工作带来设计者的思维及工作方法的一系列变化:传统的设计程序是被化分为几个阶段,即分析—构思—制作—选择—评价—再修改制作—再选择定案的过程,设计者必须亲历每个部分,参与每个过程,自身的角色也随之不断变化,设计者不但要有良好的设计思维,同时也要具备过硬的多种制作方法与手段;而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设计时,情形就大有改观:设计人员只需作好满意的一个或几个供选择的构思或创意,剩下的工作就是运用适当的软件,通过指尖点击鼠标传递设计人的意旨,就可获得形象色彩俱佳的设计稿来。免去了作者许多亲身制作之苦,也往往获得更为满意的效果。

在平面设计中,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作者可得到多种质感的表现效果。设计者运用计算机材质库中所提供的材料肌理,使它与制作的图形或文字结合,通过视觉产生软硬、粗细、明暗、透明模型等对比的变化效果,来确定并有效地进行形体、模块的重组构造,方便地改变开头色彩等,还可利用计算机内多种摄影特技技巧,造成特有的动感效果,达到精细的设计作品,使其层次感、丰富性移样化更为突出;而在立体的设计中,设计者更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地表现出物体的各个侧面及细部,计算机强大的计算机功能可以将每一条曲线,徒刑模数精确计算出并能虚拟实境表现出来,显示出模型的最终效果。设计者亦可以加入动画设计,使物体处于运动之中,观察设计物体在运动中的各部分关系,及时调整设计构思,这样的设计过程生动而直观。无论是二维设计或是三维设计,图像或图形通过数字化后的高速传递,一切都变得那么轻松自如。在这当中设计者能体会到无穷的乐趣,也贪图到变化多端的设计手法。新的设计造型语言和思维理念,更能贴近于生活,融入于时代之中。计算机辅助设计也给设计者提供了另一种巨大的新鲜设计空间:设计者一方面,既可以取材于身边的或其它地方的现成材料通过扫描仪、数码相机等工具的输入加入设计,又可加入音乐,声响等情景资料丰富设计内容;另一方面,可在虚拟的实境中建立三维模型进行多媒体展示等等,按自己意念显示出个性和多样化。此时的设计者已成为设计元素融入设计作品当中,将在传统的以设计作品的静态表述变成了如今动态空间的多维设计表述,形成人机互动的局面。

四、电脑艺术设计教学构想

动漫艺术论文例5

涂鸦艺术因其特有的表现手法和艺术语言而具备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情感张力。其一,涂鸦艺术作品通常造型夸张简洁、色彩明亮、对比强烈。随意的线条与线条之间有很强的张力。作品个性十足,画面力量强大。比如,最具代表性的涂鸦艺术家——英国涂鸦艺术家班克斯(Banksy)喜欢以动物形象为创作题材,如大象、猴子、老鼠等。其二,涂鸦艺术的创造力源自艺术家对生活的感触,作品往往带有批判性寓意。班克斯的许多作品都以反战为主题(图1),具有强烈的政治讽刺意味,痛斥时弊。正如他自己所言:墙是个很大的武器,它是你可以拿来打击触动某人的、最下流的武器之一。其三,涂鸦艺术具有广泛的大众参与性,并且不存在艺术创作的规范。涂鸦艺术没有刻意追求艺术审美,创作自由、即兴。很多涂鸦艺术家并不是科班出身,正因为如此,每一幅作品都体现了涂鸦艺术家的个性特点,并能用最直白的方式表达创作者内心的情感。其四,涂鸦艺术作品创作于街头,表现媒介和手法多样,甚至带有一些表演艺术的性质。这种偶发的灵感往往使涂鸦作品能够超越传统媒介作品。比如博桑科(MichaelBosanko)的“WeComeinPeace”系列光涂鸦作品,光产生的线条和周围环境能够形成精彩纷呈的相互作用,有趣而绚美。

涂鸦艺术在动画创作中的运用探讨

艺术表现就是要追求一种陌生感。所有的艺术形式一定要有一种陌生感,这是人的一种心理需求。动画从其诞生之日起便显示出了其他传统艺术形式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人们的普遍心理是寻求生活中无法存在而艺术却能表达的东西,动画艺术恰好迎合了人们的这种需求,这就是动画艺术形式的本身魅力所在。动画从剧本到角色造型都一定是夸张的,是比现实生活更美的。一部好的动画作品是将文学、音乐、美术用抽象方式融合在一起的、最完美的艺术。动画艺术的灵魂是人性的表现,但是动画有它自己的特点,动画的形式更自由,它可以随心所欲,动画更容易表现人的内心世界,让人得到心理满足。

②就是说,动画创作与涂鸦创作存在着共同的特征,这是动画与涂鸦艺术创作相通的地方。将涂鸦的创作融合到动画创作中,这样的动画作品会让人感觉它就是城市生活实实在在的一部分,有些会让人会心一笑,有些则会让人思绪万千。这也正是一部好的动画作品真正要传达的东西。好的动画作为好的艺术作品,最重要的是它的灵魂。涂鸦的不同艺术形式定会为动画创作开辟新的思路。在创作媒介上,可以说涂鸦的创作媒介无所不在,如一堵破败的墙壁、街头一幅宣传广告招贴、产品的包装盒、公路地面等。涂鸦艺术被创作于本身就带有交流性的公共空间,在这样的一个空间里涂鸦与其他的视觉元素相互融合便可产生比图案本身更多的关联性信息。在这样一种语境下,那些看似孤立无意义的图像便显现出强大的力量。涂鸦艺术在表现形式上有随意、放肆的味道,线条尖刻有力,如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

线条与线条之间充满强大的张力,造型语言夸张简洁,色彩对比强烈。涂鸦艺术不刻意追求艺术审美性,只是用一种最直接的方式表达创作者内心的情感,给人畅快淋漓的感觉。涂鸦艺术给人的视觉感受与传统艺术也是不同的,涂鸦艺术没有规范,没有任何创作原则的束缚,画面具有张力,没有任何逻辑可言,每一幅作品都充分体现了涂鸦艺术家自身强烈的个性特点。而这些都是动画创作可以借鉴的,因此将涂鸦艺术用于动画创作,定会对动画创作产生推动作用。

《迷墙》(PinkFloydTheWall)是由艾伦•帕克导演的一部电影,电影中有很多动画场景,那些带有涂鸦性质的动画形象,如雄鹰、铁锤、十字架以及两朵娇艳欲滴的花,无不让人印象深刻。电影中的动画场景创作手法十分类似涂鸦,具有简洁夸张的造型、跳动性极强的画面(图2)、震撼的摇滚乐,整部作品没有运用传统的叙事手段,而运用随意自由的创作手法,故事情节没有逻辑。其中反战情节的动画场景(图3)运用了涂鸦创作中直白的反战语言,让人不禁联想到涂鸦大师班克斯的反战题材作品。毫无修饰的血腥画面犀利地表现出战争对人性的摧残。动画效果对这部影片思想的传达起了关键的作用。战争的破坏性、人性的善恶、精神的摧残,完美地体现了美与丑、神圣与肮脏。这部上映于1982年的作品,每一个画面都传达着导演内心的情感,作品有强烈的感染力。

涂鸦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延续了波普艺术,已经渐渐成为波普艺术最重要的一个阵地。《黄色潜水艇》(YellowSubmarine)是导演乔治•杜宁1968年的作品,该作品结合了披头士的音乐和波普视觉艺术,其中大量的色彩语言是对涂鸦艺术在动画创作中应用的一次肯定。画面中鲜明的色彩对比、大量的纯色运用、造型上的夸张处理手法(图4)也体现了涂鸦创作的特点。看似荒诞的人物形象,符合披头士成员当时偏爱的超自然冥想主张。动画中也用到了光影涂鸦的手法(图5),增强了作品的玄幻色彩。镜头中头像色彩变换采用了涂鸦创作中纸模涂鸦的处理手法。涂鸦手法在动画中的运用使作品塑造了饱满的人物形象,将爱与和平的主题诠释得非常完美。

动漫艺术论文例6

CG技术的运用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觉冲击力,而三维动画的运用为动画电影揭开了新的篇章。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1991年詹姆斯•卡梅隆拍摄的《终结者2》成功塑造了首个全三维数字角色,并将真人演出的影像与3D数码动画完美结合,这也使得三维数字人物角色的造型更像真人,并有层次感。工业光魔影像特技制作工作室成功地为影片制作了令人难忘的特技效果,并获得当年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这也使CG技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从此,三维动画ComputerGeneratedImagery(即CGI)越来越多的运用到各种类型的影片中,为创造完美的虚拟世界奠定了基础。

2001年,由彼得•杰克逊执导的影片《指环王1》隆重上映。片中的特效主要由WetaDigital工作室担任,其中的CGI影像留给人们完美的感觉,该片中的万人战斗场面给观众巨大的震撼力。CGI与微缩模型的结合,让人分辨不出动画和真实场景,再一次体现了数字技术的强大实力。片中运用了一种智能化的软件,在演绎双方作战时,每个数字形象都会自动寻找对手,甚至还能做到打不赢就逃跑的场面。该片也获得了2002年度的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

3D特效与电影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2009年由卡梅隆导演的《阿凡达》上映了,这部耗时12年制作的科幻大片掀起了电影历史上的第四次技术革命,预示着3D特效时代的来临,也象征着真人与动画技术结合的再次创新,使电影更具魅力。这部耗资5亿美元,迄今为止史上最昂贵的影片,很大部分投入都花在了技术上。卡梅隆团队自主研发的3D摄影系统,将3D特效再次推上一个新的境界。WetaDigital工作室运用为《阿凡达》研发并首次运用的特效技术—“携带式动作撷取设备”,用CG特技制作出了潘多拉星球的土著人—10英尺高的蓝色类人生物Na’vi族人,并与真人结合,逼真的诠释了人类为了自身的利益,掠夺潘多拉星球的矿产,与当地Na’vi族人大战的场景。该片创下了27亿美元的票房神话,并获得了当年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

2011年8月由导演鲁伯特•瓦耶特携手WetaDigital工作室倾力打造的好莱坞又一部科幻巨制《猩球崛起》上映了。从上映至今,依然保持了如潮的好评和强劲的票房。

动漫艺术论文例7

中国传统纹样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性,文化底蕴深厚,具有无穷的魅力,而其中的传统吉祥图案更是体现人们对生活对未来的美好希望和祝福,吉祥图案具有观念性极强的艺术特点和象征性,其个性鲜明的表现形式和寓意深刻的象征性,为动画形象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设计元素。在动画形象设计中继承和发扬吉祥观念,把其精神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结合,使设计更具有人性化和社会化,创作出兼具民族风格和时代感的动画作品。

随着改革开放的加快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新的思想、新的观念以及国外的各种艺术思潮,尤其是大量国外的动画片的涌人,对中国传统动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作为中国当代的动画工作者应该继承和保持民族的风格,利用现代设计的思维方式与地域性、民族性的文化传统结合,让中国的动画在世界艺术领域内独树一帜,这就必须以中国文化为本位,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吸取现代艺术的营养,并在此基础上,有创新发展。

一、关于吉样图案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具有鲜活的生命力,与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文化渊源,情感表达方式是密不可分的。中国传统吉祥图案渊源于原始社会的巫术,实质是以营造出吉兆环境为目的,以美的饰纹和造型来寄托祈福求吉的装饰设计,其功能和寓意涉及纳吉、祝福、除恶、警戒等。对万事万物希冀祝福的心理意愿和生活追求,它从一个方面反映了装饰至善至美的本质。

吉祥图案分为动物纹、祥禽瑞兽纹、植物纹、人物纹、风景纹、几何纹等。这些吉祥图案一般不是对自然属性的摹写,更强调理性观念的形体,具有特定的象征寓意,并逐渐已经符号化。表现手法大致可归纳为谐音、寓意和借用等几种:

1.谐音:即借音而述意。如“连年有余”—鱼和莲花;“三阳(羊)开泰”—三只羊仰望太阳,羊与阳谐音,开泰是交好运的意思。

2.寓意:借一件物体或一组画面暗喻美好的事物。如:“四合如意”—由四个云卷状的如意头组合而成的图案,象征事事如意,四合即四方之意。给老人祝寿时,常有“五福捧桃”,五福在民间具有“福、禄、寿、喜、财”之说。

3借用:自然界的各种动植物由于生态、环境、条件、遗传等因素,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生态属性,人们就借物喻志,附会象征。例如狗的不侍二主喻为忠、羊羔跪而吃奶喻为孝,马之顺从主人谓之义。儒家提倡的忠孝义等抽象的概念在民间就有了具体的象征物。

二、吉样观念在动画形象设计中的表现

动画形象是一部动画片的核心部分,可以代表一个民族,甚至是一个国家的形象。形象设计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动画片的制作与营销。对于中国动画,我们其实并不陌生,20世纪的60-80年代我们曾经经历过一个动画片的春天,有大量的作品获得国际奖项,很多人对我们自己国家创造的好多动画形象记忆犹新,如《大闹天宫》中嫉恶如仇的孙悟空、《葫芦兄弟》中性格各异的葫芦娃娃、《人参娃娃》中白白胖胖的人参娃娃等等,这些可爱的形象曾经伴随了我们几代人的成长。

在这些优秀的动画片中,大量的传统吉祥图案的纹样特征、工艺手法、造型特点等被加以利用和创新,成为设计师创作风格的灵感源泉,设计师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吉祥观念,设计出了一个个深受老百姓喜爱的动画形象。

(一)在造型上的表现

在动画造型上经常利用现有的妇孺皆知的物像象征符号,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法结合传统的吉祥寓意来创造形象。把各种美好的寓意赋予不同的动画形象上,以通俗易懂的造型形式,表现吉利和祥瑞的意义。《人参娃娃》是我们喜爱的动画片,片中的人参娃娃造型利用民间的剪纸手法,富于传统造型特征:白生生胖乎乎,头上留着小辫子,腰里围着耀目的红兜兜,蹦蹦跳跳,很逼真可爱。这个形象与传统的福娃很是相像,充分体现了人物的特点,通过一个神奇可爱的人身精灵来表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哲理。

大家知道葫芦的形体憨态可掬,惹人喜爱,与小孩子非常接近。《葫芦兄弟》这部动画片就是采用民间剪纸的形式,利用“象征寓意”的手法,塑造出了七个可爱的娃娃造型,每个娃娃头上都顶有一个小葫芦形象,葫芦与人体的结合无论从形体还是意义上都恰到好处。葫芦多籽,有多子多福、人丁兴旺的美好寓意,葫芦兄弟有七个之多,正好也对应了多子之意。另外葫芦与“福禄”谐音,在中国传统寓意中有祝福吉祥的意思,也赋予了葫芦兄弟团结一致,最终打败邪恶势利的美好祝愿。

(二)色彩上的利用

色彩是动画形象设计里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不同的色彩,在动画形象设计中,具有不同的意义,尤其是代表喜庆、吉祥的红、黄等颜色应用非常广泛。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吉祥色新鲜、厚重、热烈,对比强烈,应用时大多以红与绿、蓝与橙、黄与紫等强烈的对比色彩并置搭配。在动画造型中予以吉样的象征意义,极富装饰性,表现的是对生活的祝愿,是对吉祥富贵的向往。

以《葫芦兄弟》中七个葫芦娃的形象颜色为例,七个兄弟中的老大、老二、老三动画形象的颜色分别是赤色、橙色和黄色,分别代表了热情奔放、温柔宽容以及刚强坚韧之意;老四、老五、老六的颜色分别是绿色、青色和蓝色,各自的代表的寓意是和平慈悲、愤怒不平,嫉恶如仇以及开朗活泼的意思;最特别的是老七,是紫色造型,这是阴沉思辩之色,是七色中最接近黑色的颜色,暗示了他心中隐藏着的阴暗与矛盾的一面。由此可见,吉祥颜色的运用对于刻画动画形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吉样观念在动画形象设计中应用的意义

动画不同于一般的艺术种类,是声音、画面和动作的结合体,需要深厚的艺术技巧和高超的制作技术来完成。动画片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艺术形象和艺术魅力,受到了广大群众尤其是少年儿童喜爱。大力促进我国影视动画产业的发展,对于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道德情操,提高审美情趣,丰富文化生活等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动画来讲,各种各样的片子都能满足人们的感官需求,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外来动画的蜂拥而至,比较贴近人生活的动画片更能赢得人们的青睐。选择一个高质量的动画形象甚至可以成为一个人趣味、爱好和身份的象征。

动漫艺术论文例8

1 动漫行业现状及需求分析

动漫行业是国家大力支持和扶持的新兴产业,国家广电总局下发了《关于发展我国影视动画产业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财政部等10个部委的《关于支持国产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使国内动漫产业在短时间内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动漫专业作为一种艺术设计形式,具有广泛的应用环境和专业前景,在未来必将得到迅猛的发展。相关数据表明,我国影视动画产值2010预计可达900亿元人民币,虽然在几年内迅猛增长,但仍然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广大的市场需求带动人才的培养,带动动漫行业的快速发展。国内动漫产业的发展现状根本无法满足爆发性增长的市场需求,所以各地区不断地涌现出一大批的影视动画公司和影视动画基地,动漫从业人员的急剧增加并未带来我国动漫产业的辉煌发展,究其原因,国内动漫产业自主研发和原创能力较底,导致国内动漫产业以引进、加工和运营为主。目前进口的欧美、日韩动漫产品仍占据了我国动漫消费市场的主要份额。因此,培养专业的影视动画设计人才,大力发展影视动画事业,是满足社会行业需求、加速经济增长的必然。但如何培养原创型动漫人才成了高职院校面临的首要问题。

2 培养动漫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和“艺术素养”的重要性

当前动漫人才的紧缺使我国的动漫教育规模在短时间内急剧扩张,全国各地开设动漫专业的院校遍地开花,由于没有形成系统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被投放到市场的动漫专业学生往往无法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动漫人才培养走上了快车道,人才质量却在逐渐下降。原因之一在于我国高职院校的动漫教育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培养的动漫学生对中国哲学、宗教、历史、文学、民俗等知之甚少,忽略了学生人文素养及艺术素养的培养,缺乏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转化,缺乏艺术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缺乏人文精神,导致动漫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不高,没有稳定的核心价值观,缺乏原创能力。从业后无法满足动漫市场对人才的需要,更无法引领中国动漫走向国际市场。中国动漫的唯一出路就是坚持走原创道路,培养动漫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和“艺术素养”是坚持走原创道路的重要途径。要发展中国的动漫产业,必须大力发扬、挖掘中国传统文化,这在当前的动漫产业发展中是非常重要的,对高职院校的动漫学生尤为重要。坚持培养动漫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和“艺术素养”是职业院校发展动漫专业的根基。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重视“人文素养”和“艺术素养”的培养,需要注意调整课程结构,弥补高职院校学生底子薄的现象,努力既提高学生的人文和艺术修养,又提高学生的原创能力,培养原创型的复合性动漫人才,推动中国动漫积极发展,创造中国动漫的辉煌。

3 高职院校动漫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和“艺术素养”教育研究

在高职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要真正加强动漫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和“艺术素养”,必须进行如下方法和途径的尝试。

3.1 弘扬中华动漫文化,注重本土传统文化的挖掘

在中国的动漫领域中,要想成为一位原创型动漫人才,关键是要弘扬中华动漫文化,注重本土传统文化的挖掘。中华动漫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五千年的文明,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动漫文化传统,深深影响着当代中国动漫产业,要全面认识中国传统动漫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弘扬中华动漫文化,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动漫家园。加强中华优秀动漫文化传统教育,重视中华优秀传统动漫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与动漫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相结合,坚持不懈地抓好移风易俗,改造和发展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间传统节庆内容、风俗、礼仪。我国的历史源远流长,有足够的文化资源可以挖掘,我们要掌握好、运用好中华动漫文化、传统文化,不能让他们成为别人原创性源泉,我们要在本土传统文化的挖掘上呈现出自己的原创性。我们要在弘扬中华动漫文化和挖掘传统文化基础上,创作出属于中国民众的原创性动漫作品,这样才更容易占领国内本土市场。大力推进中国动画文化品牌的确立,宣扬中国民族的动漫特色,是动漫产业辉煌的必由之路。

3.2 加强“人文素养”和“艺术素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原创动漫道路,要求动漫专业的学生必须加强“人文素养”和“艺术素养”。制订动漫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培养原创型复合性动漫人才。进行动漫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调整课程设置,增加“人文素养”和“艺术素养”课程安排。其一要增设专业创新性课程,树立“文理相通、文理互补、文理相长”的教学思想,确立优化动漫课程、推进素质培养,不断完善社会人文课程、实现课程的优化和整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其二要营造人文素养的大环境。在高度重视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赋予专业课程人文的因素,将动漫设计与人文的知识结合起来,赋予其更加鲜活的内容及思想深度。其三加强品德教育,强化对学生的职业道德。要求学生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先要从自己、从身边做起,把认真学习,孝敬父母,关心集体提升到承担社会责任的高度来认识和实践。其四注重生活情趣和才艺的培养。真、善、美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德智体美劳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在人文素质的养成中有着重要的陶冶功能。以上是加强动漫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最佳方法和途径。艺术素养,是指一个人对艺术的认知和修养。具备艺术素养,主要是具备艺术的基础知识和审美能力,它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气质。艺术修养的深浅决定着其动漫作品艺术水平的高低,因此,动漫设计人员为更好地从事动漫艺术创作,承担社会责任,就必须不断学习、锻炼和培养。鼓励学生积累人文知识,内化人文精神,提高艺术素养。多读、多看、多想、多参观高质量的动漫作品是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有效方法。提高审美能力、加强艺术修养,除了欣赏优秀的作品,走近生活、走近社会也是必要的,但这不是普通的生活,需要你仔细观察,慢慢品味。积累丰富的经验和广博的素材。动漫创作的灵感其实来自于生活、取自生活。动漫具有艺术特征,创作是通过艺术的提炼、加工、概括和创造,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情感思想转化为具体生动,鲜明可感的艺术形象,它需要动漫设计人员不断思考,不断反思,不断创新。

综上所述,通过对高职院校动漫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和“艺术素养”的教育研究,应用其方法和途径,提高动漫专业人才创新能力,是全面推动动漫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动漫艺术论文例9

国内很多院校在相近的学科中开设动漫专业,《动漫概论》是动漫专业必修的入门课程,学生从非专业向专业过渡转化的课程,教学应该从理论讲授到理论应用,培养兴趣与提升学识对于学生同样重要。近些年,在各种教学模式改革中专业教师的自我实践证实很重要,如何立足于实际进行专业教学,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创新理论教学。目前,我国已经逐步完善了动漫相关的产业政策,在产业政策的影响下,当代动漫教育从技能素质的角度培养既懂管理又懂制作的复合型人才显得很重要。

一、《动漫概论》课教学内容创新设计概述

专业教学是学科知识、方法、思路等的传授,不是知识点的复述,与时俱进地创新专业内容教学尤其重要,从教学内容入手,创新课程教学。老师如何教授该课程应该有一定的规律和体系,改变传统考核思路模式,专业教学强化学生通过理论分析问题、对接实践的能力,理论和技能同样重要。新的《动漫概论》课教学知识点设计建立在大动漫范畴基础上,以产业为目标,从理论到理论完全不能适应本校实际,动漫理论应来自于理论实践教学和技能实践,动漫专业建设与本地区产业紧密联系。文化产业――动漫教学――专业建设,从实践到理论再实践,课题或者项目驱动理论教学更有现实意义。

《动漫概论》课教学包括学科本体与文化知识。首先,《动漫概论》教学必须在观念和资料的准备方面占据优势地位,教学内容增加人文学科知识,动漫作品注入文化元素,吸收最新的文化及其产业成果应用于教学,这对于初学动漫制作人员全面理解技术与艺术的关系很重要。了解中国文化产业与动漫的现状,教学内容增加相关的知识点,如文化产业理论。以学校的学科特色为出发点,加强动漫专业建设,以创建特色专业为目标,教学内容结合社会和企业需求,拓展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动漫概论》课教学内容常见问题

近年来,《动漫概论》教学主要存在脱离时代的发展语境、忽视数字技术与文化产业的论述等问题,具体来讲:1、《动漫概论》课程教学面临的许多机遇与挑战,诸如,技术、文化、需求、时代、产业等,动漫教学很难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理论教学对于入学考试文化成绩不高的学生很容易枯燥乏味,学习的乐趣在于循循善诱,理论教学没有与实践结合,教学效果不理想!老师教学如同一个演员在舞台的“表演”,逐步改变“自我娱乐”式的教学模式,促使本学科的深入发展。2、新的时期,按照传统动漫的工艺与技巧解释动漫概念已经不符合现实状况,只能在《动漫史》中出现了。新的工具、技能以及表现方式开拓了学生视野,有助于培养学生大胆的实验创新精神。动漫制作涉及的材料很多,媒介和材料的多样性给动漫创新开辟了广阔的视域,如定格动画可以把材料作为语言研究的一个方向。如今,传统媒介技术变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数字技术促进动漫艺术应用的发展,尽管有的教材在知识体系上增加了动漫创作研究,这也很容易把《动漫概论》教学引向作品鉴赏。3、许多《动漫概论》教材的知识点依旧在动画部分,虚拟现实技术在数字媒体行业日益重要,动漫教学应向相关专业延伸与拓展,诸如游戏、漫画与动画的关系。我们在教授新的知识点总是存在着概念、范围、类型、特征的思路,忽视漫画、连环画、游戏、动画的联系,数字动漫产业的相关论述极少,甚至没有;教材内容上存在着“以偏概全”现象,不同版本《动漫史》与《动画概论》内容不分,有教材甚至认为:动画就是文化创意产业。4、由于学科背景、授课时间等差异,纵观国内各种版本《动漫概论》课程的教材和教学,对于知识点侧重不同,造成了学生对动漫应用与理解的形形差异。也有老师认为:以老师的学识在日常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学大纲、授课内容和规范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各种思想和观点都应有,认为理论学习应该是“百家综合或者争鸣”,而“放养”学生,任意组织内容进行授课。

总之,教学内容应该有系统性体现动漫学科特点,教学方式不能太死板,也不能完全任由老师自由发挥或者取悦于学生,最好能够体现大师风骨!当然,教学内容也不能是简单的说教或者读课本上知识点,这样做会失去理论对实践的意义!

三、《动漫概论》课新增教学内容

传统教学从动漫艺术本体入手,诸如概念、技术、设计、叙事、流程、审美、功能、时间等动漫语言,了解动漫艺术风格,针对性明显、创新性不强。动漫学科特点与电影艺术的综合性、假定性、视听性相似。笔者认为新增教学内容应该从以下方面考虑:

(一)后现代艺术。当代社会审美思潮多元化,个性需求多样性,我们以理性的态度面对它,既不盲从也不随波逐流,而设计应该以自然和人文为基石,动漫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必然受到外在因素影响,涉及广泛的艺术、社会和人文学科,后现代设计艺术还是比较人性和自由,后现代艺术吸收借鉴传统文化艺术,而表现出多元文化价值观,个性元素设计离不开动漫形象的实用价值。很多人认为:后现代主义艺术观颠覆了现代主义观,后现代社会是各种信息充斥的时代。后现代艺术不仅是艺术思潮,它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如何创新发展的思路。艺术多元化促进个体精神的释放,突破了时代精神和传统艺术设计视域的压制,更加关注人的全部活动和情感世界,也有人借助大众文化和民间艺术表现力,实现艺术语言的革新,设计美在于表达作者内心真、善、美感受,实现产品应用价值,各民族文化可以采用新媒体技术弘扬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二)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动漫是文化产业的一部分,动漫创意融合多学科知识,随着新技术对文化产业的冲击,开发、建立本土资源以及数字表现体系,文化产业转型发展推动创意设计新的产品。关注国内相关文化产业实践的发展,如珠三角、长三角地区文化创意成为新的生产革核心,各地区产业集群优势不断扩张,尤其省会和沿海开放城市通过新的经济力量培育文化产业形态。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各地年鉴和产业报告,了解中国文化产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体制改革促使文化产业不断发展,产业政策转换为宏观调控的手段,面向大众消费的商品依靠文化创意力量获得发展动力,真正的动漫创意产业是产、学、研、销一体化,没有创新很难突破产业困局。

(三)工商管理知识。研究商品市场中销量好的动漫设计以及衍生品设计,以市场需求改变设计。经济的繁荣,艺术消费必然走向昌盛,艺术品消费促使新的创作动力产生,经济利益分配促使艺术生产进入良性循环。动漫艺术品设计、生产要适销对路,建立规范的艺术消费市场体系,艺术进入经济市场成为商品,专业教学需要资金运作、商业知识、管理等融入课程理论教学,如,产业集群、资本运营、生a经济效益与人力资源考核等知识。在衍生品的营销中城市、商业、工业、市场结合形成产业优势,如何降低生产成本获得更多的利润?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需要。

(四)中国连环画与漫画艺术研究。连环画与漫画来源于绘画,既能表现故事情节的精华,又能表现作者的艺术水准。中国连环画艺术叙事、表现风格多种多样,朴实、熟练的绘画风格更具有艺术表现力,连续的故事情节画面与动漫分镜头有相似之处,如赵宏本、沈曼云、钱笑呆、徐宏达、顾炳鑫、刘继卤、王叔晖、贺友直、汪观清、华三川、程十发、范曾等连环画作品。研究国内外艺术大师的作品,绘画形式如何表现故事以及如何设计角色形象,这些形式对于当代的漫画与动画设计有借鉴作用,许多古今文化知识成为连环画创作的素材来源,人物和场景的绘制证明了设计与美术的渊源,因此,动漫设计可以借鉴连环画的画面设计。

四、《动漫概论》课教学知识点设计

(一)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体系:1、动漫概念(动漫表现形式分类、动漫与游戏、动漫史上重要的风格流派、动漫创作素养),理论为主开展教学;2、动漫设计与制作流程,如果有条件可以课后考察动漫公司;3、原动画设计,可以进行角色形象临摹或者国内外动漫明星介绍;4、动漫语言学习,如文学语言、电影语言、视觉语言、听觉语言、表演语言、数字技术语言,动漫语言在创意设计的重要性;5、中国连环画与漫画艺术研究,多研究中国连环画以及国内外的漫画作品;6、动漫产业与衍生品的开发(动漫策划与衍生品开发,了解动漫产品的推广流程,可以简单分析国内的动漫产品案例);7、动漫营销策略与市场运作模式(增加动漫设计策划、市场调研、营销与市场需求互相促进);8、文化产业与后现代艺术,如产业视角的动漫文化价值观;9、中国文化产业现状与体制,如国内动漫政策法规。以上教学内容专题和模块特点比较明显,章节知识点没有按照概念、判断、推理的思维模式排列,知识点内在的联系由小到大、由点到面,有利于学生形成一个全方位的学科视野。总之,教学内容体系创新后,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课程资源、教学活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都要有相应更改,以适应教学内容创新。

(二)进度。教学进度中各知识点也不能“照本宣科”地进行,课时应该有弹性,理想的教学时间是40至72课时,每周的课时量控制在4至6节,针对学生的差异突出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灵活应对学生的学习反馈,布置课外作业增加学生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通过作业发现产业中的某些问题,体现理论的指导价值。

动漫艺术论文例10

“图像时代”的来临促使艺术领域产生了“图像转化”的变革。在这场变革中,动漫艺术作为一种视觉艺术,或多或少地在美学层面上受到影响,呈现出机械复制、影像狂欢、消解中心和缺乏深度等后现代主义的美学特征,其视觉体验的特性更加彰显。同时,动漫艺术在科学技术与艺术全球化的多元发展作用下,越来越成为具有独立审美意义的艺术样式。因此,研究动漫艺术审美的文化内涵与性质,不仅能更深入了解该独特艺术形式的视觉化、多元化和商品化的走向,也能更好地把握我国新兴的包含动漫在内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以最终实现对动漫的审美范式与其承载的文化范式的系统构建。

一、动漫审美的大众化趣味

动漫是视觉影像的艺术, 凭借虚拟影像系统和动画语言系统,通过传统手绘和现代传媒等方式营造出仿真虚拟的超现实主义空间。很明显,这些作品中的虚拟、模拟的审美二维、三维空间是创作主体在作品创意、创作、放映、欣赏等一系列过程之中营造出的审美空间,力求通过图片的冲击激发审美主体在现代文明挤压下已经麻木的审美追求。当观看《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怪物史莱克》《玩具总动员》和《小鸡快跑》等经典动漫作品时,观众无疑或多或少地获得了不同于其他艺术的感官欢愉和心理满足的审美体验。在这种特定的审美氛围中,越来越多的动漫作品借助视觉审美的身体参与性营造出动漫的时尚消费性和虚幻刺激性的审美特性。近期风靡一时的《星球大战》《阿凡达》和《魔戒》等作品正是这种视觉艺术使审美主体在丰富的拟像审美幻觉中获得极大的视觉享受与娱乐的成功典范。这些作品与其他视觉艺术不同,作品中角色的身体参与性建立在夸张与变形、超常规动作与身体肢解和抽象具体化与具象符号化的动漫思维的基础上。

动漫审美的大众化趣味体现在动漫作品的视觉审美与娱乐追求上。根据本雅明“光学无意识”[1]理论,动漫作品深受机器性媒介技术理性、工具理性和资本逻辑的控制,而机械复制的手段不仅改变人类艺术的认知审美方式,还对艺术活动产生革命性颠覆,使艺术从“专业人士”的手中走下神坛,成为普通公众的一般权利。因此,在“读图时代”,动漫作品的“图式语言系统”使读图成为审美的一种方式,并成为流行的大众的解释和理解世界的方式。事实上,动漫作品以大众艺术的享乐主义和感官主义宣泄着对快乐的简单追求,反严肃、反说教、反崇高, 追求轻松、快节奏、幽默的情趣,放弃艺术一贯的思想、价值诉求,提倡消费文化娱乐至上的审美理念。动漫成为时尚消费后,致力于捕捉大众求新求异的社会文化心理,力图在流行艺术领域营造体现流行文化的价值理念与审美需求。这样,动漫艺术就发展成为一种经济型消费文化,体现强烈的审美“大众化趣味”[2]。

二、 动漫审美的视觉性与娱乐性

现代的动漫作品在传统动画艺术的基础上,利用高科技技术拓展其表现形式和制作手段,通过综合文学、绘画、音乐、表演、摄影等艺术的特点,将人物动态、故事情节同声乐舞蹈组合在一起,使得动画越来越复杂和多面化。在越来越多的动漫作品中,高科技手段的运用使人类摆脱了自身的视觉有限性,创造出一种对世界的新知觉。一方面先进的动漫技术手段在作品中营造出如同真实世界一样的艺术时空,人们已经在《骇客帝国》《侏罗纪公园》等作品中很难分辨出画面中呈现的是虚拟空间还是真实世界。另一方面,动漫又突破对现实逼真写实反映的视觉限制,以各种手段构建出奇妙魔幻的神奇世界,让人们在如《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中的超现实世界中流连忘返。简单地说,动漫艺术的视觉审美使人们自由地游走于有限和无限的艺术空间中。这看似矛盾的视觉构建实际上正是出于动漫作品吸引人的目的,由此形成了动漫独特的唯美性特征,也成为审美主体审美的前提与目标。

动漫作品通过反复呈现的影像和拟像提供了“图像时代”大众消费的对象和促进剂,刺激了人们对动漫作品的影像符号的大量消费欲求,对动漫的审美也成为大众的一种消费行为。“消费本身成为一种转换活动,像一种文化机器那样运转,不断提供一套完整一致的符号和图像,这些符号和图像是从早期废弃的、过时的产品中提炼、再利用和大规模生产出来的。影像是这一过程的中枢。”[3]这些影像通过“降格”,“把一切高级的、精神性的、理想的和抽象的东西转移到整个不可分割的物质――肉体层面、大地和身体的层面。”[4]因此,动漫是影像的狂欢,是消费时代的娱乐游戏态度的狂欢。当越来越多的动漫作品以包裹在娱乐内核里的非现实性和唯美性出现在消费市场时,受众体验到了放松和消遣的,动漫通过快乐滋长了这个艺术消费行为强大的享乐主义和感官主义,娱乐在动漫艺术中借助影像成为超越文本、超越现实的存在。

三、动漫审美的文化之维

正如前文所言,动漫艺术的审美是对现实幻化的视觉性审美。在平面化时代,审美的对象由实在转为影像,动漫二维到三维的审美空间的延伸使审美的视觉对象与视觉经验得到极大的拓展。正如法国著名的艺术评论家加┒•毕龚所说“艺术必须在语言本身和反语言中寻找它的特殊语言”,在假定性的动漫作品中,创造主体与审美主体的审美交流借助于动漫艺术的“特殊语言”方式――图像和拟像。这样,动漫的审美者常常超越有限获得无限时空想象的审美感受。这种图像的审美理论上是从以下四个层次上逐步提升:首先是对图像的线条、色彩、肌理、造型、构图等的视觉形式的具象观看;其次是系统认知图像各个因素阐述的主题和题材;接着,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解读作品的深层象征意义;最后是对艺术作品中的深层内涵的思考与追问。

动漫作品的夸张、幻想、变化、虚构、神似等游戏方式的语言打破了理性艺术审美的隐喻和象征结构的意义构建。而普遍采用的大量复制的手段使动漫作品的意义结构简单,审美过程被简化,使得动漫艺术也如抽象艺术一样将语言扭转成为逃离正常语言表达逻辑的游戏。事实上,动漫艺术虽然追求打破固定不变的精神性意向,但是这种对意义的背离,不是将审美引向意义的深处与呈现现实的内在深度,而是消解现实、放弃意义。当创作主体和审美受众体验到创作与欣赏的巨变时,他们也真正获得了艺术的主体自由。所以,在这样更加广阔的艺术空间中,优秀的动漫艺术作品提供了充满艺术创造与审美价值的视觉文化的震撼,形成了不同于传统艺术形式的自由、无限、完美等的动漫精神,成为动漫艺术的重要的文化内涵。

四、动漫审美的文化向度

动漫艺术的价值不仅在于动漫艺术的本身, 而是一个时代文化力量的相加。实际上,动漫审美扎根的文化是大众文化、消费文化与技术文化在“图像时代”里简单快乐地融合变奏。按照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大众文化是受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和高科技生产影响而产生的一种对物质文化消费的市民文化。随着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与普及,大众文化已经越来越取代精英文化,成为文化主流。

由于现代经济与技术发展促使经济与生产越来越依赖于消费者,消费者获得的自主实质上从经济、文化方面形成一种参与解决公共需求的模式,消费文化成为人的自我实现的表现形式。

广义来讲,技术文化包含了技术本身及其变迁以及由于技术变迁而导致的技术理性和相应的其他文化变迁。技术文化是技术在社会得到越来越普遍的认可和运用的文化体现,成为人类的一种文化存在方式和日常生活的行为方式。人们对艺术的第一需要成为对商品效益的追求,畅销成了艺术的内在驱动。显然,这种文化工业的平面化、批量复制消解文化个性和艺术创造性,使技术实现了社会控制,更使人多少被压制成单纯的工具式的物的存在,沦为“发达工业文明的奴隶”。[5]

五、动漫审美的文化心理上的“诗意栖居”

目前的动漫作品多呈现出大众文化影响下的对消费心理和技术理性的简单盲从。当动漫市场越来越多元全球化时,动漫作品却过多地呈现出模仿复制的商品生产的特征。在技术与经济的发展中,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带来了物质的丰富,但另一方面却使人们在物质积累中越来越沦为“奴隶”的境地。因此,当技术、消费成为大众的日常存在方式时,人类在视觉领域追求打破存在的二律悖反的僵局,力求以对物的消费和快乐的简单叠加来实现工业生产下的物的丰富积累带给人类的生存压力。

为了实现对快乐的普遍追求,现在的动漫作品常简单地模糊不同文化传统的差异性及其历史的延续性,这种审美过程带给观众的是视觉体验上的平等。但是作品中的影像符号却越来越消解人的主体性,出现审美的层次上的退化,停留在图像审美的第一、二个层次,放弃对作品的文化内涵的深层次的追求,使艺术在文化层面上由人文价值退化到观看的消费。这种瞬间、在场和即时的体验是技术、商业与工业生产在文化层面上的简单的存在,缺少“读图”的主动解码,是对视觉体验中的文化的服从,而不是理性地主动地发现与创造。以本我的快乐原则取代超我的理想原则,放弃追问,放弃反叛,沉迷于感官的简单审美,在快乐中逃避被“技术”奴役的现状。因此,动漫艺术可以被看做是人类文化心理上的“诗意栖居”的童话。

动漫艺术的审美是大众文化心理的市场化、技术化与全球化的消费与娱乐,它的审美享受与消费理念帮助视觉艺术在现实与想象、传统与创新、民族化与全球化的冲突与融合中获得超越。这意味着我们应先从文化角度解读与创作动漫艺术作品,而不是仅仅将动漫看做一种文化产业。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在艺术、文化、科技与市场的各个层面上形成具有丰富文化含量与艺术审美价值,同时又高度发展的动漫产业。也就是说,要使动漫产业健康积极地发展,必须要重视动漫的文化体系的构建,推动动漫的文化建设,以高层次的理念发展动漫的文化需求与文化内涵,以文化提高为动漫发展的载体和内容,提高动漫的产品附加值,以拓展动漫艺术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德]瓦尔特•本雅明.摄影小史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王才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2] 魏爱民.试论动漫的美学特征[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7(12).

[3] [德]荷尔德林.荷尔德林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