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第一书记模板(10篇)

时间:2023-03-07 15:22:49
第一书记例1

因为都是优秀的退居二线干部,选派的“第一书记”们大都对这个职务充满自信。曾担任过多年射洪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后任射洪县文广局党委书记的滕勇,被选派到四川欣泽实业有限公司任“第一书记”,对他来说,党务工作驾轻就熟。不仅如此,射洪县按照“党管干部、双向选择、发挥特长、企业急需”的原则,在选派过程中充分尊重企业和二线干部的意愿,注意选派双方都熟悉了解的干部任“第一书记”,在发挥干部特长的同时满足企业需求。被选派到射洪县郑葛生态养殖有限公司任“第一书记”的袁友国,退居二线前曾任射洪县政协文史委主任、射洪县科协主席,在科协工作时,郑葛公司就因为成立专合组织等与其打交道,几年前袁友国刚退二线时就被郑葛公司聘为顾问,对企业情况很熟悉,因此理所当然地被派到该公司担任“第一书记”。有了“第一书记”这个身份后,袁友国感觉自己在公司更有地位,干起工作来也更名正言顺。他坦言:“以前抱的是打工心态,现在责任更重,工作起来也更有重点了。”

在“第一书记”中,就算对企业情况不熟悉的,上任之后也能快速进入状态。“融入企业是门本事,当了这么多年的领导干部,这点本事还是有的。”滕勇说。

“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导企业党建工作、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组织对“第一书记”工作内容的规定。落实到具体工作中,按照不给企业添乱的原则,问题工作法成为“第一书记”们在工作中广泛应用的方法。“‘第一书记’不是去取代企业原党组织书记的职责,而是作为专职党务人才,重点抓好企业的建党和党建工作,同时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碰到的其他问题,促进非公企业发展、党建互动双赢。”射洪县委常委、组织部长蒋勇介绍道。

“第一书记”滕勇任职的四川欣泽实业有限公司是射洪县的知名企业,在组织结构上设有一个党支部。在收购华纺银华公司后,在党组织的设置上出现了难题。华纺银华公司是由原国有企业改制而来,在组织结构上设有党委,党员人数较多。一个只有党支部的非公企业收购一个有党委的集体企业后,组织架构如何平衡。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滕勇迅速对整个公司的党员数量等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并提出解决方案:在欣泽公司设立党委,其下设立总支和支部,通过这样理顺整个公司的组织结构。趁着组织部领导到公司调研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机会,滕勇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并得到支持。据介绍,欣泽公司党委在8月前就会挂牌。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欣泽公司的党建氛围日益浓厚。公司副总吴超原本对入党毫无兴趣,现已转变观念,表达了争取加入党组织的愿望。在欣泽公司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人才问题也是一大困扰,现在有了这个组织人事工作经验丰富的“第一书记”,在推荐选用干部时,往往会听取“第一书记”滕勇的意见。

第一书记例2

农民欢迎第一书记,决不限于邬围孜一个村。

干部为啥争当村官?

与组织部门、派出单位、接收乡镇一起捆绑考核。

“到农村担任第一书记”的消息于2010年3月后,信阳干部积极性空前高涨,原定的300名指标最后追加到317名,当年4月中旬全部到位。

为什么有这样的热情?

信阳市委发文件提出,凡在任职农村第一书记的3年中,能够完成考核目标,考察达到称职以上等次的,原则上都要提拔为上一级职务,或由非领导职务转任领导职务;特别优秀的可以破格提拔;参加竞争上岗和市里组织公选的,笔试加2分。“这个举措强烈激发了机关干部的干事创业热情,有理想有抱负的机关干部都希望有平台表现自己。”信阳市委常委、组织部长乔新江说。

据信阳市委组织部副部长胡建全介绍,这次选拔的第一书记有“三多”:一是高学历多,317名干部全部为大专以上学历;二是关键岗位多,很多人在原单位担任重要职务,如市委组织部办公室主任张全胜、市国土局明港分局局长刘元辉等;三是后备干部多,这是市委考察干部的极好机会。

刚刚把自来水管网延伸到村的罗山县潘新镇祁家村第一书记李树波,体验到了基层实践带来的成就感:“为全村800多人送来自来水,我决定和乡亲们一起书写村里的历史。”

书记如何踏实留下?

上升激励政策引燃机关干部干事创业热情。

柳海宝原先是信阳市委统战部理论宣传科科长,到罗山县彭新镇马店村任第一书记之初,村民就给他出了一道难题。

他千方百计争取到95万元资金解决吃水问题,可一些村民认为办水厂、安装自来水设备占了自己的地,无论如何不让施工,柳海宝只好发动村里十几个长辈轮番做工作。“农民最容易满足,但有时候也最倔,这就是村俗民情,我们做了好事还必须让农民满意,因为村民的打分是衡量我们工作的重要指标。”柳海宝说。

相对于以往的挂职和驻村,信阳市委组织部对第一书记的考核体系非常缜密,最大的特色是将党委组织部门、派出单位、接收乡镇和第一书记捆绑考核,整合各种涉农项目向“双薄弱村”倾斜,还将群众满意率达到95%作为一项硬指标。这个一石三鸟的硬杠杠激励了三方积极性,第一书记时时拿下派干部的标准对照自己,选派干部的单位全力支持第一书记,所在乡镇积极为村子发展提供方便。

第一书记到任后,信阳市委组织部几次进村明察暗访,看到他们全部住在村里,住处锅碗瓢勺一应俱全,床铺被褥一样不少。

为了不增加基层负担,市委还要求,选派单位每年为每名选派干部安排3000元办公经费,每月给予生活补助300元,每月报销2次往返路费,并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解决后顾之忧。

农民怎样真正接受?

干部往下走,首先就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下派干部到村前后心理反差很大。信阳市委组织部选派办主任袁祖玉说,就拿开会和办事为例,过去下基层都被当作上级,现在到乡镇位置咋摆?市委组织部明确规定,乡镇领导就是第一书记的顶头上司。

村里人接受第一书记也有一个过程。“干部们普遍反映,刚进村时,绝大部分村民认为他们是来镀金的,有的甚至认为他们是来夺权的,很抵触。”袁祖玉说。

光山县教育局勤工俭学管理站站长叶自明,到白雀园镇张寨村第一次召开党员干部会,通知下午3点开会,5点人才到齐,一些村干部甚至提出要给每人20元“误工费”。信阳市统计局固定资产投资科科长陈敬德到息县长陵乡代庄村后,起初挨家挨户走访,竟然没一户留他吃饭。

受到冷遇,干部们没气馁。陈敬德先是回原单位组织为特困群众捐款。捐款送到一位老人手中,老人拉着他的手说:“我不懂大道理,在我眼中,党的书记就是党,我感谢党啊!”这让他很震动:“不为农民谋福利,就有愧一个党的基层干部的良心。”

信阳市军管办副主任李广清去的商城县余集镇迎水村是贫困村。他积极联系部队和迎水村结对子,经多方筹资,改造了学校危房,修了便民桥,建了硬化路。迎水村一位老党员说:“当我看到他垫资2万元给我们修路,为一个农民看病不厌其烦地联系大医院,知道这样的书记才是党的好干部。”

一年变化到底多大?

干部推动发展,发展历练干部,工作初见成效。

上任短短9个月,这些第一书记在村里就科学立项642个,到位资金1.4亿元;新修道路32公里,新修水渠10公里,新增安全饮水覆盖人口1.6万人,改建村级活动场所36个,新建农民书屋103个。

信阳市委办公室人事科长罗德斌到平桥区五里办事处王水村担任第一书记后,依托村子与信阳工业城、国道312和平路相邻的优势,着手建立工业园区和新农村社区,现在园区已有4户企业入驻。

第一书记例3

“这次鸡还争气哈,鸡蛋比上一次你来收的时候大些,价格一样,安逸撒。”刚从鸡圈里收了一大篮子土鸡蛋的老刘开起玩笑说。“安逸安逸,我正在想着咋个把村里的这些土特产打捆销售,更卖得起价钱。”刘路说。

别小看这些土鸡蛋,老刘家就是靠养鸡摘掉了贫困帽子。

商州距离宜宾市区100多公里,车程3个多小时。“记者书记”刘路刚到商州,最发愁的是这里的贫困户“等靠要”的思想,“他们穷惯了不思进取,而现在,他们个个养鸡养猪养鸭上了瘾。”

脱贫攻坚之路步伐铿锵,宜宾那些可爱的第一书记让贫困村焕发出勃勃生机。2016年,宜宾脱贫人口6.13万人、贫困村退出75个。

?“跑男”书记花样多

屏山县驻村帮扶“五个一”,即每个贫困村有一名县领导联系、一个帮扶单位、一个驻村工作组、一名第一书记、一名农技员。同时组建了78个贫困村驻村帮扶工作组,分别由33名在职县领导担任组长、选派330名干部驻村开展帮扶工作。

2015年8月,宜宾市公安局干警刘凯到屏山县屏边彝族乡林场村担任第一书记。三个月“沉下来”走村串户,刘凯找到了制约村里产业发展脱贫的瓶颈――路。

一个月的“走出去”,刘凯和驻村工作组以及村支“两委”班子成员频繁跑市县两级帮扶单位,争取资金,协调修路。2015年11月11日,林场村开始修建公路,村民们高兴得像过年一样。

看着村民为了茶叶、黑山羊、跑山鸡的销路犯愁,刘凯找到“互联网+生态”销售模式。很快,“彝林人家”微信公众号和微商平台开通了。开业第一周,林场村销售黑山羊4头,土鸡22只,销售金额7000多元。

刘凯走村入户、跑县进市,为了村里的事四处奔波,被戏称为“跑男”书记。这位“奔跑的兄弟”为屏山脱贫攻坚之路带来了“阳光效益”。

?“镀金”胖子“三把火”

兴文县德应村第一书记罗珊驻村做的第一件事就让村民们啧啧称奇――这个村民眼中前来“镀金”的胖子,把村里的老支书艾泽培“走趴了”!

原来,在当天的走访中,他俩从早上9点一直走到下午3点,本想考验罗珊的艾泽培反而“自讨了苦吃”,把脚走软了,最后两人随便凑合了一顿午饭。“是个干实事的!”虽然“陪走”了一天,但艾泽培心里偷着乐。

一户一户走,一点一点记。这看似笨办法,但对初来乍到的罗珊来说,就是好办法。

“扶贫先壮志!我们德应村需要的是啥子?不是资金、不是项目,而是笨鸟精神。”罗珊说,德应要敢于想在先、试在先、干在先,既要有“愚公”脱贫的踏苦干,更要有“智公”驱贫的创新巧干,走可持续的扶贫攻坚之路。

志气怎么来?士气怎么提?按村民的话来说,“罗书记烧了‘三把火’,把人心烧热和了!”

第一把火“烧”机制。村支部与兴文县政府办支部建联合党总支,整合了各方力量,健全了工作机制,帮扶效果更好。

第二把火“烧”自己。作为联合党总支书记和第一书记,罗珊“大胆”亮出了自己的“三不”工作原则:主导不主宰,主导不包揽,主导不偷懒。“大家向我看齐,请严格监督我。”罗珊说。

第三把火“烧”干部。这把火里头,罗珊唱起了“黑脸”。面对屡次推诿工作的干部,平时和气的他动了真火。“不想干的可以写申请,我们按程序批。”随后几个月里,他陆续发展了3名后备人才,4名入党积极分子,一举“烧”出了干部的危机意识和干事热情。

目前德应村已经确定了蚕桑、水果、苗圃、烤烟等主导产业,在建设和带动效应上初见成效。

? “浙江”书记说“长宁话”

王锋,是长宁县硐底镇七坝村党支部第一书记。

要在七坝村见到王锋不是件难事,虽然当第一书记的时间不长,但村里人已能数得出王锋做的一些实事。“多亏了王书记帮我协调贷款,不然的话我这房子是修不起来的。”七坝村2组村民邓世均逢人便介绍自己即将竣工的新房。

看起来这是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没人知道王锋为做好这件“小事”作了多少努力。

王锋是浙江人,2009年8月,大学毕业的他来到长宁做一名西部志愿者,2012年,王锋又以选调生的身份扎根长宁。

2016年9月,长宁县选派21名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到基层,经科局的王锋便是其中之一。

没有一天耽误,王锋便投入到七坝村村情的调研中,可一个外地人,操着普通话怎么能和群众真正心连心?“以前在县城工作的时候可以说普通话,可现在不行,老百姓基本不懂普通话。”于是,王锋在七坝村的工作,从学习地道的长宁话开始。

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在村“两委”成员的耐心带领下,王锋的长宁话过了“四级”,基本可以和老百姓面对面顺利沟通,甚至在村民代表大会上也能顺利应对。

有了顺利的交流,王锋的日记本上内容逐渐增多:

今天喝了吴显明家的山泉水,杯子不卫生,但是水清甜;帮陈秀峰老人收了包谷,包谷不值钱,但是这是她的全部收成;给陈西林老伴按摩理疗,给杨兴玉老人协调过电线杆安装,给一级残疾人杨丙科县城申请轮椅……

第一书记每天遇到的人和事,真实也朴实。

第一书记例4

11月13日上午,民族文化宫组织全体职工观看了电影《第一书记》,在观看影片的这110分钟里,我们每一个人都被主人公的事迹触动着。此时此刻,我想用文字同大家分享这一份徘徊在内心的情愫。

电影讲述了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沈浩,扎根基层、心系群众、为民服务的感人事迹。沈浩,原本只是省财政厅里默默工作的科员,直到有一天他接到了厅里下派到基层的通知,也或许就是这一天,注定了他在未来的日子里与小岗村这个地方就再也无法分割,讲到小岗村就会想到党委第一书记沈浩,提到沈浩就会知道中国还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叫"小岗村".二者就像电影里描述的那样:他们互为彼此的名片。

初到小岗村,短短几句话就看出沈浩富有学识,有备而来

刚被下派到小岗村的沈书记,有着意料之中的不适应。生活上,与城里的食宿环境大相径庭,离开夫人和孩子的生活对于沈书记来说是一种孤独,对于失去主心骨的家人来说也是一种无助。工作上,面临文化程度都不高的村民和见识不广的村干部,他有着难以言表的无奈和彷徨。他也曾不知所措过,但来到小岗村的初衷却一次又一次坚定了他的信念,那就是带领村民发家致富,改变上天给予穷乡僻壤的噩运。想在农村里发展经济,并不像沈书记想象的那么简单,从修公路到招商引资建工厂。这期间,他看过村民的脸色,听过其他村干部的非议,甚至挨过打,可是他给村民的的话永远只有一句:"没关系的,我们一定可以做好!"村民原本以为他只是口头说说假大空理想的书记,可是沈书记却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每一个承诺,完成了每一项大的工程。在为小岗村发展经济的头三年里,沈书记的初衷和功劳都被每一位村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这也就出现了电影里一个感人至深的镜头:村民联名写信并按下红手印报上级组织,希望能为小岗村留下这位说到就能做到的好书记!这一留就又是3年的时间。新的3年里,沈书记辗转北京和上海,为的是实现小岗村村民30年来能够在铁路上搭建高架桥通车的愿望,为了这条路,他请求铁道部部长牺牲全国铁路线路停车45分钟,为的是小岗村的村民能够在未来的生活里进城省40分钟,实现小岗村不再是一个不为人所知的小村庄,而是全国社会主义示范新农村的领军者。虽然经济发展是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也是民生发展的第一步,可是沈书记绝不会因为经济而牺牲小岗村原有的生态环境,更不会违背村民的感情发展经济。当美国GLG公司决定在小岗村建工厂的时候,就必然面临着占用土地的问题,可是这一次的占地有些特殊,是200多户坟地,沈书记决定集体迁坟,吴奶奶是迁坟户里最不情愿的一户,因为儿子生前的枉死,死后却连一口棺材都没有只能葬在一颗大树下,吴奶奶有着道不出的辛酸、流不完泪水。看到年过七旬的吴奶奶这样苦不堪言,沈书记就陪着吴奶奶在坟前淋雨并通知全村干部为吴奶奶的儿子披麻戴孝补办葬礼……

为节省有限的资金,沈浩亲自带领村民修路

沈浩舍小家顾大家,终感动妻子从不理解到理解

第一书记例5

后来听说沈浩去了,知道他是从省一级的财政厅挂职选派到小岗村任村书记。听到有关他的事情很多,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后来我还专门到网上查找过,当然网上的东西更虚,有说他在村里不得志、人际关系紧张、经常借酒消愁。昨天,我带着各种想法走进电影院,从屏幕上我看到一个真实的沈浩,一个感人的沈浩,一个无愧共产党员称号的沈浩。

2006年底,沈浩在小岗村任职三年届满,小岗村民强烈要求把沈浩留下来,20多年前集体按下手印的故事再次在小岗村发生。村民派了10个代表,按下手印到安徽省组织部、财政厅要求沈浩留在小岗村,再带领他们干3年。

作为一名选派干部,他能在一个偏远的农村一呆就是六年,而且实实在在地在那里干事创业。我深深被他执着着自己的理想、忠于组织和人民感动了,被他为了农村离家六载顾不上亲人感动了,也被他把最后的时间捧给农村感动了。

沈浩回到省财政厅联系业务。他的同事在有坑时顺利跳进坑里、升任省财政厅副厅长,没坑时难道他不想坑不争坑。我以为他会的,因为他感慨“当官的不一定做事,做事的不一定当官”,不是无奈也不是不平;不是自嘲也不是不屑。当这位已经跳进坑里的萝卜站在陵前神道上的32对石象生中文官前,学着文官的样子双手交叉平放在胸前,摆出一副要继续当官的架子,给人们出了一个当官好,还是当沈浩好的问题。这个问题一万个人有一万个回答。我凑凑热闹回答这个问题。有坑时就应该跳进去,否则萝卜长不大,甚至窝囊枯死。只要是萝卜就行,成熟了能吃,能在老百姓的餐桌上加一道菜。在鸡鸭鱼肉油水偏多,老百姓火气旺盛、普遍“三高”、体重超标的今天,有一道素菜缓缓火气、平平“三高”、降降体重,好事,大大的好事。更主要的是萝卜可以通气顺气,我衷心希望这样的萝卜官多些。没坑时寻找其它出路,沈浩到小岗,开辟了一个新天地、有了用武之地、出了名。君不见后来者争先恐后地报名,要接沈浩的班。

当小岗村的农民们踌躇满志的期待来年的春天时,一声惊雷,将所有村民震呆了,整个村子顿时陷入一种悲怆的气氛中。2009年11月6日,江河含悲、小岗村动容。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沈浩在小岗村临时租住的房子内去世,年仅46岁。

沈浩一心为公,服务基层,用行动实践科学发展观。他忘我工作、不懈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群众在干部心里的分量有多重,干部在群众心里的分量就有多重。

第一书记例6

怀着对沈浩同志深深的敬意,我走进了顺义影剧院,观看了这部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平凡而又伟大的《第一书记》。

沈浩是由安徽省财政厅选派到凤阳县小岗村任职的干部。几年来,他为小岗村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在小岗村的历史上,一共有过四次红手印的光荣记载,除了第一次分田到户,十八位带头人按下红手印,立下军令状外,其余的三次全部是为了他们心中的好书记—沈浩。个红手印是第一次挽留他再干一届,个红手印是第二次挽留他继任书记,多个红手印第三次挽留他永远留在小岗……

500多个红手印里,蕴含着小岗人民对沈浩书记的浓情厚谊,折射出一个共产党员为了践行入党誓言,为了人生理想,为了人民大众,甘愿奉献,勇担责任的高尚精神,而我们从沈浩同志身上学习的也正是这种精神。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每个人都经历了党旗下宣誓这一神圣庄严的时刻。“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短短80字,对一名党员提出了最全面、最严格、最基本同时也是最高尚的要求。一名党员,在工作和生活中时时刻刻挂念着誓词,以此作为人生的奋斗纲领,那无论有无辉煌的成绩,他都是一个合格的党员,一个优秀的党员。

党员必须要讲奉献。这是由党员的性质决定的。因为共产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每个党员在申请入党之前,都有学习党的基本知识,都要明确入党的动机。复杂的社会现实让动机不再那么纯正,但是作为一名党多年考察的优秀分子,我们必须意识到,为党工作就是在为自己工作,这两者是不可分割的。一个不讲奉献讲索取,不讲集体讲个人的党员绝对不是一名真正的党员,而是混入党员队伍的败类罢了。不能因此就否定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抹煞党在中国历史上发挥的重大作用。偶尔听有的党员说“用共产党的牧场,放养自己的骆驼”,便觉得悲哀,不知道出现这样的党员是党组织的悲哀,还是他个人的悲哀。总之一个党员在丧失了奉献精神之后,他的党员之名就仅仅是一件外套,只在他需要时穿上罢了。

党员必须要讲奉献。在我国这个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各项社会制度还需要完善的今天,党员的奉献精神尤其重要。抗击非典,汶川救灾,冰雪侵袭、洪涝灾害,哪里有急难,哪里就有鲜艳的党旗在飘扬,哪里就有共产党员坚毅执着,勇往直前的身影。祖国的需要,人民的呼唤,就是共产党员的神圣使命,因为作为一名党员,就要“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

第一书记例7

那个地方山高沟深,路远村穷,“第一书记”每月至少要驻村12天,是个苦差事。

消息一出,一下子就在局里炸开了锅。

受命

“第一书记”有什么要求呢?大家纷纷问局长。

懂基层,能吃苦,知农村,有带动能力,有创新意识,有担当,能奉献。谭局长说明了要求。

大家先民主推荐3个名额,作为扶贫工作队人选,然后再讨论“第一书记”人选。

大家七嘴八舌好一阵议论。

最后,目光聚焦到冉宗荣副调研员、财务科的徐铭和我3个人身上。

局领导班子商量后,也比较认可。

那“第一书记”又由谁来担任呢?冉宗荣和徐铭都踊跃表示愿意去。

但我知道他们的实际情况,一个家里孩子还太小,需要照顾;另一个人承担着局里大量的财务工作,任务繁重。

我的科室里有人能暂时承担我的部分工作,我的家庭负担也小,况且我还在乡镇工作过十年,对农村情况熟悉,我去最合适。我表明了心意。

几天后,局长找到我说:“扶贫工作不好做,辛苦你了。”说完,用力拍了一下我肩膀。

名单上报县委组织部,很快通过审查。

7月15日,在县委组织部的85号文件中,我被任命为中梁乡石锣村扶贫攻坚“第一书记”。

直面困难

7月22日,周三。我收拾完毕,准备进村报到。

从县城驱车50公里,穿隧道、过桥梁,大多时间是穿梭于大山的夹缝中。

一个多小时后,抵达中梁乡政府。而我的目的地石锣村,距离乡政府还有近20公里。

再前行几分钟后,一个岔路口处,一条通往山上的蜿蜒小路呈“之”字形,汽车努力向上爬去。

20分钟后,到达目的地。

我休息了片刻。在村里工作了40多年的村党支部书记匡后明向我简单介绍了村子和一些重点贫困户情况。

全村有建卡贫困户69户247人,其中近一半是因学、因病、因残致贫,另一半是缺乏主导产业致贫。

休息间,我往外面一瞅,一处农户住的土坯房颤巍巍的,感觉随时可能会塌下。

虽然自己也是从农村走出来的,但是我心里仍然觉得不是滋味。

匡书记语重心长地说:“农村穷、农民苦、农业利润薄,年轻人能出去的都想出去,剩下我们这些老弱病残的,希望金书记能真心拉我们一把。”

想起这个村子是县里指定的首批整村脱贫村,我觉得压力很大。

可压力再大,我也得把它“啃”下!

扶贫工作,入村更要入心

我决定先俯下身子,深入调研,摸清底细。

走访看哪些内容?一看房,二看粮,三看有没有读书郎,四看劳动力是否强。

谁知道刚开始调研,就发生了一件让我很宓氖隆

一次,去山对面的石河社一户村民家中调研,碎石路磨烂了鞋子。

一进门,热情的村民倒上水。“洗洗脸吧,金书记。”

炎热7月,汗流浃背,我想赶紧去洗一把。可一看那个黑黢黢的水,我顿时犯了愁。

我下意识地去拿自己随身带的手帕,准备蘸水擦擦汗。猛然一看,村民的脸色快变了。

我赶紧收回手帕。突然意识到,办公室坐久了,自己竟有些矫情了。

得改。从那以后,老百姓家的水再不干净,我二话不说就用;凳子上灰尘再多,我一屁股就坐下去;羊圈里再臭,我俯身就往里面钻。

“金书记,以前咱们村也来过一些帮扶的人,但都是走马观花、草草了事,你和他们不一样,我代表整个石锣村谢谢你。”几天后,匡书记真诚地对我说。

我心里竟温暖了些。

巧妙帮扶,用力更要借力

8月2日晚上,我召集了村社干部、党员和群众共同参加大会,讨论脱贫方案。

大家七嘴八舌议论中,我惊奇地发现,许多村民对于一些政策根本不了解,或者是很模糊,可以从扶贫中得到什么帮助,该找什么人,大多数村民很茫然。

晚上12点多会议结束后,我久久不能入睡,思考良久。

之后,我决定从两方面“用力”。

一是统筹全局,指导到位,起草和完善《巫溪县中梁乡石锣村整村脱贫规划》《巫溪县中梁乡石锣村整村脱贫实施方案》《石锣村魔芋发展实施方案》等,“一对一,点对点”,责任到人,在扶贫专栏上公示。

二是将政策宣传到位,落实到位。比如,一些符合低保政策的农户,却没有享受到低保,一打听,原来是不知道怎么办理手续,不会写申请,这个我就比较在行了。

光靠自己不行,还要“借力”。

借本部门之力――协调环保局投入经费近30万元,解决捐资助学、维修村级公路、安装村宣传栏、修缮水井围栏等问题。

借其他渠道之力――交委、教委、扶贫办、林业局、农委、民政局,我一趟一趟地跑。

“金书记,又来要钱要项目要政策了呀。”现在,他们见了我都开始打趣了。

产业发展,给资金更给技术

没有合适的、稳定的产业支撑,农村脱贫是纸上谈兵。

石锣村有三个主打产业:山羊养殖、魔芋种植、核桃经济林种植。

虽是因地制宜的选择,但产业的发展却存在一定问题。

就以山羊养殖为例吧。同样是山羊养殖,村民李仁术家有100多只羊,是标准的养羊大户。可贫困户陈清元也想发展山羊养殖,连启动资金都没有。

为此,村里专门补贴4000元帮陈清元建了羊圈,还补贴3000元帮他购买了10只母羊。这是给资金。

与山羊养殖相比,核桃种植又存在另外的问题。

我来了之后发现,即将进入12月份时,村民的核桃树死的、枯的、患病的越来越多。

原来,是没有采取“刷白”(防治病虫灾害的一种方法)等病虫灾害防治措施的缘故。

再一打听原因,农户们纷纷抱怨,一是没有那个技术,二是单独请人防治成本高,不划算。

现在,扶贫资金已经到账,关键是技术问题。

“难道就没有法子解决技术问题?”我问匡书记。“技术有,就是不太好弄过来。”匡书记说。

原来,2009年村里就成立核桃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面积1000亩,有着成熟的病虫灾害防治技术。

但村民小家散户种植的核桃,一年赚不了几个钱,谁愿意花那个“不划算”的病虫灾害防治钱。

为了让农户转变思维方式,我们决定带领农户去参观合作社的核桃――由于病虫灾害防治较好,合作社的核桃树产量比普通农户多好几倍。参观后,农户们一拍大腿:有技术就是好啊!

之后,我们和合作社碰了头,并决定拿出近10万元,聘请专家,三年内对分散农户的核桃树苗进行病虫防治统一管理,同时对农户进行技术指导。

“技术学到手,啥子都不愁。”核桃种植户谭金山说。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2015年12月底是扶贫成果验收时间。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以前村里最穷的陈清元家,现在是个什么样子,不妨去看看。

自从村里给他建了羊圈,买了母羊后,又补贴2000元帮他购买了500公斤魔芋种。

在我们环保局的支持下,他那颤巍巍的旧房子被改造一新,还给他粉刷了房屋,安装了门窗和电线、电灯。

“要是早有这个政策,我早就找到媳妇了。”40多岁的陈清元开玩笑说。

以前在村里经常抬不起头的他,现在走路都哼着小曲儿。

“金书记,你让我感受到了党的温暖。”一次,陈清元对我说。

他的夸奖,让我觉得很实在,一点不做作。

放眼望去,村里路畅了、电通了、饮水到家了、互联网通了、危房改造了、环境卫生改善了、村民素质提升了、就医上学问题解决了……

支柱产业也蓬勃发展:核桃树种植2300亩(村民1300亩)、魔芋购种5万公斤、山羊存栏3000只……

我感到一丝欣慰。

一场永远在路上的“赶考”

其实,村民们不知道,我的所作所为背后,有一个巨大的推手――上级的严格督查考核。

别以为督查只是走走形式。

2015年8月15日,县委书记唐德祥来检查石锣村脱贫情况。

展板前,他认真看了扶贫项目建设、贫困户脱贫等情况。

“做得不错。”唐书记说。但我知道,唐书记不会这样轻易“放过”我的。

果然,他钻进了陈清元当时还很破败的房子,边看边问。

“房子问题今年能解决吗?家里靠什么赚钱呢?12月底能脱贫吗?”

陈清元一一回答。唐书记认真倾听,点头。

“看来,目前的‘考试’是过关的。”出来后,唐书记对大家说道。

我松了一口气。

自上任以来,一波一波的督查组就络绎不绝地来检查。

扶贫进度,项目开展情况,贫困户动态跟进情况,我也要一项一项定期汇报。

出勤考核严格,进村入户时间不少于12天,少于一天扣0.2分;没有参与项目规划管理验收的,每次扣1分。

可别小看了这一两分,它会大大影响环保局的扶贫考核分数。

第一书记例8

________年,我有幸成为厅里选派的第一批“第一书记”,到德州市平原县三唐乡开展扶贫工作。到村走访贫困户时,我看到贫困老人脸上深深的皱纹呈现的是岁月的艰辛,墙壁上长长的裂缝像是在我心里刻下的伤痕,我暗下决心一定要为改变村里的落后面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厅里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先后争取到各类扶贫资金100多万元,为村里修了路、通了水、建了广场,安了路灯、建了羊圈。村集体的办公房建起来了,五星红旗飘起来了,党员和群众的心聚起来了,老百姓也开心地笑起来了。我们的努力得到了村里百姓和当地党委政府的高度评价。挂职结束的那天,村民、干部一大早自发来为我们送行,60岁的老支书和我相拥而泣,依依不舍。临走时,一位老大娘拉着我的手,擦着眼泪说:“孩子,俺舍不得你们走啊,你们要多回来看看,这里永远是你们的家啊。”这一幕,我终身难忘,百姓的认可,就是对我们党员干部工作的最高评价。

“第一书记”的人生经历,给了我智慧,也给了我加倍学习和工作的力量。____年,我利用业余时间完成了博士论文写作并顺利通过答辩,获得了博士学位。

第一书记例9

和李广英一样,海嘎村的很多贫困群众逐渐走上了脱贫致富路。他们最感恩的人是村里的“第一书记”杨波。

杨波是钟山区民族宗教事务局2010年派到海嘎村的驻村干部。6年来,海嘎村从人均年收入仅1600多元达到如今的7230元,他也从一个村民眼里的“城里人”变成村民口中的“小杨哥”。

问诊记

2010年3月,六盘水市启动驻村帮扶工作,农村出生的杨波怀着对农村的深厚感情,成为钟山区民族宗教事务局第一个报名驻村的干部。他选择了贵州海拔最高、自然条件最恶劣的海嘎村。

临上海嘎前,杨波在背包上郑重写下了“贵州第一村海嘎”的字样,意气风发的他发誓,要让海嘎成为真正的“贵州高度”。

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总是存在差距。满怀激情的杨波刚到村里,就碰了一鼻子灰――

进家入户宣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鞋都走坏了,还是没有多少人同意,有的村民说:“要我参加,除非你们垫钱。”

更让杨波无法理解的是,那年夏天偶遇旱灾,政府为群众运来200多桶饮用水,通知村民去村委会领水时,村民竟然不去,理由是“既然是政府送的,就应该送到家里来。”

杨波迷茫了,他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父亲知道后,对杨波说:“你刚去,什么都没有给群众做,群众凭什么信任你?你要想想,海嘎村群众最缺的是什么?”

“最缺的是观念和志气!”杨波答道。于是,他开始一家家走访,一户户交流。当杨波踏着泥泞小道走进海嘎村一组董家院子时,村民提了心愿:“杨书记,你要能修通村民一组到村里的路,就是给我们做了件大好事。”

董家院子有13户57人,距离通村路只有700余米,可就是这700米“断头路”,让老百姓多年来吃尽苦头,每到下雨天,道路狭窄泥泞,出行相当不便。

带着村民的愿望,怀揣干事的激情,杨波找到了“娘家”钟山区民宗局,申请到了2万元修路资金。

面对资金缺口,杨波和包组干部一家家做工作,又凑了1.8万元,村民自发投工投劳,终于修通了一条宽2米的崭新水泥路,彻底解决了董家院子村民组的出行问题。700米的路不长,却让杨波赢得了村民的信任。

变形记

2013年,钟山区第二批同步小康驻村工作开始,期满的杨波主动申请继续留在海嘎。大湾镇党委书记王渊拿到名单时吃了一惊:“怎么还有杨波!”

“第一次驻村,很多时间都花在了解村民生活生产上,帮扶实在有限,对自己很不满意。”杨波觉得自己给海嘎做得太少,也不甘心就这样离开。

再次背上行囊,二进海嘎,杨波觉得,自己应该卸掉城里人的眼光看海嘎,俯下身子和村民同甘共苦。他这样想,也这样做――

看见村民割草,他二话不说,卷起裤脚,跳下田坎,一边劳作,一边和村民“瞎侃”,把自己一些想法不经意地灌输到他们的脑海中;

村民庭院硬化时,因施工方疏忽,有块“三角地”没有硬化好,来不及重新找工人,杨波挽起袖子,弯下腰就动手将剩余的“三角地”抹平;

村民建房子下基础,刚好碰上的杨波二话不说,挑起装满灰浆的水桶就忙活开来;

……

韭菜坪旅游公路扩建,需要搬迁二组村民黄流桥家一座祖坟。村干部多次上门做工作均无功而返,眼看施工就要被迫停止,杨波和村干部们再次来到了黄流桥家。

这一次,杨波面对的除了年近八旬的黄流桥,还有他的三个儿子及亲家。对方一直不肯让步,气氛一度紧张。

正在这时,杨波突然看到黄家的小孩子在屋里串来串去,他下意识地从随身挎包中拿出原本当午餐的卤鸡蛋和火腿肠,“来,叔叔这里有好东西哟!”

三个小孩接过卤鸡蛋和火腿肠大口吃起来。原本紧张的气氛瞬间打破。

真诚换真心。黄流桥出人意料地同意迁坟了。

韭菜坪景区建设期间,杨波经常“泡”在项目指挥部,硬是争取到了边沟开挖、土石方清运等活路,为300余名海嘎村民争取了就近务工的机会,当年村民务工总收入超过400万元。

“忙的时候,他连续几个月都没有回家。”黄流桥说,“他就是我们海嘎人。”

杨波对驻村工作满腔热情,不知不觉几年过去了。几年间,他错过了参与女儿成长的机会,也流失了关心父母健康的时间。

2014年12月,一向身体健康的父亲突然病危。接到消息时,杨波还在海嘎,他几乎是一路哭着回到六枝老家见父亲最后一面。

让他意想不到的是,大湾镇及海嘎村的干部、村民代表40多人自发奔波上百公里来到六枝,陪伴杨波,送老人最后一程。

杨波明白了一个道理:“和老百姓打交道,只要你真心实意为他们办事,他们就认可你。”

致富记

“海嘎一天不脱贫,我就一天不下山。”第三次选择留在海嘎,杨波坚定了这个想法。

“要带领村民致富,还是要走产业发展的路子。”选定脱贫路径后,杨波一次次跑“娘家”,争取资金,带上村干部到其他单位找“赞助”,争取到40万元,在海嘎村分别建设了500亩马铃薯基地和1300亩苦荞基地。

在杨波和村干部的共同努力下,海嘎变了样――过去不少茅草房,如今家家住洋房。村民对杨波充满信任,甚至自编山歌:杨波来到海嘎村,一心为了海嘎人。电通水通路修好,旧村变成新农村。

近两年,依托逐步发展壮大的基地,村民成立了“海嘎四季青种植农民合作社”,全村46户贫困户全部加入合作社,大力种植无公害蔬菜和中药材,村民还集体养了100多箱蜜蜂。

2015年,海嘎村集体经济积累达到3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的1600元增长到了7230元,贫困人口由300户1325人,减少到现在的46户163人。

记者在海嘎村看到,青砖、白墙、灰瓦的漂亮小楼一栋栋拔地而起,房屋还镶嵌了花格窗、虎图腾等具有彝族文化特色的雕饰。

见到杨波时,他正忙着给贫困户做思想工作,宣传钟山区因地制宜精准脱贫政策,为海嘎村46户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免费发放钟山区提供的扶贫仔猪。

“国家免费发放的猪仔,如果错过机会就太可惜了。村里就剩下46户贫困户,落下一户都不叫精准脱贫。”杨波说。

海嘎村是一个以彝族村民为主的村落,民族文化氛围浓郁。杨波从长远发展考虑,依托韭菜坪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在乡村旅游上做足文章,加快海嘎村脱贫致富的步伐。

如今,随着韭菜坪景区声名鹊起,海嘎村人也端上了“旅游饭碗”,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办农家乐,还有不少村民到景区做旅游商品等小生意。

“我们已经启动了海嘎风情小镇的建设,配合现有民族文艺表演队的打造,力争将海嘎整体打造成一个集美景、美食、特色民俗表演于一体的景点。”杨波说,他想看着海嘎村真正与全省、全国同步实现小康。

对话杨波:

记 者:在海嘎村的6年时间里,你的精力都用在了村里的发展上,却没有时间陪伴家人,家人怎么说?

第一书记例10

以“第一书记”的身份出现在大槐树村的马向阳有其明显的优势。他是市商业局的一个科长,其行政级别与乡镇主要领导不相上下,用前些年闽北地区的说法,可算是“高位嫁接”;马向阳在市商业局当的是市场科科长,富有市场经济的头脑,很快就能让大槐树村的资源优势与外界市场接轨,找到致富的路子;站在马向阳背后的是市商业局,他要为大槐树村修路,他要在大槐树村开办超市,创立煎饼公司,搞大棚蔬菜与乡村旅游,都能在技术、销售和资金等方面得到市商业局的支持。更重要的是马向阳以他的政治素质与领导艺术,赢得了大多数村民的拥戴与信任,使宗族势力与歪风邪气逐渐失去市场,也使他的威信与“第一书记”的身份相称,于是打开了大槐树村的局面,带领村民走上共同富裕的正道。马向阳的“挂职”,不是“挂职无异于挂名,只是搞个形式走过场”的“挂职”;马向阳的“下派”,不是只会走“上头”的门路,用“上头”的资源,在基层这块土地上“涂金”的“下派”。尽管生在城市对农村情况不熟悉,但他是进入了“第一书记”的角色,接上了“大槐树村”的地气的,很快对当地村民的衣食住行、甜酸苦辣了然于胸,这个担任“第一书记”的经历,也会使马向阳本人终身受益。应该说,这都是“第一书记”之利。

然而,马向阳毕竟只是一个下派挂职的“第一书记”,他的任职时间只有一年,很快就会过去的。一年之后,马向阳走了,大槐树村怎么办?没有了马向阳这样的“第一书记”,大槐树村是否还能得到市商业局在技术、销售、资金诸方面的倾力支持?没有了马向阳这样的“第一书记”, 大槐树村的宗族势力是否又会重新抬头,大槐树村的歪风邪气是否又会卷土重来,大槐树村的公正正义是否又会销声匿迹?没有了马向阳这样的“第一书记”, 大槐树村的超市、煎饼公司、大棚蔬菜与乡村旅游是否还能搞得下去?马向阳这个“第一书记”,管得了大槐树村一时的兴起,管不了大槐树村长远的发展。

外派“第一书记”不是长远之计,弄个土长土长的“第一书记”行不行?不妨以《马向阳下乡记》中人物为例做几个假设。

假如让齐旺财当“第一书记”行不行?恐怕不行。这个齐旺财,工作碰到钉子就以到外地打工的方式回避矛盾,形势稍有转机就急于清算曾经与他作对的人物。倘若以为“第一书记”就可以高人一头,并在这种潜意识支配下行使权力,还会很快激化矛盾,把事情搞得不可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