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科技先进人才工作计划模板(10篇)

时间:2023-03-07 15:20:51

科技先进人才工作计划

科技先进人才工作计划例1

中图分类号:I25 文献标识码:A

1 正确认识自身特点,加强预先研究管理工作

1.1 认识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作为技术创新型的科研院所,首先要认识到技术创新和引领对本单位的重要性,因为这是本单位能在行业内具备核心竞争优势的首要条件。核心技术的研发和顶层创新思路是一个单位的生命线,核心技术的储备是一个单位寻求增量的基础和有力保证,同时技术的转化和应用又决定着今后的出路。所以,技术创新型的科研院所一定要具备先进的创新理念,要拥有、掌握和用好核心技术,在行业内才能立于不败之地。那么,加强国防装备预先研究管理工作势在必行。

1.2 认识预先研究的重要性

国防装备预先研究(以下简称预研),核心是围绕国防科学技术中的关键性、基础性技术开展研究攻关。通过预研,可造就一支具有战斗力的人才队伍,提高科研人员的技术水平。预研能够科学地验证新理论、新思路和新技术,通过评估可以减小型号研制的风险,缩短研制的周期。对于技术创新型的国防科研院所来说,只有重视预研,重视新技术开发,才能不断拓展新的研究领域,才能争取更多任务,后续发展才能上水平、出成果、出人才,才能在行业内保持领先。

1.3 建立完善的预研框架和组织体系

预研要出成绩,必须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组织架构,形成高效的管理模式,这是基本前提。首先要策划和构建技术创新体系,通过对本单位专业技术体系的梳理,完成研发主体、核心技术、科技人才、管理机制的重构,建设起总体能力完备,核心技术突出,人才结构合理,基础设施共享,管理科学高效的科技创新体系。其次,要形成首席专家、高级专家和技术带头人为代表的专家梯队和组织,从顶层上做好核心规划,加强重大科技项目谋划,支持和指导技术创新团队,并着重培养专业人才和后备力量。第三,要建立完整的组织管理队伍。在院所领导层上,要有专门负责分管预研工作的领导,在预研的整个生命周期从顶层给予指导。

1.4 组织强有力的技术和保障队伍

预研项目干的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术及保障团队的构建和该团队战斗力的发挥,组织构建一支强有力的技术和保障队伍至关重要。一般科研院所从事预研工作的技术人员同时也在承担着其它型号任务,研究人员时间精力很难兼顾,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在研制人员所在部室要设立专门的分管领导和管理协调人员,在型号研制和预研中进行决策,以保证相关资源用于预研项目。因预研项目有些元器件指标要求高,有些进口元器件很难引入,国产化本身就是一项关键技术。所以,对物资采购、外协加工和资金保证一定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如在物资采购部门设专人负责预研所需物资的采购和引进;加工生产部门安排一批人员专门进行预研项目的生产和加工;财务部门出台专项专款使用政策,有力保证预研专项资金的及时到位等。

1.5 院所领导高度重视预研工作

国防科研院所的领导层要认识到预研工作的重要性和战略作用,要做到真正重视,特别是院所主管领导要有较强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意识,高度重视预研工作,要具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分管预研工作的院所领导,在预研的整个生命周期内,要起到顶层指导和决策的作用,要亲自抓项目管理的组织、实施和落实,积极为管理和运行创造有利条件。同时,要推动二级管理层采用现代的管理理论、方法和手段,不断提高预研项目的管理水平,从而为预研工作提供一个良好的预研管理环境,营造一个良性的的预研管理机制。

2 建立健全有关预研各项管理制度

预研工作管理制度是开展预研工作的规则和指导, 建立适合本单位的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可以有效指导预研的运行和管理。

2.1 面向创新探索新的的预研管理模式

预研要突破许多新的关键技术,具有很大的不可预见性。另外,如果管理模式不适合、组织体系不健全、精力分散、资金投入不到位等等都会给预研管理带来很大困难。因此,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建立一套适合本单位情况的预研管理模式。在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国防科研院所,项目管理也要推陈出新,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七研究所在“十一五”期间加强了对预研的项目管理力度,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制订了一系列政策和指导手册,目前正在结合新的组织架构和自身特点优化管理流程和执行程序,“十二五”期间,对这些新型管理模式和创新举措的探索将会大大推动本所的预研工作开展。

2.2 加强立项管理,完善课题立项制度

在预研发展战略研究和综合论证阶段,组织管理部门要积极组织本单位顶层专家团队参加上级部门的战略规划和指南编制任务。要在指南前,积极开展前期论证和市场开发工作,组织有关专家充分论证,认真编写战略规划和项目指南,及时上报上级机关供选。在项目论证和选题中要进行充分的需求分析和综合论证。目前,大部分科研院所在申报国家预研任务的同时,还自筹资金,围绕本单位技术发展方向,大力开展自筹开发工作。在自筹项目立项工作中,要根据本院所长远发展战略,认真组织专家做好立项评审工作,严格把关和审核,是好钢就要使在刀刃上。

2.3 用规划指导计划,加强计划管理

科研院所中长期规划是长远的方针和指导方向,如何根据单位长远规划制定详细的计划是必要的。针对运行计划的管理是预研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体现预研管理水平和效益的关键环节。为了确保预研项目保质保量完成,应根据项目具体需要,分阶段、分层次的编制计划。自“十一五”以来,项目的验收改为每年组织一次,那么我们制定计划就可以分为五年计划、年度计划、季度计划和月度计划等。对上级部门下达的重大预研项目,除了要编制上述计划外,还要制定更加详细和可考核的周计划等。对五年计划的编制,应侧重于项目的研究目标和内容;对年度计划的编制,应侧重于里程碑节点和关键成果的体现;对季度计划、月度计划的编制,应侧重于对相关技术细节的控制,周计划更是要具体到人财物的控制等。在计划编制时要体现规划、计划和经费的一体化考虑。在计划实施过程中,实行计划进度网络节点管理,加强节点的考核和检查,做到月、季、年度都有检查,关键节点都有考核。管理部门要积极督促项目按计划进行,并对项目进行跟踪管理,一旦发现问题,积极协调各相关部门,保证项目顺利运行。

2.4 强调风险控制,重视延期预研项目的管理

由于预研项目研究过程存在不可预见性,可能会出现延期和反复现象,所以要提前做好预案,做好风险预防和控制。对有特殊情况不能按期完成的项目,要及时采取措施,首先要冻结其经费的使用并收回其科研经费,其次要马上着手拟制研制验收申请并向上级机关报送。接下来,对外要做好阶段成果的展示和下一步工作打算的汇报;对内要给予一定的处理,并积极寻求技术改进和弥补工作。

2.5 加强预研项目经费管理

由于预研项目投资大、见效慢,如果没有合理有效的经费控制和使用策略,项目很难顺利开展。因此,必须加强经费管理,只有不断加大对预研项目的支持力度,才能使此项工作持续稳定地发展,关键时刻所内通过自筹资金的支持也是很有必要的。预研经费管理目前大都采用按照年度计划拨款方式,根据任务计划和关键节点配置相应的经费,从而保障经费的合理使用。所以只有通过有效的日常管理使预研项目顺利运行,使上阶段经费得到合理使用,才能征得下阶段的研究经费。

2.6 健全考核制度,推行合理的奖惩制度

预研项目的主力军是奋斗在一线的研究开发人员,因此要本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营造“想干事的人能干事,能干事的人干成事,干成事的人得实惠”的综合环境,逐步建立健全骨干选拔与人力资源合理配置机制。在考核方面,要做到赏罚分明,以鼓励和奖励为主,处罚为辅但要到位,责任要具体到人,可以采用通报制每月进行通报。合理的奖惩机制对预研工作能否顺利开展有着很重要的引导作用,它有利于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优秀科技人才的培养,同时也可以敦促和惩罚拖延怠工者。最主要的是通过采用多种激励方式,在物质和精神上多进行奖励,宣传一线科技人员的作用和成绩,形成尊重人才、重视预研、注重成果的良好氛围。

3 加强预研成果转化,推进产业化发展

预研过程结束后,可以提供周密而完善的概念研究及方案、先进而成熟的系统性技术储备和重要的关键技术研究成果。把这些经过多年预研开发工作获得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转化为产品,推向市场,逐步形成批量生产,产生规模效应,并不断进行技术改进、产品升级,持续经营,同时带动上、下游产业同步发展,是预研项目转化并实现产业化的真正内涵。当前很多科研院所在预研的整个生命周期管理中,存在运行管理和成果转化脱节现象,甚至出现两者隶属不同部门管辖的实际情况,这就造成预研成果不能及时得到应用和转化的问题。这样,通过预研辛苦奋斗的结果就是成果搁置、技术得不到应用,仅仅是锻炼了一批技术队伍、拿到了一点阶段研究经费而已,很难推进后期的产业化所带来的增量。那么,在推动预研成果转化实现产业化过程中,一定要注重需求牵引,研究阶段要与用户经常保持沟通,了解需求、满足需求;研究成功后,要及时请用户评估认可功能指标和作用,并做好推广和宣传,加强在型号装备中的更新和应用。

4 增强原始自主创新,提高创新和管理水平

自主创新,就是从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通过提高创新和管理水平,储备核心技术,增强原始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自主创新指数。面向未来长远发展,积极开展前沿性、探索性、基础性技术研究,密切关注新兴技术领域和交叉学科的技术动态,力争在前沿科学领域实现原创性突破。

5 加强与大学高校的合作,形成优势互补

在美国3000多所大学中,与国防部有预研合作关系的大学就有近300所。这种现象在我国也普遍存在,这些大学在上级部门和科研总体单位的资助下,积极从事前沿理论研究和技术研发活动,很多还建立了应用研究机构,同时还保持了和国际前沿的交流和接轨。例如,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等。这些大学高校不仅为我国武器装备的研制和生产输送大批技术人才,同时还承担着大批的前沿科学研究项目。作为技术创新型的科研院所,加强和这些大学的合作很有必要。科研院所可用到这些高校先进前沿的理念和资源,高校还可以将理论应用于实践,面向工程化应用培养人才,继而向科研院所和社会输送高质量的人才。这样,双方就形成优势互补、各取所长,最终达到双赢。

参考文献

科技先进人才工作计划例2

一、统一思想,切实增强做好计划生育科技创新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今年初,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之后,省委、省政府及国家人口计生委相继召开了全省科技大会和全国人口计生科技大会,贯彻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分别提出了建设创新型省份、构建人口和计划生育科技创新体系的战略目标。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这三个重要会议精神,充分认识科技创新对全面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确保人口安全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不断开创全省人口计划生育科技工作的新局面。

“*”期间,我省人口和计划生育科技工作在国家计生委的关心指导下,取得了显著成就。科学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一批计划生育科研成果通过鉴定并获奖。2004年完成的《*人口发展战略研究》,为省委、省政府作出平抑第四次人口高峰的决策发挥了重要作用。科研、服务机构得到巩固和加强。省计生科研所优生技术重点实验室被列入全省12个重点建设的实验室之一,科研水平不断提高。技术服务质量和技术服务队伍素质逐步提高,为稳定全省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提供了有利的科技支撑。但是,我们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省人口和计划生育的科技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还不能满足建设创新型省份和人口计生工作发展的需要,与先进省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科技投入相对不足,服务机构内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加以提高。

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计划生育事业的发展同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相连、密不可分。我省先于全国7年实现低生育水平、连续15年保持低生育水平、30多年累计少出生5000多万人口,计划生育科技工作功不可没。目前,我们要平抑第四次人口出生高峰,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问题,引导人口合理分布,应对人口老龄化,搞好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坚持自主创新,积极推进科技进步。要在提高现有避孕药具质量的同时,对带有全局性、带动性的关键技术进行协作攻关,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促进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的普及、推广和应用,形成种类齐全、方法多样的避孕药具和节育技术系列,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为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生殖群众的健康水平服务。

总之,坚持自主创新,加强计划生育科技工作,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省份的重要措施;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殖健康水平,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化科技改革,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动我省计划生育科技工作的发展与人民群众的计划生育、生殖健康需求相适应,与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任务相适应。

二、以自主创新为重点,加快计划生育科技工作发展步伐

实现“*”人口计生发展目标,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创新型省份的总体要求,坚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促进人口健康、保障人口安全为目标,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动力,以建设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为保障,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综合服务能力和科技管理能力,加快构建人口和计划生育科技创新体系,全面提升科技工作水平,为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计划生育工作的新跨越提供科技支撑。

(一)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着力解决制约计划生育工作的重大科技问题。一是围绕*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以及人口发展面临的重点问题,深入开展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探索建立与科学发展观要求相适应的人口发展指标体系、人口安全动态监测评估体系以及人口安全预报预警制度。要建立多学科交叉渗透的学科群,不断完善“政府领导、部门合作、专家主导、课题运作”的人口发展战略研究长效机制。二是围绕《*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提出的“重点开展生殖、发育与衰老生物学研究,加强生殖医学、新型避孕节育技术、生殖健康服务技术研究,提高出生婴儿质量,开展环境因素对人类生殖健康的研究”的要求,协调相关部门开展联合攻关,力争攻克一批具有全局性、带动性的关键技术。三是积极推广计划生育新技术、新成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大力普及避孕节育、优生优育、不孕不育和生殖保健的新技术、新产品,加强对避孕药具不良反应的监测,努力提高广大育龄群众的生殖健康水平。

(二)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创新体系。要继续完善以省计生科研所为龙头、以市指导中心为纽带、以县服务站为骨干、以乡镇服务站为基础的科技创新与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省计生科研所在科技创新方面的龙头作用,加强省优生技术重点实验室建设,在人才、仪器、经费、项目等方面给予支持。在市级指导中心建立新技术推广、技术培训中心,使之成为区域性的科学研究、新技术推广和技术指导培训中心。要根据国家和省对事业单位改革的相关要求,继续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能多能少”的激励约束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活力。要逐步建立起计划生育服务机构法人地位明确、单位自主运营、政府依法管理的科技管理体制。要积极扩大科技交流与合作,鼓励科研单位和人员参加科技合作计划,拓宽研究领域,提高创新水平。要加强对服务机构的政策引导和管理监督,进一步完善科技工作考核办法,把科技投入、科技产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纳入科技考核内容。

(三)继续加强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建设,确保服务机构稳定。计划生育服务机构是为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提供技术服务的公益性机构,是为人民群众提供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公共服务产品的重要阵地,是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基石。在农村综合改革过程中,各级要坚决贯彻国务院领导同志关于坚持稳定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机构、队伍不动摇的指示精神,确保乡镇计划生育服务机构的稳定,不得随意撤并。要积极协调,将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县乡计划生育服务站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充分利用县乡计划生育服务站的网络优势,确保育龄群众得到优质的生殖保健服务。计划生育服务机构要按照国家计生委的有关要求,完善基础设施,加强标准化建设,提高装备水平,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尽快实现“职能法制化、建设标准化、服务规范化、管理信息化、人员职业化”的目标。

(四)继续开展生殖健康促进计划,进一步提高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水平。要以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程度为目标,继续实施以“三大工程”为重点的计划生育生殖健康促进计划。一是要大力实施避孕节育优质服务工程,确保低生育水平稳定。根据育龄群众的需求,大力推进以长效措施为主的避孕方法知情选择,不断开发、引进和推广避孕节育新技术、新产品,提供更加安全、高效、方便的新型避孕药具和技术,帮助育龄群众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避孕节育方法。二是要大力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学习推广周村区等地的经验,开展包括婚前检查在内的优生优育一条龙服务,不断提高出生人口素质。要以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为基础,继续完善省、市、县三级出生缺陷干预体系,加大优生遗传检测工作力度。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各地要逐步向符合生育政策准备怀孕或已孕3个月内的农村已婚育龄妇女免费提供优生四项病毒检测服务,努力实现到*年出生缺陷发生率降至6‰以下的目标。三是要大力实施生殖道感染干预工程,加强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工作,结合查环查孕为育龄群众查治常见妇科病,提高育龄群众的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水平。要深入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市、区)创建活动,提高人口计生工作整体水平。

三、加强领导努力为计划生育科技工作创造良好环境

(一)切实加强对人口和计划生育科技工作的领导。各级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进一步深化计划生育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服务于全面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这一战略方针的认识,强化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意识,真正把科技工作摆到人口计生工作的突出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各级领导要带头学习计划生育科技知识,不断增强科技意识,正确认识和把握计划生育科技工作的发展规律,善于用科学的思想、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处理科技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认真落实相关部门责任,为计划生育科技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人事部门要优先解决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针对人口计生科技工作的特点,为计划生育科技人员的职称晋升创造有利条件;卫生部门要把县乡计划生育服务站纳入农村卫生区域规划,对符合条件的计划生育服务机构申请《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和计划生育技术人员申请《医师执业许可证》注册要继续认真办理,使其积极参与到农村卫生工作中去;科技部门要把计划生育科技工作作为整个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真做好计划生育科研课题的立项、成果评审和表彰奖励。

科技先进人才工作计划例3

人才引领,在发展思路上体现着由招商引资走向招才引智的重大的转折。招商引资更多关注投资总额与产出,关注市场的成熟度和项目的成功历史;而招才引智更多地关注人才的实力和项目的未来发展前景,关注技术或者商业模式的先进性。招商队伍瞄准的是大企业、产业协会,以及为项目选址提供咨询服务的中介机构,比如五大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涉外律师事务所等等,而招才要跟踪的是校友会、留学生组织、专家库、产业前沿领军人物等等。但是,招商和招才在方法上是相通的。目前,南京的招才引智充分发挥原有的招商引资专业队伍的作用,利用其经验、人脉和资源优势,将之整编成为优秀的招才引智队伍。相对另起炉灶、重新组建招才队伍来说,这是一个更加积极有效,充分体现工作延续性的做法。在考核方法上,南京市正在着手改革现有的、以到位外资为核心的招商考核指标体系,把人才的引进培育和创业项目的推进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考评体系,纳入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实行量化评价考核。

南京市委书记杨卫泽形象地指出:“人才是‘长着脚’的,南京留不住、用不好,人才就会外流,使南京沦为人才的‘原油输出’地;科技成果是‘可转让的’,南京本地不能有效转化,就会到外地转化,使南京成为外地创新型经济发展的‘抽水机’;门户城市是‘四面洞开’的,如果南京没有足够的集聚和辐射能力,门户就会成为‘管道’和‘走廊”’。投资驱动时代所引进的制造业项目,投产以后有比较强的路径依赖,机器设备和熟练工人不那么容易搬走。但是,指望用路径依赖这种方式来留住当今的人才,恐怕已经行不通。人才的核心竞争力是知识、管理,存在于人才的头脑里,转移非常容易。因此,人才即使引进来了,如果后期服务跟不上,同样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要靠软环境服务,靠事业留住人才。

南京市高度重视引用人才。南京正在完善海外人才库的建设,丰富人才库信息,建立与海外高层次人才密切、畅通和便捷的联系。为什么这么重视海外人才,特别是海归人才?这绝不是“崇洋”,而是因为这些人身上具备很多创业的成功要素。其一,海归当年勇敢地走出国门,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有着自强、敢冒风险等创业基因;其二,在国外,特别是欧美曰等西方发达国家的留学生,往往能接触到了先进的技术、理念和管理制度;其三,回到国内创业创新,留学生易于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南京目前已活跃着近万名留学归国人才,累计创办企业数百家,其中大部分都是高新技术企业。

在大力引进海归人才的同时,南京对本地人才培养使用,对本地科研成果的开发利用工作也在加强。南京本土人才的实力和潜力巨大,在南京的53所高校、600多个科研机构、众多大企业大集团中,多年来积淀了大量的人才有待发掘。南京每万人大学生数量全国城市第一,每万人研究生数量全国第二,两院院士数量和“干人计划”特聘专家数量全国第三。如何将南京的本土科教创业人才转化为现实的科技生产力,是南京市重点考虑的课题。2011年下半年开始,南京市委书记、市长等市领导亲自带队,分别到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重点高校,远至北大、清华、中科院,宣讲南京如何打造中国人才与创新创业名城,怎样实施321计划。随同宣讲的,除了相关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以外,每个宣讲团还分别有一位本土创业成功人才和海归创业成功人才。南京驻地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正不断走出象牙塔,由创新人才转为创业人才,在南京科技创业的大潮中大显身手。

科技先进人才工作计划例4

一、提升产学研合作层次,创新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

新年伊始,我局就积极深入企业调研摸底,共征集企业技术需求45项。根据企业的技术需求,我局诚邀中国工程院孙伟院士来我市考察新材料企业,与科达公司就产学研合作事宜正式签约;邀请江苏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赵德安院长考察我市电器制造企业,与镇江天力变压器有限公司和华通电气有限公司达成了合作协议;在沪浙科技招商活动中,张庙茶场与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签订了茶叶定向服务合作协议;5月,中日合作(镇江)农业交流中心正式签署,为《句容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实施搭建了更为广阔的技术交流平台;在与北京农林科学院农业生物技术中心就食用科技合作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我局组织企业赴京实地考察了该中心和试验基地,对进一步发挥各自优势,加强科技合作进行了探讨,签订了食用菊产学研合作协议;9月,精心组织4家企业共5个项目,参加镇江金秋经贸会和我市“一节一会”活动;11月,组织多家企业共40人次参加首届中国江苏产学研合作成果展示洽谈会;同时,我局多次组织企业与周边学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交流,签订产学研协议15份。通过一系列的校—企互动,使我市的企业与科研院所联系日渐紧密,形成了校—企积极共建研发平台和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良好局面。在此基础上,结合“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年”活动,我市加大对创新机构建设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积极推动创新体系建设,从今年开始认定本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进一步提高了企业自主创新的激情,为我市科技创新体系的形成打下了坚实基础。组织申报了依托东南大学以宁武化有限公司为基地的“江苏省先进道桥用辅装材料工程技术中心”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申报了镇江市工程技术中心两家:依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华阳金属管件有限公司为基地的“镇江市核电及船舶用管配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东南大学以科达公司为基地的“镇江市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工程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其中,华阳金属管件有限公司依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申报的镇江市金属管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被批准为镇江市级工程中心,获20万元资助,金钛软件有限公司与印度合作的金钛任务流目标软件项目获镇江市20万元资助,镇江农科所与日本岛根县云南农协合作的高档优质葡萄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获××市8万元资助。促成了佳誉信公司与南京工业大学共建的“石油催化剂技术中心”,正式筹备了三泰服装与公安武警总后勤部共建的“服装辅料工程中心”。经考核后批准了九龙药材有限公司的“茅山地道中药材研究所”。

二、突出重大项目申报,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

今年,我局注重抓好对激励全市创新创业热情有较大影响的重点项目申报工作,做到从早从快,高标准、大力度地组织申报工作,切实对照《指南》,细排符合申报条件的项目,对有申报意向的企业、科研院所和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明确专人负责,全程指导申报单位按照项目申报的时序进度和要求认真做好准备工作,帮助申报单位邀请省内同行业知名专家、学者进行先期项目咨询,充分听取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理清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思路,确保保质保量完成项目材料的编写。针对高层次人才申报的特点,我们在认真研究的同时,积极向兄弟市局学习成功经验。今年以来,共组织申报17项省级重点项目,其中科技攻关项目8项、高技术研究项目3项、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2项、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3名。目前,有9个项目获省立项,资助经费近2000万元。其中,《2000吨/年高性能环氧沥青复合材料制备和应用技术开发与产业化》和《常绿彩叶苗木新品种选育及组培快繁技术开发与推广》获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资金立项、资助经费1600万元,引进高层次人才夏瑞夫博士(印度籍)获省批准、资助经费100万元,《高抗病毒西洋南瓜杂交新品种选育》和《红叶石楠、三叶草抗逆种新品种(系)选育》2个项目被列入省高技术研究计划、获资助60万元,《特色樱桃谷鸭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新产品开发》和《应用于橡胶行业的高端有机硅延伸产品NXT的开发》等4个项目列入省科技攻关计划、获资助186万元。随着这些高“含金量”项目的实施和高层次人才效应的发挥,必将推进我市创新能力的提升和人才高地的建设。

三、大力培植规模工业,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

去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科技创新和培植规模工业的政策,鼓励全社会开展技术创新,大力培植规模工业,我们将政策宣传作为重点,税收奖励政策兑现作为抓手,鼓励企业用好用活科技政策。年初在对数十家企业调查摸底后,对产业格局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初步形成了智能化电力电器研发和产业化、数字化视听设备研发和产业化、新型化工材料研发和产业化、高性能金属材料研发和产业化等四大高新技术产业。我们围绕这些产业和产品群开展工作,帮助企业对30多个项目进行了科技查新,解决了他们在项目申报过程中的困难。今年以来,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9家、高新技术产品6个,镇江市高新技术企业6家、高新技术产品10个,组织镇江市新产品试制计划23项,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8项。目前,国家税务总局已批准骏升显示技术有限公司享受有关税收优惠政策。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同比增长55.7%,实现了同比高位增长,为我市产业结构优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放大特色农业效应,支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认真贯彻落实省领导的指示精神,紧紧围绕我市农业的“五大特色产业”,积极组织《××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实施,依托这一国际合作成果和南京农业大学,及早启动部级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市申报工作,为此,市政府成立领导小组,组织精兵强将,开展广泛调研,规划建设方案,形成了一套科学合理、优势集中、实施可靠、富民强市的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市实施方案,为“××模式”的全面形成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我们精心组织,认真筛选,择优申报省级农业科技计划9项,××市级20项。目前,获省立项4项、资助经费126万元,获镇江市立项13项、资助经费103万元。

五、强化考核工作抓手作用,促进科技工作全面提高。

一是加强科技与人才工作考核。年初,根据省科技局长会议和镇江市科技系统领导干部会议精神,确定了2008年科技工作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在全市科技工作会议上对2008年度科技工作以责任状的形式进行了分解。同时,与市委组织部联合制定《××市2008年度镇(开发区)、局党政领导科技与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实施意见》,责任状的签订和文件的印发,进一步明确了镇、部门科技与人才工作的目标任务,促进了镇、部门对科技与人才工作的重视。六月,结合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工作,会同市委组织部对党政领导科技与人才工作进行了实地考核,进一步提高了“第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认识,提高了各单位对聚集人才高地的认识。今年以来,我市组织申报江苏省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引进计划3名,推荐上报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育计划4名,推荐上报镇江市杰出人才奖2名,获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资助1人、经费100万元。在各类科技计划的申报实施过程中,重视与“333”工程、“169”工程和“313”人才培养工程的衔接,优先安排科技人才的科技计划申报。

二是加强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工作的领导。我市充分认识开展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工作的重要意义,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争创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由市科技局局长为主任的“争创办公室”,认真学习相关考核文件,制定了考核工作方案,分解了相关部门的工作责任,确立了“全面通过,争创先进”的目标。确保了定量指标数据准确,定性材料内容详实,科技进步特色鲜明、重点突出,为争创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以争创示范市促进知识产权工作深入开展。以争创知识产权示范市为立足点,狠抓知识产权工作。注重争创工作的硬件建设,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设立知识产权管理科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认真组织专利申授等工作,专利申请645件,专利授权312件,完成了全年任务的争取指标。加强争创工作的软件建设,通过群发短信、知识产权知识有奖竞答等形式宣传知识产权知识,拓宽知识产权宣传教育面,提高了社会各界对知识产权的认知度。认真制作知识产权保护宣传展板,配合镇江市“4.26”世界知识产权日展览活动。积极组织18家企业参加第四届中国国际专利与名牌博览会,充分展示了我市专利成果和名牌产品。科达公司被列为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计划单位,获资助5万元。依照省知识产权工作试点市的要求和考核指标体系,我市一举通过了知识产权试点市验收,跨入了知识产权示范市的行列。

四是认真组织社发科技计划的申报工作。根据省、镇江市相关文件精神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共申报××市级社发计划项目6项,其中市人民医院的《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无效的分子基础研究》被列入指令性计划,获3万元资助。

六、强化软环境建设,展示科技部门良好形象。

一是加强政务信息和科技宣传工作。积极升级改造××科技网,为电子政务和网上办事拓展平台,促进政务信息电子化,办事透明化、监督公开化。现在,《××科技网》已经成为依法行政和接受监督的平台,成为科技成果信息汇集的平台,也必将成为充分展示科技工作新业绩的平台。科技宣传和政务信息报送得到了加强和重视,共向省科技厅信息报送系统报送稿件72篇,被录用的29篇,共有9篇稿件被《××日报》录用。向省科技厅和《××日报》投稿和录用数均为历史同期最高,及时宣传了我市科技工作多方面的进展和特色。

二是加强机关职能建设。以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为统领,积极发挥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作用,进一步完善《××市科技局工作目标责任制实施办法》,细化了全体人员的责任指标、考核办法和考核结果的运用,有力地调动了全局人员创新创优创业的积极性。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机关作风建设,制定了本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责任领导和责任分解》。认真组织学习赵亚夫同志四十年如一日立志科技富民的先进事迹,开展了学习赵亚夫精神的大讨论,全局上下积极开展软环境建设,面向全社会公开服务承诺,促进了全体工作人员思想认识的提高、增强了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了服务水平和办事效率,保证了各项科技工作的顺利完成。加强综治、平安和法治建设工作,认真开展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建设,坚持法制学习,制定综治、平安和法治建设工作责任制,及时上报各类相关材料,保证最安全局的创建。加强科技工作平台建设,经过筹备,科技—质监大楼已顺利开工建设。

2008年,我市的科技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距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形势的发展还有一定差距,存在着创业创新平台建设不足、有利于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的环境氛围不浓、高新技术产业积聚困难、缺少支柱性产业,针对现状,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积极作为,充分发扬科技人的“创业创新创形象”精神,为我市全面冲刺小康社会发挥科技支撑作用。

七、2008年度工作要点

今年的科技工作,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引,认真贯彻落实各级科技会议精神,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更高标准上实施省新一轮“双倍增”计划,奋力推进科技在全面冲刺小康社会目标的支撑作用。

(一)目标任务

新立各类科技计划120项,其中部级3-5项,省级15-18项,镇江市级40-45项,本市级60项左右,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达到55亿元以上,科技三项经费占本级财政支出达到2%以上,R&D投入占GDP比重达到1.2%,全面完成科技楼建设工程,积极筹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

1、奋力赶超,自加压力,在更高标准上实施省新一轮“双倍增”计划。新增镇江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双密企业)8—10家,新增××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15个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6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20%以上。到2010年达到90亿元,力争实现1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30%。

2、加强产学研合作,推进企业成为创新主体。联系大学和科研院所10家,邀请专家20名,专家库成员达到100名,征集技术需求50项,促进企业签订产学研协议20项。

3、积极构建创业创新平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省级以上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创建工作,争创镇江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4家,认定本市级企业技术中心3—5家。

4、加大重大项目申报力度,激发企业创业创新激情。积极申报重大项目6—10项,争取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1—2项,省、市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各1项、科技攻关计划3—5项。

5、认真实施《××省××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积极开展“一镇一园区(基地)”工程建设。申报××市级以上农业科技计划20项,争取立项10项以上,完成8项。

6、积极开展科技服务民生工作,申报××市级以上各类社会发展科技计划4项,立项2项,完成2项。

7、加大调整专利结构力度,努力提高发明专利申请量。全年专利申请达700件,确保专利授权340件,积极实施知识产权示范市行动方案。

8、争取上级各类科技经费1000万元以上,本级财政科技拔款1000万元以上,自筹科技投入3.5亿元。

(二)工作措施

一是全力推进创业创新体系建设。以科技楼建设为依托,积极开展高新技术服务创业中心建设;以本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的扶持培育为先导,全面健全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以申报镇江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重点,着力提高创新机构的数量;以创新基金为引导,形成多渠道研发投入;以产学研合作为牵引,促成智力和成果进入各类创业创新实体。力争在2010年建成一个创业创新较完备的体系。2008年,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进入实质性的创建期,争创××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4家,认定本市级企业技术中心3—5家。

二是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地缘优势,深入周边高校和科研院所,强化智力和成果与企业对接,将创业创新体系建设与高校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推进高层次人才带项目带资金带成果来我市创业创新;充分发挥政府职能的主导作用,主动牵头,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将企业与高校紧密地结合起来,将产学研合作推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充分发挥企业自身能力,将成功的合作单位推向更高的合作层次,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2008年,联系大学和科研院所10家,邀请专家20名,专家库成员达到100名,征集技术需求50项,促进企业签订产学研协议20项。

三是高位实施新一轮“双倍增”计划。第一轮“双倍增”计划,我市已于2008年提前完成,比原计划13.5亿元增加了4亿元,达到了17.5亿元。省新一轮“双倍增”计划是在第一轮完成指标基础上再增2倍,我们自加压力,在2008年30亿元的基础上再增2倍,到2010年达到90亿元,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产值比重为30%,为我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较为坚实的科技支撑。为此,我们将大力发展智能化电力电器研发和产业化、数字化视听设备研发和产业化、新型化工材料研发和产业化、高性能金属材料研发和产业化等四大高新技术产业,在政策支持、产学研合作、成果转化、项目申报、工程中心建设、资金引导等方面实行全面扶持。2008年,新增镇江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双密企业)8—10家,新增××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15个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6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20%以上。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55亿元以上,占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比重达21%以上。

四是奋力争取重大项目。国家和省以及××市的重大项目对企业创业创新和产业化的支持绩效显著,对一个地区的创业创新有着相当的激励作用。我们将在成功申报9个含金量高的项目基础上,进一步深入企业,进一步依托院校和科研院所,将重大项目申报工作与产学研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与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引进有机地结合起来,与创业创新体系建设结合起来,积极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攻关(高技术研究)、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等重大项目的申报工作。2008年,积极申报重大项目6—10项,争取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1—2项,省、市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各1项、科技攻关计划3—5项。

科技先进人才工作计划例5

1、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著。今年以来,完成招商引资额5000万元,亿元以上进园开工项目(谷硅新材料)1个,目前,该项目三栋主体厂房完工,道路、围墙已建好,生产设备陆续进厂。大力开展科技招商活动,局领导先后外出招商20多批次,洽谈招商项目11个。

2、全社会研发投入工作扎实开展。市里把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作为一项硬性指标对区里进行考核,实行一票否决。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我局拟定出台了《关于加强科技创新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区推进全社会研发投入工作实施方案》(宿区发[2012]37号和宿区办发[2012]66号),召开了科技创新大会。主动联合区统计局对全区规模以上企业和相关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各乡镇街道进行了2次全社会研发投入工作业务培训,组织2个指导组从8月下旬起逐家逐户对全区所有规模以上企业及新培育企业调研、指导研发投入工作,同时向70家企业发放了科技创新劵350万元。定期向区分管领导和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汇报全区全社会研发投入进展情况,并积极向上沟通协调,一着不让地抓好全社会研发投入工作。

3、政策、资金争取实现历史性突破。充分利用和发挥科技部门的职能优势,贯彻落实苏北工作会议精神,抢抓省科技厅扶持苏北科技发展的有利时机,对市级以上的各项科技政策、项目、资金,全力争取,全面协调,全力联系,把争取一切科技优惠政策和资金作为我局的职责。经常到上级科技部门汇报工作、协调关系,同时先后多次邀请省市科技部门领导来我区指导工作,为策应扶持的争取做好基础性工作。今年我区首次获准申报国家科技富民强县计划项目,目前已向上争取策应扶持资金2600多万元,为历年最多,在全市排名前列。

4、产学研合作稳步推进。全区共有25家企业与省内外13家高校院所、科研单位建立了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建立校企联盟26个,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29项。通过产学研合作,加强人才计划申报,今年以来,申报市级以上科技人才计划44个,其中国家1个、省级“双创”人才计划18个、省级博士集聚计划7个、市级创业创新领军人才集聚计划18个。申报省级科技进步奖2个、市级科技进步奖15个;申报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个。

5、科技项目的培育申报数量大幅增加。今年以来,我局以科技项目培育申报为载体,改革创新工作方法,消除“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加大对企业服务力度,规定四月份、十月份为调研月,全局人员组成若干调研组,深入全区所有规模以上企业调研30批次230多人次,帮助培育开发科技项目122个。申报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43个,其中部级12个,省级31个,申报的数量是去年的1.8倍。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实施计划项目和省级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是培育申报的重点和难点,很难报得出列得上,今年我局通过积极协调争取,首次申报“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实施计划”项目1个(包括8个子项目),获项目资金300万元;申报了3个省级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获批1个,获项目资金600万元。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的培育申报力度,申报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3个、省级农业科技型企业3个;申报省级高新技术产品19个、市级高新技术产品9个。

6、知识产权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一是成功获批创建省知识产权试点区。今年3月份,我区开展申报创建省知识产权试点区活动,成立了区知识产权联席会议领导小组,建立了区知识产权联席会议制度,10份省知识产权局下文批准我区为省知识产权试点区,获创建经费10万元。二是做好专利申请工作。今年以来,我局多次安排专人,主动联系知识产权机构,逐家逐户到企业进行督促、指导专利申请工作,使专利申请数量和质量有了较大提高,预计到年底全区专利申请数量将达到360件。三是申请省级专利资助资金。申请专利资助资金项目58项,获资助资金10.8万元;组织6家企业参加省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示范创建,7家企业完成省贯标绩效评价。

7、机关工作人员素质全面提升。我局从培养机关工作人员业务能力入手,围绕机关效能建设,认真分析本单位的优势与不足,努力查找全体人员思想作风的差距,并对照先进典型,从学习创新、精神状态、能力素质、办事效率、服务基层、联系群众、工作机制、执行落实等方面强化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把局机关效能建设与全区目标考核、机关人员年度考核有机结合起来,要求所有人员每人每年讲课3次,撰写论文4篇以上,从而强力推动机关工作人员素质的提高,努力改变外界对科技部门的固有看法。

二、存在问题与不足

1、科技人才队伍不健全。全区企业普遍规模较小,人才政策体系不健全,难以对人才提供优越的待遇,企业人才工作不安心,有些人才今天来明天走,很难留得住,造成人才队伍不健全、不稳定,有的企业甚至没有报项目的人才,影响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

2、企业研发投入不足,科技创新能力较弱。全区企业总数偏少、规模偏小,技术含量较低,能够申报省级以上科技项目的载体少。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仅7家,很多企业因缺乏人才和技术,创新能力弱,科技项目培育的难度大。

除高新技术企业和部分科技型企业能够按要求提取科技研发费用外,大部分企业研发投入较少,有些企业甚至没有研发投入,严重影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3、全社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专利申请的质和量都有待进一步提高;企业相关知识产权的基础条件、人才队伍缺乏,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知识产权工作发展的需要。

三、2013年工作计划

2013年全区科技工作要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和市、区下达的目标任务,进一步优化科技创业创新环境,以科技项目的培育申报和科技招商为抓手,推进研发投入、人才引培、策应扶持、知识产权、地震、科普等工作的开展,力争各项工作再创佳绩。

1、全力推进全社会研发投入工作

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是我区达小康一项重要指标,也是市里对区里进行考核的重要指标,且实行一票否决。为了做好这项工作,一要加大科技创新宣传力度。宣传落实宿区办发〔2012〕66号文件中各项措施,在此基础上,坚持研发投入与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挂钩制度,对按要求进行研发投入的企事业单位,所报项目优先申报市级以上科技计划,优先列入区级科技计划,并给予资金支持。二要督促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实现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三要协调区统计局、经信局对企业的研发投入工作进行不定期培训,提高申报水平,同时开展督查指导工作。

2、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和项目帮办工作

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创新招商思路,开展科技招商、以商引商、行业引商,主要领导坚持经常性外出招商,招商小组坚持驻点招商切实洽谈引进和储备一批有发展潜力的项目。继续对谷硅新材料项目进行帮办服务。

对在手意向项目紧盯不放,促使由意向转化为合同。加大外出招商和专职招商工作力度,充分利用我局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优势关系,为企业引进科技成果3-5个,以此培育招商新线索。

3、推进科技项目培育申报工作

加大为企业服务力度,深入全区所有规模以上企业调研,每人全年调研时间不少于30天,帮助企业培育开发科技项目100个以上,申报省级以上科技项目50个以上。选择2-3家企业申报省级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通过策划帮办、跟踪服务以及加强与省市科技部门沟通协调,力争有企业获批省级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4、强力开展知识产权工作

一是全面开展创建省知识产权试点区工作。2012年我区被省知识产权局批准创建省知识产权试点区,明年要整合各方力量推进创建工作,为申报创建省知识产权示范区打好基础。二是狠抓专利申请。2013年我局将进一步加强与专利机构的联系,深入企业开展现场专利申请和指导工作,进一步提高全区专利申请数量和质量。全年专利申请力争达400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50件。三是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加大对专利法、商标法等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

5、切实重视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培育工作

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是科技创新的载体,我局在培育申报省级以上科技项目的同时,将重点深入企业加大调研力度,指导省市级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的申报。2013年力争再获批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个,市级高新技术企业3个;申报省级高新技术产品10个,市级高新技术产品20个,申报省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

6、开展“校企合作”和科技培训工作

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协调有关部门落实高层次人才政策,为人才落户区创业创新提供最优惠条件,2013年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5名以上,合作开发科技项目20个。积极做好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项目申报,对由科技人员进厂开展课题研究、技术攻关申报的项目,我局优先向国家、省、市科技计划推荐,并在区级科技计划中优先立项,以此提高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切实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积极组织开展“中小企业大学行”和“专家教授行”产学研对接活动,推进“校企合作”不少于20个,争取在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孵化器)建立高校实验室2-3个。组织参加科技洽谈会、产品推介会和专利博览会,定期组织举办博士论坛、项目包装、专利申请等科技培训活动。

7、积极开展防震减灾宣传工作

科技先进人才工作计划例6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坚定不移地把科教与人才强省战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战略,把创新驱动战略作为核心战略,坚持人才优先发展,优先投入。2010年,省级财政性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已达10.6亿元,占省级一般预算收入的3.38%。特别是2007年“双创计划”实施以来,全省各级累计投入50多亿元,资助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5350人,其中“双创计划”资助916名,有176人入选国家“”,创业类人才90名,占全国总数的26%,位居全国第一。今年,我省又斥资5亿元,面向高新技术产业、科技、教育、卫生、服务业等领域引进30个左右“创新团队”,三年内给予每个团队300-800万元人才经费资助,1000-3000万元项目经费资助。今后五年,是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并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关键阶段。今年9月16日,省委书记罗志军同志在《求是》杂志发表《以人才国际化促“两个率先”》的署名文章,向全社会表明,将大力实施人才国际化战略,全面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真正让人才优势成为科学发展的第一优势,人才竞争力成为的第一竞争力。

科技先进人才工作计划例7

(一)坚持以发展为导向,深层次推进人才先行战略

区委、区政府全面实施科教兴区和人才优先战略,从思路、政策、机制层面入手,推进一系列改革创新,最大限度地发挥三区体制机制优势,激发人才创新创业动力。

一是创新理念突出“三个转变”。针对区域人才的现状和特点,顺应国际国内人才流动的规律,着力推动三个方面的重点转变:一是视野向高层次、国际化转变。运用政策、资金等扶持手段,立足于引进一大批世界先进的专业人才,鼓励他们到创业,形成一批自主创新程度高、发展后劲大的高新技术企业。二是导向向区域重点产业方向转变。紧紧围绕液晶显示、医药食品、装备制造、科技服务和现代物流等“五大产业”加大引才力度,促进产业的优化升级,形成人才引进的规模和集聚效应。三是平台向特色化、专业化方向转变。重点规划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平台和科技成果孵化器,深化与驻区高校合作,共建高校科技园区,更好地保障高层人才的落户创业。

二是完善政策实现“三个配套”。一是人才规划配套。围绕产业发展导向,出台了《全区“”人才规划》,完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社会工作人才引进目标和计划。二是财政投入配套。为吸引人才来区创新创业,我区先后设立了200万元的科技三项经费、200万元的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和500万元的科技成果转化种子基金,仅、两年,这三项资金政策已经直接使46家中小型科技企业受惠。同时,成立总额2个亿的全区创业投资公司,已与公司合作建立引导基金,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落户和高层次人才初期创业,促成一批企业上市。出台了全区重点产业园区多元化投融资政策,建立2000万元的中小企业担保贷款,已累计为139家企业提供了5.27亿元的贷款担保。三是重大奖励配套。出台了《鼓励科技人才创业办法》、《关于奖励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的暂行办法》,加大对科技人才表彰奖励力度,每两年评选科技创新“突出贡献奖”和“技术创新奖”,对获得国家、省市颁发的科技进步奖项目给予奖励,、两年共奖励科技人才10人次。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台了专门激励政策,对于年度工业产值、出口外贸等指标有突出贡献的企业负责人给予8万元的重奖。

三是调优机制推进“三个对接”。适应区域融合发展的要求,建立面向区域的人才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促进人才工作全面对接。一是领导工作机构对接。在开发区与行政区一体化改革之后,按照市里要求,调整成立新的领导机构,吸收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学城的领导同志,组建地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由11个增加至16个,加强整个地区人才工作重大政策制定、重点项目协调、重大活动组织、重大奖励事项的沟通协商。区委组织部增设了人才工作科,配备专门人员,重点加强对全区人才工作的指导。二是人才公共服务平台对接。依托“一园两市”(“金陵海外学子园”、区人力资源市场、地区高层人力资源市场),全面开放区域人才交流渠道,引导区域人才合理流动。三是加快校地人才合作对接。全面启动与高校的产业对接和人才合作,与9所高校签定合作框架协议,明确了园区共建、技术合作、人才交流等一揽子合作意向。

(二)坚持以创业为目标,高起点搭建产业平台

产业平台是吸引人才创新创业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我区借鉴国际一流创新平台运作理念,发展特色产业,筑巢引凤,以人才带项目、以项目促发展,加快创新人才落地。

一是加快建设高校科技平台,推进产学研一体化。与大学携手,高标准共建南大科技园,已引进大学——美国纽约大学创新创业学院、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等合作项目。积极推动与师范大学合作建设地理信息科技园。同时,促进高校把重点实验室和重点学科搬迁到,推进“经科教联动、产学研合作、校所企共赢”。

二是加快建设特色产业平台,推动海外人才落地创业。加快建设部级金港科技孵化基地,生命科技创新园、紫东国际创意园等创新平台。其中,金港科技孵化基地已成为全区科技企业成长的集聚地,累计引进企业近950家,其中科技孵化企业达300多家,在基地孵化的智达电气公司、南极星科技有限公司等被省科技厅评为“省百家优秀成长型企业”。生命科技创新园已与大学、中国药科大学、中医药大学、上海张江药谷公共服务平台有限公司、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签署共建协议,力争通过3年努力,建成乃至长三角的“药谷”。位于紫金山东麓的紫东国际创意园将大力引进创意设计、动漫、软件等项目,打造一个长三角地区一流的创意产业园。年以来,全区创新平台已累计引进来区创新创业的各类海归人才近30名,形成了高端化、专业化特色产业园组团发展的新格局。

三是加快建设重点项目平台,促进高端技术人才集聚。按照建设中国乃至全球最大的液晶生产基地的目标定位,以集聚研发人员、建设研发中心为先导,加快推进液晶谷建设。夏普全球研发中心已挂牌成立,下一步将形成近500人规模的研发团队,逐步由电视研发向显示研发转变。积极加强与高校的沟通,推动高校调整专业设置,围绕本地产业优势和企业需求培养专业人才。在邮电大学设立了全国唯一的平板显示本科相关专业,与平板显示产业发展形成互动。

四是加快建设企业研发平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在建设集团建立了全国房产企业首个博士后流动站,并帮助其建立起一整套高端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的科学机制,先后引进了10名博士到站内工作,有力促进了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海陵药业集团成功申报中药制药工艺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为部级中药研发中心,共引进研发人员40余名,形成了包括化药合成、化药分析、中药提取、中药制剂、中药药理等领域的技术队伍,并正在积极与哈佛大学、香港大学等名校联系引进高端研发领军人才。目前,集团正在积极申报企业院士工作站,力求以高端人才的加速集聚促进企业的高速发展。

(三)坚持以改革为抓手,多渠道推进高层人才引进

近年来,我区顺应区域快速发展的需要,采取“一人一策”、灵活多样的引才方式,加快各类人才特别是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引进步伐,重点突出三个方面:

一是依托产业平台,面向海外引进创业团队。通过市委组织部、市外专局等部门,借助召开留学生大会等机会,获取海外人才信息,主动做好宣传推介,并根据产业发展需要,作出精心筛选。同时面向重点园区和骨干企业,调研了解人才需求计划,梳理出重点项目、高管职位,在网站公开人才招聘信息。通过这些途径,年以来先后与30多个批次50多个创业团队接洽,引进15名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来区创业落户。其中,美国加州大学终身教授史国均去年被授予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称号,获得了100万元资金补助,并入围国家“”评审。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后王影、前福特汽车公司高级工程师周铁、加拿大麦克玛斯特大学终身教授徐长青等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创办的企业正在加快发展。

二是谋求校地合作,面向高校引进技术专家。一方面,积极与大学合作,共同引进国际研发机构,创办大学创新创业学院;与邮电大学信息材料与纳米技术研究院、瑞福达微电子技术公司合作,共同建设TFD-OLED工程中心,整体推进高层人才的引进落户。另一方面,按照全区产业发展需要,聘请大学等一批专家教授,担任区政府经济顾问。聘请中国药科大学、邮电大学、中医药大学相关领域专家教授来区挂职,重点参与生物医药、平板显示产业发展,推动与高校的紧密合作。同时,我们还从大学城9所高校,选择了25名知名教授,担任全区干部教育培训兼职教授。

三是实施公开招聘,面向社会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全面实行全区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公开招聘,7年共引进240多人。20年,区教育局一次拿出7个中小学副校长职位面向社会进行公开招聘,共有180多人参与角逐,最终脱颖而出的7名同志,平均年龄只有30岁,其中3人具有研究生学历。区卫生局积极开拓渠道,通过网络媒体等途径,为医院引进了多名高级专家,有效改善了卫生系统人才队伍结构。虞育号、许有宝、宋永江等入选省333人才培养计划,等科技人员被评为市第七批中青年行业技术学科带头人,获得首届青年科技创新奖。

(四)坚持以服务为根本,全方位打造一流人才环境

近年来,我区不断转变观念,加大投入,营造环境,以开放的姿态、良好的服务、优厚的待遇,吸纳和集聚各方人才,真正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过得好”。

一是提升创业服务效能。对于创业人才特别是海外归国创业人才,提供便捷高效的“一站式”服务,安排专人全程服务,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解决了人才的后顾之忧。吉山光电公司从1月份洽谈、2月份落地、3月份进场设计、4月份设备安装并投产,前后仅用了4个月时间,被誉为创造了企业创办的“速度”。生物博士归国创业初期,金港科技创业中心根据他的实际困难,除给予资金扶持外,免费提供研发、办公用房,全程协助举办了组织再生技术高峰论坛,扩大了企业的社会影响力。同时,积极帮助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及其创办的企业申报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做好项目申报前的辅导和申报中的跟踪服务,提高项目申报的成功率。年全区共申报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60多个,已获得立项41个,争取上级经费3069万元。

二是深化产学研合作。举办区产学研对接会、大学城高校产学研座谈会等活动5场,聘请了14所高校的产业处长和2位成功企业家作为人才创业导师。年7月,我区联合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等部门举办了产学研对接会,邀请了14所高校、46家科技企业实施技术、项目和人才对接活动,现场就有4个项目签约。年以来,区内企业先后与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共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77项,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4个,投资额达4.1亿元。促成化工有限公司与理工大学建立校企联盟,双方合作申报省成果转化项目,争取到资助资金545万元。经济开发区联合大学管理案例研究中心举办了“千名经理人培训工程”,包括LG新港显示、乐金飞利浦、乐金等离子、臣功制药在内的近20家企业的60多人参加了培训并顺利结业。

三是提供良好生活保障。近年来,区委、区政府不断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优化人才社会环境。在地区专门建设74万平方米的住宅,定向供应进驻院校教职员工。金港科技孵化中心、生命科技创新园、紫东国际创意园在规划之初,就配建了人才公寓。加强与区内大中小学的合作,为130多名外地来区人才解决了子女就学问题。通过加强综合配套圈的建设,使人才在区内能安心创业,舒心置业,安居乐业。

我区在人才工作上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区的人才工作还存在着诸如高层次人才总量偏低;人才资源水平与经济发展的水平不相适应;人才引进的政策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等问题,迫切需要我们在未来的工作中加以改进。

二、工作设想与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全国和省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三个发展”目标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务实工作,加快人才强区步伐,构建一流的区域人才高地。

一是突出加强区域人才总体规划研究。按照《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战略目标和总体要求,围绕未来发展新定位,突出区域现有资源和产业优势,研究我区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为重点,实施重点专业技术人才、海外归国人员、青年领军人才、高技能人才等创新创业人才优先引才计划,完善人才落地创业的政策环境、创业环境和社会环境。

科技先进人才工作计划例8

这是中国科协“海外智力为国服务行动计划”(以下简称“海智计划”)建设的国内第四个工作基地。自2004年启动开始实施的“海智计划”,5年来硕果累累,并在国家高层次人才引进的新篇章中,被赋予新内涵,开始发挥中国科协作为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窗口的作用。

适时推出

世纪之初,随着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海外学人更加迫切地希望参与祖国建设,愿意通过各种途径为祖国建设与发展贡献智慧和才干。

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提出,把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作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举措。为响应此举,2004年2月18日,中国科协印发《关于启动和实施“海外智力为国服务行动计划”的通知》,成立“海智计划”领导小组,提出通过促进与境外的民间科技团体交流与合作,从引进海外智力入手,通过专题研讨、短期兼职、项目合作、考察交流、技术培训和咨询以及中介服务等方式开展工作,为海外科技人员回国创业、为国服务搭建平台。

成果丰硕

“海智计划”一推出,就得到大批海外科技团体的支持和响应,特别是海外专家、各地科协及有关参与单位,都积极推动“海智计划”实施。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重点依托17个分会,开通了“2008北京奥运会海外体育科技资助和服务通道”,开展“2008年北京奥运与运动员心理训练”项目,直接联络并邀请海外中国学者回国参加2008年奥运会心理训练和心理咨询工作。

在吉林,2004年以来,长春、吉林、延边等主要城市和地区以及一汽集团等大型企业,先后启动实施“海智计划”,逐步形成以“学术报告,主题沙龙,项目对接,签约服务”为特色的“海外智力服务吉林”品牌活动。截至2008年,吉林省共入选“海智计划”项目73项,涵盖理、工、农、医等多个领域,内容涉及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生物制药、光电子信息技术、数码科技、全民科学素质培养、海内外智力交流及福祉民生等社会生产、生活方面。

几年来,“海智计划”工作内容主要有两类,一是科技项目,一是科技咨询。“海智计划”的工作方式是由海外学子从自己专业和工作领域出发,提出优势所在,国内基层科协和单位提出需求。

在2008年中国科协,海外智力为国服务团项目洽谈会上,海外专家们为洽谈会带来了29个项目,通过洽谈,当场签署了3份项目合作意向书。其中,全日本中国人博士协会副会长赵凤济博士与泉州市铁通电子设备有限公司签订的《关于PV移动视频监视仪合作的意向》,经共同努力,双方于12月10日正式签署合作协议。

借助中国科协“海智计划”的平台,海外科技团体、专家学者针对国家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提出了许多建议和意见。2008年7月,根据青海省政府提出的“生态立省”发展战略,青海省科协邀请“海智计划生态环境专家组”赴青海省,针对三江源地区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与景观多样性、青藏高原生态草甸系统、青海省资源产品的深加工、水资源保护等,为青海的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咨询服务,为青海实施“生态立省”战略建言献策。

中国留日同学总会副会长、日本自然农法国际研究开发中心徐会连博士,向甘肃省武威市、四川省凉山州等地推广先进的实用生物有机农业技术,得到当地市委市政府肯定和积极评价,受到当地农民欢迎。该项目已在武威市成功签约,进入合作生产阶段,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作出了实在贡献。辽宁省彰武县隆江牧业公司作为2008年度海智项目的实施单位之一,承担了徐会连博士EM益生菌项目的推广实验。徐会连博士及其技术代表两赴隆江牧业公司开展授课培训与技术指导。隆江牧业公司在近10个月的生产实践中,通过使用EM益生菌在种鹅喂养、雏鹅孵化、圈舍除臭和种猪发酵床等项目中进行不同类型的试验,取得了明显成效。

美中创新科技促进会会长、海智专家马启元教授自2000年以来,带领美国纽约地区一批科技,管理、金融、法律界旅美专业人士回国创业,在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建立“海外科技创新园”,组建了风险投资公司一一时代创投,并任董事长,积极吸引海外基金投资中国科技初创公司。目前时代创投已直接投资并参与组建了8家留学生科技公司,并成为微电子行业国内风险投资的引导者。他首创的创投与孵化器结合的“张江模式”已获得海内外同行认可,被评为“2002年度中华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十大创业人物”。

美国华人教授科学家学社的高炜博士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合作,参加国家科技部973项目“海河流域水循环演变机理与水资源高效利用”,任“海河流域遥感参数反演及生态过程模拟预测”专题负责人。他还参加了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课题“西线工程对调水区生态环境影响评估及综合调控技术”,以及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

近年来海外科技团体、专家学者针对国家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提出了许多建议和意见,涉及生态、资源、环境、教育、医疗卫生、科技发展、企业创新等诸多领域,其中不乏熠熠生辉的真知灼见和切中时弊的办法对策。为庆祝中国科协成立50周年,中国科协海智办在2008年编辑出版了《海外专家咨询建议专辑》,汇集海外专家提出的80多项建议。

“海智计划”还建立了“海智计划工作基地”,以深入推进该项工作。2005年,依托“海智计划”,美国华人教授科学家学社高炜博士及其团队与新疆大学共同成立的“国际干旱半下旱区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为新疆人才培养、开展学术交流提供了多种形式的为国服务活动。这是第一个“海智基地”,到目前为止,每年进入基地服务的海外专家学者达数十人次。

此后,“海智计划”义先后建立了北京市科协海智计划“首都工作基地”、长春海外学人创业园。

5年来,“海智计划”已结出累累硕果。截至2008年11月,共有64家海外科技团体,国内57个地方科防、全国学会等项目主持单位参加“海智计划”;各项目主持单位先后共申报国内需求项目381项,与海外对按项目

156项;共吸引海外专家学者回国服务375人次,涉及IT、农业、教育、生物制药、新农村建设和文化创意产业等多方面。

服务海外科技人员

中国科协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即开始把联系海外留学人员当作重要的工作内容,与主要留学国家的数十家海外专业团体建立起了紧密联系,通过定期举办“青年学术年会”、“青年科学家论坛”等活动,搭建起他们与国内交流与沟通的平台,鼓励并支持他们为国服务、发挥作用。在与海外留学人员联络感情和建立友谊方面,中国科协发挥着独特作用。

“海智计划”自成立以来,更是充分发挥中国科协的桥梁纽带作用,同海外科技团体及科技工作者本着“团结奋斗,爱国奉献”的精神,遵循“平等、互利、开放、务实”的原则开展合作,建立起经常的、密切的和畅通的联系,建立务实、规范和有序的工作机制,动员、团结和组织广大海外科技工作者为促进科学技术创新,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海智计划”由中国科协总体协调,各全国性学会、协会、研究会、各地方科协、各海外科技团体,可根据本计划的宗旨和合作原则,围绕国家、地区科技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开展相应工作。

“海智计划”是中国科协与海外科技团体合作,共同促进海外智力为国服务的平台,不仅加强了中国科协与海外科技团体的联系,也为更多的海外学人搭建了为国服务的平台,提供了更多为国服务的机会。

新篇章新内涵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关于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进一步解放思想,完善体制机制,健全政策措施,以更宽的眼界、更宽的思路和更宽的胸襟做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

科技先进人才工作计划例9

《决定》提出全力聚焦“四个第一”,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导向、接轨国际,把“人才引领、科技创业”和“制度先试、园区先行”作为关键举措,争取通过五年左右努力,实现全市高层次人才比重、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上市科技企业数量三个“翻一番”,发明专利授权总量、在孵科技企业数、科技服务业总收入三个“翻两番”,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5%,人力资本投资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7%,人才资源总量超过220万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0%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0%以上,力争把南京建设成为高层次人才聚集、高科技产业发达、区域创新体系完备、创业环境一流的中国人才与科技创新名城,争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人才特区。

科技先进人才工作计划例10

主要通过建立国家重大人才项目投入保障机制,促进人才优先发展。

1.优先保证人才密集领域投入。近年来,中央财政落实国家教育、科技支出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卫生、文化投入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等有关要求,不断加大投入。据统计,2009-2013年,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人才密集领域的财政支出,从18569.32亿元增长到37910.35亿元,年均增长19.53%;占国家财政支出比例,从24.34%提高到27.04%,提高了2.7个百分点;占GDP的比例,从的5.45%提高到6.66%,提高了1.21个百分点。

2.保障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实施。国家人才发展规划部署的12项重大人才工程,是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重要核心项目,也是财政部落实国家人才发展规划的重要抓手。根据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统一部署,财政部按照政府主导、加大投入、优化结构、整合资源的原则,把重大人才工程作为预算安排的重中之重,予以重点保障。据统计,2011-2014年,中央财政直接安排国家重大人才工程资金累计已超过400亿元,包括“高校毕业生基础培养计划”311亿元、“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43亿元、“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16亿元、“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11亿元、“青年英才开发计划”6亿元、“文化名家工程”4亿元等。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2项国家重大人才工程之外,各机构部门还组织开展了各自领域的人才项目、计划,形成了上下结合、整体推进的人才资源开发格局。但是在某些领域,特别是高层次人才领域,存在着统筹协调不够、定位交叉重复、资金效益不高等问题,需要研究解决。

1.部分人才项目定位交叉重复。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百千万人才工程”,都针对能引领和支撑国家重大科技、关键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高层次中青年领军人才;农业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和国家扶贫办“雨露计划”,都开展农民培训工作。特别在人才密集的教育、科研领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新世纪优秀人才”、“长江学者计划”等人才项目众多,很难分清每个人才项目的异同和特点。

2.项目之间缺乏信息沟通,重叠加冠。由于各个人才项目之间缺乏信息沟通和交流,同一个人才可以从不同学科、不同部门的渠道申报多个人才项目,得到多个项目的经费支持,多头申报、重叠加冠、重复资助现象突出。如自然科学领域年轻拔尖人才,可能同时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百千万人才工程”、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的资助支持对象。

3.人才项目的层次不清。各级各类人才项目中,第一层级应该是国家统一部署的“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文化名家工程”、“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工程”等重大人才工程,然后是各部门组织开展的人才项目;与此相适应,对不同层次人才的资助标准以及其享受的荣誉、待遇等应有所区别,以体现部级人才项目的统领性、权威性。但目前有些情况相反,如部级“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对于自然科学领域入选者的资助标准是180万元,而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对象,标准可以达到400万元。

三、有关政策建议

1.对现有人才项目进行统计摸底。建议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牵头,对现有各类人才项目的目标任务、支持对象、实施时间、保障措施、取得成效等进行全面梳理,摸清“家底”。在此基础上,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打破部门界限,合理布局人才项目,对部分定位不清、重复交叉的项目进行必要调整和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