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行为规范教育模板(10篇)

时间:2023-03-01 16:36:52

行为规范教育

行为规范教育例1

二、加强学生行为规范,促进养成教育工作的方法

1.结合思想道德规律使学生养成好的行为规范

要规范学生日常行为,必须发挥教育的引导作用,在规范教育过程中不断规范学生言行举止,不仅使学生清楚如何做,还要清楚这样做的原因。很多时候,学生的行为没能达到教育要求是因为教师的引导、教育工作不到位。教育学生行为规范时,要将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和养成教育充分结合到一起,强化两方面教育工作,遵守规则,懂得礼貌,特别是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养成教育的关键在于养成工作,利用培养训练学生道德行为,提升他们的道德意识,进而丰富他们的道德情感。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需要注意克服培养学生道德中的知和行相脱节的问题,重视道德习惯的养成,严抓德育工作。实践活动最能体现教育内涵,让学生的言行举止更加标准、规范,养成教育既要在各种规则、规章的宣传与制定中,又要在学生日常行为上。为了促进学生养成好的习惯,可以施加一些外力来配合规范教育工作的开展。具体可以先制定相关检查制度,不定期的检查学生的规范遵守情况,以保证学生形成良好生活习惯。检查制度可以建立相应的管理结构,做到层层检查,一一落实。督促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时,必须注重勤、严、恒三个字,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规范得到真正贯彻。

2.建立学校德育网络,充分发挥学校德育的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行为规范,不仅仅是提升学生的自身综合素质,也是关乎整个民族整个社会素质的关键性问题,学校开展德育工作需要将学守则、养规范工作当成重点,可以成立学生日常行为的监督小组,小组成员可以由学生的领导、值班中队及值班教师组成,监督小组必须树立学生全部参与行为规范教育工作的理念,对学生日常生活中不正确的言行礼仪进行校正,使全校范围内都形成人人重视养成教育,人人关注养成教育的良好氛围。

3.构建互动式的教育网络,营造寓教于乐的良好教育环境

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一直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工程,行为规范教育工作必须以人为本,参照学校和师生的实际情况,不断拓宽渠道,落实德育工作。最常见的是在校园内进行教育,少先队活动能够训练学生的行为规范,少先队活动里可以对学生提出各种要求,即不能吃零食、乱扔杂物、有礼貌、认真听讲,严格规定学生佩戴红领巾等。学生很容易在集体活动过程中接受教育,例如参加一些学规范守则的比赛及主体队会等,寓教于乐,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遵守规范的重要意义。也可以在社会和家庭中对学生实施教育。在社会活动中教育需要社会的配合与支持,具体活动例如参加有意义的义务劳动,组织学生看有意义的电影,为敬老院的老人送爱心宋文段,使学生多了解社会,将学生在社会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让学生接受社会的正确教育及引导,不断强化他们的行为习惯。家庭教育科研说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它对学校教育有着直接影响,学校通过召开家长会、开展家庭走访等教育学生日常正确的行为规范,实现养成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目的,通过家长会和走访,使班主任增加对学生的了解,以结合学生性格及特点展开教育工作。

4.对班主任开展德育能力的再教育、再培养工作

养成教育要求教育者一定要先受到良好教育,实际生活中,很多养成教育效果的不理想,都是由于教育工作者德育素质不高。因此,教育者先受教育工作必须受到重视。教育者要成为学生表率,成为学生能够阅读的重要德育书籍,教育者特别是班主任一定要具有教育能力。学校必须注意培训班主任的德育专业化水平,进而提升德育实效性,学校在制定规章制度时必须结合班主任工作积极性的提升问题和班主任小本培训工作,使德育培训能够变成提升班主任专业化水平的重要平台,通过学校的德育工作谈论会、班主任论坛等方式,使德育工作的先进经验与理念被班主任所拥有,指引班主任科学合理的教育学生,在教学学生过程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导与主体作用。积极创造性的努力工作,以提升教育的水平与层次。学校的所有教职员工均是德育工作者,均是学生的表率与楷模,均用自身的言行及人格来感染学生,使学生在良好道德校园内奠定基础。所有教师都应该广泛挖掘各种教育性因素,将教学教育性充分发挥出来,根据学生的要求管理精神,严格管理学生,评价学生的德育水平,有效治理学生不正确的言行举止。

5.制定有效规章制度,规范学生言行,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

行为规范教育例2

“养成”的本意是通过培养,使之形成或成长,实质指向教育并有教育之意。养成一般指养成习惯,也特指一个人的素质体现。王安石在《本朝百年无事札子》中提出君子是通过学校的养成之法培养而成。无论是行为习惯的养成,还是个体素质的体现,均需要长时间坚持与磨砺,因此成人与成才是一个养成的过程。行为规范是个人在某种活动中应遵守的规则、准则的总称,包括行为规则、道德规范、法律规定及相应章程等。行为规范的核心是对某种价值观的认可与接受,作为新时代青年,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规范言行。从根本上讲,行为规范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遵循,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体现与延伸。日常行为规范是个体作为社会人在日常生活中应遵守的规则、准则的总称。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指学校以学生成人成才的需要、学生日常生活及社会生活的需要为依据,对学生在读期间提出的一系列准则、规范的总称。文化哲学、现代哲学、批判哲学对日常生活作出不同解释,批判哲学研究者衣俊卿把日常生活划分为三个层次,生命存在、延续的生活资料获取和消费活动、以语言为中介的日常交往活动、以重复性和非创造性为本质的日常观念活动。学生作为常人或一般个体时,其日常生活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一致,但作为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中的一员,学生的日常生活与普通人的生活存在差别:场所相对固定、时间集中、集体性突出、可塑性强、自在性相对较弱、自为性、他律性更加明显,学习是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因此,对学生日常生活必须予以规范和引导教育。

(二)养成教育与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规定性定义

养成教育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进行行为习惯教育、道德教育等,以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健康心理、高尚道德品质、正确思想素质为目的的一种教育模式。养成教育包含道德理性启蒙和道德习惯培养,道德理性教育是精神基础,道德习惯教育是前者的生活外化。养成教育的核心是形成道德,侧重于道德教育。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是教师以学生成人成才的需要、社会生活的需要为依据,对学生进行一系列准则和规范的教育,主要包括在读期间为人处事、学习态度、言行举止、礼貌待人等,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自觉遵守校规校纪,成为自律性的新时代人才。2018年9月10日,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必须以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求以增强学生综合素质为主要目标培育时代新人。”[2]是否遵守日常行为规范是个体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因此,要培养时代新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必须加强日常行为规范教育。

(三)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是养成教育的首要内容,更是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要求

学生日常生活世界是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生存寓所,在这个寓所中的认同感、安全感、熟悉感,保证了学习生活的顺利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要求学生培养日常观念、发展日常思维、形成日常习惯,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生活观念、学习思维和行为。同时,由于日常生活审美化要求以善和美为标准,高度自律并建立和谐人际关系是学生日常生活世界顺利展开的主要内容和表现。儒学经典对“蒙养”“蒙正”非常重视,强调人的成长必须靠后天养成。养成教育的特点在于日常性、长期性和反复性,目的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形成自觉遵守社会道德的高尚品质。养成教育具有层次性,以培养行为习惯为基础,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内容。强调行为习惯养成基础上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是养成教育的首要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是养成教育的最基础层次。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以行为习惯的养成为主题,其显性目的在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使学生表现出自动化、合乎规范的行为,直接指向养成教育行为习惯的最初层次。二是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日常性是对养成教育的经典诠释。养成教育中的养成,体现了日常性、长期性,重复性,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是过程性教育,具有非常明显的日常性,更需要长时间坚持。三是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潜在目的是养成教育的显性目的,即培养实现中国梦的新时代青年。因此,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是养成教育的子系统,也是养成教育的首要内容。

二、高职院校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必要性

(一)国家高度重视学生日常行为修养

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指出,“职业教育是广大青年成人成才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在高职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3]职业教育关系青年成长与人才培养的多样化,是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同时,高度重视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并对高职招生进行了系列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该决定指出,“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逐步推行统一高考和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4]学生言行举止、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综合素养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关乎高职教育内涵建设。

(二)高职学生入学层次存在较大差距

高职分类招生考试改革后,学生入学层次呈现多样性。高职分类招生对象按照学生学历层次分为:参加当年全省高考报名的考生,一是应、往届中职毕业生,二是应、往届高中毕业生,三是通过高考录取的学生,四是中职推优学生,五是3+2学生,2019年新增了退役军人和农民工。不同层次和类型学生在生活习惯、道德素养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中职学生生活习惯较差、遇事容易冲动、过于自我、组织纪律性差、意气用事、打架斗殴时有发生,是高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的对象。未参加高考的高中毕业生大多由于高中时期对自己要求不严,缺乏良好生活习惯,纪律性较差,生活习惯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非常需要及时引导与教育。通过高考进校的学生,大学生活较之高中生活时间更充裕,懒散的毛病就慢慢显现出来,再加上其他类型学生的影响,需要好好引导保持其良好行为习惯与自律,在学生中发挥带头作用。因此,从高职院校学生的多层次性、多样性看,开展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对提升高职学生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三)高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问题突出

通过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学生大多来自农村,且精准扶贫教育对象比例较高,贫困面较大,按理应更加懂事,但现实是学生打架斗殴、违纪违规经常发生,对待家长及尊师重教方面不尽如意,缺乏良好的文明习惯,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一是不遵守作息制度要求,午休和就寝时间喧闹无比(打电话、半夜歌唱、打游戏到凌晨或通宵),影响他人正常休息,导致寝室关系恶化,矛盾激增;迟到、不认真听课现象普遍存在。二是喝酒闹事、打架事件时有发生。三是学生举止不文雅,不爱卫生、奇装异服现象较为明显。四是诚信缺失、不文明上网、网络贷款和高利贷已成为严峻问题。大学生活是集体生活,具有明显的社会性,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相应规章制度才能舒心度过大学生活。因此,对高职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是一项长期的、不容忽视的任务。

三、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对高职学生“成人”的意义

(一)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是学生生活的需要,体现了养成教育的生活性

养成教育的过程和结果在生活中展开并得以检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高职学生要在复杂的实际生活及虚拟的网络世界中游刃有余,就必须遵守相应规则以规范自身行为。老子提出“人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观点,告诉我们万物的存在都是有规律的,遵守日常行为规范就是遵守道、遵守规律。孟子云:“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5]作为学生,必须尊重并遵守学校的规矩要求。日常行为规范既是对学生的约束,更是对学生成人成才的保障,无论是为学还是做人,按规矩办事才能做大做强自身,成为社会生活中的常人。大学是学生社会性自我形成的重要时期,如何引导和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性自我,与学生日常生活直接相关。过什么生活,就获得什么“养料”,这个“养料”是有益的、无益的抑或是有害的,取决于个体选取的内容进而表现的相应行为。大学生具有一定可塑性,面对现实生活世界与虚拟世界的纷繁复杂性,必须靠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汲取精华助推自身成长。孔子曰:知及知,仁能守知,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6]要做到见善如不及,见到不善如探汤,以善良的行为规范激励自身不断自律。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既是学生现实生活的需要,也是更好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在于促使个体社会化,使人成为遵守社会规范的个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提出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之后在《学会反思》中提出学会反思。笔者认为,做人是基础,必须先学会做人,只有学会做人,才能更好地做事,这是日常行为规范的要义,也是教育的要义。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是个体社会化教育,使人能够在社会中正常生活,做“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守纪的常人。陶行知先生高度重视日常生活对个人成长成才的教育意义与作用,提出“生活教育”的基本理论。他指出,一个人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受什么样的教育,人与人之间取得成就的大小有别,关键在于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做人做事。然而很多高职学生的实际生活让人担忧,他们紧跟网络游戏潮流、虚度光阴,典型应了韩愈说的“业精于勤荒于嬉”,贪图享乐和安逸,荒废和颓败,毫无所成。日常生活既指向当下生活,又包含未来生活,二者就是学生生活的全部,具有连续性,因此,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是生活的需要,也是不断养成的过程。

(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是修身养性的教育,体现了养成教育的过程性

人的经验具有持续性,良好的行为必须靠不断坚持才能成为自动化的行为,这就是养成的过程。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是修身养性的教育,这是内涵角度的本意,目的在于遵守行为规范,按照礼仪行事,通过潜心凝志的学习达到自律,成为一个合格时代新人。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涉及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常注重修身养性的过程性,如荀子说“事饮、衣服、居处、动静,由礼则和节,不由礼则触陷生疾;容貌、态度、进退、趋行、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僻违,庸众而野。故人无礼则不生.”[7]修身养性包含人言行举止的方方面面,并按一定顺序展开,这是过程性的具体体现。人成长的过程是“修身养性”的过程,从个体层面看,只有个体经验的过程向上、有意义、有价值,才更有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新欲望,不断丰富自身经验。因此,只有通过学习不断改变自己的经验才能不断提升和完善自我。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过程性是其常态化的特征。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是过程教育,强调良好行为习惯对个体成长的价值,重在通过在校学习使学生具有正向积极的行为。三年就是过程,是时间的延续与积淀。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有效性需要长时间坚持才能达到,这是一个长期且需要持之以恒的过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8]所以要‘慎终如始’并勤而行之。过程性的成长是一种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是时间角度的修身养性本意,也是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之日常二字的本意,体现了养成教育之“养”的过程性本意。

(三)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潜在目的是立德树人,体现了养成教育的目的性

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显性目的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潜在目的是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与情操。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贯穿教育全过程。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旨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成为讲文明、有道德的人,让自己的行为、名声,为人为学都能表现出高度自律,合乎仁德,以德为伴,做宽而不僈、惟德之基之人。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潜在目的是强调学生做到真诚不欺,守住仁德,真正落实全方位、全过程立德树人,让学生最终能成为好法而行之士或笃志而体的君子,这也是养成教育的最终目的。

(四)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关键在践行,体现了养成教育的实践性

行为规范教育例3

姚副厅长:教育是“民生”问题之一。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到世纪末,自治区与全国一样,经历了从“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到“人民教育政府办,办好教育为人民”的艰苦历程,“两基”工程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实现“两基”达标后,义务教育的重心已经从“条件创设”转入“标准化建设”,从满足基本办学条件转向均衡发展,从强制性教育转向免费教育;每个孩子都有书可念,都有学可上,实施了真正意义上的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也在2012年前全部实现了“两免”。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如鄂尔多斯市已经实现了免费的十五年国民教育。这在20年前都是不可想象的。所有这些都是在短短的20年当中发生的重大变化。

记者:办学条件改善了,上学花钱少了,学生上大学更容易了,照理说“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和资源不足之间的矛盾”在缩小,但人们对教育,特别是对基础教育非议之声仍然不绝于耳。好像教育还没有达到“人民满意”的程度。作为自治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您对基础教育的这些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是怎样看的?

姚副厅长:基础教育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备受社会、家长的关注,人们对基础教育诟病之声十分强烈,这说明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难,办“人民满意的基础教育”难上加难。

基础教育发展到今天,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相适应越来越突出,社会转型、家庭结构、青年自主择业,以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业竞争上,因而产生了从学前教育到高中教育的恶性竞争。“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行为反映在整个教育的各个阶段上,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基础教育方针政策的实施与家长“望子成龙”观念的碰撞,也造成了学校与学校、地域与地域之间的不良竞争,造成了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身体、心理状况欠佳等问题,导致了学校办学行为的不规范,甚至时有违背教育规律的行为发生。因此,社会、家长对基础教育的诟病是有来由的,有道理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就需要我们把规范办学行为,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相对均衡的教育条件作为重要任务来抓。

记者:社会、家长的诟病似乎主要集中在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望和对教育弊端的指责、批评上,如入学难、学生课业负担重(重到了小学生拉着拉杆箱一样的书包上学)、身心发展不良、孩子们厌学,道德感、责任感、创新能力下降等等。其实“优质教育”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到底什么是“优质教育”?不少家长甚至领导认为“升学率高”就是优质教育。可见社会对它的理解与我们教育部门对它的理解是有偏差的。

姚副厅长:长期以来,我们内蒙古地区的基础教育面广、线长、量大,办学条件处于薄弱状态,尽管实现了“两基”达标,但仍处在低水平的状态,与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的要求相去甚远。同时,地域位置、办学历史、师资水平、管理水平、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学校的文化积淀,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优质教育资源是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才形成的,这样的学校数量少,分布也不均衡,很难满足家长、学生的需求。面对这种局面,我们要在办学条件上、师资水平上、校长配置上加大改革力度,从政策上予以扶持。同时要将优质教育资源与薄弱学校采取结对帮扶、内部交流等办法,缩小校际之间的差距,全面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为学生、家长提供多角度选择学校的机会。

至于基础教育的弊端,是个全局性的问题,涉及诸多因素。教育行政部门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对学校教育过程的不规范深感纠结和担忧,对切实加强教育过程的规范化管理具有强烈的危机感和责任感。

基础教育是为学生一生的成长发展打基础的教育,是奠基性的教育。

在教育载体上,最基础、最重要的是课程的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以及普通高中必修课、选修课和学校课程都是指令性的,现在很多学校连开齐开足课程都做不到,何谈实施素质教育?不重视课程建设和实施的教育是短视的教育,至少是功利化的教育;急功近利的教育行为其实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人们对这种行为的漠视乃至默认。

在教育内容上,除了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外,最基础的还应该是行为、礼仪和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全国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抓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抓养成教育,一直到现在,效果仍不理想。原因之一是:我们在德育的政策上赋予中小学生成人化的、政治化的教育太多,基础性的、可以转化为良好行为习惯影响人一生的教育抓得少。

行为规范教育例4

培养学生基本的良好行为习惯,主要包括良好的做人基本习惯、做事基本习惯和学习基本习惯;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

一、行为规范教育与学生的自我教育相结合

在学期初分析班级存在的问题,同时也让每个学生检视自己的行为,找出优点,发现不足,并确定今后努力的方向,并坚持每天讲评班级行规遵守情况,表扬先进,找出问题,使每个学生都明白班级的进步需要每一位同学的努力。通过重新民主选举,选班干部、班委成员,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强调学生既是行为规范的执行者,又是行规的督查者。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班级正气开始抬头,只要有人违反了行为规范,损害了班级利益,马上就会有同学起来制止或向我汇报,我班的行规教育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二、行为规范教育与制定相关的具体可行的规章制度相结合

学生好动的特点,是非辨别能力、自控能力比较差,有明知不可为而无意识为之的特点。所以,学生的行规需有一个教育、训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制定出相关的可行、可查的班级制度尤为重要,这使班级管理有了一个明确的可参照的依据,增加了教育的力度。我制订了班级日志,记载每天的执行情况,大多数学生加强了对自身行为的约束力,班级风气日趋好转。

三、行为规范与创建优秀班集体,与常规评比活动相结合

其实绝大多数学生身上都具有强烈的好胜心和集体荣誉感,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收到了比空洞的说教更有效的成果,既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又增强了集体凝聚力。

四、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班级管理工作要做到“刚柔”相济,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既是受教育者,又是教育的主体,在行规培养过程中,如果一味地以规章制度压制学生,往往会适得其反。所以,在日常管理中,我特别提醒自己要有意识地注意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是对学生良好行为规范真正养成的保证。首先,我注重对差生自尊心、自信心的培养,优化他们的“自我意象”,让他们看到自身的优点,树立信心。

五、行为规范教育要持之以恒

学生的行为具有持续性和反复性。“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养成一个好习惯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抓,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种良好习惯的养成有一个过程,须经常性地进行诱导、训练;一种不良行为的纠正,也须反复地进行指导、教育。所以对学生的养成教育要有耐心,要持之以恒。因为“习惯成自然”是需要时间的,同时要注重师表形象,注重情感交流。

六、行为规范教育要师表垂范

老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性,在不知不觉中老师的某一行为习惯,可能会出现在学生的身上。所以作为一名教师,要注意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教师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至关重要。教师首先应该注意在学生面前树立文明礼仪的榜样,对于学生的问号,老师应该微笑点头,碰到内向的学生,要尽量先跟他们打招呼。对于学生的帮助,我们应该亲切地跟他们道声“谢谢!”如果老师有时说错了或做错了,也要敢于向学生道歉。这样,教师良好的师德表率给学生树立榜样,以深厚的思想情感、庄重大方的仪表、和蔼可亲的仪容、彬彬有礼的语言给学生做示范,使学生在师生交往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对学生的教育诱导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能简单地批评指责。通过情感的交流,学生对老师提出的要求、意见更易接受。一个幽默的玩笑,一句轻轻的问候,可能使其心灵受到震撼。

行为规范教育例5

(一)教育行政指导

教育行政指导,就是指教育行政主体依照法律规定和法律原则,运用指导、鼓励、协调、配合、建议等非强制性方式去指引教育行政相对人自愿地作为或不作为,以实现某种特定的行政管理目的的教育行政管理方式。高等教育领域在中国进入市场经济时代以后率先尝试进行了行政管理方式改革。传统的强制性行政管理方式被大量的行政指导所取代。1986年出台的《高等教育管理职责暂行规定》提出“要加强和改进对高等教育的宏观指导和管理,扩大高等学校的管理权限”。在规定中,“指导”“配合”“协调”“鼓励”成为描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职责的主题词。1993年在《关于加快改革和积极发展普通高等教育的意见》中规定,“改革高等教育办学和管理体制,转变政府管理部门职能,扩大学校办学自”,“进一步改革原有的国家集中计划和政府直接管理的办学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国家统筹协调规划和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新体制。”在这些文件的指导下,我国高等教育领域里的以“意见”为表现形式的行政指导数量逐渐增多。教育行政管理方式的改革,极大地调动了高校自主办学的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教育行政资助

教育行政资助,就是指教育行政主体为实现公益目的,依法对特定对象所实施的物质上的或与物质相关的救助行为。教育行政资助的对象是出现了法定特殊困难需要救助的公民和组织;资助内容是赋予给付对象一定的物质上或者与物质相关的权益。前者如对困难家庭学生提供助学金,后者如让相对人免费受教育;资助形式必须符合法律法规规定。而这些,在教育领域都可以被称之为教育资助政策。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探索,我国已经建立起了“奖、贷、助、补、免”一体化的教育资助政策体系。这个体系涵盖了奖学金、学生贷款、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和减免学费等多种资助形式,凭借国家资助政策,许多高校贫困家庭学生顺利入学并完成学业。

(三)教育行政奖励

教育行政奖励,就是指教育行政主体为了实现教育行政目的,依法对为教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教育行政相对人,给予一定奖励的行政事实行为。高等教育行政奖励主要分为两种:对学生的奖励和对教师的奖励。《教育法》第13条规定:“国家对发展教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给予奖励。”除此以外《,高等教育法》、《教师法》、《教学成果奖励条例》、《普通高校本、专科生实行奖学金制度的办法》、《普通高等研究生奖学金办法》、《助学奖学金管理办法》、《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奖励规定》等高教法律、法规、规章和高教行政法律规范性文件中也有相关规定。

二、教育行政事实行为的规范化

(一)加强教育行政管理队伍建设

要树立现代教育行政管理理念,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指导思想,通过为社会各阶层提供充分、优质、多样的教育服务,满足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要强化服务意识,增强对社会公众需要的响应力;要促进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提高服务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二)加强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首先要实现由全能型政府向有限型政府转变,即由政府的单一管理转向社会共同治理,完善教育咨询机构和教育中介组织,建立专家和非专家相结合相协调的决策机制。其次要实现由权力型政府向责任型政府转变。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必须建立责任制,使其各就其位,各负其责,各尽其职。

(三)加强教育行政法制建设

要实现权力运行由人治到法治的转变,加强教育行政法制建设,以法律规范教育行政主体的权力限度及运行方式,权力机关以制定法律的方式,使行政事实行为型式化,从而达到对行政事实行为形式稳定性的规范;要建立独立的教育行政监督机构,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增强政府管理的透明度,把行政行为放在公众的监督之下,使公共权力不仅在权力制约机制内得到监督,而且必须接受整个社会的普遍监督和普遍制约。

三、教育行政事实行为的救济

(一)当事人合意

由于行政事实行为没有法律约束力,所以行为主体在此具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当事人合意在此具有适用的余地。这种合意性体现在:一方面行政相对人对纠纷的解决方式有一定的选择权,另一方面纠纷的解决内容有可妥协性。在教育行政事实行为的纠纷解决中,当事人合意是首选方式。这种方式对于提高行政效率,增强政府和公民之间的沟通和信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当然,当事人合意解决纠纷,不能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不能以牺牲公共利益或第三者的利益为代价来达到定纷止争的目的。

(二)行政复议

行政复议是行政机关内部监督和纠错机制的环节,是一种行政救济方式,它的审查范围广,除了行政机关侵犯人身权、财产权的具体行政行为,还包括行政机关侵犯相对人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其他一切权利的具体行政行为;它的审查力度大,既进行合法性审查,也进行合理性审查。行政事实行为具有辅,、多样性和非强制性的特点,适用行政复议方式较为合适。

(三)行政诉讼

行政诉讼是一种司法救济方式,它以合法性审查为限度,不干涉行政主体的自由裁量权。行政事实行为尽管没有法律上的约束力,但它毕竟是一种基于行政职权的行为。因此,它可能产生侵犯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事实。根据行政法治原理,行政主体对行政事实行为的损害结果应当承担法律责任。行政事实行为应该逐步从行政救济扩展到司法救济。

行为规范教育例6

主持人:班主任

活动目标:

通过开展以“八不”行为规范为主题的教育;讲述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 并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活动准备:搜集相关图片。

活动过程:

一、班主任讲话: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提升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内容,强调要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增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近年来,我省加大文明城市创建力度,实施城市公民素质提升工程,涌现了一批先进典型,提升了城市文明形象。但是,行人闯红灯、开车违规、随地乱扔垃圾、用餐浪费、红白喜事大操大办、言谈举止粗俗、不遵守文明旅游规定、传播网络低俗文化、经济生活不诚实守信等不文明行为还时有发生,影响福建形象。通过推行“八不”行为规范、做文明公民活动,进一步推广厦门、福州等文明城市创建的经验做法,推动各地从细节抓起,从小事抓起,培养行为之范、展现细节之美、弘扬文明之风,引导公民自觉克服和抵制不文明行为,不断提升文明城市创建水平,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弘扬新福建文明风尚。体现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

二、介绍 “八不”行为规范的主要内容。

“八不”行为规范包括安全出行不违规、垃圾分类不落地、节俭用餐不浪费、红白喜事不奢办、言谈举止不粗俗、文明上网不低俗、旅游观光不任性、经济生活不失信八个方面。

1. 安全出行不违规。要深化文明交通行动,提倡文明出行。行人和车辆各行其道,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维护交通秩序。行人过马路做到“一停二看三通过”,

不闯红灯、等候时不越线挤占机动车道、不违规横穿马路、不翻越交通护栏、不踩踏路边绿化带。驾驶员行车时做到按道行驶、排队等候“不加塞”、不违规变道、不争道抢行、斑马线礼让、不随意鸣笛、不车窗抛物、不随意开启远光灯、不占用应急车道。

2. 垃圾分类不落地。要深化家园清洁行动,提倡文明行为从我做起。自觉做到不乱倒垃圾,不乱扔杂物,不高空抛物,积极参与道路、社区、楼道等公共区域的环境卫生整治,做好垃圾分类。贯彻落实商家“门前三包”责任制,全面清除陈年垃圾,严禁乱泼污水、乱排油烟、乱堆乱放,活动结束后自觉带走垃圾,提高市民的卫生意识。旅游团队主动向游客分发垃圾袋,引导游客文明旅游,公园、景区设立适当数量的“垃圾不落地”标识牌,并做好文明旅游引导激励和监管惩戒工作。

3. 节俭用餐不浪费。要深化节约节能行动,提倡市民节俭用餐、安全用餐、卫生用餐、文明用餐。在宾馆、大中型酒店、小餐馆等餐饮服务店推行“文明用餐、节俭惜福”“倡导节约、不剩饭菜”“合理点餐、抵制浪费”的消费理念,在每张餐桌上放置节约用餐提示牌。餐饮店不提供过期食品、主动提示适当点餐用餐、提供公筷、免费提供环保打包盒等服务。通过多渠道宣传让群众认识到暴饮暴食对身体的危害,树立合理饮食观念,真正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良好社会风气。

4. 红白喜事不奢办。要深化移风易俗行动,提倡树立崇尚节俭的文明新风。应用多种宣传渠道宣扬勤俭持家、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号召红白喜事不大操大办,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婚姻观,提倡组织开展集体婚礼。通过宣传在群众中树立新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努力形成移风易俗反对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的浓厚氛围。

5. 言谈举止不粗俗。要深化遵德守礼行动,提倡行为举止文明谦让。自觉做到在公共场合遵守秩序,不恶语相向,不无理取闹,远离不文明行为。推进邻里和睦,社区和谐,大力推广使用文明礼貌用语,每个人从我做起,将文明礼貌用语和良好行为举止感染到身边的人,传播到社区,带到公共场所,贯穿在人际交往中,形成讲文明、讲公德的良好氛围。

6. 文明上网不低俗。要深化净化网络环境行动,提倡传播格调高雅的先进文

化,反对低级媚俗,弘扬社会正气。做到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不传信谣言,不随意跟帖;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不沉溺虚拟空间。

7. 旅游观光不任性。要深化文明旅游行动,提倡自觉遵守文明旅游规范。在旅游活动中注意文明形象,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在禁烟场所吸烟,排队遵守秩序,不在公众场所高声喧哗,尊重各地风俗习惯,保护文物古迹,不在文物古迹上涂刻。在出国(境)旅游中不损害国家形象。

8. 经济生活不失信。要深化诚实守信行动,提倡诚信为本。人人树立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意识,认真守约履约,不坑蒙拐骗,不欠债不还。严厉打击商业欺诈、合同违法、制假售假、虚假广告、偷逃骗税、学术不端等不良现象和失信行为,加大对环保领域存在严重失信行为的生产经营单位及其有关人员的联合惩戒力度,重点整治失信被执行人,大力推广诚信商店、诚信一条街、诚信驿站,营造诚实守信、一诺千金的良好社会环境。

三、联系实际,反思践行

在我们身边,在一部分同学身上,还存在着一些不文明的行为。例如,在我们的校园内、楼梯上总能见到与我们美丽的校园极不和谐的纸屑,教室里、校园内食品袋、方便面袋随处可见,甚至有的同学认为:反正有值日的同学打扫,扔了又何妨;再例如有的同学在教学楼走廊上追逐打闹,走路推推搡搡习以为常;还有部分同学相互之间讲脏话、粗话,随意攀爬楼梯,甚至还有个别同学故意损坏学校的公共财物。

(1)同学们自己静下心来想想,你们的行为习惯是否良好了呢?

(2)小组讨论交流:班级存在的不良行为习惯。

(3)全班集体交流(出示不良行为习惯照片)

四、倡议书:

行为规范教育例7

2、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牢固树立素质教育观念,遵循教育规律,恪尽职守,教书育人。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弘扬爱岗敬业、淡泊名利、勇挑重担、乐于奉献精神,不说有损国格、人格的话,不做有损国格、人格的事。

4、正直诚实,表里如一;学法、懂法、守法,牢记“三个珍惜”,自尊自爱,锐意进取。

二、教育教学活动行为规范

1、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和端正的教学态度,严肃认真对待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每一项内容和每一个环节。

2、钻研业务,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熟悉学科教材,认真备课,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和网络媒体资源及仪器、教具、挂图,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组织好课堂教学,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精心编排练习,认真批改作业,及时纠正错误,定时做好教学质量检查分析工作,及时查缺补漏。

3、按时上、下课,不迟到、不缺课、不拖堂。使用普通话,语言文明,清晰流畅,表达准确简洁;板书整洁规范,内容简练精当。课堂上关闭手机。教师之间不得随意换课。

4、依据课程标准制定好教学计划,按教学流程把握教学进度,避免随意性;认真批改学生作业,不增加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监考及阅卷要认真履行职责。

5、坚持不懈的苦练教师基本功(普通话、三笔字等)。

三、人际交往行为规范

1、教师与学生之间做到: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和情感;严格要求,耐心辅导,循循善诱,不偏不袒,客观、公正地对待和评价每个学生,关心学困生、德困生、贫困生及留守家庭学生的成长,勇于接受学生的正确意见,不以师生关系谋取私利。

2、教师与教师之间做到:彼此尊重,切生嫉妒,反对文人相轻,背后议论;不搬弄是非或压制他人、抬高自己;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平等相待,和谐共处;乐于助人,协作共进。

3、教师与领导之间做到:教师要尊重领导,积极协作,正确摆正个人利益和工作大局的关系;领导要身先士卒、率先垂范,主动关心教师疾苦,为教师排忧解难,尊重教师个性,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彼此互相理解,互相支持。

4、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做到:尊重家长,理解家长;家长来访热情接待,要向家长宣传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注重采用不同方式与家长联系和沟通,虚心听取家长意见,不挫伤家长的自尊心;充分调动家长的教育积极性,形成教育合力。

5、教师与社会人士之间做到:友好相处,注重交流;由于职业或分工的差异,导致分配或待遇有高有低,要正确对待,不盲目攀比;明辨是非,广交朋友;相互尊重,不卑不亢。

四、衣着仪表行为规范

1、男教师不留长发,不烫发,不染发(黑色除外),不剃光头,不留胡须;女教师不染红、蓝、紫等非大众化颜色头发,不烫标新立异或非大众化发型。

2、衣着整洁、得体,朴实大方,教育教学或集体活动中:不穿拖鞋,男教师不着短装,女教师不过多佩带首饰,不穿透、露、无袖、吊带服装和超短裙,不浓妆,不染指甲。

3、举止端庄、稳重,言行有礼,既不轻浮粗俗、又不拘谨呆板,落落大方,潇洒自然。

五、日常活动行为规范

1、不参加组织及封建迷信活动,不参与。

2、上班时间未经允许不在校内开展与教育教学活动无关的娱乐活动。

3、教育教学活动中不吸烟;上班期间,早上和中午不饮酒,晚上有工作者也不饮酒;不说脏话、粗话。

4、不在校内利用节假日或其他休息时间进行有偿补课;不进行有偿家教;不诱导学生购买或强行推销未经准入的教辅资料和其他学习用品,不代收费用;不为中专、高中学校招生进行诱导性宣传以谋取私利。

5、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单位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及相关社会工作;增强收集、整理、保管各类资料的意识。

行为规范教育例8

二、大学生不良生活和行为习惯产生的原因

(一)教育方式不当,在教育中忽略学生全面发展。

虽然我国已经开始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但毕竟时间较短,当前的大学生们大部分都是在应试教育中成长起来的。很多学校对学生学习成绩一味地追求,在教育中忽略了学生的德育教育和全面发展。且80后、80后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在家中比较手冲,家长对他们往往一味地满足,很少对其实施严厉的规范。本来学校教育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就不是很重视和强调,再加之回到家中家长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守则和行为规范也不够重视,导致大学生们在内外环境的影响下逐渐偏离,使不良行为逐渐累积成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

(二)学生对良好习惯认识不足,养成教育方法滞后。

大学生对良好习惯的认识严重不足。有些学生认为自己的一些不良习惯都是十分正常的行为,或者自己进入社会后再改;有些学生认为只要自己学习好,其他都无所谓;一些学生将个性培养和学生自主性看作随心所欲做自己想做的事;一些高校对学生行为习惯教育不够重视,认为其仅仅是德育教师的任务,对其他科目教师则不作确切要求,致使专业教育与学生个人道德教育分离。其次,高校对学生养成教育的方法比较之后,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流于表面,没有针对和时效性,德育教师年龄普遍偏大,教学观念和模式比较传统,与当前学生特点不够贴合。

(三)从众之风盛行,家庭、学校和社会缺乏教育合力。

大学生目前还处于不够成熟的阶段,很容易被外界环境所影响。当代大学生大部分都十分开朗,爱交接朋友,这无疑是一个好现象。但有些学生交接的朋友可能日常生活守则和行为规范较缺乏,具有各种不良嗜好,学生的从众心理容易将自己带入与这些朋友一样的境地,即俗语中的“近墨者黑”。其次,我国社会正处在高速发展的时期,整体比较浮躁,转型时期的功利性比较突出,一些学生父母和教师本身受社会影响就会带有一些不良生活守则和行为习惯。比如,有些家长在学校指出孩子的错误后不是教育其改正而是维护自己的孩子,对孩子不良行为持纵容态度。社会、家庭和学校三者之间密切相关,但很明显在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方面这三者缺乏教育合力。

三、大学生日常生活守则和行为规范良好习惯养成教育途径

(一)与家长加强沟通与配合,营造良好的行为养成氛围。

环境氛围对人的教育有重要影响,古代孟母三迁的故事便是基于对环境重要性的认识。良好的成长环境,对大学生行为养成规范教育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学校应于家长加强沟通与配合,积极创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家庭、邻里和学校环境,为大学生们营造良好的行为养成氛围。大学生们正处在青春期或青年初期,心理逐渐成熟,对待事情的态度和原则已经有了自己的观点和思维,在依赖家庭的同时往往希望摆脱家长束缚。家长们应了解和理解大学生们的这种心理变化,不能对孩子们独立后的一些失败冷嘲热讽,打击他们的自信心,同时也不能一味地惯着他们,以免他们过于以自我为中心,形成更多不良习惯。(二)提高学生对良好行为养成习惯的认识,强化行为规范教育。朱熹曾说过:“论先后,知为先。”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前提也必须立足学生的认知,学生只有明确了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才能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的规范。因此,必须提高大学生们对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认识。高校应通过教育让学生对良好生活习惯的积极作用有详细了解,认识到错误行为习惯的积极作用。与此同时高校还必须强化大学生行为规范教育,促进大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经常化。除了学校相关规章制度的学习外,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加强学生对《日常行为规范》、《学生守则》等方面的学习,规范学生学习、生活、卫生等各方面的行为,及早制止或纠正大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完善和创新德育工作制度,提高学校管理水平。

要做好大学生日常生活守则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高校必须与时俱进,完善和创新德育工作制度,提高学校管理水平。首先,应对大学生行为习惯标准进行制定,制定范围除包括课堂、图书馆、校内公共场所外还应包括食堂、宿舍等各个领域,规范标准应涉及大学生言行举止、仪容仪表以及内务管理等详细内容,并通过不断宣传和教育将其贯穿至整个大学教育之中,使学生在遵守规范的过程中逐渐成为习惯。其次,应立足各院系和专业自身实际,对学生宿舍、班级及日常学习生活等多方面对特色鲜明的管理制度进行建立。另一方面,学校应提高管理水平,德育工作只有结合学校管理,在一定规章制度管理保障之下才能真正得以实施。

(四)全面加强家庭、社会、学校三结合的养成教育网络。

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过程是连续的,学生在成长中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而这些影响都会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发生作用。大学生在成长路程中,家庭、社会、学校三者都必不可少,只有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形成合力,才能全方位地促进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高校教育应将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始终放置在重要地位,同时应与家长建立积极地联系,从内而外地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家长则应对自身修养不断提高,为子女带来榜样作用,营造民主和睦的家庭环境,严格矫正孩子不良言行举止等习惯,将学校教育延续在家庭生活中。社会方面媒体等应积极宣扬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作用,给青少年以正面的社会引导,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最终形成家庭、社会、学校三结合的养成教育网络。

(五)将遵守“规范”纳入大学生评价标准,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

单纯地依赖道德约束及学生自觉遵守是很难达到对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预期目的的,高校必须将遵守“规范”纳入大学生评价标准,将是否遵守规范与学生评选先进、入党、综合测评等挂钩,才能起到一直提醒学生自觉遵守规范的作用,从而促使学生完美人格和良好生活行为习惯的形成。另外,高校还应加强对大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文化素养这一文化精神的修炼和涵养,能大大提升大学生情感智慧,提高学生自我把控能力,是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重要前提。

(六)对“规范”的监督机制和养成机制进行建立。

当今大学生的高校生活和学习比较自主,学生一时激起的意愿通常很难持久。因此,要使学生真正克服自身不良习惯,高校应对“规范”的监督机制和养成机制进行建立。可由学生代表成立有关学生生活行为规范的“监督小组”,比如浙江绍兴职业技术学院的经贸管理学院,为改善学生边走边吃的不良习惯,成立专门的学生小组在学生的早上上课时间段监督学生,发现边走边吃的现象便会制止。另一方面高校可以邀请社会知名人士开展行为规范方面的讲座,也可以表彰行为规范良好的学生,树立其示范作用。此外,班级可以自行组织行为规范集体学习,定期检查学生对行为规范内容的理解等。只有建立了规范的监督机制和养成机制,才能促进学生形成持久的良好生活习惯。

行为规范教育例9

通过召开教师会议与全校师生会议,进行活动宣传动员,使大家进一步明确这次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即以区教育局《中小学“行为规范教育月”活动方案》的指导思想为主旨,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发挥各个方面的优势资源,加强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力争形成XX德育特色,巩固德育体系和网络,树立百年育人的思想,尊重人性,遵循教育规律,最终形成德育的长效机制。确定活动指导思想为:以新课程改革思想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相关精神为指导,以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为核心,以学生全员、自主参与的德育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潜移默化教育活动中自我提升、自我塑造、自我发展,达到思想品德内化与行为习惯外化的统一。坚持以体验教育为主要方式,引导学生成为家庭中的好孩子,学校中的好学生,社会中的好公民,使他们在亲身实践的体验中把做人做事的道理转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活动机构

根据区教育局《活动方案》工作要求,我们学校专门成立学校“行为规范活动月”工作领导小组,并有分工职责,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负责组织学习、宣传区教育局《活动方案》,并在教师、家长、学生中作动员;负责制定本校实施方案(即本方案),落实区教育局《中小学“行为规范教育月”活动方案》;负责决定各项大型活动主要事宜。副组长协助组长工作。在组长离校期间主持本校活动。具体负责落实校园文化建设和校风建设。副组长协助组长工作或组长工作。具体负责校园环境综合治理;负责指导德育处落实区教育局《活动方案》和跟进本方案任务;负责与校外德育力量联系。副组长负责落实安排本方案的各项工作,重点是指导各年级、班级开展各种有关专项活动。负责协调学校家长委员会工作,充分发挥家长义工的作用,主持对问题学生的帮教工作。成员:XXX,负责协助李英佐同志工作。重点负责学生干部的培养,树立各年级、班级的“五优”标兵,向学生示范何谓高雅气质。成员负责规范课堂教学的规范行为,完成国家规定的相关课程计划,确保德育的主阵地是在四十分钟的教学活动之中。成员协助工作,负责环境育人,确保校园的绿化、净化和美化;负责校园安全、食品安全等工作,为本次活动提供有力的后勤保障。

三、活动内容

1、活动目标

我们确定了4个活动目标:一是强化教师的为人师表作用。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要成为从仪表到言行,从专业素质到人品人格的道德楷模。二是体现时代要求和学校特色,通过思想引领和感悟体验,在广大师生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是培养广大学生具有诚信、崇德、尚美、文明、团结、进取的良好风尚和健康向上的心理品格。四是针对不同年段的学生成长特点,在思想道德和行为规范的知识、态度、能力、习惯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使学生能够通过自主体验和实践,掌握思想道德和文明行为规范的知识、形成正确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判断标准、树立道德准则和养成文明行为规范。重点要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道德和行为规范的自律能力,形成学校教育、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提升相结合的良性循环。

2、主要活动内容

——坚持以抓“一日之计在于晨”的教育规律,抓好晨检(文明礼仪,行为规范)与晨操。教育学生“讲文明、识礼仪”并在学习生活中践行文明礼仪,形成以文明为荣、以礼仪为美的良好风尚,以点带面形成具有感染力和影响力的教育环境。在行为规范教育上,一方面抓各项“秩序”教育,要求在学习、活动、生活、工作上都要讲求规范操作和规程要求。学习生活中的秩序包括课堂秩序、课间秩序、活动秩序、校外管理秩序、社会公共秩序等,即学习、活动、生活三个方面的秩序。另一方面抓“规范养成”教育,包括基本的学习生活习惯、法制意识、文明行为、遵规守纪、社会公德、公民意识等方面,规范养成教育应注重教育引导、重点帮扶、家校协助、社会影响、自律约束等多方面的合力形成,掌握切实有效、灵活多变、以人为本的教育方法。

——规范教学行为,依法执教,文明执教,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强化教师队伍的责任教育。强化责任教育是养成教育的基础,只要具备了基本的责任意识,其它规范要求的养成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责任教育主要包括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班级负责,对学校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教育。实施过程中应根据不同年段的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特点,将责任教育渗透于各个教育环节之中,常抓不懈。

——.以课堂四十分为主阵地,加强思品课等检查落实。落实友爱教育。友爱以“爱”为基础,突出人与人之间的友好相处,也包括正确处理与人交往中的各种关系。友爱教育效果的检验不但要体现在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更应延伸到家庭、社区、社会中去。同时推进诚信教育。一方面注重对学生诚实守信、实事求是习惯的培养,另一方面注重与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结合,将诚信作为全体师生行为规范和道德素养建设的重要标准,贯穿于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如六年级的“理想与前途”教育、春游总结、与十四中队、社区、家长的互动等活动。

——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活动,在全校开展“让文明之花在生命中绽放——师生共同提升高雅气质”主题活动。活动形式主要有:主题班会、社会实践、专项讲座、各类健康活泼的文体专项活动、社区学校互动、家庭学校互动、评比表彰。参与对象为:小学全员参与、家长义工、社区有关部门、校外法制副校长、辅导员等。

3、活动切入点

以第八周周五晚上召开的家长会为契机,及时地宣传、动员,家校互动,巩固和密切联系。

四、形成活动特色,凸现活动亮点

1、家长义工的作用;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古人的《三字经》蕴含了多么深刻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的哲理。我们学校探索开办家长学校的新理念,、实施素质教育的新途径,把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组织家长义工队伍,拓展三结合教育的新模式。第一批聘请家长义工名,每周有两个以上家长轮流值日。分别有家长义工管理学校小组、有书法小组、有客家山歌小组等。他们参加管理的项目有检查学生礼仪穿着、学校班级的清洁卫生、课间纪律,还可以听课等,提出相应的宝贵意见或建议等,最后家长义工们把情况总结后交给老师,老师再向学校汇报。通过他们参加学校管理,促进了我们学校的行为规范教育工作。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完善这个举措,明确家长义工的工作制度等,把家长义工根据他们的爱好和特长分为书法小组、安全检查小组、心理辅导小组、舞蹈小组、帮教小组、维修小组等等。每个小组由家长委员会中的一人为小组长。这样有计划、有目的、有专人、有组织地进行为孩子的发展服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德育网络形成合力;

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全部工作中起着统帅和保证作用,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这是我们的教育性质决定的,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切实抓好。而小学阶段是养成教育的最佳年龄期,抓好这个阶段的教育,对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至关重要。我们围绕如何思想教育入情、入礼、入心,力争把思想教育工作做到学生的心坎上。德育,重在实际效果的取得,而德育实效如何,取决于各条渠道、各个方位、各种层次德育资源和德育力量所形成合力的大小.。因此,我们学校建立德育网络,让学校系统内部各支德育力量以及学校、社会和家庭几块德育资源能有机结合,使各渠道、各层次、各方位的德育资源形成强大的合力,适应了德育工作的自身特点以及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规律的要求,适应了中小学教育尤其是中小学德育工作适应信息社会和市场经济新形势、以及中央关于推进素质教育决定的迫切需要。

3、教师的示范作用;

教师示范,重在“身教”,就是要求教师在日常的言行举止中必须以自己良好的礼仪修养、文明习惯和道德魅力影响学生。在文明习惯的养成中,学生必须经历学习、实践、明礼、积累的循环过程,从他律逐步走向自律,从外在转向内隐,并在不经意间外显于行动之中,最终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可以说,教师是学校教育中学生的最大影响者,其良好的正面形象不但能吸引学生,更能在无形中教育学生,帮助学生扬善弃恶、纯洁心灵,构筑牢固的防恶“长堤”。因此,我们要求教师牢固树立“身教重于言教”的理念,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时时刻刻做好学生的榜样,潜移默化,使自己的学生根正苗红。

4、规范守法。

行为规范教育有助于促进学生情绪的稳定性和行为的可控性。当学生有明确的行为规范指导后,思想就会稳定下来,行为也有“法”可依,因而能稳定下来。行为规范教育有助于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整个行为规范教育与纪律生活锻炼,可以使学生的自学性、独立性、自制力、坚持性等良好个性心理品质得到更好的培养。

我校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思想,坚持“德育必做,德育实做”抓好常规管理,以各项活动为载体,着力扩大德育内涵,提高工作实效,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习惯。结合十个道德好习惯主题教育活动,大队部开展了“干干净净迎接每一天活动”,“用好每一分钱”,“每天为父母做件好事”等主题教育活动;开展“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评选优秀班集体、优秀队员、队长、队集体、优秀辅导员。在活动中,重视学生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重视发挥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立体网络的作用;重视学生优秀品质的养成;为学生搭建展示才华的舞台,活跃了校园生活,密切了家校联系。

五、有序推进,分步实施

1、第一阶段:宣传发动

(1)各校结合本校实际和学生特点制定操作性和实效性强的“行为规范教育月”活动方案,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

(2)组织开展“启动仪式”或相关校园宣传活动,召开专项工作部署工作会议,层层分解活动内容、细化工作流程、落实活动保障机制、明确阶段性目标和检查督促机制。

2、第二阶段:组织实施

(1)组织全体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讨论活动,重点针对《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普遍性大纲要求,以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校规校纪、社会公德等方面的宣传教育和专题学习,通过集体讲座、知识竞赛、课堂渗透、主题班队会、校园宣传、板报广播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文明规范的学习讨论活动中。

(2)开展争创“五优”标兵系列活动,在全体学生中开展争创在家庭做“优秀子女”、对同学做“优秀伙伴”、在学校做“优秀学生”、在社会做“优秀公民”、对自己做“优秀主人”的标兵评比活动,从思想道德、文明习惯、行为规范、心理健康、公民素养、自主自律、团结友爱、遵规守法等各个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明确要求,在全体学生中掀起“比学赶帮超,争当文明标兵”的热潮。

(3)开展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体验式教育活动。针对行为规范教育的各个项目和内容的特点,开展以体验、参与、感悟、内化为主要目的社会实践、参观学习、主题教育等活动,特别是针对特殊学生群体的问题根源和发展规律,应本着尊重主体、激发潜能、提升认识、内化教育的指导思想,通过参观学习、拓展训练、体验感悟、自我升华等方式让这些学生能够在活动中有实实在在的收获和改进,激励其不断进步。

3、第三阶段:总结延伸

(1)开展情况进行校园展评、“五优”标兵表彰、活动通报等各项工作,举行有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参加的主题班队会、集体表彰、展示观摩等活动,开展“家长学校”专题教育活动,积极联系关工委、社区居委会等部门打造行为规范教育的“三结合”联动机制,延伸本项活动的社会和家庭教育效果。

(2)开展“行为规范家庭教育”走访座谈活动,组织全体教师进行以行为规范养成、公民道德培育、心理健康辅导、社会生活引导为主题的家访活动,并召开由家长代表、教师代表、社区相关人士代表共同参加的“行为规范家庭教育专题座谈会”,将行为规范教育延伸至每一个家庭,大力推动家校协作开展专项教育的长效机制的建设。

六、活动效果

行为规范教育例10

笔者所在的学校十分重视教育教学研讨工作:听课定期有,评课动真格,反思限时交,改进没商量。制度化及常态化的浓烈氛围,打造了一支理论素养高、业务能力强、心理素质过硬且进取意识很足的师资队伍。身在其中,不可以不求进步;久处其境,不担心不能成长。有幸的是,笔者长期接受熏陶、经受锤炼,已成为学校的体育学科带头人;更有幸的是,还获得了时常被邀请参加市教育局组织的常规视导活动、担任体育教学比武课评委工作机会。笔者对几年来的所闻所见,记忆犹新;回顾反思,感触颇深。

二、案例描述

1.预设不充分引发的尴尬

片段一:乱了之后的哄堂大笑

2008年11月,市教育局为了了解各学校的真实现状,对部分学校的常规管理及教育教学状况进行了一次突击性检查。我所在的组被抽调至一所农村初中去视导。抵达该校后,我们一行径直前往操场。稍作等待,上课信号发出了:只见一群学生懒懒散散地步入操场,某一体育教师一边拉上衣的拉链一边急匆匆地奔向学生群,吆喝学生跑步进入“指定”地点。课的开始是集合整队,尽管该教师大喊大叫了近五分钟,但队伍始终未能成形且学生仍然喋休不止。于是,该教师走进“队伍”,“请出”一名异常“活跃”的学生。当他转过身背对学生时,随即便是一阵接一阵的哄堂大笑。糟糕的场面,使得该教师如坐针毡似地挨完了一堂课。

课堂因何而乱?是因为该教师平常对学生不作严格要求,学生散漫惯了;更主要的是,该教师因我们的突袭,紧张得忘带口哨,无法发挥鸣示作用。学生为何哄堂大笑?是因为平时课堂上着装随意的他,突然着新运动服装,由没来得及撕下的标签频频飘动而引发的。

倘若该教师在课前作了精心准备,那会如此尴尬!

2.陈述不到位引起的混乱

片段二:争抢后的口角

这是小王老师的一堂体育课。课的开始,师:本课内容:篮球、跳绳。练习形式:分组轮换。要求:(1)先男生,后女生;(2)严守纪律,注意安全,积极参与,团结协作;(3)准备活动结束后各组领取器材到指定地点练习,老师巡视,15分钟后听哨声进行轮换。当学生慢跑、完成徒手操后,不由分说,疯抢起篮球和绳子。抢先得手的,沾沾自喜;抢不到的,神情沮丧;同时“拥有”的,决不松手,手上使劲,嘴上骂咧。很长时间,局面处于失控状态。

本堂课,小王老师的内容安排无可厚非,形式呈现无需推敲。乱的原因是交代不清:(1)男、女生组,哪一组先练习篮球后练习跳绳?(2)每组领取的器材数量是多少?(3)各组派谁领取器材?

如果小王老师陈述到位了,课堂会混乱吗?

3.指导不科学酿成的后果

片段三:本不该发生的事故

这是本组杨老师上学期开设的一堂教研课,内容是《障碍跑》。该课的主体部分是以小组接力赛的形式展现,设计是:起跑跨过一块平放的横海绵垫钻栏架负重(提哑铃)跑绕杆后折返将重物放回原来的区域快速回起点交接棒(与队友相互击掌示意)。整堂课,学生非常活跃,练得十分投入,较好地体现了速度、灵敏、柔韧及力量等素质。然而,在第二轮比赛即将结束时,出现了意外:一名同学踩在滑动的海绵垫上身体失去了平衡,扭伤了脚踝;另一名个儿较高的同学钻栏时头顶横杆趴在地上,蹭破了手皮。两起事故,使精彩的课堂打了折,更给杨老师的心理蒙上了阴影;学生疼在身上,杨老师疼在心上。

造成事故的原因有二:一是器材的放置与调试出了问题,如应将海绵垫作适当固定,即使练习者失误,踩踏后用力后蹬,也不影响安全;应将个儿较高的学生编成一组,适当提升栏架的高度让其练习。二是杨老师虽然反复强调了安全,但没在海绵垫旁标识起跨线,造成了“步点”意识不强学生的频出失误;对于钻栏,杨老师只鼓励学生勇敢穿过,而没有在“巧”字上做强调(猫腰穿行)。

想必,杨老师会永远铭记这一课!

4.展示不精彩导致的平淡

片段四:一堂罕见的劣质体育比武课

这是我市教育局前年11月份组织的由部分体育教师自愿报名参加的比武课,课的内容是《篮球运球绕杆上篮》。作为评委,我观摩了全程,大部分参赛选手留给我较好的印象:运球娴熟、绕杆灵活、上篮似“嫦娥奔月”。然而,一名姓夏的年轻教师所授的课却让人大跌眼界:整堂课,讲解及示范近15分钟,准备活动及队伍调动近10分钟,课堂小结及组织放松活动用时5分钟,组织学生练习的时间仅15分钟多一点。更令人不解的是,除课堂组织无序外,作为年轻教师,其“蹩脚”的示范引发了学生的N次嘲笑。

笔者在纳闷之余产生了诸多疑问:该老师有没有接受过岗前培训?怎么过关的?所在学校的领导、同行平时对他是否关心、帮助过?他有没有想过如此不佳的业务素质是在误人子弟?……

笔者通过其平淡的比武课推测:他的学生在课堂上对他肯定有抵触情绪。

5.提问不恰当产生的低效

片段五:未作精心设计的徒劳提问

这是我市教育局去年6月份组织的职称晋升评优课,课的内容是《立定三级蛙跳》,授课时间为20分钟,授课对象为我市外国语学校初二年级的学生。笔者选用参赛者马老师与学生的部分课堂对话进行描述:

师:同学们,有谁知道什么是立定三级蛙跳?

学生良久犹豫……

生1:没听说过,更没看到过。

生2:老师,你示范一下不就行了呗!

师:跳跃的方法有很多,你们会几种?

生甲:像跳远一样的跳,还有像跳高一样的跳……

生乙:我会向上跳、向下跳,还会向前、向后、往左、往右跳。

课堂立时爆发出赛过欣赏赵本山表演小品时的“爽朗”笑声,连我等其他评委亦忍俊不住。马老师面红耳赤,很不服气地继续他的提问。

师:像青蛙一样的跳,会吗?

生A:老师,人类比青蛙高等,为什么要向它们学习呢?

生B:不会。青蛙是四条腿跳,而我只会用两只脚跳。

整个课堂长时间被笑声淹没……

其实,生2的回答已经很好地提醒了马老师,他为什么不去顺应呢?示范一下,择其要点讲解,不就行了吗?再者,在不了解学情时,马老师应该作摸底性的提问,压一压学生的调皮度,避免成为别人的笑料。20分钟多宝贵,岂容出岔?

笔者坚持认为,有效的课堂提问应切题、直接、简单,切忌绕弯子、兜圈子!

6.评价不客观带来的麻烦

片段六:其实我做得比丹好得多

说来惭愧,这是笔者课堂上的一幕。

师:同学们,本堂课进行“肩肘倒立”测评,请大家认真做准备活动,特别是颈部、腰部要充分活动开;没有把握的同学,在测评前,可到备用垫上练习几番;感觉好的同学,准备活动之后,可以先测评,测评完毕,去打篮球。

说实话,打篮球,谁不乐意?

准备活动之后,吴艳秋等七名女生率先来到测评场地,要求测试。刚开始,我的测度很严,目的是促进学生提升动作的品位。七名同学测评结束,我给吴艳秋打了9分的最高分,她们愉快地奔向篮球场。

接下来的测评,情况不妙,不少同学动作完成得很勉强。为了增强同学们的信心,我“慈善”地放松了测度,如给本来只具中等水平的丹同学也打了9分。

在课的结束阶段,我公布完测评结果,准备宣布下课。这时,吴艳秋同学突然举手发问:江老师,丹也是9分,公平吗?其实我做得比丹好得多!面对她的突然发问,我还真找不到“站得住脚”的理由来解释。

也许我的出发点不坏,但随意放松测度,可能会自找“麻烦”,特别是对优秀生来说,有失公允。课后,我与吴艳秋同学进行了推心置腹的交谈,给了她客观的交代。

除以上六种描述的案例外,笔者认为还有其它,如反馈不及时错过的时机、管理不给力付出的代价、观察不仔细造成的误会、倾听不耐心形成的偏见、反思不深刻妨碍的进步等,在此不再赘述。

三、案例反思

上述案例描述的是笔者所知的一些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出现的不规范行为,涉及到职业道德、业务水平、心理素质及应变能力等方面。在全国众多的体育教育工作者中,它属于少数现象,甚至是某一集体中的个别现象。“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联想到这一俗语,笔者在反思的过程中,油然萌生了与之异曲同工的“警言”:教师“烂”一个,学生“烂”一片。因此,相关部门和学校万万不可漠视这一现象,应设法通过有效途径及早做好转化、改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