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技术专业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2-28 16:00:12

技术专业论文

技术专业论文例1

b.农村劳动力不断欠缺且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由于城市建设在不断的加快行进速度,使得农村的剩余人口多为没有劳动能力的老人或儿童,往往老人们体质虚弱,劳动能力欠缺,有一些老人甚至已经到达行动不便的地步,更别提对新技术的接受程度了。故而,使得新技术推广工作在实行过程中,虽然会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并且有的也愿意参加,但是却难以真正做到具体的实,继而往往工作的进展十分缓慢,并且没有什么收效。

c.资金短缺一直制约着基层林业技术推广由于基层林业技术推广站都是一些事业性单位,其大部分的费用都是政府财政的专项拨款,一部分基层林业的技术推广站,它们的经费都和实际开支的需求有很大差距,因为在基层里开展技术推广和对技术进行指导这些工作,必需要有充足的经费来支持,这些经费的缺少使得大多数基层的林业技术推广站,其对工作缺乏动力,十分懈怠。

d.工作的队伍不太稳定、不够完善目前,因为基层林业的技术推广队伍总是不太稳定,使得技术人员的作用得不到发挥,故而有不少的基层技术人员往往都会被调去做其他的非专业性的工作,如此,技术人员就缺乏时间去对技术工作进行调研,而且他们的业务技能又不能得到锻炼,导致了严重的人才流失。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工作人员缺乏对工作的热情,往往都是在十分被动地进行他们的工作,这更加影响到基层林业的技术推广工作的发展。

二、加强对林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战略方法

a.积极地开展宣传组织培训活动最初,基层林业技术推广站的领导要加强自己对“科技兴林”的认知,并且要积极的召开专门的会议,加强对工作的部署,做好林业技术的推广工作,由于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十分重要,故而要使用各种不同的宣传方式,例如媒体的讲座、培训班、宣传车辆等途径,进入乡里进入村中开展宣传工作。技术人员必须亲自直接地指导农民,让他们能够真正地感受到新技术的福利,使得以后参与新项目的意愿更加强大,当地政府的支持也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可以在贷款方面提供一些优惠政策,为群众提供一些补贴都比较好,其次要吸引群众不断参与,同时如果有更多的青年能够参与其中将会更好。

b.基层林业科技推广的队伍要不断建设基层的林业科技的推广工作中,一般人数偏少,其知识的结构也比较老化,不能满足林业发展的需要,故而要不断进行林业科技队伍的建设工作,不断优化队伍的结构,保证工作队伍比较年轻,有知识开始必须改革用人机制,需要取用聘任制,遵守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再则进行公开的招聘或者竞聘上岗的形式,选取卓越的技术人员,一起在基层林业队伍当中不断进取,其次仍旧要对在岗人员不断开展培训,保证他们的知识结构可以有所优化,能够掌握到更加多的新技术,使得自身的工作队伍整体的素质不断提高,同时要经常组织一些科技下乡的活动,确保技术人员和林农知识可以有效的对接起来,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最后在管理的层面上,也要渐渐的培养资格认证、拿证上岗工作的机制,使得基层林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水平,整体都能够不断的提升,必须使用一套十分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把工作人员业绩和群众的评价一起放到考核范围之内,并且要将考核的结果同薪资的收入水平、职务的评定以及奖惩等相互挂钩,便于使工作人员的责任感有所加强。

C.工作的开展要与农村的实际相结合之前的林业技术推广工作,一般主要是靠政府的主导再去实施,现在必须将这一局面彻底的改变,要做到充分的与农村的实际情况和群众的实际需求相挂钩,把技术的推广加强同企业、高等院校和相关的研究所等不同的单位相联系起来,做到保证林业的技术推广工作可以把有偿与无偿服务都结合到一起。因为农村群众的思想觉悟都有所提高,林农更加需要得到一些利益回报,不然他们不会再有兴趣去参加林业技术的推广工作。所以,当地的政府必须充分的把公益性和利益性结合起来,把每个推广项目的科学论证实行起来,保证可以深入的了解林农和市场的需求技术,再去推广这种技术,同时,要把市场和林农想不不到的技术和林业技术推广站考虑到里面,以便能够提供更好地技术服务。

d.把实用技术的推广作为重点林业技术的推广工作的关键和主要方式是把开展有关的实用技术培训作为重点对象。同时,要把培养出林业科技示范的带头人当作能够使林业新技术推广更好的切入点,林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也必须通过农民才能够实现。故而,必须做好林业技术的推广工作,并且要靠广大农民的大力支持和广泛参与。实用技术的培训活动可以使农民得到更为有用的生产技术,同时可以指导他们使用新技术实行科学的生产。把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加强市场的竞争力作为首要目标。其次林业实用技术的培训更要运用多种多样的方式实行,同时要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具有有针对性。同时,更要依据新形势的进展,不断的创新、不断的实践,以求能够探索出更为适合林业技术的培训工作的新方法,要不断的利用培训和示范效果,使得林农的科技意识有所提高,为形成科技的重要质量和效益的观念做贡献,继而把科技致富的思路深深的植入到广大林农的心中

E.创新的重要性创新对于林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体制发展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必须大量投入资金,使得林业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可以更为有确定性。在资金的来源上,不仅仅只靠政府财政的补贴划拨,还要想依托对加强技术合作、技术示范以及技术的培训等,将专家请进家中,使得林农可以拥有更为先进适用的生产技术,不断的提高林业的经营水平,使得经济效应能够上升。同时要对其进行补贴,使得在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一直在提高的同时,还能更进一步。因为政策的扶持力度在不断增加,种植的补贴标准也在不断提高,林农的意识得到了精心照料,这对于实现林业产业发展是一种最基本的动力。

技术专业论文例2

中国高等教育经多年发展,现已成为在校生人数最多的国家,而高职发展更迅猛,几乎与普通本科平分半壁江山,但办学条件和质量实在令人担忧,提高教学质量,改革培养模式已成为各高职学院面临的一重要课题。

一、目前培养模式的一些弊端

1、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专业需求不相适应

传统教学体系的课程设置(老三段的教学模式)是按照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模式进行设置的。

(1)出现了课程设置比重不符合高职要求的状况。

(2)出现了课程设置比重不符合学科要求的状况。

(3)没有考虑职业院校专业的学科特点。

2、课程的设置与职业技能鉴定相互矛盾。

目前的课程体系并没有考虑国家的职业技能鉴定的内容,因此,出现授课内容与技能鉴定内容不符的问题,技能鉴定时临时抱佛脚,甚至停课集中复习考试,学得不扎实,企业不认可。

在对企业的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企业对学校的技能等级证的认可程度仅为20%。要想扭转这种局面,开发新的课程体系,必须充分考虑职业技能鉴定标准,让学生掌握真实的技能水平,使学生满意,企业认可。

3、实践教学课时的不足导致学生的技能水平不达标

4、单学科的授课方式导致缺乏综合知识的应用能力

传统的课程体系采用的是并联的学科体系,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只注重本学科知识的逻辑性与系统性,并没有考虑本学科对专业的实际意义,而应用电子专业各学科间联系和运用很紧密。

授课方式单一,一些教师缺乏跨学科知识的应用能力,出现教师一辈子只教一本书,对外面的世界不闻不问,这样的教学方式如何能使学生学以致用,更谈不上满足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二、目前市场、企业对职业院校人才需求现状

对职业的认知程度是做好本课程体系开发的基础,因此,我们对重庆及沿海就业需求量较大的部分企业进行了调研,以问卷的形式了解在企业对电子专业学生岗位的分布情况和对课程、知识、技能需求程度,调研结果主要特点:

在技术难易度中,最简单为使用电子基本工具(15.7﹪);最困难为程序设计(40.3﹪);在重要等级中,最高为使用电子仪表(35.1﹪);最低为辨识及选用电子元器件(8.9﹪);在未来需求中,最高为组装微处理器电路(32.6﹪);最低为使用电子基本工具(15.2﹪)。

三、教学改革措施

由上述分析调查,我们主要作出如下改革:

(一)课程设置模式改革

树立综合职业能力课程观,课程目标由“知识客体”转向“学生主体”;教育导向由“教育专家导向”转向“企业专家导向”;教育模式由传统的“教程”向“学程”转化;课程内容改革注重综合化、实用化、精简化;课程的结构注重有阶梯化、模块化、弹性化。

1、课程设置打破传统的三段式设置,增强课程的适应性,避免课程之间内容的简单重复,实现模块式设置。

摆脱“学科本位”课程设置思想的束缚,建立以电子“职业能力本位”的专业课程体系,根据职业实际工作岗位,构建若干个技术模块,将结构、原理、故障诊断、维修等融为一体。

2、实施替代学分制,加大限选课和任选课比重,突出学生个性发展。

3、充实完善专业课的一体化教学改革,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对职业基础课的教学改革上。

4、开设综合实训课程,实施项目教学。

(二)教学方式的改革

1、理论教学体系的改革,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大胆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克服教师一支粉笔、一本书满堂灌的方式,本着“必需、够用”原则,减少理论课的课时数,由过去的2000多学时减为1500多学时。

2、及时融入新知识、新技术,在课程安排上强化现代电子科学方面的较新技术,如开设“电子设计自动化(EDA)”、“单片机技术应用”等课程。

3、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教学改革

4、教学模式多样化

由于高职学生普遍存在基础差、偏科多,因此,基础课尽量采取分层次教学;为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专业课采取模块式教学;为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增强教师之间、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鼓励教师采用行动导向的项目教学方法。

(三)实践教学的改革

调查中,不少学生认为:“在学校的学习缺乏目的性,对为什么学认识不足”。这说明,老师在教学中只注重了理论知识的讲解,对知识的如何运用、实践教学不到位。

1、认真研究国家职业标准

课程体系应以职业能力为主体,充分考虑企业对电子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同时注重国家职业标准,使教师的教学有目的,学生的学习有目标。

2、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实践课教学改革主要强化学生的基本操作、技术技能、职业综合素质三级能力平台的设计,电子应用能力的培养力求贯穿教学全程。

3、“双证融通、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现有“分层次、模块化、项目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实施“双证书、工学交替”,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实现工学结合(见下图)。

按照企业实际工作的要求,进行职业技能课程的教学改革,将国家电子行业技能认证标准与教学融合,建立模块化的课程体系;积极完善与工作相结合的“分散实训、顶岗实习”的工学交替模式。

四、专业教学改革的保障措施

1、成立电子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对教学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情况进行研究,提出指导性意见。“专业指导委员会”定期对课程的设置、实验、实训内容和计划及课程体系的改革广泛征求专家们的意见。

2、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的改革由专业负责人、学科带头人落实,电子教研室、系部定期检查和考核。

3、学院教务处、督导处及系(教研室)对教学纪律、教师工作实施督导。

技术专业论文例3

二、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改革的思路

(一)调整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合理化

设计教育改革已经是不可回避的话题,艺术设计课程设置的改革势在必行。要想规划更加合情合理的课程体系,首先要了解自身的情况,熟悉国内外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结合地方特色,地方文化,针对地方企业,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方向建设,培养符合国情、民情、社会情的实用性人才。由单一的“课堂教学”转变成“实践教学”的模式,鼓励学生多观察、多动手、勤动脑,培养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艺术设计专业由于旧的教学机制和观念,导致改革具有一定困难,受高等学校教育模式影响,职业院校应尽量摆脱研究性院校的课程设置模式,尽快建立自己的应用型技术性课程体系。

(二)课堂教学要时刻与专业紧密联系

艺术设计作为实用性的、综合性的学科,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将会面临大量的“动手做”的学科,在学校除了学习必要的专业课,还要学习相关的交叉学科的知识。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而言,老师的职责就是学生进入职业院校以后,我们的就业目标是什么,学生选择艺术设计这个专业,这个专业的概括如何,就业前景如何,学生在校期间将要完成哪些课程的学习,达到什么程度等等比较切实际的问题。对于《概论》本身的理论更要言简意赅、多方法、多形式的教学方法,而非传统的“一言堂”。教师的认为也是在吸收和消化了大量的知识理论之后,尽量用幽默的语言,风趣的例子,动态的视频等多种方式来阐述所要学习的知识点,必要时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讨论,甚至抛出问题,让同学生课下用自己的方式寻求答案,学生主动阐述给班级听,教师则进行补充和纠正的作用。避开教师“独角戏”的局面,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艺术设计专业不同方向基础课程的学习,教师应在讲述基本知识的同时,根据学生方向的不同,有所针对性和侧重点。在具体教学中,其素描范本,以简单的家具、生活用品为主,在绘画过程中更多的关注透视、比例、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漫画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素描时,教师应更加注重线条的流畅,着重想象力的培养,甚至可以开展创意素描的课题,让同学们自主研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实现学校与企业真正对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时刻以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为根本目标,尽量简化和减少课堂理论教学,帮助学生创造模拟环境,鼓励学生步入社会参与实践。在课程设置方面,与相关企业共同商议;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自己应该到实践中去历练,把最新的材料、技术、软件、公司发展趋势等情况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定期安排业内知名人士进入课堂为学生讲座,邀请业内技术专家指导学生实践作业,带领学生参观地方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企业、公司等机构进行实地考察。成立专业工作室或社团,鼓励学生模拟课题来进行实践教学,按照企业、公司和市场的运作模式和程序来完成实践联系。近几年,我国教育部、国务院的教改《决定》和《意见》的文件均明确要求各地职业院校要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来办学,要努力办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良性循环模式。

技术专业论文例4

2专业技术能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中的规程制度

建立健全企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尤其针对安全操作规程、安全应急预案等实战性和专业性都比较强的制度更需要具备很高专业技术知识支撑。专业技术精湛,专业知识透彻,应急预案实际应用性比较强,处理问题方法就安全得当,排查隐患就能彻底及时,治理排除隐患方法措施就比较高明,就能做到省时、省力、安全。将专业技术应用到生产管理中有助于制定新技术、新工艺、新项目的安全制度规程,进而推进到生产顺行、施工改造、隐患治理等过程中,从而更好地维护岗位人员的安全劳动保护和职业健康防护。

3专业技术能提高岗位作业人员的能力水平

专业技术在实际安全管理中应用得当,以提高岗位操作人员实际技术水平能力作为最根本落脚点。无论企业安全评价,还是规章制度,都需要专业技术支持。归根结底总结一句话,必须把实际操作岗位人员的专业技术提高作为最根本目的。加强职工职业技术知识能力。必须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3.1做好职工安全技术教育工作

在企业开展安全技术教育工作,目的在于提高全体员工安全行为意识和安全技术水平,实现安全文明生产。安全技术是人们在征服自然的斗争中所积累起来的知识、技能和经验,是从事生产人员应该掌握的最基本的安全内容。开展安全技术教育工作归根结底是为了增强职工的安全知识,提高职工的安全素质,强化岗位作业的安全性,为生产稳定顺行创造前提条件。一般来讲,安全技术知识包括生产技术知识和专业性的安全技术知识。根据这些先进的经验、知识,制定出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等服务安全生产内容。进一步延伸机械、电气安全技术,防毒及救护常识,防火防爆安全技术,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知识,防雷防静电安全技术等。通过教育学习这些内容,以达到提高职工安全技术素质,增强预防和处理事故能力的目的。

3.2利用专业技术,做好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是指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规程标准和安全生产管理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中存在可能导致发生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危险状态和管理上的缺陷。生产企业在事故隐患的排查治理过程中,只有采用专业技术知识,才能采取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防止事故发生。对难以生产的生产储存装置设施、项目设备,更需要结合专业技术,加强维护、监管和保养,以防事故发生。

3.3增强职工实际运用专业技术能力

人是企业实际生产中最活跃的、最具生命力、最主要的因素,其他一切因素如设备、材料、原料都必须靠人的因素去推动。人是企业中最宝贵的、最具决定性的因素,材料燃料、机械设备都需要被人所掌握、应用。人力资源是企业生产的根本资源,所以真正意义上把专业技术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就必须在人的方面多下功夫,从基础上严抓职工实际运用专业技术能力。很多企业员工队伍整体职业素质参差不齐,专业技术能力提高与培养方面需要多下功夫,多采取新颖措施,把提高职工的整体素质作为出发点。只有加强对员工的技能培训和技术能力培养,才能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整体水平。

技术专业论文例5

要: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顺畅进行是保障公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做好公路养护管理工作,提高公路的使用效率和服务水平,是公路管理部门和经营企业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随着公路的通行时间的增长,各地都非常重视高速公路的养护与管理工作,很多地方都引进了较为先进的养护管理机械,在实际养护与管理中基本上都实现了现代代养护管理措施,其中也有较多的地方引进了综合性养护管理设备,以专门拱公路的养护与管理、使用,可见我国的公路的养护与管理已经向着更先进的方向发展.

一,目前公路养护与管理的机构设置为省高速公路管理局下设线路管理处,专职养护处,并配置相应的专用养护机械,上学养护和小修保养由各管理处工程科负责,对于较大维修的工程由养护处进行集中处理,这样,实行内部单位行政管理,养护经费包干,养护工作均可自己完成,对临时的实发一路领先可以就地就近及时解决,但是在体制的发展过程当中,也同样表现出了一定的弊端.职工积极性不高,责任心不强,生产效率低下,养护本成高,浪费严重,严重影响了养护管理的规范化、专业化、科学化的进程,同时这种封闭式的管理,也严重阻碍了新技术、新材料、新养护维修管理中的应用.

二,当前公路的管理和养护为一体,所有养护作业实行内部单位行政管理,养护生产小而全,担负着各种作业任务,而每支队伍又很多都是从小地方时招收的人员组成的,有高效率的养护维修作业,而这样的养护作业又必须由高效率、高技术的队伍和设备来完成,如果关系处理不当,必须造成大型养护机械设备的搁置,工作效率降低,如果分开,把养护作业的招标与质量监督等,这样,不仅可以引进专业的养护队伍,而且可以引进选进的科学技术.加强我们的养护水平和质量,并且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培养一批现代应用型人才.

三,在公路管理中,无论是在路面检测,还是在数据采集,计算机综合处理等方面都缺少一套成型的、科学的、权威的并且有推广价值的管理系统,一切还都处在起步阶段,检测手段的精度和效率低,费用大,数据采集和积累的不够,所以在管理上必须要走在前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原来以人工的,传统的养护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交通运输的要求,必须采用先进的养护机械设备及技术不断改进和提高养护作业方式和施工工艺,提高养护作业的质量和劳动生产率,降低作业成本.但是,受到现有管理体制和养护经费等制约,公路养护机械化的程度还远低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走机械化养护道路,必须配备相应的专用机械,对于比较贵重的养护设备,可以采用社会雇佣的办法解决,这样可以减少初期的资金投入和日后的维修管理费用.

四,公路从通车运营开始,各项养护管理工作也就应运而生,公路养护的特点就是“预防为主”.“公路建设质量高,早期预防养护没必要”的论断在实践中是站不住脚的.实践证明,做好早期养护,及时弥补建设过程中的不足,改善各项技术状况,对于延长道路和附属设施的使用寿命,抵抗早期的疲劳破坏,延缓大修周期,减低养护成本都有很大的益处,所以建设和养护同样都是十分重要的.

公路养护高级技师专业技术论文

【摘

要】高等级公路发展日新月异,数量增多的同时,科技含量也不断提高.在针对高速发展的高等级公路来说,日常的养护工作成为了确保公路顺畅运行的关键.不过我国现有的高等级公路养护存在一定的弊端,有待于解决.在本文中,作者从养护工作现状分析出现有工作的弊端.同时根据实际工作提出相应对策,为日后的高等级公路养护工作提供借鉴.

在我国深入改革发展的进程中,基础建设愈加重要.高等级公路不仅存在进一步增加铺设的挑战,更加存在已有高等级公路路面养护的问题.我国高等级公路飞速发展,从1988年第一条高等级公路建成通车以来,现有高等级公路已达到三百多万公里,跃居世界第二.那么总量如此巨大的高等级公路,科技发展程度的提高都使得日常的养护管理成为工作之重.但是我们现在的养护管理重视程度偏低,养护工作明显滞后,严重阻碍了我国总体的社会进展.对于高等级公路的养护管理,主要是为保护高等级公路良好的运行状态,防止其使用质量下降,进行的良好养护服务.养护管理大致分为日常养护、定期养护、特别养护及改善工程四类.

高等级公路的养护管理是我们公路建设的短板,传统的经济模式使得我国养护工作仍存在着很多问题:首先,车流量大载重量增加直接加速了公路的老化.经济发展使得车辆迅速膨胀,交通的便利也使得高等级公路上运行的车辆越来越多,载重量越来越大.最初修建的高等级公路超负荷地运转着,这在养护中是最大的难题.其次,养护工作运行机制不合理,投入不足.相对于前几年的养护工作,需要做的越来越多,但是经费却没有大幅度的增加,必然导致养护工作难以进展.最后,养护工作科技含量低,配套机械占有率低.长期对于养护工作的不重视使得科技含量无法提高,配套机械年久失修,更新速度慢都直接影响高等级公路的养护工作.

针对于现有的一些弊端,公路养护管理部门也推出了一些新措施,同时根据个人的工作实践,提出以下几点对策用以提高我国高等级公路养护管理工作.

第一:深化养护管理体制改革.从体制源头改进养护工作,为顺应高等级公路快速发展的局面,应实行集中统一制原则.领导权相对集中,严格执行分级管理,同时对于养护管理工作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调动.,应积极贯彻落实上级有关公路养护运行机制改革的文件精神,全面启动公路养护机制改革工作,制定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改革实施方案,建立起精简高效、职能明确、权责一致、运转协调、办事规范的新型公路养护管理体制,建立起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公路养护工程市场.坚强养护管理机构,工作人员岗位竞聘,成立专业养护队伍,单位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试行终身责任制.提高重视程度和管理决策水平.

第二,提高养护机械发展水平.养护机械是养护工作的关键,机械化是实现高等级公路使用功能的关键.只有实现机械化,养护水平才能确实的提高.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改造我们自己的养护机械,更要引进国外的先进机械,吸取经验进行改造,实现我们自己的科技自主产权.同时加强养护机械的组织管理,成立制度化社会化的养护机械租赁公司.争取在全社会中加速养护工作机械化进度,整体机械化进程的加速必将推动我国高等级公路的养护工作.

第三,源头预防养护为主.养护工作作为高等级公路建成后的后期维护工作,长期以来处于被动地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新时期的养护工作要从源头预防做起.对于日常养护中,及时的巡查和保养能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只有从小抓起,从预防抓起才能根本性的做好养护工作.高等级公路随着运行年头的增长,车辆逐渐增多,其使用性能逐渐降低,只有预防性养护才能延长公路的使用寿命,从而提高高等级公路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然而预防性养护不能只是说说而已,要落实在实际工作中,积极推广应用预防性养护技术,入稀浆封层技术等,扩大预防性养护的范围.从长远的眼光来看,源头预防性养护是养护工作的关键所在.

除却要从以上这些方面改进我国的高等级公路养护问题,在日常的实际工作中也要狠抓重点.第一,定期开展道路桥梁检测.系统搜集管段内路面桥梁技术数据,建立公路及桥梁数据库,为路面及桥梁养护维修管理提供数据支持.对于桥梁受损状况作出风险评估,及时保证桥梁通畅.对于路面的性能监控,全面检测.第二,确保养护及时.由于高等级公路使用率较高,车辆运行较多,破损情况时有发生.对于这些的路面养护及防撞护栏维修等,要做到及时养护,随叫随到,随到随修,不可随意推脱.对于各种突发事件,要准备应急预案,按照原执行,对于养护工作做到及时有效.第三,切实加强安全教育.在高速公路上做养护工作存在一定的风险性.要加强工作人员的安全生产教育,做到安全生产,安全回家.道路施工时摆放安全标牌及安全警示标志.安全第一,只有安全

生产,才能保证高等级公路的正常健康运行.

高等级公路已然成为我们出行的重要途径,确保高等级公路的养护工作顺利进行不仅能提高公路的经济效益,也能更好的为人民群众服务.我国现在推进可持续科学发展,科学发展既是要以长远的目光做好现在的工作.只有我们深化改革现有的养护体制,提升我们的科技机械化水平,才能更好的实现祖国的科学发展,繁荣富强.

参考文献

1.交通部行业标准.公路养护技术规范(JTJ073-96).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6

2.许永明.公路养护与管理.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8

3.杨洪.高速公路养护与管理分析.[硕士学位论文].成都.四川大学,2011

公路养护高级技师专业技术论文

【摘

要】当代社会,随着第三产业的不断发展,交通运输业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在公路建设中,提高公路养护技术现已成为一个关键问题.在交通运输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如何提高运输运营的质量已经成为一个热点,引起了全世界人们的关注.本文探讨公路养护技术问题,以供参考.

【关

词】公路养护;技术;措施

1公路养护的概念和意义

在交通运输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公路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但在交通运营的过程中,公路养护会出现种种问题,这样容易导致公路衰老的速率增大.只有通过向国民提供优质的服务,大力宣传日常养护和管理等知识,引起社会的关注,增强责任意识,才能保证公路运行顺利,减缓公路衰退率.公路养护的定义十分简单、明确,即保养、维护公路.然而保养与维护两者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和区别.保养重点是整个过程中的养护,维护则是针对部分路段而言的.在公路建成通车后,会遭受到一些内力和各种外力的影响,在使用的过程中,公路的质量会不断地下降,直到不能使用.为了保证公路的正常运行,就必须改变现有的公路养护措施.只有及时发现问题,对出现损坏的部分及时修护,并且进行紧急服务和抢修,才能使公路长期为人们服务.公路的养护管理工作需要科学发展观的引导,因此,在公路建设的工程中,必须遵循“建设和养护管理都能促进公路事业的发展”的理念,这样公路运输才能更好地为国民经济服务,带动经济的增长.公路养护管理工作对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它能够提高公路建设的质量,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总而言之,加强公路养护管理有利于实现交通的迅速发展,降低公路运输的成本,有利于交通运输走向绿色发展.同时,它也是建设节约型交通行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构件一个高效、安全公路管理系统的前提条件.作为一个公路管理人员,应认真学习并且了解公路养护工作的具体内容和意义,树立起强烈的责任意识,为公路养护工作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公路养护技术参考属性评定

2公路养护过程中常出现的灾害及原因

泛油、开裂、松散、坑槽、推移等等现象是公路养护过程中经常出现的病害,它既破坏了公路的完整性,影响行车的速度,又对行车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进而导致公路的使用寿命缩短.这样,公路建设的成本也不断增大,公路投资的效益大大降低.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导致公路遭到破坏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材料的质量问题.在目前的绝大多数公路中,使用的施工材料源自国产,但在国内,这种材料能够符合标准的厂家并不多,而且供不应求.一些建筑单位为了节约成本,采用国家伪劣产品.(2)公路防护系统的设计不满足要求.我国一贯沿用的还是传统的模式,旧的规范并没有得到修改,一些旧的要求根本不符合实际需求,比如规范中的折算系数并没有考虑路面承载极限能力,这些都影响到公路养护工作的进行.(3)粘层油、透层油的使用对公路养护工作的影响.要保证公路能够正常运行,公路养护工作进行准确、到位,需要观察公路粘层油和透层油的使用情况,考虑其使用对公路造成的影响.同时,许多工程采用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或二灰碎石来使路层结合在一起,但是这样做有一个明显的缺陷,即它的渗透性能差.此外,使用这种材料容易破坏路面的平整度,导致透层油窝积现象的产生,这种情况也不利于公路养护工作的开展.(4)设备的影响.许多公路养护的机器过于落后,不能观察到公路的准确情况,导致公路养护工作出现失误,威胁到公路的正常运行.(5)公路养护工作人员的素质不高,工作效率低下.现今大部分养护管理人员的道德修养偏低,并且我国大部分的公路管理员是从养护技术人员中培养出来的,缺乏一定的企业管理能力和人员管理能力.尽管养护人员的专业能力水平和经验都相对较好,但是文化知识水平短浅,对于外来的新方法、新技术等等接受能力不强.在平常的工作中,专业知识能力欠缺,对专业知识的特性不够了解,因此不利于公路养护工作整体效率的提高.

3提高公路养护技术的具体措施

技术专业论文例6

知识经济时代已由资本权力时代进入知识权力时代。改革开放以来,石油企业在专业技术人才资源管理、开发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就。但由于受传统管理体制的影响,当前我国石油企业专业人才资源在培养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这已成为制约我国石油企业发展的瓶颈。如何彻底改变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消极人才资源管理的被动状态,进一步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和科学使用人才,已成为石油企业面对的挑战性课题。

一、技术人员的素质现状

石油企业技术人员不仅在职工队伍构成上占有绝对优势,而且在企业生产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技术人员是石油生产的主体力量,是物质产品和财富的直接创造者。所以技术人员素质如何直接影响着能否保证石油生产的正常进行,也决定着我国三大石油公司在国际石油市场中的兴衰成败。

(一)思想状态和职业道德方面

从总体上看,在企业深化改革、生产建设中,技术人员继续发扬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工作上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技术上肯于钻研,不计报酬搞技术攻关;社会生活中遵纪守法,助人为乐,表现出较好的精神风貌。

不可否认,在一部分技术工人特别是青年技术工人中,存在“四重四轻”的倾向。

一是重实惠轻进取,缺乏进取精神;二是重享乐轻技术,有些甚至贪图享乐,不愿钻研技术,不愿接受培训;三是重索取轻贡献,上班出工不出力,但是工资奖金不能少拿;四是重关系轻工作,认为工作好坏无所谓,把“关系”搞明白比啥都强,甚至认为竞争上岗也要靠关系。存在上述倾向的技术职工普遍缺乏工作责任心。

(二)文化知识方面

企业和国外同行业大公司竞争,特别是高新技术应用和发展的需要。我国石油企业技术人员的文化知识方面仍然存在差距和问题,主要存在着“四个不一致”的脱节现象。

一是文化程度与技术水平不一致,文化程度高、理论能力强的,动手能力差、实际操作水平低;而一些工龄长的技术员工操作技术过硬,可这些人文化水平又偏低。二是所用所学不一致,许多青年技术工人一旦取得大学文凭,就试图转干聘干、进机关当干部,有的操作工学中文、会计、经济管理等专业,这与他们从事的专业工种根本不相关。三是文化程度与技术等级不一致,呈技术等级越高文化程度越低。四是存在学历层次与个人实际能力和水平不一致。

(三)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

专业知识、专业生产技能是技术员工素质的关键要素。随着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不断涌现,企业加快技术进步的要求,与国外石油公司相比,技术工人技术素质上的差距也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在:

1、技术等级结构不合理。我国石油公司员工技术等级结构则是“两头小、中间大”,并且高级工比例尤其偏低。

2、原有专业知识陈旧,专业技能不适应,好多技术工人对智能型仪表、新型电器设备往往所知甚少,束手无策。

3、相关知识缺乏。技术员工缺少对相关专业的了解。操作工只懂工艺而不懂仪表方面的知识,仪表工又不具备与仪表相关的工艺技术,工作陷于被动。

4、青黄不接,断层现象严重。老技术工年龄大,年轻工人多,独立顶岗的少,技术尖子更少。

5、新工人技术素质较低。近年来,石油企业的接班子女普遍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很难独立胜任所在岗位的生产技术工作。

二、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石油企业在专业技术人才资源培训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是:

(一)认识不到位

没有认识到人才资源再造是一种可以获得丰厚回报的投资。有些企业尽管知道员工培训的重要性但在惧怕因人才流动使企业培训变为“为他人做嫁衣裳”的思想指导下而不愿给予足够重视。

(二)缺乏系统的规划

许多企业对员工培训既无科学、系统的计划,又缺乏针对性的培训方式内容,随意性大,故难以取得理想的培训和开发效果。企业没有长远的人才培训规划,因此或即使开展了培训开发工作,也往往因为缺乏系统规划,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与前瞻性,形式单一陈旧,难以使员工获得完整的知识结构和工作技能。

(三)缺乏充足的培训经费

有的企业认为对员工培训和开发是一种成本支出,没有意识到人才资源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人力资本的投资会激活其他资本,为企业创造效益。甚至有的企业还认为获得工作相关知识与技能是员工个人的事情,不仅不愿意投资员工的培训,甚至在员工自己出资进行培训时,也不愿意在时间上给予方便和支持。

(四)动态管理工作没有跟上

设定好培养目标以后,应当始终如一地给予关心和帮助,要对每一阶段所产生的得与失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找出差距和不足,并指出努力的方向。然而,事实上往往没有很好地做到这一点。三、石油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培养途径

(一)注重思想、职业道德培训

各级技术员工要积极学习“十七大”精神,用“十七大”精神指引发展,对员工进行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的培养。

(二)制定长远的人才培训规划

从事石油资源勘探开发的油田企业,是资金人才和技术密集型企业,要保证其持续健康发展必须破除“一日成才,终身受用”的观念,在技术人才的教育培训中确立持续培训、终身培训的观念。

企业人才资源主管部门要在分析预测企业内外环境变化趋向的基础上,预测人才队伍在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等方面的需求走向,依据各类人才在不同时期的成长特点,制定相应的教育培训规划,并采取单位与个人相结合的方法形成终身培训计划企业要大力宣传持续教育、终身教育的重要性,利用继续教育培训的高回报性和“双赢”的特点,逐步营造学习型企业的良好氛围。

(三)实行分层次人才培训

石油企业技术人才是在生产科研实践中锻炼成长的,其成才过程有一定的规律性,因此要在分析研究人才队伍现状、弄清各层次人员培训需求的基础上,实行分层次培训。

对第一层次的技术工人来说,他们是引进设备的直接使用者,他们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引进设备的使用及引进的技术消化和吸收。对员工众多的第一层次,培养目标是学用一致,结合企业实际需要开展教学、培训工作。可由企业内部的继续教育机构承担,教师可以在内部找,也可以从外面请,还可以和高校联合办班。

对第二层次的技术干部来说,他们在企业中起的作用主要是解决生产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对引进的设备和技术消化、吸收、总结,为企业的技术自主开发打下基础。对他们的培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参加行业学会举办的一些短训班、研究班,加强与同行业的技术交流。

第二,由于生产和跨学科发展的需要,技术人员经常需要增补跨学科的知识,此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安排。如果是对某一专业领域出现的新技术、新知识而组织的培训,可以在企业内部安排一周或数周的短训班。如果企业要进行从一个技术领域转到另一个技术领域,可以安排长期进修,时间三个月至一年、两年,在选定的大学和较大的培训中心进行。如果技术干部因需担任更高一级职务而需要补充知识,可以参加普及培训,时间为一、两年,主要是按企业需要委托大学代培。

对第三层次研究开发人员来说,他们在企业中承担的主要任务是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制和开发,工作目标就是尽快将进口的外国石油石化产品国有化,抢占国内市场份额。他们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进口石油石化产品国有化进程。对他们的创新培训可以采用两种方法:

第一,和国内一流高校及科研机构密切合作,将企业研究开发人员派到高校及科研机构集中学习工作一段时间。

第二,将国内一流高校和一流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请到企业研究机构来,和企业的研究开发人员一起工作。这样有助于企业获得技术创新的有关信息,有助于整体提高研究开发人员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

对第四层次前瞻性人才来说,他们在企业的主要作用是跟踪本行业的世界先进水平,对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做出准确的预测,研制出世界一流的技术,使我国的石油行业彻底摆脱受制于人的境地,能够真正在国际市场上与国外同行竞争,抢占国际市场份额,最终占领行业未来技术的制高点。对他们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采用在国外设立研究机构的方法,聘请世界一流的研究专家,让前瞻性人才与他们一起工作;还可以送他们去世界一流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去学习工作。

(四)以满足生产需要开展人员培训

石油企业在不同发展时期,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是有区别的。在制定继续教育培训计划时要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需要,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适时安排人员培训相关知识,确保按需培训以提高针对性。

在油田勘探开发程度提高且寻找新石油储量难度加大的时期,要选派关键岗位的技术骨干进行复合专业知识培训,选送他们到石油院校或地质矿产院校进行地质复合物探、采油复合地质、钻井复合地质和测井复合物探等知识培训以拓宽其专业知识覆盖面、促进思维创新和技术进步。还要组织他们学习国际商务和国际石油市场惯例方面的知识,组织强化外语培训,为企业跨出国门参与国外石油勘探开发提供人才保证。

(五)教育培训多样性

石油企业是集石油勘探开发一体化的企业,具有勘探地域广、投资风险大、技术要求高、生产任务重等特点。只有转变观念、创新思维,不断探索实现继续教育目标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才能实现生产经营与继续教育兼顾,石油开发与人才开发并举。

在组织继续教育的方式上以“五个结合”为主,即脱产与半脱产结合,函授学习与自学结合,专业课程进修与提高学历学位结合,考察培训与学术交流结合,参与课题研究与实践锻炼结合。

实现教育培训目标的主要途径有外送培养、送教上门、委托办班、联合办学、网上培训等形式。

参考文献:

1、孙光喜.入世初期石油企业人才培训途径初探[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2(6).

技术专业论文例7

1优势学科建设对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导向

学科是高校重大项目的承担者,是创新型成果的生产者,是创新型优秀人才的培养基地[3]。地方高校应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育高水平特色学科,不断明确学科研究方向,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贡献度,以特色优势学科建设促进学科专业发展。近年来,商洛学院生物学省级优势学科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与地方特色资源相结合,依托生物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商洛GAP科研工程中心”“中药学省级教学示范中心”和“秦岭植物良种繁育中心”等研究平台,形成了地方植物资源与生物技术紧密结合的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学科在野生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资源植物深加工、天然产物提取分离和药用植物开发利用等研究领域获批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利用优势学科发展的导向,生物技术专业学生通过参与完成课题研究和实践,最终获得较强的实验技能、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统筹能力和表达能力,成为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通过生物学省级优势学科建设,使生物技术专业进一步确立了“依托生物技术、突出应用能力、面向行业服务”的人才培养目标,即结合区域需求,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为第一要务,培养能够在现代农业产业、中药产业、绿色食品产业以及相关领域从事技术服务、管理、营销工作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围绕这一人才培养目标,本项目进行了系统的探索和有效的改革,探索出了能够实现该目标的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建成了一支能够胜任培养任务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修订了体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整合了课程内容,改革了教学方法,构建了符合人才定位要求的功能完善的校内实验教学平台和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探索出了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实训管理模式[4]。优势学科的建设导向把人才培养定位落到了实处,为商洛学院生物技术专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使生物技术专业的区域性优势和应用性特色更加明显。

2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实践

2.1重视专业建设规划

生物技术专业经过2006至今十几年的探索和积累,已经走上了稳步健康的发展道路。学校制定了2个五年建设规划,规划明确了专业建设目标、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同时制定了课程及教材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实践教学规划。专业建设目标包括专业建设总体目标、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的构建。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与商洛学院办学定位保持高度一致,同时体现专业的发展特点;课程与教材建设规划包括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内容改革及教学大纲建设、考试大纲建设、精品课程建设,突出了课程建设的核心作用;师资队伍建设包括建设目标、建设方案等措施,突出了师资培养在专业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实践教学建设包括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实践教学队伍建设,突出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2.2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商洛学院始终把课程建设作为教学建设的核心,按照“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模块课程+行业技能”的思路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整个专业课程体系在确保基础课程、巩固专业课程的前提下,加大选修课比例。高年级学生将根据实际逐步选择课程,一批技术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如“植物细胞工程”资源生物学”“生物技术大实验”“发酵工程”“植物组织培养”进入专业课程体系。除在各门课程中加强学生技能训练以外,还进行综合专业技能训练,最后将所学知识、技能用于社会实践,使整个课程体系既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又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应用特色;既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共性,又兼顾学生个性发展;既注重知识、能力的培养,又强调综合素质(特别是创新素质)的提高。经过先后三次修订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基本体现了本学科的最新发展方向,基本上满足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体系结构的设置方面,体现了以下几方面的特点:①注重学生基础理论的培养,通识平台课和专业基础课占总学时的比例为81.3%;②注重课程之间的前修后续,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逻辑构建;③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设置了人文素质、科学素质方面的相应课程,以达到训练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④注重学生“个性与特长”的培养,在专业选修课和全校公选课中得到了充分体现;⑤在专业课教学中,设置了专业方向,以拓展学生专业口径;⑥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在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及专业选修课模块中,除设置一般性课程实验外,还单独开设了“生物技术综合大实验”“生物技术制药”课程论文(设计)和37周的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综合技能训练。

2.3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由于生物技术专业的实践性很强,在制订专业建设规划和人才培养方案时,充分重视学生实践环节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制定了配套的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大纲。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实训、实验和实习占总学分的29.4%,共46.5学分,实习和实训共37周。在实践教学队伍的组成方面,调动和利用院内外教学资源,专业实践教学队伍主要由实验教学人员、专业教师、校外实习基地技术人员等构成。根据专业培养方案,扎实落实实践教学任务。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合理,符合培养目标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3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实践效果

3.1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

生物技术专业重视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从毕业论文选题、文献综述、开题报告、毕业调研、实验实习、毕业论文撰写、论文答辩及成绩评定等环节都有较明确的规定和要求。近2年来,本专业毕业生在论文选题方面,依托本区域优势、特色资源,结合生物技术学科领域的发展,主要侧重于实践应用方面的选题,大部分选题结合教师科研或来自生产第一线,有较大的实用价值或参考意义,有一定的创新性。本专业特别重视在学生中开展各种科技活动,如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教师结合个人科研项目吸收学生,带领学生完成科研课题,并且在全校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近年来争取到20余项部级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有多个项目在评奖中获得奖励。本专业通过连续7年参加院内每年举办1次的实验技能竞赛,进一步激发了学生们进行科学探索和提高实验技能的热情,每年学生都积极报名参加,并获得多项奖励。学生在各类过关考试,如英语、计算机、普通话等中的通过率较高。

3.2学生创业与就业情况

以能力培养为目标,深化校企合作,推进产学研结合,构建了特色鲜明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使培养的人才在商洛及陕西省周边地区有关生物企事业单位发展中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67名学生考取了营养师、药剂师、食品检验、化学检验等相关专业技能证书。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良好,毕业生就业率高、考研率高。近三届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分别为89.5%,94.7%,95.6%;2017届、2018届和2019届毕业生考研上线人数分别为11人、14人和17人,占毕业生比例为38.75%,40.67%和41.75%。约13%的就业学生考取公务员就业,大部分毕业生进入与生物有关企事业单位工作,少部分学生自主择业和创业。多数学生签约就业,专业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提高。学院积极对接联系相关专业的大型企业集团作为学生就业实习基地,并以实习基地为依托,推荐毕业生就业,拓宽就业渠道。毕业生创业热情较高,成效较为显著。毕业生所在单位对本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表现、敬业精神、工作态度及就业工作给予了较高的评价,整体上对毕业生的工作能力、协作精神、工作实绩也较满意。

4经验总结

4.1重视教学观念更新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教学观念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观念落后,教学方法必然落后。为了更新教学观念,本专业坚持组织教师大力开展教学研究活动,通过集体备课、课程和教材分析、教学研讨,使教师互相促进,共同提高,这些教学活动已经成为本专业教研活动的基本内容和制度。同时,为了开阔教师教学和科研的视野和思路,吸收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本专业在建设中先后选派近2/3的教师参加了校外20多场的学术交流、教学研究、课程改革、团队建设和骨干教师培训。通过这些培训,保证了教师的思想始终能够跟上专业改革的步伐和学科的发展的需要。本专业在教学改革中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坚持以项目带动研究,以研究促进改革,以改革推动创新,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参与教学改革项目,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创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实践教学,积极探索研究性教学改革;突出师资队伍建设和能力提升。

4.2探索教学模式改革

在专业建设中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成果,重点突出对学生实验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为了引导、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探究和创新精神,教师在教学中大力推行小组讨论、案例教学、专题研究等多种形式的研究性教学方式。研究型教学首先在获得学校教改立项的“植物生理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教学中开展,随后在其他专业课中逐步推广。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知识技能的系统训练,本专业在“细胞生物学”“生物技术综合大实验”“基因工程”等课程中还专门安排了课程论文和课程设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3提升开设实验质量

技术专业论文例8

2聘任条件的引导作用

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工作事关专业技术人员的切身利益,因此专业技术岗位聘任工作的引导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很多高校的现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条件的制定,只是着眼于现有专业技术人员的科研成果有哪些,根据水平高低划分出相应级别,没有任何成果的也可以聘到相应层次的最低级别,这样就不能完全发挥专业技术分级聘用工作的激励作用,同时,也不能起到任何引导作用。要解决此问题,首先学校要制定整体发展目标,确定学校要达到的层次,从而确认到达预期的层次需要什么样的高水平文章、项目、获奖及荣誉称号,把这些科研成果需求融入到各级别岗位聘任条件中去,尤其是正高级岗位,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专业技术岗位分级聘用工作的引导作用,避免专业技术人员在取得专业技术职务后出现“一劳永逸的思想”,敦促专业技术人员继续在高水平领域做深入研究。同时,避免了只要获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最次也能上该层次最低级别的现象出现。

3聘任层次灵活性

许多高校现行的专业技术岗位分级聘用政策中,由于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编制总数约束,及政策缺乏灵活性限制,各级别的专业技术人员只能维持在本层次,无论取得什么样的成果,都不能越级进入高档,且在本级的年限至少是三年才能晋升到高一级别,激励引导作用不能完全发挥出来。现在许多优秀的年轻专业技术人员入校是就是博士学历,在博士学习阶段已经跟从导师在某专业方向有了相对深入的研究,再经过两三年工作的团队研究,产生的科研成果是应该能与部分正高级人员的成果相媲美的,但受政策约束,不能拿到高级别的工资,而部分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虽然取得了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但之后不再专心进行科研工作,但仍然拿着高级别的工资,达不到上岗条件也只是扣除少部分津贴,如此就造成了岗位浪费及年轻人工作积极性受挫的情况。要解决此问题,应给予专业技术职务分级聘任工作充分的灵活性,主管部门给予高校更多的自,注重考核,注重监督。给予高校的权利越多,学校越不会乱用,而是会充分利用政策的灵活性激发专业技术人员更好的成果产出。无论专业技术人员具有什么样的专业技术职务,只要能达到学校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聘任成果要求,即可受聘,而达不到相应级别聘任要求的人员要逐级低聘,这样会激励全体专业技术人员不断地进行高水平成果研究,一旦有不思进取的状态,就只能去拿低级别的工资,人员的工作热情也会空前高涨。如基本工资受政策限制不能高聘,可采取津贴高聘的方式进行。

技术专业论文例9

1.2方法

1.2.1课前准备实验课前准备分为三个环节:一是布置临床模拟护理工作任务,护理专业学生在无菌操作技术理论课中已掌握了基本的操作技能,将其已掌握的“戴无菌手套”、“无菌溶液取用方法”、“无菌持物钳使用”、“无菌容器使用”、“无菌包使用”、“无菌盘铺法”等操作技能融入到临床模拟护理工作中,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自主制定实施方案;二是进行视频学习,由于学生初次接触无菌操作,直接让其独立完成临床模拟护理工作,有一定的难度,可以通过视频学习,理论联系实际,为其完成无菌操作方案设计提供参考;三是教师集中答疑,对学生临床模拟护理工作设计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进行集中答疑,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2.2实际操作实验具体操作分为三个环节:一是确定临床模拟护理工作实施方案,通过护理专业学生思考、分析及讨论,以组为单位上交具体操作方案,由实验带教教师进行总结,并评点出最佳操作方案,进行临床模拟护理操作;二是临床模拟操作过程,将已掌握的基本操作融入到已选定的最佳操作方案中,进行临床模拟护理操作,如学生在吸痰操作时应戴无菌手套,打开无菌包,用无菌钳夹取无菌治疗巾,铺无菌盘,每个步骤都要严格按照无菌技术进行操作,预防感染;三是教师点评,实验结束后,先由各组学生相互纠错,然后再由教师进行总结,并为学生提供示范性操作步骤,指导学生课后练习,最后书写实验报告,重点阐述无菌技术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方法,培养学生无菌操作意识。

1.3评价指标无菌操作技术实验教学课后,通过问卷调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实验教学效果进行评定,对无菌操作技术实验教学课开展前后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差错率进行统计,分析学生学习效果的满意度。采取10制评定方式将学生对无菌操作技术的掌握情况进行整体评定,8~10分为优,5~7分为良,1~4分为差。

1.4统计学方法以SPSS11.0软件处理所获数据资料,以“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技术专业论文例10

二、技术培训学校中计算机专业的教学特点

技术培训学校的教学特点以加深计算机专业应用为教学目标,建立一个合理的、清晰的教学思路,通过由浅入深的系统性的计算机知识理论和实际操作的学习,保证学生对于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现场操作能力的有效提升,保证计算机培训的有效目标,完成学生对于实际就业的需求。在市场改革开放的深入,企业的职业目标逐渐特显,为了加强求助者在市场竞争中的技术能力优势,加深市场的科技改革开放发展,保证计算机岗位的市场需求,合理的安排学生对于计算机培训的课程是加深技术培训学校对于计算机教学目标的有效方法。

加强市场需求和技术培训学校的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课程的合理化,加强企业对于实际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方向认识,保证学生可以在技术培训学校学习完成后,直接在企业中有效的进行计算机专业应用,加深计算机硬件组装、计算机软件维护的能力学习,加强计算机的应用水平培养,保证计算机人才的相关市场实训经验,从而降低企业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技术培训时间,使企业可以更好的完成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的有效应用。加强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际教学应用,加深学生对于专业的技术能力的培养,树立合理的计算机能力的解决方法,保证学生在实际计算机应用中的能力培养,保证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知识体系的认识,提高学生对于计算机知识的拓展性学习,提高学生对于计算机应用中出现的问题的解决能力,保证企业对于计算机技术方面的有效学习,从而提高企业计算机专业技术的发展。

三、加强技术培训学校的实际教学能力水平

1.加深技术培训学校对于计算机职业模拟环境的培养通过对技术培训学校的教师技术能力的配需,加强技术培训学校对于专业技术教学的特殊性认识,合理的编排教学课程安排,合理的分配完成专业技术的应用,在实际教学中加深学生对于未来职业工作的环境,模拟实验完成用人单位对于技术工作场合的认识,与实际的工作过程相契合,保证实际工作的真实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