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主持发声技巧模板(10篇)

时间:2023-02-27 11:20:29

主持发声技巧

主持发声技巧例1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1-0073-01

歌唱的发声训练,是提升歌唱水平的途径。我们在进行发声训练时,一定要做好对“气”与“点”的控制,在保证声音圆润、音质优美的前提下循序渐进地进行{音或低音的练习。练习时,要注意区别自己听到的声音与真实声音的差异性,并找对发声的感觉,对这种感觉进行反复的思索、巩固和练习,最终将发声感觉变为发声习惯,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我们的歌唱水平。“气”与“点”的控制作为发声训练的重点内容,对歌唱水平的提高有重要作用。如果歌唱发声训练不懂得如何控制“气”与“点”,歌唱水平就无法通过发声训练得到提高。本文将针对歌唱技巧训练中的“气”与“点”展开研究和分析。

D、歌唱技巧训练中的“气”与“点”

美声艺术历史悠久,是一种表演性极强的艺术形式。美声艺术表演过程主要是通过声音完成的,所以表演中对声音的巧妙运用非常重要。歌唱技巧训练中的“气”与“点”练习非常重要。“气”是歌唱的根本,只有在气息的带动下人才能发声,通过身体内腔的气流带动声带进行震动才能发出各种各样、{低不同的声音。“气” 不仅可以辅助发声,还可以使声音更稳定、更优美,没有气息的支持,声音就会变得苍白无力、单薄松散、缺乏穿透力,也就无法进行歌唱表演。但仅能发声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在持续稳定的发声情况下掌握声音的共鸣,找到声音共鸣集中的“点”。例如,在《我的太阳》的演唱中声音必须浑厚,具有穿透力,这就需要找到“点”,通过对“点”的把握来凋节声音。“点”是演唱者气息所在的位置,只有在良好的气息支持下才能正确找到“点”。“气”和“点”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没有“气”就找不到“点”,如果不能找到点演唱中就会出现乱用力、声音缺乏通透性的现象。一些学生在演唱、练习中没有正确地找到“点”,为了追求音量,加大喉部力量,不仅使声音失去了艺术感染力,造成声音扭曲、涣散,更对声带产生了伤害,造成了喉部负担,这样十分不利于后续的学习。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这部分学生对“气”和“点”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没有找到“点”,没有科学地运用“气”。学生只有掌握了“气”和“点”的技巧,其声音表现技巧和专业技能才会有所提高。因此,在歌唱训练中必须提{对“气” 和“点”的重视。

二、美声演唱技巧训练中“气”和“点”的训练方法

通过前文对“气”和“点”的分析不难看出,美声歌唱练习中对“气”和“点”进行训练很有必要性和重要性。想要成为一个成功的歌唱表演者,离不开对“气”和“点”技巧的熟练掌握,加强对”气”和”点”的训练势在必行。本文通过以下几点来分析歌唱训练中“气”和“点”的训练方法:

(一)腹式呼吸进行“气”的练习。腹式呼吸是练习“气”的好方法。人类正常呼吸的方式是利用胸腔进行气体交换的,但由于胸腔内气体量较少,这种呼吸方式只适合于日常讲话,不足以为美声演唱中的声音提供足够的支持,无法满足演唱需要。为了提高气息量,并使其保持一定时间,达到能够支持演唱的程度,就要进行更为“深入”的呼吸――腹式呼吸。腹式呼吸是将气息吸入胸腔以下,利用横膈膜控制“气”的进出,达到完美支持发声的目的。腹式呼吸的过程中要注意身体放松,上身挺直,吸气要深,动作要缓慢,要用鼻子吸气。

(二)找“点”练习,提升声音穿透力。不论是西方的古典唱法,还是中国的民族唱法,都十分讲求声音的穿透力和声音的洪亮。找到正确的发声点不仅能提高音量,消除环境对声音的干扰,还能够使声音更具感染力和穿透力,进一步提升歌曲自身的美感。在找“点”练习中应通过让学生演唱音域跨度大的歌曲,帮助学生感受气息变化,尝试在高音部的头部共鸣、中音部的鼻腔共鸣、低音部胸腔共鸣之间反复切换,从而让学生体会到“点”与“气”的关系,让学生掌握“点”的技巧。

三、总结

总之,音乐是以声音为艺术形式反映人类现实生活情况的艺术,能够打动人的心灵,是最能抒发人类内心情感的艺术形式。人的喜、乐、悲、欢都能够通过音乐来表达。音乐在现代艺术体系中占有主导地位,古今中外人们都喜欢音乐,而歌唱是音乐体系中的重要形式。美声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使学生掌握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积极作用。美声演唱十分注重技巧的运用,只有通过不断地训练才能熟练掌握美声歌唱技巧,在技巧的辅助下演唱者才能发出优美动听的声音。

参考文献:

主持发声技巧例2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2-0113-02

古人曾有言曰:“丝不若竹,竹不若肉。”由此可见,早在古时,通过人声来表演歌唱的声乐艺术形式已经被人们赋予了极大的肯定。衡量声乐表演艺术家的一个重要元素就是能否在在声乐表演的过程当中把情感与演唱技巧融合在一起,达到更深层次的美学追求。让表演艺术者们牢牢把把握演唱内容的情感同时,把“情感”与“技巧”在声乐作品中协同渗透,展示给观众更加丰富的感官体验。但想要达到声乐艺术中“情感”与“技巧”的协同渗透,首先我们需要对“情感”与“技巧”有所了解。

一、声乐艺术中“情感”的重要性

大家都知道,一个好的演员呈现给观众的一定是深深的情感带入反感,让观众们跟着哭跟着笑,虽然表面上看来演员只是在演戏,但事实上他们在演的过程中所投入的感情也往往都是真的。所以,有些演员在演完戏甚至因为感情投入过多,很长时间无法出戏。据说香港著名的影响张国荣在演完《异度空间》长久不能出戏,可见,这些影帝的称号并不虚传,只有融入感情,才能带给观众真正的感染力。声乐艺术演唱也无例外,除了优雅的台风和准确而又技巧的处理,情感是最必不可缺的一份子。某种程度上来说,情感甚至是声乐表演中活的灵魂。

与演员入戏一样,声乐中的丰富情感也是在演唱者对作品心理感受的深入了解为前提的,没有情感投入的声乐表演时无法打动听众令其感动的。每个人都应该有过这样的感受,听到悲伤的音乐或者看到令人伤心的故事就会难过甚至泪流满面,而遇到令人欢喜的事情、故事或者欢快的音乐就会不由自主的高兴。好的音乐作品演唱就应该具备这样的感染力,首先表演者应该先感染到自己,这句要求表演者在演唱时去了解歌曲的背景,进而深入体会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白毛女》这种家喻户晓的作品为例,作品的中心内容就是杨白劳和喜儿父女二人的一场悲惨遭遇。演唱者只有将自己的内心拉进《白毛女》所处的时代背景,将观众带入自己的声音和作品之中,让他们仿若看见真正的杨白劳与喜儿,在心理和情感上随之波动,创造出具有活的灵魂的经典声乐作品。当然,除了这些之外,演唱者还必须跟着歌曲的节奏和音色走,肢体动作也是必不可少一种情感外化表达,而这些,都是可以通过声乐技巧来进一步提升的。

二、声乐艺术中“技巧”的重要性

声乐技巧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体现的,一方面是发音的技巧,另一方面是对语言应用的技巧。一直以来,声乐中的发声技巧都被很多出色艺术家们在声乐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研究和运用着。几乎在世界所有的声乐艺术中,都存在着对歌唱时声音之美的追求,这种追求和审美甚至不分国界,除了那些真正天赋异禀的天籁之音,对普通的声乐艺术家来说对声乐艺术发展的和传承的主要任务就是对歌唱技巧的追求了。五音六律其实也是相通的,人在歌唱时的“发声”与“乐器”很相像,都包括发音体,共鸣体和发声的动力这三个方面。人的声带就像是乐器的发音体,而头腔、鼻腔、口腔与胸腔则好比共鸣体,人体发声时的气息也就是发声动力,所以在声乐表演的过程中,歌唱者的在发声时,语言、共鸣和气息往往是必须具备的三个要素。因此,如果想要更好的锻炼发音的技巧,每一位声乐学习者就必须对人体生理学尤其是头腔、鼻腔、口腔与胸腔的共鸣有相当程度的了解,才能在声乐表演各种中对自己的声音有更好的控制。

除了对发音技巧熟练掌握,还需要了解和掌握语言应用的技巧。几乎每一个人都知道,旋律和歌词是构成一首歌曲必不可少的要素,而我们常说的声乐语言就是指歌词。所以,有人曾经对声乐艺术有过这样的概括和形容:声乐技术是一种用人声来演唱的带有语言性质的音乐。语言是人类进化中最成功的交流方式,也是艺术形成的重要基础。尤其是在声乐这种艺术中,一旦离开了语言这一与观众间声音交流的载体,声乐艺术的形象表现就将很难被传达和表现出来。因此,无论是唱美声还是唱民族,都需要语言来丰满作品的故事性和清晰性,语言技巧就显示出他自身的一些特点。在声乐艺术表演中语言应用的技巧主要表现在对吐字、发音、正音、引长、归韵、咬字、收音这几项进行有规律的训练。在声乐艺术的教学中,中国人从古自今在演唱时一直对“字正腔圆”很有讲究。这种传统的讲究不仅仅是在咬字上被要求下功夫,而且对文字与文字,文字与气息,文字与声音三者之间的联系一直很注重。每一位优秀的歌唱家,之所以他们能把不同国家的声乐作品在形象上完成得生动感人,主要是由于他们在演唱歌曲之前对那些国家与民族在语言上的特点与规律有较深的了解,并通过不断练习这些技巧达到与音乐间的完美融合。而且很多资料中都对语言技巧在声乐艺术中的重要性有所显示,不同民族与学派的声乐艺术都对声乐语言技巧的学习相当重视。

随着音乐学研究的不断深化和多元化,很有必要将音乐的“情感”与“技巧”研究进行更加细致和专业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将声乐音乐文化现象更好地揭示出来,声乐音乐审美中所遇到的各种现实问题也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

因此,优秀的声乐作品演唱中蕴含的声音灵巧性、技巧性以及感情的结合,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有美学追求、较为全面的声乐艺术表演形式。只有朝着“声情并茂”这一境界踏实的走好每一步,才能真正的将声乐艺术发挥到最美好的境界。

三、声乐艺术中“情感”与“技巧”的协同渗透

(一)以情带声,声情并茂

对出色歌唱家的认可主要在于他们不仅能让观众感受到其内心的喜、怒、哀、乐之“情”并在情感上与其共鸣,同时还能让一首歌曲在演唱过后有一种“回味悠长、绕梁三日”的效果。而这些与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和情感把握以及对声乐技巧三者的融合是离不开的。可以看出,好的声乐作品,必须是“以情带声,声情并茂”, “情感”与“技巧”在其中协同渗透的。对学习声乐的人来说,“以情带声”这个词对它应该分成两个层次来理解。首先应该是声音,作为歌唱的基础,声音无论是否美妙都是歌唱的存在的前提,对声音有技巧的修饰是一项很重要的手段, “以情带声”的第二个层次就是“情”字的理解了,情感是一首歌曲的灵魂。但这种灵魂的凝聚和培养离不开声音的技巧。对与声乐艺术来说,当歌唱者在对某个作品进行演唱时,他所把握的情感深度与幅度,都必须与声乐审美的标准相符合,能够与情感表达需要的声音质量相符合。这种意识无疑是对“情感”与“技巧”在声乐艺术中的相互渗透提出了硬性要求。所以,“声情并茂”是声乐艺术中最理想的歌唱,即融合进出色的“技巧”与相当的丰沛的“情感”。只有这两者声乐艺术中得到完美的协同统一,声乐艺术才能真正焕发出表演力与感染力。

如“第12届CCTV青年歌手大奖赛”决赛中,刘和刚一首《父亲》,将对父亲的感激之情和热爱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在座评委及观众很多都泪流满面,同时也深深触动了电视机前的观众,这就是典型的“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如在《生活是这样美好》歌唱训练中,首先启发学生怀着兴奋、欢快的情绪,根据歌词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想象自己是一只在天空自由飞翔的百灵,在歌唱天空、歌唱田野、歌唱着幸福美好的生活,在情感以及生动、跳跃的音乐引导下,学生自然而然的就能运用流畅生动的高位置声音来进行演唱,达到理想的歌唱状态。

(二)“技巧”与“情感”的融合训练

作为俄罗斯著名的男低音歌唱家,夏里亚平曾经说过:“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歌唱家,歌唱技术的掌握无论再完美也是远远不够的。而应该利用这些技巧为人物的各种心情和情感的表现服务。”他的话很明确地展示了在声乐艺术中“技巧”与“情感”完美结合的重要性。当然,现代的声乐艺术已经对这些越来越重视,甚至说已经总结出这样的一句经典概括:无技不惊人,无情不动人,无戏不服人。这种“三无”腔调无疑是对观众心声的精确代表,同时也是对声乐艺术表演精髓的中肯评价。因此,在声乐艺术中“技巧”与“情感”的融合训练已经在声乐领域成为必修课,这也是对“情感”与“技巧”在声乐艺术中协同渗透的最直接表现。

通常这种融合训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演唱作品和歌曲的风格、创作动机以及情感表达的全面培养,不断提高演唱者们的文化修养,并在训练过程中着重指出有难度的地方和重点,加以技巧性的训练来提高情感理解和表达力。二是在对声乐演唱“技巧”的训练中,训练歌唱者们对歌词思想性的理解与表达以及音乐和歌词的高潮点。在表现欢快情绪的训练中,常常对声音的光彩与流畅和生动进行训练;在训练爱情歌曲时,往往对声音的抒情性和动感性以及对气息量加强技巧性的训练,将“情感”与“技巧”是一直贯穿于整个声乐艺术表演中,达到声乐艺术水平的完美。如《白毛女》中的《恨是高山仇是海》唱段, “恨是高山”是强的,“仇是海”是弱的,虽然声音弱,但语气要强。以此来突出喜儿悲愤的心情。“我是叫你们糟蹋的喜儿,我是人!”该句亦可做强弱对比进行处理,以此来完善歌曲艺术的表现,接着后半句“我是人!”做强处理,突出人物极度愤恨的心情。通过这种对歌词和声音的处理,以情绪来带动声音的变化,将“技巧”和“情感”真正的实现融合。

总之,艺术的生命力在于“情感”与技巧融合的表现,一切富于情感的技巧表演才是真正的美的体现。用心感受,在演绎时使用娴熟的歌唱技巧,作品的艺术价值才能得到保持,也才能使音乐作品拥有新的生命力和持久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段玉香.声乐艺术中“歌唱技巧”与“情感表现”的关系[J].中国音乐,2007,3:192-194.

[2]陈磊.浅谈美声歌唱技巧的“四大要素”[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1):78-90.

主持发声技巧例3

一、声乐技巧概念和特点

在现代文化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精神生活水平也有所提升,歌曲的演唱也成了颇受人们喜爱的表演艺术形式,因此就要注重对声乐技巧的掌握[2]。声乐技巧也是表现声乐艺术、展现歌曲的基本技巧。从不同方面来讲,音乐技巧也有着不同的阐述方式。从歌曲的语言方面来讲,声乐技巧是指人声与语言的组合;从声乐艺术的基本情况来讲,声乐技巧是提升声乐表演质量的必要手段;而从声乐艺术的具体情况来讲,声乐艺术又包含了许多方面的知识与内容,如声音的音色、发声、咬音、内容表达与气息的掌握等内容。不同种类的音乐需要具备不同种类的声乐技巧,歌曲演唱者对声乐技巧的掌握程度对歌曲的演唱质量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要将声乐技巧在声乐艺术中完美的体现出来,就要加强对声乐技巧了解与掌握,并在具备以上的声乐基本技巧的基础上,再注意在声乐作品中情感的表达,从而让声乐艺术作品更加符合其所表达情感,也更能获得听众的共鸣。声乐技巧的一个特点就是可以让声乐的演唱者增进对声乐作品的理解,尤其是对于声乐中表现形式、作品理解与音色表现方面的不同。通常来讲,演唱者在获得一个声乐作品之后,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这一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思想以及内涵,然后在根据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变化,来进行情感的推进,这就可以通过声乐技巧来实现对声乐作品情感上的有效传达[4]。如,改变作品的声调强弱和高低、加重或放缓语气,通过这样的声乐技巧来处理声乐作品的情感表达,使演唱者既是在声乐音色相同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力度与节奏的转变,来为听众展现出不一样的声乐作品。同时,声乐作品的体裁形式就是声乐作品的品种,和其他声乐类别的表现形式相同,它们都是一种声乐艺术的表现方式。按照基本内容可以将声乐作品分为叙事曲、抒情曲与赞颂曲三个类别。如《外婆的澎湖湾》就是一种采用叙述事情的方式来表达声乐作品主旨的歌曲体裁,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叙事曲目,而《世上只有妈妈好》就是一首比较典型的赞颂曲目,主要表达了孩子对妈妈的爱与依恋,也赞颂了母爱的伟大。

二、声乐技巧在声乐艺术中的价值与作用

(1)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的同时,对精神文化艺术的需求也有所提升。而声乐作为可以沟通与传达人们情感的重要传递方式,受到了人们的青睐。声乐技巧是声乐艺术的基本构成部分,也是表现声乐艺术的重要方法,人们通过对声乐技巧的完善与增进来促进声乐艺术的发展[5]。声乐技巧也从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声乐艺术的表现方式,更加强调对音乐作品在精神上表达,也更加能为听众带来听觉上的享受。并且,声乐技巧与音乐作品的情感与主题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演唱者可以对发音、气息、吐字等声乐技巧的运用来实现对声乐作品的润色,从而表达出声乐作品中所蕴含的全部情绪,进而达到打动听众的目地。在声乐艺术当中,如果缺少声乐技巧,就不能让声乐作品很好地表现出来,如果缺少较为出色的声乐技巧,就不能很好地传达出声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美,从而很难让声乐艺术发挥其应有的魅力。(2)人们通常认为声乐艺术是一门需要进行情感感知的艺术,每个声乐作品都有其特定的情感与内容,演唱者必须充分地领会到作品的曲情、词意,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作品的风格及作曲家的创作个性等内容,体会作品中所包含的声音技巧与语言技巧,并将演唱者自身所具有的情感感受和声音巧妙地融入声乐作品作曲,从而增加对自身声乐技巧的完善与提升[3]。声乐艺术具有加强的生命力与灵活性,需要演唱者根据自身的实际发音状况与演唱风格来进行声乐表现方式的选择,同时,需要演唱者所演唱的歌曲可以打动演唱者本身,才可以让其自身所演唱的歌曲与听众之间达到很好的情感共鸣。并且,表演者也要充分利用自身在声乐技巧上的优势,通过自身独有的技巧来完成对声乐作品的演绎与诠释。只有充分地掌握了作品的演绎风格,掌握了作品的基本特点,进而可以充分地表现出声乐作品的情感内涵,深化听众对作品内涵的理解。(3)声乐技巧可以有助于对不同风格声乐作品的表达[6]。目前的声乐表演主要有通俗唱法、民族唱法、美声唱法等三种演唱方式。通俗唱法最早源于19末期美国的布鲁斯音乐,并收到西部乡村音乐、爵士乐、摇滚乐的影响,在丰富了通俗唱法的演唱形式的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通俗唱法的发展。通俗唱法需要演唱者具有较强的气息支持和声带张力,在演唱过程中要注重口型的保持与下巴的放松且发声要自然,也要注重对声乐作品的情感表达;民族唱法是我国各族人民按照自身的习惯与风俗所形成的一种演唱风格,其主要包含了民间歌曲唱法、说唱唱法、戏曲唱法与民族新唱法等内容,由于这一唱法主要是源自于我国的各族人民,所以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美声唱法是采用的混合声区唱法,这与其他唱法有着极大的不同。比较注重演唱者口、鼻与胸腔之间的协调,将演唱者所能运用的共鸣腔体全部都充分调动起来,需要演唱者可以保持自然放松的状态,并要求其要具有较长的气息支持,才能达到声情并茂、感人至深的声乐艺术效果。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区的美声唱法的表现方式与风格也具有一定的不同。

三、声乐技巧在声乐艺术中的运用

(一)通过声音与语言增进实质内涵

随着社会的进步,声乐艺术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尤其是各国之间的声乐艺术交流,更是极大地推进了声乐艺术的发展。为了体现声乐艺术的价值,为了声乐艺术可以更好地展现,人们就强化了对声乐艺术实质内涵的探索。而声音与语言作为表达人类情感的重要手段,将其融入声乐艺术中,不但可以提升声乐艺术的美感,也有助于表达声乐艺术的实质内涵。在声乐作品的表演过程中,诸多表演者、艺术家将个人的情感感受添加到声乐作品当中,增添了声乐艺术的音乐美与情感美,再通过表演者或艺术家通过巧妙的声乐技巧进行衔接,进而诞生出感人至深的声乐艺术作品。

(二)通过快慢变化来表达情感

仅仅通过声乐作品是无法表达出声乐作品作者的创作情感的,通常需要声乐作品的表演者通过对声乐技巧的运用,再在作品中融入自身的情感,来实现对听众情绪上的感染,进而达到表演者与听众之间情感上的共鸣[7]。在这样的前提下,声乐作品所表达出的情感也不再是声乐作品表面上情感的表达,而是对声乐作品的主旨和中心情感的一种升华,进而让听众在欣赏声乐作品时,也可以尽情享受一场来自听觉上的情感盛宴。需要表演者具备极高的声乐技巧,才能有效地表现出声乐作品的情感内容,才能更好地将情感传达给听众,进而让声乐艺术在听众心中得到升华。想要实现对声乐作品的情感表达,就要将表演者的声乐技巧与情感表露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才能为声乐作品注入一定的生命力,让声乐作品根植于听众的内心深处,发挥其声乐作品应有的作用与效果。如,《我的祖国》这一声乐作品主要是表达出最祖国的热爱之情,在演唱时的强弱是以强、弱、次强、弱的循环规律出现的,也要注意4/4/、2/4拍吐字归韵与节奏的演唱特点,通过对声乐技巧地有效运用和演奏者情感的完美融入,来表现出中华儿女对我们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三)通过虚实变化来表现层次

声音的虚实变化主要是通过快慢变化与强弱变化来进行体现的。声音的变化主要包括渐强渐弱、渐快渐慢,也存在突然强弱与快慢来凸显声乐作品的节奏上的快慢。将声乐作品进行处理,从而让歌曲向听众们传递出一种愉悦的情感。这段数字歌是以香港的股票市场作为创作背景来进行创作的,而快节奏在这一段数字歌曲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地还原出当时香港股市所具有的激动人心的场面,烘托了一种快活的氛围,更加容易引起听众的情感共鸣,同时在这一段的结尾时,他们有时通过放慢节奏的方式来凸显歌曲的转折,进而体现出这一段歌曲的层次感。

(四)通过音色变化来塑造形象

由于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每个人的音色也都带有各自的特点。不同的音色所表达出的效果,给观众带来的听觉感受也有一定不同。有的演唱者声音较为洪亮,在进行歌曲演唱时也显得特别的空旷嘹亮;有的演唱者的声音较为低沉,所表现出的效果较为沉稳深沉。这只是说明个人的音色特色,并不意味着具有低沉音色的表演者不能够传达出沉郁以外的情绪。同样可以向听众传达出一种愉快、喜悦的情绪。因此可以得出音色虽然是声乐表达的主要基调,但并不是一种决定性因素,而同样的音色进行一些变化也可以表现出不同的风格与情感,所以需要根据表演者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把握。

主持发声技巧例4

在我国古代,关于字声的论述,早在宋人沈括的《梦溪笔谈》中就指出:“古之善歌者有语,谓当使声中无字,字中有声。”张前先生对这段文字在《音乐表演艺术论高中》这样解释道:“即它所要求的声中无字,就是要在歌唱过程中自始至终保持声音的圆润通畅,不因吐字而使声音阻断。而所谓字中有声,则是指在吐字清晰、准确的前提下,仍能保持声音的连贯与畅通,并能根据字音腔调的需要调整音高。”对于行腔、咬字技巧训练近些年来颇有争议。有些学习者认为只有咬好字,才能行好腔,是先咬字后行腔。而有的学习者认为是只有行好腔,才能咬好字,是先行腔后咬字。笔者倾向于后者。可见,声中无字就是一定要保证声音连贯的前提下求字的清晰。字中有声就是唱出来的字一定要保证它的声音的韵律。一旦失去了声腔,字虽然存在,但它断然不是歌唱行腔下的字。因此,平时说话,演讲等活动下的字与声与歌唱训练下的字与声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歌唱是为了获得美好的声音,求的就是要使声音一定要进腔而求字。而不是求字的清晰而不进腔。又因为声乐技巧训练的阶段性与基础性特点,必定不同于声乐表演,先行腔是为了获得的美好的声音,训练得在声音保证下的吐字清晰。因此对于行腔、咬字的训练应以先行腔后咬字为基础进行训练。

一、心理思维对咬字技巧训练意识路径的导引

咬字可以说对于技巧训练来说更是异常困难的事情。一般的学习者认为咬字当然要用口腔,然而,真正既有技巧同时咬字又清晰,口腔参与的越少越好,并不是口腔用力去说清或者唱清每一个字。因为,口腔距离喉部很近,口腔的许多肌体运动大部分和喉部肌体的运动是连带一起的,口部的紧张,势必带动喉部的紧张,从而为喉部造成不必要的负担。因此,对于声乐技巧训练咬字的部位一定要有明确的指定,声乐教育家邹文琴教授认为:“哼鸣的位置即是吐字发声的位置。”而声乐教育家王秉锐先生认为,咬字的部位要在鼻头的两侧,这一部位即是字“阻气”的地方,阻气发声咬字。前人对于咬字也有着精辟的论述,清人徐大椿认为:“盖声随同出于喉,而所着力之处,在口中各有地位,字字不同。轻者松放其喉,声在喉之上一面,吐字轻圆飘逸之谓。重者按捺其喉,声在吼之下一面,吐字平实沉着之谓。”这段话告诉我们,要想得到吐字轻圆飘逸,声音一定要减轻喉部器官的负担,将声音置放于喉的上面,如果咬字平实发沉,一定是压喉,声音在喉的下面了。在《乐府传声》中在如何用气,咬字时,这样说道:“如此字要高唱,不必用力仅呼,惟将此字做狭,做细,做锐,做深,则音自高矣……凡遇当高揭之字,照上法将气提起透出……则听着已清析明亮,唱者又全不费力……能知唱高音之法,则下等之喉亦可进入中等,中等可进入上等了。”在这里清人徐大椿不仅对于气息的运用,高位置的共鸣进行了桌有见地的论述,对咬字吐字更是提出了宝贵的高深的理论,为后人的声乐技巧的提高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产。获得高位置的共鸣,必须在气息的支持下,并不需要用力,而是将字做狭、做细、做锐、做深。这与面罩共鸣对于声音的要求有着非同一般的相似。面罩共鸣的集中点是在加密的气息的运作下将声音集中透出,不要将声音开大 而是做小,做细。因此,咬字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字从口出,而是美声唱法中要求的,要在上口盖以上将声音做小,做细的基础上集中透出。所以,技巧训练中咬字吐字的区域,必须以正确的技巧理论作为先导,在思维意识的导引下,沿着正确的意识路径下进行调节生理器官的协调运作,获得正确的咬字吐字方法与技巧。

二、心理思维对行腔技巧训练意识路径的导引

在声乐技巧训练中,关于行腔这一专业术语似乎存在着模糊的界定。在我国戏曲界把“腔”常常定格为三层含义:“一为戏曲的流派,二为戏曲的品种,三为戏曲的声调。”而在现代民族声乐文化中的“腔”和西方的表述相沟通,即只有一个确切的含义:人体的中空部分。尽管古代声乐理论对“腔”的定义有差别,但在技巧内涵上却是一脉相通的。元代燕南之庵在《唱论》中说:“声要圆熟,腔要彻满。”对这一理论的解释是:“彻满就是把腔视为一个容器,达到装满气息的状态。”因此,对于行腔这一技巧概念的正确理解应是声音在人体中空部位的运行。在对这一概念明确的基础之上,技巧训练中如何行腔便有了思维的基础,主体意识指引学学习者应以声音置放于腔体内以气灌之,求得声音的共鸣效果。为求得高位置的头腔共鸣,必须在人的心理思维的支配下,对面罩共鸣区域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在确指面罩共鸣腔体的具体部位之后,以加密的气息将声音灌满面罩,并且在面罩共鸣的集中点将声音集中透出获得面罩共鸣。这也就是教师们常常提到的声音要进入面罩的路径和方法。在这思维意识对技巧认识路径的引导下,学习者的声音在气息的支持下进入腔体,使声音获得明亮、透彻、年轻、美好的音色,便是声音的形。而声形必定还没有具备字形,只是为字形提供了一定得技巧基础,要想获得字形,必须和咬字、吐字结合起来。

主持发声技巧例5

只有高超的技巧、优美的声音才是声乐演唱所需要的。每一位声乐演唱者都在努力的追求优美的嗓音,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发声技巧。歌唱是一门高雅的艺术,通过声音,就能够让听众感受到其中的内容与情感,进而达到感化听众的目的。而正确的呼吸、咬字以及共鸣,才是良好声音的获取方法。在声带当中,人们的声音是非常小的,但是通过共鸣的方式,能够数倍地扩大原来的声音,从而让声音逐渐地趋近于完美。对于歌唱来说,共鸣是非常重要的前提,对于演唱者的音色、音量以及音高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我们要把握共鸣技巧,才能够展现完美的声音。

一、共鸣

想要声乐作品艺术效果的完美,我们就不能够忽视共鸣的作用,想要“运用”共鸣,我们就需要先对共鸣的基础理论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那么,什么才是共鸣?

共鸣指的是某一个物体由于受到振动从而发出了声音,并且这一种声音传播到了其他的物体之上时,其他的物体也出现了共振现象。除了基音之外,当一个发音体在发音振动时,也会出现微小的泛音。

形成人体共鸣主要是从歌唱的发音到人体内各种共鸣产生腔体的利用,在受到了气息的作用之后,对声带产生了冲击,从而出现了基音。虽然这一个基音非常的微弱,但是当基音进入到了固有的人体共鸣空间后,就会有不同刑事的声波共振产生,从而就出现了悦耳而又优美的歌声,使用共鸣不仅能够将音响的效果扩大,也能够达到美化声音的效果。

在发声时,对于可以调节的共鸣墙体进行调节的时候,主要是根据音的高低变化。每一个共鸣腔都不能够孤立使用,而是需要练成一体,共同使用,主要是将头、口、胸腔一起混合使用,从而形成“整体共吗”。

二、共鸣技巧在民族声乐当中的运用

(一)呼吸训练

由于民族声乐的唱法与美声虽然各有特点,但是也有共性。所以,我们可以根据民族声乐的延长方法,从而养成良好的歌唱语言以及发生法,在民族声乐唱法当中,把握正确的呼吸才是基础,对于整个国内的民族声乐演唱来说,呼吸的作用都无法磨灭。在呼吸训练当中,我们首要目标是找准呼吸支点。在站立的时候,首先要保持身体放松且又挺拔,然后嘴、鼻同时吸气,保持双肩不会出现上抬现象,并且在两肋和腰部找到气息的支点,再配合上收缩小腹,如此,在支点支持的控制之下,气息就能够缓缓地呼出。另外,在民族声乐的歌唱训练中还要根据音的强弱以及不同的音域来进行,比如:连音、低中高音、断音、强弱音的训练。最后,在呼吸时,必须保持自然性,不能够违背了生理规律。

(二)语言的训练

唱歌与说话是完全不同的,在演唱当中,吐字要求结合到声音的共鸣,也只有完美的结合,才能够让听众感觉到歌唱的动听、优美、丰满。因此,第一,做好五音的了解以及四声的分辨,在演唱当中还需要将旋律以及歌词所表达的情感准确的传达出来,这就要求了要严格的进行语言的训练。作为一名民族声乐的演唱者,需要将字头、字腹与字尾明确的分出来,在开头不能够拖延较多的时间,保持干净利落:在腹部要保持与声音密切的关系,在训练当中要注意合、开、齐、撮之间存在的不同,从而巧妙的结合字音,产生共鸣效果。第二,气息与吐字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要保持吐字、咬字的准确、清楚,通过气息将字送出来,并且配合上牙、齿、唇、舌的连贯性。另外,在歌词的内容上也要多多做好“备课”,才能够将歌词想要表达的意境结合起来。

(三)共鸣技巧的使用

主持发声技巧例6

一、声乐技巧的定义

从当前声乐艺术的发展情况来说,声乐技巧在提高声乐表演的质量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声乐技巧基本情况的角度来说,声乐技巧所涵盖的知识和内容也比较多。比如,音色是否清亮、吐字是否清晰以及发声的情况等都属于声乐的技巧,都会给声乐艺术的效果带来影响。要根据音乐类型的不同采用合适的声乐技巧,例如,花腔女高音和普通女高音所选用的声乐技巧就有一定的差异,歌唱人员一定要根据声乐的类型和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声乐技巧,才能让声乐表演达到更好的效果。

二、声乐技巧在声乐艺术中的作用

(一)能够帮助深化声乐艺术的内涵

声乐艺术发展到目前这个阶段,更加注重表达人们的生活情感和内涵,表达的方式也具有多样化的特点,歌唱的人员也要运用多样化的方式进行演唱,将作品的内涵展现出来。然而由于内涵在深度方面有很大的差异,是没有办法用简单的文字或者语言来进行表述的,并且表达的内容受乐器种类的限制,但是应用声乐技巧能够调整音调的高低,进而表现出艺术特征。从演唱的技巧来看,就是歌唱人员通过调整声音和语言的方式展现作品的真正内涵,例如在演唱《外婆的澎湖湾》这首歌时,这首歌是一首经典的老歌,演唱这首歌的时候,要准确地把握好这首歌中每节的音调,并结合歌曲中的曲调与情感色彩,将歌曲中的悠扬和欢快等色彩展现出来,给欣赏的人带来一种优美的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

(二)有助于情感表达

所有好的声乐艺术作品都能够引起人们在情感方面的共鸣,进而给欣赏者在视觉上和听觉上都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然而作品自身是没有办法把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展现出来的,需要演唱者利用声乐技巧将其展现出来,要与欣赏人之间创建一个情感沟通的渠道。要想达到这一目标,演唱的人员就要熟练地掌握声乐技巧,进而提高其在演唱当中的情感表达能力,让声乐艺术能够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根据作品的内涵来进行情感的表达,不一样的声乐技巧所表达的情感也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仔细地对声乐作品进行分析和研究就会发现,只有将声乐技巧和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够让作品更具有活力,才能给观众带来灵魂上的享受,让情感顺利地表达出来,进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给人一种心灵上的享受。

(三)能够帮助展现作品的风格

由于每个人的兴趣爱好和审美观念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他们所喜欢的声乐艺术作品的种类也是不同的,不仅作品本身的情感能够吸引欣赏者,作品的艺术风格也是吸引欣赏者投入感情的主要因素。艺术风格就像艺术作品的脊柱一样,具有其独特的作用,也是它的核心部位,没有艺术风格的作品是没有办法称为声乐作品的。艺术风格最后的目标为更好表达作品情感。声乐技巧在表达艺术风格的时候,通过协调以及转换,能够更好地对情感气氛进行塑造。在现实的生活当中,地域差异让声乐艺术特征出现比较大的不同,例如:北方音乐多数是高亢的嘹亮。南方作品更加的婉转。在对作品进行实际的演唱时候,通过声乐技巧,更能够突出艺术风格,进一步推动声乐艺术持续健康的发展。

(四)有利于声乐艺术多元化的发展

主持发声技巧例7

半声技巧属于美声声乐演唱的技巧之一,因此,使用半声技巧演唱时的机能状态与美声演唱时的机能状态相同。该机能状态指的是在高音区要注重轻机能,以重机能为辅助作用;在中低音区时要加强重机能,以轻机能为辅助作用。但是,在运用半声技巧歌唱时,必须要将轻机能和重机能的比例把握得恰到好处,由此,也要求使用半声技巧的歌唱者必须具有良好的声带控制调节能力。当歌唱者运用半声技巧进行演唱时,要仔细体会轻机能与重机能的比例,把握好适合自己的状态,才能使歌唱者在演唱过程中得到高质量的半声。

2.共鸣状态支持

半声技巧运用中,胸腹式联合呼吸才是动力的真正来源,歌唱者的演唱发生是在轻机能与重机能相互结合、相互协调,形成一定比例的混合作用下完成的。轻机能产生的作用会使得歌唱者感受到头腔共鸣,重机能产生的作用则可以使歌唱者体验到胸腔共鸣,因此,半声技巧的共鸣状态实际上是头部共鸣腔体和胸部共鸣腔体共同混合产生的。这种共鸣状态是由歌唱者的呼吸和发声器官协调作用的结果,只要运用半声技巧的歌唱者发生状态和呼吸状态正确,便能够得到良好的共鸣状态。

二、半声技巧在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机能训练单一

声乐歌唱的过程主要是歌唱者心理与生理机能的相互协作、共同作用的结果,任何一部分都不可或缺。在歌唱者生理机能训练中,不同要素之间要相互联系,相互辅助,如果脱离某一要素来进行机能的训练都是不正确的。如果没有敏锐的听觉对声乐进行辨析,或者声乐歌唱者的艺术修养不够,情绪表达不正确等,都不可能实现完美的声乐演唱。

2.教学方式孤立

《欧洲声乐发展史》一书对于声乐教学的方式方法进行了详细阐述,包括语音教学法、理论教学法、机能教学法等九种教学方法。但是,在实际声乐教学中往往只是用某一种教学方法,很少有声乐教学者能够将这些教学方法相互结合,融会贯通于声乐教学的过程中。通常情况下,使用某种孤立的声乐教学方法也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但仍然存在事倍功半的情况。单一使用示范教学法会浪费很多时间,如果声乐演唱者在通过模仿之后获得了较好的半声效果之后,能够立刻投入到系统的理论学习过程中,使自己对半声技巧的认知得到进一步提高,并将理论知识运用与实践应用中,便能够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使用孤立的师范教学法模仿演唱,效果不好,如果结合理论教学法,就能得到进一步深化)

3.歌唱技巧展现片面

目前,声乐教学中仍然存在片面的强调声乐演唱的技巧,忽视了从声乐作品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和内涵,由此导致了声乐演唱中该突出的地方不能突出。例如,声乐乐谱中标记的是小字二组g调,但演唱者过于想突出自己,反而演唱成了小字二组b,或者拖长声乐演唱的终止音的节拍等。声乐演唱者的这种故意展示技巧的方式不但破坏了声乐作品的情感,同时也不能给听众美的享受,也是一种不尊重原唱者和作曲者的行为,体现了歌唱者艺术修养的匮乏。

4.过于注重内涵表达

刻意地表达声乐作品的内涵经常会牺牲演唱者的声音,例如,在声乐作品《采珠人》中,其中一个选段《仿佛在花丛中》的男高音演唱要突出音乐作品的情感意境,因此要求演唱者在歌唱的过程中全部使用半声技巧,但是,这种要求并非是硬性规定,在实际演唱中还要综合考虑演唱者的实际情况。如果演唱者由于自身身体原因、心理原因,或者演唱能力没有达到一定水平而不能完成声乐歌曲演唱时,一旦出现不可为而为之的情况,其演唱效果必然是较差的。因此,在声乐作品诠释的过程中,应该综合考虑演唱者和作品本身的难度,争取做到通过演唱者的演唱能够充分表达作品中蕴含的真实情感,又能突出演唱者的声乐技巧。

三、半声技巧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歌唱生理方面

气息作用:在声乐演唱中运用半声技巧能够锻炼歌唱者的呼气与吸气肌肉群,增加肌肉群之间的对抗和作用,由此掌握正确的半声气息支持。声带作用:当歌唱者运用半声技巧时,能够有效对个人气息的大小进行准确控制,同时能够切身感受到声带闭合和声带挡气的状况。共鸣作用: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头声对于共鸣来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歌唱者获得头声能够使歌唱声音具有较强的穿透力,而半声技巧应用于声音教学中,正是促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找到头腔共鸣,使其声音更加集中、更加饱满。

2.艺术作品的表现

声音艺术作品的特殊性质要求演唱者声线足够细腻,同时拥有较好的音质,以及可控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清晰的吐字咬字能力。在声乐教学过程中,衡量一名歌唱者是否具有良好的艺术表现力时,半声技巧的掌握和运用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且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声乐歌曲的歌词大部分来源于浪漫主义诗人的诗词,在演唱过程中要较多地运用到半声技巧和声音渐弱渐强的表现技巧;二是声乐艺术作品的演唱通常在室内进行,演唱者必须具有良好的声音控制能力;三是演唱者来扮演一个或多个角色,伴奏乐器也仅仅是一架钢琴,由此,在短时间内由一个人来塑造多个不用人物形象是不太现实的,但这些都可以在半声技巧的教学和训练中加以实现和提高。

3.强烈的情感诠释

声乐歌剧艺术的发展成熟也促进着美声唱法的不断完善,声乐歌剧艺术中打动人心的故事情节、丰富多彩的人物角色,以及独特的音乐内涵等,全部彰显出了歌剧艺术强大的表现力,容易引起人们在情感上的强烈共鸣。

主持发声技巧例8

音乐是世界的语言,是灵魂深处的净土。无论声乐、器乐、国乐、西洋乐、歌舞都能跨越民族、种族、肤色、地域直接沟通,成为人人向往的心灵圣地。古代中国就有夔在上天“偷乐”之传说,意思是:音乐来自上天,本来人间没有。是夔从天宫偷窃而来,人世间才能享用此福。可见,音乐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西方也是如此。古希腊、古罗马时期音乐就是祭祀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民众、信徒表达对神敬仰和崇拜的必要媒介。著名音乐史学家Paul Landormy保罗・朗多尔米(法)说:“西方音乐是建立在基督教基质之上的音乐”。可见,音乐是信徒与神灵沟通的重要方式。西方音乐的作品,特别是20世纪之前的大部分音乐作品都与基督教有关。用音乐朝拜上帝的神圣、威严,用上帝关怀的感恩来享受、欣赏音乐,成为人类文明史上最重要的文化现象。

歌唱是音乐中最普及、最受欢迎的形式之一。古语曰:“丝不如竹,竹不如肉”。意为弦乐不如管乐优美,管乐不如歌唱优美。和器乐相比,声乐的表演、学习方便快捷,条件简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声乐发展日新月异,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歌唱人才。近年来各种选秀节目的推陈出新更是加速了歌唱的发展进步。KTV成为人们娱乐休闲的好去处,网络上各种唱吧的出现也是异常火爆,新媒体、自媒体的出现更是让每个人都拥有了露脸、上台的机会。以中央电视台“全国青年歌手大赛”、湖南卫视“超级女声”、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山西卫视“黄河歌王”等为代表的歌唱类比赛、娱乐节目形式,让中国成为了歌的海洋、乐的世界。

一、歌唱技巧是实现声乐目标的重要基础

艺无止境,对于歌唱技巧的极致追求是歌唱者的共性。歌唱者从学习开始老师就会教授许许多多的技巧,呼吸技巧、共鸣技巧、发声技巧、咬字吐字技巧等等。呼吸技巧主要解决歌唱者呼吸中存在的量能不够,换气不及时、巧妙,气息使用不灵活、不轻松等问题。通过理论的讲解、科学的训练,能让歌唱者增加肺活量,增强气息的控制力,使得呼吸更加灵活、顺畅、悠长。这是所有技巧的基础,所以声乐界有句话:“谁学会了呼吸,谁就学会了歌唱”。可见,呼吸是歌唱的根本。共鸣与发声决定着歌唱的音色。共鸣腔体的大小、种类是声音有无混响,因此一般意义上声乐老师会要求歌唱者尽量用饱满、共鸣丰富的声音歌唱。也就是歌唱共鸣的“全通道”,包含头腔中的鼻窦、额窦、蝶窦等高频腔体,口腔、咽腔等中频腔体,以及胸腔等低频腔体。咬字吐字技巧是语言表达的重要手段,一般意义上讲究字正腔圆,同时能够体现歌唱者腔体共鸣基本功。因此它不仅仅是语言技巧也是共鸣技巧,两者相辅相成。

歌唱技巧的训练要有目的性、方法性。歌唱技巧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各技巧不是孤立的,而是相得益彰的协调整体。因此,训练技巧时要有目的性。比如呼吸练习,要根据学习者自身的身体条件、呼吸能力制定训练计划。有些人呼吸量小,就要多加强无氧运动锻炼。让他用喘气的方式打开两肋。再加上憋气训练,来练习呼吸保持,形成一个大呼吸量,保持稳定的训练计划。有些人呼吸量大,却不会使用。这些人需要练习呼吸的收放,可以用吹蜡烛而不灭,来练习呼吸的均匀与稳定,加上渐强渐弱的练习,呼吸控制将会明显改善,逐步从容不迫。再如,发声训练,有些人缺少明亮的音色,有的人缺少饱满的共鸣,虽然都是腔体问题,但训练手法截然不同。音色与高位置不是同一个东西,高位置是高频的头腔共鸣,音色是高、中、低频率的共同共振。所以,不能孤立的看待共鸣问题。训练时可以用哼鸣来体会高位置,用闻花的感觉来打开鼻腔,用睁大眼、鼻翼兴奋来保持整个头腔的打开,这样就比较容易获得高位置。训练整体全通道共鸣,就要求在打开头腔的基础上保持口腔的开放,喉咙的通畅,喉头位置要低,胸腔要挺立、打开、放松。让声音能在各个腔体之间自由震荡,形成共鸣。

二、歌唱技巧服从于音乐

歌唱技巧是不等于歌唱。声乐学习的重大误区就是将歌唱技巧与歌唱混为一谈,将一切归结于演唱技巧。然而技巧本身不是音乐,也就是说即便歌唱者掌握了很好的发声、呼吸、咬字技巧,并不代表能够获得优美的音乐。音乐是声音的长短、强弱、连贯性、顿挫性、线条性形成的,这些决定于歌唱者对艺术作品的理解、感悟,对人物性格的刻画、描述,往往与歌唱的纯技术性无关。音乐表演中声乐和器乐是一样的道理,决定演唱者、演奏者艺术成就高度的往往不是技术,而是对音乐作品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如同雕刻艺术一样,拥有了一整套刀具不代表能成为大师,大师心中对于艺术作品的理解才是真正的艺术之魂。技艺是两个概念,好比人的肉体与精神。良好的体魄不代表拥有健康的心灵。心理疾病往往与肌肉、骨骼无必然联系。可见要正确的认识歌唱技巧与音乐的关系。

歌唱技巧是为了更好的展示音乐。一首音乐作品包含许多旋律变化、和声织体变化、曲式,演唱好它就要明白作曲家、词作家的创作意图。歌唱的众多技巧并不一定会全部出现在其中,要选用最适合、最贴近词、曲作家创作本意的音乐来诠释作品,因此要在刻画人物性格、描述故事情节时运用最恰当的歌唱技巧。不能把机械地使用技巧,把所有的声乐作品演唱成一个味儿、一种风格。好像玉石雕刻家要最大限度地利用玉石的原有形状,巧妙构思,雕刻时既能保护玉石的原料,又能剔除玉石中的杂质,把自己的技艺赋予玉石更高、更大的艺术价值。以中国古曲的演唱为例:古曲的艺术风格是典雅宁静,是典型的文人音乐风格。因此,在演唱时要避免出现浓重的戏剧化,也不能演唱成过于轻佻、随意的地方民歌韵味。咬字上要根据“京韵十三辙”严格归韵,表演时文静、有控制,音乐线条连贯而柔美,参考戏曲表演身段,收放有度。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声乐作品、风格。

三、结语

技巧与音乐是声乐学习者永远的研究命题,但是声乐的核心还是乐。所以音乐的美是才是艺术,技术是实现艺术的手段与方法。正因为如此,音乐的美才显得与众不同。作曲家的一度创作、演唱者的二度创作,都是音乐的创造者,他们创造的不是技术,而是美妙的音响效果。技、艺之辩是艺术工作者对于高超技巧的赞叹,更是对这些技巧下产生的美轮美奂的音乐艺术的向往。技术是基础,是实现艺术的手段。艺术是核心是技术的归宿。

面对艺术要心怀敬仰和勇敢。敬仰体现了歌唱者对艺术的孜孜追求,严以律己、艺海无涯,在艺术道路上永不停步。勇敢是歌唱者不能为技术所拘泥、困扰,要勇于突破前人的规范和成见,甚至于突破自我,勇于大胆探索,不断革新,实现艺术的创造性。正所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主持发声技巧例9

所谓语气,是指人们说话的口气,也就是语句在思想感情处于运动状态下的声音形式。有声语言之所以能够吸引人,就在于其多样而丰富的语气。

一、语气的表达形式分类

语气的表达形式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语气的感彩与分量。第二类是语气的声音形式。

(一)语气的感彩与分量

语气的感彩是指语句中带有鲜明的态度倾向于感情情绪。

那么,如何来确定语气的感彩与分量?

1.要符合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带有非常鲜明的主观色彩,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那么怎样才算是正确的?如何给出一个明确的评判标准。我们说,只要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符合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就是正确的。比如在新闻播音中,在播出正义的战争取得胜利这样的新闻的时候,主持人的语气中要具有自豪感与高兴的情感色彩与分量,这种情感评判就是根据新闻主题所投射出来的价值观来做出来的。

2.要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理念。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很多精神理念是引领现代社会精神导向的重要元素。在播音主持中,要将以母爱为主题的各种稿件以情感语气表达出来,需要充满情感的,用满含深情的语气,情感因素在这类主题的播音主持只有渗入丰沛的情感因素才能将语气的作用充分体现出来。

3.要符合真善美的标准。广播与其他媒体一样,肩负着社会责任,需要将社会主流价值观传递给广大民众。播音主持人在播音时,必须要借助自己的语气,将节目中所蕴含的对于正能量的弘扬与对于社会阴暗面的批判准确传递出去。从这一角度来说,播音主持人传递给大众的不仅仅是语言的内容,还有语言中掩藏着的巨大情感力量,这是广播媒体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体现。

4.要符合大众传播的基本规律与要求。大众传播需要充分考虑受众的心理需求与习惯,这些都是有规律可循的。一般来说,语气中的情感色彩与分量要坚持一定的度,如果这个度达不到,也就是火候不到,播音者要传递的内容就无法完整的传达给听众。因此播音主持人在进行节目播出的时候,要准确拿捏自己语气中的情感色彩与分量,还要根据节目本身的特点与传递形式将情感准确地融入到语气之中,这样才能符合广大受众的心理诉求,从而真正实现播音主持者与听众之间形成良好的契合更好的实现传播目的。

(二)语气的声音形式

语气的感彩与分量的把握,最终要通过声音的形式表达出来,因而,如何利用声音的形式来表达情感,也是非常重要的工作。语气的声音形式必须要结合语势来传达。语势是指有声语言的发展趋势或者走向。这四个要素一般是协同发生改变的。这种变化也就直接导致了声音形式的改变。

总之,作为有声语言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气是由多种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而在具体的播音主持实践中,应该如何掌握其表达技巧呢?

二、语气技巧的运用策略

(一)准确运用重音

播音主持中经常运用重音,这是表达语气所不可缺少的。重音分为三类,第一是语法重音。第二是逻辑重音。第三是感情重音。一个优秀的播音主持人事先要对所要播音的文稿进行准备,其中确定文稿的主题思想已经需要强调的内容,是非常关键的,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所要呈现的播音内容,这对于播音质量可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准确运用停连技巧

1.停连技巧是指根据停顿以及连读等方式,准确将词句的情感状态表达出来。

2.连接的运用技巧。在语气运用技巧中,连接的巧妙运用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连接可以起到渲染气氛、增强气势的作用。为了将连接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需要进行气息的调整,比如在一些大的停顿地方,需要进行换气,而小的停顿的地方则需要偷气,再就是有的地方需要一气呵成。另外,为了表现句子的层次性,每个句子的末尾音节要向上抬起,每层的意思就会有非常鲜明的整体感与起始感,从而能够将句子的气氛与气势成功表现出来。

(三)准确把握节奏变化技巧

播音主持的时候要有节奏感,也就是快慢相宜。这样才能给听众一种起伏轻重相得益彰的感觉也更加动听。因此,播音主持人对于语句节奏的准确把握,对于文稿语气的呈现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将不同语气通过节奏的拿捏而成功表现出来。

综上所述,播音主持中语气的运用技巧,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从多个方面多角度入手,这对于播音主持人的个人能力要求是较高的。相比于其他播音主持技巧而言,语气的把握对于精准度的要求更高,也更为细致,需要在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实践播音经验,不断地去调整与完善,这样才能更好的将播音主持人想要表达的语言意境呈现出来,希望每一个播音主持人都能够准确把握语气的运用技巧,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表现的更加出色。

参考文献:

主持发声技巧例10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历史久远,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独有的演唱技巧,以此为基础,符合现代人审美需求的民族声乐应运而生,故中国传统戏曲与民族声乐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传统戏曲的演唱技巧对于民族声乐的演唱有着重大意义,应该重视这些演唱技巧在民族声乐中的运用。

一、中国现代民族声乐发展的实际情况

(一)中国民族声乐借鉴西洋美声唱法

从演唱方式来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持续推进,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变得愈加频繁。现代民族声乐不仅具有传统声乐的民族性,而且又不失西洋美声的部分特征,在部分西洋乐器引入到中国过后,中国民族声乐对其表演方式以及风格有所借鉴,再者,伴随着我国声乐的持续革新,带动民族声乐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二)传统民族声乐的韵味有所缺失

中国戏曲发展到现在,许多传统民族声乐的内容均有所缺失,以前的韵味也明显有所不足。虽然现代民族声乐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并没有完全掌握到传统戏曲的技巧,很多内容明显没能继承下来。这就像表演者在进行表演的时候,所有的场景准备工作均做得很好,但是部分演唱人员仅仅是带着谋生的目的来进行表演,而观众也只是把该表演视为一场娱乐活动,这时戏曲所蕴含的精华内容被人们所轻视,现代民族声乐中有关传统戏曲的元素也将变得越来越少。虽然这种类型的民族声乐理解起来更加轻松,但是其所富有的韵味变得更少,进而会阻碍到现代声乐的发展。

二、我国传统戏曲演唱技巧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具体使用

(一)咬字发音

在我国传统戏曲演唱过程中,演唱者的咬字发音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应其演唱水平。在实际演唱过程中,演唱者要注重每一个字的发音,并遵守普通话的发音标准,需要在咬字发音过程中尽可能将音色和音域区分开来,这样有助于改进和完善戏曲内容,同时还可以增强戏曲的韵味。在演唱过程中,要避免出现音包字和字包音的情况,音包字会使吐字比较模糊,字包音会出现有声无词的状况。字音主要分为声母和韵母,其中声母决定着字音是否正确,而韵母则决定着声音是否动听。[1]在戏曲演唱的咬字发音中,演唱者要注意在口咽处咬字,此时发力不能过猛,要精确安排好字的头腹尾,进而确保戏曲演唱的水平不断提升。比如在《北京颂歌》中,如果在“带领我们奔向美好的前程”这句中选用“硬咬硬收”的方法来演唱“程”字,那么则可以很好地展现出演唱者果断刚毅的演唱风格。

(二)吐字行腔

字是腔的构成部分,而腔是字的处理结果,字正腔圆和声情并茂是我国传统戏曲演唱中必须遵守的原则。[2]“字正”则是用来表示口腔形成以及位置的精准程度,“腔圆”则是用来表示声音共鸣处并没有出现偏差,演唱者在进行戏曲演唱时,应该尽量做到这两点。在发音前,演唱者要积蓄好力量,从而确保释放过程中气息能够到达预定位置。此外,为了确保演唱的歌曲体现出一些感彩,则可利用断腔、拖腔、连腔、哭腔以及笑腔等技巧。比如在蒙古族民歌《牧歌》的演唱中,演唱者就频繁使用戏曲中的连腔技巧,使歌曲表现得愈加完美。

(三)风格韵味

抑扬、顿挫、吞吐、收放、浓淡棱角、劲头,这些都是戏曲演唱的重要组成部分。[3]由于不同地区的文化不同,其字的发音、语调也有着一定的区别,致使情感表达也有所差异,从而形成不同剧种的风格,构成自身的演唱派系,促使民族声乐的影响力和感染力不断增强。对于《红楼梦》中的曲目,唱腔主要是选用拖腔这种方式,往往给人一种历经世间沧桑的感受,再者也能够很好地衬托出该剧的背景。

三、结语

歌唱这种艺术形式较为繁杂且系统,在实际表演过程中,其对于技巧的运用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多样化的演唱形式有助于促进我国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在运用演唱技巧过后,现代民族声乐明显取得了重大进展,要想确保我国现代声乐演唱艺术能够获得长远发展,还需不断汲取传统戏曲的精髓。

参考文献:

[1]肖玲.传统戏曲演唱技巧在民族声乐中的运用与借鉴——以创作歌曲《梅兰芳》为例[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