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森林工程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2-27 11:19:44

森林工程论文

森林工程论文例1

1.2地形地貌扎兰屯市位于亚洲大陆中部的内蒙古高原东缘,地处大兴安岭山脉中段东麓、松嫩(辽)平原西侧,属大兴安岭山地向松嫩平原过渡地带,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地貌按照地貌形态和成因可分为中山、低山、丘陵和平原4种地貌,由西北向东南渐次分布,构成了扎兰屯市地势变化的基本骨架。地形特点可概括为:境内绝大部分山体浑圆,山势较缓,河谷开阔,海拔高为248~1218m,平均海拔在700m左右。

1.3土壤条件扎兰屯市境内土壤水平性地带为黑土,属于松嫩平原黑土带。受土壤垂直分布规律控制,海拔250~500m的东南部为基带地壤黑土,海拔500~800m的山地多为暗棕色土壤,海拔800m以上的为棕色针叶林土。扎兰屯市主要6种类型土壤,即棕色针叶林土、暗棕壤、黑土、草甸土、沼泽土、水稻土。土壤厚度一般为30cm,谷地及局部缓坡地带土层厚度可达60cm左右,土壤肥力较高,物理性状和通透性良好。

1.4水热条件扎兰屯市境内的河流均属嫩江水系,均发源于大兴安岭东麓,自西北流向东南,最后汇入嫩江。境内河流主要有雅鲁河、音河、绰尔河、罕达罕河和济沁河等大小河流40余条。其中:音河、雅鲁河、绰尔河属嫩江一级支流,卧牛河、济沁河、根多河及库堤河等属嫩江二级支流,对调节嫩江水量、水质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境内地表水及地下水资源丰富,由入境水资源、流域内地表径流和流域内地下水资源3个部分组成,入境水资源不计入全市水资源总量中,全市水资源总量为25.67亿m3。扎兰屯市气候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特点是太阳辐射较强,日照丰富,年日照时数平均在2434~2876h,昼夜温差大。冬季漫长、严寒干冷,夏季短而温热,雨量集中,春季升温快,秋天降温快,风向呈河谷走向。西部和北部地区属于大兴安岭东部林缘温凉湿润、半湿润林牧业区,东南部地区属于温暖半湿润农业区。年平均气温为2.4℃,平均年降水量为480.3mm,多集中在6~8月份。无霜期为123d左右。

1.5生物资源扎兰屯市植被的地带性分布与气候热量的空间变异相适应,自西向东依次是大兴安岭中低山针阔混交林、低山丘陵阔叶林。针叶树种主要有兴安落叶松和樟子松,阔叶树种主要有白桦、黑桦、杨树、榆树、柳树、山杨、柞树等,灌木树种主要有榛子、胡枝子、山杏、绣线菊、兴安杜鹃等。扎兰屯市野生经济植物种类有维管束植物96科334属709种。其中,野生药物植物100余种,占全市植物种类总数的14.1%。扎兰屯市境内野生动物种类约200余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7种,主要有细嘴松鸡、貂熊、梅花鹿、金雕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47种。境内各河流、湖泊等生长各种鱼类46种(包括亚种和人工养殖品种)隶属12科(以鲤科鱼类为主,共有29种,占鱼类总数63%),其中,经济鱼类15种(包括亚种和人工养殖品种),主要水生植物是芦苇。天然草场划分为5类,即山地草甸类草场、山地草甸草原类草场、丘陵草甸草原类草场、沿河低湿草甸类草场和河泛地沼泽类草场。

场、山地草甸草原类草场、丘陵草甸草原类草场、沿河低湿草甸类草场和河泛地沼泽类草场。

1.6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资源扎兰屯市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驰名遐迩,远近闻名,是迄今为止内蒙古自治区唯一的一处部级风景名胜区即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城市生态文明资源主要由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民族风情三部分组成。自然风光包括柴河风景区、浩饶山风景区、关门山风景区、秀水风景区、红光(断桥)风景区、成吉思汗旅游区、喇嘛山风景区等一系列景区,其中,久负盛名的柴河风景区为重点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柴河风景区地处原始森林腹地,这里森林茂密,水网如织,山峦叠嶂,动植物种类繁多,由于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形成神奇的火山岩地貌,使这一地区山高谷深,水流湍急,且草木葱茏,花草葳蕤,形成山、水、岩交相辉映、声、色、情浑然一体的独特景观。也因为这里拥有以月亮天池为代表的天池群以及月牙湾、月芽岛等月亮系列景区景点,因此,有“月亮小镇”这一如诗如画的美誉,使这片神奇的土地成为休闲度假、健身养生、浪漫圆梦、休养心灵的极好去处,也是一处天然氧吧。扎兰屯市既具有大兴安岭原始森林磅礴的气势,同时,又具有江南水乡的清幽和俊秀,所有这些构成了比较丰富的城市生态文明资源,是扎兰屯市的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基础。

2森林资源现状及其特点

2.1森林资源现状随着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生态建设和林业经营管理力度的不断加大,扎兰屯市森林资源保护与发展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效,据2012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统计结果,扎兰屯市土地总面积为867988hm2。其中,林地面积580108.0hm2,非林地面积287880.0hm2,分别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66.83%和33.17%。森林覆盖率为55.38%,林木绿化率为58.40%。有林地面积480722.0hm2,占林地面积的82.85%;疏林地面积1016.3hm2,占0.18%;灌木林地面积25158.0hm2,占4.34%;未成林地面积1119.1hm2,占0.19%;苗圃地面积216.6,占0.04%;无立木林地面积4286.2hm2,占0.74%;宜林地面积32112.4hm2,占5.54%;林业辅助生产用地面积35477.4hm2,占6.12%。

2.2森林资源分布特点扎兰屯市位于大兴安岭山地向松嫩平原的过渡地带。西部和东北部低山区森林资源丰富,东南部丘陵区为农林结合区,森林资源相对较少。境内植物种类既有温湿树种和灌草植物,又有寒温性植被。又因山丘起伏,河谷纵横,地形复杂,地带性植被与隐域性的草甸和沼泽植被呈相间分布。森林资源呈不连续分布。有林地共分布有31个植被类型,主要有:胡枝子柞树林、胡枝子黑桦林、杜鹃白桦林、榛子落叶松林、榛子白桦林、榛子黑桦林、榛子柞树林、草类柞树林8个类型,面积占全市有林地的79.66%,蓄积占全市有林地的81.09%。在各植被类型中,草类柞树林占绝对优势,占全市有林地面积的20.54%;其次是胡枝子黑桦林占12.38%。森林资源主要以天然林为主,面积485178.9hm2,占全市林地面积的83.63%;蓄积量20862688m3,占全市活立木总蓄积量的95.72%。

3森林及生态工程建设现状

3.1重点工程概况经调查统计,近年来实施的生态建设面积达到15949.9hm2。其中:三北防护林工程面积2241.9hm2;退耕还林工程面积13355.2hm2;流域治理工程面积28.6hm2;其他林业工程工程面积324.2hm2.

3.2三北防护林工程全市三北防护林工程面积2241.9hm2。其中:有林地面积1135.9hm2,占三北防护林工程林地面积的50.67%;其他灌木林地面积182.4hm2,占8.13%;未成林造林地面积41.7hm2,占1.86%;其他无立木林地面积881.9hm2,占39.34%。

3.3退耕还林工程全市退耕还林工程面积13355.2hm2。已形成有林地面积6392.4hm2,占退耕还林工程林地面积的47.86%;疏林地面积1.5hm2,占0.01%;其他灌木林地面积4069.2hm2,占30.47%;未成林地面积216.2hm2,占1.62%;无立木林地面积2675.9hm2,占20.04%。退耕还林工程中,退耕面积6589.5hm2,占退耕还林工程面积的49.34%;还林面积6765.7hm2,占50.66%。

3.4流域治理和其他林业工程完成流域治理工程面积28.6hm2,其他林业工程面积324.2hm2。

4林业及生态工程建设对森林资源的影响分析

通过对扎兰屯市1997年和2012年的森林资源数据进行动态分析比较,分析林业及生态工程建设对森林资源的影响的动态过程。

4.1林地面积变化林地面积580108.0hm2,与1997年林地面积566188.0hm2比较,增加了13920.0hm2。林地面积增加的主要原因有:退耕还林工程中耕地造林面积6589.5hm2;退耕还林工程荒山造林、三北防护林工程、流域治理、其他林业工程在非林地中造林;实施公益林工程建设后,经过多年封山禁牧,在非林地中天然更新形成了有林地、灌木林地。

4.2蓄积量变化活立木总蓄积量为21796404m3,与1997年为13856861m3相比,增加了7939543m3。通过林业及生态工程建设的实施,提高了林分质量,单位面积蓄积量显著提高。

森林工程论文例2

一、回顾前段创森工作,充分肯定创建成效

全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区、各部门高度重视,精心制定方案,强化工作责任,注重宣传发动,扎实有效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剔除水面后,我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5.56%,城市森林建设38项指标全部达到或超过“国家森林城市”标准。

(一)组织领导坚强有力。自20*年初全市创森动员会议后,各区、市直各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强力推进。一是全面动员发动。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和要求,各区、各部门及时召开常委会、办公会和动员大会,成立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制定实施方案,层层动员部署。二是责任目标落实。市目标办将全市创森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绩效目标管理,制定了目标责任状,确保了创森工作责任落实。三是保障措施到位。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加大综合协调和检查督办力度,确保了创森目标任务的顺利推进。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加大生态建设资金预算,多次协调解决创森规划、建设资金以及工作经费等问题,全力支持创建活动。

(二)三镇绿岛景观提升。中心城区按照见逢插针、增加绿量、完善层次、丰富景观的要求,加大公共休闲绿地和小森林建设。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7.4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9.21平方米。一是城镇绿量质量提高。市园林局大力实施“三小”绿地建设,改造提升道路和社区绿化,开展了送万盆鲜花进社区活动。汉阳区充分利用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契机,加大拆迁建绿力度。青山区调动辖区单位参与绿化建设,提高绿化档次和规模。二是立体绿化加快推进。江岸、江汉、硚口、武昌等区大力开展立交桥、屋顶、墙面、阳台等立体绿化,目前完成垂直绿化1万米长,屋顶绿化近3万平方米。三是湿地水网建设加强。市水务局大力实施江河堤防绿化,提升江滩绿化档次,着力构建生态水网,水岸绿化率达85%。市政府已将《武汉市湿地自然保护区条例(草案)》提请市人大审议,年内有望颁布实施。

(三)城乡绿化整体推进。远城区以森林生态、林业产业、绿色通道和绿色家园工程建设为载体,大力实施植树造林,有力推动了城乡绿化建设。一是生态工程全面完成。结合实施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碳汇造林、低产林改造等国家、省重点生态项目,共完成人工造林12.8万亩。蔡甸、洪山等区完成山体复绿面积约100万平方米。二是绿色家园稳步推进。全面完成20*年度500个建制村村湾绿化任务,植树460多万株。江夏区积极发展花卉苗木产业,重点实施以107国道沿线村湾庭院绿化建设。三是林业产业发展迅猛。全市新建林果茶产业基地5.62万亩,完成低产林改造工程任务3万亩。四是绿色通道进展顺利。已完成绿色通道绿化里程121.1公里,完成主要国省干线行道树的绿化补植长度195公里。

(四)生态文化丰富繁荣。近年来,围绕“创森为了人民、创森依靠人民、创森成果人民共享”的指导思想,广泛深入开展生态文化活动。一是广泛开展义务植树。全市共开辟了17个义务植树点,近400万人参加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江岸区组织开展市民“三自”形式的义务植树活动,认建认养树木和绿地。硚口区组织全省500名“1+8”城市圈共青团干部和青年,种植“城市圈青年友谊林”。二是大力弘扬生态文化。武昌区在辖区范围内开展花园家庭、森林单位、生态社区评选等丰富多彩的生态文化活动。蔡甸区结合义务植树,启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纪念公园建设。东西湖区联合武汉晚报在四季吉祥景区,举办“读者林”义务植树活动,在湖北经济电视台制作播放题为《打造生态人文社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专题片。三是深入开展科普教育。全市建立森林或湿地生态科普教育基地15处,开展了“茶文化节”、“梅花节”、“爱鸟周”等生态科普活动62场,参与活动人数14.3万人次,调动了广大市民参与创森的热情。团市委积极组建“绿色志愿者服务队”,开展创森知识竞赛等活动。市气象局启动实施负氧离子监测工作。市科协在市科普馆组织开展生态文化图片展览。市创森办组织开展摄影大赛、征集创森主题歌曲等活动,生态文化不断得到繁荣发展。

(五)宣传造势氛围浓厚。各区、各部门通过广泛宣传发动,营造了全社会参与创森的浓厚氛围。一是宣传组织有力。市委宣传部成立了创森宣传领导小组,专项制定细化宣传方案,组织市属媒体开辟创森专栏,在武汉电视台播放公益广告,制作播放创森专题片等。二是社会宣传到位。市城管局积极协调户外广告宣传,落实市容环境保洁措施。市教育局以生态文化教育为重点,在中小学广泛开展爱绿植绿护绿宣传活动。市创森办在市交委支持下启动了1.5万台出租车电子显示屏播发创森公益广告。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江汉、武昌、东西湖、江夏、黄陂、新洲等区在重要路段安装了一批大型户外公益广告牌,营造了浓厚的创建氛围。三是媒体宣传深入。省、市新闻媒体在总体规划评审、专家考察评估等活动期间,对我市创森工作作了大量深度报道,有效扩大了创森社会影响,提高了创森知晓率和支持率。

二、全面落实评估意见,纵深推进创森工作

全市上下按照市委、市政府动员会议要求,认真做好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专家考评组的评估工作,考评工作进展顺利。

(一)考察评估情况。6月9日至12日,国家林业局派出综合考察组对我市举办第七届中国城市论坛的综合条件和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进行了全面考察评估。考察组一行先后听取了市政府的工作汇报,实地抽查了我市湖泊湿地及其沿岸绿化、河流水岸整治与绿化、透绿建绿、森林公园建设、通道绿化,以及城市街道、居民小区、郊区农村的绿化情况,查阅了相关文件、图片、数据资料,对市民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考察组各位专家对我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对我市大手笔建设森林生态工程,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等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希望武汉市成为我国森林城市建设的一个样板。考察期间,考察沿线的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江汉、武昌、汉阳、东西湖区以及市公安局、市城管局、市文化局、市旅游局、市卫生局、市接待办等单位为顺利完成考察评估工作做了大量细致而卓有成效的工作。

(二)落实评估意见。考察组在充分肯定我市创森工作成效的同时,对下步创森工作提出了具体建议。各区、各部门要结合实际,抓好整改落实。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城市森林的健康经营。要按照近自然理念来经营道路林带,对已建成的188公里环城林带,在树种选择、配置上,不仅要考虑人的需求,还要考虑鸟类等动物的需求,鸟类及各种生物的丰富,更能体现森林的健康程度。同时还要提前考虑间伐更新的问题,提高森林质量。

二是要进一步注重城市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增加建设更多的森林廊道,满足市民休闲、出行的需要,让森林更好的为市民服务;在六湖连通等湿地水网和湿地公园建设过程中要注意防止血吸虫问题,避免血吸虫进入湖区;对道路林带的树种组成、空间配置要兼顾考虑行车安全和景观效果。

三是要进一步加强对乡村绿化的指导和提高投资比重。要加强对乡村、镇的绿化规划,进一步加大乡村绿化投入,大力推进村湾绿化。同时要多发展林业与果、菜、瓜、药等混作的,具有多种价值的树种。

四是要进一步加强城市水体、山体治理。要加大水岸绿化力度,多应用去污能力强的树种,提高水岸林带质量,充分发挥森林对水质的净化作用。同时要加强市域范围内山体森林资源的保护与恢复,特别是采石场和公路沿线的第一重山体保护和复绿。

五是要进一步加强部门联动,协调城乡绿化管理。森林城市创建不仅仅是一个部门的工作,而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林业、环保、城建、园林、水务、交通、旅游、农业等多部门要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作用,密切配合,协作推动。同时,要从管理机构、绿化规划上进行统筹,改变城乡绿化建设的二元结构,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

(三)考察评估结果。考察评估结束后,考察组在向国家林业局的专题汇报中,明确表示:武汉市具备承办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的条件,城市森林建设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森林城市”的标准,建议在今年底前正式复函,同意湖北省人民政府的申请,2010年上半年在武汉市举办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并授予武汉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7月15日,国家林业局主要领导在“武汉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考察报告”上作出明确批示:“同意2010年上半年武汉市承办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同时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近日,阮成发市长、涂勇副书记、张学忙常委副市长均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创森工作,要求继续做好跟踪落实。

三、全力筹备森林论坛,体现特色办出水平

今天市委、市政府创森工作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我市创森工作重点已经从前期创建阶段转移到论坛筹备阶段,标志着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筹备工作正式启动。举办好论坛既是对我市创森成果的一次检验,也是充分展示武汉形象的机会。按照市领导举办一届高水平、有特色的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的要求,现就论坛前期筹备有关工作简要汇报如下:

(一)确立论坛主题。目前结合我市实际,经多方征求意见,初步拟定了5个备选论坛主题,即:

1、城市森林•两型社会;

2、森林•城市•湿地;

3、城市森林•城市综合竞争力;

4、城市森林•生态文明•科学发展;

5、水乡林城•统筹城乡。

下一步,我们将根据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意见,商国家林业局正式确定论坛主题。

(二)论坛时间地点。拟定于2010年4月下旬在香格里拉大酒店举办论坛。

(三)拟邀参会人员。按照国家林业局的要求,参照历届论坛惯例,论坛参会人员总规模约500人。拟邀参会人员有:国家领导人和主办、承办单位领导;各省(区、市)林业厅(局)长与代表;国内外城市市长及专家、学者代表;企业家、绿色志愿者和市民代表;中央、省、市新闻媒体记者。

(四)论坛组织机构。成立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组织委员会和组委会执行委员会。组委会执行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在市林业局办公,内设综合协调组、接待组、会务组、材料组、宣传组、线路组、外事组和安全保卫组。各组办公地点设在组长所在单位,每组成员由相关部门人员组成。

(五)论坛日程安排。初步拟定日程安排如下:第一天,参会代表报到,下午召开论坛新闻会。第二天,上午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开幕式,下午实地参观考察。第三天,上午召开市长论坛,下午召开专家论坛和闭幕式。第四天,外地代表离汉。

(六)工作进度安排。按照“抓早、抓细、抓实”的要求,我们初步列出了筹备工作时间表,具体进度安排如下:

1、2009年7月份:下旬召开全市论坛筹备工作第一次会议,部署启动论坛筹备工作,讨论、修改论坛工作方案。

2、2009年8月份:制定《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总体工作方案》,商国家林业局确定第七届城市森林论坛主题。

3、2009年9月份:《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总体工作方案》报市委、市政府及国家、省相关部门审批。

4、2009年10月份:召开论坛筹备工作第二次会议,成立综合协调、接待、会务、材料、宣传、线路、外事、安全保卫等8个工作专班,开始运行。

5、2009年11月份:市主要领导在《人民日报》或中央电视台相关栏目发表森林城市建设方面的理论与实践文章或主题节目。编制2010年论坛专项资金预算。

6、2009年12月份:协调国家林业局对省人民政府正式复函,在武汉承办第七届中国森林论坛活动。召开论坛筹备工作第三次会议,全面部署启动论坛会务筹备工作。

7、2010年1至2月:召开论坛筹备工作第四次会议,全面启动论坛对口接待及培训工作。按照一个成员单位对口接待一个省代表团的原则,落实对口接待工作。

8、2010年3月:国家林业局和市政府在京召开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新闻会,启动论坛宣传工作。

9、2010年4月:论坛期间在中央主要媒体对我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进行大篇幅深度报道。

(七)责任分工建议。为了切实做好论坛筹备工作,按照市领导的要求,结合各区、各部门职能,现就有关责任分工提出如下初步建议:

一是关于会务工作安排。由会务组负责。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负责综合协调,具体负责审定市领导论坛讲话稿、演讲稿、致辞等,组织召开协调会,督促协调论坛各项筹备工作。市财政局负责论坛专项经费落实。

二是关于参会人员的邀请。由综合协调组和外事组负责邀请落实。其中国家领导人、国家部委领导,省领导、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相关省、副省级城市林业部门主要领导由国家、省林业局负责邀请。市领导、直辖市、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相关地级市、武汉城市圈城市市长由市政府办公厅负责邀请。市民代表由市林业局负责邀请。有关国外城市市长、领事馆官员、国际组织和国外专家代表由市外事办负责邀请。

三是关于参观活动安排。由线路组负责。市交委负责论坛参观考察用车。市建委负责相关地段市政基础设施维修、临街建筑立面整治等工作。市城管局负责论坛期间夜景灯光照明和户外广告协调等工作。市水务局负责参会代表游览江滩公园的接待等工作。市环保局负责论坛期间环境质量监测和噪音、尾气等污染源的管理。市旅游局负责落实参观讲解员及培训工作,联系接洽与会代表会后参观考察。市园林局负责城区绿化改造、补植等工作。

四是关于会务接待工作。由接待组负责。市卫生局负责卫生防疫、医疗保障工作。市外事办负责落实同声传译和翻译人员等相关外事工作。市文化局负责论坛期间文化活动的组织落实。团市委负责落实绿色志愿者,参与论坛志愿服务工作。

森林工程论文例3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3(c)-0236-01

森林资源作为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怎样对于森林资源的合理采伐成为了关注的焦点。森林采运技术不但是改善森林资源质量,有效加快森林树木生长速度的手段,而且是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的人工元素之一。为了能使森林采运技术和林业生态系统和谐发展,创新新型森林采运技术已经成为林业技术发展的新标杆,森林生态采运技术朝着更加环保,合理以及先进的方向进步。

1 森林生态采运技术理论研究

1.1 采伐方式和设备

森林采伐技术主要分为几种方式,譬如抚育间伐,更新采伐以及低产林改造等等几种,采伐技术的选择使用主要根据当地的林业环境条件来做安排。

1.1.1 择伐

这种森林采伐方法采取的是一种科学的方法,但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一般出现争议,存在方法是否科学合理的情形。

1.1.2 皆伐

皆伐的森林采伐方法是林业部门经过研究和论证总结出来的方法,包括皆伐的森林采伐方法必须适应的10个条件和不能适应的5个条件。

1.1.3 采伐机械设备

森林生态采伐技术中运用采伐机械设备,说到底就是提高森林采伐的速度和效率,一个方面来讲不仅可以提高森林采伐工作人员的安全系数,提高采伐工作的效率,而且在森林树木的保护上,能够避免立木的砸伤率和对留木的保护。

1.2 集材形式,设备以及工艺

1.2.1 集材设备

20世纪70年代末,因为前期对森林没有节制的乱砍乱伐,导致森林原始林面积的存续量急剧递减,而人工培植的树林又进入培养繁殖时期,根据这种情况,我国的林业专业科学工作者研发出许多集材拖拉机,索道设备等等集采设备用于森林生态采伐。

1.2.2 集采方式

普通的集材的技术主要聚焦点在于经济效益的增长,而对于森林资源的生态效益几乎没有关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严峻,森林生态理论随之出现,关于集材作业费用和对环境的破坏程度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在森林的生态采伐研究中取得重大的成果[1]。

1.2.3 集采工艺

传统的集采工艺譬如伐倒木,原木集材工艺等等类型,不仅加大了集材作业的费用成本,而且导致林业土地的土壤中的涵养含量以及成分结构等等发生质的变化,而往往此方面的研究数据缺失。

1.3 布设林道网

当前,人们对于林道网的安排设置方法,林道密度的计算,道路等级的确立以及林业道路的弃养等等一些问题,研究的方面主要还是以经济利益为主,而对于林道网造成生态系统的不利影响却知之甚少。

2 森林生态采运技术遇到的问题

2.1 技术研究创新性欠佳,研究方法不全面

我国对于生态采伐理论和技术的研究还只是停留在表面的阶段,而且都是对于一些特别的林业基地来说的,研究的方法和内容创新性缺失,并且也没有系统的研究方案。对于很多生态采伐理论还只是在基础理论研究时期,譬如集采方式的适用范围,对于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等等。而在实际的采伐过程中,许多的林业企业依然延续使用老套呆板的采集方式,不从实际出发,选择使用一些具有高效率,低费用以及对环境破坏程度较小的集采设备和方式。完全只在乎对于林业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忽略森林采运作业的不合理性对于森林资源的破坏和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干扰,由此,该如何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实质的创新森林生态彩云作业技术,成为林业从业者不断摸索和研究的目标[2]。

2.2 森林资源的利用转向,采伐技术作业系统研究缓慢

我们可以从实际的林业的资源现状和森林木材资源的生产情形来观察,一些林业作业伐区内出现了很大的改革变化,很多林业企业木材的生产总量在逐渐下降,林业工作伐区内出现劳动力过剩的现象。更为严峻的形势是,林业企业并没有创新人工林的集材设备更新,对于人工林的生态系统的和保护稍显滞后。

2.3 木材物流速度落后,生态环境破坏程度大

以前普通的木材物流仅仅考虑森林资源的输送来发展自身,忽视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引起的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木材物流主要是以自身单独物流为主,由于其木材物流理念滞后,不仅导致木材物流行业发展跟不上社会需求猛增,而且对于木材物流的实际运输方式的科学合理化研究很少。传统不合理的林道网密度设置和道路施工已经对于林道两旁的树木生长,森林的生态环境利益的协调发展以及林业物流基础设施的巨大威胁,甚至由于木材采集方式的不科学性造成林业土地的土壤的侵蚀,土地生产力下降以及严重破坏林业整体的生态环境的系统。

2.4 林业部门的重视程度不够,科研投入成本过低

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市场对于木材的需求越来越多,林业政府部门在森林生态采运的科研投入上几乎没有贡献。导致林业生态采运技术相对落后,发展缓慢。

3 森林生态采运的分析对策

3.1 开展跨学科的互补以及攻关研究

森林生态采运技术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作,需要跨学科的共同合作,譬如,林业,水文学,经济学,土木工程学以及生态学等等,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结合理论和实践,创造出一套完整的森林生态采运技术基础理论以及研究方法。

3.2 正确认识我国的森林生态采运技术

森林生态采运技术关键在于能够科学合理的利用森林资源,改善森林的整体质量以及加快森林树林的快速增长。同时也应该避免由于盲目乱砍乱伐导致对于森林资源的过分汲取和对森林生态环境质量的不利影响[3]。

3.3 建立森林生态采运评价标准体系

不可否认,森林生态采运终归是一项人工活动,或多或少地都会对森林的生态系统和森林资源造成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因此,就必须构架一套森林生态采运的评价标准体系,以期来减少森林采运造成的消极影响。这套体系由一级和二级评价系统组成森林生态评价系统,同时在体系评价过程中遵循综合性和操作性的原则。

4 结语

综上所述,森林生态采运工作是一项关乎民生和林业未来发展的系统工程。要求林业行业从业者不断去创新和实践,在夯实的森林采运基础理论指导下,探索出更加高效和完善的森林生态采运技术和方案。

参考文献

森林工程论文例4

一、回顾前段创森工作,充分肯定创建成效

全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区、各部门高度重视,精心制定方案,强化工作责任,注重宣传发动,扎实有效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剔除水面后,我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5.56%,城市森林建设38项指标全部达到或超过“国家森林城市”标准。

(一)组织领导坚强有力。自2008年初全市创森动员会议后,各区、市直各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强力推进。一是全面动员发动。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和要求,各区、各部门及时召开常委会、办公会和动员大会,成立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制定实施方案,层层动员部署。二是责任目标落实。市目标办将全市创森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绩效目标管理,制定了目标责任状,确保了创森工作责任落实。三是保障措施到位。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加大综合协调和检查督办力度,确保了创森目标任务的顺利推进。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加大生态建设资金预算,多次协调解决创森规划、建设资金以及工作经费等问题,全力支持创建活动。

(二)三镇绿岛景观提升。中心城区按照见逢插针、增加绿量、完善层次、丰富景观的要求,加大公共休闲绿地和小森林建设。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7.4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9.21平方米。一是城镇绿量质量提高。市园林局大力实施“三小”绿地建设,改造提升道路和社区绿化,开展了送万盆鲜花进社区活动。汉阳区充分利用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契机,加大拆迁建绿力度。青山区调动辖区单位参与绿化建设,提高绿化档次和规模。二是立体绿化加快推进。江岸、江汉、硚口、武昌等区大力开展立交桥、屋顶、墙面、阳台等立体绿化,目前完成垂直绿化1万米长,屋顶绿化近3万平方米。三是湿地水网建设加强。市水务局大力实施江河堤防绿化,提升江滩绿化档次,着力构建生态水网,水岸绿化率达85%。市政府已将《武汉市湿地自然保护区条例(草案)》提请市人大审议,年内有望颁布实施。

(三)城乡绿化整体推进。远城区以森林生态、林业产业、绿色通道和绿色家园工程建设为载体,大力实施植树造林,有力推动了城乡绿化建设。一是生态工程全面完成。结合实施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碳汇造林、低产林改造等国家、省重点生态项目,共完成人工造林12.8万亩。蔡甸、洪山等区完成山体复绿面积约100万平方米。二是绿色家园稳步推进。全面完成2008年度500个建制村村湾绿化任务,植树460多万株。江夏区积极发展花卉苗木产业,重点实施以107国道沿线村湾庭院绿化建设。三是林业产业发展迅猛。全市新建林果茶产业基地5.62万亩,完成低产林改造工程任务3万亩。四是绿色通道进展顺利。已完成绿色通道绿化里程121.1公里,完成主要国省干线行道树的绿化补植长度195公里。

(四)生态文化丰富繁荣。近年来,围绕“创森为了人民、创森依靠人民、创森成果人民共享”的指导思想,广泛深入开展生态文化活动。一是广泛开展义务植树。全市共开辟了17个义务植树点,近400万人参加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江岸区组织开展市民“三自”形式的义务植树活动,认建认养树木和绿地。硚口区组织全省500名“1+8”城市圈共青团干部和青年,种植“城市圈青年友谊林”。二是大力弘扬生态文化。武昌区在辖区范围内开展花园家庭、森林单位、生态社区评选等丰富多彩的生态文化活动。蔡甸区结合义务植树,启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纪念公园建设。东西湖区联合武汉晚报在四季吉祥景区,举办“读者林”义务植树活动,在湖北经济电视台制作播放题为《打造生态人文社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专题片。三是深入开展科普教育。全市建立森林或湿地生态科普教育基地15处,开展了“茶文化节”、“梅花节”、“爱鸟周”等生态科普活动62场,参与活动人数14.3万人次,调动了广大市民参与创森的热情。团市委积极组建“绿色志愿者服务队”,开展创森知识竞赛等活动。市气象局启动实施负氧离子监测工作。市科协在市科普馆组织开展生态文化图片展览。市创森办组织开展摄影大赛、征集创森主题歌曲等活动,生态文化不断得到繁荣发展。

(五)宣传造势氛围浓厚。各区、各部门通过广泛宣传发动,营造了全社会参与创森的浓厚氛围。一是宣传组织有力。市委宣传部成立了创森宣传领导小组,专项制定细化宣传方案,组织市属媒体开辟创森专栏,在武汉电视台播放公益广告,制作播放创森专题片等。二是社会宣传到位。市城管局积极协调户外广告宣传,落实市容环境保洁措施。市教育局以生态文化教育为重点,在中小学广泛开展爱绿植绿护绿宣传活动。市创森办在市交委支持下启动了1.5万台出租车电子显示屏播发创森公益广告。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江汉、武昌、东西湖、江夏、黄陂、新洲等区在重要路段安装了一批大型户外公益广告牌,营造了浓厚的创建氛围。三是媒体宣传深入。省、市新闻媒体在总体规划评审、专家考察评估等活动期间,对我市创森工作作了大量深度报道,有效扩大了创森社会影响,提高了创森知晓率和支持率。

二、全面落实评估意见,纵深推进创森工作

全市上下按照市委、市政府动员会议要求,认真做好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专家考评组的评估工作,考评工作进展顺利。

(一)考察评估情况。6月9日至12日,国家林业局派出综合考察组对我市举办第七届中国城市论坛的综合条件和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进行了全面考察评估。考察组一行先后听取了市政府的工作汇报,实地抽查了我市湖泊湿地及其沿岸绿化、河流水岸整治与绿化、透绿建绿、森林公园建设、通道绿化,以及城市街道、居民小区、郊区农村的绿化情况,查阅了相关文件、图片、数据资料,对市民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考察组各位专家对我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对我市大手笔建设森林生态工程,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等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希望武汉市成为我国森林城市建设的一个样板。考察期间,考察沿线的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江汉、武昌、汉阳、东西湖区以及市公安局、市城管局、市文化局、市旅游局、市卫生局、市接待办等单位为顺利完成考察评估工作做了大量细致而卓有成效的工作。

(二)落实评估意见。考察组在充分肯定我市创森工作成效的同时,对下步创森工作提出了具体建议。各区、各部门要结合实际,抓好整改落实。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城市森林的健康经营。要按照近自然理念来经营道路林带,对已建成的188公里环城林带,在树种选择、配置上,不仅要考虑人的需求,还要考虑鸟类等动物的需求,鸟类及各种生物的丰富,更能体现森林的健康程度。同时还要提前考虑间伐更新的问题,提高森林质量。

二是要进一步注重城市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增加建设更多的森林廊道,满足市民休闲、出行的需要,让森林更好的为市民服务;在六湖连通等湿地水网和湿地公园建设过程中要注意防止血吸虫问题,避免血吸虫进入湖区;对道路林带的树种组成、空间配置要兼顾考虑行车安全和景观效果。

三是要进一步加强对乡村绿化的指导和提高投资比重。要加强对乡村、镇的绿化规划,进一步加大乡村绿化投入,大力推进村湾绿化。同时要多发展林业与果、菜、瓜、药等混作的,具有多种价值的树种。

四是要进一步加强城市水体、山体治理。要加大水岸绿化力度,多应用去污能力强的树种,提高水岸林带质量,充分发挥森林对水质的净化作用。同时要加强市域范围内山体森林资源的保护与恢复,特别是采石场和公路沿线的第一重山体保护和复绿。

五是要进一步加强部门联动,协调城乡绿化管理。森林城市创建不仅仅是一个部门的工作,而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林业、环保、城建、园林、水务、交通、旅游、农业等多部门要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作用,密切配合,协作推动。同时,要从管理机构、绿化规划上进行统筹,改变城乡绿化建设的二元结构,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

(三)考察评估结果。考察评估结束后,考察组在向国家林业局的专题汇报中,明确表示:武汉市具备承办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的条件,城市森林建设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森林城市”的标准,建议在今年底前正式复函,同意湖北省人民政府的申请,2010年上半年在武汉市举办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并授予武汉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7月15日,国家林业局主要领导在“武汉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考察报告”上作出明确批示:“同意2010年上半年武汉市承办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同时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近日,阮成发市长、涂勇副书记、张学忙常委副市长均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创森工作,要求继续做好跟踪落实。

三、全力筹备森林论坛,体现特色办出水平

今天市委、市政府创森工作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我市创森工作重点已经从前期创建阶段转移到论坛筹备阶段,标志着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筹备工作正式启动。举办好论坛既是对我市创森成果的一次检验,也是充分展示武汉形象的机会。按照市领导举办一届高水平、有特色的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的要求,现就论坛前期筹备有关工作简要汇报如下:

(一)确立论坛主题。目前结合我市实际,经多方征求意见,初步拟定了5个备选论坛主题,即:

1、城市森林•两型社会;

2、森林•城市•湿地;

3、城市森林•城市综合竞争力;

4、城市森林•生态文明•科学发展;

5、水乡林城•统筹城乡。

下一步,我们将根据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意见,商国家林业局正式确定论坛主题。

(二)论坛时间地点。拟定于2010年4月下旬在香格里拉大酒店举办论坛。

(三)拟邀参会人员。按照国家林业局的要求,参照历届论坛惯例,论坛参会人员总规模约500人。拟邀参会人员有:国家领导人和主办、承办单位领导;各省(区、市)林业厅(局)长与代表;国内外城市市长及专家、学者代表;企业家、绿色志愿者和市民代表;中央、省、市新闻媒体记者。

(四)论坛组织机构。成立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组织委员会和组委会执行委员会。组委会执行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在市林业局办公,内设综合协调组、接待组、会务组、材料组、宣传组、线路组、外事组和安全保卫组。各组办公地点设在组长所在单位,每组成员由相关部门人员组成。

(五)论坛日程安排。初步拟定日程安排如下:第一天,参会代表报到,下午召开论坛新闻会。第二天,上午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开幕式,下午实地参观考察。第三天,上午召开市长论坛,下午召开专家论坛和闭幕式。第四天,外地代表离汉。

(六)工作进度安排。按照“抓早、抓细、抓实”的要求,我们初步列出了筹备工作时间表,具体进度安排如下:

1、2009年7月份:下旬召开全市论坛筹备工作第一次会议,部署启动论坛筹备工作,讨论、修改论坛工作方案。

2、2009年8月份:制定《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总体工作方案》,商国家林业局确定第七届城市森林论坛主题。

3、2009年9月份:《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总体工作方案》报市委、市政府及国家、省相关部门审批。

4、2009年10月份:召开论坛筹备工作第二次会议,成立综合协调、接待、会务、材料、宣传、线路、外事、安全保卫等8个工作专班,开始运行。

5、2009年11月份:市主要领导在《人民日报》或中央电视台相关栏目发表森林城市建设方面的理论与实践文章或主题节目。编制2010年论坛专项资金预算。

6、2009年12月份:协调国家林业局对省人民政府正式复函,在武汉承办第七届中国森林论坛活动。召开论坛筹备工作第三次会议,全面部署启动论坛会务筹备工作。

7、2010年1至2月:召开论坛筹备工作第四次会议,全面启动论坛对口接待及培训工作。按照一个成员单位对口接待一个省代表团的原则,落实对口接待工作。

8、2010年3月:国家林业局和市政府在京召开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新闻会,启动论坛宣传工作。

9、2010年4月:论坛期间在中央主要媒体对我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进行大篇幅深度报道。

(七)责任分工建议。为了切实做好论坛筹备工作,按照市领导的要求,结合各区、各部门职能,现就有关责任分工提出如下初步建议:

一是关于会务工作安排。由会务组负责。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负责综合协调,具体负责审定市领导论坛讲话稿、演讲稿、致辞等,组织召开协调会,督促协调论坛各项筹备工作。市财政局负责论坛专项经费落实。

二是关于参会人员的邀请。由综合协调组和外事组负责邀请落实。其中国家领导人、国家部委领导,省领导、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相关省、副省级城市林业部门主要领导由国家、省林业局负责邀请。市领导、直辖市、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相关地级市、武汉城市圈城市市长由市政府办公厅负责邀请。市民代表由市林业局负责邀请。有关国外城市市长、领事馆官员、国际组织和国外专家代表由市外事办负责邀请。

三是关于参观活动安排。由线路组负责。市交委负责论坛参观考察用车。市建委负责相关地段市政基础设施维修、临街建筑立面整治等工作。市城管局负责论坛期间夜景灯光照明和户外广告协调等工作。市水务局负责参会代表游览江滩公园的接待等工作。市环保局负责论坛期间环境质量监测和噪音、尾气等污染源的管理。市旅游局负责落实参观讲解员及培训工作,联系接洽与会代表会后参观考察。市园林局负责城区绿化改造、补植等工作。

四是关于会务接待工作。由接待组负责。市卫生局负责卫生防疫、医疗保障工作。市外事办负责落实同声传译和翻译人员等相关外事工作。市文化局负责论坛期间文化活动的组织落实。团市委负责落实绿色志愿者,参与论坛志愿服务工作。

森林工程论文例5

1.1实现图形与属性数据同步更新

地理信息系统冲破了传统的更新局限,无论是人为破坏还是自然灾害,一旦森林资源出现变动,地理信息系统都能对图形与属性数据进行同步更新。同时,还能借助遥感技术将图像的属性信息充分的体现出来,使管理者能掌握森林中发生变化的地区信息,并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1.2实现资源统计报表与图形输出

地理信息系统可通过GIS生成资源数据统计报表,并通过制图功能将相关图件打印出来,这有利于管理者根据相关数据作出决策,从而推动森林资源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1.3实现属性与图形数据双向查询

地理信息系统能实现属性与图形数据双向查询,不仅可查询小班和林班的统计数据,还可查询相关图元,以获取相应的小班和林班数据。查询结果可通过多种方式体现出来,如:统计图、地形图等。将属性与图形数据相互联结,有利于随时掌握森林资源情况,并及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从而推动森林资源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2地理信息系统在森林资源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2.1预防火灾等自然灾害

森林资源的管理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尤其是火灾。将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在森林资源管理中可起到预防火灾的作用,还能对森林资源状态和森林数据进行实时监测,一旦发现火点及时发出警报,利用遥感技术定位火点的具体方位,从而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2.2构建档案管理库

数据库在森林资源档案管理工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实现动态管理森林资源的目标,应以小班为基本单位构建档案管理库,及时更新其中的数据,使数据管理体系更加科学合理。但这种管理手段也存在很多弊端,它在统计信息时只能借助相关数据来进行查询,而且在制作图件时,依然采用传统的绘制手法,这对统计信息与小班属性数据同步来说非常不利。将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在森林资源管理中能实现图形与属性数据的相互融合,从而大幅提高森林资源档案管理水平。

3地理信息系统在森林结构调整中的应用

3.1森林的林种结构调整

在对公益林进行规划时,应利用缓冲分析法,明确防护林的比例和分布范围。从森林资源分布状况入手,分析相关的空间属性,并通过立体三维图像的形式体现出来,使管理者能直观掌握森林的多种地貌状况,这对林种结构调整起着积极作用。

3.2森林的年龄结构调整

地理信息系统能借助GIS和相关技术明确森林的年龄结构。同时,还能为管理者提供森林调整方案,并根据龄组法调整龄组结构,不断催熟林木,使管理更加科学,将林地的生产潜力发挥到最佳。

4地理信息系统在森林经营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森林经营规划设计管理涉及方方面面且非常烦琐,只有将其做好才能保证森林资源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从而为森林经营工作的生产和实践奠定坚实基础。在森林经营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要想获取具体森林数据和图像资料必须借助森林数据库进行查询,同时对林业生产进行科学合理的指导。这些数据大多都是森林树种的各种基本数据及一些地形地貌的图像资料,如:自然天气状况图、林木种类分布图及地形地貌状况图等。目前,管理者依然采用传统的人工手段来采集数据,需要管理人员到实际地点进行勘测并记录好相关数据信息。这不仅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还阻碍了森林资源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将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在森林资源管理当中能大幅提高森林资源的经济效益。若想具体规划林区道路,可先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对相关数据进行科学分析,使规划的道路网科学合理,再计算出对应的工程量,设计出具体规划图形,为道路施工人员提供规划方案。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可有效分析宜林地数据,从而为造林作业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5地理信息系统在天然林保护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天然林在森林资源中占据着关键地位,尤其是天然林保护工程,它与诸多行业领域均有所关联。该工程操作较烦杂,增加了施工人员的工作难度,使工作时间不断延长,导致大多数管理人员受到牵制,从而造成管理成效不够显著。地理信息系统能让管理者充分掌握天然林的整体状况,若发生动态变化能及时处理。

6结语

总而言之,在现代林业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地理信息系统被广泛应用在森林资源管理当中。它革新了传统的森林资源管理手段,实现图形与属性数据同步更新和属性与图形数据双向查询,大幅提升了森林资源管理成效,从而推动森林资源管理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王唤良,张贵,杨志高,等.3S技术支持下的森林资源管理及GIS专业教育[C]//首届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教育研讨会论文集,2003.

[2]史俊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的进展[C]//中国地理信息产业论坛暨第二届教育论坛就业洽谈会论文集,2009.

[3]张新长,张青,马林兵,等.中山大学地理信息系统学科的崛起[C]//中国地理信息产业论坛暨第二届教育论坛就业洽谈会论文集,2009.

[4]彭秀英,万剑华,范士杰,等.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探索[C]//中国地理信息产业论坛暨第二届教育论坛就业洽谈会论文集,2009.

[5]薛刚.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技术与发展动态[C]//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2002.

[6]王平,刘慧平,潘耀忠,等.中国地理信息系统教育现状分析与政策建议[C]//首届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教育研讨会论文集,2003.

[7]马大喜,刘昭华,陈龙泉,等.优化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教学计划设计[C]//首届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教育研讨会论文集,2003.

[8]刘耀林,杜清运.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发展与教学计划的优化设计的思考[C]//首届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教育研讨会论文集,2003.

[9]王祥.地理信息系统在森林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广东科技,2014,(08):169-170.

森林工程论文例6

1.森林调查的内涵

顾名思义,森林调查,就是调查森林,即按照营林造林的目的要求,以系统论的指导理念和方法,通过采集、预测、处理与森林资源有关的信息,从而为制定森林工业和林业工程的方针政策和科学经营森林提供依据。森林调查从调查目的、调查对象范围的角度可分为国家森林调查、森林规划调查和作业设计调查。国家森林调查就是以国家和省份为对象的森林调查,为了掌握调查区域内森林资源的宏观状况。而以经营森林的企事业单位和行政区县和乡镇为对象的则属于森林规划调查。本文所立足的西安市长安区森林调查便属于这种规划类调查,其目的在于为区县级别的林业区划以及相关企事业单位的森林经营和规划编制森林经营方案提供依据,制定生产计划。

2.森林调查的必要性

本文所要专门论述的是针对西安市长安区的区县森林规划调查,这种调查是基于百多年来森林调查手段和方法的科学化之路的发展。形成于19世纪初欧洲的森林调查技术及相关设施,在经历了工业化对森林资源的改造和对象化之后,自身无论在理念还是方法上都得到了全面的提升。而到了20世纪70年代,伴随着森林科学的发展以及信息数字化系统的成熟,森林调查的手段更加臻于完善,如建立健全森林资源数据库。而工业化对森林资源最明显的影响则是日渐减少的资源与能源,以及日益恶化的环境污染等世界性危机,因此原先属于区县层次的森林规划调查现已经无法掌握全局,而仅供林业基层单位的森林调查。因此出于对森林的经济、生态与社会作用多层关系的重估,国家森林系统重新复查了起源于l9世纪欧洲的森林检查法并加以利用,发展成为具全国速度和范围的森林资源持续性调查格局。这种格局对于西安市长安区营林造林的区位价值来说,意义非凡。

3.森林调查对长安区营林造林工作的作用分析

作为西安市乃至整个陕西省的营林造林重点区域,长安区的森林资源及其生态建设早在2001年便实现了一定层次的发展,在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建设相结合的背景下推进绿化造林工作与道路建设相结合工程,而对春秋季这一植树造林的绝佳时机进行有效利用,推进造林工程的集中高效实施。截止2012年上半年,投资超过10082.8万元,天然林保护工程完成封山育林5866.6公顷、人工造林2933.3公顷,大绿工程完成造林5066.6公顷,退耕还林工程完成封山育林造林4060公顷,同时还完成了623.8公顷的平原道路绿化工程,雁引、环山两条大型主干公路都实现了全面绿化,这些工程项目构成了长安区城市森林生态廊道基本形成的明确标志。长安区营林造林工程取得这些成绩,都与目标明确、定位精准、投资适度、管理科学的森林调查关系密切,甚至可以说是推动和促进。

3.1森林调查的战略计划性对营林造林的前瞻性指导

森林调查是为了更好更科学更高效的营林造林,是为了利用好现有森林资源,从而长久保护和合理开发,节流的同时开源,通过提高林木生长量来不断扩大资源。因此针对长安区森林资源分布的实际,森林调查的计划要体现系统的前瞻性,大体上要包括这些内容:一是林区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二是林地区划;三是采伐方式和采伐量;四是迹地更新和宜林荒山荒地造林;五是种源和种苗;六是次生林抚育和低产林改造;七是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八是野生经济动植物资源及具有其他优势的自然资源;九是建立科学的实验样地,以指导营林生产;十是不同立地类型的林木生长率[2]。这是基于森林规划调查的通行原则内容和长安区森林实情确定的具有代表性的调查计划和重点,而明确了这些之后,还要定位调查规划设计的深度,也就是要预测一下调查想要达到的一个什么程度,这种预测和假定需要根据长安区各个不同林地区域、不同类型的设计和承包单位的营林技术措施、典型设计的需要作为基本的参考坐标,旨在确保提出的关键性技术措施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3.2森林调查的系统策略性对营林造林的实效性执行

在明确宏观整体上的规划之后,需要对这些目标进行拆分和执行。首先,对长安区林地自然与经济条件的调查与评估。在掌握林区的地质地貌、气候、土壤和水文等自然条件的宏观基础上,有意识整合森林植被结构与分布以及潜在生产力功能等因素。于此同时,掌握林区的自然人口与劳力构成、林业和农副业等产品、交通运输条件以及相关经济状况。通过对调查得来的大量资料的整理与分析,结合科学的规矩论据,用于指定营林造林的技术措施。其次,对长安区林地进行区域划分尤其是经营区的确定。根据立地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经营方向的一致性划分。比如,针对长安区森林资源交通方便、立地条件好的特点,可明确定位为速生丰产林经营区,从而进行文明谨慎的集约型经营。再次,严格限定长安区森林资源的采伐方式和采伐量。可以通过对成过熟林分的林地立地更新和树种演替规律、林层和林龄结构、林木生长状况和林地立地条件、树种的林学生态学特性等方面的掌握,还要调查不同年代、不同采伐方式迹地上保留木的生长状况,以及森林更新和立地条件的变化等,以便从过去的采伐迹地调查中,找出采伐量失控、采访方式粗放等问题的症结。最后,结合长安区实际条件建立科学试实验样地,发挥林科院、林业局及林场研究所的作用,建立一批具有一定水准的实验样地,通过对长安区森林资源特定区域长期的、有针对性的对比性实验,从而提炼出可供该林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营林造林模式,从而总结出符合当地长安林区情况和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高,以及行之有效的营林技术措施,以指导林业生产、检查提出的营林技术措施是否正确。科学兴林,这也是当前最具有说服力的营林造林指导方式,是森林工业科学化的客观要求。

【参考文献】

[1]张黎莉.森林调查的目的和意义[J].科技创新导报,2011(12).

森林工程论文例7

1生态健康

生态健康与生态系统健康应该是同一个定义:生态系统是一个庞大复杂的有机体;生态健康是指生态系统具有稳定和谐的组织结构、较强的活力和恢复力、畅通的生态流,对相邻的系统没有侵害作用。显然,健康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理想状态,人类作为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主动介入生态健康管理,就是要维护生态系统的健康。

2森林健康

森林健康是指森林生态系统具有稳定和谐的森林结构,较强的抗灾能力,并能为人类提供较多的生态服务功能和森林物质产品。

2.1森林健康管理

森林健康管理,就是为了维护、促进或恢复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而采取的措施;森林健康管理的目的是提高森林生态系统抗逆能力,增强维持森林系统稳定性与和谐性,除去或避免系统中或系统外危害森林健康的因素,创建有利于森林生态健康的良好环境条件,使森林提供更多的服务功能。

2.2森林健康管理目标与措施

森林健康管理的目标,就是通过森林健康管理,让不健康的森林逐步恢复健康,让健康的森林持续健康,让新培育的森林从开始就保持健康。健康的森林应在森林经营管理的过程中,一些生物和非生物的因素不会威胁和影响到现在或将来森林经营管理的目标。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能够在维持其多样性和稳定性的同时,又能持续满足人类对森林的生态、社会和经济需求。

森林健康经营要点是健康经营规划,把健康的思想贯穿到森林生态系统经营全过程:火险管理,包括可燃物处理、火险分级、杜绝野火、控制火烧等内容;林业有害生物管理;森林健康系统监测与评价,在全国建立森林健康监测计划,为国家制订政策提供森林状况和变化趋势的信息资料;人为促进的生态系统自然修复方法,即天然林以自然修复为主,人工林以近自然经营为主,注重游憩功能、公众参与和环保意识教育。

3林业有害生物管理

有害生物管理是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生态健康原理,采用先进的生物管理学手段和有害生物调控技术与策略,对有害生物实施科学控制,维护生态系统的健康。

林业有害生物管理是运用森林健康理论,采取先进的生物管理学手段和有害生物调控技术与策略,对林业有害生物实行有效管理,预防森林生物灾害发生,维护生态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

森林健康理论是一种新的森林经营管理理念,它不仅是今后森林经营管理的方向和工作目标,而且对林业有害生物管理工作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传统的森林病虫害防治理论是把森林病虫草作为工作目标,森林健康理论则是把培育健康的森林作为工作的主要目标。这样,就把森林的病虫草火等灾害的防治上升到森林保健的思想高度,体现了生态学思想,从根本上解决了森林病虫草火防治的可持续控制问题,使森林病虫草火防治工作的指导思想向更高的层次转变,使森防工作者一跃成为森林的保健工作者。

4林业有害生物管理策略

人类在管理有害生物的漫长过程中,逐渐懂得了有害生物的有害性不是绝对的道理,管理理论由“斗争”逐渐转变为科学管理,管理策略逐步完善,走过一条由有害生物的单一防治到综合防治,由综合防治再到综合治理的发展历程。这个发展历程标志着人类对有害生物的认识和对有害生物防治理论的探索和提高。但是,这些理论都没有突破“被动”防治的框框,局限在“防灾救灾”的范围内。因此,笔者认为,林业有害生物管理应该以森林健康理论为基础,采取“营林为主,适当干预,精密监测,精确管理”的管理策略,对林业有害生物实施有效管理。

4.1营林为主,培育健康的森林

将林业有害生物管理工作贯穿于营林工作始终,也就是说,从种苗开始,一直到抚育管理、采伐更新,将培育健康森林作为营林主要目标:科学划分立地类型,实施标准化造林;以地带性植被为主,建立多类型植被;因地制宜,乔灌草结合,合理搭配;加强种子繁育和苗木培育工作,促进遗传多样性;加大现有林扶育力度,及时伐除病弱木,增强森林抗逆能力;提高低产林改造强度,更新老虫源地森林,提高森林生态系统活力;改善现有林木采伐方式,禁止皆伐和“拔大毛”式采伐方式;对天然林减少人为干扰,以防止外来物种入侵为主,保护原生植被;加强检疫执法,防止林业有害生物扩散和外来有害生物入侵。

4.2以生态调控手段为主,对造成灾害的林业有害生物进行适当干预

对已经造成灾害的林业有害生物,采取生态学调控手段,进行必要的防治;暴发成灾的,有必要时,选用针对性强的、不伤害非靶标生物的无公害药剂,采取先进的施药措施,进行人工防治,禁止使用杀虫(菌、草)广的药剂,尽量不要采用全面布撒的施药方式,以免伤害非靶标生物,并造成面源污染;对一些危险性有害生物,加强监管力度,及时发现,及时根除。

4.3精密监测,精确管理

精密监测、精确管理的目的就是对生态系统实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非健康生态系统,采取先进的生物管理措施,及时、快速地恢复“患病”生态系统的健康;或者对处在健康、亚健康状态的生态系统,采取一定的、合理的措施,维护生态系统保持在比较稳定的健康状态。也就是说,有害生物的“双精”管理(精密监测,精确管理),不仅仅是要克服被动防治和单种防治带来的弊端,更重要的是维护生态系统的健康。

参考文献

[1] 张国庆.生态健康与有害生物管理[J].中国园艺文摘,2008(3):40-41.

[2] 张国庆.生物灾害管理理论研究[J/OL].科学网,[2008-04-30].

[3] 张国庆.林业生物灾害防治组织与管理[J/OL].科学网,[2008-04-15].

[4] 张国庆.论有害生物的“双精”管理[J/OL].科学网,[2007-08-23].

[5] 张国庆.林产品标识溯源系统框架设计[J/OL].科学网,[2008-01-09].

[6] 张国庆.和谐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J/OL].科学网,[2007-12-15].

[7] 张国庆.林业生物灾害防控的法律保障[J/OL].科学网,[2007-11-02].

森林工程论文例8

高等教育如何面向21世纪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是目前各级教育部门所关心的重点当前正值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之际,生态环境建设工程是西部大开发的主战场。对此,高等农林院校肩负着重大的历史责任。科教兴国、科教兴农,新时期对高等农林院校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级专门人才,各高等院校纷纷进行了教学改革。“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改革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展开的。 

(一)“森林培育学”课程简介 

“森林培育学”课程是高等农林院校林学、森林资源与环境等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主要讲述造林树种的良种生产、壮苗培育、人工林营建、森林抚育的理论与技术。其内容涉及从林木种子和苗木培育、植树造林到幼林抚育、森林经营的森林培育全过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常用造林树种的良种、壮苗生产及人工林营建和抚育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技能,并能独立进行苗圃规划、苗木繁殖、种子生产、种子检验、苗木质量检验、苗圃管理、造林规划、植树造林、幼林抚育、森林采伐等林业生产环节。 

随着林业科学研究的发展和深入,计算机技术、生物技术、农业工程技术等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林业生产中,各地涌现出许多新的育苗和造林技术,新技术在规模化生产中作用突出。为了更好地服务教学,丰富教学手段,反映学科新发展、新技术,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使学生了解国内外学科发展的动态,培养实用创新型林业科技人才,“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森林培育学”教学的目标和指导思想 

森林是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人类宝贵的再生资源,担负着改善生态环境、提供木材和林副产品、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多重责任。森林培育学(Silvicult-ure)是研究森林培育理论与技术的学科,内容涵盖森林培育的基本原理、人工林培育技术、森林抚育管理技术等,不仅包含人工林营建的理论与技术,而且也涉及到天然林培育。“森林培育学”课程与植物学、土壤学、植物生理学、树木学、林木育种学、森林生态学等学科密切相关,实践性强。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在介绍森林培育学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重点讲授森林培育的理论与技术,使学生明确我国造林工作的方针,系统掌握森林培育的原理与技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该课程的教学在强调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实验教学相结合的同时,尤其要充分考虑该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并利用计算机技术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森林培育学”教学的实施 

目前,全国通用的森林培育学教材是由北京林业大学组织编写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森林培育学》(沈国舫,2001年,中国林业出版社)。该教材与原来的教材《造林学》(孙时轩,1992年第二版,中国林业出版社)相比,在体系上变动较大,在内容上也有较大的修改和补充。虽然课程的总体内容还是以林木种苗生产、人工林营建、森林抚育与更新为主,但是在理论部分增加了能反映最新研究进展与成就的内容,删减了具体操作技术的细节。例如,增加了“国家林业重点工程与森林培育”的内容,补充了农林复合经营、森林立地、封山育林等内容,使该课程的教学内容能够适应现代林业发展的需要。随着本科教学改革的深入,各林业院校在“森林培育学”课程的教学计划与实施等方面略有不同,但课时数普遍压缩较多。为了确保“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的顺利实施和提高教学效果,笔者对“森林培育学”课程的教学环节进行了总结,如图1所示。笔者认为在教学计划与教学实施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在课程教学计划中,应保证先学习树木学、森林生态学课程,再学习“森林培育学”课程;(2)由于该课程中的“森林抚育采伐与更新”部分与森林经营学、森林经理学课程中的内容存在雷同,所以在开设森林经理学、森林经营学课程的院校,可将该课程中的“森林抚育采伐与更新”内容删减:(3)教学场所强调教室、实验室、实习基地、生产和科研现场相结合:(4)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兴趣与爱好,成立课程兴趣小组,布置课程小论文,鼓励学生参加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调查、科研试验,以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提高实践技能。 

 

(四)“森林培育学”课程改革的内容 

1.修订教学计划 

根据我校原有的教学计划,“森林培育学”课程的教学时数为70学时,课程教学实习为1周。鉴于该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笔者建议教学时数增加到80~90学时(包括实验学时),其中理论教学60~70学时,实验14~20学时。教学实习由原来的集中实习改为分散实习,总计2~周,由任课教师根据育苗生产环节和当地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实习时间和地点,采取参观、实地调查、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尽量使学生多接触、多了解各个生产环节,掌握主要的技术环节。通过边上课边实习,使学生在实习中及时“消化、吸收”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学到更多知识。根据该课程的教学目标,笔者认为不可忽略的几个重点实习环节是:苗圃规划、母树调查与产量调查、采种、播种育苗过程、扦插育苗过程、苗木施肥、间苗、移植、苗木截根、起苗、分级、产量统计;造林规划与设计、造林整地、立地调查、密度效应调查、农林复合经营调查与设计、混交林调查与设计、直播造林、植苗造林等。

2.丰富教学内容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林业技术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常规技术已经在生产中普及。因此,在该课程的教学中,应增加种子休眠解除理论与技术、设施育苗理论与技术、容器育苗理论与技术、组培育苗、苗木施肥技术、植物激素在森林培育中的应用、现代林业技术动态、径流林业、生态林业、抗旱造林技术等,以丰富教学内容,适应现代林业发展的需要。另外,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在课程教学中,可以对章节安排顺序进行调整,按照林木种子和苗木培育、人工林营建、幼林抚育的序列进行讲授。 

3.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我们迎来了新的历史时期——信息时代。目前计算机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的生产、科研中,也为高等教育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机遇。特别是近年来国内外已经编制发行了许多幼儿、中小学课程的教学多媒体光盘,计算机辅助教学取得了瞩目成绩。但是,由于大中专学校的许多课程专业性强,所以有关专业课的教学多媒体软件还不多。 

利用计算机技术制作幻灯片、多媒体光盘,并在教学中应用,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丰富教学内容,扩大学生知识面,对培养跨世纪新型实用人才具有实际意义。目前,我国已经启动了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工程。林业院校已制作了果树修剪学、森林经理学、森林病理学、植物学等课程的多媒体教学光盘。这些精品课程以网络为基础,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例如,江西农业大学已经制作完成了森林培育学网络教学课件,内容安排合理、完善,条理清晰,目标明确,并配有复习思考题,大大推动了该课程的网络教学进程。美中不足的是课件中图片、动画太少,多为文字描述。所以,笔者认为,森林培育学的理论教学应以现有的计算机设备为基础,结合Powerpoint、Autherwar等多媒体软件,制作图文并茂、声像具备的教学幻灯片和多媒体光盘,从而改变“黑板+粉笔”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森林工程论文例9

中图分类号:S762.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引言

林火是全球大多数森林生态系统中一个重要干扰因子,也是森林生态系统演替过程的潜在威胁,联合国已把大面积森林火灾列为8大自然灾害之一,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异常,高温、干旱、大风和暖冬等极端天气明显增多,伊春市也相继出现持续干旱、高温、大风天气,导致森林火险等级居高不下,季节性特征不明显,防火期延长,森林火灾频发。

伊春林区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地处黑龙江和松花江两大水系之间的小兴安岭腹地,与俄罗斯隔江相望,边境线长249.5公里,小兴安岭纵贯全境,施业区划面积4万平方公里,其中有林地面积313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2.23亿立方米,森林覆被率84.5%。是我国重点林区之一。拥有亚洲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红松原始林,森林类型是以红松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蓄积量较多的树种有红松、云杉、冷杉、兴安落叶松、樟子松、水曲柳、黄菠萝等,藤条灌木遍布整个施业区,各种珍惜名贵的针阔叶树种达110余种。素有“祖国林都”、“红松故乡”的美誉,也是松嫩平原的天然屏障。

伊春林区冬季严寒多雪,夏季多雨凉爽,春秋多风少雨,气候干燥。年均温度0℃左右,最低气温为-43℃,最高气温为33℃,全年无霜期在100~120天,属寒温带气候。年降水量在600mm~700mm之间,其中60%左右集中在七、八月份,四、五、九、十月份,降水量仅占全年的15%左右,且多西南大风。加之这四个月的日照长,蒸发量大,形成了伊春林区春秋两季森林防火期。

从伊春林区开发建设至今,森林火灾一直是破坏森林资源的首要灾害。据统计,自1953年至2000年的48年间,全市共发生森林火警、火灾2150起。其中,重大森林火灾118起,特大森林火灾51起,过火总地面积达129.9万公顷,损失巨大,森林火灾已成为伊春市经济建设发展的重大隐患。

2.伊春林区森林火灾火情特点

2.1森林火灾火情发生时间

据统计,伊春林火从记载以来的1953年到1987年,大致发生火情都在3至6月和9至11月。1988年以来到目前的20多年间,全市共发生533起火警火灾。

其中4月份为122起,5月份为187起,6月份为125起;9月份18起;10月份72起;11月份1起。从整体看,春季发生火情明显多于秋季,春季以4、5、6月份多,其中5月份最多。

2.2森林火灾火情发生的火源及位置

根据数据统计分析,伊春林区的第一大火源是吸烟,第二大火源是烧荒跑火,第三大火源是机车喷漏火。绝大部分是人为火源,这充分反映了护林防火工作的社会性。近年来,通过宣传教育、组织群众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人们不慎用火造成火灾的情况下降。外来火都形成了特大森林火灾,大多出现在伊春北部林区,这些地方人员稀少,交通不便,而且有大面积的草塘荒源,发生火灾后不能及时扑救,至使小火成大火,迅速蔓延,造成严重的损失。伊春北部林区是重点火险区。

3.伊春林区防火工作近况

天保工程实施以来,我市森林防火工作取得长足进展,取得了可喜成就。2000年至2010年,在伊春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和省森防指关于森林防火工作的有关要求,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坚持“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强化火源管理,大力推进森防能力建设,进一步推动了伊春森林防火工作的全面发展,确保了国家森林资源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及公共设施的安全。10年间全市共发生火警、火灾113起,比历史平均数减少267起,平均每年减少26.7起。与前48年均值相比,火灾次数下降29.6%,受害森林面积下降79.9%;年均森林火灾受害率为0.9%。在全市21个县(市)区局中,有11个从未发生过较大森林火灾。其中,金山屯和带岭林业局已分别实现连续60年、59年无森林火灾,在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

3.1森林防火组织体系建设

目前伊春林区森林防火组织体系建设完备,形成了从上到下的森防指挥体系,林管局森林防火指挥部是全林区森林防火指挥中心,各林业局都建有森林防火指挥部,有专门组织机构、设立了森林防火专职指挥,强化了森林防火指挥中心建设,形成了健全稳定、精干高效、信息畅通、反应快捷、保障有力的森林防火组织指挥体系,为森林防火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领导保障。

3.2森林消防队伍建设

森林火灾具有高度危险性和时效性,为了提高森林火灾应急扑救能力,树立“以人为本,科学扑救”的思想,森林消防队伍建设坚持“专群结合,以专为主”的原则。每个林业局、场(所)都建立了森林消防专业队和半专业队,同时在林业局专业森林消防队伍的基础上,建立支队、大队、中队三级建制。专业队以森林防火灭火为主业,有固定的组织机构和人员编制,常年开支、常年集中管理,并制订了比较完善的森林消防专业队伍建设标准。

3.3基础设施建设

近几年伊春林区不断加强森林火灾预测预警、扑火装备、交通通讯、监测了望、林火阻隔等基础设施和装备建设,在国家财政资金的支持下加快了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的步伐。实施了森林防火综合治理工程,先后成功申报了一个大平台部级重点火险区和三个省级重点火险区,完成新建、改造了望塔34座,靠前驻防执勤点由43处增加到61处,更新购置信息化设备和指挥中心设备300多台(套),购置宣传、指挥和运兵车600多辆,开发地理信息系统软件2套。建设防火道路近400公里。

3.4科技建设

伊春林区在全国率先建立市级森林防火地理信息机构,在进行森林防火理论研究上,积极探索计算机在辅助指挥中的应用,与总参测绘局联合研制开发《伊春林区森林防火地理信息系统》,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积极探索生物防火阻隔工程建设,在落叶松防火林带建设上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不断引进防火先进手段,北斗双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电子沙盘)、远程视频监控(天眼工程)、视频调度指挥系统等都已应用到我市森林防火工作中,使我市的防火科技手段进一步增强。

4.当前伊春林区森林防火工作存在的问题

伊春市实施天保以来,森林面积逐年增加,森林防火任务十分繁重。由于近几十年来的过量采伐,伊春林区森林可采资源大幅减少,导致经济围困,对森林防火建设投资有限,虽然近几年伊春林区通过对上争取中央投资,实施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工程、森林火险预警、森林防火通信和信息指挥、物资储备库项目,在很大程度上使伊春林区森林防火防控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但面对日益严峻的森林防火形势,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和物资储备库还存在老化和不足等突出问题。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森林防火由非专业化到专业化的转变,森林防火面临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综合治理工程建设滞后;二是扑火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低、待遇差;三是森林火灾隐患增多;四是缺乏有效的防火投入政策,扑救重大森林火灾的综合能力不强;五是防火道路建设滞后。

5.绪论

当前森林防火工作出现的诸多问题,我们认为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才能解决,才能促进森林防火事业的发展,我们应当认真总结近年来防火工作的经验教训,统一认识,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森林防火工作:(一)继续抓好森林防火宣传教育,营造全民防火氛围,宣传重点要放在农林交错地区和偏远村屯,大力宣传防火法律法规,宣传森林防火工作的重要性,努力增强全民的森林防火意识。(二)继续加大火源管控力度。针对近年来伊春林区异常天气增多,火险等级偏高,大风天持续时间长的特殊情况,将采取更加严密的防范措施,继续开展火源管理专项整治行动,对重点部位增加看护力量,坚持做到封住山、看住人、管住火。(三)继续抓好森林防火能力建设工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强化扑火队伍、机具装备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完成好省森防指下达的森林防火道路建设任务,做好项目对上争取工作。(四)继续抓好防火各类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组织防火各类人员进行森林防火业务培训,重点开展防扑火技能和实战演练,不断提高森林防火人员的思想和业务素质,以不断适应新形势下森林防火工作的需要。 (五)进一步完善前线指挥部工作规范,确保扑火时做到业务规范、科学指挥。(六)购置或对上争取大型全道路运兵和消防灭火设备,使扑火队伍及时到达火场实施扑救,掌控最佳扑火战机,防止小火酿成大灾。

参考文献:

(1)赵宇国,李彬,刘宏.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森林防火.伊春林区森林防火论文选集,2001,59~64

(2)李爱贞,刘厚凤,张贵琴.气候系统变化与人类活动.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58~65

(3)董斌兴.天然林保护工程中的森林防火及其对策的建议.伊春林区森林防火论文选集,2001,65-73

(4)《面向21世纪的林业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国林学会,加拿大林学会

(5)《当代林业发展理论—当代林业发展理论研讨会文集》.中国林业学会编

作者简介:

森林工程论文例10

中图分类号:TU-85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当前,我国进入社会、经济、文化高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森林城市”创建工作作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大举措,已经成为各级政府推进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森林城市”创建工作,既要立足于城市的现有情况,还应兼顾城市的长远发展,必然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我们应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以推此项工作的稳步有序进行。

一、“森林城市”创建工作的重要意义

“森林城市”是指以森林植被为主体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生态环境,各项指标建设达到一定国家标准并经批准授牌的城市。“森林城市”创建是目前我国城市生态建设领域中的最高荣誉,也是促进人与自然协调、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重要选择。上个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首先提出了发展城市林业的构想,密切关注林木与城市环境的关系;90年代,我国学者也积极投身于城市森林研究工作,并在综合考虑我国现实情况的前提下,提出了创建“森林城市”的生态战略目标,现已成为我国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森林是人类的摇篮,在人类发展历史上更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国在正处于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重要转折点,如何改善城市森林的生态服务功能,提升森林在现代城市生活中的地位,缓和人类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解决日益恶化的城市环境问题,是当前城市化进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针对现阶段 “森林城市”创建的经验和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采取有效措施构建适合国情、市情的城市森林生态体系,合理规划、逐步推进“城市森林”创建工作,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师法自然、统筹建设、注重实效、因地制宜的生态发展理念,是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城市科学发展、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加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迫切要求,是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推进城市向生态文明迈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森林城市”创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森林城市”虽然已经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但受限于城市建设发展的主客观因素,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创建“森林城市”的理论体系仍有待完善、政府管理仍有待强化、社会主体参与度仍有待提高,等等。

1.“森林城市”创建的理论体系尚待完善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我国的“森林城市”创建工作起步较晚,理论研究工作仍需要进一步加强。尤其在“森林城市”评价标准、具体实施方面,目前评价标准体系虽然已经初步建立,但评价指标却过于单一、评价方式趋于静态,对于创建实践虽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所关注的仍是普遍问题而非个性化的,在结合具体实际方面有待进一步深入。

2.政府职能仍有待加强

政府作为广大公民的代言人,在城市建设发展、生态环境改善和民众生活幸福等方面负有重大责任。“森林城市”创建是一项关系到民众现实生活和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政策,只有政府全面负责,才能更好地调动和协调社会资源,全力实现城市生态发展与经济建设的共同发展。但由于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初级阶段,一些地方政府仍未将生态环境建设放在与经济发展同样重要的地位上,仍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实现经济的发展,“森林城市”创建工作甚至只停留在书面规划中。

3.社会参与度仍有待提高

“森林城市”创建工作的意义重大,是关系到百姓民生和国家发展的重要举措。但是在当前的“森林城市”创建工作中,仍是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其他社会主体,如企业和广大民众的参与度和有效度都不是很高。政府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为了更好更快地推动创建工作发展,巩固并扩大创建成果,应当调动全社会的积极参与。

三、“森林城市”创建工作相关策略

“森林城市”创建是以城市为载体、以城市森林建设为主要内容、以城市建筑与森林植被合理布局、森林功能得以发挥为路径,实现城市生态化发展的重大举措。我国“森林城市”创建工作起步较晚,现实情况又较为特殊,面临诸多挑战也是正常的。我们要迎难而上,沉着应对,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创建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1.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内涵建设

要遵循自然规律、尊重人民的要求,从和谐城乡发展、改善人居环境、弘扬森林生态文化的要求出发,进一步推动评价标准的规范化、过程化、动态化发展,丰富“森林城市”创建的内容,提高指标体系的指导价值,在充分考虑城市现有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依据城市经济发展现实情况,最大限度地实现城市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和谐统一。

2.强化政府职能,推进创建发展

要进一步强化政府在“森林城市”创建工作中的重要职能。充分发挥政府的力量,从现实和长远两方面考虑,制定体现科学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森林城市”创建方案,合理规划城市发展格局,颁布并实施保护创建工作开展的相关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和审计力度,加强“森林城市”创建宣传,以重点建设项目为牵引,启动并推进“森林城市”创建工程。

3.加大宣传和引导,提高社会参与度

“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关系到人居环境的改善,是协调人与自然环境的有效策略,与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息息相关。政府要亲自牵头,通过有效宣传、出台相关政策等,构建“森林城市”创建工程的长效机制,引导并鼓励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企业参与“森林城市”创建的重大建设项目中来,如允许企业投资森林和湿地公园建设,并允许其取得合法经济受益,等等;将“森林城市”创建与城市文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举办各类丰富多彩、寓乐于教,以“森林城市”创建为主题的文化活动,提高民众对创建工作的理解和参与程度。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生态系统日益单调和脆弱,城市空气污染、噪声污染和水源污染等问题愈加突出。森林是人类社会自然支持系统的最重要构成,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方面有着重要作用。近年来,世界各国都把创建“森林城市”作为保障城市生态安全的主要措施、增强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手段和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标志。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要积极结合城市建设的现实情况,有效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不断推进我国城市建设的健康发展,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参考文献:

[1]王义文.城市森林理论与指标体系的研究[Ml.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