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2-27 11:18:56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论文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论文例1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正如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所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觉学习。”在进行“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时,教师要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敢问”,创设富有情趣的情境让学生“愿问”,随着问题意识的增强,学生会逐步达到“会问”和“善问”的层次。例如,近年来,雾霾现象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关注雾霾中的数学问题,学生非常感兴趣,小组讨论后提出若干关键问题:雾霾分级的数学标准是什么?雾霾会给人体带来哪些危害?如何对雾霾的成因进行量化分析?怎样进行调查研究……这些真实有效的问题激发了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他们自发成立了研究团队,分工明确,有人负责调查访问,有人负责拍照取样,有人负责整理数据。研究小组连续12天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对着学校大门上方固定的位置拍照取样,完成实验报告。他们将研究成果对全班同学进行汇报展出,并且联名给市长写了一封环保建议书。

正是这样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研究中来,他们主动获取知识,探索问题解决的途径,提升数学思考,发展思维能力。教师激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打开了学生的思维空间,问题意识让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在数学的天际自由飞翔。

2.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长期以来,数学教学中更多地注重技能训练而弱化了知识的实际应用。综合实践活动则是有效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重要载体。教师应重视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当学生能有意识地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学以致用时,就会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学习了平均数的知识,教师引导学生解决学校食堂中午至少要做出多少米饭才能让大家既吃得饱又不浪费的问题。首先,指导学生对在校吃饭的人数和每个人的饭量进行调查,如果调查全部人数,会很麻烦,于是引导学生选择一定的样本,在每个年段随机选择5个人调查他们的饭量,调查结果如下: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论文例2

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涵及特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规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要立足于小学生的成长情况,能够以提升小学生综合素质为出发点,促进小学生全面、综合的发展。结合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涵来看,其特征体现出综合性、经验性和实践性三个方面。

二、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三元智力理论融合下的PBL模式

1.教师角色。处于PBL模式下,教师角色并未发生太大的改变,依旧发挥着引导的作用。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一些问题,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较好的探讨和掌握。

2.学生角色。学生角色在PBL模式下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转换。PBL模式下,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当中,自主地对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和解决。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PBL模式下,需要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设计问题,予以重点考虑。

三、基于三元智力理论的PBL模式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体系构建

三元智力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提出来的,他认为完整的智力需要从成分性智力、经验性智力以及情境性智力出发,从而对人类智力进行有效定位,使智力在对实际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

三元智力理论的PBL模式下评价指标构成

1.成分性智力评价体系构建

成分性智力评价体系构建过程中,需要关注:明确解决问题的范围、解决问题的方式及途径、解决问题的过程、解决问题过程中对资源的分配情况四方面内容。在权值设置过程中,根据重要程度,可依次设为6、5、4、3。

2.经验性智力评价体系构建

经验性智力评价体系构建过程中,涉及的内容包括:知识结构的理解能力、熟悉问题所处的崭新环境、ξ侍饨饩龉程中出现的差异性把握、提升任务操作的灵活性。在权值设置过程中,依次为6、5、4、3。

3.情境性智力评价体系构建

情境性智力评价体系构建过程中,与成分性智力和经验性智力评价体系构建相关联,包括以下内容:适应现有外界环境的能力、对新环境的把握、实践性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自身的社会能力。在权值设置过程中,依次为6、5、4、3。

结合三元智力理论的PBL模式,我们可以将教学目标看作是C级指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作为A级指标,成分性智力、经验性智力、情境性智力作为B级指标。在具体评价过程中,结合上文中设置的指标权值,对应的可设置四个等级,即“优、良、中、差”。其中,优的等级分数在20~24之间;良的分数在12~20之间;中的分数在9~12之间;差的分数在0~9之间。通过对C级指标的评分,综合C级指标,可以对B级指标情况进行评分,进而反映出三元智力理论的PBL模式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情况。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论文例3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01-0041-02

【作者简介】于毓青,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江苏苏州,215228)教科室副主任,小学高级教师,苏州市吴江区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

一、“综合与实践”在现实中的尴尬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综合与实践”的实施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它有别于学习具体知识的探索活动,更有别于课堂上教师的直接讲授。它是教师通过问题引领、学生全程参与、实践过程相对完整的学习活动。数学“综合与实践”有利于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应用和创新意识。但在现实教学中,似乎遇到了一些尴尬。

1.课程内容实施不到位。

已有的考核制度、传统的教学观、固定的学时数……让教师忽视了短期内似乎看不出成效的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例如:苏教版二下《测定方向》一课的教学需要到操场上进行教学活动,但习惯于课堂教学的教师更愿意把时间花在对单元内容的复习或作业练习上,“综合与实践”只匆匆带过。教学实施不到位,使这一课程内容缺乏实效。

2.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培养缺失。

“综合与实践”需要与生活实际、其他学科、数学内部知识联系起来,需要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自主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但这样的情景和机会,学生接触的并不多。正是由于长时间缺乏这方面的训练,学生的表现不尽如人意。

二、“综合与实践”与数学操作活动的联系探寻

有专家指出,数学操作活动是学生根据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与教师提供的定向指导,通过动手操作探究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结论、理解数学知识的一种活动。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人的多数学习都是操作性学习,即人并不是被动等待刺激而是主动对环境进行探索。无论是感知、探究、验证还是巩固、应用、创造,操作都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帮助。但不能只停留于实际操作的层面,需要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实现活动的“内化”,包括思维的必要重构,从而真正发展数学思维。

“综合与实践”是一项课程内容,数学操作活动是一种学习形式,两者分属于不同的范畴。但显而易见,“综合与实践”离不开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离不开数学操作活动,需要运用到这方面的思维品质和方法、策略。因此,我们可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让“综合与实践”“隐身”于以“操作”为主的数学活动中,为今后开展“综合与实践”教学作一定程度的铺垫和引申。

三、“综合与实践”借鉴数学操作活动的策略探寻

1.整体把握:让“综合与实践”“隐身”于数学操作活动中。

数学“综合与实践”需要充分考虑活动的形式、内容等,可让其“隐身”于平时的操作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1)精选活动环节

数学活动在学习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并非所有的环节都得操作,情境导入、尝试操作、主动运用都应视实际情况和教学效果而定,才能充分发挥数学活动的作用。

《元、角、分》是苏教版一下的内容,需要借助现实情境,联系生活经验,通过“人民币”这一操作材料认识元、角、分,并穿插换币、付钱、找钱等活动,让学生感知、验证、巩固。基于此,我的设计如下:在生活情境中引入新知,在自主探索中认识人民币,在换币游戏中认识进率,在购物活动中学会应用。但实际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教学另一个班的时候,我就将重点放在了“换币”环节上――怎么拿出8角钱?让学生自由操作、合作讨论。繁琐的操作活动变得简洁清晰,活动过程迅速而有效,达到了预期效果。活动时,要抓真正需要操作的地方和时机,寻找提高活动有效性的策略。

(2)让学生经历活动过程

无论是“综合与实践”教学还是数学操作活动,都离不开体验和感悟,教师应为学生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让学生经历活动过程,从亲身实践或实验中获得深刻的体验。

曾听过一节苏教版三上《克的认识》,整堂课不断猜测估计,不断称量,学生积极投入到数学学习过程中。估不准没关系,估计大致的范围,称量操作验证,不断体悟,建立“克”的单位表象。如:1克大米大约有多少粒?一粒一粒地加,一粒一粒地数,在学生宁静的外表下,质量单位的观念在学生脑海中建立起来了。

2.策略借鉴:将数学操作活动“引申”到“综合与实践”教学中。

我们要把数学操作活动的一些策略、方法引申到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中,合理规划,统筹安排。

(1)化“零”为“整”,活动要“精”

曾听过一节数学“综合与实践”课《椅子工坊》:教师先组织学生探讨什么样的椅子更舒适,讨论得出观点,椅子的舒适度和它的宽度、高度等有关;随后学生设计、展示作品;再出示“人体工程学”方面的术语,把学生的说法“重命名”,如椅宽、椅深等;学生再修改,再展示;然后又出示艺术家设计的漂亮作品,学生设计;最后再出示美观兼实用的作品,学生自己再设计,如此反复多次。

诚然,通过不断地加深认识,学生能不断获得新的体验、新的进步。但是,为什么不把一些环节合并起来呢?比如:讨论后适时出示相关知识点,几次三番展示学生的作品或者设计师的成品椅子设计,都可以统整。如零零碎碎欣赏的时间过长,学生实践的时间必然会被压缩。事实上,学生最后设计椅子图纸的时间确实不够,还未完成就下课了。可见,无论是平时课堂上的操作活动,还是专门的“综合与实践”教学,都应从大局出发,精要合理。

(2)化“粗”为“细”,活动需“导”

所有的数学活动都应关注数学课的本质目标,学生活动是为了解决问题。苏教版六下安排了《绘制校园平面图》一课,如果完全放手,本课的目标会很难达成,因为这一活动内容包含了位置、方向、比例等基础知识。活动时,需要了解清楚校园的主要建筑设施,确定比例和方位,整个操作过程比较复杂。因此,这一过程需要教师的指导,让粗略的实践活动变得有据可依、有例可循,这也是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点。

数学操作活动和“综合与实践”虽是不同层面的概念,但当我们觉得“综合与实践”的内容还不够丰富,慨叹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停滞不前时,需要想一想,是否重视了数学“综合应用与实践”这一教学内容?是否找到了它与平时教学的共通点?是否应多组织、开展类似的实践活动?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隐身也好,引申也罢,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并不是热闹的游戏或简单的走过场,教师应紧紧围绕本课目标,细化活动过程,留时间让学生静下心来思考,找到课堂活动的实质。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论文例4

一、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职前培养存在的突出问题

新课程改革倡导走出知识传授的传统目标取向,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摆脱书本知识的束缚,构筑体现生活意义的学习内容;突破“填鸭式”的灌输教学形式,营造师生共同发展的良好环境;改变单纯作为知识传授者的教师身份,确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程开发者和研究者”的新型教师角色。对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当前教师职前培养还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1. 培养目标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长期以来,基础教育的师资培养过度注重学术性,强调培养有学问的教师,不重视教师职业专业技能的培养;只重视精通单一学科的专门人才培养,忽视了适应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师资的培养。而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科相互渗透与融合,这就需要作为未来教师的师范生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具有更广的知识面和适应多门课程教学的能力。

2. 课程设置与知识结构不合理。课程的功能定位不明确,结构不合理,课程内容与科技发展前沿及基础教育改革的实际均有脱节。在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安排上,思想观念陈旧,比例不协调,存在着脱离人才培养目标、脱离高等师范教育特色、脱离基础教育改革实际的现象,重知识轻能力,重传统轻创新,缺乏为基础教育改革服务的意识。多数教学内容缺乏时代特色,深度有余,广度不足。理论课一统天下,缺少可操作性课程。其结果是培养的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弱,知识结构单一,发展后劲不足,不能满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

3. 教育教学方法陈旧。教师习惯按自已预设的教学轨道按部就班,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被动地听,课堂上缺少师生互动,缺少生气和活力。按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组织教学,学生即使把教师讲的都学会了,仍然不会灵活应用。在考试指挥棒的高压下,他们也不会太多注重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死记硬背”的应试教育现象重复发生。可见,严重滞后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已很难适应蓬勃开展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4. 忽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目前职前教育的课程设置基本上是将学科课程与教育课程简单拼凑而成,两者之间实际上是互不相干的两张皮,没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现实中表现是教育实践环节薄弱,职业能力培养得不到保证。目前师范教育实践课时普遍偏少,实践教学形式单一,教育见习流于形式,教育实习疏于管理,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结果是学生不能把所学知识和技能灵活应用到实际教学工作中去,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实践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适应课程改革的高等师范小学数学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建构

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倡导“主动参与、勇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新的学习理念,注重课程的实践性以及信息技术的运用。因此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必然要适应这种变化趋势。作为培养基础教育师资之一的小学数学教育专业(专科),应增强为基础教育改革的服务意识,其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主动适应课改的要求,努力实现职前培养与小学教育的需求有效对接。

1. 体现综合性,建立以提高综合素质为中心的课程观。小学教育专业的综合性是高等师范教育体系中区别其它专业的重要特点。小学阶段课程的综合化特征符合儿童活动的未分化的特性,也是世界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小学教育专业是培养小学师资的,必须顺应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设置综合课程,体现课程结构的综合性、选择性和均衡性,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要求。”因此,小学教育专业应该突显小学教育的综合性特征,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和综合运用,培养复合型人才,以适应小学教师职业的需要。

2. 突出教育性,合理调整课程结构。基础教育改革对教师的要求以及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职业专业素养结构的复杂性。这就表明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通过专业化教育课程的学习,才能成长为具备教师职业素养的专业化教师。实现这种培养目标,就需要科学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适当调整学科专业课的比例。一方面,目前的学科专业课需要从传统课程设置比例过大进行压缩精简,适当加大通识课程和教育类课程比例,更好地体现师范性;另外,在课程内容安排上,按照数学学科的特点,本着少而精、强化基础的原则,构建新的知识体系,为学生专业化发展打下基础。

3. 注重实践性,落实实习实训环节。 教师是一种实践性很强、专业素养要求很高的职业。积累实践性知识、形成个人教育特色和理论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实践性知识积累的程度往往是专家型教师不同于新教师的关键。实践教学是培养师范生实践知识与教学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实践积累这些知识,教师才能很好地适应不同的教学环境,灵活处理各种教育问题,合理地选择和支配教育资源。因此,小学教育专业必须重视实践课程的建设,整体设计教育见实习课程,缩短教师入职的适应期。

根据上述特点,高等师范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应从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出发,以教师职业标准为蓝本构造全新的课程体系。课程开发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规律,按照职业能力目标化、工作任务课程化、课程开发多元化的思路,建立高校、行业、小学共同开发课程的长效机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把专业发展目标与职业发展目标相结合、把大学和小学相结合、把专业导师与实习指导教师相结合,和小学深度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经过几年的改革实践,我们将课程体系设计成五个模块:素质与通识课程、教育类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拓展课程、职业素养活动课程。素质与通识课程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职业道德修养以及提高学生通用能力、基本应用能力、专业发展能力为主线设计,使学生具有厚实的大学文化底蕴,为将来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文化基础;专业必修课程是学生选择数学学科作为主攻方向,夯实专业发展基础,为将来成为该学科的研究型小学教师,逐步发展为专家型教师奠定基础;专业拓展课程是学生根据自己特长和爱好拓展知识结构,选修一些课程,在某个方面具有比较熟练的技能和特长,提升自己在某个方面的工作能力;教育实践课程是教师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实践为学生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真实环境,学生在教育实践中提高专业素质,在教育实践中理解教育、研究教育、逐步形成教育能力和专业情意。以下就数学部分模块说明设计思路:

(1)专业必修课程。必修基础课程必须紧密结合小学数学教育的实际需要。小学数学内容包括: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这些内容适应小学生心智发展的特点,相对浅显易懂。但其知识背景深厚,渗透了近现代数学中集合、对应、函数、极限等概念,蕴含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掌握的数学知识远远超过以上内容。由此可见,高等数学应是小学数学教师培养的专业课程中的核心基础内容。

作为高职高专学制时间较短,不宜照搬本科数学基础课程,可将数学分析、线性代数、空间解析几何的核心内容进行整合,形成综合课程“高等数学”。 内容上要删繁就简,突出基本理论和基本思想的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同时穿插数学发展史及数学家传记介绍,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概率与统计的知识是新课改小学课程变化比较大的内容。概率统计的教学设计要努力体现学生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作出预测和最后决策的过程,使学生不仅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而且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不确定性的现实问题。

(2)专业拓展课程。专业拓展课程根据小学综合性课程及实践活动的需要适宜安排科学技术概论、数学建模、数学实验等课程。

新课程标准中数学的四大学习领域专门设计了实践活动领域,强化情境设计,理论联系实际学习数学。因此,高等师范专业课开设上述课程有助于学生拓宽视野,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现行小学教材一改过去数学应用题简单应用模式,突显数学建模应用思想。应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设数学建模、数学实验等课程,打通数学应用渠道。实践证明,这是训练学生应用能力的极好方式。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可培养学生各种数学方法综合应用能力及计算机应用软件能力,为小学综合实践课程开发打下基础。

(3)数学教育类课程。小学数学教育类课程包括初等数论、小学数学教学论、小学数学问题研究、数学文化、数学实践活动。

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数学是有着丰富内容和不断发展的知识体系,为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不断更新的理论、思想、方法和技术。展示数学文化多姿多彩的内容,引领学生体会数学特有的形式美、结构美、方法美,一定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

(4)职业素养类课程。职业素养类课程设计的主要理念是“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学习”,通过体现职业素养的活动课程培养作为“准教师”的职业素质。课程设置包括小学数学竞赛指导、三字一话比赛、模拟课堂、课件制作等。这些活动课程与小学教师职业发展紧密联系,有很强的活动性、竞争性、参与性,课程的开设有助于学生深入认识小学教师的工作特点,实现学习与工作的无缝对接。

三、构建与新课改相协调的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1. 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根据小学数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结合新课程的需要,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重点定位在提升学生的三种能力之上:组织管理能力、教育教学能力、课程研发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

(1)组织管理能力。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在教师指导下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就意味着新型的课堂必是一个开放互动的课堂,面对活泼好动的小学生,组织好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各种班级活动,做到收放自如,对师范生组织管理能力是一个挑战。这对于师范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教育教学能力。教育教学能力归纳起来包括以下三个层次。第一,就是作为教师的三字一话和课件制作等基本能力;第二,具备综合课程的教学技能,能上好科学、综合实践活动等综合课程;第三,就是具备一定的智慧和策略,在师生互动中,灵活处理课堂中的突况。新课程对教师教育教学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是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所应当加强的一个方面。

(3)课程研发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以研促教是新课改对教师提出的一项新要求,也是教师职业发展的一条途径。近年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任务繁重,小学教师及领导开展教育科研的积极性明显增强,一些基础较好的小学专门设立教育研究室,组织指导教师开展教育科研。但是相对而言,传统由中等师范层次培养的小学教师科研素养不高,不少学校及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较低,当前绝大多数的小学急需补充具有初步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的新生力量。

2. 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结合上述实践教学的三个主要目标,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设计为三个模块: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模块、见习实习模块、科研训练模块及小学课程开发实践模块。

(1)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模块。师范生教师职业基本技能内容包括普通话和口语表达技能的训练、书写规范汉字和书面表达技能的训练、教学工作技能训练、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组织和指导学生课外活动技能训练、教学研究技能的训练、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训练等。小学数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还应当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掌握小学课堂教学的设计与评价、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小学数学课外活动组织实践、小学教育教学诊断实践等。这些技能的培养主要通过课程教学和课外活动的方式来完成。

(2)见习实习模块。小学教师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职业,需要具有较强的教学实践能力,这种能力必须在具体的实践中才能发展、完善。实习是一个综合实践教学环节,对确保教学质量和使毕业生尽快适应社会及工作岗位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毕业实习采用顶岗自主实习的方式进行,可较好地将实习与就业接合起来,能有效增强毕业生实习的动力和实习学校指导老师的积极性。

(3)科研训练及小学课程开发实践模块。规范的科研训练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科研训练的内容主要有课程论文、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目的是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的训练。作为培养小学师资的高等师范院校应积极创造条件,与小学深度合作,组织师生参与开发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深入小学课改第一线,一方面帮助解决小学提出问题,另一方面又可以增强学生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和能力。

总之,制定出适应基础教育新课改需要的高等师范课程新体系,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新型师资,是师范院校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作为教师教育的师范院校,只有真正树立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意识,树立基础教育是师范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的意识,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和高师教育的衔接、互补,才能更好地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教师和管理人才。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论文例5

【中图分类号】G623.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122-01

新课标指导我们小学教学实践中需要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来还原学生学习的主人翁地位。小学生抽象思维尚待发展,多以形象思维为主,要想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产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欲望和冲动,我们就必须放弃传统的照本宣科的抽象理论说教,组织孩子们通过有针对性的动手实践来体验知识生成和发展过程,最终获得数学知识,提升运用技能。鉴于此,笔者结合一线教学实践,分别从生活化、实践化和创新化等角度对落实和践行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进行讨论与探索。

一、小学数学综合实践的关键因素

1.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介于小学生比较形象的认知取向,我们必须要对机械的教材说教进行整合,结合学生比较数学的生活情境来引导知识迁移,这样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新教材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也是遵循了切近生活的原则,比如:四年级下册的“营养午餐”,就是让孩子们用初步的统计和排列组合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强化他们应用数学的意识;五年级上册的“铺一铺”;五年级下册的“粉刷围墙”让学生通过通过铺一铺、摆一摆等亲手实践来培养空间观念,感受面积的意义;六年级上册的“合理存款”让孩子们初步学习储蓄存款的相关知识并掌握解决问题的切实办法。新教材如此设置就是为了让学生明确数学学科的特点,借助切近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完成知识迁移,生成运用能力。

2.实践性

邓爷爷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其实实践也是认知知识,掌握技能的不二法门。实践性是高效小学数学综合实践的灵魂,只有动手实践才能切实感受知识生成和发展的过程,才能将抽象的数学思想形象化,才能有效完成知识迁移,生成运用能力。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1亿有多大?”让同学们通过对具体数量操作、感知和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感;六年级下册的“设计运动场”让孩子在设计过程中复习图形周长和面积等知识,体会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培养研究和动手实践能力。这样设计教学,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发现并弥补自己的不足,获得对良好的数学情感体验,迁移知识生成技能。

3.创新性

创新是知识技能的最高要求。数学教学不是让学生玩“死读书”的游戏,而是要培养学生在面对生活问题时,有创造性地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五年级下册的“打电话”就是利用电话等生活情境,通过具体分析完成创造性的安排,培养学生优化统筹思想的应用意识和技巧;四年级上册的“你寄过贺卡吗?”让学生通过阅读资料,运用统计、估算等数学知识等进行创新性的统计。孩子们在生活中没有仔细研究过这类问题,因此兴趣十足,在实践过程中都主动思考、努力寻求到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途径。

二、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教学实施探索

1.利用情境,激发问题

问题是引导学生通往知识殿堂的阶梯,情境是激发学生发现、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灵动手段。小学生抽象思维尚未发展,我们就要立足以其形象思维的思考方式来通过形象、活泼的情况激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必然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比如:学习五年级下册“粉刷围墙”时,我们就可以通过如下情境设置来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探索知识的能动性:(1)让学生观察教室墙壁,看一看哪里需要粉刷,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设定粉刷方案。(2)让大家在小组内讨论,遴选出最优化的粉刷方案。这样具体到实际情景的教学方式,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充分体现实践课堂的灵动和魅力。

2.有效指导,自主学习

新课标要求我们必须还原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但是这不等于我们放任不管、任马由缰,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必须发挥其纪律组织和学习指导的功能。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是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的练兵场。教学实践中,我们一定要注意巡回观察学生的进度,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协助指导解决,消除探索实践的拦路虎。这里还以五年级的“铺一铺”教学为例,同学们根据认知和能力搭配成三五个人的学习小组共同对三角形、圆形、长方形、等腰梯形等图形进行密铺实验。这个过程中,笔者一直巡视每一组的进度,保障合作纪律不紊乱,同时也针对学生的棘手问题参与讨论,比如许多同学队员找不出密铺的巧妙方法,笔者就加以指导和示范,避免探索中出现的逡巡不前现象。当然,教师指导要把握好“度”,不能喧宾夺主、越俎代庖,不能压制了学习自主探索和实践的积极性,要以鼓励和适当地启发为主。

3.归纳总结,反思升华

及时的归纳总结是对实践活动知识体会,迁移能力的有效手段,不能总结和反思,教学实践可能只是一堂热闹的动手游戏,起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归纳总结,培养学生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以及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还以五年级下册“打电话”教学为例,同学们通过实践操作都有自己的想法和心得,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笔者抓住重点设计4个问题来牵引大家归纳总结,反思升华:①同学们是怎样分组的?②这样分组的优势是什么?③分组越多越好吗?④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这四个问题形成主线对课程进行了全程回顾和总结,牵引大家内化知识,生成能力。

上文是笔者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站在一线课堂的角度对落实和实践数学综合实践课的讨论和分析。总之,数学实践课是孩子们探索知识生成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全面认知和理解数学概念,提升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有重要指导意义。因此,我们必须注意分析和探究更优化的方案来践行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重视对教学过程的适当调整和课前准备,确保课后的认识升华教学指导,全部保证教学的实效作用。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论文例6

中图分类号: G633.6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116-02

在义务教育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增加了“实践与综合应用”的相关内容。这一内容的增设,沟通了生活数学与课堂数学的联系,使得几何、代数和统计与概率的内容能交织在一起,使发展学生的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成为必须的学习内容,使传统的数学课本面貌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通过综合实践课,促使学生改变学习方式,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并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实践和能积极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增进师生、同伴之间的情感交流,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形成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为此,笔者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实践与综合应用”这一领域,真正做到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三大领域相提并论,并展开了一些研究。现就其中的开展形式谈谈自己的拙见。

1 合实践课的实践理论

将数学综合实践课分为三个阶段,即第一阶段:课前活动。这个阶段包括学具准备、活动准备等。第二阶段:课内活动。包括活动、展示活动成果、活动拓展、交流心得等。第三阶段:课后活动。包括活动评价、学习心得(以小论文形式呈现)等。下面笔者就以《三角形纸板拼图》这一课为例说明一下流程。

2 综合实践课的实践过程

首先这节课的活动目标是通过学生动手、观察、思考活动,养成在活动中思考、分析、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良好习惯;加深对特殊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等基本几何图形性质及判定的认识;提高学生合作、交流、创新、竞争的意识。活动的重点是通过活动,使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习惯、合作意识得到发展。活动的难点是提高对基本图形性质的认识。实践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2.1课前活动

(1)学具准备:剪刀;4种三角形纸板ABC:①为直角三角形,∠C=90°,∠B=60°;②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其直角边与①形中的AC等长;③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其直角边与①形中的BC等长;④为等边三角形,其边长与①形中的AB等长。每一种纸板各做4块,并将相同的纸板涂上同意种颜色。

(2)活动准备:检查学具,分组学生。用准备的学具拼出各种图形。

在第一阶段,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好学具,一是可以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二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激情。在各个学具上添加不同的色彩,便于区分每个图形,也给予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增加了学习的情趣。

2.2课内活动

活动1:学生展示课前拼出的各种图案。

活动2:拼图竞赛。按学习小组组成参赛队参加比赛,比赛分初赛和决赛两轮进行。比赛规则如下:

①拼出下列图形为合格图形: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和梯形。非上述图形均为不合格图形。

②评分标准:用2块三角形纸板拼成一种合格图形得2分,用3块三角形纸板拼成一种合格图形得3分,以此类推,不合格不给分。同一小组的选手重复拼出同一种图形不得分。

③拼图时间为2分钟,由各小组组长根据评分,然后计算各组两轮总分,评出名次。

第一轮比赛:规定用同一种纸板拼图(不超过4块)。第二轮比赛:规定用不种纸板拼图(同一图形中的相同纸板不超过4块)。

活动3:展示两轮优秀拼图。

活动4:画一画。在本次活动中,你拼出了几种几何图形?你认为最满意的是哪一种?请画出这些图形。

活动5:创新拓展。如ABC为等边三角形,其边长为10,试把它剪成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用这两个全等三角形拼成几种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并计算这些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的长。

活动6:交流课内活动体会。第二阶段是这节课的主题内容。这个环节强调了小组学习这一思想及竞争意识。在团队合作的支持下,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同时理解和吸收伙伴的想法,从而找到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完成好以后把优秀成果展示给大家,起到榜样的作用,同时也很好的鼓励了同学的积极性。创新与拓展是在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发掘深层次的东西,真正做到运用数学规律来解决问题,体现数学的价值。最后每位同学交流活动体会,巩固学习效果。

2.3课后活动

活动1:完成活动评价报告。活动2:整理本次活动的资料,以数学小论文的形式呈现。活动3:制作七巧板,利用其进行拼图并展览。

第三个阶段包括完成评估报告和整理学习成果以论文形式呈现。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采用综合评价的模式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缺点,从而不断改进和提高自身能力。学习成果让学生以小数学论文形式体现,更能促进学生专门研究能力的增强,更好的把所学的知识转变为自己的知识。

初中数学综合实践课程作为一种活动类的综合课程,是这次课程改革中的新生事物,是以学生的经验和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在以后的时间里。我们还将不断探索,使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开展得更加有声有色。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论文例7

【中图分类号】G630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指导纲要》中指出:"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和其它各学科领域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二者既有其相对独立性,又有紧密的联系。"各学科的知识,都来源于生活,也用于生活。而"综合实践活动",其特质就是能整合与超越多个学科的知识而进行的一项有效性的活动,所以学科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是必需的。《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也已将"综合与实践"作为四大内容之一,显见综合实践活动与数学课程整合的重要性。所以作为一名专职的数学教师,我十分关注综合实践活动与小学数学课程有效整合的实施策略,并对其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一、综合实践活动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实施过程中的存在问题

虽然《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强调了"综合与实践"内容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但综合实践活动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展。

1、开展难度较大

综合实践学科是一门新兴起的学科,其教学模式、教学理念都较新,对综合实践课程理解较深的一般都是搞这方面科研的部分领导层及部分学校里面的极个别老师,这种以点带面的速度并不是很快,所以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展及普及并没能得到很好地落实。而很多学校都把综合实践课程安排给语文老师上,所以数学老师对综合实践课程的认识更为肤浅,更不用谈综合实践活动与数学课程的整合了,因此开展难度较大。

2、重视程度不够

教育理念比较新的地区都是些经济较好的城市,由于待遇较好,教师的流动也就少,所以这些城市对新教师的需求量比较少,教师队伍中老龄的居多。而综合实践活动的全面开展也是近几年才开始推广开来,教师传统教学思想没能很好地转变过来,在他们的意识当中,小学数学的学习就是把课本的知识学好,考个好的成绩就行,而在数学学习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不但耗时,而且还没能看出有多大的成效,他们就会产生一种抵触的思想,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不闻不问,对其与数学知识的整合更不予重视。

二、综合实践活动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有效实施策略

综合实践活动是在各学科领域知识综合与融合的基础上展开的,同时学科领域知识也可以在综合实践中得到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所以综合实践活动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是必然的,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要寻找整合的有效策略。

(一)加强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认识与重视

学校应成立一个除了吸纳语文老师、也同时吸纳数学等其他学科老师的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加强对该教研组的行政管理,完善教科研制度,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力度。

1、专家引领

由于大部分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都还在摸索当中,所以这时需要聘请这方面的专家来引领学校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的实施。在专家的指导下,老师们通过"理论学习--课堂实践尝试--总结反思"这种循环模式,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知识、综合素质及综合运用能力。

2、外出学习

在教师外出学习方面,学校要大力支持,让老师们到其他示范学校学习别人好的经验,并把经验带回来分享、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创建更浓厚的综合实践学习氛围,提高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认识与重视,从而更有效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与数学学科知识的整合。

(二)资源多元化的开发,促使综合实践活动与数学学科知识的整合走向"常态化"

要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与数学学科知识的整合,除了教师这一主导元素外,学生、家长及社会人士也是缺一不可的元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首先要以点带面,先培养活动小组长,让小组长带领同学们尝试开展活动,并向他们传播学习方法,其次是在活动过程中对学生的进行细致的指导,实现"做中学"。我们还能利用家长和社会人士的职业和特长,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各种能力。

我们要立足校本特色,通过资源多元化的开发,以数学问题为载体,让学生经历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感悟数学与生活实际、数学与其他学科、数学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加深对所学数学内容的理解,从而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自主参与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促使综合实践活动与数学学科知识的整合走向"常态化"。

(三)以贴近生活的数学知识为载体,创建有效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

数学学科教材本身就是一个取之不尽的"问题库",在数学学科中隐藏着大量与自然、社会、生活有关,值得研究的问题。但长期以来,数学学科的教学,存在着"死气沉沉,枯燥乏味"、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问题。而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基于学生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开放型的教学活动,它打破知识界限,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有利于吸取最新知识。所以我们要以贴近生活的数学知识为载体,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来创建有效的数学课堂。

如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营养午餐》这一数学知识非常地贴近学生生活,通过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主动使用已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如综合运用简单的排列组合、统计、计算等相关知识解决问题,从而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另一方面,学生通过了解各份菜中的热量、脂肪、蛋白质的含量和营养午餐的一些基本指标,还能促使学生偏食、挑食的毛病,养成科学饮食的习惯。这样的数学课堂是实用的,有效的,是值得推广的。

(四)创建多元化评价机制,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实践活动

创建多元化评价机制,制定对教师、活动小组和学生个体的评价标准和激励制度,组织好教师、家长、社会指导人员和学生之间的多元化评价。对实践活动小组的评价主要体现在过程评价,档案评价,成效评价;对教师的评价主要是教学的准备、教学的方式、教学的态度、教学的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主要对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方法等方面取得的成绩作出评价。通过这种多元化评价机制,大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通过这样把综合实践活动与数学学科教学活动整合起来,实现了活动课程化,在理论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之间搭起桥梁,让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来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和魅力,促使学生以积极心态投入到学习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学习"、"在活动中体验成长",为数学学科教学注入一股活水,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综合实践活动与小学数学课程的整合还是一门新的课程,我们将不断研究、不断改进、逐步完善,使实践活动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真正在实践中实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数学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2月第1版

【2】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与实践》,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论文例8

综合实践活动数字化资源平台是基于校园网络平台之上,主要包括五大版块:理论导航、过程管理、实践研究、课程资源、专题研究。

理论导航:理论导航中包括三个栏目,一是课程理念,提供了一些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原则》等有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面的理论性文章;二是理论探索,汇集一些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性文章,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实施策略》、《争取家长及社会支持的策略》;三是案例分享,主要收集了一些经典案例,供实践老师参考。

过程管理:包括计划总结、管理制度、教学评价三个栏目。每学期的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计划和总结,以及各年级活动计划和总结都将在此展现;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教师教研制度、师资配备制度、安全管理制度等,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评价。这三方面内容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有序开展、有效实践提供了基本保障。

实践研究:包括论文案例、教学设计、总结反思、交流平台四个栏目。教师在实践过程中,要及时总结、不断反思,撰写的论文案例、教学设计等可以分类上传,为后继研究提供参考。交流平台主要是教师在研究过程中,把自己研究过程中的一些成功经验、存在困惑或经典课例在论坛中进行讨论,创设一个信息交流的平台。

课程资源:综合实践活动需要大量的课程资源,这里主要包括人本资源、素材资源、环境资源、网络资源以及研究的一些方法与策略。

专题研究:是本网站的核心部分。它构建了具有校本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研究的系列化数字资源。在每个专题中,又包括活动计划(活动方案、教学设计等)、学习资源(提供基本的学习资源,如方法指导、相关资料、可利用的资源等)、活动成果(活动体验、活动作品、活动照片视频课件及一些过程性资料)、活动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学生自评互评等)、互动平台(利用论坛及时交流一些研究进展情况、研究的动态、教师点评、收集的资料等)。

二、注重体系建设,打造平台特色

1.形成了完整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资源体系。

上下五千年,纵横天地间,均存在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资源。因此,在数字化资源平台上,整合各种人本资源、素材资源、环境资源、网络资源,形成了完整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资源体系。

学生、教师、家长、专家都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珍贵的人本资源,平台上不但提供了优秀学生、特长学生的个人简介、成长故事,还可以通过成立导师团,把学校教师、部分家长及一些专家的信息公布在平台上。如,有些教师对花草树木有深入的了解,有些教师教师对当地的风俗习惯有清晰的认识,有些家长是企业主有曲折的创业历程,有些家长在特殊岗位上工作,等等。这些资源,在学生活动过程中,都能根据需要随时使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生活与经验为核心,以活动为基本形式,以实践为主要环节。因此,其教学资源大量存在于个体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这当中,环境资源显得尤为重要。平台上提供了大量的校内资源(学校图书馆、网络教室、一些设施设备、校内人文环境、各种校园文化活动等)、社区资源(当地政府各部门的联系方式、各企事业单位的联系方式等,还有一些学生活动场所的信息如敬老院、老年活动室、活动广场、垃圾处理场、文化站等)、社会资源(主要是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如一些公园、动物园、广播电台、烈士陵园、规划馆、博物馆等)。

除了以上这些资源以外,平台还以主题的形式整合了部分素材资源和网络资源,如“家乡的风俗――十月半吃团子”这个主题,平台提供了十月半吃团子的由来、做团子的视频,以及一些有关风俗的专题网站,等等。

2.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主题研究系列化资源体系。

我们分析了学校的特色和传统优势,结合本地自然条件、人文资源、经济发展现状及本校学生的生活实际,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三个维度入手,围绕“家乡”这条主线开展研究,形成知我家乡、夸有家乡、爱我家乡、未来家乡四个专题。在每个研究专题下,确定了基本的参考选题,教师可以使用参考选题进行开展活动,也可以围绕专题,自行选择适合本年级学生特征的研究主题。

3.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资源的数字化管理。

数字时代的来临,充分有效地利用数字化资源,对于学生学习能力及问题意识的培养乃至怀疑精神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除了把一些教师的教学设计、课件、图片、视频等数字化资源上传到平台上外,还把一些在实践活动过程中产生的非数字资源进行数字化,并把它上传到平台之上。

三、数字化资源平台建设的思考

1.合理定位,科学管理。

综合实践活动数字化资源平台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工程,应将其列为一项长期的工作。资源平台不是简单的资源“叠加”,而是按照科学的体系结构组织在海量多媒体教育资源和应用管理平台的结合。因此,在建设初期应结合学校实际,进行合理的规划,这是平台在今后能够顺利运行的基石。

2.有效应用,体现价值。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论文例9

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是指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础,将与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紧密联系的实践性活动为内容,注重研究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的学习方式,以实现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的一门新型课程。[1] 在新课程条件下,综合实践活动已经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编入小学数学教材。这一举措对于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对实现教学目标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数学观念,加强与同学之间的合作和实际应用能力的提升。

一、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现状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于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颁布之后开始试行,近年来实施范围逐渐扩大化。由于我国实施时间较短,教育方式、思想转变等过程尚未完全转变,以下对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整个过程中出现的不足,进行简要阐述。

1.对数学综合实践教学活动的认识不足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规定实践活动包括观察、猜想、实验、调查、推理、论证、合作等过程。[2] 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师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对于综合实践活动的认识远没有达到教育部门所希望的水平,综合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教学过程中不知如何开展实践活动,甚至部分数学教师直接跳过这一流程或者将综合实践内容一带而过或者作为自学内容,导致综合实践活动未充分实现。

2.师生角色定位错误

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为参与者,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吸收、理解,数学纯粹理论性的讲解较为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综合实践教学活动依旧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得原本有趣的实践活动变得枯燥无味,例如,在讲解《生活中的大数》一节课中,教师提问学生从图示中获得的信息,学生回答,但只是机械地问答,学生难以感受到数学实践活动的乐趣,同样是《生活中的大数》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做,探究10个100是1000,10个1000是10000的过程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体验。

3.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表面化,教师缺乏有效教学提问

例如在讲解《轴对称图形》一节时,教师展示部分图片,让学生自己动手剪并向大家展示,让学生观察这些剪纸的共同特点,这一过程中教师只关注教学形式的趣味性,未关注和深究图形是怎么剪出来的,为什么这么剪,从而未实现实践活动的根本目的。数学知识本身是一个逻辑体系,教师在设计实践活动内容时要注重内容的深究。此外,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活动只是活动,教师对于问题的追问不深入,小学生又缺乏主动性,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使得实践活动虽然大量开展,却成效甚少,实践活动成为形式,花费了教师和学生的大量时间却未取得应有的效果。例如在讲解《认识角》一课中,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角,教师提问这个角有什么特殊功能?学生回答,教师问:“原来这个角可以活动,角怎样才会变大?”在这一过程中的许多话语与角的各元素无关,这就浪费了学生和教师时间。

二、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应对策略

1.注重综合实践理论知识的学习

第一、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加强综合实践活动知识的宣传。采用讲座式的集中培训或者案例式培训,其中培训内容包括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背景、内涵、教学特点、开展方式、评价方式,等等,从而帮助教师深刻理解和把握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思路。第二、教师要注重自身学习。小学数学教师要不断研究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方式、实践活动目标的设置、评价方式等。

2.转变教学指导思想

第一、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加注重教的过程,而忽略了学生学和做的过程,上课要么是教师演示,要么就是学生在教师的要求下操作,这一过程中忽略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现代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将教学课堂归还给学生,教师帮助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第二、教师转变角色。教师在组织综合实践活动中要构建合理的培养模式,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进行,帮助学生探寻合适的正确的实践方法,在具体、直观的实践活动中实现抽象数学知识的学习。[3]此外学生实践活动得出结论后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将抽象思维转化为数学知识,最后将知识运用于实践活动中,从而实现学习数学的根本目的。

3.提高教学技能,实现数学教学的有效指导

第一、加强提问技能的提升。课堂提问的方式以及问题内容直接决定学生的切入点和思考空间的大小,对于学生思维方式具有重要影响。教师每一个问题都要经过精心设计,以帮助学生点燃思想的火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在寻找问题解决方式的过程中实现了自身能力的提升。这就要求教师提问的问题要具有针对性,根据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设置问题,在问题的设置过程中还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探索空间,以提升学生的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教师还要设计追问,问题的设置难以一次就触及问题的本质,教师可通过对某一问题的追问实现学生对问题本质的理解。第二、让学生运用语言表达学习知识。实践活动是让学生手、脑、嘴、眼睛全方位运动的综合活动。数学是通过各种符号、词语、数字、句子实现知识的表达。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将获得的信息和知识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以调节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可通过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的了解,在实践活动中采取点名发言、小组合作、同桌交流等不同的形式,为学生提供语言表达的机会,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4]

4.全面优化数学实践活动

第一、设置多层次的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存在学习程度上的差异,实践活动目标的制定要根据学生学习水平分成高、中、差三类,将实践活动分为动手做、总结获取的信息、分析三项,高、中两类学生完成三项实践活动,程度较差的学生可只完成第一项。第二、实践内容开放化。实践活动要富有想象性、开放性,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自主发挥、创新、自己动手“做数学”。第三、注重实践活动评价。数学综合实践评价活动中除教师外还将学生引入,根据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知识掌握情况、实际应用能力等评价实践活动的合理性,并采用教师自评、互评、小组评等形式,以全面反映实践活动。

小学数学中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能够帮助学生充分了解数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当前我国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存在部分不足,教师要不断加强对相关问题的研究,以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谭朝祥.浅议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施的策略与途径[J].科学咨询,2012,(22):128-129.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论文例10

引言

实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金属材料专业属于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通过专业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创新意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金属材料专业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还需要具备解决所学专业领域内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基本能力。为此,提出小课题式综合实验的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小课题式综合设计性实验是指在学生具备一定的实践基础,利用学校教师的科研力量和实验室条件,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自己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验操作,实验报告以小论文的形式提交,指导教师只对学生的整个实验过程监督和协调的作用。小课题式综合设计性实验是验证型实验和综合型实验的延伸与拓展,是培养学生具有独立科研实验能力的重要阶段。小课题式综合设计性实验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2]。实验的项目设计要注重实验教学和科研的结合,将科研中的研究成果转变为适合实践教学的知识和技能,以科研促进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及创新能力[3-6]。培养学生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开发学生的研究、总结、探索、创新的科研兴趣,为更好地完成高质量的科研行为做准备。

1小课题式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的设计

综合设计实验课程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仪器设备操作的基础上而开设的综合设计性实验课程。教师的科研成果具有先进性和前沿性,所以综合实验设计要引入教师的科研方向与科研成果,将科研中最新的理论和成果应用到实验教学中去,以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7]。通过调查研究科学推进实验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手段的改革。根据本科生专业课程进展情况及学生接受能力、实验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实验室条件,提炼、选择能够满足学生实践能力要求的实验方向和内容,其中要考虑到学生已经具备金属材料基础知识及基本的实验仪器设备的操作训练,实验项目设定应具备样品的制备以及表征和数据分析等多个材料实验环节。将本专业的几位在科研和教学上有诸多成果的教师,加入到实验方案的制定及实验过程管理之中,研究开发设计出符合实际的综合实验项目,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进行实验,调动学生进行专业实验的主动性,使学生乐于去查找最新文献资料、有针对性的使用仪器设备等进行实验,且实验项目内容、实验室设备及教师的研究方向要进行动态调整。指导教师只对实验内容提出总体要求,引导学生查找相关文献资料,制定材料制备工艺路线、性能表征、数据分析和处理来提高学生对材料科学理解;让学生自己确定实验方向和确定本组成员的分工,设计实验方案和实验步骤,进行相关实验,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发挥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强化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还可激发学生进行专业实验学习的主动性、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8]。

2小课题式综合设计性实验的总体实施

在金属材料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中开设综合设计性实验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整个实验过程,要求小组分工明确,做到每人都能够参与整个实验过程,最终以小课题形式提交小论文式实验报告,课题式综合实验学生操作的流程如图1所示,首先学生根据课题自行进行分组(2~3人一组)、教师引导查找资料、完成实验方案设计,自己动手完成实验操作,学会把实验过程、结果分析写成小论文,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主动面对问题,以此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创新能力。综合设计性实验与基础实验相比,研究的内容更全面、更具体,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更高,学生也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也正是这个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严谨的科研态度以及创新能力。

3实验考核

综合实验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要让学生“动手”,更主要是“动脑”,因此对学生实验的考核要探索新的模式,要摒弃以往以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来评价实验成绩,对学生参与实验的实际能力进行动态的、全面的评价,进行量化考核。考核实验方案设计的创新性,参与实验讨论的活跃度,实验完成情况,要重点考核实验过程、实验分析与总结。实验过程主要是对仪器的操作规范、样品的制备的整个流程,强调实验参与的重要性;实验分析与总结主要考核学生对样品性能表征和数据的分析能力,允许实验出现偏差甚至失败,只要能分析出失败原因,同样可以得高分。金属材料综合设计性实验由12个实验组成,总共48学时。考核方式按百分制执行,根据平时成绩、实验总结报告及样品提交的情况综合评定。平时成绩包括实验方案的设计(15%)、实验过程中仪器设备操作能力(15%)、提交样品情况(10%)、答辩(10%);最终提交的小论文的格式统一采用学生论文的编写格式进行编写,考察格式是否正确(15%);小论文的内容(15%),考察中英文题目是否准确、中英文摘要是否能反映论文的主题内容。小论文中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是否具有科学性(15%),对研究内容能否提出新问题、新见解(5%),如果有创新点,且比较正确,哪怕很少,就给予高分。

4实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