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茶叶的植物学特征模板(10篇)

时间:2023-07-23 09:16:01

茶叶的植物学特征

茶叶的植物学特征例1

摘要:【目的】对不同基源的溪黄草药材进行显微鉴定。【方法】分别取不同基源的溪黄草――溪黄草、狭基线纹香茶菜、细花线纹香茶菜、线纹香茶菜的成熟叶片、叶片中部及中上部干燥叶,采用不同的方法制片后,显微镜下观察比较叶表皮、叶横切面和叶粉末的结构特征。【结果】4种溪黄草标本的叶表皮在表皮细胞、气孔分布、非腺毛、小腺毛、腺鳞等部位,叶横切面在表皮细胞、表皮细胞垂周壁外切向壁、腺毛、非腺毛、腺鳞、气孔、叶肉、主脉、维管组织等部位,叶粉末在表皮细胞、气孔、腺鳞、腺毛、非腺毛、导管等部分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结论】不同基源的溪黄草药材在叶表皮结构、叶组织结构和叶粉末几方面均具有不同的显微鉴别特征。

关键词:溪黄草; 中药显微鉴定

溪黄草为民间常用草药,具清热利湿、凉血散瘀作用,用于治疗急性黄疸性肝炎、急性胆囊炎[1]等。《中药大辞典》[2]、《湖南省中药材标准》[3]收载本品来源为唇形科香茶菜属植物线纹香茶菜Isodon striatus(Benth.)Kudo,但文献报道[4-6]尚有同属植物溪黄草I.serra(Maxim.)Kudo、狭基线纹香茶菜I.lophanthoides var.gerardianus(Benth.)Hara、细花线纹香茶菜I.lophanthoides Hara var.graciliflorus(Benth.)Hara等数种来源,可能引起市售溪黄草商品药材质量控制困难。为正确鉴定和评价溪黄草质量,我们对溪黄草药材的原植物进行了显微鉴定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药材 溪黄草、狭基线纹香茶菜、细花线纹香茶菜及线纹香茶菜于2004年10月采集自广州黄村,分别经广州中医药大学赖小平教授鉴定为线纹香茶菜Isodon striatus(Benth.)Kudo、溪黄草I.serra(Maxim.)Kudo.、细花线纹香茶菜I.lophanthoides Hara var.graciliflorus(Benth.)Hara、狭基线纹香茶菜I.lophanthoides var.gerardianus(Benth.)Hara、的地上部分,均置干燥通风处晾干备用。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次氯酸钠、番红、无水乙醇、甲醛、冰醋酸、甘油、水合氯醛等均为分析纯,广州化学试剂一厂生产;热风循环烘箱为上海华裕实验仪器设备厂产品;XSPBC三目生物显微镜为上海精密仪器厂产品。

13 样品制备方法

131 叶表皮结构的显微特征比较 取材部位为成熟叶片,将叶片切成?1?cm2?的小块,浸泡在?100?g/L的次氯酸钠溶液中,置30℃的恒温箱内,待叶片发白,移置盛有蒸馏水的容器中,撕取上下表皮,去掉叶肉,?10?g/L?的番红酒精溶液(?10?g?番红溶于?1?L?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中)染色?3?h,逐级脱水,中性树胶制片,观察照相。 132 叶横切面结构比较 取材部位为原植物体中上部的近相同部位的叶片中部的一段,长约?1?cm。采用FAA固定液(体积分数为38%的甲醛溶液?5?mL,冰醋酸?5?mL,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90?mL,甘油5?mL)固定,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法制片,番红染色,并结合徒手切片进行观察和照相。

133 叶粉末特征比较 分别取各植物中上部干燥的叶,研磨成粉,将少量粉末装于?20?mL?的试管中,加入样品量10倍的水合氯醛液,浸泡?2?d?后,小心煮沸?3~5?min,再加入4倍液量的热水,充分搅拌,待分层后去上清液,同法洗2~3次,取残留物少量,置于载玻片中央,用斯氏液(甘油、体积分数为50%的醋酸溶液、水的体积比为1∶1∶1)装片观察。

2 结果

21 叶表皮结构的显微特征比较 见表1、图1。

22 叶横切面结构比较 结果见表2、图2。

23 叶粉末特征比较 结果见表3、图3。 表1 溪黄草植物叶表皮显微特征比较表2 溪黄草植物叶横切面显微特征的比较表3 溪黄草植物叶粉末显微特征的比较

3 讨论

中药溪黄草来源复杂,同名异物、品种混乱普遍存在,且这类植物外形类似,开花前和干品都不易鉴别。为保证和提高药材质量,促进中药标准化,在研究过程中应重视对所用药材作基源鉴定;并应对多来源药材在鉴定、化学、药理和临床进一步比较研究,以便在各种药材之间找出功效、

主治的异同点,为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对于不同植物来源的溪黄草药材可以用显微学方法从叶表皮结构、叶组织结构和叶粉末显微特征方面进行鉴别,方法简便、易行。

参考文献

[1]广东中药志编委会.广东中药志[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4:100.

[2]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2511.

[3]湖南省卫生厅.湖南省中药材标准[S].长沙:湖南科学出版社,1993:353.

茶叶的植物学特征例2

中图分类号:S685.99;S602.2;S6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04-0739-04

乡土植物又称本土植物,广义的乡土植物可以理解为经长期自然选择及物种演替后,对某一特定地理区域有高度生态适应性的自然植物区系成分的总称[1]。在园林建设中,乡土植物不仅在日常管理维护中只要少量的人工干预就可以良好地支持生物多样性[2],而且在突出景观特色和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目前,许多国家对乡土植物十分重视,如美国、俄罗斯、英国、德国、以色列和日本等国出版了许多有关乡土植物的图志、花谱、日历、明信片、幻灯片乃至研究专著[3]。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3万余种高等植物和1.8万余种特有高等植物[4];武汉市地处中国亚热带地区北缘,植物资源非常丰富。根据调查资料统计,仅武汉市江夏区天子山生长的具有观赏价值的乡土植物就达127种[5]。川鄂连蕊茶(Camellia rosthorniana Hand.-Mazz.)为山茶科(Theaceae)山茶属(Camellia Linn.)连蕊茶组(Sect.Theopsis Coh.St.)常绿灌木,原产于广西、湖南、湖北、四川等省(自治区),为中国特有树种。其株型美观,叶色亮绿,花朵密集,清香宜人[6]。试验从武汉市江夏区天子山引种野生的川鄂连蕊茶植株,就近移栽到武汉市林业果树科学研究所/湖北省园林植物工程技术中心保福苗木基地开展驯化及繁育研究,在12年时间里,先后进行了形态特征、物保期、观赏性状以及抗逆性等方面的观测比较,开展了繁育试验、栽培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点及概况

试验地点在武汉市林业果树科学研究所/湖北省园林植物工程技术中心保福苗木基地,该基地位于武汉市江夏区山坡乡,地理坐标为北纬29°58′-31°02′,东经113°41′-113°45′,东邻鄂州市梁子湖,南接咸宁市。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全年平均气温为15.8~17.5 ℃,年极端最低气温仅为-5 ℃,极端最高气温为39 ℃。全年降水总量为1 326 mm,且多集中在6~8月;全年无霜期一般为211~272 d;全年日照时间为1 810 ~2 100 h。试验点地形为坡岗地,土壤为红壤,土层深厚,土壤pH约为6.5。

1.2供试材料

1999年,从武汉市江夏区天子山引进野生川鄂连蕊茶成年植株,株高1.5~2.0 m、地径2.0~2.5 cm;定植在武汉市林业果树科学研究所/湖北省园林植物工程技术中心保福苗木基地。试验所用的高锰酸钾、去离子水为本所实验室自备,生根剂ABT1号生根粉、ABT3号生根粉来源于中国林业科学院林业研究所,生根剂根旺来源于北京恒久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有关植物生长量的测量工具为本所实验室自备。

1.3试验方法

1.3.1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观测①2003~2005年,选取保福基地驯化的川鄂连蕊茶代表性植物10株进行连续3年的观察,记录观测对象的物候期、花色、花型、果色等性状,测定生长量、叶片大小、花序、果实直径等数值。②2006~2008年,选取大小规格一致的野生川鄂连蕊茶和引种驯化栽培后的川鄂连蕊茶各10株,观测对比其物候期、观赏性状特点等。③2006~2009年,对驯化栽培的川鄂连蕊茶进行田间抗旱性及抗寒性观测。

1.3.2繁育试验2006年8月下旬开始,从生长健壮的驯化栽培川鄂连蕊茶植株上选取直径约3~4 mm、长度约8~10 cm的二级侧枝作为插穗,扦插前用3 g/L的高锰酸钾溶液先消毒30 min,然后用不同生根剂溶液(使用剂量及浓度配制见说明书)浸泡插穗2 h,分别在8月26日和9月27日用ABT1号生根粉溶液处理插穗后立即扦插,在8月30日用ABT3号生根粉溶液处理插穗后立即扦插,在9月8日用根旺生根剂溶液处理插穗后立即扦插,共4个处理;每个处理扦插200支插穗。扦插基质用产于本地的炭化稻壳+生黄土组成,扦插床位于阴棚内(遮阳率在70%),棚内相对空气湿度保持在75%~80%[3]。扦插2个月后,统计不同处理的生根率,测量插穗发出的根数和根长,比较不同生根剂处理对川鄂连蕊茶的扦插效果。

1.3.3栽培试验①川鄂连蕊茶区域栽培试验。2007年,分别移栽扦插成活的川鄂连蕊茶150株,选择保福苗木基地(立地条件为坡岗地红壤)、襄阳市(平地沙壤)以及应城市(岗地黄棕壤)三地进行区域栽培试验,2008年统计苗木存活率及生长情况。②川鄂连蕊茶不同光照条件下栽培试验。2007年,将川鄂连蕊茶扦插成活的一年生扦插苗分别移栽在全光照和疏林下(郁闭度50%),每处理30株,观测比较其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生长情况。

2结果与分析

2.1形态特征

形态特征观测结果表明,野生的川鄂连蕊茶为常绿灌木,高达2~3 m,株型紧凑,枝叶浓密;幼枝圆柱型,淡棕色,嫩枝密被褐色绒毛;嫩叶颜色丰富,叶片革质,表面光亮,叶缘有锯齿,叶尖钝尖,基部楔形或狭椭圆形,长25~42 mm,宽9~18 mm;叶柄长2~3 mm。花白色为主,有的略带粉色,3~4月开放,花多且香,成对着生于枝顶或叶腋,花瓣5~7枚;雄蕊多数;花柱长9~13 mm,浅3裂。果期10月,蒴果近球型,直径10~12 mm,有宿存花萼。

2.2生物学特性

2.2.1物候期野生川鄂连蕊茶物候期观测结果(表1)显示,川鄂连蕊茶先花后叶,每年抽梢2次,集中于5月中旬~7月和9~11月两个时段,新梢红色艳丽,具观赏性。9月初花蕾始现,至翌年的3月开放,花期长达1个月。果实于5月上旬开始形成,至当年12月中旬成熟开裂。

2.2.2观赏性状与野生川鄂连蕊茶相比,驯化栽培的川鄂连蕊茶物候期与野生的川鄂连蕊茶基本一致,但其观赏性状有明显的改善。驯化栽培的川鄂连蕊茶每株花量增加了1.5~2.0倍,花径增大了1.0~1.5倍;株型更加紧凑,树冠球型,且叶色变化丰富。叶片革质,表面光亮、深绿,叶背浅绿,叶缘有锯齿,基部楔形,叶尖钝尖,椭圆形;嫩叶下面密被白色细毛,老叶仅下面中脉上被绢毛。花成对着生于枝顶或叶腋,无梗,花瓣5~7枚,近圆形,顶端微凹,内轮3枚花瓣较大,外轮2~4枚花瓣,其中2枚稍小;雄蕊多数,花丝基部合生;雌蕊顶端绿色,3裂。果期10月,蒴果近球型,直径10~12 mm。新梢每年萌发2次,春梢于3月下旬至4月上旬萌发,秋梢于9月中旬萌发,全光照条件下新叶为红色。5月中旬开始花芽分化,6月中旬现蕾,次年2~3月开花。三年生扦插苗平均株高约40 cm,冠幅约40 cm,每株着花约100~150朵。川鄂连蕊茶四季常绿,是集观树、观叶和观花于一身的优良树种,株型美观,枝叶浓密,抽生的新梢和新叶紫红色,耐半阴,适应性强、耐修剪,园林应用上可用作花境、色块、花坛及盆栽观赏等用途[7]。

2.2.3抗旱性及抗寒性田间观测夏季田间抗旱性观测结果显示,川鄂连蕊茶的叶片为革质,能抵御一定程度的干旱。2008年年初,武汉市遭遇了50多年来最严重的降雪和低温冰冻灾害,大灾过后,对保福苗木基地移栽的川鄂连蕊茶进行了冻害调查,结果显示,川鄂连蕊茶植株受冻较轻,冻害级别为1~2级,冻害指数为0.2,冻害表现为叶发红,部分卷叶。

2.3繁育试验

不同生根剂处理对川鄂连蕊茶枝条扦插的试验结果见表2,综合田间观察情况(图1)和表2结果,发现川鄂连蕊茶的扦插繁殖极易生根,约在扦插后30 d开始出现幼根,新生根呈辐射状着生于插穗基部。4个处理的生根率均可达到85%以上,并且3种生根剂处理对川鄂连蕊茶的扦插成活率影响程度差异不大;生根方式包括皮部直接生根和愈伤生根两种类型[8]。从发根情况来看,根旺处理的插穗平均生根数和平均根长都好于ABT1号和ABT3号处理,平均每苗可产生不定根6.5条,其中均包含1条较长的主根,同时二级侧根也比较丰富。ABT1号和ABT3号处理诱导的不定根要短一些,而且在数量上要少于根旺处理的根数。另外发现,扦插时期对川鄂连蕊茶的插穗生根也有一定的影响,如使用ABT1号生根剂处理插穗,9月27日的扦插生根率达到了96%,显著高于8月26日的扦插生根率(90%)。分析原因,可能是8月底武汉市的气温仍然偏高,造成川鄂连蕊茶插穗伤口易被病菌侵入,影响了插穗生根,从而使生根率降低。综上所述,川鄂连蕊茶属于较易生根植物,扦插时期以9月下旬为宜,可使用ABT1号、ABT3号或根旺生根剂进行不定根诱导,生根率可达85%以上。

2.4栽培试验

2.4.1川鄂连蕊茶区域栽培试验川鄂连蕊茶区域栽培试验结果见表3,从表3可见,在武汉市、襄阳市、应城市三个试验点种植川鄂连蕊茶扦插苗,一年后统计,在武汉市坡岗地红壤土和应城市岗地黄棕壤土的移栽成活率均达到了80%以上,而在襄阳市平地沙壤土上的移栽成活率不高,仅为63%,其中原因可能与襄阳市的气候、土壤条件与原产地的气候、土壤条件差异较大有关。不过川鄂连蕊茶扦插苗在不同立地条件下均生长旺盛,观赏性状也表现较好,其中以在武汉市种植的生长表现最好。另外,在襄阳市环境条件下,川鄂连蕊茶在1月份有轻微的冻害出现。

2.4.2光照条件对川鄂连蕊茶生长的影响不同光照条件对川鄂连蕊茶生长的影响结果见表4,从表4可见,川鄂连蕊茶在大树遮阴(郁闭度50%)的环境下生长较旺盛,但株型稍散,花稀疏;而在全光照条件下株型紧凑,花量大,且叶色变化丰富,观赏性状好。

2.4.3栽培管理要点川鄂连蕊茶宜选择肥沃疏松、土壤酸碱度呈微酸性至中性的壤土或沙壤土上种植,成活的扦插苗在当年的11月至翌年的3月均可移栽,移栽前对种植地块进行全面翻耕,施腐熟有机肥6 000 kg/hm2,苗木栽植密度 为8 000~10 000株/hm2。在田间管理方面,全年要除草2~3次,雨后及时松土、培蔸,干旱时及时浇水抗旱,保持土壤湿润。

川鄂连蕊茶成枝力强,可根据不同的园林用途进行整形修剪,如培养独干球型的川鄂连蕊茶,在生长季节要选择生长健壮的枝条作为主干培养,选留3~4个不同分枝角度的侧枝作为骨干枝预留,及时抹除其他的叶芽和萌蘖,剪掉细弱枝,培养成为50~60 cm高的主干型单株,并且在早春萌动前剪掉枯梢、枯枝、残留的果实和过密的枝梢。

3小结与讨论

目前国内外对于川鄂连蕊茶同属的植物山茶(Camellia japonica L.)的研究报道较多。国外对山茶的杂交育种、系统发育、遗传变异、生理生化等方面有一定的研究,但范围不是很广[9]。国内的研究者对山茶的研究做过比较系统全面的探讨,主要包括山茶的种群系统分类、花粉形态、细胞学、杂交育种、引种驯化、生理生化、形态学、分子生物学、栽培管理等方面[10-22]。但国内关于山茶属连蕊茶组育种的研究较少,对于川鄂连蕊茶的研究仅有少量文章从生态学角度开展过研究[23-26],而关于川鄂连蕊茶的育种研究尚未见报道。

本研究通过引种驯化野生川鄂连蕊茶进行人工栽培,结果表明,川鄂连蕊茶扦插繁殖容易,采用根旺、ABT1号和ABT3号生根粉处理,生根率可达85%以上;在全光照条件下栽培,其观赏性状较好,并且驯化栽培种较野生种株型紧凑、枝叶浓密、嫩叶颜色丰富,四季叶色有变化;花多且香,花以白色为主,有的略带粉色,3~4月开放,成对着生于枝顶或叶腋;果期10月,蒴果近球型,直径10~12 mm;而且特别耐修剪,修剪后抽生的新叶、新梢为紫红色,景观效果持久,是良好的造景材料。川鄂连蕊茶具有常绿、冠型紧凑、花朵繁密、芳香以及抗性强等优点,是一种良好的园林绿化及室内盆栽观赏的植物材料,具有较大的开发应用潜力。

参考文献:

[1] 孙卫邦. 乡土植物与现代城市园林景观建设[J]. 中国园林,2003,19(7):63-65.

[2] BORMANN F H, BALMORJ D, GEBALLE G T. Redesigning the American lawn: A search for environmemal harmony [M]. New Haven: Yale Univercity Press,1993.

[3] 陈俊愉.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观赏园艺卷)]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4] 陈灵芝. 中国的生物多样性: 现状及保护对策[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

[5] 陈法志,郑伟,谭庆. 武汉天子山乡土观赏植物资源及其利用对策[J].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7):3400-3402.

[6] 倪穗,李纪元. 我国连蕊茶组植物资源及其园林应用前景[J]. 浙江林业科技,2005,25 (5):70-73.

[7] 许林, 陈法志. 丰花、香花型茶花――川鄂连蕊茶[J]. 花木盆景(花卉园艺版),2010(7):6-7.

[8] 赵玉宏,郑洪,雷杰,等. 山茶扦插技术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5):830-831.

[9] ZAGOSKINA N V, DUNRAVINA G A. Effect of ultraviole (UV-B) radiation on the formation and localization of phenolic compounds in tea plant callus cultures[J]. Russian Journal of Plant Physiology,2003,50(2):270-275.

[10] 顾志建,夏丽芳, 谢立山, 等.中国部分山茶属植物的染色体数目报告[J]. 云南植物研究, 1988,10(3):296.

[11] 敖成齐. 山茶属Camellia植物花粉形态的光学显微镜观察[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7(3):318-321.

[12] 王仲朗,夏丽芳. 应用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鉴定山茶属植物杂种F1代的研究[J]. 云南植物研究,1992,14(4):423-429.

[13] 闵天禄. 山茶属山茶组植物的分类,分化和分布[J]. 云南植物研究,1998,20(2):127-148.

[14] 李广清,孙立,刘燕. 山茶属连蕊茶组6种植物花粉形态特征研究[J].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5,13(1):40-44.

[15] 杨俊波,李洪涛,杨世雄,等. 四个DNA 片段在山茶属分子系统学研究中的应用[J]. 云南植物研究,2006,28(2):108-114.

[16] 方伟,杨俊波,杨世雄,等. 基于叶绿体四个DNA 片段联合分析探讨山茶属长柄山茶组、金花茶组和超长柄茶组的系统位置与亲缘关系[J]. 云南植物研究,2010,32(1):1-13.

[17] 李光涛,梁涛,张梅莉. 五种山茶属植物的核型研究[J]. 茶叶,2001,27(2):17-21.

[18] 肖调江,顾志建,夏丽芳. 九种山茶属植物的减数分裂研究[J]. 云南植物研究,1993,15(2):167-172.

[19] 杨志玲,李纪元,范正琪,等. 山茶属红山茶组内杂交亲和性及其影响因子的研究[J]. 中南林学院学报,2004,24(4):32-36.

[20] 杨志玲,李纪元,范正琪. 保存温度对红山茶组物种及品种花粉生活力的影响[J]. 浙江林业科技,2004,24(5):1-3.

[21] 吕芳德,徐德聪,侯红波,等. 5种红山茶叶绿素荧光特性的比较研究[J]. 经济林研究, 2003,21(4):4-7.

[22] 邓白罗,谭晓风,漆龙霖,等. 山茶属红山茶组植物的RAPD分析及分类研究[J]. 林业科学,2006,42(5):36-41.

[23] 操国兴,钟章成,刘芸,等. 缙云山川鄂连蕊茶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研究[J]. 生物学杂志,2003,20(1):10-12.

茶叶的植物学特征例3

关键词:川鄂连蕊茶;驯化;栽培;繁殖

中图分类号:S685.99;S602.2;S6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04-0739-04

乡土植物又称本土植物,广义的乡土植物可以理解为经长期自然选择及物种演替后,对某一特定地理区域有高度生态适应性的自然植物区系成分的总称[1]。在园林建设中,乡土植物不仅在日常管理维护中只要少量的人工干预就可以良好地支持生物多样性[2],而且在突出景观特色和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目前,许多国家对乡土植物十分重视,如美国、俄罗斯、英国、德国、以色列和日本等国出版了许多有关乡土植物的图志、花谱、日历、明信片、幻灯片乃至研究专著[3]。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3万余种高等植物和1.8万余种特有高等植物[4];武汉市地处中国亚热带地区北缘,植物资源非常丰富。根据调查资料统计,仅武汉市江夏区天子山生长的具有观赏价值的乡土植物就达127种[5]。川鄂连蕊茶(Camellia rosthorniana Hand.-Mazz.)为山茶科(Theaceae)山茶属(Camellia Linn.)连蕊茶组(Sect.Theopsis Coh.St.)常绿灌木,原产于广西、湖南、湖北、四川等省(自治区),为中国特有树种。其株型美观,叶色亮绿,花朵密集,清香宜人[6]。试验从武汉市江夏区天子山引种野生的川鄂连蕊茶植株,就近移栽到武汉市林业果树科学研究所/湖北省园林植物工程技术中心保福苗木基地开展驯化及繁育研究,在12年时间里,先后进行了形态特征、物保期、观赏性状以及抗逆性等方面的观测比较,开展了繁育试验、栽培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点及概况

试验地点在武汉市林业果树科学研究所/湖北省园林植物工程技术中心保福苗木基地,该基地位于武汉市江夏区山坡乡,地理坐标为北纬29°58′-31°02′,东经113°41′-113°45′,东邻鄂州市梁子湖,南接咸宁市。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全年平均气温为15.8~17.5 ℃,年极端最低气温仅为-5 ℃,极端最高气温为39 ℃。全年降水总量为1 326 mm,且多集中在6~8月;全年无霜期一般为211~272 d;全年日照时间为1 810 ~2 100 h。试验点地形为坡岗地,土壤为红壤,土层深厚,土壤pH约为6.5。

1.2供试材料

1999年,从武汉市江夏区天子山引进野生川鄂连蕊茶成年植株,株高1.5~2.0 m、地径2.0~2.5 cm;定植在武汉市林业果树科学研究所/湖北省园林植物工程技术中心保福苗木基地。试验所用的高锰酸钾、去离子水为本所实验室自备,生根剂ABT1号生根粉、ABT3号生根粉来源于中国林业科学院林业研究所,生根剂根旺来源于北京恒久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有关植物生长量的测量工具为本所实验室自备。

1.3试验方法

1.3.1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观测①2003~2005年,选取保福基地驯化的川鄂连蕊茶代表性植物10株进行连续3年的观察,记录观测对象的物候期、花色、花型、果色等性状,测定生长量、叶片大小、花序、果实直径等数值。②2006~2008年,选取大小规格一致的野生川鄂连蕊茶和引种驯化栽培后的川鄂连蕊茶各10株,观测对比其物候期、观赏性状特点等。③2006~2009年,对驯化栽培的川鄂连蕊茶进行田间抗旱性及抗寒性观测。

1.3.2繁育试验2006年8月下旬开始,从生长健壮的驯化栽培川鄂连蕊茶植株上选取直径约3~4 mm、长度约8~10 cm的二级侧枝作为插穗,扦插前用3 g/L的高锰酸钾溶液先消毒30 min,然后用不同生根剂溶液(使用剂量及浓度配制见说明书)浸泡插穗2 h,分别在8月26日和9月27日用ABT1号生根粉溶液处理插穗后立即扦插,在8月30日用ABT3号生根粉溶液处理插穗后立即扦插,在9月8日用根旺生根剂溶液处理插穗后立即扦插,共4个处理;每个处理扦插200支插穗。扦插基质用产于本地的炭化稻壳+生黄土组成,扦插床位于阴棚内(遮阳率在70%),棚内相对空气湿度保持在75%~80%[3]。扦插2个月后,统计不同处理的生根率,测量插穗发出的根数和根长,比较不同生根剂处理对川鄂连蕊茶的扦插效果。

1.3.3栽培试验①川鄂连蕊茶区域栽培试验。2007年,分别移栽扦插成活的川鄂连蕊茶150株,选择保福苗木基地(立地条件为坡岗地红壤)、襄阳市(平地沙壤)以及应城市(岗地黄棕壤)三地进行区域栽培试验,2008年统计苗木存活率及生长情况。②川鄂连蕊茶不同光照条件下栽培试验。2007年,将川鄂连蕊茶扦插成活的一年生扦插苗分别移栽在全光照和疏林下(郁闭度50%),每处理30株,观测比较其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生长情况。

2结果与分析

2.1形态特征

形态特征观测结果表明,野生的川鄂连蕊茶为常绿灌木,高达2~3 m,株型紧凑,枝叶浓密;幼枝圆柱型,淡棕色,嫩枝密被褐色绒毛;嫩叶颜色丰富,叶片革质,表面光亮,叶缘有锯齿,叶尖钝尖,基部楔形或狭椭圆形,长25~42 mm,宽9~18 mm;叶柄长2~3 mm。花白色为主,有的略带粉色,3~4月开放,花多且香,成对着生于枝顶或叶腋,花瓣5~7枚;雄蕊多数;花柱长9~13 mm,浅3裂。果期10月,蒴果近球型,直径10~12 mm,有宿存花萼。

2.2生物学特性

2.2.1物候期野生川鄂连蕊茶物候期观测结果(表1)显示,川鄂连蕊茶先花后叶,每年抽梢2次,集中于5月中旬~7月和9~11月两个时段,新梢红色艳丽,具观赏性。9月初花蕾始现,至翌年的3月开放,花期长达1个月。果实于5月上旬开始形成,至当年12月中旬成熟开裂。

2.2.2观赏性状与野生川鄂连蕊茶相比,驯化栽培的川鄂连蕊茶物候期与野生的川鄂连蕊茶基本一致,但其观赏性状有明显的改善。驯化栽培的川鄂连蕊茶每株花量增加了1.5~2.0倍,花径增大了1.0~1.5倍;株型更加紧凑,树冠球型,且叶色变化丰富。叶片革质,表面光亮、深绿,叶背浅绿,叶缘有锯齿,基部楔形,叶尖钝尖,椭圆形;嫩叶下面密被白色细毛,老叶仅下面中脉上被绢毛。花成对着生于枝顶或叶腋,无梗,花瓣5~7枚,近圆形,顶端微凹,内轮3枚花瓣较大,外轮2~4枚花瓣,其中2枚稍小;雄蕊多数,花丝基部合生;雌蕊顶端绿色,3裂。果期10月,蒴果近球型,直径10~12 mm。新梢每年萌发2次,春梢于3月下旬至4月上旬萌发,秋梢于9月中旬萌发,全光照条件下新叶为红色。5月中旬开始花芽分化,6月中旬现蕾,次年2~3月开花。三年生扦插苗平均株高约40 cm,冠幅约40 cm,每株着花约100~150朵。川鄂连蕊茶四季常绿,是集观树、观叶和观花于一身的优良树种,株型美观,枝叶浓密,抽生的新梢和新叶紫红色,耐半阴,适应性强、耐修剪,园林应用上可用作花境、色块、花坛及盆栽观赏等用途[7]。

2.2.3抗旱性及抗寒性田间观测夏季田间抗旱性观测结果显示,川鄂连蕊茶的叶片为革质,能抵御一定程度的干旱。2008年年初,武汉市遭遇了50多年来最严重的降雪和低温冰冻灾害,大灾过后,对保福苗木基地移栽的川鄂连蕊茶进行了冻害调查,结果显示,川鄂连蕊茶植株受冻较轻,冻害级别为1~2级,冻害指数为0.2,冻害表现为叶发红,部分卷叶。

2.3繁育试验

不同生根剂处理对川鄂连蕊茶枝条扦插的试验结果见表2,综合田间观察情况(图1)和表2结果,发现川鄂连蕊茶的扦插繁殖极易生根,约在扦插后30 d开始出现幼根,新生根呈辐射状着生于插穗基部。4个处理的生根率均可达到85%以上,并且3种生根剂处理对川鄂连蕊茶的扦插成活率影响程度差异不大;生根方式包括皮部直接生根和愈伤生根两种类型[8]。从发根情况来看,根旺处理的插穗平均生根数和平均根长都好于ABT1号和ABT3号处理,平均每苗可产生不定根6.5条,其中均包含1条较长的主根,同时二级侧根也比较丰富。ABT1号和ABT3号处理诱导的不定根要短一些,而且在数量上要少于根旺处理的根数。另外发现,扦插时期对川鄂连蕊茶的插穗生根也有一定的影响,如使用ABT1号生根剂处理插穗,9月27日的扦插生根率达到了96%,显著高于8月26日的扦插生根率(90%)。分析原因,可能是8月底武汉市的气温仍然偏高,造成川鄂连蕊茶插穗伤口易被病菌侵入,影响了插穗生根,从而使生根率降低。综上所述,川鄂连蕊茶属于较易生根植物,扦插时期以9月下旬为宜,可使用ABT1号、ABT3号或根旺生根剂进行不定根诱导,生根率可达85%以上。

2.4栽培试验

2.4.1川鄂连蕊茶区域栽培试验川鄂连蕊茶区域栽培试验结果见表3,从表3可见,在武汉市、襄阳市、应城市三个试验点种植川鄂连蕊茶扦插苗,一年后统计,在武汉市坡岗地红壤土和应城市岗地黄棕壤土的移栽成活率均达到了80%以上,而在襄阳市平地沙壤土上的移栽成活率不高,仅为63%,其中原因可能与襄阳市的气候、土壤条件与原产地的气候、土壤条件差异较大有关。不过川鄂连蕊茶扦插苗在不同立地条件下均生长旺盛,观赏性状也表现较好,其中以在武汉市种植的生长表现最好。另外,在襄阳市环境条件下,川鄂连蕊茶在1月份有轻微的冻害出现。

2.4.2光照条件对川鄂连蕊茶生长的影响不同光照条件对川鄂连蕊茶生长的影响结果见表4,从表4可见,川鄂连蕊茶在大树遮阴(郁闭度50%)的环境下生长较旺盛,但株型稍散,花稀疏;而在全光照条件下株型紧凑,花量大,且叶色变化丰富,观赏性状好。

2.4.3栽培管理要点川鄂连蕊茶宜选择肥沃疏松、土壤酸碱度呈微酸性至中性的壤土或沙壤土上种植,成活的扦插苗在当年的11月至翌年的3月均可移栽,移栽前对种植地块进行全面翻耕,施腐熟有机肥6 000 kg/hm2,苗木栽植密度 为8 000~10 000株/hm2。在田间管理方面,全年要除草2~3次,雨后及时松土、培蔸,干旱时及时浇水抗旱,保持土壤湿润。

川鄂连蕊茶成枝力强,可根据不同的园林用途进行整形修剪,如培养独干球型的川鄂连蕊茶,在生长季节要选择生长健壮的枝条作为主干培养,选留3~4个不同分枝角度的侧枝作为骨干枝预留,及时抹除其他的叶芽和萌蘖,剪掉细弱枝,培养成为50~60 cm高的主干型单株,并且在早春萌动前剪掉枯梢、枯枝、残留的果实和过密的枝梢。

3小结与讨论

目前国内外对于川鄂连蕊茶同属的植物山茶(Camellia japonica L.)的研究报道较多。国外对山茶的杂交育种、系统发育、遗传变异、生理生化等方面有一定的研究,但范围不是很广[9]。国内的研究者对山茶的研究做过比较系统全面的探讨,主要包括山茶的种群系统分类、花粉形态、细胞学、杂交育种、引种驯化、生理生化、形态学、分子生物学、栽培管理等方面[10-22]。但国内关于山茶属连蕊茶组育种的研究较少,对于川鄂连蕊茶的研究仅有少量文章从生态学角度开展过研究[23-26],而关于川鄂连蕊茶的育种研究尚未见报道。

本研究通过引种驯化野生川鄂连蕊茶进行人工栽培,结果表明,川鄂连蕊茶扦插繁殖容易,采用根旺、ABT1号和ABT3号生根粉处理,生根率可达85%以上;在全光照条件下栽培,其观赏性状较好,并且驯化栽培种较野生种株型紧凑、枝叶浓密、嫩叶颜色丰富,四季叶色有变化;花多且香,花以白色为主,有的略带粉色,3~4月开放,成对着生于枝顶或叶腋;果期10月,蒴果近球型,直径10~12 mm;而且特别耐修剪,修剪后抽生的新叶、新梢为紫红色,景观效果持久,是良好的造景材料。川鄂连蕊茶具有常绿、冠型紧凑、花朵繁密、芳香以及抗性强等优点,是一种良好的园林绿化及室内盆栽观赏的植物材料,具有较大的开发应用潜力。

参考文献:

[1] 孙卫邦. 乡土植物与现代城市园林景观建设[J]. 中国园林,2003,19(7):63-65.

[2] BORMANN F H, BALMORJ D, GEBALLE G T. Redesigning the American lawn: A search for environmemal harmony [M]. New Haven: Yale Univercity Press,1993.

[3] 陈俊愉.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观赏园艺卷)]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4] 陈灵芝. 中国的生物多样性: 现状及保护对策[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

[5] 陈法志,郑伟,谭庆. 武汉天子山乡土观赏植物资源及其利用对策[J].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7):3400-3402.

[6] 倪穗,李纪元. 我国连蕊茶组植物资源及其园林应用前景[J]. 浙江林业科技,2005,25 (5):70-73.

[7] 许林, 陈法志. 丰花、香花型茶花――川鄂连蕊茶[J]. 花木盆景(花卉园艺版),2010(7):6-7.

[8] 赵玉宏,郑洪,雷杰,等. 山茶扦插技术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5):830-831.

[9] ZAGOSKINA N V, DUNRAVINA G A. Effect of ultraviole (UV-B) radiation on the formation and localization of phenolic compounds in tea plant callus cultures[J]. Russian Journal of Plant Physiology,2003,50(2):270-275.

[10] 顾志建,夏丽芳, 谢立山, 等.中国部分山茶属植物的染色体数目报告[J]. 云南植物研究, 1988,10(3):296.

[11] 敖成齐. 山茶属Camellia植物花粉形态的光学显微镜观察[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7(3):318-321.

[12] 王仲朗,夏丽芳. 应用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鉴定山茶属植物杂种F1代的研究[J]. 云南植物研究,1992,14(4):423-429.

[13] 闵天禄. 山茶属山茶组植物的分类,分化和分布[J]. 云南植物研究,1998,20(2):127-148.

[14] 李广清,孙立,刘燕. 山茶属连蕊茶组6种植物花粉形态特征研究[J].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5,13(1):40-44.

[15] 杨俊波,李洪涛,杨世雄,等. 四个DNA 片段在山茶属分子系统学研究中的应用[J]. 云南植物研究,2006,28(2):108-114.

[16] 方伟,杨俊波,杨世雄,等. 基于叶绿体四个DNA 片段联合分析探讨山茶属长柄山茶组、金花茶组和超长柄茶组的系统位置与亲缘关系[J]. 云南植物研究,2010,32(1):1-13.

[17] 李光涛,梁涛,张梅莉. 五种山茶属植物的核型研究[J]. 茶叶,2001,27(2):17-21.

[18] 肖调江,顾志建,夏丽芳. 九种山茶属植物的减数分裂研究[J]. 云南植物研究,1993,15(2):167-172.

[19] 杨志玲,李纪元,范正琪,等. 山茶属红山茶组内杂交亲和性及其影响因子的研究[J]. 中南林学院学报,2004,24(4):32-36.

[20] 杨志玲,李纪元,范正琪. 保存温度对红山茶组物种及品种花粉生活力的影响[J]. 浙江林业科技,2004,24(5):1-3.

[21] 吕芳德,徐德聪,侯红波,等. 5种红山茶叶绿素荧光特性的比较研究[J]. 经济林研究, 2003,21(4):4-7.

[22] 邓白罗,谭晓风,漆龙霖,等. 山茶属红山茶组植物的RAPD分析及分类研究[J]. 林业科学,2006,42(5):36-41.

[23] 操国兴,钟章成,刘芸,等. 缙云山川鄂连蕊茶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研究[J]. 生物学杂志,2003,20(1):10-12.

茶叶的植物学特征例4

茶叶病虫害一直是困扰茶农的问题,病虫害发生会导致茶树叶片枯萎、凋落,严重情况下茶树死亡,如果病虫害没有得到及时的控制,那么将给茶农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所以为了能够确保茶农经济效益不受损和茶叶品质不受损,应积极探讨茶叶种植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要树立绿色环保理念,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病虫害防治方针。从茶园生态系统出发,保证茶园生态系统平衡,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积极研究以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性病虫害防治措施。

1.茶叶种植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方法

在茶叶种植中,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方法是利用病虫的天敌来消灭病虫起来控制病虫害进一步发展的目的。生物防治方法简单地讲就是以虫治虫的防治方法。生物防治方法的突出优势是不会对茶园造成污染、对人、畜无害,在防治效果方面具有长期性。具体的防治方法为:首先针对病虫害的生活习性和特点,在茶园中投放有针对性消灭病虫的寄生性捕食昆虫;例如,蚜虫的天敌七星瓢虫,螨虫的天敌赤眼蜂等;其次,加强对茶园内害虫天敌的保护。通过各种手段和措施为天敌昆虫营造适合它们生存的环境。例如为了保护好天敌昆虫蜘蛛,可在茶园内设置草把的方式供蜘蛛繁衍生殖;第三,选用活体微生物农药防治茶园病虫;做好茶园内害虫天敌的保茶毛虫和护性工作,努力创造出适合害虫天敌生存的环境,例如为保护蜘蛛而放草把的做法;第三,选择活体微生物农药防治茶园病虫;活体微生物农药可选用真菌制剂、细菌制剂、放射性制剂或拮抗菌制剂等。比如选用茶毛虫病毒制剂、茶尺蠖制剂按照一定配比和剂量喷洒到茶树上了有效地防治茶毛虫和、茶尺蠖病虫害;通常来讲,对茶园内的茶树喷洒生物制剂一般害虫成虫或害虫幼虫在食用病毒后的一周左右变开始陆续的死亡。所以,在茶园病虫通过生物防治法防治病虫时应在病虫的一代幼虫未成虫前进行防治,避免幼虫成虫对茶树造成严重的危害。针对茶园内的卷叶蛾害虫可选用0.1~0.2亿/ml白僵菌孢子液喷洒到茶树上,防治害虫的效果可达80%以上;针对茶园内的茶毛虫,可选用苏云金杆菌生物制剂进行防治,防治效果比较明显,可达90%以上。

2.茶叶种植病虫害的物理防治方法

茶叶种植中病虫害的物理防治的主要防治方法如下:第一,人工捕杀法。对于茶园中具有群居性的害虫,可根据这类病虫的栖息特性集中捕杀。比如对于那些具有假死性的害虫,可以下茶树下面铺上塑料薄膜,摇动茶树将害虫抖落到薄膜上,然后收集害虫成虫集中杀死。第二,趋向性诱杀法。当前阶段,茶园中比较常用的诱杀害虫的方法主要有光、色、声、味几种,根据害虫具有趋绿性、趋黄性、趋光性及趋味性等特征采用设置灯光、具有粘性的色板等方式诱杀害虫,将害虫消灭在产卵之前。但在选用趋向性法诱杀害虫时应充分地考虑到害虫天敌的习性,不能为了诱杀害虫,将害虫的天敌消灭掉,要保证害虫天敌的安全性。第四,采用生物信息素对害虫进行诱杀。该种方法主要是干扰害虫的正常行为,同时配用诱捕器诱杀害虫。

3.茶叶种植病虫害的化学防治方法

3.1茶树种植中虫害的防治

在茶叶种植过程中,要根据害虫的类型选择不同的化学防治法:根据茶叶种植过程中害虫类型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化学防治方法,具体分析如下:对于茶小绿叶蝉害虫的防治,可选用3%吡虫啉800倍稀释液或天达2116茶桑专用500倍稀释液混合喷洒于茶树上,不仅可有效地消灭害虫,而且还能够有效地提高茶树的抗病能力;叶蝉类害虫在茶园内最为活跃时间是每年的5~8月份,在这一时期是茶园这类虫害的高峰期,应在每年的5月份前进行施药防治。一般采用2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或100g/L联苯菊醋乳油来防治;黑刺粉虱、茶蚜的防治最佳时间为每年的5月下旬到10月中旬,可选用20% 毗虫琳可湿性粉剂防治;象甲类害虫在茶园中最为活跃的时间是每年的5、6月份,可选用25%辛硫三哇磷乳油喷洒在茶树树冠上或者茶树下方的土体上进行防治;蜡类害虫可选用20%哇磷乙酞甲乳油或2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进行防治。

3.2茶树种植中病害的防治

3.2.1茶炭疽病

茶炭疽病一般会对茶叶的成叶造成危害,茶叶患病时的主要特征是茶叶边缘会逐渐形成如水渍状的绿斑。茶叶病情严重时会沿着茶叶的叶脉逐渐向整个叶片扩撒为大小不同的不规则形状病斑,病斑的颜色逐渐有绿色转变为黄褐色或红褐色,更为严重情况下病斑的颜色变为灰白色。茶叶该种病害的主要防治方法为:加强茶园的日常管理。保证茶树不缺水、不缺肥,根据茶树生长实际情况适当地施有机肥料,注意氮肥不要施的过多,并做好茶树的排水工作;对于已经染上该类病害的茶树可选用75%代森锌1200g/hm2,20%使百克1300g/hm2,60%甲基托布津1300g/hm2,兑水800kg/hm2后以喷雾方式喷洒到感染的茶树上。

3.2.2茶赤星病

茶叶的植物学特征例5

世人皆知西湖龙井名扬海内外,只因其地域特征的无可取代。近日听闻崂山茶引进的新品种“黄金芽”,却胜在滋味的鲜醇与颜色的出众,带着一份好奇,我走进了崂山晓阳春茶园。

为丰富崂山茶品种,晓阳春于2010年便在其有机茶园“茗香谷”中开辟出几亩地,专门种植“黄金芽”。茶成之后,便被好茶客高价悉数带走,只留下一点给炒茶师傅做样本。得知我是为“黄金芽”而来,师傅放下手中活儿,对我娓娓道来

传奇的身世

黄金芽茶叶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在浙江余姚偶然发现的。经过十多年的选育,在相关部门和浙江大学的支持下,先后系统地完成了繁育特性、应用领域、产业化关键技术等研究,现在已经被引种到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珍稀名茶种质资源圃内。

独一无二的特征

由崂山茶晓阳春引进的“黄金芽”茶苗经精心培育,终于成功,晓阳春赋予其极具道教意境的称号:“太清金芽”。太清金芽茶苗的颜色发出淡淡的黄色,看起来十分漂亮。小苗的颜色只是微微发黄,等长成成品树后的新叶子都是非常亮丽的金黄色,不少专家都认为它还可以作为一种高档观赏植物。根据测定,黄金芽氨基酸含量为9%,安吉白茶的氨基酸含量为5-7%,普通绿茶的氨基酸含量为3~4%,而“太清金芽”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及适宜的气候,氨基酸含量比一般黄金芽高,可达11%,因此对降血压,保护神经细胞,提高记忆力和增强抗癌药物的疗效具有明显作用;除此之外,太清金芽性状稳定,叶片呈金黄色,而其它品种的白茶气温达到25℃时,叶片就会由白转绿,表明它们的性状不稳定。太清金芽最大的特点为“三黄”:干茶亮黄、汤色明黄、叶底纯黄。其外形自然伸展,鲜黄油润,冲泡后,芽尖直立,悬空竖立,继而徐徐下沉,如群笋出土,蔚为壮观。其汤色清澈嫩黄,香气高远,入口茶香鲜美满盈,是目前中国绿茶中的极品。以黄金芽为代表的四个新品特有种质基因还登录了美国国家生物中心基因库。

精工精神的栽培

茗香谷有机茶园,位于中国种茶纬度的最北端(北纬36.5°),目前是青岛海拔最高的有机茶园基地,崂山天然小气候形成的域内有机质土壤,加之长年累月积累下来的养分与天然海雾的亲密接触交融吸纳,成就了种植茶科最适宜的神圣宝地;山谷中举世闻名的崂山活性山泉水浇灌,历年来没有种植过任何农作物的土壤,以及距离其它农作物和一切污染源皆在千米以外,远离公路的喧嚣和汽车尾气的污染等,都为种植太清金芽孕育了宝贵的条件。

与绿色系品种不同,太清金芽新梢都是黄绿色,植物光合作用能力较差,有机物质生成与积累较弱,蒸腾作用所起的降温自我保护能力有限,宜受强光高温灼伤。另外,新种植的太清金芽,树苗的叶、茎都比较嫩,木质化程度不够,在高温强光条件下,蒸腾作用较盛,很可能造成植株失水枯萎。因此,晓阳春为太清金芽进行了“保姆式”服务-因其对光照十分敏感,种植后配备经验丰富的茶农师傅照看,每天对其生长环境的温度、湿度等进行测量记录,特请西南大学茶学院教授进行指导,并为所有茶苗做了遮阳棚,对普通制茶的工艺和技术都进行了改进,由精于技艺的炒茶师进行全程手工炒作,以其达到太清金芽天然风味的完美体现。

茶叶的植物学特征例6

一、大埔县茶园种植概况

(一)大埔县茶园概况

大埔县位于广东省梅州市,粤东边陲,拥有峰峦起伏、溪河遍布的良好自然环境,被称为是“山中之山”。作为广东省的重点产茶县,它拥有21.5万公顷的山地面积,而且县内气候温暖和煦,土壤肥沃,非常适合于种植茶树。2016年,大埔县更是建成了西岩山万亩茶园玻璃栈道,通过旅游业招揽大量游客来到县内参观,打造以茶为主的文化休闲路线,体现大埔县茶园生态之美。近年来,县内也在种植技术方面积极采用了多种优质栽培方法,并配合生态控制理念来培育纯天然绿色茶叶,杜绝农残超标,决心成为广东省无公害茶叶生产种植的标杆县。

(二)大埔县茶园的生态系统特征与防控原理

大埔县茶园多以乌龙茶种植为主,乌龙茶树作为多年生作物植株不高且树冠相对密集、树幅宽大,拥有四季常青的显著特征。在茶园生态系统控制环境下,新植茶园可以达到5年封园效果,形成独立的、特殊的小气候环境,使整体气候变化幅度降至最低,栽植过程相对平稳。考虑到茶园属于易于受人为干扰的大型次生生态系统,所以大埔县茶园也希望通过这种特殊的生态控制技术方法来提高茶树从垦地、种植、修剪、施肥、采摘和病虫防治方面的整体效率。

大埔县茶园的病虫草害生态技术主要围绕茶园内部生态系统相关因素特征而展开动态控制过程。它希望利用有效技术手段创建一个不利于病虫草害繁殖延续的生态环境提醒,同时充分发挥茶园中诸如害虫、杂草、病虫害等防治对象的因子调控作用,保证茶园生态系统的高能效、低消耗,走可持续发展路线。换言之,该县茶园病虫草害生态控制所秉承的就是自然生态系统内动植物物种丰富且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平衡状态,所以它也被称为“茶园中的动态平衡体系”。这种体系可以对外界变化环境及内部种群波动形成较强的制约性与适应性,提高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希望达到一种能够为系统内所有生物环境所接受的既经济核算、又友善和谐的生态标准。同时,也按照园内茶树的生长发育阶段来实行茶树病虫草害生态优化管理[1]。

二、大埔县茶园病虫草害生态控制的技术策略

如上文所述,大埔县茶园在种植乌龙茶树时讲求生态动态控制,基于各个关键因子对茶园病虫草害群落进行分析调控,实现对茶园生态系统的完美优化。就这一原则,本文主要探讨大埔县茶园病虫草害生态控制的5点技术策略。

(一) 走农业防治基础路线

重视农艺、走农业防治基础路线也是沿袭传统,首先在选育和推广阶段就明确茶树树种优化程序,做到合理重施基肥并配合适量追肥。在大埔县茶园所采用的是叶面肥,它基于对病虫草害的分布动态理解之上,在采茶期间分批多次进行,并对茶树进行合理修剪,抑制插葱中芽叶病虫草害的频繁发生。再一方面,也要抓住茶园越冬期,做好越冬期预防工作,实现综合防治方针。在越冬期实施茶园浅耕、中耕不翻土策略,做到合理及时的除草和覆草,保护茶树安全越冬。

(二) 实施生物多样性管理

要实施茶园内部的生物多样性管理,强化茶园自我的自然调控能力,同时有效保护和巧妙利用天地资源,展开以生物为主的防治策略,全程不用化学农药来调控病虫草害的繁衍速度。具体来说,就是要为寄生性天敌昆虫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例如在茶园周围种草植树,创造茶树、害虫和天敌昆虫三位一体的生态防治通讯机制,再结合人工助迁、微生物治虫、生物农药等等结束来保护天敌昆虫,做到纯粹的生态平衡维持。

(三) 采用物理机械配合生态控制系统

物理机械配合生态控制系统是有效利用了病虫草害的生物学习性,比如利用频振式杀虫灯、生态光照灯等等来吸引和捕杀病虫害生物,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防治效果。

(四) 严控茶叶农药残留

采用健康无农药生物制剂、矿物制剂来防治产园内病虫草害,强化生态预测预报功能,并在适当时期对症下药,针对不同茶树品种实施不同药剂,同时严控用药数量及频率。还要设置农药用药安全间隔期,实现对施药方案的改进,使茶叶中的农药残留量接近于0。

(五) 采取茶草复合生态系统

茶草复合生态系统也是整个生态控制策略中的关键,它主要针对茶草畜3大类型生物,意图将它们有效结合,并全面推行生态控草技术。比如说,在每行茶树植株间的空白环境种植豆科牧草,进而抑制杂草的肆意滋生,同时提高茶园的有效覆盖率。该复合生态系统也能够有效降低茶园中的雨水径流速度,改善传统茶园种植中大面积的水土流失问题。另外,以牧草养畜也能保证茶叶生产的良性循环,做到林茶结合,有效保持山地良好生态平衡环境[2]。

总结:在大埔县未来的茶园病虫草害生态控制工作还要更加注重对茶树抗性强化的研究,以及对茶树新品种的选育工作。积极做好虫草害控制工作,并有效培育天敌资源,全面开展生物防治策略。

茶叶的植物学特征例7

中图分类号:Q948.11;S5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7)10-1824-04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7.10.007

Effects of Different Soil Texture and Management Pattern on Soil Properties

and Tea Quality of Tea Garden

ZHANG Wen-li, XIE Heng, LI Tao, WANG Dan-dan

(College of Biological and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Yichang 443002,Hubei,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field survey and laboratory analysis,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soil texture and management pattern on soil properties and tea quality of tea garden were researched, which took three different green tea garden under different soil texture and the management pattern in main producing areas of Wufeng, Hubei province asthe research objec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oil texture of tea garden 1 was sandy loam. Its contents of tea polyphenols, amino acid, and caffeine were the highest, which were related to its good soil nutrients content, the high number of soil microorganism and soil urease activity. Higher clay/sand is helpful to maintain soil moisture and soil fertility in tea garden 2, which might be related to its higher aboveground species diversity. The tea quality of tea garden 3 was as much as of tea garden 2. The main reasons might be the lower soil pH, poor soil phosphorus and low microbial activity in tea garden 3, which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improve its soil pH and the increase of phosphorus.

Key words: soil texture; management pattern; tea quality; soil microorganism

质安全的茶叶依靠土壤质地、养分条件和茶园的生态管理[1]。湖北省五峰县属亚热带温湿季风气候区,雨水比较充沛,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土壤条件较适宜优质茶叶生长。五峰县是“宜红”茶的发源地和核心产区。全县拥有茶叶面积1.27万hm2,茶叶年产量1.95万t,年产值7.99亿元,其茶叶产量和产值居全国产茶县前列。随着当地茶园生产规模扩大、管理集约化水平大幅提升,诸多茶园的土壤质地势必会发生累积性恶变,如土壤养分有效性降低、土壤酸化、土壤微生物数量下降、土壤酶活性降低等,进而降低茶叶品质和产量,影响茶园的可持续发展[2]。因此,研究不同土壤质地、不同管理模式下茶园土壤的理化性质、微生物数量、脲酶活性,以期探明影响当地茶叶品质的土壤因子,为五峰茶园土壤改良、茶产业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依据,为该区域复合生态茶园模式奠定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采集

选择五峰县采花乡茶区3个代表性的种植10年的绿茶茶园为研究对象,试验样地基本特征见表1。茶园1、3是集约化、单一种植的密植型茶园,但两个茶园的土壤质地明显不同,茶园1土壤沙砾多;茶园2是不进行任何茶园管理措施的天然茶树,茶树分布稀疏、树下杂草丛生。

在每个茶园确定5个采样点。各样点以S形取3~5个取样深度为20 cm的土样混合。每个茶园5个混合土样,共15个土样。采摘1芽3叶新梢,测定茶叶品质成分。

1.2 方法

1.2.1 样品处理 土壤样品按常规方法处理,剔除石块、肉眼可见的植物根系等,风干、研磨、过筛,待测。部分土壤样品需冷藏待测。茶叶采摘后用去离子水冲洗干净后及时杀青、烘干,粉碎后过40目筛,待测。

1.2.2 样品测定 土壤粒径分布采用欧美克TopSizer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土壤pH采用酸度计法测定;土壤有机质(SOM)采用重铬酸钾氧化-外加热法测定;土壤全氮(TN)采用凯氏定氮法测定;土壤铵态氮采用靛酚蓝比色法测定;土壤硝态氮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土壤全磷(TP)采用HClO4-H2SO4法测定;土壤速效磷(AP)采用NaHCO3法测定;微生物培养菌落计数采用稀释平板涂抹法测定。茶叶中茶多酚含量采用酒石酸铁比色法测定;游离氨基酸总量采用茚三酮比色法测定;咖啡碱含量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氟含量采用氟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

1.2.3 养分评价标准 依据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NY/Y391-2000)[3]、茶叶产地环境技术条件(NY/Y853-2004)[4]和优质、高效、高产茶园土壤营养诊断指标[5],将茶园土壤的肥力、pH分为3级(表2);同时根据国际制土壤质地分级标准进行土壤质地确定(表3)。

2 结果与分析

2.1 茶园土壤颗粒的组成

土壤颗粒是构成土壤固相的物质,是土壤结构形成的基础。其粒径大小、组合比例对土壤水分和孔隙结构等的物理性状有较大的影响。由图1可知,在0~20 cm土层,就沙粒含量而言,茶园1最高(46.0%),显著高于茶园2(29.2%),与茶园3(38.9%)差异不显著。茶园1的粉沙含量(46.9%)显著低于茶园2(59.1%)和茶园3(52.9%);茶园2的黏粒含量显著高于茶园1和茶园3。根据国际制土壤质地分级标准,茶园1属于沙质壤土,茶园2和茶园3属于粉沙质壤土。

在一定程度上,土壤颗粒的黏粒与沙粒的比(黏/沙)可反映土壤的质地。沙粒是土粒中最粗的部分,土壤持水能力随沙粒含量增加而减弱[6]。而土壤黏粒含量高,土壤孔隙就会越小,从而保水、保肥性会增强。本研究中3个茶园的土壤黏粒含量较低,均在10%左右(图1)。由图2可知,3个茶园土壤的黏/沙的比例大致在0.1~0.4范围内;无人为管理的茶园2的土壤黏/沙最大。比较3个茶园的土壤含水量发现,无人为管理的茶园2最高,粉沙质壤土的茶园3次之,而沙质壤土茶园1最低。推测茶园2、茶园3土壤含水量较高应该与土壤中较高的黏粒含量和较低的沙粒含量有关。

2.2 茶园土壤的化学性质

酸性土壤是茶树生长所必需的生态条件。根据茶园土壤养分分级标准,一般认为茶园土壤pH以II级标准为优质高产高效茶园土壤养分标准。由表4可知,茶园1、茶园2、茶园3之间土壤pH差异显著。沙质壤土茶园1的土壤pH(6.46±0.03)处于I级标准,偏高;粉沙质壤土的茶园2和茶园3土壤pH小于6,处于II级标准,适宜。

土壤有机质(SOM)是土壤中各种营养元素的重要来源,可表征土壤肥力。茶园1、茶园2、茶园3之间土壤有机质含量差异显著。沙质壤土茶园1的SOM含量最高(47.96±1.07 g/kg),无人为管理的粉沙质壤土茶园2的SOM含量最低,为(19.51±0.52) g/kg(表4)。根据茶园土壤养分分级标准,茶园2处于土壤II级水平,茶园1和茶园3均处于土壤I级水平。

土壤全氮(TN)代表土壤氮素的总贮量,用于衡量土壤的基础肥力。其中,铵态氮和硝态氮是植物可以直接吸收与利用的氮源。本研究中3个茶园的TN无显著差异,且根据茶园土壤养分分级标准均达到I级标准。茶园1和茶园3的铵态氮(AN)和硝态氮(NN)含量均显著高于茶园2(表4)。

土壤全磷(TP)是茶叶磷素的主要来源。茶园1、茶园2、茶园3之间土壤TP含量差异显著,茶园1的TP含量最高(0.96±0.01 g/kg),茶园2的TP含量最低,为(0.31±0.01) g/kg(表4)。根据茶园土壤养分分级标准,茶园1达到了土壤I级水平,茶园3处于II级水平,茶园2处于III级水平。速效磷(AP)经常作为重要的指标来说明土壤磷素肥力的供应情况。本研究表明,茶园1的土壤AP含量最高,茶园3次之,茶园2最低,为(1.42±0.07) mg/kg(表4)。根据茶园土壤养分分级标准,茶园1土壤达到了I级水平,茶园3处于II级,接近于I级水平,茶园2处于III级水平。

2.3 茶园土壤生物特征

茶园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是影响茶树生长和茶叶质量的重要因素。通常土壤微生物数量多、活性强,可以提高茶园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7]。由图3可知,茶园2土壤中霉菌、细菌、放线菌的数量均最高;茶园3土壤中霉菌、细菌、放菌的数量均最低。茶园1和茶园2微生物总数显著高于茶园3(P

2.4 茶园茶叶品质特征

茶汤的滋味是茶叶品质中许多因素中的核心。茶叶主要呈味物质有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和糖类等。其中茶多酚的含量不仅呈味,而且决定茶叶的色泽,也是茶叶中有保健功能的主要成分之一。而绿茶中的氨基酸含量高,茶叶滋味浓,香气好。由表5可知,茶园1的茶叶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含量均显著高于茶园2和茶园3;茶园2和茶园3的茶叶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含量无显著差异。3个茶园的茶叶中,氟的含量适中,具体表现为茶园1最低,茶园2最高。

3 小结与讨论

土壤质地与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密切相关。本研究结果表明,沙质壤土的茶园1的土壤肥力与土壤微生物数量及活性,以及茶叶的主要品质均明显高于粉沙质壤土的茶园3。茶园3的土壤pH较低(4.70),自然土壤植茶后,土壤理化性质最明显的变化是土壤pH会显著降低[8]。Koga等[9]曾采用热量测定法研究茶园土壤微生物,发现当pH低于6.0时,微生物的生长活性随着pH的降低而减弱。本研究结果与该结果类似,pH为6.46的茶园1和pH为5.30的茶园2,它们的土壤微生物总数量较高;而pH为4.70的茶园3,其土壤微生物总量最低,土壤脲酶的活性也不高。从中国茶园土壤的实际情况分析,茶叶品质较高的土壤pH应为5.0~6.5[10]。因此,茶园土壤pH不应太低,建议对茶园3的土壤pH进行调节,改善土壤的生物活性,以提高土壤肥力。

此外,茶园3土壤的TP和AP较低,均处于II级标准。而土壤磷是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的最重要元素,如土壤磷含量增加有利于茶多酚和水浸出物的增加[10],磷素能促进茶叶糖类向茶多酚转化与积累[11],而茶叶中氨基酸形成所需的ATP是高磷化合物[12]。因此,茶园3较低的土壤磷素水平限制了其茶叶的品质。建议对茶园3进行增施磷肥,改善土壤磷素水平,以达到提高茶叶品质的目的。

茶园2为闲置的荒地,尽管无施肥和任何的人为管理活动,但其茶叶的品质却跟集约化种植的茶园3相当。相对于长期施肥的茶园3,茶园2的土壤性质除有机质含量不高、磷素含量较有限外,其土壤含水量最高,土微生物数量最多,土壤氮素含量达到I级标准。这可能与茶园2地上杂草丛生,物种多样性相对于其他茶园丰富有关。有研究表明,多物种群落茶园的土壤物理性状较纯茶园优良,这与间作植物落叶及根系生长影响土壤生物作用有关[13,14]。本研究中茶园2的土壤颗粒组成中,黏粒含量较高、沙粒含量较低,比较有利于维持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因此,探讨以茶为主,多种物种组合、立体种植的复合生态茶园模式很有必要。

参考文献:

[1] 刘美雅,伊晓云,石元值,等.茶园土壤性状及茶树营养元素吸收、转运机制研究进展[J].茶叶科学,2015,35(2):110-120.

[2] 黄运湘,曾希柏,张杨珠,等.湖南省丘岗茶园土壤的酸化特征及其对土壤肥力的影响[J].土壤通报,2010,41(3):633-638.

[3] NY/T 391-2000,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S].

[4] NY/T 853-2004,茶叶产地环境技术条件[S].

[5] 尹 杰.高产优质茶园施肥原理与技术应用[J].耕作与栽培,2007(6):52-54.

[6] 李 卓,冯 浩,吴普特,等.砂粒含量对土壤水分蓄持能力影响模拟试验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9,23(3):204-208.

[7] 杨清平,毛清黎,杨新河.不同生态茶园土壤微生物及脲酶活性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6(4):300-302,306.

[8] OH K,KATO T,LI Z P,et al. Environmental problems from tea cultivation in Japan and a control measure using calcium cyanamide[J].Pedosphere,2006,16(6):770-777.

[9] KOGA K,SUEHIRO Y,MATSUOKA S T,et al. Evaluation of growth activity of microbes in tea field soil using microbial calorimetry[J].Journal of Bioscience and Bioengineering,2003, 95(5):429-434.

[10] 胡明宇,林昌虎,何v兵,等.茶园土壤性状与茶叶品质关系研究现状[J].贵州科学,2009,27(3):92-96.

[11] 陈志丹,孙威江,陈泉宾.茶园土壤性状与绿茶品质关系的研究进展[J].茶叶科学技术,2009(1):16-19.

茶叶的植物学特征例8

中图分类号:S15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6)05-0461-04

硒(Se)是维持生命有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必需微量元素之一,是目前唯一一种进入分子水平研究的微量元素[1]。作为人和动物所必需的营养元素,硒具有双重生物学功能,环境中硒过量会导致人和动物中毒,硒缺乏则会导致白肌病、克山病、大骨节病等地方病[2]。硒同时是是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主要成分,具有抗过氧化物的作用,破坏自由基,对人体氧化过程中产生的有毒物质进行分解[3-4]。因此,研究硒资源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对硒生理功能等认识的逐步加深,补硒理念开始被大多数人所接受[5]。Finley等研究发现,进食生物硒为最安全有效的补硒途径[6]。人们对富硒食品的需求日益增长,利用富硒地区硒资源开发,种植天然富硒农作物,对满足人们、特别是缺硒地区居民的补硒需求具有重要意义。巴中市地处四川省东北高硒地区边缘,且紧挨富硒地区四川省万源市,因此研究其土壤中可能存在的丰富硒资源和农作物中富硒状况对开展巴中市特色农业种植具有指导意义,对推广巴中市富硒农产品、发展当地富硒产业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国内已有专家学者对我国硒资源进行普查,结果为我国从东三省起斜穿至云贵高原,2/3以上地区缺硒,其中50%为严重缺硒区[7]。有研究证实,我国境内湖北省恩施州、陕西省紫阳县、贵州省开阳县和安徽省石台县为4处高硒区,浙江省龙游县、山东省枣庄市、四川省万源市、江西省丰城市等为相对富硒区[8-9]。仝双梅等对贵州省开阳县富硒岩石出露区出产的农作物进行研究,筛选了当地可供开发种植的富硒农作物[5]。赵妍等对江苏省茶园土壤硒分布特性及其有效性进行了研究,得出可通过改善土壤环境条件来提高土壤硒有效性并提高茶叶中硒含量[10]。刘婷等对陕西省安康市10个地区主要农作物硒含量进行了系统分析,得出安康作物硒含量普遍高于我国平均水平,具有很大的开发利用价值[8]。郭宇等对湖北省恩施地区典型农业活动区土壤中硒含量进行调查,初步研究了Se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转化规律[11]。姜超强等研究了不同土壤硒含量下水稻的富硒情况[12]。巴中市正好处于川东北高硒地区的边缘,同时紧挨万源市,目前对巴中地区土壤Se元素的研究鲜有报道,特别是对该地区农作物硒含量与硒的富集特征研究几乎没有。本研究对巴中市主要农产品及产地土壤硒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考察其所产生的生态效应,筛选出富硒经济作物类型,旨在理清巴中市境域内农作物Se分布特征,趋利避害,兼顾发展利用与生态保护,合理实施农业特色种植与产业经济结构调整。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区概况

巴中市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地处大巴山系米仓山南麓,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和首府,素有“红军之乡”“四川盆地北缘主要农作物基因库”等美誉[13]。下辖巴州区、恩阳区、通江县、南江县、平昌县,地处中国秦岭—淮河南北分界线南,东邻四川省达州市,南接四川省南充市,西抵四川省广元市,北接陕西省汉中市,面积12325km2,属于亚热带大陆性湿润季风气候。该地区既是国家粮食储备基地,又是商品粮输出基地,骨干经济作物中的茶叶、金银花、食用菌、中药材、蔬菜、水果等已形成规模优势。巴中市气候温和,多年平均气温17.1℃,无霜期长,雨量充足,光热较好,主要的4种土壤类型有水稻土、紫色土、黄壤、冲积土。可见巴中市拥有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气候条件与土壤条件。

1.2样品采集与测定

对巴中市344份作物土壤样品硒含量及21种作物硒元素富集特征进行研究,采用实地采样法和室内测定法。在巴中市境内,针对不同物种和不同地区设立典型调查样地。确保样株具有充分的代表性,选择样株的同时考虑群体密度、植株长相、植株长势、生育期等一致性,采样时避开株体过大过小、遭受病虫害或机械损伤以及田边路旁的植株,并采集到农作物相应的根系土壤。采样按照蛇形路线多点采取,组成混合样。样品采集后立即将植株样品根据需要按不同部位(根、茎、叶、籽粒)分开,以免养分转移。所有采集样品进行风干,必要时用油纸或报纸摊开,避免腐烂。硒元素采用原子荧光分析方法进行测定。样品分析严格按照DD2005—01《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规范(试行)》进行[14]。在主要作物元素富集特征研究方面,采集了巴中市富有特色的产品21种共计56件样品,包括粮油作物、茶叶、蔬菜、水果、食用菌、川明参、金银花等。最后将所得资料回笼、分类、整理,并录入计算机,建立详实的基础数据库。

1.3统计分析

利用Excel2007和SPSS16.0对所得数据分类汇总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巴中土壤Se含量特征

土壤中硒的含量水平直接决定植物、动物和人体内硒的含量状况。表1为巴中市不同地区土壤Se含量特征,根据谭见安《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病与环境图集》的划分标准可知,整个巴中地区平均硒含量为0.165μg/g,属于潜在硒不足(表2)。巴中地区不同区县土壤硒含量差异显著。南江县平均硒含量最高,为0.192μg/g,其次为通江县,为0.167μg/g,平昌县平均硒含量最低,为0.142μg/g。除南江县为足硒水平外,其他3个地区都为潜在硒不足。四川省土壤硒含量平均值为0.095μg/g,巴中市各县域土壤硒含量均高于四川省平均值,表明巴中市土壤较四川省而言具有较高的硒含量。变异系数表示调查区内土壤Se分布的离散程度,由表1、表2可知,通江县和南江县土壤硒分布属分异,其土壤硒含量分布较为离散,最大值与最小值差异显著;巴州区和平昌县属基本均匀,土壤硒含量分布较均匀,含量大小起伏变化较小;整个巴中地区土壤硒分布属不均匀。按土壤类型可将研究区内土壤分为黄壤、黄棕壤、紫色土3类。如表3所示,巴中不同土壤类型硒含量不同,黄棕壤的平均硒含量最高,为0.172μg/g,其次是黄壤,平均值为0.159μg/g,硒含量最低的土壤类型为紫色土,平均值为0.148μg/g,这3种类型的土壤都属潜在硒不足。与全国背景值比较,只有黄棕壤的硒含量高于全国背景值,黄壤和紫色土均低于全国背景值。黄棕壤硒含量的最大值为1.15μg/g,属富硒水平,其所处采样点为通江县空山乡龙池村,主要种植作物为土豆;黄壤硒含量最大值为0.633μg/g,属富硒水平,采样点为南江县下两乡元顶子村,主要种植茶;紫色土硒含量最大值为0.352μg/g,也属富硒水平,采样点位于南江县关田乡西坪村水稻田。根据变异系数可知,黄壤和黄棕壤的硒含量分布不均匀,紫色土硒含量分布基本均匀。按耕作程度将研究区内土壤分为旱作、水耕、水旱3种类型。如表4所示,耕作程度不同,土壤硒含量也不同。水耕土壤平均硒含量最高,为0.191μg/g,属足硒水平;其次是旱作土壤,硒含量平均值为0.167μg/g,属潜在硒不足;水旱土壤平均硒含量为0.154μg/g,也属潜在硒不足。旱作土壤中有11个采样点土壤为富硒,分别位于通江县空山乡中坝村和龙池村以及南江县下两乡元顶子村、赶场乡鹿角垭村、流坝乡金台村、流江乡金台村。根据变异系数可知,旱作土壤硒含量大小分布不均匀,水耕和水旱土壤硒含量分布基本均匀(表5)。

2.2巴中主要作物Se含量特征

表6为巴中市各农作物硒含量,不同农作物硒含量差异较大,硒含量范围为0.0008~0.507μg/g,各种作物的平均硒含量大小顺序为木耳>茶叶>水稻>金银花>银耳>玉米>川明参>苦瓜>豇豆>芦笋>莴笋>甘薯>马铃薯>青椒>葡萄>黄瓜>猕猴桃>番茄>梨>萝卜>茄子。安康市DB6124.01—2010《富硒食品硒含量分类标准》是目前我国公认的富硒食品分类标准[15](表7),与表6各农作物的平均硒含量对比得出,巴中木耳为富硒木耳,茶叶为富硒茶叶,水稻为富硒水稻;巴中玉米硒含量为0.0169μg/g,小于0.02μg/g,因此玉米不属于富硒作物;巴中银耳含硒量为00193μg/g,小于0.05μg/g,因此银耳不属于富硒作物,金银花与川明参硒含量均小于0.05μg/g,不属于富硒作物;葡萄、猕猴桃、梨硒含量均小于0.01μg/g,不属于富硒水果;豇豆、苦瓜、芦笋、莴笋、甘薯、马铃薯、青椒、黄瓜、番茄、萝卜、茄子硒含量均小于0.01μg/g,均不属于富硒蔬菜。因此,巴中地区主要农作物中,只有木耳、茶叶、水稻为当地富硒作物,其余18种作物均未达到富硒水平。不同地区同种作物的硒含量也存在一定差别。以水稻为例,巴州区水稻硒含量为0.025μg/g、平昌县为0.021μg/g、南江县为0.04μg/g、通江县为0.0182μg/g。玉米在巴州区的含硒量为0.021μg/g、平昌县为0.026μg/g、通江县为0.0161μg/g。分析对比其他作物,也可得出类似结论。

2.3作物Se富集特征

巴中市4区县作物的平均含硒量分布十分分散,其中含量最高的是通江县,为0.0189μg/g,最低的是南江县,为0.0072μg/g。不同作物类型含硒量的地区分布差异较大(表8)。南江县的农作物含硒量最高,达到0.0404μg/g,平昌县和巴中区的农作物含量均超过0.02μg/g,达到富硒标准,而通江县的农作物硒含量为0.0164μg/g,达不到富硒标准。在蔬菜、水果、中药材种类的硒含量比较上,尽管各地区差异较大,但都未达到富硒标准。饮品类比较中,南江县的硒含量达到0.0908μg/g,属于富硒水平,通江县的硒含量为0.035μg/g,不属于富硒。除木耳外,茶叶的含硒量和其对硒的富集能力均最高,水稻硒含量和富集系数仅次于茶叶,这2种作物均属富硒作物,且对硒的富集能力也较其他农作物强。因此选择茶叶和水稻在巴中富硒地区进行广泛种植,既可以获得富硒农产品,为人们提供天然有机硒,又可以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3讨论

通过对巴中市各区县土壤硒含量测定分析得出,巴中地区平均硒含量为0.165μg/g,较整个四川地区而言具有较高的硒含量,但仍属于潜在硒不足。巴中市各区县间土壤硒含量差异较大,土壤硒含量分布较分散。不同土壤类型硒含量不同,由于土壤类型由成土母质决定,成土母质不同,以及土壤上的种植植物不同,造成硒含量不同,与金兴钰等得出的因土壤母质不同导致土壤硒质量分数不同的研究结果[17]相似。不同耕作程度土壤硒含量也有差异,因为不同耕作制度的土壤所种植的植物不同,人类的干预程度不同,对土壤灌溉方式不同,影响表生环境中硒的迁移循环过程,造成土壤硒含量不同。郦逸根等研究指出红壤与水稻土耕作方式与种植作物不同导致土壤中硒的赋存形态及含量不同,这与本研究结果相似[18]。巴中地区不同土壤类型或旱作土壤均存在达富硒水平的土壤,如通江县空山乡龙池村、南江县下两乡元顶子村等,这些地方土壤属富硒土壤,可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种植富硒作物,对硒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巴中市作物硒含量分散,不同区县、不同作物硒含量差异较大。通江县所产作物平均含硒量最高,而南江县的饮品类作物含硒量最高。巴中市代表性作物中,木耳、茶叶、水稻均达到富硒标准,属于富硒作物,茶叶对硒的富集能力最强,其次为水稻,因此选择木耳、茶叶和水稻在巴中土壤富硒地区进行广泛种植,可充分利用土壤中丰富的硒资源,获得富硒农产品,科学、健康地开发利用当地硒资源。巴中作为农业大市,研究其代表性作物Se及产地土壤Se含量特征及硒的富集能力,筛选出富硒土壤和富硒作物,为种植富硒产品的合理布局和科学施肥提供依据,对规划实施巴色农业种植和调整产业经济结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今后应对巴中市存在的其他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如对“南江核桃”这样的代表性经济作物的硒含量及产地土壤硒含量特征进行探讨,便于今后在农业生产中对单项优势作物的选择。

茶叶的植物学特征例9

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让人们忽略了生态建设。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完成,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寻求生态文明建设,宜居城市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发展方向,这是世界上很多国家达成的共识。人们提出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这对于社会向生态文明发展起到了指引作用。所以生态化设计的重要性凸显了出来,而最能体现这一设计的就是风景园林设计。它能体现在都市中人与自然的和谐。茶作为有着文化内涵的植物,与人在长期的磨合中,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摘茶,加工和泡制品尝都体现着生态意义和文化内涵。所以将茶文化与现代生态学结合在一起,运用在风景园林设计之中,找出有推广价值的设计方式,利于我们对生态景观设计贡献力量。

1茶文化与园林艺术

我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古代人民在茶的栽培加工和茶文化的传播上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在唐代就已经有对茶的栽培、加工和饮品技术进行全面总结的书——《茶经》,它的作者就是陆羽。而茶除了作为人们必不可少的生活需要品,还是文人墨客的咏诵对象,用来寄托他们的性格情怀和鸿鹄志向。流传下来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和“琴棋书画诗酒茶”分别代表了普通人民和高雅之士对于茶的看法,来源于生活,又将生活升华。唐寅创作的《煎茶图》成为我国茶文化与绘画结合的宝贵作品;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将喝茶的感受描绘的栩栩如生,直到今天都是茶诗中的上上品。茶文化还涉及到各类的艺术形式,如舞蹈音乐等等,它还结合宗教、哲学、经济、旅游,涉及文理工很多方面。佛教中把茶作为清净的化身,所以僧人们饮茶,寺庙附近种茶。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影响着我们整个民族的发展。唐宋以来,我国的茶文化向外传播,在其他国家也形成了它们自己的特色茶文化,如日本的“茶道”和英国的“午后茶”都有着本国特色却又和中国的茶文化密不可分。所以,茶在国外就是中国的象征。很多外国文学作品中也经常描写茶,将茶与中国联系起来,如英国诗人巴伦称茶是“中国的泪水”,极具浪漫色彩。由此可以看出,茶树作为园林植物,不仅外形属性可行有着观赏价值,更多的是它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可以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我国的园林在发展过程中与茶也有着分不开的密切关系。茶是饮用植物,但也是观赏植物,在园林设计选用植物时也是常用植物之一。周武王时代就将茶作为贡品送给王室,种植在园林中观赏,并且栽种繁殖。我国的名茶很多也与著名的园林景点分不开。比如十大历史名茶的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南京雨花茶,黄山毛峰等等都是各个地区风景名胜景点所产。所以,茶树不仅是商业产品,也是观赏植物,是风景经典不可缺少的植被。茶树和其茶制品以及茶文化都是各地重要的风景园林资源。乌龙茶的生产地武夷山是著名的风景旅游景点,风景区内到处都是茶树,而且在茶树周围的亭台楼阁上都是名家名篇的诗词歌赋,且大多与茶有关。这说明茶文化与园林设计关系紧密。张家界中也有以茶园为风景区的地方。世界园艺博览会上有专门的茶园展示,用造型不同的茶树为衬托,加上茶文化和茶工艺的穿插,展现了茶树作为风景园林的观赏价值以及茶文化的魅力和内涵。大家熟知的西湖龙井就在西湖园林之中,它虽然是极为名贵的茶,是作为一种经济植物,但是景区内茶树随处可见,已经成为常见的观赏植物了。还有市区很多行道树和公园旁的绿化都有茶树的绿篱作为边界,既美观又好培育。

2茶树作为园林植物的特点

茶树作为园林植物的特点有以下三点:第一,茶树的种类丰富、形态多样。茶树一般指的是山茶属中的五个种,即大厂茶、大理茶、厚轴茶、秃房茶和茶。而茶种有可再向下分成三个变种。茶种是栽培种,分布在世界各地,他们的形态各不相同,高矮的差异也很大,可以二十米以上的高大乔木也可以是不足一米的灌木。而且树叶形状,颜色每个种类都差别很大,淡绿色到紫绿色之间任意过渡,因为人工培育可以用杂交等方式改编品种使得叶子颜色发生改变。叶子表面的隆起也有不同,有的是平滑的,有的是微微隆起。茶树的叶片寿命一般能达到一个月,而且茶树一年四季都是绿色的。这些都可以通过有性或无性繁殖得到,并且可以保持。茶经常和宗教联系在一起,所以有专门培育的佛手种,树形张开,叶片很大下垂生长,似佛的大手。这些都是通过后天培育而成,并且让他可以带着这些特征继续传下去。其他园林植物并没有茶树这样的特性,所以茶树在园林植物中占有重要地位。第二,茶树是秋冬季开花植物,并且花期很长。茶花属假总状花序,两性花,萼片近似圆形,绿色或偏褐色。花冠白色,由五到九片花瓣组成,呈椭圆形。花的大小与它的品种有关,一般在5cm到2cm之间。茶树的花芽六月分化,到九月中旬开放,能一直开到十二月中旬,花期长达三个月,这是其它植物花期所不能比拟的,而且它开花的跨度大,基本概括了整个秋季和冬季,其它花很少在冬天开放。所以它作为园林植物可以补充冬天花少的情况。而且茶树的果实成熟期长,所以可以花果共同生长,这种在其它植物中又是不常见的。这些也给了茶树很多寓意,让它的文化价值更大了。第三,是茶树的再生能力极强,可以随意造型不用担心恢复不了。茶树的枝条上有很多不定芽,这让茶树有很明显的再生优势。树枝上的不定芽能快速萌发,从而塑造形状不同的树冠。经常修剪可以让茶树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修剪的树冠可以有弧形,,马鞍形等形态,所以作为园林植物,茶树完全满足修剪造型的能力,可以根据设计师的需要自行修剪。

3风景园林设计中运用茶叶生态学原理的探究

茶叶生态学讲究的是和谐共生的茶精神,这和一般的生态学是有区别的,因此,在风景园林设计中运用茶叶生态学有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更能激发人们对自然的渴望,构建和谐社会。所以在风景园林设计上,茶叶生态学原理的指导是很有必要的,需要坚持推广。要因地制宜。园林设计最开始的依据就是建园林的地址,要根据具体的地域、地势、土壤特点进行设计,要多方面考量和权衡,无论是自然景观设计还是建筑景观设计。景观园林设计应当尊重当地的生态环境系统,要重视园林选址地的生态和气候,依靠科学技术设计出有发展潜力的景观园林。可用于景观园林设计的植物种类繁多,除了要考虑本地的生态之外,还要考虑选择的植物之间能否搭配在一起适应当地生态和气候。所以在设计中,要根据地形地貌选择合适的植物,若是道路两旁绿化或建筑景观园林设计要考虑风速和污染等等条件。茶叶生态原理的因地制宜是园林设计的基础。

4结语

茶文化和它的生态理念对于现代园林设计的指导具有深远影响。将茶叶生态学运用在园林设计上是有重要意义和理论基础的。通过对茶文化和园林文化的对比以及茶树在园林设计上的应用,我们可以看出茶和园林分不开,他们需要共同发展,才能使设计者设计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所以还需要研究者们继续研究,不断完善理论,并应用于实践。

参考文献

[1]余文权,张翠香.生态茶园的研究进展与思考[J].中国茶叶,2009,10:10-13.

[2]戴金电,高俊杰.泉州市生态茶园建设技术规程[J].福建茶叶,2009,03:16-18.

[3]周理飞.生态茶园标准化技术要素[J].中国茶叶,2010,03:23.

茶叶的植物学特征例10

中图分类号:S5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09-2154-03

襄阳产茶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深厚,茶叶品质优异,南漳、保康、谷城三个茶主产县是中国高香型绿茶的典型代表区域,所产茶叶具有“高栗香、滋味醇、 汤色亮、 耐冲泡”的品质特征,广受消费者青睐,因其具明显的地域性,故称之为“襄阳高香茶”[1]。2012年“襄阳高香茶”成功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3年被湖北省农业厅认定为“湖北高香型名茶”。

襄阳高香茶自然品质好,并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但是襄阳市茶叶的自然地理和天然品质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主要制约因素是缺乏适制襄阳高香茶的专用茶树品种。襄阳市茶园茶树以群体品种为主,因群体品种大多发芽不一致,且夏季容易形成较多的紫芽,使鲜叶适制性较差,不能很好地发挥襄阳高香茶“高栗香”的品质特征。为了更好地发挥襄阳高香茶品质优势,提升襄阳高香茶产业效益,从适制襄阳高香茶的专用无性系茶树品种入手,围绕襄阳高香茶“高栗香”选择国内名优绿茶品种[2],同时兼顾抗寒性强的茶树品种。鄂茶1号、乌牛早、龙井43、龙井长叶均是国内制作名优绿茶的良种,在襄阳周边茶区均有种植,适应性较好,因此选择这4种茶树良种作为参试品种[3]。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选择无性系茶树品种鄂茶1号、乌牛早、龙井43、龙井长叶,本地群体品种筛选单株为参试品种,以福鼎大白茶为对照,茶苗均为一年生扦插苗[4]。

1.2 方法

1.2.1 试验设计 试验于2007年3月在保康县荆山锦茶业公司螺丝沟茶园(海拔600 m)和谷城县五山镇玉皇剑茶业有限公司茶场(海拔350 m)进行。保康县荆山锦茶业公司螺丝沟茶园土壤类型为山地棕壤,pH 4.99;谷城县五山镇玉皇剑茶业有限公司茶场土壤类型为黄棕壤,pH 5.5。采用随机区组排列,每处理3次重复,每重复小区面积50 m2。种植方式为双行条植,大行距130 cm, 小行距33 cm, 丛距33 cm,每丛3株[5]。

1.2.2 鉴定指标和方法 ①移栽成活率:12月中旬补苗一次,每月调查存活率。②春茶萌发期:从定植后的第三年开始观察,连续4年春季从剪口下的第一个越冬芽萌动开始,一直到一芽三叶展开止,每两天观察一次,每小区固定6个观察芽,各物候期均以50%通过为标准。③产量测定:从定植的第四年起,连续3年各品种均按一芽二叶、一芽三叶的标准采摘记产。④抗逆性鉴定:采用田间自然鉴定法进行鉴定。⑤品质鉴定:定植后第四年起,连续3年按一芽二叶的标准采样[6]。春茶制作烘青绿茶, 以感官审评进行品质鉴定[7]。

茶样理化指标经襄阳市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实验室检测;水分测定用10.3 ℃恒重法;茶多酚测定用福林酚法;氨基酸总量测定用茚三酮比色法;水浸出物测定用全量法;可溶性糖总量测定用蒽酮比色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品种茶树移栽成活率

各品种茶树移栽成活率调查结果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定植后乌牛早、龙井43两个品种的成活率略低于对照,鄂茶1号、龙井长叶、群体种成活率高于对照。

2.2 各品种茶树春茶萌发期比较

连续4年对各品种茶树春茶萌发期的观察结果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与福鼎大白茶种相比,乌牛早一芽一叶期比对照早11 d,龙井长叶和鄂茶1号分别比对照早7 d和5 d,龙井43和群体品种与对照相当。

2.3 各品种茶树产量比较

各品种茶树产量(以干重计)测定结果见表3。从表3可以看出,鄂茶1号、龙井长叶分别比福鼎大白茶增产37.62%和34.40%,乌牛早和龙井43产量虽较对照种增产,但增产幅度不显著。群体品种产量不及福鼎大白茶。

2.4 各茶树品种制茶品质比较

经过连续3年的品质鉴定,各茶树品种制茶品质比较结果见表4。由于采用烘青加工茶样,5个茶树品种加工的茶样外形色泽均绿润,区别不大。5个茶样汤色得分均高于对照福鼎大白茶,鄂茶1号、龙井长叶、龙井43制作的茶样汤色嫩绿明亮,得分明显高于对照,5个品种茶样叶底得分与对照差别不大。鄂茶1号、龙井长叶制作的茶样栗香持久,达到了襄阳高香茶“高栗香”的要求,乌牛早制作的茶样属清香持久型,不能凸显“高栗香”的品质特征。滋味鄂茶1号、龙井长叶、龙井43和群体种均达到“鲜醇爽口”的品质要求,其中鄂茶1号得分最高。

氨基酸是影响茶叶滋味的重要因素,酚氨比在10以内适制绿茶,酚氨比越低代表茶样滋味越好,含糖量较高对内在品质如滋味、香气都有很重要的影响。从表5结果看,鄂茶1号、龙井长叶制作的茶样氨基酸含量高,酚氨比较低,含糖量较高,较适合制作高香茶的品质要求。

2.5 各品种茶树抗逆性比较

襄阳茶区属于江北高纬度茶区,春季倒春寒和夏秋季高温干旱不利于茶树生长。从表6可以看出,乌牛早抗寒性略差,其他品种与对照福鼎大白茶的抗寒性相当。2012年7月上旬至9月下旬连续高温,致使部分品种芽叶萎枯,从各品种抗旱性可

以看出鄂茶1号抗高温性强,其他品种抗高温性一般,与对照种相当。

3 小结

鄂茶1号具有移栽成活率高、适应性强、成园快、繁殖系数大等优势[9],抗寒、抗旱、病虫能力优于福鼎大白茶,育芽能力强,生长势旺;丰产优势明显,试验期间产量比福鼎大白茶高37.62%。制绿茶外形肥嫩,色泽绿翠,汤色绿亮,栗香持久,滋味鲜爽,叶底黄绿明亮。龙井长叶育芽能力特强,春芽萌发期一般在3月中、下旬;发芽密度大,育芽力特强,芽叶短壮,茸毛少,叶绿色,抗寒性强;但抗旱性稍弱,持嫩性较差。产量高,试验期间产量比福鼎大白茶高34.40%。制绿茶色泽翠绿、香郁持久、味甘醇爽口。这两个品种可选做适制襄阳高香茶的专用无性系良种,在襄阳高香茶产区推广应用。

襄阳高香茶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解决了襄阳高香茶适制性品种、栽培和加工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增加了襄阳市茶区无性系茶树良种比例,全市适制襄阳高香茶的无性系茶树良种应用面积约3 300 hm2,示范区内无性系茶树良种比例已达85%;改进升级了襄阳高香茶加工工艺,指导建成了6条国内一流的高香茶清洁化、连续化生产线,显著提高了襄阳高香茶品质,扩大了襄阳高香茶的市场影响力,该项目整体研究与应用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对促进襄阳茶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 朱继军,张耀华,唐前勇,等.鄂北地区早期利用茶叶历史的详考[J].茶业通报,2010(4):187-190.

[2] DB4206/T 66-2011,襄阳高香茶生产技术规程[S].

[3] DB42/T 892-2013,襄阳高香茶栽培技术规程[S].

[4] DB42/T 897-2013,襄阳高香茶[S].

[5] 江昌俊.茶树育种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6] 李晓贤.高香名优绿茶加工工艺的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