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教育机构实习自我总结模板(10篇)

时间:2022-08-13 10:42:07

教育机构实习自我总结

教育机构实习自我总结例1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c)-0-02

顶岗实习作为提升高职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手段,和理论教学结合成为提升学生素质的有机整体,也是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受我国高职教学教学的客观环境和主观努力的影响,高职生的培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而构建科学有效高职生顶岗实习管理平台是当务之急。

1 管理平台构建的总体思路

构建顶岗实习管理平台的总体思路首先要遵循国家基本教育方针,在宏观教育管理政策的指引下,根据的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结合教育手段的科学化和高级化,不断的进行修订和完善,从而形成相对完善的思想指导体系。

1.1 构建管理总平台要以国家相关政策和法规为指导思想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按照国家的教育法的相关要求来组织教学和实践活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明确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法已经明确规定了我国高等的教育的方针以及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并明确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落实高等教育方针的重要手段,因此顶岗实习是落实国家教育方针的主要方法,构建管理总平台必须在教育法这个大指针下进行,是落实国家高等教育政策的重要

手段。

为了进一步改善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质量,教育部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并根据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和目标定位,在2009年了《关于进一步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培养,进一步完善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的制度,努力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育教学模式。并进一步强调,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高等职业学校基本的教学制度,重点是要建立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机制,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教学环节,突出‘做中学,学中教’的制约教育教学特色。”因此,顶岗实习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高等职业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关系到职业技术教育的最终目的实现。

1.2 构建管理总平台要以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为导向

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学校和学生都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顶岗实习信息管理平台的构建必须适合社会经济的发展。顶岗实习的信息互动管理总平台的构建要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兼顾经济性、便捷性和效益性。

经济性主要考虑到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投入经费的约束问题,现阶段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投入经费主要来自国家财政拨款为主,学生学费收入为辅助,考虑到学校日常教学的相关支出,办学投入经费的有限性决定了顶岗实现的信息管理总平台的构建必须考虑相关费用的约束

便捷性主要考虑信息交换的有效和方便。在顶岗实习的具体的操作过程,企业所在地和学生所在地往往并不在一起,距离的远近对平台构建影响重大,而在顶岗实习过程中产生最主要问题是企业、学校和学生三者之间存在信息的不对称,不能有效的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不仅不便于学校和企业相互了解学生信息,也不利于即时妥善解决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问题的积累会对实习效果大大折扣,建立高效便捷的信息交互平台至关重要。尤其是随着社会发展,信息交换手段和平台不断的提档升级,学生的素质也在不断提高,因此,构建顶岗实习信息管理总平台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手段,即时了解实习的进程,并妥善解决实习中的问题,突出问题解决的时效性。

效益性主要是充分发挥管理总平台对顶岗实习信息的归总与分类的功能,将顶岗实习中出现的普遍性与一般性问题收集起来,并进行分门别类的指导和解决。对于顶岗实习中出现的个性化和特殊性的问题,则进行具体的指导。这样不仅能降低信息管理总平台的运营的成本,也能降低学校和企业对顶岗实习学生的管理成本,最大限度的发挥信息管理总平台的效益,提高工作的效率和水平。

1.3 构建管理总平台是包括学校、学生、企业在内的系统工程

构建顶岗实习管理总平台,是包括学校,学生、企业在内的系统工程,要充分发挥学校、企业、学生三者互动,形成完善的信息表达机制,便于收集信息,完善顶岗实习的组织模式,提升实习的效果。具体包括:

首先需要明确顶岗实习管理平台的功能,该平台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和培训学生,利用社会企业资源,形成有效的信息传递与反馈机制,便于学校、企业、学生即时沟通并调整实习的计划和方案,从而达到提升实习效果的目的,同时也便于企业能从实习的学生中发现人才,使用人才,形成良好的人才储备,确立企业长期发展的基础。

其次,学校和企业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发挥当代大学生整体素质比较高,善于接受和利用新鲜事物的特点,利用网络并发挥管理后台的功能,即时就实习中出现的新情况进行反馈。学校和企业要对信息管理平台进行双向管理,二者即时就顶岗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沟通,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提出解决普遍性问题的方案。

其三,设立专职的实习管理人员。学校和企业成立专门负责顶岗实习的管理机构,并有专人负责,既要重视管理平台反映出来的一般性问题,也要针对个别学生反映的特殊情况,做到有问题早发现早解决,尽量避免出现因为信息不对称而出现的问题,将问题在解决在萌芽状态。同时学校和企业都要对顶岗实习管理平台给予一定的经费上的支持,保证的平台能长期稳定的运作。

其四,形成校企合作长期稳定平台与信息交流机制。校企合作是一种双向主动参与的结合,是建立在双方内在需要基础上的结合,高校需要企业的设备和资金,企业依靠高校的科技、知识和人才。校企合作,其实质是使高等教育与社会、生产融为一体,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顶岗实习形成了校企合作平台维护与发展对企业和学生都具有重要意义,学校能获得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也能有效得到保障。企业和学校在每一轮顶岗实习结束后进行沟通与交流,总结成功的经验,并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并在下一轮实习中得以优化与改进,提高顶岗实习的效果,实现校企合作的互利共赢。

2 管理平台构建的目标

顶岗实习管理平台的构建就是为了克服土木工程类高职专业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出现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构建学校、企业、学生三位一体的信息管理总平台,实现三者之间的互利共赢,通过顶岗实习的进行,实现各自的目标,实现教育的社会目的。

2.1 高职院校的目标

高职院校作为一种社会组织,有其组织目标、组织结构、组织规范和组织功能,也像现代社会中的其他组织一样,由于组织规模的不断扩大,组织内外环境的日益复杂。一般来说,大学的目标是不会随着社会环境和高校自身变化而变化的。传授知识、追求真理、培养高素质的学生一直是大学的本质和职责所在。通过的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创造社会财富,影响社会的发展是学校扩大知名度的重要手段。

受到我国高等教育的性质决定,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目标在是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则是包括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内的教学有机整体发挥共同作用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并借助人才培养方案来落实事先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受到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条件的制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能开出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模块方向课程,并能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师资条件开出选修类课程。受到资金、实习场地、技师型教师队伍的约束,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必须引入具有实践经验企业(行业)加入,才能使人才培养具有针对性,实现人才培养和就业的“零距离”和“无缝对接”。

高职院校、企业、学生“三位一体”的实习信息管理总平台,对于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校通过借助顶岗实习信息管理总平台,通过和企业长期合作形成稳定的校企关系,能实现一下的基本目标:首先,通过将建筑类型企业引入学校日常教学中,通过持续不断的实习信息反馈和总结,使学生培养建筑类人才的针对性更强,在学生进校前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已经充分考虑到建筑行业特殊性和对知识技能的特殊要求,使课程的设置和实践教学的安排能按照企业的要求,量身定制专业性人才培养方案,使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在就业竞争的过程中赢在起跑线上;其次,高等职业学校通过和建筑企业合作,能充分利用企业的实习平台,增强学生认识,同时也能增强学校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其三,学校能充分利用实习信息管理总平台,了解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和水平,把握学生的思想动向,并即时对教学管理工作进行优化,提高人才培养的水平;其四,充分发挥实习信息管理总平台的功能,为企业提供高素质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并依靠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来扩大知名度。

2.2 接纳实习学生企业的目标

企业作为整个社会经济活动基础细胞,企业活动的目标按照传统理论解释,主要是为了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落实到具体的企业行为中,就是企业要能以低投入获得高的回报,如何获得最优秀人才,降低企业员工培训的成本,并形成一支具备可持续发展的人才队伍则是企业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为了实现企业和外部环境的良好沟通,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承担相应社会职责,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也是企业的目标。企业能充分利用学校、企业、学生“三位一体”的顶岗实习管理总平台同时实现这两大目标。

经济目标:企业通过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利用顶岗实习管理总平台,建立起校企合作的长期关系,通过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施加影响达到降低企业发展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标。企业通过实习信息管理总平台,向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发出明确信号,即企业需要具有什么样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的人才,使企业能获得大量经过专业培训的人才,降低企业人才培训的费用和人才搜寻的成本,降低了人力资源的相关费用;现在的实习学生就是未来人力资源市场的人力资源,通过顶岗实习管理总平台的使用,即时了解未来人力资源队伍的状况,降低企业社会调研的成本,使企业能制定合理的薪酬水平并做好人力资源规划;借助和学校的沟通,解决学生在实习过程课程存在的工伤以及劳动报酬的相关问题,稳定实习学生队伍,向学生展示企业良好的管理水平和未来的发展愿境,尽可能将最优秀的学生转变为自己的员工。因此,企业参与构建顶岗实习管理总平台的目标在于能降低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出现的不确定性,能以相对低廉的成本达到优化人力资源队伍,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社会目标:通过参与实习信息管理总平台的构建,向社会展示企业的服务社会,参与人才培养的活动,以承担社会责任的姿态来宣传该企业,提升企业的形象,扩大企业的知名度;通过向实习学生展示企业的良好管理水平,通过实习学生对外传递企业的内在控制水平,使社会认识到该企业组织管理能力,使企业能获得更多的社会美誉,达到提升企业知名度的目标。

2.3 参与实习学生目标

参与实习的学生能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实现自身的目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

方面。

第一,实习学生能充分利用顶岗实习信息管理平台向学校反映实习过程所遇到的相关问题,便于学校即时和企业沟通,改善实习的环境,使实习能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尤其是大多数实习学生以前没有企业工作的经验,对于企业管理制度以及如何保障自身的人身安全需要学校出面和企业沟通协调,实习信息管理平台成为沟通实习学生和学校的重要工具和桥梁,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向专职实习指导教师和学生干部的反映情况,解决实习过程中所遇到的特殊性问题。

第二,实习学生能利用顶岗实习信息管理总平台了解企业,为自己以后的职业生涯开始做好准备。实习学生通过信息管理总平台,了解企业的反馈情况,即时发现自身的知识不足,并在未来的学习中进一步完善。此外,学生还能了解企业的生产流程以及行业发展的状况,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开始做好准备。

第三,实习学生能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实习企业如果有人才的需求,实习学生通过实习展示自身的学习能力和专业技能,获得在实习企业就业机会,从而能更早获得就业机会,并积累相应的经验,为自己的职业的发展创造好的基础。

3 结语

国家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政策对顶岗实习重要性做了重要而清晰的阐述,就是要充分发挥学校、企业的主动性,在培养人才上实行互利共赢。因此,在构建管理总平台过程中,企业和学校要建立起利益的共同体,学校通过为企业提供顶岗实习的学生,能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降低教学成本,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而企业则获得宣传企业形象,提前获得甄选优秀人才的机会;学生作为顶岗实现的最大受益者,不仅获得知识还获得了就业的机会和发展职业的机会。校、企、生三方都要充分认识到顶岗实习的重要性,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平台,实现企业、学校和学生三者的之间的信息互动体制,形成“三位一体”的顶岗实习信息互动管理总

平台。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9]3).

[2] 皇甫静,李贤政.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

教育机构实习自我总结例2

中图分类号:C9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29(2011)06-0093-05

“学习型社会”,英文“learning society”,又译作“学习化社会”或“学习社会”。学习型社会是指随着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信息与知识急剧增长,知识更新周期缩短,创新频率加快,对人的素质要求提高,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增加,学习就成为个人、组织以及社会的迫切需要。近年来这一概念颇受理论界重视,不少学者就学习型社会的内涵、特征等理论问题提出见解,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从我国情况看,进入21世纪以来,对学习型社会的研究成为热点问题并日渐升温。总结国内外学习型社会的研究现状,找出不足,明确未来方向,这对指导我国学习型社会理论研究和建设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一、学习型社会理念的提出与发展

“学习型社会”最早为美国学者何钦斯于1968年在《学习型社会》一书中提出的。何钦斯认为社会要从“学校化社会”转变为“学习型社会”,学习资源由构成社会的各个部门来提供,每人都要参与教育和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学校以外机构和制度的教育能力,达到自觉学习的目的。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提出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报告书从终身教育及学校的角度出发对“学习型社会”概念加以论述:“如果学习包括一个人的整个一生,而且也包括全部的社会,那我们除了‘教育体系’进行必要的检修以外,还要继续前进,达到一个学习型社会的境界”。此报告书标志着“学习型社会”作为未来社会的形态的理论正式推出。

此后,相继有许多学者对“学习型社会”提出了不同见解,主要观点有:

布希尔提出学习型社会的基本观念是把学习当作正常的日常生活之事,而教育则被视为所有公民的潜在人权。彼得森进一步认为学习型社会尽可能向大众开放;教育机会应延伸到社区,并融入社区事务与问题;各种教育资源应广泛应用。兰森从个人、学校、社区、政府等角度论述了如何建立学习体制,并扩展了学习型社会的价值。贾维斯指出,学习型社会是一个未来的概念,包含了成人教育、终生教育、继续教育、回流教育及社区教育。范德济提出实现学习型社会的关键是提升学习质量,建立支持体系,引导自我完善,保障学习权等。

“学习型社会”理念的产生符合时展的要求,是推进和深化现代终身教育的一种全新思想。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学习型社会”的理论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末,何钦斯提出“学习型社会”,之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开发表的《学会生存》报告书对“学习型社会”的概念进一步深化,受到各国的广泛关注,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都相继使用这一术语。此阶段主要是“学习型社会”概念的提出与初步解读。

第二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相对于前阶段学术界进行的研究,“学习型社会”的概念渐渐进入政府以及国家组织的政策文件中,“学习型社会”从理论层面上升到实践层次。“学习型社会”不仅仅是一种美好的学术观点,且成为推动全世界各国教育、社会变革的主要思想之一。

第三阶段是21世纪初至今,构建学习型社会成为全世界主流趋势。国外“学习型社会”理论与实践研究已经涉及到方方面面,包括《学习型学校的文化重建》、《第五项修炼(变革篇)――学习型组织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等著作。

从国内研究情况看,1989年出版的《职工学习学》中首先论述了我国“学习型社会”的问题,并提出了“学习型中国”概念。在之后研究中,许多学者对“学习型社会”概念进行了延伸,相继提出了“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区”等概念。

同志在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高峰会议讲话中提出:“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党的十六大,明确把创建“学习型社会”提升到国家战略这一高度,并将它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同志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报告中指出:“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七大,总书记又明确提出“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在我国建设学习型社会进程中,对于学习型社会的理论研究不断拓展,其中不乏有质量高、影响力大的著作,如厉以贤的《学习社会的理念与建设》、高志敏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郝克明的《跨进学习社会:建设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研究》、吴尊民的《现在国际终身教育论》等。

二、学习型社会的内涵

对于学习型社会的内涵目前学术界还存在不同看法,众多学者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来诠释自己认为最为理想的学习型社会。依据都荣胜的观点,可以分别从个体、社会、个体与社会相结合三个角度阐述学习型社会的内涵:

1.基于社会的角度。主要强调政府、社会及民间力量对构建学习型社会的主导作用,关注更多的是社会该怎样为个体提供一个学习型的社会,使在社会中的个体能够充分学习。目前主要的观点有:(1)何钦斯主张社会应提供资源并制定相关政策促进学习与人格的完善;(2)OECD认为,在学习型社会中,教育是全社会每个人一生所应有,每个机构均应负起教育的责任、提供教育的机会,学习型社会是一个能支持个人终生学习的社会;(3)爱德华强调学习型社会是一个有教养的社会与学习市场;(4)历以贤指出,学习社会是指以学习者为中心,以终身学习、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组织为基础,以保障和实现满足社会全体成员各种学习需求和获得社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社会[4]。

2.基于个人的角度。此角度是强调个体的作用,主张个体在社会中应该做什么,怎么做,之后扩展到整个团体,然后是社会成员都自觉学习,重点是个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主要观点有:(1)波什尔指出学习型社会就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社会;(2)亚伯斯强调学习型社会是一种实用的理念,一种学习态度,一种整合的态度和统合各种不同社会的策略,也是一种教育的隐喻;(3)赵利认为,所谓学习型社会

是指人的学习意识普遍化和学习行为社会化,人人均能终生进行学习的社会。

3.基于社会与个人相结合的角度。此角度主张既要发挥个人积极性,也不能忽略社会所起的重要作用。主要观点有:(1)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对学习型社会作如下理解:社会上具有教育功能的组织联成一体,让学习成为贯穿人一生的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而文盲是不会学习的人,并不是不识字的人,要建立起“学习性的劳动市场”,而不是把教育计划局限在诸如劳动技能等的“非学习性的劳动市场”;(2)胡梦鲸认为学习型社会是一个人人均能终身学习的理想社会,学习者的基本权利能够获得保障,教育机会能够公平提供,学习障碍能够合理去除,终身教育体系能够适当地建立;(3)王照指出学习型社会是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为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而构建的社会模式,对个人、社会而言,都是一种积极有益的选择。

三、学习型社会的基本特征

对于学习型社会的特征,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表述。目前的主要观点有:

彼得森提出学习型社会的特征有教育机会应尽可能向大众开放并应延伸到社区、融入社区事务与问题中,同时广泛运用各种教学资源,而非仅限于教育机构……。

胡梦鲸提出就其实质意义而言,学习社会的本质具有下列特征:学习社会是一个终生学习、以学习者为中心、无学习障碍、以终生教育体系为基础的社会。

郝贵生认为学习型社会具有全民性、终身性、自主性、责任性、素质性、科学性、超越性、团体性、实践性、创新性等十大基本特点。

易培强(2003)指出,学习型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人学习,终身学习,学习的个性化和多样化,学习的意义得到升华,形成了较完善的社会学习组织结构。

四、学习型社会与终身学习、终生教育的关系

在我国,从1978年开始学习型社会教育政策制定的演化顺序大致是职业技术教育一成人教育一终生教育一终生学习一学习型社会。因此,学习型社会、终生学习与终生教育之间既有内在联系和相近之处,又有诸多不同之处,弄清它们的异同无疑对构建学习型社会有重要意义。

高志敏认为,三者共同主张教与学的特性是相同的,都是为了谋求社会与人的和谐发展。但从战略选择方面,终身教育是从社会角度出发,终身学习从个人角度出发的,而学习型社会则是前两者的集结过程。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贡咏梅认为,三者在产生的背景、终极目标、所提倡的学习方式和手段都是相同的,而在具体目标、战略出发点与实施侧重点存在不同。

王丽雅认为,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统一,终身学习是终身教育的升华,终身教育侧重于教育供给,终身学习侧重于学习者个人的内在变化,学习型社会侧重于社会形态的构想。而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是学习型社会的基石,两者协调配合,最终促进实现学习型社会的目标。

五、构建学习型社会的路径和措施

对如何构建学习型社会,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可以总结为下列几点:

第一,颁布相关法律。如美国的《终身学习法》、日本的《关于健全振兴终身学习推进体制的法律》、韩国的《终身教育法》等等。第二,加大学习型社会方面的投资。政府对教育的投资不断加大是西方发达国家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主要经验。第三,建立完善的公共学习场所。西方国家的公共学习场所对于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起到了支撑作用。第四,创建新型学习服务机构。传统的学校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需要,需要创建学习服务机构。第五,加强学习交流。如今已有超过40个国家举办成人学习周活动,激励人们参加学习活动,获取更多知识。

从国内研究和实践情况看,许多学者对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原则、路径、策略和具体对策等进行了研究。典型成果主要有:

刘复兴提出,学习社会的建设应遵循一些基本原则,如以人为本、社区本位、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综合的可持续发展、标准动态化、网络化、国家和政府起主导作用等。同时他提出我国学习型社区可能的发展模式:第一,以地域特征为标准,划分为城市型、市镇型和乡村型学习型社区;第二,以主导者和组织者为标准,把学习型社区分为学校主导型、企业主导型和行政主导型。

秦洁认为,构建学习型小区是实现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并从知识经济、社会结构、个体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角度分析了必要性,从转变观念提升居民学习力,培育学习型家庭和楼组,创设学习型小区的保障机制,建立小区教育的操作体系等四方面提出构建学习型小区的对策。

高伟总结出构建学习型社会的社会条件:制度保障和机构保障;学习时间的保障;更新学习理念;构建学校、家庭、社会整合一体的教育与学习网络。

从实践情况看,全国各地涌现出了许多建设社会型社会、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区、学习型组织的先进典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可归纳为几个方面:第一,重视终身教育与学习型社会文化氛围的营造;第二,科学构建学习型社会教育体系,形成社会共识,协调发展各类教育,注重交叉领域;第三,打造学习型社会的良好平台,充分利用好现有资源配置;第四,积极促进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区、学习型企业等学习型组织的建设;第五,建立必要的制度保障机制,为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保驾护航。

六、学习型社会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目前,国内外对学习型社会内涵、基本特征的理解不尽一致,不同观点间差异较大,因此建立学习型社会指标体系非常困难,也正因于此,关于学习型社会的指标体系的研究比较少。尽管世界许多国家都在提倡建立学习型社会,但没有哪个国家明确建立起一套学习型社会的指标体系。目前与学习型社会密切相关的指标体系主要有两类:一是一些国际组织对一国教育情况进行评估的教育评估指标体系,二是许多发达国家制定的本国终身学习目标或成人教育的有关指标。

国外的典型成果主要有:

OECD于1992年首次出版Education al a Glance:OECD Indicators,该教育发展指标分为教育制度的人口、经济和社会背景;教育的成本、资源和过程;教育的产出;专业术语、注释和一些技术性的信息几个部分。这套指标体系是在一定理论基础之上建立的,同时兼顾指标的可比性和可解释性。

2006年OECD的教育发展指标分类发生了变化,指标共分四大部分:一是教育机构的产出和学习影响;二是投资于教育的财力和人力资源;三是教育的投入、参与和升学;四是学习环境和学校组织。下设27个指标,修改的指标特别注意了教育质量、教育公平和教育资源投入的有效性。

欧盟在2002年发表了《欧洲终身学习品质指标报告书》,报告书的众多专业成员总结出4大类、15个最具有代表性和适当性的终身学习品质的指标,分别是:技巧、能力与态度;条件与参与;终身学习的资源;策略与系统发展。这套指标主要的缺陷是只用15岁儿童的PISA测试反映,忽视了成人学习的产出。

台湾地区在2001年根据“背景一投入一过程一产出”模式组织建立了“台湾社会教育指标体系”和“成人教育指标体系”,其“背景”部分主要包括法令修订,“投人”包括经费、人员、教育机构投入;“过程”上分为活动和参与;最后是“产出”,用文盲率来实现,整个指标体系衔接比较清晰,共33个指标。

就中国大陆而言,较多的是各地区就自身建立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区而建立的评估指标以及一些企业制订的学习型企业的评估指标,就学习型社会整体而言的评估指标体系研究相对较少。典型成果有:何致瑜提出以知识基础、教育能力、学习活力和创新能力为主要构成要素,下分12个二级指标的学习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郝克明主持的“建设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研究”课题中提出了一套12个大类、30个指标的学习型社会评估指标体系;彭家理把学习型社会分为根本目标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战略目标一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核心目标一构建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并以此为一级指标构建了学习型社会的目标体系模型;顾明远、石中英提出了一套由领导和制度建设、学习资源投入、学习机会的提供和公众参与、学习目标4个一级目标,14个二级指标、55个三级指标组成的我国学习型社会评级指标体系;朱新均从终身学习文化的营造、学习型组织的创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服务体系的构筑、合力式机制的形成、全民终身学习活动的蓬勃开展、社会及成员发展六大方面考虑,构成了6个一级指标、26个二级指标、95个三级指标组成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不论是OECD或欧盟的教育指标在反应教育产出上均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诊断值,而是通过收集各国现有状况进行比较分析,依此看一国目前的教育水平如何。而我国的学习型指标体系的设计很多都是建立在理论基础之上的,并没有真正付诸实践。

七、学习型社会研究的现存问题及未来展望

总体而言,自党的十六大提出建立学习型社会以来,我国对于学习型社会的研究不断深化,也开展了一定的建设实践,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均取得了较大成就,但我们的研究和实践才刚刚起步,还处于总体描述的初始阶段。综观现有成果还存在以下不足:

1.理论问题的研究深度不够,目前还处于一种摸索和探讨阶段。对学习型社会的概念、内涵的研究成果虽多,但学者问尚未取得一致,也没有被明确界定的研究成果,总体而言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学习型社会理论框架体系。

2.缺乏对构建学习型社会实践中出现的典型模式、路径的总结归纳和理性分析。目前全国各地均有大批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先进典型,但对典型模式、路径的归纳总结不够,同时缺乏对其机理、作用机制等的相关研究。总体而言,理论研究多,实践研究少;规范研究多,实证研究少;口号形式的多,有应用价值的少。

3.缺乏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评价指标和测度方法的研究,定量化测度研究任重而道远。目前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多数缺乏对其构成要素和系统结构的分析,没有紧密结合学习型社会的基本特征来进行,选择的指标往往具有随意性,且多数没有对指标体系的可行性进行量化判断,也缺少学习型社会建设程度界定和判断标准及综合评价的研究成果,很难形成学习型社会建设进程的监督和反馈机制。

针对目前国内学习型研究中存在的不足,笔者认为,今后学习型社会研究应努力做到深化、细化、实用化和可量化,特提出如下建议:

1.深化理论研究,建立完善的理论体系框架。建设学习型社会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需要有相应的理论支撑,才能将学习型社会建设不断引向深入。笔者认为应把学习型社会理论体系框架研究作为重点,从不同角度深入研究,结合我国的社会特点、基本情况等方面,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学习型社会理论体系。要增加微观领域的研究,探索学习型社会中的人才素质、课堂教学、学校生活等问题。重视多学科的交叉研究,有必要从各个角度研究学习型社会中的文化、经济、政治等相关问题,为全面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奠定理论基础。

教育机构实习自我总结例3

传统的课堂教育因其固有的弱点而经常招致批评,然而,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我国的课堂教学仍然会沿袭这一方式。课堂教学的改革是渐进的,不可能一夜之间把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抛弃。而且传统的课堂教育也有它的特点。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改进课堂教学,使之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才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首先思考的问题。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从创新教育的原则出发,按照传统的课堂教学来实施教学,其基本模式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

其中,提出问题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结合教材内容,提出的问题具有探索性、发散性、针对性。分析问题阶段老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地分析问题,进行再发现、再创造。在解决问题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实施策略、落实解答过程,在归纳总结阶段要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解答进行检验、评价、反馈、论证,上升为理论。

然而这些要求对传统的计算机辅助软件,特别是课件提出了很高要求,在此需要强调的是这些计算机辅助软件设计中,为达到教学目标,教学要求的创意是最为重要的。制作技术是次要的。为了达到上述教育目标,软件制作者必须自觉地应用教学设计理论作为计算机辅助课件设计的指导思想,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及内容进行设计。例如传统数学学科教学对一些图形的教学很难从动态的角度进行,计算机辅助教育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一状况。但是把计算机辅助教学仅仅作为一种动态的教具来使用是远远不够的。例如现在不少教师用立体的数学图形,动态地展示给学生,把图形生动的展示出来,把一些很复杂的点线面关系从不同角度表现的淋漓尽致,这对培养学生识图形能力、建立空间概念是有很大幫助的。我们暂且不论这类课件对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多大程度上起作用,但光从课堂教学的结构改革的角度来看,它所能起的作用是有限的。它是一种崭新的教学手段,只有把这种手段溶合进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改革我们的课堂教学结构。因此数学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由于计算机辅助的整合,应从以下方面来考虑:(1)教师主导活动的设计;(2)学生参与活动的设计;(3)教育内容知识结构的设计;(4)计算机辅助的介入点的选取、教育内容的覆盖及教育内容的媒体实现;(5)教学结构流程设计。

二、以计算机辅助软件为平台,构建研究、探索型课堂教学模式

教育部新颁布的《全日制数学教育大纲》首次明确提出:在必修课内容中安排研究性课题,并倡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因此,从目标层面上来说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已远远超出了研究性课题学习本身,这些教学目标可以渗透到平时的数学学科教学活动中。因此课堂教学活动也必须打破原有的传统结构。

计算机辅助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它一般可以分为课件型和平台型两种。课件型指的是把学科的某些教学素材,例如知识内容,知识技能利用计算机技术组织起来,用来传递教学信息。课件往往是针对几个问题,几个难点而设计的电脑应用程序。以它的使用对象划分,又有主动型(辅助学习型)和被动型(辅教型)两类。而平台型计算机辅助教学则是一种建立在计算机软件平台上的教学模式,这种计算机平台提供一系列教学素材,工具,在这个系统中通过这些工具的运用、素材的组织以及二次开发可产生新的学习素材与工具。它不是针对某一问题、某一情景开发的,它是面向某一学科,或者某些学科而设计的。

教育机构实习自我总结例4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首先提出了认知建构主义,他认为学习不是对知识的记录或简单复制,而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结构基础上的发展,是对现有知识的再理解和再创造,是一个同化或者顺应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了社会在个人建构过程当中的作用,社会建构主义完善和发展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在本质上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心理表征的过程,知识并不是唯一正确的对客观现象的表述,而是一种言之成理的解释或假设。不同的学习者在自身知识结构基础上对其进行理解,所以也就不存在绝对的真理或唯一的标准。而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的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由情境、协作、会话与意义建构四大要素构成,建构主义的教学策略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

二、远程教育的特点

(一)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成人作为远程教育的主要对象有其自身的特殊性。wWW.133229.COm首先,成人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由于成人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不同的经历,导致了他们在认知水平、学习动机上都有较大的差异。反映在英语教学中,学生英语水平的参差不齐尤为明显,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显然已经无法满足要求。其次,成人学生通常都有工作,安排统一时间进行面授有一定的难度,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

(二)教育媒介的特殊性

与传统的面授教学不同,远程教育广泛采用广播,电视和网络等通讯手段组织教学,特别是网络这种新生媒介的出现,既有助于学习者根据各自的特点自主安排学习,同时也使得教学过程中通过人机互动,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但远程教学对学生自主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习动机不强烈或者习惯传统面授的学生在面对这样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时,会有一定的障碍,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他们主动进行意义建构是教学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三、英语远程教育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

(一)情境化的学习环境

传统的认知论认为,知识是对外部客观世界的被动反应,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通过学习一记录这些知识。传统教学强调一般原理和抽象规则的传授,具体到英语教学中则是着重语法的解释和背诵,这不但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也容易使学习与实际运用脱节,而且英语水平较低的学生容易产生畏难心理。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应该在与现实情境相似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内容要与实际问题类似注意知识表征的多样化。电大英语远程教育摆脱了传统去情境化的教学方式,利用网络上传大多媒体资源,力求实现声音,图像,文字全方位的整合,为学生创造一个接近真实的英语学习环境,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的水平,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同时还组织学生进行课程实践,锻炼学生研究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情境化的网络资源和小组实践,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也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加强协作与会话一一意义的双向建构

协作与会话是实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由于不同的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各不相同,在意义建构过程中只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理解客观世界的一个方面。网络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体,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环境。在这里,学生既可以是知识的学习者,也可以是知识的创造者,老师既可以是协作与会话环境的创造者,也可以是协作与会话的参与者。学习者通过与他人的对话协作,资源共享,可以更全面地建构对新信息的理解。而且这样一种平等自由的学习环境,可以使学生更加积极的参与进来。电大英语远程教学过程中,除了在网络上提供bbs留言板,e一mail之外,还组织形式多样的小组活动,如英语角,旅游英语实践,商务英语实践等,此外,还展开多次小组讨论。学生针对教师预先设置的问题,进行资料搜索,自主学习,协作讨论等,通过这样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既满足了学习者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也保证了学习的质量。

(三)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总是从其对感觉经验的选择性注意开始的,并将其与自身己经掌握的经验建立某种联系,旧经验对新信息进行同化或顺应,从而建构起新信息的意义。学生不是机械的记录和背诵笔记,而是意义的建构者。而教师不是知识的呈现者,而是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引导者和协作者。建构学习论认为,我们的知识是由结构良好领域和结构不良领域构成的,所谓结构良好领域主要指的是各个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概念。结构不良领域是指与具体情境相联系的经验与知识。建构学习并不是简单的以理论来进行,而是用自身丰富的经验进行分析。应用到英语远程教学过程中,教师淡化了知识点讲解,而是注重引导学习者进行主动意义建构。通过引导学生运用结构不良领域的经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自我成就感。

(四)学生自我评价与教师总结

教育机构实习自我总结例5

在前几年试点的基础上,利用实施“国培计划”的契机,我区初步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地置换脱产研修的“四阶段”模式。

1.过程规范,重在落实

第1阶段:前期准备。顶岗实习支教师范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有计划地进行备课、试教等准备工作;高师院校在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配合下,进行选点和做好相关衔接工作。

第2阶段:岗位适应。支教生到达实习学校的第一周,在“双导师”(高校实习指导教师和被顶岗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见习,之后在被顶岗教师的帮扶下进行一周实习,保证支教生尽快进入角色,并能有效地独立开展工作。

第3阶段:顶岗置换。第三周开始,支教生开展独立教学和班级管理,被顶岗教师到高等院校进行脱产研修。充分发挥支教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完成由师范生向教师的转变;农村教师能真正走出去,接受高水平的培训。

第4阶段:总结反思。最后一周,被顶岗教师培训结束回工作单位,与支教生一起开展教学研究,总结和探讨,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2.效果显现,“三方得利”

我们认为该模式做到了“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农村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有利于加强师范生的实践环节、有利于促进师范教育的教育教学改革。通过置换脱产研修解决农村教师的工学矛盾,使他们能走出农村到高水平的培训院校安心学习;在培训模式上,采取“集中研修+影子教师”等方式,为他们量身打造具有针对性的学习形式和内容,帮助他们尽快成长为乡村教学能手。通过师范生顶岗支教解决师范生实习走过场的弊端,使他们真正了解将来的工作对象和环境,强化专业思想、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实习工作切实收到实效;同时,使师范院校深入了解基础教育,加强高校与中小学的联系,真正实现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促进师范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师资培养培训质量。

二、精心实施远程培训,确保低成本高收益

在我区2010年“国培计划”的三个类别培训中,远程培训占总培训教师数量的92.7%,培训经费仅占费用总额的23%,实现了低成本、高收益。为确保大规模远程培训质量,我们采取多家竞争的策略和坚持必须“落地”的原则。

1.明确标准,公开竞争

我区通过招标遴选了五家具备资质的远程培训专业机构承担任务。在确定承担培训机构时,明确提出,当年的培训效果将作为下一年招标的最重要依据。评判标准就是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受训教师对培训服务的满意度。为了做到客观公正,除了当地师训部门进行过程监控之外,自治区组织了专家组进行巡回检查和问卷调查,最后进行总结反馈。在今年评估中,五家机构有四家交出了满意的答卷,得到了教师的认可。

2.针对需求,确保落地

教育机构实习自我总结例6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首先提出了认知建构主义,他认为学习不是对知识的记录或简单复制,而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结构基础上的发展,是对现有知识的再理解和再创造,是一个同化或者顺应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了社会在个人建构过程当中的作用,社会建构主义完善和发展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在本质上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心理表征的过程,知识并不是唯一正确的对客观现象的表述,而是一种言之成理的解释或假设。不同的学习者在自身知识结构基础上对其进行理解,所以也就不存在绝对的真理或唯一的标准。而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的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由情境、协作、会话与意义建构四大要素构成,建构主义的教学策略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

二、远程教育的特点

(一)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成人作为远程教育的主要对象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首先,成人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由于成人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不同的经历,导致了他们在认知水平、学习动机上都有较大的差异。反映在英语教学中,学生英语水平的参差不齐尤为明显,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显然已经无法满足要求。其次,成人学生通常都有工作,安排统一时间进行面授有一定的难度,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

(二)教育媒介的特殊性

与传统的面授教学不同,远程教育广泛采用广播,电视和网络等通讯手段组织教学,特别是网络这种新生媒介的出现,既有助于学习者根据各自的特点自主安排学习,同时也使得教学过程中通过人机互动,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但远程教学对学生自主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习动机不强烈或者习惯传统面授的学生在面对这样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时,会有一定的障碍,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他们主动进行意义建构是教学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三、英语远程教育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

(一)情境化的学习环境

传统的认知论认为,知识是对外部客观世界的被动反应,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通过学习一记录这些知识。传统教学强调一般原理和抽象规则的传授,具体到英语教学中则是着重语法的解释和背诵,这不但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也容易使学习与实际运用脱节,而且英语水平较低的学生容易产生畏难心理。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应该在与现实情境相似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内容要与实际问题类似注意知识表征的多样化。电大英语远程教育摆脱了传统去情境化的教学方式,利用网络上传大多媒体资源,力求实现声音,图像,文字全方位的整合,为学生创造一个接近真实的英语学习环境,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的水平,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同时还组织学生进行课程实践,锻炼学生研究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情境化的网络资源和小组实践,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也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加强协作与会话一一意义的双向建构

协作与会话是实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由于不同的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各不相同,在意义建构过程中只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理解客观世界的一个方面。网络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体,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环境。在这里,学生既可以是知识的学习者,也可以是知识的创造者,老师既可以是协作与会话环境的创造者,也可以是协作与会话的参与者。学习者通过与他人的对话协作,资源共享,可以更全面地建构对新信息的理解。而且这样一种平等自由的学习环境,可以使学生更加积极的参与进来。电大英语远程教学过程中,除了在网络上提供BBS留言板,E一mail之外,还组织形式多样的小组活动,如英语角,旅游英语实践,商务英语实践等,此外,还展开多次小组讨论。学生针对教师预先设置的问题,进行资料搜索,自主学习,协作讨论等,通过这样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既满足了学习者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也保证了学习的质量。

(三)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总是从其对感觉经验的选择性注意开始的,并将其与自身己经掌握的经验建立某种联系,旧经验对新信息进行同化或顺应,从而建构起新信息的意义。学生不是机械的记录和背诵笔记,而是意义的建构者。而教师不是知识的呈现者,而是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引导者和协作者。建构学习论认为,我们的知识是由结构良好领域和结构不良领域构成的,所谓结构良好领域主要指的是各个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概念。结构不良领域是指与具体情境相联系的经验与知识。建构学习并不是简单的以理论来进行,而是用自身丰富的经验进行分析。应用到英语远程教学过程中,教师淡化了知识点讲解,而是注重引导学习者进行主动意义建构。通过引导学生运用结构不良领域的经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自我成就感。

(四)学生自我评价与教师总结

教育机构实习自我总结例7

继续教育是终身学习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教育类型和理念,是提高学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而高校作为传播知识、培养素质的主要场所,其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必须处于优先发展的领先地位。因此,为了保障高校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的有效开展,必须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构建健全的继续教育模式。

1 高校管理人员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健全的高校管理人员继续教育制度

目前国内的高校管理人员继续教育制度还比较缺乏,没有明确的法规、规定和解决措施,缺乏制度上的保障。同时未形成健全的培训体系,一些管理人员虽然参与如专题研究、协作交流等形式的教育活动,但是培训的内容要么是单纯的形势政策教育,要么是单一的操作技能训练,过于独立,缺乏系统性。

1.2 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人员流动性大

高校继续教育管理工作普遍较为繁琐,而工作内容却没有标准的量化指标,使得管理人员的配备没有保障,流动性大,使得教学管理人员紧缺。此外,高校管理人员继续教育模式较为单一,针对性较差,教学效果并不明显。

2 高校管理人员继续教育模式构建

2.1 构建“能力和素质”文本模式

能力和素质的文本模式主要是从继续教育的目标上出发的,开展高校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因此,构建能力和素质的文本模式是构建完善的高校管理人员继续教育模式的必然要求,是开展高校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的必然趋势。一方面体现在行为调整上,相关管理部门要根据继续教育的目标和管理人员的自身特点进行自我调节和进行指导调节,对发现的问题分析并进行调整,检查调整结果,总结经验教训。整个操作程序可以概括为发现-反思-实践-检查-总结[1]。另一方面体现在完善人格上,通过心理辅导、行为调整和人格塑造等形式方法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教育,以培养管理人员形成清正廉洁、艰苦奋斗、勇于奉献的高尚情操,塑造谦卑、自信的人格魅力。

2.2 构建管理人员主体学习模式

管理人员是高校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的主体,在开展继续教育工作时必须尊重管理人员的主体地位。构建管理人员主体学习的模式,主要是因高校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人员的自我调控能力,这种模式主要是从主客体关系出发的。一方面体现在主体参与上,在具体学习过程中,管理人员要结合理论和实际,发现、分析、研究和解决在管理学习中的问题,撰写研究性论文、总结学习材料、设计工作方案,不断的总结和归纳。

另一方面体现在自主选择、自主练习、自我评价的“三自”型上,形成一个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动态学习过程[2]。首先管理人员要根据学习目标,结合自身的知识结构,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以更好的完成每个环节的学习任务。其次相关专家和教师要引导和帮助管理人员进行学习和研究,并进行科学的点评。

2.3 构建时空开放性模式

时空开放性模式是构建健全的高校管理人员继续教育模式的重要途径,是从组织方式上出发的。可以肯定的是,开展高校管理人员继续教育不能固步自封,必须不断的拓展,避免“一锤子买卖”现象的出现。相关管理部门在进行高校管理人员继续教育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和掌握管理人员参与继续教育的实际情况,创设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的良好氛围。同时,还要建立合理的继续教育制度,在制度和条件上支持继续教育的有效开展,给高校管理人员继续教育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2.4 构建以问题为核心的模式

以问题为核心的模式是高校管理人员继续教育模式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从内容和形式上出发的。高校管理人员继续教育必须突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学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方面体现在探究型问题的设置,这是以问题为核心模式的基本形式。该模型可以在相关专家和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也可以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在实际操作上,要围绕高校管理中的那些重难点和热点问题开展工作,形式可以从专题讲座、实验操作、课题研究以及考察调研等着手。

另一方面体现在导学、导思、导行的“三导”型问题的设置。导学是要明确学习任务,树立端正的学习态度;导思是要激活思维,以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导行是要进行跟踪考察、角色扮演、行为活动点评等。“三导”型问题的设置要在相关专家和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主要步骤是学习理论-思考问题-指导实践[3]。由此可见,以问题为核心的模式是高校管理人员继续教育模式构建的主要发展方向。

3 建立促进高校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的长效机制

(1)管理机制。完善的管理机制是促进高校管理人员继续教育发展的基本保障,社会各方面力量必须加强合作,共赢发展。政府教育机构要在政策上支持继续教育的开展,社会培训机构要对管理人员进行针对性培训,高校要结合该校的发展情况建立管理制度,管理人员要积极主动参与到继续教育的学习中去。

(2)评价机制。对高校而言,必须将管理人员参与继续教育的情况纳入工作考核和评价的体系中,以督促管理人员接受继续教育;高校应该转换师资队伍重于管理队伍的错误观念,要参照师资队伍的评价机制,设立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的评价指标,形成完整的评价机制。对管理人员而言,要积极主动参与继续教育中,接受相关部门的考核评价。

(3)激励机制。为了促进高校管理人员持续开展继续教育就必须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高校要利用激励手段调动管理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以岗位任用-晋级提取-奖优评先为依据的激励机制。

4 结语

总之,开展有效的高校管理人员继续教育工作必须要有健全的继续教育模式,即,能力和素质文本模式、以管理人员为主体学习的模式、时空开放性模式、以问题为核心模式。通过构建健全的继续教育模式,促进高校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的持续性开展。

参考文献

教育机构实习自我总结例8

一、新课程理念对教师专业技能结构的要求

(一)新课程理念的内涵

新课程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在新课程理念下,基层教育课程不仅加强了学科的综合性,还设置了综合课程,增设了综合实践活动;不仅要扩展学生的知识结构,扩宽学生的知识面,还要培养学生的各项技能,训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等。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不仅将彻底改变我国基础教育现状,改变旧有的教育理念,除去以往教材繁、难、偏、旧的现象。同时,还要改变学生的学习理念、学习方法,改变传统的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和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等。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上课不仅要用新教材,遵从新的课程体系、新的评价体系,更要具有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方法、与学生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学习的指导者和榜样。教师不仅要完成学生知识目标的实现,还要完成学生能力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二)教师专业技能结构的内涵

所谓技能,是指掌握和应用技术的能力,即运用实践知识、理论知识和经验进行有目标的活动的能力。技能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技能指人的一般能力,是人进行各种活动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不用专门培养就可以掌握,是人生存发展所必需具备的基本能力。狭义的技能是指人的特殊能力,是一种专业才能,必须经过专门的学习和培养才能获得,是人们从事某些专业性活动所必须具备的能力。教师的专业技能结构则指的是教师所拥有的技能体系的构成情况与社会实用性的结合方式,是教师在不同的教育情境中依据教学理念、教学理论,开展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特定的一系列的教学行为和方式。

教师的专业技能结构应是一个开放的范畴,具有历史性,会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而不断更新和扩展,在不同的时期,教师专业技能结构内涵不同,所包括的专业技能不同。合理的教师专业技能结构应与当前的教育理念相适应,为教育理念服务,是践行教育理念的前提和保证。

合理的教师技能结构有利于教师适应并胜任教师角色,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不合理的教师专业技能结构则不利于教师适应和胜任教师角色,会阻碍、降低他的教学效果,影响他们教学水平。

(三)新课程理念对在校师范生教师专业技能结构的要求

1.新课程理念对教师专业技能结构的发展

教师的专业技能是为了教师教学服务的。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目标与以往都有了很大的改变。因此,教师所应具备的教学技能结构也应与以往有很大的改变,在以往基础上有了较大的发展。以往的一些教师基本技能和应用性技能如:普通话、粉笔字书写能力、钢笔字书写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能力、实验教学能力等已不能满足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教学任务和目标,教师还须从书面表达能力、人际沟通协调能力、学生教育与管理能力、课外辅导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和教育评价能力等方面不断补充和完善自己的教师专业技能桔构。

2.新课程理念对教师学习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要求

教师专业技能结构是一个开放的、具有历史性的范畴,会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更新。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必须具备强烈的学习意识和强大的学习能力,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才能胜任教师角色,完成教学任务。

此外,任何工作都不是一帆风顺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有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师专业技能,不断调整、优化自己的教师专业技能结构才能长期胜任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才能在众多的优胜者中脱颖而出,才能为自己赢得良性循环的工作环境和可持续的发展空间。

3.新课程理念对在校师范生专业技能结构的要求

根据师范生毕业生就业状况及用人单位的反映,当前师范生在就业当中,不仅表现出心理素质差、职业道德感不强、适应能力较低,而且还表现出眼高手低、实际动手能力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低、缺乏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以上的现象表明,在校的师范生所具备的素质和技能离新课程理念要求较远,他们所具备的技能结构还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要求,难以胜任当前教育教学环境。因此,师范生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构建合理的教师专业技能结构是他们将来就业和工作的需要。

二、新课程理念下师范生应具备的教师专业技能结构

根据新课程理念要求及当前师范生自身特点,在校师范生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构建自身的技能结构:

1.娴熟的基本职业技能

作为一名教师,基本职业技能主要指的是粉笔字书写技能、钢笔字书写技能、标准的普通话、书面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能力、课堂组织与管理能力、实验教学能力、学生的课外辅导能力等。

教师基本的职业技能是师范生从事教育事业的最基本能力,是前提。如果连这些基本能力都不具备或不足的话,师范生就很难胜任教师角色,完成不了教育教学任务。

当然,作为未来新时代的人民教师,师范生的基本职业技能还必须包括一定程度的外语应用能力、计算机办公软件应用能力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等。

2.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协调组织能力

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互动过程。而且,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仅仅扮演传统的教师角色,还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指导者和伙伴。因此,教师在具备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协调组织能力。只有具备较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才能与学生成为伙伴,与学生打成一片一起学习。只有具备较高的协调组织能力,才能有效地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知识和成长。因为,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已不仅仅局限于传统教室和三尺讲堂了,教师必须设计并组织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来带动学生学习,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知识和理论。

3.扎实的教育科研能力和评价能力

教育科研能力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从事与教育、教学有关的研究和创新能力,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寻求答案或解决方法的能力,是探索教育、教学新理念、新方法、新手段、新途径、新资源等的能力,是开发教育新制度、新发展的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既是教师自身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教育评价能力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按一定的规则和标准对教育、教学及教育管理活动实施效果进行衡量和定性描述的能力,其目的是为了促进教育、教学及教育管理工作能良性循环和进一步发展。在学校,教师既是教育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他(她)不仅要评价别人,同时也要接受别人的评价。专业的评价能力有助于教师取长补短,丰富自身的发展经验,还有助于教师发现问题,及早解决问题,从而保持教育活动顺利进行,确保教育活动的效果。

4.良好的心理素质,坚强的耐压能力

俗话说:世事如棋局局新,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在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没有什么事情是永恒不变的。而且,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随时都可能出现。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坚强的耐压能力,在这个节奏紧张、变化多端、烦燥喧嚣的社会是很难立足的。而作为一名基层教师,面对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同行的竞争、教学效果的评比考核、学生的成绩状况、学生的突发状况、升学率等,压力可想而知,良好的心理素质,坚强的耐压能力是他们立足教育世界,从事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

5.自我发展的合理设计和科学规划能力

在师范毕业生的就业过程中,经常存在师范生跟风、盲目从众、或过于挑惕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这些师范生在就业前没有进行自我发展的合理设计和科学规划,不知道自身的特点、特长和兴趣爱好,或心中没有目标,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甚至有些师范生还抱着过去的择业观念,忽视当今的社会现实和自身的基础,盲目挑惕,结果总也找不到令自己满意的工作。

梦想是飞翔的翅膀,年轻是飞翔的天堂,根据自身的特征和个人的兴趣爱好,设计一个美好合理的理想和抱负,然后有步骤、有计划地一步一步踏实努力奋斗,最终,理想终会实现。因此,自我发展的合理设计和科学的规划能力也是师范生将来当好人民教师,成为优秀人民教师,实现个人教育梦想的必要条件。

6.勤于学习并善于学习的能力

如前所述,当今世界是一个发展迅速,变化万千的世界,是一个知识经济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学习永无止境。无论从事那个行业,无论你有多高的学历学位,你所掌握的知识永远不够。只有不断学习、勤于学习才能有可能适应这个世界,胜任你的工作。终身学习是每个人终身的事业。

此外,在这个人才济济的大千世界,光靠勤奋学习这份精神还不够,还要善于学习,精于学习,要有过硬的学习能力。只有会学习的人,学习能力强的人才知道怎么去学习,怎么提高学习效率,做到举一反三,学一知千。

作为教师,教学生一碗水,自己得先有一桶水。渊博的知识、深厚的理论、扎实的基本功是教师的必备能力。教师不仅要掌握自己的学科专业知识和理论,还要了解、知晓其它学科专业的知识和理论。广博的知识面,多才多艺的功底,不努力学习、不善于学习怎么能够获得?

勤于学习并善于学习的能力是师范生成为教师并胜任教师职业的保证。

7.勤于反思和认真总结的能力

反思使人进步,总结有利于发展。在这个喧嚣浮躁的社会,只有不断反思和认真总结,才能让人冷静下来,回顾过去,查漏补缺,并认真总结,吸取经验教训,才能让人不断进步,顺利发展。因此,无论是作为在校的大学生,还是未来的人民教师,学会反思和总结,对其学习和将来的工作都是大有裨益的。

三、师范生构建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专业技能结构的途径和方法

无论是新课程理念的要求,还是当今时代的发展需求,在校师范生所要学习、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还有很多,绝不仅仅是上文所提到的那些。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发展观、勇于创新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和毅力、良好的职业观、道德观、吃苦耐劳和乐于奉献的精神等也都是师范生将来走上社会,从事教育事业所必不可少的能力。因此,在校师范生除了要认真学好专业基础知识、理论,掌握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外,还要努力学习、锻炼自己的发展能力;不仅要注重课堂学习,更要重视社会上的实践锻炼;不仅要服从学校安排的学习活动,还要主动积极地自我学习,从而全方面提高自己,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

1.养成学习意识,广泛学习,终身学习

师范生要努力认识当今时代特征及社会发展趋势,培养自己的学习意识,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坚持努力学习、广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学习能力。此外,师范生的学习不仅要学习本专业的知识,还要广泛学习其它相关知识,培养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如:努力学习琴、棋、书画、体育、文学、信息化等方面的知识,培养相关的兴趣爱好,既有深度的学习,还要有广度的学习,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因为老师要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准备一桶水、一湖水甚至一江水。

2.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努力提高自己实践动手能力、吃苦耐劳精神

教育机构实习自我总结例9

一、以为平台,构建研究、探索型课堂教学模式

平台型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一种建立在计算机软件平台上的教学模式,这种计算机平台提供一系列教学素材,工具,在这个系统中通过这些工具的运用、素材的组织以及二次开发可产生新的学习素材与工具。它不是针对某一问题、某一情景开发的,它是面向某一学科,或者某些学科而设计的。

二、基于网络的课堂教学结构

1、基于网络的教学(wbi)正悄然兴起

wbi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它认为学习环境不是一个被动的记录外界信息的过程,而是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由认知主体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要形成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有四大要素,而“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而wbi正好提供了这样一个环境。基于网络的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开展呢?首先,学校必须提供相应的软硬件保障,创设基于网络的学习环境,提供相关的学习型网站,以此来保障学生能得到帮助数学学习的的背景资料,保障有足够的学习空间。

2、网络的特点决定了支信息持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对一些问题的讨论可以通过bbs,chat room来实现。对于某些问题的研究,可以通过协作的方法展开。第三,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使学习者更全面、更深入,多角度积极地学习。网上的背景资料也是非线性的,多层次的,更符合人类的思维特点与阅读习惯,更能促进认知主体知识的意义建构。

三、促进传统型数学课堂教学结构改革

1、创新型教学变革是激发课堂教学结构改革的重要内在因素

基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教育已经不再局限于扮演以往的角色:教育素材的提供者,或是模拟教育者,或是练习机器这样一个相对被动的角色。而这样的角色与创新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相去甚远。如果计算机辅助教学仅仅停留这一层面上,会失去它应有的生命力。这样的“辅助教学”充其量不过是传统课堂教学的一种手段。传统的课堂教育因其固有的弱点而经常招致批评,然而,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我国的课堂教学仍然会沿袭这一方式。课堂教学的改革是渐进的,不可能一夜之间把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抛弃。而且传统的课堂教育也有它的特点。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改进课堂教学,使之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才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首先思考的问题。中学数学教学中,可以从创新教育的原则出发,按照传统的课堂教学来实施教学,其基本模式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其中,提出问题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结合教材内容,提出的问题具有探索性、发散性、针对性。分析问题阶段老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地分析问题,进行再发现、再创造。在解决问题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实施策略、落实解答过程,在归纳总结阶段要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解答进行检验、评价、反馈、论证,上升为理论。然而这些要求对传统的软件,特别是课件提出了很高要求,在此需要强调的是这些软件设计中,为达到教学目标,教学要求的创意是最为重要的。制作技术是次要的。为了达到上述教育目标,软件制作者必须自觉地应用教学设计理论作为课件设计的指导思想,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及内容进行设计。它是一种崭新的教学手段,只有把这种手段溶合进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改革我们的课堂教学结构。

2、全新的教育理念的新的课堂教学结构

作为课堂教学的内部组织形式的课堂教学结构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基于全新的教育理念的新的课堂教学结构也孕育产生。然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对数学的研究、数学的课程设置、数学教学的设计以及数学的评价方法的影响尤为大,而且正推动着数学及数学教学的改革,促进了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从中学数学教学的本身特点来看,中学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教学。中学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它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今天,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在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技术、新的环境发生变化。

3、网络、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提供了创新平台

它为课堂教学的开放性,为学习者的自主性、研究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它促进了课堂教学结构变革。数学课堂教学结构的多样性以及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亲合性,使计算机网络技术与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产生了很好的互动。计算机辅助中学数学教学的概念不再是原来意义层面上的,而是更广泛、更深刻的,它的内涵更丰富。这就促使我们研究构建中学数学在、wbi下课堂教学的结构,以便总结出一些新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结构,使数学课堂教学结构更加合理、更加有效以及更具多样性。

四、结语

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需要改革,但也不是说新的教材模式是万能的。新的课堂教学结构也存在着不合理的地方,也存在适用性、技术性的问题。数学学科教学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功能、内容、方法也在不断地改革和发展,课堂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创新化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和谐视角下中学教育模式创新研究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傅松涛,刘小丽.PDS教育实习经验与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4年06期.

2魏艳.我国高师院校地理教育实习模式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教育机构实习自我总结例10

1、通过系统和规范化的实习,使学生成为具有专业价值观、理论知识和实务经验的合格社会体育工作者。

2、整合课堂所学习专业理论与知识,在实习中强化专业知识和技巧的运用和体育实务的能力。

3、发展专业自主能力,增进专业自我发展。

4、培养专业意识,验证专业价值;培养反思、批判精神,促进专业成长。

5、积累专业实务经验。

在实习结束之后,每位学生可依据实习感受和体会,将其总结和提炼,写出毕业论文。

二、实习的组织、领导

毕业实习是体育学院的一项重要工作。体育学院组建了由学院领导主抓、各系部及团委、学生会共同参与工作机构。

实习领导小组

组长:罗林

成员:各实习指导教师

三、毕业实习内容及时间分配

序号

毕业实习教学工作内容

起止时间

教学目标、要求

1

健身俱乐部经营与管理

21天

以培养各类体育俱乐部中、基层管理者为出发点,着眼于体育经营管理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国内外经典案例和实习实践基地为平台,以见习和模拟仿真、模拟实践俱乐部为方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巩固俱乐部管理相关理论。

2

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与管理

21天

参与公司场地建设与管理的各种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应用加深对体育场馆管理相关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巩固专业理论。

合计

42天

注:毕业实习教学内容安排要从毕业实习准备开始---学生实习、教师指导---实习成绩评定结束

毕业实习起止时间:XX年1月19日—4月30日

四、毕业实习单位选择及实习生编组

实习机构:与我院签署共建协议的三个实践教学基地:康比特科技健身公司、新悦康体育设施工程有限公司、江西省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以及学生自主选择的实习单位。

实习生编组以集中实习为主、分散实习和学生自主实习相结合的方式。

学生自主实习、分散实习应提交书面申请交由学院审批,集中实习者到班长陈武惠处报名。

提交申请及报名截止时间:XX年1月10日

五、毕业实习内容安排与要求

(一)项目(名称):社会体育专业实习

1.实习内容:

(1)健身俱乐部经营与管理。

(2)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与管理。

2.操作过程:

(1)毕业学生向实习领导小组提出实习申请。

(2)毕业学生与督导老师商讨与选择本人实习场所。

(3)与实训基地(机构)联系,并得到对方认可。

(4)制订实习工作计划。

(5) 提交督导老师审核。

(6) 提交实训基地(机构)审核。

(7) 执行计划(实习)。

(8)按计划递交体育日志、自我评估、机构导向报告、实习小结、自我评估报告、实习报告等文字材料。

(9)评估并评分。

3.基本要求:

(1)院系成立学生实习领导专案小组,负责学生实习各项事宜, 领导小组成员由学院领导、专业老师和 2-4名实习学生组成(学生由实习学生选派代表组成)。

(2)学生必须按要求完成实习前的准备工作,严格遵守学校及实习机构的安排,服从督导管理,并在实习机构按照

照规定完成实习任务并完成实习各要件(实习报告、实习契约、实习机构导向报告、实习日志、自我评估报告等)方可取得学分。

(3)实习的督导由学院老师或实习机构受聘人员担任,督导必须经过专业培训,每个实习机构配备一名督导。督导必须审核学生的学生实习计划和各种报告,有责任及时给予实习学生做出评估、提供建议,实习结束后应及时审核学生的实习报告和小组感受分享。

六、毕业实习纪律和注意事项

1、学生必须在实习基地完成规定任务方可取得学分。

2、学生要求实习,必须征得指导老师和督导的同意。

3、学生参加实习前,必须经过实习前培训。

4、学生必须接受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按时完成分配的工作任务,认真参加实习总结、考核和交流。

5、不准占用实习时间进行与实习内容无关的活动。

6、学生必须服从管理,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守实习纪律和实习单位的有关规章制度。

七、毕业实习成绩考核及办法

(一)上缴成果

1、实习报告(个人或小组形式撰写) :字数3000字以上,实习结束后,交给学院。

(1)总结实习经验:个人感想与体会;对实习机构有什么新的认识?最大的得益是什么?印象最深刻是什么?对社会体育有没有新的体会?等等。

(2)实习报告应紧密结合实习单位的实际。

(3)实习报告集中体现专业水平和专业能力。

4、《实习日志》 《实习日志》是实习生每天实习工作实际的记录。每天必须完成日志每周交给督导老师批阅。其内容:

(1)当天实习工作的感受、反思(主要是自我的感受)。

(2)当天实习工作的内容,重要工作的过程(应有时间、地点、事由的详细叙述)。

(二)成绩评定

(总分 100分):

实习日志(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