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骨干教师培训总结模板(10篇)

时间:2022-05-15 11:42:5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乡村骨干教师培训总结,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乡村骨干教师培训总结

篇1

1.继续完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大力宣传并实施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和《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规定》。完善师德考核制度,针对有偿家教等师德失范行为,实行评先评优、职称晋升一票否决。

2.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宣传教育活动,将师德教育渗透到教师培训项目中。继续开展“我的教育故事”评选征集活动。开展市第八批和市第六批师德模范评选活动。开展学陶师陶活动,树立正面典型,凝聚和激发正能量。

二、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3.深入实施“骨干教师成长记录卡”制度,完善记录卡填写、检查要求,加强骨干教师成长过程性管理,提高骨干教师业务成长内驱力,在提高骨干教师层次的同时,逐步解决骨干教师校际均衡和学科均衡问题。

4.深入开展名师送教活动。进一步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完善骨干教师送教工作机制,探索送培工作新模式,根据农村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需求,实行菜单式的送教活动,把骨干教师送教送培与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相结合,把骨干教师送教送培、指导性支教与名师工作室活动相结合,把骨干教师培养与教师有效性培训相结合。

5.继续实施卓越教师培养工程,依托有关高校和培训中心,对我市教学能手层次以上的卓越教师进行专项培训,促进其骨干层次迅速提升。组织参加市新一轮中小学卓越教师培养工程;组织申报第四批省特级教师后备人才。

三、完善教师继续教育管理

6.加强教师继续教育管理。认真制定师资培训“十三五”规划,认真实施新一轮万名教师培训计划,完善《市中小学教师培训学时认定和登记管理办法》,促进教师主动研修,自主发展。进一步做好教师培训信息化管理工作,利用省中小学教师网络管理系统,更新各级各类培训信息库数据。

7.继续做好各级各类教师培训选派工作。根据省市师训、干训要求,做好教育领军人物、卓越教师、青年骨干教师培养,乡村教师素质提升培训、校长能力提升、国际合作培训、音体美兼职教师合格培训等项目的教师选派和相关组织工作。

8.创新教师培训模式,认真实施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专项培训,组织参加市小学语文学科网络研修、“师说”全员网络培训、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等。

9.加强校本研修指导和管理。按照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管理办法要求,加强对全市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的管理,加大过程性检查考核,不定期对学校校本培训工作进行抽查,促进校本研修质量提升。

10.继续推进学历提升工作。根据新一轮教育现代化创建指标体系,进一步加大学历提升工作推进力度,将50周岁以下的在职教师作为学历提升的重点对象,对重点年龄段的教师,通过行政强势推动和宣传引导鼓励相结合的方法,调动其提升学历层次的积极性、主动性,确保我市各学段教师学历提升目标如期完成。

四、规范各类职称评审

篇2

近年来,我县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在绵阳市教育和体育局师培科的指导下,在县教育和体育局的领导下,既创新培训形式,提高培训质量,又真正把培训工作做细做实,成效显著。

一、基本情况

梓潼面积1443.92平方公里,总人口38万,辖16个乡(镇)、1个经济开发区,全县有公办中小学、幼儿园45所,其中县城学校7所,乡村学校38所。共有中小学教师1600余人,县城教师440人,乡村教师1200人。

二、领导高度重视,指导督促到位

县教体局范晓彬局长、张仁宝副书记、政工股赵国邦股长特别重视教师培训提升工作,对教师培训作出了重要指示和决定,多次主动参加师培会议,给予指示;积极参与培训活动,给予督促和指导;多次亲自策划县级专项培训。县教体局成立了教师培训领导小组,由范晓彬局长亲自担任组长,张仁宝副书记担任副组长,相关股室和县教师进修学校领导为成员,负责全县各级培训的组织领导,同时将培训工作纳入学校师培工作目标年度考核内容。近年来,县教体局大幅度增加师培经费,确保各项培训活动顺利开展;师培设备设施投入持续发力,极大地改善了培训条件。市教体局师培科刘成福科长关心我县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多次莅临我县指导师培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好的培训建议;多次带领我县教师和领导参加国家和省级短期集中培训;多次组织我县教师参加市级培训。

三、近年来我县师培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认真开展“国培计划”(2018)——中西部项目1.工作措施。

2018年10月我县申报“国培计划”(2018)——中西部项目成功。为圆满完成国培计划,县教体局主要领导亲自主持,多次召开“国培计划”专题研究会议,统筹规划、精心安排、周密部署,充分整合、利用县局机关股室、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电教站、学区、学校等多方培训资源,制定了《梓潼县国培计划(2018)——中西部项目总体实施方案》(梓教体局〔2018〕271号),成立了梓潼县国培领导小组(梓教体局〔2018〕272号)。同时制定了各类管理办法,认真按上级要求组织开展各项国培活动,切实做好“五到位五落实”。

(1)宣传到位,职责落实。通过会议、新闻报道、简报、活动开班动员等多种形式加大国培工作的宣传力度,使校长、教师充分认识到国培工作是国家扶持教育事业、关心教师成长的重大战略举措,是国家教育意志的体现,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机会和平台,是推动学校健康持续发展的重大机遇和动力。校长、教师提高了认识,就能明白自己在国培工作中的责任和义务,才能妥善处理好当前工作与长远发展的关系,校长的管理督导职责才能落实,教师参加学习才有主动性和积极性。为缓解工学矛盾、确保学员安心学习,县国培办、各学校实施了本校同学科教师顶岗、以空间换时间、分解化小培训时段等办法。

(2)重视到位,人员落实。为确保国培工作有序、有效地顺利开展,县教体局领导高度重视,统筹规划、精心安排,建立健全了国培工作的良好运行机制。

一是成立了县“国培计划”领导小组、国培工作办公室、国培工作督导小组,明确分工,落实职责。

二是建立健全各项工作的职责及管理考核制度,权责清析,分工明确、责任到头。制定并实施的主要方案、办法、制度等如下:梓潼县“国培计划”(2018)中西部项目总体实施方案;梓潼县“国培计划”(2018)中西部项目送教下乡、教师工作坊研修实施方案;梓潼县“国培计划”(2018)团队研修成员考核办法;梓潼县“国培计划”(2018)送教下乡学员考核方案;梓潼县“国培计划”(2018)工作坊坊主、辅导老师、学员考评办法 ;梓潼县国培计划(2018)中小学教师线下集中研修活动方案和考评办法;梓潼县“国培计划”(2018)经费管理使用制度。

(3)管理到位,活动落实。建立健全县、校管理网络体系,管理工作细化到每个项目、每次研修活动。建立健全国培工作管理制度;完各项考核评估细则,确保国培工作管理到位、研修活动开展实施落实到位、考评奖惩到位;坚持并完善对外出研修活动的训前培训、训中跟踪、训后考评的管理机制,使培训成果不断巩固、延伸和扩大。一是对学员外出集中培训学习、生活、安全等方面进行管理;二是积极配合四川师范大学集中培训。如组织学员教育教学研讨、诊断示范、研课磨课、成果展示、总结提升等;三是返校后,将学员出勤、记录、心得等情况交进修校进行考评;四是学员回校后,要在学校内进行二级培训或汇报交流后,学校凭考核等级报销差旅费。

(4)督导到位,奖惩落实。加强并完善县、校督导网络体系,层层落实督导责任,传导压力、传递动力,强力推进督导工作。严格考勤考核,做到资料记录详实、情况通报及时、逗硬奖惩落实,保证国培工作制度有力、推进有序、措施有效。如教师工作坊网络培训阶段,除了电话、短信、QQ群、微信群督导外,县管理员、辅导员每周至少两次情况通报,重点加强对学习进度、线下实践研修活动的督促和指导;根据考评细则和督导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教师的绩效考核直接挂钩。

(5)服务到位,保障落实。为保证培训顺利推进,县、学校均努力为教师学习提供热情周到的后勤服务,落实好学习条件保障。一是保证教师的学习时间;二是保障通畅的网络条件;三是建立返岗实践研修、总结反思的学习舞台;四是搭建成果展示的交流平台;五是营造良好的研讨互动的学习环境;六是解决好教师学习的困难和经费补助,让学员能安心学习、积极学习、认真学习,提升学习效益。

2.国培实施方式

(1)团队研修培训

教师团队研修小学的语文和数学各20人,初中的语文、数学和英语各10人,分别由张先树,何清萍,杨秀蓉,罗晓蓉,敬纪作为学科牵头教师。

教师团队研修成员每年由四川师范大学组织到院校集中研修20天,到教师发展中心和中小学校“影子教师”跟岗实践研修10天,返岗和自主研修30天,同时参加网络研修80学时的培训,从师德修养、教学、教研和培训四个维度提升参训教师的教育教学、科研和培训能力,并在返岗实践中至少完成送教下乡和教师工作坊两类项目中的其中一项主持任务。期间县教师进修校与培训机构共同管理考核,多方搭建展示平台,推动骨干教师迅速成长。

(2)送教下乡培训。

根据我县实际情况,结合对乡村教师需求的调研分析、在四川师范大学首席专家的指导下,以我县教师团队为主体,按照《梓潼县“国培计划”(2018)送教下乡实施方案》及“问题诊断、研课磨课、成果展示、总结提升”四个环节认真开展送教下乡活动,每年4次,每次2天,共计8天/年。有力缓解了我县教师工学矛盾突出的实际问题,为乡村教师专业成长、自我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两年来,各学科送教团队已共计开展40班次国培送教下乡活动, 3500余人次农村中小学教师参培。

(3)教师工作坊研修

按照《梓潼县“国培计划”(2018)教师工作坊实施方案》面向乡村教师遴选参坊学员,组建6个学科10个教师工作坊,每坊50人,完成每年不少于80学时的网络研修;并在参加教师培训团队研修的学员中遴选工作坊主持人和“三人行”团队,主持工作坊开展线上线下研修活动。一是根据培训计划,各工作坊每年集中培训两次,由四川师范大学学科首席专家根据学员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和收集的典型问题进行现场答疑,对工作坊研修活动存在的典型问题进行解决策略的指导;二是在专家、辅导教师和坊主的指导下,各研修组长主持日常研修活动,开展以教学中的问题为主的学科专题研究,并督促学员完成网络研修任务;三是督导各研修小组教师切实开展好线下实践应用研修活动,积极推广研修成果,优化教师的日常教研行为,为我县培养了一支优秀的教学辅导与研修管理团队,并极大地推动了区域内教师的研修活动。两年来,各坊已共计开展42班次国培线下研修,3500余人次农村中小学教师参培。

3.国培取得的成效。

到目前为止,近七千人次参与了培训,培养出了70人的本地教学专家队伍,我县圆满实现了预期的培训目标,促进了全县中小学教师专业水平的全面提升,增强了国培研修成果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积极应用,推动了我县教育事业提质升位。

(1)促进了一大批中青年教师迅速成长。通过两年的国培,我县教师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一大批中青年教师坚守教育、奉献教育、引领示范、为人师表,专业快速发展,很多教师迅速成长为教学骨干。

(2)打造了一支“用得上、干得好”的本土培训专家团队。我县和四川师范大学、中国教师教育网的密切配合,通过集中培训、跟岗研修、返岗实践研修、教师工作坊研修和送教下乡等系列研培活动,使70名培训团队教师在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培训能力上得到大幅提升。2018、2019两年,我县开展的县级培训和送教下乡培训活动中,教师培训团队有96人次通过上示范课、专题讲座等形式,培训教师3000余人次,收到了“名优示范、全员提高”的良好效果。教师培训团队现已逐步成长为一支组织者依赖、受训者欢迎、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用得上、干得好”的一线本土培训专家团队,是我县教师培训工作的重要力量。

(3)形成了特色鲜明、实用有效的研修成果。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为将我县国培资源利用最大化、最优化,宣传最大化,2020年春季学期,根据县国培办安排,我县国培项目负责人和小学语文、数学、科学;初中语文、数学、英语六位学科老师精心整理了两年国培活动资料,精选学科优秀教学设计、教学PPT、典型例练卷、优秀教学反思、特色活动、优秀小论文、研修感悟等编撰成学科研修书籍26本(其中项目县6本,小学语文3本,数学4本、科学3本,初中语文3本,数学3本,英语4本);设计制作了29张项目县及学科展板;编辑宣传视频6个;录制了50节示范课;规范建设好了6个教师工作坊。

(二)认真参加市级及以上培训

近两年,我县精心组织参加了市幼儿园骨干教师培训暨艺术领域教育教学成果展评活动,我县文昌二幼郭桂华老师执教的《糖乐乐糖画》、何金梅老师的论文《浅谈梓潼折席在幼儿园美工活动中的运用》双双荣获市级一等奖,东风幼儿园园长白莉萍在全市作交流发言。认真参与绵阳市“文轩教育杯”小学语文和数学骨干教师培训暨优质课展评活动。积极参加市教体局组织的幼儿园和特教学校教师提高培训、中小学校长和培训者培训、中小学骨干班主任及紧缺学科骨干教师培训、学科骨干教师培训、疫情期间网络研修、网上全员师德培训等。凡有市教体局师培科安排给我县的省级、国家级培训,县教体局和进修校及时安排参训人员,认真督促,确保完成参训任务。

(三)县级培训持续发力,努力提高全县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

1.以生本互动专题研修为载体,打造高效优质课堂。

采取同课异构、集众智慧,同课异上、互助提升,骨干示范、专家引领,同课竞赛、打造名师等方式,创新课堂模式,提升教学技艺,打造高效优质课堂。活动组织严实,计划落实,过程扎实。全体参研教师共同感受到:研修长真知,评导识灼见。

2.积极推进教师工作坊工作。根据梓教体局〔2016〕175号《梓潼县教师工作坊实施与管理办法》精神,全县 21个教师工作坊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如上示范课、上研讨课、举办专题讲座、开展网络交流研讨、指导青年教师、送教到薄弱学校等,教师工作坊真正成为了青年教师成长的摇篮、中老年教师的加油站。

3.督促各校规范开展校本研修工作。根据梓教体局〔2016〕194号《县、校区域整合常态培研项目规划》精神,县教师进修校认真督促各校开展校本研修培训工作,要求活动要有方案、有记录、有总结,既要有集体资料,又要有个人资料。校本研修的开展,极大地促进了教研活动的开展,让学校充满了学术研讨的风气。

4.积极组织新教师培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增强新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规范他们的岗位行为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我县坚持每学年开展一次新教师培训,培训形式分专题讲座与跟岗培训。参培教师专心听讲,受益匪浅,整个活动氛围庄重而热烈,有声有色,如沐春风。

5.持续开展专项培训。根据工作需要,不定时地开展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培训、副校长培训、教务主任培训、语言文字工作管理培训等,及时提高管理者水平,为我县教育教学水平上档升位提供管理人才支持。

四、我县教师继续教育今后努力的方向

1.进一步借助国培,加强新入职教师的培训和培养,促使他们很快成长为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

篇3

乡村教师培训的对象是乡村学校教师,只有满足乡村教师培训需求的课程资源才是有意义的。根据乡村培训需求征集课程资源可以分为三步进行:

第一步,培训者深入乡村学校中,通过座谈、问卷等方式,摸清乡村学校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了解乡村教师教学中的困惑;也可以通过电话、QQ、微信等多种方式开展培训需求调研。

第二步,在全面梳理培训需求调研结果的基础上,确定培训课程;依据培训课程定向征集课程资源或区域内公开征集课程资源。

第三步,对征集来的课程资源进行初审,试用,再确定。对审定的课程资源给予奖励,激发广大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热情。

二、在培训过程中生成课程资源

参加培训的乡村教师不仅仅是培训的对象,也应当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让乡村教师参与到培训中来,做培训的主人,成为培训中的重要资源。

在培训中,通过诊断课堂、摆出问题,培训者、学员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平时教学中的疑惑就可能得到解决,这种在培训中生成的问题可操作性强,学员觉得培训收获大。这样,还能够克服过去那种专家在台上讲得滔滔不绝,学员在台下听得昏昏欲睡的情况。

培训者要对每次的培训及时进行总结,认真梳理培训中提到的好做法、好经验,整理成书面文本后发给参训教师和培训管理人员,组织大家学习借鉴;对培训中生成的课程资源进行评价筛选,将好的课程资源纳入课程资源库,丰富课程资源。

三、集中专家力量开发课程资源

乡村教师培训在帮助教师解决教育教学疑难困惑、满足教师培训需求的基础上,还要根据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需要,满足教师的培训需求。

集中专家力量开发的课程资源的重点应放在乡村教师培训的必修课程上,专家由高校教师、研训机构教师、一线教师组成。

集中专家力量开发的课程资源以《教师专业标准》为指导,将师德教育作为课程资源的重点,将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作为课程资源的重要内容。

四、协同培训机构共享课程资源

建立学校之间、片区之间的培训者联盟,共同开发、分享课程资源。培训者联盟要根据培训者自身优势,精选对乡村教师有价值的课题,吸收培训专家,教育技术人员,中小学、幼儿园骨干教师共同建设课程资源。要保证培训者联盟成员各自开发的课程资源不重复,并能体现自身特色。

为保证共享课程资源的质量,要建立健全动态课程资源评价机制,及时反馈乡村教师对课程资源的使用情况,根据反馈的情况进一步提升课程资源开发的质量,将使用后反响好的课程资源打造成精品课程。

五、体现乡村特色定制课程资源

乡村学校虽然偏远闭塞、交通不便、经济落后、教室简陋,但乡村有着浓郁的风俗民情和独特的地理资源,这些都是天然的课程资源,乡村学校还有淳朴的留守儿童,他们是最需要优质教育资源的群体。

篇4

教育公平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根本保障,但客观存在的地区、城乡和学校差别导致了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虽然国家进一步加大了政府投资力度并对农村义务教育进行了重点倾斜,但是由于受到地域、经费等方面的限制,农村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总体上低于城市教师。如何给农村教师搭建一个在实践中学习、研究、成长的平台,切实增强农村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构建适合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特点的教师培训模式,应该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

一、切实做好远程培训

远程培训成本低,不受时间、地域限制,具有覆盖面广、效益高、交互性强、形式灵活多样等特点,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传统教师培训中的工学矛盾、经费问题、师资问题、优质课程资源缺乏等不足,尤其是远程培训能够有效整合和共享优质培训资源,这对于大规模、高效益开展教师培训,尤其是教师的全员培训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很多农村地区已经建立起了多媒体教室。“教师网联计划”要求中小学相互沟通,为校本培训提供快捷便利的平台和优质课程资源。如中欧甘肃基础教育项目为本省农村中小学教师搭建了集学习、研讨、交流、合作等功能为一体的平台――教师学习资源中心。广大的农村教师亲切而形象地把中心比喻成自己专业成长的加油站、获取信息的资源库、交流合作的俱乐部。另外,甘肃省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有效推进了“优质资源班班通”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二、有效做好校本培训

农村学校教师培训经费紧张,教学任务繁重,有的教师包班,有的教师跨年级兼任多门课,有的教师从事复式班工作,“一个萝卜一个坑”,很难分身参加离职培训。校本培训有助于节约学习成本。因此,教育主管部门要针对受训教师所在学校、所在地区和专业科目的实际需要出发,引导学校积极主动建立健全校本教研制度,坚持“专业引领、骨干带动、同伴互助、自我反思、自我发展”的策略,构建校本教研组织制度。教育管理部门要总结经验,推广优秀案例。鼓励教师对自己的实践知识不断进行反思、转化,通过共同体在学校组织机构传递,有效做好校本培训的引导、管理、评价。

三、着力加强联片教研

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学校较为分散,很多村级学校规模较小,只有几名到十名左右教师的学校为数不少,像我县农村尚存在一人一校现象。由于学校规模小,经济承受能力有限,学校在教师学习资源上投入较少,教师学习条件较差,自然很难满足教师的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实施区域联片培训,以充分利用本地区的优质资源,根据地域的相对集中、优势互补、名师队伍的分布状况、研修人员的合理配置等原则,将学校划成几个片区,开展研修活动。在活动中,既有示范课,又有研究课;既有城内教师上课,又有乡村教师上课;既有听课、说课、评课,又有讲解、分析、培训;既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又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

四、努力引进驻校教研

驻校教研是帮助农村教师实现教学实践能力全面提升的一个重要环节。针对农村教师培训需求调研情况,发现农村教师迫切希望外面专家来本地结合实际,针对不同类别、岗位、层次教师需求,以案例为载体,以问题为中心,科学设计培训课程,丰富优化培训内容,对症下药开展培训工作。驻校教研,即全县名师工作室与学科骨干教师,利用一周左右时间,进驻农村中小学进行实地教研指导,实现农村中小学教学实践能力全面提升。

五、积极争取外出培训

目前,全省组织实施的“金色教苑”乡村教师影子实践研修项目、上海华信公益基金“荧光支教”项目、“网一起”培训、国培计划骨干教师外出培训等,按照“如影随形”的研修方式,组织教师全方位、多角度了解基地学校的办学特色、教学改革、校园文化、队伍建设等情况,开展听课、评课、说课、同课异构、教学设计、互动交流、经验分享、参与式研讨、参观考察等特色活动,聆听省内外知名专家讲座,切实帮助乡村教师解决了教育教学中的困惑和问题。

篇5

中图分类号:G65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10-073-04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是教育部、财政部于2011年9月5日联合《关于实施幼儿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通知》部署实施的,其培训对象是中西部地区农村公办幼儿园(含部门、集体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园长、骨干教师、转岗教师,设有短期集中培训项目、“转岗教师”培训、置换脱产研修等三个项目。“幼儿教师国培计划”充分显示了国家对农村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对每一个子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不足和问题应该认真分析、及时改进,以确保“国培计划”预期目标的实现。本研究仅针对黑龙江省首批农村幼儿教师国培计划的短期集中培训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为以后批次的培训项目提供借鉴和参考,提高“幼儿教师国培计划”的实效性。

二、调查对象及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以黑龙江农村幼儿园“国培计划”最早实施的两个短期集中培训项目学员为抽样调查对象。学员基本情况见表1。

(二)调查方法

调查方法主要是问卷法、访谈法。问卷均在临近培训结束现场发放、现场回收,共发放问卷75份,回收有效问卷73份,回收率为97.3%。访谈法主要采用开放式访谈和半结构性访谈,访谈对象为1名“国培计划”组织者和5名学员。同时,本研究也对两个项目的培训方案,包括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者、培训学时等信息进行了描述分析。

三、短期集中培训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遴选培训学员把关不严

本研究从培训学员幼儿园所在地、幼儿园性质、职务、职称等自然分布情况中发现各地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参培学员的遴选把关不严,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城乡幼儿园教师分布失衡

袁贵仁强调国培计划要“以农村教师队伍为重点”,“加大农村教师培训力度,显著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要充发挥‘国培计划’的示范引领、‘雪中送炭’和促进改革的作用”。农村幼儿教师短期集中培训对象为农村幼儿园骨干教师。但调查显示,来自地市县的幼儿园教师占培训学员总数的72.6%;来自乡镇的幼儿园教师仅占学员总数的27.4%;无来自村级幼儿园的教师,乡村幼儿园教师比例大大低于地、市、县幼儿园教师比例。

2.公办园、民办园教师分布失衡

教育部强调“农村幼儿园教师国培计划培训对象是中西部地区农村公办幼儿园(含部门、集体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园长、骨干教师、转岗教师。要重视新办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教师培训”。但在本次调查中发现,在参加两项国培计划的幼儿园教师中,公办幼儿园教师占98.6%,民办幼儿园教师仅占1.4%,比例严重失衡。

3.培训学员混杂

农村幼儿教师国培计划设置了农村骨干教师培训、园长培训、转岗教师培训等三项专项培训。这些专项培训是为了更有针对性地满足不同类别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研究对每项培训的学员类别进行分析发现,两个培训项目中的学员职务较混杂,如表2所示:在农村幼儿园园长培训项目中,职务为园长的学员仅占50%;另外50%的学员为教师、教研员、转岗教师;在农村幼儿园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中,职务为教师的学员占86.5%,有5人不在教学岗位。培训对象异质性过大导致难以达成一致的需求取向和关注重心,从而导致培训目标不明、课程设置混乱,削弱了培训效果,造成培训资源浪费,教师培训后的“骨干示范”作用也值得商榷。

(二)培训前缺乏科学的培训需求分析

农村幼儿教师是“国培计划”的直接受众群体,了解农村幼儿教师对培训学习的需求,而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和培训者的具体需求是“国培计划”制订的参考依据,也是我们考量培训方案质量的参考依据。本研究对培训机构把握学员培训需求情况从客观条件、主观努力两个方面进行了访谈。

1.客观层面

由于短期培训项目在申报期间对学员的具体层次尚不明确,无法得知学员个体的学习需求,也没有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的相关资料支持,对培训需求的分析主要从社会需求、岗位需求两个方面进行应然层面的理解。

2.主观层面

在分析的过程中,受组织者对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农村学前教育实际等信息获取层次、数量和代表性的限定,对农村幼儿教师的培训需求主要聚焦在一些基本技能的显性需求,例如,如何开展有效的园本教研、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等,而对教师、园所没有意识到,但实际需要的隐性需求分析很少,也未涉及对诸多培训需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行排序、对培训要解决的问题和能解决的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

(三)培训内容丰富,但实用性不足

在对两个培训项目的培训模块进行分析中发现,两个项目的培训模块数量都非常丰富,培训内容的重点也非常明确,但与学员的需求、农村幼儿园实际还有一定偏差。

1.培训内容与学员培训内容需求的偏差

“农村幼儿园骨干教师短期集中培训项目”共设置了8个模块的培训内容,幼儿教育教学、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两个模块是培训的重点内容,各占培训总学时的30%和25%,其次是现代教育技术、幼儿园课改前沿、教育科研分别占总学时的100%,教育理论、学前教育政策法规、环境创设模块各占5%。而与本次调查的学员最希望学习的幼儿园教育教学(71.2%)、园本教研(46.6%)、儿童发展与评价(37%)等三个模块对照,后两个模块内容没有被重视,甚至没有被纳入培训内容,而不符合农村幼儿园教学实际的现代教育技术也占了一定比例。

2.培训内容脱离农村幼儿园实际,缺乏实用性

培训内容缺少实用性的主要表现如下:一是理论性内容难以实践转化,如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学前教育科研、课改前沿等模块的内容虽然能拓宽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视野、构建专业发展愿景,但学员的专业水平有限,很难通过短期培训实现实践转化,正如培训学员回到岗位上的慨叹――“新鲜后是一片茫然”;二是观摩研讨主题脱离农村幼儿园实际。两个培训项目为学员安排城市优质幼儿园、优秀教师的主题活动进行观摩。优越的园所条件和优质课观摩的幼儿园活动让学员耳目一新,但由于许多农村学校教学设备简陋、落后,甚至没有电脑,所以这些具有城市化倾向的培训内容对部分农村学员来说是中看不中用,看着很新鲜,回去根本用不上。也可能误导学员认为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方向就是要达到城市里的教育水平,盲目地学习,而缺乏独立思考和开展教学工作的能力。

(四)培训方式实践性不足,难以实现“实践解困”

两个项目打破了传统短期培训的专题讲座的单一培训形式,培训形式呈现多样化、综合化的特点。但是,受培训的主要内容和规模影响,专题讲座仍是短期集中培训的主要方式,培训内容多以理论讲授、方法技能的训练为主,辅之以参观或观摩,而学员喜欢的观摩研讨、实践指导、案例研讨所占比例并不高(如表3所示)。

这样的培训形式可能很难帮助学员运用新的教育理念、知识、技能解决实践工作的问题。关于“培训的最大收获”的调查显示,有78.1%的学员选择了“理念更新”,有58.9%的学员选择了“知识扩展”,只有39.7%的学员选择了“实践解困”。虽然学员的“理念更新”和“知识扩展”的收获看起来较乐观,但是如果这些收获不能有效地实践转化,终将失去意义。

(五)培训者团队资源失调

教师培训是一种系统化的智力投资……优秀的培训者是有效培训的重要保障。两个培训项目的教师团队主要由高校教师、教研员、优秀幼儿园园长和教师组成,但各类培训者资源的比例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调。一是培训教师中理论研究者颇多,一线实践者较少。承担培训的高校教师是培训者团队的主体,占培训者总数的62.2%;幼儿园一线教师和园长比例较小,占培训者总数的37.8%,且人均承担学时不足2学时,明显低于高校教师的人均承担学时。二是来自幼儿园的培训教师城市化明显,培训者团队中的一线教师、园长全部来自城市优质幼儿园,在培训中的实践引导和理论阐释具有明显的城市化倾向。

(六)培训绩效评价形式化

教师培训的绩效评价对政府、组织培训的机构、院校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关于“国培计划”的培训效果的评价调查主要从评价者、评价方式、评价内容等三个方面展开。培训的组织管理效果主要由黑龙江省教育厅委派专家进行评价,主要检查内容为培训学校在培训期间的工作简报、培训光盘、培训项目总结报告、培训学员问卷调查汇总表。从上述检查内容来看,黑龙江省教育厅的项目评价侧重对承办培训单位的培训组织工作评价。学员学习效果的主要评价者为组织培训的高校,评价内容主要是显性的知识技能,评价方式主要是书面总结、汇报展览,组织者在培训过程中既是教练员,又是裁判员。有研究提出,这种做法会使评价的作用失真,表现为培训学校对教师、培训者对自己的培训均不负责。

四、农村幼儿教师国培计划实施建议

(一)加强培训项目的资源共享,促进培训项目的多元合作

“国培计划”是一项系统工程,“国培计划”的实施不能靠项目承担机构孤军作战,需要各级教育部门自上而下在培训政策法规、组织管理、培训资源等方面共享协作,形成农村幼儿教师培训的组织合力。

1.加强“国培计划”项目宣传与资源共享

农村幼儿教师是培训学习的主体,“国培计划”必须要调动广大农村幼儿教师的主体性。本调查发现,教师对参加“国培计划”的需求与对“国培计划”的了解显著相关(r=0.279*,p=0.017

2.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规范国培学员遴选工作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规范国培学员遴选工作。一是要明确国培学员的选派要求,制定出骨干教师、转岗教师、园长的评选标准、条件,明确他们的责任与义务。二是要明确申报办法、筛选原则、培训的任务与要求,适当增加乡镇、农村幼儿教师、民办幼儿园教师的比例。确保学员选派的引领性、需求性、广泛性、均衡性。

3.培训机构积极组织学员培训需求的合作调研

培训需求调研是培训方案的重要参考,要借助资源共享平台,以一线教师、园长、教研员、教育专家为调查对象,全面分析培训学员的基本情况、问题与困惑、培训需求,使培训项目既能有效回应农村幼儿园和农村幼儿教师的发展需求,又能实现对学员培训需求的专业引领。

4.为教师培训成果应用提供有利条件

“国培计划”要求参培学员返回工作岗位积极进行培训成果应用。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农村幼儿园应当积极为教师培训成果的运用提供各种有利环境和实施条件,鼓励参培教师带动全园教师结合园所实际开展各种园本教研活动、进行改革实践。培训机构也要加强对培训学员的跟踪实践指导,以便真正发挥参培骨干教师在推进农村幼儿园课程改革和园所发展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二)紧扣农村幼儿园实际,提高培训方案的适宜性

培训方案是培训实施的参照,提高培训方案的适宜性是提高培训质量的重要保障。提高农村幼儿教师培训方案的适宜性要以农村幼儿教师职业需求为依据,以教育教学发展需求为指导;以适合幼儿教师学习特点为根本要求;以促进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在培训的内容、方式、培训者等方面紧扣农村幼儿园实际,大胆创新。

1.课程内容结合农村幼儿园实际,重点明确

从培训学员培训内容需求的“实践”趋向来看,培训内容尤其要源于教学实践。各类指导性文件也都明确强调培训内容应“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所以,培训内容要注重从农村幼儿园的案例中提出核心问题,由核心问题生成培训内容、聚合培训模块。最好以学员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和疑难问题的讨论为核心内容建构培训的内容模块。

同时,在培训内容中严防“贪大求全”、“面面俱到”,而要重点突出和切实有效,为此,对于短期集中培训项目而言,应以提升农村幼儿园骨干教师在以后的园本培训中的带头示范作用和引领作用等为宗旨,引领他们把握适合农村实际的幼儿园课程改革的理念、方法,以提升幼儿园教育教学能力的园本教研为培训重点。

2.依托农村培训实践基地丰富培训形式,讲求实效

幼儿园教师培训实践性、操作性、参与性特征要以优质的培训实践基地为条件保障。教育部重视培训实践基地建设,提出“要遴选优质幼儿园、中小学,建立‘国培计划’教师实践基地,健全教师培训体系”。但是城市幼儿园脱离农村幼儿园实际,不能为农村幼儿园教师提供有效的示范参照,所以,有必要在农村遴选一批有代表性的幼儿园,通过前期的专业引导,使之成为农村幼儿园改革的前行者,并把这些幼儿园作为培训的实践基地。借助培训实践基地资源,在培训方式上就可以打破纯粹的专题讲座形式,加大实践研修和小班教学的比重,开展探讨式学习、观摩式学习、案例式学习和实践式学习多种学习形式。这种基于农村幼儿园在改革中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案、效果等的实践性示范能更有效地实现专业引领作用。

3.着力培养本土培训者,加强示范引领

按照“建设高水平培训专家团队,选拔熟悉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的专家和中小学一线优秀骨干教师参加培训教学”和“一线优秀教师(教研员)不少于40%”等相关要求,可以重点培养一批坚守在农村教育教学一线的特级教师、长期深入农村学校的各级教研员,充实培训者团队。因为,对农村教师来讲,根植农村幼儿园实践的教育理念、成功经验最实用;他们也了解农村教师的需求和困惑,理解农村教师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能够准确地把握农村教师的心理。让他们在“国培”师资中唱主角,更能贴近农村教师的实际需求,更好地发挥专业引领的作用。

(三)加强“国培计划”项目绩效评价,提高培训项目的有效性

1.建立专项评估组进行过程评价指导,促进培训过程改进

在“国培计划”项目的评估与绩效考评上,既要避免培训机构身兼教练员和裁判员,又要避免形式性终结评价,否则难以推动“国培计划”实施过程中的绩效改进。如果在实施“国培计划”项目的各培训基地派驻培训评估专家小组进行现场监督和具体指导,既能体现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对于“国培计划”项目的监管和专业指导力度,帮助培训机构及时发现问题并改进,又能有效剔除终结评价资料、汇报中的虚假信息,增强评价的客观性。

2.培训跟踪指导与延迟评价相结合,促进培训成果转化

篇6

破瓦房,场地坑坑洼洼、杂草丛生——这便是以前灵城镇龙武小学的校园“景色”,而这样的“景色”,也是灵城镇部分城郊、乡村小学的校园面貌。为了改变这样的现状,我积极为改善各学校的办学条件而奔走,争取上级项目资金及社会资助。如争取到352万元用于修建教学楼,40多万元用于学校安全保卫项目、围墙、校门等建设,另外还有价值140余万元的惠民工程白板装备及电子备课室的电脑等,近几年来争取到的资金达800多万元。

校园建设需要科学规划,不能“一窝蜂”地上马。我采取“树立品牌、重点扶持、分批推进”的办法,每年重点扶持3—5所学校进行校园环境整治和校园文化建设。2009年,重点扶持了棠梨小学、三海小学、苏屋小学等学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2010年,重点扶持灵城二小、前进小学、龙武小学、旺圩小学等学校;2011年,重点扶持三勤小学、枚埠小学、新垌分校等学校……三年时间,中心校扶持各学校修建了崭新的教学楼,建起了校园文化长廊、围墙、篮球场,安装了校园广播,极大地改善了部分学校的办学条件。与此同时,中心校也积极落实钦州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幼儿园建设,促进学前教育健康发展。2012春季学期,中心校共投入资金53万元,加快白水、三勤、那银三所小学的附属幼儿园建设步伐,有力推进了我镇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进程,并使其走在全县乃至全市前列。在今年全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现场会上,我作为唯一一位小学校长作了学前教育建设经验介绍,得到了与会领导的好评。会后,县内、县外的兄弟学校纷纷前来参观“取经”。

现在,我镇各校的校容校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校园干净、整洁、优雅,营造了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的良好氛围;教室布置规范有特色,办公室物品摆放整齐,校园里黑板报、宣传栏、文化长廊、名人警句随处可见。中心校还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新,人新我特”的思想,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书香校园,如灵城二小的书香教室、苏屋小学的绿色校园、灵城三小的班级文化、三海小学的内涵式发展等。其中龙武小学的变化更是令人瞩目,学生学习的场所由原先的破瓦房变成现在宽敞明亮的教学楼,杂草丛生的场地上修建起了靓丽的文化长廊。目前这里绿树成阴、鸟语花香,变成一所公园式学校。2012年3月8日,自治区教育厅副厅长白志繁、钦州市教育局局长陈锦山等领导到灵山县进行调研,对龙武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

人本、制度两手抓

为把学校常规管理工作抓得更扎实有效,我采取了四项举措:一是举办全镇小学校长常规管理培训班,提高校长的管理水平;二是召开学校常规管理工作现场会,树立先进典型,使各校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三是结对子,城区每所学校和支教点学校结成对子,在师资、管理等方面给予扶持,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四是召开创建义务教育学校常规管理达标工作表彰大会,在全镇形成“讲管理,抓管理,比管理,提质量,促发展”的良好氛围。

在管理的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以“情”来带动教师队伍,用“爱”来关心教师队伍。我镇三海小学的班华英老校长已快到退休年龄,2009年,她考虑到自己的实际情况,向中心校递交了辞职报告,打算提前退休。考虑到班校长虽然年纪较大,但工作经验丰富,领导能力强,加上当时正是创建教育学校常规管理达标工作的关键时刻,我没有同意班校长的辞职。但是该以什么方式“打动”她呢?想来想去,还是决定以“情”动人。2009年教师节,我带领慰问组来到班校长家里,在慰问过程中,我赞扬了班校长长期以来为灵城镇教育事业作出的贡献,详细询问她的身体健康状况及家庭情况,真诚挽留她继续在教育岗位上发光发热,并诚恳地表示有什么困难可以随时找我解决。班校长被我的诚心打动,她说:“中心校领导这样信任自己、关心自己,自己一定尽职尽责做好工作。”后来,在创建广西义务教育学校常规管理达标工作中,班校长带领全体教师忘我工作,创造了不小的“奇迹”:在短短半年多时间里,便把三海小学打造成了灵山县乃至钦州市的义务教育学校管理示范性学校、品牌学校,得到了市、县级教育主管部门领导的充分肯定和赞扬。

在以“情”动人的同时,我也不忘坚持制度管理,在细节上做好学校管理工作。2010年5月的一天,灵城镇中心校召开学校常规管理达标工作现场会,我要求中心校全体成员、全镇各小学的校长及教导主任共70多人参加。在会议将近结束时,发现有两名校长不在会场。我一问才知道,原来在去学校参观时,这两名校长怕晕车,便两人开着一辆摩托车自己过去,却不想在参观完学校返回途中摩托车爆胎了。等车修好后,这两名校长擅自不参加会议,也不打电话说明情况和请假。会后,经中心校领导班子研究,决定对这两名校长给予一年内不能评先进、本年绩效工资考核相应扣分及通报批评等处理。当处理决定公布后,其他校长受到很大触动和教育,也有人问:“不就是不参加一次会议吗,用得着这样处分他们?何况他们也是事出有因。”的确,从表面上看,70多人的会议,缺一两个人“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但我知道,要做一个合格的校长,就应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有较强的组织纪律性,有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应急能力,否则如何去管理教师和学生?如果人人有事不告知、不请假,擅自行动,那么今后将会使相关的制度形同虚设,学校管理更无从谈起。

教师兴则学校兴

我深刻认识到青年教师在学校发展中的生力军作用,为此,我中心校开展了旨在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多项培训,积极开展名师打造工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主要采取以下几点做法。

一是抓培训。2010年6月,我镇组织70名青年班主任参加了国培计划——“知行中国”小学班主任教师培训;2010年11月,组织72名青年教师参加了“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培训;2011年10月,组织了98名青年教师参加2011年“国培计划”——广西农村骨干教师学科能力提高远程培训……在这些培训中,青年教师认真观看课例、聆听专家讲座、积极参与研讨、用心完成作业,用良好的表现赢得了培训导师的称赞。其中,在小学班主任教师培训中,我镇有5名教师担任培训班的班主任,后被评为县级优秀辅导员;在“国培计划”培训中,有35名青年教师被评为自治区优秀学员,有10名青年教师被评为灵山县优秀学员。此外,中心校每年还选派一批青年骨干教师到北京、南京、南宁、桂林等地考察学习;镇辅导站每学期对青年教师进行岗前培训、教学常规业务培训、班级管理培训等,促进青年骨干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二是促反思。青年教师要尽快地成长起来,必须要认真进行教学反思。我们着重引导他们以两种形式进行自我反思:首先是案例反思。通过撰写教育教学案例,及时把自己的感想写下来,从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教训。其次是课堂教学后记。要求青年教师坚持写教学后记,反思教学中的成功之举和失败之处,点滴积累,不断改进,使青年教师实现自我提升。

三是搭平台。首先是压担子,让一些青年骨干教师担任少先队辅导员、班主任、教研组长,甚至让业务精、能力强、品行正的青年骨干教师担任教导主任、校长等职务,给他们压担子,让他们在学校重要岗位上不断成长。其次是实施“青蓝”工程,采取“师带徒”的形式,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通过跟踪备课、听课、评课,以及师徒同台献艺等,促进青年教师的迅速成长。再次是积极创造机会,让青年教师上研究课、示范课、比赛课,夯实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

陈彦兵原是一名乡村小学教师,2006年9月调到灵城镇二小任教。在工作中,学校领导渐渐地发现,陈彦兵工作踏实,积极钻研,于是便有意识地重点培养他,先后让他参加了国培计划——广西农村骨干教师远程培训者培训,县、市、区、国家级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培训,观摩了国家级子课题诵读经典诗文的课题组活动等。学校多次让他参加各种赛课,提高其业务水平,同时鼓励他发挥特长,担任学校少先队大队辅导员,担任镇教师歌咏比赛、文艺汇演、气排球赛等各种活动的主持人,锻炼其组织能力。通过学校提供的诸多平台及他个人的努力,陈彦兵先后被评为钦州市中小学德育工作标兵、灵山县优秀少先队辅导员、灵山县青少年科技创新比赛优秀科技辅导员等。2011年9月,经考察、推荐,陈彦兵走上了领导岗位,担任学校教导处副主任,分管少先队、文娱工作。他从一个年轻的骨干教师成长为学校的中坚力量,老师们赞誉他为多才多艺的“三栖”教师——在美术、音乐、诵读方面都有一定建树。

通过抓培训、促反思、搭平台等途径,我镇一批批骨干教师脱颖而出。如参加2011年灵山县协作区小学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黎玉明、李永秋荣获全能一等奖;参加2012年钦州市第三届小学语文美文诵读比赛,陈彦兵荣获一等奖;参加2012年广西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优秀课例光盘评比,黄耀华等4人获一等奖;2011年,白木小学谭尚玲老师被评为“广州助学基金”八桂优秀乡村教师。

篇7

为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教育部、财政部从2010年起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以下简称“国培计划”)。“国培计划”包括“中小学教师示范性培训项目”和“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两项内容,为全国各地的教师培训起到了“示范引领”的作用,将我国的教师培训工作推向了新的起点。百色学院从2010年9月至今已成功举办了三期“国培计划”项目农村骨干教师培训班,根据我们的调查研究和培训学员的反馈意见,认为有必要对培训的整个模式进行总结和反思,以求改进今后的培训。

教师的培训需求是培训规划的依据,培训需求分析的科学性,对设计科学、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和考核标准具有决定性作用,是提高教师培训实效性的前提。

2011年教师1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提出:“加强教师培训需求调研。根据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并针对不同类别、层次、岗位教师的需求,以问题为中心,案例为载体,科学设计培训课程,丰富和优化培训内容,不断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育部要求开展教师培训要遵循“统筹规划、改革创新、按需施训、注重实效”的原则,“按需施训”的前提是进行教师培训需求调研,对教师培训需求进行科学分析,从而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百色市农村小学教师培训需求分析

我们深入了百色市的五所学校,随机抽取了107名小学教师样本,进行了培训现状问卷调查,调查发现:

(一)培训动机

“参加培训的原因”调查结果显示:百色市90.48%的小学教师参加培训是为了“提升自身素质,提高教学技能”,50.00%的小学教师参加培训是为了“顺应教育改革发展”,42.86%的小学教师参加培训是“希望提高教学质量”,这些都属于内部动因,而选择“得学分”、“完成上级任务”的教师很少,说明当地小学教师为了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有着终身学习的自我意识,学习动机属于内在需要的自我动机。

(二)培训内容需求

1.教学中最需要的知识

从数据统计可以看出,小学教师在教学方面最需要的理论知识排第一位的是“学科教学法”(58.88%)。“学生心理方面的知识”(57.01%)排在第二位,只比学科教学法少1个百分点,说明小学教师对此内容的需求同样非常迫切。

2.最需要的课堂教学技能

小学教师最需要的课堂教学技能第一为“教学设计”(53.27%),第二为“课件制作”(52.34%)。

3.最需要的教育能力

排在第一位的是“多媒体、信息网络的应用能力”,可见这是小学教师目前最紧迫的需要。排在第二位的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能力”。排在第三位的是“教育科研与论文撰写能力”,这项培训内容被排在需求的前列。

4.最需要的班务管理能力

最需要的班务管理能力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的培养(70.09%),如何利用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凝聚力,遵守纪律的意识(69.16%),如何做好留守学生和后进生的工作(61.68%)等方面。

(三)培训师资需求

小学教师最喜欢一线的优秀教师为他们开展培训。选择“优秀中小学教师”的人数为72人,占总人数的67.29%,排在第一位。访谈获知,小学教师认为,优秀教师不仅了解教学实际,懂得一线教师最需要的是什么,和他们更能产生共鸣,而且优秀中小学教师拥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具有丰富、宝贵的一线教学经验和相应的教育理论,可以与老师们一起分享,所以在培训师资中最能得到小学教师的青睐。排第二位的“课改专家”和第三位的“名师或名校长”非常受小学教师的欢迎。

小学教师最不喜欢的培训师资是高校教授。从访谈中了解到,在小学教师所接触过的高校教授的培训,一般是举办理论讲座,坐在台上讲半天,教师们对于深奥的理论很难接受和吸收,对单纯的讲座觉得枯燥乏味。

二、百色市农村小学教师培训内容分析

针对百色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小学教师的需求,我校制订的2010年的国培计划方案是把培训分为四个阶段,即理论培训阶段、实践与考察阶段、课题研究阶段、总结验收阶段。在“理论培训阶段”,以2012年“国培计划”项目语文班的培训内容为例,在专题集中培训期间,共开设了18个专家讲座,讲座的课题分别是《口语交际的类型及其学习的内容》、《课件制作与使用》、《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教师职业倦怠及其调整策略》、《小学生语言发生规律》、《语文综合性学习含义级类型》、《教育科研方法》、《模范教师师德报告》、《小学语文知识观》、《多元智力理论》、《数字化教学媒体的应用》、《人际沟通理论》、《小学有效教学的标准与实施》等。在“实践与考察阶段”,学院安排学员到百色市的几所教学质量比较好的小学,如八一小学、逸夫小学、实验小学随堂跟班听课、试教,并前往江苏南通师范第二附小考察听名师的示范课,与优秀教师面对面学习研究教育教学问题。采用“专题集中培训+典型案例研讨+基地实践研修+外出观摩学习+个人总结评估”的方式,理论密切联系实际,方法灵活多样,大大增强了培训效果。

在和学员交流及随后的下乡调研发现,我们的培训内容还是与农村小学的学生实际情况及教师的实际水平有脱节的地方。

比如我们的学员在去江苏南通师范二附小观摩学习期间,在听了南通老师以情境教学法上的《我是一片秋叶》的课后,在县城的实验小学也在相应的班级试着用情境教学法教学这篇课文,结果发现,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由于阅读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较低,在教学过程中根本无法复制南通老师上课的模式,学生在课堂上大多是沉默的,无法参与教学活动。比如,问相同的问题:“如果你离开大树妈妈了,会怎么说?”南通学生有的说:“大树妈妈,如果有下辈子,我还做您的孩子。”有的说:“我要落到您的脚下,帮您捂捂脚,您可一定要熬过这个冬天呀!”而县城的实验小学的学生大多只会说:“谢谢妈妈的养育之恩呀,舍不得离开呀,祝妈妈幸福。”没有南通孩子说得那么让人感动。南通学生课后还写成了几百字的小树叶旅行日记,我们实验小学的老师都不敢让学生写这样的作业。

篇8

钟燕局长的激情是有底气的:围绕师训工作,从2007年开始,株洲市每年都被评为湖南省先进单位,2010年被评为全国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先进单位。“高端培训”“全民培训”“本土化培训”所构建的培训网络,覆盖到了全市所有教师群体,给2万多名教师搭建了一个继续教育畅通无阻的信息“立交桥”。

高端化的精英培训,让“先富起来”的老师身先士卒

“对于一所学校而言,骨干教师的引领与示范意义很明显。对于师训工作而言,先富带动后富、最后一起提高的实践与探索也很有针对性。”曾为攸县师范校长、现为株洲市教师培训中心主任的吴金辉眼界很宽广,他站在全市教师队伍建设的高度提出了高端化精英培训的理念。近几年,以“四名”工作室建设、名优校长“造星工程”、农村骨干教师“孵化工程”等为标志的高端培训进行得有声有色,株洲市的师训工作在全省率先进入高端培训轨道。

“到2011年9月,全市共建立名师工作室、名校长工作室、名教研员工作室、名班主任工作室,即‘四名’工作室23个,各个工作室的主持人都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上接高校专家,下连学科培训基地,全方位辐射。”说话间,吴金辉带我们来到了位于株洲市十八中的刘立红名师工作室。刘立红告诉记者,她带“徒弟”只有一个要求,就是能“现学现卖”。“对‘徒弟们’的培训,我采取的形式是顾问、成员和学员互动,即顾问讲座提供理论指导,成员上示范课,学员跟班上课提升实战经验,课后经验丰富的顾问老师对每节课进行精彩点评。‘徒弟们’在学习中感觉‘近而真’,培训有实效,并能带回本校予以效法实施,操作性很强。”刘立红说,尽管教育局安排的“徒弟”只有6位,但她深刻意识到,名师工作室除了充分发挥工作室的示范、引领、辐射和指导作用之外,还应该肩负搭建交流平台、共建资源、资源共享的作用。所以,她的工作室在第一期“跟岗学习”培训期间,大胆扩充学习队伍,邀请城乡高中骨干物理教师参加大型学术研讨与交流课,积极搭建校校交流平台,力促全市物理教师专业成长。“魅力课堂、厚重讲座,多角度的精彩点评,只有少部分人听,那是浪费资源!”刘立红的做法赢得了全市其他工作室主持人的一致认同。

“刘立红老师的尝试值得大力推介,但是,名师工作室也好,名校长工作室也好,因为受到时空、经费等诸多限制,能直接参与、全程参与的毕竟是少数,只有通过各个工作室培育骨干,通过项目推动,带动各自领域内的老师共同成长,才能先富带动后富,打造老师继续教育专业化成长的共同体。”作为株洲市特级教师研究会会长、全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顾问,黄国雄对各个工作室特别是名师工作室的主持人提出了三条必须履行的准则:必须申报课题,通过课题带动老师参与;必须上示范课,让老师们“现学现卖”;必须带“徒弟”出考试题、上公开课、做专题报告甚至出专著,让每个工作室的学员都成为专家型教师。

这两年来,株洲市的“四名”工作室高效运转所取得的成绩是无法用数据来统计的,但是当我们深入八达小学刘影名校长工作室采访时,工作室所着力进行的“高端孵化”的效果是能在数据中触摸到的。“‘四名’工作室的发展速度很快,2009年首批启动的时候,只有3个,短短一年就发展到了23个。这说明工作室是广受欢迎的。作为首批工作室之一,我带了10个小学校长做‘徒弟’,短短一年下来,就有3个高徒‘自立门户’成为名师工作室或名校长工作室的主持人了,今年,这其中肯定又有好几个要‘出师’了,这是好事。这批‘出师’了,我又要在全市范围内广收‘徒弟’了!”言语间,眼前这位株洲市小学校长专业理事会理事长、特级教师、株洲市十佳校长刘影显得颇为自豪,她接着告诉我们带“徒弟”的心得体会:每个学期为校长们各自确定一个自我发展的主题,每月集中一次培训,为“徒弟们”量体裁衣制订成长规划,提供个性化服务,分阶段实施,通过深入考察、研讨、沙龙、座谈会等多种途径与形式,分批次打造名校长。

确实,狠抓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起龙头作用的还是校长队伍培训,这一点,株洲市始终把它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株洲市名校长工程的打造,除了上述我们所描述的名校长工作室作为高端孵化器外,另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送校长们外出“镀金”。

市教师培训中心办公室主任刘中德给记者提供了这样一组数据:2009年、2010年株洲市政府共安排专项经费上百万,组织高中、初中、小学骨干校长共计50人赴新加坡学习、培训22天;2009年、2011年市教育局安排初中、小学骨干校长共计74名分别赴北京、上海、江苏等发达地区学校跟班学习,每期学习时间为1个月;2010年、2011年株洲市初中、小学校长提高培训班安排学员赴北京、上海学习,时间为1至2周,共培训中小学校长178名。

“这两年全市的校长培训工程,无论从质量还是规模上说,都达到了株洲市历史上的一个沸点。”曾经多次外出学习取经的枫叶中学校长倪太辉,是校长培训热潮中受益的典型代表。“作为厂矿子弟学校改制、组合成的初中,我们学校原先底子薄,起点低,生源差,口碑欠佳。校长培训特别是外出学习,让我开阔了眼界,我这个老校长也萌发了办校新念头。这几年来,我找准学校的发展基点即科技创新,大打特色牌,一举促使学校的质量翻了身。现在学校已经成了株洲市初中领域的名牌学校。”与倪太辉的感触一样,采访中许多校长都由衷表示:外出取经之旅使他们既领略到了教育先行者的风范,开阔了教育管理的思路,又了解了中小学教育改革和教育管理发展的新趋势,更新了教育观念,提高了理论水平与专业素养。

先富带动后富,城区带动农村,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株洲市师训的另一个创新之举便是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赴城区优质学校跟班学习。这两年来,共有80多名农村骨干教师深入市区8所优质中小学校,进行一对一的跟班学习。农村教师进城培训学习的所有费用,全部由市教师培训中心埋单。

“为期半个月的跟班,使我获得了一次彻底的思想与精神的洗礼,城乡教育为什么不均衡,差距为什么那么大,通过一对一的辅导学习,我感悟到,我们农村教师差的不仅仅是素质与水平,更重要的是理念与教育思想。”来自茶陵县潞水学校的邓思远被派至景炎学校,两周实践性跟班学习之后,他对记者直言有“脱胎换骨”之感。“学员们普遍反映增长了知识,开拓了视野,转变了观念,增进了认识,对新时期教育有了更深刻更直观的感受,获益匪浅。根据我们的跟踪调查,绝大多数学员回去后充分发挥所学,纷纷改变了本校的教育教学面貌。”牵头此项工程的程检红主任如是介绍。

全民化的远程培训,让全体老师进入信息化的“网络时代”

“目前师训正在向传统的授课式、面对面讲解手段提出挑战,信息化的时代,海量的内容,让老师们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学习世界。大力开拓远程培训,正成为株洲市师训工作的另一张名片。”株洲市教师培训中心培训教育科科长曾友立告诉记者,2005年以前,株洲市教师培训全靠集中培训,为了不影响教学工作,培训大多安排在寒暑假,每年寒暑假市教师培训中心都要租借很多场地举办各类培训班,很多教师不得不放弃休假来参加培训。

一方面是简陋的学习条件、单一的讲座方式和有限的教学资源难以达到良好的培训效果,学员满意度不高;另一方面是培训成本高、容量小,无法完成全市2万多名中小学教师的全员培训任务。工学矛盾、时空矛盾、培训成本、培训学位、培训资源等问题都对传统的培训方式提出了挑战。培训中心的领导班子深知,逆水行舟不进则退,2005年他们获知教育部开展中小学教师非学历远程培训试点工作的信息后,立即开展学习与研究,认真拟定试点方案,积极提交申请,2005年6月教育部中小学教师非学历远程培训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正式批准株洲市为湖南第一个试点单位开始试点工作。

远程教育通过网络共享优质资源,丰富的课程为个性化学习提供支持,不受时空限制的学习很好地解决了工学矛盾问题、培训成本问题和培训学位问题,远程教育已经成为现代成人教育和终身学习的主要方式,将远程教育引入教师培训是教师培训模式改革的方向,是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远程培训毕竟是一种全新的培训方式,开展远程培训试点工作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对培训中心而言,这是一个全新的重大课题。

曾友立清楚地记得,2006年8月4日,全市远程教育最先在炎陵县教师进修学校启动试点工作,打响了株洲市远程培训的第一枪。“由于一线教师、学校领导和县区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对远程培训都不了解,7名工作人员忙乎了两天只注册了46名学员,试点工作举步维艰。”他们没有气馁,在认真总结炎陵县试点工作的基础上,一方面加大了宣传力度,通过送教到县的方式分县区举办中小学校远程培训管理干部培训班,积极宣讲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形势和远程培训的优势,反复讲解远程培训学习过程和管理办法,让县区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和学校领导认识开展试点工作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积极开发远程培训入学教育课程,采取“送培到校”的方式统一组织学员入学教育,在指导学员注册的同时让学员掌握上网学习的方法、明确学习要求。2006年10月19日远程培训再次在醴陵启动,注册学员达到了超乎意料的573人,随后,城市四区、市直中学、茶陵、攸县相继启动。

几年来,株洲市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点到面逐步发展,现在已经成为全市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主要方式。记者从市教育局教师科了解到,2009年株洲市教育局正式印发《关于全面实施中小学教师远程非学历培训的意见》的通知,株洲市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由试点进入全面实施阶段,要求全市中小学教师2009~2013年必须参加不少于200学时(2年,每年100学时)的远程培训,2009年注册学员8272人,约占全市中小学教师的33.2%。

黄国雄一直是株洲市开展中小学远程培训工作的特聘专家和辅导教师,他告诉记者,“构建资源超市,订制菜单课程,促进专业发展”已经成为编制株洲市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课程计划的基本理念。中心积极依托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从1500多门优质课程中精选了近600门课程,构建中小学教师的“学习资源超市”。根据学科特点分学科制订课程计划,设置公共必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理论水平;设置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促进教师专业提升。这种“菜单式”的课程较好地满足了学员个性化学习和专业化发展的需求。南方中学副校长陈其北对此满口称赞,网上有新课程、新理念、新技术,有专家讲学,还有优秀课例评析,课程资源丰富、质量很高,值得认真学习,远程培训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学习,是一种适应现代教师成长的科学培训方式。

为确保培训实效,株洲市还积极探索建立一支市、县两级辅导教师和班主任队伍,每个班配有一名班主任、一名辅导教师和一名技术员。他们在网上解答中小学教师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实际问题,引导教师们讨论交流及推荐文章,每个学科的讨论专区天天热闹非凡,无论是辅导教师和班主任,还是一线教师,几乎每一天都处于新奇、激动、兴奋、累并快乐的状态之中。共建共享的学习型组织正在形成。同时,中心组织专门力量对学习过程进行严格管理与监控,采取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定期学情通报等方式,让教师随时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以注重教师培训过程为根本,在线考试为抓手,让每位学员都清楚自己在整个学习队伍中的位置;此外还创造性地设立质量标准,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课程学习不足规定学时50%的不能参加结业考试,抄袭作业或论坛灌水者成绩记零分。“既重结果,更重过程”在株洲远程培训质量评价标准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以前认为远程学习也就走个形式,没想到抓得这么严,我每天都要上网关注学情通报,生怕自己落后了!”来自炎陵县水口镇学校的王肖璐老师表示。

“通过几年的实践与努力,以‘注重入学教育、构建资源超市、重视过程管理和采用科学评价标准’为核心举措的株洲市远程教育,已探索出属于自己的特色模式。”多次应邀参加全国性远程教育经验交流大会并作典型发言的吴金辉言语中充满了自豪。

本土化特色培训,让每位老师学习潜能得到最大程度“挖掘”

“在城乡有别,尤其是各县县情、教师整体素质有别、经费有别、信息化普及程度有别的前提下,如何创新培训模式与手段,让城区教师更优秀,更适应新课改的需求,优势互补,智慧互补,经验互补;让农村偏远地区的老师们不掉队,跟上新课程改革的步伐,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重大课题。”这是一向以务实、进取著称的市教育局副局长徐晓芳反复强调的问题。近几年,株洲市各县市区在本土化、特色化、创造性培训上动足了脑筋,进行了深入实践与探索。

“我们的师训特色就是广建基地,现学现卖,现场感受先进的教育教学,接受新课改的洗礼。”天元区教育局局长董运喜对记者介绍,为了让全区教师拓宽视野,更新理念,学习他人的先进教育经验,区教育局分别在山东杜郎口中学、成都锦江区、上海浦东区和虹口区等名优学校及教育发达地区建立“天元区教师培训基地”。同时,以城乡学校结盟、联合教研的方式努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从全区各中小学遴选了一批优秀教师组成“活力课堂”人才库,到各中小学进行课堂巡回视导,推进新课改全面实施。

作为全国校本教研制度建设项目研究基地,先后两次承办全省校本教研制度现场会的芦淞区,近年来通过名学科建设促使全区教师专业化培训、专业化成长跃上了一个新台阶。“我们区创造性地探索出教师继续教育新途径,那就是花大力气实施名学科建设。名学科建设紧紧围绕‘团队互助,资源共享,项目共研,专业共进’十六字方针,打破校际限制,跨校,跨科,跨片,串点连线,通过结对帮扶,城乡联盟,打造一批研学一体化的名学科,从而带动全区教师专业化发展。”芦淞区教育局教研室主任付德告诉记者,首批名学科已经建成14个,在强大的品牌、特色浓郁的教研文化的吸引下,每个名学科都“滚动”吸纳了众多老师参加,在组本研修、课程开发、合作交流的专业发展氛围中,每位成员都得到了专业再发展。

石峰区教育局领导班子深刻认识到,当前体制下,影响教师培训成效的关键问题不是课程资源,而是教师的学习热情。只有有效的激励手段才能催生高效的学习行为。2010年3月区教育局决定在全区开展中小学教职工“三考”(业务知识考试、业务技能考核、业务工作考评)工作。“三考”结果作为评优、评先、评职称、评学科带头人和绩效工资分配的依据,达到以考促培、以考促学、以考促教、以考促管的目的,引导全体教师自觉进行业务学习,努力在全区教育系统形成讲学习、练内功、提能力的良好氛围。

醴陵市在职中小学教师约7000人,自醴陵市教师进修学校与醴陵市职业中专合并以后,教师培训的实力相对减弱,运用传统的集中培训模式已经无法完成7000名教师的全员培训任务。2006年醴陵主动开展中小学教师远程非学历培训试点工作,成为株洲市远程教育的示范窗口。“我们构建了由学籍专干和市、县、校三级班主任组成的教学管理团队,具体负责学习过程管理;构建了由教务专干和辅导教师组成的教学辅导团队,为学员提供学习指导和学术;构建了由技术专干和县、校二级技术员组成的技术支持团队,为学员解决学习过程中的技术性问题,并提供技术。各团队工作人员都是从全市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中择优聘任的。在加强队伍建设上,他们一手抓业务培训,一手抓教育科研,全市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的专业水平大幅提升。”醴陵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唐宏伟如是说。

攸县教育局颜荣华局长高度重视教师培训工作,成立了师训管理站,把教师培训工作列为各学校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并设立了师训工作单项奖。该县居两省四市交汇之所,信息化水平不高,大多不具备参加远程培训的条件,小学教师全员岗位培训一直是教师培训工作的难题。为此,县教育局广泛开展调查研究,采取“自学”与“送教下乡”相结合的形式,以人为本,切实解决乡村教师培训的实际问题。整个培训从2011年4月开始,用两年时间,将教师分成10个片,分学科分区域集中进行面授。为了确保这项培训顺利进行,首先在师资上确保质量,由小学教研员、学科带头人、参加过省级培训或国家级培训的骨干教师担任授课和指导教师,每学期授课教师集中一次研讨,共同反馈教师培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现场教学、说课、点评、讲座的形式,大大提高了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其次在经费上确保充足,本次培训具体由教师进修学校组织,上课教师津贴、差旅、教材、资料由进修学校承担,分片集中培训学员由各学校组织,伙食费由教育局承担,培训教师不需负担一分钱费用;最后在培训质量上确保高效,整个培训由局教师培训管理站进行管理,培训的组织、学员的考勤、考试的组织都高标准、严要求,并直接与各单位的年终考核挂钩。

篇9

关键词:陶行知; 艺友制; 乡村幼儿教师

一、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中“艺友制”的由来

陶行知长期从事教师教育,始终把提高教师素质放在教育的中心地位,认为“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乡村学校是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教师是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1]

“艺友制”是由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南京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为培养师范生而提出来的。”艺友制”来源于1928年陶行知先生在南京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六校开展教学做合一,为培养师资而应用的一种培植教师的方法,陶行知称其为“艺友制”教育。艺友之艺是艺术,也作手艺解,友就是朋友。他认为凡用朋友之道教人做艺术或手艺便是“艺友制”。他鼓励凡学校“有一技之长的人便可招收艺友,大共学共教共做”,以此来解决办学中教师紧缺的困难,艺友双方就在这种共同的交流中获得进步。 [2 ] “艺友制”的思想,在今天看来无疑不失为一种提高乡村在职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有效途径。

二、陶行知先生的“艺友制”在当前乡村幼儿教师培训中的适应性分析

陶行知先生的“艺友制”是针对当时师范生的匮乏和在校师范生学习之实效提出来的,起因“一是由于感觉现行师范教育之缺憾,二是由于感觉各种行业施行艺徒制之实效。”[3]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师资不足和实用技能欠缺的现象,来补师范教育之不足的。而我们现在是针对素质相对较低、数量匮乏的在职乡村幼儿园教师提出来的。

首先,乡村幼儿教师数量匮乏。其次,乡村在职幼儿教师的水平整体不高。笔者于2011年10月,对河南省郑州市13个农村幼儿园共196名幼儿教师的抽样调查得出:在教师学历中,初中及以下学历占3.6%,具有高中或中专学历的占57.164%,具有大专学历的占32.7%,具有本科学历的教师仅有6.1%。但所学专业中,幼教专业的幼儿教师仅占22.88%。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历低、专业水平低(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是整个农村学前教育师资的主要特征,他们中的不少人的专业技能差,理解和把握教育、教学内容存在困难。第三,受地域和经济条件所限,乡村幼儿教师们对于教育教学发展中的困难反应最多的就是资金、硬件设施差、无教具等;待遇低,尤其是无编制的教师工资低只能够维持基本的生活费,根本没有空余的资金出去学习,想让教师长时间的走出去学习提高是不实际和困难的。为了有效完成国家《中长期发展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学前教育发展任务,在进行农村幼儿教师的培训工作时要根据农村学前教育师资现状,在培训内容上、培训方式及培训时间等方面体现针对性和有效性,做到所花费的经费尽可能少,所花费的时间尽可能短,而实际效果尽可能好。因此,陶行知先生的“艺友制”既能省钱,又能有效地使在职的乡村幼儿教师得到发展,虽然针对的人群不一样,但实质是一致的,也就是要走出一条高效培训乡村幼儿教师的途径。

三、陶行知“艺友制”教育思想对当前乡村幼儿教师培训的启示

陶行知”艺友制”的产生与当前乡村教师的现状有很强的可比性,与乡村幼儿教师的稳定与发展有很大的切合点。

(一)陶行知”艺友制”在乡村幼儿教师培训中的借鉴

陶行知指出:学做教师之途径“艺友制”的根本方法是教学做合一。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先行先知的在做上教,后行后知的在做上学。大家共教共学共做才是真正的“艺友制”,惟独”艺友制”才是彻底的教学做合一。对乡村幼儿教师的培训首先必须强调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以满足他们的发展需求求,并通过培训对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能很快的消化和吸收、并且充分利用,既能满足教学急需,又能不断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如对教具的制作、游戏活动的组织等,在对幼儿教师进行这方面的培训的时候, 必须从乡村已有的条件出发,利用乡村的自然材料,强调教具制作的可动手性和操作性。总之,让接受培训的乡村教师在短时间内“能上手”,在学会操作的同时逐渐体验和领悟,在此过程中学习儿童发展与学习、幼儿园课程与教学等理论。

凡学校有一艺之长的教师便可招收艺友。这里我们所选取的具有一艺之长的教师主要是县一级的城市幼儿园,因为这样在空间上比较近,可以避免花费太大的资金,而且同一县市之间的交流是有利于经验的学习和推广。另外,从时间上又能得到保障。

需要指出的是,陶先生提出的“艺友制”是学生去老师那里求学、学习,但是在这里的“艺友制”则是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选择的。在乡一级的大部分幼儿园由于教师人数相对有保障,所以两种方式均可进行;但由于村一级的幼儿教师数量少,基本上在村里的教师只有一个,若教师去参加培训,幼儿就没有人照顾,所以,在这里主要以“送教下乡”为主。送教下乡应该送原汁原味的东西,而不是经过事先好好排演过的东西。这样就能避免这种活动流于形式,从而使培训具有实效性。艺友可以是教师之间,几个教师收一位教师;也可以是园与园之间,县城园与乡村园之间通过“手拉手”、“以园带园”即通过县(市)公办示范幼儿园与乡村幼儿园进行结对帮扶的形式,这样也保障了城市幼儿园教师能轮流进行教授和指导。也就是说,“艺友制”中的教师是一个团队,形成一种制度,进行象朋友一样的教导。

(二)陶行知“艺友制”在农村幼儿教师培训中应用的条件保证

我们要学陶行知先生的“艺友制”,单靠个人的力量是不能实现的,应该发挥整体的力量来发展乡村幼教事业,提高乡村幼教的师资水平。所以,首先一个前提条件:就是要通过政府或教育主管部门的通力支持,制定与当地经济水平相当的乡村非在编幼儿教师最低工资标准,完善落实其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对乡村在编幼儿教师,在工资待遇、职务评审等方面实行倾斜,使乡村在职幼儿教师能安心从事本职工作、激起她们的职业热情。另外,对于“艺友”中的人员和政策上的支持,如乡村教师到县城政府需报销一切费用和额外差旅补贴,城市幼儿园老师到乡村指导政府也应有相应的差旅补贴,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艺友”的积极性,才能使“艺友制”成为可能。[4]同时,教育行政部门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和总结“艺友”的效果,并定期进行奖励,这样就会激发“艺友”的内部学习欲望和专业成长的内在要求。另外,“送教下乡”要形成常态机制,可由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机构每年组织相关幼教专家、特级教师、骨干教师和优秀教师到各区县巡回讲学或任教,为农村幼儿园教师提供广泛的高质量学前教育。

总之,离开了政府或教育主管部门的通力支持“艺友制”便难以实现,有效提高乡村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初衷也将会成为海市蜃楼。

参考文献:

篇10

一、校本培训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选择

1.校本培训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趋势

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一些国家倡导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回到校园,形成了教师校本培训模式。“校本”就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旨在满足学校每个教师工作需要的校内培训活动[1]。上个世纪末以来,校本教师培训作为一个新兴的教师培训形式,以其灵活性、针对性、突出学校和教师的主体性等特点逐渐为我国教育者所认识和接受。校本培训特点决定了它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趋势。

2.校本培训是教师自主专业成长的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师在职培训主要是以高校模式为主。但是高等院校在倡导先进教育理念的同时,依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轻视了农村教师的需求和已有的知识结构,忽略了农村教师的主体参与性。高校模式“把持”教学的主动权,学习者只能根据预设的课程结构进行学习,参与机会很少。对于教师来说,参不参加培训,参加什么样的培训,“一切都是地方教育行政机关做出的选择,而非教师自主做出的判断”[2]。总的来说,高校培训模式依然是一种外控式模式,学习者只能被动接受,很难发挥自主性。而成人教育是“一种没有权威的合作探讨加非正规学习”[3]。教师是有自主能力的成人学习者,在校本培训中,教师是主体,结束了他们以往培训中的被动局面,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成长需要选择培训内容,有利于教师的自主发展。

3.校本培训有助于节约学习成本

院校集中式培训学习成本较高。首先,从时间上来看,农村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有的教师包班,有的教师跨年级兼任多门课,偏远学校教师甚至要从事复式班工作,任务更重,可以说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很难分身参加离职培训。其次,从经费上来看,农村教师的收入较低,一次培训下来培训费、交通费、食宿费等让他们不堪重负。很多农村教师不愿意参加这种培训的主要是经费问题。有调查显示,农村教师自己负担培训费用的为79.3[4]。农村学校教师培训经费紧张,教师工作任务繁重,无论是“请进来”还是“走出去”接受培训都有一定困难,而校本培训正好避免了这些问题,有助于节约学习成本。

二、农村教师校本培训存在的问题

自上个世纪末,校本培训在全国农村中小学校逐步展开,但目前的校本培训活动并没有得到农村教师的广泛认同,校本培训的实施陷入困境。

1.现代教育理论难以深入

适应教师需要是校本培训的一个重要特点。“需要”一词反映了校本的灵活适应性,但是到底什么样的需要适合呢?是不是所有的需要都可以拿来选题培训?有些学校在开展培训是注意到了教师的需要,于是就围绕着所谓的“需要”展开了:基本功差了,就组织教师读、写、画;理论不足了,就安排集体阅读教育书刊。当然,不能否认这些活动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是现代教育理论依然无法深入其中,农村校本培训总是在这个层次徘徊,理论水平难以提高。

2.形式化校本培训难见成效

校本培训以实际应用为目的,以教师素质的提高为目标,培训内容适用于本校实际,并且以教师的实际工作状况来评价培训的效果[5]。然而,有些农村学校将校本培训当作上级下达的任务来抓,为了应付检查,学校将一些日常活动统统划在校本培训的名下。校本培训成了教师的“作业”,因为上级要来检查,学校就要求教师“交作业”,有些老师也就随便抄抄了事。笔者曾就校本培训的实施情况对某地农村中学进行了调查。其培训内容是教育局发放指定教材,每位教师85元;培训形式是教师自学;评价方式是开卷考试。学校有关负责人根据教师的读后感,撰写校本培训报告会记录等材料(有些活动实际上根本没有开展,负责人只能闭门造车),以备上级检查。这样的校本培训已经退化成一种形式,有其名而无其实,培训效果可想而知。

3.农村教育教学资源缺乏整合

农村优质的师资资源、教育资源有限,可是这些有限的资源也没有能够充分利用起来。同一区域内不能针对本地教师、学校的实际情况,整合优质教育资源灵活机动地开展培训。甚至有些学校认为校本培训就是在本学校,由本校教师组织学习,于是,关起门来读读报纸书刊也算组织了一次校本培训。

4.不同区域农村教师差异性难以关照

培训教材没有取舍,不考虑城乡教育的差别,不结合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及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培训内容,不管合不合适拿来就用。有的培训内容与农村学校的课堂实际距离太远,与教学工作脱节;有的培训内容没有充分考虑教师的具体需求,忽视了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不同年龄阶段、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教师之间的差异性,采取大一统的模式,缺乏针对性。

5.农村教师主体意识丧失

确立教师在学习、培训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自主发展型教师队伍。校本培训应该充分依赖教师群体的力量和智慧。然而,很多农村教师主动参加培训的热情不够,主体意识严重缺失。某学校为体现和巩固校本培训的成果,要求全体教师参加培训之后精心设计并上交一份优秀教案。一个多月过去了,竟没有几位教师主动上交。负责人督促了几次,效果甚微,结果学校按照相关规定对教师进行了扣分与批评后,很快全部交齐,但是内容雷同,相互抄袭的痕迹明显。

三、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发展与完善

1.加强校本培训研究,提高培训的理论性

首先,高等院校应深入教育一线,加强理论引领。无论是教师职前教育还是在职继续教育,高等院校都应该成为培养和造就教师的摇篮。校本培训减轻了高校在教师培训中的负担,但并不等于高等院校在校本培训中没有责任。这种责任不是单纯理论的演绎,而是要竭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联姻。高校教师应深入到教育第一线,关注教师的需求,真正走进教育的天地去研究教育。要把高深的教育理论以潜移默化、乐于接受的形式,展现在农村教师眼前,使其逐步理解、接受,进而实践先进的教育理念。

其次,教育管理部门要总结经验,推广优秀案例。对于学校(或者学区),如果能够鼓励教师对自己的实践知识不断进行反思、转化,通过共同体在学校组织机构传递,基于共同系统价值观的专业知能将得以建立起来[6]。在校本培训的引导、管理、评价的过程中,教育管理部门起着重要作用:一是不能将校本培训当成文件下发,当成任务下达;二是应及时发现优秀案例,总结经验;三是要宣传优秀成果、推广有效的校本培训模式。目前,一些地方已经积累起丰富的农村校本培训经验,值得借鉴。农村乡镇区域“大校本”培训就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所谓乡镇区域“大校本”培训,是在乡镇教育管理部门的统筹规划下,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本乡镇中小学校本培训的资源,实现各种资源因素在校本培训中的整体优势[7]。

第三,教师即研究者,应提高自身理论素养。“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的劳动寻根究底的研究精神,那么任何提高教学法的工作都是不可思议的”[8]。由于自身的知识基础较为薄弱,农村教师教育科研能力一般较差,对教育科研多抱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其实,教育科研不是教育专家的专利,每一个从事教育实践的教育工作者都有从事教育研究的可能,农村教师更应该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践行教育理论,提高理论素养。

2.结合校本课程开发和校本教研,增强培训实效性

一是校本培训和校本课程开发相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政策改革正从原来单一的国家课程模式走向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模式。但是,农村教师普遍缺乏课程开发的能力。中老年教师的本土知识较为丰富,但是教育科研能力不足;青年教师虽然很多出身于农村,可是本土知识缺乏。农村校本培训应有效地结合本地区特色,对教师进行本土化知识培训,这样才能够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

二是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相结合。随着我国教育研究的不断发展以及新课程改革的兴起,校本教研逐渐成为热门的教育研究核心理念[9]。对于很多农村教师来说,对教育研究很陌生,针对教师畏难情绪,校本培训可以结合校本教研选择培训内容,以逐步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科研知识,从而促进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3.整合区域教育资源,提高培训针对性

第一,要实现优质师资共享。农村优秀教师缺乏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农村骨干教师、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很小。我国农村小学教师中,中学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是0.3%,小学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是38.9%,城市的平均水平是0.9%和49.6%;我国农村中学教师中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是3.5%,城市的平均水平是15.6%。即使是这些有限的优秀师资也集中在乡镇中心学校,在偏远的村级学校和教学点,优秀师资严重缺乏。挖掘本地区的优秀教师资源,让骨干教师担当起培训重任,有利于培养和造就大批优秀教师。

第二,要推行优质教学资源共享。随着现代农村远程教育日渐普及,网络也走进了农村教师的生活。外面的世界并不遥远,一根网线就可以将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展现在农村人的眼前。2004年9月,教育部《关于加快全国教师网联计划,组织实施新一轮中小学全员培训的意见》出台,加快了我国农村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步伐[10]。如今,很多农村地区已经建立起了多媒体教室。“教师网联计划”要求中小学相互沟通,为校本培训提供快捷便利的平台和优质课程资源。如中欧甘肃基础教育项目为本省农村中小学教师搭建了集学习、研讨、交流、合作等功能为一体的平台——教师学习资源中心[11]。广大的农村教师亲切而形象地把中心比喻成自己专业成长的加油站、获取信息的资源库、交流合作的俱乐部。教师学习资源中心本着“合作学习,共享资源,交流经验,共同发展”的原则,在当地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值得推广。

第三,要实施区域联片培训。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学校较为分散,很多村级学校规模较小,只有几名到十名左右教师的学校为数不少,甚至在我国中西部农村尚有一人一校现象存在。由于学校规模小,经济承受能力有限,学校在教师学习资源上投入较少,教师学习条件较差,自然很难满足教师的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实施区域联片培训,以充分利用本地区的优质资源。

4.注重教师差异,办农村特色校本培训

一要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农村校本培训应针对农村教师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不宜盲目设置培训内容。农村教师群体差异性较大,不同年龄段的教师有着不同的需求。在培养造就年轻教师的同时,不能忽视中老年教师的专业发展。乡镇为中心的学区在校本培训的管理和引导中,应从不同群体的特点出发,合理安排培训内容。

二要实施农村本土培训。农村校本培训要有农村特色,将农村教育资源纳入校本培训内容体系,是走农村特色校本培训之路的有效途径。苏霍姆林斯基在指导本校教师的成长与学生的活动时,总是充分利用农村教育的资源,不忘与农村社会的联系。他带领师生在荒芜的土地上开垦出一块葡萄园,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和一位失去老伴的乡村大叔交朋友,潜移默化地进行品德教育;在学校空地上选择一片贫瘠的土地进行小麦实验,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12]。农村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可以成为教育教学资源,这一片广阔的天地等待师生共同认识、共同开发。鉴于中老年教师农村乡土知识丰富,青年教师科研能力较强的优势,可以鼓励中青年教师合作,开发优秀的本土课程融入到校本培训内容体系中去。

5.完善学校激励措施,激发教师主体性

首先,应满足教师需求,增强培训的活力。校本培训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需求导向的培训内容。但是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需求,一所学校有多少老师也可能就有多少不同的需求,在开展校本培训之前要充分调查教师的不同需求,然后有针对性地设计培训计划。保证每一次培训都能适应一部分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只有如此,才可以保证培训活动的活力。

其次,要在培训中培养教师,激发参训的动力。要使校本培训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摇篮,让每一位教师通过培训体会到教育事业的创造性,体会专业成长的快乐。在校本培训中应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塑造教坛新秀,让教师在主持培训、接受培训的同时看到专业发展的前景,以此调动教师参加培训的动力。

第三,应完善评价制度,提高培训吸引力。目前,很多校本培训活动的考察类似于考勤,只要参加就行,参加后只要上交规定的“作业”即可,不管培训是否取得了实效,教师是否有收获。这种做法挫伤了教师积极性,使校本培训失去了吸引力。应让教师参与到校本培训的计划、实施、总结、评价等各个环节,让教师真正成为校本培训活动的主人,并实施参与式管理和发展性教师评价机制,以充分培养教师校本培训的主体意识。

[参考文献]

[1]郑金洲.走向“校本”[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6):12.

[2]时伟.当代教师继续教育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184-194.

[3][美]StephenD.Brookfield.批判反思型教师ABC[M].张伟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271.

[4]顾明远,檀传宝.2004:中国教育发展报告——变革中的教师与教师教育[R].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7.

[5]万福.校本教师培训模式研究[J].教育研究,2002,(1):25.

[6]顾小清.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行动学习的实践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37.

[7]李水清.农村乡镇区域大校本培训的实施策略[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7,(5):8.

[8][前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15.

[9]曹一鸣.校本教研实施方略[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