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汉语言专业毕业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2-09-28 04:36:18

汉语言专业毕业论文

汉语言专业毕业论文例1

一、本科毕业论文的地位及在完成培养目标中的作用

(一)从培养规格上看其必要性。毕业论文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环节,是完成培养目标及规格的有机成份。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业务知识与能力方面,培养目标及规格中要求:“……了解本学科的前沿成就和发展前景,具有较强的文学分析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能阅读和检索古典文献,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从上面的表述中可以看出,毕业论文工作正是完成科研/写作和检索资料等方面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不做好这项工作就无法实现培养目标及规格。

(二)从学员实际需要看其必要性。电大学员专科所学专业有相当一部分是非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论文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挑战。因此,毕业论文的撰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学习、实践机会,提高其实际工作、学习以及科研能力。只有经历了论文写作的全过程,学员才能初步掌握学术论文的功用和特征,正确运用这一科研文体,反映研究成果,传播学术信息。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撰写学术论文,记录科研成果的意义主要就体现在知识积累和学术交流两个方面;从论文作者个人的角度来看,通过撰写、发表学术论文,将学术成果公诸于世,研究者个人的劳动成果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也才能使科学研究的社会价值得以实现。

(三)从提升电大教育的品牌角度看其必要性。从我们周围看,目前获取本科学历的渠道和途径很多。就论文来看,与其它高校相比,要求是高了些。这是树立电大质量意识的体现,是提升电大教育品牌的必然要求。

二、论文指导与管理工作所面临的问题

(一)主观认识方面。如前所述,与其它高校相比,我们的要求过高过严,在教师层面也感觉过于苛刻,有抱怨情绪,给论文工作造成一定困难。学生层面,认识程度更是不够,在求易避难情绪驱使下,觉得好象是学校在为难他们,很不乐意。

(二)客观方面。就县级教学点来说,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学员工学矛盾突出,没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论文撰写工作上来;二是一部分学员专科不是本科所学专业,在专业修养方面欠缺较大,尽管本科理论阶段学了一些课程,但从专业素养方面来说,仍显不足;三是资料的搜集渠道不多,给资料的搜集带来诸多不便;四是指导教师难聘,特别是外聘教师,不好管理,对我们的教学要求的理解有偏差,指导行为上不一致,把握不住要害。

三、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措施

汉语言专业毕业论文例2

学校要求11月25日前提交论文定稿(电子稿)。

下载: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辅导

2.方法、步骤:

在教师指导下选定课题、收集资料、拟定提纲、写出初稿、修改定稿——指导教师写出评语并给出建议成绩——经答辩获得成绩。

3.考核要求:

(1) 毕业论文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没有教师指导的论文不予承认。

(2) 必须杜绝一切抄袭、剽窃行为。有抄袭、剽窃形迹的论文不予承认。

(3) 文体:学术论文。毕业论文是学术论文的一个重要的门类,是反映学术成果、传递学术信息的工具,是对某一专业领域的现实问题或理论问题进行科学研究探索的具有一定意义的论说文,所以它应当具备学术文体的一般特征。调查报告、工作总结及文学作品等各类非学术文体的文章不能作为毕业论文提交。

(4) 内容:毕业论文的选题必须以所学专业课的内容为主,不能脱离所学专业范围。选题还应鼓励创新,避免选择已经完全得到解决的常识性问题。

(5) 毕业论文应当做到观点新颖、明确,材料翔实、有力,结构完整、谨严,论据充分,论证周严,层次清晰,语言通顺,格式规范。

(6)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不得少于6000字。

(7) 毕业论文中所使用的计量单位一律采用国际标准单位。

(8) 毕业论文定稿必须符合毕业论文格式要求并按要求排版。

二、写作过程中必须注意的事项:

1.选题:确定“写什么”。

在专业范围内选题,选题要适中,量力而行。一忌超专业范围,二忌难度大,三忌容量小。注意:要避开学术界都关注的课题;汉语言文学专业不能选择教改方面的课题。

2.立意:确定“中心论点”。

中心论点一定要正确、新颖、鲜明、集中。

3.列纲:安排全文的逻辑结构,构建论文的基本框架。

(1) 列纲十分必要,大有好处:第一,可以体现作者的总体思路。第二,有利于论文前后呼应。第三,有利于及时调整,避免大返工。

(2) 列纲的原则:有全局观念,从整体出发去检查每一部分在论文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从中心论点出发,决定材料的取舍,把与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材料毫不可惜地舍弃,尽管这些材料是煞费苦心费了不少劳动搜集来的。考虑好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

(3) 毕业论文的基本结构由绪论、本论、结论三大部分组成。绪论、结论这两部分在提纲中应比较简略。本论部分是全文的重点,是应集中笔墨写深写透的部分,因此在提纲上也要列得较为详细。本论部分至少要有两个层次,层层深入,层层推理,以便体现总论点和分论点的有机结合,把论点讲深讲透。

(4) 列纲的程序、方法:

拟定标题;写出总论点;考虑全篇总的安排:从几个方面,以什么顺序来论述总论点,这是论文结构的骨架;大的项目安排妥当之后,再逐个考虑每个项目的下位论点,直到段一级,写出段的论点句(即段旨);依次考虑各个段的安排,把准备使用的材料按顺序编码,以便写作时使用;全面检查,作必要的增删。

(5) 提纲的基本样式:

“绪论:提出中心论点

本论:分析论证中心论点

一、(称上位论点) ……

(一)(称下位论点)……

1.……

(1)……

(二)……

二、……

三、……

汉语言专业毕业论文例3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4-0098-01

一、本科毕业论文的地位及在完成培养目标中的作用

(一)从培养规格上看其必要性。毕业论文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环节,是完成培养目标及规格的有机成份。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业务知识与能力方面,培养目标及规格中要求:“……了解本学科的前沿成就和发展前景,具有较强的文学分析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能阅读和检索古典文献,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从上面的表述中可以看出,毕业论文工作正是完成科研/写作和检索资料等方面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不做好这项工作就无法实现培养目标及规格。

(二)从学员实际需要看其必要性。电大学员专科所学专业有相当一部分是非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论文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挑战。因此,毕业论文的撰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学习、实践机会,提高其实际工作、学习以及科研能力。只有经历了论文写作的全过程,学员才能初步掌握学术论文的功用和特征,正确运用这一科研文体,反映研究成果,传播学术信息。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撰写学术论文,记录科研成果的意义主要就体现在知识积累和学术交流两个方面;从论文作者个人的角度来看,通过撰写、发表学术论文,将学术成果公诸于世,研究者个人的劳动成果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也才能使科学研究的社会价值得以实现。

(三)从提升电大教育的品牌角度看其必要性。从我们周围看,目前获取本科学历的渠道和途径很多。就论文来看,与其它高校相比,要求是高了些。这是树立电大质量意识的体现,是提升电大教育品牌的必然要求。

二、论文指导与管理工作所面临的问题

(一)主观认识方面。如前所述,与其它高校相比,我们的要求过高过严,在教师层面也感觉过于苛刻,有抱怨情绪,给论文工作造成一定困难。学生层面,认识程度更是不够,在求易避难情绪驱使下,觉得好象是学校在为难他们,很不乐意。

(二)客观方面。就县级教学点来说,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学员工学矛盾突出,没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论文撰写工作上来;二是一部分学员专科不是本科所学专业,在专业修养方面欠缺较大,尽管本科理论阶段学了一些课程,但从专业素养方面来说,仍显不足;三是资料的搜集渠道不多,给资料的搜集带来诸多不便;四是指导教师难聘,特别是外聘教师,不好管理,对我们的教学要求的理解有偏差,指导行为上不一致,把握不住要害。

三、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措施

(一)加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首先在领导层认真学习领会上级电大关于论文工作的有关精神,从培养目标层面和提升电大品牌的角度看待论文工作;积极与省、市电大主管教师沟通,寻求帮助与指导;利用网络查阅普通高校对论文工作的信息,借鉴有益的作法,移植在我们的论文工作中来,形成自已的工作思路和模式。通过日常教学活动将这些思路和模式传达到教师中去,使大家形成共识,渗透在平时教学工作中。积极选派管理人员和教师外出学习,提高管理水平和指导能力,为论文工作奠定基础.

其次,向学员进行灌输。我们在新生入学后,即开展这项工作。在入学教育中,将三年的学习过程和要达到的培养目标给学生讲清楚,使每个学员都知道要做毕业论文,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关注论文撰写工作,注意收集有关信息和资料,为论文撰写作好思想上的准备。

(二)加强平时教学管理。毕业论文的撰写,需要大量知识的储备和积淀。因此,在平时教学工作中,我们要求主要课程的面授辅导教师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将学科前沿问题介绍给学生,让有兴趣的学员积极思考、研究,为日后论文的选题打底。引导学员关注现实问题,提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拓学生视野,不迷信,不盲从,形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做法和程序

1.发放任务书。对于作论文的班级,开学第一次面授课即进行集中辅导,同时将毕业论文写作要求,时间安排,指导老师联系方式,指导老师简介等信息发给学生,人手一册,使其明晰工作任务,合理安排时间,按任务书的程序进行。

2.学员选定题目后,由指导老师将所指导学生的题目统一送指导小组进行审定,严把选题关。待论文提纲出来后召集所有指导教师开会,集体审核以免出现雷同现象。

3.初稿完成后,召集指导教师会议,通报情况,解决在写作过程中出现的有关问题。

4.论文完成后,由指导教师将论文正稿、指导记录表送学校论文指导与答辩工作领导小组,电子稿发往学校公用信箱,学校组织有关人员逐篇进行审阅,若出现不合格的,责令其修改,直到符合要求为止。

(四)严格要求与关爱学生相结合

1.在集中辅导时,要求学员和指导教师必须参加,使指导教师和学员都知道各自面对的任务和工作目标、时间安排,各个过程环环相扣,人人服从大局,强化过程管理。同时将论文要求的全文放在网上,各自完成自己的工作职责。学校安排专人对各个环节进行督查和指导,使整体工作按部就班进行。

2.在执行标准时,无论是谁,坚决按论文标准执行,在标准面前人人平等,坚持底线不动摇。

3.对于那些在写作过程中遇到困难的和有抄袭现象的学生,要求指导教师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耐心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使其端正态度,认真修改或重写,不能与学生发生对抗情绪。

4.将论文写作情况及时在网上通报,对共性问题指导信息,起到督促和激励作用。

5.对指导教师的职责、权利和报酬,指导之始就明确,报酬与效果挂钩,做到奖惩分明。

汉语言专业毕业论文例4

关键词:本科 毕业论文 质量

毕业论文写作是高等院校本科生培养计划的重要环节,也是评价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与工科院校的其他专业相比,汉语言文学专业(高级文秘)学生的毕业论文的质量高低不仅关系到学生能否毕业,更是对四年来所学知识的全面总结,也是对学生写作能力高低的检验。笔者通过抽样,对近年所指导、评阅的汉语言文学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进行调查研究发现, 从论题的选择、观点的提出, 到论据的运用、文字的表述, 问题多多, 不一而足。在毕业论文写作水平不断下降的今天,研究这个课题更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南京林业大学2003——2008届汉语言文学专业(高级文秘)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实施过程中的一些情况,针对毕业论文写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解决的方法和对策。

一、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1.选题缺乏创新,主要集中在文学领域

与大多数高校相同,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高级文秘)专业的选题也是由教师根据自己所教科目和研究方向,向学生提供选题的范围,然后教研室根据学号随机平均分配给指导教师。学生的选题主要侧重在新闻、公关、秘书、语言、文学、广告、文化等方面。2003——2008届论文共396篇,其中新闻类选题25篇,占6.3%;文化类选题23篇,占5.8%;广告类选题12篇,占3%;秘书类选题70篇,占18%;语言类选题38篇,占9.5%;文学类选题220篇,占56%;其他8篇,占1.4%。论文选题主要集中在文学领域,结合秘书专业实际的很少。有的选题大而空,比如《周国平散文研究》、《浅析海岩小说的创作》、《大学生创业问题研究》、《关于中国民营企业道德伦理的探讨》、《当代秘书素质要论》、《秘书美学浅谈》等,对于本科生来说,这些问题很难在8000字左右的文章中论述全面而深刻。有的选题虽有新意,比如《中国饮食类广告的文化内涵及其表现》、《秘书学研究现象新探》、《论秘书工作的管理效应》、《公共关系在企业秘书中的运用》等,但由于时间紧迫、资料查找困难、缺乏实践感性认识、投入写作精力不足等原因,泛泛而谈,缺乏说服力,影响了论文的写作质量。

2. 投入精力不足,抄袭现象严重

从六届学生的写作情况来看,因为选题陈旧,缺乏创新性,加上精力投入不足,每一届都有相当部分的学生的初稿抄袭已有的论文,而且屡禁不止。原文照抄的学生较少,大多学生将别人已发表的成果进行剪切粘贴、注水,拼凑为不少于8000字的论文。这些论文在指导老师的严格把关下大部分都被退回重写,如《浅论现当代文学创作中语言的突破创新与规范化》、《论李白诗歌中的送别情感》、《论中美文化下的姚木兰与郝思嘉》、《对解梦文化的思考》、《浅谈文学美与服饰美》、《试论中国公务员制度的特色》等。

3.论文写作格式不规范

规范的论文格式也是合格的毕业论文的要求,论文的标题、中英文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注释、文献综述、致谢等的撰写都要符合规范。比如《浅论古典诗词与阳羡茶文化》,这个标题有歧义,实际上作者主要论述的是阳羡茶文化在古诗词中的表现,标题可改为《从古典诗词透析阳羡茶文化》;英文摘要中语法、拼写错误很多;中文摘要中“本文”、“笔者”、“我”比比皆是,摘要“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要素残缺不全;有的正文通篇都用第一人称“我认为”,有的地方论述缺乏逻辑性与严密性,层次紊乱;错别字、病句较多;标点符号使用错误;注释不规范;小标题的序号标注欠规范、口语化严重;文献综述只是已有成果的综合,缺少评述等等。

4.口头表达能力欠缺

答辩主要是为了检验学生对论文的熟悉程度,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心理素质和语言表达能力。每届的答辩中,总有一些学生论文写得不错,但表达能力欠佳,影响了毕业论文的成绩。有的照本宣科;有的回答问题的时候抓不住重点,不能做到言简意赅;有的甚至因紧张而憋得满脸通红说不出话等等。这些对于文秘专业的同学来说,都是表达能力欠缺的表现。

二、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

1.传统的选题方式缺乏科学性

传统的选题方式剥夺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使他们将毕业论文写作等同于被动完成作业。另一方面,这种选题方式经常会使指导老师感到力不从心。比如研究外国文学的老师可能对武侠小说了解不是很深,研究文学的老师可能在语言学论文的指导方面也有困难,研究广告的老师对公关、秘书等领域也不一定有深入研究等等。

2.学生重视不够

从近几年来的写作实际来看,大部分文秘专业的学生不将毕业论文的写作当成毕业前的一个重要学习环节,他们不以为然,觉得写得好与不好都能毕业。有的学生甚至在写论文前没有进过图书馆,没有查阅过期刊;有的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不主动与指导老师联系;有的学生在交稿前几天才匆匆忙忙赶论文;有的学生认为答辩就是走过场,念念提要和目录,随便回答几句就行了。

3.就业、考研、考公务员与写作论文冲突

因毕业论文写作的时间安排在大四,与学生实习、找工作、考研、考公务员在时间上发生冲突,部分文秘专业的学生将毕业论文看作就业、考研、实习的绊脚石,产生抵触的情绪。比如有的指导老师通过电子邮件、电话催交论文时,有的学生竟然拒绝:“老师,我在外地,两周后才会学校。到时再说吧。”更有甚者给老师发短信:“我最讨厌做的就是这件事。”

4.语言表达的基本功不扎实

毕业论文的写作在人称、标题、摘要、关键词、标点、文献综述、序号标注、注释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学生书面语言表达能力欠缺的原因有两个方面:缺少理论知识的指导和写作实践能力低。答辩过程中的结结巴巴一方面说明学生对论文研究与写作的过程不熟悉,另一方面说明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不高。

5.缺乏严厉有效的论文质量监控机制

对于不按时完成毕业论文或有严重抄袭现象的学生,学校应采取有力的措施加以处罚教育,否则会导致不良风气的盛行。事实上,很多学校考虑到学生的就业率和学生的前途,对学生采取过分宽容的态度。

三、解决的方法和对策

1.改革选题方式,将写作时间安排在大三

选题要注重学生的自主性与积极性,将兴趣与专业相结合,尽量与指导教师的科研方向结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选题,教研室再根据学生选题方向确定指导老师。要选择可行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题目,尤其要结合文秘专业的实践。本科毕业论文之所以成为大学毕业生的负担,主要原因是毕业论文写作时间的安排不尽合理。多数学校都把毕业论文选题安排在大四第一个学期期末,把中期检查放在大四第二个学期也就是四月中旬左右,把答辩时间安排在五月底或六月初,而这一段时间正是毕业生实习或急于找工作的时间。面临当前如此巨大的就业压力,大学毕业生根本无暇顾及毕业论文; 就算考上研究生的学生也正忙于复试, 根本没有太多的精力写毕业论文。为避免写作时间与就业、实习、考研相冲突,将论文写作在大三即第五学期布置,在第六学期结束前完成开题报告、任务书和计划书和论文初稿,大四主要完成论文的修改。这样错开时间就能避免写论文和找工作在时间上的直接冲突。毕竟大四第一个学期初的招聘会还比较少,毕业生还没有完全开始找工作,如果指导教师严格要求的话,毕业论文应该能够发挥它在锻炼学生能力方面应有的作用。

2.开设专门的论文写作课

文秘专业开设的写作课程主要有基础写作、应用文写作、新闻写作、广告文案写作,平均只有32课时。建议在大二增设毕业论文写作课与实习课,学时32,理论和实践各16学时,在学生理解论文写作理论的基础上锻炼学生论文写作实践能力,进行规范化系统化的训练,切实提高论文书面表达能力。在写作实践课上,可以通过演讲、主持、辩论、模拟答辩、模拟法庭等形式,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面试、答辩中能够从容面对,游刃有余。

3.完善论文质量监控机制

从大一开始,就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使他们明白为人为文都要诚实,这是道德的底线。让学生知道论文的剽窃与考试作弊一样会受到严重的处罚,并与学士学位的授予挂钩。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指导老师和学校教务部门要严格把好选题关、论文写作进度关、内容关、格式关,让学生从思想上和行动上真正重视毕业论文的写作。论文完稿后可以借鉴南京其他高校的做法,利用图书馆论文过滤系统,如抄袭超过40%,论文即为不合格。尤其对初评为校优秀的论文,也应进行过滤,抄袭不能超过10%。对答辩中表现极差的学生要求二次答辩,如仍不合格,推迟毕业。

4.端正师生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

在毕业论文工作开展前,学校应采取多种形式,端正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一方面,要使学生明确毕业论文写作是大学本科阶段学习的重要环节,是毕业前学习的最后一关,与课堂教学同等重要。不少毕业生参加工作后接受实际工作,面临具体写作任务时,往往手足无措;甚至有些学生以高分考取研究生,撰写硕士学位论文时,连内容摘要、关键词、文献综述等都不会写,更谈不上内容的创新了,这些情况都与其大学阶段缺乏科学系统和实际的写作训练、忽视毕业论文写作环节有直接关系。另一方面,要让教师明确指导学生毕业论文是自己的重要职责,另一方面从富有创造性的学生身上,教师也能学到一些知识和技能,教学相长。

写作能力的高低对文秘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目前高校毕业论文整体水平下降的趋势下,结合各校专业实际,寻求解决的措施和有效的方法,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汉语言专业毕业论文例5

    一、 文学史篇 1 五四时期白话诗的特征 2 20年代乡土小说的特征及其发展 3 3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的选择 4 中国现代新诗诗体的发展 5 中国现代散文文体的发展 6 解放区文学:大众化走向得失探 7 论中国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发展轨迹 8 论"革命传奇"小说 9 论"样板戏" 10 论"知青小说"的演进流变 11 新时期诗歌的多元化格局 12 建国以来农村小说题材的时代性 13 论新时期战争题材小说抒写对象的位移 14 论新时期小说抒写对象的平民化意识 15 新世纪女性诗歌新格局 16 论"文革"叙述模式 17 论新时期小说发展的流变 18 论新时期长篇小说的盛产及质量 19 论新时期短篇小说兴盛的原因 20 论21世纪文学的继承与走向 二、 文学思潮论 1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再认识 2 "为人生派"与"为艺术派"纵横谈 3 "京派"与"海派"论争小议 4 "乡土小说"派创作探 5 "胡风主观论"的再认识 6 论"朦胧诗" 7 论"后朦胧诗" 8 论"新写实小说"的民众性 9 论新历史小说 10 论新时期的女性小说 11 论"寻根文学"思潮 12 论新时期现代主义小说创作 三、 作家论 1 鲁迅小说创作论 2 鲁迅散文创作论 3 郭沫若创作思想论 4 郭沫若创作论 5 茅盾创作思想论 6 茅盾评论特色论 7 巴金早期创作思想探 8 巴金小说创作论 9 老舍的平民观探 10 老舍的小说创作风格探 11 曹禺的生平与创作之关系 12 曹禺的话剧的诗意特征 13 沈从文描写湘西与都市文化内涵的得失探 14 张爱玲小说的"仇恨"情结 15 张爱玲小说的"苍凉"美学与悲剧意识 16 赵树理模式得失探 17 金庸武侠小说创作论 18 梁羽生武侠小说创作论 19 古龙武侠小说创作论 20 论孙犁小说创作的独特风格 21 论区青的艺术追求 22 金庸对20世纪中国文学(网学)贡献之分析 23 汪曾祺小说创作之分析 四、 作品篇(小说) 1 浅论《狂人日记》的先锋性 2 鲁迅《故事新篇》"油滑"小议 3 浅论叶圣陶《倪焕之》 4 郁达夫《沉论》的艺术特色 5 茅盾未完成小说探 6 吴荪甫:民族资本家的封建性 7 老舍《猫城记》之寓言式结构探 8 老舍与虎妞形象塑造 9 沈从文《边城》的"民族寓言"解读 10 《边城》人物与符号论 11 张恨水《啼笑因缘》论 12 萧红《呼兰河传》的地方特色探 13 钱钟书《围城》失探 14 张爱玲《倾城之恋》的末日恋情 15 论萧红《生死场》的原始生气与生命体验 16 池莉小说创作的媚结倾向 17 论方方的小说 18 论老舍小说中"市民世界"的人物形象 19 论赵树理小说中的"旧式农民"形象 20 论《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 21 论《红旗谱》中的朱老忠 22 论《林海雪原》的浪漫主义色彩 23 论杨绛的《洗澡》 24 论贾平凹的《废都》 25 论王安忆的《长恨歌》 26 论陈忠实的《白鹿原》 27 论张贤亮小说中的女士形象 28 论莫言的新历史小说 29 论韩少功小说表达手法的多样化 30 论王蒙小说的社会意义 31 论余华小说的宿命感 32 论汪曾祺小说的文化风格 33 论王蒙式创新小说 34 论王小波式的幽默 35 论王小波与知识分子话语 36 苏童小说的创作论 37 论王朔小说语言特色 38 王朔故事叙述模式 39 论刘震云《手机》 40 论卫慧的小说创作 41 论韩寒的小说创作 42 论棉棉的小说创作 43 论海岩的小说创作 44 论二月河的"帝王系列"小说 45 论白先勇的小说创作 46 从《故事新编》看鲁迅的艺术创造性 47 论张爱玲笔下现代女性的病态 48 赵树理小说艺术风格之我见 49 从《四世同堂》看中国国民思想 50 从《南行记》解读艾芜笔下的"人生" 51 二诸葛与三仙姑形象分析 52 老舍笔下的女性形象之分析 53 分析茅盾之《子夜》 作品篇(诗歌) 1 浅论郭沫若别致的诗 2 论闻一多诗中的想象 3 论戴望舒的诗 4 论徐志摩的诗 5 艾青:绘画与诗歌艺术的探求 6 论小叶诗人 7 论穆旦的诗 8 论北岛诗歌中的"英雄主义"情结 9 论舒婷的诗歌创作 10 论顾城的诗歌 11 论多多的诗歌 12 论海子的诗歌 13 论郭小川的诗 14 论冯至《十四行集》 15 论北岛诗后期诗作的失宠 16 从《野草》读鲁迅的人生哲学 17 分析臧克家的诗歌 作品篇(散文) 1 论鲁迅的《朝花夕拾》 2 论周作人的《自己的园地》 3 论林语堂的《剪拂录》 4 论何其芳的《画林录》 5 论丰子恺的《缘缘堂随笔》 6 论梁实秋的《雅舍小品》 7 论杨朔散文创作的得失 8 论刘白羽的散文 9 论秦牧散文的联想 10 论余秋雨散文的话语策略 11 论素素的散文 12 论石娃的散文 13 论史铁生的随笔 14 论刘亮程的散文《一个人的村庄》 15 论巴金的《随想录》 16 瞿秋白散文之分析 作品篇(剧本) 1 曹禺《雷雨》周萍论 2 蘩漪悲剧探 3 论郭沫若的《屈原》 4 《白毛女》的现代版解读 5 论高行健的实验话剧 6 《白毛女》艺术魅力探 7 张艺谋电影创作之审美追求 六 古代文学篇 1 论中国古代神话蕴涵的民族精神 2 论《诗经》女性形象的艺术价值 3 论屈原的人格美及其诗歌的艺术美 4 论《左传》战争描写艺术 5 论《孟子》的论辩艺术 6 论《庄子》的想象艺术 7 论"汉赋"的铺叙艺术 8 论《史记》塑造人物的艺术成就 9 论《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10

汉语言专业毕业论文例6

    3.汉语言文学论文内容摘要和关键词的内容格式用五号,楷体。“内容摘要”和“关键词”这几个字用黑体五号。

    4.目录格式:列出正文一、二级小标题。论文中标题序号一般是四级:一、二、……;(一)(二)……;1、2……;(1)、(2)…… 以此类推。论文如果只有两级小标题,就用一、二、……和1、2……。并以虚线注明所属之页码。

    5.页码格式:从正文开始。

    6.注释格式:标明引文出处,凡引用他人的话语必须标明出处。

    7.参考文献的类型以单字母方式标识格式:M——专着,C——论文集,N——报纸文章,J——期刊文章,D——学位论文,R——报告,S——标准,P——专利;对于不属于上述的文献类型,采用字母"Z"标识。

    参考文献一律置于文末。其格式为:

    (一)专着

    格式示例 [1] 张志建.严复思想研究[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格式示例[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格式示例[3] [英]蔼理士.性心理学[M]. 潘光旦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二)论文集

    格式示例 [1] 伍蠡甫.西方文论选[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三)报纸文章

    格式示例 [1] 李大伦.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性[N]. 光明日报,1998-12-27,(3)

    (四)期刊文章

    格式示例 [1] 郭英德.元明文学史观散论[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3).

    (五)学位论文

汉语言专业毕业论文例7

毕业实习是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形式,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传统的毕业实习形式主要有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两种。集中实习是由学校统一安排实习单位,派教师跟随学生至实习单位进行实践活动的一种实践教学形式。这种实习形式便于管理和检验实习效果。分散实习是按照学校统一的实习计划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单位的一种实践教学形式。这种实习形式分散灵活,但管理难度较大。

随着高等教育的日益大众化,大学生供过于求。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脱节,用人单位缺乏接受实习生的动力,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时间冲突等原因,高等学校毕业实习日益困难。在此形势下,课程实践特色不明显,实践教学环节较少的一些文科类专业(如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毕业实习面临着更多的困境,毕业实习形式和管理方式亟待改革。

一、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毕业实习现状

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主要培养具有系统的汉语和中国文学方面的基本知识,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新闻出版等部门从事写作、文化、宣传、管理等工作,具有科学素养、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和务实作风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毕业实习主要进行与文字材料撰写相关的工作,如单位文字材料书写、办公室文件撰写、公司宣传材料书写等等。

和国内大多数高校一样,吉首大学文学院作为老牌院系,开设有汉语言文学师范和非师范两个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毕业实习采取集中实习的形式,非师范专业毕业实习采取分散实习形式。学生进行毕业实习之前,院里制定统一的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实习计划,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学生于大四第一学期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自主实习。学生实习结束后提交撰写的实习日志、实习鉴定表、实习附件材料(即实习期间的成果)等。从院内近三年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毕业实习情况看,与汉语言师范专业的集中毕业实习相比较,非师范专业毕业生实习存在较多问题。首先,每届毕业生人数都是50人以上,人数较多,全部采取分散实习形式,部分学生没有及时联系到实习单位,部分学生因考研和考公务员而不愿进行毕业实习。第二,部分学生对于毕业实习要求、毕业实习目的认识不清,个人毕业实习计划和安排混乱。第三,从提交的毕业实习材料看,部分学生并没有按要求进行毕业实习,实习日志填写敷衍了事,没有达到毕业实习目的。第四,因全部采用分散实习的形式,管理难度大,难以及时跟踪了解学生实习情况,现在还没有可行的分散实习调控机制和评价机制,毕业实习效果难以评估。因此,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毕业实习,在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学生毕业实习难度大,毕业实习效果不理想,学生对毕业实习重要性认识不清。院内管理难以到位,对分散实习的调控和评估不足。

二、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毕业实习困境的形成原因

首先,实习单位接受实习生的动力不足,导致实习难度加大。毕业生数量增加和就业岗位减少的矛盾,使大学生实习机会减少,实习难日益突出。用人单位人员调度充足,没必要也无心接纳实习生。实习单位担心接纳实习生会扰乱用人单位正常工作计划,占用单位资源,造成单位信息外流等等,也导致用人单位不愿接纳实习生。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盈利个体的公司、企业、单位等都追求利润,觉得接纳实习生对他们而言毫无利润,因此,也拒绝接受实习生。所有这些,都直接导致了高校毕业实习难度的增加。在这种情形之下,汉语言文学“万金油”专业与理工科、职业指向明了的专业学生相比,落实实习单位更加困难。

其次,学校地理位置较偏僻,当地经济欠发达,实践教学资源相对较少。再则因为学科特点所限,学校对汉语言文学之类的文科专业实习投入不够,重视不够。与实践性课程较多,实践操作环节较强的电子通信技术、应用化工、临床医学等理工科专业相比较,像汉语言文学之类的文科专业课程实践特性不明显,专业实践效果不明显,实践环节缺乏可操作性,专业实践难以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该类专业的基础实验室配套、实习基地建立、专业实习都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专业实践的可操作性有待加强。

再则,从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学生自身主观原因看,该专业学生对毕业实习认识不够,毕业实习目的不明确,平时缺乏实践操作动手操作的锻炼等,这些原因也直接导致了该专业学生毕业实习的效果不理想。该专业学生认为,与理工科相比,他们实验课程少,实践环节少,文字工作实践规范可操作性不强,毕业实习可有可无。这些原因直接导致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毕业实习的不理想。因全部采取分散实习形式,学生认为处于游离状态,实习日志、实习材料随意杜撰,实习效果的评价难以尽如人意。大四学生即将毕业,要准备毕业论文,为毕业找工作做打算,毕业实习态度要么不认真,要么挑剔,对毕业实习敷衍了事。

三、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毕业实习改革对策

1.提高对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实践教学重要性的重视。在院系发展和专业建设的过程中,把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毕业实习纳入其中,为该专业实习积极创造条件。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改革中,重视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学生日常办公软件应用、资料查找分类、公文书写、活动组织能力的锻炼,注意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要培养知识过硬、能力可靠的人才。对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实习开展调研,不断探索和改革该专业毕业实习形式和管理制度,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找工作的关系,提高毕业实习质量。为避开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冲突,吉首大学文学院将从2009级开始在大三进行毕业论文的选题工作,以确保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质量。

2.整合资源组建近便专业实习基地,灵活调整实习形式。将学校资源、院系资源与当地资源进行整合,为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组建近便实习基地,解决实习单位难以落实的问题。如吉首大学文学院已经在当地团结报社、电视台、校报、校电视台为新闻专业建立了专门的实习基地,既解决了很多学生毕业实习问题,又为平时的课程见习和实践教学提供了便利。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亦可在当地政府部门、各企事业单位、公司建立近便实习基地,以便接纳部分毕业生实习,解决实习单位难以落实的问题。在近便实习基地的毕业实习可采取集中实习形式,方便院系管理和及时调控实习进程,监控实习效果。同时有利于加强学校与地方联系,加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争取与政府、单位就工作中的现实问题进行研究,开展横向和纵向合作,使得单位、学校、学生三方互利互惠。

3.提高学生自身素质,明确毕业实习的重要性。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学生提高自身素质,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过硬的文字功底,是学生进行毕业实习的先决条件,是学生毕业实习圆满完成的基础。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培养方案应该与用人单位需求接轨,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文字功夫,为他们的毕业实习提前打好基础,为就业增加砝码。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实习是学生本科学习必不可缺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学生即将步入社会进行角色转换(由学生转变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的铺垫。通过实习,可以检验我们学习的效果,提前进行角色转换的心理准备,为就业做预演。在实际生活当中,毕业实习的就业功能也逐步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学院应提早将毕业实习种种必要性告知学生,对需要自主联系实习单位的学生提供必要的引导,提前做好准备。

4.规范毕业实习管理,采取适当的调控和评估机制。毕业实习的全过程应该包括计划制定、日程与人员安排、过程监控、效果评估、实习反馈与调整,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实习过程的监控、实习效果的评估、实习的反馈与调整很难落到实处。就吉首大学文学院来说,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集中实习较为圆满,毕业实习早期的计划安排、实习过程的检查、实习效果的评估都落到了实处,学生实习日志撰写工整,实习反馈畅通,实习后学院总结评价工作到位。但汉语言非师范专业的实习监控、实习效果评定难以落实。针对汉语文学非师范专业的分散实习与集中实习,院内可派老师指导(5-10人配一名指导教师),指导教师不需随学生前往外地实习单位驻点,但必须随时了解学生情况,在当今信息发达的条件下,可以通过qq、电子邮件、电话等多种形式与学生联系。学生实习返回后,由院内统一的实习成绩评定小组通过看实习日志、实习材料、学生答辩和材料展示评定学生成绩。用行动肯定学生的成绩,引起学生的重视。

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毕业实习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对接的必由之路。探索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可行的实践教学操作模式、寻找专业实习的可行途径,对维持该专业发展的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 刁晶辉,祝钧.文科实践教学改革的五个对接[j].北京教育,2008,(4):68-70.

汉语言专业毕业论文例8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一、中国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设置现状

1983年全国性的学术团体中国教育学会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成立,标志着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诞生,距今已有33年。而对外汉语专业(现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则在之后的1985年进入高校。1985年,国家率先批准在北京语言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学院四所高校成立对外汉语本科专业。在当时和稍后的一段时间为我国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培养大批专业人才。2008年,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增设对外汉语专业,当年开设此专业的高校有138所,截至目前,已有342所高校设立了这一本科专业,其中大部分为地方院校。

国家大批量地在高校中增设对外汉语专业,其目的是为了培养更多的汉语教师;但是从目前人才培养的情况来看,其效果却并不让人满意。其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就业困难之间的矛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现状令人堪忧,据有关调查数据分析显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生毕业后能直接从事汉语教学工作的几率不超过15%。安博教育集团与清华大学合作的《2008年专业景气度调查报告》称,对外汉语专业毕业生所从事职业与所学专业的匹配度为中等,其最为适合的TOP5岗位中均与汉语教育无关。

第二,对汉语国际教育学科性质认识不清。汉语国际教育的核心任务是汉语言文字教学,其出发点和终极目标是让愿意学习汉语的外国学生学习、掌握好汉语汉字,培养他们综合运用汉语的能力。对学科性质认识的模糊直接影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规划。该人才培养方案中没有突出相应的汉语言文字学功底,却对外语能力要求高。第三,教学计划模糊。在大家都在追赶“汉语热”的形势下,很多高校对该专业应制订什么样的教学计划却缺乏明确的要求与规定。多数高校该专业的课程设置为中文、外语、教育的混合,核心不突出,板块不明确,致使毕业的学生中语文不如中文系毕业生,英文不如外语系毕业生,教育不如教育学院毕业生,处于极度尴尬的地位。

二、地方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环境特点

地方高校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办于各地经济发展情况参差不齐,办学条件和环境也不一样,总的来说,其人才培养环境存在以下特点。

第一,师资。地方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师以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教师为主,专门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师较少。教师的专业背景将影响到教材选择及教师授课的模式与方法,对学生专业发展产生限制。

第二,实践基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以培养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为人才培养目标,教育实践是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地方高校所在区域普遍存在经济欠发达、国际交流渠道狭窄、留学生资源匮乏的情况。缺乏教学实践基地,教学理论知识无法运用于实践,学生的学习技能也不能在实践中得到反馈和检验。

第三,课程设置。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汉语语言学是主体和核心,教育类和文化类是其重要的“两翼”。以地方高校J大学为例,J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与汉语语言学相关课程包括“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等六门专业必修课共计320学时,占全部课程学时的12.05%,教育文化类必修课程所占比为21.39%,未能体现“一体两翼”的课程结构特征。

第四,就业需求。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后能直接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几率较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生毕业后去向分布最集中的职业为国有大中型企业、民营企业、事业单位、外资企业。其毕业后从事职业与所学专业匹配度为中等。

三、地方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举措

1.明确身份地位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应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与汉语言文学进行区分。在课程设置、授课方式上突出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对象。如讲解现代汉语有关汉语语言要素知识时,可结合外国学生学习汉语时常犯的偏误来讲授。

2.师资引进与进修

师资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及特色。地方高校应大力引进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师,尤其是高职称教师。专业教师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设置以及授课方式上能更具有针对性。对已有的教师团队应提供赴国内高水平高校本专业进行进修或参与本专业高水平研讨会的机会,以改善教师专业知识结构。

3.建设实践基地

地方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应加大力度建立一批专业对口实践和实习基地,加强与本地外企联系,扩大本专业学生与外国学生接触的渠道,积极开展多种方式的对外汉语教学实践机会。并创造机会选派学生赴海外进行实习交流。

4.课程设置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课程应遵循“三原则”:首先,应遵循教育教学的一般原则。如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等原则。在学习初期应开设基础类课程,如英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等。其次,应遵循第二语言教学原则。在学习中期开设与第二语言教学基本规律以及文化对比有关的课程,如第二语言教学、第二语言习得、中国文化通论、跨文化交际等。最后,应遵循对外汉语教学的原则,在学习中后期应开设与对外汉语教学基本规律有关的课程,如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并在课程设置中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辅以多种形式的实践训练。

四、结语

汉语在全世界的广泛推广不仅意味着中国国家地位的提升,也说明了中国在全世界推广汉语言文化的决心。地方高校应紧密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在专业定位、师资引进及进修、实践基地建设、课程设置等方面充分体现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及实践性。并加强各层次的双向多边联系与交流,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就业和深造机会,提高对所学专业的满意度和认同度,使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得到长久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耿淑梅.基于就业的对外汉语专业建设――以北京语言大学为例 [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9,(4):25-28.

[2]余向春.汉语国际推广师资紧缺与对外汉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调查分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3]陆俭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定位问题 [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4,(2):1-6.

汉语言专业毕业论文例9

当今大多数高校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进行了细化,包括秘书学方向、汉语言文学方向、编辑出版方向、语文教育方向等,另外还包括一些新兴的方向,比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将其细化的“创意写作”方向。高校在课程教学和专业设置等方面比较灵活,能够及时地根据社会需求来培养学生的专长,虽然汉语言文学专业被喻为所有专业中的“万金油”,但这也同样表明毕业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全面的基础知识,这在日益多元化的社会中是一种巨大的优势。

1影响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因素

1.1就业竞争日趋激烈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个蕴含深厚历史积淀的传统专业,也是一个老牌的强势就业专业,近年来高校招生人数不减反增。然而,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的竞争也日益激烈。与此同时,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政策的调整,社会对理工技术型的人才需求不断增大,这在无形之中增加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压力。

1.2知识结构更新速度不适应市场需求

一是在课程设置方面,语言文学类科目是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开设的专业课程,课程设置相对单一,而现在市场需要的是具有综合汉语言文学基础及其他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二是在实践方面,一些学校不重视学生的实践环节,培养出来的学生所具有的知识往往停留在理论层面,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差,社会适应性不强。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必须改进课程设置,重视学科建设,增强该专业的市场适应性;突出学生技能训练,强化实践环节,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

1.3缺乏合理科学的职业规划,毕业生就业准备不足

目前,很多高校对大学生就业重视程度不够,缺乏高效的就业指导,很多高校毕业生对自己的职业选择、未来发展没有比较准确的定位,更缺乏明确的职业目标,没有做好具体的就业准备,自己深陷迷茫之中。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毕业生的满意就业。

2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趋势预测

通过调查分析,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未来的就业趋势作如下预测。

2.1城市就业压力日益增大,毕业生到县级以下地区就业成为趋势

未来的几年,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毕业生的就业难和用人单位的招人难“两难”并存,就业格局的不平衡性特征更加明显。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中,受发展机会、工资收入、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一些毕业生宁愿选择在大城市以待业来等待就业机会,也不愿意到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农村和边远地区就业。随着国家建设新农村和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县级以下的基层和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将越来越成为接收大学毕业生的重要地区。

2.2机关事业单位吸纳作用日渐弱化,企业和“新农村”成为就业的主渠道

传统上,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进入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的比较多,但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以及公务员法及其配套政策法规的实施,机关事业单位总体规模不可能出现大的变化,未来几年毕业生考取机关事业单位如“万人同挤独木桥”的现象将愈演愈烈,这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冲击。相反,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和民营经济的进一步活跃,这一块空间为毕业生提供了比较旺盛的就业需求,面向企业、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民族地区将成为毕业生的理性选择。

2.3写作能力强、专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的毕业生供不应求

现代社会对知识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有增无减。不仅要求具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而且要求必须具备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大容量的知识储备,要求从业者知识水平高、知识内容新、实用性强。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而言,写作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毕业生仍供不应求。

总体来看,与其他专业相比,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方向比较广,社会市场对汉语言文学毕业生的需求量比较大。虽然目前看来就业情况良好,但此类专业可替代性比较强,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不仅面临着扩招所带来的巨大就业竞争压力,同时还面临着来自其他专业的横向竞争。不同于现阶段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趋势,未来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方向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3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向

根据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能力需求,为了进一步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人才培养模式应以能力型人才培养为主,强化文学审美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职业技术能力及职业素养的培育。

3.1提升文学审美能力

文学是一种审美活动。审美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一定的文学知识,更需要良好的文学阅读习惯及文学审美经验。传统的培养模式大都强调文学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教学内容注重文学史知识及文学理论的传授,文学审美实践成为文学知识的演绎和附庸,忽略了学生文学阅读兴趣的培养。事实上,这种培养模式脱离了市场,脱离了职业活动的过程。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第二十章认为“如果实验科学的进步有所表明。那就是除非作为‘做’的产物,否则就没有所谓真正的知识和有效的理解”,因此文学审美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知识的记忆,更重要的是知识的运用。笔者认为如果将文学知识的传授与当今流行的网络、影视、游戏、动漫等相结合,更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如从《功夫熊猫》出发,挖掘中国的民族元素,从流行音乐的歌词探讨宋词的流行及主题,从网络游戏《三国》探讨《三国演义》的诸多内容和价值观等。

3.2强化文字表达能力

传统的培养模式写作课较少,即使有也多为基础写作,讲授写作的基础知识;或专业写作,或以体裁为主进行分类讲授,但课时远远少于文学类其他课程。应根据社会需求,大大增加写作课的课时,开设各种可供选择的职业写作课程,如策划书写作、文案创作、公文写作、故事创作、诗歌创作、散文创作、脚本写作、影视评论、文学评论等,以满足学生各方面的就业需要。课程教学模式不是以讲授为主,而是讲授、讨论与训练并行;考核方式不是概念的死记硬背,而是以创作出的作品为成绩评定标准;鼓励学生投稿及参加各类竞赛,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及创作自信。不断夯实文字功底。

3.3训练职业技术能力

传统观点认为,职业技术能力可以参加工作后再进行学习。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招聘单位往往要求员工能马上适应工作,因此必须了解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熟练运用现代媒体技术。因为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文化正在被以影像和网络为主的多媒体文化所分割,影像文化和网络文化对人们的影响越来越大,这就需要我们培养的文学人才具有整合不同媒介的才能。可以想象,那种在文学、影视和网络媒体多栖的创新人才一定会备受推崇。在现代技术语境和传播语境下更为如鱼得水。我们培养的学生既能耍笔杆子,又能扛摄像机,还懂得编辑与制作,将语言文字传播、影像传播和网络传播融会贯通,肯定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为此,我们的人才培养计划必须增加办公软件及设备运用、网络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等课程的比重,有条件的同学还可以去考驾照以增强职业竞争力。

3.4培训良好职业素养

当今的工作往往分工细致,一项工作的完成需要几个人甚至是多个部门的合作,这就需要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大多书生气足,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待人接物的技巧,沟通及协调能力较差,缺乏团队意识。此外,现在学生多为九零后学生,独生子女多,眼高手低者多,责任心较差,依赖性强,缺乏吃苦耐劳和抗压能力等职业精神。因此,学校应采取措施鼓励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以见习、实习或兼职等方式尽早走进社会,亲身感受职场与学校的差别,进而掌握与人沟通协调的处事态度及负责敬业的职业精神。

综上所述,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模式的改革方向要从知识教育向能力培养转变,不仅要注重文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特别是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适应新时期的社会要求,顺利走上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1]苏兆龙.在就业市场中寻求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出路[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09(4):88-91. 

[2]刘聪颖,孙鹏.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J].邯郸学院学报,2009(4):122-125. 

[3]曲文军.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10(2):1-4. 

[4]邵之茜.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2):9-12. 

[5]钱慧真.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2):140-142. 

汉语言专业毕业论文例10

一、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抽取了2007级和2009级的部分学生进行调查。2007级是作为毕业生的调查样本,对2007级学生的调查是在学生毕业前夕(2011年6月3日)进行的。2009级是作为在校生的调查样本,对2009级学生的调查是在大学二年级的第二学期末(2011年6月29日)进行的。2007级共有学生93人,抽取了55个样本,有效样本55个,抽取人数占59%。2009级汉语言专业的学生共148人,抽取了110个样本,有效样本109个,抽查人数占73.6%。根据调查的需要,对两个年级分别设计了两份调查问卷,其中有些问题是相同的,目的在于比较。我们对2007级的学生设计的调查表,从10个方面调查了今年毕业生的情况,了解学生面对就业所需的知识和能力,以及他们感到自己需要加强的知识能力。对2009级的学生调查,主要了解在校生对于实践的需求以及对学院、系里组织过的实践的评介。

二、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毕业,学生选择工作还是继续读研究生的情况

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大学毕业后选择工作还是读研?笔者对2007级学生和2009级的学生分别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是,200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93人,其中考上研究生继续读硕士的只有13人,占13.9%。抽样调查的汉语言文学专业2009级109人中,打算考研的有49人,占44.9%。笔者进一步调查了2009级打算考研的学生“选择考研的原因”,49人中,选择“喜欢读书研究”的有12人,占24.5%,选择“避免就业的竞争”的有2人,占4.1%,选择“硕士比学士就业好些”的有35人,站71.4%。从调查数据不难看出2009级打算考研的学生,其根本的目的是处于就业的考虑。也可以预计,在打算考研的49人中,能有多少人能够考上研究生呢?恐怕至多一半。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大多数人的去向是进入职场。

(二)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状况

我们调查了文史学院2007级和2009级汉语言专业的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2009级的学生,在回答“你对自己现有的口语表达能力(说和讲的能力)满意吗?”这个问题时,选择“满意”的有20人,占18.3%,选择“不满意”的有89人,占81.7%。在回答“你对自己现有的文字表达能力(写各种文体文章的能力)满意吗?”这个问题时,选择“满意”的有14人,占12.8%,选择“不满意”的有95人,占87.2%。综合两个问题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到,80%以上的的学生对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不满,(这里指汉语表达)也就是说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亟待提高。调查结果明显表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口不能言、写不达意的现象比比皆是,学生的说写能力令人担忧。另一方面,学生又普遍认为,口语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是最需要的能力。同样,我们通过调查数据可见。2007级学生回答“你在毕业找工作中,感觉最需要的能力是什么?(可以多选)”,选择a项专业知识的有22人,选择b项口语表达能力的有38人,选择c项文字表达能力的有24人,选择d项人际交往能力的有45人。他们在回答“你在毕业找工作中,认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中最需要提高和强化的能力是什么?(可以多选)”选择a项专业知识的有20人,选择b项口语表达能力的有33人,选择c项文字表达能力的有32人,选择d项人际交往能力的有31人。可见学生在寻找工作的实际中,普遍认为口语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重要性要高于专业知识,并且认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中最需要提高和强化的是口语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所以,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应加强说和写的能力的培养。

(三)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情况

毕业论文(设计)是大学本科人才培养计划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是检验学生专业知识的重要手段,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又是学生毕业和学位资格认定的必备条件。毕业论文的质量,直接体现人才培养的质量。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的情况,笔者对2007级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于“撰写的毕业论文的内容”的调查,学生的选择是:选a项“2/3抄网上或书上的”有1人,1.8%,选b项“1/2抄网上或书上的”有5人,占9.1%,选c项“1/3抄网上或书上的”有18人,占32.7%,选d项“参阅资料,自己写作”的有31人,占56.4%。a、b两项合起来共有6人,占总数的10.9%,c、d两项合起来共有49人,占总数的89.1%。由此,我们可以说89.1%的学生的毕业论文是符合学术规范的,不是抄袭剽窃的,学生在尝试自己完成。对“你在撰写毕业论文时最大困惑是什么?”的调查结果是:“不知道写什么”的有8人,占14.5%,“面对很多的材料不知道怎么用”的有30人,占54.5%,“没有自己的思想”的有17人,占30%。数据表明54.5%的学生阅读归纳、驾驭材料能力不足。30%的学生“缺少创新思想。

(四)学生对于实践的需求

对“你希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形式是什么?(可以多选)”的问题调查结果是,2007级的学生希望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形式的人数依次是:实习、技能训练、第二课堂活动和其它社会实践、参观调查、毕业论文。2007级学生已经经历了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在这两种学校集中组织实施的实践里,学生优选实习。同样的问题,我们对2009级中109名学生也做了调查,调查的结果是:2009级的学生希望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形式的人数依次是:实习、技能训练、参观调查、第二课堂活动和其它社会实践、毕业论文。2009级是大二第二学期末,他们没有经历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但对于这两种实践的心理期待竟然与2007级学生的选择如此相同,可见学生很看重、很需要实习这种实践形式。而且实习和技能训练这两种实践形式竟然都是排在前面的,而且次序也完全一致,可见两个年级的学生都认为这两中实践是他们最需要的。对于上面的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毕业后的主要去向是进入职场。(2)由于我校学生50%以上是少数民族的学生,汉语是他们的第二语言,所以,学生汉语口语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较弱。(3)学生毕业论文抄袭现象不很严重,但存在驾驭材料能力不足,缺少创新思想。(4)实习是学生的首选的实践形式。#p#分页标题#e#

三、实践教学改革之策略

结合客观调查的资料以及情况分析,我们了解了客观存在的学生生态,阅听了学生的接受与需求,然后提出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改进之策略。

(一)以“学以致用”为目标,调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计

从学生的实际需求,社会的价值趋向来看,我校汉语言专业的课程设计需要考虑毕业后就进入职场的绝大部分学生,使学生通过某些课程的选修能够增加职场竞争力,“学以致用”应该不只是一种口号,应该成为普世的教学价值。我们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计围绕“一主线”,就是以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主线,培养理论与实践、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并重的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尤其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增加一些实践性强的课程,比如现代汉语、应用文写作、演讲与口才、普通话培训等,以便学生提高汉语口语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二)固本与实用联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固本”指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传统的课程继续保持,而且对于经典学科的教学和演练需要加强,比如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小说、古今汉语等,这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加强基于务实固本。“实用”是指固本的基础上,课程设计兼顾实用化、创意化、现代化。我校的类型属于“教学型为主的普通高校,以本科教育为主,有条件的可适当担负研究生培养任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1],不是高职高专院校,培养岗位型、技能型人才。所以我们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进实践教学的规划和落实上,必须考虑学校的这一根本定位,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也就是不能把我们的学生训练成技术工人。所以在进行实践教学的时候我们必须把握一个原则———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发展观念。在具体实施中是以课程为依托,在专业基础课的教学过程,始终贯穿“能力培养”这一主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专业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推动理论的学习和创新思维的开发。为什么采取这样的举措呢?这是基于专业属性、课程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而采取的办法。中文系的许多课程是人文内容,人文素养是能力形成的潜在因素。人文的高度与格局是一个人后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张高评认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毕业进入职场,的确凭借专业能力[2];之后五年、十年,谁脱颖而出?谁能领袖群伦?谁能独挡一面?谁可平步青云?就不再是专业能力挂帅,而是人文素养决定了态度和高度。汉语言文学教学是人文素养的集散地,是创意思维的大本营,是养成美好态度,提高崇高格局的加油站。所以,我们在构建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时,注重理论与能力并重,避免一味强调实践而忽视了有些课程的人文功能,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读、说、写、用”。对学生这四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首先贯穿并落实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比如我们的尝试,各门课程都给出相关的阅读书目,定期检查,以训练学生“读”的能力;配合要求阅读的内容安排课堂讨论,训练学生“说”的能力;布置完成课业小论文,训练学生“写”的能力;“读、说、写”综合起来,训练学生“用”的能力。“读、说、写、用”的训练要求在每门课程中教学中都有所体现,这一点我们学院已经对每位教师明确提出要求。同时在典型的课程中强化训练,做到由面到点,由分散到集中的不断强化训练。比如以写作课为代表集中训练“写”的能力,以“演讲与口才”课、“普通话培训”课集中训练“说”的能力,同时对语言类课程设计整体规划,注重“学以致用”。

(三)实践形式多样化,提高学生实践的兴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对某一事物若没有兴趣,便不会主动关注它,所以一般来说效果不会好的。比如,学生不愿意实践,不愿“读、说、写、用”,其中主要原因是学生对此不感兴趣。由于不感兴趣,即使学生从道理上明白实践的重要性,即使学校通过测评来检查学生的实践情况,学生也只会停留在应付测评,至于一些具体问题的关注、思考和研究那是不可能的。可见兴趣对人学习的重要性。怎样培养学生“读、说、写、用”的兴趣呢?基于上面的调查,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我们从改进实践形式入手,通过多样化的实践形式,吸引学生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