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普通话教学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2-06-02 23:22:59

普通话教学论文

普通话教学论文例1

例如在字词部分的疏导控制,主要沿着学生在机测环节中容易引发的误读类型进行常见错误表达字词表格的整理,并且结合形近字、多音字以及外来词等做好结构补充;在分析学生语言缺陷的前提下,有关部门需要高度整合口令验证材料,令学生在相对丰富的语言练习环境中体会平翘舌以及鼻边音的区别样式。在作品朗读训练中,可以适当加入作品赏析元素,根据不同优秀作品主题和艺术特点进行作品朗读技巧的把控,将朗读环节中的重点和难点效果一扫而空。

透过现实经验了解,学生对于优秀作品会产生整体机能的感性认识和局部细节的特别定位反应,甚至细微到单个字词的读音轻重处理层面,之后配合正确示范录音进行对照,将这些隐藏的细节技巧一一标记清楚,这样学生在朗读处理上的准确性就会略高一筹,这对于后期精准的语感体验和学生学习自信心的稳固都将产生必要的辅助作用。学生实际朗读的短文中,除了课堂上的原文内容之外,还要提供详细的分析样本,透过不同记号的标注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朗读的内涵。

命题说话考查过程中涉及话题基本与生活相贴近,若想真正把控话题的表达绩效,就需要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熟悉素材的挖掘,经过系统的剪裁和修复之后,做到清晰的控制思路和充分的内容理解调控。话题思路的追踪性研讨是有关部门丰富教材资料的首要任务,而相关生活内容的搜集便是第二要务。包括在社会公德的谈论上,其信息量包揽性质十分清晰,既可以涉及生态环境保护、尊老爱幼传统美德,又可以涉及交通秩序的遵守和个人行为习惯的处理,任何层面内容目前都可以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整合,学生可以从中筛选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利用不同角度实现分析。如果将这部分的资料搜集活动取消,任何学生就只能局限在自己的认知习惯上进行宽泛理解,完全不能响应时代呼吁的主体标准。

说话案例的长期积累和综合分析是教育机构丰富教材资料内容的又一途径,教师在平常生活中认真搜集相关代表地位的录音材料,同时严格记录学生说话过程中表现的各种问题,接着采集样本实现系统分析,这些行为都将成为特定感性范围的教材内容。经过这些生动样式的资料内容补充,学生说话表达上就拥有了质量维系保障,个人表达信心也随之上升。

二、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普通话课程提倡科学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操作技术,这样能够达到足够直观、生动和便捷的调控效果,能够合理带动测试情境的还原效应,令学生群体可以更好地适应机测创新形势的需求标准。在实际学习环节中,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进行随性字词朗读指导和技巧示范,将说话过程情境清晰呈现,必要时候还可以实现重复播放,保证学生在反复观察分析的过程中领悟控制诀窍。在训练环节中,学生依靠多媒体设备进行模仿,将细致环节下的要点和不足问题完整记录,这是完善学生自我素质修整和客观分析的必要工具,并且有利于满足师生互动交流需求,实现课外网络途径的跟踪指导。

学生完全可以将生活中记录的学习状况进行邮件格式处理并发送给个人教师,之后完成个别状况的梳理和解决任务。这种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不但全面提升了普通话教学课堂的学习进度效率,同时还能够将教学从课堂空间拓展到外部环境之中,令机理安插效应更加灵活多变且贴近人性化标准。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学生既定角色也产生了动摇,他们根据个人动力条件将被动局势扭转,透过现实反观措施能够正确发现个人的不足之处,加上网络资源丰富的趣味特征,使他们更加注重反馈掌控的机会,鼓励自己进行长时期的强化训练改造。

普通话教学论文例2

任何一门课程,都应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普通话课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我们认为它的教学目标有两个层次:基本目标和更高目标。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是它的基本目标,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促使学生准确发音;另一方面是应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听辨语音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训练和提升学生的口语能力,即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流畅而得体的口语表达和交际。此为其更高层次的目标。口语能力的训练和提升对于学生未来的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涯有着重要意义。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是重读写、轻听说,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部分在公众场合或者不敢表达或者不善表达,此与信息爆炸和崇尚个性表达的新时代格格不入。所以普通话课不仅要通过字、词、句、文章等书面材料的训练来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还要大力加强学生使用尽可能标准的普通话进行好的口语表达和交际的训练。我们认为对口语训练的重视其实体现了普通话教师对学生真挚的关心和深切的人文关怀。

如何对学生进行口语能力的训练?

1 课堂上选择话题或模拟情境对学生进行口语能力的训练。例如每次上课时可以留出一部分时间,让一个或几个学生进行话题表述或情境模拟,教师和其余的学生指出他们的语音问题和其他方面的问题。全班同学轮流循环进行这种口语训练。

课堂上口语能力的训练不仅可以实现口头表达和交际能力的提升,同时也可以实现普通话水平的提高。普通话水平的提高,不仅要进行字、词、句、文章等的训练,而且在学生的口语训练中也可以有效地实现。学生进行口语训练的同时。教师指出他的语音错误。让他反复训练直至纠正。由此,普通话课两个层次的目标实现了完美的结合。

2 课后学生普通话意识的加强。口语能力的训练仅仅依赖课堂上有限的时间进行练习,其实际效果是微乎其微的。这种训练应该延伸和渗透到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认为普通话的语言环境有两种:课堂环境和自然环境。许多学生上普通话课时学普通话,说尽量标准的普通话,除此之外便处于一种语言自由使用的状态,或者说方言,或者使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普通话在课堂环境中可以保证,在现实生活环境中却无法把握。这种现象说明我们应大力加强学生课后使用普通话的意识,在现实生活环境中,不仅应尽量使用普通话进行日常口语交际,而且应使学生关注自己的语音问题,使学生运用尽量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日常口语的表达和交际。

二、普通话教学中的文化和情境

语言中充满着文化负荷。新时代人才应更具文化素养,我们认为普通话在实现更高目标的同时。可以实现文化的植入。

1 在更高层面上进行口语能力的训练。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口语能力的训练,训练的主题可以多种多样,其中以贴近社会、贴近学生的生活和专业为佳。

(1)关于口语能力训练的主题可以是学生关心的话题:学生生活、家庭、朋友、爱情、职业、服饰、饮食、金钱、文娱活动、爱国主义、社会热点、环境污染、报纸、广告、死亡,等等。教师在口语训练过程中。可以对话题作一个引导和总结,弘扬正确和积极的文化。(2)关于口语能力的训练主题可以是有关学生的专业或个人爱好等方面。语言学认为,一种语言包括许多功能变体。对于母语而言。一个人懂得的语言基本要素,称为共核。一般而言,他还需要懂得一门与自己专业、职业或工作有关的变体,如化学家要懂得化学的语言;会计师要懂得会计的语言。此外。每个人也许还会有一些业余爱好,如集邮、看球、听音乐、练气功、游泳等,因此还需要懂得一些与此有关的语言变体。这些也不过是语言功能变体的一部分。教师在口语训练中,可根据学生的专业及个人爱好来做一些话题探讨,介绍一些专门领域的文化信息。

无论是哪方面话题的训练,对教师的要求都很高。既要求教师能博古通今,知识全面丰富,又要求教师能知晓一些专业信息。所以普通话教师任重而道远,应该不断提高个人素质和修养。对于话题的阐述和探讨,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情境来进行。例如针对一个毕业班的学生,求职技巧或职业选择是他们关注的焦点话题,教师可以扮演一个招聘者的角色,让学生以求职者的身份来做一个自我介绍或职业规划等。

2 课堂上的文化共享。有人说,教育是一种分享的过程。教师可以把自己喜欢的经典诗词、精美文章等介绍给学生,学生可以进行阅读、朗读或朗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朗读或朗诵的情况进行读音上的纠正及技巧上的指导,还可以进行文化上、思想上的阐释和引导。这样既实现了文化的植入,又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普通话水平。

3 多媒体有助于普通话教学的文化渗透。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我们大脑的记忆活动中,形象信息的记忆要比语言文字信息的记忆牢固得多,因为人们的认知过程一般是从直观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普通话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生动化、具体化。普通话教学运用多媒体使教学形式更加灵活多变。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增强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同时也增强了这门课程的文化渗透。教师利用多媒体可以制作精美的PPT,可以放映或播放各种各样的与每次课程相关的影像和声音材料,以强势的、积极健康的、科学的文化信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渗透。

三、普通话教学中的启示和激励

学习者是教学的内因,教学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学习者本身。我们认为在普通话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的关注。现实是,大部分学生对普通话课并不重视,或者认为学了没用,或者认为自己基础差,短期内无法提高。这样,我们更应该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启示和激励。只有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普通话的重要性,在课堂上才会认真地学习,在课后也才会关注自己的语音问题,这样,普通话教学才会取得实际的教学效果。

保加利亚心理学研究所所长洛扎诺夫认为:学生学习不能加快的原因,主要是传统观念的束缚,即我们经常会受到一些负面启示的影响;缺乏精神上的松弛:不能充分发挥各种潜力。作为普通话教师,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给予学生积极的启示。对于认为学习普通话无用的学生,教师要列举各种实例说明学习普通话的重要性,给学生以积极的启示。

2 激励学生树立信心。要想使学生有信心。教师必须表现出对学生的信心。由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不打击,多鼓励,教师还要坚信自己的学生都是优秀的。

3 营造轻松的环境。这包括教师的平易近人、和颜悦色;教师上课生动、引入人胜,既晓之以理,亦动之以情;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录音机、多媒体的使用,语言游戏和语言故事等。洛扎诺夫认为有两种“专心”:一种是教师经常期望于学生的那种紧张的专心,学生生怕他会丢掉什么东西。产生焦虑;另一种是松弛的、无忧虑的专心,它不易产生疲劳。我们在课堂上应营造和谐轻松的环境,使学生精神松弛,让学生认为上课是一种享受。没有思想负担,而且学习起来毫不费劲。并且,学习是一种有意识和无意识相结合的活动,教师应注意教学手段的丰富多彩、灵活多变,使学生能充分发挥各种潜力。例如在舒缓的钢琴曲中让学生进行词语练习,学习效果也许更为理想。

普通话教学论文例3

高职院校因长期以来缺乏人文教育导致了学生在人文素质方面的很多欠缺:人文知识缺乏,导致文化素养较差;知识面狭窄,导致自身的工具化;人文精神失落,导致人格上的残缺;辨别是非能力差,思想认识水平低,心理脆弱等等。由此可见对高职生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主要从三方面入手:在知识方面,通过人文素质教育,使学生对哲学、文学、艺术、体育、历史等的发展有一个基本了解;在修养方面,通过人文素质教育,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心理与文明的行为举止,尤其是学会如何做人;在能力方面,通过人文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个性,激发创造力。

普通话口语课属于人文课程。在教学中是否真正贯彻落实“人文教育”这一根本宗旨,在教育过程中是否让学生得到很好的“人文精神”的熏陶,是衡量高职院校普通话口语课得失的根本标准。口语教学就是要把人类优秀的人文素质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学生生命意识中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口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处理好人与人(包括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处理好自身

的理性、情感、意志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口语的人文教育是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高职口语的人文教育实施应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

1.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文化是历史发展的综合性成果,也是代表社会进步的标志,它除了包括法律、伦理、道德等理论形态以外,还包括了社会生活的非理论形态,诸如人们的生活方式、人文习俗、心理特征、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等。文化的外在表现分为物质、精神、社会和语言四个方面。不管各种文化在形态上如何不同,它们和语言都有着高度的融合关系。语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文化是语言最重要的属性。人的语言行为、语言交往和人的其他方面一样,都有文化的投影,都要遵从一定的文化模式。就口头语言来说,口语运用的背后总是隐含着人文历史特点,体现民族的文化传统,牵涉到地理环境、语言感情以及交际双方互相靠拢和互相迁就的社会心理,牵涉到语码转换等。一个人在口语实践的过程中,表达的内容以及表达的方式,都不仅仅是其一个人的事。一个人的口语行为不只是由其个性特点、交往动机决定,还要受到文化模式的影响。

高职口语教学应放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不能只着眼于语言本身,应强化口语的文化性。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为口语的人文教育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2.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之间的关系

口语教学要培养学生用普通话进行交际的能力,这种能力称之为口语交际能力。交际能力包括了两个方面的能力:语言能力和社交能力。语言训练不能仅仅着眼于语言本身,还应考虑到语言形式和社会环境的关系。由于在教学中把语言能力和社交能力割裂开来,使得很多的学生只具备语言能力,而不具备社交能力。语言是交际的一个主要途径,但并非惟一的途径,还应重视语言以外的交际手段。高等职业教育直接面对的是市场,是市场经济的社会,对未来劳动者的口语训练应充分考虑语言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制约。

3.口语课程和其他课程的关系

语言具有物理、生物、心理、信息、人文等多方面的属性,要训练语言,必须从多角度来进行。口语能力作为人的思想、道德、情操、文化、学识、修养等素质的外化和体现,具有综合性的特质。它不仅要求一个人掌握规范的语音、口语表达的技巧和方法,而且需要渊博的知识,丰富的联想、想象力,较强的理解力和记忆力,敏锐的思维能力及出色的表现力。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很多学科的配合帮助,如: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物理学等。因此,口语教学并不是简单地教些口语内容(语音、词汇、语法)和口语技能(听、说),而是涉及多学科的一门学问。高职院校在口语教学中要注意和别的学科结合起来,加强课程的整合,提高学生口语表达综合能力。

三、加强口语教学改革的措施

1.重审口语教学功能,实现由“工具性”价值属性向“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转变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功能过于凸现其功利性、工具性的价值属性。教学中重技能短期效应,轻人文长期建设。就高职口语教学来说,口语教学还只是被当作劳动者的职业训练内容对待,还没有被当成对人的思维、心理等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训练内容也基本上以口语中所说的书面语为主,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口语。但是,从口语教学的内在目的角度看,口语实践活动就是特定社会历史文化下的人的一种具体而又丰富的生命活动。所以,从口语教学的完整过程来看,口语教学应具有人文性。高职口语教学功能应实现由“工具性”价值属性向“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转变。

2.重构口语教学目标,实现由口语技能到综合素养的转变

现行高职院校口语教学目标存在的弊端突出表现在:只关注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强调口语技能的培养、重视对静态的语言个体单位训练,对语音、词汇、语法进行条分缕析,不重视语言的交际价值,忽视语言的变异形式,不重视动态的言语表达训练,没有对学生个体兴趣的激发,忽视人的独立性、主动性等固有的发展潜能。加强口语教学的人文性必需重构口语教学目标,具体包括:学习如何做人,如何处理好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培养学生用普通话交际的能力,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3.重组口语教学内容,实现课程资源的整合

教学内容的重组、教学资源的整合,主要体现在教材中。教材的编写要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体现人文素质教育的需要,以“如何引导学生做人”为主线编排内容,并将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融入各章节,注重其知识性、思想性和艺术性。教材可分三大模块:第一是基础模块,主要通过普通话的训练,树立学生的规范意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第二是应用模块,通过结合社会环境的语用训练,让学生体悟到社会是个大熔炉,人是社会的一分子,如何更好地融入社会,适应社会,如何与社会的其他人员交流、沟通、合作。第三是测试模块,通过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与语言生活现代化的要求,使学习者充分认识学好普通话的重要意义,增强国家意识、现代文明意识和法制意识,加快普通话推广与普及的步伐。通过测试,让学生意识到只有语言的和谐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在口语训练材料的选用中注重广泛性、代表性:来自诗歌、小品、相声及小说中的语料;来自网络的语料;来自日常生活中的语料;来自职场中的语料等。训练内容的选择既注重口语技能的培养又兼顾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注重在众多的优秀口语训练材料中,选择既有艺术性又最能唤起良知、给人以生命启迪的语料。

4.优化高职学生的口语训练环境

首先,高职院校要为学生提供多种口语训练途径,通过量的积累为质的变化做准备。如:(1)注重课程整合,将口语训练融入各科教学之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口语训练的机会。(2)努力为学生的口语发展搭建舞台。可以通过课堂大讨论、职业论坛、口语艺术大赛、社会用语调查等形式为学生交流、展示搭设舞台。

其次,要逐步营造出一个良好、健康的语言环境,使高职学生的口语能力能够在大量而优质的口语训练机会中提升质量,逐步完善提高。高职院校要注意创建一个人人讲文明、个个有修养的蓬勃向上的良好的口语学习和交际氛围,使学生的口语能力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普通话教学论文例4

二、小学语文是学习普通话的基地。

乌申斯基曾说:“语言是一切智力发展的基础和一切知识的宝库,因为对一切事物的理解都要从它开始,通过它并回复到它那里去。”美国阅读问题专家史蒂文斯也说,“如果忽视孩子掌握语言的意义,我们就失去了对人类生长发育的一个基本侧面的认识。”就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而言,它是人文性、基础性和工具性完美统一,如果语文教学不能把它作为基础性与工具性的语言能力发展当作首要任务,那么,毫无疑问,这样的语文教育是失败的。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是在六岁以前,进入正规化的学校教育后,随着年级的不断上升,情感化、程式化的东西逐渐取代了专门的语言学习,特别是面对“升学”这个不能回避的问题,许多教师不得不口里喊着“素质教育”,实际却在搞“应试教育”。这种对语言能力发展的忽视和对情感发展的过分强调,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和提高,从而导致学生初中毕业时,语言能力不合格。

学习语言,最好从小开始;从小就学,当然要靠学校教育。语言文字是文化的最主要载体,学习语言文字跟学文化简直就是一码事,所以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任务天然地归属于学校。儿童少年阶段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因此中小学,特别是小学的语文教学,是普及普通话的最重要基地。什么是“语文”呢?“语”就是语言。语言学习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叶圣陶先生说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所以,语文课其实就是语言课,其中所学的文字、文章都是为语言的记录、语言的理解和语言的表达服务的。

1956年颁布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则指出:“教给儿童的语言必须是规范化的汉民族的共同语言。这种语言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推广普通话是小学语文科的一项重要任务,应该贯彻在一切教学活动里。”建国之初到今天,小学共用过10个语文课程标准(或称教学大纲),初中共用过7个课程标准,高中用过4个课程标准,这些标准(大纲)无一不重视普通话的教学,目前正在各地试行的中小学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更加强调语言应用能力的训练。

尽管现今已是信息时代,传递信息的工具和手段越来越现代化,但语言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信息的主要手段,而小学阶段又是学生模仿力最强的阶段,语文教师是小学生模范的对象,为了让孩子从小培养良好的规范的语言因而小学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必须掌握普通话,教师在工作中不断示范规范的普通话,用普通话与孩子们交流并用普通话教学,而这就要求教师本身要有较高的普通话水平。在平时我们应该规范自己的语言,保证正确发音,注重将口语化的方言转化成规范的普通话,遇到语音不能确定的字、词,就查字典,及时纠正错误,以确保在孩子面前运用正确的语言。 并使孩子们在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中得到了良好的规范语言熏陶和教育。

小学的汉语拼音教学是学习普通话大门的钥匙,是学习普通话的有力工具.因此,正确把握汉语拼音声母,韵母,声调的发音要领,并掌握其主流的音变规律,普通话才能学的快而准. 汉语言文字的语音极为丰富,在普通话里,以平,翘舌音为例,平,翘舌音的字约有900个,其中平舌音约占30%,翘舌音70%.在这数量很大的汉语言文字语音中,如果一个字一个字地让学生进行区别记忆,再加上是受学生年龄特点的限制,那种枯燥的学习简直是一见不可思议的事,那么我们就要寻找记忆的方法,化复杂为简单!

普通话教学论文例5

普通话教学在我国整个素质教育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高等师范类院校,师范类专业或是非师范类与口语表达密切的相关专业都应该达到一定的普通话等级水平。在贵州省地方高等师范类院校,长期受到地方方言和多个民族语言的影响,学生方言习惯和民族语言情节严重,普通话水平相对全国都比较低下,在教学中能让学生学会讲普通话、学好普通话、提高普通话实际应用能力及口语表达水平并最终能通过普通话水平测试则是责任重大,笔者作为贵州地方师范类高校普通话专职教师,通过调查研究和总结教学教育经验,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普通话课程进行改革:

1、普通话课程教学理念改革

(1)改变传统观念,重视普通话课程理论

   普通话在大多学校往往是公共课或选修课,这些都给学生一种普通话不重要的错觉,学生从主观上不重视《普通话》这门课程,认为只要能说普通话,或是能通过普通话水平测试就行,而往往忽略了课程理论的重要性。普通话是一门语言课,更是一门技能课,因此,在基础上应从学校层面和学生心理层面改变传统的普通话没有理论或是理论不重要的观念,应重视课程理论的教学。

(2)改变以测试为主的功利思想,着重提高学生普通话的应用水平和能力

   大多学校受到师范类学生必须通过普通话水平测试而取得教师资格证的条件限制,把普通话教学的目标设定为以通过测试为主,教学的内容和课程的设置仅仅围绕测试,缺乏口语表达能力的扩展训练和思维能力的训练,改变以测试为主的功利思想,着重提高学生的语音水平和口语表达能力。

2、普通话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1)改变完全以理论为主的单一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有些教师只是一味地强调语音知识的学习,忽略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课堂教学枯燥、单调,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只是让学生跟读,学生缺少大量练习的时间;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单一地围绕理论和书本讲解,极少借助播放多媒体、课件、视频、讲解案例等辅助手段增加课堂的精彩程度。普通话教学不仅要注重理论,同时强化训练,用多种多样的训练形式,让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获得知识。

(2)强调普通话教学改革中的审美教育

普通话教学不是为了应付考试,也不是为了逼迫学生改变固有发音和用语习惯,其目的当然也不仅限于对语言的运用,更重要的是,普通话教学的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感受到普通话作为语言艺术,其本身所散发出来的民族魅力和艺术馨香。[2]在普通话教学中,强调审美教育,引导学生在普通话运用中赋予情感。

(3)着眼课堂,结合“听、说、读、练”提高学生语感

普通话语言的感受能力是普通话语感能力的一部分,贵州方言区师范类学生生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接触普通话的频率比较有限,从而形成了普通话感受能力比较淡薄的现状。教师可以着眼于课堂,结合“听、说、读、练”提高学生语感。

(4)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普通话教学可用于语言教学的现代媒体很多,语音实验室、计算机辅助、网络教学等,不仅不受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等方面的限制,更能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地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促进课堂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优化。

3、普通话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1)课程设置的改革

   根据调查和研究目前大多数贵州地方高等师范类院校目前普通话课程的教学模式大多还是单一的课堂教学,课程设置往往只有一个学期,共18或36课时,普通话不仅是一门语言课,更是一门技能课,这样的教学模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学习和提高能力的需要,应该根据学校学生素质实际进行课程设置和改革。

(2)分层教学的教学方法

   目前的所以贵州地方高等师范类院校的普通话教学仍然是统一教学,集中教学,但是由于学生的层次和需求不同,应该从“一刀切”转变为分层次教学[3],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和素质采取选修、培训或是小班教学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分层次的教学。

(3)学校教学+学院活动教育相结合

    采取学校教学+学院活动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建立二级学院普通话帮教小组,以学生带动学生,组织学院开展普通话学习和普通话课外系列活动,比如,开展每周每班的普通话学习日、普通话角、学生普通话水平模拟测试、普通话演讲、朗读、辩论、表演等,建立学生学习和说普通话的生活学习氛围和在活动中提高普通话的应用能力和表达水平。

(4)“课内+课外+补偿”的教学模式改革

从目前大多地方师范类高校普通话课开设的情况来看,一是不规范,二是教学时数少,应该单独开设普通话课程,并将其正式纳入教学计划。至于教学时数少,可建立“课内+课外+补偿”的课程模式,在课内计划学时有限的情况下,增加课外学生自主学习学时。课程最好安排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实施目标管理。课内计划学时以教师为主,以专题讲授为主;课外自主学习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行安排,教师定期指导,学期末考核。

(5)其他人文学科与普通话教学的相互补偿

    在其他人文学科的教学中,比如:大学语文、现代汉语、中外文学史、语言学、文字学等课程,可以和普通话教学进行相互补偿,在这些人文学科的教学中不仅可以尽量使用较标准的普通话,也可以在文学教学中加入普通话文学审美教学,在语言文字和语音教学中可以加入普通话发音器官和发音规律,语言教育等教学,总之,可以在教学中不断探讨普通话和其他人文学科的关系,互相补偿,相互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4、普通话课程教学实践改革

    贵州省地方高等师范类院校中的学生大多来自本省,学生方言习惯和民族语言情节严重,在校园内外多使用方言和民族语言,普通话教学的实践应引导学生用普通话积极进行日常会话,创造普通话生活氛围,使学生能说普通话,能使用标准而流利的普通话进行语言交际、参加活动、社会实践、求职面试、教育实习、实际教学等,提高学生普通话水平的应用能力和口语表达水平,构建全新的教学实践。

5、普通话课程教学条件改革

     贵州省地方高等师范类院校大多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几乎没有专门的语言实验室和普通话语音室,这让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和自主语音辨正、模拟测试等都收到了制约,应该尽可能改善普通话教学条件,建立和利用多媒体教室、语音实验室等,提供能有效快速提高普通话教学水平的教学条件和物质保证。

6、普通话课程教学评价的改革

    通过调研,贵州省地方高等师范类院校大多课程评价体系仍然是考查或是考试,在普通话课程改革中应该尝试改变单一的考查或是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结合实践活动和多媒体自主学时计量、综合教学过程评价等方法,建立更合理的综合评价体系和考核方式。

参考文献:

[1]闫翠萍.高校普通话教学改革初探[J].文学教育.2013.11

普通话教学论文例6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1-0122-02

一、民族地区高校普通话教学的重要性

语言是日常生活中最为重要的信息传递工具以及沟通交流工具,在日常交流和职业活动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普通话是我国官方语言规定中的日常生活的通用性语言,加大力度推进我国的普通话使用是我们在语言领域方面极为重要的语言政策之一。我国在1982年从法律层面明确地确定了普通话在我国社会中的重要性地位,普通话的推广以及普及工作已经开始进入到法制化的道路之中[1]。自此,《普通话》课程在过去的三十年里在全国师范类院校成为一门常规公共基础课,曾承担着教师技能培养的重要任务。尤其是对于一些民族地区高校来讲,其意义一直是突出的。但自2000年《中华人民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颁布以后,面对普通话工作的新目标,对多民族地区的本科院校的普通话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尤其对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传统的教学理念给教育资源的同步发展带来了一定程度的阻碍。由于我国少数民族受到了方言环境的影响,而少数民族地区是我国新型人才培育的重要地区,因此如何进一步优化当前民族地区高校非师范类普通话教学现状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各个民族高校应该充分重视普通话教学工作的变化性和提升性。

二、民族地区高校非师范类普通话口语教学现状

民族地区高校非师范类普通话口语教学现状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大部分民族地区高校对非师范类普通话口语教学重视度不够。首先,由于我国并没有从法律层面对我国当前民族高校非师范类普通话口语教学方面提出特殊的要求,而这些民族高校对自身在普通话教学方面的责任意识不强,没有主动地将普通话推广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任务去实施。其次,我国各大民族高校由于受到经济等方面的限制,在普通话推广教学方面的投入相对不足,比如在普通话教学设备方面的滞后等均对高校普通话教学工作有着一定的限制作用[2]。

2.由于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内的学生多数都是来自于少数民族,这些大学生生活在高校范围之内却没有能够接触到更多的普通话学习氛围,他们的生活圈子依旧是属于少数民族的语言圈层范围之内,这种感觉让他们难以摆脱方言的语境。即便大学生在课堂上均是使用的普通话,但是由于教师对非师范类学生普通话的要求较低,因此在课堂上也会对学生的普通话有所放纵,与此同时由于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中的语言使用往往是存在一定差异的,因此这也会造成学生改变方言的思维逻辑,难以将普通话的思维真正顺畅地运用在日常生活实践中。

3.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学习普通话的目标模糊。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学习普通话的目的往往都是奔着职业性的目的去做的,比如是以后准备考公务员或者从事播音主持等方面的工作,在这样的学习功利性目的之下,学生难以真正认识到普通话的重要性,尤其对于这些非师范类、非语言专业性的学生,在长期死记硬背的学习环境之中,很容易产生学习疲倦,最终不利于学生在普通话口语能力方面的提升,这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高校非师范类学生的普通话口语习得效果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4.普通话口语应付考级的教学模式难以适应学生择业多样化的需求。当前一些少数民族地区高校非师范类学生所使用的普通话口语教学课本从短期学习来看还是比较实用的,但是从普通话口语长期学习来看却是不可取的,比如对学生语音纠错、口语练习等方面的教学时非常少,重视理论却过于轻视普通话口语实践等相关问题,这无疑无法强化学生学习普通话口语的最佳效果。

三、民族地区高校非师范类普通话口语教学模式建议

1.加强民族地区高校非师范类普通话口语学习的使用意识,民族地区高校应该充分重视对非师范类学生在普通话口语教学方面的工作,同时加大对全国普通话教学工作重视的宣传工作,让高校的全体师生将国家的语言政策铭刻在心,让全体师生真正意识到不断推广我国普通话的使用并不是对少数民族的灭绝行为,而是民族不断融合、不断进步的爱国行为。普通话的推广使用可以将我国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不断地传承下去。因此,民族地区各校首先应该让全体教职工做好教学以及生活方面的指导性工作,其次,在学生教学指导方面,通过理论以及实践指导工作让学生自觉意识到普通话学习的重要性,让普通话不断融入到全体师生的教学中、工作中以及日常生活中。

2.基于理论学习的基础加强口语实践教学,普通话口语教学往往与其他的教学有着一定的区别,口语教学并不需要学生对理论知识有着多么广泛而深刻的掌握,更为重要的是需要学生能够联系实际进行口语的日常交流。因此对于民族地区高校的非师范类普通话口语教学,应该在基本掌握普通话理论的前提之下充分重视对普通话口语实践方面的教学工作,普通话口语教学课堂应该注重口语练习,理论方面需要进行简洁明了的教学。由于民族地区学生往往存在一定方言缺陷,因此在进行语音教学时候,教师首先应该重视普通话标准发音的展示,然后与学生的方言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能够意识到他们的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别,并能够在普通话口语练习中经过教师的指导有意识地进行自我纠正。

3.结合社会新行业用语要求,减弱传统的书面语过重的教学方式,提升普通话口语能力,在进行普通话口语教学的时候,对少数民族高校非师范类学生的口语操作能力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口语使用能力同时增强才能真正提升普通话口语能力。因此,针对以往建立在教师口语基础之上的词汇和语法训练,各学校可以进行必要的新的内容构建。这样不仅仅可以明确学生学习普通话的目的性,也可以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除此之外,相关部门还可以制定适销对路的模拟考核办法,将课堂上所学到的普通话口语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和工作中,从而更加直接地服务于民族地区人才的培养和需求。

综上所述,根据传统的人才培养过程与少数民族学生普通话学习目标的多样性之间的问题,有必要制定真正的体现因材施教的,切实提高非师范专业类学生普通话水平的有效模式。

参考文献:

[1]蒋宗霞.高校普通话口语教学的探索与创新[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83-84.

普通话教学论文例7

普通话教学在我国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尤其是高等师范类院校中师范类专业或是非师范类中与口语表达密切相关专业,都应该达到一定的普通话水平。贵州省地方高等师范类院校因长期受到地方方言和多个民族语言的影响,学生习惯说方言且民族语言情结突出,普通话水平相对全国而言比较低下。在教学中能让学生学会讲普通话,学好普通话,提高普通话实际应用能力及口语表达水平,并最终能通过普通话水平测试则意义重大。笔者通过调查研究和总结教学经验,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普通话课程改革。

1.普通话课程教学理念改革

(1)改变传统观念,重视普通话课程理论。普通话在大多学校往往是公共课或选修课,这些都会导致学生产生普通话不重要的错觉,学生从主观上不重视普通话这门课程,认为只要能说普通话,或是能通过普通话水平测试就行,往往忽略了课程理论的重要性。普通话是一门语言课,更是一门技能课,因此,应从学校层面和学生心理层面改变传统的错误观念,应重视普通话课程理论教学。

(2)改变以通过测试为主要目的的功利思想,着重提高学生普通话的应用水平和能力。大多学校受到师范类学生必须通过普通话水平测试而取得教师资格证的条件限制,把普通话教学的目标设定为使学生通过测试,教学的内容和课程的设置仅仅围绕测试来开展,缺乏口语表达能力的扩展训练和思维能力的训练。应改变以通过测试为主要目的的功利思想,着重提高学生的语音水平和口语表达能力。

2.普通话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1)改变完全以理论为主的单一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有些教师只是一味地强调语音知识的学习,忽略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导致课堂教学枯燥、单调,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只是让学生跟读,学生缺少大量练习的时间;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单一地围绕理论和书本讲解,极少借助多媒体、课件、视频、讲解案例等辅助手段活跃课堂气氛。普通话教学不仅要注重理论,同时应强化训练,让学生用多种多样的训练形式主动地、创造性地获得知识。

(2)强调普通话教学改革中的审美教育。普通话教学不是为了应付考试,也不是为了逼迫学生改变固有发音和用语习惯,其目的当然也不仅限于对语言的运用。更重要的是,普通话教学的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感受到普通话作为语言艺术其本身所散发出来的魅力和艺术馨香[2]。在普通话教学中,教师要强调审美教育,引导学生赋予普通话以情感。

(3)着眼课堂,结合“听、说、读、练”方式提高学生语感。普通话感受能力是普通话语感能力的一部分,贵州方言区师范类学生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接触普通话的频率比较有限,从而形成了普通话能力比较低下的现状,因此,教师可以着眼于课堂,结合“听、说、读、练”方式提高学生语感。

(4)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可用于普通话语言教学的现代媒体很多,如语音实验室、计算机辅助、网络教学等,不仅不受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等因素的限制,而且更能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地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

3.普通话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1)课程设置方面的改革。笔者根据调查和研究发现,目前大多数贵州地方高等师范类院校的普通话课程教学模式还是单一的课堂教学,课程往往只有一个学期,共18或36课时。另外,普通话不仅是一门语言课,更是一门技能课,传统的教学模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学习和提高能力的需要,应该根据学校学生素质实际进行课程设置和改革。

(2)分层教学的教学方法。目前贵州所有地方高等师范类院校的普通话教学仍然是学,集中教学。但是由于学生的层次和需求不同,应该从“一刀切”转变为分层次教学[3],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素质采取选修、培训或是小班教学的形式进行分层次教学。

(3)学校教学与学院活动教育相结合。采取学校教学与学院活动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建立二级学院普通话帮教小组,以学生带动学生,组织学院开展普通话学习和普通话课外系列活动。比如,开展每周每班的普通话学习日、普通话角、学生普通话水平模拟测试、普通话演讲、朗读、辩论、表演等,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和说普通话的生活学习氛围,通过相关活动提高学生的普通话应用能力和表达水平。

(4)“课内+课外+补偿”的教学模式改革。从目前大多地方师范类高校开设普通话课的情况来看,存在这样两个问题,一是不规范;二是教学课时少。应该单独开设普通话课程,并将其正式纳入教学计划。至于教学课时少,可建立“课内+课外+补偿”的课程模式,在课内计划学时有限的情况下,增加课外学生自主学习学时。课程最好安排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实施目标管理。课内计划学时以教师为主,以专题讲授为主;课外自主学习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行安排,教师定期指导,期末考核。

(5)其他人文学科与普通话教学的相互补偿。在其他人文学科的教学中,如大学语文、现代汉语、中外文学史、语言学、文字学等课程,可以和普通话教学相互穿行,在这些人文学科的教学中教师不仅可以尽量使用较标准的普通话,也可以在文学教学中加入普通话文学审美教学,在语言文字和语音教学中可以加入普通话发音器官和发音规律教学、语言教育等教学,总之,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不断探讨普通话和其他人文学科的关系,使之相互补偿,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4.普通话课程教学实践改革

贵州省地方高等师范类院校中的学生大多来自本省,学生习惯说方言且民族语言情结突出,在校园内外多使用方言和民族语言。教师开展普通话教学实践时应引导学生积极用普通话进行日常对话,创造普通话生活氛围,使学生能说普通话,能使用标准而流利的普通话进行语言交际,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以提高学生的普通话应用能力和口语表达水平,构建全新的教学实践平台。

5.普通话课程教学条件改革

贵州省地方高等师范类院校大多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几乎没有专门的语言实验室和普通话语音室,这让学生课后进行自主学习和自主语音辨正、模拟测试等都受到了制约。应该尽可能改善普通话教学条件,建立和利用多媒体教室、语音实验室等,从而为教师提供快速提高普通话教学水平的教学条件和物质保证。

6.普通话课程教学评价改革

笔者通过调研发现,贵州省地方高等师范类院校采用的课程评价方式大多仍然为考查或是考试,笔者认为,在普通话课程改革中高等师范类院校应该尝试改变单一的考查或是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结合实践活动和多媒体自主学时计量、综合教学过程评价等方法,建立更合理的综合评价体系和考核方式。

参考文献:

普通话教学论文例8

当前普通话课程教材编写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是内容雷同,缺乏新意。材编写应该有针对性,能够“因材施教”和“因地施教”,考虑到学生因为受地域方言、社区语言的影响,在学习中存在的各种具体困难,考虑到不同专业、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普通话学习的特殊情况。本文思考普通话课程教材编写的针对性问题,为今后普通话课程建设和教材编写提供可资借鉴的意见。

一、“因地施教”教材偏写的地域针对性

1.针对“地域方言”特点

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文化长期多元发展,各地方言差别大,不同地域方言与普通话之间形成不同的对比关系,不同方言区的人群在学习普通话时受到的方言干扰也不相同。事实证明,在普通话课程教学的各种各环节如果结合各地方言的特点进行教学,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普通话教材编写忽略不同方言区人群学习普通话的实际困难和具体需求,就无法为不同方言区的人群提供有针对性的学习策略,教材的针对性和实用功效都会大打折扣。

普通话课程教学要考虑语言学习的个体不可避免地受到“母语迁移”[1]P116带来的干扰和影响,必须针对学习者母语方言的特点而制定切实可行的策略。一些从事普通话教学和测试工作的教师发现,应试者在朗读作品和命题说话两项测试中很难消除“方言语调”的影响,测试员能轻易地判断出考生的母语属于何方言区,断定其籍贯是何处,因为他说普通话时难以避免地携带着方言的烙印。

有教师发现:“方言区的人学习普通话时,往往将普通话的声调机械地套入母语方言的‘音高运动模式’(语调模式)中,或者在模仿普通话的语调时或多或少受方言声调的干扰,形成带着母语方言特色的‘地方普通话’。因此,要探析‘语调偏误’的原因,首先要从音系比较入手。”[2]P112-113学生学习普通话时总会受到家乡方言的干扰,“语音偏误显得更为突出,甚至于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而再,再而三出现同形偏误现象,以至形成‘偏误化石’”[4]P47。

因此,普通话课程建设迫切需要编写出针对地域方言特点的教材。与那些无地域区别特征、有普遍适用性的普通话教材相比,从方言区实际情况出发,注重普通话与方言语音、词汇、语法进行对比辨正的普通话教材,自然有其优势和新意。

2.针对“社区语言”特点

“社区语言”不同于“方言”,是规范语、通用语在不同地域因为政治、经济、文化等原因而出现的有一定差异的形态。如我国的民族共同语在大陆称“普通话”,在香港、台湾、澳门称“国语”,在海外华人社区称“华语”“两岸四地”及海外华人社区不仅对普通话称谓不同,而且所用词汇及语音、语法也存在一些差异,但这绝不是方言的差异。

“社区语言”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词汇系统。岭南大学田小琳教授自上世纪80年代研究、提出“社区词”概念。全国科学技术审定委员会公布的《语言学名词CHINESE TERMS IN INGUISTICS2011》对“社区词”解释如下:“某个社区使用的,并反映该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的特有词语。例如,中国内地的‘三讲’‘菜篮子工程’,香港的‘房奴’‘强基金’,台湾的‘拜票’‘走路工’。”[4]P81

“社区词是社会区域词的简缩,和文言词、方言词、外来词一起,构成现代汉语词汇一般词汇的来源和组成部分。”香港社区词别开生面地让我们看到,“使用汉语的不同社区,还流通着反映该社会区域的社会形态的一批词语,包括反映该社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形态的词语”①。

例如在香港通行的“国语”中,有大量内地人不懂的“社区词”。如流行于香港股票交易市场的专门用语“金鱼缸”、“鳄鱼潭”、“大鳄”、“大闸蟹”等,都不是使用字面含义。早期为增加股票市场透明度,公众投资者可隔着一面大玻璃窗看清楚交易所内股票交易的情况及大黑板上各股票的买卖盘分布情况,所以用“金鱼缸”指代股票交易所。在股票交易市场这个硕大无朋的“金鱼缸”内外,有一些兴风作浪的大人物,他们是被称作“大鳄”的大款、大腕们。他们的血盆巨口一张,便将许多小股民,其中包括家庭妇女和出卖体力劳动而收入甚微者吞了进去。因此,股票交易所又被称作“鳄鱼潭”。那些陷入“鳄鱼潭”中,被“大鳄”控制,随时可能倾家荡产的小股民则被称为“大闸蟹”。

台湾地区也有为数不少的流通于本地的社区词,如选举方面的“泛滥军”、“泛绿军”、“政治秀”、“站台”、“扫票”、“造势”、“扫街”、“扫街拜票”、“固票”、“保送上垒”、“哭票”等。

以上通用于香港或澳门、台湾的“社区词”在大陆地区基本不用,而通行于大陆的“退休”、“离休”、“下海”、“铁饭碗”、“大锅饭”、“万元户”、”个体户”、“下岗”、“待业”、“五讲四美三热爱”、“合资企业”、“双肩挑”、“一头沉”、“扫黄”、“打黑”、“讲读唱传”、“红歌”等在香港、澳门和台湾也不通用。

语言学界已认识到同为现代汉语规范语言,在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之间存在社区差别。据“中国语言文字网”,由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汉语研究所、两岸语文词典大陆编委会、华侨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两岸四地’现代汉语对比研究学术研讨会”将于2013年11月在福建厦门举行。会议主题是“‘两岸四地’共同语的差异与融合”。会议主题的提出正是基于“‘两岸四地’共同语”在不同社区文化背景下存在的“差异”和“融合”的现状。

社区文化的差异使‘两岸四地’之间存在一定的语言差异,在开展普通话教学,编写普通话教材时必须考虑到这种差异,要“因地施教”,编写出切合香港、澳门等各自“社区语言”特点,更具有针对性的普通话教材。

二、“因材施教”――教材编写的人群针对性

普通话教材的针对性,还体现在应该针对教材使用者的专业特点、学习层次、学习普通话的用途和目的等方面。

1.针对文科生、理科生特点

目前高校“推普”工作在文科各专业力度较大,许多文科专业都开设了普通话课程。多数高校的理科专业尚未开设普通话课程,在理科学生中“推普”的气氛并不浓厚,理科生的普通话水平明显低于文科生。如重庆文理学院本科生(不包括艺体生)普通话水平测试成绩调查结果显示:“文科学生普通话水平普遍好于理科学生,体现出较强的文理科差异。”[5]P81

理科生和文科生普通话水平的差异不可忽视。为了全面提高理科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和语言素养,使他们在走向社会、进入职场时具备较强的沟通表达能力,应该开设普通话课程。目前一些高校为理科各专业开设了普通话课程,理科生也普遍认识到学习普通话的重要性。

给理科生开设普通话课程,应该注意教材编写的针对性。这种针对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要充分考虑到理科生普通话基础明显低于文科生的实际情况。二是教材的内容应该顾及理科专业特点,特别是训练语料应选择一些与理科学习相关的内容,而目前通行的普通话教材在语料选取,特别是朗读材料选取中表现出明显的“重文轻理”倾向。三是教材编写要强化实践教学的内容,简化和弱化理论教学内容,注重培养理科生的口语能力。

2.针对具体专业特点

普通话教材编写应具有专业针对性。如给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使用的普通话教材,既要注重语言理论教学,更要细化和深化发音的实践操练,综合训练学生在稿件播报、现场主持、主题演讲、即兴谈话等各种语言表达活动中的实践创新能力。

给师范教育生使用的普通话教材,要考虑到专业培养目标给学生设置的较高普通话等级要求,特别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将来要从事语文教育工作,他们的语言学理论水平和口语表达能力将成为他们走向社会、进入职场的基本职业素养。近二十年来师范院校为加强对师范生的普通话教育,按照教育部相关规定,增设了《教师口语》课程。《教师口语》教材的编写更要在专业针对性方面下工夫。1993年国家教委公布的《教师口语课程标准》确定《教师口语》由普通话训练、一般口语交际训练和教师职业口语训练三部分构成课程结构。在这三部分中,“普通话训练是基础、前提,它贯穿本课程的始终;一般口语交际是普通话训练的继续和深化,是教师职业口语训练的基础;教师职业口语是用标准或比较标准的普通话表达,是一般口语交际的提高和扩展。”[6]P49

当前,旅游专业的普通话课程也存在“教材问题突出”,现有教材大多针对普通话水平测试而编写,“体现旅游专业特色的,真正让学生在今后从事旅游行业中能经常运用的教材缺少。在教材的选择方面,……很少考虑从普通话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真正恰当的教材,难以适应旅游专业普通话教学的实际需要。”[7]P177

其实,不仅是旅游专业,公关、法律、医药卫生等各专业也都缺乏有针对性的普通话课程教材。

当前普通话课程教材明显滞后于“推普”形势的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现行教材多以《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和《普通话水平测试纲要》为纲领,教材编写目的、内容和框架都基本恪守“两纲”规定,教材雷同且缺乏新意和针对性。期待语言学界在推进语言本体研究的同时,加大对语言应用的研究,在普通话教材编写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改进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注释:

①田小林.香港社区词研究.语言科学,2004(3),20.

参考文献:

[1]方红珊.香港普通话教材研究[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4(4).

[2]杨秀明[J].优化语调――福建方言区高师普通话朗读教学探索[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2).

[3]李振中.基于“词汇教学核心论”的高师普通话教学新探析[J].教育探索,2012(9).

[4]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语言学名词CHINESE TERMS IN LINGUISTICS2011[M].商务印书馆,2011.

[5]谢华琳.提高理科大学生普通话水平的有效途径[J].黑龙江史志,2008(23).

普通话教学论文例9

在高校的教学安排中,大多都设置了普通话教程,为了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有的教师在授课中,课程设计比较宽泛,着重强调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也有的教师在教学中,仅根据教材内容进行讲解,很少进行拓展延伸。普通话教学应该既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也要重视学生的普通话练习。模块化教学着重将课程划分为具体的几个板块,具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之前也有文章讨论普通话教学中的模块化教学,但大多比较强调模块化本身的优势,而忽略在普通话教学中的应用。所以本篇文章将主要从三个方面:高校普通话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模块化教学的基本内涵以及模块化教学在高校普通话教学中的意义来谈一谈论模块化教学在高校普通话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

一、高校普通话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普及普通话是为了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加强文化传承与传播。在高校普通话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一方面是学生从思想上不重视普通话学科的学习。有的学生自认为平时用方言交流没有障碍,学习普通话的意义并不大。也有的学生自认为普通话讲的不错,在课堂上很少积极训练。还有的学生普通话讲得不好,很怕自己张口被同学笑话,越发不愿意进行练习。另一方面是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任务以及教学目标并不明确,课堂内容比较枯燥乏味,每堂课只是布置相应的作业让学生进行练习,而很少进行教学反思与改进。高校的学生都统一需要进行普通话考试,尤其是对于师范生而言,应该加强普通话课程的安排。也有的学校普通话上课人数较多,教师往往并不能顾及到每一个学生。而且高校的学生基本上来自不同的地域,每一个人的普通话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分清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不同,纠正方言语音,强化普通话的语音,才能够学好普通话。有的方言中是声调存在问题,而有的方言是韵母方面与普通话存在不同。例如在西南地区的方言中没有e,uo这两个韵母,读普通话时往往用韵母o来代替。也常常将后鼻韵母的字读成前韵母而产生歧义。

二、模块化教学的基本内涵

模块化教学将教学任务划分为具体的板块,明确各个阶段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计划。普通话学习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速成,而是需要学习基础的语言理论知识和进行大量的口语练习。模块化教学应该与普通话的学科发展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在普通话教学中运用模块化教学,能够提高普通话课堂的效率,改善学生学习普通话的情况。模板化教学在我国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发展,结合我国教学实践的具体情况,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符合学生学习的具体要求,不断地进行反思与改进。

三、模块化教学在高校普通话教学中的意义

(一)有利于明确教学目标,制定切实教学计划

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知识让学生按照考试要求进行备考。也有的教师将课堂内容根据考试的题型划分成各个板块,但是普通话学习并不能只局限于考试。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普通话的目标,提高学习普通话的意识。普通话水平不同的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普通话学习目标。根据教师教学内容所划分的不同板块,完成不同的学习任务。例如学习普通基础语言知识,要熟记声韵母的发音方法,朗读与表达要加强文本练习。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树立学习普通话的自信心,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普通话的学习对于习惯说方言的学生来讲还是有一定的y度,将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的划分成不同的板块,帮助学生逐渐增加学习的自信心,敢于张口讲普通话,乐于用普通话进行沟通交流。

(二)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循序渐进学习

普通话的学习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要纠正学生的发音缺陷,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增加学生普通话考试的通过率。按照模块进行普通话教学,可以划分为普通话基础知识、普通话与方言、朗读与语言表达、备考准备。让学生了解正确的发音方法、声调的五度标记法、声韵母的发音方法,明确普通话基础的知识。普通话的学习相比较其他学科而言,更加注重实践部分。学生应该根据自己普通话的具体情况,由易到难,由低到高,从词汇、语法、声调、声韵母、朗读语感、正常自由谈话,循序渐进地解决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按照一定的板块进行教学,将普通话学习化整为零,制定具体的步骤,符合学生学习的要求,提高学习普通话的积极性。普通话学习并不能只依靠课堂有限的时间,需要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加强练习,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普通话的理论知识属于最基础的语言知识,有的学生的普通话讲不好,并不是因为音调音色的问题,而是声母、韵母的发音存在问题,声母的发音方法包括发音时形成阻碍和克服阻碍的方式、声带的颤动的情况、气流的强弱等,每个声母的发音要领有所不同,韵母也是如此,掌握具体的发音要领,才能够吐字清晰。

(三)有利于拓展延伸,丰富课堂内容

普通话学习不能只注重考试资料,应该适当进行拓展延伸,丰富教学素材。一方面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与知识储备,在不同的模块中适当增加绕口令、优美诗歌短文。例如在讲普通话基础知识板块,声调是最常见也是在说话时最容易出错的地方。可以让学生进行与声调相关的绕口令练习―《梁木匠与梁瓦匠》:梁木匠,梁瓦匠,俩梁有事齐商量,梁木匠天亮晾衣裳,梁瓦匠天亮量高粱,梁木匠晾衣裳受了凉,梁瓦匠量高粱少了粮,梁瓦匠思量梁木匠受了凉,梁瓦匠量想梁瓦匠少了粮。并且应该进行材料内容的讲解,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富有感情的进行朗读。例如《白杨礼赞》、《故都的秋》、《背影》等素材,学生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之上能够更好地走进文本中,了解作者感情的起伏波动,运用恰当的语气与语调进行朗读。模块化教学另一方面教师应该了解学生普通话的具体的水平与能力,可以将学生划分不同层次的学习小组,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以及学习要求,具有针对性的改善学生的普通话情况。也可以划分为不同的普通话课堂模块,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展现自己的能力。例如普通话与方言板块,可以让来自不同地方的学生展示自己方言与普通话的不同与相同之处。模板化教学在普通话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普通话的积极性,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四、小结

在高校的普通话教学中,有些学生并不重视普通话的学习,往往在课堂上应付差事,认为普通话的学习特别简单,基本上不需要花费太多的心思。也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太认真计划课程内容,只选择与普通话考试相关的教学资源,而很少拓展延伸。之所以设置普通话科目,并不仅仅为了能够帮助高校学生通过普通话考试,而更重要的是为了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加强各民族各地域之间的联系与发展。模块化教学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之上,根据学科发展的要求,划分为具体各个不同层次的板块,帮助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进行学习。在高校的普通话教学中运用模块化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并跟着教师的教学步伐完成具体的教学任务;也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学生普通话的练习,促进学生逐步解决在普通话表达上所面临的问题;同时也有利于进行拓展延伸,丰富课堂内容。

参考文献:

[1]吕洪君,于宝证,解光军.基于模块模板的教学设计与教学策略[M].安徽: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5年.

普通话教学论文例10

一、理工科院校学生的普通话水平现状

推广普通话是我国语言文字工作的一项长期而重要的任务。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方言众多且相互之间差异很大,这既不利于人们的社会交往,更无法适应今天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对语言信息畅通传达的需求。今天的大学生都是受过严格的学校教育的,他们从小学、中学一直读到大学,由于教师普遍采用普通话进行授课,因此学生在获得了丰富知识的同时也接受了普通话的教育和熏陶。一般来说,中学毕业的学生,大多都能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进行交流,我们通常称之为地方普通话,就是“以标准普通话为学习的‘摹本’形成的、掺杂了方言成分的普通话,是一种不够标准的普通话”,实际就是普通话中介语。也就是说,进入大学的学生基本上处在普通话中介语阶段。根据国家语委《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数据显示:全国人口的53.06%会说普通话,从年龄结构看,15―20岁为70.12%,30―44岁为52.74%,45―59岁为40.59%,60―69岁为30.97%。从教育背景看,受过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教育的人口能说普通话的比例分别为56.08%、75.76%、86.77%。

二、影响学生普通话水平提高的因素

第一是学习的动机与态度。从影响语言学习的个体因素来看,语言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态度无疑是普通话学习过程中能否保持良好的自我发展态势的关键因素。如果普通话学习者能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态度,有意识地逐步放弃对方言的依赖,保持较高的普通话学习热情,通过连续性的学习是可以较快提高自己的普通话水平和语言素养的。

第二是所处文化环境。这包括两个方面,原来生活的方言区文化和现在生活的方言区文化。“不同的地方文化都在各地的方言中打下了自己的烙印”,每一个大学生都在其原来生活的方言文化区生活了十几年,这种影响在短时间内是难以消除的。另一方面,任何一个大学都处在某一方言文化区域内,学校所处地方的方言就成了强势语言,他们又会很自然地去模仿,希望融入这一区域的文化中。这些方言区文化,明显干扰了大学生普通话水平的提高。

第三是语言的负迁移。这也包括两种情况,母语的负迁移和目的语的负迁移。母语的负迁移是指将母语内的与目的语不相符的内容转移到目的语。目的语的负迁移“即由于学习者学的不对或学习不全面,目的语中的一个语言项目会对另一个项目产生影响而引起语内错误。这些错误是学习者根据现有的有限的目的语输入做出了错误的假设而产生的错误”。

三、提高学生普通话水平的对策

第一要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普通话的积极性。普通话作为我国全社会的标准语码,它已经成为全国共同使用的语言交际工具,占有主导地位。但是,“语言权威和语言使用者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对语言使用的态度上。前者总是试图约束或控制后者对语言的运用。他们制定出各种标准要使用者遵循,目的是有利于语言使用者更好地完成交际活动;但使用者在不少情况下似乎并不领情,他们对各种用心良苦的规范表现出置之不理的态度”。因此,我们首先要改变学生学习普通话的动机和态度,让他们重视学习普通话。

第二要营造良好的普通话学习环境。环境对语言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学习普通话仅有积极性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一个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普通话学习环境,学生的普通话中介语就会出现更多的负迁移现象甚至过早出现石化。

第三要扩大普通话的培训面和测试面。对学生进行普通话培训能更有针对性地纠正学生在普通话学习中出现的偏误,更快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一方面学校应加强普通话测试员的培养;另一方面可采用梯级培训模式,即聘请在普通话测试中通过一级甲等的学生,先期进行普及培训,再由教师测试员进行有针对性的测试前的强化培训。

第四要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在多年的普通话培训教学中,许多教师取得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根据语言学理论,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我们认为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应多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教学要有针对性。二是要加强口语训练,不能总是教师一言堂的讲理论。三是要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多向学生提供肯定的情感反馈,营造轻松的语言环境。

参考文献:

[1]张建强,陈建华.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理论基础[J].教学与管理,2006,(10)理论版.

[2][11]王磊,张颖.普通话中介语负迁移及应对策略[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3]张建强.“地方普通话”研究刍议[J].广西社会科学,2005,(7).

[4]肖劲松.普通话中介语的系统成因[J].南方论刊,2007,(4).

[5]刘华卿.邢台地方普通话语言特征分析[J].邢台师范高专学报,2002,(1).

[6]王群生,王彩豫.略论“带地方色彩的普通话”[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6).

[7]鲁健骥.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汉语学习的语音偏误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4,(3).

[8]邢福义.文化语言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

[9]武文杰,徐艳.中介语的产生及其应对策略[J].怀化学院学报,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