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新闻传播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2-12-20 02:02:09

新闻传播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例1

广播新闻的黄金节目时间段通常都是在早上时间,但是新闻通常都是一些领导指令性发言或者会议和强制性重点宣传任务,这些内容不但必须在早晨黄金时间段播出,而且篇幅时间长短和字数都有规定性的要求。广播新闻被自身传播特点所局限,无法像报纸一样以专版的形式来播出政务性和执行性的宣传任务,因此黄金时间段的新闻节目无法符合听众的兴奋点需求。

(二)收听特点造成的困境

广播新闻的听众通常都是一边做其他事情一边听广播新闻,听到自己感兴趣的新闻内容才转移注意力到广播新闻上,如果一直没有吸引听众注意的内容还有可能直接让听众关闭收音机。一些广播电台为了改变这样的现状,把黄金时间的新闻节目转移到硬新闻内容上,把精力集中在专题类型的广播节目中去,虽然这样能在一定程度上以一些优秀稿件扩大影响,但却无法从根本上真正有效解决问题。

(三)节目内容造成的困境

因为广播新闻的黄金时间段通常都是政务性和指令性或者工作性报道,难以针对社会关注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策划报道,所以广播新闻经常为了满足信息量的要求凑字数。

二、拓宽广播新闻传播新空间的基本方式和意义

(一)3G手机的广泛使用将增加新闻广播的移动受众

3G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让电信网络和广播网络融合成为新的发展趋势,让电信网络通过移动终端媒体进行传统广播新闻传播创造了技术支持条件。3G手机的广泛使用,让所有3G手机使用者不但成为试听信息的受众,也同时成为视听信息的来源,这也是未来新闻广播需要争取的移动受众群体。

(二)手机短信使广播节目的互动性增强

现阶段,广播节目利用手机短信互动参与节目已经不再陌生。和热线电话比较而言,手机短信让听众有更多机会参与节目。因为热线电话必须由主持人和听众直接沟通交流,通常一个节目主持人接听的电话有限,听众能不能真正参与节目的实际主导权力通常都被掌握在导播手中。相反手机短信却能够通过主持人的宣传组织,让听众针对特定的话题以短信的方式自由发言参与,让听众得到更多机会参与节目互动,由此大大地提升了广播节目的收听率。

(三)利用互联网延伸广播功能

互联网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新媒体平台,能够有效融合各种传统媒体特征,并且还可以综合运用各种传统媒体的优势传播方式,例如文字、图片、视频等。广播电台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网络广播,拓展新闻广播的功能,并且丰富节目内容和形式。因为利用互联网进行广播新闻业务,不但可以实现传统广播新闻的声音传播方式,而且还可以同时实现文字和图片信息的传播,改变传统广播新闻单一局限于声音传播的历史。更何况主持人还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节目预告,并且实现和听众更多方式的互动交流,这样无疑可以增强新闻广播的灵活性和趣味性。

三、拓展广播新闻新空间的具体策略

(一)准确传播定位,精心策划主题,创新传播形式

1.广播新闻的准确传播定位

广播新闻作为一种社会化程度相对而言比较高的传统媒体,在普通群众中具有并不低的传播影响力。新媒体时代的广播新闻应该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以新闻信息传播和政府为重的舆论宣传传播,而应该把实现舆论导向更深层次的同时,注意民情低落点作为传播诉求。只有更准确的传播定位,才能加深普通群众自我价值认同的同时,实现传播舆论的深层次引导。

2.精心策划广播新闻的报道主题

优秀的新闻作品通常都是以精心策划的报道主题作为基础。例如中央电台的《倾听新疆》大型“走转改”新闻报道,报道主题经过精心策划,定位于两年以来中央召开新疆工作座谈会以后,充分开发地区优势和潜力进行改革创新实现经济跨越发展的大好形势。这样经过精心策划的宏观报道主题,再进一步策划出围绕主题的系列微观主题,从地区经济发展的各个不同方面进行系列报道,更深层次地展现了新疆地区社会经济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融入新媒体,增强互动性,拓展传播受众规模

1.调整受众理念,变“听众”为“用户”

媒体不但应该了解分析传统听众在收听广播新闻方面的习惯和喜好,还应该把更多精力集中于了解分析参与广播新闻互动的广播新媒体用户的习惯和喜好。所以,广播新闻应该注重利用数据收集和分析,通过更准确的数据分析结果来科学调整受众理念,让广播新闻信息服务更加具有针对性,这样才能拓展传播受众规模。

2.重视增强广播新媒体的社交功能

新闻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并且能够持续引起用户的关注和讨论兴趣。

3.充分发挥广播新媒体独特的双向传播互动性优势

不但应该重视搜集,同时还应该注意选择,并且引导和鼓励广播新媒体的用户采取UGC(用户生成内容)方式提供更多新闻线索,经过广播新闻工作者的专业求证和编辑加工,再以更生动形象的广播新闻反馈回用户,这样才能让互动优势更加有效。

4.积极运用广播新媒体的融合功能

在广播新闻的声音传播基础上再合理融合文字和图片以及视频等多种传播方式,让广播新闻的传播呈现方式进一步立体化或者可视化,新闻报道的关联度也更加具有多维性,让广播新媒体用户能够全方位的获取广播新闻信息。

5.灵活面对广播新媒体渠道的多样化,反应要迅速及时

新媒体用户所在的地方,就是广播新闻工作所在的地方,还要善于及时运用具有强影响力的平台和渠道。同时更不能忽略对广播新闻媒体官网和官方应用的统一规划布局以及主持和采编、用户的个性化应用,这样才能形成集群,打造出具有多元关系的全新互动平台,最终创建出更具特色和影响力的广播新闻品牌。

(三)深入挖掘,叙事生动,以优质特色内容,提升传播内容品质

1.传递信息要快

利用广播新闻相对于其他媒体而言更加快速灵活的优势,以更快的速度传递更具时效性和现场感的新闻信息。特别是针对突发社会事件的新闻报道,新闻广播应该利用更加及时和权威的快速反应机制,多角度呈现事实真相。

2.新闻元素要深入挖掘典型性

新闻元素是整篇新闻报道的基础也是灵魂,只有恰到好处的新闻元素选择和运用,才能彰显新闻主题并且体现新闻报道的典型性。例如中央电台的《倾听贵州——夜访核桃坝村》大型新闻报道,这期广播新闻节目的报道主题,经过精心策划,准确定位于贵州县域经济因地制宜开发县域经济取得良好经济发展成效的具体方式方法。社会基层的新闻元素非常丰富,具体选择什么样的新闻元素用以叙述说理,选择什么样的新闻元素用以直命主题,需要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新闻工作者合理选择运用,深入挖掘新闻元素的典型性已经成为大多数新闻工作者的经验共识。

3.传播内容要实

新媒体平台的广泛应用相伴而生的是海量的新闻信息,但是这些海量信息也充斥着很多不完整信息甚至虚假不实信息。广播新闻要拓展传播新空间,就必须充分利用广播新闻单位的专业新闻鉴别能力和同行协同整合能力,对来自新媒体用户提供的各种新闻线索和内容及时求证,并回馈给用户事实真相,让用户在喧嚣的网络声音中听到广播新闻不同却真实的声音。

(四)新媒体时代广播新闻采编播从静态到动态的转变

1.传统广播新闻平台的播出形态应该积极适应新媒体发展需要

例如某地方新闻广播台除了早晚板块新闻以外,其他播出形态都是每半小时以12分钟的资讯信息和18分钟的延伸内容信息组成内容滚动推进,资讯信息体现了广播新闻的快速集纳优势特色,而延伸内容信息又体现了广播新闻内容的丰富和深度优势特色。

2.新闻信息的产出方式应该与时俱进融入新媒体

例如可以构建数据收集和分析的专业平台,为广播新闻拓展新媒体领域的空间发展提供技术性的支持。还可以通过构建融入新媒体的平台和渠道,转变传统的话语体系方式和新闻播报方式,让广播新闻的内容和风格更加让新媒体用户喜闻乐见,进而能够增强互动实现多次传播。

3.培养能够符合新媒体传播需要的广播新闻传播专业团队

这样的团队不但应该具有互联网传播思维观念,而且还应该具有能够有效融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专业能力。

新闻传播论文例2

在网络出现之前,传播方式主要是以传统的广播、报纸和电视为主,这些传播工具相对于网络而言,被称为传统媒体。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是单向性传播,由传媒主体将新闻传播给受众。这些媒体都有自己的局限,像广播电台,对于没有收音机的受众而言,丰富的信息资源形同虚设;报纸的新闻对于没有订阅报纸或者文盲而言也形同虚设。电视传播打破了这些局限,但也不能保证每个受众都能及时看到新闻,很多人因为学习和工作的原因错过了收看。互联网的产生,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传播局限,尤其是智能手机的出现。在人手一部的情况下,一些突发新闻有的作为新闻出现在手机上,有的作为朋友间的谈资被朋友间互相传播。和传统媒体的单向性传播相比,互联网还有互动的效果,一则新闻流传之后,被不同的人评论,加速了新闻的传播速度。网络传播的另一个特点是将广播的声音,报纸的文字和图片以及电视的视频这些特长都集中在一起,给人声图文并茂的特点,也加大了新闻的可信度。

(二)网络传播对新闻传播者的影响

传统的新闻传播者是由记者、主编和编辑组成,记者还分为文字和摄影两种。他们将采访来的新闻整理后交给编辑,经过核对无误才被刊登在报纸上,或在电视播出。而网络传播,常常是某个网民发现了有价值的新闻线索,用手机拍下照片,加上简单文字,用微博的形式发在自己的微博里,就这样通过不同的网站传播开来。随着时间的影响不断扩大,更多的人关注这件新闻,因而新闻不断被补充,从碎片式变成完整式。它不仅改变了传播生态,还改变了传统的传播人员的工作方式和内容。使传统的传播权利从专业机构下放到普通民众手里。除了对传播者的工作有冲击之外,网络传播对传统传播也有积极意义,一些事件突发现场,网民用手机或者相机拍成的重要资料常被电视台采用,增加了新闻的真实度,一些网民随手拍下的视频和图片资料在刑事案件或者治安管理方面还被当作重要证据使用。

(三)网络传播对受众的影响

网络传播对受众的最大影响是丰富了新闻内容,由于网民分布在不同的社会岗位,大到政府部门,小到公厕,社会的方方面面发生的事件都能被作为信息到网络上。无论是社会大事,还是生活小事,都能引起人们关注。在传播方式上,网络新闻不是主动地向受众推销,常常是受众根据自己的兴趣主动搜索而来,和自己有相同兴趣的人互相讨论。在传播效果方面,网络传播减弱了媒体舆论导向。传统媒体中的舆论主要由精英层掌握,一些专家学者对新闻的评论常常能左右舆论导向,受众只能随着专家的思想进行探讨。但网络传媒由于是互动性的,允许受众参与讨论,受众可以发表不同的意见看法,造成舆论导向向不同方向发展的效果。这样更加鼓舞了受众的参与,因而一件小事在舆论作用下,也会产生极大的社会反响。

二、网络新闻传播的失范现象

由于网络新闻具有比传统传媒受众多,影响大的特点,一些人为了达到被人关注的目的,就利用网络的传播进行造假,网络称之为“博眼球”。网络新闻传播失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虚假新闻、色情泛滥、侵犯个人隐私、误导舆论导向。

(一)虚假新闻

网络上的虚假新闻主要以明星“被死亡”、“创作新闻”为主。一些人为了提高自己的微博人气,喜欢危言耸听,将大家熟悉并喜爱的明星“死亡”信息拿来爆料,像大家熟悉的六小龄童、成龙已经在网络上“死过”好几次了。有些人由于很长时间没有看到这类明星的消息,突然爆料说他们因病去世,确实能引起大家的注意。2013年爆料的“六小龄童在浙江慈溪医院去世”,引起广大观众的关注,消息被大量转发。这样不仅戏弄了受众,也对明星极不尊重,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很大影响。也有一些假新闻是夸大其词,造成恐慌效果。2015年6月爆出的“僵尸肉”,原因是查获了一批国外进口的过期冷冻肉,但在网络上被说成“70后”、“80后”,弄得人人自危。还有一种新闻是利用社会热点事件,像前两年的女孩喂乞讨老人吃饭,看上去很感动人,后来发现这只是在表演,属于“创作新闻”。

(二)色情泛滥

一些网民利用网络传播低级趣味,喜欢在地铁、公交上拍下男人猥亵女性的视频,情侣间亲热的视频和图片上传,目的是揭露猥亵者,看上去充满正义感,其实长时间偷拍这样的视频并上传,自己也不高尚。也有一些人看见一些色情视频就唯恐天下不乱,进行转发,造成恶劣影响。2015年7月中旬发生的“优衣库试衣间”视频就是这样的恶意转发。一对男女在试衣间亲热属于不雅行为,但者和转发者更是不雅的制造者。

(三)侵犯个人隐私

网络上一旦出现一些不文明的行为,一些网友在谴责的同时,喜欢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深度挖掘。这种深度挖掘,如果用在对贪官的揭露上,还有正义感。但有些个人信息也被挖掘出来了,像2015年5月,成都女司机违章变道被打,结果发现女司机违章变道已经多次,因而女司机由开始的被同情转为被谴责。一些人随即进行人肉搜索,将她的家庭细节都曝光了。同样,在“优衣库试衣间”视频爆出后,男女主人公的个人隐私也被暴露。虽然他们的行为不当,但在这次事件中也是受害者,个人隐私被曝光对他们的生活和工作都会产生不利影响。(四)误导舆论导向这几年,我国有很多事件由于不断被暴露,形成一种错误的舆论导向。像我国屡次出现的老人跌倒后,别人好心扶一把,反而被老人讹诈,说对方是肇事者。这样就容易形成一种错误的导向,跌倒的老人如果和旁边的人发生争执,那都是老人想讹诈,在“碰瓷”!2013年12月,北京街头,一个老外骑车撞到一位中年妇女,拒不道歉还骂人。这段视频上传后,很多人在没了解事情经过的情况下,就主观地认为是中年妇女在“碰瓷”,在讹诈!一边倒地谴责中年妇女,后来才发现并非如此。2015年5月发生的“庆安枪击案”也是舆论导向偏颇的现象,警察开枪击毙了闹事者,引起了一系列猜测,上访、封口费、腐败案都被牵扯进来。这样的舆论导向偏颇也有积极意义,对我国一些单位的工作作风起到了监督作用。

新闻传播论文例3

二、现阶段公民参与时代的新闻传播媒介理论

现阶段公民参与下的新闻专业传播媒介仍然受传统新闻模式影响颇深,缺少一定的透明度,容易给社会大众造成一种感受错觉,对播放新闻的侧重点和真实性产生了一定的怀疑和不信任,如何将事情的真相在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的要求下,呈现给社会大众是当前需要了解和解决的问题。与此同时,随着全球信息技术和网络传播的快速发展,社会公众逐渐参与到监督和管理的行列中来,中国新媒体在传播的过程中也转变了自身的态度和观念,在这种发展环境下,中国媒体传播营造了一种积极主动自主的心态,及时向社会大众报道新闻事件,并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和监督氛围,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法制进程。随着网络信息的逐渐普及,智能高科技设备也成为了人们生活的必备品,这种快节奏的发展步伐,为公众发现社会问题以及违法行为、违背道德事件提供了一个便利的举报和监督平台,成为了现阶段公安机关收获关键线索的重要途径,近几年来,通过社会大众举报而发现的各种吸毒贩毒、腐败案件不在少数。同时通过相关的数据调查显示,民众通过互联网、新浪微博、论坛等方式来大范围地表达自身的看法和意见,从自身的感受和角度出发,具有一定的主观情感,素质教育水平参差不齐的网民也对当事人造成了一定的人身侵犯和语言攻击。从微博到网络的传统媒体传播行为,呈现了一面倒的恶性惩罚情况,我国相关的法律学者表示,这种恶性的人身攻击和透露隐私的行为,从各个方面显示了民众的道德底线和伦理意识。针对这种情况,我国相关机构也应当从实际角度出发,对恶性的网络舆论进行有效的管理,尽可能减少触犯法律的案件的发生,随后更应该将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落到实处,加大民众对法律知识的了解,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真正发挥法律的威慑作用。中国新闻在媒介管理现象中不遵守道德伦理的事件屡屡发生,只有避免社会大众媒介成为司法力量的反作用者,并最终沦落为屠宰伦理道德的工具,才能从根本上营造一个文明的社会大众监督环境。

三、我国公众参与下的新闻传播媒介研究结论

经济较为发达的西方国家,在新闻专业主义内容和媒介伦理理念方面一直以来都进行了深层次的研究,不同学派学者根据自身的理解发表了大规模数量的参考文献,对其有效数据和理念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在我国新闻界新闻专业主义以及媒介伦理观念的发展仍然处于发展阶段,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相对应的管理理念和模式并不成熟,西方的新闻专业主义以及媒介理念受到了中国老一辈专家的反对,从客观角度来说,这种管理方式与中国现实新闻发展也存在着些许差异,但是在公民参与时代新闻媒介理论需要这种西方主义知识进行积极融合,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中国新闻的公信力,根据自身的发展规律,为现阶段的中国新闻界提供一个自由的发展空间,并提高新闻价值的透明度和公平性,实现新闻媒介的有效传播,展现中国新闻传播媒体的魅力。由此我们不难发现,西方的新闻专业主义以及媒介伦理对中国整个公众监督工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方向,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维系了新闻传播与政府部门之间的紧密联系。

新闻传播论文例4

本文发现,网络新闻传播在一定的情况和条件下,可以独自设置不同于传统新闻媒体的新闻议程,如此次对“王志东事件”的报道;而网络传播确立独立议程的重要手段是设立新闻性专栏,给予特定新闻事件以突出的强调处理。这是网络新闻传播不同于其他新闻传播媒体的特殊手段。

本次调查对于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的网站在国内网络新闻传播的参与程度的描述,将会随着网络业界的发展而改变。报刊媒体与网络传播的紧密关联,主要因为国内网络传播目前还是以文字形式为主。

网络作为一个传递信息的平台,已经得到一致的公认。当这个信息平台用于新闻传播时,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它究竟是一个信息平台,还是一个新闻媒体?当它作为一个“中性”的信息平台传播新闻时,我们发现,它几乎等同于一张没有社论版的报纸。

网络传播在容量上的巨大优势,使它能将新闻传播活动由现实领域扩大到了“赛博”领域,并把分散的信息以网络特有的手段集中起来。但是,这基本还是一个量的扩大和位置的变化。网络传播并没有改变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则和方式。

是否有自己的“社评”,也许是区分一个“中性”网络平台和一个网络新闻媒体的标志。当一个网站在同一地址、同一平台上,既进行新闻传播活动,又进行其他商业交易活动时,网民和网站本身都面临如何处理诚信分裂的问题。

本文认为,网络平台和网络媒体应该是有区别的。

【关键词】互联网;新闻传播;媒体;新浪网

在网络方式崛起之前,我们已经有以文字形式为特征的纸介传媒、以音频形式为特征的广播传媒和以视频形式为特征的电视传媒存在;网络传播作为后来者和“新媒体”,对于新闻传播活动究竟产生什么作用和影响,其作用和影响比之传统的旧媒体有什么不同?研究者对此有许多宏观的分析和概括(雷跃捷,2001;闵大洪,1998;李希光,2000;郭良,1998;尼葛洛·庞帝,1997)。本文试图通过一个具体的个案分析,来观察网络传播方式,在中国大陆地区的传播环境下,对一个新闻事件是如何进行报道的,以及它在传播价值和传播功能方面能发挥什么作用?更确切地说,是希望从实际运作的角度,探寻网络新闻传播对中国受众有什么意义。

一、个案的选择

这里选择的个案是2001年6-7月间在中国IT业界发生的一件事情,我们把它称之为“王志东事件”。事情的经过如下:2001年6月3日,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互联网公司新浪(Sina)①突然宣布,其公司总裁、执行长(CEO)兼董事会董事王志东已经因个人原因辞去上述所有职务,新浪方面已经指派他人接任。新浪是全球最大的中文门户网站,在中国国内拥有大量用户和广泛的影响,历来是国内各类评比排名前茅的综合性互联网内容服务提供者。王志东作为新浪的创办者和主要管理者之一,近年来他的名字与新浪的发展和壮大联系在一起,在国内IT业界有很高的正面的知名度。因此,此消息一出立即引起强烈反响,国内一些最有影响的媒体立即对此事件展开报道;一些网站迅速推出专题栏目,在网上连续追踪事态进展。

有关此事件的网上报道,从6月4日开始。随着当事方双方——新浪网和王志东——的种种举动和反应,事态的变化一波三折。围绕着事件中的是是非非,网上论坛也展开讨论。进入7月以后,当事双方逐渐低调行事,不再对外披露内情,事件本身转趋平淡。到7月12日时,中国大陆地区一些重要网站的相关专题栏目报道基本停止更新②。北京于2001年7月13日成功地取得2008年夏季奥运会主办权后,中国公众的注意力相应转移,“王志东事件”不再是一个受关注的话题,暂时转入“休眠期”。

在一个特定的社会范围中,有些新闻事件的发生,会引起所有媒体的高度关注,相关报道的立场和价值标准也会基本一致;而另有一些事件则几乎完全不会引起媒体的任何报道兴趣。选择“王志东事件”作为研究主题的原因是,这是一个中国媒体和各类网站可能对之产生不同评价和做出不同反应的事件,这将便于观察和发现问题。

为了了解网络传播在此事件报道过程中的作用,我们选择了中国国内一些不同类别的、有代表性的媒体和网站。整个观察③通过对上述机构的网站的内容进行在线浏览和内容检索来实现。覆盖的时间跨度为:2001年6月4日至7月12日。入选的机构名单和简单的理由如下:

综合性新闻媒体网站:人民网、新华网、千龙网、东方网和大洋网。人民网和新华网是国内目前最具权威和最有影响的部级综合性新闻网站;后三家则为有强大媒体背景支持的地方性综合新闻网站,且分别地处北京、上海和广州这三个中国大陆地区网络最发达、网民最集中的城市。

IT业界网站:赛迪网、天极网④和硅谷动力。这三家专业网站都在业界有广泛影响,并且分别得到国内著名的专业报刊的支持⑤。

综合性日报:全国性日报有《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和《中国青年报》;地方性日报有《北京日报》、《解放日报》和《南方日报》。《人民日报》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日报,《经济日报》是全国最权威的经济类日报,《中国青年报》是中国机关报,面向全国发行,在国内青年读者中影响广泛⑥。三家地方性日报分属北京、上海和广东地方政府机关报,是地方性综合日报。

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全国性的选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网站和中央电视台网站。它们都是国家最大的和最权威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地方性的机构选择了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网站和北京电视台网站,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网站和上海电视台网站,广东人民广播电台网站和广东电视台网站。它们都是上述三地最主要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

中国大陆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四家网络公司所办的新浪、搜狐、网易和中华网网站也列为观察对象。

二、观察的结果与讨论

1.广播电台网站和电视台网站的边缘角色

由于是通过网站来观察各种网站和媒体的报道情况,因此那些没有在网上提供新闻文字内容、或者无法在线回溯阅读相关内容的前选传播机构,首先就被放弃了。被排除的机构全部是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它们是北京人民广播电台⑦、上海人民广播电台⑧、上海电视台⑨、广东电台⑩、广东电视台B11和中央电视台B12。能够进行网上报道情况回溯调查的前选广播电视机构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网站和北京电视台网站B13。

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在调查中显现出的这种结果,表明国内广播电视媒体与网络传播之间的隔离。上述6家广播电台和电视台虽然都有各自的网站,但是它们大都是作为本机构的推介窗口,而不是一个畅通和宽广的传播平台。北京、上海和广东三地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大都没有全面推进网络新闻传播B14,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国内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特点。

对网站内容进行回溯阅读,或者进行内容全文检索,是两种不同的调取网站过往内容的方式。前者是依某种固定的“版式”(如一期或一天为单位的整体方式)来取阅过往的传播内容;而后者则根据键入搜索引擎的主题词或关键词,提取数据库中的所有相关资料。在线回溯阅读,对于研究人员来说,不失为一种搜集资料的方式;但是对于普通网民,就不太方便。本次最终调查的两家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网站——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北京电视台,都可以对过往内容回溯阅读,但是它们都没有提供全文检索服务。B15

经调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网站的文字新闻主要来自本网站记者采写,本电台记者的供稿以及其他新闻媒体。由于广播稿件注重声音效果,转成视觉文字时通常需要重新加工,相应的技术和编辑方面的工作量都比较大。所以该网站上的文字新闻有些是独立采写制作的,与本电台播出的新闻节目不是严格的对应关系B16。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网站是近期发展比较快的部级重点新闻网站之一。其发展目标是在“组建中国网上广播航母”(杨贵明,2001)的过程中发挥关键性的带头作用。它的计划是:一、和其他中国顶级新闻媒体携手合作,二、综合全国各地广播台站信息资源,三、寻求跨领域的有资金、技术和资源优势的合作伙伴。其目前发展的榜样是人民网和新华网。(杨贵明,2001)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网站在此次“王志东事件”报道中,没有像人民网和新华网那样设立专题报道栏目,这当然可能是编辑方针的不同;但是作为一家大型媒体网站,它报道的8条相关消息全部是转载他人B17,显出原创信息能力方面稍有缺陷。

北京电视台网站上的文字新闻内容,来自本台播出电视新闻节目的文字稿和其他新闻媒体的稿件。该网站的文字新闻中,凡是没有注明站外来源的,基本都属本台的新闻节目。

B18作为新闻事件源发地点的一家主要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对于此事件的追踪和报道都比较关心。但是,它在网上的传播(目前主要以文字形式)和它传统的电视传播比较,哪一个影响力更大呢?本研究没有进一步地深入。

中国国内大多数电台、电视台网站,目前或者刚刚起步或者正在酝酿筹建。许多网站简单制作了一个主页,刊载一些本台介绍、播出时间表等资料;由于内容不多,更新不及时,几乎很少有浏览量,大多处于“休眠”状态。(吕晓红,2001,第49页)中国网络广播和网络电视的发展相对缓慢,一方面因为许多这类网站可能迫于财力、人力、物力限制,运行比较困难;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旧媒体”和“新媒体”各自优势对比的影响。从传播的特点来看,传统广播只占据了人的听觉,对人的其他感官和肢体活动是充分的解放;电视虽然占据了人的视觉、听觉,限定人的活动范围,但是对于人手是解放的。传统广播和电视的传播质量不会因为接受人群的膨胀而有所损害。而网络广播和网络电视传播,将至少限定受者的听的注意力、看的注意力和手的使用。中国互联网用户目前对互联网最不满意的地方依然是:速度太慢,收费太贵。(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01)网民在线收听广播或收看电视节目比以传统方式接收广播或电视节目,不仅要付出更多的代价,且接收质量较差。因此,在国内广播电台和电视台拥有比较优势的情况下,它们在网上内容传播方面的发展不可能很快。从国家发展计划的角度来看,中国广播电视科技事业在2001至2010年期间,网络传播产业发展目标的主要任务大体是:制定规划,技术攻关,站点设立和网上影视资源库建设B19。这基本是一种着眼于未来的基础框架构思。在未来的几年之内,中国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在网络传播方面可能依然只能发挥相对边缘的作用。

2.报刊与网络传播的关系

本调查发现,报刊媒体(包括其网络版)对于国内网络传播的价值在于,它们提供主要的原创性新闻信息。中国国内目前的网络新闻传播,依然以文字形式为主。这意味着,当国内媒体网站原创信息能力较弱的情况下,它们必然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报刊媒体提供文字稿件B20。国内媒体网站和各种传统新闻机构之间有相互转载稿件的协议B21,这使网站获取报刊的文字稿件非常便利;此外,根据中国的有关规定,各类商业网站的新闻内容必须由中国正式登记的新闻媒体或媒体网站提供B22,这样造成国内网站的新闻内容在主体上来自报刊媒体。

以人民网为例,它在其“新浪人事大变动”专题报道的子栏目“王志东去职”中,共刊发118条新闻报道。其中直接来自报刊媒体的消息和报道有79条B23,占该栏目总条数的67%B24。新浪网在其“王志东去职”专题报道中的子栏目“事态发展”中收录报道70条B25,其中直接转引自报刊媒体的消息和报道有25条B26;在另一个子栏目“报刊观点”中,收录2001年6月9日到7月10日期间各类相关报道和文章100篇,其中直接引自报刊媒体的文章83篇B27。

网络传播对报刊业的倚重还表现在,以个人身份为网站提供文章和帖子的重要作者,绝大部分是来自报刊媒体的记者编辑等人员,这种现象在商业门户网站和IT专业网站表现得比较突出B28。

报刊内容可以通过网络版形式登陆到互联网上。本次调查就是通过调阅各报的网络版了解相关的报道和内容。从总体上来看,在“王志东事件”报道过程中,报刊就个体而言,提供的相关报道数量并不多。这些内容在网络版上,保持着纸介报纸的编排框架,各类文章存留在原来的“报页”中间。这些报纸的网络版只是报纸纸介版部分内容的位移(不是全部信息内容的翻版,因为印刷版面语言在网上通常看不到)。网络版虽然使报纸的内容由纸面形式变成了数字化形式,但是其传播意图与纸介版是完全一样的。它针对和吸引的对象仍然是“本地读者”。而这些“本地读者”的特殊之处在于:他们阅报的方式是在线的。

报纸网络版与其母报的不同之处是它可以回溯阅读或可以进行在线内容检索。前面已经提到,这两种内容提取方式和方便程度有所不同。本次调查发现,报刊网络版的技术服务水平参差不同。有的报纸网络版既可以回溯阅读也能够全文检索,如《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北京日报》和《解放日报》;也有的则只能够通过点击“日历表”进行回溯阅读,如《南方日报》。回溯阅读也是一种检索-内容的服务方式,只是用户使用时受到的限制多一些。本次调查涉及的报纸也较少,很难推断全国报纸上网的整体技术应用水平。像《南方日报》这样的国内著名省级报纸目前还在采用这种技术方式B29,这在多大程度上具有代表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次调查的国内综合性媒体网站、商业门户和主要的IT专业网站,目前都已经能够提供全文内容检索服务。

网络版通常是报纸媒体的从属物。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的网站如果也基本囿于传播本台内容,那它们也可以归入“网络版”的范畴。它们所提供的信息的数量和内容更新的频次,难以满足那些地域特征比较淡化的“网络读者”的需要。作为单独的个体,它们的传播和影响范围都比较受局限。但是,这些媒体网上或网下的信息由综合性新闻网站和大型商业性网站汇总起来,进行“二次传播”,就可以扩大新闻报道内容的传播影响。

3.网络传播议程设置与“新闻专题”

“王志东事件”报道,在印刷传播领域受重视的程度,明显要低于它在网络传播领域的排位。最权威的全国大报《人民日报》(印刷版)对此事只字不报B30。《中国青年报》(印刷版)直属于中国,在全国青年民众中有广泛的影响。它只刊登了很少的几篇相关文章;这可能是其综合性大报的定位传统与受该事件新闻性冲击之间的一种折中。上海的《解放日报》的相关报道量也很小,它也是一张传统悠久的地区性综合性大报。只有全国性经济类大报《经济日报》,在大约40天内对此事件陆续发表了13篇本报报道文章。

报纸也因地域性特征不同,在此事件报道中显出差异。调查发现,《北京日报》对此事件表现出了比较明显的兴趣,它对于事件的跟踪程度和报道的数量水平都高于上海《解放日报》B31。而广东的《南方日报》和上海的《解放日报》在报道量上的明显差异B32,只能勉强用广东更关注IT业界的发展和变化来解释。确切的结论有待于更深入的研究。不过,地区性报纸之间的报道差别,清晰可见。

在本调查中,有关报刊都没有给予此事件特殊的重视和编辑处理,可见“王志东事件”在网下不是一个报道的焦点,但是它在网上却是一个十分热门的话题B33。不论是人民网等国内最重要的综合性媒体网站,还是新浪等国内最大的商业门户网站,还是赛迪网等国内著名的IT业网站,都特设了专题栏目,在短时间内汇集提供了大量的相关报道和资料,清楚地表明了它们对此议题的重视和强调。不同地域背景的综合性网站,在是否设立专题栏目的做法上也没有区别B34。这显示,国内网络新闻传播独自设定与传统媒体不同的新闻“议题”B35,已经成为事实。

需要提醒的是,网络传播单独设置新闻议题,目前可能只适于一些非政治性、非全局性的问题。“王志东事件”本身就是这样一个相对比较自由、没有什么限制的议题,所以媒体和网站可以“自行其事”。在这种前提下,网络传播者将它设定为重要事件,而传统媒体特别是综合性报刊则将它看作是普通事件。

网络传播凸显自设议题的重要手段,是设立“新闻专题”。所谓新闻专题是指网站编辑出于对某一个新闻事件或者某一新闻主题价值的判断,将相关信息挑选出来以后组合编排成一个整体,作为一个特设栏目在线驻留,供网民浏览阅读。这通常是对重要的、往往是正在发生和发展的新闻事件报道的一种网络编辑安排。当那些散布在不同媒体和网站中的各种消息在网上,以在线新闻专题的方式聚集和凸显处理以后,它们就不是一般的经济新闻或者时政新闻,而是成了重要的焦点新闻,在吸引阅读量,或强调传播者意图上,远远超过一般的、甚至重要的但未经组合的新闻。

网络传播者们在此次报道活动中,运用网络优势手段将大量的相关信息和材料汇集在一起,突出了他们在确定“王志东事件”作为一个网络新闻热门话题的议程设置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在本次调查中,设立“王志东事件”专题报道栏目的网站有:人民网、新华网、千龙网、东方网、大洋网、新浪网、搜狐网、网易、中华网、赛迪网、天极网、硅谷动力。它们是此次新闻事件报道内容的集汇中心。

本次调查涉及的媒体综合网站、商业门户网站和IT专业网站虽然都设立报道专栏,但是各专栏的编辑视角和侧重不同。有的以“王志东去职”为题,分设“事件进展”、“新浪立潮、“王志东观点”、“媒体点击”、“网络评论”以及“背景资料”等部分,综合性地介绍事件的变化和进程。也有的只强调事件的某个侧面,如“王志东VS新浪”,或“新浪股权之谜”,或“王志东重返新浪”等。这些在线特设专栏的编辑风格和特点分析不是本次研究的重点。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所有的网站没有一家以本机构的身份公开发表对此事的评论B36。换言之,它们在整个传播过程中,刊登了各种消息、评论和帖子,但是始终以一个客观的提供者和转播者的面目出现。虽然,事实的取舍、报道的角度、标题的拟定等,都蕴涵着传播者的立场和意图,但是当网站汇集了一定数量、来自多种来源的相关报道时,它报道的“偏颇性”比之单个的“源传播者”相对要小,它的客观性也更突出。网络传播的这种特点,使它主要发挥着“中性平台”的功能,尤其是当它本身并不直接参与评论的时候。事实上,国内所有新闻性网站此前也没有一家发展或推出过类似“本站社评”的发言方式,这次也没有任何突破。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作为“成熟”媒体的传统报刊在此次事件中也没有一家“站出来”发言。除了对硬消息的客观报道以外,几乎所有相关的报刊分析、评论和综述等文章,都是以个人署名的形式发表的。在所有报刊有关此事的新闻评论中,缺少一个品种,即以本报本刊身份发表的社论和社评。

社论在国内新闻界不是可以随便使用的新闻评论形式。它被认为是表明新闻媒体的政治面目的旗帜,是针对重大事件或问题发言的手段;不仅代表编辑部,还直接表达同级党委和政府的观点和立场(胡文龙等,1998,第213页)。国内新闻报道的这种惯例,导致各报在本次事件的报道中,不会以本报编辑部的身份,甚至同级政府的身份,来议论一家互联网公司的高层人事更迭。

上述惯例实际也导致报刊社论通常不能经常和定期地与读者见面,那种每天见报的“社级”评论(简称社评),目前在国内报刊上实际没有。这也造成媒体对一些事情或问题,特别是一些“不大不斜的议题,不发言不评论,使得在一些传播环境场中,有可能没有有影响的“声音”。

客观地报道新闻信息和有立场倾向地发表“社评”,是现代新闻媒体发展成熟的表现,也是媒体日常运转的基本方式。网络传播进入新闻传播领域,被人们笼统地称为是继报刊、广播电台和电视台之后的第四媒体。作为新闻媒体,它也面对如何处理“客观”和“主观”之间的矛盾问题。新浪在此次报道王志东去职问题时遇到的情况就是一个实例。

新浪网在此次事件报道中有一点做法与所有其他国内新闻性网站都不同。它在刊出的许多有关此次事件的报道的正文后尾都注明:“新浪科技登载该文并不意味着新浪网赞同其观点或描述”或者“新浪网转载该文并不意味着新浪网赞同文章中的观点或描述”的字样。这种做法显然是新浪在宣告其客观、公正和平衡的新闻刊载原则。

调查发现,在新浪王志东去职报道专栏中的两个子栏目“事态发展”和“报刊观点”中,在2001年6月7日到7月10日之间,共收录162条报道B37,其中注明上述声明的有138条,其中包括赞同新浪立场的报道,也包括支持王志东的报道。另有24条报道,共中包括“王志东举办新闻会并发表正式声明(全文)”(6月25日15:43新浪科技),竟没有注明“不代表新浪立潮的字样B38。还有新浪网转载的一些报刊的署名文章,也没有注明“不代表新浪”,而这些文章的内容的倾向性又很难使读者相信,它们代表新浪在发言B39。

从新浪对这一专栏中绝大部分报道的编辑处理情况推断,附加“说明”是一种编辑方式;但是这种处理似乎只在王志东事件报道中强调,而在新浪网的其他新闻报道和栏目中,我们没有发现这种“说明”的使用,呈现出任何规律性和原则性的特征B40。

标榜并执行“刊登但不等于赞同”的原则,是新闻媒体公正客观报道精神的体现。我们认为,新浪在王志东事件报道中之所以强调它,是因为新浪本身是事件的当事方之一,而与它的新闻报道原则没有太大的关系。事实上,根据国内现行的有关规定,新浪作为商业网站只能转播新闻;它对新闻的内容,理论上并不负有责任。作为新闻的转播者,它可能对新闻内容的放大、强调和编排施加影响,它可以挖掘出新闻中的新角度和容易被人们忽视的信息。但是,像新浪这样的商业网络公司,并不承担为社会采集和提供各种新闻信息的任务,也不承担“虽然不赞同但是仍然要刊登”各类消息的社会职责。因为,不论新浪自身如何定位,社会公众并不把它看作是新闻机构,不以新闻职业道德标准去衡量它的工作。采集和原创新闻的职能是在中国正式登记注册的新闻媒体所担当的。

新浪网每天转刊大量的(也有少量自撰的)新闻,但是没有人质问:它是否都赞同文中的观点和描述。新浪平时也没有不厌其烦地反复声明自己始终秉持客观传播的立常此次专门发出声明,主要是因为新浪在此事件中确有自己的立场,而新闻传播的一般惯例,又不允许它只在不赞成的文章后面贴上“声明”。它所能做的,只能是在所有相关文章的后面都附上“声明”,提醒读者仔细分辨思考。新浪的这种两难处境,反映出一个网络传播者和一个网络新闻媒体之间的区别。后者应该是一个能明确表达自己观点和立场,而又不妨碍客观报道各种新闻信息的传播者。事实上,在传统报纸的发展过程中,这一问题已经有了解决的办法:在新闻版上报道反映任何观点和立场的新闻,在社论版(栏)内阐明本报真正想说和想表达的观点和立常国内的网络传播者,首先是新闻媒体网站,目前似乎还没有对这两种不同功能的新闻传播活动进行思考,并尝试运作方面的界定和进行操作上的探索。

[page_break]

三、结束语

本次调查对于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的网站在国内网络新闻传播的参与程度的描述,将会随着网络业界的发展而改变。报刊媒体与网络传播的紧密关联,主要因为国内网络传播目前还是以文字形式为主。文字是网络传播最重要的形式之一,长于表达理性和抽象的思维内容。未来的网络传播中,文字形式将依然重要,但是随着网络传播技术的发展,网上文字内容的数量比重可能会比现在有所下降。

网络作为一个传递信息的平台,已经得到一致的公认。当这个信息平台用于新闻传播时,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它究竟是一个信息平台,还是一个新闻媒体?当它作为一个“中性”的信息平台运转时,我们发现,它几乎等同于一张没有社论版的报纸B41,上面有各种新闻、广告和服务内容,其中包括允许个人或机构自由发表看法的论坛(论坛编辑有删帖权)。不过在论坛上贴帖子(基本都是化名),通常属于个体行为,与过去国内大学中一些著名地点集中张贴大小字报的情况B42又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网络传播在容量上的巨大优势,使它能将新闻传播活动由现实领域扩大到了“赛博”领域,并把分散的信息以网络特有的手段集中起来。但是,这基本还是一个量的扩大和位置的变化。网络传播并没有改变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则和方式。由于国内网络新闻传播对于传统媒体无可选择的依赖,它也把传统媒体种种运转特征投射到网上。当国内传统媒体在一些重要问题上明确表达出立场和倾向时,网络传播的立场也是同样的明确和鲜明。将这种一致性视为是网上网下的“不约而同”也好,或者是“网上”对“网下”的跟从也好,从表现形态上都没有本质的不同。但是,当传统媒体或者“网下”对某一事件或问题“沉默”时,诸如遇到王志东事件这类非政治性非全局性的问题,目前国内的网络传播就只能充当一个“中性”的平台。

国内新闻界对于社论的习惯认识,导致传统媒体虽然有自己发言(有时也代表有关部门和政府机构)的形式,但是它发言的频率和评议的对象有限制。而国内的网络新闻传播机构还没有自己独立发言的形式,不论是政府媒体网站还是商业网站。

是否有自己的“社评”,也许是区分一个“中性”网络平台和一个网络新闻媒体的标志。当一个网站在同一网址、同一平台上,既进行新闻传播活动,又进行其他商业交易活动时,网民和网站本身都面临如何处理诚信分裂的问题。当商业网站的商业频道的经营利益与其新闻报道原则有冲突时,应当如何取舍呢?就公理而言,普通商业公司的行为受到市场和法规的约束,而商业性新闻媒体的行为,还要受到新闻工作基本原则的约束。

探索网络传播的运营模式,不但对于商业网站有意义,也与媒体网站有关。中国国内的新闻媒体正在由“事业单位”向商业实体转化的调整改制的过程中。国家媒体兴办的网站如何走出独立生存良性运转的道路,也是一个被广为关注的问题。就网络新闻传播来说,我们现在有网络版、媒体网站(指媒体主持具备新闻采编和权的网站)和网络平台(以国内商业门户网站为代表)三种类型,其中后两类的自身行业定位和社会职能方向尚不清晰。

本文认为,网络平台和网络媒体应该是有区别的。前者只做中,一切以商业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在传播信息时绝不像新闻媒体那样直接发言。后者则不但传递和报道各种新闻和信息,而且独立发言,以新闻传播的服务质量,以客观公正的独立见解,在受众中建立起诚信;它追求商业利益的最大化,必须以遵从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为前提。因此,网络平台是普通的商业公司,而商业化的网络媒体是特殊的商业公司。

王志东事件本身的是非,不是本调查关心的问题。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各方都公认,遵守“游戏规则”是最基本的。新浪自认为它是遵守规则的,但是它开始并不愿意这样简单明了地说出,而是强调王志东去职后引发的“难过”和“惋惜”。王志东也自称是遵守规则的,但是他并没有说明新浪怎么不遵守规则,也没有诉诸法律去讨回公道。现在,原来各执一词的双方,已经对此事十分低调,而国内各著名网站则或者将当时所开设的专栏收入“库”中,或者时不时地贴上一两条“相关”报道B43。不过,这些专栏早已失去了当初的热闹和点击率。网络传播者们在经过一番忙碌以后,彼此没有见出高下,也因为在本质上彼此都没有什么差别。类似的专栏每天还在网上不断地“生长”出来,如果能细致地考察它们出现和消退的过程,也许可以进一步检验本文前面所论及的情况。

在网络信息急速膨胀的今天,受众不仅需要信息,也寻求解释。他们不仅需要对有关国计民生的大事的解释,也需要对生活中稍微复杂一些、需要一些专业背景知识和理性思维的问题的分析和指引。中国正处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这种社会需求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在这种情况下,报刊业反思对于社论定义的传统理解,可能有助于改进行业操作方式,扩大传播影响;而网络传播思索独立发言的问题,可能会导致其行业的细分和职能的明确。

注释:

①有关新浪公司基本情况请参阅附录2。

②笔者2001年7月15日对一些国内主要网站的调查发现,从7月12日到15日之间,各网站对于王志东事件的报道都有比较大的停顿。一些网站从此不再更新相关专题栏目的内容,一些在7月15日以后还有相关的零星消息增添。下面是7月15日对部分网站调查的结果:

“首都在线”的“新浪网高层地震”专栏7月11日至15日没有更新。

人民网专栏7月12日15日没有更新。

新华网IT频道的相关专栏7月3日至15日没有更新内容。

千龙新闻网的专栏7月7日至15日没有更新内容。

搜狐网相关专栏7月11日至15日没有再更新内容。

网易的相关专栏7月11日至15日没有更新内容。。

东方网的相关专栏7月8日至15日没有更新内容

③整个“王志东事件”的发展进程中有几个比较关键的时间点。一、6月4日,新浪网宣布,王志东因个人原因辞职。二、6月8日中午,王志东在网上发表给网友的一封公开信;当天下午,新浪网高层在北京举行小型新闻媒体见面会,向新闻界重申王志东辞职的声明,并试图澄清各界对此事的猜疑。三、6月25日,半个多月不露面的王志东突然驱车重返新浪网北京办公室上班,并首次举行记者会,阐明他对新浪决定的立常四、同日,新浪网发表声明,明确终止王志东的新浪网公司总裁、首席执行长及董事会董事职务。五、6月26日,新浪高层再次举行记者会,澄清情况,回应王志东的言行。在上述各时间点上,当事双方——新浪网和王志东,或者单独或者相继采取行动,给予事件本身的发展增添了悬念和动力,刺激和吸引了媒体和社会的注意力。

④2001年4月18日,天极网和ChinaByte同时宣布,双方合并其在互联网方面的业务(参见(2001年04月19日)。

⑤赛迪网与《中国计算机报》、天极网与《电脑报》、硅谷动力与《互联网周刊》等国内著名IT报刊都有极密切的关系。

⑥根据中国互联网中心最新调查,国内4118%网民的年龄集中在18-24岁。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道”(2001/1)。

⑦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网站没有将其广播节目内容驻留在网上,也没有提供内容检索服务。

⑧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其网站只提供从当前日和一周内的回溯新闻内容。)

⑨上海电视台(其网站,只提供少量的近三天内的重要新闻提要,无法看到过往节目的文字内容,也没有提供内容回溯检索服务。)

⑩广东电台网站的文字新闻都只提供两周内的节目驻留,没有内容回溯检索。

B11广东电视台网站只驻留从当前日起两天之内的新闻,即只提供“昨天”和“前天”的文字新闻,因此无法回溯。其网站提供经主题词在线检询内容的服务,但经试验发现搜索引擎有故障,不工作。

B12调查期间,中央电视台网站“央视国际”因为内容检索发生故障不工作,无法回溯检索内容。该网站负责人介绍,中央电视台对此事陆续有报道,如对于新浪宣布王志东辞职的消息和6月25日王志东重返新浪北京办公室的情况都有播报,但是数量不大,也没有作为报道重点,没有在网站上设专栏。(根据笔者2001年7月27日对该网站的电话采访。)

B13参见“附录”表一。

B14事实上,北京、上海和广东三地省级广播电台网站的水平高于全国广播业的一般状况。上海电台提供网上收听的节目已经有30多个。参见吕晓红:《全国部分省市广播网络传播经验交流会综述》,《中国广播》,2001年第7期,第49页。

B15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网站采取驻留过往报道内容的方法,读者点击“更多”,可以看到该站以往的报道。例如,其IT新闻栏目,2001年8月1日时,在线保留了从2000年6月8日起的所有报道内容。回溯阅读北京电视台网站的文字新闻,可以通过点击过往日期,浏览旧日的报道。

B16根据笔者2001年7月30日对其编辑部的电话采访。

B17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网站“IT新闻”频道的相关报道有:2001年6月4日《新浪网首席执行官王志东辞职/首席运营官茅道林接任其位》(来源:新华网);6月6日《新浪网称正在与中华网洽谈并购事宜》(来源:人民网);6月7日《新浪新总裁亮相/裁员名单正在制订》(来源:《北京青年报》);6月21日《王志东新浪邮箱将在48小时内被取消》(来源:ChinaByte);6月23日《王志东欲回购新浪?》(来源:江南时报);6月26日《王志东会/四点声明否认辞职》(来源:ChinaByte);7月5日《新浪网与王志东新股权问题达成一致》(来源:千龙网);7月7日《王志东:有没有阴谋,要靠时间证明》(来源:人民网)。

B18根据7月30日笔者对该网站编辑部的电话采访。

北京电视台网站的相关报道有:《新浪网新总裁汪延:王志东不是‘下课’(6/514:14)》;《王志东并非主动辞职/美国律师事务所介入调查(6/2510:51)》;《专家分析:新浪可能走向分裂(6/2711:37)》;《姜丰年召开记者会谈新浪网高层人事变动(6/2711:58)》;《王志东出局也<双赢>/新浪省了3000万广告费(7/112:32)》,《新浪<网事>标志第一波互联网发展高潮远去(7/711:35)》。根据北京电视台网站编辑提到的判定标准,上述6条消息都是北京电视台播出的新闻。另外,2001年6月24日,北京电视台与北京市有线广播电视台正式合并,统一使用《北京电视台》台名,此后北京有线电视台的新闻报道,也视为北京电视台的传播活动。例如,北京有线台(BCTV-2)6月28日7点40分首播专题节目《新浪:你现在还好吗?》;(BCTV-1)次日(6月29日)中午12点、(BCTV-2)同日(6月29日)中午12点30分重播此节目。但是北京有线台的这类新闻报道都没有统计在内。)

B19“中国广播电视科技事业在2001至2010年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主要是抓紧指制定网上广播影视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组织各方力量对互联网传送影视节目进行技术攻关,加快广播影视网站和境外镜像站点建设,建立适合网上受众需求的广播影视网上播出体系,扩大广播影视在网络世界的发展空间和影响力”。引自张海涛(中国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副局长):《‘十五’期间至2010年我国广播影视科技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1年第1期,第9页。

B20邓炘炘:“从网络新闻传播看专业人才培养”,《网络传播与现代教育》,丁俊杰主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32页。

B21参见“中国新闻界网络媒体公约”,1999年4月15日通过。雷跃捷、辛欣:《网络新闻传播概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300-301页。

B22参见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信息产业部:“互联网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2000年11月7日,引自雷跃捷、辛欣“《网络新闻查概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315—317页。

B23自2001年6月4日到7月12日期间。

B24这个统计数字不包括那些直接来自通讯社的,或者报刊记者在其他网站上直接发表、后被人民网转刊的报道和文章。

B25自2001年6月7日至7月4日期间。

B26其中不包括来自通讯社、其他媒体和网站、“新浪科技”的报道,以及其他来源的内容。

B27此项统计未包括来自其他媒体、网站、“新浪科技”以及其他来源的报道。

B28国内新闻媒体网站的采编人员主要来自直接所依托的媒体;商业性网站有关IT业的报道和文章,很注重聘请“专栏作家”(基本上是同一批人)提供内容,这些专栏作家绝大部分来自报刊媒体,通常也是网站论坛中的活跃人员。参见新浪,搜狐,天极

B29《中国青年报》网络版(包括它依托的“中青在线”网络平台)因为内容检索引擎不工作,事实上调阅过往文章,也只能一天一天地回翻“报纸”。

B30《人民日报》(印刷版)从2001年6月4日到7月12日期间从未刊登任何涉及王志东或者新浪网高层人事变动的消息。

B31参见“附录”中的表六。

B32同上。

B33参见“附录”中表一至表六的内容。

B34地域接近性因素对这些网络传播者的影响,本研究不能精确地解释。但是根据常识,地域接近性因素应当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因为,除去东方网和大洋网以外,几乎所有被纳入本次观察的综合性媒体网站、商业门户网站和IT专业网站都以北京为活动的大本营,而王志东事件实际就发生在他们的身边。

B35此议题是指国内网络传播范围而言。事实上,中国对外海外传播的重点媒体和网站对此事的报道十分低调和轻描淡写。中国网方面表示,他们的传播定位是面向海外介绍中国,“王志东事件”只是一个公司内部的事情,所以没有倾注很大注意力,也没有设立专栏。(根据笔者2001年7月26日对中国网编辑部的电话采访。)

B36新浪网在有关王志东的专题中辟有子栏目“新浪观点”,主要通过问答形式新浪在事件中的一些基本意见,并不算是对事件的正面评论。

B37“事态发展”中有报道70条,其中8条图片报道没有附上新浪声明。“报刊观点”中有报道100条。

B38我们认为,这应属于编辑技术上的疏忽。新浪8月9日刊登一则王志东评说王峻涛辞职的报道,也没有加上“不代表新浪观点”的字眼。参见

B39例如《螳螂捕蝉黄雀在后Lycos与中华网会联姻吗?》(6月12日17:27中国经营报)techsinacomcn/i/c/70984shtml;《深圳特区报就<收购>报道向中华网致歉=(6月8日14:05,深圳特区报)/i/c/70436.shtml;《资本战胜技术新浪股票连续上涨》(6月8日01:12,北京晨报)/i/c/70316.shtml;《段永基张维迎评王志东事件:为中国IT业悲哀》(6月29日12:08,计算机世界)/i/c/73656.shtml;《<南方都市报>分析文章:台前幕后王志东=(6月28日13:46)/i/c/73471.shtml;《互联网门户六月惊变/路在何方谁人能解》(6月25日07:32,北京青年报)/i/c/72839.shtml等。

B40参见《王峻涛辞去my8848董事长‘专栏’。

新闻传播论文例5

在2002年的那次会议上就指出:“要尊重舆论宣传的规律,讲究舆论宣传的艺术,不断提高舆论引导的水平和效果”。[1]这是中国共产党历任主要领导人首次谈到“尊重舆论宣传的规律”。

这一次,他进一步明确为“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他关于新闻工作的论述,再现了马克思165年前表达的思想。1843年马克思写道:“要使报刊完成自己的使命,首先必须……承认它具有自己的内在规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版1卷397页)马克思后来关于党的报刊工作的论述,都是首先建立在尊重报刊规律的基础上的。

把坚持新闻工作党性原则的要求,建立在尊重新闻传播规律的基础上,这是他的“科学发展观”思想在党的新闻工作方面的体现。

五方面的“创新”要求

在提出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之后,紧接着提出五方面的创新要求:“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以此,造成这样一种整体情形:“使新闻宣传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创新观念。这个问题首先涉及我们以往关于“新闻、旧闻、不闻”思维定势。这是在“以阶级斗争为纲”时期的做法,当时有一定道理,但在中国纳入世界交往体系的当代信息社会,这种思维方式已经多次使得我方在与国际社会交往时处于被动局面,例如2003年SARS流行初期。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及时调整政策,信息公开,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抗击SARS的胜利。观念创新,首要解决的是“信息公开”这个新闻报道的基本前提。

创新内容。新闻是新近发生的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叙述,但是我们的一些传媒,所报事实不具有新闻价值是普遍现象,大家不爱看,如何谈及正确的导向?在历次关于新闻工作的论述中,一再强调“三贴近”,其实就是为了改变我们的报道内容,要求内容的新鲜和与公众心理的贴近。这不是个简单的方法问题,而是新闻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否真正转向为社会主义服务、人民服务的问题。“三贴近”的要求,为传媒找准新闻源头指示了方向,提供了丰富的源泉。

创新形式。新闻的表现形式应是多样的,生动的和富有创造性的。但是我们现在的报道形式,特别是会议和领导人活动的新闻报道,长期以来模式化,既体现不出事实的新闻价值,又面目可憎。2003年,在主持下,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的意见》,《意见》要求:报道不应把中央领导同志是否出席作为报道与否和报道规格的惟一标准,不应完全依照职务安排报纸版面和电视时段。但是,这个文件至今没有得到很好地贯彻。

创新方法。报道方法的单一和简单化,也是我们现在新闻工作遭到公众批评的方面之一。以前多次做过指示。其一,善于用事实说话。他要求:“紧密结合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和生产生活实际,善于用事实说话、用典型说话、用群众熟悉的语言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搞好宣传教育”。[2]其二,提高新闻的感召力。在视察报时,他要求:“提高新闻宣传的吸引力、感召力、战斗力。”[3]其三,注重改进文风。他要求“切实改进文风,写文章、搞报道都要言之有物、生动鲜活、言简意赅,切忌八股习气。”[1]

创新手段。这是关于新闻工作论述中最具吸引力的地方,各大众化报纸关于视察人民日报的报道,主题都在这个方面。当代的传媒已经呈现融合趋势,我们宣传方面的领导机关,有些思路依然是管理传统媒体的那一套。有些党政领导机关,以及相应的宣传部门,思想没有适应新的环境,不会利用网络与公众沟通,甚至把网络视为“添乱”的源头而加以整肃。我们必须跟上形势,善于采用最新的传播方式与群众建立密切的信息互动。同志在人民网与网友的对话,带头上网,他说:我是网民常看网。这体现了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对新闻和宣传手段创新的高度重视。

信息的权威、时效和透明度

基于创新观念这个首要的创新要求,在考察人民日报时强调:“第一时间权威信息,提高时效性,增强透明度,牢牢掌握新闻宣传工作的主动权。”这是总结这次汶川地震报道得出的经验。早在2002年1月的那次讲话中,他就提到“要密切关注国内外大事,善于捕捉信息,进一步增强宣传报道的敏锐性和时效性”。现在他更加明确地再次谈到这个问题。在党的历任主要领导人中,是首位正面强调新闻宣传时效性的人。时效,是新闻报道的基本特征,尊重新闻传播的时效,一定程度也就是尊重新闻规律的表现。

这方面,我们有过教训,例如1994年3月31日的“千岛湖事件”。这是一起恶性刑事案件,三个歹徒劫持了浙江千岛湖的一艘游船,洗劫了船上的32人(24位台湾游客,2位导游和6位船员)后,把他们全部闷死在舱底。由于我方习惯性地封锁消息,认为事情没有弄清楚前不能对外传播,不接受任何记者的采访(包括中国记者),因而台湾和香港媒体的报道均为猜测。正式渠道没有消息没有,小道消息横生。台湾当局因此宣布中断两岸的一切联系,演变成政治性质的。大约20天后新华社了关于事实真相的消息,的是真实情况,但是此前台湾和香港媒体关于这个事件的报道已经形成一种认识定势,许多人宁肯相信这些媒体的猜测,也不相信公布的真相,总认为中国官方隐瞒了什么,两岸关系因此紧张。此事件成了台湾统独消长的转折点,影响到后来很多年大陆的对台关系。

2000年9月8日乌鲁木齐废旧弹药爆炸事件,由于报道及时,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那天傍晚19时,一队运送废旧弹药的军车途经乌鲁木齐市区时发生意外连锁爆炸,死79人,伤369人,37辆车被毁。新华社于第二天清晨5时就了关于事故的消息,公布了初步的死伤数字,说明这是一次事故,没有“”的政治背景。先声夺人,世界各地的媒体关于这件事情的报道,基调与我们的报道差不多。尽管事故惨重,但是它毕竟是偶然事故,没有影响外商和旅游者到新疆的计划。事后王乐泉接见驻新疆的六家中央级传媒记者,感谢他们及时报道了新疆发生的这个事件。因为以前新疆发生的一些突发事件都不让报道,传闻很多而得不到证实,外界误认为新疆是个恐怖的地方,不敢来投资,不敢来旅游,使得新疆的经济难以发展起来。

我们经历了多次正反两面的经验和教训,由于多是局部的,处理这类突发事件信息的传统做法依然占据主导,直到2003年才开始从整体上意识到信息公开的意义。这次由党的主要领导人出面,以刚才发生的汶川地震报道来总结经验,意义重大。

当代信息社会中,信息与物质、能量同格。控制论创始人维纳和哲学家波普尔在20世纪奠定了物质、能量、信息三位一体的理论,彻底改变了原有世界的图景。物质描述了世界的实在性;能量描述了世界的运动性;信息描述了世界从反应、感觉到反应的特征。信息不是物质,不是能量,而是一种新的运动形式,它具有很大的左右世界的力量。因而,信息的及时、者的权威、信息的透明度,都会影响信息的运动方向,如何掌握信息的主动权,当今已经成为一种科学,不能再靠封闭环境中获得的那些局部的、手工业条件下的“经验”来管理现代信息传播了。

所以,“科学发展观”同样要在新闻传播领域中贯彻,按照传播规律办事才可能取胜。这是与时俱进的新思维,应当认真领会和贯彻。

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的三个步骤

如何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呢?除了信息的权威、及时和透明等可以直接看到的做法外,进一步论证了以下三个步骤:“认真研究新闻传播的现状和趋势,深入研究各类受众群体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加强舆情分析,主动设置议题,善于因势利导。”亲自提出研究新闻传播的现状和趋势、研究受众,这对于我国传播学的研究也是一种鼓舞。

这三个步骤依的讲话逻辑,即第一,对新闻传播的总体方向把握,需要建立在了解对内对外的传播环境、传媒媒介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上。这种宏观的把握,不能依靠简单的个人感觉,必须要有常年科学调查的机制,分析各种力量之间的变化,及时调整传播的重心和基调。党的主要领导人单独提出“研究新闻传播的现状和趋势”这样的问题,尚是首次。这说明,新闻传播这个领域已经成为世界格局变化的重要法码,我们不能掉以轻心了。

第二,把握了新闻传播的现状和发展趋之后,具体的操作就要考虑传播的对象了。因而,研究各类受众群体的心里特点和对信息的接受习惯,自然就提上了日程。提出研究受众,在党的历任主要领导人中,也是首次。此前只有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刘少奇在1956年提出过研究读者的问题。

新闻传播论文例6

二、语言艺术在新闻传播中的具体表现分析

语言艺术在新闻传播中的体现,根据新闻媒介的层次、特点不同,其具体的表现形式和效果也不尽相同,受到本文章篇幅的局限,不能对各个新闻媒介进行具体分析,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央视和上海东方卫视中语言艺术在新闻传播中的具体表现进行阐述。语言艺术在央视新闻传播中的具体体现:选取央视作为具体分析对象,主要是探讨语言艺术在新闻传播中表现出来的共性。我国媒体领域的主导者央视其在我国媒体界中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和作用,在其开始建立的过程中,秉承着以新闻类节目作为其重点,在这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如今央视已经塑造了几档颇具影响力的名牌实力栏目,其中就包括《新闻会客厅》、《央视论坛》、《每日国际观察》、《社会记录》、《法治在线》、《共同关注》等著名新闻类节目。通过对这些新闻栏目进行观察就会发现,之所以这些节目能够在这些年的播出传播过程中被受众所记住和认可,其在语言表现的过程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这些语言不仅能够为受众带来心理上的抚慰,而且也能够对现实的生活给予真实的揭露和反映,为受众带来智慧上和心理上的启发和共鸣。其中在《新闻会客厅》这档新闻栏目中,通过采用家庭式的演播室基本形式,在主持人白岩松和一到两位主要嘉宾进行平等、互动式的谈话,与当前国内外重大新闻事件中的人物进行交流,充分激发和尊重新闻中当事人的内心感受和重现真实的事件过程,为受众提供一个真实的、亲民的新闻媒体平台。在此过程中,语言的艺术性体现的淋漓尽致,如在谈论张艺谋眼中的中国印这期节目中,当主持人问到“在这种物欲横流、商业利益至上的电影制作过程中,您是靠什么来遵循您作为导演的本心的呢?”张导演回答:“是责任。”这简单的三个字却包含着无限的力量和内涵,能够对受众带来情感的共鸣和心灵的启发。语言艺术在上海东方卫视新闻传播中的具体体现:选取上海东方卫视作为具体分析对象,主要是探讨语言艺术在新闻传播中表现出来的个性。随着电视栏目的增加,各个卫视在方言类的节目中不仅为新闻的传播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而且也带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在东方卫视早期的方言类节目中主要是围绕周立波的壹周立波秀展开的,该节目能够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除了其周立波本人的诙谐幽默之外,其在节目过程中普通话夹杂着海派清口的语言特色更是为这期栏目增添了不少笑点和乐趣。在具体节目的传播过程中,首先会对该期要阐述的新闻内容做一个言简意赅的视频剪辑,随着节目进程的发展主持人会更加深入的对这些新闻内容进行讲解、提问,从而激发受众对这些新闻内容的兴趣,整个节目下来就好像是在生动有趣的讲述一个具有悬念的故事,与此同时加上主持人与受众之间的恰当互动,更加增添了语言艺术在该新闻传播中的表现力。

新闻传播论文例7

网络传播必须切实形成市场

网络传播兴起之前,图文电视在20世纪70~80年代曾经也被看好,但是最终失败了。具体原因当然有许多,例如制作和接入成本过高、当时的技术和用户的消费能力无法匹配等等。但根本的原因还是没有形成新闻消费的规模化市场。而没有市场的支持,再好的技术、再多的资本也难以带来利润。从这一历史教训中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当前的网络新闻传播,不仅是一种信息技术,更是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需要从市场的角度审视上网媒介的新闻传播。

网络传播并不是为商业的目的而开发的,但它的火爆却是因商业的应用而兴起的。随着PC机的普及,因特网和Netscape浏览器为规模化的网络传播铺平了道路,电信服务部门、计算机行业的公司首先借助这一新的传播形式进入媒介市场。传统媒介如果不上网,意味着很大一部分新闻受众和广告资源将被拉走,也许失去的东西会更多。于是各个媒介也纷纷上网,它们同样看中了网络上可能形成的新的新闻和娱乐的消费市场。然而,这种市场的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传统媒介不同于那些计算机行业公司和电信服务部门,上网了,不等于网络新闻传播就能成为一种成熟了的新媒体。在竞争的压力下,现在除了印刷媒介外,传统的电子声像媒介也在积极上网,尽管音频视频的播出技术还存在一些未解决的问题。

现在至少已有百家这类网上媒体因为经营不下去而消失了,当然新的媒体还在源源不断地蜂拥上网。其实,传统媒介的网络化生存还要走好一段路。如果不解决基本的经济上的投入产出问题,做到有所盈余,其生存始终是危险的。虽然有些关于网络新闻传播赢利的零星消息传来,但是至今传统媒介在网上的新闻传播网站,实际上还没有真正赢利的。现在已经不是最初的"跑马圈地"时期了,需要考虑十分现实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目前新闻网站生存和发展的现实问题

首先,一个明显的问题是,现有上网传统媒介的新闻网站尚没有建立成熟的市场运作模式。技术上,因特网原来不是为娱乐而设计的,音像传播远不能满足用户的要求,未来这方面的技术肯定会成功,但是何时成熟、成本多大,尚是未知数。即使非传统媒介的商业网站,其生存也处于相当的不确定中,目前尚没有找到最佳利用网络传播赢利的方式,而网络传播对网络商(包括上网媒介)来说,如果不能赢利,找不到挣钱的有效办法,再好的技术也不会有社会化的发展前途。

大众传播媒介的诞生和发展,与商业利益的驱动直接相关。上网的传统新闻媒介,即使有政治导向的目的,如果不把网络新闻传播同时也视为一种经济形态考虑,网站本身的存在,早晚会成问题。任何网站的建立和维持,并不像宣传的那样,损耗为零,它们存在着价值(内容、资本、人才、品牌、赢利能力等等),也存在着消耗(开支、竞争、设备折旧、观念老化、品牌退化、能力下降等等),网站的价值增长必须高于消耗损失。有些损耗是无形的,例如各个新闻网站大量重复性的服务模式和重复信息,将网络传播本身应有的较高的价值,分解得几乎没有了价值。每个新闻网站几乎都是这种重复的制造者,结果则是每个网站都为这种低质重复作出了百分之百的消耗。

第二,从用户的情况看,我国的普及率尽管近年增长速度很快,但底数太小,现在不过1.4%,远没有形成产业规模。即使普及率很高了,网络用户与传统媒介的受众还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即它的漂移性,很难抓住。去年底,世界网民人口已达到4.14亿。这个迅速增长着的数字,始终是吸引传统媒介和其他行业公司建立网站的动因。而现实却是:网上的用户群已经形成,但是消费市场并没有建立。这对已经建立的网站,特别对那些以新闻传播为主、而非以商业和生活服务为目的的网站来说,更是致命的打击。迫于竞争的压力,各个媒介不断地为自己的网站投入大量资金和人才,维护系统,更新升级硬件和软件,不断扩容,也许多少建立了一些网上的声誉,但是经济回报的匮乏,成为各传统媒介网站共同的难言之隐。

第三,网络广告的稳定和增长始终没有得到根本的保障。网络用户的漂移性,使得各个网站的广告收入很不稳定,上亿网民鼠标的点击声并不能自动变成数钱的声音。因为网民根本用不着依附于固定的网站,可以自由地在几乎无边际的网络中漫游。只有某些商业服务性网站,例如雅虎,有较为稳定的广告客户。网络广告与传统媒介的广告在垄断方面有些相似,美国位居前十位的网站,拥有全部网络广告的三分之二;排名前1300家的网站,控制了95%的广告。而其中新闻传播的网站则是凤毛麟角。

第四,已经形成的网络文化与网站的商业经营模式存在矛盾。网络最初是由各国政府资助而建立的自由的、免费的信息平台,从而很快培养了一种欣然接受的免费网络文化。现在建立的网站,包括传统媒介的网上新闻传播(个人兴趣型、影响很小的网站除外),如果只是为了宣传而赔钱,恐怕谁也负担不起。但是网上新闻传播要收费,首先要解决的是文化问题,其次还有技术问题。网络已是一个巨大的免费信息库,4亿网民已经吝啬成性,他们疯狂地使用着各个网站提供的免费电子邮件、免费下载软件、免费ICQ……,对于与网站性命交关的广告链接,就是懒得点击一下。有些网站动情地劝说使用收费邮件,但响应者寥寥。无论发明动画"旗帜广告",还是最近出现的"网上路演",能够吸引网民眼球的效果都不理想。如果靠向用户收费维持,也似乎不大可能做到。有的网站企图先让用户免费使用,培养兴趣后再收费;而一旦收费,点击率便迅速下降,最后不得不放弃收费。从商业角度看,早就应该明白这一点:广告传播永远不能期待受者的自觉。但是,上亿的网民这是一种无尽的诱惑,虽然前面已有不少牺牲者,但仍诱惑着更多的新网站扑向网络传播这个耀眼的光点。从长远看,网站早晚会取得成功,但是至少目前,尚没有完全有效的经验。

鉴于上述情形,如果把网络新闻传播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拷贝借鉴阶段、用户化阶段、网络原创阶段,那么现在的网上新闻传播尚处于由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的过渡,离网络新闻传播的原创阶段,距离尚远。建立新闻传播网站的消费市场,这是保证网上新闻传播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奋斗目标。

既然网上新闻传播同样需要广告的支持,那么,就要研究网上新闻传播吸引用户的特点。单纯强调点击率,如同单纯强调发行量一样,对于广告商的吸引力是有限的,现在美国每千次的点击率已经从早先的35~50美元降至2~5美元。而这点收入对网站来说微不足道。关键在于提高用户注意力的质量,即将点击率改变为网页浏览率,许多广告商已经把网页浏览率(包括浏览持续时间)作为投放广告的依据。这就要求新闻信息在时效、可靠、广泛、真实,以及易用、可得、交互和原创性等方面,即新闻的内容质量和使用质量,全面满足用户。我国的新闻网站大多只看重点击率,一些广告客户也单纯从点击率出发考虑广告的投放,这是不成熟的商业行为。特别当广告商已经变得精明起来时,我们的新闻网站若没有学会如何抓住网民的注意力,就可能失去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

关于新闻网站的发展思路

网络新闻传播将出现三种转变趋势:一,将大众传播的市场转变为细分的小众市场;二,将限于国内和地方的传播市场,至少部分地转向国际市场;三,从或然率的市场(即提供通用的大路货的市场)转向个性化的用户市场。在媒介经营方面,就媒介与广告客户的关系而言,一定意义上是媒介将受众出售给了广告客户。但在网络传播的条件下,网站向广告客户组装和批发用户的手段和规模都会发生变化。现在我们对此的研究和思想准备尚不足。

新闻传播论文例8

后一个阶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办报活动的时期。这一阶段也可以分成四个小阶段,即1950年至1957年建国初期的阶段,1957年至1966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阶段,1966年“”爆发至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前的阶段和1978年至今的阶段。建国初期的阶段共7年,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有步骤地进行了新闻事业的恢复和改造工作,二是建立起初具规模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体系。1957至1966年的阶段共9年,是新中国的新闻事业有较大发展的阶段。这一阶段,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发展的需要,报纸和广播电台大量增加,同时开办了电视事业。1966年至1978年的阶段共12年,其间,属于“”的那10年,新闻事业特别是其中的报刊出版事业,受到了很大的影响。通讯社广播电视事业,有一定的发展,但也远未达到应有的水平。1978年至今的这一阶段,近22年,则是中国新闻事业变化巨大,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报纸的种类和期发行量成倍增长,新闻媒体的总体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多品种,多特色,多功能,能够满足各种受众需求的新闻媒体体系。

这就是过去100年间,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简单的历史。概括地说,这一百年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历史,是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由近代化向现代化发展的历史,是中国人民由被剥夺了在新闻传播媒体上发言的权利到成为新闻传播媒体的主人的历史,是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由单一的媒体向多媒体发展的历史。

回顾中国新闻传播事业100年来的历史进程,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一、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

以报纸为例,世纪初的1901年只有125家,1912年,受国民临时政府成立的影响,发展到250家。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时,报纸总数是628家。到1949年南京国民政府的前夕,国统区的报纸只有1024家(注1)。新中国成立后,改变了原来的报业架构,建立了以中国共产党各级党报为主的报业体系。1950年全国专区以上报纸的总数为179家(注2)。此后,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逐年递增,1960年一度达到1274家(注3)。“”中,报纸的出版受到极大影响。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又重新恢复。此后20年,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增长势头。80年代初期出现了第一个高潮,1985年的全国报纸总数达到2191家。90年代初期出现了第二个高潮,1995年的全国报纸总数一度达到过2202家。此后,经过适度调整,到2000年基本上稳定在2053家左右。只用了100年的时间,中国报纸的总数即由125家增加到2053家,增加了16.4倍。20世纪初的那些报纸印数极少,1901年全国125家报纸的总印数,不超过10万份,而新中国成立以后出版的报纸的印数动辄以亿计,1950年为8亿份,1999年为300亿份(注4),是1901年全国报纸印数的30万倍。

广播事业发展的速度,也是惊人的。中国的广播事业始于1923年,在1928年至1949年的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广播事业主要在一些较大的城市内发展。整个国统区1937年共有广播电台78座,总发射电力100多千瓦,收音机拥有量约20万部。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对旧广播事业的改造,广播事业完全由国家经营,1950年全国共有广播电台65座,到1999年,全国共有广播电台298座,县台1287座,中短波发射台和转播台740座,收音机拥有量近3亿部,人口覆盖率达到90.35%注5。其中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每天用43种语言广播211个小时,听众已经遍布全世界。

电视事业的发展更为迅速。中国从1958年起开始兴办电视,1978年全国电视台只有32座,社会电视机拥有量300万台。到1999年,经过整合,电视台集中为368座,而全国电视覆盖率则达到了总人口的91.95%,电视的受众接近11亿,其中有线电视的受众为8000万注6。仅仅20年的时间,电视台就增加了12倍,电视机的拥有量就增加了107倍,电视的人口覆盖率就增加了近10倍,这样的速度,不仅在历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上也是十分罕见的。

通讯社事业的发展幅度也很大。中国人自办的通讯社起始于1904年,到1947年,全国共有各类通讯社647家,除了办的中央通讯社和共产党办的红色中华通讯社(新华通讯社的前身)外,多数通讯社的规模都很小。新中国成立后,通讯社一律由国家经营,保留下来的只有新华社和中国新闻社两家。在50年代以来的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两家通讯社发展的速度都很快。50年代初期,新华通讯社只有国内6个总分社,28个分社,工作人员仅2000来人。经过50年的努力,现在的新华社已经拥有32个国内分社,48个支社和记者站,在世界9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有5个总分社和101个分社,用户超过5000户,日发稿量超过200万字,另外还办有35种报刊,工作人员超过8000人,已经跻身于世界四大通讯社的行列。

一个世纪以来的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就是以如此高的速度发展起来的。这一高速度,到这个世纪的最后20年,发展到了极致。

二、科技的含量越来越高。

过去的一个世纪,是新闻传播事业飞速发展的一个世纪,也是新闻传播事业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传播的技术和手段越来越现代化的一个世纪。这个世纪的初期,新闻传播媒体只有一种,即报纸。20年明的,通过无线电波传送声音的技术,促进了广播事业的发展。30年明的,通过无线电波和导线传送声音和图像的技术,促进了电视事业的发展。60年明的,通过电脑联网实现高容量信息流快速交互式传递的技术,促进了互联网事业的发展。后几种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引进,使得新闻传播媒体,由传统的报纸一种,发展成多种。出现了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和互联网等多种媒体并存的局面。

这一进程,是在加速度的状态下完成的。印刷报纸从雕板印刷,发展到用平板印刷机印刷,用了1000多年。而由有线电报发展到无线电报,由无线电报发展到无线电广播,由无线电广播发展到电视,由电视发展到网络和电子报刊,却只用了不到30年的时间。由只有报纸一种新闻媒体,发展到4种新闻媒体,仅仅用了不到100年的时间,就全部完成了。

广播、电视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影响,已经昭昭在人耳目。互联网由于

相对晚出,刚刚引起人们的重视,但其发展势头的迅猛,已经说是锐不可当。作为一种全新的互动式的信息载体,作为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正在深刻影响着全人类的生活和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

在互联网技术闯进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前后,其他传统的新闻媒体也大量引进最新的科学技术,来改造旧的设备,增加传播手段的科技含量。不少报纸已经告别了铅与火,告别了纸和笔,实行激光照排,实行电脑拼版、传版,实行胶印、彩印,实现了整个编辑部工作的电脑联网化。80年代中期以后,不少报纸和电视台普遍利用卫星接收文稿、照片和图片,利用卫星进行电视转播。到这个世纪末,全国利用卫星传送的电视频道已达到41个。与此同时,不少媒体还引进了数码传送技术,实行新闻摄影的数码化,广播制作、传输、播出的数码化,电视后期制作和演播的数码化。

科技含量增加的结果,使新闻传播媒体的信息量越来越多,越来越快,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随之提高。时至今日,新闻传播媒体已经成为全国应用高新科学技术最为快速有效的部门之一。

三、和各个时期的社会政治生活始终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新闻传播事业是社会上层建筑设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每日每时都在迅速全面地反映着作为经济的集中体现的社会政治生活,并和后者保持着相依相存的紧密联系。

从20世纪的最初几年开始,中国政治舞台上的各个阶级各个政党各个政治团体和各派政治力量,都无不和报纸保持着密切的关系。

最先叱咤于20世纪中国报坛的,是资产阶级的维新派和民主革命派。这两派的领导人都十分重视办报,都不讳言他们所办报纸的政治倾向,甚至公开承认他们所办的报纸,就是他们自己的“党报”。

民国成立以后,受临时约法保护公民言论出版自由的影响,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办报热潮,其中绝大部分都是资产阶级政党报纸。在野的政党和政客们办报,掌权的封建军阀也办报。

北洋政府统治时期也是这样。国会内的各个政治派系,北洋系统内的直系奉系皖系等各路军阀,分疆而治的各个地方实力派,都办有自己的报纸,为自己作鼓吹。有人对当时的情况作过这样的描述:“每一次政局变动,同时就有一大批报纸连带倒坍,但是过了几时,又有一批新的日报出现在大栅栏的报摊上了。”注7

统治时期,当局十分注意利用报纸为自己的各项活动造势。为自己的内外政策作宣传,不仅中央和地方各级省市党部办报,政府各部门办报,各级部队系统办报,连复兴社之类的特务组织也办报。

新中国成立以后,关闭了有帝国主义侵略者背景的报纸和系统的报纸。通过公私合营等方式,对少数民办的报纸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建立起了在中国共产党集中领导下,由各级党委机关报、部队报、行业报、民众团体报和派报共同组成的社会主义报业体系。这些报纸在党的领导下,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真实性的原则和实事求是的原则,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宣传纪律,当好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不论古今中外,新闻传播与政治的关系,历来十分密切。新闻传播制度向来都是政治制度的一环。但像中国近百年来的新闻传播事业这样,如此密切地和各时期的政治保持着联系,在世界新闻传播史上,也是比较突出的。

四、和各时期的社会经济辅车相依同步发展。

过去100年来,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经营管理,是和各时期的社会经济紧密联系,同步发展的。

世纪初的一段时期,各资产阶级政党各派军阀政客和各地方实力派主办的报纸,这些报纸大多有公款支持,旨在为各自所属的小集团的利益服务,不计盈亏,不注意经营管理。比较重视经营管理的是一些老牌的商业报纸,但受当时经济的影响,经营的效果并不理想。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和稍后的一段时期,受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的影响,一些老牌的商业报纸才有了较大的发展。其中的代表是《申》、《新》两报。《申报》一度销达15万份,《新闻报》一度销达20万份,是当时发行量最大的两家报纸。《申报》还在上海市中心区自建了五层楼高的馆舍,购置了当时最先进的印刷设备,增出了不少附属刊物,兴办了大量社会文化事业,使《申报》的业务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报社的声望和影响空前提高。在《申报》的带动下,狄楚青在上海办的《时报》,邵飘萍在北京办的《京报》,胡政之等在天津办的《大公报》,也都在经营管理上有所创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与此同时,在当时新闻出版事业最发达的城市上海,还出现了由史量才投资的包括《申报》、《新闻报》和天津《庸报》在内的报业集团;和由张竹平牵头的,包括《时事新报》、《大陆报》、《大晚报》和申时电讯社在内的“四社”集团。这一段时期,是旧中国的民营报纸经营成绩卓著和经济效益最好的一段时期。

新中国成立初期,报纸的经营管理问题,曾经引起过主管部门的重视。为了解决全国公营和民营报纸的经营亏损问题,新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曾经召开过一个全国报纸经理会议,通过了一个《关于报纸经营的决议》,规定全国报纸都必须实行“企业化”的经营方针。

“一五”以后,全国的经济纳入计划经济的轨道,报纸的经营管理也按计划经济的模式运作。经费按主管部门核定的预算,逐月或逐季拨付,统由国库开支。量入为出,没有多少回旋的余地。这种情况,一直维持到改革开放以前。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执行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情况有了很大的变化。按照马克思早就提出的新闻媒体既有上层建筑的性质,同时也有经济基础的性质的观点,新闻传播事业正被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轨道,实行企业化管理。使新闻媒体既是党和人民的喉舌,也是一个个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随着观念上的变化,在新闻传播行业内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已经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多品种,多特色的媒体结构。以报纸为例,既有日报,也有早报、午报、晚报;既有各级党和政府部门的机关报,也有行业报、专业报、都市报、农村报和经济、法制、科教文卫及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报纸。力图全面地满足不同职业不同文化层次受众的需要。

由于实行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空前繁荣,营销两旺。广告的需求大增。从1979年起,各种媒体纷纷刊播广告。当年各新闻媒体的广告收入即达1500万元。此后,逐年递增。1980年为1.1亿元,1990年为25亿元,1998年为259亿元注8。进入2000年后,发展更快,仅前6个月就达282亿元注9。广告的收入使媒体的经济效益逐年递增,截至1999年,全国已经有33家报纸的广告收入过亿元,其中收入最高的,年广告收入近10亿元注10。电视台由于拥有世界上最多的电视受众,广告的收入增加得更快,仅中央电视台一个台1997年的广告收入即达42亿元。丰厚的广告收入和多种经营的收入,使各种新闻媒体的经济实力倍增。不少媒体逐年减少来自国库的拨款,不少媒体已经完全实现经费自给剐挛攀乱档姆⒄菇肓肆夹匝贰?/P>

为了发挥群体的优势,加强新闻传播媒体的现代

化经营,1996年起,还出现了全国第一个报业集团。截至2000年10月中旬止,全国已经有了16个报业集团。这种报业集团不同于以追逐利润为惟一目标的资本主义报业集团,而是在产业属性之外,兼有国家属性、政治属性、时代属性,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报业集团。

近20年来的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经营管理的发展,不仅发展了新闻传播事业自身,也使得由多种新闻传播媒体组成的新闻信息产业,成为中国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新闻工作者的队伍越来越壮大,新闻工作者的素质越来越提高。

20世纪的最初几年,全国新闻工作者只有区区几百人。经过民国初年时期、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和统治时期三个阶段近50年的发展,全国新闻工作者的总数,增加到了几千人。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人民新闻事业的建立,新闻工作者队伍也迅速扩大。但直到60年代初,全国新闻工作者的总数也还只有1万人左右注11。

新闻工作者队伍的迅速扩大,是改革开放以来近20年间的事。随着这一时期新闻传播事业的全面发展,新闻工作者的人数急剧增加。1985年陡增到103223人注12。到1999年,全国新闻工作者的人数已经达到了空前的55万人注13。是建国初期的55倍,是本世纪初期的600多倍。

新闻工作者的社会地位和文化素质也有了相应的提高。20世纪初期,中国新闻工作者的社会地位和各方面的素质普遍偏低。当时的情况是“全国社会优秀分子大都醉心科举,无人肯从事于新闻事业……各埠访员,尤鲜高贵”注14。梁启超、于右任等人的报刊政论活动,黄远生、邵飘萍等人的新闻采访活动,提高了新闻工作者的社会地位,但新闻工作者的整体素质仍然不高。

建国以后,强调政治家办报,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素质,受到高度重视。在此基础上,文化素质也有所提高。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新闻工作者的比重,逐年递增。

在提高新闻工作者队伍的整体素质方面,新闻教育事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中国的新闻教育起始于20世纪的第二个10年,到本世纪中叶,曾经先后在50多所大专院校设立新闻系或专业,但培养出来的学生人数很少,累计不超过1000人。建国初期,新闻教育有所发展,但进度不大。新闻教育的大发展,是改革开放以来的20年间的事。1978年全国只有不到10所大学有新闻系,在校学生只有五六百人。经过20年的不断发展,截至2000年9月,全国设有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高等学校已超过60所,大学新闻专业点已超过100个。此外,还在高等学校和社科院研究生院设立了新闻传播学硕士点40个,新闻学和传播学博士点8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在校的各类学生接近1万人。充分发挥了新闻人才摇篮的作用。

与此同时,新闻学和传播学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截至1999年,除高等学校外,全国还有200家左右新闻研究机构和新闻研究社团,40多家公开发行的新闻专业期刊,累计出版的新闻传播学专著达2000多种注15。对新闻人才的培养和新闻事业的发展,都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在新的世纪之交的时刻,回顾过去一百年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中国的新闻工作者深受鼓舞,也深感责任的重大。

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是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同步的。随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前进,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正面临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到下一个世纪的50年代,中国不仅将发展成为一个经济上的大国和强国,也将发展成为一个新闻传播事业的大国和强国。在可以预见的这一段时间内,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在党的领导下,将继续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继续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继续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和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继续按照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完成由单一的功能和角色向多种功能和多角色的转变,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发展道路阔步前进。

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任重而道远,中国的新闻工作者应该加倍的努力。

注:

(1)以上所引数字,统见方汉奇主编的《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2000年9月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2)据中央人民政府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字,见1953年9月29日《人民日报》。

(3)见《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485页,1990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版。

(4)见1999年年9月22日《光明日报》所刊《中国记协负责人答本报记者问》。

(5)(6)见1999年9月16日《中华新闻报》及2000年9月28日《新闻出版报》。

(7)张静庐《中国的新闻纸》64页,1928年上海光华书局出版。

(8)见1993年11月30日、1995年3月24日《人民日报》,1993年1月21日、1998年11月27日《光明日报》。

(9)见2000年8月7日《人民政协报》。

(10)见2000年9月25日《新闻出版报》。

(11)(13)见1999年9月22日《光明日报》所刊《中国记协负责人答本报记者问》。

新闻传播论文例9

从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背景和整体趋势上来看,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的颁布和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社会对学科、专业社会服务能力的要求将进一步提高。2013年6月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下发“关于加强高校新闻传播院系师资队伍建设,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教高〔2013〕7号)。教育部、决定联合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要求相关高校不断深化高等新闻传播教育综合改革、提高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质量,其中要求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提高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因此这将对本院新闻传播学专业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2、新疆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

由于受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新疆的教育文化事业与内地发达省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新闻传播学相关专业在新疆起步较晚,相关的探讨和科研论文较少。然而,新疆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契机中得到了高速的发展,社会发展需要大量的新闻传播类人才,在人才数量与质量上需求在不断地提高,促使疆内个别高校从单一的新闻学专业发展到各个高校都开设了新闻传媒的相关专业。此外,由于疆外人才流入新疆的少,促使新闻传播人才培养需要自给自足,2012年国家学科分类整改后新疆高校陆续开设了新专业,为新疆人才培养和储备提供条件,促使新疆传媒人才的全面发展。

3、学生学习方式变化的需要

在素质教育的指引下,学校加强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网络化发展的基础上,学生的学习方式较以前的专业而言有了较大的变化,学生知识来源的多样化促使教师教学方法的变化,新闻传播学专业侧重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改进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各种实践的机会,在新闻传播学专业中实践教学既包括了教学大纲任务中的实验、实训、课程设计、课程论文、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还包括学生社团、各类培训、考证考级、自主实践、学科竞赛与科技活动、社会实践、顶岗实习等。在以上提到的大量实践教学中,除了课堂上的实验、实训等教学任务是可以被学校或相关机构量化的之外,本专业大量需要教师跟进的课外实践环节是不被大家所熟知的,这些新的教与学的关系对实践课教师提出了要求。

二、学校新闻传播学专业发展现状

1、新闻传播学专业师资力量薄弱

学校新闻传播学专业的专职教师中,青年教师比例大,职称低。专业的实践教学和管理人员均是兼职的,也没有参加过实践教学方面的系统进修。本院新闻传播学专业近年来在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管理体制、实践课程的建设以及教学内容、方法、手段、评价标准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但往往忽略了教师能力培养在改革过程中的得与失,提升教师实践教学的能力,使其能及时发现实践性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努力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丰富实践教学的内涵,从而提升教学效果。由于专业发展需要,教师的教学任务相对较重,加之学校地理位置偏远,交通成本较高,知识更新相对较慢,在不影响教学工作的同时,如何提升专业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2、学校实践教学环境情况

近年来,在办学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学院设法筹措资金,先后投入近300万元用于购买专业仪器设备,同时,组织力量积极申报自治区及部级的实验室建设项目。由本专业申报的采编技术实验室成功获批2010年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实验室建设项目,2013年底,专业装备总值660多万,为本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为提高人才培养的适用性,学院还加强了与本地媒体的沟通与合作。2006年以来,先后与伊犁州、农四师、伊宁市的7家媒体以及霍城县广电局、霍尔果斯广电局等9家县级媒体建立了合作关系,目前这21家媒体均为本专业实习基地,是学院拥有专业实习基地最多的非师范类专业。通过专业实习基地这一平台的搭建,为专业学生见习、实习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使这一专业人才的培养比较能适应本地媒体的实际需求,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提高,进一步扩大了该专业的社会影响,加强了该专业与地方媒体的沟通与合作。

三、提高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路径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活动的两个侧面,也是许多高校教学活动周期中密不可分的两个重要环节,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将要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目前高校培养的本科人才和专科人才,主要是应用型人才,作为适应新时期高校教育需求的实践教学的教师,尤其要注意自身能力的培养。

1、加强对青年教师培养的组织保障

在大学教育中,不同学校应根据自身发展,对教师有不同的培养要求,教学型教师、教学科研型教师、科研型教师,同一学校对不同类型的青年教师应有不同的培养方法。我国高校普遍比较重视教师的学历教育,国家教育部门对学校的评定以教师学历比例为主要标准之一,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学历教育也以理论教育为主,缺乏对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提升的相关政策。学院这一专业实践教学的教师除了学历教育和自我提升之外,鲜有机会参与进修培训,而实践教学的信息更新较快,因此国家应该将学历提高与进修培训相结合,提供一些专业的培训机会;再者,由于一些实践教学得不到政策保障致使一些年轻教师在选择研究方向时,不愿意选择实践性课程,多选择理论课,作为考核实践课教师的条件,国家应该有相应的政策将教师实践教学工作的成绩考虑其中,特别是在教师晋升职称、年终考核、评优工作等方面提供保障。

2、健全青年教师实践教学的交流平台

新疆传媒人才较为缺乏,因此教学实习基地平台搭建较快,但由于缺乏资金和政策扶持,参与实践教学的青年教师与实习基地的指导教师缺乏及时的沟通,致使一些实践教学信息落后。教育实习平台在满足学生实习的同时,应该也是学校与实习单位搭建的交流平台。其次,学校地处偏远,是伊犁地区唯一的一所高校,与外界的交流相对封闭,师生外出成本较高,教育部门和学校应该多创造和提供一些交流平台和机会,并提供一定的经费保障,从而提高师生创作的积极性。

3、构建激励性的教师评估体系

由于大学里存在不同类型的教师,针对所教授实践课程的手段不同,评价体系应有一定的变化。针对新闻传播学发展的步伐,青年教师考核的标准也应不断变化。学校教务处针对新闻传播专业的相关评估体系也多是借用数理化等理科评估体系,缺乏科学的专业评估体系。这一专业在实践教学中,除了实验课程教学、寒暑假见习、专业实习三级实践教学体系外,增加了课外创作环节。学生自主创作的作品可以通过一些实践平台得以展示,但教师的指导工作并未得到认可,也没有相应的认定标准,致使教师的积极性不高。要通过制定一定的奖励、鼓励政策提高教师的积极性,教师积极性与学生积极性的有机结合,实现教学过程与结果的有机统一,实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良性互动。

新闻传播论文例10

二、新媒体语境下体育新闻传播的新特点

1、传播主体以竞技体育为主

竞技体育的形式颇具现场感,以其紧张的情景、悬念的“剧情”、壮观的场面收到观众的偏爱,因此成为媒体关注的重点。作为体育新闻传播的主体内容,竞技体育充斥着当下的各种体育报纸、电视、广播和网络。对于全民健身和学校体育相关内容的报道少之又少,例如,《体坛周报》作为举足轻重的市场化的纸质体育新闻传播媒体,已经完全没有对上述方面的报道。电视、网络视频等拥有现场视觉效果的媒介,对竞技体育更是付诸了更多的重视。以付费体育频道的兴起为例,如网球、乒乓球、足球、高尔夫球、围棋等与竞技体育相关内容的付费体育频道的顺利开办和运行正验证了这一点。

2、体育新闻传播的方式进一步丰富

随着体育新闻传播媒介的进一步融合,其传播方式愈加丰富多样。一方面,社会群体的多样化使得新闻媒介呈现向不同层次延展。对于传统观众来说,电视依旧是首要的媒介选择。而对于受到新媒介影响的年龄结构较低的年轻人、知识层次较高的知识分子和收入水平高的人群,他们更乐于选择非传统媒体,如网络媒体、手机新闻客户端、微信等。另一方面,由于媒体数量的增加造成媒体间竞争的加剧,媒体选择采用更新颖的新闻传播方式来吸引受众。通过在体育现场直播中加入网络在线互动、现场连线、微信留言交流等内容,能够使受众更近距离的参与到节目中来;通过在网络视听节目中加入网友留言提问、相关内容专题链接等内容,能够使读者从不同层次了解感兴趣的内容。这些新颖的传播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电视节目不能重复观赏缺憾的同时,还具有加深表达效果、拓宽表达范围的作用。

3、体育新闻传播中更重视娱乐精神

随着全球媒介发展越来越重视娱乐精神的大背景下,体育新闻的娱乐化日益突出。出于商业目的,娱乐作为大众的兴趣点成为商家盯准的突破口,在体育媒体竞争激烈的今天被广泛重视。此外,由于体育赛事本身具有较强的趣味性、生动性、开放性和戏剧性,体育新闻娱乐化是大势所趋。当今的体育新闻不再是国家荣辱的传道者,它成为一种娱乐方式融入到人类的生活中来。无论是赛场内的专业赛事还是赛场外的体育明星趣谈,统统都被大众所接纳并追捧。在报道体育节目时,媒体更加注重故事性和趣味性,在激烈赛事中闪现的“花絮”新闻成为赛事消遣小菜,既放松了观众的情绪,又使体育报道更加亲民化、立体化。

4、交互式的传播形式愈加普遍

媒体传统的受众往往指的是听众、观众、读者等信息接收者,是信息传播链的终点。随着新兴媒体的发展,受众概念已经完全被颠覆。由于新兴媒体具有交互的特点,以往的受众群体既可以通过在线评论的方式参与到节目中去,又可以通过博客留言等方式为节目提出反馈信息,显然他们也成为了信息的发送者。这种交互式的方式得到了大众的积极认可。在新的媒体时代的信息链条中,传统受众拥有了更多的自,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更直接的与媒体进行联系。

三、新媒体语境下体育新闻传播的新路径

1、紧密结合现代化技术是必然选择

体育新闻传播的发展依赖于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现代化技术的进步是体育新闻传播得以进一步繁荣的基石。当今,各类媒体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计算机应用技术、数字化技术、信息技术等现代化技术为体育新闻传播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使体育新闻传播不断变革,以更加丰富的表现形式、不断强化的报道深度、逐渐拓宽的报到广度为体育爱好者提供着更优质的新闻体验。这些现代化的技术为体育传播媒体和受众群体之间搭建了一座沟通的桥梁,使体育新闻传播呈现多元化发展的同时,拉近了受众群体与媒体的距离。

2、逐渐树立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理念

愈发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受众———作为体育新闻媒体商业利益的源泉,越来越受到体育新闻媒体的重视。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理念逐渐成为体育新闻媒体的核心价值观。体育新闻传播链中的主体一改往日的以传播者为权威,转变成传播者仅仅作为信息的采集、制作和者的角色。受众亦从往日的被动接受信息,转变为拥有信息的选择权,甚至是信息的权的角色,与传播者位于了体育新闻传播链条的平行位置。在信息技术革新和全球信息一体化的进程中,以受众为中心的新的体育新闻传受平台逐步形成。这个平台更加重视受众的观点、更加关注受众的需求,更为需要受众的态度。以受众为中心、以满足大众需要为目的的传播理念逐步深入。

3、体育新闻传播的市场化进一步深入

市场化作为一把双刃剑,影响着体育和媒体产业。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体育新闻传播的市场化用它的两只手调控着我国体育新闻传播的发展。一方面,由于商业压力的作怪,新闻失去了应有的真实。近几年,有关足球俱乐部由于商业利益而去把控媒体,报到出夸张、偏颇的新闻来,造成了运动员与记者之间矛盾的紧张关系。如此下去,恶心循环使得体育新闻传播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另一方面,体育在全球的商业化发展影响着与媒体、政治和金融机构有关的利益,使得体育新闻传播收到全球范围内的重视。体育报道可以通过为国家政策进行辩论去影响市场营销领域;还可以通过其固有的文化力量去影响国家及地区认同。此外,随着体育新闻传播行业的从业记者数量的增加,为我国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随着体育新闻传播产业的影响力加强,对于新闻公正的呼唤也更为急切,体育新闻传播的市场化对新闻传播是一个伦理方面的挑战。

4、体育新闻传播的跨媒体时代已来临

信息技术的革新使各种媒体不断发展和繁荣,各种新兴媒体也不断涌现。媒体间相互碰撞、相互融合是新时期媒体发展的新趋势。纸媒、电视、网络媒体、新媒体等各类媒体的跨界联合与资源共享开启了体育新闻传播跨媒体时代的大门。以网易为例,其在2008年奥运之际实现了与3家全球顶级资讯供应商、国内外多达100家媒体合作,形成了各界、各类、各国媒体联合的跨媒体矩阵。随后,各种媒体争前恐后发展跨界战略合作实现了共赢。体育新闻传播的跨媒体时代已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