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中美文化差异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2-06-11 02:30:09

中美文化差异论文

中美文化差异论文例1

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性格、思维方式等的总模式,是一个社会的整个生活方式,一个民族的全部活动方式。它为一个语言社会的全体成员所共有,也为这个语言社会所独有。文化既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虽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及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正变得越来越像个“地球村”,中美两国间的文化交流也日趋频繁,但是中美文化差异依然存在。

一、中美文化差异现象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和历史的沉淀,而在地球另一端的美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却只有200多年的历史。中美之间的文化差异是巨大的,它是两国人民交流和理解的障碍和鸿沟。中美之间的文化差异是复杂而多面的。

(一)文化观念的差异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历来主张尊卑有别,长幼有序,也就是说,凡事都要遵循一定的规矩,并受到等级观念的制约。例如,晚辈见到长辈为表尊重要主动打招呼;学生要尊敬老师。而美国文化主要承袭了基督教中的新教思想,等级观念淡薄。美国人更注重个人权益,追求人人平等,没有辈份间过多的礼节。子女对父母、学生对教师都直呼其名,子女可以与父母争论问题.或提出自己个性主张。

在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中,人情占很重要的地位。人情在中国社会中有其一定的社会结构性,人情与面子是相互联系的,讲情面的人会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地回报别人的情谊。因此,在中国文化中.自我评价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及互相交往的情谊中建立和实现的。中国人强调家族及阶级层次。中华文化崇尚集体主义。人们之间相互信赖,团结合作,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矛盾时,集体利益总被放在首位。在衡量个人行为时,往往是以道德为准则,注重和谐、群体利益的维护,这与美国文化截然不同。美国人崇尚个人自由,强调个人潜力的发挥,个人目标的实现及个人利益的追求,信奉法律至上。在美国,人与人之间多为互利关系,表现出人情较为淡漠,但却十分重视个人利益和自由,个人自我意识较强。

(二)思维方式的差异

思维方式是社会文化的产物,受到生产方式、历史传统、哲学思想及语言文学等方面的综合影响。受不同文化背景制约的中美两国人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中国人偏向综合性思维.强调整体优先,采用从整体到部分的思维方式,如表达顺序时,要由大地方到小地方,即国家一省一市一区一街一号;表达时间是按年一月一日的顺序。美国人则偏好分析性思维,强调部分的优先,在表达空间顺序时与中国相反,由小地方到大地方,时间的表达也由小到大。

(三)风俗习惯的差异

在社会风俗习惯方面,中美双方也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以中美文化对待不同动物的态度为例,在大多数的中国习惯语中,“狗”这个字都是贬义的,例如“狗仗人势”、“狐朋狗党”、“狼心狗肺”等等;然而在美国文化中则完全相反,他们认为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这种态度也体现在习惯语中,例如“Youarealuckydog”意思就是你真幸运。同样地,在谈及“猫头鹰”时也是如此,英语习惯语中有这样一句话“aswiseasanowl”(像猫头鹰一样聪明)表明在美国文化中把其当成智慧的象征:然而,中国文化对待它的态度却截然相反,由于猫头鹰长得十分奇怪,叫声又很难听,因而古时迷信的人称其为“恶呜”,说听见夜猫子叫不吉利,至今还留下了“夜猫子进宅,无事不来”等迷信传说。

(四)宗教信仰的差异

宗教信仰也是中美文化差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佛教传人中国的这2000多个春夏秋冬里,其思想根深蒂固地影响着中国人。更深深地植入到中国文化之中,对中国的语言词汇产生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其中相当一部分的成语都是与佛教有关的,例如“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五蕴皆空”,“半路出家”,“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等等,这些词语如果单单从字面上来译成英语的话。会让美国人无法理解。同样的,作为美国的主流宗教,基督教也深刻地植入到了美国文化之中,“绝大多数美国人相信的是犹太教和基督教所共有的上帝”,“1991年盖洛普民意调查显示,有一半美国人相信上帝大约在一万年前创造了人。”因此,在美国文化中,“上帝”(God)这个字代替了“佛”在中国的意义,一些习语和谚语也与这个上帝有关.如“Godsendsfortunetofools”(傻人有傻福),“Godblessyou”(愿上帝保佑你)!

(五)非言语交际的差异

中美非言语交际也有很大差异。首先,在中国,我们不善于用肢体动作来表达人与人之间的友好与亲近,例如拥抱、亲吻。而在美国文化里,父母和儿女之问、兄弟姐妹之间、好友之间,从小到大都没有问断过拥抱和亲吻。其次,在美国,当人们相互交流时,互相注视着对方的眼腈是~件十分重要的事.有句话说:“Nevertrustapersonwhocan’tlookyouintheeyes”(永远不要相信一个不敢看着你跟睛的人)。但是在中国却不需如此,甚至一些中国人为了表达他们的谦虚或尊敬而故意避免注视着对方的眼睛。再次,中关两国人民对于各自的空间距离都有着不同的要求。多数美国人在交谈时都不愿意离得太近,总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在电梯、公交车或火车上,中国人可以容忍互不相识的人拥挤在一起,而美国人却无法忍受这样的身体接触.因此在对个人空间的要求上面.中国人要比美国人小得多。不仅如此。文化差异也体现在学校里.中国学生通常必须站起来回答老师的问题以示尊重.而美国学生一般都坐着。

二、中美文化差异形成的原因

中美之间的文化差异现象,其原因也是各自不同,纷繁复杂的。究其根源,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历史和地理条件的影响

中华民族生活在广阔的内陆土地上。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内陆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使得古代中国人的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农业经济条件下人的生活规律基本上按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方式劳动,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养成了中国人特有的万物有限.有限寓于无限的哲学思辨观念,强调了群体问的和谐。美国人的祖先源自欧洲沿海国家和地区,航海业的发展使他们相信人的力量,崇尚发挥个性,勇于探险,富于挑战。他们讲究速度与效率,精于计算,不满足于现状。他们抵达北美大陆后,成为了第一批开拓者。

自然条件的恶劣、气候的多变和印地安人的骚扰使他们随时应付各种挑战,于是人和环境常处于一种相峙、对抗状态,也需要他们高度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培养了他们征服自然和改造世界的信念,是一种“海洋文化”的转型。中国文化基于农业社会,这种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等级社会,强调等级与和谐;而美国不完全依赖于农业,他们对工商业的依赖较大,这些产业对个人特征的要求更高,所以与此相适应,美国人的思维取向是个人式的,与中国人人际式的取向不同。

(二)传统思想的影响

中国文化是建立在儒家思想上的内陆文化,主张简约、和谐、中庸、对称与平衡。孔子主张“允执其中”“过犹不及”。朱熹称:“中者,不偏不倚也,庸者,平常也。”“中庸之道”是孔子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成了后人的一个道德准则,是调节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则。鲁迅曾举过一个例子,若一个人嫌房子太暗,要开天窗,其他人是一定要反对的,但他若要把屋顶掀掉,其他人便会劝他开个天窗了,这便是所谓的“中庸之道”。中国人所崇尚的中庸之道在于人际关系中要适当地调节与折衷,务求在不损害基本原则的前提下,使自己和别人都过得去,不至于造成群体内部的激烈对抗以致破裂,而无论是进取还是退缩,要有节度。合乎中庸,不走极端。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中国人的这种中庸与平和又在一定程度养成了一种惰性,过度沉溺于“和稀泥”,缺乏创新意识与进取精神。由于受儒教和道教思想的影响,在思维方式上中国人以辩证思维和整体思维为主要特征,具有经验综合性特点,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主张建立一种以集体主义为主要特征的社会。美国文化是建立在古希腊传统之上的海洋文化,在思维方式上以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思维和分析思维为特征,强调个人特性和自由。是一种以个人主义为主的社会。美国人不太接受中间调和,是则是,非则非,喜欢标新立异。美国传统中则贯穿了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信念,他们为了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永远愿意进行创新,渴望寻求解决老问题的新办法,也愿意迁移,接受新的工作,进行冒险,而这也正是很多中国人所缺乏的,很可能是因为这一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缓慢而美国则经历一个又一个经济飞跃。

(三)认知系统的影响

从社会认知系统上讲,中美的哲学和认识论在社会历史背景中建构了不同的心理学理论。中国人生活中复杂的社会关系使得他们不得不把自己的注意力用来关注外部世界,所以中国人的自我结构是依赖性的;相反,美国人生活的社会关系比较简单,所以他们更有可能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客体和自身的目标之上。在这个社会认知系统中.社会组织对认知过程有着直接的影响,辩证思维和逻辑思维就是这种认知过程的特性。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特性一直保持下来,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中国人的认知以情境为中心。美国人则以个人为中心;中国人以被动的态度看待世界,美国人以主动的态度征服世界。

中美文化差异论文例2

而这些不同所包含的深刻内涵是除了母语国家之外所不能贯彻理解和掌握的。英国是英语的发源地,所以英式英语往往会因为文化传承以及其,漫长的发展历史而表现出一定的“正宗”优势,但是这也同时会导致文学评论家们在使用英式英语的时候不能够无所顾忌、畅所欲言。当然,这种在文化传承下形成的限制也是一种对传统尊敬,将英式英语久经历史沉淀的庄严与稳重完整的表现了出来。

虽然美式英语一定程度的将英式英语的大体继承了下来,但是也会因为地域、文化、制度等的影响造成美式英语变得更加具有革新性和叛逆性。还可能是因为美式英语的历史背景比较单薄,没有那么多思想上的限制,而且美国文学史上的作家们在创作文学作品时又表现的异常极端创新,尤其是在1930年之后,涌现出了各个流派的作家,并陆续获得了诺贝尔奖,使得美国文学体呈现出了全新的精神面貌。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同时影响了文学评论者们在英语应用时具有较高的开放程度,正因为如此,美国文学评论相较于英国文学评论来说显得更加自由、创新。除此之外,美国文学评论极易激发文学创作者们的创作激情,使文学思潮得到进一步的开化,这就是美国文学之所以能够在世界文坛上后来居上的主要原因。

二、文化内涵的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与美国文学评论不同的是,英国文学评论一直都是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挣脱之间挣扎的。17-18世纪,英国文学评论的创作手法从具有明显的宗教色彩转变到具有荒诞的特征,这都充分说明了在这个时期英国文学评论都是一直在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打破间纠结与抗争的。但是,自20世纪以来,文学评论家们开始对传统的理论进行思考与审视,这就造成了英国文学评论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说,英国文学评论界除了伊格尔顿TerryEagleto之外,再也没有出现有影响力的文学论家。解构主义、结构主义以及后殖民主义等文学理论都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英国文学思想的影响。英国文学评论的发展趋势是向着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女权主义的方向进行的。并且英国文学评论与英国所具有的独特内涵息息相关的,可以说,英国文学评论的发展和变化是与英国时代的变迁分不开的。

正因为有了文学的产生,才有了文学评论,所以说美国文学评论的发展是与美国文学研究分不开的。并且美国文学受到其他文学的影响非常大,这主要是因为美国是殖民地国家。而其中对美国文化影响最大的就是英国文学和印第安文学。尽管美国文学受到了欧洲大陆文学的深刻影响,但是也具有其独特的个性。美国文学是英国文学在美国这块肥沃的土壤上生根发芽,并且最终结出了新的果实,不可避免的是其有着部分的“遗传基因”,但最终还是会形成一个独立的、极具特色的个体。当然,美国文学评论也和美国文学具有同样的特征,美国文学评论也受到了欧洲大陆文学的深刻影响,尤其是受到英国文学和印第安文学的影响,但是美国文学评论也在其中发展出了自己独有的特点。

中美文化差异论文例3

作者:高亚玲 李惠贤 马建豹 【论文摘要】 由于来自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谈判者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因而也就决定了不同的谈判风格。有时谈判双方虽然都抱有诚意, 但最终还是不能取得任何积极的结果。因此,在中美商务谈判中了解彼此不同的文化,熟悉商业活动的文化差异是非常重要的。 【论文关键词】 商务谈判风格差异文化差异 一、序言 本文将从其中三个核心的方面来解析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策略的差异、商务谈判决策的差异和商务谈判目标差异的影响:(1)思维方式:线性思维和综合性思维;(2)权利差距:高权力差距型文化和低权力差距型文化;(3)个人主义:个人主义文化和集体主义文化。通过对两种不同文化差异的探究,揭示出中美商务谈判过程中的文化碰撞和冲突的深层因素,以便于我们更好地处理跨文化谈判中的各种情况。 二、中美商务谈判风格差异 1.谈判策略的差异 基于客观存在的思维差异,不同文化的谈判者呈现出决策上的差异,形成顺序决策方法和通盘决策方法间的冲突。 中美商务谈判中,中方代表首先就有关合同双方所共同遵守的总体性原则和共同利益展开讨论。中方谈判者认为总的原则是解决其他问题的出发点。只有当总的原则确定下来,才有可能就合同的具体细节问题进行谈判。这种“先谈原则,后谈细节”的谈判策略是中国的谈判方式最明显的特征之一。美国人认为世界是由事实而非概念构成的,所以他们不会过于相信纯理性的东西。谈判过程中他们重具体胜于整体,当面临一项复杂的谈判任务时,采用顺序决策方法的美国人常常将大任务分解为一系列的小任务。将价格、交货、担保和服务合同等问题分次解决,每次解决一个问题,从头至尾都有让步和承诺,最后的协议就是一连串小协议的总和。所以谈判一开始时,他们就直奔正题讨论具体款项。他们认为总体原则可有可无,只有实实在在的具体问题才能使谈判得到进展。 谈判策略的差异反映了两个民族思维方式的不同。中国人重视综合性思维方式,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因此,谈判中,中方代表凡事从整体到局部,由大到小,从笼统到具体,“先谈原则,后谈细节”。美国人倾向于线性思维方式。因此,美国人往往对具体细节给予极大的关注。他们讲究实际,一开始就急于讨论具体款项,他们认为合同是一套完整的、应被遵守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条款。 2.谈判决策的差异 中国人决策通常是集体协商的结果,一般说来避免个人做出决定。中国的谈判小组在谈判之前、谈判当中,以及谈判之后通常都要一再交换意见以协调整个小组的行动。当对方的提议超出中方代表的权限范围时他们还要请示上级,需要报请上级领导同意或集体讨论。在美国,个人完全可以代表公司做出决策,美方派出的谈判代表通常有足够的权力,他们可以在授权的范围内直接对谈判的议题做出决策。 不同决策机制的形成有其各自不同的原因。中国文化属于高权力差距型文化,即人与人之间由于阅历、职位、文化水平等方面的不同形成了上下级式的纵向关系。中方谈判组成员只能在自己的权限内行事,最后的决定通常由未参加谈判的上级做出。 美国文化属于低权力差距型文化。在美国受平等观念的影响,人际关系一般是呈横向状态的,交流的双方是平等的。谈判人员之间是业务横向(平等)关系。他们不拘礼节,平等相待,对正统的商务礼仪、客套、座次等关注较少。谈判时美方突出个人的作用,往往会指定某个人全权负责谈判,有其负责制定必要的决策和完成必要的任务,同时行使其相应的权利,在其职权范围内自行做出决策。 3.谈判目标的差异 中方谈判者特别重视长期友好的商业关系的建立。对他们来说,谈判的过程就是建立人际关系的过程,谈判目的更多的是为建立和发展一种长期的合作关系,签订的合同代表着长期互利合作的开始。如果谈判中双方没能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交易常会以失败而告终。美国人则认为谈判的终极目的是签定合同实现经济益。对于美方来说,合同的签订是谈判的首要和根本的任务,是其个人价值利益的体现。他们把每个合同的签定看作是一个单独的行为过程。不像中国人那样重视友好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他们更注重于实际价值的实现。 中国文化的集体取向和西方文化的个人主义的差异是理解中美双方谈判目标差异的关键。中国文化是典型的集体主义文化。受集体取向文化的影响,中国人相互依赖,相互合作,“关系”至关重要,人们相互依赖达到几乎万事必须凭“关系”的地步。 因此,中美谈判中,中方对“关系”的培养的要求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美国属于典型的个人主义文化,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的核心。所以在中美商务谈判中,美国谈判者更注重追求实际的内容,签定合同实现个人的利益和价值目标。 三、结语 中美商务谈判中的冲突和矛盾的存在,多是文化差异惹的祸。要想成功地进行跨文化商务谈判,中方代表首先要学会观察异国文化,善于与自己的文化对比,学会鉴别、了解、接受、尊重对方的文化。随时准备以两种不同的文化波段进行交流、切磋。逐步提高自己的跨文化意识。其次,要拚弃民族中心主义,尊重异国文化和传统风俗。商务谈判中切记妄加评论对方的文化准则,接受并尊重他们的道德规范和风俗习惯。每种文化都有其与众不同的特色,存在就有其合理性,接受他们。同时也要避免文化接触中的刻板印象。 国际商务谈判双方来自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谈判模式和方法、不同的沟通方式和说服策略、不同的价值观。谈判中,我们不能以自己的文化背景为标准去理解和评价对方,应根据对方的文化和谈判风格制定和修正自己的谈判策略,这样才能增加达成协议的机会。否则,忽视文化差异、缺乏沟通、处理不当都会增加谈判难度,甚至无法达成协议,丧失商业机会。 参考文献: [1](英)比尔·斯科特著《贸易谈判技巧》.中国外贸出版社出版 (美)帕伊著《谈判作风》.中国友谊出版社出版 Bell,David and Howard Raiffa《Marginal Value and Intrinsic Risk Aversi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中美文化差异论文例4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人们的交往日益增加,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和西方国家的交往日益频繁,西方社会的人和事物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将会与日俱增,这对于加深我们的西方社会的理解是一件好事,但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人,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例如,英语中的Blue Room,如果不了解这是指美国白宫中总统接见至亲好友的那个粉刷成天蓝色的房间,你就不可能准确地把它翻译成“内客厅”。这种由于不了解对方文化而造成的跨文化交际方面的误解与损失,简直不胜枚举。作为东西方文化的代表,中美两国有着迥异的文化特征。

一、中美文化的差异

1.中国文化

中国是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东方大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孕育了悠久灿烂的东方文明,形成了神秘而古朴的东方文化。它是一个独特的文化体系,深深植根于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中国文化涉及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物质与精神的方方面面,是一种由善到美,带有浓厚的人化色彩的文化。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而不同的哲学观,刚健有为的进取观,以天下为己任的价值观,崇礼重德的伦理观。其特点是相对内敛、温和、沉稳。中国的传统价值观认为,个人的价值是通过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体现出来的。个人不仅要对自己负责,还要对别人和社会负责。中国人强调集体主义,认为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当两者产生冲突时,个人利益应该作出必要的牺牲以保全集体利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历来主张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尤其是在人与人交往时都必然要受到各自的地位和角色的制约,否则就是失礼。例如,晚辈见到长辈或下级见到上级时要主动先打招呼,以表示尊重。交谈时,职位高或年长者常是谈话的主导一方,另一方则要表现出洗耳恭听的谦卑举止。

2.美国文化

而相对历时较短的美国文化,是一个受到众多文化影响的多元文化,其文化特性受到盎格鲁撒克逊民族殖民文化的影响,也受到其他众多移民文化的影响。早期的清教主义思想居统治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本土宗教萌发并成为具有影响力的文化要素。美国社会是比较开放的社会,其国民热切希望实现个人奋斗目标,亦即“美国梦”的文化特性也非常显著。此外,美国文化特性中还存在着根深蒂固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下的“物质主义”和“个人主义”。美国人认为,一切人生来都是平等的,都有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权力。在美国,父子、师生、不同职位的人并无尊卑之别。平等观念渗透到美国人的生活和思想领域,他们的行为、工作、娱乐、语言、政治等无不体现平等观念,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关系无不受这种观念的制约。在美国文化中,人与人交往时较少拘礼。熟人相见,不论辈分与地位,一律以平等的“你好”(hello)表示问候。

二、中美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

任何―个民族的文化形成最初时期都深受自然环境如气候、地理位置的影响,是自然环境给文化发展提供了最初的可能框架。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人们选择不同的生存方式。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滋生于人类生活的整个过程,同时也受到政治、经济、地域及历史等因素的影响,文化具有地域性、超地域性、时代性和继承性。

中国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是典型的大陆农耕文化,其地理环境和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国文化注重群体主义,而不主张突出个人。其历史文化传统强调群体意识,重视集体的作用,注重互相帮助,相互依靠,注重人际间的和谐。中国又是一个传统导向的社会,几千年来,儒家思想一直占统治地位,自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帝国以来,历代统治者为了维护其自身利益,需要用伦理之说来教导人们忠于国君(家长),恪守本分,谨守礼数,平安相处,以利于巩固其政治统治,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传统的思想规则、方法延续至今,为大家所认同,变成了集体的意识,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儒家文化的影响一直占主导地位,受其影响的文化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基础。儒家伦理历来讲究尊卑有别,长幼有序,这是造成中国文化中等级观念较强的根本原因。

美国文化则为地道的滨海商业文化,希腊、罗马是这种文化的发源地,地处海滨及近海各岛屿。众多的岛屿使人际往来不如平原方便,故强调充分发挥个人作用,形成了今天的美国文化注重个人主义。这种个人主义包括个人的作用,个人的独立性,自主选择,注重自立和独立;重视突出个人,追求个体差异。美国深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有着强烈的自我中心观念,信奉个人主义,充分享受个人的权力与自由。美国文化从一开始,就继承了欧洲文化(西方文化),而人权观念正是西方思想传统的产物。人权最早见于1628年英国议会向国王提出的权力请愿书,18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提出“天赋人权”并使其理论化。1776年,美国的《独立宣言》则用政治纲领的形式宣布:“一切人生来都是平等的。”美国文化强调人权,因而等级观念淡薄。

三、结语

社会学家告诉我们,一切文化都是独特的、互不相同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往,其间必然存在着文化差异,有文化差异就会造成交际障碍。东西方文化差异不可改变,但可以相互了解。中西两种文化的形成是一个多种文化相互斗争、融合与发展的过程。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要进入西方社会,开拓西方市场就必须熟悉西方文化,了解差异的根源,以求知己知彼。因此,了解中美文化的差异,不仅有助于我们和美国的文化交流,也有助于我们和世界,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往来。跨文化交际研究帮助我们把本民族文化置于全球大环境中,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对比,这样不仅可以在世界范围内传播自己优秀的文化传统,同时也在研究中发现本民族文化需要健康发展,不仅可以拓宽视野,也促进了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池振航.英美习俗与社交礼仪[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

中美文化差异论文例5

《花样年华》和《廊桥遗梦》中的中美文化差异

《花样年华》讲述了一个在相逢恨晚的错爱故事:1962年的香港,两对年青的白领夫妻成为邻居,但周太太和陈先生竟然早就勾搭成奸,倒是周先生周慕云和陈太太苏丽珍被蒙在鼓里。终于幕云和丽珍发现了各自配偶的秘密,两个被配偶遗弃的人开始见面,共同商量未来可能出现的事情。时光平平淡淡地过去,但别人的闲言碎语,竟让两人发现自己心底最不原发现的秘密:他们已互相地深爱上对方。于是就有了纠缠躲避刻骨相思,孤独难耐,有了雨中重逢的痛苦……终于,周慕云要离开香港,电话里他问丽珍:“如果我有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跟我走?”这将是他们之间,永远的秘密……多年后,周慕云再回旧居,却听说当年的邻舍已换成是一个商人的太太带着儿子住着,幕云带者惆怅离开旧地,却不知道他再次永远地错过心中的最爱。

《廊桥遗梦》讲述的是1965年的一天,弗朗西斯卡独自在家。摄影记者罗伯特·金凯的车停在门前。向她打听曼迪逊桥的所在。她带他来到桥边,完成工作后他采了一把野菊花送给她以表谢意。弗朗西斯卡心中泛起了一种特别的滋味,于是邀请他喝茶。夜色降临,她送走他后竟有一种依恋的心情。于是前往罗斯曼特桥,将一张纸条订在桥头。次日,罗伯特发现了纸条,并接受弗朗西斯卡的邀请。入夜后,两人在弗朗西斯卡家中共进晚餐,伴着音乐,二人相拥共舞,最后一起走进了卧室。此后两人整日厮守在一起。然而弗朗西斯卡不愿舍弃家庭,两人痛苦地分手了。当她在1982年3月,得知罗伯特的死讯后,收到了他的项链和手镯以及当年的纸条。弗朗西斯卡在遗嘱中要求子女们将其骨灰撒在曼迪逊桥畔。

花样年华和廊桥遗梦相同的是都讲述了一段婚外情,却反映出了中美两不同的文化观念,确切的说是内向文化和外向文化,阴柔文化和阳刚文化的差异。中国人一直生活在比较压抑的文化政治环境中。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容易内向。西方人在言论相对自由的空气中长大,容易外向。我们的内向文化和我们中国人几千年的苦难和沉湎痛苦有关。东方文化夸张我们身上的痛苦,而东方伟人是这种过程的胜利者。西方文化却恰恰相反,不会轻易地向别人叙述痛苦。阳刚不仅仅指肌肉发达、身材健壮和精力旺盛,还包括举止言行豪爽、果断、勇敢、富有责任心等等。阴柔指温柔,妩媚,灵巧,细腻,顺服。表现在文化上,我们更愿意说,中国文化是阴柔文化,而西方文化是一种阳刚文化。反映在影视作品中,就可以看出少许端倪。同样是爱情。但表现方式和思考上面表现出了文化差异。

《花样年华》演绎了一出东方式的廊桥遗梦,却洋溢的是含蓄阴柔之美,而好莱坞的廊桥之恋,上演的是赤裸裸的情欲。影片中的周先生和陈太太,是60年代香港市井中的小市民。职称论文网他们的生活平淡无奇、波澜不惊,但电影却紧紧把握住了中国人含蓄的男女情感表现方式。周先生和陈太太都成了被另一半抛弃的孤男寡女,当从相识到相依相恋,但并没有赤裸裸地表现出来。甚至他们各自的另一半--陈先生和周太太的模样都没露,只有声音和背影,都使影片看来更含蓄。

《廊桥遗梦》都让中美观众为之感动,却有着文化背景上的差异。美国人感动,是在经历了空虚迷茫的一代,更渴望纯朴的真情;对中国的观众来说,多半是浪漫的婚外之恋让人怦然心动。对美国人来说,是反思和回归,对中国人来说,婚外恋是一种率性。文化问题其实相当复杂,从思维方式看,中国人偏好形象思维,重直观内省,轻实测论证;重内心体验,轻实验论证;重直觉领悟,轻理论分析。借助直觉体悟,通过静观,灵感顿悟,直接而快速地获得整体感觉和整体把握。中国人的这种直觉思维方式对电影也产生着深远影响。而美国人的思维方式是以逻辑、分析、推理为特征的,是通过分析实际情况来支持自己的观点。美国电影的成功是与其文化影响密不可分。如特立独行的英雄、风情万种的美女、大团圆的结局。在人物形象上,正与反的强烈对立,都很易于将追求心理宣泄的观众锁定在特定的空间。这种影片其实也颇合中国观众胃口。

文化背景对观众的心理产生也不同。中国观众由于受传统伦理道德影响,又常常会对正面角色产生“超人”般的道德期许。在国产影片中,同样是英雄美女,英雄在人格上就多半是道德楷模。传统的伦理精神会不自觉渗透、内化于观众的心理结构中。而西方人中的正面角色,在个人生活上没有那么多的道德约束。西方人崇尚自我,中国人集体主义。西方的艺术作品从中世纪开始就并不回避人的欲望和本能。同样是表现男欢女爱,中国影片会考虑大众欣赏习惯,进行较为含蓄的处理。而西方的观众会则认同“花心”英雄,女星们更是被装扮得艳光四溢,这也是为什么在西方英国电影007邦德能够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反之,中国观众认同的多是合乎礼仪的淑女。中国观众在心理上还有着“教化需求”,由于情感相对克制,中国观众会津津有味地观看悲欢离合的故事,却希望看到一个团圆的结局,但又排斥来自于西方的纯粹悲剧。

从影片也可以看出美国文化对美国人爱情观的影响。爱情首先是一种激情。 “真爱”是“坠入”的,像闪电从天而降,个人毫无准备,失去理性,惟有听从爱的召唤。“真爱”是激情的释放是灵与肉的交融,是自我的最高实现。虽然美国人也搞性革命,但他们依然认为浪漫爱情应成为性爱的基础。如果没有浪漫爱情,婚外性行为也是可以肯定的;如果没有的话,婚姻本身也是非法的。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在《廊桥遗梦》中,一场婚外情与性爱被渲染得如此崇高美丽、可歌可泣,并且电影《泰坦尼克号》也是用浪漫爱情战胜了世俗的婚姻。而这一切在中国人看来是不道德的。所以只能用很含蓄的方式表现出来。

以上可以看出,文化对影视作品产生着很大的影响,并且一般要符合国人的欣赏习惯。了解这样的文化差异,有助于我们用正确的眼光欣赏影视作品。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2

2,郭晓燕 中美文化价值观的比较 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年第4卷第1期

3,覃锋 浅探中美文化差异 山花 2007年第2期

中美文化差异论文例6

《花样年华》和《廊桥遗梦》中的中美文化差异

《花样年华》讲述了一个在相逢恨晚的错爱故事:1962年的香港,两对年青的白领夫妻成为邻居,但周太太和陈先生竟然早就勾搭成奸,倒是周先生周慕云和陈太太苏丽珍被蒙在鼓里。终于幕云和丽珍发现了各自配偶的秘密,两个被配偶遗弃的人开始见面,共同商量未来可能出现的事情。时光平平淡淡地过去,但别人的闲言碎语,竟让两人发现自己心底最不原发现的秘密:他们已互相地深爱上对方。于是就有了纠缠躲避刻骨相思,孤独难耐,有了雨中重逢的痛苦……终于,周慕云要离开香港,电话里他问丽珍:“如果我有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跟我走?”这将是他们之间,永远的秘密……多年后,周慕云再回旧居,却听说当年的邻舍已换成是一个商人的太太带着儿子住着,幕云带者惆怅离开旧地,却不知道他再次永远地错过心中的最爱。

《廊桥遗梦》讲述的是1965年的一天,弗朗西斯卡独自在家。摄影记者罗伯特·金凯的车停在门前。向她打听曼迪逊桥的所在。她带他来到桥边,完成工作后他采了一把野菊花送给她以表谢意。弗朗西斯卡心中泛起了一种特别的滋味,于是邀请他喝茶。夜色降临,她送走他后竟有一种依恋的心情。于是前往罗斯曼特桥,将一张纸条订在桥头。次日,罗伯特发现了纸条,并接受弗朗西斯卡的邀请。入夜后,两人在弗朗西斯卡家中共进晚餐,伴着音乐,二人相拥共舞,最后一起走进了卧室。此后两人整日厮守在一起。然而弗朗西斯卡不愿舍弃家庭,两人痛苦地分手了。当她在1982年3月,得知罗伯特的死讯后,收到了他的项链和手镯以及当年的纸条。弗朗西斯卡在遗嘱中要求子女们将其骨灰撒在曼迪逊桥畔。

花样年华和廊桥遗梦相同的是都讲述了一段婚外情,却反映出了中美两不同的文化观念,确切的说是内向文化和外向文化,阴柔文化和阳刚文化的差异。中国人一直生活在比较压抑的文化政治环境中。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容易内向。西方人在言论相对自由的空气中长大,容易外向。我们的内向文化和我们中国人几千年的苦难和沉湎痛苦有关。东方文化夸张我们身上的痛苦,而东方伟人是这种过程的胜利者。西方文化却恰恰相反,不会轻易地向别人叙述痛苦。阳刚不仅仅指肌肉发达、身材健壮和精力旺盛,还包括举止言行豪爽、果断、勇敢、富有责任心等等。阴柔指温柔,妩媚,灵巧,细腻,顺服。表现在文化上,我们更愿意说,中国文化是阴柔文化,而西方文化是一种阳刚文化。反映在影视作品中,就可以看出少许端倪。同样是爱情。但表现方式和思考上面表现出了文化差异。

《花样年华》演绎了一出东方式的廊桥遗梦,却洋溢的是含蓄阴柔之美,而好莱坞的廊桥之恋,上演的是赤裸裸的情欲。影片中的周先生和陈太太,是60年代香港市井中的小市民。职称他们的生活平淡无奇、波澜不惊,但电影却紧紧把握住了中国人含蓄的男女情感表现方式。周先生和陈太太都成了被另一半抛弃的孤男寡女,当从相识到相依相恋,但并没有赤裸裸地表现出来。甚至他们各自的另一半--陈先生和周太太的模样都没露,只有声音和背影,都使影片看来更含蓄。

《廊桥遗梦》都让中美观众为之感动,却有着文化背景上的差异。美国人感动,是在经历了空虚迷茫的一代,更渴望纯朴的真情;对中国的观众来说,多半是浪漫的婚外之恋让人怦然心动。对美国人来说,是反思和回归,对中国人来说,婚外恋是一种率性。文化问题其实相当复杂,从思维方式看,中国人偏好形象思维,重直观内省,轻实测论证;重内心体验,轻实验论证;重直觉领悟,轻理论分析。借助直觉体悟,通过静观,灵感顿悟,直接而快速地获得整体感觉和整体把握。中国人的这种直觉思维方式对电影也产生着深远影响。而美国人的思维方式是以逻辑、分析、推理为特征的,是通过分析实际情况来支持自己的观点。美国电影的成功是与其文化影响密不可分。如特立独行的英雄、风情万种的美女、大团圆的结局。在人物形象上,正与反的强烈对立,都很易于将追求心理宣泄的观众锁定在特定的空间。这种影片其实也颇合中国观众胃口。

文化背景对观众的心理产生也不同。中国观众由于受传统伦理道德影响,又常常会对正面角色产生“超人”般的道德期许。在国产影片中,同样是英雄美女,英雄在人格上就多半是道德楷模。传统的伦理精神会不自觉渗透、内化于观众的心理结构中。而西方人中的正面角色,在个人生活上没有那么多的道德约束。西方人崇尚自我,中国人集体主义。西方的艺术作品从中世纪开始就并不回避人的欲望和本能。同样是表现男欢女爱,中国影片会考虑大众欣赏习惯,进行较为含蓄的处理。而西方的观众会则认同“花心”英雄,女星们更是被装扮得艳光四溢,这也是为什么在西方英国电影007邦德能够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反之,中国观众认同的多是合乎礼仪的淑女。中国观众在心理上还有着“教化需求”,由于情感相对克制,中国观众会津津有味地观看悲欢离合的故事,却希望看到一个团圆的结局,但又排斥来自于西方的纯粹悲剧。

从影片也可以看出美国文化对美国人爱情观的影响。爱情首先是一种激情。 “真爱”是“坠入”的,像闪电从天而降,个人毫无准备,失去理性,惟有听从爱的召唤。“真爱”是激情的释放是灵与肉的交融,是自我的最高实现。虽然美国人也搞性革命,但他们依然认为浪漫爱情应成为性爱的基础。如果没有浪漫爱情,婚外性行为也是可以肯定的;如果没有的话,婚姻本身也是非法的。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在《廊桥遗梦》中,一场婚外情与性爱被渲染得如此崇高美丽、可歌可泣,并且电影《泰坦尼克号》也是用浪漫爱情战胜了世俗的婚姻。而这一切在中国人看来是不道德的。所以只能用很含蓄的方式表现出来。

以上可以看出,文化对影视作品产生着很大的影响,并且一般要符合国人的欣赏习惯。了解这样的文化差异,有助于我们用正确的眼光欣赏影视作品。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2

2,郭晓燕 中美文化价值观的比较 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年第4卷第1期

3,覃锋 浅探中美文化差异 山花 2007年第2期

中美文化差异论文例7

纵观中美电影,“梦想”始终是一个不老的题材,因为追逐“梦想”不仅是人们对生活的希冀,更是一个民族深层文化的体现。从被誉为“当代美国文化经典”的影片《阿甘正传》,到《当幸福来敲门》等影片都从不同的角度完美地演绎追逐不断变化的“美国梦”。中国影片《集结号》《中国合伙人》等也反映了中国电影所要表达的“梦”精神的文化内涵。电影作为特定的文化产物,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自然而然地体现在各国的电影中。因此,从几部中美影片中“梦”精神的分析,以期深入了解中美文化的差异。

一、好莱坞影片中的“美国梦”精神

300多年前,当英格兰移民乘坐“五月花号”来到马里兰,“美国梦”已开始悄然萌芽。1931年5月詹姆斯·特拉斯洛·亚当斯的《美国的史诗》一书,使得“美国梦”一词在美国变得家喻户晓。随后,美国人把篮球队命名为“梦之队”,把好莱坞命名为“梦工厂”,把它的新一代大型客机波音787命名为“梦之机”,“美国梦”俨然成为 “一个国家的梦想”——在这个梦想中,每个人根据其个人能力或成就,都有机会过上更好、更富裕、更充实的生活。

“美国梦”之所以能够传承数百年,因为它是每个美国人秉持的信念。广义上的“美国梦”代表了美国的平等、自由、民主;而狭义上是一种相信只要经过不懈的奋斗便能在美国获致更好生活的信仰,亦即人们必须透过自己的工作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富裕,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由此可见,“美国梦”是在一种相信在美国只要经过不懈的奋斗便能获得更好生活的理想,它承载着美国人对成功的期冀,对生活的追求。在“梦工厂”电影中,这种理想也一直被追求者,实现着……

《阿甘正传》(Forrest Gump),是一部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美国电影,电影荣获1995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等6项大奖。影片形象地描述出一个身带“残疾”的阿甘从低贱的生活中奋起,一路向前,跑入大学,跑入橄榄球明星的行列,跑进白宫……直至成为百万富翁,不断进取的态度,吸引了不少观众,也引起了强烈的震撼。阿甘的故事被很多人看作是“美国梦”的缩影,“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不知道会选中哪一颗。”《阿甘正传》的大热,很大程度因为它是对“美国梦”的绝佳阐释。他的经历让所有信仰“美国梦”的人相信:只要努力,就一定能获得成功。阿甘独立的人格、自由的精神、坚强的性格和现实的人生态度等的精神是美国文化价值的核心——个人主义的完美演绎。

《当幸福来敲门》(The Pursuit of Happiness)取材于真实故事。故事的主角就是当今美国黑人投资专家Chris Gardner。成功诠释出一位即将破产、家庭破碎的落魄阶层人士,如何坚持不懈地善尽父亲责任,奋发努力成为股市交易员,最终奋斗成为知名的金融投资家的励志故事。成功之际,主人公Chris Gardner的一句“You got a dream,you gotta protect it.”燃起了无数青年的梦想激情。《歌舞青春》(High School Musical),讲述了来自于两个不同甚至对立的团体的高中新生之间的故事,身为篮球天才的男孩 Troy 并没有排斥众人的希望,也没有放弃追求的梦想,成为一个快乐自信的人。Gabriella 的智力超群,在大家的鼓励以及信赖中,将学习和兴趣很好地兼顾。Troy以及Gabriella的形象塑造,生动地体现出鼓励机会均等、不懈努力、锐意进取是 “美国梦”实现的核心要素。

二、国产影片中的“中国梦”精神

自同志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中国梦”一词后,现今不但中国,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梦”这个词,希望从“中国梦”中获益。其实,远在强汉盛唐时代,中国也有“梦”,但那是不明确甚至模糊的。自近现代以来,中华民族饱受列强,于是一个富国强民的“梦”逐渐清晰起来,其差别仅在于:百年前的中国人因贫弱只能做“梦”而已,今天的中国人却因渐趋强大看到了“梦”的希望,于是“中国梦”更加引人注目。

“中国梦”中体现的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仅是在物质、经济领域,同时也存在精神领域,这从某种角度说就是,在全球化态势中,电影作为大众媒介担当生产和传播“国家形象”或“国家文化形象”的使命。中国的当代电影,无论是古装武侠题材所力图呈现的盛世帝国,革命历史题材表达对现代民族国家之独立的渴望,还是都市剧情题材中对于现代化梦想的追求,都分别从不同角度呈现出“中国梦”的本质内涵。然而,“中国梦”更多层次上体现的是一种国家之梦、群体之梦,可以说是关于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复兴的理想和梦想。这是由每一个中国人的小梦汇聚而成的大梦。《集结号》《建国大业》《中国合伙人》这些新世纪以来比较有影响力的大片中,分别从不同角度的人物塑造中,构建出时代赋予的不同的“中国梦”的文化面孔:

《集结号》是以国共内战、朝鲜战争及新中国成立初期为题材的电影,这个故事产生巨大影响的根本原因在于“它具有深厚而丰硕的民族文化内蕴”,《集结号》体现出革命时代一个投身革命、参与革命、献身革命的普通战士的成长过程,同时力图使人们坚信,在集体梦想的基础上,一切个体的努力和牺牲都是应该得到尊重和应有的回报的,这是新时期的“中国梦”精神的体现,是个人的“民生”之梦借助于国家而得以实现的真实写照。

《中国合伙人》是一部借鉴了新东方发展史的有关创业传奇的商业片,讲述由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大时代下三个年轻人从学生年代相遇、相识,拥有同样的梦想至一起打拼事业,共同创办英语培训学校,最后功成名就实现梦想的励志故事。影片自2013年5月17日上映以来,在国内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导演陈可辛试图通过中国现当代一些小人物的奋斗史,从主人公孟晓俊“美国梦”的破灭到另一主人公成冬青“中国式”努力的成功,来展示个人拼搏、团体合作以及对梦想的执著,在现代“中国梦,民族梦,我的梦”的实现中的重要作用。

三、中美影片中“梦”精神的文化差异

“中国梦”与“美国梦”的不同是必然的,这是由历史、文化、经济、地理等因素决定的。透过表面的东西我们看到背后的本质,同样是美好梦想,甚至表面看上去都有点相似,但有着本质的区别。

(一)电影中的“中国梦”注重群体的和谐幸福,“美国梦”注重个人的自由快乐

管子曰:“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中国人自古就有一个“家国”的概念,有着极强的群体意识。用三个“共同”来描绘“中国梦”的愿景:“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电影《中国合伙人》在成东青这只“土鳖”和孟晓骏这只“海龟”的故事交织中,体现了一个通过集体的努力实现的集体主义梦想。然而《美国队长》《肖申克的救赎》《与狼共舞》《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等影片中反映的欧美文化则强调的是个人主义,追求的是个人的自由和快乐。

美国自建国起走的就是一条务实的道路,就是简单追求个人富裕幸福,所以个人成功以及自由快乐的合力构成了国家的强大。

(二)电影中“中国梦”的目的是实现民族振兴,“美国梦”的目的是个人成功

中国是一个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统称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生于兹养于兹,患难与共,休戚相关,对这块热土具有十分深厚的感情。因此,传统中国人的国家观念自成体系。从电影《大漠谣》中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为家”,到《林则徐》中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无不说明了民族孱弱,国力不兴,就无个人尊严,更谈不上个人价值的实现。

中国人对国家,态度就是“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因此,“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同样美国也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融合的国家,但美国的多民族来源于移民,人们没有乡土依恋,缺乏民族观念,自然也就只谈个人的成功。从“西部片”《与狼共舞》到著名的谍战大片《谍影重重》中,主人公都象征着一个勇敢坚强的拓荒者,向荒野迁移,与蛮夷作伴,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独辟蹊径,铺设成功之路,他所做的一切充满着冒险精神和独特活力。因此,“美国梦”更依赖于个人理性和个人意识的发展,注重个人的权利和隐私的保护,个人的成功成为“美国梦”实现的最终目标。

(三)电影中“中国梦”的实现依赖于集体力量,“美国梦”更注重个人努力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句话阐明了怀抱强国梦想与焕发前进力量之间深刻联系,更揭示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路径。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了共同梦想努力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中国梦”的意识是集体的意识,“中国梦”的力量是集体的力量,“中国梦”的实现来自于集体的智慧。“中国梦”更强调靠全民族强大的合力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电影《中国合伙人》中无论主人公孟晓俊的个人能力有多么的非凡,但在梦想实现之际离不开的依然是同伴的信任与集体的力量。

从《阿甘正传》《了不起的盖茨比》到《当幸福来敲门》,影片中勾画得更多的是一种个人的追求以及拼搏。由此可见,“中国梦”是个人依托于群体力量,而“美国梦”是群体依托于个人努力的结果。

综上所述,“梦”精神是国家价值观以及民族文化的核心。电影作为文化的特殊载体,承载着民族发展进程中形态各异的文化元素。中美影片中对“梦”精神的阐述,反映着中美价值观念的根本差异。不同历史时期中,美国电影对“美国梦”的理解以及国产电影中的“中国梦”精神都在发生着变化,但“中国梦,民族梦,复兴梦”的中国式梦想灵魂与“自由、公平、正义”的“美国梦”核心从未改变。电影无时无刻不体现着当代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和生活理念。

[参考文献]

[1] Cullen Jim.TheAmerican dream:a short history ofan idea thatshaped a nation[M].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78.

中美文化差异论文例8

[摘 要] 中美商务谈判风格存在着差异。中方注重“先原则,后细节”的策略,而美方重视细节胜过重视整体;中方在谈判决策时,通常要进行集体协商,而美方谈判代表通常有足够的权力,在授权范围内可以直接对谈判议题做出决策;在谈判目标上,中方重视长期友好的商业关系的建立,而美方则更注重合同的签订。造成上述谈判风格的差异的根源在于中美文化的差异,这种文化差异的核心主要表现在思维方式、权利差距、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选择三个方面。从中美商务谈判风格差异的文化解析(1)可以看出,要使中美商务谈判取得成功,就必须正确认识文化差异,克服文化障碍。 【论文关键词】 商务谈判 谈判风格 文化解析 中国加入世贸之后,中国经济进一步融入了世界经济之中, 对外贸易往来愈加频繁。中美作为世界上两个重要的国家,两国的商务往来也越来越多,贸易数额与日俱增,中美贸易亦成为世界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贸易往来,就必然有商业谈判,但中美双方在谈判中所表现出来的风格却是不同的,这种风格上的差异深深地根植于各自的文化之中,是由于双方的谈判者来自两种不同文化背景,存在着不同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造成的,有时谈判双方虽然都抱有诚意, 但最终还是不能取得任何积极的结果。因此,在中美商务谈判中了解彼此不同的文化,熟悉商业活动的文化差异是非常重要的。它有助于中美方谈判者更好地互相了解,从而尽可能避免因为文化差异而导致的冲突,使双方的贸易沿着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道路健康地发展下去。 一、中美商务谈判在风格上的主要差异 在中美商务谈判中,双方表现了了不同的风格。这种不同的风格主要表现在谈判策略、谈判决策、谈判目标的差异上。 在谈判策略上,中方代表首先就有关合同双方所共同遵守的总体性原则和共同利益展开讨论。中方谈判者认为总的原则是解决其他问题的出发点。只有当总的原则确定下来,才有可能就合同的具体细节问题进行谈判。这种“先谈原则, 后谈细节”的谈判策略是中国的谈判方式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安冬风:2006)。美国人认为世界是由事实而非概念构成的,所以他们不会过于相信纯理性的东西。谈判过程中他们重具体胜于整体,谈判一开始就直奔正题讨论具体款项。他们认为总体原则可有可无,只有实实在在的具体问题才能使谈判得到进展。 在谈判决策上,中国人决策通常是集体协商的结果,一般说来避免个人做出决定。中国的谈判小组在谈判之前、谈判当中,以及谈判之后通常都要交换意见以协调整个小组的行动。当对方的提议超出中方代表的权限范围时他们还要请示上级,需要报请上级领导同意或集体讨论。在美国,个人完全可以代表公司做出决策,美方派出的谈判代表通常有足够的权力,他们可以在授权的范围内直接对谈判的议题做出决策。 在谈判目标上,中方谈判者特别重视长期友好的商业关系的建立。对他们来说,谈判的过程就是建立人际关系的过程,谈判目的更多的是为建立和发展一种长期的合作关系,签订的合同代表着长期互利合作的开始。如果谈判中双方没能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 交易常会以失败而告终。美国人则认为谈判的终极目的是签订合同实现经济益。对于美方来说,合同的签订是谈判的首要和根本的任务,是其个人价值利益的体现。他们把每个合同的签订看作是一个单独的行为过程。不像中国人那样重视友好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他们更注重于实际价值的实现。 二、中美商务谈判风格差异的文化解析(1) 中美商务谈判风格的差异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深深地根植于各自的文化之中,是由于双方的谈判者来自两种不同文化背景,存在着不同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造成的。 文化是由人们的显型和隐型的行为组成,是人们群体行为规则的综合体。被称作“文化实体”的世界观、价值观等是文化的基石。荷兰从事跨文化研究的专家Greet Hofsted(1991)曾形象地说文化是“mental software”和“the collective programming”。正是他这种“心灵软件”、“集体程序”使得每个人都成为自己文化氛围熏陶下的产物。对文化差异缺乏敏感的人用自己的文化模式作为依据来评价另一种文化中人们的行动、观点、风俗, 往往会导致文化冲突。跨文化研究中,价值观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它是个人或群体通过文化交际构成的模式,是最深层的文化(Michael Prosser,1978)。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价值观是跨文化交际的核心(贾玉新,2004) 。为了确定文化的核心价值,Walker, D. E. and walker T.(2000)概括归纳出了文化的十个主要方面。本文将从其中三个核心的方面来解析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策略的差异、商务谈判决策的差异和商务谈判目标差异的影响:(1)思维方式:线性思维和综合性思维(Thinking:linear and systemic);(2)权利差距:高权力差距型文化和低权力差距型文化(Power distance:high power distance and low power distance);(3)文化取向:个人主义文化和集体主义文化(Individualism:individualistic and collectivist)。通过对中美不同文化差异的探究,揭示出中美商务谈判过程中谈判风格的本质差异,可以帮助我们在中美商务谈判中取得最大限度的成功。 1.谈判策略的差异与思维方式 中美谈判策略的差异是由各自的思维方式决定的。人类思维的两种基本形式是综合性思维和线性思维。中国人重视综合性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西周初期的《易经》提出了有机整体的初步图式,为中国传统综合性思维方式奠定了基础。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和道家进一步发展了综合性思维模式。儒家把自然人性化,道家把人性自然化,都把人和自然看作是相互连通的整体。后历经两汉的宇宙论、魏晋玄学、隋唐佛教的本体论和宋明理学体系,综合性思维渐已成为中国人的思维特征之一(连淑能, 2002)。受其影响,中国人倾向于从总体上观察事物的特征,即将宇宙视为一个整体,从全局观点进行综合研究。虽然中国人也习惯于把事物分成对立的两个方面,但这两个对立面被看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正是由于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在谈判中,中方代表凡事“先谈原则,后谈细节”,从整体到局部,由大到小,从笼统到具体。 美国人倾向于线性思维方式。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与其哲学思想密切相关。西方哲学对世界的构成问题是从元素论起步的。水、火和空气等多曾被视为宇宙的构成物。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提出了原子论后,伊壁鸠鲁和卢克来修对此做了进一步的完善,建立了西方古代宇宙观的中心学说。原子论学说体现了古希腊哲学对元素、结构和形式分析的注重,是其线性思维方法的体现。15世纪下半叶后,以孤立、静止和片面的观点考察和分析事物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占了主导地位。此后,笛卡儿明确把主体与客体对立起来,把“主客二分”作为哲学的主导原则开创了西方近代哲学。线性思维方式对西方社会有着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因此,注重事物的分析解剖和个体研究的线性思维方式也就成了是美国人思维的特征之一。由于受线性思维方式的影响,重视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重具体胜过整体,因此,美国人往往对具体细节给予极大的关注。他们讲究实际,一开始就急于讨论具体款项,他们认为合同是一套完整的、应被遵守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条款。 2.谈判决策的差异与权力差距文化 不同决策机制的形成有其各自不同的原因。中国文化属于高权力差距型文化(high power distance),即人与人之间由于阅历、职位、文化水平等方面的不同形成了上下级式的纵向关系。人们比较看重地位的差别,以及自己在上下级关系中所处的地位,这种纵向的上下级关系时刻影响着个人的言行举止。中国文化着眼于伦理本位,深受儒家思想的浸染。中国半封闭的大陆性地理环境和小农经济为儒家思想滋生和成长造就了丰沃的土壤。这是因为农业文明对土地的依赖加强了个人对家族的依赖,使得血缘关系进一步巩固。而建立于血缘关系之上的集体(家族)是一种立体状的等级结构。其中,父对子,长对幼有着绝对的支配权,在他们之间不存在所谓的平等。具有先验性和等级性的血缘是一种任何人都无法改变也无法摆脱和超越的。建立于血缘宗法关系基础之上的儒家学说的中心在于伦常治道,在于确立和论证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长幼之序、朋友之信。孔子思想的影响加强了社会等级制度,在中国纵向的上下级关系始终有某种程度的盛行, 并影响着个人的言行举止。总的说来中国人也接受了在社会生活包括商务谈判中缺乏自主权或自主权不高的情形。中方谈判组成员只能在自己的权限内行事,最后的决定通常由未参加谈判的上级做出。 美国文化属于低权力差距型文化(low power distance )。在美国受平等观念的影响,人际关系一般是呈横向状态的,交流的双方是平等的。谈判人员之间是业务横向 (平等) 关系。他们不拘礼节, 平等相待, 对正统的商务礼仪、客套、座次等关注较少。美国文化中的平等观念深深扎根于西方文明。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根基。古希腊商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人类最古老的商业文明,伴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人际关系迅速解体而为新型的利益关系“契约”所取代。契约关系的建立意味在此关系中人人平等,因为契约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才能真正保护商业经济的正常秩序,从而使商业真正按照经济规律运转。同时,随着建立在平等和契约基础上的古希腊民主制的城邦制国家的确立,服从权威被公民民主政治所代替。社会组织的变化标志着社会组织结构不再以等级身份为核心,而是人人平等。1776年美国政府颁布的“独立宣言”开宗明义,把“自由”、“生存”和“追求幸福”视为人与生俱来的人人平等享有的三大权利,人人平等的内容以法律的形式得到体现。由于人人平等,加上又有各种法律肯定和保障每个人的合法的权益,造就了美国人的强烈而突出的个体意识。所以在美国文化中人们以个人自我的实现视为人生的第一要则,形成了追求人生意义的价值张力,他们崇尚自由、平等、竞争。谈判时美方突出个人的作用,往往会指定某个人全权负责谈判,有其负责制定必要的决策和完成必要的任务,同时行使其相应的权利,在其职权范围内自行做出决策。 3.谈判目标的差异与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取向 中国文化的集体取向和西方文化的个人主义的差异是理解中美双方谈判目标差异的关键。中国文化是典型的集体主义文化(collectivist culture)。中国文化的集体取向与儒家学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儒家思想以“仁”和“礼”为中心。“仁”指人心,它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是二人,从人从二。其目的是讲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从而达到和合。要达到“仁”,一个人必须把自己纳入集体之中,和集体溶为一体。“礼”是行为的尺子,是人们社会行为的规范,人的视听言行都要符合礼的要求,从而使社会达到和合,达到“仁”。受集体取向文化的影响,中国人相互依赖,相互合作,“关系”至关重要,人们相互依赖达到几乎万事必须凭“关系”的地步。因此,中美谈判中,中方对“关系”的培养的要求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 美国属于典型的个人主义文化(individualistic culture),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的核心。美国的个人主义与其宗教信仰有着密切联系。西方的基督教所崇尚的是个体,基督徒主张为了个体而牺牲“类”。在基督教的教义里,每个人都是单独地、直接地面对上帝。通过持之以恒的个人灵魂深处追求与奋斗而获得新生的理论是基督教教义的核心,是个人主义的思想源泉(朱永涛, 2002)。在美国,个人主义是从欧洲移民踏上北美大陆的第一天起就开始的。新教主义是个人主义的历史根源。而后的美国革命、西进运动、工业革命及多次的移民浪潮加强了这种个人主义的传统。可以说,无论美国历史还是当代美国社会,个人主义体现在美国生活的各个方面。尽管也存在着个体对群体的依赖和认同,但这是处于自己的选择,是有自己个人的意志决定的,而且是以自己个体的目的和利益为前提的。所以在中美商务谈判中,美国谈判者更注重追求实际的内容,签订合同实现个人的利益和价值目标。 三、启示 谈判风格的差异是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要想的中美商务谈判中处于主动,并最终取得谈判的成功,就必须认真研究双方谈判风格差异的深层次原因 —— 文化差异。因此在中美商务谈判中,要想成功地进行跨文化商务谈判,双方代表首先要了解他国文化,善于与自己的文化对比,学会鉴别、了解、接受、尊重对方的文化。随时准备以两种不同的文化波段进行交流、切磋。逐步提高自己的跨文化意识。其次,要拚弃民族中心主义(ethnocentrism),尊重异国文化和传统风俗。商务谈判中切记妄加评论对方的文化准则, 接受并尊重他们的道德规范和风俗习惯。另外,在谈判中要建立跨文化的谈判意识,认识到不同文化背景的谈判者在需求、动机、信念上的不同。在跨文化意识的指导下,使自己的谈判风格和策略适应对方的文化诉求。 参考文献: 安冬风:论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J].商场现代化,2006(457):25-26 Hofstede, G. Cultures and Organizations: Software of Mind [M].McGraw-Hill.,1991 Prosser, M. The Cultural Dialogue: An Introduction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M]. Houghton Mifflin Co., 1978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Walker, D.E. and walker, T. Doing Business internationally: the Guide to Cross-cultural Success [M]. McGraw-Hill., 2000 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2):43-49 朱永涛:美国价值观:一个中国学者的探讨[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中美文化差异论文例9

[摘 要] 中美商务谈判风格存在着差异。中方注重“先原则,后细节”的策略,而美方重视细节胜过重视整体;中方在谈判决策时,通常要进行集体协商,而美方谈判代表通常有足够的权力,在授权范围内可以直接对谈判议题做出决策;在谈判目标上,中方重视长期友好的商业关系的建立,而美方则更注重合同的签订。造成上述谈判风格的差异的根源在于中美文化的差异,这种文化差异的核心主要表现在思维方式、权利差距、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选择三个方面。从中美商务谈判风格差异的文化解析(1)可以看出,要使中美商务谈判取得成功,就必须正确认识文化差异,克服文化障碍。 【论文关键词】 商务谈判 谈判风格 文化解析 中国加入世贸之后,中国经济进一步融入了世界经济之中, 对外贸易往来愈加频繁。中美作为世界上两个重要的国家,两国的商务往来也越来越多,贸易数额与日俱增,中美贸易亦成为世界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贸易往来,就必然有商业谈判,但中美双方在谈判中所表现出来的风格却是不同的,这种风格上的差异深深地根植于各自的文化之中,是由于双方的谈判者来自两种不同文化背景,存在着不同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造成的,有时谈判双方虽然都抱有诚意, 但最终还是不能取得任何积极的结果。因此,在中美商务谈判中了解彼此不同的文化,熟悉商业活动的文化差异是非常重要的。它有助于中美方谈判者更好地互相了解,从而尽可能避免因为文化差异而导致的冲突,使双方的贸易沿着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道路健康地发展下去。 一、中美商务谈判在风格上的主要差异 在中美商务谈判中,双方表现了了不同的风格。这种不同的风格主要表现在谈判策略、谈判决策、谈判目标的差异上。 在谈判策略上,中方代表首先就有关合同双方所共同遵守的总体性原则和共同利益展开讨论。中方谈判者认为总的原则是解决其他问题的出发点。只有当总的原则确定下来,才有可能就合同的具体细节问题进行谈判。这种“先谈原则, 后谈细节”的谈判策略是中国的谈判方式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安冬风:2006)。美国人认为世界是由事实而非概念构成的,所以他们不会过于相信纯理性的东西。谈判过程中他们重具体胜于整体,谈判一开始就直奔正题讨论具体款项。他们认为总体原则可有可无,只有实实在在的具体问题才能使谈判得到进展。 在谈判决策上,中国人决策通常是集体协商的结果,一般说来避免个人做出决定。中国的谈判小组在谈判之前、谈判当中,以及谈判之后通常都要交换意见以协调整个小组的行动。当对方的提议超出中方代表的权限范围时他们还要请示上级,需要报请上级领导同意或集体讨论。在美国,个人完全可以代表公司做出决策,美方派出的谈判代表通常有足够的权力,他们可以在授权的范围内直接对谈判的议题做出决策。 在谈判目标上,中方谈判者特别重视长期友好的商业关系的建立。对他们来说,谈判的过程就是建立人际关系的过程,谈判目的更多的是为建立和发展一种长期的合作关系,签订的合同代表着长期互利合作的开始。如果谈判中双方没能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 交易常会以失败而告终。美国人则认为谈判的终极目的是签订合同实现经济益。对于美方来说,合同的签订是谈判的首要和根本的任务,是其个人价值利益的体现。他们把每个合同的签订看作是一个单独的行为过程。不像中国人那样重视友好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他们更注重于实际价值的实现。 二、中美商务谈判风格差异的文化解析(1) 中美商务谈判风格的差异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深深地根植于各自的文化之中,是由于双方的谈判者来自两种不同文化背景,存在着不同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造成的。 文化是由人们的显型和隐型的行为组成,是人们群体行为规则的综合体。被称作“文化实体”的世界观、价值观等是文化的基石。荷兰从事跨文化研究的专家Greet Hofsted(1991)曾形象地说文化是“mental software”和“the collective programming”。正是他这种“心灵软件”、“集体程序”使得每个人都成为自己文化氛围熏陶下的产物。对文化差异缺乏敏感的人用自己的文化模式作为依据来评价另一种文化中人们的行动、观点、风俗, 往往会导致文化冲突。跨文化研究中,价值观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它是个人或群体通过文化交际构成的模式,是最深层的文化(Michael Prosser,1978)。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价值观是跨文化交际的核心(贾玉新,2004) 。为了确定文化的核心价值,Walker, D. E. and walker T.(2000)概括归纳出了文化的十个主要方面。本文将从其中三个核心的方面来解析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策略的差异、商务谈判决策的差异和商务谈判目标差异的影响:(1)思维方式:线性思维和综合性思维(Thinking:linear and systemic);(2)权利差距:高权力差距型文化和低权力差距型文化(Power distance:high power distance and low power distance);(3)文化取向:个人主义文化和集体主义文化(Individualism:individualistic and collectivist)。通过对中美不同文化差异的探究,揭示出中美商务谈判过程中谈判风格的本质差异,可以帮助我们在中美商务谈判中取得最大限度的成功。 1.谈判策略的差异与思维方式 中美谈判策略的差异是由各自的思维方式决定的。人类思维的两种基本形式是综合性思维和线性思维。中国人重视综合性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西周初期的《易经》提出了有机整体的初步图式,为中国传统综合性思维方式奠定了基础。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和道家进一步发展了综合性思维模式。儒家把自然人性化,道家把人性自然化,都把人和自然看作是相互连通的整体。后历经两汉的宇宙论、魏晋玄学、隋唐佛教的本体论和宋明理学体系,综合性思维渐已成为中国人的思维特征之一(连淑能, 2002)。受其影响,中国人倾向于从总体上观察事物的特征,即将宇宙视为一个整体,从全局观点进行综合研究。虽然中国人也习惯于把事物分成对立的两个方面,但这两个对立面被看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正是由于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在谈判中,中方代表凡事“先谈原则,后谈细节”,从整体到局部,由大到小,从笼统到具体。 美国人倾向于线性思维方式。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与其哲学思想密切相关。西方哲学对世界的构成问题是从元素论起步的。水、火和空气等多曾被视为宇宙的构成物。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提出了原子论后,伊壁鸠鲁和卢克来修对此做了进一步的完善,建立了西方古代宇宙观的中心学说。原子论学说体现了古希腊哲学对元素、结构和形式分析的注重,是其线性思维方法的体现。15世纪下半叶后,以孤立、静止和片面的观点考察和分析事物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占了主导地位。此后,笛卡儿明确把主体与客体对立起来,把“主客二分”作为哲学的主导原则开创了西方近代哲学。线性思维方式对西方社会有着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因此,注重事物的分析解剖和个体研究的线性思维方式也就成了是美国人思维的特征之一。由于受线性思维方式的影响,重视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重具体胜过整体,因此,美国人往往对具体细节给予极大的关注。他们讲究实际,一开始就急于讨论具体款项,他们认为合同是一套完整的、应被遵守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条款。 2.谈判决策的差异与权力差距文化 不同决策机制的形成有其各自不同的原因。中国文化属于高权力差距型文化(high power distance),即人与人之间由于阅历、职位、文化水平等方面的不同形成了上下级式的纵向关系。人们比较看重地位的差别,以及自己在上下级关系中所处的地位,这种纵向的上下级关系时刻影响着个人的言行举止。中国文化着眼于伦理本位,深受儒家思想的浸染。中国半封闭的大陆性地理环境和小农经济为儒家思想滋生和成长造就了丰沃的土壤。这是因为农业文明对土地的依赖加强了个人对家族的依赖,使得血缘关系进一步巩固。而建立于血缘关系之上的集体(家族)是一种立体状的等级结构。其中,父对子,长对幼有着绝对的支配权,在他们之间不存在所谓的平等。具有先验性和等级性的血缘是一种任何人都无法改变也无法摆脱和超越的。建立于血缘宗法关系基础之上的儒家学说的中心在于伦常治道,在于确立和论证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长幼之序、朋友之信。孔子思想的影响加强了社会等级制度,在中国纵向的上下级关系始终有某种程度的盛行, 并影响着个人的言行举止。总的说来中国人也接受了在社会生活包括商务谈判中缺乏自主权或自主权不高的情形。中方谈判组成员只能在自己的权限内行事,最后的决定通常由未参加谈判的上级做出。 美国文化属于低权力差距型文化(low power distance )。在美国受平等观念的影响,人际关系一般是呈横向状态的,交流的双方是平等的。谈判人员之间是业务横向 (平等) 关系。他们不拘礼节, 平等相待, 对正统的商务礼仪、客套、座次等关注较少。美国文化中的平等观念深深扎根于西方文明。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根基。古希腊商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人类最古老的商业文明,伴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人际关系迅速解体而为新型的利益关系“契约”所取代。契约关系的建立意味在此关系中人人平等,因为契约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才能真正保护商业经济的正常秩序,从而使商业真正按照经济规律运转。同时,随着建立在平等和契约基础上的古希腊民主制的城邦制国家的确立,服从权威被公民民主政治所代替。社会组织的变化标志着社会组织结构不再以等级身份为核心,而是人人平等。1776年美国政府颁布的“独立宣言”开宗明义,把“自由”、“生存”和“追求幸福”视为人与生俱来的人人平等享有的三大权利,人人平等的内容以法律的形式得到体现。由于人人平等,加上又有各种法律肯定和保障每个人的合法的权益,造就了美国人的强烈而突出的个体意识。所以在美国文化中人们以个人自我的实现视为人生的第一要则,形成了追求人生意义的价值张力,他们崇尚自由、平等、竞争。谈判时美方突出个人的作用,往往会指定某个人全权负责谈判,有其负责制定必要的决策和完成必要的任务,同时行使其相应的权利,在其职权范围内自行做出决策。 3.谈判目标的差异与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取向 中国文化的集体取向和西方文化的个人主义的差异是理解中美双方谈判目标差异的关键。中国文化是典型的集体主义文化(collectivist culture)。中国文化的集体取向与儒家学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儒家思想以“仁”和“礼”为中心。“仁”指人心,它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是二人,从人从二。其目的是讲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从而达到和合。要达到“仁”,一个人必须把自己纳入集体之中,和集体溶为一体。“礼”是行为的尺子,是人们社会行为的规范,人的视听言行都要符合礼的要求,从而使社会达到和合,达到“仁”。受集体取向文化的影响,中国人相互依赖,相互合作,“关系”至关重要,人们相互依赖达到几乎万事必须凭“关系”的地步。因此,中美谈判中,中方对“关系”的培养的要求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 美国属于典型的个人主义文化(individualistic culture),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的核心。美国的个人主义与其宗教信仰有着密切联系。西方的基督教所崇尚的是个体,基督徒主张为了个体而牺牲“类”。在基督教的教义里,每个人都是单独地、直接地面对上帝。通过持之以恒的个人灵魂深处追求与奋斗而获得新生的理论是基督教教义的核心,是个人主义的思想源泉(朱永涛, 2002)。在美国,个人主义是从欧洲移民踏上北美大陆的第一天起就开始的。新教主义是个人主义的历史根源。而后的美国革命、西进运动、工业革命及多次的移民浪潮加强了这种个人主义的传统。可以说,无论美国历史还是当代美国社会,个人主义体现在美国生活的各个方面。尽管也存在着个体对群体的依赖和认同,但这是处于自己的选择,是有自己个人的意志决定的,而且是以自己个体的目的和利益为前提的。所以在中美商务谈判中,美国谈判者更注重追求实际的内容,签订合同实现个人的利益和价值目标。 三、启示 谈判风格的差异是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要想的中美商务谈判中处于主动,并最终取得谈判的成功,就必须认真研究双方谈判风格差异的深层次原因 —— 文化差异。因此在中美商务谈判中,要想成功地进行跨文化商务谈判,双方代表首先要了解他国文化,善于与自己的文化对比,学会鉴别、了解、接受、尊重对方的文化。随时准备以两种不同的文化波段进行交流、切磋。逐步提高自己的跨文化意识。其次,要拚弃民族中心主义(ethnocentrism),尊重异国文化和传统风俗。商务谈判中切记妄加评论对方的文化准则, 接受并尊重他们的道德规范和风俗习惯。另外,在谈判中要建立跨文化的谈判意识,认识到不同文化背景的谈判者在需求、动机、信念上的不同。在跨文化意识的指导下,使自己的谈判风格和策略适应对方的文化诉求。 of Mind [M].McGraw-Hill.,1991 Prosser, M. The Cultural Dialogue: An Introduction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M]. Houghton Mifflin Co., 1978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Walker, D.E. and walker, T. Doing Business internationally: the Guide to Cross-cultural Success [M]. McGraw-Hill., 2000 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2):43-49 朱永涛:美国价值观:一个中国学者的探讨[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中美文化差异论文例10

中美之间经济和贸易往来使得商务谈判成为必然,但是由于两国之间存在着文化差异,谈判者在谈判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沟通障碍和不必要的误解。Greet Hofstcd (1994:5)形象地说文化是“mental software”,“the collection programming of the mind which distinguishes the members of one human group from another”。他这种“心灵软件”使得每个人都是自己文化氛围熏陶下的产物,使得人的行为举止受其文化制约,而文化又是通过人的行为予以体现。从另一方面说,这就限制了人们对异国文化的理解。文化差异缺乏敏感的人用自己的文化模式为依据来评价另一种文化中人们的行动、观点、风俗,往往会导致文化冲突。对于国际商务谈判而言,对于文化差异缺乏了解,准备不足以及处理不当都会增加谈判难度,影响其顺利进行,甚至不欢而散。

目前,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实体,是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商务谈判在双方经贸往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试图通过中美在语言沟通、价值观、谈判风格差异的比较来分析其对商务谈判的影响,了解文化因素如何影响谈判。这样有助于谈判者预见谈判的进程,及时调整谈判策略,最终达到圆满的协议。

1 语言沟通的差异

中国属于高语境文化国家。在商务谈判中,中国谈判人员感情内敛,不喜欢轻易流露自己的感情,这种表现会使己方在谈判中陷于不利之地。中国谈判人员也不喜欢轻易公开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看法的方式也比较含蓄,其间接的表达方式以及一些非语言要素如眼神、手势、沉默时间的长短都是传递信息的重要因素,领会字里行间的言外之意很重要。另外,中方谈判人员子啊谈判桌不喜欢激烈的冲突,也不喜欢直接了当地拒绝对方,而倾向于注重和谐,保全双方的“面子”。除此之外,因为中国是高度注重上下级等级观念的国家,对许多谈判细节方面都有很严格的要求,所以中方人员谈判风格非常正式严肃,也比较严谨保守。

美国属于低语境文化国家。总体而言,美国人大多性格外向,直率热情,他们的喜怒哀乐大多通过他们的言行举止表现出来。在商务谈判中,美国谈判人员喜欢直接了当地提出自己的看法,不断发表自己的意见,倾向于直接的沟通和交流,对“是”与“否”有明确理性的界定,即使对对方所提出的建议或条件不能接受,也倾向于毫不隐晦、不加含糊地直言相告,而不喜欢拖泥带水、模棱两可的回答。面对冲突时,美方谈判人员通常愿意直接面对问题,提出批评,讨论具有争议的问题,并坚持自己认为是“事实”的意见。他们对“面子”并不在意,倾向于公开不同意见,喜欢采取进攻性的强硬手段,喜欢积极为自己辩护,往往直言不讳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美国是高度崇尚平等与自由的国家,对等级划分的概念不强烈,所以在商务谈判中,美国人更倾向于非正式和平等的关系。

2 价值观念的差异

价值观念是“决定人们所持看法和所采取行动的根本出发点”,“价值观决定了人们会有什么样的信念和态度”(胡文仲2003:202),价值观影响着人们理解问题的方式,也给人们带来强烈的情感冲击。在不同的文化中,价值观念会有很大的差异。

2.1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

在美国,独立、自由、和个人平等的观念非常浓厚,他们交流方式比较注重现在、自我和实际行动。在美国文化中,本人可以代表公司作出决策,美方派出的谈判代表通常有足够的权利。

但是在中国却不是这样。中方谈判成员通常比美方要多,其行政级别也比美方复杂,甚至真正具有决策权的人却不是谈判组成员。在谈判过程中,中方谈判组通常要将每一个阶段的谈判结果向上级汇报,上级领导需要一段时间审批,或同意或提出新建议,这些意见再传达给谈判组成员。这种决策机制延长了谈判时间,美方对此也十分失望,认为这种谈判者不过是errand boys(跑腿的)。这种决策机制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几千年来孔子思想的影响,它促进加强了社会等级制度,因此在中国纵向的上下级关系始终有某种程度的盛行,并影响着个人的言行举止;再就是总的来说中国人也接受了在社会生活包括商务谈判中缺乏自或自不高的情形。

2.2 一元的时间观和多元的时间观

美国是一元时间取向的典型代表。对他们而言,时间就是金钱和财富。谈判中充分利用时间是一个重要的目标,他们要求做任何事都要严格遵守日程安排,该做什么时就做什么;到了结束时间时,无论任务完成与否都应该停止,不能影响下一项工作安排。美国人非常守时。他们使用时间十分精确,每个时间段都有安排有不同分项的任务,在谈判时他们严格按照时间段将安排的任务依序完成,然后从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此外,美国谈判者喜欢速战速决,他们习惯于在谈判中直奔主题,清楚明了地阐述自己的要求和意见,并希望在相对短的时间内达成协议。

中国是多元时间取向的国家。中国人在使用时间方面比较随意,灵活性强。他们可以根据需要随意支配时间;在同一时间段内可以讨论多个主题;结束时间到达时,如果没有完成任务则将继续对议题进行讨论,不希望时间限制、妨碍任务的完成,对时间的长短也不会有非常严格的控制。与美国谈判人员相比,中国谈判人员在国际商务活动中更注重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所以他们会把很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相互介绍、增进了解、建立友谊方面,因此谈判持续时间比美方长。

3 谈判风格的差异

在面临复杂的谈判任务时,不同国家的人可能用不同的方式来做出决定。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在商业谈判中预测对方的反应并做出相应决策。

3.1 对争执与沉默的态度差异

通常在谈判中,美国人会公开表示不同意见,喜欢采取进攻性的强硬手段,如威胁、警告等,甚至以提讼宣告谈判破裂或者发出最后通牒相要挟,这往往使谈判对方感到不舒服,甚至认为受到了侮辱。对美国人来说,谈判中交流信息是相对直接的,如果从对方得到的信息含糊不清,他们会感到不愉快。他们推崇争执,认为争执是解决问题的最快途径。谈判中美方多是直言快语急于求成,在谈判中常说“Don’t beat around the bush”(不要拐弯抹角),“Get to the point ”(开门见山),“What’s the bottom line?”(到底是什么意思?)。在交谈中最忌讳沉默,一旦交谈中出现间断和停顿,马上会插话填补,因为沉默使他们感到不安和窘迫,他们认为沉默预示着出现麻烦或有所隐瞒或拒绝。

而在我国,人们常根据隐含的意思和话外之音去理解信息传递者的意图。儒家思想对我国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如孔子的“呐于言而敏于行”,“和为贵”,因此中国人提倡多听少说,三思而行,认为多言是破坏和睦,造成冲突的祸根。这种交流方式是与我国的集体主义文化分不开的,目的是在交流中避免冲突,维护和睦,照顾各自的面子。所以在谈判中会避免公开争论和冲突,用谨慎的不显眼的微妙方式解决争议。在我国,沉默,根据语境和情景可以表示多种意思,如:“你说得对,请继续说下去”、“我正在考虑你的问题,让我想一想”等等。人们对于谈话中暂时出现的间断和停顿可以理解和接受,并从中判断讲话者的意思,并把沉默作为说服的手段之一。

3.2 对合同的态度

美国人认为,交易最重要的是经济效益。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最可靠的方法是依靠法律。他们特别看重合同,认真地讨论合同的条款,而且特别重视合同违约的赔偿条款和合同适用法律。其谈判队伍除包括商务谈判人员、技术谈判人员和财务谈判人员外,还有法律谈判人员负责合同文件、合同中各项条款、保险和法律解释的磋商。一旦在执行合同条款中出现意外情况,就按双方事先同意的责任条款处理。因此,美国人在商务谈判中对于合同的讨论特别详细、具体,以便在执行合同中朝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解决各种问题。

而中国文化是注重关系的,中方谈判的目的更多的是为建立和发展一种长期的合作关系。所以,达成的协议是双方进一步发展合作关系的一种框架。谈判被看做双方建立友谊和共同开始工作的象征,签订的合同代表着长期的互利合作的开端。中方并不象美方那样严肃地看待合同。如果情况有变,他们通常还要对已经签订的合同条款提出改动意见,这让重视合同条文的美国人怒气冲冲,认为中方谈判者无法理喻,对于美方来说,合同是神圣的,是具有约束力的。而中方往往认为合同真正履行之前,一切都不是最终的。

4 结束语

中美谈判双方来自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沟通方式和说服策略。无论是中国式的还是美国式的谈判模式都不是十全十美,谈判中,我们不能以自己的文化背景为标准去理解和评价对方,我们应熟悉对方文化,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减少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不稳定因素,根据对方的文化和谈判风格制定和修正自己的谈判策略,避免中国式谈判模式的消极影响,这样才能增加对谈判对方行为的可预测性,从而在谈判过程中变得更为主动,增加达成协议的机会。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