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创新人才培养工作计划模板(10篇)

时间:2022-03-23 16:02:33

创新人才培养工作计划

创新人才培养工作计划例1

教育部启动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工程教育改革项目。该项目启动以来,已先后有两批共194所院校入选教育部试点高校。可以说,“卓越计划”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热点问题,其实施的成效直接影响着高校改革发展的成效。郑州轻工业学院作为一所具有轻工行业特色的地方高校,行业特色优势传统及“卓越计划”的实施为学校提供了更大的发展机遇与空间。

一、行业特色优良传统奠定了实施“卓越计划”的坚实基础

注重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的提高,可以说是“卓越计划”对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学校立足“轻工”,强化特色立校,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强化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为根本,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逐渐形成了“厚基础、精专业、重实践、多课堂”的人才培养理念,毕业生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学校的化学工程与工艺、热能与动力工程、艺术设计等专业,尤其是获批教育部“卓越计划”的食品科学与工程(烟草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等三个专业,在河南省均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和特色。郑州轻工业学院建校30多年来,面向行业,紧跟时代步伐,踏踏实实地走出了一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道路,为“卓越计划”的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1.从人才培养顶层设计奠定坚实基础

学校秉承严谨求实、追求卓越的校风,坚持“以人为本、崇尚学术、注重质量、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以教学质量为生命线,扎扎实实做好教学工作。通过增加见习实习、确保实习时间、严格规范毕业设计等环节,不断完善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通过设立课外学分制度,加强第二、三课堂建设,把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成果与学分挂钩,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之中;积极探索尝试组建本科教学实验班,试行以两大一小为特征的“三学期制”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创新型人才培养。学校坚持和发扬工科院校面向行业、重视实习实训的教学传统,不断加强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校内实习基地等硬件平台建设;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并借助于学校构建的机构创新实验室、电子创新实验室、IT创新工作室等平台,给学生提供自主设计、自由探索的机会,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条件,设有专项资金为大学生开展创新实验活动提供经费保障。

2.从校企产学研合作提供良好保障

学校非常注重校企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源于轻工、服务轻工的优势,利用与企业长期在人才支撑和技术支持中形成的“亲缘”关系,与红塔集团、河南中烟集团、上海中烟集团、海尔集团、美的集团、新飞集团、许继集团、宇通集团等大中型企业合作建立了一批稳定的实习基地和产学研基地。并尝试与企业联合培养,进行“订单式培养”、“无缝对接”等多种工程教育改革实验,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平台和通道。学校不断完善学科性竞赛管理办法,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性竞赛活动,通过资金支持、对获奖师生奖励、开设竞赛选修课等方式激励师生参与学科竞赛的积极性。这些措施使学生在全国“挑战杯”、“数学建模”、“智能车”、“节能减排”、“广告艺术”、“电子设计”等各级学科竞赛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

二、学校实施“卓越计划”的探索实践

自教育部启动“卓越计划”以来,学校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结合学校自身的特色与优势,积极谋划,开展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1.通过各类专题研讨会,明晰思路,完善方案

为了深入了解“卓越计划”的意义、内涵及相关核心问题,从学校和相关专业两个层面派出人员,连续参加教育部组织召开的三期全国高校工程类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专题研讨会,尤其是在第三期专题研讨会上,学校作为被推荐的3所高校之一,立足于“学校整体工作推进”层面在大会上作了题为“扎实有效推进‘卓越计划’,着力彰显工科教育特色”的主题发言。通过参加部级专题研讨会,学校对“卓越计划”的发展方向、建设思路、标准体系、整体方案、专业培养方案及申报程序等核心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此外,学校通过召开专题会、研讨会、汇报会、评审会等多种途径与方式,对学校“卓越计划”的工作思路、进展情况、难点问题等进行了梳理和谋划,对学校相关政策制定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证分析,对“学校工作方案”、“专业培养方案”、“公共平台建设方案”、“工程训练中心建设方案”、“企业培养方案”、“专业平台建设方案”、“学生遴选方案”和“试点班运行方案”等进行了反复地论证和研讨,为学校“卓越计划”工作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2.广泛深入开展调研,借鉴经验,查找不足

为了更好地推进“卓越计划”工作的有效开展,学校对外出调研工作统筹规划,针对不同阶段不同任务分批次安排学校相关人员有针对性进行。学校获批教育部第二批“卓越计划”试点高校后,学校教务处及“卓越计划”相关专业负责人,对同济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等5所第一批“卓越计划”试点学校,就“卓越计划”工作方案当中涉及的校企合作、实验平台建设、试点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及专业培养方案的体系构架等进行了调研学习;学校的食品科学与工程(烟草科学与工程方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三个专业正式获批为教育部第二批“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后,主管教学的领导、教务处及“卓越计划”相关专业人员,分三批次赴广东、武汉、南昌、西安等地考察,紧紧围绕学校“卓越计划”工作实施方案、专业培养方案、公共实践平台建设、校企联合培养方案、学生遴选方案、课程架构等具体实施问题,对广东工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南昌大学等10多所第一批“卓越计划”试点高校深入调研学习。通过实地参观、集中访谈、个别交流、收集材料等多种方法,获得了较多真实有效的第一手资料,为学校“卓越计划”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制定相关管理办法,政策保障,稳步推进

学校高度重视“卓越计划”工作,专门成立了学校、院(直属系)两级领导机构,统筹负责“卓越计划”的试点工作。学校设有专项经费,用于支持与“卓越计划”相关的各项改革措施。为确保“卓越计划”的稳步实施,学校相继出台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管理办法》、《关于教师进企业从事工程实践的暂行规定》、《外聘企业教师暂行管理办法》、《本科学生创新学分实施办法》、《关于加强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试行)》、《实验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方案》等,从机构设置、平台构建、过程管理、师资队伍等各方面全方位保障了“卓越计划”的顺利实施。

4.加强校企合作,积极探索,创新模式

产学研结合是工程教育的客观要求,“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是“卓越计划”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反映了行业企业在“卓越计划”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学校紧密结合“卓越计划”要求,在与现有企业良好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合作企业和延伸合作项目,先后与许继电气集团公司、河南中烟许昌卷烟厂、许昌帝豪实业公司、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省863软件孵化器有限公司等20多家知名企业正式签订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校企合作协议。学校积极探索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新模式,2011年,河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烟草专卖局签署共建郑州轻工业学院协议,学校进入了省局共建行列,跃上了新的发展台阶。学校也将在长期致力于国家和河南省烟草行业的人才培养、在烟草行业人才支撑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烟草及相关学科和专业的内涵建设,扩大与全国烟草行业企业的战略合作,努力挖掘特色、创造特色、放大特色,全面提高烟草及相关学科人才培养质量,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家和河南省烟草行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三、行业特色地方高校实施“卓越计划”的思考

郑州轻工业学院作为轻工行业特色明显的地方高校和教育部第二批“卓越计划”试点高校,在探索实践的基础上,对行业特色地方高校工程教育改革及“卓越计划”实施工作提出了几点思考。

1.更新工程教育理念是前提

“卓越计划”的主要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卓越计划”强调树立“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是造就具有创新能力,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各类工程技术人才,其中包括本科、硕士和博士三种类型,这就无疑打破了传统观念中对工程技术人才的狭隘理解。因此,“卓越计划”的实施,高校必须增强办学理念的创新意识,增强观念更新的能力,不断地与时俱进,以工程教育理念变革为先导,打破之前狭隘的工程教育观,树立大工程教育理念,积极探索符合自身办学特色的工程教育培养模式。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核心

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是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是办学指导思想和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目前,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普遍存在着片面追求“高、大、全”、定位不明、目标趋同、面向工程实践不足、缺乏特色等问题。“卓越计划”试点高校必须认真审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严格执行“卓越计划”本科试点专业校企联合“3+1”培养模式。要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按照教育“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的要求,参照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或专业认证标准),科学制定各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将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培养标准细化为知识能力大纲,依据知识能力大纲构建课程体系,将知识能力大纲落实到具体的课程和教学环节。“卓越计划”的主要特征是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高校与企业可以考虑以重大合作项目为依托、企业委托定向培养学生、依托学科性公司培养学生等方式或途径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

3.搭建实践创新平台是保障

随着我国科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质量提出了新要求,尤其是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工程实践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观念,启迪创新思维,分析并解决工程问题,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是高等工程教育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期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工程素质的培养有赖于工程环境的熏陶和工程实践,要使学生能获得较全面的工程素质,就必须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工程环境和工程实践教学体系。一是要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在实习基地的建设上,从布局到使用的设备、提供的场地、加工的材料、指导实训的教师等方面要充分考虑如何贴近生产,实习基地建设要讲经济效益,采取合理的措施提高建设效益。二是要建好学校的公共实践教学平台,以实现教学资源利用最大化。三是要建设好学科竞赛平台。学科竞赛是实践教学环节的一种主要形式,以其特有的组织方式,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协作能力等方面都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四是要建好校外实践教学平台。“卓越计划”所提出的工程教育目标无法通过单纯的课堂培养达到,必须实施产学研联合培养人才,产学研联合培养人才突出工程特色,注重市场需求和技术水平领先,以培养现代工程师为主要目的,进一步加强工程实践的训练,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

4.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是关键

实践教学环节是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进一步巩固所学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基本操作程序和方法的必须环节,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锻炼和积累实践能力的过程,是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在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背景下,只有不断加强实践教学,进行工程实践教学的改革,才能推动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确保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一是要构建开放式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行业特色地方高校应积极构建集实验、实习、设计、社会实践于一体的,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的,注重能力培养和创新意识教育的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二是要打造“创意工厂”、“模拟工厂”等亮点。创新能力就是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能力,这种能力所产生的结果在本质上是新颖独特、前所未有的,并有一定社会价值,能够促进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出台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

意见[N].中国教育报,2011-02-20.

[2] 李培根.未来工程教育中的实践意识[J].高等工程教育

研究,2010,(6).

[3] 赵晓闻,林健.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比较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2).

[4] 林健.注重卓越工程教育本质 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人才培养工作计划例2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6(c)-0146-02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raining Mechanism Based on Colleges-Enterprises Cooperation for Excellent Engineer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Xu Jinyou1,2,Niu Xinghua1,2,Chen Ling1,2

(1.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Tianjin Key Laboratory of the Design and Intelligent Control of the Advanced Mechatronical System,Tianjin 300384,China)

Abstract:Talent training by means of colleges-enterprises cooperation is the key to implement“Excellence Engineer Education and Training Program”.Combined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Excellence program”in 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raining mechanisms based on colleges-enterprises cooperation for excellent engineer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were explored and practiced. Implement idea of colleges-enterprises cooperation training,teaching system optimization reform,and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ecurity system as well as colleges-enterprises cooperation training model were described.Training of engineering practice ability, engineering design abilit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are focused on strengthened in order to enhance engineering quality of students.And then a new talents training mode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were formed,which has guidance and reference significance to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the teaching reform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Key Words:Excellence Program;Mechanical engineering;Training mechanism;Colleges-enterprises cooperation

高等工程教育是以培养能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工程师为目标的专门教育,对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有着重要的影响,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1-3] 。2010年教育部在天津正式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卓越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实现“卓越计划”的培养目标,提高工程人才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建立企业深度参与的联合培养机制尤为重要[1-3],该文以为天津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为例探讨机械工程卓越工程师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构建。

1 校企联合培养机制

1.1 实施思路

在我校“面向地方、服务基层”的办学指导思想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面向天津及周边地区装备制造业的人才需求,重点培养服务基层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参照应用型机械工程师的机械行业专业标准为基础制定机械工程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方案。

依托与行业企业建立的长期产学研合作基础,成立由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咨询委员会”、校企双方人员组成的“工程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等,校企双方联合修订机械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方案。

以选拔培养的方式,依据学生所修主要课程的学习成绩和本人志愿,遴选优秀学生进入“卓越班”学习。“卓越班”培养计划不设专业方向,按“宽口径”培养,采用“3+1”的培养模式,即前三年在校内完成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部分专业课程的学习,从第七学期开始进入产业链相关企业及校内“工程实践教育基地”完成特色专业课程学习及进行生产实习、课程设计、专业设计、毕业设计等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宽基础、重实践”的特点。

1.2 教学体系

实施“卓越计划”的一个主要目标是为行业企业培养当前急需的工程人才。因而行业企业应全程参与卓越工程师的培养[4]。

在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充分突出行业特色,由学校和企业专家共同系统科学地设计相关的课程体系、教学师资、教学过程等内容,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卓越班”教学计划分为校内培养和校企联合培养两个模块。学生在校企联合培养模块的时间分摊到各个学期,实行总量控制,按照“化整为零、由少到多、分时分段”的原则进行,包括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和主要专业课程的学习,实践累计时间不少于1年。

为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建立了由“课程设计―专业设计―毕业设计”等工程设计训练环节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促进了学生应用能力和设计创新能力的培养。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引导学生积极投身科研创新活动,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纳入到教学计划中,包括科技活动和科研等。鼓励学生申报“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计算在专业课学分中。通过“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和学科竞赛,组织学生系统参与专题研究和科研实践,不断提升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创新精神。

校企联合培养模块的学习实行学分制,考核由校外工程技术人员与校内专业教师共同组成考核小组,对学生的实践教学质量进行综合评定。

1.3 教学保障体系

建设高水平的教育教师队伍是提高工程教育质量的保证。一方面,聘请校外相关产业和领域的人员到学校兼职授课,另一方面,努力提高本专业教师的教学和工程实践能力。开展“产学研”合作办学,探索校内专任教师到相关产业和领域一线学习交流,与合作企业合作建立教师培训和学生实习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基地,我院制定了增强青年教师工程实践经验的制度,派遣青年教师赴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基地积累工程实践经验,保证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质量和目标。

企业环境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重要因素,企业的选择是企业培养阶段的关键要素[5]。目前,我专业与天津第一机床总厂(学校参与共建的部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天津汽车模具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市天锻压力机有限公司,东方电机有限公司、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天津一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等众多行业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1.4 校企“订单式”培养模式

为适应工程企业对工程人才的实际需求,使专业人才的培养更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企业不只是选聘和使用现成的人才,而是应积极参与人才的培养过程。“订单式”培养模式则是实现企业深度参与工程师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依托校企合作优势,建设联合培养的新机制,其特点是培养市场、企业急需的应用型工程人才,人才的培养与市场、企业的需求紧密相连,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科研素质的培养。

2013年我校与江苏大明金属制品有限公司签署了校企合作协议书,校企合作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共同制定理论与实践综合课程的教学计划,共同实施教学过程,成立“大明班”,为企业输送需求的工程师紧缺人才。

3 结语

卓越计划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我校作为市属教学研究型高校,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紧密衔接天津及环渤海地区的装备制造业发展,注重产学研合作,建立了企业深度参与的卓越工程师联合培养机制,为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提供有力的支撑,进一步推进机械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林健.谈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引发的若干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0(1):30-32.

[2] 林健.校企全程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7-23.

创新人才培养工作计划例3

1 引言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教育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面向社会需求、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树立全面发展和多样化的人才观念。树立主动服务国家战略要求、主动服务行业企业需求的观念。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增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改革和创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组织实施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企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推动教育教学改革,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以实施“卓越计划”为突破口,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全面提高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建设具有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体系,促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

工程训练教学是工程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工程训练中心作为校内的工程实践基地。长期的教学经验表明,工程训练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学生们成为工程师应具备的基础和基本技能等综合素质进行培养和训练。工程训练教学是“高校卓越计划”的重要课程体系和教学形式。工程训练教学为成就卓越,夯实基础。

2 “卓越计划”的内涵

2.1“卓越计划”的培养目标

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工程型人才人文素质的养成。

2.2“卓越计划”具有的三个特点

(1)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

(2)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

(3)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

2.3“卓越计划”中的“卓越”的含义

(1)创新能力和领袖素质;

(2)综合素质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

(3)工程师需求的多元化和多样化;

(4)培养引领本国和世界工程科技发展的能力;

(5)培养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3 工程训练教学在“卓越计划”中应起的作用

3.1工程训练教学的目标

学习工艺知识,增强工程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2工程训练教学的内涵

工程训练教学是典型的实践教学,是贯彻落实素质教育,进行创新实践教育的基地。是高等工程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一个直接参与的实践过程,获得感性认识和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并对学生必备的工程素质进行培养,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基础宽、能力强、素质高和具有创造性的复合型和应用型的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具体体现为:

(1)基本的技术技能训练;

(2)先进的技术技能训练;

(3)综合素质的训练,包括思想作风、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工程素质、心理素质、企业管理等。

3.2工程训练教学在“卓越计划”中的作用

3.2.1为学生提供工程氛围,实现“工程回归”,培养“卓越工程师”应具备的工程素质

高等院校的工科专业是培养工程师的摇篮。工程素质是未来工程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是指在解决工程问题是所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工程素质的培养需要工程环境的熏陶,并且结合工程实践操作。工程教育的核心特征就在于其实践性。目前的教育制度决定了现在的大学生都是高考进入大学的,接触的是同学、教师,与社会脱轨,进入大学以后,接触的还是同学、老师,更加脱离了工程实践。处于由学校向社会过渡阶段的大学应该承担培养学生工程素质的任务。

在当今各高校实践性教学学时短,而校外寻找实践基地又很困难的情况下,有效地途径之一就是校内的工程训练教学实践环节。工程训练教学作为高等工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工程训练教学就是培养学生工程素质的有效途径。是工程教育由课程教学转向素质教育,是大学生进行全面工程素质教育的极好课堂。以工程训练中心为载体,提高学生们的工程素质。英国著名工程教育专家、沙尔福大学的齐斯霍姆教授说得非常贴切:“只有由具有外科医生资格的教师,在外科手术室里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外科医生。培养工程师亦然,只有具有工程师资格的教师,在一个充满活力的工业环境中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工程师。”

齐斯霍姆教授强调了工程师的培养要有一个可以进行工业实践的教学环境,在教室和用粉笔写、或者用多媒体课件的教育方法是不够的。校内的工程训练中心,可以说是一个模拟的工业环境。或称之为模拟工厂。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工工程教育是其他任何教育环节不能代替的。在这样的环境中让学生“真刀真枪”地干,才能培养出未来的卓越工程师。

3.2.2只有具有工程师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工程师。工程训练教学拥有一支较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卓越计划”中要求高校建设一支具有一定工程经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教育之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人才培养的竞争焦点不仅体现在设备的先进性上。这是因为无论多先进的设备,只要投入资金就可以从市场上购进。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工程训练教学的指导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有一定的操作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也就是说不仅要有较高的学位层次,才能适应培养高层次的工程技术人才,而且,根据工程训练的特点,还要有足够的工程实践能力,这样,在实践教学中起到引领的作用。成为适应工程实践教学要求的“双师型”教师,决非易事。苏州大学工程训练中心的前身是苏州大学实验总厂,许多教师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他们具有工程师的技术职务,同时又有教师资格证。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践。只有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3.2.3工程训练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卓越计划”的培养标准是: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工程型人才人文素质的养成。通过工程训练教学,学生在工业实践的环境中,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各种工艺训练、各种制造工程的参与,不但能够了解工业生产常用的金属材料及加工工艺的入门知识,获得感性认识,并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同时,通过工程训练教学,促进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并实现有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关键,为将来从事工程师工作打下基础。工程训练的目标是“学习工艺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增强工程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通过系统的实践以后,能够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洞察能力。创新不是空穴来风,需要一定的基础训练。苏州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开展的学生创新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针对机械专业的学生,改革原有的工程训练的教学模式,经过基本的技能训练之后,增加了创新设计及制作的项目训练,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分若干小组,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团结协作、集思广益、精心设计。最后,自己动手,多工种的配合,制作一个很有创意的作品。面对学生的作品,老师发出感慨:学生们潜力无穷啊!学生们完成了创新设计的项目训练后,面对自己设计制作的作品,建立了自信,相信自己也能创造,他们的创新欲望得到激发和培养。实践证明,开展这样的创新制作是成功的,放手让学生去想,放手让学生去做。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们的创新习惯。使学生做到“做中学、学中研、研中创”。

3.2.4通过校企合作,探索多元式人才培养模式

“卓越计划”中讲到,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和企业通过校企合作途径联合培养人才,要充分考虑行业的多样性和对工程型人才需求的多样性,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工程师后备人才。也就是“卓越计划”的特点之一: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工程训练中心走校企共成长之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新途径,将校企合作逐步引向深入。通过校企合作: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可全程参与人才培养,在课程设计、教学实习管理等方面,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的优势、资源共享。学生也可到企业实训乃至“带薪实习”,感受真实的企业环境。

(2)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卓越计划”中要求专职教师要具备工程实践经历,教师要具备一定年限的企业工作经历。要有计划的选送教师到企业岗位工作1—2年,积累工程实践。校企合作,可安排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3)可聘请企业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

(4)聘请企业家到学校授课,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更好的为企业服务。

(5)企业可借助学校的教师进行新项目的开发。

目前,苏州大学工程训练中心与苏州市越海拉伸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越海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和“越海公司”有了进一步加深合作的意向,准备成立“苏州大学工程训练中心越海金属板料成型技术研发基地”,在产品开发、品牌推广,人才培养等方面可以优势互补,达成共赢。为了使基地能顺利运营,“越海公司”赠送我校部分设备及相关模具,并为该基地提供初步研发启动资金。

该基地投入实际运营,将会对企业开发新品提供很大的帮助,也有助于我校学生参与真实的生产实践,成为应用型人才带薪实习基地。

3.2.5有利于学生优秀的思想品质的培养

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不但要有过硬的技术素质之外,还必须具有优秀的思想品质。也就是说,除了具有解决问题的技术能力之外,还应该具有在面对问题时,所表现出的勇气、耐心、团队合作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工程训练教学的项目,同学们都没有经历过,但又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劳心又劳力。尤其是同学们在进行创新设计及制作的过程中,此项目有一定的难度。一开始同学们很茫然,不知道该如何下手。但经过小组同学之间的思考、沟通、推敲、合作,最终完成了创新设计。在这过程中,同学们的心智得到了锻炼,相比以前、更加自信、坚强。敢于尝试、敢于争先、敢于承担。这样,才能培养出引领本国和世界工程科技发展的能力。

3.2.6作为开放式的校极创新实践平台

未来的卓越工程师,是综合素质更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强。工程训练中心成立创新实验室,配有专职的教师,对学生开放,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成立以来,协助学院开展科技竞赛活动:指导和配合学生参加全国、江苏省等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各类科技竞赛活动,如机器人大赛、低碳小车、大学生国家实验创新计划的实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通过这个平台,学生的创造欲望和能力得到体现。经过这样的训练,跨出校园的已不再是高分低能,而是具有了一定的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工程训练教学是高校“卓越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树立学生工程意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

4 结束语

“卓越计划”预期实施10年,到2020年,将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正如总书记在近期两院院士大会讲话中指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总体上经济发展技术含量不高,很多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先导性战略高技术领域科技力量薄弱,重要产业对外技术依赖程度仍然较高。”关键因素是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匮乏。为此,我们必须:

4.1面向世界,放眼国际

美国将“加强科学、工程和技术教育,引领世界创新”的理念提升到国家的高度。奥巴马总统提出让“有数学才能的大学生毕业进入工程领域,另一些人进入计算机设计领域。”日本政府很早就确立了教育兴国、科技立国的基本国策。在经济发展计划中把发展工程教育作为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措施,以确保日本的竞争优势。印度在国家经济崛起的过程中,非常重视工程技术人才培养。

4.2超越“专业教育”,实施“素质教育”

高校的“卓越计划”培养的尚不是“卓越工程师”,而是为成为“卓越工程师”打好基础,培养后备人才。“卓越工程师”之所以“卓越”,应超越专业知识点,而在于培养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在于综合素质更高。

4.3工程训练教学是高校实施“卓越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知识需要在实践中深化,能力需要在实践中磨砺,创新始于问题,素质需要在实践中提升。工程训练教学是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尤为重要。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不可替代。

工程训练教学应以“卓越计划”为契机,与时俱进,练好内功,探索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大胆实践,形成以素质提升为本,实行产学结合,向社会开放、向世界开放,在高校的“卓越计划”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学政.傅水根教育教学研究论文集[j].金工研究,2000,12.

创新人才培养工作计划例4

1 引言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教育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面向社会需求、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树立全面发展和多样化的人才观念。树立主动服务国家战略要求、主动服务行业企业需求的观念。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增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改革和创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组织实施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企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推动教育教学改革,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以实施“卓越计划”为突破口,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全面提高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建设具有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体系,促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

工程训练教学是工程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工程训练中心作为校内的工程实践基地。长期的教学经验表明,工程训练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学生们成为工程师应具备的基础和基本技能等综合素质进行培养和训练。工程训练教学是“高校卓越计划”的重要课程体系和教学形式。工程训练教学为成就卓越,夯实基础。

2 “卓越计划”的内涵

2.1“卓越计划”的培养目标

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工程型人才人文素质的养成。

2.2“卓越计划”具有的三个特点

(1)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

(2)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

(3)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

2.3“卓越计划”中的“卓越”的含义

(1)创新能力和领袖素质;

(2)综合素质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

(3)工程师需求的多元化和多样化;

(4)培养引领本国和世界工程科技发展的能力;

(5)培养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3 工程训练教学在“卓越计划”中应起的作用

3.1工程训练教学的目标

学习工艺知识,增强工程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2工程训练教学的内涵

工程训练教学是典型的实践教学,是贯彻落实素质教育,进行创新实践教育的基地。是高等工程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一个直接参与的实践过程,获得感性认识和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并对学生必备的工程素质进行培养,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基础宽、能力强、素质高和具有创造性的复合型和应用型的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具体体现为:

(1)基本的技术技能训练;

(2)先进的技术技能训练;

(3)综合素质的训练,包括思想作风、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工程素质、心理素质、企业管理等。

3.2工程训练教学在“卓越计划”中的作用

3.2.1为学生提供工程氛围,实现“工程回归”,培养“卓越工程师”应具备的工程素质

高等院校的工科专业是培养工程师的摇篮。工程素质是未来工程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是指在解决工程问题是所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工程素质的培养需要工程环境的熏陶,并且结合工程实践操作。工程教育的核心特征就在于其实践性。目前的教育制度决定了现在的大学生都是高考进入大学的,接触的是同学、教师,与社会脱轨,进入大学以后,接触的还是同学、老师,更加脱离了工程实践。处于由学校向社会过渡阶段的大学应该承担培养学生工程素质的任务。

在当今各高校实践性教学学时短,而校外寻找实践基地又很困难的情况下,有效地途径之一就是校内的工程训练教学实践环节。工程训练教学作为高等工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工程训练教学就是培养学生工程素质的有效途径。是工程教育由课程教学转向素质教育,是大学生进行全面工程素质教育的极好课堂。以工程训练中心为载体,提高学生们的工程素质。英国著名工程教育专家、沙尔福大学的齐斯霍姆教授说得非常贴切:“只有由具有外科医生资格的教师,在外科手术室里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外科医生。培养工程师亦然,只有具有工程师资格的教师,在一个充满活力的工业环境中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工程师。”

齐斯霍姆教授强调了工程师的培养要有一个可以进行工业实践的教学环境,在教室和用粉笔写、或者用多媒体课件的教育方法是不够的。校内的工程训练中心,可以说是一个模拟的工业环境。或称之为模拟工厂。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工工程教育是其他任何教育环节不能代替的。在这样的环境中让学生“真刀真枪”地干,才能培养出未来的卓越工程师。

3.2.2只有具有工程师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工程师。工程训练教学拥有一支较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卓越计划”中要求高校建设一支具有一定工程经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教育之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人才培养的竞争焦点不仅体现在设备的先进性上。这是因为无论多先进的设备,只要投入资金就可以从市场上购进。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工程训练教学的指导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有一定的操作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也就是说不仅要有较高的学位层次,才能适应培养高层次的工程技术人才,而且,根据工程训练的特点,还要有足够的工程实践能力,这样,在实践教学中起到引领的作用。成为适应工程实践教学要求的“双师型”教师,决非易事。苏州大学工程训练中心的前身是苏州大学实验总厂,许多教师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他们具有工程师的技术职务,同时又有教师资格证。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践。只有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3.2.3工程训练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卓越计划”的培养标准是: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工程型人才人文素质的养成。通过工程训练教学,学生在工业实践的环境中,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各种工艺训练、各种制造工程的参与,不但能够了解工业生产常用的金属材料及加工工艺的入门知识,获得感性认识,并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同时,通过工程训练教学,促进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并实现有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关键,为将来从事工程师工作打下基础。工程训练的目标是“学习工艺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增强工程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通过系统的实践以后,能够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洞察能力。创新不是空穴来风,需要一定的基础训练。苏州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开展的学生创新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针对机械专业的学生,改革原有的工程训练的教学模式,经过基本的技能训练之后,增加了创新设计及制作的项目训练,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分若干小组,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团结协作、集思广益、精心设计。最后,自己动手,多工种的配合,制作一个很有创意的作品。面对学生的作品,老师发出感慨:学生们潜力无穷啊!学生们完成了创新设计的项目训练后,面对自己设计制作的作品,建立了自信,相信自己也能创造,他们的创新欲望得到激发和培养。实践证明,开展这样的创新制作是成功的,放手让学生去想,放手让学生去做。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们的创新习惯。使学生做到“做中学、学中研、研中创”。

3.2.4通过校企合作,探索多元式人才培养模式

“卓越计划”中讲到,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和企业通过校企合作途径联合培养人才,要充分考虑行业的多样性和对工程型人才需求的多样性,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工程师后备人才。也就是“卓越计划”的特点之一: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工程训练中心走校企共成长之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新途径,将校企合作逐步引向深入。通过校企合作: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可全程参与人才培养,在课程设计、教学实习管理等方面,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的优势、资源共享。学生也可到企业实训乃至“带薪实习”,感受真实的企业环境。

(2)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卓越计划”中要求专职教师要具备工程实践经历,教师要具备一定年限的企业工作经历。要有计划的选送教师到企业岗位工作1—2年,积累工程实践。校企合作,可安排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3)可聘请企业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

(4)聘请企业家到学校授课,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更好的为企业服务。

(5)企业可借助学校的教师进行新项目的开发。

目前,苏州大学工程训练中心与苏州市越海拉伸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越海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和“越海公司”有了进一步加深合作的意向,准备成立“苏州大学工程训练中心越海金属板料成型技术研发基地”,在产品开发、品牌推广,人才培养等方面可以优势互补,达成共赢。为了使基地能顺利运营,“越海公司”赠送我校部分设备及相关模具,并为该基地提供初步研发启动资金。

该基地投入实际运营,将会对企业开发新品提供很大的帮助,也有助于我校学生参与真实的生产实践,成为应用型人才带薪实习基地。

3.2.5有利于学生优秀的思想品质的培养

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不但要有过硬的技术素质之外,还必须具有优秀的思想品质。也就是说,除了具有解决问题的技术能力之外,还应该具有在面对问题时,所表现出的勇气、耐心、团队合作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工程训练教学的项目,同学们都没有经历过,但又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劳心又劳力。尤其是同学们在进行创新设计及制作的过程中,此项目有一定的难度。一开始同学们很茫然,不知道该如何下手。但经过小组同学之间的思考、沟通、推敲、合作,最终完成了创新设计。在这过程中,同学们的心智得到了锻炼,相比以前、更加自信、坚强。敢于尝试、敢于争先、敢于承担。这样,才能培养出引领本国和世界工程科技发展的能力。

3.2.6作为开放式的校极创新实践平台

未来的卓越工程师,是综合素质更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强。工程训练中心成立创新实验室,配有专职的教师,对学生开放,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成立以来,协助学院开展科技竞赛活动:指导和配合学生参加全国、江苏省等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各类科技竞赛活动,如机器人大赛、低碳小车、大学生国家实验创新计划的实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通过这个平台,学生的创造欲望和能力得到体现。经过这样的训练,跨出校园的已不再是高分低能,而是具有了一定的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工程训练教学是高校“卓越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树立学生工程意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

4 结束语

“卓越计划”预期实施10年,到2020年,将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近期两院院士大会讲话中指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总体上经济发展技术含量不高,很多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先导性战略高技术领域科技力量薄弱,重要产业对外技术依赖程度仍然较高。”关键因素是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匮乏。为此,我们必须:

4.1面向世界,放眼国际

美国将“加强科学、工程和技术教育,引领世界创新”的理念提升到国家的高度。奥巴马总统提出让“有数学才能的大学生毕业进入工程领域,另一些人进入计算机设计领域。”日本政府很早就确立了教育兴国、科技立国的基本国策。在经济发展计划中把发展工程教育作为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措施,以确保日本的竞争优势。印度在国家经济崛起的过程中,非常重视工程技术人才培养。

4.2超越“专业教育”,实施“素质教育”

高校的“卓越计划”培养的尚不是“卓越工程师”,而是为成为“卓越工程师”打好基础,培养后备人才。“卓越工程师”之所以“卓越”,应超越专业知识点,而在于培养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在于综合素质更高。

4.3工程训练教学是高校实施“卓越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知识需要在实践中深化,能力需要在实践中磨砺,创新始于问题,素质需要在实践中提升。工程训练教学是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尤为重要。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不可替代。

工程训练教学应以“卓越计划”为契机,与时俱进,练好内功,探索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大胆实践,形成以素质提升为本,实行产学结合,向社会开放、向世界开放,在高校的“卓越计划”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学政.傅水根教育教学研究论文集[J].金工研究,2000,12.

创新人才培养工作计划例5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9-0135-02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和组织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的要求,教育部于2010年6月正式启动实施了卓越计划,旨在主动服务国家战略要求、主动服务行业企业需求。西安科技大学(原西安矿业学院)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一所以煤炭工业为主体专业的高等院校。面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时代要求,学校充分认识到实施“卓越计划”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支撑煤炭工业技术创新的重要作用,积极响应教育部“卓越计划”,认真学习领会教育部“卓越计划”文件精神,参加了教育部组织的“卓越计划”研讨会,成立了“卓越计划”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和咨询专家组。目前学校已被教育部确定为“卓越计划“的试点高校。学校把实施“卓越计划”作为发展的重要契机和重大教学改革工程,依托我校与煤炭企业合作紧密的采矿工程、安全工程、地质工程等学科的优势和特色,进一步推动与企业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深度合作。依据“卓越计划”培养模式、培养标准、培养方案三个方面对原有的教学体系进行改革,以推动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的顺利实施。

一、“卓越计划”培养模式

“卓越计划”采取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培养过程包括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部分,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在此基础上,将积极参与“1+2+1”国际合作人才培养项目,探索“卓越计划”国际化培养模式,拓展学生国际视野。

本科层次采取“3+1”培养模式组织教学。即校内学习累计3年,企业学习累计1年。企业学习包括在企业开设课程、实习实践、毕业设计等环节。学生在企业实践可通过顶岗工作,使学生完成分层次、分类别、分岗位、分流程的实践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二、“卓越计划”培养标准

根据“卓越计划”通用标准、行业标准,确定了我校“卓越计划”本科层次高级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标准:

1.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能够参与生产及运行系统的设计、并具有运行和维护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以及进行工艺和产品开发、技术改造的初步能力;具有不断进行技术革新的思维与意识。

2.项目参与及工程管理能力:熟悉所学工程领域的规范、标准,具有管理计划、预算、任务组织、设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项目进度控制与评估的能力;具有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初步能力。

3.沟通与交流能力:具有良好的语言功底和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具有一定人际交往和与他人沟通的能力;具有较好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交流沟通、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的能力,能在工程领域和其他学科项目中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合作能力。

4.职业素质与个人能力:具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诚实守信、严谨求真的职业道德,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工作责任心;具有良好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和服务意识;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5.企业管理与创业能力:具有管理、技术、财务和人文关怀的领导能力、决策和统筹规划的能力;具有信息获取和职业发展学习能力,具有一定创业能力。

三、“卓越计划”培养方案

根据“卓越计划”通用标准、煤炭行业专业标准对知识、能力、素质的基本要求,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办学特色,以加强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按照顶层设计原则,构建公共基础课程平台,强化从事工程技术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基础;构建专业基础课程平台,强化学生工程基础知识、获取信息能力以及运用技术手段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构建专业课程平台,强化学生工程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的初步能力以及职业发展学习能力。在培养方案设计中,体现了以下特点:一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实践能力培养;二是优化课程设置,避免课程或教学内容的重复设置,实现课程与课程之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企业学习与校内学习之间各教学环节设计上的无缝对接;三是加强学生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和教育。

本科专业按“3+1”模式组织教学,即学校培养阶段分为1年公共基础课程教学,2年专业基础、专业课程教学,累计3年;企业培养阶段累计1年。培养过程具有以下特点:

1.单独组班单独授课。根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国家通用基础标准、已有的行业专业标准以及相关专业认证标准和规范,制订学科领域、专业培养方案,构建以工程应用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实行单独组班、相对独立培养的方式。

2.坚持“四个不断线”。即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暑期专业实训不断线,熟悉工艺流程的企业实习不断线,紧密联系工程实际的设计不断线,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课外竞赛活动不断线。

3.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践相结合。在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过程中,将发挥学校、企业各自优势,实习实践教学将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企业与学校相结合方式进行。

4.企业全程参与。企业既参与培养方案的制订,又参与培养过程。企业为学生实践教学提供优质资源和条件保障,让学生在企业学习先进技术、方法和设备等。

5.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大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学,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努力使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进而得到国际认可。

在教育部实施“卓越计划”,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具有较强工程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背景下,结合“卓越计划”的实施,探索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根据工科高校地矿类专业的特点,从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培养标准及培养方案三个方面进行的改革探索对“卓越计划”的顺利实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钱作勤,贺玉海,李煜辉.工科能源动力类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构想[J].船海工程,2011,(4):39-42.

创新人才培养工作计划例6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7-0079-02

继2010年6月首批61所高校入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来,湖南工学院于2011年成为教育部卓越计划第二批启动的133所院校之一。目前,学校已有3个试点专业获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立项建设,即:电气学院的自动化专业、材料与化工学院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和机械工程学院的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我校通过创新人才培养,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推进我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一、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创新“三重一高”人才培养模式

卓越计划的目标就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和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的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适应“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加快我校内涵式发展,促进本科教学改革和创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创新以“重基础,重技术,重能力,高素质”的“三重一高”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三重一高”的内涵。“重基础”就是重视培养学生的学科专业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通过扎实的基础理论学习,为后续的学习提供保障;“重技术”就是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学生的技术思维和技术应用方面的能力,让学生不但学到精湛的专业技术,还能够解决生产、管理和服务实践中的具体技术问题;“重能力”就是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达到综合工程实践能力,能够适应各自的职业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高素质”就是重视学生在人文素养、科学精神、道德素质和身心素质等方面的培养,使学生成为综合素质高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2.“2+1+1”的学程分段模式。“三重”是我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从基础、技术、能力到素质的培养是一个递进的过程,体现我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持续性、渐进性和上升性。“一高”是我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具体按照“2+1+1”的模式进行。我们将大学学程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大学的第一年和第二年,这个阶段主要开设的课程有:一是通识教育课程,包含通识基础课程和文化素质课程;二是学科基础课程,包含学科门类基础课程和专业大类基础课程。通过第一阶段的学习,淡化专业,其培养目标就是打下扎实的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以拓宽专业口径。第二个阶段就是大学三年级,这个阶段主要开展专业教育,开设专业主干课程,目标是以获取专业知识、提升专业素质以及培养综合专业技能。第三个阶段就是大学四年级,这个阶段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增设与职业素养相关的选修课,如职业资格课程、专业技术资格课程等,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3.“三级平台+两大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在课程结构方面,形成“三级平台+两大模块”的知识、技术、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的课程结构体系。“三级平台”包括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基础教育平台和专业教育平台。通过构建“通识教育基础+学科基础”的基础教学平台,帮助学生打牢理论基础;通过构建“专业主干(核心)课+专业方向选修课+职业素养选修课”和集中性实践课程的模块化专业教学平台,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拓展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空间。“两大模块”包括集中性实践教学模块和素质与能力拓展模块。通过构建素质与能力拓展模块,将第二、第三课堂课程化,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适应社会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狠抓实践教学环节,凸显工程创新能力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特点之一就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而其主要途径就是实践教学。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才能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1.完善实践教学体系。适当地压缩公共基础课的理论课时数,增加实践课时数。增加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提高实践环节学时学分的比例,文科和理工科专业分别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25%以上和35%以上。以重点实验室、特色示范专业实验室、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等的建设,合理设定实践教学时序,按照从基本、初级、高级到创新技能的递进式模块,安排实践教学活动。

2.创新实践教学环节。增设学年论文、课程设计、网络实践、调查研究、读书报告等实践环节。加强产学研合作,积极引导大学生申报省级、部级创新项目,鼓励大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以创办“卓越班”为突破口,以企业要求、实践背景提出课题,以设计、论文、专利、业绩、成果、创业等多种考核方式完成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推进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的考核方式的改革,为实习与创业结合的毕业实践模式的顺利开展积累经验。

三、师资队伍建设

1.制定了有关制度。学校制定了《湖南工学院“卓越计划”师资建设管理暂行办法》。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切实提高“卓越计划”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保障“卓越计划”专业培养目标的师资力量。每个“卓越班”配备1名班主任,同时配备1名专职辅导员。

2.走出去,请进来。根据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教学特点,走出校门、国门,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到企业现场办学;同时请有经验的教师为学生授课。我校外国语学院的李建红、谢争艳两位老师赴美国北亚利桑那大学学习,分别选听了语言学、英语教学和英语文学等相关课程。又如我校海外名师、台湾清华大学王明扬教授,同安工学院廖可兵院长和部分专业教师带领工业工程专业学生103人赴衡阳合力工业车辆有限公司,开展了别开生面的现场教学。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博士生张良、陈景活为工业工程专业的本科生教授《工业工程基础》课程。千山药机董事长、总经理刘祥华被聘为我校客座教授等。

四、加强校企合作,实现互赢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关键就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如德国“双元制”模式、英国“三明治”模式等。我国高校“卓越计划”则通过与企业在卓越工程师培养全过程的合作,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才能够得以弥补和加强。

1.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建设。“湖南省高校‘先进制造技术’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和“水泥工业新技术产学研合作基地”的成立推动了我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活动,在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学院为企业提供科技服务,企业与学院共同培养学生,达到了互利双赢。

2.依托重点学科建设,共创“卓越班级”。以学院重点学科“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为依托,与湖南千山制药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人才培养战略合作协议,成立面向药机行业培养人才的“千山学院”,共同实施“湖南工学院千山药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湖南工学院实践教学计划”,并逐步把自动化、机械设计与制造、材料成型和计算机类专业纳入“千山学院”这一品牌。

五、成果与影响

1.保障体制不断完善。学校党委和行政高度重视“卓越计划”的实施。学校成立“卓越计划”实施工作领导小组,教务处内部设置职能科室――“卓越计划”办公室,学校成立“卓越计划”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学院(部)成立“卓越计划”工作组。组长为院长,其他党政领导为副组长,此外还有卓越计划专业教研室主任、专业带头人和合作培养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等组成。学校制定了《湖南工学院“卓越计划”师资建设管理暂行办法》、《湖南工学院工程实践教育基地(中心)建设与管理办法》、《湖南工学院“卓越工程师”培养与管理细则》、《湖南工学院“卓越计划”师资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和《湖南工学院“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项经费管理规定》等。

2.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不断涌现。我校一直高度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校企合作、实践教育活动、创业大赛、大学生创业教育计划和大学生创业导师计划等各种形式,开展了“全链条式”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目前我校已与泛华集团、大亚湾核电站、千山药机、香港皇朝家私、三一重工、、南方水泥等知名企业开展了校企战略合作,在全国设立了70多个实践教学基地。以“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组建的“皇朝家私实践教学班”学员已正式在企业进行培训。“千山实践教学班”的22名学员,也于3月2日奔赴企业展开实习。

3.深度合作,共建“创业孵化器”。学校已与泛华集团签署人才培养战略合作协议,将连续开办三届“华兴建设卓越土木工程师培养班”,共同实施“湖南工学院华兴建设卓越土木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湖南华兴建设集团员工继续教育计划”、“湖南工学院华兴建设实践教学计划”和“互联网金融创业教育计划”;共同建立建设“大学生综合实践教育基地”和“人力资源培训基地”。我校与本土知名建工企业的深度合作,计划用6年的时间培养超过3000名大学生创业者,建立一个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创业孵化器”,打造出校企合作培养创新型创业人才的高等院校示范项目。

参考文献:

创新人才培养工作计划例7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4-0059-03

一、前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实施卓越工程师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主要内容之一”。2010年6月,教育部在全国开设工科专业的1003所本科高校中批准了61所高校为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试点院校,其中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卓越计划”的高校共有4所。[1]经过几年的发展,全国现已有10余所大专院校开展了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卓越计划”,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这其中除了既包括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老牌重点院校外,也涵盖了诸如山东建筑大学、安徽建筑大学、天津城建大学等新兴力量。可以看出,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卓越计划”是大势所趋,也是今后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办学转变理念和改革教学思路的主导方向。

创办于1952年的武汉理工大学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有着长达60余年的办学历史和较为丰富的培养经验,曾被誉为全国高校给水排水专业中的“老八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大学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发生了较大变化,我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在全国的排名和影响力已今不如昔。为了贯彻落实纲要精神,配合教育部开展的高等学校“卓越计划”,我们以培养造就具有创新能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给水排水工程技术人才为教育目标,对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了研究,力争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发展和壮大我校的给水排水工程专业。

二、给水排水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卓越计划”是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种新探索,重在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2]其主要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3]与此同时,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也是保障和评价教学质量最重要的依据。结合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自身特点,参考国内已开展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卓越计划”院校的相关有益经验,以及本专业主要就业单位对毕业生要求的反馈信息,我们主要从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学术性标准、职业性标准等方面,建立兼具工科专业普遍特点和给水排水工程专业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一)学术性标准

大学教育首先是学术性教育,而“卓越计划”最大的特点则是在学术性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和自主性,给予学生宽松和谐的学术环境,鼓励学术创新,促进其专业化、个性化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发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保证“学术为本”这一根本价值,建立合理的学术型标准,构建适合的知识结构系统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必要条件。结合给水排水工程专业自身的特点,相关的学术性标准既可包括广泛的通识性知识(诸如人文社科知识,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等)、专业基础知识(诸如水力学、微生物学等)、专业性知识(诸如给水工程、排水工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等),也应涵盖具有实践性和创新思维能力的知识(诸如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而如何将这些知识点进行有机组合,将创新能力作为系统的核心,则是构建完善的学术性标准体系的一大难点。

(二)职业性标准

所谓职业性标准,就是以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所发挥的作用和岗位适应性程度来评价高校的教育质量。[4]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职业性标准制定,应树立服务于市政工程行业、给水排水工程行业和水污染控制工程行业的工程教育理念,以社会需求(供水、排水)和环境需求(水源保护、水体修复)为导向,以就业单位对毕业生要求的反馈信息为补充,以各种实际的给水排水工程实例为依托,以水处理技术为主线,通过校企联合、校企互助,统筹规划学生应达到的培养目标,着力提升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

三、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培养计划

基础课程教学、专业课程教学和实践实训教学是工程类人才培养的基本要素,是能否培养出合格的工程技术型人才的关键。传统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已经不能适应“卓越计划”对工程人才培养的要求。[5]我们以现行的《武汉理工大学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为基础,以培养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为目标,提出“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多交叉”的培养目标,并据此进行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培养计划的修订,巩固培养计划中的多种类基础课程,强化培养计划中的实验类课程,增加培养计划中的创新性课程,注重培养计划中的实践实训性课程,以此构建跨学科交叉整合的课程体系。

(一)“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多交叉”的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定位是实施人才培养的纲领,“卓越计划”的培养目标和定位就是要培养具备健全人格,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强,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的栋梁人才。因此,我们制定了“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多交叉”的培养目标。

首先“宽口径”,即不拘泥于给水排水工程行业内的知识,引导学生广泛涉猎各个专业,使学生具有开阔的视野,个性突出,具备不同行业发展的潜力。其次“厚基础”,要求学生对基础性知识牢固掌握,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再次“重实践”,即对学生进行给水排水工程理论与实践的训练,通过校企联合、产学研结合等方式的引入,突破以往“填鸭式”课程教学为主的模式,强化工程实践和工程应用能力,强化动手能力而。最后是“多交叉”,通过对交叉学科的学习,帮助学生找寻不同学科的交叉互通点,以引导式思考、案例式教学等为中心的多元培养模式,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研究、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造就具有给水排水工程、土木工程、环境工程、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工程经济等专业学科背景,满足给水排水工程各关键技术领域及其相关不同行业需要的基础宽厚、创新意识强、工程素养突出、综合素质优秀具有发展潜质和国际竞争力的卓越工程人才。

(二)跨学科交叉整合的课程体系

作为“卓越计划”的培养对象,拔尖创新人才必须具备不同知识的交叉融合,有较强的研究创新能力。因此,构建跨学科交叉整合的课程体系是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卓越计划”培养方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参考和借鉴国内外高校同类专业的建设经验,以给水与污水处理为核心技术来进行专业定位、专业发展和专业交叉渗透融合,从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入手加以优化。在重点介绍基础内容的同时,强调水处理工程的最新进展情况及相关专业的行业动态,如新增设了水环境化学、建筑暖通空调、水工程新技术与新材料、环境监测与评价、给排水工程监理、人工湿地技术等课程,着力改变以往单纯以本学科知识点为标准构建课程体系的观念,按照“卓越计划”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的要求,以满足学生自身未来发展和行业当前需求为目的,进行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增加选修课程、综合性课程的数量,让学生自主选择,引导他们自主地确定今后的发展方向。同时,通过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著名高校的紧密联系,加强外文教材的引进和修订工作,进一步提高双语教学的质量,使学生能够真正接触到国际最新专业进展情况。

四、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方法

在“卓越计划”通用标准讨论稿中,对本科层次工程师的知识与能力要求包括“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参与生产及运作系统的设计,并具有运行和维护能力”。[6]实践是工程的灵魂和根本,实践类教学是大学工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加大了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实践类教学的改革力度,以期通过增设“工程实践课群”和建立“1+1+1”培养模式,加强和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一)工程实践课群

产学研结合是工程教育的重要特征和本质要求,我们设立了以课程实践、项目实践和工程实训为基础的工程实践课群,涵盖与基础理论相关的实验课程(如水处理实验、给水水质检测实验)和课程设计(如自来水厂设计、污水处理厂设计)、与实际工程相关并到实地参观、亲身参与的实习课程(如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及实训课程(如给排水基础强化训练、给排水能力拓展训练);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内容,整合相关的课程实践、项目实践和工程实训课程,创建工程实践课群;合理分配实践类课程的课时及开设时间,使学生在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后,马上通过工程实践课群的锻炼,加深印象,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1+1+1”培养模式

“1+1+1”培养模式即将课堂教学―实践操作―企业实训三者有机结合,从这三种不同类型培养方式的教学方式、教学设计、教学评估及教学保障入手,建立完善的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培养模式和实践教学体系,解决当前实践性教学的结构不完善、教学内容单薄、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依据培养内容在不同时间点上所处的不同阶段和层次,我们按照理论学习、动手操作、实践创新层层推进的方式构建“1+1+1”培养模式,使学生通过学习―动手―实践层层推进的方式,完善工程创新能力的形成、培养和训练过程,在理论学习―模拟试验―工程现场相结合的学习环境中逐步造就成一名合格的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

五、结语

作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的基本要求,如何建立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是摆在每位大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全新的难题。本文针对我校开展的相关教育改革研究工作,从给水排水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培养计划、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方法等三个方面对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其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种瑕疵及未能深入研究的内容。在此仅希望能抛砖引玉,为新形势下我国大学工程教育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发展探索新的思路。

[ 注 释 ]

[1] 张建锋,黄廷林.基于“卓越工程师”目标下的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93-96.

[2] 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第五届第二次会议[C].广西:桂林,2011.

[3] 陈希.着力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N].人民日报,2010-07-09(A8).

创新人才培养工作计划例8

教育部启动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工程教育改革项目。该项目启动以来,已先后有两批共194所院校入选教育部试点高校。可以说,“卓越计划”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热点问题,其实施的成效直接影响着高校改革发展的成效。“卓越计划”的实施为高校尤其是地方工科院校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与机遇。笔者结合学校的探索实践,提出了地方工科院校实施“卓越计划”的几点思考。

一、实施前提:更新工程教育理念

“卓越计划”作为提高人才竞争力的战略决策,是实现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向工程教育强国迈进的重大举措。其主要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其中,面向工业界,就是要主动适应工业界的需求,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发展服务;面向世界,就是要有开放的观念,拓宽视野,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技术人才;面向未来,就是要有战略发展眼光和前瞻意识,立足培养适应未来发展需要、能够引领未来工程技术发展方向的高素质人才。“卓越计划”强调树立“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工程教育理念,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是造就具有创新能力、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各类工程技术人才,这就打破了传统观念对工程技术人才的狭隘理解。

面对新形势,高校尤其是地方工科院校在实施“卓越计划”过程中,必须首先克服单纯“技能型”的人才培养误区,确立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重视培养未来工程师的社会责任意识、科学探究精神和工程创新意识。必须能够增强办学理念的创新意识,增强观念更新的能力,不断与时俱进,以工程教育理念变革为先导,打破狭隘的工程教育观,树立大工程教育理念,积极探索符合自身办学特色的工程教育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的方向必须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加强与工业界的密切合作,突出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高等工程人才培养的国际化。

二、实施核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不同学者对“什么是人才培养模式”有不同的理解与认识,但不管哪种表述方式,都囊括了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方案、培养规格、学制及培养过程等内容,涉及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两个根本性问题。由此可见,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是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是办学指导思想和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更是“卓越计划”实施的核心问题。

目前,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普遍存在着片面追求“高、大、全”,定位不明,目标趋同,面向工程实践不足,缺乏特色等问题。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要求学生除掌握扎实的科学基础知识之外,还要受到严格的工程技术训练,真正能解决工程技术的实际问题。这就要求高校尤其是地方工科院校在实施“卓越计划”过程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严格执行“卓越计划”校企联合“3+1”培养模式;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按照“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的要求,参照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科学制定各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将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培养标准细化为知识能力大纲,依据知识能力大纲构建课程体系,将知识能力大纲落实到具体的课程和教学环节当中。

三、实施重点:深化实践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是高校尤其是地方工科院校人才培养至关重要的环节,是其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实施教育教学改革的立足点。实践教学环节不仅是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基本操作程序和方法的必须环节,也是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更是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在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背景下,只有不断加强实践教学,进行工程实践教学的改革,才能推动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确保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高校尤其是地方工科院校必须从人才培养的源头――人才培养方案入手,通过增加学生在企业见习、实习的时间,调整课程理论学时和实验学时的比例,优化课程体系与结构等多种途径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学校还要加大实验、实习、实训等各实践环节的实施力度,这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关键和重点。如美国普渡大学盖莱默校区的机械工程专业,要取得工科学士学位,学生要花一年的时间做高级工程设计项目,其中相当多的项目以学生团队的形式在企业进行。此外,还开设有许多与企业合作培养的课程或半工半读的教学计划。与国际工程教育的培养要求及实际相比,当前我国高校在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措施方面尚显不足。因此,必须积极尝试多种途径和方法来进行实践教学的改革。一是构建开放式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积极构建集实验、实习、设计、社会实践于一体的,课堂内外、校园内外相结合的,注重能力培养和创新意识教育的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二是要结合专业特色与优势,着力打造亮点。三是设立课外学分制度,把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成果与学分挂钩,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之中。四是积极尝试与企业相结合的“订单式培养”“无缝对接”等多种教学改革试验。

四、实施关键:校企深度合作实践

产学研结合是工程教育的客观要求,“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是“卓越计划”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反映了行业、企业在“卓越计划”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也明确提出,要创立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机制。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机制的内涵是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本科及以上层次学生要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在企业学习,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高校尤其是地方工科院校,要紧密结合“卓越计划”要求,在与现有企业良好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合作企业,延伸合作项目,加强同企业的联系,积极探索高校与行业、企业共同培养人才的新模式,建立产学合作的长效机制,建设校企优质资源共享平台,形成行业、企业与高校联合培养工程创新型人才的体制。学校要高度重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积极邀请企业参与学校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把企业需求放在首位。当然,企业也要积极主动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真正实现高校和企业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实施培养项目的目的。

五、实施支撑:构建实践创新平台

我国科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质量提出了新要求,尤其是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程实践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观念、启迪创新思维、分析并解决工程问题、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是高等工程教育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期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工程素质的培养有赖于工程环境的熏陶和工程实践,要使学生获得较全面的工程素质,就必须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工程环境和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卓越计划”的特点之一便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而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必然离不开实践创新平台的构建和打造。

实践创新平台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实践应用平台,高校尤其是地方工科院校必须高度重视实践创新平台的建设。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从布局到使用设备、提供场地、加工材料、指导实训教师等方面,要充分考虑如何贴近生产,实习基地建设要讲经济效益,采取合理的措施提高建设效益。二是建设好学科竞赛平台。学科竞赛实践教学环节以其特有的组织方式,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协作能力等方面都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三是建好校外实践教学平台。“卓越计划”所提出的工程教育目标无法通过单纯的课堂培养达到,必须通过实施产学研联合培养来实现。产学研联合培养突出工程特色,注重市场需求和技术水平领先,以培养现代工程师为主要目的,进一步加强工程实践的训练,突出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四是依托专业特色和优势,建立工程训练中心平台。该平台是在专业基础训练平台和专业知识训练平台基础上,实施以学生专业基础实践能力、专业知识综合应用能力为载体,为本科生提供实践能力训练的综合性训练基地。工程训练中心的培养,可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做到会动脑、会实践、懂设计、懂操作,有系统的概念和较全面的现代专业技术知识基础。

六、实施保障:工程师资队伍打造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高等教育的发展之基、竞争之本、提高之源。“卓越计划”的实施对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建设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的要求,指出“‘卓越计划’高校要建设一支具有一定工程经历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专职教师要具备工程实践经历,其中部分教师要具备一定年限的企业工作经历。‘卓越计划’高校要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企业工程岗位工作1~2年,积累工程实践经验。要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程教学任务;或担任本科生、研究生的联合导师,承担培养学生、指导毕业设计等任务。改革教师职务聘任、考核和培训制度,对工程类学科专业教师的职务聘任与考核从以评价理论研究和为主,转向评价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等方面为主”。

因此,高校尤其是地方工科院校要紧紧围绕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要求,以稳步建设一支工程实践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技术储备强,集教学、科研和工程开发应用为一体的专业师资队伍为目标;以全面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和设计创新能力为中心;以工科专业为重点,着力打造一支工程教育师资队伍。例如:可以通过制定一系列提高师资队伍工程实践能力的相关政策制度,积极鼓励教师“进企业”参与工程实践,促进其素质和能力结构的优化。此外,高校还要真正实施“双师培养工程”。教师通过承担企业的生产项目,与工程技术人员一起培养学生。这样做,既提升了学生的工程素养,又促进了校企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一方面,让教师直接从生产第一线获取企业的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新材料和新方法,获取相关资格证书,可以更好更快地建立一支适应实践教学目标需要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另一方面,由合作企业负责推荐专业骨干与高技能人才承担实践教学任务,保证实践教师队伍的高素质、高水平以及相对稳定。这些都有利于高校为社会培养工程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德才,王俊.关于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几点认识[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3).

[2]龚怡祖.论大学人才培养模式[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3]吴智泉.2008应用性本科教育国际研讨会会议综述[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4).

创新人才培养工作计划例9

[DOI]10-13939/j-cnki-zgsc-2015-27-249

1 问题的提出

2010年6月,教育部联合工信部、人社部、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在天津发起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卓越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提高服务,这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以及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2010年教育部批准61所高校为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试点高校,标志着我国高校“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开始。其后,教育部又陆续推出了“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卓越农艺师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等人才培养计划。教育部希望通过该计划全面提升高校教学质量。因此,对于本科会计学专业也应该以“卓越计划”为契机,转变办学理念,完善培养模式,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善于管理、精于业务、熟悉市场规则和国际惯例、具有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的高素质、复合型的国际化卓越会计师成为会计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据教育部统计资料,201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749万人,应届毕业生承受着较大的就业压力,会计学专业作为近年来求职者数量进入前十位的专业之一,更遭受激烈就业竞争的挑战。会计行业要想立足国内市场且发展国际市场就需要一批优秀的会计专业人才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现行会计教育培养出的学生与会计人才市场的需求严重脱节,高等学校作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肩负着社会发展和民族振兴的重任,学校必须充分认识到创新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目前许多高校重新调整会计专业的办学模式,使会计本科人才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以增强就业竞争力。

2 “卓越会计师”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2-1 从社会需要角度看

会计既是一个古老的行业,也是一个年轻的行业,会计人才的培养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转变而转型,培养高端的会计人才不仅要能适应行业的需要,还要能够引领社会的发展。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在世界经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历史大幕下,中国企业一边努力向精细化管理转型,一边勇敢迈向国际舞台。一波波的经济大潮中,会计人才的战略性、关键性作用日益明显,会计人才竞争已成为国家、地区和单位间竞争的焦点之一。

我国注册会计师从业人员数量逐年稳步增长,但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全球会计行业发展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注册会计师占会计从业人员总量的比重不高。我国现有注册会计师从业人员近30万人,不足会计从业人员总量的3%,其中执业注册会计师近9万人,占会计从业人员总量的比例仅为0-9%左右。在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注册会计师从业人员占会计从业人员的比重高达近20%。相对而言,我国注册会计师总量依旧不足,其中具有国际认可度的高端人才更为紧缺。随着2005年财政部启动全国高级会计人才培训班,以及2006年我国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传递出一个清晰的信息,我国急需大量善于管理、精于业务、熟悉市场规则和国际惯例、具有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的高素质、复合型的高端会计人才。因此,“卓越会计师”人才培养成为社会的现实需要。

2-2 从政府及行业主管层面看

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对高素质会计人才建设高度重视。在国家卓越计划推行的背景下,2010年6月国务院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加大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法律、咨询、会计、工业设计、知识产权、食品安全、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开发力度,重视传统服务业各类技术人才的培养。发挥各类社会组织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作用。”

2010年9月,财政部《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我国会计人才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培养和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优化、素质较高、富于创新、乐于奉献的会计人才队伍,确立我国会计人才竞争优势,建设国际一流的会计人才队伍,为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会计人才基础。”

2011年9月,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中提出人才培养的战略,要“深化人才培养战略,按照结构优化、专业精湛、道德良好的要求,在行业人才建设上取得质和量的突破”。到2015 年要实现“注册会计师达到12 万人,与此同时,在进一步提高注册会计师继续教育水平和效果的基础上,着力培养350 名领军人才、600名具有国际认可度的注册会计师、5000名新业务领域复合型业务骨干”。

2-3 从高等院校角度看

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服务三大功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要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重点着力,不断提升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大学是高等教育的主阵地;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工作;科学研究是大学的重要职能,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服务社会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功能的延伸。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地方性高校的人才和智力支持,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是地方性高校的责任和发展方式。“卓越计划”强调以提高实践能力为重点,探索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方式的一场重要变革。卓越会计师是由高校在行业主管部门的合作和支持下,将在校学生培养成为能够在毕业后很快进入工作角色,胜任会计工作,并在行业中具有较高业务能力与水平的实践型、应用型优秀人才。因此,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卓越会计人才是地方高校的重要使命。

3 “卓越会计师”人才培养机制建设

3-1 组建“卓越会计师”人才培养创新实验班

“卓越会计师”人才培养创新实验班作为一种新型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将组成由会计系优秀教师与实践基地的实践教师为主要成员的专家组,对“卓越会计师”实验班的招生规模、培养目标或培养方向、培养程序及具体培养方案进行论证,并参与实验班学生的实践实习全过程,进行就业指导等。“卓越会计师”实验班学生培养方案的制订在充分考虑会计学专业服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将“CPA(中国注册会计师)”等资格考试科目融入课程体系中。“卓越会计师”实验班学生的培养在突出学生会计岗位模拟操作能力培养的同时,学生有一定时间在企业从事会计、财务管理和审计岗位工作,提高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卓越会计师”实验班学生的培养,实行双导师制,会计系选拔高质量的教师作为“卓越会计师”实验班学生的校内导师,此外,学校还将聘请企业财务总监、总会计师、财务经理等担任学生的指导教师,培养学生的会计实践工作能力。

3-2 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会计课堂教学体系

多层次、立体化的课堂教学体系归纳为“一个中心三个课堂”教学体系。“一个中心”即一切以培养五能(自主学习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综合考证能力、参与科研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并重的高素质会计人才为中心。“三个课堂”包括第一、第二和第三课堂:第一课堂是指计划内专业理论教学,即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是指计划内实践教学,包括会计模拟实习、财会软件操作、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毕业论文、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等;第三课堂是指计划外理论和实践教学,以实践教学为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如企业(事务所)实习、财会知识竞赛、创业指导、课外科技活动、学生成长沙龙等。多层次立体课堂教学体系的架构如下图所示。

多层次立体课堂教学体系架构

3-3 突出专业意识,养成“靠前”的职业素养

面对企业对会计的需求,有两点十分重要:一是会计专业培养的人才需要有强烈的职业意识,是一用上手、一用对路的职业人才;二是会计专业培养的人才需要有“靠前”的职业素质――所谓“靠前”是指这些专业人才能够了解企业的实际、熟悉企业的运作、贴近企业的实际、胜任企业的操作。前者与企业用人的忠诚度和专业性契合,后者与企业的成本效率和价值追求一致。总之,突出专业意识,养成“靠前”的职业素养,是当今高等学校在培养会计专业人才方面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和艰巨任务。

3-4 建立人才质量评价体系

现在的会计专业人才都是由各个学校自行教学、考核,学校充当了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角色。事实上,各个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教学体系安排、教学资源配置上都存在着很大差别。为此,要改进人才评价标准,建立统一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这个评价体系应包括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知识结构、素质能力三大内容。该评价体系将对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创新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并有助于用人单位对会计人才的选用和评价,适应中小企业发展的专业人才需要。

3-5 实施“产、学、研”结合,构建创新平台

目前产、学、研方式是世界公认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以产学研为切入点能提高教育教学和科技创新的质量,也能促进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产学研合作教育采用全新的手法,通过社会支持教育促进教育的发展,同时也通过与社会的合作产生经济效益。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加强产、学、研之间的合作,将学校、企业、科研单位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素质。通过实践科研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水平,营造创新人才培养的氛围。最终,企业与学校将形成相互依托的良性格局,培养出优秀的会计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秦嘉龙-高层次会计人才需求现状与培养思路[J].财会月刊,2009(8).

[2]宋海霞-“卓越会计师实验班”的特色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7).

[3]李远艳-全球化背景下高级会计人才的培养――从高校会计本科教育的视角看[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6).

创新人才培养工作计划例10

摘 要: 创新人才培养是卓越工程师计划的主要内容之一,学科竞赛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为了更好地实现卓越工程师培养目

>> 卓越工程师背景下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工程应用型卓越机械工程师人才培养的探索 卓越工程师背景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冶金工程专业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的思索与实践 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环境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基于卓越工程师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及几点思考 基于卓越工程师的软件复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研究与探索 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的探索与实践 学科竞赛与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 基于学科竞赛的应用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竞赛型创新基地建设与软件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以工程实践和科研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生物制药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以学科竞赛促进卓越工程师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 网络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探索 依托课外科技创新竞赛开展卓越工程师能力强化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机械类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探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8]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EB/OL]..

[9] 徐辉,郁汉琪,朱军等.校企合作共建的安践与探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12):187-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