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公益心得体会模板(10篇)

时间:2022-11-17 05:40:09

公益心得体会

公益心得体会例1

这次的公益劳动让我从中学到很多,也得到了许多深刻的为人处世的道理。社区服务启发了我在公益劳动中寻找能使我受到教育,有所感悟的亮点,引导我去了解社会、感受社会。在敬老院中,我体会到了老一辈的孤独、我们的幸福和自私。为老人服务,令我的心里充满了一股自豪感。而这种自豪感不是平常能够体会得到的。公益劳动是不记报酬、不谋私利、不斤斤计较的;公益劳动是忘我的劳动,也是培养我们关心公共事业热情的。参加公益劳动的光荣感,塑造自己美好的心灵。

这次的公益劳动,使我亲身体会到了劳动的光荣感。公益劳动也同样加强了我的劳动观念,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避免了我形成好逸恶劳的坏习惯。 公益劳动不仅能造福社会,而且能陶冶情操,美化心灵。作为高中生的我们,应该为了公共利益而自觉自愿地参加劳动。而我们讲的公益劳动,就是以不记报酬为前提的。积极参加公益劳动是为社会尽力,是热爱劳动的表现。 社区服务活动提高了我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引导了我们接触、了解社会,增强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对于我们这些出生牛犊的中学生们,独立的培养和社会的洗礼是多么的重要。在这个更新速度超快的今天,如何适应社会也是我们即将面临的困难。对于现在的我们,越早接触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就意味着我们越能适应它。

公益心得体会例2

公益劳动实践心得体会2020优秀范文1上周日,我带着我的小外甥在原师专体育馆参加了一个成长心连心大型公益活动。“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活动由山东TA(火炬行动)青年志愿团发起,迄今为止,已在全省各地举行了几十场大型公益活动。有上万名学生、家长、老师从这项活动中受益。本次是在山东省的第30场活动。“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是一项大型的体验式社会公益活动。它通过一系列体验式社会公益活动架起了学生和家长、老师之间沟通的心桥。活动中我们承诺创造一个“和谐、爱心、激情”的世界,让学生、家长、老师在这个环境中体会团队精神和相互关爱、增进相互之间的沟通。达到师生与家长心连心的目的,形成崭新的师生家长关系。

从而培养孩子成为优秀人才必备的心态与素质,也唤起社会各界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关注与支持,实现“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的目的。“我/我们承诺创造一个真诚、爱心、和谐的世界”,这是这个爱心活动的主题,目的是让学生拥有更加良好的成长、教育环境,形成学生、家长、教师之间有效沟通的的崭新关系,丰富和探索我校德育教育的新途径。活动从当天早上8点开始,到下午五点结束。为了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沟通,志愿者们将所有的学生、家长和老师全部打乱分为32个小组,经过上午的:打招呼、组建团队、破冰、团体呼拉圈、风中劲草、信任背摔等热身项目,所有到场的同学、家长和老师都放开了许多,不再拘谨和腼腆。

下午专为增强师生、学生与家长之间沟通的“二人对话”真情互动环节,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许多同学纷纷对老师和家长们表达出自己内心最真的想法与感受,而家长和老师们也更加理解了同学,说出了平时没有机会表达的语言,互动中同学们理解了老师和家长的一片苦心,决心努力学习不再让他们生气;家长和老师们则表示今后要和同学们多沟通,多站在对方的立场思考和体谅。紧接着设置的“感恩”系列活动更是将整个活动推向潮,同学们为自己最爱的家长和老师系上了表示感恩的蓝丝带,而很多家长则泪流满面地给孩子们凝聚了体谅、理解、包容、爱的拥抱。活动的最后,全体学生在长50米的画布上绘出自己心中理想的蓝图,在慷慨激昂的“说到不如做到、要做就做”的歌声中,将自己的梦想高高举起。这次活动达到预期目的,不但促进平时难以实现的师生、家长与学生之间深层的沟通,而且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游戏和活动中学会了感恩和理解。

同时在活动中实现了学生、家长及老师的换位思考,相互理解,形成一种新的沟通方式,增进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感情,使人与人之间体会到爱、信任、责任的重要,提升学生成长为未来优秀人才所需要的责任、爱心、真诚、互信、等素质。“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主题教育公益活动是一项具有积极、深远意义的公益活动,在活动体验中学生、教师与家长共同努力,创造一个“爱心、真诚、和谐的成长环境”,在互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沟通,在沟通中进步。这次活动从活动经费到场地、物资、饮食、道具、纪念品、义务服务人员的参与等都是由青年志愿团爱心感召募集而来的。我的一个学生的父母都在这次活动中做义工,我感到他们非常伟大,俗话说的好: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我在这些志愿者和义工们的身上看到了素质教育的希望。

公益劳动实践心得体会2020优秀范文2通过一周的劳动,我知道了,现在我们安心学习的环境是由我们背后一群人努力所造就的!我想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要珍惜,好好学习,不忘记他们的辛劳。

公益劳动活动不仅仅增强了我们学生的劳动观念,更增强了我们的劳动意识和团结协作的精神,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品格,让我们懂得了我们要珍惜每个人的劳动成果。并把这种观念和思想带到今后的学习,生活以及工作当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优良作风,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为我们的文明时代尽一点微薄之力。校园文明离我们只有几步之遥!期间,我们深深体会到了不爱护校园卫生那些种种陋习给别人带来的不便,在今后的生活当中我会督促自己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为了学校的美丽,为了他人也为了我们自己!

劳动是人类产生的源泉,也同样是世界上一切快乐乐和一切美好东西的源泉。学校每周安排学生进行劳动,让我们更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并能够通过劳动提升自身能力与素质。因此,在此我想对学校的领导们说出我作为一名普通学员心中的一点想法:希望学校学校对公益劳动这一门课程能够投入更大的教学力度。经过公益劳动实践,我们学到的不仅仅是劳动方法,更是为人处事之道,我们的这个小集体虽小,但我想成千上万个这样的小集体无疑会是巨大的。团结就是力量!我们同学累着并快乐着,经历过越多,我想理解的也会会越多。

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不仅要在学习上刻苦钻研,更应该在生活上严格要求自己,在生活中去做个文明人,不去做不文明的行为,看见不文明的行为也应当制止。我们是新生的一代,我们是中国的希望,我们就当对得起我们的称号,做一个真正的新世纪的准大学生。

公益劳动实践心得体会2020优秀范文311月28日我们开展了我们的公益劳动,我们劳动的内容是打扫图书馆及附近的校道。虽然这看似一个很普通很简单的劳动,却使我从中产生以下心得。

首先,此次活动增强了我的服务意识。劳动中我更加深刻地了解到要牢记党的根本宗旨,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的重要性。这不是从口上说说就行,还要从实际劳动中体现出来。作为党课培训的对象,我们应该时刻牢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虽然我们是在学校中进行的劳动,这也是为同学服务的表现。我们每一位同志都十分认真地对待着。我们在认真学习增强党性修养的同时还要时刻谨记用实际行动来树立党的形象,保持党的先进性。

其次,我们要起到带头作用。要有“团结、拼搏、务实、创新”的工作态度,要有“领头、严己、开拓、实干”的工作精神,虽然此次劳动只有我们在进行着,但是我相信,在我们的带领下会有很多同学向我们学习的。此次虽然是一次平凡的劳动,但在我们每一位同志的心中却是一件不平凡的事情,我们的每一位同志都是党的形象的体现和代表,我们都以党员的标准严格地要求自己。党的形象是好是坏,人民心中有一杆秤:形象好,就会得到人民广泛的认可和支持;形象不好,人民就会感到不满和失望。所以,形象问题不是个小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虽然我还没有成为一名党员,但是我的思想和行动告诉我:我要用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要树立好良好的形象,努力做到让自己满意,让同学满意。

最后,我认为此项活动不仅仅给我带来感触,我相信,我的每一位同志也能从中有所收获。我们牢记党课上学习的:1保持先进性,发挥先锋模范作用。2、在思想和行动下都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3、积极起到带头作用,要肯干、爱干,并且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以上就是我从此次劳动中得到的一些感受和体会。

公益劳动实践心得体会2020优秀范文4劳动创造了美,它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完美结合。在我们的汗水浇灌下,一栋栋教学楼里外焕然一新——从垃圾散乱到窗明几净,蜿蜒幽曲的林荫小道因为我们的清理而显得整洁开阔,这些凝聚了我们无尽的心血。

劳动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射向窗台的时候,我们已经开始忙碌了。一个小时,二个小时风雨之后的校园因为我们而变得美丽,也许是天公不作美,在劳动这周我们都顶着烈日,可我们无怨无悔。同时大家互帮互助使我们又深刻的认识到团结就是力量,众人拾柴火焰高。

劳动使我们明白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务必持之以恒,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劳动如此,学习如此,工作也如此!只有认定目标,脚踏实地,才能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我们会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正视一切挫折与困难,不屈不挠,勇往直前。

劳动培养了我们的社会实践潜力。劳动是我们认识到:课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当投身社会实践,去经历风雨,去见识世界,去丰富我们的人生阅历。因为这天我们是桃李芬芳,明天我们是社会的栋梁。健全的人格、广博的知识、强壮的体魄、创新的意识、合作的精神等是构成生命华章的要素,是参与竞争的实力。

劳动还培养了我们的职责心,使我们树立了要回报社会,回报人民的人生观。它使我们认识到: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每一个人都就应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尽职尽责,鞠躬尽瘁,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努力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新人,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添砖加瓦。

灵台空射,一粒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花里演绎出一座天堂。一周的劳动如白驹过隙,但它使我们的思想发生了质的飞跃,它让我们早日屏弃了那些错误的思想,从而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我们会在漫漫人生路上勇挑重担,锐意进取,不畏艰险。我们应当持续人格的纯正而自警;为防止人格的下滑而自律;为追求人格的升华自励!

在这一周的劳动体会中,的确给了我们身心的锻炼,作为劳动中的一员这更是让我们感言颇多。在劳动课后,我们全班同学分三组对这次劳动进行了讨论总结,这让我们对劳动有了更新的诠释,更新的认识和理解。

公益劳动实践心得体会2020优秀范文5大学生参加劳动实践活动培养其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锻炼自理潜力和协作潜力,使其养成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珍惜群众荣誉与他人劳动的美德和良好行为习惯,缩短学校与社会的距离;推动学校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工作;美化校园环境,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院本期设置大学生劳动课,后勤总公司将这一任务交予了我们(物业分公司),分公司领导把学生劳动课作为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吃苦耐劳精神和服务育人的一项重要工作,结合我院实情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

为确保劳动任务的落实,我们把任务逐项分解,层层落实,建立职责制,划分职责区,明确职责,职责到人。建立了物管组职责人——组内职工——劳动委员、班长——班内成员职责制,实行目标职责管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做到职责任务到人,每个人都在劳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根据劳动课的要求和同学们的具体状况,把劳动课的同学分成校园环卫组、教学楼管理组、绿化组、公寓管理组、临时突击组,构成了全天候校园劳动教育、劳动教育管理不放松的格局。

在劳动中我们以对待事业要中心,服务学院要全心,实践操作要精心为工作指南,要求每位同学在岗期间做到全心全意,认真细致,不错过任何一个锻炼机会,不放过任何一个卫生死角,在劳动过程中注意自身的礼貌礼仪、礼貌用语、礼貌行为,确保劳动课顺利有序进行,保证圆满完成劳动任务。

劳动创造了礼貌。劳动创造了美(马克思语)。事实证明,学生在劳动课中拓展了知识、技能,发展了智力,在必须程度上提高了思想品德水平,感受到劳动价值和创造之美。此外,还改善了师生关系,使学校教学、劳动处于乐融融的气氛之中。

公益心得体会例3

东风汽车公司的前身是1969年开始建设,1975年正式投产的第二汽车制造厂中重型商用车制造业务,2003年东风汽车公司与日本日产汽车公司合资组建中国汽车行业最大的合资公司——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后,东风汽车公司原中重型商用车资产及业务全部进入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成为东风汽车有限公司中重型商用车事业部。 2009年7月,东风商用车公司了以"DFCV-863振兴计划"(2009-2012)为核心的中期事业发展规划。其主要内容是:到2012年,公司本部实现东风天龙系列销售8万辆以上东风天锦 系列销售6万辆以上,成功打造dCi11、EQ4H、EQX7等3个自主品牌的发动机,销售收入将达到293亿元。通过"863振兴计划"的实施,东风商 用车公司将达成"中国第一,世界前三"的第一阶段事业计划目标,即:把东风商用车做成中国第一品牌,使东风的品牌价值和市场份额保持国内第一,并实现国内 领先的收益率。以此为基础,到2015年,把东风商用车做成亚洲第一品牌;到2025年,实现"世界前三"的品牌目标,东风商用车批量进入世界成熟市场, 创造全球领先的收益率和品牌价值。

为了完成“863振兴计划”提出的目标,东风商用车公司制订了涵盖了商品规划、技术研发、国内 外营销、动力总成等在内的十大措施。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东风商用车的动力总成目标,其已确定到2013年内制发动机装车比例达到40%以上,动力总成系统对经营绩效贡献度达到27%以上。这意味着不久东风商用车也许将建立自己的包括车桥、发动机、变速箱在内的动力总成公司。此外,在国内营销网络上,东风商用车将以营销创新的方式确保2013年本部国内销量达到12万辆。提升网络营销力方面,东风商用车计划到2016年增加网点105家,网络总量达到 386家,单店年销量由目前的180辆增加到420辆。

听着东风商用车事业部长铿锵有力的介绍,一幅幅宏伟的东风蓝图逐渐在我们眼前清晰起来,对进一步深入了解东风公司的企业文化,管理制度更是充满了期待。

洁净的环境,精细化的管理,规范化的工作流程,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忙中有序、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在这里你感觉不到热火朝天的忙碌,在这里你体会不到烟尘滚滚的生产现场,在这里你甚至可以看到清新翠绿的小岛,在这里你还可以在现代化的流水生产线边上看到整洁干净的自助售货区,这就是东风公司装配厂给我们留下的第一印象。

在装配车间的班组办公室,墙上一幅幅工作流程图组成了东风公司精密的生产工艺,流程化的生产工序,人性化的班组建设制度引起了参观学员的浓厚兴趣,大家争相询问,东风公司的班长也非常热情详细的解答了我们的问题,交流不断深入渐入佳境。我也慢慢懂得精益生产的精髓,原来精益生产方式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企业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企业管理和营运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生产方式。精益生产方式的理论框架包含“一个目标”、“两大支柱”和“一大基础”。“一个目标”是低成本、高效率、高质量地进行生产,最大限度地使顾客满意。“两大支柱”是准时化与人员自主化。“一大基础”是指改善。改善是精益生产的基础,可以说没有改善就没有精益生产。

公益心得体会例4

地点: 许昌市双龙湖开发区管委会三楼会议室。

人物:一群怀着共同目标,想改变自我,学会做人做事,进而不记报酬奉献自我的力量,感化更多的现代迷失在人生道路上的人们。

事件:做义工(即志愿者。台湾等地为义工一说,内地为志愿者)。

起因:我的名字叫陈乙辉。虽然我这个人从小衣食无忧,父母爱我胜过爱他们自己,但是我不知足,心胸狭窄,爱抱怨发脾气,经常一副别人都欠我的样子。 父母看我每天不开心,想各种办法劝解我。一次偶然的机会,遇到一个好心的阿姨。她是一位学习传统文化的弘扬者,她告诉妈妈,她的亲身经历。原来,她在几年前也非常痛苦,因为自己的父亲得了癌症。她感到命运对她的不公,母亲已经离她而去,现在她是万万也接受不了这个残酷的事实,她想要救父亲。就这样,阿姨向人诉说起她的过往。这时,她的生命中遇到了一位学习传统文化的老师,那个老师并告诉她,传统文化可以救她和她的父亲。由于内心对父亲的孝心,她虔诚的接触、学习这种文化。慢慢的父亲的病有了了改善。看到父亲的改变,她怀着感恩的心对待这一切,并决心弘扬这种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结果:通过这次学习,我学会了孝道,学会了感恩,学会了放下并活在当下。

现在我就详细的叙述一下以前的我吧:以前,我是一个不孝顺的女儿,父母含辛茹苦的把我养大。上大学之前,我从来没有洗过衣服。妈妈每天把我的一切安排的妥妥当当。因为妈妈小时候家里穷而且孩子又多,重男轻女的思想让妈妈感受不到家的温暖。当我瓜瓜坠地时,妈妈看着襁褓中的我,要给我温暖的母爱。可以说家里的饭,妈妈不重样的给我做,我还经常嫌弃妈妈做的饭不合味口。要知道,妈妈做的每一吨饭里都蕴藏着浓浓的爱意,我说了多少伤母亲的话,不知道,那是数不清的伤啊。一不开心,就冲妈妈发火,就这样持续了10多年啊!每次我生病,妈妈总会在我身边照顾我;当我考试不理想,妈妈会为我分析原因;当我与他人发生摩擦,还是妈妈在一旁给我一个温暖的茶杯。可以说,有了妈妈,我什么都不怕,妈妈的爱让我茁壮的成长。这一切的付出,我不知道感恩,只知道一味的索取,现在想想,我是真的孝啊。学习了传统文化后我知道:诸事不顺因不孝。经常性的跟妈妈顶嘴,伤妈妈的心,我也得到了应有的报应。我从小身体不好,经常感冒发烧。有一次还让车撞着脚,当时我在心里暗暗咒骂,怎么倒霉的事情怎么总让我碰着呢。现在想想,这是因果报应啊(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一定会报。)我的恶的心念的感召害了我。

公益心得体会例5

一、强化公益意识

公益就是仁慈、仁爱、向善、行善,就是扶危济困、帮助弱者,就是作贡献、献爱心。媒体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公益意识,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参与、策划和组织公益行动,对于社会弱势群体和媒体本身来说,是一项能够获得双赢效果的善举。近年来,我国的新公益格局已成雏形,每一个公益事业的参与主体即NGO(不以营利为目的的非政府组织)、基金会、政府、企业、社会责任部门、新闻媒体、软件设计人员和学界等,纷纷跨界合作,合并生成一条紧密联系和互动的生态链,成为我国公益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其中新闻媒体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媒体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力是承载社会爱心和发扬公益精神的良好平台,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种重要力量。在当下日益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媒体参与并组织的公益行动也是一项媒体“外塑形象”、主动出击的竞争策略,是媒体在新闻竞争中争取主动权的重要途径,也是媒体人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自我价值的体现。当我们的责任媒体融入某一具体的公益项目时,它必然会通过传播手段努力提升受众对该公益活动的认可度,并积极主动地监督公益项目的策划、组织和运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确保该项目能够取得应有的社会效益。在目前情况下,媒体及媒体人对公益的认识尚需提高,不能仅仅停留在做理想公益上,一心希望通过新闻传播,将相关的事件放大,使其不停地得到社会的关注,也不能仅仅停留在为弱势群体捐款上。媒体和媒体人应尊重公益事业的运作规律,按照公益事业正规的操作流程,重点在整合全社会爱心人士的群体力量,推动政府主动参与,在相关方面实行有力度的改革,以稳妥解决社会问题上下功夫。媒体被称为“社会公器”,其本身就是一个公益机构。媒体代表着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公益则代表着社会的仁爱和善心。媒体与公益的结合,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公平、正义、仁爱、善心的融合和升华,就是一种良好社会资源的完美整合。我国的新闻媒体相对于公益组织而言,处于强势地位,所以媒体就应该对公益事业倾注更多的热情,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为公益事业的提速发展作出有效的努力。

二、突出公益宣传

专业公益媒体必然以其特有的阵地优势和运作方式,全力以赴地宣传公益事业,传播公益理念。普通新闻媒体投身公益事业的主要手段,则是下大力气搞好公益宣传,着力提高全体公民对社会的回馈意识,弘扬社会主义道德,营造和谐的社会风尚,让更多的普通人了解公益和慈善事业的社会意义,并积极参与其中。令人欣喜的是,我国以《公益时报》为代表的许多专业公益媒体,特别是中国文明网、中国好人网等公益网站,正在公益宣传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许多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站,纷纷开设公益专刊、专栏和相关的频道、栏目,以多种多样、生动活泼的形式倡导公益、宣传公益,调动全民参与公益事业的热情、激发全社会的爱心与传统道德感。尤其值得高兴的是许多媒体推出了一大批公益广告,它们毫不犹豫地摒弃了功利主义的商业宣传模式,犹如夜间那一盏盏明灯,照亮了人们的内心世界,唤醒了广大人民群众中那些同情、向善、友爱和互助等美好情愫,使他们认识到,除了日常工作之外,自己还有更多的事情要做,包括参与公益行动,从而为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媒体的公益宣传,没有停留在简单地为弱势群体捐款、捐物上,还注意带动和影响更多的普通人去当公益志愿者,从思想深处确立起为他人服务、为社会献爱心的理念,并在行动上践行“日行一善”,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公益事业尽上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2009年,趁世界湖泊大会在武汉召开之际,《长江日报》与“绿色江城”环保组织共同策划、发起了“行走江湖”志愿者活动。 6月28日,与《武汉市湖泊整治管理办法》的颁布同步,《长江日报》联合武汉市水务局、环保局、团市委,以汉口江滩为志愿者活动基地,发起“爱我百湖”大型公益活动,开始公开征募志愿者。在以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长江日报》用大篇幅、多角度,报道“爱我百湖”大型公益活动中的人和事。报纸公益宣传的浩大声势,迅速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激发了广大市民关心公益、热心公益、投身公益的积极性,由 1000多名志愿者组成的40支护湖队,在召集人的统一组织下,活跃在护湖行动的第一线,志愿者们争为“绿色江城”建设奉献爱心和热诚。另外,大连电视台为沉迷网络少年解除网瘾的“真实挑战”公益行动的宣传,陕西电视台关于大型系列电视公益活动《朝阳行动》的宣传,都是取得良好社会效益的成功案例。

公益心得体会例6

正能量的传播源

互联网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承载着传播信息的作用,这也让在其上活跃着的组织都带有了一些媒体属性,广告也就因此成为互联网企业营收的主要手段。而依傍着互联网迅捷的传播速度,各种理念、思想、主义也都快速地传播着。在此基础上,公益广告在这一领域也悄然兴起,让社会的正能量得到更加迅速的传播。

2013年1月,中央部、中央文明办、中央外宣办等7部委联合下发《关于深入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宣传的意见》(文明办[2013]1号),按照意见要求,中国网络电视台成立全国网络公益广告制作中心,牵头设计制作“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作品并在全社会范围内刊播。

到10月25日,由中国网络电视台发起的公益广告创作组织公益广告艺术委员会最终在京成立。其希望在于可以汇聚公益广告的创作力量,为民众带来更多公益广告作品,并能为公益广告的制作提供理论支持和行业指导,确保公益广告作品能够最大程度地体现“中国精神、中国形象、中国文化、中国表达”的创作主旨。

通过网络,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防止水土流失、停止吸烟、低碳生活、节约能源等社会广泛关注的理念,都获得了广泛的关注,而既有的网络形式也获得充分发挥。视频作为最容易理解的形式其功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诸如社交网络等流行的网络形式也让公益意识更好地广而告之,而同时借助艺术的形式,公益道德的美则得到了更好的体现,让受众有更鲜明的感性认识。

在公益广告艺术委员会成立仪式上,各位民间手工艺人各显神通,表现出了各自的特色,而相同的是其间洋溢的公益意识。名博沙龙主席一清、泥人张彩塑高级工艺美术师林钢与主持人欧阳夏丹、任鲁豫一起,再现了《我的梦·中国梦》公益广告作品的创作过程。著名文艺大师丰子恺先生的外孙宋雪君先生、著名广告所人莫康孙先生都在现在共同探讨了公益广告内涵的传统文化与情感底蕴。一位来自关公故里山西运城的剪纸艺人更带来了带来其数年磨一剑做出的关公生平剪纸,关公生平历历在目,图下文字一字一句都是工工整整地用剪刀剪出,展现了中国传统手工艺术的独特魅力。

传统精神与现念

在制作和刊播公益广告的过程中,全国网络公益广告制作中心创造性地将年画、彩塑、剪纸、农民画等中国优秀民间艺术形式运用到公益广告中,创作出了一大批用富有中国特色,清新别致,引起国人共鸣的优秀作品,也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肯定和社会各界高度认同。

全国网络公益广告制作中心在长期经验中愈发认识到,要深入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制作和刊播,进一步提高公益广告的创作水平,就必须广泛邀请业界专家、知名艺术家、非遗传承人和优秀民间艺人等加入,组成智囊团,成为核心创作力量,为公益广告创作和传播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确保公益广告作品能够最大程度地体现“中国精神、中国形象、中国文化、中国表达”的创作主旨,更好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并为宣传和保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贡献。因此,中国网络电视台公益广告中心艺术委员会应运而生。

在著名作家冯骥才担任顾问的这份委员会名单上,我们可以看到来自陕西、河南等地的农民画家,也可以看到各地的民间剪纸艺人、天津泥人张的美术师,也有著名漫画家丰子恺的外孙,这是央视网4月底至今在各地深入调查,汇集天津杨柳青年画、天津泥人张彩塑、河北邱县农民漫画、上海徐汇皮影戏、上海金山农民画、浙江嘉兴秀洲农民画、陕西户县农民画、河北蔚县剪纸、河北武强年画、山西运城剪纸、江苏苏州桃花坞年画、山东潍坊杨家埠木板画、河南开封朱仙镇年画、四川绵竹年画、山西临汾葫芦画、山西临汾郑家剪纸、河南舞阳年画、江苏无锡惠山泥人、上海丰子恺漫画、天津蓟县雕塑、哈尔滨阿城版画等36个地区的8种艺术门类,并最终融会贯通,将之运用于公益广告创作,中国的传统艺术与现代公益得到相互贯通,通过网络这一载体,得以发挥广大。

据悉,公益广告艺术委员会将采用分批聘请的方式,逐渐云集具有社会影响力和权威性的艺术家、民间艺人、广告专家学者、导演、文学家、评论家、书法家、作曲家等加入其中,共同参与精品公益广告创作,同时对公益广告作品进行评审和研讨,为公益广告的创作和传播建言献策。仪式上,首批聘请的50位艺委会委员接受了荣誉聘书。中国网络电视台总经理、公益广告艺术委员会主任汪文斌表示,公益广告艺术委员会的成立,让公益广告创作有了固定的阵地,有了坚实的组织保障,中国彩塑公益广告创作必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内容才是王道

据悉,公益广告艺术委员主要职责有:聘请相关艺术家、文化大家、广告专家、非遗传承人、优秀民间艺术家成为艺委会专家成员,并授予荣誉聘书;邀请艺委会专家成员定期召开内容策划会,对公益广告的创作和传播建言献策,或就某个选题进行指导并参与创作,对公益广告作品评审和研讨,并提供理论支持;不定期举办公益广告创作主题的讲座、公益广告主题培训、艺术研讨会,提升对公益广告的鉴赏力和创作力,促进艺委会的发展和活力;促进与政府有关部门、各文化艺术单位及社会各界的密切合作,从而提升中国公益广告的影响力和品牌价值等。

公益心得体会例7

国内学界对当代中国公共治理理论的研究有脱离语境的倾向,一如其他可以汲取西方学术观点的研究。“……近年来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如火如荼,许多政治学学者都加入到公共管理研究的行列,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公共事务、公共行政和公共政策的探讨。”但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政治学自身的许多领域却少有人问津……”①诚然,我们并非否认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重大意义,而是试图指出,公共管理学与政治学无法分离,这已经为西方社会发展的历程所印证。解决公共管理问题的根本是要依赖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的推进,因此,必须明确公共管理学的政治学基础地位,深入挖掘公共管理学的政治学基础性作用,将公共管理学与政治学研究结合起来。

一、当代中国公共治理理论有效适用的指向:实现公共利益

无论是过程意义还是结果意义,公共治理理论的有效适用都不能建立在空中楼阁之上。公共治理理论的有效适用只能依靠政府、私营部门、第三部门、公民等行为主体。而对多元行为主体的依仗并非代表着公共治理理论有效适用的指向在于维护其单独的利益诉求,虽然这些利益诉求同样亦是必须关注的焦点之一。“治理的目的是在各种不同的制度关系中运用权力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2](p5)不过,对公共利益做简明扼要的界定是十分不容易的。典型的定义如:“公共利益是指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从私人利益中抽象出来能够满足共同体中全体或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公共需要,经由公共程序,并以政府为主导所实现的公共价值。”[3]这一典型定义统合的“公共利益”之要件有:“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私人利益”、“共同体”、“公共需要”、“公共程序”、“政府主导”、“公共价值”等,足见其内涵之复杂。而且,对公共利益真切的感受更明显并突出地体现在现实生活中。

其一,不能以个人利益、群体利益吞噬公共利益。实现公共利益是当代中国公共治理理论有效适用的指向。公共利益观念决定了公共治理理论适用的走向。“探讨公共利益的观念并不只是一种有趣的学术追求。我们对治理和公共利益的思考方式规定了我们的行为方式。”[4](p65-71)从应然角度来看,当代中国秉持与践行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将有助于实现个人利益、社会利益与国家利益的统一。但是,在政府依然为治理的绝对主导性主体的情势下,以公共利益名义出现的实际上往往是政府利益。而政府利益最终的落脚点是个人利益和群体利益。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将权力转化为利益资源的行为不再仅仅是个人行为,政府及与其他相关利益群体共同进行的团体行为也屡见不鲜。由于路径依赖的存在,既得利益群体凭借手中的权力试图将以个人利益、群体利益吞噬公共利益制度化、法治化,这将进一步危及到公共治理理论的有效适用,甚至可能影响当代中国改革的进程。因而以个人利益、群体利益吞噬公共利益就成为公共治理理论无法有效适用的基本阻梗。

其二,不能以意识形态之争掩盖利益之争。当前,掌握着大量资源的既得利益群体“巧妙地”将利益之争转嫁为意识形态之争。“当改革的具体做法或者经济工作出现失误,群众的利益受到某些损害,而群众又误认为是改革损害了他们的利益因而对计划经济时代产生某种‘怀旧’情绪的时候,他们往往不自觉地变成保守倾向的支持者;而保守力量这时又因为自己的某些主张获得了群众的共鸣而活跃起来,对改革采取一种进攻的姿态。”[5](p16)通过将实质上的利益之争转移到意识形态之争上,使得普通民众对问题本质的认识产生偏差,进而受到蛊惑、引导,被利用作为谋取个人利益、群体利益的工具。比如在如下问题上,人们存在分歧:“行政审批要不要尽量减少,利率要不要逐步放开,汇率要不要实现并轨;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应不应该在条件具备时果断地放开;国有企业的改革应当以放权让利为核心还是以制度创新为基础……。”[6](p17)而这些问题的形成不排除其中有认识上的分歧,但更大层面上是利益之争。当代中国,这些分歧及争论通常以意识形态之争的方式,即以“要不要改革”、“要什么样的改革”等形式来体现,其背后根源是不同利益群体对利益的争夺。对于可以从传统计划经济中获利的群体,以及可以从体制间隙和漏洞中获利的群体来说,回到原有体制和保持现有体制,是他们的追求。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是绝对的治理主体,其他个人与组织完全被政府所统摄。在现有转型体制下,虽然公民社会逐渐成长,但并不成熟,而且保证公民社会成长与成熟的法治民主体制还未能得以有效建立与健全,因而多中心这一公共治理理论有效适用的核心要件自然无法有效形成。

如何破解公共治理理论有效适用的阻梗,促进公共利益的实现,是摆在理论研究者面前的一个迫切任务。而试图从一元主体的角度,仅仅依靠政府来完成这一任务是不现实的。①公共治理理论有效适用的核心要件是多中心作用的发挥。要使得多中心作用得以有效发挥,基本前提是多中心之间必须是均势的。只有多中心行为主体均势,才能使得公共治理理论有效适用成为可能,才能实现公共利益。

二、当代中国公共治理理论有效适用的均势:主体与保障

公共治理理论有效适用的核心机制是基于信任的合作而非控制。信任与合作是多中心行为主体有效行为的基本机制。而合作与单纯的社会协调活动是不同的。[7](p63)在公共治理理论有效适用中,平等是基本取向。但国内学界对公共治理理论之“治理”与传统使用的“政府治理”时常混淆使用,将前者仅仅看做是政府治理的基本手段与工具,这是与公共治理理论的基本价值理念相违背的。当然,我们依然需要指出的是,公共治理理论有效适用离不开政府主导作用的发挥,尤其是在当代中国。

其一,当代中国公共治理理论有效适用的均势主体:政府、私营部门、第三部门、公民。“……无政府固然是事实,但无政府状态事实上并不存在。”[8](p3)亚当·斯密对政府基本职能的界定是:保卫本国社会不受其他独立社会的侵略与欺侮;尽可能保护社会所有成员不受其他成员的欺侮或压迫,即设立严正的司法机构;建立和维持某些对于一个大社会当然是有很大利益的公共机构和公共工程。[9](p507)政府若做不到以上几点,就是失职,就是对公共治理理论有效适用的阻梗。

同时,政府不能垄断一切合法的权力。在政府之外,私营部门、第三部门、公民也可以亦应该承担起维持秩序,参与经济与社会管理的职责。治理绝非政府的专利,私营部门、第三部门、公民都可以进行治理。公共治理理论的有效适用就是要“重新塑造公共服务,以便使政府能够集中处理服务管理和协调的事务,而由那些私有的、营利的或非营利的组织去从事具体的服务活动。”[10](p1)发挥政府、私营部门、第三部门、公民的多中心作用是公共治理理论有效适用的要义。有效公共治理的能力并不在于政府权力。政府应该做的是运用新的工具和技术控制和引导私营部门、第三部门、公民去治理,这是政府的能力与责任所在。需要注意的是,此处的私营部门、第三部门、公民作用的发挥不是通过控制实现的,而必须借助合作形式。公共治理理论之“治理”与我国社会生活中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之“治理”是根本不同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之“治理”是控制基础之上的协调。

其二,当代中国公共治理理论有效适用的均势保障:法治与民主。公共治理理论有效适用就是指多个权力中心治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实现公共利益。因此,去中心化是公共治理理论有效适用的要件之一。中心地位的祛除意味着利益结构的调整,会使得既得利益群体产生抵制情绪,进而使得改革过程变得艰辛与复杂。而要保障当代中国公共治理理论有效适用之多中心行为主体均势的生成首先需要施行的是法治。

法治关涉到对公共治理之主体是“一视同仁”还是“区别对待”,民主关涉到公共治理之主体关系的构建是“一步到位”还是“循序渐进”。诚然,对于“一步到位”究竟到哪里,人们还有争议,但对于如下事实在当代中国的存在应该不会有不同的声音:“如果说以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标志,我国在经济发展领域已取得了实质性突破的话,那么在政治发展方面则相对滞后,腐败现象猖獗而尚未得到有效的抑制,权力制约没有取得结构性突破,决策民主化缺乏具体的制度安排,党群和干群关系趋于紧张,政治调控机制衰变与老化,公共权力的越位和缺位凸现”,这些不能不说与“民主不够和集中不够并存”[11](p1)有着密切的关系。公共治理理论的有效适用只有在法治与民主的条件下才能真正实现。在西方发达国家语境下,公共治理理论的兴起与人们对代议制民主的批评有关。“精英主义、新保守主义和多元主义有许多一致的信念和共同点,例如它们都认为公民个人在民主体制中的可能作用是微弱的……。”[12](p69)但公共治理理论还不至于成为代议制民主的替代——这也并非它的追求。在民主理论上,公共治理理论的贡献更多地体现在它对参与式民主的强调与检验上。这与当代中国在民主问题上的现实诉求有契合之处。

三、当代中国公共治理理论有效适用的秩序:双重意义与多重建构

“秩序既是政府统治的前提条件又是政府统治的结果。它们之间不存在孰先孰后的问题,它们互为解释。没有秩序就没有治理,没有治理也就没有秩序(除非一定时期的混乱也被认为是秩序的某种形式)。”[13](p80)治理是意向性基础之上的秩序建构。此处的“意向性”指称“以何为指向”,“何种关系的行为主体”从事建构。

其一,当代中国公共治理理论有效适用的秩序: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双重意义上。西方适用公共治理理论的前提是经历了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更进一步的前提是市场经济体制与现代民族国家制度的建成。而当代中国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的“市场失灵”与社会主义法治民主不健全的“政府失灵”基础之上推动公共治理理论的有效适用的。即我们在未能充分经受现代化的洗礼之时被“抛入”了后现代。这同时也是治理理论给予我们的基本启示——“治理理论体现了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某种交融。”[14]

从现代性意义上说,在当代中国公共治理理论有效适用的过程中至少需要同时积极促进现代民族国家制度的建成,其中包含有建立与完善现代官僚制、建立与健全法治与民主制度、引导公民社会成长与成熟、维护国家的和领土完整①等等。而从后现代性意义上说,公共治理理论的有效适用蕴含着对代议制民主的批判,意味着对官僚制的超越。治理理论在全球范围的适用更带有消解国家的色彩。因此,如何处理好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之间的关系,是当代中国公共治理理论有效适用之秩序建构首先需要应对的课题。本文以为,在全球化背景下,公共治理理论的适用已经成为既定事实,回避不是理性的选择,也不现实。而公共治理理论有效适用的基础同样亦是不能回避的。可能的选择只能是从双重意义上推进当代中国公共治理理论的有效适用。同时,从一定意义上说,当代中国公共治理理论有效适用的过程也是对其要件建成的倒逼。

公益心得体会例8

据相关数据表明,青少年群体中有85%以上已经开通了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介,其中,有接近50%的学生通过网络途径参与过微公益活动的转发、讨论等。[1]虽然青少年对微公益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真正深入参与其中的人数非常少。受传统公益诚信危机的影响,大部分学生只信任一些大型网站倡导的微公益活动,这说明微公益在青少年中的影响力相对来说还比较弱,青少年参与微公益活动的积极性还有待提高。本文从微公益的内涵入手,首先,介绍微公益的特点及具体形式,增进青少年对微公益的理解并提供相应的参与途径;其次,介绍微公益对青少年的积极作用,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公益理念;最后,提出学校开展微公益活动的对策,引导青少年正确参与到微公益活动中。

一、微公益的内涵

所谓微公益即微小的公益,指从微不足道的小事入手,强调聚少成多的公益行为。[2]进入信息时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微公益的传播进一步拓展到网络世界中,微公益的内涵也因此得到进一步的扩展。从微公益的传播渠道来看,微公益是指以公益网站、微博、微信等微媒介为传播途径,由网民发起或响应的一种新型公益模式,其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公益价值和公益理念的传播,塑造人们的公益习惯。[3]

与传统公益相比,微公益有其独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即微公益的“微”特征、低门槛、快捷性和多样性。微公益的“微”特征指其依托微媒介,以微小举动传递公益爱心,具有“四微”特征,即传播渠道微、参与内容微、参与主体微、参与目标微,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公益形式。“传播渠道微”,微公益以网站、微博、微信等网络媒介为主要方式,通过“微”渠道开展微公益活动,快捷传播微公益。“参与内容微”,微公益从微小的公益做起,聚少成多,将无数微小的力量凝聚成巨大的社会力量。“参与主体微”,微公益的参与主体主要指向社会普通大众,其中包括大多数热心公益的青少年,这些普通大众用自己微小的力量奉献公益爱心,传递着公益正能量。“参与目标微”,微公益的目标小而具体,简单可实施,主要针对的是具体的人和事,因此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目标性。

微公益的“低门槛”指其倡导的从细微的小事做起,从一滴水、一粒米、一条朋友圈做起,“人人皆可参与”“人人皆能奉献”;微公益的快捷性指微公益以网络为传播载体,从而使得微公益活动的参与更加方便快捷;微公益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其内容形式上更加广阔灵活,有社交网站公益、微博公益、微信息公益、开放信息平台等,内容涵盖了社团活动、知识传播、环境保护、援助他人、青年服务以及慈善等。

同时,微公益的参与方式和途径多种多样,按其组织运作模式可以分为线下微公益和线上微公益。

线下微公益主要立足于现实公益,如学校开展的爱心捐赠、爱心义卖等公益活动;还有,农夫山泉2001年实施的“一分钱工程”,每N售一瓶矿泉水从中提取一分钱支持北京奥运。这些活动充分体现了微公益的特征,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微薄之力去帮助有需要的人。

线上微公益以互联网为主要平台,形式主要包括网站微公益、微博微公益以及微信微公益。公益网站作为一个信息载体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参与平台,使得更多青少年可以多途径地参与到公益活动中,成为公益活动的一员。腾讯网是我国首个设立公益慈善基金的互联网企业,腾讯基金会以支持青少年教育事业为主,开展助学兴教、扶困济贫等各种公益事业。腾讯以其强大的互联网运营实力向更多青少年传递公益文化和爱心理念,使他们通过网络更便捷地参与公益活动,营造良好的公益氛围。新浪微博是青少年使用最多的社交网站,也是青少年参与微公益的主要途径。新浪微博开设有“微拍卖”“大爱清尘”“微博打拐”“免费午餐”等60多个项目,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免费午餐”,如沃尔沃集团通过新浪微博发起为贫困学童提供免费午餐的号召,微博用户每转发一次,公司相应地就捐赠一元钱,为贫困学童提供免费午餐。微信公众平台自2012年开放以来,许多公益活动纷纷进入微信,利用微信公益平台传递公益信息,开展公益活动。2014年,微信公益又增加了“感同身受”式的传播形式――众筹,微信众筹平台最常见的一种方式是“轻松筹”,“轻松筹”基于微信朋友圈,以熟人之间朋友圈的相传,最终达到为筹款者筹款的目的。[4]“轻松筹”公益平台的出现,使得“众筹公益”成为公益活动的另一种新形式。

二、微公益对青少年的积极作用

青少年微公益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其自身都是双向受益的。对于社会而言,青少年微公益活动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传播了道德真善美和社会正能量,能够产生社会正效应,改善人们不良的行为习惯和社会公益现状;对于青少年而言,微公益活动的参与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笔者从这三个方面、六大素养对微公益的积极作用进行阐述。

(一)增强青少年的文化基础

青少年的文化基础主要体现在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两个方面。

1.人文底蕴

青少年通过参与微公益活动,可以提高自身的人文底蕴,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同时也有助于青少年人文情怀的培养,在参与微公益活动的过程中,可以提高以人为本的意识,懂得尊重、维护他人的尊严和价值,关切他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

2.科学精神

微公益活动的参与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精神,促进其理性思维的发展,使其学会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同时,在参与微公益活动的过程中青少年可以形成勇于探究的品质,激发好奇心和想象力,培养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

(二)促进青少年的自主发展

青少年的自主发展主要体现在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两个方面。

1.学会学习

通过参与微公益活动可以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如微公益活动过程中具体参与形式的学习,培养学生乐学善学的优良品质,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的价值,树立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也有助于青少年形成一种信息意识,学会自觉、有效地获取、评估、鉴别、使用信息,主动适应互联网时代的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提高网络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

2.健康生活

青少年在参与微公益活动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认识自我、发展身心,有效地规划人生,促M其健康生活。同时,通过微公益的参与有助于青少年形成健全的人格,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自信自爱、坚韧乐观,懂得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提高其抗挫折能力。

(三)提高青少年的社会参与

社会参与主要体现在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两个方面。

1.责任担当

青少年通过参与微公益活动可以提高他们的责任担当,学会承担社会责任,热心公益和志愿服务,培养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能主动作为、履职尽责,对自我和他人负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2.实践创新

青少年在参与微公益活动的过程中,有助于培养实践创新能力,提高劳动意识,具有积极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具有动手操作能力,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在主动参与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中改进和创新劳动方式、提高劳动效率。同时,有助于提高青少年问题解决能力,帮助青少年发现和提出问题,增强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

三、学校开展微公益活动的对策

微公益作为一种新兴的公益模式,在社会中存在的时间还不够长,在青少年中的影响力还不够深,一些青少年对于微公益的认识还不够全面,这严重影响了青少年参与公益活动的积极性。所以,学校应该积极拓宽微公益的宣传途径,加强对微公益活动的宣传。首先,要在课堂和校园宣传中加强对微公益知识的普及,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微公益活动,认识到参加微公益活动对自己和社会的意义,促使更多的青少年加入到微公益的行列中。其次,学校还可以通过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渠道宣传微公益活动,让青少年对微公益活动有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提高他们参与微公益活动的积极性。

(二)发挥教师的教育功能

青少年群体由于生活经验不足、价值修养还未成熟,容易受各种文化思想的冲击和影响,因此,教师在青少年思想教育的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教师要以身作则,发挥自身的示范作用,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微公益活动中,为学生树立榜样;其次,教师要向学生说明参与微公益活动的积极作用以及方法途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公益理念,正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微公益活动;最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进一步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将德育与微公益联系起来,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三)培养学生自主参与公益活动的意识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也是微公益活动的参与主体,因此培养学生的公益意识至关重要。青少年学生不仅要热爱学习,也要热爱生活、热心公益,对新鲜事物保持浓厚的兴趣,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微公益活动,在参与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公益意识,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同时,对于教师开展的各种与微公益主题相关的教学工作,学生要认真配合、积极参与,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在学习微公益相关知识、参与微公益相关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微公益的影响,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

(四)建设充满公益精神的校园文化

青少年正处于学习阶段,校园是青少年的主要活动场所,校园文化对青少年的行为习惯、生活态度以及价值观念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建设充满公益精神的校园文化显得至关重要。虽然课堂教学等外显知识对青少年有直接的教育作用,但“内在的人文精神素质比外显的知识技能更为重要,帮助学生立志铸魂,就是为学生一生打下了理想信念的底子”[5],而校报、校训、校歌等正是校园文化在精神层面的传承,也是塑造良好校园文化的主要载体。无论是外显知识还是内在精神,积极向上、健康优良的校园文化对青少年公益精神的培育和思想道德品质的完善都有正面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参考文献:

[1]何国焕,李光明.微公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J].继续教育研究,2014(9):78-79.

[2]张兰君,何雯.微公益对青少年身心发展影响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13(3):19-23.

[3]冯莹娇.微公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2.

[4]穆昊杰,施延吉.“轻松筹”的微信公益众筹之路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6(9):342-343.

公益心得体会例9

其实,公益和慈善是属于两个不同维度的概念。公益更多强调的是公共利益,公共利益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等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而言,慈善更多的是形容强弱(相对而言)之间的,一种发乎自我修养、起源怜悯之心的行为。

可以说,公益是全民的。公益事业是人人都可以参与的,以解决社会问题为主要目标,为了公共利益的一种“不以追求利润”为目标的社会活动。一个国家公益事业的发展水平可以部分反映出这个国家的全民素质水平的高低。

慈善是属于成功者(强势群体)的。作为“慈善”行为的主体,本身更多是属于在社会活动中获得较大利益,基于一种自我修养或内心需要而作出的“强者”对“弱者”的帮扶、施舍(此处施舍不含任何贬义)。一个国家的慈善事业的发展水平可以部分反映出这个国家的精英文化的状态。

专家指出,公益的产生起源于政府和企业解决不了的社会问题,公益行为是出于一种追求正义的心理进行的追求社会分配更合理的目标;公益考虑的范围要比慈善宽泛很多,符合“功利主义”的某些特征。为的是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考虑的是整个社会的平衡发展;公益更多是一种组织行为,提倡用全民参与的方式解决某些政府或企业无法解决的问题;公益行为的产生,除了爱心之外,还需要有一定的知识结构作为支撑,相对慈善而言,可谓大善。

慈善是一种起源于爱心,出于怜悯心理进行的施舍行为,是社会的高道德标准;

慈善最典型的代表行为是古代遇到灾难的时候地主乡绅的“粥棚”行为,很典型是一种强者对弱者的施舍表现;慈善某种意义上而言,是一部分在现有社会体制中,既得利益者出于自我修养或者是为了更有效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而作出的一种行为(在古代,由于信息的不完全,若某个局部区域灾荒态势太严重,就有可能产生所谓的“暴乱”,地主乡绅的利益将得不到保障);慈善是一种不为解决问题为目的的爱心行为。慈善在一定程度而言,更强调的是个人修为,一般来说,是一种个体或小群体行为,组织效率较低。

由此可见,慈善,善的是自我;公益,善的是大我。

全民公益时代来临

公益事业是最适合“众包模式”的行业,可以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高效生态圈。这其中,我们要做到三点,即利益共同体共识――告诉别人你应该为这些利益共同体付出。这是公益行为劝募过程中的第一要务,将“捐赠人”与“受助人”进行利益圈绑定,要让“捐赠人”认为自己和“受助人”是同一利益群体;社会需求共识――告诉别人要怎样付出;担当者共识――告诉捐赠人,你也应该付出。从“三个共识”可以看出,公益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消减人类个体的极端自私的属性,利益共同意识、社会需求意识、担当者意识的普及,将对“改造人性”起到重大的作用。

传统的公益的模式,虽然也强调“授人以渔”,帮助穷人自力更生,但是其程序不外乎先有人不论以什么手段大量积累财富,然后再捐出来做公益。新的模式旨在从一开始就把资本引向对社会有益的事业,一些“既得利益”精英的觉醒,他们推动的一场深刻的变革悄然进行,政、商、知识界、媒体以及平民联合推动的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改革,即鼓励社会各界开展微公益活动。鼓励社会各界以各类社会救助对象为重点,依托网络平台,广泛开展扶贫济困、赈灾救孤、扶老助残、助学助医等微公益活动。同时,发挥微公益网络捐赠的优势,设计方便、快捷、安全的捐赠流程,方便群众开展微公益捐赠,激励人人参与公益,实现微公益“以微薄之力、让世界更美”的公益目标。

点滴行动,汇爱成海。越来越多的公益组织开始推出小额捐款及力所能及的活动拓展公益事业。如招商银行联合多家公益机构推出的小额月度捐赠计划,客户可通过招商银行手机银行或网上银行捐赠1元、11元、111元或日捐1元(每月30元)给壹基金;“壹家人月捐”倡导每人每天1点爱,壹家人互相关爱、彼此关怀的公益互动模式,即“每1人+每1天+每1元=爱的365天”。客户善款将用于支持壹基金在“儿童关怀与发展”“灾害救助”和“公益支持与创新”3大领域的行动。

世界的改变不是少数人做了许多,而是每个人都做了一点点。我们应该倡导人人公益,践行可持续公益路径;鼓励更多的人加入公益大家庭,世界因为您的加入而变得更加美好。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对于公益,每个人的理解不尽相同。有人认为,做公益就是捐款和捐物。其实不然,公益的形式有很多种。崔永元认为,公益的方式有很多种,但不能将公益当成好人好事,它只是一个人所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而“中国首善”曹德旺则认为,做公益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只有达到和谐,人与人友好相处,大家一起才开心,这才是最终目的。

姚晨于2013年升任联合国难民署中国区亲善大使。她的工作就是探访难民营,给难民带去希望,同时也让人们认识战争对人的摧残,感受战争的残酷;陈坤的公益项目叫“行走的力量”。该项目是通过行走的方式,让参与者在枯燥、陌生的环境里跟自己的内心待在一起,这是为数不多的一种心灵公益项目。它可以让我们放缓生活的节奏,在行走中提升自己,静下心来思考,重新发现自己。

万通集团董事局主席冯仑曾经指出,只为追求财富而活着是可悲的。中国的企业家为什么没有国外的企业家那么热心公益事业?中国的企业大多都发展10多年,对他们而言,第一个目标(追求更多财富)还没有达到,所以他们不会考虑新的追求。但实际上,为了追求财富而活着,是很可悲的。我相信再过10年,中国会有更多的成功的企业家,将自己的财富用于社会公益事业。

公益心得体会例10

汪敏(以下简称汪):是的,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原因,中国的公益事业较欧美国家起步晚很多。早在百年前,欧洲的公益组织和公益理念就已经较成熟。1980年代末,随着中国扶贫基金会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等相继成立,中国才算是有了国际意义上的公益组织。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在团中央的领导和支持下于1989年发起并实施“希望工程”,获得了社会的广大认同,成为了我国社会参与度最广,影响最大的公益品牌。“希望工程”20年共筹集捐款53亿,资助了近340万名家庭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援建了15444所希望小学,在保障贫困地区儿童的受教育权,提高全社会重视教育的意识,以及改善贫困地区基础教育条件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正如希望工程创始人徐永光所说,“希望工程”的最大贡献不是钱,而是精神,文化、道德层面带给社会的影响。可以说,“希望工程”是全体中国公民共同培育出来的一个公益品牌,是中国公益的一面大旗。

青:2008年被誉为是公益事业的春天,对此您怎么看?

汪:(笑)确实可以这么评价。实际上,2003年“非典”后,中国政府提出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带有很强价值取向的社会发展目标,就标志着中国公益事业进入到快速发展的阶段。2004年《基金会管理条例》颁布,2005年首个《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面世,慈善立法也被提上日程,近几年全国公益组织每年以接近20%的速度快速增长。

巨大的历史灾难,往往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去年初的冰雪灾害,尤其是“5.12”地震,激发了举国上下的拳拳爱心,唤醒了以仁爱,坚强、团结,互助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现代公民社会的公益理念得到普及和认同。去年,全国捐款超过1000亿,而2006年之前每年只有几十个亿。去年年底,中华慈善大会召开,总书记亲切接见全体获奖同志并作出重要讲话。可以说,党中央对公益事业的关心支持确实犹如徐徐春风,吹来了我国公益慈善的春天。

青:我们知道你也是全国青联委员,和其他的青联委员合作多吗?你对他们做公益有怎样的评价?

汪这几年来,青联作为整体,团结和带领全体青联委员,强化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表率意识,在推动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的同时,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做出了很多的努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全国青联的倡导下,各级青联委员,积极参与到各种各样的公益事业中,成为了公益活动的主力军,青联对公益事业的贡献是十分突出的。大家的行为得到了社会的肯定和赞赏,仅去年获中华慈善奖的名单里我知道的就有杨澜,沈冰、王振滔,潘亚文等等近十人。《孟子》中有句话:“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青联委员都是各行各业有影响力的,成功人士,他们有能力,也有责任参与公益:同时,他们的行为和观点对社会尤其是青少年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和示范性,会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公益,这无疑会对公益事业的整体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和中国青基会合作的新老委员很多,像体育界的蔡振华、李永波、姚明、刘翔、黑德昆等等,企业家王俊峰、郭为、丁志忠、文化界谭晶、韩红、沈冰、海霞等等,数不胜数。

青: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公益慈善事业当中,作为专业人士,您能否给予一些指导意见?

汪指导意见谈不上,给大家一些参考性建议吧。首先,在公益理念上我有一个“公益三做”建议,即:怀着感恩的心自觉做,带着享受的感觉快乐做,不忘社会责任长期做。每个人在其成长过程中都得到过很多人的帮助,自己有了能力就要怀着感恩的心主动地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做公益不可居高临下要注意尊重受益人。大家都知道帮助别人是一件很快乐的事,不妨把它当作像其它物资消费样尽情地去享受,享受其过程和结果。现代公益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每一个希望分享美好社会福祉的公民都有一份共同建设的社会责任,做公益不应该是一时冲动,而应该纳入到自己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去,要持之以恒地去参与,去倡导,去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