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传统音乐文化在学校音乐教育的模式

时间:2023-03-15 15:46:12

摘要:“千古文化留遗韵,一代文明展新风”,中国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化大国,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代代炎黄子孙的重要使命,学校音乐教育应肩负起这项重任,不断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找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佳方案,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民族音乐学习环境,为美育注入新鲜血液,让民族音乐之花真正在校园绽放。

关键词: 传统音乐文化 学校音乐 教育模式

传统音乐文化在学校音乐教育的模式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加强了中国同世界各国的双边及多边交流与合作。“一带一路”倡议不仅包含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硬联通”,还有旨在促进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交流的“心联通”,为文化交流插上翅膀,共同促进了全球文化的繁荣。“一带一路”倡议为各国提供了重要的契机,推动了我国同世界的接轨。“一带一路”音乐教育联盟大会的召开,使我国与世界美育深度交流,为我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交流平台。笔者认为,有必要更好地弘扬我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加强学校对民族音乐的重视和投入,优化教学模式,这也是当今学校音乐教育所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一带一路”视域下弘扬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性

(一)打造“中国乐派”品牌,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地区以及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一带一路”倡议使多个国家紧密联合,为中华文化走出国门提供了新的契机,“中国乐派”根植于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由全民创作、全民分享,音乐审美上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贾湖骨笛使中国音乐可考的历史追溯到距今7800-9000年前;从六代乐舞、《诗经》、曾侯乙编钟、隋唐俗乐、宋代曲子、元代戏曲,到明清时期的民歌、说唱、戏曲等,这些优秀的音乐构成了璀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古人留下的宝贵财富。在“一带一路”视域下,国人应扎根中国大地,不断深入挖掘中国音乐、中国故事、中国文化,将“中国乐派”变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使其话语体系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实践的检验。

(二)培养承载中国音乐未来的人才美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中国音乐要发挥作用,贯穿于美育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1]。美育要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让学生能深入感受中国民族音乐的魅力,使各个年龄段的学生能够热爱并积极学习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并能在接受相关教育的基础上不断加以创新,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且能不断传承、推广的新民族音乐,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努力做好文化接班人,用实际行动接续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用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成为承载中国音乐未来的新一代。

二、学校音乐教育弘扬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新一代的爱国主义情怀一个民族的音乐会体现这个民族的思想和灵魂,是民族的智慧和艺术的结晶[2]。如柯达伊教学法以匈牙利民歌为主来进行教学,培养学生对本民族的热爱。由此可见,对民族音乐的教学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的音乐课本中,都包含了民族特色的音乐课程,民族音乐为爱国主义教育营造了鲜活的“母语”音乐环境,学生在聆听、演唱、演奏民族歌曲的同时,能从歌词、旋律中深化民族情感,引发强烈共鸣。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不仅向学生展示了祖国的壮丽山河、人文风情,更是包含了众多的中国故事、中国精神,传递出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人们所共有的家国情怀,不断加深学生对小家大国的热爱之情。

(二)有利于树立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当代中国,文化自信是具有科学性的时代命题,民族音乐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播中国文化与人类文明的有效途径。中国民族音乐记载着中华民族的故事,每个音符都是中国人民的智慧结晶。中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为学校音乐教育架起一座文化桥梁,其中所特有的民族调式、民族器乐、民族唱腔以及民族音乐风格,都将我国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通过学习宝贵的中国民族音乐作品,可以深入了解到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名著典籍、古文诗词、发展历程等,在学习中理解、热爱本民族的灿烂文化,树立民族文化自信。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审美能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能有效帮助学生建立正确民族音乐审美观。一方面,民族音乐呈现出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从地域上看,北方民歌高亢嘹亮,豪放热情,而南方民歌优美抒情,婉转动人;从音乐色彩上看,中国传统音乐多使用民族调式,采用起承转合、鱼咬尾、螺丝结顶的创作手法,加入民族音乐特有的衬词、腔调;从音乐种类看,有说唱音乐、歌舞音乐、戏曲音乐等不同的表现形式。另一方面,民族音乐蕴含着特有的中国情感,有《梁祝》的至死不渝的爱情,有《思乡曲》的乡愁之情,也有《我爱你,中国》的爱国之情等。因此,弘扬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有利于让新一代在民族音乐的海洋里尽情遨游,深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提高对民族音乐的审美能力。

三、学校音乐教育弘扬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教学策略

(一)民族语言与音乐教学紧密结合民族音乐教育应扎根于本民族的母语环境中。学校音乐教育要起到引领作用,积极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民族音乐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耳濡目染,爱上民族音乐文化。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母语,其中蕴含着人们丰富的思想和情感,是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标志。德国作曲家、杰出的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就十分重视母语教学,他提出从语言朗诵中提取节奏单位,从而进行教学。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也强调母语教学的重要性。我国也应从中借鉴,将民族语言纳入到音乐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朗诵熟悉的顺口溜和民间歌谣,提取短小的节奏单位,用它们作为乐曲旋律或朗诵、歌曲的伴奏,并以此进行多种形式的演唱和即兴演奏[3]。这有助于学生通过民族语言学习音乐,也能提升他们对我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兴趣。民族音乐教育也可以将原生态民歌引入到学校音乐教育中来,让学生和原生态民歌进行零距离互动。例如,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就有大量悦耳动听的壮族歌曲,壮乡有“歌海”之称,壮歌是用壮话演唱的民间歌谣。过去主要在生产劳动和祭祀活动中演唱。学校音乐教育应将壮歌文化融入学生的音乐课堂中,可以聘请当地的“山歌王”来学校为学生教授壮族山歌,使学生能用壮语自然地演唱山歌,将壮族特色的山歌文化不断传承下去;还可以成立原生态壮族山歌合唱团,将其作为校园的一大特色,成员在三月三歌圩节这天身着民族盛装为全校师生表演壮歌,使全体学生能直观地感受壮乡的山歌文化,更进一步爱上壮族音乐,爱上壮乡。

(二)开展红色民族音乐思政课程红色民族音乐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红色基因,蕴含着中国共产党的峥嵘历史,承载着党为后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有着鲜明的政治品质,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断走向富强的艺术化呈现。在中国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从娃娃抓起,让孩子从小就热爱党、热爱国家。红色民族音乐是进行思政教育的有效载体,有必要让孩子从小就学会演唱《义勇军进行曲》《红星歌》《歌唱祖国》等红色民族歌曲,在一首首经典中耳濡目染,感受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中华民族的伟大,了解中华民族的光辉历程。因此,中小学开展红色民族音乐思政课程是十分有必要的,也是一种十分有创意、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例如,在学生学习劳动歌曲时,教师就可以很好地将思政内容贯穿其中,可以采用劳动号子一领众和的形式和学生进行互动,引出中国共产党党徽图案是由劳动工具锤头和镰刀组成的话题,让学生明白中国共产党是为无产阶级而奋斗的政党,强调马克思提出的“劳动最光荣”。在教授劳动歌曲《南泥湾》时,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歌曲创作背景,引出大生产运动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同时展示南泥湾军民一起插秧的劳动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秧歌起源于劳动生活的说法。教师带着学生一起扭着秧歌,演唱劳动之歌《南泥湾》,通过这样有趣的教学模式,使美育、劳育、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音乐课堂中学习红色思政内容,感受劳动的乐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让学生爱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馆校结合”举办民族特色课外音乐活动博物馆教育在倡导素质教育与美育的今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音乐博物馆中有丰富的艺术教育资源,陈列着多样的民族乐器、出土音乐文物,配有专业的讲解人员与演出人员,涵盖了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音乐文化,拥有完整的音乐系统,是一座活的音乐宫殿(图1)。它对进行公共教育、传播民族音乐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起着强有力的推动作用。英国、美国等一些有丰富博物馆教育经验的国家都十分注重馆校合作。在加强美育的今天,我国艺术博物馆与学校双方机构也应共同努力,注重音乐博物馆与中小学联合教学。馆方和校方应合力将馆内资源转化为对学生有用的教学内容,使博物馆真正发挥教育作用,成为学校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例如,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中小学可以与广西民族音乐博物馆合作,定期在博物馆举办独具特色的民族课外音乐活动,让学生真正走进音乐博物馆,看到、听到、体验到这些民族音乐“活化石”。音乐教师可以与博物馆讲解员、演出人员一起联合对馆藏的乐器芦笙、独弦琴、马骨胡、铜鼓、壮族会鼓、天琴、七弦琴、羊角钮钟、高边锣等进行讲解、示范演示,并带领学生们一起来演奏体验这些当地的民族乐器,让学生亲耳聆听它们的音色;还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广西民族音乐数字展厅,让学生触摸音乐交互墙背景板,切实感受广西传统民族乐器与科技融合的独特魅力,乐享其中。此外,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下,广西壮族自治区与东盟国家的音乐也不断沟通与交融。广西民族音乐博物馆还藏有丰富多彩的东南亚甘美兰乐器供学生体验学习,学生有很多机会可以聆听、了解甘美兰音乐与文化。演奏人员会带领学生一起用印尼安格隆等乐器来演奏《壮族酒歌》,让学生可以通过演奏感受多元音乐文化融合下各国民族音乐碰撞的魅力。 

(四)中国优秀民族音乐与多学科融合创新教学艺术门类众多,但中华文化向来强调调和艺术之间的物理差异,以达到其内核精神的贯通融合,例如唐代吴道子的画与裴旻的剑舞就曾相互启发,苏轼曾提出“诗画本一律”,这些都说明了姊妹艺术同根同源、相互通感的艺术特性。2022年,虎年春晚的舞蹈节目《只此青绿》被刷屏了,这个节目之所以受到人们的一致好评,正是因为它牢牢抓住了“艺术通感”的特性,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进行融合,精雕细琢,完美生动地将《千里江山图》“活化”,实现了不同门类艺术气脉上的贯通,再现了中华文化之大美。2022年,教育部印发了新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新的课程标准将原来的“音乐课程标准”改为“艺术课程标准”[4],且课程理念中强调要突出课程综合。这些都说明了音乐不再是一个单独的学科,而是艺术大学科中的一员,需要予以足够重视。在提倡美育的今天,教师要用更广阔的视野去思考接下来的教学工作,学校的各门类艺术教育也要告别传统单一发展的模式,注重跨学科发展,不断探索学科融合的新路子。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也是艺术家族中个性最强的成员。学校音乐教育可以将中国优秀民族音乐与各个学科相融合,创新教学模式,例如将民族音乐、舞蹈与体育融合创新(图2);在学校推广民族艺术课间操、民族剑舞、民族太极扇,呼吁全校师生一同参与,这既能增强青少年体质,又能增添乐趣,起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还可以将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与美术融合创新,比如在学习京剧时,让学生通过聆听不同角色的声音,感受不同角色的情绪,从而找到对应的情绪色彩,动手进行脸谱面具的绘画,最后戴上亲手画的面具分角色进行表演,使学生深刻感受到中国戏曲之美。教师也可以将播音主持、朗诵、中国古诗词音乐、中国民族乐器融合创新成具有中国风格的舞台剧,让学生进行表演,提高学生的艺术综合表演能力。在教授少数民族音乐课时,教师可以将我国不同民族的音乐、舞蹈、服饰与绘画进行融合创新,让学生能够辨别不同民族的服饰、音乐和舞蹈,有能力进行表演,并能将不同少数民族的服饰与舞蹈动作进行综合展出,以此弘扬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增添学生的艺术学习乐趣。

结语

综上所述,“一带一路”倡议拓展了丝路沿线各国的“朋友圈”,为我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美育的发展提供了交流学习的新平台。“千古文化留遗韵,一代文明展新风”,中国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化大国,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代代炎黄子孙的重要使命,学校音乐教育应肩负起这项重任,不断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找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佳方案,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民族音乐学习环境,为美育注入新鲜血液,让民族音乐之花真正在校园绽放。

参考文献:

[1]王黎光.文化强国需要“中国乐派”有所担当[J].中国政协,2021(6):66-67.

[2]李娜.音乐欣赏教学中民族音乐的重要性[J].大众文艺,2015(21):225.

[3]赵岩.音乐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概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

[4]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作者:刘艺琳单位:广西艺术学院音乐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