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少儿美术范文

时间:2022-12-08 10:22:43

摘要:在新媒体高速发展的今天,图书设计普遍从以技术层面为主导向以商业效益为主导发展,从而忽视了终端少儿读者的阅读感受,也束缚了图书设计者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 少儿 美术 少儿美术

少儿美术范文

少儿美术范文1

根据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观点,儿童有着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特征。儿童没有把客观事物当作外物,而是将内在的感受投射到事物本身,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所以儿童经常处于世界围绕自己旋转并不分主客的状态。儿童的思维是天马行空的,他们经常把事物看成是有生命的,通过自己的想象让宇宙万物都充满灵魂,这就是儿童特有的“泛灵性”心理。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泛灵性的心理特征范围也逐渐缩小。那么怎样设计出符合少儿审美心理的图书?这需要设计者以儿童审美为基础,把大量的文字、图片进行梳理,用多维度艺术语言进行加工,使其看起来有秩序、有逻辑、有趣味、有美感。引导少儿感受、欣赏和追求美,从而调动少儿的兴趣,在之后的深度阅读中获得美学享受和文学感动。

一、少儿图书美术设计现状

随着少儿图书市场销量的不断增长,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出版社对少儿图书的美术设计也越来越重视,因为这关乎少儿心理的发展、思维的引导和审美的培养。

1.中国传统文化的设计元素得到了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应该代代相传。特别是对于少儿来说,了解中国的历史,感受中国灿烂的古文化尤为重要。皮影戏、版画、剪纸等中国元素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在少儿图书设计中,表现手法多样,如线装书脊、函盒等,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以获得“五个一工程”奖的《三十六声枪响》为例,该书讲述了王二小从一个放牛娃成长为一名小英雄的感人故事。正如封底文字诠释的一样:“悲壮之美、忧伤之美、本真之美、崇高之美。”封面大胆地采用了王二小在山上放牛,把敌人带进埋伏圈的剪纸图像。两大色块——白色是天、黑色是地,产生了极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黑山上缩小的人物拉伸了远处的视觉效果,同时将黄金分割比例运用其中,增强了画面的舒适度。总体来看,整个封面运用简单的剪纸图像,流露出复杂、悲壮的氛围,给少儿带来恰如其分的情感体验。以竹堂文丛《读白蕉》为例,该书的封面采用秋草一样的绛黄色云萱纹,设计者为了使纹路更加立体,用的是纸的反面。这铅华洗尽的黄,融入了作者的情感,无论是触觉还是视觉上,都给人一种古朴雅致的感觉。腰封用的是雅白色新美感纸,给人一种轻巧空盈的感觉,这与白蕉的书法所表现出来的闲适疏淡、宁静致远的情怀是相得益彰的。封面右上角用压凹印出黑色的标题“读白蕉”,其余则为大量留白,这种隽永的设计风格赋予了全书明净、温和、纯粹的意境之美。设计者通过中国传统元素的纸张,搭建了作者和少儿沟通的桥梁。

2.沉浸式设计加强了多维度阅读感受

当代少儿图书设计不再是简单的二维平面的范畴,它的表现形式是多样化的。以《大闹天宫》为例,是用300多个零件组成了震撼的想象空间,呈现出了精美的动画效果,让少儿在阅读的同时也完全沉浸在了视觉的享受和文学艺术的熏陶中。再以“爱旅行的小兔菲利克斯绘本系列”为例,让少儿穿越历史,收到小兔寄来的一封封真实的信件,而且在每本书的封底都设计有一个旅行箱式的口袋,里面装满小兔从各地旅行带回的礼物,使少儿不仅与小兔菲利克斯有了互动,还学到了地理历史知识,体验到了沉浸式阅读的乐趣。

3.新媒体艺术的融合使设计变得更多元化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新媒体艺术也应用到了更广泛的传播领域。少儿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更强,他们有着更高的互动需求。其中在科普知识领域,单纯用平面图画表现有些受限,AR技术可以全面地展现立体影像和音响效果,特别是太空、火山、恐龙等少儿很难亲身感受到的场景。这种个性化的智能人机交互阅读方式,给图书设计注入了全新的生命力。相比传统的艺术创作,新媒体艺术的创作本身就具有无限可能。以金羽毛·世界获奖绘本《斗年兽》为例,该书阐述的是中国传统年俗的故事。图画作者莫斯科伊戈尔·欧尼可夫巧妙地运用了中国红,突出了整本书和“年”有关的主题。封面是一个被传统“福”字框框住的蓝色毛发、白色皮肤的年兽,背景是大面积的红色。开头几页运用了大量的冷色系,渲染了一种神秘紧张的气氛。紧接着的后文中,又零星出现了中国红,如垫在一碗饺子下的榴红色纸、老人的枣红色披风、门上贴的朱砂红色纸,到了书的最后“年”兽被赶跑,中国红元素骤然增多,一个关于“年”的故事便结束了。除了纸质版,还通过B站、腾讯视频和喜马拉雅等新媒体平台,用音频和视频等方式全面展现了这本书,让少儿更深切地体会到了祖先的智慧,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二、少儿图书设计存在的不足

近几年,少儿图书的发展势头良好,并带动了整个图书市场的发展。但是从内容看,缺乏选题创新和设计创新,跟风现象尤为严重。

1.设计队伍水平参差不齐

在商业文化和少儿图书市场扩张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设计者参与其中。但是部分设计者缺乏对少儿心理的研究和对儿童兴趣的关注,设计出的图书粗制滥造、乏善可陈。

2.设计风格缺乏创新

少儿图书设计内容有待创新,风格有待多样化。以公版书为例,许多出版社选用的都是同种设计风格,甚至连配图都很相似,缺少辨识度,难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少儿是人生中审美感知力培养的关键时期,图书是他们交流思想、传播知识的重要媒介。形象生动、色彩诱人、充满童趣和积极向上的美术设计对少儿的成长有着正面的导向作用,这就对少儿图书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解决问题的策略

为了使正处在心理发展关键期的少儿受益,图书设计者需要提升自己的艺术审美和设计理念来实现图书形态的美感,国内外许多成熟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笔者通过整理收集资料有以下发现。

1.赋予文字情感

鲁迅认为汉字不仅“形美以感目”,而且“意美以感心”。图书创作的流程是交融的,文字不仅是文字编辑的工作范畴,美术设计者也应参与其中,按照美学原理,对文字进行图形化的设计。文字图形化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当代图书设计中,它是设计者对文字进行重组、排序、变形等再加工,对象可以是一个标题、一句话、一段文字或是一整版文章。

2.用图像叠加成多维空间

图像语言是一种轻松而又直观的视觉文化传递方式,它包括绘画、摄影、图表等,是辅助传达文字内容的重要元素。设计师通过对图书内容的了解和对市场需求的判断,拟定图书设计主体风格,选择合适的作者绘图或摄影图像配图。同时给图像赋予形态、大小、颜色以及角度上的多维空间感,这种多维空间感可以利用图像的面积、肌理、重叠和色彩来演绎。这就打破了少儿读者仅仅在二维空间阅读的概念,使图书设计延伸到多维空间。

3.让色彩学会表达

色彩作为图书设计中一项重要的元素,能使少儿读者最直接地感受到书中表达的情感和个性。色彩就好像人的性格一样,不同的色彩表达不同的感情倾向,它们有的活力四射,有的沉默寡言,有的朴实稳重,有的浪漫温馨。色彩语言通过颜色自身的亮度、色相和饱和度,以及在版面中的位置和上下左右的顺序关系,在图书设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一个整体里,如果想让各种颜色自然融洽地相处,设计者既要注重它们之间的联系,也要调和它们之间的对比。但仅仅以此为目标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为文字主体找到最契合的色彩以及如何恰当地组合色彩,才是对艺术至高境界的一种追求。恰当地运用色彩是一门学问,这需要设计者具有敏锐的色彩感觉和扎实的美学研究功底,才能对色彩进行准确的判断,有效地控制少儿的联想方向和情绪,产生有韵律和节奏的视觉效果。

4.给材料赋予生命

日本图书设计师杉浦康平认为:“纸是设计的生命。”在当代设计中,纸张作为图书表达创意和审美的物质基础与载体,直接影响了少儿读者对图书的视觉、触觉、听觉甚至味觉的感受,这就需要设计者熟悉纸张的属性,比如克重、厚度、颜色和质地等。在设计环节中,正确选择纸张——从其形态、肌理、色彩等众多因素考虑,准确地实现图书设计的主旨和价值也是考验设计者的一项重要技能。在德国莱比锡举办的“世界最美的书”的评比中,材料与工艺已被单独列为一个项目进行考核。所以,当代图书设计者不仅要提升自己的艺术审美和设计理念来实现图书形态的美感,还要不断探索材料与工艺方面的实验与突破,给当代图书设计带来更多的创新元素和发展空间。

四、结语

图书设计是富有情感的工作,它是一种人文精神的反映,以人为中心的设计理念,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和关怀。在当今的图书设计中,设计者要探索创意的、多维化的设计方式,使图书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魅力,以达到使少儿过目不忘的审美感受及强烈的情感共鸣。也就是说,少儿在阅读的过程中,与书对话与交互,从中感知智慧、顿悟生命、充满想象。

作者:牛征一 单位:海燕出版社有限公司

少儿美术范文2

新传播形势为传媒工作者提出更大的挑战。全媒体时代,媒体融合发展成为必然趋势,媒体综合应用为美术设计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得新闻美术设计更加新颖,为新闻内容展示提供全新的平台。全媒体时代要发挥不同媒体优势,在少儿美术编辑中要注意结合读者特点优化设计,体现新闻美术设计创意,满足少儿读者的阅读需求,更好地应对全媒体时代的挑战。

一、全媒体时代美术编辑创新的意义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渠道向手机电脑等电子化方式转变,这在不断地拓宽着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促进了媒体行业的发展。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得到了很大丰富,表现为电子媒体等单一媒体介质融合,新闻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图像动画等。各种表现形式与新闻美术有密切联系。新闻美术编辑人员要加快工作理念创新,推动新闻行业快速发展。新闻美术是采用美术手段吸引读者注意力,实现新闻宣传的技术,全媒体时代新闻美术编辑成为媒体新闻消息的重要手段。编辑是社会文化活动,生产生活中获得知识经验需要通过交流传递,原始社会人类借助绘图等手段表达思想,需要发展约定俗成的记录语言书写符号系统,文字资料积累需要收集整理分类产生编辑工作[1]。美术编辑是出版机构从事美术工作编辑人员,美术编辑要求具有扎实美术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较好文字表达能力。主要职责是书籍装帧设计,包括组织美术稿件等工作。编辑与作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编辑与作者具有共同目标。编辑工作的目的是满足读者需求,读者决定编辑内容形式。美术编辑在新闻传播中担负着选题策划、宣传与营销策划等职责。随着全媒体时展,新闻美术编辑对新闻传播起到重要作用。人们通过图片等美术形式关注新闻,新闻美术编辑创新要加入特色理念,创造符合读者喜欢的艺术形式。

二、全媒体时代对少儿美术编辑的影响

全媒体时代对新闻传媒行业产生很大影响,少儿美术编辑工作要加快转型创新,适应媒体融合发展趋势。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少儿美术编辑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当前少儿美术编辑工作存在许多问题,包括对美术编辑工作重视不足,美术编辑管理存在误区等,影响新闻传媒的发展。美术编辑工作创新转型有利于提高编辑人员的综合素质,实现对美术编辑工作重新定位,提高美术编辑在新媒体中的地位[2]。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美术编辑在新闻编辑工作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由于现代技术发展使得美术编辑工作日益复杂,受众对多样化信息需求强烈,新形势下受众要求内容包含图片等多样化元素,对相关要素合理搭配整合[3]。美术编辑成为媒介主体获得市场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计算机技术支持下,美术编辑工作内容流程发生很大变化,美编人员要具有良好审美构图能力,具备整合信息能力。

少儿美编人员要不断开拓工作思路,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为受众提供优质信息。新形势下,美编工作成为与文字具有同等地位的信息传播方式,当前社会进入美编为基础的读图时代,全媒体为人们传递海量信息,图片表达方式直观,美编人员通过艺术化手段整理信息,对信息传播起到重要作用。新形势下美编工作对媒体信息传播具有重要作用,但一些媒体对美编工作重视不足,表现为管理层对美编工作忽视,当前媒体竞争激烈,一些管理者将时间作为参与市场竞争的关键,忽视对美编工作的重视。美编人员只能对新闻内容进行简单文字编排,严重影响信息呈现效果。美术编辑是技术性强的工作,对编辑人员综合素质要求不断提高。目前我国部分少儿美编工作人员素质无法满足受众对优质信息的需求。一些美编人员业务素质与职业道德有待提高[4]。有的美编人员单纯为吸引受众眼球,降低编辑的艺术性。部分编辑人员由于审美能力较低,导致美术编辑内容无法与文字信息有效配合。美编工作需要科学的管理,管理形式是影响美编工作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美编工作管理存在管理层忽视对信息质量的控制,美编与其他编辑部门缺乏沟通,编辑工作人员责任感缺失,最终影响美术编辑质量。全媒体时代,美编工作问题突出表现为新闻美术设计理念偏差,相互借鉴模仿现象普遍。新闻美术编辑设计工作在一定理念下进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追求时尚化的新闻报道,更多关注如何运用图片艺术手法的编辑效果,较少关注具体新闻内容。新闻美术编辑设计中出现相互模仿现象,不利于新闻内容的创新,导致读者失去阅读兴趣。

三、全媒体下美编工作创新转型

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社是共青团中央直属少儿专业新闻出版机构,是中国历史最悠久,影响力最大的专业少儿新闻出版机构,联系全国203家少儿报刊,与50多个国家保持密切出版合作交流,出版11种期刊,年出版1000多种少儿图书。中少总社发挥最大少儿传媒集团优势,为亿万少年儿童提供全面优质服务。全媒体时代,总社主张传统纸媒美编主动融合,充分发挥图片语言独特优势,推动新闻美编由静态向动态,由二维向多维全面转变。新闻美术如何创新理念,成为媒体需要思考研究的问题。全媒体时代下,中少总社美编通过转变理念、创新方法等措施应对新媒体的挑战,为广大青少年儿童提供优质新闻美术编辑作品[5]。新闻美术编辑工作具有较强综合性,要求新闻美编必须将美术专业化知识与编辑意识结合,具备人际交流与成本意识,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网络等传统媒介技术特征,考虑视觉传达要素基础上创新编辑设计。少儿新闻美术编辑采用美术技法,对新闻要素筛选组织,实现艺术性与新闻性的融合。传统报刊美术编辑在二维空间进行视觉艺术创造,对不同视觉要素进行编辑处理、报刊插图绘制、版面安排等,设计宗旨是传达信息。美术编辑对视频媒介要素编辑为视频设计,采用相关技术创造多维动态影像,在融合音频要素后在多媒体上呈现。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媒介融合成为内容形式与技术的共融,包含平面美编与视频设计共融,如何将视频思维运用于新闻美编中成为新闻媒体需要考虑的问题。

全媒体时代下,移动化阅读成为受众信息接受的特征,少儿读者希望快速挖掘感兴趣的信息,新闻美术要坚持突出简洁性,如通过新闻画面中标题字体颜色等形态设计,使受众从大量视觉元素中迅速捕捉重要信息。将抽象文字概念转化为图片,实现信息传达形象化。新闻画面中加入数据图表,使受众产生直观的阅读体验。如中少总社《中国少年报》版面设计大字号标题,使读者快速获取关键信息,增强报纸的吸引力。美术元素在新闻版面运用,是新闻美术创新的系统工程。美术元素在新闻版面中运用可以起到美化作用,激发受众的阅读兴趣。漫画等美术元素融入,具有画面简洁、夸张幽默的表现效果,能有效提高新闻的传播力。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发展,传统纸媒吸引力受到很大冲击,全媒体时代下,新闻美术创新要注重包装设计,对新闻内容进行可视化编导。合理运用线条图形传达信息,相比纯文字表达更易理解。少儿美术编辑可以运用新媒体软件,创新新闻报刊设计方式,以新颖有趣的形式吸引少儿读者阅读兴趣。结语全媒体时代下,对新闻媒体行业提出新的挑战。新闻传播要注重提升信息表现力,美术编辑是新闻信息的重要表现形式,新闻美术编辑人员要转变思想,从读者需求出发明确编辑工作方向。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少儿美编工作人员要加强设计创新,提高新闻美术设计水平。新闻美术编辑人员要注意提升信息呈现的趣味性,提高受众对新闻内容的阅读兴趣。少儿美编工作要了解编辑软件使用技巧,提升美编视觉呈现效果。通过强化不同部门交流,提升美编工作的引导价值。

作者:袁海静 单位: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少儿美术范文3

心理学与教育学关系密切,心理学研究对教育学研究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1],心理学的发展同样为美术教育理论体系的变革提供了可能。学习是刺激与反应间的联结,需要通过对他人行为的模仿达到最终目标,这是行为主义心理学中的重要论断,在美术教育中选择示范、观摩等教学方法的意义正在于此。人本主义心理学重视个性的表达与创造,而美术教育能认识到每个人的个体差异并对个人潜能给予充分肯定,与其不谋而合。20世纪,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其认知发展理论中提出个体自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对事物的认知思维是不断变化的。此外,其他发展心理学理论的出现,开始不断将美术教育的焦点对准到互动、共生、综合的观念上。在众多心理学理论中,有不少关于亲子互动的论述,其中最具有典型性的三个理论分别是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以及维果茨基的鹰架理论。笔者从这三个亲子互动理论出发,分析其在少儿美术课程设计中应用的逻辑原理与影响。

一、亲子互动的心理学依据

1.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强调人格特质形成与亲子的早期互动经验有关,并就个体发展阶段性的不同心理特征,将人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在不同阶段,父母分别承担不同的责任。如,在第二阶段——肛欲期,儿童主动开始学习控制自我,父母需要充分认识到积极情绪与氛围的营造将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父母的要求同孩子自控能力保持一致,从而使孩子长大后富有行动力和创造力。

2.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自阿尔伯特·班杜拉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以来,其始终侧重于研究观察学习和自我调节在反映人的行为中的具体作用。尤其在观察学习理论中,班杜拉重视环境与人的行为间的交互关系,认为儿童习得社会行为的途径,是模仿周边环境中重要人物的行为[2]。

3.维果茨基鹰架理论

鹰架式教学法又称支架式教学,是维果茨基在社会文化认知学习理论中发展出来的。同时,其还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最近发展区”[3],即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在成人支持下拥有的能力之间存在的差值,代表了儿童学习的潜力。家长依据孩子的个人能力,利用合适的方法,给予孩子不同层级的支援,逐步让孩子将外部活动的结果内化为自己的内部取向。上述几种亲子互动理论均体现了家长在孩子个体成长、身心发展过程中承担着重要角色。然而当下由于一些原因,部分家长往往会缺席孩子的教育,导致其在亲子教育方面存在不少困惑。

二、亲子教育的困境

1.家长培养目标落差

当前的亲子教育互动形式主要为亲子谈话或亲子阅读活动,在此过程中,家长往往拥有主导权和控制权,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忽视孩子的身心发展状况、个人兴趣取向、实际学习基础等的情况,部分家长企图通过短时间的交流与互动提升孩子的能力,盲目施教,强势灌输,导致孩子的学习逆反心理表现明显。

2.亲子教育内容薄弱

一些家长与学校或教育机构简单地把亲子教育内容等同于智力教育,忽视了对儿童品性、意志以及良好个人习惯的培育。过度重视对儿童的智育而忽视其非智育因素的行为,将直接影响到其全面、和谐发展。

3.教育方法不当

个别家长由于受教育水平有限,一方面不愿参与孩子的学习生活,另一方面对于孩子的教育缺失,难以掌握系统的教育方法。

三、亲子互动在少儿美术课程教学中的设计

1.课程整体设计思路

课程以社会学习理论与鹰架理论为基础,结合亲子教育现状,设计强化家长在课程教学中的榜样作用,要求家长根据孩子的个体性格差异,寻找合理的途径与孩子交流并给予其支援。依照课程进度,课程前期由教师与家长共同引导,后期采取渐弱式介入,逐步让孩子成为课程主体,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4]。美术作为重视个人特质、情感表达的学科,在整体上降低了家长介入课堂的难度。课程坚持趣味性与学习性有机结合,强调寓教于乐,做到课程游戏化、互动化,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课程的主要组织者,教师应将学习主动权更多地转移给亲子,在课程的不同阶段为亲子双方设置不同的学习任务。

2.课程教学组织形式

课程采取合作教学,主要利用亲子间的分工配合,共同学习。利用合作教学一方面能促进学生间、家长间的互相交流,引导学生开展自发的、协作的、探究式的学习,同时利用小组,营造竞争氛围,增强学习成效;另一方面能为课程后期评价与考核提供基础。

3.教学方法

(1)示范演示法根据班杜拉的观点,一方面,成人的亲社会行为会成为儿童学习的榜样,诱导出儿童相似的社会行为;另一方面,儿童如果经常受到社会榜样的引导,就有可能将其内化为利他性原则,从而有助于孩子利他倾向的发展。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对家长言行举止的观察、模仿,是孩子获得正确行为准则和处事规范的关键路径之一[5]。在常规美术课程中,教师承担了主要的指导作用,而在亲子互动课程中,通过增设家长示范的环节,家长与教师共同引导孩子建立起榜样意识,完成对亲社会行为的习得。(2)情境模拟教学法情境模拟教学法,即在教师创设的大环境背景中,学生结合教师的指导,通过对一社会身份角色的模拟,以调动自身积极性为前提,完成技能学习任务的一种互动教学法。该教学法旨在营造和谐、身临其境式的教学训练环境。家长进入课程教学,在不打破原有的课堂教学平衡的基础上,与教师协同帮助孩子创设情境,增强情境的真实性与课程的游戏化、互动化。

4.课程教学阶段——以端午节粽子主题亲子互动课程为例

此次课程为端午节粽子主题的亲子互动课程。课程材料为彩纸、一次性纸盘、马克笔、超轻黏土等。课程教学基本包括一般美术教学过程中包含的导入阶段、进行阶段及结尾阶段三部分。为了增强课程的游戏性与互动性,笔者选择将进行阶段进一步细分,分为家长示范和组合创作两个环节。所谓家长示范,即家长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基础作品,如剪纸、捏制黏土,并让家长向孩子示范,以此促进亲子间的互动交流;组合创作指亲子在完成各自部分的制作后的自由创作。亲子选择在完成的基础作品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对基础作品进行再加工。以制作粽子为例,在亲子双方分别完成粽叶和内馅后,亲子可自行选择彩绘、雕刻、拼贴等艺术表现方式丰富作品。在课程的尾声,教师设置作品评析,鼓励孩子和家长共同阐述作品的创作理念,并就在课程中的表现进行亲子互评,其目的是增加亲子间的交流机会,增进彼此间的了解。教师需要注重对课程的记录与反馈,在课程结束后及时收集家长与孩子的课程体验反馈。课程设计与目标如表1所示。

5.互动原则

为了获得亲子互动活动的最大效益,在具体的课程实施期间,笔者结合维果茨基的鹰架理论,认为家长需要注意以下三个原则。第一,干预适度原则。家长的加入使课程互动关系更为复杂、多变,家长需要清晰地意识到孩子始终是学习的主体,不可一味地帮助孩子完成学习任务,而是需要渐弱式地开展支援工作,切勿为树立个人形象而表现得过分积极,影响正常教学的有序进行,亦不可过分消极,注意自身情绪管理。第二,主动倾听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家长要主动关注孩子的课程表现,并认真倾听孩子的学习需求,同时积极与教师沟通,必要时主动寻求教师的帮助。第三,评价多方原则。家长应协同教师,共同参与学习评价,鼓励学生对课程进行实时的评价与分享,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同时引导学生相互评价,从而促进学生交流经验,增强其情感互动的有效性。

四、亲子互动融入少儿美术课程的作用

1.家长——优化亲子关系

将亲子互动融入课程教学,能让家长真正进入深层结构化的课程设计与教学活动过程,进一步增加亲子间除日常交流协作外的交往频次。让家长和孩子在相对轻松、自由的教学环境中,通过交流互动加深对彼此的了解,可以更好地改善亲子关系。

2.教师——提高教学效率

家长的出现与参与,使美术课堂教学形成了家长、教师、学生三者间有交互的、稳定的、生活化的、情感化的教育模型。美术学习强调个性特征和主观情感的发挥,教师在开展美术教学时需要深入了解每名学生及其差异,把握学生的思想,从而有的放矢地因材施教。家长从观察者转变为切身体验者,能及时将自身与孩子的感受反馈给教师,并帮助教师了解每个孩子的个性特质,从而使教师有针对性地调整课程的教学方式。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心理、情感的把握尤为关键,但教师往往难以把控情感的尺度,家长则能够有效地控制和引导孩子情感的尺度的情绪,让孩子可以在课程中感知和获得更多的安全感,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3.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学习习惯会对学生一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习惯一经形成,直接决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需求和倾向[6]。良好的习惯是学生健康成长、发展的基础,家长通过在课程中与孩子互动合作,协同教师及时纠正孩子在学习中的不良行为,并做出正确示范,可以促进孩子学习习惯的正向养成。结语文章通过对亲子互动相关心理学依据的分析,并将其置于少儿美术教育课程设计与应用的具体情境中,为亲子互动课程提供了新的方向。笔者希望借助课程中有关亲子互动的讨论,彰显亲子互动对于艺术类课程教学的公共价值。

参考文献:

[1]翁震宇.美术教育概论[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0:224.[2]王晓萍.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J].江苏教育,2018(40):38.

[3]刘晖.论鹰架理论在幼儿园课程实施中的有效应用[J].新课程(综合版),2018(6):4.

[4]章彬.家长有效参与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J].学周刊,2012(32):201.

[5]李燕芳,管益杰,楼春芳,等.儿童发展中父母参与的研究综述[J].教育探索,2005(5):54.

[6]张敏.亲子互动对小学生学习习惯影响的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8:5.

作者:胡果蒲 单位: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