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音乐教育毕业论文

时间:2022-05-13 04:45:15

摘要:音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以音乐教育为主要内容的艺术教育,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需要,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的需要,更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和水平的需要。因此,加强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音乐教育毕业 音乐论文 音乐

音乐教育毕业论文

音乐教育毕业论文:试论音乐教育在思想教育中的应用

[论文摘要]学生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对于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方面需要从传统的“两课”教育入手,加强理论说教工作,另一方面需要加快校园教育体制改革,不断优化组合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方法。而音乐教育无疑在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音乐教育与思想教育的紧密相融,是教学成功的新的导航标。

[论文关键词]音乐教学 思想教育 应用

一、音乐教育在思想教育中的作用

1.音乐艺术的潜移默化作用。我们知道,人心灵和智慧的净化、升华是通过感知来完成的。而音乐最本质的特点就在于用最直观、最强烈、最动人的形式,将发自内心深处的感情直抒胸怀。音乐家们通过音乐作品,将自己的崇高的理想、信念、情感溶入其中。人们通过听觉和心灵来感受、欣赏音乐作品时,从音乐中欣赏到的不仅是音乐本身的美和震撼力,还可以体会到音乐家的崇高品质、顽强的生命力和对生活中美的解释。通过对音乐家及其作品的欣赏,人们从中理解、认识、并认可音乐家的崇高理想和信念,从而使自己的思想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2.音乐艺术对学生思想的陶冶作用。对于新世纪的大学生,我们应该引导他们通过欣赏高雅音乐来境化心灵,塑造完善的人格,使其成为既具有创新能力,又具有优雅气质的高素质人才。高雅音乐体现出的健康、向上、热情、奔放的情感,会使新世纪的大学生们,更加具有青春的活力和巨大的创新精神,他们的高尚理想必将在未来社会中放射出灿烂光芒。他们应该是纷纭繁复的社会大交响曲中最和谐而又最独具特色的音符,并能以他们的特色来引导并编织成一个统一的、和谐的音乐织体,最终使我们的民族素质得到完善。只有这样才意味着社会的真正进步和走向文明。

3.音乐艺术是为学生导航的“灯塔”。音乐教育其根本目标是以音乐艺术的独特形式来培养全面发展的情趣高尚的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其目的在于对人们进行意识形态的教育和影响,以期转变人们的思想,进而指导人们的行动和社会行为。马克思主义认为,艺术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在阶级社会里,音乐具有社会意识形态的属性。音乐作为人类社会一种文化现象,它又是审美意识的一种特殊表现形态,当通过音乐教育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将会促进大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和精神境界的升华,从而达到启迪灵魂、情操的作用。

二、音乐教育在思想教育中的应用

1.开设音乐课堂,正确引导大学生的音乐需求。根据对学生的抽样调查,100%的人认为音乐能引起情绪的变化,有91%的人认为音乐能调节心情,部分人选择听音乐时的心情多为平静、烦恼或苦闷,79%的人听音乐的目的就是为了调节心情。可见,音乐对学生思想、情绪的影响普遍受到大学生的认可,当学生处于某种情绪的情境中时,很多人自觉不自觉地或有意识无意识地都会选择用音乐来调节自己的心情。学生中认为有必要开设音乐课程的占88%,主动选修音乐课程的占50%左右,不选原因主要是与其他课程冲突,或认为现行音乐教材没有新意,教学不灵活等。这说明大学生们普遍希望获得音乐知识,希望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多欣赏不同形式的音乐作品,尤其是时下流行的音乐。这就要求我们的音乐教师,应加强了解、研究大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差异,积累丰富多彩的音乐作品,及时对流行音乐进行分析讲解,以满足学生的音乐欣赏要求。

音乐教育的目的不仅是音乐知识、技能、技巧的传授,更应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和思想的升华,通过音乐课堂教育正确引导大学生的音乐需求,培养学生们对音乐的兴趣,使之成为一个具有欣赏能力的音乐爱好者,从音乐中享受快乐,提高审美能力,从而塑造完整的、全面发展的人格,才是我们的根本目的。

2.创建音乐校园,形成音乐教育氛围。精巧雅致的园林设计,飘逸着浓厚的文艺气息,拥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艺术教育和文体活动,是每位大学生都向往的大学校园和大学生活。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校园的音乐背景是烘托校园环境和文化氛围的良好资源。校园的音乐背景要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防止音响污染。用不同时期、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音乐营造丰富的校园环境和文化氛围。创建音乐校园,形成音乐教育氛围,可以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音乐熏陶,从思想、心灵上得到提升和净化,对思想政治教育起到较好的辅助作用。

3.提供音乐网络服务,深入学生生活音乐教育适用于网络教育中,网络教育给音乐教育开辟了新的空间。通过在校园网上建立音乐网络服务器,将好的音乐作品推荐给学生,引导学生选择积极向上、高雅健康的音乐进行欣赏。利用网络丰富的资源,对音乐作品的推荐内容和推荐形式可以更加丰富,可以包括:交响乐、流行音乐、爵士乐、音乐剧、舞剧、电影作品及乐评等。教师将推荐资料放在服务器上,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资源更加直接、直观地欣赏到适合自己的音乐。网络还缩短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使老师能够直接深入到学生生活当中,及时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变化,消除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距。综上所述,音乐艺术在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我们每位音乐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在平常的教学中循序渐进的渗透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以求春风化雨般的滋润学生的心灵,让灿烂的思想政治之花,不断结出丰硕的成功之果。

音乐教育毕业论文:浅析新课程改革下中学音乐教育出现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论文关键词:中学音乐教育;高师音乐教育;教学改革

论文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新课改下中学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而从与中学音乐教育密切相关的高师音乐教育提出改革的建议,以寻求可能的应对策略。

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人们越来越关注新课程改革的成效究竟如何?本文基于笔者带学生实习的经验,对当前的中学音乐教育问题作一再度审视,并据此从与中学音乐教育直接相关的高师音乐教育提出一些改革建议,以寻求可能的应对策略。

一、新课改下的中学音乐教育存在问题

(一)不少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仍然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仍然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音乐课被视为“副科”,有的学校不开音乐课。稍好一点的学校,音乐课程也开,但挤占现象严重。

(二)相当一部分音乐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不高,教师资源匮乏

“我国初中音乐教师6.7万人,学历合格率为55%”,多数音乐教师的备课,确切地说就是抄写教师参考用书的过程,整个教学过程缺乏创新性,上课不够灵活,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有许多学校没有专职音乐教师,同时由于中学对音乐课的重视程度不够、音乐教师待遇不好,而不愿意去做一位中学教师,这使得中学音乐教师人才匮乏。

(三)“一专多能式”综合型音乐教师缺乏

一部分音乐教师所上的音乐课就是唱歌课,其伴奏都是单一的和弦伴奏,使曲目的风格韵味一扫无余。自弹自唱也是薄弱环节,唱了就不能弹,弹了就唱错。这些音乐教师只能做些最基本的教唱和基本乐理的讲授,至于音乐欣赏方面,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尚不透彻,更无法给学生讲授。相关问卷调查显示,84%的学生认为,他们希望老师在课堂上能唱歌、感情处理得好;74%的学生希望老师除能弹一手好钢琴外,还能会一两件其他乐器,能伴奏好,能自弹自唱,能指挥学生处理好歌曲,82%的学生能够欣赏老师优美的舞姿,并希望老师能为学生编排简单舞蹈。而事实上,现在的音乐老师是不能满足学生这些要求的,“一专多能式”综合型音乐教师非常缺乏。

(四)教学方法和模式的不科学性

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填鸭式”“、接受式”教育教学模式仍然严重。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和对音乐的兴趣。有的教师甚至仍然以培养一两个高考生而沾沾自喜。还有的一些教师甚至仅以能否参加地方文艺演出来衡量教师的水平。当然,以上所谈大多指农村等落后地区的状况。尽管是一些农村地区,但仍然不容忽视,这与我国80%地区是农村的特点决定的。只有解决了这些地区的问题,特别是看起来是最基本的问题,新课程改革才能说有进展。

二、对策思考

不容否认,有些问题不是我们一般研究者能解决的。如,一些领导不重视问题等。笔者仅就与培养中学音乐师资密切相关的高师音乐教育课程设置方面谈一点看法,以便从一定层面间接地去改变中学音乐教育的现状。

导致以上现象的众多原因中,高师音乐教育课程结构不合理、与中学音乐教育脱节、与高师音乐教育培养目标相脱节是主要原因。因此,应及时加强对高师音乐课程设置的改革。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开设的课程内容应包括:

1.音乐感受与欣赏方面,开设如基本乐理、中外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欣赏等课程。

2.基本技能技巧,表现方面,要开设视唱练耳课程,以使学生具有较好的识读谱和听辨能力。另外,学生在学好钢琴、声乐、即兴伴奏、舞蹈、指挥的同时选修两件以上的中外管弦乐器,在钢琴必修2年基础上加修手风琴。有些学校条件不好,没有钢琴,有时演出排练钢琴不如手风琴携带方便,此时手风琴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同时还应加强自弹自唱这项重要技能的训练。

3.在音乐创造方面,高师可开设诸如歌曲作法、复调、曲式、作品分析、配器等课程。

4.注意音乐与相关文化、相关学科的内在和外在综合。在中学音乐教育中,学校综合性体现得越来越明显,这要求高师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必须作相应的改变,要求学生在掌握专业基本功的同时选修一些美术鉴赏、舞蹈鉴赏、戏剧戏曲鉴赏、影视文化鉴赏等课程,注意音乐与人文社会科学、历史、社会、自然的综合。加强“三字一话”的训练。

5.音乐教学法,“中学教材教法”、音乐教育学、音乐教学论等重要的应用课程,是作为一名音乐教育者所必须掌握的。在当前中学中,经常有一些音乐教师钢琴弹得水平很高了,但教起学生来却不知从何教起,歌唱的不错,却听不出学生歌唱的毛病,听出来了也不知道怎么纠正一些错误。这就要求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开设 “中学教材教法”、“钢琴教学法”、“声乐教学法”等等重要的应用课程。加强对这些课程的重视程度,以中学音乐教材为内容,使学生尽早熟悉中学音乐教材,开设一些“中学音乐教学内容”的讲授课。同时,应该加强教育实践能力,课堂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6.现代化多媒体教学也是高师学生所必备的基本技能: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能激发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调动其学习主观能动性,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而有趣。简单的投影以及课件省去许多麻烦的板书,从而减轻教师和学生的负担,同时,可以从互联网上获取很多学习资料和音像资源,从而节省教学资源用费开资!

7.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对民族音乐教育、本土音乐文化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高师音乐教育应视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振兴民族音乐教育,提高民族音乐、本土文化在高师音乐教学中的比重。要开设诸如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民族音乐欣赏、中国音乐史、民族音乐理论、民族舞蹈、民族器乐等课程。

显然,存在的问题不能掩盖中国中学音乐教育所取得的成绩。但是,我们确实也应该清晰地看到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大环境下,中学音乐教育在一些地区仍然存在的一些急需解决的基本问题。同时,在考虑高师音乐教育与中学音乐教育接规时,不能仅考虑与先进地区接规,更多的要考虑如何如农村地区音乐教育的接规问题。惟有这样,才能使理论落到实处,政策走向基层。

音乐教育毕业论文:探析普通高校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

摘要:本文阐述了音乐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涵义,并指出了音乐教育的本质特征,对音乐教育在普通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进行较全面的论述,而且从实践的角度提出了在高校中加强音乐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音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以音乐教育为主要内容的艺术教育,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需要,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的需要,更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和水平的需要。因此,加强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音乐教育 素质教育 作用 对策

一、音乐教育的涵义与本质特征

1.1音乐教育的涵义

音乐教育是指通过传授与学习音乐知识、技能来培养受教育者的审美意识,陶冶情操,开拓思维,促进其素质全面、自由、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其最终目的是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开拓精神和创造力的高素质人才。

1.2音乐教育的本质特征

音乐教育最基本的性质就是审美性,它是通过音乐进行的一种审美教育。音乐教育的全部过程应体现为以审美为核心的育人过程。它具有唤醒、联系和整合人格的力量,通过对人审美能力的发掘和培养,通过建构人的审美心理结构达到人的心灵陶冶和人格塑造[1]。

二、素质教育的涵义

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人的素质可大致分为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与之相对应,则有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教育。若详细划分,人的素质可分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文化科学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等,与此相对应,则有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审美素质教育和劳动技能素质教育等。

三、音乐教育对素质教育的作用

3.1音乐教育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的作用

音乐与思想道德教育的关系极为密切。音乐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紧密结合的艺术形式,蕴含着真、善、美的深刻内涵,它通过艺术手段抒发人们真实的情感,表现人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思想情感。一般思想道德教育,单以说教形式要求人们的言行符合社会道德行为和客观社会价值标准。这种方式太空洞、太抽象,要使人们的日常言行、思想意识等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的要求,还需诉诸情感而音乐的特点恰好是“以情动人”。音乐对人有着道德教化作用。音乐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以学生愉悦感受和积极参与为出发点,寓教于乐,它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使学生明白是非、善恶,真切地在内心深处孕育真诚、善良、美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音乐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音乐作品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这种教育不是生搬硬套的灌输,而是在潜移默化中,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般,起到其作用。音乐以其出神入化的艺术形象、发自肺腑的美好情感,叩击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激励人们奋发向上。

3.2音乐教育对学生文化素质培养的作用

从生理学角度看,人的大脑是由左右两个半球组成的。左大脑半球“语言脑”主要担负着语言、阅读、书写、运算逻辑推理等功能,右大脑半球主要担负着音乐、美术、体育、舞蹈等信息处理的功能。我国的传统教育由于偏重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只强化了左大脑半球的作用,而对右大脑半球的开发和运用严重缺乏。现代科学研究证明:一个人的右大脑半球如果能够经常得到锻炼,他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和思维能力就能经常得以不断的强化、提高。音乐教育对发展大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其右大脑半球的潜在功能,提高智能素质有着重要作用。

在音乐教育中,特别是器乐演奏时,手、脑、眼、耳互相协调和配合,能提高大脑反应能力和耳手的灵敏度。在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基础上,提高学生理解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更有利于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为培养学生的智能素质打好基础。

3.3音乐教育对学生身体素质培养的作用

音乐具有陶冶情操、保健身体的作用。音乐传入人的耳膜,刺激脑中枢神经,会使人的身体分泌多种有益的生化物质,如激素、酶等,产生抗疲劳、助消化、调理神经等作用。清畅性的音乐既可以解除疾病,又可保养心性,有益于身体健康。

优美的音乐可以使人心旷神怡,有益于身心健康。当悦耳的音乐通过人的听觉器官传人大脑皮层以后,美的旋律能刺激神经系统,使人产生高尚的情操和完美的品质,产生坚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热爱,促使人身心和谐、情绪振奋、心情愉悦,同

时起到加强血液循环、增加内分泌、促进消化、解除疲劳的作用。音乐起伏的旋律、欢快的节奏能使学生身心得到愉悦和锻炼。

3.4音乐教育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作用

音乐是美的集中体现,它既可饱含着优雅纯洁、积极向上的高尚情操,又可蕴藏着歌颂人类、赞美生活的美好愿望。

音乐艺术,不论是演唱、演奏还是欣赏,要求人们精神专注,而且要引起记忆、想象、思维等一系列心理反应。音乐结构的对称性、旋律的流畅性、节奏的规律性、音色的可感性、内容的情感性和随意性,可以有效地启发和锻炼人的感知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

从生理和心理的意义上讲,美妙动听的旋律能与人发生和谐的共振,从而改善和调整人的情绪,消除和缓解外界及心理因素对人造成的紧张状态,保持愉悦的心境,热情欢快的音乐可以使人心胸开阔、精神焕发;安逸宁静的旋律可以使人心平气和、安定沉静;深邃、博大、宏伟的旋律可以使柔弱的心灵变得刚毅和坚强;抒情温暖的旋律可以改变人烦躁与孤寂的情绪;气势磅礴的旋律可以鼓舞人们的斗志,产生向上的力量。

由于音乐作为与人类情感息息相关的一种精神活动,充分体现了情感的体验性、调节性和传达性,因而音乐实践活动必然使人们的情感体验能力、调节能力和传达能力得到培养、提高和发展,能有效抑制个人的不良欲望和浮躁情绪,养成良好的情感体验,净化心灵。

3.5音乐教育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

总书记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发掘创新能力的途径很多,音乐教育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一个。

创新实质教育,就是全面培养学生创新实质,使之成为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教育活动。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的核心就是突出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音乐作品本身就是人创造的产物,音乐艺术的美其魅力就在于能扩展人的心理空间,大大激活人的创造性心理活动。

而音乐艺术又能培养人们对完美的追求,对丰富多彩、面貌迥异的统一体的追求,这势必会激发起一种创造性的想象,继而表现为创造的行动。因此,学生可以通过欣赏音乐作品增减观察力;通过创作新的音乐作品培养思维能力;通过作品背唱培养记忆能力;通过音乐创新和音乐实践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能力。

3.6音乐教育对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作用

音乐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以音乐为媒介,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审美情趣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音乐美是属于意识领域的东西,是对现实美经过艺术加工得来的,它比现实美“更高,更强烈,更集中,更典型”。音乐的特点是从感性入手,以情动人,以美感人,能直接进入人的情感,净化学生的心灵世界,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体验。

在音乐欣赏过程中使学生逐步了解节奏、旋律、调式、调性、速度、力度、曲式、风格等在音乐形象中的表现,把握住音乐的情调,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让学生充分感受音乐的美,正确理解音乐,由此提高自身的鉴别能力,自觉抵制那些粗制滥造、情调低下的音乐作品,多去接触优秀的、民族的、高雅的音乐作品,扩大其审美视野,提高审美素质。

通过对音乐审美活动的激发、培养与引导,正确反映人们的思想、情感以及社会生活,教会学生如何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并在一定意义上创造生活,从而促进学生健全情感,完善情操,继而促进学生朝着健康、美好、高尚的方向发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进一步加强音乐对素质教育影响的对策及建议

综上所述,高校音乐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重视和加强音乐教育势在必行。音乐素质教育作为高校全面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可以使学生的感情世界和艺术想象力得到丰富和发展,使他们用新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未来和整个世界,同时,对他们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创造能力的提高、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身心的发展等非智力因素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和补充作用。针对当前高校音乐教育现状,以下几个方面有待考虑提高:

(一)转变音乐素质教育的观念,提升音乐教育的实效性加强音乐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教育者观念的转变

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音乐素质教育的作用不可低估,它是人才素质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音乐素质教育是运用音乐美、社会生活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促使受教育者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健康的音乐会使人道德高尚,心灵纯洁,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了解和热爱祖国音乐文化,增强学生们的凝聚力和爱国主义情怀。音乐素质教育在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确定人的理想信念,丰富人的文化生活,和谐人际关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进一步完善当前高等院校音乐素质

教学方案,提升音乐教学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质量和水平

教学内容应当适当考虑多元化的方向,同时在主旋律内容上有所引导和侧重。当然音乐教学内容应选择有益于民族、国家、社会和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音乐理论、技术、知识和作品。以古今中外科学理论、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知识技术,具有较高思想性、价值、品位的古典音乐、流行音乐、民族歌曲、革命歌曲、影视歌曲、港台歌曲等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内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他们打下良好的音乐素质基础。运用讨论式、互动式和实践式等多种教学方式,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技术和手段,加大视听器材、现代化音响技术、多媒体等手段的投入,使大学生在创作、表现、欣赏音乐中感受音乐的美和魅力。

(三)加强音乐教师队伍素质培养工作

在加快推进高校艺术教育工作向纵深发展的今天,构建符合艺术教育要求的教师队伍势在必行,这是更好的实施与高校音乐教育工作的关键所在与必然要求。

能否全面完成与素质教育目标相适应的音乐教育任务,关键在于是否拥有称职的施教者,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音乐教师队伍是目前提高音乐教育的当务之急。教师必须有广博精深的知识结构,有创造性地获取、加工、传授、创新知识的能力,全面的文化修养,很强的敬业精神,才能更好地把音乐的素质教育效能充分地释放出来。因此,在稳定现有音乐师资队伍的基础上,要多渠道、多途径、多形式地培训培养音乐师资队伍,根据目前师资队伍现状,除着力巩固现有专职教师队伍,充分发挥他们作用外,学校还可确定一些有音乐特长的教师兼抓学生的合唱队、乐队排练。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师素质教育理论水平和专业知识以及运用现代教具的技能。逐步解决教师队伍缺口问题,确保大学扩招后音乐教师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课外实践活动

举办各种音乐专题讲座、名作欣赏会,组织有能力的学生举办乐器演奏会,承办音乐会。支持学生成立音乐社团,举办校园歌手比赛,突破音乐教学时空限制,为大学生提供接触音乐的广阔天地。

第一,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节、文化节,让学生沐浴在浓郁的民族艺术文化氛围之中,也为学生提供展示才艺的机会组建各种专业性较强的学校代表队,参加校外的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和比赛,展示学校艺术教育水平,同时也带动整个学校的艺术热情开展各种类型的教学成果汇报演出等。不但提高了同学们的鉴赏能力,而且活跃了校园文化发挥学生自主组织的艺术社团和俱乐部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等。

第二,开设高水平的各类音乐讲座。为满足广大同学对音乐热爱的多方面要求,结合师资不足的实际情况,定期请一些专家或一些有社会影响的音乐家来校作专场讲座。邀请和观摩高水平的艺术团的演出,积极开展与周边院校在音乐教育方面的交流和协作。让广大同学更能体会各种音乐艺术的独特性和审美性,更能加深学生对音乐艺术的向往和认识。

五、结论

音乐教育是实施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音乐教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李岚清副总理所说:“音乐的魅力,在于他能使学习更有实效,思维更有创意,工作更有效率,领导更有艺术,生活更有情趣,人生更加丰厚。[2]”重视音乐教育就是充分肯定艺术教育在学生素质教育,乃至整个国民素质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普通高校加强音乐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体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多种感知和认知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从而提高和完善他们自身的综合素质。

音乐教育毕业论文:加强学校音乐教育的民族化

内容摘要 :文章结合当前我国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作品选择的不足,提出强调发挥母语音乐文化优势的重要性,指出我国音乐教育应该针对我国自身特点,尽快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特点的音乐体系。

关 键 词 :师范院校 母语 民族音乐

师范院校是以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为宗旨的,如何在学校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强化对学生的民族音乐教育是当务之急。应当看到,目前统编教材无论是在调式旋法、和声复调以及视唱配器上仍然沿袭欧洲音乐教育体系,虽然黎英海先生早已出版了《汉族调式及其和声》,但是,在现在院校以键盘乐器为主的基础教学中,学生对民族音乐体系仍知之甚少。中国传统音乐往往是用宫、商、角、徵、羽来称谓调式音阶,以板腔体系来称谓节拍,学生对此是陌生的。特别是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往往采用“音腔”,演奏中往往采用即兴,这对于习惯于钢琴学习的学生来说不仅不适应,还错误地认为中国传统音乐中的“音腔”不准。此外,中国传统音乐中“紧打慢唱”以及“加花”演奏、“摇板”“滚板”“流水”的程式对学习键盘乐器的学生来说更是不可思议。

一位科学家在取得了关于人脑与母语关系的新发现之后讲道:是母语将人们接受、处理、感觉和理解声音的方法和外界环境区分开来,母语与脑内情感功能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在这里,我们首先要了解“母语”这个概念的含义,母语是各种文化传统的根基,与当今全球化后殖民批评语境中各种文化传统争取独立自主的历史背景部分相似。

著名哲学家卡西尔认为:“在某种意义上,言语活动决定了我们所有的其他活动。我们的知觉、直观和概念都是我们母语的语词和言语形式结合在一起的。要解除语词与事物间的这种联结,是极为艰难的。然而,当我们开始学习一种新语言时,我们就不得不做出这样的努力,把这两个因素分离开来。”一个民族将自己的文化、历史以及对环境作出的反应的各种体验都凝聚在自己的语言内,也包含在音乐语言里,并代代相传,维系着整个民族群体生命的延续。简单地说,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是以中华各民族、各地区不同音乐风格内容所组成的,并有着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心理、行为、艺术、思维方式、审美理想及价值观念等深厚的文化哲学体系基础。当然,“母语音乐教育”并不是以简单的或按西方人的教学方式把中国民族音乐编成教材纳入课堂。从世界各地的各种文化母语语言的教学来看,任何完整的体系性的语言教学,则必须包括听、说、读、写、译。然而,目前我们中国音乐教学的听、说、读、写、译基础是没有的,所进行的听、读(如视唱练耳)训练,说、写(演创概念、语法结构)概念和译(音乐音响的思维、文化哲学解读)都是西方音乐体系的。所接触到的中华民族音乐作品仅为音乐教学中的“佐料”或“装饰”。我们提倡的中华母语音乐的教学,其本质就是要将与西方音乐语法的不同规律分离开来,进行自身音乐语言智力结构、文化结构的探索,打破以西方音乐本体结构为标准的认识框架和课程体系及教学法等的制约,进行自己较独立的、系统的课程建构。例如,开设中国乐理课、音乐方言课与音乐语言听辨、音乐诗、词、曲和创作课、中国音乐风格课等。因此,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不同于“民族化教学”的本质在于:“母语”教学必须是体系性的,是独立完整的,而不是西方音乐体系的附属或补充。

综上所述,本文意在说明建立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应尽快列入教学日程、教学课程建设,为此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将现在通用的“民乐”概念修定为“国乐”,这个概念不仅仅是一字之差,而是在国民音乐教育中强化民族意识的举措。强化国乐的概念和教育,是提高学生爱我中华、弘扬民族音乐教育的必要手段。

第二,尽快组织专家学者将音乐家们的科研成果编写成教材,推广到国民音乐教育中去。20世纪,我们对东方音乐传统文化认知与审美体验模式的现实性意义有所忽视,中国国民音乐教育中根本没有东方音乐的课程设置。这有一些是历史原因所造成的残缺,但是有一大批国内的音乐家已发现了此问题,在这方面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中国传统音乐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也已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母语音乐的教学在不同民族、地区、院校都具有不同层面的特点。例如,小学注重感性,中学注重知识与参与,大学注重较深理性层次的文化、美学修养方面的知识学习与积累。音乐母语体系的重建将与现今学校音乐教育的体系形成双语教学,形成一种新的平等的音乐文化关系。

第三,尽快组织专家学者就中国音乐教育民族化的建立进行广泛讨论,从而制定出今后的音乐教育大纲。目前的音乐课程结构没有摆脱以西方音乐语法或音乐形态学的理念来理解中国音乐,包括概念、听觉、审美体验模式,这不合乎语言学习本身所固有的系统性,而且音乐概念系统的互相混淆使我们不能够真正去相互沟通,而认识中西音乐语言结构及审美体验行为模式的差异,更不能够进入两种文化音乐语言各自所固有的“语境”,我们应使中国音乐与其他音乐文化系统获得一种共时性与现代性,制定出今后的音乐教育大纲。

第四,增加民族音乐的视听欣赏,特别是对一些少数民族音乐的欣赏。在音乐课堂上,我们的学生连京剧都很少听,更不用说是“昆曲”等一些古老剧种的音乐,而56个少数民族音乐更难以在课堂中得到欣赏。这种现象正是音乐教育中所存在的弊端,不能不引起音乐家、教育家们的关注。

目前,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改革的实践,以及社会生活对艺术教育提出的要求,都提出了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的这个深远问题。建立以中华文化为母语音乐教育体系需要一段时间,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逐渐加强民族音乐的教育,从思维观念中转变,从教学内容上充实还是可行的。音乐教育家们应该尽快转变历史形成的教学模式,从全方位的角度审视以往的教材,开拓视野,为振兴中华、弘扬民族文化做出我们的贡献。

音乐教育毕业论文:浅谈音乐教育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音乐教育 校园文化

论文摘要:校园文化具有多方面功能,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引入音乐教育,开展音乐审美活动,对提高大学生全面素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历史和空间总构成的教育资源,体现了学校的人文底蕴的厚度和广度,对学生的学习和健康成长会产生较大的影响。高校校园文化是先进文化的创新源头和重要基地,具有强大的育人作用。建设校园文化的终极价值就在于创设一种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和氛围,以期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校园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在文化设施、制度规章等方面很容易设立,而作为校园文化核心价值的人文精神则需要经年累月、潜移默化的逐渐形成。审美教育是培育人文精神的一项重要内容,能够在提高个人审美情趣的同时,增强人文素养,体认人类的终极关怀,知道自尊自爱,关怀自然、社会和他人。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实施多样的教育教学模式,开展多种形式的音乐教育活动,能够使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陶冶情操,纯净心灵,完善人格,从而促进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有利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人才,促进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一、音乐教育能够促进校园文化的育人和导向功能

高校校园文化的功能归根到底是育人,目标就是教育教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提高综合素质等等。教育的本质是文化知识的传递,使广大学生通过对文化知识、文化价值的不断摄取,逐步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活,亦即不断社会化的过程。音乐教育以音乐作品生动鲜明的旋律和艺术意象感染人,以内容丰富、感情真挚的音乐主题教育人。一部好的音乐作品,对形塑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能够产生较大的影响。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热爱和平、热爱人类等文化主题是国民精神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主题,因此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爱心是校园音乐文化教育中的重点。高校的音乐教育可以采取灵活多变的教育教学模式,向学生传播此类人类传承的文化精髓。比如选择一些思想性较强的时代歌曲,开展歌咏活动,通过歌曲的艺术形象和丰富内涵来感染和教育学生;通过乐器独奏、齐奏、合奏等表现形式,在给予学生音乐艺术熏陶的同时,学生思想观念上也得到启迪和感染,让他们在器乐表演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并能逐渐内化为自己的价值、理想和信念;通过音乐欣赏,加以教师的讲解和诠释,引导学生领会作品的深刻含义,感染和教育学生。通过这样一些音乐教育活动,在审美育人的同时,也将校园文化的正面导向功能充分体现出来。通过音乐教育,积极引导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抵制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和侵蚀,既统一了学生的思想,面向统一目标,又一致了广大学生的价值理念。

二、音乐教育能够增强校园文化的凝聚和激励功能

在高校校园文化中,音乐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除了通过音乐课程教学的形式,在大学生中普及音乐乐理等基础理论知识之外,还可以通过学生艺术社团音乐指导的方式,对那些有一定的音乐技能基础和热爱文艺表演的学生,进行系统、专业的辅导,使他们成为校园文化活动中的积极分子,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无论是学生社团联合会举办的各种活动,还是学生自发组织一些兴趣小组,在诸如迎新晚会、中秋晚会、联谊会、校园卡拉ok歌手大赛、街舞大赛、校园主持人大赛、合唱比赛、音乐剧展演等等活动中,音乐是这一校园文化的常规表现形式。在这些活动中,加强对学生的音乐审美和思想性引导和训练,以主题性音乐表演来统一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增强凝聚力;以催人奋进、健康向上的励志音乐作品,鼓舞学生,让好的音乐作品和音乐主题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内在驱动力,强化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积极向上的动机。通过内容丰富、格调高雅、主题鲜明的系列校园音乐活动,在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和活力的同时,也将会很大程度上增强校园文化的凝聚和激励功能。

三、音乐教育能够增进校园文化的协调功能

校园文化的协调功能是指其能够促进学生生理、心理素质、人文素质、科技文化素质等方面的协调发展。特别是在当前提倡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时期,意义尤为重大。在大学校园这个小社会,和谐校园的构建就是要达到学校各种发展要素间的一种均衡有序、协同发展的和谐状态。和谐校园的本质属性是文化和谐,和谐校园建设的根基在于校园文化建设。

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科技改变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力量也越来越强大,随之也带来一系列包括伦理道德、生活方式、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的所谓“人的异化”问题。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加强和关注高等院校大学生人格的完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荣格认为:“文化的最后成果是人格”。塑造大学生健康的人格有多种方式,但就音乐审美教育的特点和作用来说,有着其他教育方式无法比拟和替代的作用。音乐教育是人格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式,对人格教育具有重要作用。音乐教育是以具体的音乐作品呈现出来的,大量的音乐作品主题是以情感为纽带,强调欣赏作品时人的知、情、意等心理因素的和谐统一,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获得自我的教育和情感升华,在艺术氛围中不知不觉就陶冶和完善了自我的人格。

当前,大学生们往往强调自我意识、彰显个性,易受外部社会的多方面影响,社会阅历缺乏,遇到困难和挫折,又常常会出现困扰和焦虑,甚至产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但专职教师的职业化程度不够,处理大学生心理问题也往往流于过去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教俗套。一个显而易见的现象是音乐在大学生的生活随处都在,特别是流行音乐。从这样一个文化现象的侧面也可以说明,音乐对大学生心理需求所起到的作用和影响。所以,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重视音乐审美教育,正确引导学生的音乐审美需求,抵制不良音乐作品给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是非常关键,也是非常必要的。音乐艺术活动是个人参与的审美历程,而按照美学的一个流行定义“审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人对美的规律的能动建造、美的理想自觉追求、美的标准的积极实践。音乐审美教育可以使学生的内在情感与外部形象形成相应的交流,通过认知、情感、意志在反复交流中所达到的统一,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从而让学生亲近社会、亲近自然,增进人际交往,促进形成和谐的校园文化。

四、音乐教育能够增进校园文化的创新功能

一个时代的新思想、新观念、新发现往往都是在具有文化精英意识的校园中产生,校园文化具有创造创新的功能。高校校园里各种文化思想聚集,相对容易受到各种文化思潮的冲击,同时作为人类获取知识的高等学府,承载着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具有批判和创新的思维意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随着国家创新战略的实施,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需求提出了前所未有的紧迫要求。高校作为培养人才重要阵地,不仅仅向国家和社会输送具有专业理论知识的毕业生,更要培养出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有关音乐和创新关系的研究文献很多,无不明确地指出音乐审美活动对开发潜能和培养创造力具有独特作用。一个流传很广的例子,是说爱因斯坦就是在他弹钢琴时把“一个奇妙的想法、一个美妙的想法”变成了举世闻名的相对论。经过教育科研论证,音乐教育和技术训练能使学生的双手同时活动,促进大脑左右两半球的积极思维,锻炼大脑,提高能力。音乐是一种声音的艺术,它以和谐、有节奏、富于形象的声音来反映现实生活。音乐审美活动中,通过听觉产生音乐形象,唤起人的大脑中相关的视觉印象,听觉和视觉的通感效应,促使人想象丰富,进而调动储存的表象,进行重新组合更新,构成现实生活中没有的新意象,从而开发智力,增强创造力。因此,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积极开展音乐审美活动,对增进校园文化的创新功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校园文化是高校发展的灵魂,音乐是美的灵魂,建设符合时代需要的校园文化,必须有效的利用作为主体的人的审美需求,在高等校园里,重视音乐教育和音乐实践活动,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功能和作用,建设新世纪符合国际竞争力的大学,培养符合国家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音乐教育毕业论文:浅谈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论文关键词:音乐教育专业 舞蹈 教学改革

论文内容摘要:舞蹈课作为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仅仅是为辅助专业课程教学而设置的基本形体课。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舞蹈教育快速普及,走向社会,开始成为全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就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教学现状做了分析,提出了一些建议。

高校音乐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中小学校音乐教育师资、音乐表演人才、文化事业单位工作者及音乐专门人才的使命。面对当今中小学舞蹈教育改革的图景,该如何来加强和完善舞蹈课程的建设,这已成为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尽管现在大多数普通中小学没有专门开设舞蹈课程,但是在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载歌载舞的节日庆典以及各种文艺竞赛中,舞蹈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舞蹈将成为音乐课程、艺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尤其是发达地区中小学招聘音乐教师,往往将舞蹈表演乃至舞蹈创编能力作为重要的考评项目。这又给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提高了一个门槛,值得我们重视。

一、现状分析

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正不断向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而目前高校音乐教育中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从生源质量看,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生源质量呈下滑趋势

首先,招生考试对舞蹈的要求降低了,一些学校的招生简章中没有舞蹈方面的相关考试要求。如江汉大学2011年音乐学专业招生简章音乐学(音乐教育)专业:满分100分,其中声乐、钢琴(器乐)两科中高分占45%、低分占30%,视唱练耳占15%,乐理占10%。音乐教育专业招生简章中没有舞蹈测试这一项,甚至连以前在专业面试中还能见到的律动测试也被取消。

其次,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主要生源来自普通高中毕业生,少部分来自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入校前几乎未受过任何规范的舞蹈基础训练,短时间的集训效果在假期过后已经恢复如初,加之年龄较大,身体的软开度与柔韧性未曾开发,不少学生的身体条件又较差,仅凭自身具备的身高、五官等基本条件得以升学,这无疑会给舞蹈教学带来诸多困难。

(二)从课程设置看,舞蹈课课时比例小

就目前各大院校课程设置来看,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所占比例极小,大概每周的课时数只有一次,也就两堂课。如何发挥舞蹈的教育功效?如何使舞蹈教育与现代教育发展相适应?如何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舞蹈的魅力?如果仅仅只靠一周的两课时而没有其他形式和途径给予延伸和补充,舞蹈的教育功效无从谈起,更不要谈舞蹈的普及。

(三)从课程结构看,艺术实践的比重远远不够

在传统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计划中,艺术实践只是作为一个教学环节分布在每个学期,最大程度上也就是为学校的重大演出排练节目,并没有把艺术实践能力的培养看作是面向全体学生,导致一部分学生除了课堂的学习外,技能得不到磨练和展示,从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二、解决办法探讨

基础教育改革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坚持实践的观点,强调在教学中以学生作为主体,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实践中使学生实现对象与自我双向建构,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改革,必须通过课程改革这一重要手段作为改革先锋,要统一指导思想,与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相一致,要将教育部颁发的《纲要》和《标准》的课程理念渗透到舞蹈课程改革中。

(一)从生源质量抓起

近年来,舞蹈教育事业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教育模式、教学方法、教育理念都为舞蹈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随着师范院校舞蹈学、舞蹈表演等舞蹈专业的扩招,音乐教育专业的舞蹈教育越来越不受重视。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多类别、多层次、多结构的,就业竞争的巨大挑战已非常现实地摆在每位毕业生的面前。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在高考前都经过一些培训,但多数是以声乐、器乐、乐理等在艺术高考中比例较大的课程为主,而对舞蹈课程很少涉及。很多学生进入高校后,舞蹈基础相当薄弱,加之舞蹈训练本身就比较辛苦,学生由此会产生紧张、烦躁等不良反应,这给教学活动带来严重的消极因素。面对社会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各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应该从艺术高考做起,提高舞蹈课程在艺术高考中的比例,让考生在高考前引起足够的重视。除此之外,还要严把艺术高考关,选优质的生源进入高校学习。

(二)明确培养目标

作为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一门基础学科,舞蹈教学是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其独特的价值功能。尤其对于高校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与专业艺术院校的舞蹈教学有很大区别,专业艺术院校的舞蹈教学注重高技能性和表演性。根据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要以舞蹈知识技能与艺术实践的高度统一为目标,同时有很强的师范性。学生既要掌握音乐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声乐、键盘等基本技能,还要有编排舞蹈、策划文艺活动等基本技能,也要熟练掌握表达和传授这些知识与技能的能力。所以,我们以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思想,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从而真正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合理设置课程,提高教学质量

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合理设置舞蹈课程尤其重要。合理主要体现在系统性和逻辑性。系统性主要是让学生对整个舞蹈体系有总体认识,课程设置应相对全面,让学生了解每个舞种的特点。逻辑性即课程的安排要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便于学生消化吸收。

1.明确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舞蹈课作为一门基础学科,首先它是一种基本素质教育课程,其基本属性是教育。它的目标设定与专业舞蹈院校课程目标不同,舞蹈专业院校培养的是技艺技能精湛娴熟的专业艺术人才。而作为素质教育的高校音乐专业的舞蹈课程,应着眼于舞蹈知识技能和师范能力的整合发展,体现舞蹈课程与音乐学习、舞蹈课程与中小学音乐教育实际需要的互补,为学生全面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综合性的教育取向,舞蹈课程突破了传统的动作技能训练,向生理、心理、师范三维舞蹈观转变,具有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和师范能力综合发展的全面效用。

课程目标以舞蹈课程价值的实现为依据,按照舞蹈知识技能与师范能力整合发展的逻辑进行设计。本课程教学使学生初步具有正确的舞蹈体态和基本的舞蹈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增强师范意识和献身中小学艺术教育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2.面向市场,开设相应课程

当前,热门专业的课程设置越来越成为专业招生的噱头,学科建设、教学改革等也成为吸引生源、扩大办学规模的优先手段。各高校在招生工作中都亮出了自己的“招牌”扩大招生规模,敞开“入口”,而忽略了“出口”的质量,也不够了解市场的需求。

流行音乐、街舞、爵士舞、国际标准舞等方面的社会办学力量已经走在多数高校前面。各种各样的艺术培训中心在全国各大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很多艺人、机构投资办学,培养音乐舞蹈艺术人才。而高校音乐教育要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从根本上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规范校本教材的制定、了解学生的需求、课时量的多少等,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因此,高校音乐教育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需要考虑一些市场因素:目前,学生需要什么、最期待什么,教师自身的优势又是什么,学校条件和特色是什么,学生的基础怎样,制定的新课程标准又提出了哪些要求?我们应该多听听学生的意见,应该多听听基层教师的建议。充分了解这些问题之后,再因材施教地组织教学内容。一些私立学校在这些方面的做法值得我们效仿,如四川天一学院每年都派专人负责做社会调查,各系部每年都根据调查报告对教学计划加以修订,培养的人才能很快融入市场。而一些公办学校在这些方面较为滞后,有的教学计划多年不变,有的参照专业艺术院校的教学计划,忽略了培养目标。

3.课堂教学丰富多彩

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学科性质、教授内容的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鉴于高校音乐教育中舞蹈教学的相对特殊性——“课时少、任务多”的特点,在实际教学中无法如专业院校那样将舞蹈学科的课程安排得更为系统化,因而一堂课往往不限于一个任务,而同一任务也不限于一种教学方法。比如,在授课内容的安排上,将基训与身韵、身韵与民族民间舞、少儿舞蹈的学习与创编、舞蹈剧目欣赏与舞蹈理论的理解、生活体验与舞蹈小品的创作等相糅合,避免课堂教学单一化,也使学生舞蹈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

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将一些学生所喜爱的舞蹈形式融入到教学中。如用简单的现代舞动作组合或极富动感、酷劲十足的街舞做热身运动,以饶有兴趣的即兴舞蹈小品练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等,这样不仅避免了单一舞蹈训练所造成的枯燥和乏味,而且开阔了学习的视野,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有些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设计一些较为有趣的课题。比如,在身韵课的“眼睛”训练中,要求学生将不同情绪的眼神(如含情脉脉、怒目圆睁、眉目传情等)以舞蹈即兴的方式,结合老师所给的音乐设计情境表演。这样的训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即兴反应能力,而且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

(四)增加艺术实践

舞蹈社团是高校舞蹈艺术实践最重要的阵地。参加舞蹈社团活动的学生一般都对舞蹈有较大兴趣,他们自发地组织在一起,学习、交流、创作,对学生本身来说是兴趣的提高、技能的磨练,也有了更多展示自我的空间和平台。对其他学生来说则是一种影响和吸引,给那些“徘徊在舞蹈边缘”的学生发出了一盏盏耀眼的信息灯。随着社团的发展和壮大以及实践机会的增多,学生们会越来越成熟,舞蹈的发展空间也随之广阔起来,进而对技能的要求也会更上一个新台阶。

学生在校期间有很多机会参加各级各类艺术比赛。学校应该鼓励学生参加这样的艺术比赛,并给予相应的学分。例如,学生在校学习四年期间,须参加舞台演出不少于8次才能获得学分。

毕业实习为学生的艺术实践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除了参与校内外的各项文艺活动外,中小学、幼儿园、企事业单位、社区等也都成为学生舞蹈实践的课堂。在这些地方(尤其是小学和幼儿园),他们不仅是演员也是老师,每个人都能充分发挥自我,以各种方式证明自己。比如,组织幼儿、少儿编排节目,参加教师或单位的节目演出等。经过一次次实践的磨练,学生们无论是舞蹈的技术能力、创造力,还是组织能力都成长非常快。

综上所述,当前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教学必须进行改革。研究当前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式,高度重视音乐及舞蹈课程的设置,按照师范性与时代性、结合创造性与实用性的教学理念,构建符合当前音乐教育专业发展需要的课程结构体系。音乐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中的技术规范与艺术规格,可以通过制定课程标准来体现,即针对不同类型的舞蹈课程制定相应的内容标准与艺术评价标准,在具体标准的表述中体现一定的技术规范与艺术规格的要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全面发展的教育工作者。

音乐教育毕业论文:浅析普通高校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

论文关键词:音乐教育 素质教育 作用 对策

论文摘 要:本文阐述了音乐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涵义,并指出了音乐教育的本质特征,对音乐教育在普通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进行较全面的论述,而且从实践的角度提出了在高校中加强音乐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音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以音乐教育为主要内容的艺术教育,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需要,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的需要,更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和水平的需要。因此,加强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音乐教育的涵义与本质特征

1.1音乐教育的涵义

音乐教育是指通过传授与学习音乐知识、技能来培养受教育者的审美意识,陶冶情操,开拓思维,促进其素质全面、自由、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其最终目的是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开拓精神和创造力的高素质人才。

1.2音乐教育的本质特征

音乐教育最基本的性质就是审美性,它是通过音乐进行的一种审美教育。音乐教育的全部过程应体现为以审美为核心的育人过程。它具有唤醒、联系和整合人格的力量,通过对人审美能力的发掘和培养,通过建构人的审美心理结构达到人的心灵陶冶和人格塑造[1]。

二、素质教育的涵义

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人的素质可大致分为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与之相对应,则有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教育。若详细划分,人的素质可分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文化科学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等,与此相对应,则有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审美素质教育和劳动技能素质教育等。

三、音乐教育对素质教育的作用

3.1音乐教育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的作用

音乐与思想道德教育的关系极为密切。音乐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紧密结合的艺术形式,蕴含着真、善、美的深刻内涵,它通过艺术手段抒发人们真实的情感,表现人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思想情感。一般思想道德教育,单以说教形式要求人们的言行符合社会道德行为和客观社会价值标准。这种方式太空洞、太抽象,要使人们的日常言行、思想意识等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的要求,还需诉诸情感而音乐的特点恰好是“以情动人”。音乐对人有着道德教化作用。音乐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以学生愉悦感受和积极参与为出发点,寓教于乐,它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使学生明白是非、善恶,真切地在内心深处孕育真诚、善良、美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音乐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音乐作品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这种教育不是生搬硬套的灌输,而是在潜移默化中,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般,起到其作用。音乐以其出神入化的艺术形象、发自肺腑的美好情感,叩击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激励人们奋发向上。

3.2音乐教育对学生文化素质培养的作用

从生理学角度看,人的大脑是由左右两个半球组成的。左大脑半球“语言脑”主要担负着语言、阅读、书写、运算逻辑推理等功能,右大脑半球主要担负着音乐、美术、体育、舞蹈等信息处理的功能。我国的传统教育由于偏重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只强化了左大脑半球的作用,而对右大脑半球的开发和运用严重缺乏。现代科学研究证明:一个人的右大脑半球如果能够经常得到锻炼,他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和思维能力就能经常得以不断的强化、提高。音乐教育对发展大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其右大脑半球的潜在功能,提高智能素质有着重要作用。

在音乐教育中,特别是器乐演奏时,手、脑、眼、耳互相协调和配合,能提高大脑反应能力和耳手的灵敏度。在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基础上,提高学生理解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更有利于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为培养学生的智能素质打好基础。

3.3音乐教育对学生身体素质培养的作用

音乐具有陶冶情操、保健身体的作用。音乐传入人的耳膜,刺激脑中枢神经,会使人的身体分泌多种有益的生化物质,如激素、酶等,产生抗疲劳、助消化、调理神经等作用。清畅性的音乐既可以解除疾病,又可保养心性,有益于身体健康。

优美的音乐可以使人心旷神怡,有益于身心健康。当悦耳的音乐通过人的听觉器官传人大脑皮层以后,美的旋律能刺激神经系统,使人产生高尚的情操和完美的品质,产生坚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热爱,促使人身心和谐、情绪振奋、心情愉悦,同时起到加强血液循环、增加内分泌、促进消化、解除疲劳的作用。音乐起伏的旋律、欢快的节奏能使学生身心得到愉悦和锻炼。

3.4音乐教育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作用

音乐是美的集中体现,它既可饱含着优雅纯洁、积极向上的高尚情操,又可蕴藏着歌颂人类、赞美生活的美好愿望。

音乐艺术,不论是演唱、演奏还是欣赏,要求人们精神专注,而且要引起记忆、想象、思维等一系列心理反应。音乐结构的对称性、旋律的流畅性、节奏的规律性、音色的可感性、内容的情感性和随意性,可以有效地启发和锻炼人的感知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

从生理和心理的意义上讲,美妙动听的旋律能与人发生和谐的共振,从而改善和调整人的情绪,消除和缓解外界及心理因素对人造成的紧张状态,保持愉悦的心境,热情欢快的音乐可以使人心胸开阔、精神焕发;安逸宁静的旋律可以使人心平气和、安定沉静;深邃、博大、宏伟的旋律可以使柔弱的心灵变得刚毅和坚强;抒情温暖的旋律可以改变人烦躁与孤寂的情绪;气势磅礴的旋律可以鼓舞人们的斗志,产生向上的力量。

由于音乐作为与人类情感息息相关的一种精神活动,充分体现了情感的体验性、调节性和传达性,因而音乐实践活动必然使人们的情感体验能力、调节能力和传达能力得到培养、提高和发展,能有效抑制个人的不良欲望和浮躁情绪,养成良好的情感体验,净化心灵。

3.5音乐教育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

总书记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发掘创新能力的途径很多,音乐教育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一个。

创新实质教育,就是全面培养学生创新实质,使之成为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教育活动。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的核心就是突出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音乐作品本身就是人创造的产物,音乐艺术的美其魅力就在于能扩展人的心理空间,大大激活人的创造性心理活动。

而音乐艺术又能培养人们对完美的追求,对丰富多彩、面貌迥异的统一体的追求,这势必会激发起一种创造性的想象,继而表现为创造的行动。因此,学生可以通过欣赏音乐作品增减观察力;通过创作新的音乐作品培养思维能力;通过作品背唱培养记忆能力;通过音乐创新和音乐实践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能力。

3.6音乐教育对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作用

音乐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以音乐为媒介,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审美情趣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音乐美是属于意识领域的东西,是对现实美经过艺术加工得来的,它比现实美“更高,更强烈,更集中,更典型”。音乐的特点是从感性入手,以情动人,以美感人,能直接进入人的情感,净化学生的心灵世界,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体验。

在音乐欣赏过程中使学生逐步了解节奏、旋律、调式、调性、速度、力度、曲式、风格等在音乐形象中的表现,把握住音乐的情调,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让学生充分感受音乐的美,正确理解音乐,由此提高自身的鉴别能力,自觉抵制那些粗制滥造、情调低下的音乐作品,多去接触优秀的、民族的、高雅的音乐作品,扩大其审美视野,提高审美素质。

通过对音乐审美活动的激发、培养与引导,正确反映人们的思想、情感以及社会生活,教会学生如何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并在一定意义上创造生活,从而促进学生健全情感,完善情操,继而促进学生朝着健康、美好、高尚的方向发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进一步加强音乐对素质教育影响的对策及建议

综上所述,高校音乐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重视和加强音乐教育势在必行。音乐素质教育作为高校全面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可以使学生的感情世界和艺术想象力得到丰富和发展,使他们用新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未来和整个世界,同时,对他们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创造能力的提高、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身心的发展等非智力因素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和补充作用。针对当前高校音乐教育现状,以下几个方面有待考虑提高:

(一)转变音乐素质教育的观念,提升音乐教育的实效性加强音乐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教育者观念的转变

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音乐素质教育的作用不可低估,它是人才素质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音乐素质教育是运用音乐美、社会生活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促使受教育者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健康的音乐会使人道德高尚,心灵纯洁,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了解和热爱祖国音乐文化,增强学生们的凝聚力和爱国主义情怀。音乐素质教育在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确定人的理想信念,丰富人的文化生活,和谐人际关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进一步完善当前高等院校音乐素质教学方案,提升音乐教学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质量和水平

教学内容应当适当考虑多元化的方向,同时在主旋律内容上有所引导和侧重。当然音乐教学内容应选择有益于民族、国家、社会和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音乐理论、技术、知识和作品。以古今中外科学理论、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知识技术,具有较高思想性、价值、品位的古典音乐、流行音乐、民族歌曲、革命歌曲、影视歌曲、港台歌曲等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内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他们打下良好的音乐素质基础。运用讨论式、互动式和实践式等多种教学方式,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技术和手段,加大视听器材、现代化音响技术、多媒体等手段的投入,使大学生在创作、表现、欣赏音乐中感受音乐的美和魅力。

(三)加强音乐教师队伍素质培养工作

在加快推进高校艺术教育工作向纵深发展的今天,构建符合艺术教育要求的教师队伍势在必行,这是更好的实施与高校音乐教育工作的关键所在与必然要求。

能否全面完成与素质教育目标相适应的音乐教育任务,关键在于是否拥有称职的施教者,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音乐教师队伍是目前提高音乐教育的当务之急。教师必须有广博精深的知识结构,有创造性地获取、加工、传授、创新知识的能力,全面的文化修养,很强的敬业精神,才能更好地把音乐的素质教育效能充分地释放出来。因此,在稳定现有音乐师资队伍的基础上,要多渠道、多途径、多形式地培训培养音乐师资队伍,根据目前师资队伍现状,除着力巩固现有专职教师队伍,充分发挥他们作用外,学校还可确定一些有音乐特长的教师兼抓学生的合唱队、乐队排练。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师素质教育理论水平和专业知识以及运用现代教具的技能。逐步解决教师队伍缺口问题,确保大学扩招后音乐教师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课外实践活动

举办各种音乐专题讲座、名作欣赏会,组织有能力的学生举办乐器演奏会,承办音乐会。支持学生成立音乐社团,举办校园歌手比赛,突破音乐教学时空限制,为大学生提供接触音乐的广阔天地。

第一,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节、文化节,让学生沐浴在浓郁的民族艺术文化氛围之中,也为学生提供展示才艺的机会组建各种专业性较强的学校代表队,参加校外的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和比赛,展示学校艺术教育水平,同时也带动整个学校的艺术热情开展各种类型的教学成果汇报演出等。不但提高了同学们的鉴赏能力,而且活跃了校园文化发挥学生自主组织的艺术社团和俱乐部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等。

第二,开设高水平的各类音乐讲座。为满足广大同学对音乐热爱的多方面要求,结合师资不足的实际情况,定期请一些专家或一些有社会影响的音乐家来校作专场讲座。邀请和观摩高水平的艺术团的演出,积极开展与周边院校在音乐教育方面的交流和协作。让广大同学更能体会各种音乐艺术的独特性和审美性,更能加深学生对音乐艺术的向往和认识。

五、结论

音乐教育是实施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音乐教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李岚清副总理所说:“音乐的魅力,在于他能使学习更有实效,思维更有创意,工作更有效率,领导更有艺术,生活更有情趣,人生更加丰厚。[2]”重视音乐教育就是充分肯定艺术教育在学生素质教育,乃至整个国民素质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普通高校加强音乐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体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多种感知和认知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从而提高和完善他们自身的综合素质。

音乐教育毕业论文:浅谈中学音乐教育中美育的实施策略

论文关键词: 中学音乐教育 美育 实施方法

论文摘 要: 音乐能维护人类的身心健康,开发潜能,陶冶情操,提高活动效率。音乐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提高创造力,提高道德修养,完善人格品质,让学生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作者根据多年来在工作中的学习与感悟,对中学音乐教育中美育的实施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分析阐释。

针对我国教育现状,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的首要任务。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要求我们: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已被教育界普遍关注,而艺术(音乐、美术)教育是美育的主要渠道,也是主要途径,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势在必行。我作为一名中学音乐教师,根据多年来在工作中的学习与感悟,对中学音乐教育中美育的实施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分析阐释。

一、美育和音乐教育的关系

美育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音乐教育,音乐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指导学生去感受和欣赏,掌握音乐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等等。音乐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提高创造力,提高道德修养,完善人格品质,让学生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对教育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国家教改也对学校音乐教育提出要求,学校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之一,是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的。在音乐教学中实施美育教学可以让学生在美的愉悦中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学生音乐教材中有很多美的东西,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实施美育,可以让学生对于音乐艺术所表达的情感产生相应的联想,从而看到完美真实的生活画面,这种教育最容易达到陶冶情操,塑造学生心灵美和完善学生人格的目标。通过采用美育的手段,可以培养学生的真、善、美的情操和文明行为习惯,做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1]。

二、音乐教育中构建美育的思路

音乐教育是对学生美育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为让学生学习音乐的基本技能,运用艺术形式表现美、抒发感情,教师应尽量利用和发现中学音乐课本中所蕴含的美的因素,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受到美的熏陶。学生接受了美育教育,便能初步掌握美学知识,以正确的态度去感受和鉴赏美而对现实生活作出评价,识别是非的标准,发挥艺术创造能力。如音乐形象非常鲜明的《保卫黄河》,以跳动起伏、生气勃勃声调特征体现了高昂的战斗精神,生动地刻画出英勇杀敌、保卫祖国的光辉形象,学生通过欣赏或者表演会受到难忘而深刻的素质教育。

三、音乐教育中美育的实施方法

1.注意语言和形体美

美育是靠美的形象来打动人的,音乐教育就是通过美的形象传达作品中的内容、形式、旋律等方面,打动人们的心灵,它可以提高个人修养,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体验,促进情感交流,等等。老师应该认识到言传身教对学生的重要影响,在课堂上应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如语言风趣、有幽默感等,这一点很重要。同时在日常的授课过程中引入思想品德教育,做到美中引善,让学生在享受美的过程中受到思想教育。在长期艺术形式熏陶下,学生积极参加音乐审美活动,就能更好地感受美,提高鉴赏美的能力,慢慢地培养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不仅如此,教师的言传身教还能带动课堂气氛,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让师生感情更加融洽。由此可见,在音乐教育中实施美育教育,能让学生在情感、素质、个人气质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2]。

2.创造美的环境

美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学校能够为学生创造美的校园环境,学校应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常组织一些美化校园环境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教学环境也是美育教育中重要的一点,音乐老师可以多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等,创造好的学校文化氛围,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指导学生的艺术实践,引导学生自觉追求高尚文明的艺术美和生活美。如在早上学生进入学校时播放《春江花月夜》、《清晨》等中外名曲,使学生在不经意中受到熏陶;在学生课间活动时播放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或舒伯特的《军队进行曲》,可以振奋学生的精神;在学生用餐时播放《蓝色多瑙河》,可以缓减学生的压力,也可选择更多经典的音乐来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

3.从音乐作品中感悟美

音乐教育的主要方式和目的就是通过音乐的审美功能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音乐是一门综合艺术,教师应通过音乐的艺术形象去激发学生的美感,使学生的情操和心灵受到音乐的熏陶和感染。在教学实践中,音乐老师也可以适当地把一些比较优秀的电影原创音乐带进课堂与学生共同鉴赏。学生往往对某部电影非常熟悉喜爱,但对该部电影里面很出色的音乐却很少关注,此时教师就可对此作出正确引导。对于那些优秀的原创音乐,教师可以把电影中的音乐部分结合故事情节、电影画面给学生作生动地讲解,此举能使学生同时获得视觉与听觉直接感观,加深他们对音乐及电影作品的印象和感受,更重要的是能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审美习惯,提高音乐修养。另外对于一些大众的文化娱乐活动,也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音乐活动。

4.提高音乐审美教育

音乐本身就是一门情感艺术,任何形式的音乐都有它各自不同的感情色彩。贝多芬说:“音乐尽管千变万化,但归根结底是精神生活同感官之间的桥梁。它能够确切地反映个人和人民的精神品质并反作用于人的思想意识及整个情感世界。”音乐通过刺激人类的审美感观,能迅速影响人类情绪、调节情感,引起听者共鸣。因此音乐的审美教育不仅能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与热爱,而且能让他们的情绪感官随着音乐的节奏起伏而发生变化,这种情感交融与碰撞是达到审美教育最终目的的必然阶段。审美教育能让学生从形式、气质、形象、情感等各方面感受到音乐艺术的魅力,从而提高音乐鉴赏力,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和高尚的情趣。音乐修养的提高,势必促进道德修养的提高,也可以说,音乐审美教育的功能促进了道德主体育德的养成。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将“乐”置于安邦治国的第二位,提倡“礼、乐、御、射、书、数”六艺教育,认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3]。由此可见,音乐审美教育自古以来就发挥着重要作用,被历代教育家、思想家所重视推崇。

5.组织活动创造美

学校应多组织一些开展一些课外的音乐活动,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时,老师加以指导,可以引导学生学会鉴赏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鉴赏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达到美育的目的。

四、结语

中学美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不可能一蹴而就,音乐教育和美育教育相结合,在音乐教育中渗透美育教育,可以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育者应探索更多更有效的方法,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音乐教育毕业论文: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小学音乐教育

音乐教学已成为促进学生全身心健康发展、塑造“创造型”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 为素质教育的音乐教学,必须舍弃一切单调、枯燥、令学生感到厌烦的内容和模式,必须是使受教育者在良好的心态、轻松的气氛和愉快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实施的。

随着国家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及新课改的实施,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正逐渐被淘汰,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也正发生着改变。

新课标本着“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内涵,更加关注“人”的发展。其中,《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则以“注重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化文化、完善评价机制” 为基本理念。与传统音乐教育相比,“新课标”无论是从音乐教育的理念,还是教材的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均作了全方位的改革。这对于已习惯了传统音乐课教学的广大音乐教师来说,无疑是一场“革命”。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标”,尽快成为“新课标”的有效执行者和积极建设者,将关系到“新课标”实施的成败。对此,我想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与同行们商榷。

1.领会新课标的理念,转变音乐教学观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制约着人们的教育行为,影响着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任何教育行为的实施,都必须建立在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基础上。人类需要音乐,人类的生活离不开音乐。按理,大多数学生应该是喜爱音乐的,事实也确如此。然而,多年来我们的音乐教育却屡屡遭到学生的排斥,“学生们喜欢音乐但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的现象屡屡发生,甚至到了让学生觉得“音乐课的教室,简直就是我的刑场”的地步。有学生这样说:“一提到上音乐课,我就头痛。因为一上音乐课,就有无数个我根本不认识的音符迎面扑来,令我招架不住。更可怕的是,老师竟然让我全都记下来。这怎么可能呢?我又不是音乐天才,这么多的‘哆来咪’,看到都害怕,让我背下来,简直是谋杀……音乐课的教室,简直就是我的刑场!”——类似的现象比比皆是,不得不令我们深思!的确,长期以来,我们的音乐课内容单一、落后于时展的需求;教法死板、与音乐艺术的本质背道而驰。我们更多地注重音乐技能、技法的传授与训练而忽视了音乐艺术的审美特性;更多地关注教师本人的情感体验而忽略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及音乐情感……使得我们的音乐课文不文,理不理,在某种意义上等于抹杀了学生作为一个有着相对独立的、丰富的内心世界及情感体验、审美观念的个体的感受和创造欲望。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音乐教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首先是一种基本素质的教育。它通过教授音乐这门听觉艺术,来反映人们的思想、情感以及社会生活,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爱好,具有对音乐美的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和初步的鉴赏、创造能力,教会学生如何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并在一定意义上创造生活,从而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和健康个性的发展,以达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我本着一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 “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信念,通过教学,不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并以此为切入口,引导学生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来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并在一定意义上创造生活,培养一种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在新课改之后,我校的音乐教学更加关注学生作为“人”的因素,更加注重对“人”的培养,还音乐以其音乐艺术的本来面目,展现给了学生一个较为宽松的、和谐的、动态的、充满了美感与浓厚人情味的音乐学习的空间,而学生们则在教师的引领下步入了音乐艺术的美妙殿堂,在艺术殿堂里尽情畅游。“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的局面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扭转。

2.教学实践中,教师角色的定位观念的转变需附着于具体的教学设计和操作之上。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角色的定位是否准确,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成败。

2.1 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变“指挥棒”为“引导者”音乐艺术有着其丰富的内涵与外延,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艺术形式。由于年龄特征、个性差异、知识层次等因素的制约,学生们对音乐的喜好千差万别。在教学中,教师不应将音乐教育只局限于在“知识”、“学科”等狭窄的范畴内来理解,而应把“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价值观视为根本,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的思想。丢掉传统教育中教师的绝对权威,洞悉学生的兴趣爱好,了解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并针对他们的兴趣爱好找准教学的切入口,因势利导,将手中的“指挥棒” 变成引领学生去探索美妙的音乐世界的“引路石”。

在这里,教师不再是喋喋不休的说教者,学生不再是教师思想、情感的复制品;课程也不再是纯粹意义上的单一的教材内容,相反,教师能够从学生出发、从学生学习音乐的角度出发,研究解决学生要学什么、怎样学等一系列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也能积极地参与进来,愉快地学习。这样,教师和学生就都成了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成了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机结合体。

2.2 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变“居高临下”为“平等相交”音乐教育的本质是美育,音乐教育的魅力在于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它的最大特点是通过艺术活动来调动人的兴趣,打动人的情感,让人愉快地受到教育。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容易忽略学生的情感体验,而把教师自身的思想情感强加给学生,结果呢?学生们在那种久而久之的固定思维模式和学习方式的演练下,渐渐丧失了人类与生俱来的那种源于心灵深处的音乐感受本能,欢快的,还是深沉的音乐,不论你在课堂上给他欣赏都会有不少同学无动于衷,毫无感觉。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对于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朋友、志同道合的那种教师”。的确,真挚的情感是不应有什么贵贱之分的,学生与老师一样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鉴于这种平等,鉴于音乐艺术情感表达本身所具有的模糊性,对音乐艺术的感受与理解就不应该是绝对的,不应该只是一种简单意义上的相加。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乐于走下讲台,关注学生的每一分情感,倾听他们的心灵,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指责;多一些交流,少一些“命令”;多一些探讨,少一些灌输。惟有这样,学生才会变被动为主动,变接受为参与,我们的音乐课堂也才会成为一个充满情趣的、平等和谐的课堂。

2.3 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变“技巧性传授”为“艺术性指导” 审美是完美人性的闪光,审美活动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爱人类、爱自然、爱自己、爱生活的过程。人在审美中,往往把自己最善良最美好的情感,尤其是爱的情感赋予给了审美对象。审美意义上的“爱”不同于其他的道德意义上的爱,它更丰富,更具有广泛性和深刻性。一个具有丰富爱心的人必然是审美感受最丰富的人,反过来,一个审美感受越是丰富的人,他越是具有丰富的爱心;一个充满爱心的人必然是美的人,一个充满爱的社会必然是美的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爱心,比培养学生技术上的才能更重要。“技术”教学是短暂的,是容易生疏甚而遗忘的;而“艺术”教学给予学生的则是永恒的,是能让学生终生受益的。

音乐教育首先并不完全是为了培养音乐家,而首先是为了培养人。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避免那种生硬的、繁难的技巧技能性训练,而应从学生出发,多为他们营造一些发现美、创造美的自由空间,以激发起他们热爱美、传播美的热情,从而使美能在学生的心灵中生根、发芽、成长、壮大。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以“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师生关系等各方面逐步转变教师角色,尽快适应“新课标”,成为“新课标”的有效执行者和积极建设者。惟有这样,我们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需求,我们的音乐教育也才能够真正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肩负起培养人、塑造人的神圣使命。

音乐教育毕业论文:论音乐教育中的学科综合

当代教育的主题是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要求的是全面发展。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形成和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鉴于此,我们在贯彻素质教育理念的同时,应加强对音乐教育的重视。在此背景下,新的音乐教育改革(音乐新课标)提出了学科综合的理念。该理念以音乐为主导,通过学科的综合、交叉、融合来实现音乐教育的系统化与科学化,以便逐渐发展和完善音乐教育。在这里,笔者意欲探讨在音乐教育中实施学科综合的意义所在。

众所周知,教育理念仅仅只是教育的载体,学生才是教育的主体。一切教育理念的提出都是为学生服务的。那么,在音乐教育中实施学科综合又会对学生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概括来说可分为三个方面:首先它丰富了教学的内容,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其次,通过学科的综合可以把一些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更易于学生理解和消化。第三,学科的综合可以避免学生某一方面素质的缺失,实现学生人格的和谐发展。看似简单的三个方面,在具体教学中的作用却是举足轻重的。

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家都知道,兴趣是一切学习的根源。相较于传统教育,素质教育更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以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正因为此,现在的音乐教育摒弃了以往的教学理念,不再一味要求学生掌握某些乐器演奏的技巧和技能,而是通过对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来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换句话说,就是通过特殊的教育方式引发学生的兴趣,进而使他们热爱音乐并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运用音乐知识,这恰恰印证了那句话:“音乐的思维,音乐的创造,音乐的反应和音乐的学习都是独特的经验模式。”

其次,我们来探讨一下抽象的具体化。音乐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它的抽象在于你看不到它,也摸不着它,它的具体化在于它能够通过旋律或歌词等实现人们情感上的共鸣。而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中,我们尤其需要其他学科的加入来实现它的具体化,如通过物理知识来解释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乐器的材料性质、震动的模式、发声的原理等;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使音、影、画整体地展现给学生,更能展现出我们不能用语言和行为表达出的东西;美术和舞蹈等姊妹艺术的综合,则更能够把音乐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第三,实现学生人格的和谐发展。音乐作为古老艺术的一种,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多元文化的结合体,它的综合性在完整的教育情境中被喻为学习的基础。音乐学习不仅是对音高、旋律、节奏的掌握,更是获取多领域知识的综合性学习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音乐教育的不断革新,音乐教育不再孤立。现代音乐教育在尊重音乐独特实践体验的基础上,通过多学科的综合,将音乐学习扩展到和音乐相关的文化领域,通过关联、整合、开放等学习方式为音乐教育营造出一个宽广的平台,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泛的文化环境,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现学生人格的和谐完美发展。

通过以上的探讨,相信大家对学科综合的作用有了一定了解。作为现代音乐教育改革的丰硕果实,新课改中的学科综合理念确实意义非凡,已成为引领音乐教学的风向标。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科综合,并以此来丰富音乐课程、拓宽学科视野、增加教育途径,让学生从不同方位、不同角度来感受音乐教育的真谛。在这样一面大旗的指引下,音乐教师应紧随时代潮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音乐课程改革的思路,特别是现代教学媒体在音乐教学中的广泛应用,让这一举措更具备实施的可行性。伴随着音乐教学内容和空间的延伸,历史、地理、舞蹈、美术等相关学科都步入了音乐课堂,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然而,任何教育理念的产生和发展都是在曲折中前进的。我们在看到光明的同时,亦不可忽略它的阴影。在新课改学科综合理念的实施过程中,一些音乐老师陷入了一个误区,认为课堂教学中涉及的学科种类越多,加入其他学科的元素越多,涵盖的知识面越广,就越能体现新课改的宗旨。殊不知,这恰恰是“过犹不及”的表现。要知道,简单的拼凑与粘连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更偏离了学科综合的主题。对此,笔者认为在学科综合的过程中应尤其注意以下几点:

学科综合的过程中要凸显基础性。所谓的基础性是指学科综合的课程应以音乐学科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为主。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的绪论中就明确表示:“在学习中,无论是相关、综合还是其他类似的方法,它们的基础首先是各门艺术学科本身的知识和能力。艺术学科本身的知识和能力的教学必须充分、完整、透彻。”因此,在基础学习阶段,不宜过早融入其他学科的专业性技能,而应以音乐的基本理论课程为主,为以后的学科综合打下坚实的艺术功底。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学科综合教学阶段,应注意学科综合的先后次序,应该先学习理论课,后讲授技巧课,以便于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不至于本末倒置。其次,学科综合应具备综合性。所谓综合性是针对学科分科过细、缺乏整体性而提出的,学科综合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形成综合性的课程,因此不应过于细分音乐与其他学科的基础课程,而是应把音乐与其他学科中相似、相近或相关的学科知识融合到一起,加强学科间的渗透,以便于学生全方位、多视角地感受多学科融合的艺术魅力。最后,学科综合应重视均衡性。均衡性是指实施多学科综合时,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课程应保持一种“度”,即保证音乐在具体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不被动摇,应清醒地认识到其他学科只是辅助、促进与延伸音乐教学的手段,而不是音乐教学的主体。总之,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综合不可牵强附会,也不需要每一单元、每一节课都进行综合。应在确保音乐学科的完整性的前提下,实现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和渗透,万万不可出现喧宾夺主的现象。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确保艺术教育具有强大后劲的关键。音乐教师的整体素质直接关系到学科综合的实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育者的主要责任是不仅要通晓环境条件所形成的实际经验的一般原则,而且要认识到哪些环境有利于引导生长的经验,以及怎样利用现有的自然和社会的环境,从中抽取一切有利于建立有价值的经验的东西”。想要完成这些责任,音乐教师必须具备“实践智慧”。具体来讲,就是“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有关教学整体的真理的直觉认识。它来源于教学经验,通过对具体的教学情境和教学实践的关注和反思,将感性的、表面化的经验提升,使其内化为教师的实践能力。”相信有了这些夯实的基础,音乐教师在实施学科综合的教学中一定能够做到游刃有余。

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科综合并不是一加一等于二这样一个简单的计算。它的科学性要求音乐教育对人的各方面的影响都有合理的、系统的安排。换句话说就是并非你想综合多少就能综合多少,要考虑综合的是否恰当,是否能被学生所吸收和消化。

音乐虽然带不来巨大的物质财富,但却能净化我们的心灵、洗涤我们的灵魂、充实我们的生活。在此,笔者坚信随着音乐教育的深化与发展,音乐不仅会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升产生积极的影响,更会推进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这是我们需要为之努力奋斗的目标,亦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音乐教育毕业论文:音乐教育在学校心理教育中的应用

【摘 要】中专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年龄正处在青春期开始的阶段,心理发展比较复杂,心理问题严重,学生积极热情但容易产生人生困惑,思维敏锐但却偏激易冲动。心理健康教育是减释学生心理负担的重要手段。音乐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它对学生可以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的影响并促进学生德育、美育的发展。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调整学生不良情绪的一种特效药。所以,音乐疗法作为最有效的心理治疗手段之一使受教者得到美的熏陶,提高自己的审美修养,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感和协作精神,启发他们的心智,促进学生的自我表达,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中专学生;音乐疗法;学校学生心理辅导

随着社会的发展,音乐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内容。在闲暇的时候我们不仅可以到音乐厅去聆听音乐、大饱耳福,也可以在家中利用各种高科技的音响设备聆听音乐,增添生活乐趣,还可以和朋友到ktv去唱响音乐,释放工作的压力。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各种美妙感受的同时,音乐还可以调剂紧张、单调的生活从而减轻工作产生的疲劳使人们的神经得到放松,有益于健康。还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文化修养。音乐在日常生活当中随时能够影响着我们人类的身心健康。作为一名卫生学校的教师,在使学生了解生理卫生的同时,更要使学生提高保持和调试心理卫生的能力,音乐疗法则对学校心理教育有着重要作用。

一、音乐对学生身心的影响

很多人在读书或工作的时候,喜欢听点轻柔的音乐,一方面可以缓和紧张的气氛,一方面缓和紧张的情绪,让自己可以专心工作。清代医家吴师机在《理瀹骈文》中指出:“看花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也。”强调了音乐在疾病治疗与康复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音乐是种感受宁静,安逸而极少有歌词的音乐类型,它的重点在於营造出大自然平静的气氛和宇宙浩瀚的感觉,令人心平气和。rock和重金属音乐有时会给你一种宣泄的感觉,在你心情坏到想有一个地方可以来发泄,但又不想被别人知道的时候,这两种音乐的吵闹程序足以淹没你心中的不快,你可以随著音乐的爆发把自己所有的情绪都释放出来。音乐教育使学生掌握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及为病人提供更好的辅助性治疗的能力。

二、中专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对于中职学生而言,年龄在14-21岁,新入学的学生年龄较小在新环境下身心机能方面有发展障碍的,还有些学生在语言、情绪交流方面不适应,容易产生自闭症等。还有一部分年龄较大的学生因为恋爱问题情绪有心理障碍,都会存在因困惑产生严重的压抑、失眠等心理障碍。上述所列问题主要是中专生中较为常见的症状。

三、音乐疗法在学校心理辅导中的作用

(一)缓解压力,调节不良情绪

音乐可以放松大脑使人镇静安定、轻松愉快、并且使学生及时调整忧郁、沮丧的情绪,减轻心理心理的不安和焦虑。小提琴协奏曲,如《春江花月夜》、《江南好》及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等。对睡眠障碍的学生,可选用《催眠曲》、《梦》等。音乐是一种流动的景观,是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 音乐能激起人的心理活动,促使人的情感变化。尤其是我们中专学校的学生正处于青少年的躁动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无微不至的爱护使得孩子具有很大的叛逆情绪,这些不良情绪导致学生各种情绪的控制,因为他们心理还不成熟,不能够进行自我调适。因此,在中专学校利用音乐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调适学生情绪十分重要。

(二)、丰富学生情感,促进学生成长,

音乐不仅能缓解人的情绪,释放压力,还可以音乐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使人从中获得力量。听音乐是一种美得享受,唱唱歌,跳跳舞,偶尔在朋友面前,展示一下自己的歌喉,把最美的旋律和最好的歌词与朋友一起分享,可以让我们活的快乐,活的潇洒。音乐可以成为一个人的自我表达的媒介,它为一个人和朋友及社会之间搭建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在我们学校经常发现一些表达障碍的学生,他们的共同特点是自我表达障碍和自我评价的低下,不能和家人、同学及其外部世界建立正确的联系,因而采用音乐教育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特别是在集体的音乐活动这种无威胁的、安全的人际环境中,人们可以通过音乐的语言因素(歌词)和非语言因素的途径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意念和思想。使用

音乐活动可以适应各种不同程度心理障碍的学生,使他们可以在音乐活动中获得成功感的体验。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在现代社会,是否具有合作精神,能否与他人合作已经成为一个人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音乐教育可以使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下接受教育并得到锻炼,在音乐活动中有助于老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一个良好的、平等互动的亲密师生合作关系,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因此在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和相处的能力和技巧,这种在音乐中的合作能力最终会泛化和迁移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

四、音乐教育在卫生学校的广泛开展

(一)学校重视音乐教育为学生开办音乐课程

近两年来我校充分认识了音乐疗法对中专学生,特别是职业卫生学校学生的重要性,音乐教育已在我校广泛开办,从2003年以来我校制定了音乐教学计划,根据音乐教学大纲和我校的多媒体教学资源专门为护理专业的学生开设了音乐欣赏课程使学生在课堂上了解中外著名的音乐,在心理上能调动和激活潜在的情绪功能、提高兴趣和爱好以及促进思维联想等。

(二)积极开办社团课外活动

自2010年以来在校团委的积极努力下我校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并为学生开办了多种社团活动,如声乐社团、舞蹈社团、模特社团、语言社团、篮球社团和公益社团。特别是公益社团,通过学生到养老院为老人演出,免费为路人量血压、身高、体重,免费为我市儿童体检等关爱活动将学生的表达能力,心理素质发展起来,从社团开办的一系列活动把教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之中。

(三)开办心理咨询室。我校特别为学生装修一间专门的房屋做心理咨询室,室内布置按音乐治疗室的标准设计。心理咨询室建立了一个qq群为学生提供了畅所欲言的场所,学生之间可以谈,也可以和老师交流。因为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环境,学生可以敞开心扉将她的不愉快、压抑的情绪说出来。释放自己的压抑心情,另外心理咨询师还提供了许多中小型的乐器,有口琴、笛子、葫芦丝、十三铃、腕铃、沙锤等小型乐器,有电子琴、吉他、手风琴、架子鼓等中型乐器。通过音乐帮助他们在各种活动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增进交往,增强自信,积极调整心态。

贝多芬说:“音乐,有人将它比作花朵,因为它铺满在人生的道路上,散发出不绝的芬芳,把生活装饰得更美。”为了保持身心健康,让我们多听听音乐吧!在欣赏音乐中,听出人生的真谛,听出世界的善美,听出时代的意蕴,让我们成为高山流水的知音!

音乐教育毕业论文:提升当前初中音乐教育质量之策略探讨

摘 要:对于音乐教育来讲,要实现“育人”的目的,必须提升自身的教学质量,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对于如何提高初中音乐教育质量,促进学生音乐方面的发展已越来越受到重视,本人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并结合初中阶段音乐教育现状分析,探索出相关提高初中音乐教育质量的推进策略,为提升初中音乐教育质量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初中音乐;教育质量;教师;学生

一、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

(一)加强专业的学习

教师的专业学习不等于工作坊或培训课程,也不是单纯指达到专业资质认证的要求。它们都是重要的输入资源,都是知识专业学习解决方案的组成部分。即便这些方式能够有效实现既定目标,它们也至多占解决方案的三成。其余七成的关键取决于教师是否可以坚持每天不间断地学习、坚持不断共同提高业务水平。由于教师会与越来越多的学校外的人协作,新的技能、关系及导向将从根本上转变教师专业的本质。

音乐教师也不例外,更应该加强专业学习。在教学之余,阅读关于专业知识方面的书籍,武装头脑,开拓视野,以便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目的。

(二)教学能力的掌握

对于音乐教师来说,知识固然重要,但掌握娴熟的教学能力尤为重要。在芬兰,评选优秀教师的评选标准为:优秀教师应掌握有效教学的能力。

有效教学,是每一位优秀教师必须具有的能力;有效教学,是教育的基石,是教育前进的不竭动力。时代在不断前进,我们面对的是千差万别的学生,我们的教学思想奥更新,教学方法要探讨,教学的有效性要锤炼。叶圣陶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我们要追求课堂的有效教学,使课堂成为我们的生命,学生的精神家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

(三)对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

如果说有一种精神,无论古今,什么时候都需要,那就是奉献;如果说有一种精神,无论中外,都能感动所有人,那就是奉献;如果说有一种精神,永远闪耀出夺目的光彩,那就是奉献毋庸置疑,奉献已经成为评价一个人的人格魅力的重要标准,作为一名知识的传播者——教师,更因该具有这种崇高的奉献精神。

作为音乐教师,在学校组织的各种文体活动(艺术节、合唱节、校运会、市区文艺活动等)和学校社团活动等都应充当活动的主力,这就需要我们牺牲个人时间为学校的工作付出心血和努力,时刻持有奉献精神,做到舍小家顾大家,全身心投入工作,力争在活动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使自己的特长得以充分的发挥,可谓劳有所值。

二、转变教育理念

(一)注重学生的自主发展

音乐教学中,自主发展非常重要。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观点,对好的观点要加以鼓励。

尤其是音乐欣赏,对于音乐的理解,每个人的欣赏角度不同,观点也会有所不同。作为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不要用固有的答案来束缚学生的思想。我在音乐教学中,经常跟学生用举例的方式鼓励他们,如:观赏一个粉笔盒,我把它放在讲台桌上,让学生说说自己所看到粉笔盒的角度,由于每个学生的座位不同,观察到粉笔盒的角度就不同,有侧面的、正面的、正左方、正右方等,音乐作品的鉴赏也是如此,由于欣赏的角度不同,观点肯定也有所不同,所以要勇敢的说出自己的观点,不要害怕出现错误,只要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就是成功的起步。教学中要做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培养他们的自主能力。

(二)注重艺术教育的培养

艺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艺术教育可以开拓学生思维,扩展创造空间,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塑造优秀人格打下坚实基础。

谈到艺术教育,特别是国外的学校教育,他们在艺术教育方面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宣扬的。例如:日本玉川学园,他们提倡艺术教育在于美,非常重视艺术教育。他们认为艺术教育在对学生人格塑造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玉川学园特别提倡演学校剧,认为学校剧是把国语、文学、历史、歌咏、体操、图画、劳作等学科集一体的综合艺术,是一门培养真善美和创造力的重要学科。

(三)注重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

美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音乐教育的重要体现。学校美育的主要任务是: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让学生学习掌握一定的艺

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形象思维,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在音乐教学中,加强美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陶冶高尚情操,是学校教育中必不可少也是必须加强的教育之一。

三、加强家庭教育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或者只有家庭教育而没有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孩子这一艰巨负责的任务。”家庭教育是孩子获得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容忽视。家庭是孩子成长的主要场所和重要环境,孩子的性格、品质、习惯等都是在家庭教育中逐渐形成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现在的父母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多才多艺,成为一个优秀的孩子。那么,如果让孩子学,一定要仔细观察,再选择一种比较适合孩子性情及兴趣的才艺。千万不要让他一下子接触太多,或强迫他学校没有兴趣的东西,破坏了他以后学习的信心和欲望。

家庭教育对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有很重要的意义。作为家长,在孩子成长道路中起到启蒙作用,家长的一举一动都将影响到孩子。所以,家长要严格要求自己,注重自己的仪表和言谈,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树立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生活态度,在尊重孩子的教育中,培养孩子自主的能力,使其能够对事和物有正确判断力,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四、结论

音乐学科是大、中、小学极为重要的一门美育课程,它以音乐艺术为媒介,以审美为核心,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培育灵感与悟性。它是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重要学科。特别是对于初中阶段来讲非常重要。本文也是希望通过结合初中阶段音乐教育的现状,探索出有利于推进初中音乐教育质量提升的策略。

音乐教育毕业论文:浅析音乐教育和素质教育

论文关键词:音乐教育 素质教育 审美素质 心理素质 道德素质 身体素质 学生学习 教育家 审美意识 想象力

论文摘要: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既区别于应试教育、技能教育,又非空洞的理论说教。它是一种具有开发性的心理教育,是情感和意志道德的教育。素质教育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手段来影响人的心理素质,以推进人的全面均衡发展,而音乐教育则是其中一个有效的手段。音乐艺术的特殊在于它的非语义性、非概念性和非视觉性,这是其他科学所不具备的,可以说它是一种概括性很强而又相当抽象的艺术学科。同时,音乐本身又是主观与客观、感性与理性、体验与想象、情感与理智、活动与思维的统一体。这些特殊性决定了它在训练人的心理活动能力、完善人格和激发创造力方面具有特殊功能。

中小学音乐教育是面向全面的基础素质教育。我们决不能偏离素质教育的方向。根据音乐艺术的特点,通过音乐教育进行素质培养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音乐教育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有其独特的作用

音乐具有教化功能,自古而然。《乐记》记载:“乐也者,施也”,“先王之为乐,一法治人,善则形象德矣”,这说明“乐”有对人施行教化的作用,用得适当就能使人们的行为符合德行的要求。在当前音乐教育中,我们应采取艺术性和思想性融为一体的方式进行,这种影响和教育是潜移默化的。有的影响人的精神世界的巨大力量,在崇高美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崇高是音乐美的一个重要范畴,和赞美、歌颂等精神内涵密切相关,和英雄、正义、理想、信仰等对象相联系,如贝多芬的《欢乐颂》等作品表现出人类对和平幸福的祈求,对苦难和忧患的同情,对自由和光明的渴望,渗透着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崇高的巨大的感召力,使人们向往纯真,高临于平庸与卑鄙渺小之上。良好的音乐教育以美妙的音乐作用于人的情感,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使人接受某种道德情

操、精神品质、意识观念的渗透,乃至灵魂的陶醉,从而使人的修养提高,达到崇高的思想境界。

二、音乐教育能促进学生智能素质全面发展

音乐促进智能的发展已为全社会之共识。越来越多的家长给孩子买乐器,请家教进行各种音乐智能投资,目的是以乐器为手段开发孩子的智力。音乐是通过对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音色等因素有目的地选择和组织,从而构成一定音乐形象,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音乐的声音形象作用于人的听觉,使感受者产生一定的想象和联想,进而在头脑中形成一定富有情感的意象,在情绪上受到感染和陶冶,同时还能促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许多世界名人都与音乐有密切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精通音乐,他们的论述中有许多涉及音乐的精辟论述。法国哲学家、教育家卢梭撰写过《音乐辞典》中的音乐条目;作家泰戈尔也是位作曲家,是印度国歌的曲作家;爱因斯坦同时也是小提琴家,他曾说:“我从音乐中获得的东西要比物理老师给得多得多。”可见音乐对于开启人们的智慧有巨大的作用。

三、音乐教育能提高学生文化素质

文化素质是指一个人具有的各类学科的知识水平及运用这些学科知识的能力。文化素质教育除了专业教育以外,还应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使人们具备本专业以外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及文化艺术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修养。而音乐艺术综合性强、知识面广,既有内容广泛的文学、地理、历史民俗等知识的传授,又有严格的节奏规范和发声、情感表达等技能训练,表达了涉及社会、生活、文化等各方面的内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音乐传统,总是与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形态紧密相关的。在学习音乐的同时,学生可以体会到一个国家与一个时代的音乐流向文化导向,从而大大增强音乐欣赏能力,扩大知识面。在学校中,文化素质教育实际上是通过语文、历史、地理、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来实现的,并且通过音乐教育与这些课程协教学来提高学生文化素质。

四、音乐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

美育是通过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艺术形式,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给人以美德教育,从而达到培养人的审美观念、审美能力,发展审美感情,影响人的道德情操的目的。在美育诸手段中,音乐艺术具有强有力的感染力,并为古今中外大家所共认,《乐记》中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列宁也认为:“音乐是对人们进行教育的有利工具。”因此,音乐能直接地、迅速地通过高低抑扬有度、缓慢轻重有节的音响(即旋律美、节奏美、音色美、和声美)传进学生的耳朵,使之唤起美的感觉,引起心灵上的共鸣。从而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情趣,帮助他们形成高尚的革命情操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一首钢琴协奏曲《黄河》,无论是从艺术创作角度和演奏技巧上,还是从思想内容和教育意义上讲,足以让人精神振奋,热血沸腾,从中领略中华民族不屈不饶、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进而激发自豪感。

五、音乐教育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和良好个性培养

音乐教育具有怡情健身之功。一方面,音乐教育可以使人心旷神怡、愉悦性情,可以促进人的身心健康。音乐刺激大脑中枢神经,使人的身体分泌多种有益的生化物质,如激素、酶等产生抗疫劳、助消化、降血压、调整神经等作用。真可谓“一生来耳里,万事离心中,清畅堪销疾,有可保养心性,提升精神境界,有益于身心健康”。难怪元代名医朱震亨发出感慨:“乐者,亦为药也。”另一方面,音乐也能使人得到积极的休息。“不会休息的人不会工作”。休息有多种方式,结合自己爱好的音乐、有兴趣的活动就是一种积极的休息,除此以外,音乐教育也有利于培养人理想的个性。实践表明,人的气质有很大可塑性,后天生活环境对人的性格、气质影响很大。音乐教育对不同体质的人可以进行不同的教育。如对活泼好动的人,让他多听多唱比较安定、庄重的乐曲,以克服其傲慢的特点;对于不好动的人,让他多听比较活泼的音乐,以克服其保守的特点;对于容易暴躁的人,让他多听温柔和谐的乐曲,以克服其粗鲁的特点;对于过分胆小的人,多让他听激烈雄浑的乐曲,以克服遇事退缩不前的弱点,等等。有学生从中受益匪浅:“和音乐交朋友交流思想使我更加沉着、精神专注,对心绪很有帮助。”可见音乐教育不仅有利于身心健康,而且有利于人的性格、情趣、个性的形成。

音乐教育毕业论文:谈谈如何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中渗透民族民间音乐 以纳西民族民间音

[摘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业人才、发展科学技术的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珍贵的财富。作为民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族民间音乐承担着对儿童进行社会化教育重要职责。让幼儿在早期教育中接触少数民族音乐,对幼儿的启蒙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关键词]幼儿 音乐教育 民族音乐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音乐教育的意义和作用曾经作过这样精彩的描述:音乐是思维强用力的源泉。没有音乐教育,就没有儿童完全合乎要求的智力和思想情感等发展。音乐教育是儿童全面发展的有力手段。是实施素质教育中不可分割部分。是向学前儿童进行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使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音乐是幼儿生活的一部分,对音乐活动最喜爱。为了丰富幼儿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开阔音乐视野、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我认为民族民间音乐很有必要渗透到幼儿音乐教育活动。

发展民族音乐文化是一件打基础的具有根基意义的工作,作为参与基础教育的幼儿园教师,对根基的教育应该有一种责任意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要立足于我国民族民间艺术的学习,尤其要充分利用各地的艺术文化资源。同时,初步接触不同地区、民族的艺术文化,拓展艺术视野。从幼儿教育开始加强民族音乐的传承教育,是一件及具意义的工作。我们可以通过幼儿的生活和教育,从朗诵童谣、学习民歌、表演民族舞蹈开始,特别是通过一些比较贴近幼儿生活的、幼儿比较喜爱的、经典的、有特性的民族音乐的学习活动、表演活动和民族乐器介绍等活动,让幼儿从小接受民族民间音乐的熏陶,在培养幼儿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热爱和兴趣的同时,也提高教师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审美和热爱情趣。

民族民间音乐是各民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发展形成独特的音乐,特别是滇西北高原上的丽江,除了得天独厚的、美不胜收的自然风景外,有称为国宝、民族之宝、世界人类之宝的纳西古乐,有我国少数民族古文字记载的舞蹈(东巴舞);有纳西民间舞、纳西民歌、口弦调等民族音乐、民族民间器乐等形式。幼儿园音乐教育体现本土文化,这样可以增进幼儿热爱家乡情感、萌发幼儿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传统文化的尊重意识和丰富音乐认知,传承本民族宝贵的音乐遗产,加强幼儿的民族精神。这里谈谈在幼儿园的音乐教育实践活动中如何渗透民族民间音乐因素。。

一、民族音乐元素加入幼儿音乐欣赏教育实践

音乐欣赏(内容和表现形式多样化)是幼儿音乐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有效提高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理解力并能丰富音乐想象力,开阔幼儿音乐视野,提高音乐听觉能力和音乐素质,音乐欣赏也是向幼儿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幼儿通过音乐欣赏,能从中体会对生活的感受与理解,抒发情怀、愉悦身心,感受美,并且表现美。那么,再为幼儿园音乐欣赏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材在考虑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同时,音乐作品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应体现丰富性和多样性。因此,在选择内容时从幼儿园实际情况出发,充分挖掘本土文化优势,以民族民间音乐为切入点,不断深化课革,把纳西族民族民间音乐渗透到音乐欣赏活动中,体现民族性特点、地方性这一特点。例如:《阿哩哩》及《纳西三部曲》这些民族民间音乐产生于乡间,流传与街头巷尾,具有很强的地方性,在丽江的旅游景点或周边地区旅游景点都可听到这些动听的音乐和可看到随乐的欢快的纳西打跳。同时,幼儿还可以从纳西音乐作品的节奏、速度、旋律中感受到浓浓的乡音、乡情,从而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还有利于开阔了音乐视野,又满足了幼儿的情感需要。还有纳西古乐。它在纳西族的音乐文化中,有一种驰名中外的纳西古乐。据考证,这种古乐起源于公元14世纪,它是云南省最为古老的音乐,也是中国或世界最古老的音乐之一。 纳西古乐是纳西族人民在接受以儒道文化为代表的中原文明影响下而创建的艺术结晶。这样宝贵的民族民间音乐作品(世界文化遗产)配器都很成人化,曲子很长,结构较为复杂,学前儿童不易理解,这样需要深刻分析作品的特点,从音色、结构等方面进行处理,使音乐结构短小,符合幼儿接受水平,幼儿能够理解,教师组织活动也便于操作。通过组织实施,可使幼儿感受到这一音乐作品的内涵,体验民族文化。用民族音乐感染和熏陶幼儿,广泛的培养幼儿对民族音乐的兴趣、爱好,增强民族意识。

二、在歌唱活动中渗透儿童民族歌曲

歌唱,是人类音乐活动的重要领域之一。柯达伊曾说过,通过歌唱最容易接近音乐,歌唱也是最容易表达思想情感的音乐形式。有了歌唱的基础,更高层次的音乐教育才能得以发展。的确,歌唱是使儿童进入音乐天地的最自然的途径。歌声是儿童的亲密伙伴。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中,歌曲占的比重最大。因此,为幼儿选择歌唱材料是要注意到符合幼儿特点的同时,还要兼顾民族性这一特点。在丽江有著名的音乐家及许多音乐工作者,他们为儿童收集和创作了不少的优秀音乐作品,如:《放风歌》、《月亮歌》、《牧童歌》、《唱云雀》、《盼天晴》、《喊月亮》、等这些都是以儿童生以儿童生活为题材,反映儿童思想感情,体现儿童心理特点与审美特点的歌曲。第一:具有童心:指儿童的心情,孩子气。第二:具有童趣:指儿童的志趣与乐趣、情趣与意趣。儿童歌曲创作在充分表达童心的同时,还要充分体现童趣,即用儿童的视角和儿童的审美心理,行为方式,表现儿童的志趣、乐趣、情趣、意趣。第三:具有童言:就是儿童的语言。例如《盼天晴》歌词是这样的:乌云乌云靠边散散,蓝天蓝天出现来来,杀只小鸡请你吃吃,宰只小猪请你尝尝。是纳西族一首本土的原创音乐,它的乐曲结构简单,形象鲜明,音乐旋律欢快音域在六度之间进行,且用倚音和波音更显出纳西音乐的特点。歌词通俗易懂、美好、有趣、有意义,很适合幼儿进行歌唱活动。它不仅能够帮助幼儿对音乐情绪、内容进行体验感受和想象表现,而且对该民族有一定的了解与认识,知道这是一个热爱生活,快乐、起来勇敢的民族。通过对幼儿进行民族音乐教育,可以加强幼儿的民族意识,振奋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同时幼儿通过对民族音乐的学习,能够认识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感知人类文化的丰富多样,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理解、尊重、平等的理念。

三、儿歌、童谣引进幼儿园整合教育活动中

我们国家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音乐是我们国家的瑰宝。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如何把我国丰厚的民族民间音乐世世代代传承下去,教育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义务。中国的民歌文化财富流失严重,抢救民歌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了!音乐来源于生活,来源与文化,只有生活与文化的交融才会有真正音乐的交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劳动方式的改变,许多民间的原生音乐逐步消失和淡化。比如以前田间、地头经常流传的纳西歌谣《谷气》、《喂默达》、《阿丽哩》、《哦热热》,现在只有在偏远的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还能依稀听到;以前在校园能听到的一些儿歌童谣,现在也基本消失了。国务院

《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中小学要“充分挖掘社会艺术教育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展经常性的、丰富多彩的校内外艺术活动。社区和学校可以开展,幼儿园同样也可以开展。这里我要说的是纳西童谣。童谣是民间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万紫千红的文苑中很有特色的一束瑰丽之花。它经过民间长久流传,精炼爽口,和谐押韵,同诗歌一样具有音乐性,它从孩子们的心理、生活、游戏情趣、 童话世界意向,以及儿童语言的感受出发,口传而成,比起大人唱的山歌、朗诵的诗歌,要开放自由得多。更有利于培养幼儿节奏感和审美情趣。值得庆幸的是前不久幼儿园实施的“纳西母语传承项目”,得到了“陈一心家族基金会”的资助。这个项目聚焦在童谣的收集整理、教材的编撰和教学上,项目组的成员有来自丽江东巴文化研究院、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民、丽江白马龙潭小学、黄山幼儿园的和古城区幼儿园的等几个老师。他们不辞辛苦,走村窜寨,收集了丽江市古城区、玉龙县、香格里拉县三坝乡、四川省木里县俄亚纳西族乡等地的不少纳西童谣。用纳西拼音文字、汉字直译、意译的方式真理出来。这些童谣充满童稚之趣,天籁之美,尤其以人们与动物之间的对话和调侃的内容最吸引人,反映出纳西人的生活情趣,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以及和动物平等对话,将动物视为自己的朋友和家人似的那种生活审美、趣味和习惯。通过多次整理、研讨,多次组织教学(体育游戏、语言、音乐为一体的)活动,并请多方人员进行教育观摩、研讨。还拍摄了教学实景的录像。我们还组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观摩学习。看到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对这些纳西母语唱的童谣非常感兴趣,真正的寓教于乐。我认为这是一件有意义、有价值的工作。对宏扬民族音乐、传承民族文化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我认为推广的面要更大些,使我们周边的幼儿园的小朋友在这些音乐氛围中,感受着不同音乐要素构成的优美旋律,丰富自身音乐认知、拓展音乐视野,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了解和会演奏民族乐器、会跳民族舞蹈

纳西族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有神秘的东巴文化、典雅的纳西古乐。在古乐演奏中,使用了板铃、板鼓、锣、钹和节奏乐器:苏古笃、波拨等。在幼儿园打击乐教学活动中,可逐渐的把这些节奏乐器与幼儿园常使用的木鱼、三角铁、沙球、碰铃、园舞板等配合起来,不仅体现了作品的思想,增强了幼儿的节奏感和声音的敏感性,更突出了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地方性和民族性特色。

喜欢跳舞是幼儿的天性。儿童用舞蹈动作表现美、创造美,而且在舞蹈中还能找到一种传达情感的最生动、最直接的方式。凭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幼儿舞蹈所具有的特点,我认为可以把纳西族传统歌舞的基本动作(一步一撩、四步一撩、三步三退等)和打跳贯彻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的各个(早操、体育活动、音乐活动、游戏活动)环节中。可以使幼儿受民族民间音乐的感染和熏陶,还可以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民族民间音乐引进幼儿园是很有必要的。《学前教育学》系列专业教材中讲到文化学前教育有关问题时指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世界优秀文化的精髓应在学前教育中反映出来,我国学前教育也应关注文化信息的传播。不断收入新文化,丰富教育,改善教育,在学前教育过程中,应根据国情、乡情来选择文化。我认为,这种引进方法,将产生深远的意义。

首先,把民族音乐引进幼儿园音乐教育是贯彻落实中央《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精神的举措。

音乐教育对儿童德育起重要作用。音乐教育不是以说理的方式,而是以音乐形象感染和影响儿童。幼儿通过了解掌握本民族音乐侧面,可增强对美丽的山川、悠久文化的自豪感,萌发他们去进一步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为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而努力拼搏的爱国主义激情。《民族民间音音乐理论》一书中提到:在幼儿启蒙时期进行民族音乐教育,可使幼儿从小具有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对祖国悠久的民族音乐文化的深厚感情。

其次, 弘扬民族音乐是我们国人的责任,需要大家都有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

乘丽江旅游业发展这一良机,作为参与基础教育的幼儿园这一阵地,应尽一份宣传丽江、让丽江走向世界的责任。千里之路始于足下,我们需要——行动!

总之,幼儿园的音乐教学活动、在导向上要注意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教育,在教材的选择上和文艺节目的编排上要注意选用适合幼儿的、经典的、民族的音乐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