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图书馆管理论文

时间:2022-03-19 03:27:21

摘要:随着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提高,图书馆服务的理念和方式面临新的挑战。服务是图书馆一切工作的本质,以人为本,开创新的服务模式,实现人性化的管理与服务,不仅是广大读者的迫切需要,也是保证学校快速发展的有效选择。我们要努力为读者营造舒适、方便、快捷和人性化的信息服务空间,使我国大学图书馆的服务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关键词: 图书馆管理论文 图书馆管理 图书馆论文 图书馆 管理

图书馆管理论文

图书馆管理论文:关于拓展大学图书馆管理功能——深化信息素养教育的服务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说明了信息素养的内涵及其由来,简要概括了信息素养的九大能力标准;第二,阐明了信息素养教育的内涵和重要性;第三,对大学图书馆在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中的优势作了简要分析;最后,提出了大学图书馆开展深层次信息服务的主要措施。

论文关键词: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教育;大学图书馆;服务功能

1信息素养的内涵和能力标准

1.1信息素养的内涵

1974年,美国正式提出“信息素养”的概念。这一概念最早是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评考斯基在美国提出的,指“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它是从文献检索技能演变而来,包括文化素养信息意识、信息技能、信息伦理等内容。到1989年,信息素养的概念逐渐被普遍认可,被正式定义为:“要成为一个由信息素养的人,他必须能够确定何是需要信息,并已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信息的能力。”

1992年在《信息素养全美论坛的终结报告》中,有关专家对信息素养的概念作了详尽的表述:“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他能够认识到精确和完整的信息时做出合理决策的基础,能够确定信息需求,形成基于信息需求的问题,确定潜在的信息源,制定成功的检索方案,基于计算机的和其他的信息员获取信息,评价信息,组织信息用于实际的应用,将新信息与原有的知识进行融合并在批判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用信息。”

可见,信息素养是传统文化素养的延伸和拓展,主要是由信息意识与信息伦理道德、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组成;主要包括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有效获取信息的能力,正确处理信息的能力,科学地生成新信息的能力以及信息免疫力等内容。

1.2信息素养的能力标准

综合有关专家论述,信息素养一般包括如下九个方面的能力。

第一,掌握信息的能力,即熟悉并掌握信息相关的理论基础和信息检索相关的基本知识的能力,何为信息,文献信息的种类有哪些,信息检索的原理是什么,检索语言的种类,等等。

第二,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即熟悉并能熟练使用各种信息工具及检索工具,如计算机、手机、传真机、书目、索引、文摘、字典、辞典、百科全书、因特网、电子邮箱、搜索引擎,等等。

第三,获取信息的能力,即有效地检索和收集到各种信息资料,能熟练地运用阅读、访问、讨论、试验、检索等方法获取信息的各种方法。

第四,处理信息的能力,即能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鉴别、筛选、科学归纳、分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表达、存储、记忆、发送,等等。

第五,生成信息的能力,即能准确地概括、综合和表达所需的信息,使之简洁明了,通顺流畅,富有特色。

第六,创造信息的能力,即能从多角度、多方位,最全面地收集信息,并观察、研究各个信息之间的交互作用;利用信息作出新预测、新设想,创造新信息的能力。

第七,发挥信息效益的能力,即正确评价信息,掌握各种信息的各自特点、运用场合以及局限性;并善于运用接受的信息解决问题,让信息发挥最大的效益。

第八,信息免疫能力,即能自觉的抵制信息垃圾、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能从信息中看出事物的趋势、变化的模式,进而制定相应的对策。

第九,信息道德方面的能力,即在信息领域中遵守一定的规范和行为准则,是指在信息的采集、加工、存贮、传播和利用信息的活动中,要遵守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如使用因特网要遵守网络方面安全法规,撰写论文要遵守学术规范,尊重知识产权法,等等。

2信息素养教育的内涵和重要性

信息素养教育,狭义的定义是指信息时代以培养信息知识,信息意识,信息技能等为教学宗旨的素质教育,如“文献检索教育与利用”、“因特网环境下的文献信息检索”、“信息检索与论文写作”、“计算机操作基础”、“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技术学”、“信息教育学”、“信息法”、“中文工具书”等课程的教育;广义的定义是指和信息素养提高直接相关的所有类型的教育、培训、讲座的统称,如大学图书馆开设的“新生入馆教育”、“中外文数据库使用讲座”、“《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第四版)培训”、“网络信息导航培训”,等等。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人才的特征。人类进入21世纪后,每个人的学习、工作、生活能力,在信息社会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异,都与对信息工具的掌握程度和使用能力关系密切,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提高信息素养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和重大课题。

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材,承担着建设祖国的重任,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这些是信息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1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是增强大学生自学能力的需要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培养学生独立的进行信息与知识的收集、整理、鉴别并加以创造的能力。大学生只有具备正确地获取和创造知识的能力,才能取得成功。正因为如此,我国的高等教育在进行改革时,就强调了以信息素质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素质教育。通过信息素质教育而养成良好信息素养的学生,才能够主动地去获取各种知识和信息,不受时空的限制顺利地实现终身教育的目标,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2.2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科教兴国的需要

在信息社会里,谁的技术创新能力强,谁拥有创新型人才,谁就能赢得发展优势,并能在竞争中取胜。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创新,要勇于创新。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创新的关键就在于如何生产、传播和利用知识和信息。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甚至影响到全面建设我国小康社会的步伐。所以,在当代大学生中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是为了培养和造就时代要求和祖国建设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人才。

一个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越来越取决于对信息的开发与利用的水平,国民信息素养滞后将制约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只有加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水平,才能为社会与自我创造更多的财富与机会,才能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3大学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中的优势

大学图书馆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人才优势,在信息素养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部2002年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指出:“高校图书馆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应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相适应,其水平是学校总水平的重要标志。”《规程(修订)》总则第3条在图书馆的任务中指出:“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培养读者的信息意识和获取、利用信息的能力。”网络化使传统的图书馆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变、信息技术为古老的图书馆注入了新的活力,正是因为图书馆是各种信息资源的存储中心,图书馆在网络经济中必将产生更大的作用。具体说来,图书馆开展信息教育具有四大优势:①图书馆所拥有的丰富的信息资源,吸引着读者对信息的探寻。②充足的图书馆专业管理人员能及时为读者解答疑难、专业师资队伍能承担起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教学任务。③图书馆完成了从传统图书馆向信息化网络化图书馆的转变、和校园网及国际互联网一起保证了信息传递的快、准、全。④图书馆拥有完善的设施、良好的信息和学习环境。因此,大学图书馆成为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阵地。

4大学图书馆对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深化服务

4.1挖掘深层次的网络资源

丰富的信息资源是开展用户信息素养教育的基础,高校图书馆可利用其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多层次地提示馆藏内容,深入到对文献所包含的各类知识单元的揭示和开发,对不同数据库的操作平面进行整合,构建合法、有效的信息交换与查询网络平台。图书馆提供卓越的数字化服务,必须开展资源的深层次挖掘,自网络资源中筛选、整理、分类后,推荐具有高品质及使用价值的网络资源;积极开展信息服务工作,编制专题资料汇编与“定题服务索引”、“专题索引”等二、三次文献,同时积极向读者提供科技咨询、专题检索、信息研究等高层次的服务。

4.2提供多形式的参考咨询服务

参考咨询工作是图书馆工作人员介于信息资源与读者之间采用个别解答的方式,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解答读者所咨询的疑难问题。参考咨询服务是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在网络环境下参考咨询服务与传统的做法有大不同,现代参考咨询工作涉及日益广泛的学信息和社会信息,呈现全方位、综合性、多层次务的势态。参考咨询服务工作也不再限于信息咨询部,而应扩展到图书馆的各项工作中,让读者以随时得到文献信息指导工作。随着越来越多的信息资源数字化,咨询工作的服务手段也越来技术化,许多高校图书馆正大力开发多种形式数字化参考咨询服务、提供高质量的网络导航务。为此,高校图书馆应改变以往信息咨询服务中被动、呆板的工作态度,积极主动地了解读者需求,积极为读者答疑解惑。笔者认为高校图书馆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信息咨询服务,如设立咨询台、编制专题目录、开展定期服务等,使读者在得到服务的同时也不断受到信息素质教育。高校图书馆还应大力开发多种形式的数字化信息咨询服务:主要包括基于电子邮件的数字化信息咨询服务、基于实时交互技术的数字化信息咨询服务和基于网络化合作的数字化信息咨询服务三种形式。这种信息环境下的信息服务模式能改变过去的传统信息咨询服务方式,更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功能使用户能随时随地获得咨询服务。

4.3开展新形式的用户培训

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使高校图书馆用户教育的培训手段和培训形式呈现出新特点。从用户需求角度而言,用户需要随时随地、自主地获得培训,而不希望受到时问、地点、人力等种种条件的限制,这些均使网上培训成为当前图书馆用户教育的热点和发展趋势。高校图书馆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努力依靠各种资源和技术力量制作课件、编写教程,开展用户教育以满足各类读者的不同需求;甚至可以在图书馆网站上开辟网上虚拟教室,提供在线辅导和讨论,营造开放式学习的气氛和环境;或者开展与查找资料技巧有关的讲座和培训。图书馆还可以利用网络化环境实行用户培训的远程教学,培养他们独立获取信息的能力,拓宽信息来源的渠道。

图书馆管理论文:浅谈对图书馆管理的研究

论文关键词:数字图书馆 档案资料 全文检索

论文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如何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将图书馆内部的档案、资料、图书等内容进行数字化的管理与利用势在必行。

数字图书馆应用系统建设的目的就在于为用户提供数字化的信息内容服务。因而,科学的组织数字化的信息资源,进行信息资源建设,建立各类专题的全文及多媒体数据库,在网络环境下提供统一的信息内容服务是图书与档案资料数字化建设的核心。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我馆各业务部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传统的图书馆信息服务手段难以适应网络环境下快速、高效的文献资源获取的需要。将量的科技文献、档案与图书等资料进行数字化管理与服务,在网络环境下进行信息资源高度共享就成为建设的重点,数字图书馆建设势在必行。

一、数字图书馆建设探索

1、关于数字图书馆的方案规划

数字图书馆建设应以数据库建设为核心,以信息资源共享与网络信息服务为目的,在功能上涵盖信息采集、信息管理、信息服务整个过程。将不同途径、载体、数据类型的信息资源(馆藏文献、网络资源)按统一的格式、标准进行分类、标引建成数据库,通过全文检索、信息的动态、个性化信息服务将数据库中的信息出来。为实现这一目标,建成的数字图书馆应用系统平台应具备以下功能:①对纸介质的文献资料进行数字化加工与管理,并具备通用格式的文档转换及批量数据分类标引功能;②网上资源的快速智能化采集与获取;③对我馆特色数字资源科学的开发与管理:科技文献、规程规范、科技档案以及部分电子书籍等进行内容管理,并提供强大的信息与全文检索功能,全文检索方式灵活,能够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要;④数字图书馆应用系统与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无缝结合,能够进行信息的相互调用;⑤能够对馆内一些重大活动的照片与视频、领导照片、史料图片等多媒体信息进行有效的关联管理,并提供强大的查询服务;⑥异馆资源进行统一的在线查询。

2、数字图书馆的论证

对于图书馆应用系统的开发时间至少需要1年以上,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这显然是不太可能,况且社会上有相关成熟的软件产品。

经过深入的了解和综合分析、考察与论证,天宇公司的CGRS系统在图、文、声、像多媒体关联管理与检索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与实用性;跨库检索与数据库关联检索功能强大;CGRS能够和图书自动化系统无缝连接,并有成功案例:天宇公司在数字图书馆领域拥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如中共中央党校数字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近百家图书馆;服务好,用户满意度很高。

3、系统实施

(1)、数字资源库建设。系统平台搭建完成后,我们开始着手建设一些具有本馆特色的全文及多媒体数字资源库。根据广大科研人员及各级领导对数字资源的需求程度,我们初步拟定如下建设内容:①资料数据库。数据库主要内容涵盖会议资料、实验报告、项目报告及通过其他途径收集的各类技术资料等。②档案数据库。主要是我馆内部一些使用率高的科研档案资料。③图文声像多媒体数据库。收集分散在我馆各个部门的工程图纸、领导照片、重大活动照片与视频等,建立图文声像多媒体数据库。④规程规范全文数据库。收集的一些规程与规范,制作成国际通用的PDF格式,创建规程规范数据库。⑤互联网信息内容库。通过天宇公司提供的互联网信息采集系统,每天自动从互联网上实时收集有关的动态信息内容,丰富互联网信息数据库的内容。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工作,使得以上五类全文及多媒体数据库信息内容初具规模。

(2)、信息资源在线统一查询。信息资源在WEB方式下统一查询是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优质的信息服务意味着为广大科研人员与领导节约时间,快出成果,多出好成果。在全文及多媒体数据库建设初步完成后,我们将数据库内容到馆内部办公信息网上,进行适当的宣传,让全馆科研人员及各级领导了解并使用全文及多媒体数据库。全馆用户通过统一的WEB方式,对建成的全文及多媒体数据库进行多种方式的全文检索。

二、数字图书馆的成效分析

在图书馆信息中心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数字图书馆建设工程初步完成,建成了一批初具规模的全文及多媒体数据库,在局域网络环境下提供统一的信息查询服务,实施效果十分显著:

1、图书与档案资料的利用率大大提高。以前因为查询手段复杂,效率低,导致图书与档案资料利用率低下。现在只需通过WEB统一查询平台,一个关键词输入进去,很快找到需要的图书档案或资料,这大大提高了图书与档案资料的利用效率。

2、档案资料查全率高。CGRS系统具备了跨库检索与关联检索功能,实现了智能化检索,大大方便了科研人员及各级领导使用。用户可以同时在多个数据库进行全文查询,查询结果能很快在WEB界。

3、资料查询方便快捷。原来查找资料与图书需要到资料室来检索,现在足不出户,在网上就能轻易获取想要的档案资料。

4、使得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水平大幅度提升,满足了广大科研人员对档案资料快速获取的需要。

5、促进了全馆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提高了广大科研人员的工作效率。

6、有效的实现了我馆档案资料在全省系统内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

三、建立数字图书馆应注意的问题

1、软件系统是关键

一个好的软件系统可以使我们的数字图书馆建设变得非常顺利、轻松。系统成功的实施与读者良好的反映证明我们当初做出的选择是正确的,CGRS系统为我馆数字图书馆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良好的服务是数字图书馆建设成功的保证

从系统的安装、系统的实施、系统的试运行直到系统最后正式投入正常运行都离不开技术支持工作。系统在投入使用初期,我们碰到了操作、检索、系统维护与数据格式转换等方面的问题,天宇公司的技术工程师都耐心的帮助我们,将这些问题得到完善的解决,他们良好的技术支持与售后服务工作让我们非常满意,为我们数字化建设提供了充分的保证。

图书馆管理论文:浅谈对图书馆管理的研究

论文关键词:数字图书馆 档案资料 全文检索

论文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如何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将图书馆内部的档案、资料、图书等内容进行数字化的管理与利用势在必行。

数字图书馆应用系统建设的目的就在于为用户提供数字化的信息内容服务。因而,科学的组织数字化的信息资源,进行信息资源建设,建立各类专题的全文及多媒体数据库,在网络环境下提供统一的信息内容服务是图书与档案资料数字化建设的核心。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我馆各业务部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传统的图书馆信息服务手段难以适应网络环境下快速、高效的文献资源获取的需要。将量的科技文献、档案与图书等资料进行数字化管理与服务,在网络环境下进行信息资源高度共享就成为建设的重点,数字图书馆建设势在必行。

一、数字图书馆建设探索

1、关于数字图书馆的方案规划

数字图书馆建设应以数据库建设为核心,以信息资源共享与网络信息服务为目的,在功能上涵盖信息采集、信息管理、信息服务整个过程。将不同途径、载体、数据类型的信息资源(馆藏文献、网络资源)按统一的格式、标准进行分类、标引建成数据库,通过全文检索、信息的动态、个性化信息服务将数据库中的信息出来。为实现这一目标,建成的数字图书馆应用系统平台应具备以下功能:①对纸介质的文献资料进行数字化加工与管理,并具备通用格式的文档转换及批量数据分类标引功能;②网上资源的快速智能化采集与获取;③对我馆特色数字资源科学的开发与管理:科技文献、规程规范、科技档案以及部分电子书籍等进行内容管理,并提供强大的信息与全文检索功能,全文检索方式灵活,能够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要;④数字图书馆应用系统与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无缝结合,能够进行信息的相互调用;⑤能够对馆内一些重大活动的照片与视频、领导照片、史料图片等多媒体信息进行有效的关联管理,并提供强大的查询服务;⑥异馆资源进行统一的在线查询。

2、数字图书馆的论证

对于图书馆应用系统的开发时间至少需要1年以上,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这显然是不太可能,况且社会上有相关成熟的软件产品。

经过深入的了解和综合分析、考察与论证,天宇公司的CGRS系统在图、文、声、像多媒体关联管理与检索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与实用性;跨库检索与数据库关联检索功能强大;CGRS能够和图书自动化系统无缝连接,并有成功案例:天宇公司在数字图书馆领域拥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如中共中央党校数字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近百家图书馆;服务好,用户满意度很高。

3、系统实施

(1)、数字资源库建设。系统平台搭建完成后,我们开始着手建设一些具有本馆特色的全文及多媒体数字资源库。根据广大科研人员及各级领导对数字资源的需求程度,我们初步拟定如下建设内容:①资料数据库。数据库主要内容涵盖会议资料、实验报告、项目报告及通过其他途径收集的各类技术资料等。②档案数据库。主要是我馆内部一些使用率高的科研档案资料。③图文声像多媒体数据库。收集分散在我馆各个部门的工程图纸、领导照片、重大活动照片与视频等,建立图文声像多媒体数据库。④规程规范全文数据库。收集的一些规程与规范,制作成国际通用的PDF格式,创建规程规范数据库。⑤互联网信息内容库。通过天宇公司提供的互联网信息采集系统,每天自动从互联网上实时收集有关的动态信息内容,丰富互联网信息数据库的内容。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工作,使得以上五类全文及多媒体数据库信息内容初具规模。

(2)、信息资源在线统一查询。信息资源在WEB方式下统一查询是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优质的信息服务意味着为广大科研人员与领导节约时间,快出成果,多出好成果。在全文及多媒体数据库建设初步完成后,我们将数据库内容到馆内部办公信息网上,进行适当的宣传,让全馆科研人员及各级领导了解并使用全文及多媒体数据库。全馆用户通过统一的WEB方式,对建成的全文及多媒体数据库进行多种方式的全文检索。

二、数字图书馆的成效分析

在图书馆信息中心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数字图书馆建设工程初步完成,建成了一批初具规模的全文及多媒体数据库,在局域网络环境下提供统一的信息查询服务,实施效果十分显著:

1、图书与档案资料的利用率大大提高。以前因为查询手段复杂,效率低,导致图书与档案资料利用率低下。现在只需通过WEB统一查询平台,一个关键词输入进去,很快找到需要的图书档案或资料,这大大提高了图书与档案资料的利用效率。

2、档案资料查全率高。CGRS系统具备了跨库检索与关联检索功能,实现了智能化检索,大大方便了科研人员及各级领导使用。用户可以同时在多个数据库进行全文查询,查询结果能很快在WEB界。

3、资料查询方便快捷。原来查找资料与图书需要到资料室来检索,现在足不出户,在网上就能轻易获取想要的档案资料。

4、使得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水平大幅度提升,满足了广大科研人员对档案资料快速获取的需要。

5、促进了全馆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提高了广大科研人员的工作效率。

6、有效的实现了我馆档案资料在全省系统内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

三、建立数字图书馆应注意的问题

1、软件系统是关键

一个好的软件系统可以使我们的数字图书馆建设变得非常顺利、轻松。系统成功的实施与读者良好的反映证明我们当初做出的选择是正确的,CGRS系统为我馆数字图书馆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良好的服务是数字图书馆建设成功的保证

从系统的安装、系统的实施、系统的试运行直到系统最后正式投入正常运行都离不开技术支持工作。系统在投入使用初期,我们碰到了操作、检索、系统维护与数据格式转换等方面的问题,天宇公司的技术工程师都耐心的帮助我们,将这些问题得到完善的解决,他们良好的技术支持与售后服务工作让我们非常满意,为我们数字化建设提供了充分的保证。

图书馆管理论文:关于教学评估为契机促进大学图书馆管理迈上新台阶分析

论文摘要:我国的高等教育评估工作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逐步确定了“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20字方针。华中师大图书馆以教学评估为楔机,在改造服务环境、加强文献信息资源建设、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和人才的引进与培养等方面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促进图书馆的管理迈上新的台阶。

论文关键词:教学评估 大学图书 馆图书馆管理

美国俄亥俄州大学教授泰勒(R.E.Tyler)把评估定义为:“评估就是确定教育目标实现程度的过程。”美国教育评估学家毕比(C.E.Beeby)认为,评估即“系统的收集和证实证据的过程,在此基础上作出价值判断,目的在于行动。”1981年美国12个与教育评估有关的部门17名成员组成的有关部门评估标准联合委员会,指出:“评估是对教育目标及它们的价值判断的系统调查,实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也有学者认为:“教育评估是按照一定社会的教育性质、教育方针和政策所确定的教育目标,对所实施的教育活动的效果、完成教育任务的情况以及学生学习成绩的发展水平进行科学判定的过程。”

在西方国家,高等教育评估是一种始于20世纪初的质量保障和提高的方法和途径,主要由非政府院校、专门职业和特定领域的专业人员联合会等,通过认证,对达到或超过既定的教育质量标准的专门职业性教学计划予以认可,并协助专门职业性教学计划的实施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我国的高等教育评估工作始于1985年,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逐步确定了“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20字方针。这一方针的核心思想是评建合,重在建设。它是保证评估工作健康发展的前提。

为了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保证高等学校的健康发展,教育部继1993年以来先后对全国普通高校进行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教学工作优秀评估、教学工作随机评估,从2002年起,对全国高校开展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同时建立5年一轮的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制度。目前,高等学校教学水平评估工作正在全面开展,“评建”已经成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热点话题,也开始被社会所关注。

长期以来,图书馆在高校中的地位一直名不副实。《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本)》(以下简称《规程》)称:“高等学校图书馆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高等学校图书馆的工作是学校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的图书馆建设和发展应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相适应,其水平是学校总体水平的重要标志。”实际上高校图书馆长期不受重视,在经费投入、人员配备、藏书建设、馆舍建设、硬件投资等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

笔者所在的华中师大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师范院校,2005年11月迎来了国家高等教育教学评估工作,图书馆作为高校三大支柱之一,在迎评工作期间受到了应有的重视。评估的过程也是一个工作改进的过程,我馆想方设法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解决一些平时想解决而无法解决的问题,以教学评估为契机,使图书馆的管理迈上新台阶。近两年来,为了更好地配合我校的本科教学评估,我馆围绕学校建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在改造服务环境、加强藏书建设、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管理创新人才引进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1改造服务环境

1.1加大硬件投资力度

2002年至2004年,学校投入300万自动化专款,2005年学校又投入100万元启动数字图书馆建设工程,50万元专款用于改善老图书馆环境。2008年,一座面积达到32000平方米的现代化图书馆将投入使用。

1.2人文环境的形成

2005年,我馆员工整个假期一天都没有休息,超负荷地工作。从服务环境方面看:为有效利用现有馆舍面积,调整了办公场所布局,扩大了阅览室和流通部的读者使用面积,添置了新书(刊)架,增加了阅借空间。同时,将教师研究生阅览室和本专科生阅览室打通,使本科生也可以开架借阅研究型文献资源。公共通道、墙面和借书处的环境经过改造后面貌焕然一新;前台的服务台得到更换,使读者和馆员的接触更加融洽,更方便沟通;阅览室使用了几十年的桌椅油漆一新,阅览环境得到改善;图书馆新设立了信息导航台,更换了存包柜,使图书馆的服务更显人性化。新图书馆工程的奠基仪式于2006年l2月28日隆重举行,预计2008年落成开放。新馆建筑面积30357平方米,建成后将极大地改善我校图书馆的硬件条件,为学校的建设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2加强文献信息资源建设

以往图书馆的经费投入一直得不到重视,书库积压了大量的陈旧图书。我馆在2005年暑假期间加班进行剔旧,2008年初将尚有利用价值的剔旧图书分别赠送给需要的地方。为了迎接本科教学评估,学校投入大量资金,我馆加快了新文献资源采购的速度,从2005年9月开始,每天各服务窗口新增图书达200多册,并且在第一时间上架与读者见面;同时数字资源也大幅度增加。到2004年底,全校纸质文献资源总量达到2388032册,其中图书馆藏2122460册。学校生均图书量为109.11册。通过“以评促建”,学校生均年进书量逐年上升,2004年为4.21册,2005年达到5册以上。图书馆中外文电子图书和数据库从2002年的16个上升到目前的41个,图书馆多媒体电子资源1.5T,在湖北省各类图书馆中,我校图书馆藏书数量排在前列。借本科教学评估之东风,2006年上半年我馆又启动了学科馆员制度,确定了相应的学科馆员与各院系的学科教授联系购书,这一举措得到全校师生的好评。

3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

3.1延长开馆时间

为进一步满足读者需要,我馆全面延长了开放时间,除各阅览室开放到晚上l0点外,借书处也延长到晚上8点。每周开放时间从以前的72小时延长到87.5小时,大大超过教育部要求的“周开放时间不得少于70小时”的标准。

3.2举办各种宣传活动.

2005年l0月10一14日,我馆“高扬为读者服务的旗帜一一以实际行动迎评创优”为主题,举办了为期一周的“宣评周”活动。此次活动内容丰富,有读者座谈会、教师座谈会、图片展、评选读者最满意的图书馆员、征文、讲座、新书推介等等,最后由学生评选出10位“读者最满意的图书馆员”。宣传活动拉近了读者与图书馆的距离,宣传了图书馆,并推介了我馆的馆藏,了解到读者的实际需求,提高了读者对图书馆的满意率。

4创新管理——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创新管理首先应从管理者的理念创新开始,同时离不开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队伍。我馆为此制定了以“吸引与培养人才并举,以培养为主”的人才队伍建设计划,用5—8年时间,建立一支既具有网络环境工作技能,又具有学科专业优势、适应我校学科发展需要的数字资源加工、采集、组织、服务馆员队伍。具体措施有:有计划地选送员工攻读硕博士学位;举办信息管理和计算机技能短训班;与香港地区大学图书馆建立人员交流关系,选送优秀馆员外出短期学习;严格按照学科配置需要遴选优秀毕业生进馆;限制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不符合需要的人员进馆,等等。

4.1加强引进专业人才

我馆采取较灵活的毕业生补充政策,将那些、有志于图书馆工作的大学本科毕业生补充进馆。同时大力引进优秀的高学历人才,近两年每年引进2—3个图书情报、计算机、外语等专业硕土生。

4.2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环境

我馆以培养人才为主,健全能够使杰出人才脱颖而出的有效机制,特别注重营造学术氛围以及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工作环境,鼓励中青年人才敢于质疑,勇于挑战,早日成才,把个人的成长与图书馆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4.2.1为了提高图书馆学术水平,活跃学术气氛,鼓励馆员积极开展科研活动,我馆建立了激励机制,制定了《图书馆科研成果奖励办法》。有效地激发了馆员从事科研的热情。2004年我馆有25人次在公开刊物上发表文章,其中国内30篇,国外1篇;2005年有19人次3O篇,专著4部。

4.2.2为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我馆努力培养具有复合型知识和能力结构的馆员,鼓励职工参加提高知识水平和学历的进修活动,鼓励非图书馆专业的职工在职参加图书馆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2005年初我馆对所有员工进行了在职进修意向调查,并对有进修意向的馆员的学历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了馆员发展计划,如对攻读硕博研究生学位者给予学费补助,对参加短训班者给予经费支持,还设立了馆员发展基金。

4.2.3我馆鼓励职工参加各种形式的业务交流活动,努力创造条件,形成爱学习、求上进、勤钻业务的学术风气,为培育专家型人才、建设高校学习型图书馆奠定基础。为了规范业务培训及交流活动,制定了《图书馆职工教育和学术交流活动管理规定》,以工作需要为原则进行派遣,每年选派若干人员参加馆外业务培训及学术交流活动。

4.2.4在馆内不定期举办讲座以提高馆员的素质。我馆根据业务重点制订年度业务学习计划,每年举办4次以上全馆业务学习活动,组织若干次跨部门的业务交流活动。2005年我馆根据工作需要,分别邀请政治学院、体育学院、心理学院、图书情报学院的教授到馆举办“职业道德谈”、“养生讲座”、“心理辅导讲座”、“怎样写论文”等专题报告。我馆以上的一系列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国家教育部对我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中对图书馆的评语是:“服务水平高,态度好、文献资源丰富,加快新图书馆建设。”对我馆的工作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如今,我校图书馆在改善服务环境、加强文献信息资源建设、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和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方面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同时也使图书馆的管理迈上新的台阶。

图书馆管理论文:关于拓展大学图书馆管理功能——深化信息素养教育的服务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说明了信息素养的内涵及其由来,简要概括了信息素养的九大能力标准;第二,阐明了信息素养教育的内涵和重要性;第三,对大学图书馆在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中的优势作了简要分析;最后,提出了大学图书馆开展深层次信息服务的主要措施。

论文关键词: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教育;大学图书馆;服务功能

1信息素养的内涵和能力标准

1.1信息素养的内涵

1974年,美国正式提出“信息素养”的概念。这一概念最早是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评考斯基在美国提出的,指“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它是从文献检索技能演变而来,包括文化素养信息意识、信息技能、信息伦理等内容。到1989年,信息素养的概念逐渐被普遍认可,被正式定义为:“要成为一个由信息素养的人,他必须能够确定何是需要信息,并已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信息的能力。”

1992年在《信息素养全美论坛的终结报告》中,有关专家对信息素养的概念作了详尽的表述:“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他能够认识到精确和完整的信息时做出合理决策的基础,能够确定信息需求,形成基于信息需求的问题,确定潜在的信息源,制定成功的检索方案,基于计算机的和其他的信息员获取信息,评价信息,组织信息用于实际的应用,将新信息与原有的知识进行融合并在批判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用信息。”

可见,信息素养是传统文化素养的延伸和拓展,主要是由信息意识与信息伦理道德、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组成;主要包括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有效获取信息的能力,正确处理信息的能力,科学地生成新信息的能力以及信息免疫力等内容。

1.2信息素养的能力标准

综合有关专家论述,信息素养一般包括如下九个方面的能力。

第一,掌握信息的能力,即熟悉并掌握信息相关的理论基础和信息检索相关的基本知识的能力,何为信息,文献信息的种类有哪些,信息检索的原理是什么,检索语言的种类,等等。

第二,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即熟悉并能熟练使用各种信息工具及检索工具,如计算机、手机、传真机、书目、索引、文摘、字典、辞典、百科全书、因特网、电子邮箱、搜索引擎,等等。

第三,获取信息的能力,即有效地检索和收集到各种信息资料,能熟练地运用阅读、访问、讨论、试验、检索等方法获取信息的各种方法。

第四,处理信息的能力,即能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鉴别、筛选、科学归纳、分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表达、存储、记忆、发送,等等。

第五,生成信息的能力,即能准确地概括、综合和表达所需的信息,使之简洁明了,通顺流畅,富有特色。

第六,创造信息的能力,即能从多角度、多方位,最全面地收集信息,并观察、研究各个信息之间的交互作用;利用信息作出新预测、新设想,创造新信息的能力。

第七,发挥信息效益的能力,即正确评价信息,掌握各种信息的各自特点、运用场合以及局限性;并善于运用接受的信息解决问题,让信息发挥最大的效益。

第八,信息免疫能力,即能自觉的抵制信息垃圾、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能从信息中看出事物的趋势、变化的模式,进而制定相应的对策。

第九,信息道德方面的能力,即在信息领域中遵守一定的规范和行为准则,是指在信息的采集、加工、存贮、传播和利用信息的活动中,要遵守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如使用因特网要遵守网络方面安全法规,撰写论文要遵守学术规范,尊重知识产权法,等等。

2信息素养教育的内涵和重要性

信息素养教育,狭义的定义是指信息时代以培养信息知识,信息意识,信息技能等为教学宗旨的素质教育,如“文献检索教育与利用”、“因特网环境下的文献信息检索”、“信息检索与论文写作”、“计算机操作基础”、“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技术学”、“信息教育学”、“信息法”、“中文工具书”等课程的教育;广义的定义是指和信息素养提高直接相关的所有类型的教育、培训、讲座的统称,如大学图书馆开设的“新生入馆教育”、“中外文数据库使用讲座”、“《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第四版)培训”、“网络信息导航培训”,等等。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人才的特征。人类进入21世纪后,每个人的学习、工作、生活能力,在信息社会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异,都与对信息工具的掌握程度和使用能力关系密切,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提高信息素养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和重大课题。

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材,承担着建设祖国的重任,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这些是信息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1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是增强大学生自学能力的需要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培养学生独立的进行信息与知识的收集、整理、鉴别并加以创造的能力。大学生只有具备正确地获取和创造知识的能力,才能取得成功。正因为如此,我国的高等教育在进行改革时,就强调了以信息素质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素质教育。通过信息素质教育而养成良好信息素养的学生,才能够主动地去获取各种知识和信息,不受时空的限制顺利地实现终身教育的目标,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2.2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科教兴国的需要

在信息社会里,谁的技术创新能力强,谁拥有创新型人才,谁就能赢得发展优势,并能在竞争中取胜。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创新,要勇于创新。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创新的关键就在于如何生产、传播和利用知识和信息。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甚至影响到全面建设我国小康社会的步伐。所以,在当代大学生中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是为了培养和造就时代要求和祖国建设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人才。

一个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越来越取决于对信息的开发与利用的水平,国民信息素养滞后将制约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只有加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水平,才能为社会与自我创造更多的财富与机会,才能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3大学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中的优势

大学图书馆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人才优势,在信息素养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部2002年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指出:“高校图书馆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应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相适应,其水平是学校总水平的重要标志。”《规程(修订)》总则第3条在图书馆的任务中指出:“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培养读者的信息意识和获取、利用信息的能力。”网络化使传统的图书馆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变、信息技术为古老的图书馆注入了新的活力,正是因为图书馆是各种信息资源的存储中心,图书馆在网络经济中必将产生更大的作用。具体说来,图书馆开展信息教育具有四大优势:①图书馆所拥有的丰富的信息资源,吸引着读者对信息的探寻。②充足的图书馆专业管理人员能及时为读者解答疑难、专业师资队伍能承担起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教学任务。③图书馆完成了从传统图书馆向信息化网络化图书馆的转变、和校园网及国际互联网一起保证了信息传递的快、准、全。④图书馆拥有完善的设施、良好的信息和学习环境。因此,大学图书馆成为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阵地。

4大学图书馆对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深化服务

4.1挖掘深层次的网络资源

丰富的信息资源是开展用户信息素养教育的基础,高校图书馆可利用其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多层次地提示馆藏内容,深入到对文献所包含的各类知识单元的揭示和开发,对不同数据库的操作平面进行整合,构建合法、有效的信息交换与查询网络平台。图书馆提供卓越的数字化服务,必须开展资源的深层次挖掘,自网络资源中筛选、整理、分类后,推荐具有高品质及使用价值的网络资源;积极开展信息服务工作,编制专题资料汇编与“定题服务索引”、“专题索引”等二、三次文献,同时积极向读者提供科技咨询、专题检索、信息研究等高层次的服务。

4.2提供多形式的参考咨询服务

参考咨询工作是图书馆工作人员介于信息资源与读者之间采用个别解答的方式,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解答读者所咨询的疑难问题。参考咨询服务是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在网络环境下参考咨询服务与传统的做法有大不同,现代参考咨询工作涉及日益广泛的学信息和社会信息,呈现全方位、综合性、多层次务的势态。参考咨询服务工作也不再限于信息咨询部,而应扩展到图书馆的各项工作中,让读者以随时得到文献信息指导工作。随着越来越多的信息资源数字化,咨询工作的服务手段也越来技术化,许多高校图书馆正大力开发多种形式数字化参考咨询服务、提供高质量的网络导航务。为此,高校图书馆应改变以往信息咨询服务中被动、呆板的工作态度,积极主动地了解读者需求,积极为读者答疑解惑。笔者认为高校图书馆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信息咨询服务,如设立咨询台、编制专题目录、开展定期服务等,使读者在得到服务的同时也不断受到信息素质教育。高校图书馆还应大力开发多种形式的数字化信息咨询服务:主要包括基于电子邮件的数字化信息咨询服务、基于实时交互技术的数字化信息咨询服务和基于网络化合作的数字化信息咨询服务三种形式。这种信息环境下的信息服务模式能改变过去的传统信息咨询服务方式,更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功能使用户能随时随地获得咨询服务。

4.3开展新形式的用户培训

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使高校图书馆用户教育的培训手段和培训形式呈现出新特点。从用户需求角度而言,用户需要随时随地、自主地获得培训,而不希望受到时问、地点、人力等种种条件的限制,这些均使网上培训成为当前图书馆用户教育的热点和发展趋势。高校图书馆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努力依靠各种资源和技术力量制作课件、编写教程,开展用户教育以满足各类读者的不同需求;甚至可以在图书馆网站上开辟网上虚拟教室,提供在线辅导和讨论,营造开放式学习的气氛和环境;或者开展与查找资料技巧有关的讲座和培训。图书馆还可以利用网络化环境实行用户培训的远程教学,培养他们独立获取信息的能力,拓宽信息来源的渠道。

图书馆管理论文:浅谈图书馆管理道德的价值性

论文关键词:管理道德 道德价值 图书馆

论文摘要:文章论述了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的特性,即社会性、创造性、审美性、二重性以及社会文化环境的制约性;论述了管理道德价值的导向作用。

图书馆管理道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但我们可以简单地把它归结为两大部分:一是管理道德的价值理论;二是管理道德的实践结果。前者是图书馆管理活动中的思维准则,它指导管理活动的实践;后者是管理活动的行为结果。管理道德的价值蕴藏在管理活动的过程中,并通过管理活动表现出来。图书馆管理道德的价值,从作为价值学和哲学的一般范畴来看,是人们在图书馆的管理活动中,将各种普遍现象和内容进行了本质的概括,将各种具体的、特殊的价值形态进行了全面的抽象和总结。说到底,图书馆管理道德的价值在于满足读者对知识、信息无限追求的需要,满足馆员自我存在和管理活动的需要。当然,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有其自身的特点,并有巨大的导向作用。

1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的特点

1.1受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管理道德的价值和特定的文化氛围相联系,任何一个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生活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因此,他们的活动行为总是带有时代文化的烙印。每一个管理者的思想理念都深深受到他们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影响。管理作为人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整个管理过程,从决策到组织人员配备、计划、控制、信息沟通直至各个具体的管理环节,每一项职能无不受到文化的影响。特别是社会意识形态,直接影响和制约图书馆管理道德的价值和实践。我们这里所说的“意识形态”,不仅指一般政治意义上的“意识形态”,更主要的是指民族、阶级、专业、职业、教派、政治团体等群体的观念、信仰、思维方式等。这些意识形态是受其各自群体的地理环境、气候、生活习俗、文化活动等环境所制约和决定的。因此,图书馆的管理者有必要了解价值观的演变,以便理解管理道德价值发展的基本力量,从而有效地控制管理道德的实践活动。而我们管理者的动机和行为都受到自己所处的社会价值系统的影响。所以,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服务于不同的社会阶层。

1.2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具有社会性

在现代社会中,人总是属于一定的管理系统。现代化管理实践中的主客体关系,在一个确定的管理系统中,都具有交互主体性。一个人或一个组织,它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在图书馆,馆长、馆员、读者这三者之间是交互主体。管理道德的交互主体性要求把对方看作与自己平等地位,有着相同作用的主体或客体。尊重对方、尊重他人,从而互相承认,互相协作,形成一个理性的、和谐的公共生活秩序。图书馆管理活动的主体和客体交互作用的过程是:馆员管理读者,读者以馆员工作条例或职业道德规范来监督馆员;馆长管理馆员,馆员以行政管理规范监督馆长;馆长同样也要抽时间管理读者,读者以人性化管理和管理条例不完善、不合理为由,要求修改管理条例,改善服务环境等,同样也督促着馆长改变工作作风,改善服务环境。图书馆的这种主客体交互作用的过程,本身就是社会群体的活动。可见,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绝非某一主体或个人所能创造的,而需要馆长、馆员、读者乃至社会的共同努力、参与。这就是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的社会性。

1.3管理道德价值的二重性

现代社会的管理活动要求将伦理道德作为一种扩展意义上的管理秩序,并形成为调整管理行为规范体系。管理道德价值是管理实践活动指导思想的准则,而管理活动作为社会实践是管理主体,即图书馆管理者的工作内容。管理的目的是为社会服务、为读者服务。也就是说,为满足社会的需要、读者的需要而获得社会效益。否则就没有什么价值可言。这种为满足社会客体的需要,也就是对社会、对读者具有价值性。可见,管理道德的价值是以对社会、对他人有价值的价值。只有实现了价值的社会性,进而才能实现馆员的自身价值。这就是图书馆管理道德的二重性。没有第一个对他人(读者)、对社会有价值,也就没有第二个对自身有价值。其实,在图书馆的管理活动中,管理道德价值的社会性与馆员的自身价值是同时实现的,二者不分先后,不能分离。

1.4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的创造性

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是一种创新活动,它既不是现成的东西,也不能立即见效,而是通过管理活动过程中人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对馆内各种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条件进行变革、调整、重新组合,获得新的管理绩效,实践管理道德的新价值。可见,只有经过一系列的过程,管理活动才能创造出新的价值,满足读者和社会的需求,达到社会效益。所谓创造性,是对过去的改变和超越,即改变过去的原貌原样,使管理活动出现新的气象、新的局面,从而创造出新的价值。在管理活动中,馆员的个人奋斗目标和爱好,决定了管理道德发展的内容和方向。如果馆员对电脑及其自动化等方面很感兴趣,那么,他在工作中就会自觉地利用网络、多媒体等工具进行管理活动的改革与创新,为读者服务。从而实现了管理活动的目标:在服务管理中创造了管理道德的价值。也就是说,在管理活动中实现了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的创造。

1.5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的审美性

我们知道,现代社会的管理活动,无非是管人、管物这两大类。图书馆的管理活动包含着这两大类,既管人,又管物。所以,就需要有高超的管理艺术。既然是艺术,就存在着“美”的管理道德价值。“美”作为一种道德价值的评判标准,是指主体运用内在尺度在观念上去评判客体,它既有物质的价值,也有精神的价值,是物质和精神的综合境界。“美”的对立面是“丑”,而美的东西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是美好的,为人们共同欣赏和赞美。

图书馆的管理活动与一般的管理活动一样,它不仅是一种单纯地追求绩效的活动,而且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多个层面的意义。无论是管理的主体——馆员,还是被管理的客体——读者,都受到特定社会的浸染和熏陶。图书馆的管理活动是一种社会的集体行为,这种行为是要用审美的道德价值观来衡量的。馆员在管理活动中,既创造了物质财富,也创造了精神财富。更重要的是,管理活动本身也有助于提高馆员和读者的思想文化修养,陶冶着人们的情操。我们认为,文化心理是管理活动的灵魂,人才是管理活动的主体,因此,决定图书馆管理效率和发展趋向的是具有各种各样的感情、欲望、思想所支配的无数个馆员的合力,只有激发和调动他们的各种潜能才是发挥了图书馆管理活动的艺术精华。这也是图书馆管理道德美的所在之处。

2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的导向作用

图书馆管理道德的价值观要求馆员在日常管理活动中,树立起服务观念,做好本职工作,改进和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使馆员的服务得到读者的认可,从而在服务中实现馆员的自身价值。可见,管理道德的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它可以引导馆员不断地努力工作,在管理中实现其自身价值,从而得到社会的认可。

管理道德价值的导向作用不是用行政手段强制实行的,而是靠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的作用,通过内心信念的转变、调整来实现的。所以,我们要加强宣传引导,借助于社会舆论的力量,在读者和馆员中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用良好的道德习惯来约束、调整、引导每一位馆员的职业管理行为,在服务中实现其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

2.1引导馆员成为知识信息的导航员

馆员不仅要充分了解馆藏,还要充分了解读者的心理、思维、阅读需求与倾向,并针对读者的实际需求进行知识、信息、情报资源的收集和整理,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读者提供相对应的服务。馆员要对馆藏、信息资源进行搜集、加工、整理、排序,使杂乱无章的信息变成有序的知识体系,并使信息资源在馆员的加工、整理下不断地增值。馆员要方便读者,并引导读者进入知识的殿堂,利用各种形式为读者咨询,宣传网络资源及各种类型数据库的检索,开展课题查全、查新业务,编制二、三次文献等,以此来引导并服务于读者。

2.2引导馆员进行创新服务

2.2.1服务技术及其设备的创造与更新

服务技术与设备的创新是其他方面创新的前提与基础。管理道德的价值导向性引导馆员利用图书馆的优势及资源进行设备的开发研究与技术的创新。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技术手段对信息资料、馆藏载体、借阅设备、场所设施等进行优化、更新、改造。

2.2.2服务观念的创造与更新

服务要创新,观念必须先行。现代社会人们对知识、信息质量本身和与此相对应的服务要求越来越高。现代图书馆管理道德的价值导向作用使得馆员必须改变传统办馆观念和服务观念,改变传统的“借借还还”、“重藏轻用”的老观念、老意识。树立起“开放办馆”的新意识,以及“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新观念。

2.2.3服务方式及其手段的创新与更新

服务方式及其服务手段的创新是提高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志。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的导向作用要求馆员的服务方式必须多样性,服务手段必须现代化。除了传统的借还、复印方式之外,还要利用数字、网络技术为读者服务,实现服务手段、方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2.2.4服务内容的创造与更新

现代社会是知识、信息爆炸式时代。知识更新飞快,信息瞬息万变。这样,管理道德的价值就要求馆员进行“快”、“新”、“准”的服务。于是,馆员必须深化服务内容,充分挖掘馆藏资源和虚拟网络资源的内在价值,充分实现服务内容的创新。

2.3引导馆员作为教育者

图书馆是没有围墙的大学,是读者终身学习的场所。无论什么样的图书馆,其教育功能都非常突出。因此,馆员不仅仅是服务者,而且是一个教育者。在解答读者的提问过程中;在服务读者、引导读者阅读过程中,都默默地体现了服务育人、管理育人这一社会理念。馆员对知识信息具有批评、审美、净化、整理的责任。在有声有色的导读活动中,能够促进读者文化素养的提高,接受健康思想的熏陶。馆员良好的管理道德形象、丰富的管理知识、有效的管理手段,都在潜移默化地引导读者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不断探索、提高。因此,馆员在读者中的教育作用是图书馆道德的价值观所决定的。

图书馆管理道德的价值指导图书馆各种具体的管理活动,使图书馆的管理活动具有合理性、科学性和人本性。图书馆管理道德价值指导读者的管理思维是一种看不见的隐性网络,它把读者联系起来,把馆员统一起来,以一种共性的思维指导图书馆的管理活动。现代社会中的伦理观念是多元化的。因此,作为现代化图书馆的管理者绝对不能用一元化的管理道德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管理活动,而应该自觉主动地应用多元化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来指导图书馆的管理活动,并把这种多元化的管理道德价值作为图书馆管理活动的总指导原则。

图书馆管理论文:浅谈现代图书馆管理中的人文关怀理念

论文关键词:现代图书馆 人文关怀 管理理念

论文摘要:人文关怀理念的提出是现代图书馆的管理理念飞跃,现代图书馆通过实现对馆员的科学化管理、对读者自由与个性,价值与尊严的尊重、并以积极的公益性的活动向广泛的社会辐射面展现了管层面理上的人文关怀理念。它是提高图书馆管理水平的内在要求,也是图书馆事业长足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历史时代中,图书馆改进了它的服务理念,扮演了与时俱进的历史角色。

图书馆作为社会教育的重要机关,它“是一个信息知识资源所蕴涵的文化与现实社会的人群交流的平台,是人与文化和谐与统一的基点”。①在建设和谐社会中具有不可取代的历史作用,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我国现代图书馆建设,与时俱进事业取得了卓著的成效。尤其在管理理念上实现了飞跃。

一、图书馆的社会性与现代图书馆的管理理念飞跃

图书馆是以社会全民为对象,提供文献和信息的检索查阅服务的社会机构,其对社会来说其既有广泛传播文化的作用,又有增进全民的整体素质社会功能。其既是社会体系中的独立机关,也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必不可少的社会辅助机关。图书馆的社会性,也决定了其服务的广度是社会的全体人民,其服务的目标满足读者检索和查阅基本需求,同时让读者满意其服务。提高图书馆服务的质量,一方面取决于硬件设施的完备,另一方面取决于管理水平的高低。随着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现代图书馆硬件设施已不断的得到完善,实现了对现代信息技术广泛运用,走向图书馆事业的现代化,丰富了检索查阅的方式方法,逐步服务人们对文献和信息的的需求。但是我们必须清楚认识到图书馆运用先进技术是为达到图书馆服务的手段,是图书馆实现其社会职能的重要工具。而图书馆要与时俱进,实现现代化,最根本的是其内在的管理理念。管理水平高低取决于先进的否与的图书馆管理理念。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的得到提升,图书馆管理理念从过去“衙门式”服务忽略了读者的内心感受与要求,逐步发展到要求不断的改善服务的质量,并提出了“读者第一”的理念,却忽略了图书馆馆员内心感受与要求,而现代图书馆提出了“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的管理理念这标志着现代图书馆的管理实现了理念上的飞跃。“人文关怀就是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重视对人的爱,提升人的境界,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②。人文关怀的理念用于图书馆的管理就是要求指尊重包括馆员、读者个性与需求,价值与尊严。为读者或是更广阔的社会辐射面提供文献信息保障并营造一种充满人性化环境。

二、图书馆管理中人文关怀的实践

图书馆服务的最高目标满足读者检索和查阅基本需求,同时让读者满意其服务。要实现这一目标也即要贯彻图书馆管理中的人文关怀理念。

首先,实现对图书馆馆员的人文关怀。图书馆馆员是图书馆实现其社会职能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图书馆对外的外服务窗口也是图书馆外部形象之代表,实现对馆员的科学化管理是实现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的根本所在。已往图书馆教条式的要求所有馆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强调有义务而权利所言,在工作之中也带有一定情绪,也忽略了自己与读者的平等关系。在图书馆管理理念中实现对馆员的人文关怀,其一,就是重视馆员的内在心理感受和要求,尊重馆员的价值与尊严,坚持馆员是提高管理水平的基础所在,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鼓励馆员认识到并且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其二,“仓禀实而后知礼节”在对馆员的管理也要充分重视馆员合理的物质利益要求,而且做好图书馆内部的奖惩激励机制。图书馆学中最基本,最首要的就是“要求给馆员以良好的待遇”。③物质利益和劳动成正比,是可以促进馆员们保持应有的工作热情和事业心。做出贡献。其三,加强图书馆馆员职业道德修养。对图书馆员要不断进行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正确引导,提高职业道德修养。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让馆员充分认识刀片图书馆工作价值和意义,树立职业理想,弘扬敬业、乐业精神。

其次,实现对读者的人文关怀。读者是图书馆服务对象,同时也是对图书馆服务和管理水平的客观评价主体。在图书馆管理理念中实现对读者的人文关怀,也即要求重视读者的内在心理感受和要求,尊重读者的自由与个性,价值与尊严。坚持服务中的“以人为本”理念实现对读者的人文关怀。一方面,现代图书馆实现外部环境的绿化美化,为读者营造了安静、舒适、雅致的人文环境。另一方面,现代图书馆实现了对读者个性化需求的考虑,结合了图书馆资源的多样性,提高了各式各样的个性化服务,包括了检索方式,资源的表现形式等等。更为重要的是现代图书馆与读者的互动关系,常以调查问卷的模式从读者处获得反馈意见,同时,增加了图书馆各处可见的“意见册”。这无一不体现了现代图书馆管理中的人文关怀理念。

最后,实现对图书馆社会辐射群体的人文关怀。图书馆作为社会必不可少的社会机关,除了直接读者服务对象,还有广泛的辐射面。现代图书馆对其辐射群体的人文关怀不仅包括了,举行各种公益性的讲座、图片展、优秀影视作品展等,还包括了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弱势群体是指“在社会结构急剧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因社会环境和自身条件的限制,其经济收入、社会地位、权益保护、竞争能力以及发展机会等方面均处于弱势的人群共同体”。④现代图书馆所面对的弱势群体主要包括了生理上的“老、弱、病、残”群体,现代图书馆建设注重依据此类群体的需求来购置报刊书籍,或开办阅览专架,阅览专座等具有人文关怀的措施,方便了此类群体阅览需求。同时还建设相关残障通道、康复文献阅读室,提供各种康复知识和信息;为肢残人士和老年人配备轮椅;提供盲人阅读的盲文,在电脑上安装盲人发音软件系统,等等这些都向更广的社会展现了图书馆管理层面上的人文关怀理念,而这些措施和理念也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应,向图书馆所面向的社会辐射群体做了积极健康的社会教育宣传。

综上所述,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历史时代中,图书馆是文化信息资源的富集地,它扮演了现实中的个体与文化信息资源的交流平台,是社会与文化和谐发展的重要基地,同样也是社会和谐的文化精神支柱。实现图书馆事业的现代化是时代的需求,“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是现代图书馆的管理理念飞跃,提高图书馆管理水平的内在要求,也是图书馆事业长足发展的必然要求,图书馆改进了它的服务理念,扮演了与时俱进的历史角色。

图书馆管理论文:关于新时期大学图书馆管理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传统个性化 服务 创新发展 大学图书馆 管理

论文摘要:随着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提高,图书馆服务的理念和方式面临新的挑战。服务是图书馆一切工作的本质,以人为本,开创新的服务模式,实现人性化的管理与服务,不仅是广大读者的迫切需要,也是保证学校快速发展的有效选择。我们要努力为读者营造舒适、方便、快捷和人性化的信息服务空间,使我国大学图书馆的服务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知识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学图书馆是高校的信息中心,是学术研究的重要辅助机构,是信息、知识与信息技术利用的最前沿,不仅为广大师生博览群书提供保障,更为教师及科研人员探索科技前沿、追踪学术动态、了解研究进展、申报科研课题、改革教学方法等提供支持。因此,大学图书馆不仅要馆藏丰富,管理也应随着硬件设施的发展而有所创新和发展,更要服务优质,开放文明,主动适应学校发展要求。大学图书馆传统服务模式具有被动,浅层次,封闭,单纯,劳动密集等特点,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已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大学培养人才所提出的要求。大学图书馆的服务正在经历从文献中心模式向馆员中心模式再向用户中心模式转变的过程。

1个性化服务是前提

个性化服务是用户中心服务模式的核心,它以读者的特殊需求和潜在需求为出发点,为读者提供的全景式、多角度、多层次的高价值服务,一般应包括: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科研主题,提供信息说明当前主流的最新的观点是什么、产生这种观点的原因、所能解决的问题、同以前观点的差异、存在哪些弱点、使用的研究方法、研究者是谁、当前还存在的其他观点、他们的理由、历史上出现的观点有哪些、今后的发展方向预测、权威机构的有关反映等。

1.1人本思想的回归

人本思想在图书馆的服务中体现为“读者第一,服务至上”,以人为本是大学图书馆管理的指导思想现代管理理论中,管理的基本定义是两层:一是激发;二是约束。就是要促使被管理的对象以一定的行为规范,最好、最快地执行组织目标。图书馆管理要以用户满意为前提,服务竞争时代,图书馆因拥有用户而存在,因提供满意服务而发展。用户利用图书馆是天经地义的权利,为用户服务是馆员的天职。

1.2网络环境的发展

当代科学技术对图书馆服务创新的支持集中体现在网络环境的发展上。借助先进的网络设备、技术和集中—分散服务的运行模式,图书馆服务得到了全面创新,提高了个性化服务的层次,满足了大多数用户的个性化服务需求。

2创新是大学图书馆管理的主要内容

2.1管理制度创新

图书馆的管理制度创新包括管理体制创新、管理方法创新和管理目标创新。在管理体制方面,我国图书馆一直是以行政隶属关系为基础,按照图书馆的领导系统组合的多元管理体制,形成了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及重复建设、重复劳动的资源浪费现状。创新管理可使图书馆管理体制趋于多元化,如一馆两业,一馆多制,合作办馆,联合办馆,私人办馆,资源共建、共知、共享等。

2.2管理机制创新

内部管理机制包括理顺内部关系、转换运行机制、调整结构、优化队伍、改善条件、提高待遇、调动积极性和增强内在活力等方面。要建立有效的内部管理机制,就必须充分发挥能本管理的作用,使被管理者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

2.3图书馆知识创新

知识创新的关键在于有一支高素质、知识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大学图书馆更应根据本校学科专业特点,合理引进人才,为本校教学科研服务。对于已有馆员,大学图书馆的管理者应根据馆员的个人特点和工作需要,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馆员进行全面知识培训,培养具备特定岗位技能的馆员。

3发展是图书馆管理的目标

社会需要发展,个人也需要发展,只有共同的发展,才能保证发展进程的持续性和永久性。个人能力的提高应该成为图书馆发展的重点。

大学图书馆可借助企业市场营销的理念,建立相应的机制,进行信息营销活动,彻底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被动服务模式。图书馆员要通过多种方式(面对面交流、问卷调查、电话询问、网络调查等)获知大学师生的学习和科研状况及文献需求;在充分熟悉本馆资源的基础上,对本馆的资源内容、能够提供的服务内容及方式进行广泛宣传,有效激发用户信息需求;对师生员工进行信息资源检索方法和检索技巧的培训,使他们的潜在需求转化为真实需求。

3.1不断拓展对外联系,建立开放型服务体系大学图书馆馆际之间进行资源共享,通过拓展对外联系建立开放型服务体系,这一管理模式创新的深层次意义在于能够拓展单个大学图书馆的资源边界,从而为提供个性化服务建立更为广泛的资源基础。在各大学图书馆隶属于各大学的管理体制需要维持相当长时间的条件下,加强馆际协作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当大部分大学图书馆(至少在特定行政区域内)都能够强化共享意识、建立平等互利互惠的资源共享体制、构筑可以互通的软硬件平台时,个性化服务水平就有可能有极大的提高。

3.2建设丰富实用的特色资源

高校要建设一流的大学必须确定一批优先重点发展的学科,对此,图书馆资源建设过程中,文献资源采购首先应向重点学科倾斜,图书馆必须密切跟踪重点学科的发展方向,不间断地提供高质量的相关学术文献,建立特色文献资源以满足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其次,资源建设要跟踪学校科研课题,根据其需求制定采购策略。

3.3营造舒适优雅的学习环境物质文明极大提高的今天,走进大学图书馆的读者都希望能在一个优雅、舒适的环境中学习。因此,图书馆的设计要符合读者学习及研究的习惯和方式,要运用声学、灯光和视觉艺术等手段,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舒适的环境。在确保功能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尽可能将多种服务融合在一起,便于个人及群体读者的学习、交流和协作研究。

此外,还要充分考虑残障辅助设施、消防及安全,尽可能为读者营造舒适、方便、快捷和人性化的信息服务空间。

4结语

随着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提高,图书馆服务的理念和方式面临新的挑战。服务是图书馆一切工作的本质,以人为本,开创新的服务模式,实现人性化的管理与服务,不仅是广大读者的迫切需要,也是保证学校快速发展的有效选择。我们要努力为读者营造舒适、方便、快捷和人性化的信息服务空间,使我国大学图书馆的服务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图书馆管理论文:浅议复合图书馆管理转型及对图书馆员的素养要求

论文关键词: 复合图书馆 管理转型 图书馆员 综合素养 要求

论文摘 要: 在信息化时代,图书馆管理工作要适应时代的需要,需创建新型管理模式,即要求图书馆员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自身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图书馆的社会服务功效。

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传统型图书馆正向着复合图书馆(hybrid library)演进,即在传统图书馆以印刷出版物载体形式为主的馆藏资源基础上增加了虚拟图书馆(virtual library)、数字图书馆(digital library)的内容;增加了对网络上海量、繁杂、无序的虚拟知识信息进行对口采掘、集聚、组织、检索;增加了对馆藏电子出版物、声频、视频文献等的组织与加工方法、宣传与传递的方式与路径。如何整合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服务,如何拓展延伸图书馆的服务领域,传统图书馆的参考咨询、专业检索如何与远程服务相结合,如何围绕用户信息需求实现传统图书馆服务再设计是图书馆人亟待解决的问题。这种现实的需要对图书馆员(librarian)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图书馆员的素质要求

图书馆的建馆目的即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使人的思想、道德、文化修养得以全面发展和提高。在图书馆管理层面上,图书馆员的思想、道德、文化修养的内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坚守图书馆员的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唤醒图书馆员的职业意识,激发图书馆知识管理、服务知识受众的热情。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公共图书馆宣言》中提出:“公共图书馆在人人平等的基础上提供服务,而不论人们在年龄、种族、性别、宗教、国籍、语言或社会地位上的差异。”我国宪法和教育法规定了公民平等享用公共信息资源的权利。公共图书馆从它建立之日起,就是一个帮助所有公民平等获取知识的场所,它体现着维护信息公平、保障公民信息权利的民主精神。在当今信息社会,信息公平原则既体现为人们有权平等利用公共信息资源,又体现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防止对受保护知识的恶意盗取和剽窃。唯此,才能实现机会公平,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图书馆员必须坚守信息公平原则,才能在实践中深刻领会图书馆“公共、公开、共享”的历史精神,理解“人人享有平等利用图书馆的权利;人人享有自由利用图书馆的权利;免费服务是平等利用和自由利用图书馆的基本保障”这三项组成的图书馆事业精神,从而更好地实践“爱国、爱馆、爱书、爱人”这八个字所体现的图书馆职业精神。

1.2改进服务方式。

传统的图书馆服务限于客观条件与图书馆员业务水平的制约,往往把图书馆变成了文献收发室,把文献管理工作变成了收纳、排序、上架、借还等几项简单劳动。馆藏资源范围长期得不到拓展,馆员学科知识、业务技能停滞不前,服务方式只能主要依靠被动服务。利用网络资源、网络技术,在权限范围内,不分读者年龄、性别、职业、职位,多形式、多学科,及时地向读者提供实体馆藏与虚拟馆藏信息,及时了解读者需求,开展读者导向服务与读者需求跟进服务,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才是展现图书馆公平原则的具体体现,才能发扬“爱国、爱馆、爱书、爱人”的图书馆职业精神,为促进和谐社会的实现提供基本的知识保障。

1.3坚持图书馆的科学发展方向

就是要拓展图书馆员的知识学科范围,以图书馆学最新理论为基础,以图书馆管理的新技术为方法,结合国家、地区知识信息资源的发展态势,尽可能地在合理控制图书馆经营成本、保障知识产权不受侵犯、网络信息交流安全可靠的条件下,运用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大密度存储技术、网络技术、光纤通信远程服务技术,多手段、多渠道地为知识受众提供知识导航、知识传递服务。

2.图书馆员的知识要求

在信息知识时代,日益剧增的网络信息为扩展图书馆馆藏提供了巨大的补给空间。网络信息在知识的广泛性、学术的前瞻性、学科针对性、时效性方面较之传统的印刷体文献具有很强的优势,是印刷体文献的良好补充。为获取这些蕴含着巨大利用价值的知识信息,拓展图书馆的虚拟馆藏,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高密度存储技术、多媒体技术、通信技术将网络上分布广泛、结构各异、形式多样的信息资源收藏入馆,用最新的图书馆数字信息管理技术将其与本馆原有的电子出版物、文献数字信息共同组织整理,创建数字信息平台,是丰富馆藏,提升图书馆管理、服务水平的最佳方式。为此,图书馆员需要加强学习,尽快在掌握传统图书馆管理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对网络环境中数字图书馆基本知识的学习。

2.1信息化时代图书馆学理论的最新发展。

包括: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的关系,复合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复合图书馆在知识信息获取中的地位和作用,复合图书馆制度研究与信息公平理论在新形势下的掌控。

2.2数字图书馆技术、开发、管理的最新知识。

包括:数据知识采掘、集聚、组织、检索技术与方法,多媒体资源库建设,数字资源整合、优化配置,等等。

2.3网络信息开发与利用的新技术方法。

包括:网络信息组织、知识单元的自动标引与自动检索,信息资源质量评价,网站、网页的设计与建设,联机公共目录查询系统,分布、异构式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等等。

2.4信息资源共享理论与实现。

包括:信息资源建设,网络知识产权保护,信息安全,信息资源公共获取,虚拟参考咨询,等等。

2.5网络环境下读者需求与服务的演变。

包括:网络环境下读者阅读心理及信息需求,网络时代图书馆的服务理念,手段与方式的演变,用户信息教育与网络信息用户行为,数字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等等。

2.6为优化馆藏资源而学习文献计量学。

利用文献计量学完成对权威期刊、核心期刊的测定,对权威作者、核心作者的测定,对学科开放度与内创度的计量分析,对经典作品的遴选,对知识老化与知识创新的测度。

2.7复合图书馆的经营与管理。

复合图书馆的建立与经营比之传统图书馆无疑在管理对象、管理方式、管理手段上都要增加运营成本。调剂各方面的有限资源,最大化发挥馆藏资源作用,借鉴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不失为一条最佳路径。企业的集约化经营,企业的内、外部生态环境的建立,企业先进管理模式的控制理论与方法,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扁平化、管理方式的柔性化、信息交流的网络化、经营的信息化都可成为图书馆经营最优化的科学管理方法[1]。

2.8提高外语水平。

在互联网时代,图书馆员外语水平的不断提高是胜任本职工作的关键。利用外语知识直接从国外网站上搜寻最新对口资料是优化馆藏资源、提高图书馆服务水平、提高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2.9掌握服务对象的知识需求体系。

对本馆服务对象的知识需求的掌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这些学科知识的掌握。掌握这些学科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知识,了解读者的学科知识需求,了解这些学科的发展动向,是做好读者知识服务的基本手段。

3.图书馆员的技术要求

在复合图书馆中,图书馆的馆藏文献从纸质文献为主发展到了多种资源介质类型并行的局面。其数字资源包括馆藏文献数字化资源、原生态电子资源、通过远程通信获取的虚拟馆藏、网络资源采集等,图书馆工作的各环节随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3.1文献采集工作的自动化、多元化。

文献采集工作对象已不再局限于印刷载体类,而是向着电子出版物、网络信息资源(Network Information Resources,NIR)漫延。

3.1.1采集工作不可能再仅依靠于点对点形式——文献采集与文献出版供应商间进行,更要扩大至电子出版商、网络数据库供应商、网络免费公共信息交互平台上去进行。

3.1.2利用元搜索引擎(meta-search engines)技术,实现自动、并行地向多个独立搜索引擎提交查询,集成这些独立搜索引擎返回的查询结果[2],使用元数据(如DC——Dublin Core,Dublin Metadata Core Element Set,都柏林核心元数据元素集)将网上的多元化信息按统一格式合并、处理后收入馆藏并回馈用户。

3.1.3读者需求访问工作不再局限于与读者的直面交流或电话交流,而是由基本被动方式转为主动访问,通过互联网上的电子信箱、BBS留言板,利用网络会议(NetMeeting)、聊天(chat)等实时交互模式,实现读者需求的快速和广泛访问。

3.1.4在信息采购资金结算方式上不仅要延用传统的财务路线,而且要善于利用电子商务实现采购资金的快速和准确的结算。

3.2馆藏文献加工与处理的拓展。

复合图书馆文献分编著录的对象不再仅仅基本以传统的印刷载体文献为主,而更多地辅之以电子文献出版物、网络上以数据格式组成的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可为图书馆用户所利用的有用知识信息;分编著录的方法不再是简单地以文献的学科分类对文献做出标引,还要在考虑网络信息资源共享的前提下,以规范的网络语言(比如使用MARC(Machine Readable Cataloging Format,联机编目格式)数据、DC元数据等)对其进行深层次、多方位的加工与处理。

除购买的和一些免费的网络数据库外,大多数的网络信息资源处于一种宽泛和无序的状态,网络信息资源学科的广泛性、载体的多样性、存在状态的无序性为知识的采掘、集聚、组织整理带来了无尽的困难。网络信息资源单靠传统的学科分类法、主题法对其标引,从检索到利用的角度来说都已远远不够。在知识采集过程中,按既定目标对大量数据进行探索,揭示隐含其中的规律,并使之模型化已发展成为一种技术——知识采掘(knowledge mining)。利用知识采掘技术对大容量、多元化知识数据的掘取成为构建数字图书馆的基础,对采掘的数据进行知识组织(Knowledge Organization),是构建数字图书馆系统框架,完成对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整理、加工、引导、揭示、控制等操作,完成数字图书馆知识管理的过程。通过借用传统文献组织方法,采用集成分类法、主题词表、语义元数据(Metadata)、主题图(Topic Maps)技术构造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系统(Digital Library Knowledge Organization System,DLKOS),将离散孤立的元数据定位到具有相互联系、结构化的组织体系中,使之成为可定点检索、有效利用的资源。把已加工整序、相对独立、不同类型、不同学科的数字资源选择二层或四层模式,采用中间件技术(middleware),解决异构数据间语法、语义异构问题,采用基于OpenURL标准的SFX(Special effects Cinematography)技术,将不同类型、格式的数字资源无缝链接,实现异构、分布式信息系统间的无障碍检索,通过这样的整合,从横向与纵向将各类信息进行关联并消除冗余,优化信息资源,加强数据间的联系,使得信息导航成为可能[3]。在复合图书馆中,通过编制馆藏印刷载体文献及电子出版物、音像资料的MARC数据款目,编制采掘、集聚的网络信息资源的DC元数据,不仅可实现所有资源的电子网络化,而且可在电子数据层面实现其有序化。

3.3馆藏资源信息网站的建立及服务方式的改善。

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图书馆工作的自动化,联机检索的实现,电子信息资源的大量产生,使图书馆服务的内容、对象、技术与方法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借助于馆藏资源信息网站,高密度存储、大流量、高速度传递方式的实现,图书馆信息服务打开了崭新的局面。

馆藏资源信息网站的建立,可以达成信息服务的转变。

3.1.1可以转变服务方式,由被动转为主动。比如采用信息推送技术,向用户信息、推送专题页面。

3.1.2可以扩展服务对象,由本馆读者延伸至整个社会层面的信息服务交流。

3.1.3可以丰富服务内容:由原传统的纸质文献扩展至包含电子出版物、音频、视频、多媒体信息的多种类型资源;由使用手工检索方式扩展到光盘、联机、网上检索等检索方式;利用知识导航系统,不仅可实现对馆藏信息资源各个层面、全方位、立体的搜寻,而且可快捷、方便地实现各种专题检索、定题跟踪、科技成果查询、情报调研、网络导航、专题数据库、全文电子资料库等更高层次的服务;图书馆咨询、宣传、培训也将由馆内开展到网上进行,并且使得这些业务的开展范围更加广泛、通道更加顺畅、反应更加灵敏。

3.1.4信息服务在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上的使用,使得保障信息资源的安全与合法利用显得尤为重要。计算机安全与网络安全的加强与维护,读者权限的设置与管理都应按照有关规定严格执行。

复合图书馆的产生,引发了图书馆管理方式的巨大变革。图书馆无论在服务理念还是服务方式、服务效果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新型图书馆管理方式的转型契合了信息化时代信息向数字化方向扩展的趋势,延伸了图书馆作为知识中介的社会功用。图书馆员既要掌握图书馆学(library science)的各门知识,又要掌握图书馆管理(library management)的各项基本技术,既包括传统图书馆管理方法,又包括现代图书馆所需的计算机技术、网络信息、远程通信、大容量存储,以及知识挖掘、组织、传递等技术,还需了解各种学科基本知识及其发展动态,通过不断地学习与提高自我知识水平、服务技能、道德意识,不断完善图书馆员的基本素质,才能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环境中推动图书馆工作健康向前发展,推动图书馆事业不断前进,发挥图书馆在信息传递中的巨大社会功效。

图书馆管理论文:创新:迈进新世纪的图书馆管理

〔摘 要〕 创新是当今时展的鲜明特征,现代图书馆管理的本质也 在于创新,而作为管理创新主体的优秀的图书馆领导者,也成为图书馆行业的稀有资源,其 作用具有不可交换性。文章还简要分析了图书馆管理创新中所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知识经济 图书馆管理 创新

1 创新是时展的鲜明特征

总书记曾在一次全国科学会议的报告中指出:“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 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他又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 竭动力。"这些精辟论断不仅阐明了创新的历史意义,也提出了创新的现实要求。可以说, 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人类创新活动的历史。

创新就是淘汰旧东西,创造新东西,就是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创新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在不断变化,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赋予它新的内容。根据人们的认识和需要,目前已形 成了多种类型,如有促成物质实物的发明或革新的实物创新与提出解决问题新对策的创新对 策,有设计某种新的制度、体制、管理方式方法的制度创新与提出某种理论构想的理论创新 ,还有提出观察事物的新角度、新认识、新观点的认识创新等等。

知识经济时代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知识将成为发展经济的资本,在生产要素中居于最重要的 位置,其它所有部门的发展都依赖知识的增长,因此,知识将被作为最重要的资源得到充分 地开发、传播与应用,知识的不断创新成为推动时展的根本动力。

2 现代图书馆管理的本质在于创新

创新是人类活动中的一种普遍行为,存在于人类生活的每一个领域中,因而在管理活动的每 个环节和每项职能中都普遍地存在着创新的问题。著名管理学家彼得·杜拉克指出,管理学 及其在实践中的一个重要进步是他们现在都包含人们的精神和创新。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 临,将不可避免地从根本上动摇各类组织的管理思想、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现代图书馆的 管理也概莫能外,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也正是现代图书馆管理的本质所在。

2.1 管理创新是图书馆发展的原动力。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在其名著《经济发展理 论》书中,提出了组织创新的概念。并将其纳入社会发展之中,论述了创新在社会发展过程 中的重大作用。面对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量、信息量剧增和市场剧变的新世纪,谁能感 觉敏捷,抓住时机,当机立断,快速作出反应,力争处处先行一步,谁就会在竞争中获得胜 利。管理上的创新能使图书馆打破常规,改革管理工作流程,大大提高管理效率;能使图书 馆以敏锐的观察力,密切关注未来变化的新趋势、新动向、新问题,从而能以超前的意识果 敢决策,适应未来发展的要求。

2.2 管理创新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外在需要。以往图书馆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的设计 ,常常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不犯错误为出发点,有着过多的管制和约束,这种过细过严的 规则,通常会窒息那些最初很难识别的新生事物的嫩芽,致使图书馆管理僵化,抑制了首创 精神。而新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不断产生新思想、新理念、新技术、新知识的时代。 国内外管理理论的研究表明,决定社会发展竞争优势的是人才和科学技术的优势,而决定人 才、科学技术优势的是创新,所以强调创新已成为现代管理的时代趋势。

2.3 管理创新是深化图书馆改革的内在需求。新世纪是一个蕴育着巨大变革的时代,是一 个从计划经济形态向市场经济形态的转变时期。随着我国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改革朝纵深的 发展,图书馆运行的外部环境已发生并将还要发生巨大的变化。与此相适应,图书馆管理的 内涵要求、发展目标、工作方法和行为方式也随之发生深刻的变化。图书馆原有的一套管理 模式已不能适应新世纪新的运行特点,图书馆要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对传统的管理理 念和方式方法进行扬弃和取舍。通过改革创新,建立起一套崭新的管理运行机制,以适应社 会发展的需要。

3 领导者是图书馆管理创新的主体

管理创新总是不断以新的观念、新的措施和新的方法,使管理系统总体功能不断优化,保持 一种最佳效果的状态。同时也创造条件引导系统环境向有利于管理系统的方向发展。从我国 图书馆目前的情况来看,管理创新的关键是观念的转变,就是要将管理的重点放在对人的能 力的开发、积极性的调动、创造性的激发上。在管理机制上,要使人们总能得到一个正确的 、奋发向上的信号。优秀的图书馆领导者已成为图书馆行业的稀有资源,其作用具有不可交 换性。

3.1 创新意识是图书馆领导者创新的基本素质与先决条件。创新意识是人脑在不断运动变 化着的客观事物刺激下,自觉产生的改变客观事物现状的愿望和意念。领导者,即领先、引 导、组织、协调者。创新意识之所以成为其重要的基本素质,是由21世纪知识经济和信息社 会里,科学技术快速突破的背景下,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与领导者的根本职能和职责决定 的。这一背景要求图书馆领导者必须具有高度的适应性,不仅要适应变化的对象和内容,而 且要适应变化的力度和节奏,要善于敏锐地发现变化的动向,善于果断地捕捉变化的契机, 善于促进本馆工作的变革与更新。这也正是图书馆领导者与一般员工的根本区别之所在。

3.2 讲学习是图书馆领导者创新的内在动力与关键环节。图书馆领导者必须要有深厚的文 化基础与渊博的知识,这不仅是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领导工作的客观要求。实践证明 ,作为创新主体的领导者,其综合素质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到自己个人的形象、个人创造 力的发挥,也直接关系到单位事业的兴衰成败。因此,领导者不仅要大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政 治素质,提高辩证思维和理论思维能力,同时还要大力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要潜下心 来致力于构建符合创新要求的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并伴随着大胆地实践和探索,使理论与 实践,知与行相统一。其次,领导者还要坚持一切从实践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践的 优良学风,增强自己认识客观世界的创新意识和改造主、客观世界的创新能力。

3.3 良好的环境是图书馆领导者创新的外在动力与根本保证。美国现代管理学家H·孔茨对 管理下的定义是:设计和维护一种环境,使身处其间的人们在集体内一道工作,以完成预定 的使命和目标。因此,一个健全的创新环境成为了管理创新能否有效、健康开展的根本保证 。如同阳光、空气和水份之于植物生长一样,管理创新也需要有适宜的环境和营养,需要有 激发人们突破陈规陋习、大胆创新的原动力。切忌对领导者的管理创新一旦出现失误或问题 ,就采取横加指责的态度。而应当允许探索与试验,允许失误和改正错误。真正做到以“三 个有利于"作为衡量一切创新实践正确与否的标准。实践证明,适当的政策扶持、激励、引 导和保护是管理创新的催化剂,具有不可替代的效果。同时,还必须在馆内外营造一种健康 有序、宽松和谐、鼓励创新、支持探索,“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氛围。

2002年第1期(No?1,2002) 傅安平:创新: 迈进新世纪的图书馆管理 3.4 活泼的馆内创新机制是培养未来一代图书馆领导者的催化剂与孵化器。同志指 出:“在出人才的问题上,要鼓励和支持冒险,鼓励和支持当领头雁,鼓励和支持一马当先 。"目前,我国图书馆界的论资排辈现象仍相当普遍,压制了大批年轻的创新骨干人才的脱 颖而出。这就需要图书馆本着珍惜人才、人才为本的原则,选好、培养好、用好、关心好杰 出青年人才的成长,在物质待遇和精神待遇上向创新人才倾斜,使他们真正感受到自身价值 的实现、地位的崇高和责任的重大。党组织还应把培养和造就青年创新人才作为一件大事时 刻放在心上,紧紧抓在手中,在馆内构建一种活泼的创新人才使用和培养机制,不拘一格选 人才。

4 图书馆管理创新应注意的问题

4.1 要有科学求实的态度。实事求是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我党的优良传 统和作风。图书馆管理要想有新的突破和新的创造,工作中就要尊重客观事实,从客观实际 出发,既不能只强调创新而不尊重客观实际或背离客观事实,也不能认为在实事求是基础上 的创新是为了出风头,摆花架子,而应该找到一个上级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外单位的好经 验与本馆实际相结合的最佳工作结合点,找到工作的突破口,在“上情"“下情"市场经济“ 行情"的最佳结合点上创造地形成适宜本馆具体情况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4.1 走群众路线,实行开放式管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图书馆的管理创新应讲科 学、顺民心、重民意,应本着对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负责的精神来作规划,图发 展。要充分发挥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因为群众的实践智慧和经验,是图书 馆领导者创造性开展工作的重要条件。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及时把群众的创造上升到 规律性认识,是领导者开创工作的重要法宝。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最根 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也是领导者增强创新能力进行有效创新的根本途径。实践证明, 图书馆领导者的创新行为只有为广大员工所接受,其创新意识和决策只有化为员工的自觉行 为,才能成为推动图书馆发展的有效动力。

4.3 实行民主化、科学化决策。在知识日益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信息市场竞争日趋 激烈、我国体制转型期各类矛盾纷繁复杂的新世纪,图书馆单靠少数几个领导者的知识、能 力和经验来进行决策极易造成决策上的失误。这就要求图书馆转变决策方式,建立一支由本 馆和外单位优秀人才组成的智囊团,集思广益地听取他们的意见,让他们来代替自己从事大 量事务性、技术性的工作,从而提高创新决策的效率,减少由于思考不周而造成的失误,另 外,管理创新既离不开纵向继承前人的科学成果,也离不开横向借鉴兄弟馆的成功经验。图 书馆领导者应以开放的心态和批判的精神,虚心学习他人的长处,严格按照科学决策的程序 和方法办事,实现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努力达到图书馆管理创新的预期目的。

图书馆管理论文:浅析知识管理在图书馆管理创新中的应用

论文关键词:图书馆知识管理 创新

论文摘要:最近几年来,知识管理研究已开始拓展到图书情报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动向和趋势。不过,在当前知识管理研究热潮中,大部分是介绍和跟踪国外知识管理的理论进展或企业知识管理的,而时知识管理与图书情报学互动的研究很少涉及。因此,我们必须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以促进图书馆学的创新和我国图书情报事业的全面发展。

1图书馆知识管理对图书馆管理模式的创新

根据工作复杂程度和相互依赖程度的高低,图书馆知识管理模式可以分为事务模式、专家模式、集成模式和协作模式。

知识管理的事务模式的最大特点是“知识的规范”,通过核心业务知识的规范化、标准化确保核心业务活动持续稳定地开展。它强调知识的系统化、运作的自动化,或工作常规化、操作程度化、员工行为标准化,不需要太多创造性的员工。这种模式在工作复杂程度和相互依赖程度上都比较低。

知识管理的集成模式着眼于“整体最优”,着重于跨部门的统一协调,通过业务集成的方式促使掌握相关知识的各部门形成统一的运作规则和行动标准,充分发挥共享目标体系和信息反馈体系的作用,使各部门的功能性决策建立在整体运营效率最大化的基础之上。这种模式在相互依赖程度相对高,在工作复杂程度相对低。

知识管理的专家模式注重从“专家”的工作中获取核心业务发展的推动力,发挥“明星效应”,要求图书馆必须采取特别的激励手段吸引具有专门知识的个人,鼓励他们进行价值增值活动,并通过图书馆知识资本的内部运营来培养图书馆内部的业务骨干。这种模式在相互依赖程度相对低,在工作复杂程度相对高。

知识管理的协作模式注重从全局角度来综合各种知识领域,调动各方面的知识储备来解决错综复杂的问题,尤其强调学习型组织“共同超越”理念的挖掘,建立起激励员工们参与知识共享的机制,共同关注个人和集体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模式在工作复杂程度和相互依赖程度上都比较高。

2图书馆知识管理对图书馆管理方法的创新

目标管理、全面质量管理、集成管理是图书馆常用的管理方法,图书馆知识管理将创新这些管理方法。

2.1图书馆知识管理对目标管理的扬弃

目标管理是以重视成果的思想为指导,共同确定一定时期的总目标,通过层层分解目标、自我控制、自我管理手段来达到目标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图书馆目标管理,实际上就是目标管理方法在图书馆中的应用。虽然图书馆目标管理有利于调动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有利于图书馆从分散性管理向系统性管理过渡,从单项管理向综合管理过渡,有利于提高图书馆专业队伍的素质和工作效率,但是在图书馆目标管理实践中,经常遇到两个棘手问题:①难以协调目标间的冲突。虽然在目标管理中,图书馆有一个总目标,但是各部门、小组的具体目标是不同的,有时这些具体目标间存在冲突。有些部门和个人为了更早或更轻松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往往不顾大局,不愿或很少为其他部门多做些贡献,从而对图书馆目标管理起了阻碍作用。②难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与创新精神。尽管图书馆目标管理提倡运用授权理论、自我控制理论、激励理论,发动并鼓励图书馆全体人员参与制定、实施、评价目标的全过程,但在目标管理实施过程中,员工主动地、自觉地为实现目标所作贡献是不够的,他们往往是为完成计划任务而工作,而没有从内心深处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

图书馆知识管理引人人力资本管理理念,以人为本,尊重员工的作用和重视员工本身的发展,强调运用权变管理思想来加强对员工的管理,以柔性管理方式取代目标管理中的硬性管理,使员工的工作热情与创新精神能够得到最大限度地释放;图书馆知识管理通过建立灵活的扁平化知识型组织—知识型团队来弱化等级,注重平等参与,克服了目标管理中存在的上下信息沟通不畅、信息失真甚至阻塞的弊端,也有利于在图书馆内营造一种平等竞争的气氛,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图书馆知识管理还通过营造一种知识共享文化,形成一个能够让知识自由流动的环境,这样就可协调图书馆各部门的工作任务和员工间的关系,使图书馆成为一种学习型组织,从而促进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

2.2图书馆知识管理对全面质量管理的扬弃

图书馆全面质量管理是图书馆为保证和提高信息服务质量,动员图书馆的各个部门和全体员工,综合运用管理技术、专业技术、思想教育、经济手段和科学方法,建立健全服务质量保证体系,对服务的全过程实行有效控制,从而经济地开发、设计、生产和提供用户满意的信息产品与信息服务,做到最适质量、最低消耗、最优生产和最佳服务,最终实现不断提高服务质量的目标。图书馆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必须做到:①对质量的全面承诺;②面向用户;③不断改进操作系统;④协同工作;⑤重视培训;⑥为员工授权和尊重员工;⑦测度绩效;⑧持续改进。然而,一些障碍使全面质量管理难在图书馆实施,这包括心理障碍、术语障碍、承诺上的障碍、过程中的障碍、职业化的障碍和测度工具上的障碍。因此,国外尽管建立了多种图书馆全面质量管理模型,但图书馆全面质量管理实践并未象企业全面质量管理那样得到广泛推广。

Carl Gustav Johannsen认为全面质量管理本质上是一种密集型信息管理。所以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区别也体现在图书馆全面质量管理与图书馆知识管理中。与图书馆全面质量管理相比,图书馆知识管理在管理对象、管理方式和管理技术上都有所拓展。在管理对象上,图书馆全面质量管理往往注重的是编码化的信息、流程和显现知识;而图书馆知识管理不仅关注上述对象,更重视员工隐性知识的管理,努力把员工脑子里的观念、点子转化成可以共享的知识,以提升图书馆的核心竞争能力。在管理方式上,图书馆知识管理可以将信息管理和协同合作紧密结合起来,将个人知识(隐性知识)转化为集体知识(显性知识)并将新的显性知识传递给员工,使这种显性知识再被其他员工吸收,成为指导个人行为的新的隐性知识。在管理技术上,图书馆知识管理深化了对包括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等先进信息技术的运用,充分利用数据仓库、数据挖掘、人工智能技术获取信息中隐含的知识;广泛利用大型数据库技术、新型检索技术、智能、搜索引擎以及网络技术、群件技术来保证知识的存贮、传播和共享。

2.3图书馆知识管理对集成管理的扬弃

图书馆集成管理,是指运用集成的思想和观念指导图书馆的管理实践,实现信息技术、文献信息资源、人员、机构等各种资源要素的全方位优化,增强管理对象的交融度,促进各项要素、功能和优势之间的互补、匹配,从而最终促进整个管理活动的效果和效率的提高。由此看来,图书馆集成管理只不过是实现了对图书馆管理要素的整合与集成,是信息管理的一种高级形式。一方面,图书馆集成管理为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实施奠定了基础,图书馆可以运用集成管理技术与方法来促进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实施;另一方面,图书馆知识管理吸收了集成管理中的“集成”理念,站在更高的层次,即从知识创造、知识共享和知识服务的角度来拓展图书馆集成管理的应用。

图书馆管理论文:知识管理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

论文关键词: 图书馆知识管理 必要性 应用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内涵及其特征,并分析了当前在图书馆管理过程中推行知识管理的必要性,最后从知识管理理念、组织结构、人力资源以及知识管理系统等角度简要论述了知识管理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1 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基本内涵及其特征

1 . 1 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基本内涵。

美国《福布斯》杂志于1998年4月22日发表了一篇题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文章,提出知识管理的概念。文章认为,知识管理不同于信息管理,它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提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知识管理的实施与应用在于建立激励成员参与知识共享的机制,设立知识主管培养组织创新能力和集体创造力。

对于知识管理的定义众说纷纭,主要是因为知识管理是个新兴事物并且本身很复杂,加之人们的研究目的、角度不同,所以对知识管理做出了不同的解释和理解。

从知识管理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角度出发,再综合各位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所谓图书馆中的知识管理是在图书馆内,对所有和产生、获取、处理、存储、交流、传播和应用知识有关的一切活动及其相关规律的管理活动,它既包括图书馆显性知识运营的管理,也包括图书馆隐性知识传播的管理。

1 . 2 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基本特征。

作为管理知识资源并提供相关服务的部门,图书馆所倡导的知识管理与企业或者政府推行的知识管理有着很大的区别,由于其旨在将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与图书馆的工作流程结合起来,图书馆的知识管理有其自身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图书馆的知识管理最大的特征是其具有公益性与共享性。“公民自由平等获取知识、实现全人类知识共享” 是其根本精神追求所在图书馆的知识管理最大优势功能其对知识的导航。图书馆知识管理过程中通过对社会公共知识进行整理、编序、分类,使其有序化,有利于对知识的集合。

图书馆知识管理侧重显示知识的管理,其管理的基础是文献及数据库等编码形式存在的客观知识。同时,图书馆员工、图书馆用户、供应者等所拥有的知识以及长期管理实践中所积累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等为其管理提供了前提。

2 知识管理在图书馆管理中应用的必要性

2 . 1 图书馆知识管理符合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以知识为核心资源核心动力的新社会经济时代。这意味着知识将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主要资源之一,同时人们的观念也不再停留于对劳动力、资本和自然资源的合理配置上,开始逐渐重视对新资源---知识与信息的收集、获取、整理、利用及创新,更加依赖解决快速收集处理海量信息知识的信息技术。为满足整个社会对信息需要的日益增加,作为国家知识基础设施重要组成部分的图书馆应以全新的视觉审视和研究知识管理理论及应用方法,认清新形势新趋势,及时转变自身管理方式,有效运用知识管理相关原理方法,强化其知识传播功能、服务功能和教育功能,并用知识来提高整个图书馆、特定的组织以及员工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优化知识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合理组合,使之适应知识经济和创新时代的要求。

2 . 2 图书馆知识管理符合其自身发展的需要。

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高校图书馆的外部环境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传统管理模式所产生的隐患也日益突出。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的大背景下,图书馆管理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方式存在着种种的误区和难题。比如传统的图书馆管理的重心依旧停留在提供纸质馆藏资源,而对如何运用互联网上的免费信息资源更是缺乏研究。又如目前图书馆的管理偏重于经验管理,缺乏完善科学的管理方式和手段。知识管理在图书馆管理过程中的应用能够克服传统图书馆管理中存在的种种困境,创新其管理理念,转变其管理方式,以符合知识经济时代大背景下图书馆管理更好服务公众、创新知识资源的多种需求。

3 知识管理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主要目的在于不断加强图书馆员工之间的知识交流,提高员工的创新意识与学习能力,使知识最有效地应用于图书馆的业务活动,激发馆员的学习热情与学习能力,使其与获取知识和创新之间形成良性循环。因此,知识管理的主要实现思路在于传统理念的转变、组织结构、人力资源制度的合理设计,再加上现代化的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从而建立一种交流、灵活、创新和学习的新型组织体系。

3 . 1 转变传统管理理念, 形成知识管理的思考方式。

知识管理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首先表现在在图书馆管理过程中自觉运用知识管理的思想、理念来指导日常管理工作。图书馆的知识管理的核心思想在于无论对显性知识还是隐性知识,最终都要实现以服务为中心实现知识的价值。因此,在图书馆管理过程中推行知识管理就必须首先理清思路,走出传统图书馆的管理误区,形成知识管理的思考方式,提高文献资源的利用率,为读者提供主动的、高层次的服务以及独特的信息产品,以满足全社会对全方位的、综合的知识信息需求,提供以人为本的知识服务。

3 . 2 改革图书馆传统组织结构, 构建学习型组织。

传统的图书馆组织结构具有严格的等级制度,信息的传递十分缓慢,员工之间交流十分有限,这导致了传统的图书馆组织结构缺乏活力、创造力,已经无法很好的适应当前瞬息万变不确定的时代环境。推行图书馆知识管理要求其组织结构必须从传统的等级模式向扁平的网络模式转变,简化信息的传送机制,以实现有效地知识共享。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组织结构模式的改革本质是通过实施知识管理,使图书馆构建起学习型组织,通过不间断的“ 终身学习”而始终保持活力。

3 . 3 建立知识管理系统, 实现知识的有效共享。

立足于知识管理的共享性,图书馆可以通过建立知识管理系统,积累和保存信息和知识资产,加快内部信息和知识的流通,实现组织内部知识的有效共享。知识管理系统是实现知识管理的工具,是一个有助于知识收集、组织和传播的管理技术的集合,是使知识可以脱离个体而具备专家性、综合性、完备性和系统性的软件系统。

知识管理系统还可以通过知识对人产生作用,达到对人的管理,为图书馆员工提供创新条件和创新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馆员工的知识潜力,从而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图书馆知识系统最主要的特征是“以人为本”,其目的就是寻求信息处理能力与人的知识创新能力的最佳组合,在整个管理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实现知识共享,以便达到将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最恰当的人。

3 . 4 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实现以人为本。

传统的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缺乏必要的人员流动机制、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这导致了不仅员工缺乏必要的创新意识和学习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导致整个组织毫无活力,图书馆服务质量不尽人意,文献资源的利用率也有待提高。知识管理的最本质特征是“以人为本”,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主体是人,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是顺利推行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前提。

图书馆管理论文:浅谈情感管理在图书馆管理中的运用

论文关键词:情感管理;图书馆管理

论文摘要: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日益增多、信息竞争环境错综复杂的今天,单靠管理者个人的智慧已无法保证图书馆决策的成功和管理的有效,要在信息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依靠集体智慧和团队精神。塑造团队精神,既需要硬性的制度管理,更需要软性的情感管理。如果说制度管理是为图书馆的日常运行提供“游戏规则”,那么情感管理则是为图书馆活力绽放提供了“催化剂”。

制度管理,主要指文件化、数量化的各项制度,包括工作流程、操作规范以及流通、阅览、人力资源等方面的管理制度等。制定这些制度的目的,主要是保障日常管理服务工作的规范性和内部竞争环境的公平性。

情感管理,主要指把图书馆员视做大家庭中的一员,对馆员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差异化的需求给予人性的呵护和关心,提高馆员的工作满意度和对工作团队乃至整个图书馆的认同感。

“变是惟一的不变”是我们所处的这个信息时代的特征。在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大幅跃进、图书馆使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日益增多、信息竞争环境错综复杂的今天,单靠管理者个人的智慧已无法保证图书馆决策的成功和管理的有效,要在信息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依靠集体智慧和团队精神。

塑造团队精神,我们的图书馆既需要硬性的制度管理,更需要软性的情感管理。如果说制度管理是为图书馆的日常运行提供“游戏规则”,那么情感管理则是为图书馆活力绽放提供了“催化剂”。

一、“图书馆宪法”与情感管理的“呵护”

制度管理具有权威性,一经通过和颁布,就成了对图书馆内部馆员具有硬性约束力的“图书馆宪法”,轻易不会变更;情感管理则属于软性管理,图书馆各层管理者通过对下属馆员情感变化的细微体察,对馆员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差异化的发展需求给予人性化的呵护和关心,营造一个齐心协力、共求发展的和谐工作环境。

制度管理与情感管理的关系应该是互相补充而不是相互排斥的,它们如同图书馆管理的两只手,相辅相成。其中制度管理是前提和基础,情感管理的运用必须在制度规范的框架内,以不侵犯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为前提;而制度的制定,也必须充分考虑图书馆中“人性化”的因素,应当从馆员个体权益与图书馆整体权益两者的角度来设计。在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中,制度管理与情感管理的运用应该体现在不同层次上,制度管理主要用来约束和规范馆员日常的工作行为;情感管理主要用来体现图书馆的人文关怀、激发工作团队的活力,促进制度更好地发挥作用。

二、情感管理应与制度轻度纠缠

情感管理不是江湖文化、哥们意气,更不是家长里短。因此,情感管理必须建立在维护制度尊严、有助于图书馆绩效提高的基础上。从另一个角度说,情感管理也需要制度化。

(一)职业是一种境界

目标是馆员个人追求的一种价值境界,它表现为个人的理想和愿望。如果图书馆能够引导馆员的个人目标同图书馆发展的方向一致进行,馆员在实现自我目标的同时,也促进了图书馆整体目标的实现,这是,馆员就会产生积极的工作情绪,反之,就会带来不好的工作状态。因此,根据不同岗位、不同专业、不同个人,设立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目标,同时在图书馆内部建立起结构合理的多通道职业发展体系,是馆员能够明确短期的工作目标,建立起长期的发展预期,将有利于馆员个人发展目标与图书馆发展目标的统一,更有利于激发馆员积极的工作情绪。

(二)各级管理者不要吝啬自己的耳朵

从根本上来说,工作中产生的很多情感管理问题是由于缺乏对馆员的基本尊重、对馆员的存在视而不见所引发的。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每个人都有生理、安全、社会、尊重、自我实现五个层次的需求,受到尊重属于较高层次的需求,对于管理知识的图书馆馆员而言更是如此。建立馆员参与机制,让馆员参与管理、贡献智慧,是尊重馆员的根本体现。支持这一机制运行的具体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上下级定期的双向沟通、与图书馆高级管理者的恳谈会、图书馆各相关部门程序化的互访、馆长信箱、馆员投诉热线、在内部刊物或板报上开辟的相关专栏与论坛等。要使这一机制真正发挥作用,一方面要将各种具体形式统筹安排、合理搭配,并设专人负责,以确保沟通渠道的便捷性与畅通性;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是管理层要认真、谦逊地倾听,及时提供反馈。只有当馆员能够直言不讳、畅所欲言,并且确信自己的建议或意见真正会产生效果时,才会将时间与精力投入其中。而且,图书馆可以设立专项的管理参与奖、最佳建议奖等,对图书馆发展与建设有价值的建议或意见提供一定的奖励,激励馆员参与管理与创新的行为。这些建议或意见可以涉及图书馆宏观管理方面的,也可以是具体技术工作细节的改进方法或节约办法。

(三)起到“保姆”与“情感日志”的双保险作用

情感管理要求每一个基层管理者,既能够承担好“保姆”的职能,为馆员提供必要的工作支持,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又能够担负起“母亲”的职能,通过日常工作接触中的情感关心与关注,及时排解影响工作的不良情绪,从而使馆员能够始终充满激情地投入工作。因此,情感管理实际上必须从细微入手、从日常做起。对于一些情商要求较高的岗位,如财务管理、安全检查等,应建立馆员情感管理日志,用简明的形式,记载馆员每天的情绪状态,对情绪过于兴奋或忧郁的馆员应予以特别关注,及时消除由于情绪反常给工作带来的不利影响。

(四)与“非正式”沟通联姻

行为科学的研究表明,人们之间亲密无间的融洽关系的建立,往往不是在正式的工作交往中,而是在工作时间之外的一些非正式的交往中。如果图书馆不仅仅只是为馆员提供工作联系的渠道,还能够搭建形成社会关系纽带的平台,将有助于馆员之间情感的交流、增强彼此的相互信任,反过来促进工作中的协作,起到间接提高工作绩效的作用。因此,图书馆应鼓励具有相同或相近专业背景、技术专长、兴趣爱好的馆员组织的发展。

(五)家庭不只在8小时以外

图书馆在制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工作时间以外的情感影响因素。传统的图书馆管理,主要局限于馆员在图书馆工作时间内的行为管理,但是这种管理的局限性在于没有认识到馆员不仅是一个“工作人”,还是一个“社会人”,八小时之外的情感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着的工作情绪与工作状态。

三、图书馆各级领导是海水也是火焰

哈佛商学院教授利文斯顿的一项研究表明,在人员管理方面没有什么秘诀,上级对下属的热情和兴趣是管理成功的主要因素;沮丧、低期望值以及缺乏高级管理人员参与的管理,往往会使馆员的自尊心受到挫伤。尽管公平合理的报酬和个人发展机会是每个馆员都重视的,但馆员和上级关系的好坏常常影响馆员工作积极性的发挥。

因此,情感管理的有效与否,与各级管理者有着直接乃至决定性的关系。作为图书馆的管理者,应当好教练角色,善于给群体中每个人机会,委以重任并做好协调工作,这会使馆员在自我实现,完成任务的成就感方面得到满足和情绪的升华;作为图书馆,除了应建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加强图书馆文化建设以外,应加强对图书馆管理者情感管理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只有首先提高管理者的情与情感管理的技能,才能有效发挥情感管理的作用,充分激发图书馆的活力。

图书馆管理论文:浅谈信息时代下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论文摘要:信息时代下高校图书馆的功能得到了扩展。从高校图书馆基本特征、新时代下高校图书馆新特征、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创新三个方面论述了信息时代下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的创新。通过信息时代下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提升高校图书馆在高校教学科研方面的服务功能,使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模式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需求,建立信息时代下高校图书馆管理新模式,从而提高高校教学科研水平。

论文关键词:高校图书馆;信息时代;管理模式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图书馆作为文献储存、管理和传播的载体机构,对高校教学与科研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信息时代下现代技术的发展,如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在图书馆管理中的运用,极大地促进了图书情报行业的发展,同时对图书馆传统的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高校图书馆必须加强信息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的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一、高校图书馆的基本特征

1.文化特征

高校图书馆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结合。高校图书馆不仅是人类文明和信息知识的载体,更是体现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历程。图书馆文化是集人类之大成者,是人类不断探索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结晶,也是传播文明的重要场所。

2.学科特征

高校图书馆建设始终是围绕高校学科建设服务的,也是图书馆为适应新的信息环境的需要。学科研究和学科发展始终是高校提升质量和迅速发展的主题。因此,在图书馆建设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科研究和学科建设需要,按照学科专业建设和文献工作流程,组织存储和编辑文献科技信息,使文献获取、检索、传递信息化,从而使高校图书馆的文献信息学科化,优化文献服务职能。在图书馆数据库建设过程中,需按照学科专业需求对文献信息进行科学编辑,整理成信息化的文献信息图书馆,开发学科专业数据库,建立学科种类系统化学科数据库体系。优先建设学科专业相关文献和重点建设学科文献数据库,通过学科专业文献数据库建设,促进各个学科教学科研快速发展,充分有效地利用图书馆的文献库资源,提高图书使用效率。

3.教育特征

高校图书馆的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教育功能。高校图书馆是学校教育的第二课堂。因此,根据学校学科建设和学生知识传授的需要进行专业知识教育是高校图书馆的基本要求。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与高校图书馆在教学、科研工作方面的作用是分不开的。因此,高校图书馆建设需要适应高校专业教育教学、科研需求,以及专业课的课堂教学和教学实践需要,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

4.信息特征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科学知识体系日趋庞大,而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人的一生不可能对所有的知识加以获猎,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和各自学习的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知识方向和学习导向,从而不断丰富发展某个领域的知识体系。因此,如何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寻找知识方向,捕捉和有效利用原来的文化信息,是高校图书馆需要为读者提供的基本服务。因此,高校图书馆加强文献知识的信息化管理是有效提高图书馆功能的重要手段。

5.数字特征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以及网络化技术快速发展,信息传播和信息容量井喷式发展,高校图书馆面临技术和管理的巨大挑战和机遇。各种知识不在局限于纸本文献,多媒体和光盘管理成为高校图书馆的重要途径。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特征明显显现,从而使信息资源海量化、动态化,提高了信息资源的共享性。

二、信息时代下高校图书馆的新特征

信息时代下高校图书馆借助于现代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手段建立的文献信息平台,是文献与信息交流、传播的媒介和工具。因此,信息时代下,为有效利用和提高图书馆的功能,必须充分运用现代先进科技手段,建立信息化、网络化的现代高校图书馆。

1.文献获取信息化

信息时代下高校图书馆借助计算机技术,采用文献数据库和光盘管理系统,使大量文献存储在很小的文献数据库和光盘管理系统中,从而可实现大量信息查询的电子图书馆,为读者提供大量文献信息资源和信息查询,加快了文献信息和科学知识的传播,使读者能够有效的进行相关文献信息获取,并可以对相关信息进行整合梳理,有效的提高了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交流服务。

2.文献载体多元化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文献信息发展迅速,传统的纸质文献载体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文献信息存储的需求。随着计算机技术及相关存储技术的进步,光盘管理系统和硬盘存储系统,以及数据库空间的发展,电子出版物大幅度增长,文献载体多元化使现代文献信息的存储海量化,压缩了存储空间,提高了文献信息的可利用率。

3.网络共享化

传统的高校图书馆功能服务模式只是简单的借阅图书资料,并提供借阅场所,功能单一、效率低下、死板,难以有效发挥图书馆的真正作用。随着文献传播速度加快,读者对图书馆文献信息需求膨胀,因此,图书信息网络化建设可以使众多的文献信息进行加工编辑,便于图书的分类管理,并借助多媒体技术和光盘管理系统,使图书馆文献管理达到自动化共享服务,快速便捷地提供多种图书馆馆藏文献电子信息资源网络化服务,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效率,为读者提供优质文献查找服务功能。

三、信息时代下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模式创新

高校图书馆是国家精神文化和科技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高校科研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基地。因此,用科学发展观去探索图书馆管理模式,积极推进高校图书馆快速健康发展,适应信息时代下高校教学与科研对高校图书馆的新要求,是提高高校图书馆效率和服务质量的重要举措。为应对高校图书馆在信息时代下管理模式的新要求,着重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对管理模式进行创新。

1.管理模式观念改革

传统的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是以收藏纸张为载体的文献信息,主要围绕纸张文献的借阅服务,图书管理与服务功能单一,服务方法简单。并且图书馆是以藏书为主要目的,图书馆建设与管理的重点是更好地保证藏书、管理藏书,存在重藏轻用、重管轻用的思想,往往把读者放在次要位置。这种单一的图书馆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信息时代下的高校图书馆管理的新要求。因此,需要革新落后的管理模式观念,并依据信息化发展需求采取多样化的管理模式,实现图书管理模式创新和规范化管理。

2.突破传统的图书管理服务模式

高校图书馆是服务于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文献资料的有效性对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教师在文献检索与阅读过程中,通过筛选甄别,科学思考,挖掘信息资源,寻找教学科研的新思路,从而在反反复复的科学思考、论证、演算过程中,提炼科学问题和解决方法。大学生的自我学习也离不开文献信息资源的学习。因此,如何有效地为师生提供需要的文献资料,帮助师生科学有效的查阅文献,是信息时代下高校图书馆管理需要积极思考的问题。因此,图书馆需要采用多种方式向师生推广介绍文献检索知识和检索方法,开设文献检索课程,帮助师生掌握文献检索系统方法,提高文献检索效率,加强文献检索和使用的服务工作,真正突破传统的被动服务模式。

3.信息一体化管理模式创新

信息时代下,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广泛利用,社会对图书馆文献管理和服务模式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图书馆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因此,需要加强信息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从图书馆文献组织结构的变革到图书管理制度变革,需要全新地思考应对信息环境下图书文献管理的新模式。文献信息更新很快,人类在知识创新和探索的过程中,需要更好、更新的文献信息服务,图书管理员需要改变管理理念,创新管理系统与服务模式,增强文献管理的创新意识与知识技能,提高知识与能力素质,需加强对图书管理员的培训,使之熟悉图书文献的加工编辑、检索查询等服务功能。并采用相应的激励措施激发管理员的创新服务意识和服务思想。使文献体系、人力资源体系、科学技术体系之间形成有效的一体化管理模式。使知识素质与能力素质融合,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的能动性,加快文献信息交流与传播的速度。伴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图书馆管理模式也在不断发展变化。需针对图书馆所有文献信息、知识、智力资源进行一体化科学管理系统模式创新,使文献知识更新和服务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需求。

四、结束语

信息时代下,人们对知识的渴望成为人类科学文明进步的动力源泉。高校图书馆,能够满足学生对知识、信息不断增长的需求,是人类知识生产、传播、利用的重要手段,体现出越来越大的社会价值和精神价值。因此,信息时代下,图书馆要不断创新管理模式,才能适应现代人对知识获取的需求,实现知识信息资源的传播,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科学知识的创新。

图书馆管理论文:新公共管理理论与图书馆管理

摘 要:文章在阐释新公共管理理论核心思想的基础上,分析了它在图书馆管理中应用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从图书馆社会角色定位、职能划分、营销策划、绩效评估和人力资源建设五个方面探讨了其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同时也分析了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局限性和应用于图书馆管理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理论 图书馆管理 应用研究

新公共管理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解决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环境下所面临的传统公共行政的弊端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其最早发端于英国,并迅速扩展到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西方各国,成为目前各国行政革新的主导思潮之一。20世纪90年代中期,新公共管理开始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1996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奥斯本和盖布勒(david osborne and ted gaebler)的《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reinventing government: how the entrepreneurial spirit is transforming the public sector) 一书把新公共管理的标志性理论引入中国。[1 ]这一新兴的管理理论对正处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我国公共部门的管理革新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图书馆作为一个公益性的社会文化机构和公共知识管理部门,借鉴新公共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对促进自身的管理创新,无疑也具有重要意义。

1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核心思想

新公共管理一词最早出现于1990年,由胡德(christopher hood)提出。[2 ]自其使用以来,学术界一直众说纷纭,迄今为止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2007年,陈天祥将新公共管理的基本精神概括为:提倡政府政策职能与管理职能的分离,政府着重制定公共政策,在此基础上引入竞争机制,实现公共物品供给的多元化,并借鉴私人企业的一些管理方法,从而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和效果。[3 ]2008年,王定云、王世雄在总结诸学者观点的基础上,将新公共管理的基本主张概括为:将政府治理与市场机制相结合,把私人企业的各种管理方式引入公共部门,依靠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通过组织与管理的重新调整来增强政府的活力,提升公共服务的品质,实现政府治理的效率与效能。[4 ]

从以上的观点可以看出,新公共管理在理论上虽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知,但就其核心思想而言,主要体现在:

1.1 重塑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对政府职能进行再定位

在信息经济时代和全球化的影响下,新公共管理反对大政府角色,提倡精简而有效的服务型政府。政府从干预市场的角色中退出,让渡政府管理权限,调整其职能活动范围,提倡政府政策职能和管理职能的分离,将“掌舵(政策的制定)”和“划桨(服务的提供)”分开。政府应将“掌舵”作为其中心职能,通过建立准自治或半自治的执行机构来承担“划桨”的职能。[5]

1.2 主张适度的分权与授权,实现管理权威与管理职能的有效结合

传统科层制组织机构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集权式的体制,这种由上而下的管理模式使得一线的管理机构和人员缺乏自主活动的权利,难以很好地应对环境的变化和顾客需求的改变,造成管理权威和管理职能的严重脱节。新公共管理倡导适度的分权与授权,赋予管理者有效的管理权威,同时又将管理者从繁文缛节中解放出来,在财政、人事、采购和审计等方面解除不必要的规制和控制,[6 ]以便更好的提升政府的管理效率与效能。

1.3 以市场为导向引入竞争机制,强调经济价值的优先性

新公共管理以经济学为其重要的理论基础,在政府工作中引入经济价值的理念,强调经济、效率和效能。要求政府改变传统服务模式,置身于市场环境下,引入竞争机制,实现公共物品供给的多元化。同时,通过竞争来提升效率,实现精简机构和裁减人员的目的,节约政府开支,降低服务成本。[7 ]经济学的理论基石使得新公共管理理论指导下的政府改革更多地面向市场,以竞争来发现政府机构和人员的冗余,改革政府,在机构和人员配置上实现最优的性价比。

1.4 借鉴私营企业管理方法,大规模应用企业管理的哲学与技术

新公共管理者认为私营部门的管理理念和技术优于公共部门,并可用于公共部门,[8 ]认为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没有本质的差别,向公共部门移植私营部门的管理方法和技术,如目标管理、全面质量管理、绩效评估、战略管理等,可以更好地提升公共服务的效率,降低服务成本,进而提升政府工作绩效。同时,新公共管理强调要应用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构建电子化政府,实施电子政务,完善行政管理的信息系统,缩短信息传递渠道,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9 ]进而提升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

1.5 强调顾客和结果导向,提升管理工作的效率与效能

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中,政府往往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面对公众。公众没有选择政府服务的权利,政府工作人员也不需要对其行为所产生的实际效果负责,从而使公务人员缺乏对顾客负责的行政文化。新公共管理主张政府对待公民要像企业对待顾客一样,以满足顾客的需求为重要的价值取向,通过顾客驱动来实现多样化的社会需求并促进政府服务质量的提高。[10 ] 同时,新公共管理者认为,政府部门的不良绩效不是因为公共管理者缺乏管理能力和不履行工作职责,而是因为传统公共行政易导致公共机构的僵化和低效。他们主张放松严格的行政规则、实行严格的绩效评估,以目标对管理施以控制,确定组织和个人的具体目标,其强调的是结果而不是过程,强调的是业绩而非程序,强调的是产出、成本和效果而不是单纯的投入,从而带来更高的雇员士气,更好的灵活性和更高的创新精神,实现政府工作效率的提高和良好的业绩。

2 新公共管理理论与图书馆管理

图书馆作为一个公共知识管理部门,其管理活动必然受到各种管理理论的影响。在知识经济时代,竞争存在于社会活动的各个部门,图书馆不再因其公益性、服务性而超脱于市场竞争之外,它必须参与到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才能更好的实现其社会价值。

2.1 新公共管理理论与图书馆管理改革的契合度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核心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契合了图书馆管理改革的需要,使得新公共管理理论具有了被引入图书馆管理的可能。

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政府职能的定位,启示图书馆应该调整管理理念,重新设定自身在社会活动中的地位,把握自身的社会角色,实现其职能的革新;新公共管理主张适当的分权与授权,要求图书馆构建扁平化与分散化的组织结构模式,调和管理权威与管理职能之间的矛盾;新公共管理倡导市场导向和经济价值的优先性,要求图书馆融入社会竞争中,更好地实现图书馆营销,提升图书馆管理价值;新公共管理大规模应用现代企业管理的方法和技术,要求图书馆管理加强现代化建设,更好地构建图书馆资源体系,建立更为完善的图书馆系统;新公共管理强调顾客和结果导向,要求图书馆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以用户的需求为最终目标,为用户提供更好的图书馆产品和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需求。

2.2 新公共管理理论引入图书馆管理的意义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日趋多元化。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出许多信息服务机构和组织,它们正以快捷、优质、全面的服务吸引着原本属于图书馆的用户群。用户在很多情况下通过网络就可以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而无需依赖图书馆。在这种情况下,图书馆作为非盈利性机构也不得不参与到激烈的信息市场竞争中来。在这种社会现实下,图书馆必须转变以往的管理理念,重新规划其管理职能,调整管理方法,提升管理效能。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核心思想对促进图书馆管理的革新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它使图书馆能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竞争形势,提升图书馆的社会地位,实现其社会价值。

3 新公共管理理论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

新公共管理作为一种管理创新理论,对图书馆管理在转变图书馆管理理念、定位图书馆管理职能、调整图书馆管理方法、提升图书馆管理效能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3.1 定位图书馆的社会角色,提升图书馆公共影响力

图书馆作为公益性社会机构,其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变化息息相关。计算机与网络的普及所带来的信息环境的变化,知识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兴起带来的社会需求环境的变化,促使图书馆管理的理念、模式、方式、手段都在发生着变化。

新公共管理理论要求重塑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积极探求政府在社会发展变化下的角色转变,这种思想观念运用到当前图书馆所面临的社会现实下,要求图书馆转变管理理念,清楚的认知自身所处的社会地位,重新定位图书馆的社会角色。图书馆必须明白自己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服务机构,而只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面对信息市场的激烈竞争,图书馆如何巩固并扩大自己的“地盘”,保持并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是必须面对的社会现实。就国内情况而言,当前社会大众对图书馆的认可程度并不高。据笔者2009年对武汉大学图书馆用户使用情况的调查发现:google、baidu等搜索引擎成为用户获取信息资源的主要渠道,高达90%的用户在产生信息需求以后,首先通过搜索引擎而不是图书馆来满足自身的资源需求。图书馆在信息系统的竞争中已处于一定的劣势。在这种社会现实下,图书馆必须转变传统的管理理念,调整社会定位,进一步提升公众影响力和社会竞争力。

3.2 协调分权与控制,优化图书馆组织与结构

现代图书馆管理活动的复杂多样,对不同管理问题的决策需要由专门的结构来进行。[12 ]新公共管理提倡适当的分权与授权,更多的强调下层管理机构和人员的权限,要求确保下层管理机构和人员能够根据现实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服务策略,保障管理的灵活性与变通性。图书馆传统金字塔型的组织结构,更多的强调集权,缺乏灵活性,组织内信息沟通也不顺畅。上层通过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控制下层的职能作用,管理权威的过分凸显使得管理职能很难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随着图书馆管理活动的变化,适当的分权就显得尤为重要。另外,新公共管理在强调分权的同时并没有完全否定集权。在图书馆管理工作中,

集权是为了保障对决策的调整,使决策专门化并对决策承担明确的责任,从而保证图书馆决策的合理化。[13 ]上层管理者也必须保证控制,维护管理权威,督促管理职能的发挥。

目前,图书馆寻求变革传统金字塔型的组织结构,更多的发展扁平化和矩阵式的组织结构,是为了更好地协调分权与控制,保障管理权威,发挥管理职能,进一步探索以用户需求、流程为导向,进行图书馆组织再造,优化图书馆组织结构。

3.3 加强图书馆营销,提升图书馆社会竞争力

受新公共管理理论市场导向的影响,图书馆管理不能仅仅局限于对组织内部进行管理,而必须将眼界拓宽至社会大背景下,积极地进行图书馆营销,推送图书馆服务,提升图书馆社会竞争力。

图书馆作为国家兴办的全额财政拨款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在计划经济下并没有感受到市场优胜劣汰的激烈竞争,一般都缺乏危机感和忧患意识,从而导致图书馆缺乏积极的进取性。[14 ]而在市场经济时代,图书馆虽然仍然是公益性社会机构,但同时也是信息市场的主体之一,如果不能在信息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就有被边缘化或被取代的危险。因此,图书馆不能自我封闭,而必须在管理上进行战略调整,实施图书馆营销战略,提升图书馆的公众影响力,树立图书馆良好社会形象,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3.4 加强目标管理与全面质量管理,完善图书馆绩效评估标准

新公共管理理论将私营企业的管理方法和技术移植到公共部门之中,采用诸如目标管理、全面质量管理等手段,提升工作效率和效能。在知识经济时代,效率优先性的价值观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得以凸显,图书馆作为社会部门,也必然受到这种价值观的影响,管理工作必须注重强调效率在部门工作中的重要性。

随着图书馆工作的不断细化,管理工作在总体把握的同时还要考虑各个部门、各个阶段的不同目标设定。图书馆适当的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岗位责任制,通过竞争上岗、内部奖惩等措施,保障图书馆工作的有效开展。要以最大限度满足用户需求为目标,制定相对完善的绩效评估标准,更好的考核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提升图书馆工作的效率和效能。

3.5 加强人力资源建设,构建图书馆管理文化

人力资源是当前社会竞争的重要条件,新公共管理要求在政府管理中加强下层管理机构与人员的管理权限,从一定侧面反映了对人才的要求。图书馆作为一个公益性服务机构,必须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建立多序列、多层次、多要素的动态人才结构,以更好地组织图书馆资源,服务图书馆用户。在新公共管理理论提倡的顾客和结果导向观念的指导下,立足于用户需求,优化图书馆产品,更好地实现图书馆最大限度满足用户需求的服务目标。

新公共管理在不同国家施行的模式存在差异,其实施必须与具体的国情相结合。因此,图书馆应用新公共管理理论也要考虑各馆之间的差异,适当地摒弃其中不适合自身的发展理念,形成各具特色的图书馆管理文化。

4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局限性及在图书馆管理应用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新公共管理虽然对西方国家的行政改革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它的局限性也在实际工作中凸显出来,特别是其对经济学和管理学思想的过分强调、依赖甚至搬用,受到了较多的质疑。[15 ]图书馆管理在借鉴新公共管理理论核心思想的同时,也必须看到其局限性所在,不盲目推崇。

4.1 理论基础的局限性

著名公共管理学专家,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教授欧文·e.休斯认为,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来源于经济学理论和管理学理论。这两大理论并非完善,也有其内在的、明显的局限性,在图书馆管理中运用这一理论,必须看到其局限性并加以调整,不可盲目施行。

4.1.1经济学理论局限

经济学理论运用到公共部门中具有内在的缺陷。休斯认为学者们对新公共管理经济学基础的批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种批评认为经济学是一种有缺陷的社会科学,而它在政府中的运用也是有缺陷的。第二种批评认为,作为经济体系和私营部门的基础,经济学是具有一些效用的,但是它在政府中的运用则完全是一种拙劣的构想。”[16 ] 特别是在人性认识上的偏颇,新公共管理全面接受经济学关于人是自利的理性“经济人”假设,忽视文化因素对人性的规制和人性的复杂性以及人的需求的多样性,过分强调经济价值的优先性,过分强调对效率和工具理性的追求,[17 ]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公平、正义的价值。图书馆作为一种社会公益性机构组织,其传统的价值标准与新公共管理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是相悖的,这是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局限性之一。

4.1.2管理学理论局限

新公共管理的一个主要假设在于:公共部门管理和私人部门管理之间不存在实质性的差异,而存在一种跨越公私情景的一般管理。[18 ] 事实上,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管理之间虽然存在一定的共通性,但二者毕竟归属于不同的组织类型,存在事实上的差异。如公共部门在管理目标上难以清晰界定、对工作结果难以进行有效的评估和测量、决策往往具有强制性等。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假设否定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的差异,为其局限性埋下了伏笔。图书馆作为公共组织管理部门,不能忽视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假设前提,在借鉴过程中必须注意度的把握和量的规制。

4.2 新公共管理理论在图书馆管理中应用需注意的问题

新公共管理理论因其固有的局限性,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在运用其相关思想进行管理革新时,要注意度的把握。

4.2.1 组织结构上的协调与控制问题

新公共管理形成的是一种扁平化与分散化的组织结构形式,在各国政府的改革实践中不同程度的存在机制裂化或碎片化的困境,而机制裂化的一个最直接的产物就是“政府空心化”(或“职能悬浮”与“权力碎片化”),即由于新公共管理的过度分权和市场化改革导致执行机构和横向部门的大量涌现而产生的沟通不畅、协调不力的状况。[19 ] 图书馆在改革以往金字塔型的组织结构时,采用了新公共管理的分权理念,强调下层管理机构和人员能动性的发挥。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图书馆管理中,必须合理处理分权与控制之间的关系,优化组织结构、保障图书馆控制、协调部门间的沟通,避免产生新公共管理理论在政府改革中出现的机制裂化问题。

4.2.2 人性认识的偏颇和伦理道德的偏差

新公共管理以经济学为其理论基础之一,过分强调经济价值观,忽视了公平与正义。对效率和工具理性的过分追求,使公共行政无力反省其根本价值和目的,将其变为执行与管理的工具不但无力担负捍卫民主政治价值的责任,也无法实现提升公民道德水准的使命。[20 ]同时,由于新公共管理弱化了传统行政的道德约束,产生了一定的伦理道德问题。图书馆作为一个公益性组织机构,首先强调的是社会公益价值。图书馆管理中如果过分推崇新公共管理的经济价值观,必然与图书馆服务目的相悖,难以更好地实现图书馆工作目标。

5 结语

新公共管理理论以其新的理念和方法为图书馆管理活动的变革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图书馆应该积极参考、吸收新的管理理念,来完善自身的管理活动,进而更好地促进图书馆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提升图书馆服务质量和效率,更好地实现图书馆的服务目标。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任何理论都不可能是绝对完善和毫无缺陷的,新公共管理理论在其合理性的基础上,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图书馆管理对其的借鉴和参考,必须考虑到自身的具体情况,不可盲目照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