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新经济政策措施模板(10篇)

时间:2022-09-17 22:30:11

新经济政策措施

新经济政策措施例1

第一,抓好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审计,是保障中央政令畅通的需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根本上要靠奋斗、靠发展、靠各级政府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政策措施和社会各方面的努力。以汉台为例,总体上,各部门、单位能够贯彻落实中央部署,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但有些制度还不够完善,个别部门、单位在落实的方式、内容、措施以及落实程度和力度上还有待改进的地方。通过审计部门跟踪审计,揭示典型问题,推动落实责任,力求打通政策措施落实“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打破“中硬阻”,确保政令畅通。

第二,抓好政策措施落实审计,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及时、可靠的依据。政策措施落实情况信息既是政府制定宏观政策的依据,又是评判宏观政策效果的基础。审计以事实为依据,客观公正地反映社会经济生活信息的真实情况,实事求是地反映事物发展的全貌,揭示被审计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同时,审计机关是国家经济监督部门,通过其行为促进其他社会主体有效利用国家和社会资源,防范风险,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形成良好的经济秩序,从而为政府政策调控和完善提供准确决策依据。

第三,抓好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审计,是充分发挥各项政策措施的作用,促进经济平稳健康运行的需要。目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依然错综复杂,从该区经济数据看,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内,但下行压力仍不容忽视。工业经济增长乏力,特别是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速持续放缓,在这种情况下,经济下行容易使风险积聚。政策落实情况审计可以通过对财政资金流向的监督,及时发现哪些执行政策的行为偏离了宏观调控方向,依法通过审计处理程序要求被审计单位纠正偏离宏观调控的行为,来保证政策措施的执行。

二、准确把握政策措施落实审计的重点,是开展好此项工作的关键

第一,重大建设项目推进。汉台区经济体量大,市区重点建设项目多,投资规模较大。要把市、区重大建设项目推进和资金管理使用情况作为稳增长政策落实跟踪审计的重点内容和抓手,加强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棚户区改造、生态环保、农林水利、交通运输、卫生养老、现代物流、新兴产业等进行全过程跟踪审计,关注制约项目如期推进的资金筹措、引入社会资本筹资融资、用地拆迁、规划审批等关键性问题,关注节能环保、教育、卫生、民政等民生领域政策措施落实情况。

第二,财政资金统筹使用。加强对财政、税收、金融等经济政策落实情况跟踪审计力度,促进产业政策落实,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快财政支出进度。关注金融机构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保证重大项目融资等情况。财政、税收、金融、产业、民生以及区域开发等国家政策、国家战略等方面的一系列政策是不是得到及时推进,是不是得到贯彻落实,一系列减税让利优惠政策是否落实到位,税收改革政策对汉台区经济运行的影响,监督财政资金统筹使用、财政存量资金盘活及资金到位情况等方面运行情况,使国家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能够得到有效发挥。

第三,简政放权。以推进建立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为目标,监督检查各部门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推进规范和公开行政审批流程,压缩和明确审批事项等情况,营造公平竞争、良性发展环境。

第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汉台区作为全省首批创新性试点县区,要依托科技、人才优势,深化产学研结合。围绕装备制造、电子设备、建筑材料、食品饮料等六大支柱产业,加快汉江产业园区建设,整合优化科技资源,实施重大科技专项,落实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扶持政策,引导企业运用新技术、新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升级,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为汉台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第五,防范经济领域风险隐患。汉台区近年来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园区建设、保障房建设等方面投入巨大,形成了一定的债务规模。要重点关注政府性债务风险,跟踪存量债务的潜在风险及化解情况。

三、高度重视,协调联动。是开展好此项工作的重要保证

由于政策措施落实审计与其它审计对象相比具有特殊性、阶段连续性、时效性等特点,时间范围跨度大,审计范围更广,因此,务必强化领导协调工作。

新经济政策措施例2

一、国际贸易政策的分类

国际贸易政策的类型按性质划分,通常有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两种。

1、自由贸易政策

自由贸易政策(Free Trade Policy)就是对进出口贸易不加干预或限制,任其自由的输出和输入以及参与国际市场自由竞争,即采取“不干预”的贸易政策。自由贸易政策的实施表现为降低关税、进出口应税商品/服务的减少、非关税壁垒等措施的减少或取消/禁止。但没有所谓完全意义上的自由竞争,所谓绝对意义上的自由贸易。纯粹的自由贸易只不过是一种理想状态的自由贸易,只不过是一种理论分析状态的自由贸易。所谓完全的“不干预政策”;所谓完全放任自流的进出口;所谓不加任何限制的进出口贸易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在国际贸易中是不存在的。绝大多数国家(地区),可以说所有参与国际贸易的国家(地区),甚至世界贸易组织的所有成员方都会通过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手段、不同的途径、不同的措施来干预本国(地区)的对外贸易活动。哪怕是高喊自由贸易、极力鼓吹自由贸易的国家(地区),也会通过不同的手段、不同的途径、不同的措施、不同的方法干预本国(地区)的对外贸易活动,这一点在后危机时代表现得特别明显,特别活跃。

2、保护贸易政策

保护贸易政策(Protectionist Policy)是指采取各种方法、手段干预进出口贸易,限制进口和某些商品与服务的出口,以保护本国(地区)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安定,以保护本国(地区)的市场及生产不受或少受外国(地区)商品及服务的竞争,同时鼓励出口,提高本国(地区)商品与服务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即实行“奖出限入”的国际政策。保护贸易政策的实施是保护本国(地区)市场免受或少受国际市场的冲击,同时使本国(地区)的商品和服务扩大国际市场份额,提高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从历史发展来看,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是一对孪生兄弟,是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经济周期性波动中交互出现的两种状况。国际贸易政策制定的基础是经济,是经济实力及经济状况,通常情况下,在国际经济实力、国际经济竞争力中处于强势的国家(地区)多主张推行自由贸易政策,特别是施压于其他国家(地区)实施自由贸易政策,而在国际经济实力、国际经济竞争力中处于弱势的国家(地区)多倾向于贸易保护政策,在迫于外在压力的情况下也会出台自由贸易政策。在特殊情况下,强势国家(地区)也会选择贸易保护政策。如为了摆脱1929―1933年资本主义的经济大萧条,从1846年英国废除《谷物法》算起英国抛弃了主张近百年的自由贸易政策,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一方面缔结英帝国特惠制,另一方面英议会于1932年通过《进口关税法》,规定除小麦等自己不生产或短缺的原材料外,所有进口商品都开征进口关税。此法案的出台,意味英国自由贸易政策走到历史尽头。美国则通过霍利―斯穆特(Smoot-Haley)《关税法》(Tariff Act)大幅度提高进口关税,将75种农产品和925种工业品的平均关税税率由33%提高到53.2%,为了摆脱金融风暴,美国抛出“购买美国货”的条款,欧盟随后也采取了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二、灵活选择国际贸易政策的意义

1、保护贸易政策及措施是时代的产物

(1)重商主义保护贸易政策的时代背景。15世纪末至18世纪下半叶是西方国家进入资本原始积累的时期,重商主义保护贸易政策理论及保护贸易政策正是资本原始积累的产物。资本原始积累视金银为财富,视金银为货币资本,故推行“奖出限入”的贸易政策。奖励出口的政策手段是出口退税、出口津贴、减免出口关税、鼓励制成品出口、限制原料或半成品出口;限制进口的政策手段是禁止本国能生产的消费品进口、禁止奢侈品进口、对原料以外的商品进口课证重税。保护贸易政策的目标是实现贸易顺差,积累财富(金银),实现资本的原始积累。重商主义时期保护贸易政策的实质是只出口不进口,或是虽有进口,但一定要使出口大于进口,即一定要保证国际贸易顺差。对进口采取或禁止、或严格限制、或高额的进口关税。

(2)幼稚工业保护贸易政策的时代背景。18世纪末至19世纪末是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弗里德里希・李斯特(Ge-org Friedrich List)的保护贸易政策理论正是自由竞争时期德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相对英国的大机器工业而言,德国工业及经济处于落后状态,必须采取保护本国幼稚工业的国际贸易政策,其国际贸易政策手段是提高进口关税,即通过征收高额关税使本国幼稚工业免受进口商品的“扼杀”。李斯特提出的保护性关税政策是“滑动关税”政策,即本国的关税随本国商品成本的降低而降低,当外国商品进入威胁到本国制造业的生产时,或者说当本国制造商受到外国商品不公平竞争威胁时,就立即提高关税。李斯特采取的保护贸易政策手段是关税措施。无独有偶,这一时期的美国采取的保护贸易政策措施也是关税措施。1930年的《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将2000多种的进口商品关税提升到历史最高水平。该法案通过之后,许多国家对美国采取了报复性关税措施,使美国的进口额和出口额都骤降50%以上,世界贸易额下降了70%,几千万人失业,国际贸易因此而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李斯特保护幼稚工业贸易政策的实质是避免进口外国工业品冲击本国落后的制造业,避免进口外国工业品冲击本国有潜力的制造业,他由重商主义的禁止进口或限制进口的贸易政策措施改为对进口征收高额关税,即由数量限制的贸易政策措施改为关税贸易政策措施。

(3)超保护贸易政策的时代背景。19世纪末至“二战”结束,资本主义进入垄断时期,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超保护贸易政策重演重商主义贸易顺差思想,迎合了垄断资本的利益。1936年,凯恩斯在《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一书中将国际贸易与国内就业状况联系起来,如果是国际贸易顺差,就可以增加国内的投资,扩大国内的就业机会,反之,就会减少国内的就业机会,因此,凯恩斯主张干预对外贸易,而干预的贸易政策措施不再是以关税措施为主,而是转为以非关税措施为主,关税措施为辅,这就是凯恩斯的所谓超保护主义和超保护贸易政策。凯恩斯的超保护贸易政策与重商主义保护贸易政策有异曲同工之效,都是以实现国际贸易收支顺差为目的,但凯恩斯超保护贸易政策的实质不再是为了金银财富,不再是为了保护本国弱小的幼稚工业,而是要扩大国内投资,增加国内就业机会,由解决经济问题为主转向以解决社会问题为主。于是,凯恩斯将国际贸易政策措施进行了调整,即将以简单的关税措施为主调整为以复杂的非关税措施为主,使保护贸易政策的措施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凯恩斯的超保护贸易政策是保护贸易政策的转折点,他将国际贸易政策的经济性转变到国际贸易政策同时具有经济性、社会性、政治性,使国际贸易政策手段由经济手段转变到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外交手段等同时并用。

(4)新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时代背景。二战后,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滞胀”局面,金融危机频繁爆发,为了缓和“滞胀”局面,走出危机,新贸易保护主义应运而生。新贸易保护主义将国际贸易政策理论建立在动态的基础上,而不是像传统的保护贸易政策理论那样建立在静态分析的基础上。新贸易保护主义认为现实世界经济中普遍存在不完全竞争市场,要改善这种受到扭曲的竞争环境,需用战略性贸易政策来支持战略性高技术产业。新贸易保护主义出口政策的核心内容是,以出口补贴(包括直接补贴和间接补贴如出口退税、出口减税、出口奖励)、出口贷款、特殊优惠税收等支持本国寡头厂商扩大国际市场份额;新贸易保护主义进口政策的核心内容是,用关税(包括反倾销税、反补贴税、特保税等惩罚性关税)抽取外国寡头厂商的垄断利润,达到增加本国净福利,并促进本国企业和产业发展的目的。同时,“以进口保护促进出口”,一个在受到保护的国内市场上从事生产的企业能够通过扩大生产,降低自己的边际生产成本,使自己低成本的商品潮水般地涌向国外市场。支持技术、知识密集程度最高、与国家利益和声望关系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进行必要的保护。如果政府采取保护或补贴的政策,将能够促进这些产业的发展,并增加国民福利;而外国政府对这些部门的支持和保护,可能使本国丧失或减少这些有益的技术外溢,因此,本国必须采取对应的反击。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贸易政策及措施不仅仅是要保护本国国内市场,而且要扩大本国出口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同时控制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贸易政策及措施是放眼全球的贸易政策及措施,是全球化的贸易政策及措施,这也是新贸易保护主义一方面力推自由贸易、力推贸易自由化,另一方面力举保护贸易的原因。力推自由贸易要求其他国家符合他们要求开放市场,让其商品及服务在国际市场上畅通无阻;力举保护贸易既可控制国内市场,又可开拓国际市场。

新经济政策措施例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3)13-0013-04

2013年高考文综全国课标卷选择题第31题,针对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中的胡佛和罗斯福进行设问。题目如下:

有些学者认为,美国总统胡佛并不是自有放任政策的典型代表,他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且为后来的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胡佛采取的干预措施是

A 斡旋劳资双方达成保持工资水平和不罢工的协议

B 通过霍利——斯幕特法以提高关税和保护国内市场

C 发起自愿减少耕地运动以维护农产品价格

D 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一些银行和公共工程贷款

答案:D

一、试题分析

在世界近现代经济史中,1929-1933年经济危机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各版本的高中历史教科书对此次经济危机有不同描述,绝大多数都主要叙述经济危机背景以及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和影响。人民版教材必修二以专题六两节来阐述罗斯福新政,其中第一节《“自由放任”的美国》叙述了经济危机背景以及胡佛政府处理经济危机的方式和方法。

31题以胡佛反危机措施为切入点,联系罗斯福新政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该题是对1929-1933年经济危机基础知识的考查,但又涉及国家干预经济理论的具体理解和应用,要求很高,学生易出现知识混乱和理解错误。该题A、C选项,学生根据课本知识相对比较容易排除,对于B、D选项容易出现知识盲区。

根据人民版必修二的描述,在经济危机爆发后,“胡佛坚信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节功能,继续奉行自由放任主义政策,让经济进行‘自我治疗’”。课本还叙述了胡佛力图依靠经济自我治疗,只是在大选年为了连任,而采取了两大措施(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和签署紧急救济与工程建设法)。这种描述通常会让学生认为,胡佛是一个无能的总统,在经济危机下毫无办法,经济危机之所以最终克服,完全得益于罗斯福新政。其实这是一种片面的印象。我们在教学中,除了课本知识外,应对胡佛反危机措施以及罗斯福对胡佛政策的借鉴加以拓展和研究。

二、教学过程中的处理

(一)胡佛政府的反危机措施

关于胡佛在大萧条中的表现,笔者认为从1929年10月股市崩溃后,他在主观上还是想力挽狂澜的。胡佛为了控制经济衰退,采取了多方面的反萧条措施,这些措施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并分析:

1 稳定农产品价格

1929年6月,胡佛敦促国会通过了《农产品销售法》。根据这项法律,1929年至1933年,新的联邦农业局将主要农产品生产者,以形成全国性的合作社,并建立了公司,试图通过大众市场,平抑物价,稳定农业。直到1931年,这项措施才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随后开始的欧洲金融危机使美国农产品的国外市场需求下降,价格大幅下跌,联邦农业局宣布,它已经丧失对局势的控制,他们放弃了保持农业价格的努力,转而对付其储存的农产品,使农产品价格进一步下跌。到1932年,联邦调查局在市场上的农业活动,最终的损失高达3.54亿美元,并停止活动。胡佛稳定农产品价格计划措施以失败告终。

2 号召自愿联合互助

1929年10月股票市场崩溃后,胡佛政府便召开一系列会议,在自愿基础上,提醒铁路公司的董事长和财政、产业、贸易、建筑行业的领导者,保持生产性投资和现行工资,同时要求劳工界领袖合作,放弃增加工资的要求。1930年12月,胡佛在第二个国情咨文中提到:“问题是经济不景气,不能使用立法或行政措施来解决问题,经济创伤只能由经济实体细胞——生产和消费者——自我的治疗,这两个方面的合作可以加速恢复过程,并减少不良副作用。”

3 创建复兴金融公司,稳定信贷

胡佛政府的反危机措施中最重要的是建立复兴金融公司,该公司1932年1月由国会通过。公司拥有5亿美元的资金,有权借贷3倍于资金的15亿美元的证券,在全国30个城市设有办事处,以拯救银行,铁路和金融信贷公司和其他金融机构为主要目的。1932年7月,美国国会通过《紧急救援与工程法》,因此,复兴金融公司增加到33亿美元的借贷能力。在胡佛任期,复兴金融公司借出贷款总额的80%给金融机构和铁路部门。

4 通过扩大政府公共工程支出,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国内购买力

胡佛总统在四年内使美国政府公共工程的支出达7亿美元,是1900年至1929年2.5亿美元总和的近3倍。在联邦政府资助下,建成的道路达37000英里,增长了40%的国家公园,国家森林面积增加了250万英亩,亚利桑那州胡佛水坝于1930年开始建设等等。

5 “霍莱-斯姆特法令”

为了保护美国国内市场,1930年6月17日,胡佛不顾1028位经济学家的恳求,签署了“霍莱-斯姆特法令”以提高关税税率,使美国在此后的3年中遭到了33国家反关税政策的抵制。1930年通过的“关税法令”再次提高已经很高的关税,“新关税法令”中所有税率的平均水平都提高了,三分之一的征税项目变动了,有890种增加了税率,其中包括由免税改为征税的有50种……”其结果是加速了美国对外贸易的下降,导致了世界其他国家的强烈反抗,但实际税收并没有因此而增加。

这五个方面的政策措施是大萧条时期胡佛反危机的重点。不难发现,当时胡佛试图做的是,帮助经济体制实现自我恢复的目标。由此,让学生认识到胡佛政府并不是一味的自由放任,他的作为为后来罗斯福的成功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二)胡佛政府经济思想的变化以及对“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胡佛政府反危机措施,在学术研究中日益增多,对其评价也在逐渐改变。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学术界对胡佛有了新的认识,改变了认为他在经济危机中无所作为的偏见,把他视为过渡人物。例如,韩铁指出,胡佛既不是19世纪自由放任主义的典型代表,也不是20世纪30年代主张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新政派先驱。胡国成认为,胡佛并非是传统的自由放任学说的盲目崇拜者,但胡佛的反危机措施并不是我们今天所说意义上的政府干预;胡佛的干预,是自由放任中的干预,其实质是干预中的自由放任;胡佛是美国经济自由放任时代的最后一位总统,但绝不是国家干预时代的第一位总统。王义全提到,胡佛的反危机政策虽然失败,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美国经济危机的激化,并为罗斯福新政奠定了基础;否则,罗斯福新政不会很快奏效。

威廉·艾伦·怀特在1933年对胡佛如是评价:“因此历史站在那里犹豫,等待时间来作出判断,就为社会指明复兴的道路而言,胡佛是新时代总统中的第一人,还是旧时代的最后一人。事实上,他两者兼具。”即使在今天看来,这样的评价仍颇有见地。我们可以看到,胡佛的身上更多地体现了过渡性的特点,他是习惯了任经济自由运转的美国时期的最后一位总统,而当信心崩溃以及当时整个国际经济领域的动荡使萧条持续发展的时候,其政策更多的是在放任与干预中的摇摆。虽然从白宫会议到扩大联邦公共工程建设到建立复兴金融公司等,都说明了他在萧条中一直没有放弃政府对经济复兴的责任,有些措施为后任也提供了某些借鉴。但他却又是无为的,因为他的这些政策都使政府始终与经济组织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他所认为的政府责任并非意味着对经济活动的全面介人,而这也是当时大多数美国人的心态,这种摇摆和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决定了胡佛应对政策的失败。

因此,在教学中,胡佛不应作为一个被贴上“放任”“无能”标签的历史人物,更不应作为以“无为”突出罗斯福“有为”的对照物。我们应该关注的是历史的真相,关注胡佛、罗斯福等人在历史发展潮流中的心态及思想来源,关注社会环境对这种心态的影响。具体到这一专题的教学,在帮助学生认识胡佛政府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试图挽救经济后,教师应该让学生认识到罗斯福如何借鉴和吸收了胡佛政府的经验和教训,不失时机地抓住机遇、果断行事,采用新政策推行新政。

1 胡佛反危机政策措施离不开当时的历史条件。

1929-1933年经济危机在美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胡佛任期正值大危机的主要过程,他的前任一直奉行自由放任政策,曾任前任总统主要经济助手的胡佛上台后,同样推行自由放任政策是很自然的。胡佛在任期内采取了组建复兴金融公司等一些减轻大危机严重后果的重要措施,这在当时的确起过一定作用,但是由于没有摆脱单纯自由放任的旧模式,反危机措施并没有从总体上缓解大危机的严重后果,也没有减轻人民群众的生活困境,从而为历史所否定。

2 胡佛反危机措施失败,表明资本主义国家主流经济思想的变化。

自从工业革命后,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自由主义经济政策逐渐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经济政策。学生在学习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对资本主义国家主要经济学理论是否仍然是自由资本主义有迷惑。通过1929-1933年经济危机以及两位总统的反危机措施,可以深入了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理论的变化。胡佛赞赏市场的自由调节,认为其不需要强有力的政府调控干预,自由竞争,自由放任的政策可以解决各种社会和经济的矛盾需要,渡过经济困境。而当时的现实情况是这种思想显然不是正确认识和处理危机的方法。西方经济理论界也由此开始了新~轮的变革,自由主义经济学不再流行。这为后来“罗斯福新政”实行,凯恩斯“国家干预经济”理论成为二战后欧美主要经济学理论提供了机会。

3 胡佛的自愿联合政策已经不再是原来那种意义上的自由放任政策,这是垄断资产阶级在原有轨道上的试图摆脱危机的最初尝试。

从这个角度来讲,胡佛的自愿联合政策是由传统的自由放任思想到罗斯福国家干预主义的过渡。在教学中需要突出胡佛的经济思想的变化。在胡佛四年任期内,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经济危机,如稳定农产品价格、号召自愿联合互助、创建复兴金融公司、扩大政府公共工程支出等。这些政策表明,胡佛政府在开始尝试干涉经济的发展。我们看问题要从事物发展的趋势去看,而不能单纯地从表现出来的问题看。如果只从1929年10月至1932年7月美国经济危机恶化的情况看,危机的确是加深了,但从美国经济危机恶化的趋势看,危机加深的步伐在减慢,因为美国经济危机“到1932年7月到达最低点”,在这之后经济危机总体已经却步并有所缓解,这正是胡佛反危机措施实行三年后取得的成效。这也说明胡佛政府时期的政策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自由放任,他的政策也在不断变化和改变。

4 胡佛反危机措施为“罗斯福新政”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在胡佛任期内成立的复兴金融公司,虽然最初效果一般,但为“罗斯福新政”采纳和发展。胡佛任内复兴金融公司对铁路、金融机构以及其他大型企业贷款占公司贷款总额的80%,罗斯福则增加了该公司的贷款额,并且扩大了贷款范围,用于救济和公共工程等;1932年胡佛任内签署的联邦住宅贷款银行法令为1933年罗斯福“新政”时期的房产贷款法令和1934年的修正案所补充,发放的贷款和低息债券额由1.25亿美元增加到30亿美元。

虽然胡佛和罗斯福在总统竞选时同时将追求财政平衡作为竞选纲领,但实际执行的结果是都出现了赤字,如1932年度财政赤字为2735万美元,在1931-1939年度间的财政收支方面占第5位。这有助于缓解当时美国的大危机,同时这也是胡佛的政策措施转变的一个体现,说明胡佛政府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进而影响到了罗斯福时期的政策。

新经济政策措施例4

伴随改革开放的实施推进,我国经济实现了长达30余年的快速增长,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宏观调控政策起到了重要作用,加之人工成本优势,外资大量涌入,产业经济实现了较为“野蛮”的粗放发展。与此同时,我国经济也暴露了诸如环境污染、高新技术匮乏、区域发展不均衡等突出的经济问题。为优化经济结构,实现均衡可持续发展,我国深刻分析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提出实施供给侧结构性调整的重大命题,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实现资源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质量。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概述

(一)改革定位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供给侧与结构性两方面改革的融合,目的在于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实现我国经济“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质转型,成为经济根基稳固、发展动力十足的经济强国。一是定位于政府职能转变,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使“无形的手”与“有形的手”相互作用,协调发展。二是定位于产业结构调整,消化过剩产能,促进产业向高端化发展,具备引领世界的核心竞争优势。三是定位于区域均衡发展,彻底改变国家各区域间的不协调发展,实现东西区域统筹快速发展。四是定位于人民收入的跨越发展,成功跨过“中等收入陷井”,实现人民收入的稳步持续提升。

(二)改革内容

结构性供给侧改革不是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改革,而是对重要关键性领域的改革。结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的表述以及讲话精神,当前,我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从“需求侧管理”到“供给侧管理”的重大调整。一是政府管理经济方式改革,逐步实现简政放权,实现管理向服务转变。二是财税政策改革,实现国民平等待遇,降低企业税收负担,增加企业发展活力。三是推进重要关键领域改革,如金融领域、高新技术领域,促进资源有效优化配置,创造新增需求,以体制调整促进结构调整,最终取得经济转型带来的持续发展效果。

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可能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府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认识不到位

笔者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在于政府,政府要在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制定有效政策,促进市场作用的发挥,以取得改革的实效。因此,如果政府认识不到位,将直接影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效。一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只看到眼前利益,认为区域内经济发展形势一片大好,缺乏长远考虑。二是随着政府层级降低认识程度逐级递减,认为供给侧结构性调整是中央的事,是上级的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二)政府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措施不到位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转型,对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效的改革措施是实现改革目标的重要抓手。因此,改革措施不到位,将使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一纸空谈”。一是改革措施制定不到位,具体表现在满足于刷标语、喊口号,制定措施浮于表面,药不对症,起不到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二是改革措施执行不到位,具体表现在政策措施缺乏宣贯,市场主题对政策不了解、不知晓,难以起到改革措施的真正作用。

(三)市场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反应不到位

市场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作用的着力点,是改革的最终目的地。如果市场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不敏感,将难以发挥改革的作用。一是市场主体没有认知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信号,具体表现在对改革政策与措施无动于衷,没有认识到自身所处发展环境正在发生深刻的转型变化。二是市场主体满足于发展现状,具体表现在虽然感知到改革的信号,却安于现状,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自身]有作用,不愿意主动实施变革,获得政策红利,使得发展缺乏后劲。

三、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主要措施

(一)正确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意义

正确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意义,不仅是政府要做的事,而且也是市场要做的事。一是各级政府应认真学习中央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文件、领导的重要讲话,领会国家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政方针。如自2015年初,国家提出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三去一将一补”改革政策,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政策。二是各市场主体应对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深刻认知,结合自身生产经营实际情况,评估自身风险,有针对性的加强对各级政府相关制度政策的学习,并积极将其应用于经济实体本身,促进转型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二)发挥政府主观能动性,制定有效措施,将改革落实到位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的是改变政府职能,通过服务经济,有效配置社会资源,将资源配置于最需要的地方,使资源创造最大的效益。作为政府,一是要加强管理经济方式转变,突出服务经济作用发挥,简政放权,发挥市场调节经济的作用,将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有机融合。二是要加强财税改革与政策建立,通过财政扶持政策鼓励经济主体核心竞争优势的建立,提升经济质量;通过税收政策的建立,改善企业等经济实体经营行为,降低税收负担,促进经济发展活力的提升。

(三)提高市场主体快速反应能力,紧跟改革实施,享受政策红利

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市场主体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区别于国际其他国家的关键优势。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我国市场主体体量大、发展情况复杂,要发挥改革实效,关键在于市场主体主动谋变,适应改革。一方面,市场主体应加强对改革政策的敏锐性,及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实施业务转型,注重市场主体发展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市场主体应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利用听证、会议等政治途径,向政府提出符合市场主体发展需求的政策要求,为政府制定有效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措施出谋划策,实现政府与市场的良性互动,促进我国经济的真正转型与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新经济政策措施例5

一、引言

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市场的发展逐渐成熟,各种各样的企业也如雨后春笋一般层出不穷,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国家也开始针对各企业出台可一些相应的法律制度与支撑政策,其中财政税收政策就是促进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

财税政策包括财政政策与税收政策两部分,是国家整个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财政政策是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内的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的趋势及目标,制定相应的财政制度,通过财政支出、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通过调整政府支出、政府税收来刺激或阂质谐∽苄枨蟆⒃黾踊蛳拗乒民收入。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发展的趋势,市场逐步发展与扩大,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各种问题与矛盾也随之凸显。部分企业的产业模式不够合理、自主创新能力较差等,因此需要国家做出相应的扶持政策与激励制度,大力推进企业的自主创新发展。财政税收政作为当前市场经济中政府调控经济运行的一个最直接手段,对促进各企业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当前企业自主创新财政政策存在的问题

在企业自主创新发展的过程中,财政政策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而对企业发展影响较大的则是税收政策。我国早在1994年就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激励企业创新发展的税收政策,并在之后不断的完善其配套制度与措施。然而自我国加入WTO后,国内市场逐渐向国际化市场变化,并且经济市场的竞争异常激烈,对我国企业的发展造成了较大的影响,时代的变化与市场的发展,使得当前的财政政策在企业自主创新发展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问题。

(一)缺乏针对性的财税政策

当前我国的财税政策虽然在不断的完善与调整,当仍然没有更加具体、更有针对性的制度与措施制定。如现行税法体系中缺少专门的针对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只能适用现有的一些税收优惠政策,如福利企业政策、乡镇企业政策、企业所得税政策、高新技术企业政策、贫困地区政策等。并且这些政策主要是以所得税优惠为主,直接优惠较多,间接优惠较少,这些政策对于那些新办的中小型工业企业、盈利水平普遍较低的初创科技型中小企业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由于财税政策的制定并没有特别针对中小企业发展,导致国家直接扶持、鼓励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发展的财税政策极其有限,更多的是靠税收优惠来支持。但在税收优惠政策中,也是更多的考虑到中小企业的承受程度,而不是以扶持与激励中小企业发展为主要考虑的内容。

(二)财税政策的可操作性不强

我国的财税政策虽然在技术创新、资金、市场开拓、社会服务等个方面对企业的自主创新发展提供支持,但在设计、制定财税政策时仍存在设定目标不够明确、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导致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效应不高,不能较好的落实财税政策的促进作用。另外,在我国的财政补贴结构还不够合理,对财政补贴的管理则比较混乱。在财税优惠政策方面,对各种不同类型企业针对性不强,激励不够。我国的财税优惠政策常以略微调整起征点、税率以及减免税来给予企业物资激励。但这种优惠常常由于规模太小、力度不够,而严重影响税收优惠实施的效果。虽然国家在财税政策上支持和鼓励企业的创立和发展,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并没有在企业实际的发展中真正得到全部落实。

(三)政府投资中存在与民争利现象

在当前国家政府的实际财政投资支持中,实际并没有起到化解当前经济矛盾与稳定市场经济的作用。由于在基础设施建设中财政投资不足、在竞争性领域财政投资过剩或越位,政府过度干预反而造成挤压企业发展活动的问题。另外,我国目前缺乏针对性的促进企业发展的政策性金融体系,成立专门的财政投融资机构来促进企业发展,是未来的政策选择和改革方向。

(四)各项财税政策配合不足,整体性较差

尽管目前我国在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政府采购和财政投融资等各项财税政策,每一项都可以起到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但各项政策之间存在配合不足的现象,导致总体成效较差。现阶段没有能够形成相互配套,优劣互补的政策体系,整体作用和系统性较差。扶持政策呈现出对个别问题的针对性强,政策临时性和短期效果明显,而政策的整体性和共同作用小,长期效果不明显的特点。

三、促进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政策建议

针对当前财税政策对企业自主创新发展的促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调整财政补贴结构,加强财政补贴管理、调整税收优惠政策、设立相应的财政投融资政策、加强政策间的协调配合等方面进行改进,以落实财税政策对企业自主创新发展的实际效用。

(一)调整财政补贴、支出结构,加强财政补贴管理

1、调整财政补贴、财政支出结构

在对企业的各项财政补贴项目中,还存在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对企业急需的领域投入不足,对企业不需要的领域投入过多。这就要求必须尽快优化财政补贴结构,改变政府职能越位与缺位的现状。增加对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补贴投入,减少或取消对企业发展不需要的财政补贴投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能够较好的控制财政支出总量,减轻财政负担,提高效益。

2、加强对财政补贴的管理,提高对企业发展的针对性

就目前而言,我国对于企业财政补贴项目的管理十分混乱,对企业发展的财政补贴项目数据的不易获得,且缺乏单独针对企业发展的财政补贴专项。因此要对各种项目中的数据加以整合,才能够比较清晰地得出总的补贴数额,查清补贴的具体结构。加强对财政补贴的管理,理顺对企业发展的各项财政补贴资金,将分散的财政补贴项目加以整合,设立财政补贴专项增强财政资金对企业发展的针对性。另外,加强对财政补贴项目的绩效管理,引进先进的绩效评价系统,采取正确的激励措施,调动管理人员加强对财政补贴项目管理的积极性,提高管理的效益。

(二)调整税收优惠政策

1、整合税收优惠,加大对企业发展的针对性税收优惠措施

当前我国缺乏对企业发展的专门税收优惠措施,存在如出口退税,小规模纳税人适用低税率、政策措施分散而杂乱,缺乏集中统一管理等现象,导致很难得到对企业发展税收优惠的准确数据,不便于对税收优惠加强管理。尽管我国税法中也有很多涉及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措施,针对高新技术企业、中小企业、环保企业、农民等的税收优惠数目也比较繁多,但种种具体而杂乱的优惠缺乏有效的整合。因此,需要设立对企业发展的税收专项优惠措施,将所有分散的资金统揽在该项目之下,并加强对项目管理和监控,有利于加强信息披露,及时了解情况,也便于研究分析和改进工作。

2、加大ζ笠捣⒄沟乃笆沼呕萘Χ

当前的税收优惠措施除了优惠资金极为分散之外,还存在优惠资金过少,税收优惠力度不够的问题。消费税的征收范围过宽,税负减轻太少。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还有很多领域没有完成,税收减免的幅度和范围都需要进一步加大。因此,当前的税收优惠措施仍需要进一步加大,税收激励手段需要进一步丰富,使税收政策的应用进一步加强,政策效应更为充分地释放。

(三)完善财政投融资政策,扩宽融资渠道的税收政策

我国当前的财政投资,对企业的发展存在挤压效应,企业不但没能从财政投资中获益,反而被财政挤出,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因此,应合理划分政府作用的领域与企业发展所作用的领域,解决政府职能的越位与缺位问题。政府应该重新选择合适的投资领域,让利于民,激发企业投资的热情,退出竞争性商业领域,投资于基础产业,为企业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设立专门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专职从事涉及企业发展的政策性金融业务;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放权让利,以利于经济发展,尤其是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扩宽融资渠道的税收政策。国家应完善民间资本、风险资本、银行资本、国外资金等层面,投资企业自主创新发展的税收优惠,并完善相关的信用担保制度。鼓励企业利用税后利润投资于创新,只有企业不断地更新其创新产品,不断的满足市场需求,才能谋得更长久的发展。

(四)加强政策间的协调配合,形成促进企业发展的合力

现阶段我国促进企业发展的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政府采购和财政投融资政策等,往往只是针对企业发展的某一方面呈现出比较强的针对性。如针对环保产品的政府采购政策、针对农产品的税收优惠措施、针对节能环保技术的财政补贴等。它们之中的每一项都能发挥明显的作用,但从整体来看,这几项的综合作用并不显著,相互间政策不配套,没有实现优势互补,政策的临时性强,短期作用显著。

因此,国家应整合所有财政支持措施,加强政策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是当前需要尽快完成的任务。为了促进企业的发展,应该出台综合性的政策措施。使得政策间能够形成一个整体,系统设计促进企业发展的政策举措。使得多项财政支持措施能够相互协作,形成促进企业发展的强大合力,大力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四、结束语

自主创新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在国家财政税收政策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发展的形势下,我国还要积极的借鉴外国的发展经验,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完善我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政策。。在发挥各项政策整体作用的同时,还要根据经济形势变化的实际需要,适时调整,以解决时弊,采取灵活的应对政策与措施,兼顾公平和效率,灵活调整政策,以解决经济运行中的实际问题与矛盾。

参考文献:

[1]钱霞,庄杨,黄晋.推进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政策研究[J].软科学. 2012(02)

[2]薛菁.财税政策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效应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5(07)

[3]王德兴.装备制造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研究[J].学习与探索. 2012(06)

新经济政策措施例6

2003年英国最早提出“低碳经济”这一概念以来,迅速为世界各国所采纳,成为了世界各国追求的经济发展的一种新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英国在低碳经济理论方面的研究比较超前,已经形成了很有特色的英国模式,为发展低碳经济英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一、英国主要国民经济部门的低碳政策

英国发展的低碳路径图是现今为止低碳经济发展上比较先进的技术,它依据社会不同部门对二氧化碳的具体排放量大小进行分类,不同行业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低碳措施,从而达到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的目标,各部门的具体表现主要有:

(一)能源部门

能源部门的低碳化是英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英国在能源低碳化发展方面的实践和措施很有借鉴意义和利用价值。主要有发展新能源、核能和还有尚未被证明的碳能源替代物等等。虽然这些措施备受学者及其他国家的质疑,新能源、核能等如今仍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唯一选择和全新的发展路径[1]。纵观英国政府在能源部门发展低碳方面的表现主要有:1.实施碳税或严格的排放交易方案来干预碳排放价格对气候变化的外部性;2.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解决市场失灵技术的发展;3.确保备用能源的更新投资。

(二)交通部门

英国地面交通是继能源部门第二大的二氧化碳排放源头。小汽车占主要排放量。英国交通部门提出的低碳策略主要有两方面:短期内减少传统汽车的碳排放强度,通过技术改进和鼓励驾驶员更换高效的汽车;中期内改进交通运输效率,开发新技术;如电池电动汽车、插入式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等[2]。这些目标一旦实现将影响国家续加燃料的基础设施和电力需求。相对于技术层面而言,温和的需求策略不足以扭转高排量汽车销售量持续上升的势头,但人类出行方式对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有显著地影响。

英国交通部门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意在鼓励人们转变出行方式,最有力的政策措施:燃油税—它是英国最重要的间接税收入来源之一。燃油税有助于纠正运输的外部形态和车辆有关的消费税和车辆购置税等,它可以通过碳效率的高低而区分开来。

(三)房地产部门

建筑业和工业联合占据了英国温室气体排放量的2/3左右,降低住宅业和工业排放量的关键就是提高能源效率,但是在低经济成本甚至零经济成本下,是否存在着提高可利用的能源效率措施仍存在很大争议。英国气候变化委员会预计,英国能源效率提高1%,英国将于2020年工业和住宅业的非电力能源使用与2007年相比会下降23%,电力能源的使用也会下降大约13%左右[3]。中期来看,建筑业低碳发展的焦点会从降低能源效率转换到发展可再生热能。

英国房地产建筑部门的政策风向让人难以捉摸,存在很多的政策措施、市场和行为方面的障碍。除了建筑业外,英国没有其他部门的低碳议程可以看见如此多的政策试验,包括:1.企业可以通过签订自愿气候变化协议来避免气候变化税的负担;2.在可再生热能源利用方面,运用可再生热奖励机制;3.服务业CRC能源效率计划,主要依靠名誉效应—即通过性能排名表和价格激励相结合的作用得以实施;4.住宅能源效率。这一系列的措施在提高住宅业和工业能源效率的过程中混合使用已发挥最大效率。

(四)农业部门

农业在英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中占大约10%左右,其中大多数以甲烷和一氧化二氮的形式存在,农业的碳排放与能源部门碳排放相比鲜为人知。同样地,农业的低温室气体选择也不像其他部门脱碳那样被很好的理解。而且在供应方面的某些行为可能会引起有悖伦理和环境污染的问题[4]。例如动物克隆和转基因食物等。需求方面可以改变饮食习惯,虽然上述措施难以避免引起各界争议。但是农业减排在越来越紧的低碳任务中所占比例不断增加。

英国农业是本国监管最严格的部门之一,其脱碳的政策也主要依赖于志愿行为。但英国通过对现有减排政策的调整为农业减排创造机会。比如欧盟硝酸盐指令和共同农业等政策。因此,农业减排主要来源于政策的发展。比如高价格和高规格引起的化肥使用量的显著减少。废物处理中激进的垃圾掩埋税造成甲烷排放量的大幅下降等现象。

二、英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具体措施

(一)碳排放量的定价机制

英国对碳排放进行定价有两种通用的方式:征税和排污权交易。这两种方式在英国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已有相当长的历史。碳税政策的强制实施对限制碳排放量起到明显作用,也备受英国各界政党的欢迎。碳税理论上对于减少碳排放量起到显著作用,然而政策实施起来却有很大困难。然而,排污权交易相对碳税实施过程中更加容易,它可以被用来规范和限制工业、农业等部门的碳排量水平[5]。英国实施的发放排污许可证的做法主要是对碳排放进行定量管理,通过发放有限许可证的办法,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碳排放量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除此之外,英国政策制定者将碳税和能源税相结合以满足政策的多样化目的和应对各个行业的压力。

(二)促进低碳创新

脱碳技术是低碳战略创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低碳政策改革的关键。英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例如科研补助、创新奖、专利和税收抵免等,这样有利于激励低碳改革者不断进行低碳创新。低碳创新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干预还是碳价格组合与研发经济支持的调整。Aghion(2011)表示有必要加强政府部门限制碳排量,他发现汽车行业低碳发展路径的依赖证据,这使得对传统高碳的研究比低碳创新更容易。高新技术公司发现他们很难获得融资,因为他们主要关注新工艺的的生产而不是新产品本身。

(三)克服行为障碍

关于节能理论和低碳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已经被多次提及,主要有知识代沟、信息不对称、隐藏交易成本、管理问题、有限理性等,消除这些差异的政策具有多样性,往往先于对低碳经济的关注。英国几十年发展的低碳处理措施主要有:价格激励、标准规制、信息通道、服务和专门技能通道和对能源公司供应义务等[6]。英国公司对声誉激励机制的使用通过对每个参与的企业都会有一个对环境保护贡献大小的公开排名,以激励企业对碳排量进行限制。特别是与消费者直接接触的企业,他们就像关心成本一样关心他们的声誉。

(四)加强政策协调

低碳创新和克服政策效率障碍需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时增强有时互相抵销,政策组合通常是解决市场失灵的最好方式。然而,可再生能源促进了低碳投资措施的实行、降低了价格、促进了有效的碳排放交易方案的实施,强迫可再生能源进入减排活动以影响碳价格。

三、英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总结

本文主要借鉴英国经验,分析实现低碳经济转型的具体实践经验,探讨有关法律的先决条件和低碳经济发展政策的挑战。虽然我们初步的研究不能作为详细的政策分析的替代品,但我们的研究结果仍然可以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实施低碳政策提供有用的见解,具体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坚实的法律基础

鉴于发展低碳经济的长期性和脱碳政策时间不一致性问题,政府虽然试图推迟实施具有困难的措施,然而在经济低迷时期,英国还是提出一个明确的长期承诺和短期目标,建议和监视独立机构,提出英国2023年至2027年将在商业界和金融界执行严格的碳预算法。

(二)低碳经济的高度电气化

几乎所有的脱碳策略的核心都落脚于低碳电力部门,电力占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很大一部分,干净的电力是减少经济其他部分成本效益的最好方式。同时,它也是挑选低碳经济赢家最有风险的技术,英国主要关注于电力的低碳化,通过技术创新、电力脱碳从而减少电力部门的碳排量。

(三)低碳转型是一场革命

调整脱碳需求和技术相结合的创新行为将刺激低碳政策在重要的部门间广泛实施,低碳技术将成为低碳转型的主导因素,人类行为的改变将对低碳经济转型起到重要的互补作用,低碳化将是未来各国发展的必然选择,它将是推动经济乃至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

四、对我国的启示及采取的措施

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远远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这使得中国不断增强的国际影响力大打折扣,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和批评的对象。中国未来的发展需求表明,中国需要发展低碳经济,这也是实现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必要条件。基于英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经验和我国的具体国情,提出以下几方面建议:

(一)制定相关法律措施

应对气候变化问题非一蹴而就,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也刚刚起步,经验不足,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显得尤为重要。节能减排不能单靠中央的行政性指导和命令,而要依照法律法规办事,违法的有法律处置而不是行政撤职处分。这样有利于形成一个自觉、守法、有序的节能减排机制。

(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产业与贸易结构升级

我国现在经济结构仍以制造业为主,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技术发展路后对资源的利用率不高,从而导致了高碳排放量。为此,我国有必要向发达国家寻求高新技术和资金支持。与此同时,我国也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改善产业结构,提升能源利用率,改革出口结构,以逐渐减少污染物和碳的排放。

(三)提高公众低碳意识

我国要想发展低碳经济,全民参与节能减排是必然的选择。英国低碳经济发展就是源于民众低碳意识相对较强,英国人民的减排意识不仅涉及到日常生活、交通还包括办公等等。我国应广泛宣传低碳、加强人民低碳意识,使低碳生活深入人心,让低碳走入千家万户。

(四)建设低碳城市,走新型城市化道路

应控制城市建设规模和城市建设速度,提高城市建设质量。研究和制定中国未来城市人均建筑拥有面积的限值,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结构紧凑型城市。各级政府也要对新建项目严格审批,控制开工总量。尽快实施物业税,通过市场机制减少市场对建筑的非理性需求。

参考文献:

[1]傅学良,刘淑华,王晓田.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工具选择[J].党政论坛,2010(11):2-4

[2]胡雪萍,周润.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1(09):135-139.

[3]陈柳钦.低碳经济:全球经济发展新趋势[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0(01):46-52.

[4]姜崧.国有林区低碳经济发展策略研究[J].农机化研究,2013(08):241-244.

[5]B METZ,O R DAVIDSON,P R BOSCH,R DAVE,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J].Climate Change(2007)58:365-369.

新经济政策措施例7

二、开展政策落实跟踪审计的意义和特点

(一)政策落实跟踪审计的意义

政策落实跟踪审计可以更好的保证国家经济的发展以及企业经营,跟踪审计是更好的监督责任人对职责的履行情况,通过跟踪审计的实施,更好的保证落实建筑跟踪审计政策,更好的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打造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力、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在整个政策措施实施的过程中,跟踪审计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有效的保证了政策的实施和运行。所以,政策落实的跟踪审计推进政策的落实、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更好的保证政府建设审计方法的实现。

(二)政策落实跟踪审计的主要特点

政策落实跟踪审计的主要特点有:首先具有时效性。跟踪审计必须在最短时间内对社会焦点以及热点来进行关注,对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及时作出反应,准确的找到解决方法,防止问题持续发酵,出现滞后的情况。其次具有持续性。政策跟踪审计落实监督事前、事中政策措施的实施情况,规范和完善管理及制度,发挥审计的作用。再次具有针对性。政策落实跟踪审计对经济形势的变化、政策关注、政策实施的可能性等方面的风险问题提出建议。

三、政策措施落实跟踪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措施落实审计制度不够规范

政策措施的落实跟踪审计属于一个全新的审计形式,目前并没有规范的标准来对规定有所明确。开展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审计缺乏相关的操作指南、指导意见等系统性的规范性文件,无法保证其有效性以及权威性。同时,国家政策措施落实审计开展的时候,审计制度和当下跟踪审计实际工作情况不相吻合,所以,政策措施的完善落实是当务之急。

(二)跟踪审计监督与管理缺乏实效性

因为政策措施落实跟踪审计进行的比较晚,最近几年才得以重视,所以,政府部门并没有深刻的认识到审计工作的重要作用,而且在监督和管理的实效性以及准确性方面的约束是相当缺乏的。许多跟踪审计工作不仅仅存在于表面,不能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因为政策措施跟踪审计会对一些部门的经济利益产生所影响。

(三)审计力量不适应

政策落实跟踪审计工作的开展对审计人员的要求有财务审计专业的技术,以及相关专业知识面的广度,同时还应该掌握政策动向,有一定的政治敏锐性以及深刻的洞察能力。然而,当前基层审计机关的审计人员只是结构单一,缺乏复合型人才,不能够熟练应用审计调查方法以及技术,又加上审计人员不足,任务繁重,没有系统完整的培训,政策落实跟踪审计的开展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四)审计对象、范围更加广泛

常规审计的审计对象很明确,往往是某一个具体的单位、部门及其经济业务;而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审计的审计对象比较抽象,不限于具体的某个单位,而是与某项经济政策相关的所有单位或部门。

四、政策措施跟踪审计措施

(一)统筹谋划,确保跟踪方式科学性

对跟踪审计的内容、周期长、人员不足等问题要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解决。一是节能的方法。对组织领导、工作方案、标准口径、审计报告以及对外公布几项原则采用统一的手段,统筹兼顾审计和人力资源,业务科室分界线有效打破。对审计人员专业的特长以及时期不同的审计工作的偏重点、混合编组、合理搭配审计人员,这样便于高效科学完成。二是复合式方法。将实施方案中政策措施跟踪审计中的事项合理的编入正在进行的审计项目实施方案中,与保障性住房跟踪审计,以及经济责任审计、财务收支审计、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等方式相结合。三是采取交叉式方法。将审计力量更好的整合,集中抽调基层审计机关人员,更好的实现省与省、市与市、县与县之间交叉审计,更好的保证审计结果的真实性和审计工作的严肃性。四是探索建立审计对象数据库管理系统,采集整理审计对象的有关情况,实行动态管理,为科学制订审计计划奠定基础。

(二)完善法规体系

对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制定明确的、操作性比较强的审计规范以及制度,更好的对跟踪审计程序以及行为进行规范细化,评价标准体系的完善。二是要不断学习,借鉴国外政策审计经验,提出一些和我国国情政策落实跟踪审计更符合的制度体系。三是积极的推动政策落实跟踪审计,法规制度的建设,在法律体系审计过程中,要更加明确部门政策监督权限,保证政策落实跟踪审计顺利进行。

(三)抓准审计时机

政策落实跟踪审计是一项绩效审计模式,对被审计项目的执行时间、审计的资源以及审计的成本等方面的要素,选择更合理,更恰当的审计方法介入恰当的时间点。对每个项目都应该加强审计,审计机关必须充分的了解政策背景以及实施的情况,要清楚明了最适宜以及最佳介入时间间隔为多少。对政策实施周期不够长的政策项目,应该重点控制其环节,不定期跟踪审计。根据自身项目特点以及自身力量,按季度划分阶段,应该分阶段,分时期,分步骤展开审计工作。同时,应该把握政策执行阶段特点的不同,以不同程度关注,根据审计内容对审计介入深度更合理的定位。

(四)采取多种审计方式,督促审计整改,确保跟踪审计成效

在审计过程中,既要对数据、相关资料等进行审查,也要深入部门、单位、企业和项目,可以通过召开座谈会、实地走访等多种审计方式来更深入的了解情况,针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具体可行的整改意见,并督促有关部门及时整改落实。具体整改情况,要在下一季度审计报告中予以反映。充分发挥政策落实“督查员”和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作用。

(五)强化政策执行结果的跟踪问效

新经济政策措施例8

开展政策措施落实跟踪审计,是国务院交给审计机关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审计工作的新常态,对此审计机关各级领导和审计人员要有清醒认识,全力以赴抓好落实。

(一)认清使命要求。党的十以来,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坚持区间调控,突出定向和精准调控,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基本覆盖了“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方方面面。这些政策措施和重点工作,都是今后审计机关跟踪审计的重中之重,对于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依据,促进政策落地、政令畅通、高速发展,必将起到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二)认清重要作用。政策措施出台之后,关键是要落实到位,审计监督是确保政策措施执行的有效途径。紧紧抓住政策措施落实的怎么样、哪些没有落实到位、没有落实的原因是什么、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属于哪个部门的责任等,加大政策措施落实跟踪审计的力度,能够充分发挥多项政策措施的作用,促进经济平稳健康运行,进一步推动深化改革、完善体制机制、保障和改善民生,从而维护中央的权威。

(三)认清形势所迫。从宏观面看,当前经济形势和政策执行总体情况是好的,但也要看到,在房地产、金融、地方性债务等领域也都有潜在风险;从期望值看,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改革虽一直在推进、制度在完善,还与中央和党委、政府的要求以及人民群众的期盼有一定差距;从执行力看,一些地方、部门贯彻落实政策的力度还有限,制度上还不够完善,落实的方式、内容、措施等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高。对此,亟需审计监督等多种保障措施促使政策措施贯彻执行,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四)认清职责所系。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审计,既是审计监督的范围,也是审计机关的职责。从审财务、审资金、审项目转向审政策、审措施,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所谓机遇,就是新时期党和政府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审计机关必须勇挑重担,不管困难多大,都要忠实履职,圆满完成任务;所谓挑战,就是面对新的任务要不断转变观念,创新审计思路方法,积极探索服务党和政府中心工作的新路子。

二、把握关键,突出“五个重点”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在当前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今后一个时期,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模式的情况下都是适用的。政策措施实行的时间越长,落实的力度越容易弱化,所以审计工作要加强跟踪,持续发力,促使政策措施保持连续性和实效性。

(一)突出重点任务完成情况。审计机关要检查各地各部门是否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详细的落实中省政策措施的意见,是否确定了各自发展的目标,是否明确了完成的时限;检查各项保障措施是否执行到位,各项任务是否按期、按进度进行,是否存在虚报任务完成进度和任务完成量的问题。对未明确完成期限的工作任务,持续跟进工作进展情况,重点反映进展缓慢的问题并深入分析各地各部门产生问题的主观原因,反映乱作为、不作为、慢作为的问题。

(二)突出重要政策执行情况。这些年,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很多关于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政策措施,审计机关要紧紧抓住以下环节开展工作:一是抓源头,这些政策措施大多出自改革发展、财政、商务、工商、税务、海关、金融等部门,要和这些部门搞好协作,主要的政策措施就不会遗漏;二是抓减负,看实行减轻和公平企业税负、税收优惠、放宽市场准入等政策措施落实的怎么样;三是抓扶持,各项政策支持经济发展重点战略、支持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支持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等情况;四是抓民生,有关养老、健康、保险、就业、教育、食品安全等事关人民群众切实利益的政策落实情况。

(三)突出重大建设项目进展情况。紧盯铁路、水利、城市基础设施、棚户区改造、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土地整治等重大建设项目不放,调查了解项目规划编制、立项审批程序、建设目标和效果等项目落地情况,关注资金到位、项目进度、工程质量等情况。

(四)突出重点资金落实和使用情况。重点关注中、省专项资金的下达、拨付、管理、使用等情况,关注金融机构提供国家重大项目资金保障、信贷资金投向等情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重点民生和养老、环保、教育等资金的审计,促进政策落实、规范管理、提高效益。

(五)突出推进简政放权政策落实情况。国务院将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作为本届政府“开门第一件大事”,到2014年底两年间共取消、下放了行政审批537项,地方各级政府也在积极推进这项工作。这些行政审批能否真正落实到位,影响着政府的形象、市场的活力和百姓的利益。要通过审计,看该取消或下放的审批权是否真正取消和下放了,力度够不够、含金量高不高,有没有上放下不放、明放暗不放、甚至明减暗增的行为,地方政府承接中央部门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进展情况,存在的主要困难,以及行政审批事项下放后的效果。

三、持续发力,强化“六个确保”

政策措施落实跟踪审计实施以来,审计机关对政策措施的执行情况和重大决策的落实情况做出了准确判断,及时揭示和反映了新情况、新问题,提示了体制、制度性缺陷等问题,为政策措施的及时调整、完善提供了建议和依据,促进了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和战略的贯彻实施。

一要确保政策落实。在摸清情况、查找问题、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本地经济发展情况和部门职责,关注影响政策措施落实的重点环节、重点项目、重点内容,审查项目是否落地、资金是否到位、权力是否下放、措施是否落实,着力检查地区、部门按照职责范围制定的具体措施、时间表、路线图和执行速度,促进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二要确保取得效果。注重政策措施实施后产生的实际效果,关注政策执行的效果好不好,看是否达到预期效果和效益,是否存在不良隐患,是否损害人民群众利益、影响生态环境,重点反映各项政策措施效果不明显的问题,切实增强政策的针对性、有效性。

三要确保揭示问题。政策执行跟踪审计,目的是打通政策措施贯彻落实的“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打破中梗阻。既要揭示违法违规问题,更要揭示各地、各部门在落实政策措施过程中遇到的制度障碍、政策瓶颈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尤其对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问题和“懒政”、“惰政”、设租、寻租的行为,坚决查深查透查实。

新经济政策措施例9

1.危机中的经济政策及影响。首先,在对外经济方面,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中国政府迅速调整了对外经济政策,包括提高出口退税率,稳定人民币汇率、重新盯住美元等。“从2008年8月至2009年6月,中国政府七次调高出口退税率,涉及的出口商品税号超过8000个(次)。目前,出口商品的综合退税率上升至13.5%,”不仅是机电、电子信息和高新技术行业受益,一些已经取消退税的产品也恢复退税。在汇率方面,则基本停止了从2005年开始的人民币升值举措,收窄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从2008年7月到2010年6月两年时间里,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基本维持在6.82~6.84的水平。其次,推出了大规模的财政、货币刺激计划。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以后,中国政府迅速采取了应对措施,包括“4万亿”投资计划,五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四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并取消了对金融机构信贷规划的硬约束,并引导商业银行扩大贷款总量等等。2009年和2010年继续施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09年财政赤字规模猛然提高了近5.2倍,达到7781.63亿元,国内新增信贷总量创下历史最高,总额达9.59万亿元,M2供应量比2008年猛增27.6%,2010年即使央行连续6次调高存款准备金率,货币供应量仍然保持了近20%的高速增长。在这些政策的刺激下,投资大幅增长,200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30%。重复建设等问题再次凸显,很多以前被砍掉的项目重又获得审批。最后,实施了一些具体的调整产业、刺激需求等方面政策。包括2008年底出台的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之后又密集出台了各方面的具体政策措施,如,2008年11月10日决定在全国范围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11月19日确定了促进轻纺工业健康发展的6项政策措施;11月26日确定了解决企业困难,促进经济发展的6项政策措施;12月3日,研究部署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9项政策措施;12月10日,部署做好当前农民工工作,决定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等等。2009年上半年先后出台了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十二五规划也将产业调整和发展作为重点等等。上述政策的核心实际上仍然是通过扩大政府的投资和支出刺激经济增长,无论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还是“十大产业振兴规划”都是扩张性财政政策的配套措施,是落实“4万亿”投资计划的具体方案。方案的实施主体要么是各级政府部门,要么是国企。这直接导致了重复建设、产能过剩、政府债台高筑和2011年的严重通货膨胀。“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目标只实现了暂时的经济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沦为了空谈。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贡献在2008年和2009年经历了短暂的上升后,在2010年突然下降了6.7%,而资本形成总额对GDP增长贡献率在2009年和2010年分别占到87.6%和52.9%;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在两年里分别为56.8%和51.9%,比金融危机前高出2%~7%,第三产业的占比则相应的下降了2%~7%。所以,这些应对金融危机的临时性举措,不仅打断了危机前的经济结构调整计划,而且为后危机时代的经济结构调整造成了更多的困难。

2.危机后的经济结构调整政策及效果。首先,在对外经济政策方面,开始调整进出口的比例,并重启汇改。2010年7月,出口退税政策进行了危机以来的首次反向调整,取消了部分钢材、有色金属加工材等406个税则号商品的出口退税。在调整出口结构的同时,2011年中国总体的对外贸易政策发生转型,从过去的强调出口转变为出口、进口并重,总的政策指导改为“稳出口、扩进口、减顺差”,具体措施包括推进自贸区战略,调整部分种类商品的关税及进一步简化行政程序等;在汇率方面2010年6月央行宣布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重启汇改;2012年4月央行进一步增加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从千分之三扩大到百分之一。这一时期的汇率虽然从单个交易日看具有双向波动的特征,但总体上保持了升值的态势,至2013年人民币对美元平均汇率已上升到6.1932,比重启汇改前升值了近10%。其次,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2011年~2013年,中国政府的官方表述都是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经过前一段时间的经济刺激,2010年下半年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开始显现,加上国际经济形势回暖,进出口形势基本稳定。中央货币政策明显转向,但保留了积极的财政政策。2011年财政支出突破万亿大关,增速达到21.6%,2012年财政赤字达到近8700亿元,比上年增长61.9%,2013年财政支出增速明显回落,赤字增速也大幅下降,但赤字规模仍然超过了1万亿,比2012年增加了1900亿元。在货币政策方面,央行进一步收缩流动性,即2010年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之后,到2011年6月又连续6次上调,达到了21.5%的历史高位,三次上调存贷款利率;到2012年则是两次降息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但基本上仍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在这些政策的作用下,M2供应量的增速稳步下滑,物价水平得到了有效地控制,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和消费对GDP的贡献都有所增加。最后,自新一届政府成立以来,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成为政府的主要政策目标,为此不惜降低经济增速,也要挤压泡沫和压缩过剩产能。有机构将总理的经济方略归纳为:政府不推出刺激经济的政策、去杠杆化和推行结构改革。主席也多次强调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性,明确表示宁可主动将增长速度降下来一些,也要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在这样的经济思想的指导下,2013年即使在经济增速明显下滑的情况下,中央政府也没有出台任何货币财政刺激计划。2013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了《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提出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合理保持货币信贷总量,重点支持“三农”、小微企业和实体经济等。纵观新一届政府上台以来的政策,我们可以将新政府调整经济结构的思路总结为:通过降低经济增速淘汰落后和过剩的产能,通过综合改革激发市场活力, 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总的来说,从2010年下半年以来,中国政府的经济政策的重心开始逐步向结构调整转变。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措施初见成效。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从2011年开始结束了下降的趋势并稳步上升,到2013年,三年的贡献率分别为43.8%、45.6%和46.8%;最终消费率也是同样的趋势,三年分别为49.1%、49.5%和49.8%;进出口增速逐渐趋缓,三年中出口增速分别为15.15%、4.96%和6.03%,进口增速为19.50%、1.45%和5.45%,经济对外依赖度明显降低,进出口占GDP比重三年间分别为49.97%、47.00%和45.39%。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虽然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已初见成效,但并未实现根本好转。距离完成转型和升级还有较大的差距,现实中还有很多不利因素可能会导致结构转型的停滞和倒退。具体地说,当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面临的问题主要有:

1.从各项经济指标看,结构转型还有较长的路要走。最终消费率、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经济对外依赖度等衡量经济结构指标虽然出现了好转的趋势,但变化幅度很小。如果按照目前的变化速度,估计需要20年~30年才能达到较为合理的水平。而且这种好转的趋势还很脆弱,一些指标有反弹的可能。例如,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贡献率,近三年来呈现递减的趋势,分别为56.5%、55%和50%,出口的增速超过进口的增速,顺差规模又开始扩大,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逐年上升等等。如何巩固已有的成果,促进结构的进一步转型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新经济政策措施例10

一是频繁遭遇“两反两保”调查。进入2009年,贸易救济措施案件明显增多。以贸易大省江苏为例,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已遭遇各类贸易摩擦案件10起,占去年全年发案总数的1/4强;涉案企业171家,相当于去年全年涉案企业数的60%。

值得关注的一个新特点是特保措施被频繁滥用。近一个多月来,印度专门针对我国纯碱、铝产品和尼龙轮胎帘子布发起了3起特保调查。

区别于传统的反倾销、反补贴措施,特保措施具有两个杀手锏:一是发起国可以“先保护,后调查”,二是“用时少,见效快”。如今年1月16日印度碱工业协会提出针对中国纯碱产品的特保调查申请,印度商工部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就做出特别保障措施初裁,初裁结果是:对中国涉案产品加征31%的从价税,该措施自公布之日起实行,有效期200天。

二是频繁遭遇关税与非关税壁垒措施。自去年秋季以来,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低迷,共计有22个国家及地区采取了提高关税、支持国内产业发展政策等贸易保护主义措施。

美国最近通过了夹带有“购买美国货”附加条款的巨额经济刺激方案;欧盟宣布对部分奶制品重新实施出口补贴;俄罗斯对汽车业实施补贴并提高汽车进口关税;阿根廷对部分所谓敏感产品进口增加非自动进口许可要求;印度在提高部分钢铁产品关税之后,又宣布禁止进口中国玩具。随着金融危机的加深和贸易保护主义的不断蔓延,我出口正在遭遇越来越多的关税与非关税壁垒。

三是贸易争端由国家层面向地方层面延伸。去年12月19日,美国和墨西哥向世贸组织,称中国“通过出口补贴政策来促进中国著名品牌产品的出口”,其中涉及到地方出台的有关补贴政策,这也是地方政府有关补贴措施首次被诉诸WTO争端解决机制。

地方政府应对贸易摩擦四大措施

在贸易保护主义的趋势正随着全球经济的衰退而加剧的特殊情况下,应对贸易摩擦需要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首先,需要建立应对国际贸易争端联席会议制度。建立由各地政府办公厅牵头,发改委、经贸委、财政、外经贸、国土、环保、工商、物价、国税、地税、海关等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应对国际贸易争端,尤其是应对国外反补贴调查工作的快速反应机制。同时,充分利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维护国家和企业的利益。

其次,需要建立和完善贸易摩擦预警和应对机制。对外贸易依存度较大和板块经济明显的地区应注意探索建立和完善这种机制,让企业在第一时间知道贸易摩擦的动态信息,并在第一时间组织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