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传统婚礼主持词模板(10篇)

时间:2022-10-25 03:11:08

传统婚礼主持词

传统婚礼主持词例1

婚礼是人生当中最重要的仪式,一场成功的婚礼中,主持人是灵魂人物,据相关部门统计,我国每年结婚人数为1800万至2000万人,每对即将走进婚姻殿堂的新人都需要一场完美的婚礼,传统意义上的司仪,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物质与精神生活水平的需要。因此,市场上需要大批优秀的婚礼主持人。那么什么样的婚礼主持人最受市场欢迎呢!

一、主持人的素养

1、具备一定的文化底蕴

婚礼主持人要有较高的文化修养。现代人受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高,讲究婚礼文化的人越来越多。只有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才能表现出高雅的气质;有了丰厚的文化底蕴,才能编写出高雅优美的婚礼串联词,从而大大的提升主持的文化品位,才能有创新。

2、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

一场婚礼要取得圆满成功,固然与环境、准备工作等有密切的关系,但更加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随机应变、机敏灵活的主持人。婚礼是汇集喜庆祥和的仪式,人们都期望自己的婚礼十分顺利,也最忌讳婚礼上出现不吉利的事情,但是婚礼出现意外的情况也时难免的,因此主持人的临场应变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如堵车赶不上吉时或花车走散了;花车来晚了;举行户外婚礼时突然下雨了;举行婚礼中停电了;新娘婚纱弄破了或高跟鞋坏了;新郎给新娘戴戒指时婚戒掉在了地上;酒杯打了……这时考验的是主持人的应变能力,一个优秀的主持人在任何场景下都会把出色的圆场,似乎任何一个场景都是婚礼的好的陪衬。

3、具备扎实的语言基本功

首先,主持人要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大家都知道,普通话是当代社会人们的交际语言,它能消除人们的语言障碍,同时,汉语普通话四个声调的交替运用,清亮高扬,具有抑扬顿挫的韵律之美。在主持婚礼的过程中我们也不排斥一些生动形象的方言土语,但是应该以普通话为基本的主持语言。

第二,主持人应该有优美的音质。优秀的婚礼主持人一定要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使自己的音质优美动听。

第三,语言要富于表现力。婚礼主持人一定要善于传情达意,再美的主持词,如果用平淡的、单调的语言来表达,是不会吸引人的。好的婚庆主持人,准确而不重复,诙谐幽默而不贫嘴,能够较好地把握现场的气氛 。

4、具备一定的表演才能

多才多艺的表演才能可以为婚礼主持锦上添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新人请主持人主持他们的婚礼,另一侧面也体现了新的人个人爱好与文化品位。而多才多艺的主持,深沉的文化底蕴,也给新的文化品位带来平衡点。难忘的歌声,器乐的演奏,会留在客人的记忆当中。

5、具备专业的舞台风范

婚礼主持人要放松自如、表情自然、姿态端庄、动作优雅、稳重大方、举止潇洒。

6、具备团队合作精神

任何主持人在任何一场活动上都不能是一个人在战斗,需要的是集体,是团队合作,只有团队合作,才能其力断金。

7.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

婚礼主持人要拥有超前的婚礼主持理念。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满足不同宾客的需求,能主持仿古婚礼、草坪婚礼、烛光婚礼、别墅婚礼等。

8. 具备一定的幽默感

婚礼主持人能够通过幽默的言语,营造欢乐的婚礼气氛,使婚礼充满开心的欢笑与高雅的情趣。

9.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

婚礼主持人要熟知每场婚礼的各个环节,掌控整个婚礼程序进程,指挥引导各个工作人员,圆满地完成婚礼仪式。

10.具备良好的个人形象

主持人良好的个人形象会使来宾赏心悦目,从而拉近和来宾的距离;高雅大方的举止会大大增加主持人的个人魅力;整洁的仪容会增强婚礼庄严神圣之感。

11.具备专业的婚庆知识

婚礼主持人对婚俗文化要有一定的了解,懂得一般的婚礼礼节,熟悉婚礼的常规环节和流程。

12.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

婚礼对于新人来说一生可能只有一次,意义重大,所以作为一名婚礼主持人要设身处地的为新人着想,守约守时、恪守行规、细心周到,尽心尽力地为新人提供优质的服务,应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

二、主持人的职责

1.婚宴前三天与新人见面,策划婚宴节目安排表、婚礼当天行程安排、新人服饰、用品表,以便婚宴在周详准备下顺利进行。

2.临场统筹开席前扮演统筹角色,视察场地、音响布置、座位安排、处理有关临场变故及最后决定,以助婚宴准时及流畅地举行。

3.程序与当天负责婚宴的调度做最后跟进,令整个程序更清晰流畅。

4.主持最后彩排。协助新人做最后彩排,以便正式仪式时信心十足。

5.主持餐前安排乐队参加新人迎宾(如小提琴等)拍摄程序和其他仪式,令场面更有气氛及秩序。

6.主持人开场序幕。宣布婚宴正式开始,介绍新人及主婚人,致欢迎词及祝福。

7.主持婚礼仪式。协助新人构思演讲词,以助新人大方得体地倾诉心中情。

8.按新人的意愿及要求,设计婚礼游戏,歌曲曲目、魔术等,庄谐并重,大搞气氛。

9.设计特别效果。如鸣放巨型彩炮,荧光肥皂泡、缤纷气球等等。

三、婚礼主持人的主持风格

1.幽默调侃型

这类婚礼主持人幽默风趣,具有亲和力,善于观察台下来宾的状况,在适当的时机调节气氛,让全场都产生参与的感觉。在主持的时候叙述的语速较轻快,从活跃程度来说,年轻的婚礼主持人较有活力,但若太过年轻会人产生不够稳重的感觉。

2.内敛沉稳型

有一定文化修养,对艺术、音乐、文化等多方面领域都有涉猎,主持语言凝练、精准,用优雅的语言拉进新人与来宾之间的关系。要求至少具备主持人的专业素质,成熟,具有一定阅历,需要具备发生意外或尴尬事件的解困能力。

3.浪漫柔和型

了解新人相恋过程,善于捕捉新人的恋爱或生活细节,同时和新人沟通较多。声调柔和、稍缓,声线为中高音为最佳,较能制造现场浪漫柔情氛围。

4.传统文化型

对中国传统文化非常了解,文言文和俗语能脱口而出。善于煽动,使现场热闹的气氛达到高潮。声音洪亮有力,底气足,有一定的年龄,老成持重,较能表现传统风格。

总之,要想成为最受欢迎的婚礼主持人,必须拥有灵活的语言技巧、情感投入与声音完美控制、巧妙的开场白及介绍来宾和婚礼现场的赞美以及婚礼现场善用幽默笑话,当然能在婚礼现场巧用贯口、民谣、民谚、花语那就真的了不起啦,切记不要在婚礼现场中"喧宾夺主、用黄段子、小动作多"的行为。一生一次一次一生,作为婚礼主持人一定要将幸福传递下去,用心主持,主持一次回忆一生。

参考文献:

传统婚礼主持词例2

在西方国家,新人结婚都要宣誓,英国威廉王子结婚也是如此。大多数新郎新娘要在婚礼上起誓。誓词或由教会规定,或由新娘夫妇自己撰写。起誓虽然没有绝对的约束力,但它是扇硕曰橐錾活一辈子的坚定承诺。婚俗文化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示了所在民族群体的社会生活面貌及其审美观、价值观、伦理观、宗教观等。传统的西方婚礼究竟蕴含着怎样的文化因素呢?

一、交付新娘

当《婚礼进行曲》响起的时候,新娘通常由她的父亲陪同进入婚礼现场。到了教堂的圣坛前,由新娘的父亲把新娘交付给已经等在圣坛前的新郎。这种交付新娘的动作缘起于买卖婚姻,在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新娘都是卖给而不是交给她们的丈夫的。现在,在婚礼上由新娘的父亲把新娘交付给新郎的动作象征着妇女地位的改变――由父亲的好女儿变成了丈夫的好妻子。

因此,当我们看到誓词中大主教说:“谁将此女人交出,嫁与此男人为妻?”时,凯特父亲将凯特的手放到大主教的手里,然后大主教将凯特的右手放在威廉手里。

二、三位一体

基督教的基本观念是三位一体,即圣父、圣子和圣灵是一体的。早期在传播基督教的过程中,人们总难以理解上帝、耶稣基督以及圣灵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因此纷争不断。一直到公元后325年召开的尼西亚宗教会议上,才确立了统一的解释:上帝只有一个,包括圣父、圣子、圣灵三个位格,不过完全居于同一本体。这就是后世所谓的“尼西亚信经”。 通俗地说就是圣灵和上帝及耶稣具有同等的地位,圣父是神、圣子是神、圣灵也是神,他们都共同来自一个上帝。三个都是无始无终、共同永恒、一致平等。圣父是完全的上帝,圣子是完全的上帝,圣灵是完全的上帝。所以根据西方婚礼上的习俗,新郎要将戒指先后触及新娘的这三个手指。触及拇指时说,“以圣父之名”,触及食指时说,“以圣子之名”,触及中指时说,“以圣灵之名”。最后说阿门,便将戒指戴在新娘的无名指上。

三、戴戒指和吻新娘

结婚戒指要戴在左手第四个手指是因为古代的西方人认为有一根血管或神经从这个手指通往心脏。在互赠戒指后就是新郎亲吻新娘。在西方,吻新娘一直是婚礼的组成部分。人们有一种根深蒂固的看法:接吻是传递能量或“灵魂”的一种方式。婚礼上的亲吻不但意味着婚礼的完成,也象征着新娘地位的改变。当新郎撩起新娘的面纱,接触新娘的嘴唇时,他事实上向世人宣告接受新娘为自己的妻子。

在西方订婚戒指一般都是用钻戒,因为钻石的坚硬和光芒代表了男女双方永恒的爱情和幸福。在威廉和凯特的婚礼上,我们看到新郎穿着无尾夜礼服,新娘身着白衫、白裙,头戴白色花环,还要罩上长长的白纱,手持白色花束。而戴头纱的习俗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世纪,当时两河流域就已盛行女子戴头纱。在古希腊,举行结婚仪式时不仅新娘要戴亚麻或毛织品的头纱,而且一对新人都要戴上花冠。到了罗马时代,不同的人要戴不同颜色的头纱以示区别。中世纪以后,宫廷贵族之中出现了用珍珠装饰的花冠,而后发展成为白色头纱,并且尺码日益延长,并遍及欧洲各地。在威廉和凯特的婚礼上,我们看到凯特妹妹手持花束跟在凯特身后。在西方,一般男傧相是新郎的随从,他们的职责是为客人引座并在仪式中陪伴女傧相进入教堂。主要男傧相是新郎的贴身随从。他的主要职责是替新郎保管戒指,当新郎向新娘赠戒指时,递交给他,并在婚礼后的婚宴上首先发言。古代曾有抢婚的习俗,男人若想娶妻,需要到其他部落去绑架一个女人。做这事要冒很大风险,所以需要一个既有胆量又有力气的朋友来帮忙。这个朋友后来演变成主要男傧相。女傧相们的职责是帮助新娘梳妆打扮,并将新娘的随身物品带到她的新家。持花女孩一般是姐妹二人,同样穿戴,她们手持鲜花走到新娘前面。她们的主要作用在于活跃婚礼的紧张气氛。新娘在婚礼结束以后,把自己的花束抛给聚集在那里的未婚女子。鲜花象征着新的生命,按照古代的婚育礼仪,刚刚“被人摘走的鲜花”――新娘,要把象征自己已经改变了地位的花束抛给聚集在那里的处女们,以表示她祝愿她们好运气,表示部落会继续繁衍下去。现在人们认为,在婚礼上,得到新娘的花束的女孩子将会在同伴中最早结婚的。婚礼结束后便是招待会,举办婚宴和舞宴。婚宴上新人会合切结婚蛋糕。据说,夫妇合切蛋糕会吉利。舞宴开始时,通常由新娘和新郎跳第一支舞曲,他们在跳时,所有的宾客都应观看、喝彩。按照传统,新娘也会同父亲跳一支舞。有时,新郎会在他们跳到一半时夺过新娘,以示新娘离开父亲同丈夫开始新的生活。

传统的西方婚礼通常在在教堂举行,由牧师或神甫主持。一般人都会选择这种形式即使新人没有。也有些人会举行世俗婚礼,即由地方官或他人主持领取结婚证书。如法院婚礼,婚礼在当地法院进行,由法官当证婚人,新郎和新娘穿着普通衣服,不办宴会,不请客人。也有的人标新立异,举办各式各样的婚礼如在户外风景优美的地方结婚,还有些人甚至以跳伞、蹦极、潜水等独出心裁的方式举行。

传统婚礼主持词例3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3 — 0085 — 02

中国传统的婚姻制度,在封闭的农业社会中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进入近代以后,一方面,随着国门的洞开,通商贸易的发展,传统的农业经济开始萎缩,从而使传统家庭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日渐崩溃。另一方面,随着近代交通、企业、学校、通讯的发展,人们的职业选择日趋多元化,人们的活动空间逐渐由家庭部分走向社会,传统的婚姻家庭观念开始受到严重的挑战。

一、婚姻观念的变革

清末民初,随着先进思想的逐步传入,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传统礼教的打击和对青年男女的启蒙,广大青年开始追求自由恋爱以及自由婚姻。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全都支持婚姻自决、恋爱自由的主张。当时,胡适认为:“恋爱自由是婚姻成立的基础”, 高尚的自由婚姻与自由恋爱只是根据于“尊重人格”一个观念,夫妻之间的关系应该以“异性的恋爱”为根本,男女之间的异性的恋爱应该以一个目的为核心,那就是“情愿自己制裁的自由”、“情愿永久和他所专注的目的共同生活”,这才是法律所认可的正当的夫妻关系。“人格的爱不是别的,就是这种正当的异性恋爱加上一种自觉心”,“夫妻之间的关系之所以与别的关系不一样,是因为有这一点异性的恋爱在的。”〔1〕 自由恋爱与自由结婚的根本观念就是要夫妻相亲相爱,首先要“精神上的结合”,然后才可以有“形体上的结婚” 〔2〕 。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当中先进人物的大力鼓吹和提倡,自由恋爱成为知识青年在通向婚姻道路上追求的目标。1922年7月,一对青年男女冲破家庭重重阻碍,经自由恋爱而结合,在婚礼上直言,“我们的结合,的确能够超脱一切,不受外界任何的束缚,而由纯粹的爱结合而成” 〔3〕 。对于这种时代的变化,民国时期的封建宗法伦理的卫道士们极为愤懑,对自由恋爱、婚姻自由等新婚姻风尚极尽污蔑之能事:“自权利之祸中于人心,破家族,削亲权,乱男女,蔑尊卑长幼,尽弃吾中国数千年之礼俗教治,而从事于其所谓平等自由之说。”〔4〕 有的说:“乃自共和告成后,一般青年,顿脱藩篱,任意放荡。”〔5〕有的则说:“邪说惑世,煽动乱机,曰言论自由;父兄,侮慢尊长,曰家庭自由……钻穴逾墙,私相爱悦,曰婚姻自由。”〔6〕 从这些诋毁中,可以看出,在历来被视为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伦理领域,青年知识分子已通过自由恋爱的言论和行动掀起了变革的巨浪。

在传统的封建婚姻观中,封建纲常伦理主张男女之大防,但是在历史进入民国以后,“新学兴,而知耻明礼之学说一扫而空,男女之樊篱亦因之大决” 〔7〕 。民国建立,风气开通,社交公开,男女接触不避嫌疑,自由恋爱之风日盛。上海“为淫风最盛之区”,“骨肉成亲”,“师生为偶” 〔8〕 ; 广东“桑间濮上,男女杂作,每多自由恋爱之事” 〔9〕。一般说来,自由恋爱大多发生在青年知识分子中间,由于他们在求学过程中接受的西方新观念较多,容易接受新事物,也具有更多的勇气去打破旧的习俗的束缚。但在上述引文中,广东番禺桑间劳作的男女之间也“每多自由恋爱之事”,这说明,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不仅是知识分子,而且一般普通劳作的乡民也敢于破除“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陈规,接受了恋爱自由的新观念。

二、婚姻礼俗的变革

随着民国初年一些先进分子的呐喊和实践,“文明结婚”这种新式婚礼开始倡于都会商埠。因中国幅员辽阔,南方的开化风气自不用说,不妨以华北地区择要概述。

华北地区的文明结婚程序是:由男子将自己的择偶标准向父母公开,得到父母的允准,便邀请介绍人询问女子父母意愿,得其家长的许可后,再由介绍人安排男女见面,双方同意后便可以商定婚约。

举行婚礼的仪式通常为:(1)奏乐,(2)司仪员,(3)男宾、女宾,(4)主持人、介绍人,(5)新郎新娘入席,(6)证婚人宣读证书,各方用印,新娘新郎交换饰物,彼此行鞠躬礼,谢介绍人以及证婚人,行见亲族礼,行受贤礼,来宾演说,唱文明结婚歌等。

中原地区的许多城镇,也盛行文明结婚。据报载,民国成立后,在河南信阳,青年男女盛行“自由结婚”。新婚夫妇“同御车马,周历通衢”。择一公共场地“饰作礼堂,植国旗”,聚齐主婚、证婚以及介绍二人……新婚夫妇彼此鞠躬,“向主婚、证婚鞠躬……致演说词、贺词,礼毕宴客。”〔10〕这种“文明结婚”的施行,使那些繁琐的旧式婚仪得以免除。

新式婚礼不仅在上海、北京等沿海大中城市流行,而且其影响也波及到边远地区的一些小城镇。民国时期,东北地区的许多县镇,已经有了新式婚礼。

三、婚姻礼俗变革的原因

(一)国民政府倡导新社会文明习俗

民国时期倡导的内容驳杂的“新生活运动”除了倡导“礼义廉耻”等具有封建意味的道德观之外,也曾大量地直接吸收和借鉴了当时西方国家的一些具体做法,制定了不少符合现代社会文明要求的生活目标和行为标准,从而派生出了改良社会和家庭习俗、提高妇女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新型家庭文明日渐推广的积极功效。新生活运动涉及改良家庭陋俗、劝导现代家庭文明风俗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倡导新式文明礼仪,废除磕头跪拜礼;家庭节用礼俗上,倡导节俭生活,改革传统婚、丧、寿、宴、送礼等方面的奢华铺张、耗时费力和繁文礼节,提倡和举办“集体婚礼”、追悼会等现代文明形式的家庭礼俗。政府倡导和推行的这些新的社会习俗对于促进社会旧观念的转变和新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也从积极的意义上影响了近代中国家庭婚俗的转型。

(二)社会流动性的增强扩展了人们的交往

在传统的田园社会中,人口的异质性和互动率极低。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中国近代化过程的继续,社会出现了一套新的交通、企业、学校、新闻和通讯体系,使人们活动的社会空间不断拓展,在人口日益增多的城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化更加明显,这就为传统婚俗家庭制度的变动提供了客观的社会环境。以30年代的上海为例,30年代上海人口密度已达5001-7230人/平方公里,高密度的人口聚焦与分工细化会改变人的本质和人际关系特征与价值观。如此高的人口密度使人际交往的最大潜势由此显现。另外,上海的各种市内与连接外地的交通构成了海陆空全方位的立体网络,为人们的互动率提高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据不完整统计,1936年上海市内容运量已136622113人次,平均每人每日外出1.5次,如此高的互动率,表明上海已形成了一个自由开放、高度流动的社会机制。这就为人们扩展了交往范围和活动空间,为人们接受新的家庭观念及摆脱传统家庭婚俗束缚提供了可能。

(三)西俗东渐的传播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帝国主义势力的侵入,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所有组成部分也逐渐展示在中国人面前,直接地刺激着近代中国传统社会的变革。来华的一些传教士、部分封建官绅、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中的代表人物曾分别从不同的政治目的与动机出发,或撰写论著,或颁布告示,或刊发文章,广为宣传,劝禁早婚,并提出了晚婚的主张。19世纪60年代后,因洋务运动兴起而引发的新的一轮西学传播大潮开始从中国沿海到内地,从知识分子精英阶层到基层社会广泛传播开来。伴随着西方各种自然科学技术和部分社会科学学说的涌入,有关西方资产阶级婚姻家庭的观念也被介绍到中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具有近代意义的婚姻家庭观念的产生。

四、婚姻习俗变革的特点

(一)仪式上的现代化倾向

虽然中西合璧的半新式婚礼是近代婚礼的主要形式,旧式简化的迎往礼俗还在很多乡村山间普遍存在,但更能体现时代风貌与世界进步潮流的现代文明婚礼仪,旅行婚礼、舞会婚礼以及茶会婚礼等在许多大城市特别是在具有先进思想的知识阶层不断涌现。

发端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之上海的集团婚礼,尤为政府所提倡推广,为此还于1942年11月1月专门公布了《集团结婚办法》,该婚礼仪式大体分为奏乐、向孙中山遗像鞠躬、夫妻互行鞠躬礼、证婚人颁发婚证书和纪念品并致贺词、摄影留念等,这种仪式具有简朴、隆重等优点,在荡涤旧式封建旧式的繁琐婚俗、抵制婚事操办铺张浪费之风及融洽婚事涉及各方的感情等方面,确有积极意义,因而在许多大中城市得到推行。

(二)婚俗变革在观念上的文明化倾向

非惟传统的“贞节牌坊”已经被大批推倒,男女自由恋爱以及女子再嫁抑或独身,均已被社会舆论支持。 “男未满18岁,女未满16岁者,不得成婚。”表现出社会中人对结婚年龄的最低容忍程度。毕竟中国有早婚的陋习,而遏制早婚是利国、利民的大事;“同宗者,不得结婚。”禁止宗亲及一定范围的亲属结婚符合优生伦理被社会主流舆论所认同。同时社会倡导一夫一妻,“有配偶者,不得重婚。”在传统落后的野合、赘婚、服役婚、交换婚以及冥婚等各种陋俗和迷信被取消或被民众所排斥的同时,社会开始倡导健康和优生的科学观念。

总之,与晚清相比,民国时期婚俗的变迁是相当剧烈的。其主要表现在一下几方面:婚姻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不仅提出了“婚姻自由”的口号,而且提出了“废除婚制”、“婚姻革命”的主张。婚姻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纳妾制受到猛烈批判,一夫一妻制逐渐成为主要的婚姻制度和家庭制度。婚礼趋向简化。

〔参 考 文 献〕

〔1〕胡适.胡适答蓝志先书〔J〕.新青年,第6卷第4号.

〔2〕胡适.美国的妇人〔C〕//.胡适散文,(第1集),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39-40.

〔3〕江清.施之勉沈韵秋结婚谈〔N〕.上海民国时报·妇女评论,1922-08-02.

〔4〕王希曾,纂修.莱芜县志卷七地理志〔M〕.济南:济南启明印刷社,1922.

〔5〕革心说〔N〕.大公报,(02)言论,1912-10-20.

〔6〕 〔N〕.申报·自由谈,1912-10-26.

〔7〕 〔N〕.申报·时评三,1912-09-13.

传统婚礼主持词例4

中图分类号:G112; H139 文献标识码:A

婚礼,是人生礼仪中最盛大的礼仪之一。随着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们因各种忙碌,将婚礼仪式渐渐删繁就简。绍兴作为历史文化古城,现下的一桩婚事仍然基本保留了做媒、订婚和结婚三个阶段,但前两阶段基本流于形式,后者也已基本看不到往日习俗,日益趋向简约。结婚日期一般安排在五一、国庆、元旦或春节等节假日,有集体婚礼或旅行结婚等形式。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绍兴婚俗文化在绍兴婚俗词汇中可见一斑。在绍兴方言中,娶儿媳叫做“讨新妇”,联姻时两亲家设宴相会叫“会亲”,女方定婚叫“许”,男方定婚叫“定亲”,伴郎伴娘被统称为“傧相”等等,缤纷的方言词汇演绎着绍兴最原味的婚俗底蕴。本文在搜集绍兴城区婚俗词汇的基础上,探究其文化变迁。

1绍兴传统婚俗词汇

媒人:男女婚姻的撮合者,时下称介绍人。绍兴“无媒不成婚”之俗一直沿袭至今。做媒曾经在绍兴带有很浓的行业色彩,有不少以“媒”为业的人,靠谢媒礼维持生计。他们平常十分留意当婚男女青年的各种情况,遇到年龄、门户诸条件相当的,便开始游说双方,尽说对方的好话。巧舌如簧的媒人说得双方同意后,这桩婚事便算有了眉目。现在则趋向于“兼职”意味,媒人纯属帮忙牵线搭桥,撮合婚姻,而绝非重视谢媒礼。跑这行的以中年妇女居多,称媒婆。其中也不乏男性媒人,称为媒公。绍兴青年男女结婚,大多须有媒婆或媒公。当下自由恋爱的情人,一旦举办结婚典礼,必另请媒人(即现成媒:为自由恋爱的男女双方做媒)主婚,以表示明媒正娶。

合肖:经媒人撮合并有意相处的男女双方首先要“合肖”,即核对双方生肖是否“犯冲”,生肖不合则不能相配。如龙与虎、蛇与鼠均会发生争斗,鸡与犬、羊与鼠均属不相和,虎羊相配会“羊落虎口”,羊鼠相配会“羊鼠俱休”等等,因而忌通婚。适婚男女的年龄悬殊及属相亦有讲究。男女年龄相差六岁称“大六冲”,相差三岁称“小六冲”。“小六冲”尚可,“大六冲”则忌婚配。此外,绍兴有谚云:“男子属羊闹堂堂,女子属羊守空房”,即男子属羊命佳,女子属羊运舛。故绍兴男子多不娶属羊女子为妻,属羊女子或嫁命“硬”男子,或屈为“填房”。

合生辰八字:比较传统的绍兴人谈婚论嫁,要“合生辰八字”。这“八字”讲究的是“五行相克”,如“金克木”,“木克土”等等,一般请算命先生来合。生辰八字合,则姻缘初成,否则需经历一番波折,不合者的婚姻大多成泡影。

合姓:绍兴婚俗中还有“合姓”,同族不许通婚,同姓亦不能联姻。如金、刘两姓虽不同姓,据说金姓来自刘姓,故金、刘两姓不得通婚。又如新昌袁、吕两姓为世仇,通婚视为有违祖训,故亦不得通婚。

求帖、拜贴、允帖:男女双方若生肖和生辰八字合,姓氏没有犯忌,且均愿意结亲,即须互相送帖。订婚吉日由女方拣送,婚日则由男方择定,女方拣定吉日后,男家出“求帖”,连同“拜贴”送至女家;女家则出“允帖”,连同“拜帖”于当日带交男家。拜帖书有“全福”或“正肃”字样,落款为“忝姻年家眷愚弟鬃炊偈壮习荨薄G筇小叭!被颉罢唷弊盅猓砀健熬辞筇ㄔ省彼淖执蠛烨跻恢健T侍肭筇嗤跎细男础熬醋裉薄?男家送帖时,须随送荔枝、桂圆、核桃、红枣、莲子、松子、百子糕、榛子、桐子、青豆等“十全果”。女家循例收受礼物。

发盘:即男家送女家彩礼。女家出“允帖”后,男家开始挑选日子,奉送彩礼订婚姻。男家发盘有“头盘”、“二盘”、“三盘”之分。头盘彩礼,是指姑娘的身价钱,含有偿付女家养育费之意。女家收下彩礼,并设席款待,回赠龙糕、凤饼、袍褂料子、文房四宝、锡酒壶等物,俗称“回盘”。在礼品中,男家必备花雕酒,女家必备茶叶,故有“男酒女茶”之说。此礼仪,即“三茶六礼”。之后,男家发送二盘彩礼至女家,用于置办嫁妆。礼仪与发送头盘时大致相同,男方送红绿帖,分别是安床与合卺日辰。同时,男家须送成双“缎头”(绸布料子)、“衣折”(成衣)等彩礼。少数男家头盘、二盘同时发送,俗称“随盘进”。结婚前夕,男家送三盘彩礼,用于女家置办喜酒。女家如高堂健在,男家须送孝敬钱及礼品。花轿临门迎娶时,还须送“开门钱”、“上轿钱”等。

嫁资:男女双方定亲后,共同为婚事准备的嫁妆。男方要装饰新房,预备“迎亲”礼物,女方则要置备嫁妆。一般平民家庭的嫁妆则尽量紧跟时代,不太落后便可。如果双方皆为富家子弟,嫁妆便大有讲究,父母会置办日常起居的一切所需家具和物品作为嫁妆。现下绍兴人的结婚程序虽已简化、西化,但还有一些传统规矩在流传。比如女方嫁妆中得有子孙桶、银碗银筷、棉被等。

压箱钱:结婚时,女方家人将钱放在箱子里,新娘佩戴压箱钱进入男方的大门。根据中国传统习俗来说是一种吉祥的预兆,代表男女双方在没结婚之前就已经有了积蓄。随着时代的进步,压箱钱既有传统的说法,又赋予了新的内涵,数量上也有讲究,具体数额可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来确定,多少不限。

安床:即铺床。婚礼前选定吉日,邀请一位有儿有女的人为新人铺床,铺好棉被,预示着新人福气好。

拦门:迎亲当天,女方亲戚朋友把新郎拦在门外,经过考验才能进来。常规做法便是给拦门的人发红包,数额不限。

哭轿:在结婚当天,女方有“哭轿”之俗,除表达不舍外,还有避免新娘所产子女致哑之意。女方母亲一般坐于房内按“哭嫁调”即兴吟唱,多为劝诫、祝颂之辞。

踩麻袋:新娘穿新鞋与扎“兜脚绸”后,即不能接触地面,以免带走娘家财运。出门后要把麻袋铺在地上,新娘经过便把麻袋拿起来铺在前方,象征着以袋引代,“袋袋相传”,子孙延绵不绝。

踩红毡:新娘在跨入男家大门时脚不能直接接触地面,要顺着铺红地毯的路走,一直走到拜天地的喜堂里。因为绍兴人们认为:天有天神,地有地煞,结婚是件人生大事,如果新娘的脚与地面接触,难免会触犯地下诸神,“踩红毡”就能保证新娘不被地煞所侵犯。

回门:婚后新娘第一次回家看望父母,表达做女儿的“成家不忘父母恩”之意。此时,新女婿必须带礼物随同新娘拜望岳父岳母,这不仅仅是为了沟通两家人之间的感情,更是向他们表达感激之情。同时“回门”还表示了新婚夫妇的幸福和睦,以让女方父母放心。

2绍兴现代婚俗词汇

与传统婚俗礼仪相比,绍兴现代婚俗礼仪大为简化。传统婚礼中的做媒、订婚两个程序在现代婚礼中一般只剩一些剪影,结婚礼仪日渐趋于西方婚礼的简洁化、方便化,男女双方在恋爱的基础上走向婚姻,选择在饭店举行相对西式的现代婚礼仪式,礼仪模式较为简化、模式化。比如传统绍兴婚俗中的“合肖”,认为男女相差6岁为“大六冲”,应忌婚配,时下相差6岁的恋人照常走向婚姻殿堂,婚后生活亦其乐融融;传统的“合姓”主张同姓不能联姻,当下同姓恋人会毫无顾忌地结婚。有些同姓夫妻还会充分发挥同姓的作用,比如有一对“钱”姓夫妻给自己小孩的取名为“钱多多”,其名字来历和寓意一目了然;绍兴传统婚俗会请算命先生合生辰八字,合则姻缘初成,不合则婚姻大多成泡影。如今的年轻人基本没有这个程序,双方父母若比较迷信,也只能私下里给新人合生辰八字,其结果亦丝毫左右不了新人的婚姻。结婚时的“搜轿”、“哭轿”等,因流程的简化和西化,已基本不复存在。随着婚俗礼仪的简化,不少绍兴传统婚俗词汇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3绍兴婚俗词汇现状及原因分析

旧时的绍兴人民比较信奉神怪之说,结婚是人生头等大事之一,因而流传着很多和神怪、迷信相关的习俗,其深信程度是现在的我们远远无法比拟的,但这类词语在当今社会日益水土不服,正渐渐退出历史舞台。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是经济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导致婚俗礼仪简化。与传统绍兴相比,现代绍兴经济飞速发展,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们无暇为婚礼的准备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传统婚俗礼仪无法适应现阶段社会要求的简便与快捷,现代婚俗礼仪应运而生,传统礼仪日益简化,其相应的传统方言词汇亦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二是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转变导致婚俗礼仪日益简化。相较于上世纪,新世纪绍兴人民的文化水平日益提高,其文化思想、生活观念、礼仪模式发生了较大转变,绝大多数人们不再信奉婚俗传说,不再受封建迷信思想的约束,日益追求仪式的简化和西化。原来较为封建、迷信的繁冗婚俗礼仪渐渐淡出,方便快捷的仪式受到了大家的青睐。

4结语

综观绍兴婚俗礼仪,虽然当今仍保留了一些传统婚俗词汇,但其运作模式和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已悄然变迁,当下模式简便快捷,不再追随传统婚俗的繁冗。随着经济的进一步飞速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进一步解放,日常工作生活的进一步简化、模式化,婚礼程序会否一减再减,直至忽略?虽然无人能预料,但已悄悄在上演。但人生“需要仪式感”,因为一场仪式,很多时候是给我们一个契机迎接一个全新的开始,或是郑重告知自己与一段过往的决裂。尤其是“婚礼”这一人生的重大礼仪,绝不能小觑。因为这一仪式能唤醒我们对婚姻的敬重,让我们认真告别过去,许自己一个充满希冀的开端。正如王小波所言,“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仪式感能让生活成为生活,而不是简单的生存。绍兴传统婚俗礼仪正进一步简化,但无论简化至何种程度,希望这种仪式永久存在,让伴侣们从中感受到人生关键阶段的重大洗礼,对未来生活充满敬畏和希冀。

课题项目:2012年5月绍兴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绍兴方言词汇特异性之文化研究”,(项目编号125196)。

作者简介:王丽芝(1978.7-),女,汉族,江西省安福县人,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

参考文献

[1] 徐杰舜.汉族民间习俗[M].北京:中心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2] 杨葳,杨乃浚.绍兴方言[M].绍兴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

传统婚礼主持词例5

传统的中式婚礼以古朴,礼节周全,喜庆,热烈的张扬气氛而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尤其是许多外国的新人,格外钟情于此种形式,也是中国北方婚礼习俗的集中体现和汇粹。

花轿是传统婚礼的核心部分。分四人抬,八人抬二种。又有龙轿,凤轿之分。除去轿夫之外,还有笙锣,伞,扇等开始,一般的轿队少则十几人,多几十人,很是壮观。

现在的花轿已经不多了,所以如果要举行此种形式的婚礼,一定要提前预定。在一些婚庆公司可以提供这类服务。要选在公园里或是避开交通要道的场所,给自己的花轿留有充分空间,因为颠花轿的场面会引来大批观光者,造成交通堵塞。

新人的服装为凤冠霞帔,或长袍马褂。新娘蒙红盖头,在伴娘的伴随下,由新郎手持的大红绸牵着,慢慢地登上花车,到达花轿位置后,新人改乘花轿。

婚礼筹备流程

婚礼前一个月:

与主持人沟通婚礼形式和内容。确认花轿,服装,婚宴地点,场景装饰等细节

提前二周:

通知亲朋好友,并告之婚礼形式。希望他们也能身着中式服装,真正体现民族特点

提前一周:

安排化妆。场地布置,婚庆用品菜单酒水等细节,提前一天,与轿夫,主持人,摄像师等一起到现场实地勘察

一下,演练一下当日过程。

婚礼当日流程:(时间设计供参考)

8:00新娘化妆开始,新郎准备更衣

9:00新郎乘坐花车迎接新娘,花轿等已准备完毕

9:30新郎到达新娘家,新娘蒙红盖头,在伴娘的伴随下,由新郎手持的大红绸牵着,慢慢得登上花车

10:00花车到达花轿位置,新人改乘花轿,轿夫起轿。颠轿,在乐队伴随下,向婚礼地点进行,来宾可以向新人喷放礼花弹,沿途设置欢乐球或彩带横幅,在锣鼓手的敲打声中喜庆热烈场面尽展风采

11:00新人下轿迈火盆,跨马鞍,在众人簇拥下进入婚礼现场

11:08婚礼开始,新娘更换服装,为来宾敬酒

13:30婚宴结束

新人入洞房

中式婚礼之必备习俗

抬轿起程:在锣鼓、唢呐、舞狮的伴随下,花轿开始起程。按传统,新娘应该被兄弟背出来送上轿子。不过现代人多独生子女,只能由表兄弟或伴郎代劳,通常也改背为抱了。花轿的路程目前只是走走形式,除非两家特别近,要不从上海这头抬到那头,肯定累趴下。不过按照惯例是要给轿夫红包的,否则他们会有意颤动花轿,让新娘“好受”。

跨火盆和射箭:古礼中是新娘坐花轿过炭火盆,不过现在通常都是新娘在媒人的搀扶下直接跨了。然后在下轿之前,新郎还得拉弓朝轿门射出3支红箭,用来驱除新娘一路可能沾染的邪气。

拜堂和交杯酒:火盆之后有的还要跨过马鞍,征兆新人婚后合家平安;然后才由新郎用条红布包着的秤杆挑开新娘头上的喜帕,这时,一对新人就该正式拜堂了。拜堂后最重要的部分不是交杯酒(合卺酒),而是给双方高堂敬茶,通常这个时候是弄得一群人声泪俱下,场面之感人,在热烈的喜庆气氛中也透渗透着浓浓的亲情。

同心结发和谢媒:现代的娶亲仪式,很多都是把该在洞房里的事搬出来展示。比如说结发,应是新人在洞房里相互剪些头发,作为夫妻关系的信物放在一起保存,现在则是当众表演。之后双方母亲同点龙凤烛,新人交换香书美玉做信物,再请出媒人赠送蹄膀。

中式婚礼之必备元素

凤冠霞帔服装是最不可少的道具了,大红衣服穿在身上怎么看怎么喜气,尤其是顶带花翎,身着蟒袍玉带的新郎倌,比起西式婚礼中的黑西装,另有一种富贵气。

大红花轿根据古礼,新娘拜堂后被送入洞房,再揭开喜帕,才会知道自己未来的伴侣是如何模样。那种心情,现代轿中人肯定无法体会。或许,只有看到对方身着古装时的有趣模样才会眼睛一亮吧。

各类小道具一共有火盆、马鞍、弓箭、喜烛、金秤、喜帕、剪刀、麦斗、尺子、果盘、茶杯、合卺酒、双方信物等十几样东西。

中式婚礼之必备九要素

1、红色桌布让你的婚宴餐桌看起来更加喜庆。

2、共同点燃代表爱情的红烛则把婚礼引向高潮。

3、带着凤冠霞佩的新人泥偶给婚礼带来活泼的气氛。

4、运用一些红色的浆果作为点缀使宴会的布置更有层次感。

5、红玫瑰当然是中式婚礼上首选的鲜花。

6、一个用鲜花装点的迎接牌是必不可少的元素。

7、不论你选择什么样的婚礼蛋糕,不要忘记在桌面上洒满红色花瓣,这能让婚礼的气氛统一。

8、在重要宾客的面前放置小桌花是让来宾感到你们诚意的好方法。

9、最后,送给来宾一款具有浓浓中国风的喜糖吧,他们一定会对你的完美中式婚礼留下深刻印象的。

中式婚礼之必备礼仪

新娘出嫁当天,吃完午饭,夫家派轿子到新娘家接新娘。一般两三点可以到夫家。(跟现代婚礼不同,那时候是派媒人领着轿去接新娘,新郎不同去。)

新娘在家里梳妆打扮后,头戴凤冠就让媒人领着上轿。(长江以北地方上,新娘头上还要盖块红喜帕,而长江以南,如那时的台州,新娘是不盖喜帕的)上轿之后,新娘就暂时不开口说话。

新娘坐的花轿做得很精致,外面的人看不到里面的新娘,而新娘可以透过一层薄纱看到外面的人。花轿一般由两人抬着,花轿前头由乐队领先。清末时候迎亲的队伍一路有吹笙、打鼓的乐队伴着前行;到了民初,就改用洋号、洋鼓的乐队。公务员之家

花轿的后面跟着新娘的嫁妆,共有“八扛”、“八担”。“八扛”是两人扛箱,因为像瓷器、大盆小盆之类的易碎品,必须靠两人扛着。“八担”是一人为一担,挑的是木桶、木盆之类的木制品及被褥。(其中那被褥一共有八件套,这八件套的说法倒一直存留至今。)

到夫家后,举行婚礼仪式。

那时每家每户都有天井,在天井内放上两张叠桌(一张叠桌是由两张八仙桌上下叠起来的)。叠桌上要摆放杀好的猪、羊等供品,用来祭天地。(这是富人家的准备的供品,经济条件差的人家,就用糕粉做的猪头、羊头来代替。)

穿过天井,要进入喜堂。喜堂中间也摆放一张八仙桌,新郎新娘一起点着桌上的香烛。这时候,傧相(也就是现在司仪)开始主持拜堂仪式。傧相念: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父母。新人必须跪下叩拜,然后每一拜都要起身,等到第三拜时,新郎的父母会上前扶新人起身。(电视剧当中,新郎父母会坐在大堂的椅子上,而陈老先生记得那时台州一带,父母只是站在边上的。)

拜完之后,傧相陪着新郎新娘到新房稍作休息,接着就开始酒宴,新人们要依次向长辈们敬酒。完毕后,新人回到新房,酒宴散时由新郎的父母送客人,发还部分礼金并送上红鸡蛋。

接下来,到晚上九点左右,新人的朋友们要开始闹新房了。差不多一个小时左右,傧相会宣布闹新房结束,让大家离开新房。(这必须要傧相说,新人是不能赶大家的,那样就不礼貌了。)

次日早上,新娘要敬茶(高丽人参茶等)给父母,父母则会送新人红包。然后依次向其他长辈敬茶。

第三天,也叫(望三日),新郎带着新娘回娘家。新郎要拜会丈人、丈母娘。新娘向母亲汇报夫家的一些情况。这一天,新人早上去,晚上回。

过了这三天,新人们就开始进入正常的生活了。

中式婚礼花销

办一场地道的中式婚礼环节可真不少,比如会场布置虽然可以省略鲜花,却多了无数道具。化妆师也会比较辛苦,因为除了新人,还有伴娘、媒婆、家人等都得配合化妆。至于主持人,价格就更高了,因为复古婚礼套词很多,而且很多都得又唱又吆喝。然后还得请一位相当于导演性质的现场总监,以协调扮演各种角色的人,婚礼督导更非请不可,因为花轿的路线以及酒店方面的协调始终得有人去搞定。

中式婚礼提示:

1.车辆依然需要在都市中,可能新娘新郎家距离较远,一般都是将新娘接到离婚宴地点不远的地方,再换乘花轿

2.既然是中式婚礼,就一定要做到:"地道"。服装,化妆,场景,道具,都要与婚礼内容吻合,切不可亦中亦西,不论不类,失去传统婚礼的风采。

3.懂得中式婚礼的婚庆主持人不多,而且此类婚礼讲究甚多,礼仪繁琐,一定要请专业的人士替您操办。

细节完整的中式婚礼流程参照

喜庆、热烈的传统中式婚礼越来越受到新人的欢迎,尤其是许多国外新人也格外钟情传统中式婚礼。要做就要做最传统的中式婚礼哦,所以婚尚小编特地为各位准备结婚的新人们整理收集了传统中式婚礼的流程及策划方案,快……

传统复古中式婚礼流程参照

大红花轿、浩浩荡荡的迎亲仪仗队、拜天地、掀盖头……穿凤冠霞帔、状元服或清朝旗袍、马褂的纯中式婚礼又卷土重来了,追寻文化根源、重视传统民俗成了现代人的新时尚,想过过大红轿子的瘾吗?想体验掀开红盖头那一……

婚礼主持词

传统婚礼主持词例6

现在请允许我自我介绍一下,我叫xxx。今天我和xx婚典十分荣幸地接受新郎新娘的委托来到这里为他们主持隆重的婚礼庆典。 

音乐在大厅回响,礼花在空中绽放,在欢快的婚礼进行曲中,新郎和新娘肩并着肩,手牵着手,心连着心,带着幸福的微笑,踏着红地毯,向我们款款走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一刻,意味着两颗相恋已久的心,终于走到了一起;这一刻,意味着两个相爱的人步入了神圣的婚姻殿堂;这一刻, 意味着在今后日子里,无论是风是雨都要一起度过;这一刻,意味着一对新人将在人生的旅途中相濡以沫、携手一生。

男人和女人征服的唯一手段便是爱情,情之叶常常在无意中变绿,爱之果要在携手培育中绽出蓓蕾。最丰富、最博大、最崇高的爱,能够使恋人变成新郎和新娘,能够使新郎和新娘携手走上新婚的圣堂。在这心想事成,美梦成真的幸福时刻,有请二位新人在男女宾相的陪同下双双入场 。

婚礼主持词开场白范文二

有人说爱情是妖艳的花朵,婚姻是甜蜜的秋果,有人说爱情是夏日的狂风暴雨,婚姻便是雨后的阳光彩虹,在这个繁花似锦、烟雨蒙蒙、阳光彩虹的季节里,一对恋人修成了爱人,相识在冬天相知在春季相恋在夏天,经历了季节的变换,却从没有改变对于彼此的一见倾心,亲爱的朋友们,此时此刻,我和大家怀揣着一样激动的心情,期待着这对新人的出现,好!现在让我们的幸福聚光灯聚焦于幸福之门开启之处,并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二位新人手牵手,肩并肩走进这爱的殿堂。

伴随着这甜美的音乐,这对新人正在携手向我们走来,他们经历了爱情的磨难,享受了这人生的中最美妙的时刻,让时间定格于此,让我们在场的每一位一起见证这对新人的真爱祝福他们幸福到永远!

婚礼主持词开场白范文三

尊敬各位来宾,各位领导,各位亲朋好友,先生们,女士们,活泼可爱的小朋友们,大家好!

阳光明媚,歌声飞扬,欢声笑语,天降吉祥,在这美好、温馨、浪漫的日子里,我们迎来了一对情侣xxx先生和xxx小姐幸福的结合。在这里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二位新人以及他们的家人对各位来宾的光临,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

成家立业是人生旅途的重要里程。XXX先生和XXX小姐相知相爱、情深意笃,终成眷属,乃天作之合。祝愿他们从今互敬互爱,互让互勉,家庭美满,比翼两飞,共创四化伟业,前途无限锦绣。愿这对佳偶发扬中化民族尊老敬贤和传统美德,尊敬双亲,善待高堂,让双方的父母和老人衣食丰足,精神愉快,笑口常开,颐养天年。 

接下来请允许我宣布新婚庆典仪式现在开始!现在,请我们的音响师奏响庄严的婚礼进行曲,让我们大家以最热烈的掌声有请二位新人登场!

传统婚礼主持词例7

一、研究现状

笔者在中国知网期刊类输入“婚礼与葬礼”全文搜索,出现2004年23篇,2005年16篇,2006年25篇,2007年29篇,2008年43篇,2009年文献37篇,2010年46篇,2011年39篇,2012年49篇,2013年48篇近十年共355篇。笔者从中共选取12篇,来作为文献综述的支撑。

通过阅读近十年有关婚礼与葬礼的人类学文献不难发现,近十年对在人类学意义上的婚礼与葬礼仪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以人类学和民俗学的视野来描述丧葬仪式的过程和功能

通常研究者会将婚葬仪式放在传统文化的语境或以现代性的角度来阐释它的文化内涵。尤其要关注那些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如婚纱、吹喜乐等。

1.对仪式的功能的研究

婚礼仪式的主要社会功能多体现在双方的社会地位、社会角色的变化。“例如在经济学这种“晦暗的学科”看来,婚礼的主要功能在与向他人宣告丈夫对妻子的专属权。”[1]“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婚礼则重现了有关亲属关系的仪式,换言之,分配给双方家庭亲属的那些角色重新进入到民众的婚礼中”[2]。

婚礼具有凝聚功能,也真切地展示着社会变迁。“比如,姑姑、姨姨、舅舅的角色分配。结婚的宴会为亲属提供了相聚的机会,除了巩固原有亲属关系和承认新建立的亲属纽带以外,还可以调节社会关系。”[3]

在华北乡村社会,丧事不仅有助于加强宗族、姻亲共同体,而且也会加深乡亲共同体的凝聚和认同。葬礼不仅构建村庄公共生活,也暴露着农村里最日常的关系。

2.对仪式符号的研究

对婚葬符号的研究多体现在结婚誓词、婚宴、婚葬礼服、婚葬乐器等的研究上,研究者通过探究这些符号来发现其背后隐藏的文化意义。

如对结婚誓词的研究“婚姻是件严肃的事,发出结婚誓词就如同签订契约一般”。[4]

如象征符号的隐喻“婚礼仪式中的某些符号反映了人们的生育观念。在这次的婚礼仪式中,可以发现许多暗示着“生子”的象征符号,如婚礼“正日子”前一天,给新郎铺床的要选择儿女双全的人,是希望新娘也能沾到福气,多生孩子;新人的被子里塞着的花生、瓜子、大枣是借谐音寓意“早生贵子”;“正日子”前一天晚上陪新郎睡觉的要选择小男孩,给新人“压车”的仍是男孩等都表达了对新娘以后生男孩的希望。”[5]

如对寿衣棺材等的研究“中国的传统葬礼涉及的用具主要有寿衣,纸制物品,棺材。中国人死后必然要穿寿衣,戴帽穿鞋。衣服里为棉衣,面为锦缎,上面印有各种形状的字。因为中国受佛教道教思想的影响,认为人死后要去阴间,阴间自然阴冷潮湿。”[6]

3.对仪式与特定社会背景的结合下的发生的交融的研究

如将婚礼葬礼仪式与、文化崇拜等联系起来“传统山西人的婚礼程序为问名、纳彩、纳征、纳吉、请期、亲迎六礼,近代删繁就简,改为提亲、相亲、下贴、下聘、迎亲。教徒的婚姻程序与非教徒实无大的差别。在婚姻成立条件上,非教徒男女双方讲究门当户对,要看双方的属相是否匹配,男方的聘礼和女方的回礼各是多少,是否相当。教徒除考虑信仰因素外,也讲究门当户对,男方也要下聘礼,女方也要回礼,就是最穷的人娶保赤会的女孩,也要给教会钱由此看来,在本地文化、经济等条件的影响下,教徒的婚礼与非教徒的有许多共同之处。”

如将婚礼葬礼仪式与特定历史背景、文化冲突等联系起来“孙中山逝世之后,亲族方面由于方面的考虑,为其举行基督教葬礼实属无可厚非。然而,20世纪20年代反帝声浪日强一日,在此背景下,这一本来无可厚非的举措却多少有些与时代脉搏不大合拍。基督教传播与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殖民扩张本属两回事,但在近代中国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二者之间又常常纠缠不清”。[8]

(二)对婚葬仪式的变迁的研究

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变化,我国婚礼呈现出了中西融合、倡导个性的特点。因此研究婚葬仪式的变迁也是必要的。多表现在两方面:

如对婚礼功能变迁的研究“由于城市化的影响,村民之间的互惠也由基于情感向基于经济利益的转变,加之一些村民开始在酒店举办婚礼,婚礼上的展演(尤其是“唠忙”)已经慢慢地在村民婚礼上消失。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村民通过婚礼上的展演和互惠是可以实现乡村社会的再生产”。[9]如对婚礼仪式变迁的总结“我们的婚俗观经历了个性启蒙、革命训练、价值回归的艰辛旅程,现在正朝着多元化、人性化方向迈进。总之,通过对百年来婚礼嬗变的梳理,旨在说明,婚礼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而且随着社会的进展,婚礼也越来越个性化、越来越人性化。”。[10]

(三)对少数民族婚葬仪式的研究

研究者多以记述仪式的过程为叙事策略,以人类学中有关符号、结构、象征的阐释方法对仪式中的事象进行阐释,展现一幅异文化的文本和他们的生活价值、意义和世界图景。

如对朝鲜葬礼仪式的研究“在朝鲜族传统的葬礼中,年老者去世,称做/好丧0,送葬时唱丧舆歌。即,丧舆出发时,由一人站在丧舆上或丧舆前,手持铜铃或白色手帕领唱丧舆歌。歌词大意,表达了死者对人间的留恋及对子孙的嘱托笔者认为,改革开放后,在朝鲜族出生率低下、人口流动频繁的社会环境下,丧舆契这一民间丧葬组织,为减轻丧家心理及经济负担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朝鲜族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11]

二、结论

近十年的关于婚礼与葬礼的人类学文献多以描述为主,不管是通过描述婚礼葬礼过程或功能,还是描述特殊符号婚纱、婚宴等,或是描述少数民族与汉族民族仪式习俗的异同,都可以为我们研究人类的生命仪式提供借鉴的思路与方法。

另外,近十年的婚葬仪式研究多集中在对国内汉族婚葬仪式符号以及其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内涵的描述性记叙上,而较少对仪式的评论。此外,对少数民资的婚葬仪式及其社会变迁也较少涉及,这是研究者未来应填补的空白。

参考文献

[1]彭韧.婚礼,葬礼与私奔[J].21世纪商业评论,2011(6).

[2]吉国秀.婚礼仪礼变迁与社会网络重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3]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21.

[4]李建红.从电影《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的结婚誓词看西方婚俗文化[J].文学与艺术,2012(3).

[5]王丽娟.东北农村婚礼仪式的象征意义[J].今日南国,2009(4).

[6]潘文一.葬礼中的中西文化[J].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第八卷第3期2008(9).

[7]金光亿.现代背景下的宗教和礼仪[A].周星,王铭铭.社会人类学讲演集[C].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8]林辉锋.孙中山基督教葬礼问题再探―从宋庆龄与斯诺的一段纠葛谈起[J].广东社会科学,2013(3).

传统婚礼主持词例8

因为新人的不同国度与喜好,所以策划出了两种不一样的风格,从而有了这场中日合璧的浪漫婚礼。新娘来自中国,大学时光至今都是在日本度过的,也是在日本结识了现在的丈夫,因此也爱上了日本粉色唯美樱花风格。新郎来自日本,就如同爱妻子般,爱屋及乌地爱上了我们博大的中国文化与中国婚礼布置。两个不同国度的人,是缘分让他们走到了一起,也注定会有一场与众不同的婚礼。婚礼分为了两种风格来布置,体现出中日碰撞出的美丽火花。迎宾区采用新郎喜爱的大红色喜气中国风,仪式区则根据新娘对樱花的喜爱做了唯美而浪漫的樱花主题。

婚礼现场

迎宾区采用大红色喜气中国风,搭配金色,传统的配色在设计师妙笔下,带点欧式宫廷风,大量的红金撞色,给人以热情奢华的气息。门楣用了大量亮闪闪的金黄色铁片与小灯笼的结合,更是体现中国风的浓郁气息。仪式区都以粉色为主,为了呼应现场,新娘亭则采用比较简单大气的粉色方亭,幸福的通道路引全是用鲜花做的立柱,搭配白色底座与粉色蝴蝶结,唯美、高雅却不失浪漫。舞台背景做出了一个超大的樱花效果,LED帕灯闪起来打上去时会使人视觉感上出现一道美丽的风景,如真正的樱花绽放在现场一般。

婚礼特色

这场婚礼除了厅内日本风厅外中国风外,有一个特点。因为客人酒席桌数比较少,所以酒店分为仪式区和就餐区,客人先观礼,仪式完了之后再就餐,这就避免了在很多婚礼上出现的那种仪式还没结束就有很多客人已经开始吃饭,根本不管台上仪式的尴尬局面。仪式区是以樱花为主的浪漫教堂风格,纯白的嘉宾椅用粉色缎带连接,形成了一条天然的通道,再搭配鲜花路引,使现场效果更加独特。就餐区布局比较简单,但是也不失特色,每个桌上的桌花不是用简单的花瓶来放置,而是用真实的鲜花盆栽做桌花。

关于他们

新人姓名:西野&小旭

婚礼时间:2014.05.25

婚礼席位:十桌左右

婚礼主题:中日合璧,浪漫樱花

婚礼流程

1.婚礼即将开始新人准备站在指定的位置

2.主持人宣布婚礼开始,音乐暖场

3.主持人引导大家看投影,讲述新人的故事,宣布新人登场

4.伴郎伴娘并肩入场(两对),新郎入场,新娘和伴娘入场来到地毯的中间(花庭处)停下等待。新郎来到新娘面前,然后单膝跪地送花

5.新人携手入场

6.新人交换誓词(爱的承诺与表达,模仿教堂婚礼,新人背对嘉宾面向舞台前的主持人盟誓)

7.新郎为新娘戴戒指

8.点蜡烛仪式

9.主持人宣布你们正式结为夫妇,揭起头纱,婚礼吻6秒

10.父母祝词

11.第三方祝电

12.新郎向大家致感谢词

13.干杯酒

传统婚礼主持词例9

一、土族婚礼歌概述

土族的民歌很丰富,按照其民族的传统风俗以及他们的传唱的现状来分类的话,一般可分为“家曲”和“野曲”两种。而土族的婚礼歌大部分都是“家曲”,只有少数的“野曲”。“家曲”有很多种但在土族婚礼仪式上涉及的主要有婚礼曲、宴席曲和舞蹈曲目安召三种。而“野曲”在土族的婚礼歌中则只有在送亲的途中有演唱,这里从婚礼曲、宴席曲和舞蹈曲安召说开去。

婚礼曲是在婚礼举行的仪式上演唱的曲子,是由在婚礼举办过程中上的程序诸如赞歌、问答歌、仪式歌、舞曲等一系列歌曲组合而成,他们看起来彼此相对独立,但实际上有着其内在的联系。

宴席曲是指用土语和藏语两种语言进行表演歌唱、表达土族人喜庆之时,村民以及亲友前往庆贺,在宴席上宾主之间表达相互间祝福和赞颂感情的歌曲。一般可分为问答歌和赞歌两种,分类的依据是歌曲的内容和曲调。按演唱次序是先唱赞歌(即宾主们先相互赞颂),赞歌风格深沉朴实,唱词多用夸张的比喻、词汇优美、曲调平缓,赞美特点突出。第二阶段则转入问答歌的演唱,问答歌知识性强,唱词内容积极向上,充分表现了土族人民热情淳朴、热爱生活、好客的美德。他们涉及的内容很多,结构紧凑、旋律平稳、曲调委婉也不失豪迈,特色突出。歌手在演出实践中可以任意选用其中的一曲调,使用多种歌词进行演唱;也有的使用几种不同的曲调来演唱将较长的唱词。总之赞歌和问答歌词曲常常交错演唱,自由结合。

安召则是以领唱和合唱的形式进行的、由土族人民世代相传的、无乐器伴奏一种集体形式的歌舞。土族人有这样的习惯:就是在喜庆的节日抑或婚礼的仪式中,人们都聚集在一起,在庭院中放歌、舞蹈。歌舞形式有点类似彝族的火把节歌舞:大家拉一个圆圈,由一至两个人领舞兼领唱。众人在后面和,领唱者首先唱出上乐句,众人则齐声合唱下乐句,气氛热烈异常。往往有一呼百应,群情激昂的效果。无论是在力度上还是在音色上都表现出很强烈的对比。

二、土族婚礼仪式及仪式中所出现的婚礼歌曲

土族的婚礼热烈而又盛大,婚礼歌依照婚礼程序形成一套形式系统固定而且完整的大型歌舞,整个婚礼进行过程几乎是一部不断上演的歌舞剧。婚礼歌形式多样,有问答歌、赞歌、戏谑歌、诙谐歌等,歌曲中反映涉及了宗教、生活习礼、神话故事、天文地理知识、历史传奇等,内容广泛丰富。土族的婚礼歌伴随着土族悠久的历史发展至今,是研究土族历史文化、宗教习俗和民间艺术的宝贵财富。

三、土族婚礼歌的音乐特点

土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内部不同的聚居地之间的音乐文化也存在着差异,其民歌在具有较多共性的前提下,形成了很多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婚礼歌也是一样,不同的地区它的婚礼歌也有着不同的地方差异,由于其婚礼歌曲目众多,内容不一。下面就以几首具有代表性的歌曲为例对土族的婚礼歌做以简单分析。

谱例1

此乐段为的曲式结构为上下两个乐句,结构明显。其终止或半终止时大多结束在调式的主音上,在旋律中有少量的装饰音,装饰并丰富了曲调。也有的地区不做装饰音的修饰。土族婚礼歌主要以三拍子为主,据统计三拍子占婚礼歌的七成以上,但是也有节奏强弱分明、较为规整的两拍子,这首曲子在调式上是B五声羽调式,突出强调徵音对主音的倾向支持作用。谱例中有两处主音到徵音再到主音的旋律,都出现在乐句的终止或半终止处,这是土族的主要旋法特点,谱例中上行的旋律多用级进,在高音处突然反向大跳,旋律棱角分明,下行多用带附点的节奏型,具有灵巧跳动的作用,这也是土族民歌中主要的旋法特征,加上衬词如“呀”“洛拉隆洛呀”之类的,在乐曲中比较普遍使用。

谱例2

《纳信斯果》是阿姑们嘲笑纳信和新郎时的歌曲,歌词幽默风趣,善用夸张的比喻,这种歌有三种唱法,第一此乐段运用了婚礼歌中最常见的三拍子。土族婚礼歌的调式一般都采用五声调式,用得最多也最常见的是五声羽调式(如例一)或徵调式(如例二),其次为宫,商调式,角调式极少使用。此谱例为五声以G为主音的徵调式,另外每首婚礼歌都有体现一个相对完整的三度核心音调,个性突出。它的音列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小三度和大二度的结合,如此曲旋律中的两处重复,mi sol la/la do re。这种类型的民歌风格特别浓厚,音调保留了较多的土族固有的古朴特征,是形成土族独特音乐风格的一个重要标志。另一类是纯四度与大二度的结合,如mi 、la 、sol,强调角―羽―徵三个音,有时候也强调角―羽―商,句式之间多用重复或变化重复的发展手法此曲中体现的是第一种小三度和大二度的结合,旋律形态偏重于在级进中体现三度核心音调,而韵律线以向上弯曲的弧线为主。

传统婚礼主持词例10

[作者]刀承华,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教授。昆明,650031

[中图分类号]K89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12)02-0054-006

德宏傣族指分布在现今中国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傣族。德宏州位于中国云南西部边境,与缅甸接壤,是古代南方陆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又是中原文化和印度文化的结合地带,中原文化和印度文化在这里会合并发生碰撞。特殊的地理区位特点和包容、宽厚的民族性格,使德宏傣族形成了以本土文化为主体、中原文化和印度文化为补充的特殊文化,具有不同于其他地区傣族的婚姻习俗,并世代传承下来。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信息空前发达、经济一体化浪潮席卷全球的新形势下,德宏傣族根深蒂固的传统婚姻习俗在人们的不经意中悄然发生着变化。了解一个民族的婚姻习俗在时下发生的变化,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这个民族的婚姻家庭结构、文化意蕴和发展趋势,笔者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基点出发,对德宏傣族的婚姻习俗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田野调查,把新中国成立前夕和现行的德宏傣族婚姻习俗进行了比较,力图寻找出其历史与现状的异同及其产生差异的内驱力。

一、久传不变的婚姻习俗

笔者通过调查、分析和比较发现,时至今日,德宏傣族的一些婚姻习俗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婚姻核心仪式的亘古不变

德宏傣族有一整套繁缛复杂的传统婚礼仪式,在上世纪的“”和“”期间一些程序曾经一度被减省,呈现简单化状态,但重要的主体核心仪式没有被削减,80年代以后又恢复了传统的完整程序,其核心仪式一直保留至今,而且在细节上呈复杂化态势。下面对男女双方家举行的仪式进行分别论述。

1.在女方家举行的核心仪式:

说亲 当一对男女青年相爱以后,男青年要告知父母,由父母请媒人到女方家说亲。媒人要带着礼品到女方家说亲至少三次,女青年父母若同意婚事才表示答应把女儿许配给对方。傣族婚礼仪式念词如《交定婚彩礼念词》《接订婚彩礼念词》《交娶亲彩礼念词》《接娶亲彩礼念词》《婚宴祝词》等,都有这样的词句:“斧头再锋利也不能削自己的把柄,人再会说话也不能为自己说亲”。一语道破了媒人说亲的不可或缺性。于是,说亲成为德宏傣族婚俗中永久不变的习俗,至今仍然如此。

订婚 订婚是德宏傣族婚俗中的重要仪式。当女方答应把女儿嫁给男方,男方便请媒人到女方家商谈订婚的相关事宜,如订婚的日子、男方付给女方的聘金、猪肉、烟酒等彩礼的数目。在双方商定的日子里,男方要请媒人和亲戚带着一对银手镯、聘金、猪肉、香烟、白酒、糖果糕点等到女方家订婚,并由一位能说会道者念诵《交订婚彩礼念词》;女方要请家族长者到家中和男方来订婚的人谈判,同样由一位家族长者念诵《接订婚彩礼念词》,代表女方父母收下聘金和各种订婚礼品;然后双方一起在女方家进餐,婚约就此正式确立。在举行订婚仪式时订婚的男女双方当事人都不得在场。

关门挡道 到了双方商定的娶亲日子里,男方要请两位媒人和数位男女青年陪同新郎到女方家娶亲。去娶亲的人必须是单数,娶亲返回时连同新娘是双数。去时要按照双方商定的娶亲彩礼数目带着钱、猪肉、香烟、酒、糖果等物品。女方家邀请数十桌甚至上百桌亲朋好友到家里参加女儿的婚礼,并请家族长者到堂屋就坐,和男方来迎亲的人谈判交涉。当男方迎亲队伍来到女方家,女方往往由小孩关闭大门,向男方索取“开门钱”,新娘女伴则给新郎出难题,如让新郎以葱代替筷子从水盆中夹起活泥鳅,若夹不住泥鳅则罚款。待男方付给“进门费”以后方打开大门让迎亲队伍进入。迎亲队伍进入女方家以后,在厨房里相帮的中青年妇女往往向他们索要“辛苦费”,男方要如数付给。

交娶亲彩礼 男方迎亲队伍到达女方家以后,将猪肉和一托盘娶亲礼品拿到堂屋前交与女方,并由一男性在堂屋门边蹲下身子手扶摆放在门槛上的礼品托盘念诵《交娶亲彩礼念词》。女方检查猪肉、礼品和钱,如若数目和双方所商定相符合,就欣然收下,并由一位家族长老念诵《接娶亲彩礼念词》。如若彩礼数目不够,双方唇枪舌战继续谈判,直到达成共识,女方才收下娶亲彩礼。

打蛋 女方接过彩礼之后,新郎到堂屋门前跪拜,同去的娶亲人向女方长老请求打蛋。鸡蛋由男方带去,一共四个,必须是同一只母鸡生的同一拨蛋。男方派一位代表将两个鸡蛋打开放入碗中,女方派一位代表把另外两个鸡蛋打开放到同一个碗里,拿到厨房里煎熟后,再拿到堂屋里祭献祖先亡灵,然后请男女双方谈判的人享用。

祭献自然神 打蛋以后,女方要在院子里摆一桌菜肴祭献天神、地神、太阳神、月亮神、星星神、大青树神等自然众神,将嫁女之事敬告众鬼神,请众鬼神保佑新郎新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