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有关于荷花的诗句模板(10篇)

时间:2022-05-14 16:01:46

有关于荷花的诗句

有关于荷花的诗句例1

2、感受古诗语言文字的魅力和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力。

3、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吟诵,想象画面,感悟诗情。

教学准备:

西湖一年四季风光图片,配乐的荷花组图,有关杨万里的古诗三首。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感知

1、杭州西湖素有人间天堂的美称,那儿一年四季风光如画,景色宜人。让我们一起去饱览一番。(映示画面)

尤其是夏日的西湖更是让人留恋往返,心旷神怡。(定格画面)望着这景象,我情不自禁想起了杨万里的两句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出示诗句,指名朗读。这可是两句脍炙人口、千古传诵的名句。今天就让我们认真研究研究这两句诗好吗?围绕诗句可以研究什么?怎样研究?

二、自主探究,理解感悟

1、请同学们充分利用拥有的资料围绕诗句的背景、作者、意思、表达的感情等方面认真研究,比谁获取的信息多。

2、交流研究成果:

作者介绍杨万里。

题目指导读课题,在读中理解题意

出处采用各种方式组织学生朗读古诗

3、重点研究三四两行为什么脍炙人口?

(1)启发学生想象画面,描绘画面,感悟荷叶的茂盛荷花的艳丽。欣赏荷叶组图,指导朗诵。

(2)体会一碧一红荷叶和荷花的相互映衬,美不胜收。

(3)体会语言的对仗工整。

两行诗十四个字就把满池的荷叶荷花送到了我们面前让我们置身于西湖岸边,使我们浮想联翩,令人惊叹!难怪诗人脱口而出……

(4)指导朗诵,想象画面,体验古诗的意境。

4、看书鼓励学生质疑。

(1)引导学生修改完善书上插图。

(2)引导学生研究〈杨万里与荷花〉,补充三首杨万里写的有关荷花的古诗。

(3)引导学生开展研究这首诗与其他送别诗比较研究,补充其他送别诗。

三、布置作业

围绕今天的研究写一份研究报告:

〈关于“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研究报告〉

有关于荷花的诗句例2

学生在学习知识初期,对知识的认知难免杂乱、片面或单薄,教师的及时提炼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秦兵马俑》是教材第一次把过渡段作为教学重点,教师没有急于讲解,而是让学生自己先发现:

生1:对上,它承接上文,对下,它引起下文,这句话是承上启下。

生2:这句话中有个关联词“不仅……还……”,把句子分为前后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正好是段意。我们可以根据过渡句概括段意。

师:说得真好,又被你发现一个作用,过渡句往往有关联词语,这也可以作为寻找它的依据。

生3:这句话把课文的内容都写进去了,可以概括主要内容。

师:整理一下,过渡句有什么作用呢?

生1:可以承上启下

生2:可以帮助我们概括段意

生3:可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了解学生的已有认知,在此基础上引领三次互动,提炼归纳过渡句的特征与作用,对过渡句的认知也由形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由模糊到清晰,为举一反三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关注愤悱,顺势点拨

“愤悱”出于《论语》,孔子说:“不愤不悱,不启不发。” 可见,愤悱状态下所迸发出的强烈探求欲和表达欲,是学习、思考的动力和前提。如学习《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时,学生对这首诗是不是“送别诗”产生了疑问,教师没有讲解,而是先引导想象。

师:在这离别之际,杨万里会对林子方说些什么呢?

生1:他会说:林子方啊,这西湖的十里荷花这么美,你一定要早日回来,我们再一起赏荷花。

生2:他会说:林子方啊林子方,我们虽然要分别了,但我们的友谊却永远像这荷花一样美丽纯洁。

师:“一切景语皆情语”,美丽的荷花,是杨万里情感的寄托,再联想到荷花的精神,他还可能说什么呢?

生1:他会说,林子方,你到外地去做官,可一定要像荷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做一个老百姓爱戴的好官。

生2:林子方啊,你就要远行了,我相信你一定能做像荷花一样的正人君子,像荷花一样得到人们的喜爱。

生3:我明白了,这首诗表面是写荷花其实是写离别的,所以应该是离别诗。

师:这就叫“借景抒情”,这种写作方法古人爱用,现代人也爱用。

这个教例中的教师是一个抓住学生“愤悱”状态的高手。“愤悱”产生于题目与内容之间的矛盾处,而教师巧妙点拨,逐层推进学生的想象深度,赋予了互动丰富的内涵。学生又由讨论而即时生成的“愤悱”情境,教师三言两语引入“借景抒情”的概念,使学生产生顿悟。这种以学情为“势”的因势利导,使学生在互动中真正有所习得。

三、关注意外,适时纠错

课堂有太多不确定因素,随着师生互动活动的发展,学生不可能总是朝着教师预设的方向或目标行进,总会发生一些意外,出现一些错误。此时,教师需要把握生成性教学资源,真诚地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发言,鼓励多元解读,提倡多方碰撞,肯定学生思想的闪光点。如学习《宿新市徐公店》时学生有了以下的争论:

生1:“树头花落未成阴”,说明花已经凋谢了,写了秋天的景色。

生2:是春天的景色,菜花是在春天开的。

生3:我也觉得是写春天的。“未”,是树叶还没有长出来。桃花、梨花都是先开花、后长叶的。

师:看来写的是春天,不过春天有很多景物啊,比如桃花、梨花开放。诗人为何要选择写它们凋谢呢?

生1:这是暮春景色,各种花都凋谢了,只有菜花正开得灿烂,诗人观察很仔细。

生2:这是运用了对比的写法。

生3:这种景色别人没有写过,这样写别出心裁。

以上教学,教师以学生的错误为“创生点”,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当学生找到正确答案时,又进一步引发学生的思辨:为何作者要选择写“树头花落未成阴”,学生更深层次的思维活动促使他们走进了文本,读出了各自眼中的“树头花落未成阴”。

四、关注盲点,拓展延伸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一些难以引起学生注意、思考不到位或思考难以全面,从而导致语文知识掌握产生缺陷以及思维能力出现断层的点,可以形象地称之为语文学习的盲点。教师要努力打破界线,横向拓展,纵向延伸;前后内容关联,课内与课外联系,变盲点为亮点。

有关于荷花的诗句例3

梯度一:聚焦画面,体验古诗意境美

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学生经过适度预习,对理解古诗的意思不是难事。教学中,我放手让他们自己读诗、说诗意。在此基础之上,我启发他们思考:诗人杨万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色彩怎样?给人怎样的感受?我们知道,古诗教学中,引导儿童凭借诗中熟悉的意象进行再造想象是很有必要的。显然,这个问题,比起要求学生说说诗句表面意思要更加有挑战性。他们一开始只能比较笼统地说出西湖的清晨,荷叶碧绿,荷花盛开,很美丽。

学生们并不能一下子就在脑海中构成西湖的鲜明形象,我也并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启发他们进入情境,进一步想象:现在,我们就站在西湖边上,举着相机,不想拍摄一两张特写画面吗?靠你最近的那朵荷花什么姿态?稍微远一些的那几片荷叶大小、绿的程度有怎样的不同?这次,学生们纷纷积极调取记忆中的荷叶、荷花、湖面的意象,并且根据诗中对这些意象的描绘,形成了更具体的形象,从而想象出了诗中描绘的意境――

呀,离我不远处的那朵荷花多娇艳!粉色的花瓣水润润的,在西湖的朝阳中,显得格外迷人。再细细欣赏,竟然看到娇嫩欲滴的荷花花瓣上还沾着些晶莹的小露珠,又给了这荷花不少活力。衬着这朵花的碧玉盘呢,默默地立着,心甘情愿保护着荷花,并不想争功……不时,飞来一只蜻蜓,纤细而美丽。――韩豫凡

我看到的是一朵洁白的荷花。此时,在清晨的阳光中,它已经完全绽放,片片花瓣那么舒展,那么通透。一阵阵沁人心脾的清香慢慢在空气中飘荡。再看那花瓣中间已经挺立的花蕊,嫩黄嫩黄的,小小的莲蓬已经长出来了,真让人喜悦!靠近的几片荷叶,有的圆圆的,绿得油亮;有的荷叶边还有些卷曲,还有些黄绿色,显然是新荷……――巢申睿

显然,这一过程中,教师引导儿童聚焦于古诗中描绘的景物,启发儿童愉快地“再造想象”,于是,诗中清新、鲜艳的西湖莲荷图在他们的小脑瓜中鲜明地活动起来。在接下来的配乐朗读中,学生们对诗美妙的意境感悟也就更深一步了。

梯度二:比较阅读,体会古诗用词美

当学生们进入诗歌意境,主动品读之后,我并没有满足于此。接着,我自然地挑起课堂学习的矛盾点:古诗题目分明告诉我们这是首送别诗,回顾我们以前积累的送别诗,你有什么新发现?或者有什么问题?一时间,学生们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他们在经典送别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回味诗人那旷达的情怀;他们在“劝君更尽一杯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诗句中,体会诗人深挚的送别情意……

课堂中,我不留痕迹地引导儿童进行“比较阅读”,继续引领他们攀登学习古诗的精神之山。充分比较、思考之后,我提出这个问题:杨万里既是林子方的上级,更是林子方的好朋友,两个人经常在一起切磋诗词,畅谈保卫国家、抗金建议。林子方现在要离开当时的都城临安,杨万里一点都不留恋吗?挽留朋友的意思表现在哪里了?

古诗中最为丰富的美育因素就是诗人的情感了。可以说,情感是诗歌的生命。教学中的第二梯度问题的抛出,激起了儿童不断探索、体验的热情。他们在课堂上讨论得热火朝天――

我认为杨万里对好朋友林子方的送别之情有的,只是这种感情被藏在诗句中了。请大家留意一下古诗的第一句和第二句: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此时,杨万里实际上想说的话是:林子方啊林子方,你看看,西湖已经到一年中最美的时候啦,你还是不要离开这里,留下来吧!――周山岳

我也在诗句中找到了送别情,它的确是深深藏在诗句中,这也是杨万里写诗的巧妙吧!跟他不同的是,我在最后两句中找到了这种感情的流露。诗人表面上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实际上想说,林子方的事情就像这莲叶和荷花一样,纯洁又动人……――刘晔

与其他送别诗进行比较阅读,学生们的思维再次被激活。课堂上,他们侃侃而谈,各抒己见,令人欣喜!在这个基础之上的古诗朗读较先前第一个板块,多了不少离别的不舍与愁绪。诗歌的意境与内涵,与儿童的情感世界自然链接,诗歌学习的趣味也就悄然而至了。

梯度三:文献阅读,品味古诗情意美

古诗流露的情感往往更加含蓄。让今天的儿童真正品味其中千年的馨香,那将会是多么的诗意和浪漫。课堂中的第三梯度教学设计,我引入了关于这首古诗的文献阅读――

这首诗背后藏着一个巨大的隐喻,也可以说,作者的巨大深意,隐藏在了描写西湖美景的绝妙诗句背后。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请你好好读读古诗中一些关键词语的隐喻之意:“毕竟”一词表现出杨万里的急切心情;“西湖”则是指西湖所在地南宋首都临安;“六月中”指朝廷;“天”指皇帝;“日”也指皇帝;“接”有“挨着”的意思;“映”映衬,在太阳下,靠近皇帝的意思;“莲叶”“荷花”都指林子方;“无穷碧”“别样红”是说前途大好,一片光明。

同学们,林子方年轻有为,皇帝很欣赏他,将他边连升三级外放福州任职,职位知福州。对此,林子方甚是高兴,自以为是仕途升迁。然而,杨万里则不这么想,但又不好明说,在送林子方赴福州时,写下此诗。

有关于荷花的诗句例4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5-0081-01

本文结合高考试卷中出现的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类题型,结合笔者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试作出一些答题技巧的分析。

一、考生要明确诗歌鉴赏中表达技巧的含义

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有助于理解诗歌内容。表达技巧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考的最多的是抒情方式,它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接抒发对权贵的不满。借景或借物抒情、寓情于景或寓情于物都属于间接抒情。寓情于景就是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助对这些自然景物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杨花落尽子规啼”,就是把离别之情寄寓在杨花和啼着“不如归去”的子规上。表现手法又叫艺术手法,一般指诗歌的章法和技巧,主要有渲染、对比、用典、象征、想象、烘托、虚实、白描、反衬、抑扬、移情、含蓄、赋、比、兴等。修辞手法很多,一类是用比喻、比拟、象征等手法,使描写的事物更加生动形象;一类是用通感、借代、双关、叠词等,使字句更为精巧。关于表达技巧,考生可以从以上三个角度答题。

二、对直接给出表达技巧题目的答题技巧

对直接给出表达技巧,并分析、鉴赏表达技巧的作用的题目,考生第一步要找出运用此表达技巧所对应的诗句,第二步分析运用此表达技巧的效果。

例如:2005年全国卷(III)《雨后池上》・刘: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要求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鉴赏。

分析:第一步,要找出运用此表现手法所对应的诗句,第二步分析运用此表现手法的效果。例如《雨后池上》这首诗,一、二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写出荷花池塘雨后优美迷人的静态。三、四句用“忽起”“垂杨柳”及垂杨柳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表现了雨后池上的动态之美。然后还要指出,此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在评分标准中,能指出一、二句为“静态”,三、四句为“动态”,得四分;能提出全诗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得两分。解此类型题的关键是第一步,若不指出相对应的诗句,或分析不到位,就只能得零分,或被扣分了。

三、对没有直接给出表达技巧题目的答题技巧

对没有直接给出表达技巧的题目,考生要第一步先选准角度,指出表达技巧。第二步分析技巧的运用。第三步指出这种表达技巧的效果。这类题目的难度比前面分析的题目难度大。

例如:2005年浙江卷《齐安郡中偶题》・杜牧: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题问: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分析:第一步要审题,选准鉴赏角度,从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中选择一种来解答。从理论上说,只要选准角度,言之成理,都应该算对,所以题目可以有几种答案。为提高答题的准确性,考生要细心审题,选择恰当角度。第二步分析表达技巧的运用。这两首诗都运用了拟人手法,其中《齐安郡中偶题》中把“绿荷”拟人化,“绿荷”有恨而“背西风”;《暮热游荷池上》中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第三步指出这种表达技巧的效果。很多考生在答题时漏掉这一步骤,而失去了分数。如此题,答了前两个步骤,只能得四分。还有两分的采分点就是表达技巧的效果,如,《齐安郡中偶题》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暮热游荷池上》表露了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总而言之,考生先要明确诗歌鉴赏中表达技巧的含义,对直接给出表达技巧并要求分析、鉴赏表达技巧的作用的题目,第一步要找出运用此表现手法所对应的诗句,第二步分析运用此表现手法的效果。对没有直接给出表达技巧的题目,考生要第一步选准角度,指出表达技巧,第二步分析其技巧的运用,第三步指出这种表达技巧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裴松年.浅谈古诗鉴赏题的解答方法[J].中国校园文学,2003(03).

有关于荷花的诗句例5

古人在诗中写到的荷和莲,其实是同一形象。

第一次仔细欣赏荷花,是在杭州的西湖。曲院风荷,是西湖十景之

,湖中的荷花,姿态和色彩都让人赞叹不已,荷叶,荷花,莲蓬,各有道不尽的美妙,没有一片相同的荷叶,没有一朵相同的荷花,真正是巧夺天工的艺术品。西湖里的荷,虽没有“接天莲叶无穷碧”的气势,但荷叶那种悦目的碧绿,是湖畔别的植物所没有的。荷叶上滚动的露水,晶莹如珍珠。而荷花更是优雅多姿,红红白白,千娇照水。

写荷叶最有名的诗句,是宋人周邦彦《苏幕遮》中那几句:“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荷花的优雅,用文字很难描述,花蕾初结,含苞待放,乃至盛开,各有不同的风韵。所谓“小荷才露尖尖角”、“风流全在半开时”,写的就是不同时段的荷花。郭震的《莲花》,也写得很有意思:“脸腻香熏似有情,世间何物比轻盈。湘妃雨后来池看,碧玉盘中弄水晶。”

后来经常见到荷花,也见过村姑划着木盆和小船在荷花池中采摘莲蓬,每次都让我感觉惊喜。此类情景,古人的诗中作过很多生动的描绘、比喻和想象。描写采莲的古诗多不胜数,我喜欢王昌龄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写得有声有色,有情趣有动感。现在的小学课本中,也有一首题为《江南》的乐府民歌,虽流传在千百年前,如今读,依然有趣:“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我的办公室墙上,挂着画家石禅的一幅鱼戏荷花图,画面上正是诗中的景象。

毕业赠言

胡适

诸位毕业同学:你们现在要离开母校了,我没有什么礼物送给你们,只好送你们一句话吧。

这一句话是:“不要抛弃学问。”以前的功课也许有一大部分是为了这张毕业文凭,不得已而做的。从今以后,你们可以依自己的心愿去自由研究了。趁现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努力做一种专门学问。少年是一去不复返的,等到精力衰时,要做学问也来不及了。即为吃饭计,学问绝不会辜负人的。吃饭而不求学问,三年五年之后,你们都要被后进少年淘汰的。到那时再想做点儿学问来补救,恐怕已太晚了。

有人说:“出去做事之后,生活问题亟须解决,哪有工夫去读书?即使要做学问,既没有图书馆,又没有实验室,哪能做学问?”

我要对你们说:凡是要等到有了图书馆方才读书的,有了图书馆也不肯读书。凡是要等到有了实验室方才做研究的,有了实验室也不肯做研究。你有了决心要研究一个问题,自然会撙衣节食去买书,自然会想出法子来设置仪器。

至于时间,更不成问题。达尔文一生多病,不能多做工,每天只能做一点钟的工作。你们看他的成绩!每天花一点钟看十页有用的书,每年可看三千六百多页书,三十年读十一万页书。

诸位,十一万页书足可以使你成为一个学者了。可是,每天看三种小报也得费你一点钟的工夫,四圈麻将也得费你一点半钟的光阴。看小报呢?还是打麻将呢?还是努力做一个学者呢?全靠你们自己的选择!

有关于荷花的诗句例6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端正地书写课后的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受诗中的童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古诗的愿望。

教学重点

学会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所表现的童趣。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卡片、描述课文内容的挂图(或课件)。

学生:收集诗人白居易的有关资料和关于儿童生活的古诗,彩笔。

教学过程

一、积累引入,以旧带新。

1、师:初夏时节,池塘里的荷花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脸,让人想起诗人杨万里的名作《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说到池塘、荷花,你们还想到哪些诗句呢?

2、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池塘或荷花的诗句。

3、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也是讲的夏日池塘里发生的事,它的题目就叫《池上》。(板书诗题:池上)理解题目含义。

4、简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汇报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易的生平、诗作、诗风。

(2)教师小结: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从小生活清贫,生逢战乱,对统治者黑暗和人民疾苦有较深的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讽喻诗”。他热爱大自然,写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设计意图:

由诗人杨万里的《小池》巧妙的为本课进行铺垫,以旧带新,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习兴趣。让学生搜集关于诗人的生平和关于荷花的诗句,培养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①读准后鼻音:撑、艇、萍;指导“艇”字的写法及结构。

②学习新词:浮萍,白莲,踪迹,理解词义,练习书写。

(2)齐读古诗。

(3)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儿。

(一个小孩偷采白莲。)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1)学生结合前后句和插图,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2)小组内逐句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设计意图:

课标要求第二学段的学生要“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本环节的设计通过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艇、浮萍、踪、不解”的含义,联系上下文理解古诗的意思,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2、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1)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

(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想象到的“莲叶何田田”的美好画面,唤起学生对荷花池和娇嫩莲蓬的向往之情。)

(2)小孩如何偷采白莲的?

① 学生畅谈自己想象到的小娃偷采白莲图。因太想吃那嫩滑、甜美的莲蓬,而不经大人同意就小心翼翼、偷偷撑船去采池中莲蓬。

②让学生为“小娃偷采白莲图”起个题目。

③看图,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感觉。

④朗读前两句,思考:你最欣赏其中哪个字?

(“偷”,结合自己小时侯“偷偷”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⑤配乐再次有韵味地诵读前两行诗句。

(二)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提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之事。)

3、抓住“不解”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习读出情趣。

设计意图: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通过学生亲身想象“偷采白莲”儿童的心里,使作者情,学生情,诗中情水乳的交融,激发共鸣。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学生带着理解,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池上》赏诗会——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式诵读古诗。

3、熟读成诵。

设计意图:

课标要求第二学段的学生要能“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通过熟读成诵,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

五、布置作业 ,巩固练习。

1、背诵课文。

2、默写《池上》。

3、依据《池上》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板书设计:

有关于荷花的诗句例7

师: 谁来读读题目?(出示:晓出 | 净慈寺 | 送 | 林子方)一起读课题。

师:从题目中,你知道了

什么?

生:从“晓”字中可以看出时间是在早晨。

生:我知道送别的地点是在净慈寺。

生:我知道是杨万里送别他的好朋友林子方。

师:谁能连起来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生用自己的语言说题目的意思。)

师:题目中有一个“送”字,你猜猜这首诗可能会写些

什么?

生:朋友之间送别时的难舍难分。

生:送别之时朋友之间的互相祝福。

生:要再三嘱咐朋友多多

保重。

师:杨万里在这首诗中写了些什么呢?读了这首诗你就明

白了。

二、诵读古诗,感受音律美

(屏幕出示学习提示,生自读学习。)

诵读古诗,感受韵律美

1.反复朗读古诗,读正确,读流利,读出古诗的节奏。

2.组内轮流朗读古诗,根据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3.全班交流。

师:古诗会读了吗?哪一组谁来试试?

(一组学生展示朗读)

师:能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真不错。古诗有它自己的节奏和味道,你能根据提示读出古诗的节奏吗?谁来读一读?

师:节奏读出来了,怎么才能读出诗的味道呢?你们听――(师播放古诗朗诵录音)。

师:你们也想读出古诗的味道吗?自己练一练。

师:哪一组来展示?

(一组学生展示朗读)

师:他们读得怎么样?你发现了什么?

生:他们读得不错,“中,同,红” 三个字押韵,韵母都是ong。

师:这三个字读起来很顺口,咱们一起来试一试。

(生齐读古诗)

师:诗的韵味越来越浓了,诗句的意思明白了吗?谁来说一说?

(生说诗句的意思 )

【评析:阅读教学坚持“以读为本”,学生根据朗读的要求拾级而上,从读正确到读流利,最后读出古诗的节奏,体现了读的层次性指导。教学活动紧紧围绕语言展开,学生真正读书,体现了真学的过程,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教师的范读,为学生的朗读引路,为学生品味语言、积累与运用语言作铺垫,学生在朗读中不知不觉地进入诗的意境。】

三、品读诗句,欣赏别样景

师:同学们,人们都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诗人杨万里随同友人走出净慈寺,看到一幅怎样的景象呢?下面我们就来品读诗句,欣赏西湖别样的美景。

(屏幕出示学习提示,生自读学习。)

品读诗句,欣赏别样景

1. 自由朗读古诗,找出描写西湖风光的诗句,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西湖的美?

2.组内朗诵诗句,说说自己的感受。

3.展示汇报。

师: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西湖的美?

(一组学生汇报感受)

师:“无穷碧”是怎样的

绿呢?

生:特别特别的绿,绿得

发亮。

生:一望无际的绿色。

生:一片绿色,仿佛一片绿的海洋。

生:满眼都是绿色,一碧

千里。

师:“无穷碧”为什么不用“无穷绿”?

生:无穷绿只是很绿,无穷碧让人感觉绿得发亮,绿色有变化,有的嫩绿,有的浅绿,有的翠绿,有的浓绿。

师:这“无穷碧”的荷叶给你什么感觉?

生:像给西湖铺上了一层绿地毯。

生:荷叶像一把把撑开的

绿伞。

生:那碧绿的荷叶,像女孩的绿裙子。

师:谁能把这翠滴的荷叶读出来?(板书:无穷碧)

师:“接天莲叶无穷碧”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师:你眼睛往前看,看到的是……(莲叶)再往远处看……(还是莲叶)往天边看,那与天相接的地方还是――荷叶,真是――接天莲叶无穷碧。

师:满湖的荷叶,无边无际,能读出这种感觉吗?

(生练习朗读)

师:多么壮观啊!满眼的绿色,远远地伸向天边,与蓝天相接!大家一起读!

(生齐读)

师:荷花美在哪儿呢?

生:荷花特别的红。(板书:别样红)

师:究竟红得怎么样呢? (配乐播放荷花图片)荷花红得怎样?

生:像火一样热烈。

生:红得娇艳,像小女孩的脸蛋。

生:红得像太阳。

师:像太阳一样朝气蓬勃。

师:这荷花为什么这么红?

生:我从题目中的“晓”知道这是早晨的太阳,阳光不像中午的那么强烈,早晨的阳光非常柔和,所以照在荷花上,荷花特别红艳。

生:还有什么原因,联系上一句看看!

生:有莲叶的映衬,显得特别红。

师:六月,正是荷花开得最旺盛的时候,所以它开得这么红艳,这么生机勃勃。

师:眼前的景色美,诗人描写的语言更美,同桌二人合作

读读。

(生二人对读:碧,无穷碧,莲叶无穷碧,接天莲叶无穷碧。

红,别样红,荷花别样红,映日荷花别样红。)

师:你们听了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非常对称,读起来朗朗上口。

生:我觉得一碧一红,颜色非常美丽。

师:是啊,莲叶清新碧绿、荷花娇艳妩媚,对比多么强烈,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杨万里在《小池》这首诗中也描写过荷花,还记得那两行诗吗?

生:(齐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师:(出示荷花的图片)荷花是什么样儿的?美在哪儿?

生:荷花含苞欲放,像害羞的小姑娘。

生:我觉得荷花小巧玲珑,非常精致。

师:这首诗中描写的荷花美在哪儿呢?

生:这首诗描写了满池的荷花荷叶,非常壮观。

师:这满湖的绿叶,这别样红的荷花,多壮观啊!你能读出这种美吗?

【评析:教学过程体现了“简简单单教语文,真真正正学语言”的教学思想,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无穷碧”“别样红”,感受语言的对仗美,通过朗读和对比品析,感受到荷花的壮美,学生慢慢地“品”出古诗深远的意境。】

四、想象画面,感悟别样情

(屏幕出示学习提示,生自读学习。)

学习提示:看到眼前的美景,诗人发出了怎样的赞叹?你读到一份怎样的情?

师:看到眼前的美景,诗人发出了怎样的赞叹?

生: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师:如果加上一个语气词深情地赞叹一下,你会吗?

生:啊,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生:哇,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生: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呀!

师:在这如诗如画的六月,诗人送别好友,他要抒发内心怎样的感情呢?

生:朋友之间的依依不舍

之情。

生:朋友即将远行,对朋友的祝福之情。

生:心里为朋友的离开而感到难过。

师:假如你就是杨万里,心里有什么话要对好朋友说?(配乐响起)

生:朋友啊,分别之后你要多多保重啊!

生:朋友啊,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啊!分别之后你不要忘记这美丽的西湖,不要忘记我们之间的情谊啊!

生:朋友啊,西湖的景色这么美,你还是留下来,好好地欣赏这西湖的美景吧。

师:看似是在送,其实是想留住友人啊!

生:朋友啊,六月西湖的景色实在美,你要记住这满湖荷花,记住我这个朋友。

师:我感受到了诗人惜别

之情。

生:朋友啊,西湖的景色这么美,你可要常回来看看啊。

生:朋友啊,我们虽然分别了,但我们的感情却像荷花、荷叶那样永远相伴啊!

师:同学们,看看题目,再读读这首诗,有没有产生疑问呢?

生: 题目中有一个“送”字,可是诗中却没有写怎么送别友人的,这是为什么呢?

师:这首诗中写的都是什么?

生:西湖中的荷叶、荷花。

师:作者为什么要写西湖的美景来送别友人呢?

生:希望林子方看到这美

景,就会想起好朋友。

生:诗人希望自己和林子方的

感情像这接天的莲叶一样长存。

师:这首诗在景色中寄予了诗人的感情,这种手法叫:以景寄情。

(师板书:以景寄情)

师:六月的西湖中,荷叶绿得发亮,挨挨挤挤地铺到了天边,那姿态各异的荷花在柔和的朝阳的映照下那么娇艳美丽,真是――

生: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师:诗人情不自禁地赞美道――

生: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师:你就是杨万里,来尽情地赞美这六月的西湖吧!谁来读读这首诗?

(生声情并茂地朗读)

师:诗人把所有的感情都融入这美景之中,(师配乐朗读)在音乐声中,我们也一起来尽情地赞美西湖。

(生齐读)

师:让我们把这优美壮阔的美景、把这别样的感情记在心里,这首诗会背了吗?

(生背诵)

【评析:教学中,为学生创设语言文字运用的情境,学生参与语言实践活动,通过“加语气词表达赞美之情”“想一想说一说”这些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言语智能的发展,课堂成为学生言语的实践场,学生通过想象表达,感

受诗句背后的那份情,深化语言的感悟。引导学生提出困惑和问题,学生在探究中发现了古诗“以景寄情”这一语言表达的秘密。】

五、迁移拓展,品读“不同”的送别

师:相见时难别亦难!古代许多诗人,都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我们来读一读。

(师出示学习提示)

迁移拓展,品读不同的送别。

1.自由读读下面两首古诗,看看大诗人李白和王维是怎么送别老朋友的?

2.同样是送别,又有什么不同呢?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大诗人李白和王维是怎么送别老朋友的?

生:目送自己的友人。

师: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船渐渐消失在茫茫的天际,眼前只看见一江春水慢慢向东流去。李白还在望着,望着,望着,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

师:王维是用什么方式表达对元二的情谊的?

生:即将分别,王维劝友人多饮一杯离别的酒。

师:友人要去很远的地方了,为什么王维还要一劝再劝?

生:因为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当时阳关以西,非常荒凉,好友即将远行,千言万语全在这酒里了。我们一起读。

师:同样是送别,又有什么不同呢?

生:李白是目送好友孟浩然,王维是以酒相送。

师: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诗诗人是以什么相送?

生:以景相送。

师:今天我们欣赏了西湖壮美的景色,感受了杨万里带给我们别样的离别相送,记住了这开阔优美的诗句――

生:(齐)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师:课后请同学们再去读读其他的送别诗,感悟诗人别样的情怀。

【评析:迁移拓展两首送别诗,引导学生在探究中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学生从短小精悍的古诗中,打开了通向知识海洋的小窗口,语文学习从课内拓展到课外,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了学生阅读的广度、深度,也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评:本节课坚持真语文理念,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始终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语文素养的提升,学生经历了真正的语文学习活动。以“别”统领和贯穿整堂课的教学,引导学生欣赏别样景,感悟别样情。教者站在儿童的立场,以语言为核心,以充满童趣的学习活动为载体,扎扎实实进行听、说、读、写的“语用”训练。学生亲历语文学习的过程,有自己的阅读、思考、感悟、体验。

实现“教课文”向“教语文”的转身。课堂上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用朗读引领学生学习古诗。揭示课题后,结合题目中的“送”字猜猜古诗的内容,通过多元化的诵读指导,引导学生感受读诗的技巧,体会古诗特有的音律美、意境美,从整体上把握诗境。课堂教学以读悟境,以读悟情。学生从语言入手,“品”出荷叶的“无穷碧”、荷花的“别样红”,品味诗句语言的精妙、独特的韵味、深远的意境,感受到西湖壮美的一面、热烈奔放的一面,渐渐走进作者情感的深处。品读全诗后,引导学生在探究中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作者为什么要写这西湖的美景来送别友人呢?学生在探究中明白了作者以景寄情的写作方法。学生依靠“自觉”的认知方式学习与运用语言,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了语文学习的经验,悟出了语文学习的特点,掌握了语文学习的方法,受到了熏陶和感染,在自觉的活动中迸发天性,张扬个性。

有关于荷花的诗句例8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苏轼的这首《赠刘景文》编选在我县的校本课程《经典古诗文背诵》之中,属于学生自读的课文,全县每年组织一次诗歌诵读比赛,借以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为达到学生自读、自解、自诵的目的,教学上不能采取讲读课的教法,我决定采取“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互动展示”的步骤简化流程,让学生从一课的学习中,领悟到学诗的一般方法。

第一步:自主学习。教师在本环节提示学生从诗句的大意、关键词的意蕴、诗歌的意境、作者的情感、写作的手法等方面综合解读文本所包含的人生哲理和真挚感情,要求大家逐字逐句去体会,去发现诗歌的情、景、理之美。

第二步:合作探究。学生将自己不懂的问题提给小组共议,要求大家讨论要大胆,人人要参与,要提倡发表新奇观点,突破思想束缚,最难解决的疑难再提给其他小组和老师以求帮助。

第三步:互动展示: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展示本组的发现成果。

A组说:“这首诗的深意就寄托在‘傲霜枝’三字上,作者借赞美在秋霜中不惧严寒的傲骨,并以荷花失去荷叶的庇护黯然凋零的凄凉作为反衬,寄语朋友在困难中要像一样坚韧顽强、傲然挺立。”

B组说:“最能点明作者心意的是‘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他劝诫朋友面对挫折不要气馁,要坚定信心,相信人生的‘橙黄橘绿’时节一定会到来。”

C组说:“诗中的每一个字都值得玩味,‘已’表对荷的嘲讽,‘犹’表对菊的赞许,‘擎’富有顶天立地的动态感,‘傲’富有勇士的神韵,‘黄’和‘绿’描写得简练、明快。”

D组说:“我觉得刘景文是幸福的,因为他交了一位益友。一个人处在生活的困难时期、人生的十字路口、事业的低谷关头,还能有一位真诚的朋友不离不弃、真心勉励,这不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吗?人生能得一知己者足矣!”

E组说:“这首诗写法上沿用了赠别诗的传统手法,前两句写景兼用反衬、对仗,后两句托物言志,行文上水到渠成,浑然一体。”

F组说:“我们感觉这首诗句句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很有趣味,但又不知怎样表达。”

教师鼓励说:“不要拘泥于所谓的正确答案,重要的是选择思考的方向,贵在说出自己的体验,不要怕说错,真理就在错误中。例如想想荷花和荷叶(擎雨盖)、和菊枝都代表的是人的哪些品格、哪种际遇等等?”

其他组补充说:“该句好像在告诉朋友,宦海多沉浮,命运多变幻,唯有人的品格、名节最重要。”

“外力不可依,唯有自身实力最长久。”

有关于荷花的诗句例9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我愿做一朵荷花。

一提起荷花,大家自然会想起古人赞美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名句。是啊,古往今来,那独具魅力的荷花,人见人爱,人见人夸。

一提起荷花,我还必然想起我的家乡南宋时期大诗人杨万里所作的有关荷花的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诵读着这些鲜活清新的诗句,我仿佛穿过800多年时空的隧道,看到了一代诗宗杨万里伟岸的形象;诵读这些鲜活清新的诗句,我也理解了一代诗宗杨万里为何偏对荷花情有独钟 !杨万里的一生为人刚直不阿,做官清正廉洁,是一个毕生追求山高水长风范的人。他,犹如一朵永不枯败的荷花,是那么的冰清玉洁,又是那么的鲜亮照人。

在人类文明相对发达的当今社会,保持荷花那种一尘不染的独特品质,是多么显得难能可贵。有了荷花这种高尚的品格,就能强壮拒腐防变的肌体,就不会被糖衣裹着的炮弹所打倒,古往今来,有多少一身正气的人物让我们久久感动,难以忘怀;反之,如果不能保持荷花一样的高尚品格,那么就会陷入污浊之中难以自拔,结果只会落得个身败名裂的可耻下场,古往今来,也有多少个人民败类,让我们深刻警醒,引以为鉴。

我们从事的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同样需要保持荷花那种一尘不染的独特品质。我们代表国家履行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职责,每天都要同各类的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打交道,在监管和执法过程中,难免会发生管理与被管理之间的矛盾和利益冲突,难免会面对各种诱惑。在这些时候,我们就务必保持清醒的头脑,以人民利益为重,坚守一身正气不染尘的节操,依法监管,妥善处理好各种矛盾和冲突。否则,如果我们怀有私心杂念,视法律为儿戏,拿权利做交易,那么就必然会破坏公正执法,损害工商执法权威及廉政形象。

我,作为工商行政管理战线的一名新兵,和许多同仁一样,肩负着今后工商行政管理事业发展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未来充满希望,但也一定会面临形形色色的诱惑的考验。能否经得住各种诱惑的考验,就看能不能保持荷花那种一尘不染的独特品质。人们羡慕我现在从事的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在他们看来是认为工商部门有权。诚然,工商部门依法具有一定的权利,但权利是把双刃剑,一切权利是人民给的,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有口皆碑;若以权谋私,贪赃枉法,则必遭人民唾弃,还必然受到党纪国法的制裁!

有关于荷花的诗句例10

例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端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街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前人评说这首诗的第二句中“敌”字用得“险而稳”。假如不用“敌”字,你认为还可以用什么字?试结合全诗说说,“敌”字与你所用的字比较起来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险而稳”、“结合全诗”、“表达效果”,也就是说答案必须符合这三个关键词的要求。

参考答案:还可以用“对”字。“对”字偏重于客观的描述,而“敌”字则偏重于主观感受,情景交融,主观色彩浓,似乎是“险”,其实正突出了游子孤独寂寞、不堪相思之苦的悲凄情状,所以说又很“稳”。

学生在实际的答题过程中,往往不注意审题,导致失分。下面举几个典型的例子。

答案1:还可以用“对”字。信和梦都已经很遥远了,剩下的只有空床对着寒冷的秋天。街下的青苔和红树,在雨中月下显得非常“愁”,全文冷色调,正写出了作者的愁。

此答案的失分在于没有认真审题,把诗句的翻译当作了题目的答案。但事实上本题根本没让你翻译,只是分析“敌”字与你所用的字的区别而已。

答案2:还可以用“配”字。“敌”字用得恰如其分,只有空床敌素秋,思念妻子,青苔和红树等物像借景抒情,表达思念,而“月亮”字更引发了作者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此答案同样犯了不认真审题的毛病。题目要求分析“敌”字与你所用的字的区别,你却在分析青苔、红树和月亮,根本就没有分析到“敌”字上去,也没有分析到你所要用的字。

答案3:还可以用“配”字。“配”字表达了一种很平稳的心情,“敌”字表达了作者内心一种激烈的矛盾,在深秋时节思念远方的妻子,却只能用书信来传达,既表现了作者对这种现象的不满,又体现了作者内心的孤独。

此答案注意到了“敌”字与你所用的字的区别,却没有分析出本句体现的周围凄冷的环境,没有分析出本诗情景交融的特点,也没有分析出为什么“敌”字用得“险而稳”。

例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南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本文三四两句描写很有特色,试简要分析。(4分)

注意题目要求分析的是三四两句的描写特色,答题时必须紧紧把握三四两句和描写特色,参考答案如下: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了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相衬,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

下面是学生在实际答题中几个有问题的答案:

答案1:西湖的六月风光与平时不同,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荷花映着太阳,显出不同寻常的红。

此答案的错误在于它将句子的翻译当作了题目的分析,完全没有领会答题的要点,所以很难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