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呼吸内科自我总结模板(10篇)

时间:2022-02-15 05:39:02

呼吸内科自我总结

呼吸内科自我总结例1

细胞呼吸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最重要的代谢活动之一,也是高考必考的考点。在过去的教学中总感觉学生对细胞呼吸的过程掌握起来有很大的难度,针对这种现象我在设计课堂教学环节时做了大胆的尝试,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我把探究实验运用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我来谈一谈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过程及课后的反思。

1 明确新课标要求,把握好教材的内容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对细胞的了解,将有助于学生较深入地认识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理解生命活动中物质的变化、能量的转换和信息的传递;领悟观察、实验、比较、分析和综合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应用;科学地理解生命的本质,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本节课主要以探究的方式来学习细胞呼吸的过程,掌握细胞呼吸原理,了解细胞呼吸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和综合等科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2 精心设计导学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利用探究实验突破教学的难点

细胞呼吸(导学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进一步认识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理解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2.通过探究学习,理解细胞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

3.通过比较和讨论,理解细胞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

4.联系实际,了解细胞呼吸原理在实践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原理。

2.教学难点 细胞呼吸的原理。

【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问题为主线,由浅入深,层层深入,通过不断探究认识事物的本质。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及时训练、归纳、比较、再现,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学有所用,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及时肯定学生的优点指正不足,尊重客观规律,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注重科学素养的培养。

【课前延伸】生物在生命活动中所需的能量直接来源于ATP的水解,ATP是生命活动的直接供能者,ATP在生物体细胞中是怎样合成的哪?

【设问】导入新课。

问题一:复习提问“ADP合成ATP的能量来源何处?”

【板书】第5章 第3节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问题二:分析细胞呼吸现象说明理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见课件)

【板书】细胞呼吸的方式: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学生预习】预习课本P 93~94页有氧呼吸的内容,完成学案内容。

【板书】简绘真核细胞图,画出细胞核和线粒体。

【设问】思考:为什么说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哪?

细胞呼吸最常利用的是葡萄糖,我们以葡萄糖为例来共同探究一下它的氧化场所。

二、无氧呼吸的过程:

1.条件:________________条件下。

2.场所:___________________

3.过程:

(1)第一阶段:与有氧呼吸的第一个阶段完全相同。

(2)第二阶段:

4.化学反应式:

【板书】无氧呼吸的场所及反应表达式。

三、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利用课件】通过图片介绍细胞呼吸在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小结:通过板书比较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总结细胞呼吸的过程;了解细胞呼吸的应用;明白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和创造。

【学科思想教育】比较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过程的复杂程度,结合原始大气的成分缺少氧和原核细胞没有线粒体的知识,请你推测细胞呼吸的进化历程(进化的观点)。在细胞中代谢旺盛的部位线粒体数量比较多(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当堂检测】略

课后作业:

1、请你设计一个表格比较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2、预习第4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板书设计】:认真设计,突出重点。

3 归纳总结课程设计理念,形成完整的课堂设计体系

1、课前预习 明确目的

课前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导学案,了解所学内容,独立完成对基础知识的学习,明确重点、难点,为课上针对性学习奠定基础。

2、联系生活 激发兴趣

利用生活实例激发兴趣导入新课。(苹果、豆芽)

3、复习提问 强本固基

复习性提问,澄清认识盲点,掌握线粒体的结构,为下一步教学铺平道路。

4、分析实验 探究学习,本环节是本节课的核心部分。

为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施展教师的主导作用, 运用实验探究,分组讨论问题,探究细胞呼吸过程,以训练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突破难点。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究、分析、综合得出结论。边探讨边指导学生板书细胞呼吸过程。

5、精心总结 形成体系

通过多媒体总结有氧呼吸过程,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6、归纳类比 培养能力

让学生通过归纳得出有氧呼吸的概念,并理解其内涵。通过类比推理完成无氧呼吸的概念。

7、及时训练 强化记忆

通过设置不同难度的练习,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巩固所学内容,强化记忆。

8、联系生活 解决问题

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让学生掌握有关细胞呼吸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学以致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9、思维拓展 知识延续

通过精心设问,激发学生思考,(探讨细胞呼吸进化历程)培养进化的观点,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

4 通过课后反思总结不足提高教师的能力,实现教学相长

没有反思和修正就不会有提高,反思是提升我们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针对于本节课的教学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反思:

呼吸内科自我总结例2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265-01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环境污染也变得愈发严重,导致人们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率也逐渐增高,对人们的工作及日常生活造成了困扰,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患有呼吸内科重症的患者如得不到及时治疗,则会影响到患者的生命安全,严重的能导致患者失去生命。因此,患有该疾病的患者应及时进行对症治疗,降低病死率,在治疗过程中,给予患者合理有效的护理干预,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72例呼吸内科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不同方式的护理,研究探讨适合该疾病的护理方法。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72例呼吸内科重症患者,我i小红男35例,女37例,年龄24~80岁,平均(48.2±1.5)岁。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6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给予针对性的个体化护理,观察并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

1.3疗效标准

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消失,呼吸通畅,身体各项指标有较大程度恢复,生活质量提高。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有所消失,呼吸通畅,维持生命体征在一个稳定状态,身体各项指标得到一定的恢复,生活质量有所提高。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均未消失,呼吸困难症状较严重,病情不断加重,患者的生命体征处于一个不稳定的状态,严重制约着患者的生活质量。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7.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P

2.结果

两组患者病情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对照组患者护理总有效率为75.0%,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94.4%,B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较A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护理

3.1心理护理

呼吸内科重症疾病一般均能影响到患者的呼吸,时刻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精神及经济上的负担,患者容易产生焦虑、紧张及恐惧的情绪。故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心理特点进行了解,以真诚的态度,亲切的话语,真心为患者着想的思想,对于患者提出的疑问给予耐心细致的解答,向患者相关疾病的知识,使患者形成正确的认知,要尽量满足患者提出的合理要求,尊重患者的人格尊严,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注意与患者要进行及时的沟通交流,倾听患者心声,致力于为患者排忧解难,获取患者信赖,提高患者依从性从而提高患者配合治疗的积极性,提高治愈率。

3.2生命体征监测

由于疾病的干扰,呼吸内科重症患者常常会出现一系列的并发症,出现呼吸困难、恶心、呕吐、头晕等临床症状及一系列的生命体征,对此,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对患者进行对症护理,缓解患者痛苦,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使之保持在一个稳定的状态。同时,护理人员要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呼吸深度、呼吸频率及心率等情况,并定时做好数据记录,对患者的病情改善情况进行有效评估。

3.3氧疗护理

呼吸困难是呼吸内科重症患者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患者容易出现休克症状,严重的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护理人员要给予患者有效的氧疗护理,在患者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缺氧症状时,或者是表现出呼吸困难的情况时给予其合理的吸氧治疗,给予鼻导管吸氧或者面罩吸氧方法供氧。氧疗过程中,护理人员要正确的使用气雾剂,为避免感染尤其要注意消毒处理。

3.4机械通气护理

保证患者气道畅通无阻,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气道进行仔细观察,观察是否有分泌物在气道内存在,如存在要及时清理。在吸氧过程中,要确保患者能够正确合理的进行吸氧,避免损伤到黏膜。合理湿化处理患者的气道,使气道保持净化,有效预防感染。

4.小结

本研究结果证明,对呼吸内科重症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对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总结,选择具有针对性的较合适的护理方案,能有效改善患者病情,提高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李莹. 呼吸内科重症患者中护理干预的应用体会[J]. 中外医疗, 2012, 31(7): 158-158.

呼吸内科自我总结例3

关键词:

呼吸内科;重症患者;效果;观察

在临床中呼吸系统疾病尤为常见,好发部位主要集中在支气管、肺部、胸腔以及气管中。患者典型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胸痛、咳嗽、呼吸困难等[1],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将造成严重影响,情况严重的患者可能会发生重度缺氧、呼吸受阻甚至直接导致死亡。除了接受必要的临床治疗之外,有针对性的综合护理也显得极其重要[2]。本次研究将分析呼吸内科护理中重症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在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期间,选取收治于我院的84例呼吸内科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均分成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给予综合性护理模式,观察组男29例,女13例,年龄26~58岁,平均年龄(42.3±3.5)岁;对照组男30例,女12例,年龄28~61岁,平均年龄(45.3±2.9)岁;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均无显著差异(P>0.05)不具备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主要包括心理护理、饮食指导以及相关知识宣教等;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有针对性的综合护理,方法如下:

1.2.1用药护理:对于呼吸内科患者而言,在用药时需严格用药,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观察并记录,充分、详细了解患者用药的不良反应以及药物过敏史,在临床用药中要不断进行调整,同时告知患者严谨擅自改药、换药,严禁增加或减少用药剂量。按照规定时间以及医嘱用药。

1.2.2机械通气护理: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机械通气护理显得极为重要,特别是对于护理人员而言需要对机械通气的方法、操作步骤有充分掌握,同时了解相关的注意事项。采用机械通气时需将患者呼吸道中的分泌物彻底清除,从根本上保证患者呼吸畅通,同时确保患者呼吸情况能与呼吸机一致,严格管理好气囊,正确设定呼吸机参数。

1.2.3饮食指导:呼吸内科重症患者在饮食方面需要注意,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自身病情制定有针对性的饮食计划,告知患者平日可多进食多纤维素以及高蛋白质食物。指导患者少食多餐,多加饮水。除此之外,护理人员可以帮助患者腹部进行按摩,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消化,良好的饮食护理能够为患者的治疗以及预后提供有利保障。

1.2.4心理辅导:心理护理对于重症患者而言尤为重要,由于患者对病情不了解,难免出现紧张、害怕、恐惧等不良心理反应。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的心理进行辅导和帮助,为患者讲解关于自身疾病的相关知识,倾听患者主诉,深入患者内心进行辅导,消除患者的恐惧感以一颗良好心态面对治疗。

1.3观察指标。显效:患者完全康复,所有症状全部消失。有效:患者症状基本消失,病情得到好转,对日常生活具有轻微影响。无效:患者病情依然存在,并未得到好转,症状改善不明显甚至病情加重。

1.4统计学分析:本次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量资料的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并应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经过两种护理模式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2%(40/42);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5.7%(36/42)。两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1.

3讨论

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病情较重且容易反复发作,护理不当极有可能导致造成其他的感染或并发症,使患者病情加重不利于预后,因此需要在传统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3]。我们给予观察组患者针对性的综合护理,强化了药物指导、机械通气护理、饮食护理以及心理护理等,其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4-5],进一步说明针对于呼吸内科重症患者而言,选择有针对性的综合护理模式能够提升患者的治愈率,效果优于传统常规护理,临床中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刘精霞.呼吸内科护理中重症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17):146-148.

[2]冯岚.呼吸内科护理中重症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3,11(6):116-118.

[3]徐盼盼.呼吸内科护理中重症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J].现代养生B,2014,12(11):125-128.

呼吸内科自我总结例4

改良电休克又称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odified electric convulsive Therapy,MECT),因为 其起效快、疗效显著而逐渐被一些精神病医院被广泛采用。我院自推广使用改良电休克治疗 以来,住院患者的治愈率和满意度较以前有明显的提高;但是,MECT方案仍有一些不尽人意 的地方,比如存在一定的麻醉风险,工作人员劳动强度大、手部易受到伤害等,这些症状可 以应用“作业疲劳症状自评量表”(WRFFQ)[1]用于评定疲劳程度。我院率先在全国 首次采用 呼吸机代替简易呼吸器,有效降低了麻醉风险,提高了工作效率,又减轻了科室工作人员的 劳动强度,实现了无抽搐电休克的2次改良。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病例来源于2006年2月27日~2006年3月25日在我院门诊和住院治疗的精神病患 者,符合以下条件:①参与者均为精神病患者,诊断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 第3版(CCMD-3);②自愿使用MECT治疗,并签订知情同意书;③把MECT作为唯一的治疗手段 ,或者联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④无心血管病史,心电图、肝肾功能无异常,无合并其它严 重的躯体疾病者;⑤治疗前1周停用锂盐、抗癫痫药、苯二氮卓类药物等影响ECT发作的药物 。⑥共77例,随机分为呼吸机组和简易呼吸器组。呼吸机组:男13例,女24例,平均年龄28 ±6.5岁,总病程3~28个月,平均7.5±1.3个月。简易呼吸器组:男17例,女23例,平均年 龄29±7.2岁,总病程3~30个月,平均8.1±1.4个月。两组人员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⑦参与“作业疲劳症状自评量表”(WRFFQ)的被调查者为我院MECT室 的工作人员,共计6人。

1.2 方 法

1.2.1 观察指标 应用心电监护仪监测患者的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心率,医护人员 严密观察患者的呼吸和意识恢复时间。正常值范围:血氧饱和度(SaO2)在90%~99%,心 率在60~100次/分。记录SaO2从低于80%开始辅助呼吸(应用呼吸机或简易呼吸器)到恢复 至90%以上所需要的时间(秒),记录心率从高于100次/分到下降至100次/分以下所需要的 时间(分钟),记录呼吸恢复时间(分钟),意识恢复时间(分钟)。

1.2.2 作业疲劳症状自评量表(WRFFQ) 作业疲劳症状自评量表(The Newly DevelopedQuestionnaire for Work Relateted Fatigue Feeling, WRFFQ)由日本产业卫生学会疲劳 研究会撰。该量表有25个条目。分为困倦感、情绪不安感、不、怠倦感、视觉疲劳感5 个因子。每个条目采用1~5级评分,每个因子分为5~25分;总分为5个因子总分之和除以5 ,范围是5~25分。

1.2.3 研究方法 记录观察指标前,先对护士进行培训,掌握统一的标准,充满责任心, 直至培训合格,后由他们严密观察并详细记录各种指标的时间:血氧饱和度和心率恢复正常 的时间、呼吸恢复和意识恢复的时间。做改良电休克治疗时每周一、三、五使用简易呼吸器 ,每周二、四、六使用呼吸机。每天做改良电休克治疗20人次后,治疗医师根据自己的切身 体会如实填写作业疲劳症状自评量表(WRFFQ)。

1.2.4 治疗设备和使用方法 呼吸机使用江苏凯泰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的产品,型号为HVJ-8 80A,使用模式为“机控”,采用无创正压通气面罩给氧的方法,呼吸频率设定为18次/分, 潮气量设定为500ml/次;简易呼吸器采用上海医疗设备厂产品,型号为JH11,气囊1600ml, 频率为20~30次/分。

1.2.5 统计 将收集到的数据输入微机,用SPSS 12统计软件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

2 结 果

呼吸机组测定人数为37人,被测60次/周,4周共计240人次。简易呼吸器组测定人数40 人,同样60次/周,4周共计240人次。从表1可以看出,被测定的指标中,血氧饱和度指标在 应用时呼吸机为12.3±2.71秒,应用简易呼吸器为16.4±2.59秒,两者经统计分析有显著的 差别(P0.05),说明简易呼吸器与呼吸机一样有效。

治疗医师在应用呼吸机或者简易呼吸器做改良电休克治疗20人次后,根据自己的切身体验如 实填写“作业疲劳症状自评量表”(WRFFQ)。结果从表2可以看到,使用简易呼吸器后医 师有明显的困倦感、情绪不安感、不、怠倦感和视觉疲劳感。项目中“手部或手指疼痛 、总想躺卧着休息以一下”均有深刻的体会,尤其双手的有明显的劳累、胀痛,感到周身疲 乏无力。而使用呼吸机者这些症状却不太明显,使用呼吸机与使用简易呼吸器的感受和体验 有着显著的不同,各因子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均

表2 作业疲劳症状自评量表(WRFFQ)(±s)

3 讨 论

电休克治疗精神疾病开展已有数10年的时间,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电休克治疗技术也不断 的发展和提高。由最初的交流治疗机发展到直流治疗机,又发展到脉冲直流治疗机;特别由 早先的有抽搐电休克进步到现代先进的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使电休克治疗产生了质的飞跃和 提高。

改良电休克治疗范围广泛,改善精神障碍疗效显著。据报道,改良电休克治疗抑郁症有效率 达到100%[2]。随着电休克治疗效果日渐显现,人们最初对电休克治疗存在的恐惧 害怕心理 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大家的广泛接受和认可。我院做改良电休克治疗的人次越来越多, 科室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越来越大。每天治疗结束后,大家有明显的疲劳感,手指或手部肌 肉酸痛明显。治疗中有两名工作人员手部肌腱拉伤,其中1名工作人员因出现明显的功能障 碍而不得不手术治疗。

改良电休克治疗是在传统电休克治疗的基础上使了麻醉剂和肌肉松弛剂,从而使在通电治疗 时不致患者发生强直收缩,造成骨折、脱臼等意外。但是麻醉剂和肌肉松弛剂可以造成呼吸 异常和呼吸暂停,必须使用辅助呼吸的手段保证患者正常的血氧浓度。我们想到可以应用呼 吸机代替简易呼吸器既可以提供充足的氧气又可以减轻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我们采用机控 模式和无创正压通气的方法,即经鼻/面罩行无创正压通气,无需建立有创人工气道,简便 易行[3]。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后,我们发现效果明显。应用监护仪监测患者的心 率、血氧 饱和度,严密观察患者的呼吸意识恢复时间。对比发现,呼吸机相比简易呼吸器能迅速提高 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很快使之上升至90%以上,差别显著P0.05),同样有效。 我们采用“作业疲劳症状自评量表”(WRFFQ)评价治疗师的疲劳状况,对照后发现,使用 呼吸机与使用简易呼吸器有显著的不同,使用简易呼吸器治疗师感到明显的困倦感、情绪不 安感、不、怠倦感和视觉疲劳感,尤其手指肌肉疼痛明显,治疗结束时全身酸困,周身 疲乏;而使用呼吸机后上述不舒适的感觉很轻,手部肌肉疼痛、肌腱拉伤现象未再发生,两 组对照各个因子分及总分差别显著P

呼吸内科自我总结例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920-01

抗菌药物是目前临床上应用范围最广泛、使用数量最多的一类药品,在我国,也是目前用药不合理的重灾区。不合理的抗菌药物使用,不仅会影响疗效,还容易导致引起耐药菌的大量产生,导致严重不良反应。在儿科感染性疾病临床治疗,特别是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抗菌药物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同时,其使用也存在不合理的现象,由此增加了不良反应,造成儿童体内正常菌群失调,且使得大量新的耐药菌株不断产生。调查分析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抗菌药物使用状况,为今后的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统计分析我院自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儿科呼吸系统疾病3024例临床资料,患者年龄为46d-13岁,住院时间为2-23d。主要临床诊断为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支气管哮喘等。

1.2 方法 统计患者的年龄、抗菌药物品种数、抗菌药物名称、使用时间、使用频率、联合用药情况等,对其合理性进行分析。评价医院用药剂量是否合理的指标参照相关组织建议的限定日剂量(DDD),各药品DDD值进行计算,并结合药物利用指数DUI、用药频度DDDs等。用药频率DDDs为某药消耗总量除以DDD;使用频率为某药使用例数除以总例数再乘以100%;DUI为DDDs除以总用药天数。药物使用基本合理标准为DUI在1.0及其以下。

2 结果

本组统计的3024例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中,使用了抗菌药物的为2830例,使用率为93.58%。详细使用状况,见表1-5。

3 讨论

在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中,住院最多的是肺炎患者,然后是支气管炎患者,而上呼吸道感染比支气管哮喘多。这几种疾病中,病毒是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细菌和支原体比较少见。而使用抗菌药物总数为2830例,93%以上的患者均使用抗菌药物,说明其使用的普遍性。而药物使用疗程大多在4-7d,而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一般均在7d以上的疗程,症状比较严重的更是会超过15d的疗程,因此,用药时间比较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较多的品种有β-内酰胺类、头孢类和大环内酯类,尤其是β-内酰胺类药物的使用,高达50%以上,说明耐药菌产生的严重性,也表明医生在选用抗菌药物品种的时候存在不合理性和主观性。

总体上看,呼吸系统疾病抗菌药物使用状况基本合理,但使用剂量和使用品种仍然存在不合理性。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应加强抗菌药物的管理,对用药合理性的评判标准进行制定,按照说明书规定的剂量和用药方法进行抗菌药物的使用,对于保证临床安全、合理、有效使用抗菌药物、防止耐药菌的产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钟超,何业健,李淑青.3036例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抗菌药物使用状况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9):200-202.

[2] 林秀娟,贺意辉,林红燕.258例下呼吸道医院感染患者的状况调查分析及对策[J].现代临床护理,2010,09(11):5-7.

呼吸内科自我总结例6

近些年来,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实用,滥用抗菌药物的现象日趋严重,由此引发的细菌耐药问题备受全球关注。细菌耐药性的出现降低了抗菌药物的药效,增加了患者的感染率,给患者造成严重危害[1]。呼吸内科是我院使用抗菌药物较多的科室之一,为了解我院呼吸内科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降低住院患者的感染率,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月~6月我院呼吸内科收治的250例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65例,女85例,年龄17~78岁,平均年龄为(46.2±2.3)岁,平均用药时间(8.51±3.4)d, 主要疾病包括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炎、间质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并感染及肺结核等。

1.2方法 采用自制的问卷调查表调查我院呼吸内科250例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情况,问卷调查表包括的内容为:性别、年龄、住院时间、所患疾病类型、病原学检测、使用的抗菌药物名称、给药途径、用药剂量、用药时间间隔、联合用药情况及不良反应等。

2结果

2.1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发放的250份问卷调查表收回250份,收回率为100%,250份问卷调查表中抗菌药物使用使用率为99.6%,对抗菌药物所属种类进行整理可知包括的种类有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硝基咪唑类、林可霉素类及氨基糖苷类。各类代表药使用例数及构成比,见表1。其中使用头孢类总例数为131例,喹诺酮类41例,青霉素类25例。

2.2病原学检测 250份问卷调查表中有236份进行了病原学检测,送检率为94.40%,其中阳性率为39.20%(98/250),送检标本包括痰液、血液、骨髓及肺泡灌洗液。共检测出16种病原菌,分离出病原菌123株。其中,革兰阳性菌37株,占14.80%,革兰阴性菌72株,占28.80%,真菌14株,占5.60%。

3讨论

抗菌药物属于一类临床应用相当广泛的药物,其使用量大,被用于治疗和预防各种感染疾病。本研究对我院呼吸内科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所选的250例患者所患疾病主要包括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炎、间质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并感染及肺结核等,以上疾病均可以采用抗菌药物予以治疗。收回的250例问卷调查表中抗菌药物使用率为99.6%,与其它文献报道的医院呼吸内科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情况基本吻合[2]。研究发现我院呼吸内科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种类有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硝基咪唑类、林可霉素类及氨基糖苷类,其中以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及喹诺酮类居高,这与以往的报道结果一致[3]。

病原学检测所得结果为革兰阳性菌37株,占14.80%,革兰阴性菌72株,占28.80%,真菌14株,占5.60%。即我院呼吸内科住院患者所含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最多,主要包括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及铜绿假单胞菌,导致出现以上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大量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导致菌群失调[4]。

综上所述,我院呼吸内科使用的抗菌药物主要为头孢类、喹诺酮类及青霉素类,所含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最多,使用情况基本合理,但仍需进一步加以规范。对呼吸内科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能提高抗菌药物的抗菌疗效,为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理论依据,防止抗菌药物的滥用,进而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参考文献:

[1]申音,吴慧欢,宋洪涛.2010年我院呼吸内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用药情况分析[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12,21(05):298-302.

呼吸内科自我总结例7

加强老年呼吸内科感染因素的分析,予以针对性的预防性护理措施对降低老年呼吸内科感染事件的发生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期间收治的120例呼吸内科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在总结其感染的危险因素的基础上,探讨预防护理措施及其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期间收治的120例呼吸内科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3例,女57例。年龄56~78岁,平均(63.4±4.6)岁。所有病例排除合并有心脑血管、造血系统及肝、肾等内脏器官严重疾病,精神病。随机将本组120例患者分为2组,即观察组60例,对照组60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病程以及一般体征上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通过采取回顾性调查法对本院以往老年呼吸内科感染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和归纳患者病例资料中描述的感染症状,并综合分析感染病情进。然后,与主治医师和相关护理人员对老年患者发生呼吸内科感染的相关因素共同商榷,最后总结出患者发生呼吸内科感染的相关因素主要包括:住院时间、气管插管和切开、机械通气及抗生素的使用。

对照组60例患者行常规护理措施。

观察组60例患者针对上述感染因素行预防性护理措施。主要包括:

1.2.1加强病房基础护理

呼吸内科疾病具有病程长的特点,长期的住院治疗是增加患者感染风险的主要因素。鉴于此,护理人员应加强患者病房的基础护理,切断感染源。如定期对病房进行紫外线消毒,控制医院病房空气中的微生物污染,保持病房空气的清新。同时,加强老年患者被褥、床单的勤洗勤换,用吸尘器或微湿的抹布,将床垫上残留的皮屑、毛发等清理干净

[1]。另外,对患者日常使用的生活用品定期消毒,从源头上切断感染源。1.2.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术后,切口、肺部感染是常见的并发症。因此,于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术中,医护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以降低感染发生率。首先,建立一个无菌手术区,且保证无菌区内所有物品都必须是灭菌的,无菌区的建立应尽量接近使用时间,以减少暴露和污染的机会。其次,特别注意操作前洗手,切忌口腔、气管导管混用以防感染。并正确使用无菌包或无菌容器,接触无菌区时,必须经过手臂灭菌、穿无菌衣及戴无菌手套[2]。最后,手术室门窗应关闭,咳嗽、打喷嚏时应将头转离无菌区,避免飞沫污染。

1.2.3呼吸机感染预防

老年呼吸内科患者因病情的发展,易发生呼吸困难,甚至呼吸衰竭症状,对患者的生命质量造成严重威胁,机械通气是改善患者缺氧症状及维持患者生命的关键。但长时间的机械通气伴发的呼吸系统感染同样是影响患者生命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临床护理中,护理人员应加强患者呼吸机感染的预防护理,使用呼吸机时各种管道使用前应消毒,且每日更换消毒湿化罐、湿化水1次,隔日消毒管道1次。同时,呼吸机螺纹管每周更换1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则应及时更换。螺纹管冷凝水应及时做为污水清除,不可直接倾倒在室内地面,不可使冷凝水流向患者气道[3]。

1.2.4严格控制抗生素的使用

人体内存在大量正常有益的菌群,一旦抗生素药物滥用,这些药物进入人体内后将会压抑和杀灭人体内有益的菌群,引起菌群失调,造成抵抗力下降同时也会增加细菌的耐药性,还可能造成二重感染。因此,临床护理中,护理人员应严格监测患者抗生素的使用情况,保证患者严格遵医嘱使用抗生素。

1.3观察指标

将老年患者咳出的痰与血液进行培养,观察并统计2组患者护理后感染的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l0.0统计软件,计数检测数据以百分率的形式表示,计数资料比较用X2检验,以P

2 结果

经护理后,观察组60例患者中,共6例患者发生感染,感染的发生率为10%;对照组60例患者中,共14例患者发生感染,感染的发生率为23.33%。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呼吸系统是实现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维持机体新陈代谢的重要组织,同时也是与外界环境接触最频繁的组织。老年呼吸内科疾病患者,因自身免疫功能的减退,外界一些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极易诱发感染事件的发生,威胁患者生命质量。因此,加强老年呼吸内科感染因素的分析,予以针对性的预防性护理措施对降低老年呼吸内科感染事件的发生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在总结老年呼吸内科感染的危险因素的基础上喜爱呢个预防性护理措施,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措施。结果经护理后,观察组患者感染的发生率为10%,对照组为23.33%,观察组患者的感染力明显低于对照组。因此,预防性护理措施可有效降低老年呼吸内科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呼吸内科自我总结例8

2009年1月24日,还有一天即是除夕,处处张灯结彩,家家忙着购买年货、贴春联。在省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里的医护人员却神情严峻,一名29岁的男青年被确诊为贵州首例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高烧至40.3摄氏度。此前,全球确诊的396例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人中,已死亡253人,国内确诊的5笔禽流感患者,尚无一例救治成功。全国的目光都注视着贵州,卫生部紧急调派专家赶往贵州指导冶疗,省人民医院院长孙兆林、院党委书记赵莉亲自挂帅,成立特别医护治疗团队,将张湘燕抽调到一线。

五天后,患者的房颤消失了,成功地转为窦性心律,患者的肺部“白肺”逐步缩小,各项生命指标转向正常值。一直坚持在病房值班的张湘燕这才稍松一口气:“到初四这天,我才听到街头的鞭炮声,才想起这是春节。”

2月6日,在与死神历经了二十多天的较量后,患者康复出院,成为当年我国成功救冶的第一例成人禽流感患者,创造了贵州省呼吸疾病领域的奇迹,也成为张湘燕带领的高素质呼吸科团队的一场经典战役。

胜利的背后,是张湘燕数年默默耕耘的沉积。她从2002年担任呼吸科主任以来,专注于呼吸疾病的学术研究。2004年,借力“非典”后国内开始重视呼吸疾病防治的契机,她以前瞻性的战略眼光,积极奔走,促成了全省唯一的一家呼吸疾病专业研究机构――贵州省呼吸疾病研究所的成立。

她以开阔的视野着眼于省内外差距,以远见卓识领跑贵州呼吸疾病事业。2004年,她带领团队率先展开对前沿学科睡眠呼吸疾病的诊冶,填补了省内相关学术领域的空白。2011年又成功引进肺脏病最新成果支气管镜下介入技术,使呼吸病患者不出省就可以得到国内一流的诊治,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医者仁心

张湘燕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一块精致的匾额,上面书有“医者仁心”四个大字,这是她的座右铭。“它随时提醒技,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更多的是需要有责任心和爱心,我们的任务是帮助每一个病人解除痛苦和降低花费。即使是绝症患者,我们都要想方设法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让病人和家属得到应有的尊重。”张湘燕说,“病人没有富贵贫贱之分,我们绝不会因为患者是官员或是农民而区别对待。”

张湘燕领导的呼吸科,保持了不出一起医疗事故及医疗护理差错的记录。

2010年初,首例贵州本土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者在--省医确诊。一个年仅17岁的女孩,出现呼吸、心血管、血液等七个系统器官的功能衰竭,看了病例的医生郁纷纷摇头。危急时刻,张湘燕主动请缨。她查阅典籍、虚心求教、组织多学科会诊、设计最佳治疗方案,依托于医院的群策群力,最终将女孩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正是每一次百分百的投入,张湘燕使一个个陷入绝望的家庭又看到希望,一个个濒临死亡的患者又燃起信心。她常常叮嘱下属要敬畏生命:“不要小看了我们的工作,医生所下的每一个决定,都关系到一个人的健康、生死,还会牵动着一个或几个家庭的心,更会导致几个、甚至更多人的喜悲。”

她提出三项要求:不论周末节假日,每天亲自查房,并以签到为监督,检查病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坚持疑难危重患者病例讨论,及时与患者和家属沟通情况;对治疗和护理方案认真研究推敲,提高治疗效果,以确保医患关系和谐。

查房时,她总是对病人笑颜以对、体贴劝慰,查体听诊总要先捂暖双手和听诊器。她说:“呼吸病属于慢性疾病,通常需要长时间的康复调养,这种调养不仅仅是在病房中治疗,还包括出院后的治愈休整。照顾患者的情绪及保护疗养环境是呼吸病康复过程非常重要的,这需要我们医护人员从细节上给予患者人文关怀。”

张湘燕率领的呼吸团队倾力为患者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安全医疗氛围,病人反馈的满意度达到98.`5%以上,在2009-年的全国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中,受到了卫生部督导组的称赞。

做强团队

张湘燕深深懂得,一个人再优秀,也是“独木难成林”,要实现“杏林春满花千树”,需要事必躬亲地感染更多的医护人员。

采访过程中,张湘燕很少提及个人的成就,谈论得更多的是关于自己的医院、自己的团队。她说:“我们团队的每一个人都是―专多能的。我们特别强调凝聚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反对自私自利的个人英雄主义。”科室里每―个人的特长她都如数家珍。

花香自引蜜蜂来。张湘燕认为,人才是一个医疗单位的脊柱,也是医院的核心竞争力,没有人才就没有技术的进步,更不会有医疗水平的提高和学科的发展。她特别重视人才队伍的培养,善于充分挖掘每位医护人员的工作潜力,凝聚了一大批专业过硬、医风良好、学历较高的业务尖子,形成了年龄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从2000年初的¨位医生中没有一名硕士以上人员,到现今40位医生硕士占到医生总数的70%,这在全省的医疗机构里面是少有的。

待遇留人、感情留心、事业留魂。张湘燕努力为青年医师学习进修开桥铺路,真诚的为团队素质的提升而努力。科室的刘维佳博士在张湘燕的推荐下以“西部之光”高访学者的身份到首都医科大学朝阳医院进修并师从著名呼吸病学家王辰教授。刘维佳说:“科室就像―个大家庭一样,大家情同手足、彼此关心。”张湘燕将这位巳在山西工作的姑娘的心牢牢拴在了贵州,最终,刘维佳将原本在山西工作的丈夫也拉了过来,定居贵州。

张湘燕和她的团队有+名为“快乐呼吸科”的QQ群,她希望每+人都在快乐中工作,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她说:“白天上班查阅资料的时间太少,只能晚上做,我们在群上相互讨论交流,做到资源共享,提高了学习效率。”她还利用QQ群给硕士生上课,这个QQ群经常活跃到凌晨一两点。

呼吸内科自我总结例9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健康保健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传统的功能制护理模式已满意满足患者的需要[1],整体护理作为一种全新的护理方法和模式已得到广大医疗机构以及社会的认可,并得到推广。呼吸内科疾病多属慢性病,其患者多为老年人,由于病程长、病情反复发作[2],患者对健康的渴望更为强烈,更需要进行整体护理。我院自2005年起实施整体护理模式,6年来已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笔者对实施整体护理以来的经验和体会进行了总结,现阐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9年1月至2011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呼吸内科患者208例,其中男119例,女89例;年龄在35~8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1.7岁;病程在1年~32年之间,平均病程为12.7年;所患疾病为阻塞性肺气肿71例,慢性支气管炎68例,支气管哮喘31例,急性肺炎26例,支气管扩张12例;合并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其他慢性疾病的患者74例,占35.58%。

1.2调查方法

以护理工作制度、工作职责为指导,自制调查量表,分为入院指导、饮食指导、用药指导、疾病知识宣讲、服务态度、操作技术、住院感受、出院指导八个方面、共25项内容,对患者的满意度进行调查,每项分为四个等级,分别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较差,对应得分为4~1分,总分为100分,60~70分为合格,70~80分为良好、>80分为优秀。

1.3疗效判断

治愈: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各项辅助检查结果未见异常;好转: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或偶有发作,辅助检查结果改善或接近正常;无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改善或加重,辅助检查结果也未见好转。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组间数据进行t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愈76例,好转24例,无效4例,治愈率为73.08%,无效率为3.85%,治疗有效率为96.15%,对照组患者治愈68例,好转29例,无效7例,治愈率为65.38%,无效率为6.73%,治疗有效率为93.27%,两组患者的治愈率、治疗有效率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由表中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住院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护理在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有效护理措施的实施可以起到帮助临床医师及时了解病情、发现药物不良反应、提高治疗依从性、改善患者心理状态、促进康复等作用。所谓“七分治疗,三分护理”,护理的作用不可忽视。整体护理模式的实施,是以病人为中心,把人和环境、患者的入院到出院均视为一个整体,不光注重疾病的护理,还重视对病人的心理护理[3],顺应了医学模式的改变,可满足患者对健康的需求。呼吸内科患者具有特殊性,病程长,反复住院,具有实施整体护理的必要性。

3.1饮食护理

呼吸内科患者因疾病消耗、呼吸费力,对营养的需求较多,应鼓励患者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由于患者多伴有痰液粘稠,不易咳出应鼓励患者多饮水,稀释痰液,促进痰液排出。

3.2睡眠护理

由于患者存在憋喘、气促等症状,呼吸内科患者大多有睡眠障碍,护理人员应为患者创造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夜间治疗做到“四轻”减少对患者睡眠的干扰,指导患者在入睡前用温水泡脚,休息前避免情绪激动。

3.3心理护理

由于呼吸内科疾病具有病程较长、恢复慢、易反复等特点,患者容易出现焦虑、烦躁、悲观等情绪,对治疗失去信心。护理人员应给予患者心理上的支持,向患者讲解疾病的知识,提高患者康复的信心,注意倾听患者的需求及心理感受,并给予排解或帮助其宣泄,使患者以积极的心态接受治疗。

3.4康复指导

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活动和锻炼,增强机体免疫力,教会患者有效呼吸的方法,指导患者进行膈肌呼吸、缩唇呼吸、人工阻力呼吸的方法,锻炼膈肌力量,改善呼吸功能。

总之,对呼吸内科患者进行整体护理,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增加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是一种有效的护理模式和方法。

参考文献:

呼吸内科自我总结例10

1.1对象:

选取2006年4月至2011年4月期间,我院老年呼吸内科收治患者137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87例,女50例,年龄63—81岁,平均年龄(70.12±6.12)岁。

1.2方法:

采用总结回顾分析法将5年来关于老年呼吸内科感染患者的病例资料、临床治疗资料等搜集整理,并通过与经治医师、责任护士之间进行共同讨论病例,分析影响老年呼吸内科感染的因素及其预防措施。

1.3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患者感染情况:

研究表明,在老年患者中主要以呼吸系统感染为主,也存在其他感染情况,如消化系统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详见下图。

2.2影响呼吸内科感染的因素分析

2.2.1生理因素:相关研究表明,呼吸内科住院患者的上呼吸道带真菌率在15%左右。由于老年患者大多年龄较大,体质虚弱且有多种疾病并存,极易反复发病,长期反复住院治疗,局部和全身的免疫功能都有很大程度上的减退,与其他人群相比,真菌更易侵入下呼吸道而引起肺部感染;同时许多患者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使其体内的敏感菌株被抗生素杀死、抑制,并且存在直接促进真菌不断生长繁殖和毒性增加的作用,进一步诱发全身性真菌感染。

2.2.2心理因素:呼吸内科感染后,老年患者常会伴随反复咳痰、咳嗽、气促、胸痛、咯血等症状,长期饱受这种状态的折磨,多数老年人都会产生很多不良的情绪,如烦恼、焦虑、恐惧、失眠、紧张、情绪低落,在长期反复住院的过程中,老年患者常常会感到力不从心,部分老年患者还会出现生活不能自理,这些都会造成老年患者抑郁情绪。在这种情绪下,老年患者会对临床的治疗和其预防工作产生抗拒心理,而不能积极配合医生和护士的工作,以至直接影响预防的效果,这也加大了呼吸内科感染发生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