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计算机基础知识课件模板(10篇)

时间:2022-12-20 06:04:15

计算机基础知识课件

计算机基础知识课件例1

计算机基础是一门涉及面广、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技能性基础课程。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多媒体教学的逐渐普及,计算机应用基础目前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教育中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件制作与应用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它可以有效促进计算机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升。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件制作要以高职学生的自身心理及生理发展特点为出发点,结合教材内容,利用多媒体技术来进行课件制作,充分体现出课件的完整性、互动性和实践性特征。让学生能够通过文字解析清晰、画面优美、声效立体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件,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1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件制作的基础要素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计算机教学基础课教学的重点,它包括计算机原理、辅助工具、输入法训练等基本内容,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还加入了办公自动化和网络多媒体应用等新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的作用和实用性不断增强,在传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计算机技术基础课作为高职其他专业的必修基础课,能够有效辅助其他专业的教育。在计算基础课件制作中,高职教师是课件制作的主要参与者和执行者,他们需要具备先进的计算机知识,要能够承担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还要能够根据学生的基本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技能应用实践教学。高职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教学要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加强技术应用与专业学科的整合力度,使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的课件制作过程更具备系统性和专业性。

2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件制作与应用技术策略

2.1系统化制作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件,确保课件内容生动完整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件制作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按课程章节、模块对制作环节进行分配,让有专业教学经验的高职教师进行制作,然后由课件制作小组将分配的课件连接在一起,按照专业教学计划应用于课堂教学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件制作时长为每节课45分钟,内容要包含专业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技能实践和总结评价等多个部分。在课件制作过程中要确保课件制作内容完整清晰,要通过对计算机基本知识进行梳理,提升学生认知的理性感悟,引发其对课件教学内容进行思考,使其对所学知识内容实现进一步的理解和感悟,更好的掌握所学计算机基础知识。课件制作过程中还要使其内容具有实用性和完整性,要突破计算机教学的重难点,以生动形象的形式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件以多媒体课件为主,这种技术中使用的画面、声音、视频等形式可以将理论知识中的重点、难点内容进行更加具体和直观的表现,让学生能够更容易接受和掌握,便于学生理解和巩固内化计算机基本知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不断更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件制作也要持续改进,及时与先进技术对接,对教学内容进行不断的调整。

2.2以就业为导向,加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件制作的系统性和专业性

计算机基础知识课件例2

①“基础应用型”模式。该模式设置“计算机应用基础”(或称“计算机基础知识”、“程序设计基础”)和“电算化会计”(或称“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计算机会计学”、“会计应用软件”)两门课。如上海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会计学专业就是这种“基础”+“应用”的模式。

②“系列应用型”模式。该模式是在设置系列计算机课程的基础上再设置“电算化会计”课程。例如,中国矿业大学会计学专业设置“计算机基础”、“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微机数据库管理系统”四门计算机系列课程和“电算化会计”、“会计实务电算化”两门计算机应用于会计的课程。又如,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系教学改革设想中打算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语言”、“数据结构”、“数据库系统”。四门计算机系列课程和“电算化会计”、“电算化会计决策与控制”、“电算化审计”三门计算机应用于会计的课程(财政部教育司编《会计学专业主干课教学大纲》P16)。当然,其他高校设置的课程名称可能有所不同,但均可体现一组“系列”课程和一组(门)“应用”课程的模式。

无论是“基础应用型”模式,还是“系列应用型”模式,它们均独立于会计系列课程之外。突出的问题有以下三点:

1.各门计算机课程内容与会计系列课程内容脱节。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教计算机课程的老师不懂或很少懂会计专业知识而会计专业课程教师又不懂或很少懂计算机知识;二是现行会计课程教材(除“电算化会计”外,下同)不反映计算机应用知识,也不要求专业课老师补充讲授计算机应用知识;三是计算机数量配备不足,无法做到两类课都安排机时。

2.单一的“电算化会计”课程,解决不了会计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计算机能力问题。1995年4月27日,财政部印发了《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管理办法(试行)》,提出了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的三种证书、即初级证书、中级证书和高级证书,从能力要求看,可概括成以下三种能力。

(1)初级证书要求会计人员具备“计算机和会计核算软件的基本操作”能力。这种能力包括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微机基础知识及基本操作,有关汉字系统及应用软件操作,会计电算化基本知识和会计核算软件基本的工作原理五个方面,笔者简称为“操作能力”。

(2)中级证书要求会计人员具备“对会计软件进行一般维护或对软件参数进行设置”能力。要使财政部评审通过的通用会计软件更好地满足各个企业的不同要求,需要用户自已定义参数,如建立科目代码、设定计算公式、定义分配方法和结转方法等,这称为系统软件的维护或参数设置,笔者简称为“设置能力”。

(3)高级证书要求一少部分会计人员具备“进行会计软件的系统分析、开发与维护”的能力。会计软件的系统分析是指为了开发出用户所需的会计软件,必须了解和描绘用户对会计信息系统的要求,明确系统具备的功能,改进现有系统模型,形成系统的逻辑模型的过程。它是系统开发和系统维护的前提。分析、开发和维护的能力。笔者称为“开发能力”。

目前,高校“电算化会计”课程按财政部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具有组织和开发会计信息系统的能力”,包括开发工具、开发方法、开发系统(工资、固定资产、材料、销售、成本核算系统)和电算化审计五个方面。学生学完这门课后,仅仅是对部分会计核算程序进行初步的设计。当他们毕业参加工作后,在已实现会计电算化的企业,他们不会操作现行会计软件;在未实现会计电算化的企业,他们仅靠学校掌握的“电算化会计”知识,无法开发成套的会计核算系统软件。事实上,从国外会计电算化发展现状看,无论定点开发还是开发通用软件均有专门的公司从事这种业务。要求我们现在的教学能使学生具备完全的软件开发能力也是不现实的,仅能提“初步的开发能力”或具备“开发软件的基础”。这种单一能力距离国家要求会计人员应具有操作能力,设置能力和开发能力还很远,则高校改革教学,培养会计专业学生会计电算化系统能力迫在眉睫。

3.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领域比较狭窄,就目前而言,我国会计实际工作中的电算化仅仅体现在会计核算上,虽然会计管理的软件已在开发,但应用的不太多。而西方国家早就从会计核算电算化转向会计管理电算化了。仔细分析我国会计核算电算化的现状不难发现,绝大部分会计人员是“傻瓜”操作员,是计算机的“奴隶”,他们对会计软件不能运用自如。反省一下高校会计教学,会计课程和计算机课程两层皮,使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显得很窄。因此,只有在各门会计课程上都用上计算机,才能开拓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领域,才能克服“傻瓜”操作员的缺陷,自主地运用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使计算机不仅在会计核算上,而且在会计管理、分析、预测、决策等方面有所突破和发展。

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实现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

二、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的基本要求

1.两类课程安排相协调。会计教学计划必须按教育、教学规律制订,充分反映知识平铺、交叉、循序渐进的要求。计算机的系列课程应先于会计系列课程,同时会计系列课程的电算化,首先是已学计算机课程知识的直接应用,然后是后继计算机课程知识的追加应用。例如,在第一、三、四、五、六学期分别安排“计算机基础”、“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微机数据库管理系统”、“电算化会计”课程与此相适应,在第二、三、四、五、六、七、八学期,分别安排“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上)”、“财务会计(下)”、“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和“高级会计”、“审计学”、“会计实务考核”课程。其中,“基础会计”课程首先是直接运用“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完成规定任务,如用WPS打印出试算平衡表、各种记帐凭证、各种明细帐等,待“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课程学完后,再运用Word编制“基础会计”课程中的成本计算公式、编排有关图形,并登记帐簿。

2.计算机知识运用时分合结合。平时,各门会计课程运用计算机知识是单项的,分散的。一般难以整体运用。因此,有必要在最终将两类课程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笔者认为,在第八学期学生即将走上社会前设置“会计实务考核”课程,一方面进行手工操作,综合各门会计知识,另一方面进行计算机操作。综合各门计算机课程知识集中运用于会计,这种分合结合的方式反映了会计学科系统性和综合性的基本特征和要求。

3.列人教学计划,教师引导,指导为主。将计算机课程知识应用于各门会计课程,并不是要增设新课程,而是对已学知识的串用。为了保证串用的成功,首先要在教学计划上加以反映。例如,在教学计划实践环节分别设置“基础会计电算化”、“财务会计电算化”、“成本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电算化”、“管理会计电算化”、“会计实务考核电算化”等电算实践项目,并相应确定一定的机时。其次,将各门会计课程计算机应用问题编写成“电算化指导书”,每门指导书中列示若干个电算实践项目。提出具体应用要求;同时,为了便于学生操作。还应编制“电算化操作手册”,向学生提供详细操作步骤和范例。这样,教师在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过程中主要起着引导、指导、布置、检查和考试验收等作用,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会充分得到发挥。

三、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的具体设计

下面以会计主干课程为例对会计课程计算机应用进行设计。

(一)基础会计电算化

l.将已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应用于“基础会计”课程。内容包括:(1)用WPS打印出试算平衡表。材料明细帐、应收帐款明细帐、成本计算公式(含分子、分母两行排列格式)、生产成本明细帐和各种记帐凭证;(2)用图文混排系统SPT进行成本数据的图像编辑;(3)用CCED打印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

2.将后续“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课程知识追加应用于“基础会计”课程。内容包括:①成本计算公式的编写;②图形编排;③帐簿登记。

(二)财务会计电算化

将“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课程中word、Excel知识应用于“财务会计”课程,内容包括:外币核算、坏帐核算、存货实际成本计价法、存货计划成本计价法、存货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折旧方法、工资结算和工资附加费核算、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销售业务、利润分配、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编制。

(三)成本会计电算化

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知识、Excel知识应用于“成本会计”课程。内容包括:要素费用的分配、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制造费用的分配。产品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品种法成本计算、分批法成本计算、分步法成本计算、成本分析。

(四)财务管理电算化

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知识、Excel知识应用于“财务管理”课程。内容包括;货币资金最佳余额确定、企业客户信用等级评估、应用帐款最佳余额确定、存货最佳额确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经营杠杆、对外投资决策、筹资政策的选择评价、资金成本计算及应用、财务比率综合分析、财务计划编制。

(五)管理会计电算化

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知识、Excel知识应用于“管理会计”。内容包括:成本性态分析、本量利分析、目标利润的敏感性分析、利用经营杠杆进行利润预测、边际利润最大的产品组合、销售顶测分析、投资决策评价方法的分析、内含报酬率敏感性分析。

计算机基础知识课件例3

①“基础应用型”模式。该模式设置“计算机应用基础”(或称“计算机基础知识”、“程序设计基础”)和“电算化会计”(或称“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计算机会计学”、“会计应用软件”)两门课。如上海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会计学专业就是这种“基础”+“应用”的模式。

②“系列应用型”模式。该模式是在设置系列计算机课程的基础上再设置“电算化会计”课程。例如,中国矿业大学会计学专业设置“计算机基础”、“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微机数据库管理系统”四门计算机系列课程和“电算化会计”、“会计实务电算化”两门计算机应用于会计的课程。又如,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系教学改革设想中打算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语言”、“数据结构”、“数据库系统”。四门计算机系列课程和“电算化会计”、“电算化会计决策与控制”、“电算化审计”三门计算机应用于会计的课程(财政部教育司编《会计学专业主干课教学大纲》p16)。当然,其他高校设置的课程名称可能有所不同,但均可体现一组“系列”课程和一组(门)“应用”课程的模式。

无论是“基础应用型”模式,还是“系列应用型”模式,它们均独立于会计系列课程之外。突出的问题有以下三点:

1.各门计算机课程内容与会计系列课程内容脱节。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教计算机课程的老师不懂或很少懂会计专业知识而会计专业课程教师又不懂或很少懂计算机知识;二是现行会计课程教材(除“电算化会计”外,下同)不反映计算机应用知识,也不要求专业课老师补充讲授计算机应用知识;三是计算机数量配备不足,无法做到两类课都安排机时。

2.单一的“电算化会计”课程,解决不了会计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计算机能力问题。1995年4月27日,财政部印发了《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管理办法(试行)》,提出了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的三种证书、即初级证书、中级证书和高级证书,从能力要求看,可概括成以下三种能力。

(1)初级证书要求会计人员具备“计算机和会计核算软件的基本操作”能力。这种能力包括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微机基础知识及基本操作,有关汉字系统及应用软件操作,会计电算化基本知识和会计核算软件基本的工作原理五个方面,笔者简称为“操作能力”。

(2)中级证书要求会计人员具备“对会计软件进行一般维护或对软件参数进行设置”能力。要使财政部评审通过的通用会计软件更好地满足各个企业的不同要求,需要用户自已定义参数,如建立科目代码、设定计算公式、定义分配方法和结转方法等,这称为系统软件的维护或参数设置,笔者简称为“设置能力”。

(3)高级证书要求一少部分会计人员具备“进行会计软件的系统分析、开发与维护”的能力。会计软件的系统分析是指为了开发出用户所需的会计软件,必须了解和描绘用户对会计信息系统的要求,明确系统具备的功能,改进现有系统模型,形成系统的逻辑模型的过程。它是系统开发和系统维护的前提。分析、开发和维护的能力。笔者称为“开发能力”。

目前,高校“电算化会计”课程按财政部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具有组织和开发会计信息系统的能力”,包括开发工具、开发方法、开发系统(工资、固定资产、材料、销售、成本核算系统)和电算化审计五个方面。学生学完这门课后,仅仅是对部分会计核算程序进行初步的设计。当他们毕业参加工作后,在已实现会计电算化的企业,他们不会操作现行会计软件;在未实现会计电算化的企业,他们仅靠学校掌握的“电算化会计”知识,无法开发成套的会计核算系统软件。事实上,从国外会计电算化发展现状看,无论定点开发还是开发通用软件均有专门的公司从事这种业务。要求我们现在的教学能使学生具备完全的软件开发能力也是不现实的,仅能提“初步的开发能力”或具备“开发软件的基础”。这种单一能力距离国家要求会计人员应具有操作能力,设置能力和开发能力还很远,则高校改革教学,培养会计专业学生会计电算化系统能力迫在眉睫。

3.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领域比较狭窄,就目前而言,我国会计实际工作中的电算化仅仅体现在会计核算上,虽然会计管理的软件已在开发,但应用的不太多。而西方国家早就从会计核算电算化转向会计管理电算化了。仔细分析我国会计核算电算化的现状不难发现,绝大部分会计人员是“傻瓜”操作员,是计算机的“奴隶”,他们对会计软件不能运用自如。反省一下高校会计教学,会计课程和计算机课程两层皮,使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显得很窄。因此,只有在各门会计课程上都用上计算机,才能开拓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领域,才能克服“傻瓜”操作员的缺陷,自主地运用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使计算机不仅在会计核算上,而且在会计管理、分析、预测、决策等方面有所突破和发展。

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实现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

二、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的基本要求

1.两类课程安排相协调。会计教学计划必须按教育、教学规律制订,充分反映知识平铺、交叉、循序渐进的要求。计算机的系列课程应先于会计系列课程,同时会计系列课程的电算化,首先是已学计算机课程知识的直接应用,然后是后继计算机课程知识的追加应用。例如,在第一、三、四、五、六学期分别安排“计算机基础”、“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微机数据库管理系统”、“电算化会计”课程与此相适应,在第二、三、四、五、六、七、八学期,分别安排“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上)”、“财务会计(下)”、“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和“高级会计”、“审计学”、“会计实务考核”课程。其中,“基础会计”课程首先是直接运用“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完成规定任务,如用wps打印出试算平衡表、各种记帐凭证、各种明细帐等,待“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课程学完后,再运用word编制“基础会计”课程中的成本计算公式、编排有关图形,并登记帐簿。

2.计算机知识运用时分合结合。平时,各门会计课程运用计算机知识是单项的,分散的。一般难以整体运用。因此,有必要在最终将两类课程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笔者认为,在第八学期学生即将走上社会前设置“会计实务考核”课程,一方面进行手工操作,综合各门会计知识,另一方面进行计算机操作。综合各门计算机课程知识集中运用于会计,这种分合结合的方式反映了会计学科系统性和综合性的基本特征和要求。

3.列人教学计划,教师引导,指导为主。将计算机课程知识应用于各门会计课程,并不是要增设新课程,而是对已学知识的串用。为了保证串用的成功,首先要在教学计划上加以反映。例如,在教学计划实践环节分别设置“基础会计电算化”、“财务会计电算化”、“成本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电算化”、“管理会计电算化”、“会计实务考核电算化”等电算实践项目,并相应确定一定的机时。其次,将各门会计课程计算机应用问题编写成“电算化指导书”,每门指导书中列示若干个电算实践项目。提出具体应用要求;同时,为了便于学生操作。还应编制“电算化操作手册”,向学生提供详细操作步骤和范例。这样,教师在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过程中主要起着引导、指导、布置、检查和考试验收等作用,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会充分得到发挥。

三、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的具体设计

下面以会计主干课程为例对会计课程计算机应用进行设计。

(一)基础会计电算化

l.将已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应用于“基础会计”课程。内容包括:(1)用wps打印出试算平衡表。材料明细帐、应收帐款明细帐、成本计算公式(含分子、分母两行排列格式)、生产成本明细帐和各种记帐凭证;(2)用图文混排系统spt进行成本数据的图像编辑;(3)用cced打印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

2.将后续“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课程知识追加应用于“基础会计”课程。内容包括:①成本计算公式的编写;②图形编排;③帐簿登记。

(二)财务会计电算化

将“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课程中word、excel知识应用于“财务会计”课程,内容包括:外币核算、坏帐核算、存货实际成本计价法、存货计划成本计价法、存货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折旧方法、工资结算和工资附加费核算、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销售业务、利润分配、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编制。

(三)成本会计电算化

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知识、excel知识应用于“成本会计”课程。内容包括:要素费用的分配、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制造费用的分配。产品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品种法成本计算、分批法成本计算、分步法成本计算、成本分析。

(四)财务管理电算化

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知识、excel知识应用于“财务管理”课程。内容包括;货币资金最佳余额确定、企业客户信用等级评估、应用帐款最佳余额确定、存货最佳额确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经营杠杆、对外投资决策、筹资政策的选择评价、资金成本计算及应用、财务比率综合分析、财务计划编制。

(五)管理会计电算化

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知识、excel知识应用于“管理会计”。内容包括:成本性态分析、本量利分析、目标利润的敏感性分析、利用经营杠杆进行利润预测、边际利润最大的产品组合、销售顶测分析、投资决策评价方法的分析、内含报酬率敏感性分析。

计算机基础知识课件例4

①“基础应用型”模式。该模式设置“计算机应用基础”(或称“计算机基础知识”、“程序设计基础”)和“电算化会计”(或称“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计算机会计学”、“会计应用软件”)两门课。如上海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会计学专业就是这种“基础”+“应用”的模式。

②“系列应用型”模式。该模式是在设置系列计算机课程的基础上再设置“电算化会计”课程。例如,中国矿业大学会计学专业设置“计算机基础”、“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微机数据库管理系统”四门计算机系列课程和“电算化会计”、“会计实务电算化”两门计算机应用于会计的课程。又如,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系教学改革设想中打算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语言”、“数据结构”、“数据库系统”。四门计算机系列课程和“电算化会计”、“电算化会计决策与控制”、“电算化审计”三门计算机应用于会计的课程(财政部教育司编《会计学专业主干课教学大纲》P16)。当然,其他高校设置的课程名称可能有所不同,但均可体现一组“系列”课程和一组(门)“应用”课程的模式。无论是“基础应用型”模式,还是“系列应用型”模式,它们均独立于会计系列课程之外。

突出的问题有以下三点:

1、各门计算机课程内容与会计系列课程内容脱节。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教计算机课程的老师不懂或很少懂会计专业知识而会计专业课程教师又不懂或很少懂计算机知识;二是现行会计课程教材(除“电算化会计”外,下同)不反映计算机应用知识,也不要求专业课老师补充讲授计算机应用知识;三是计算机数量配备不足,无法做到两类课都安排机时。

2、单一的“电算化会计”课程,解决不了会计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计算机能力问题。1995年4月27日,财政部印发了《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管理办法(试行)》,提出了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的三种证书、即初级证书、中级证书和高级证书,从能力要求看,可概括成以下三种能力。

(1)初级证书要求会计人员具备“计算机和会计核算软件的基本操作”能力。这种能力包括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微机基础知识及基本操作,有关汉字系统及应用软件操作,会计电算化基本知识和会计核算软件基本的工作原理五个方面,笔者简称为“操作能力”。

(2)中级证书要求会计人员具备“对会计软件进行一般维护或对软件参数进行设置”能力。要使财政部评审通过的通用会计软件更好地满足各个企业的不同要求,需要用户自已定义参数,如建立科目代码、设定计算公式、定义分配方法和结转方法等,这称为系统软件的维护或参数设置,笔者简称为“设置能力”。

(3)高级证书要求一少部分会计人员具备“进行会计软件的系统分析、开发与维护”的能力。会计软件的系统分析是指为了开发出用户所需的会计软件,必须了解和描绘用户对会计信息系统的要求,明确系统具备的功能,改进现有系统模型,形成系统的逻辑模型的过程。它是系统开发和系统维护的前提。分析、开发和维护的能力。笔者称为“开发能力”。

目前,高校“电算化会计”课程按财政部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具有组织和开发会计信息系统的能力”,包括开发工具、开发方法、开发系统(工资、固定资产、材料、销售、成本核算系统)和电算化审计五个方面。学生学完这门课后,仅仅是对部分会计核算程序进行初步的设计。当他们毕业参加工作后,在已实现会计电算化的企业,他们不会操作现行会计软件;在未实现会计电算化的企业,他们仅靠学校掌握的“电算化会计”知识,无法开发成套的会计核算系统软件。事实上,从国外会计电算化发展现状看,无论定点开发还是开发通用软件均有专门的公司从事这种业务。要求我们现在的教学能使学生具备完全的软件开发能力也是不现实的,仅能提“初步的开发能力”或具备“开发软件的基础”。这种单一能力距离国家要求会计人员应具有操作能力,设置能力和开发能力还很远,则高校改革教学,培养会计专业学生会计电算化系统能力迫在眉睫。

3、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领域比较狭窄,就目前而言,我国会计实际工作中的电算化仅仅体现在会计核算上,虽然会计管理的软件已在开发,但应用的不太多。而西方国家早就从会计核算电算化转向会计管理电算化了。仔细分析我国会计核算电算化的现状不难发现,绝大部分会计人员是“傻瓜”操作员,是计算机的“奴隶”,他们对会计软件不能运用自如。反省一下高校会计教学,会计课程和计算机课程两层皮,使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显得很窄。因此,只有在各门会计课程上都用上计算机,才能开拓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领域,才能克服“傻瓜”操作员的缺陷,自主地运用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使计算机不仅在会计核算上,而且在会计管理、分析、预测、决策等方面有所突破和发展。

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实现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

二、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的基本要求

1、两类课程安排相协调。会计教学计划必须按教育、教学规律制订,充分反映知识平铺、交叉、循序渐进的要求。计算机的系列课程应先于会计系列课程,同时会计系列课程的电算化,首先是已学计算机课程知识的直接应用,然后是后继计算机课程知识的追加应用。例如,在第一、三、四、五、六学期分别安排“计算机基础”、“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微机数据库管理系统”、“电算化会计”课程与此相适应,在第二、三、四、五、六、七、八学期,分别安排“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上)”、“财务会计(下)”、“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和“高级会计”、“审计学”、“会计实务考核”课程。其中,“基础会计”课程首先是直接运用“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完成规定任务,如用WPS打印出试算平衡表、各种记帐凭证、各种明细帐等,待“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课程学完后,再运用Word编制“基础会计”课程中的成本计算公式、编排有关图形,并登记帐簿。2、计算机知识运用时分合结合。平时,各门会计课程运用计算机知识是单项的,分散的。一般难以整体运用。因此,有必要在最终将两类课程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笔者认为,在第八学期学生即将走上社会前设置“会计实务考核”课程,一方面进行手工操作,综合各门会计知识,另一方面进行计算机操作。综合各门计算机课程知识集中运用于会计,这种分合结合的方式反映了会计学科系统性和综合性的基本特征和要求。

3、列人教学计划,教师引导,指导为主。将计算机课程知识应用于各门会计课程,并不是要增设新课程,而是对已学知识的串用。为了保证串用的成功,首先要在教学计划上加以反映。例如,在教学计划实践环节分别设置“基础会计电算化”、“财务会计电算化”、“成本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电算化”、“管理会计电算化”、“会计实务考核电算化”等电算实践项目,并相应确定一定的机时。其次,将各门会计课程计算机应用问题编写成“电算化指导书”,每门指导书中列示若干个电算实践项目。提出具体应用要求;同时,为了便于学生操作。还应编制“电算化操作手册”,向学生提供详细操作步骤和范例。这样,教师在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过程中主要起着引导、指导、布置、检查和考试验收等作用,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会充分得到发挥。

三、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的具体设计

下面以会计主干课程为例对会计课程计算机应用进行设计。

(一)基础会计电算化

l、将已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应用于“基础会计”课程。内容包括:(1)用WPS打印出试算平衡表。材料明细帐、应收帐款明细帐、成本计算公式(含分子、分母两行排列格式)、生产成本明细帐和各种记帐凭证;(2)用图文混排系统SPT进行成本数据的图像编辑;(3)用CCED打印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

2、将后续“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课程知识追加应用于“基础会计”课程。内容包括:①成本计算公式的编写;②图形编排;③帐簿登记。

(二)财务会计电算化

将“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课程中word、Excel知识应用于“财务会计”课程,内容包括:外币核算、坏帐核算、存货实际成本计价法、存货计划成本计价法、存货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折旧方法、工资结算和工资附加费核算、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销售业务、利润分配、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编制。

(三)成本会计电算化

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知识、Excel知识应用于“成本会计”课程。内容包括:要素费用的分配、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制造费用的分配。产品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品种法成本计算、分批法成本计算、分步法成本计算、成本分析。

(四)财务管理电算化

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知识、Excel知识应用于“财务管理”课程。内容包括;货币资金最佳余额确定、企业客户信用等级评估、应用帐款最佳余额确定、存货最佳额确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经营杠杆、对外投资决策、筹资政策的选择评价、资金成本计算及应用、财务比率综合分析、财务计划编制。

(五)管理会计电算化

计算机基础知识课件例5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8-0124-03

一、计算机基础课程简介

2010年7月在西安交通大学举办的首届“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课程研讨会”(以下简称C9会议)上,讨论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新形势下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质量。C9会议讨论并形成了一系列共识,发表了《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声明的核心要点是:必须正确认识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要地位,需要把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并由此建设更加完备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而为全国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树立标杆。[1]

作为大学层次的公共基础课,本课程应当体现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为后继课程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不仅让学生得到全方位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启蒙,而且让学生在掌握最基本操作技能之外实现更多专业技能的入门。作为在大学一年级开设的首门技术课程,应当与学生中学阶段所学的知识技能自然衔接,并让学生顺利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过渡[2],使本课程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程应注重让学生建立有关现代信息技术的一系列基本概念;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同时感受计算机文化;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原理;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应用技能,包括视窗基本操作、文档处理、电子表格、电子演示文稿、音频处理、图像处理、动画制作、网页设计等。[3]该课程的教学应当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技能并重、课堂教学与上机操作并举的原则。其课程内容以及授课学时如下表1所示:

课程内容说明如下:

计算机基础知识部分包含:计算机的发展和应用、数制的原理和应用、计算机系统、计算机操作系统、因特网基础知识和网络应用。

办公软件应用部分包含:Word2010、Excel2010和PowerPoint2010软件的使用。

多媒体技术基础及应用部分包含:多媒体技术理论、photoshop cs4和flash cs4软件的使用。

网页设计部分包含:网页设计初步、网页设计进阶、网站运营及维护和Dreamweaver cs4软件的使用。

二、计算机基础进行模块化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通过教改项目团队连续三年对计算机基础课程开设的效果进行分析,发现该课程得不到学生重视的主要原因在于:1.课程内容没有与初、高中学习内容形成明显的差异;2.教学方法单一;3.课程考核标准低于职业技能考核标准。

教改团队对国内外诸如华东师范大学和美国FONTBONNE UNIVERSITY等八所高校与多家诸如中海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进行调研,发现很多专业在大学期间只开设计算机基础这唯一关于计算机的课程,同时所有的企业均要求员工具备一定的计算机使用能力,尤其是office软件的使用能力。企业普遍认为刚入职的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达不到岗位和业务需求的标准。

学生的不重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唯一性和企业需求的迫切性三者之间形成了一个有缺口的环,如果不能让学生培养和市场需求之间达到能力的匹配,那么大学计算机课程的开设就没有实际的意义了。为了切实提高大学生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对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改革势在必行。计算机基础进行模块化教学的目的和意义就在于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推进课程内容的修订,促进课程考核与计算机等级考试和职称计算机考试的同步,使学生计算机能力符合企业的需求。

三、计算机基础模块化教学的思路

计算机基础模块化教学的核心是模块化,将教学内容按内容之间的联系切块,将计算机基础授课教师团队按技术特长进行切块,保证将最优质的教师部署到其最擅长的课程模块教学之中。根据学习曲线理论,每一位教师专注于他最擅长的模块教学,势必会促进其授课质量和技术的精进,降低教师的时间成本。

四、计算机基础模块化教学的实施方案

要真正实现计算机基础模块化教学思路的落实,必须制订内容模块化切割、教师团队资源模块化切割、开设班级配课时间的协调三维一体的实施方案。课程内容模块之间既独立又相互关联,教师模块之间既独立又相互配合,开设班级配课时间既要独立又要能相互循环。

具体实施方案如图1:

(一)课程内容模块化切割,形成内容群

1.课程内容分块原则

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由计算机基础知识、办公软件应用、多媒体技术基础及应用、因特网基础与应用和网页设计四大部分构成。模块化内容切割以内容之间的关联性为主线进行切割分成:计算机理论知识块、文本处理和演示文稿块、数据处理和网页设计块、多媒体处理块四大块,四大模块的内容构成一个闭合循环。其中,所有授课的教师必须承担各自授课班级计算机理论知识块的教学,搭建学生计算机基础理论体系,为其他三个实践模块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课程授课范围原则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授课范围的深度和广度从根本上决定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开设的质量,如果内容太简单就无法形成与初、高中所学知识的差异。为了使培养的学生具备企业需求的能力,授课范围的制订必须以计算机等级水平考试和计算机职业化能力考试的要求为指导原则。计算机基础知识部分必须涵盖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知识,能够让学生独立安装操作系统和各种类型的应用软件,熟练配置系统硬件和网络协议并且掌握一定的系统维护能力;文本处理和演示文稿块必须涵盖office软件中word文本处理软件,进行团队协作大型文档的设计处理、powerpoint演示文稿软件创意设计;数据处理和网页设计块必须涵盖excel软件除宏以外的所有功能和静态网站设计,学生能够进行诸如商店销售系统数据处理和完整的网站设计;多媒体处理部分必须涵盖常用的图形图像、音频和视频处理,能够让学生熟练使用photoshop设计平面广告,用flash设计不写脚本的动画。

(二)教师团队资源模块化切割,形成专业技术精良的师资群

通常情况下,该课程的任课教师是一个人负责所有内容的讲授,教师必须具备完整的理论知识体系和熟练掌握六个软件的使用方法。模块化教学方案中将教师从必须熟练使用六个软件的工作中分解出来,要求教师必须经精通课程三个实践模块之一中的两个软件。教师对各实践模块能力分块,将能力最强的资源分配给相应的模块教学。

(三)开设班级课程配课时间同步,形成循环

模块化教学方案在课程内容和教师团队模块化切割的基础上,对课程的配课时间也要能够以三至四个班级一组,进行循环,让同一组的教师可以在不同的时间负责该组中所有班级的模块内容教学。课程配课时间规则如图2所示:

说明:每个模块14个学时,四个班级为一组进行循环授课。

五、计算机基础模块化教学的效果

通过针对课程内容模块化切割、教师团队资源模块化切割、开设班级配课时间的协调三维一体的模块化实施教学,促进了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的调整、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学生能力的提升,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更新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授课内容一直是困扰该课程开设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对课程内容模块化的切割,很好的解决了基础课程内容陈旧落后的弊端。模块化教学内容以计算机等级考试和计算机职业能力考试要求为指导,以企业实际需求为目标,不仅为学生搭建完整的计算机知识体系,而且培养他们的计算思维的能力和较强的职业能力。

(二)计算机基础师资团队专业

通过师资模块化分配,精良的师资在课堂教学中灵活使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以分析重点和诠释难点,实现融会贯通或触类旁通。在模块化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能力进行分层教学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自学能力和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学中教师要力求理论结合实际,跟踪最前沿技术,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教师应专注于自己负责的模块,注重吸取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在教学中根据实际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和创新知识的传授技巧,以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程度,保证课程开设的高水平高质量。

(三)学生计算机综合能力提高

模块化方案的实施,使学生掌握了计算机工作的基本原理,建立了完整的理论框架,熟练组装机器,配置系统和进行系统维护;三个实践模块的教学使学生具备较强的Office办公应用软件操作能力、设计制作平面广告和二维动画的能力与网站前台设计开发的能力。学生不仅学会了该课程中的几种软件的使用,更重要的是形成了计算机的处理思维,能够将所学的计算机知识运用到其专业知识的学习与使用中。

六、结束语

通过模块化教学方法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实施,突出了计算机基础在大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形成了稳定的课程知识结构,促进了师资队伍的建设。依托企业实际需求制订授课内容和授课形式的指导原则,让该课程的理论更加联系实际,不仅让学生的计算机软硬件使用能力增强,更加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能更加有效地运用计算机的思维和能力处理拓展专业的问题。

[ 注 释 ]

计算机基础知识课件例6

《计算机基础与应用》是一门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属于实用型基础性教育课程。学生能够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将了解和掌握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巧,运用到所学的专业中。基于这门课程的的特点,总结目前教学现状,主要存在的问题是:

1.对课程认识不到位,现阶段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与应用》课程一般分为两个学期教学,第一学期讲授计算基础知识和office软件的运用,第二学期强化office基础知识(针对计算机一级考试),这一框架已经有很长时间未变,只是教学内容上有所更换,即从windowsXP,转换到windows7平台上,从office2003,转换到office2010。尽管在非计算机专业中计算机基础与应用教学已经普及,但多数学生仍然认为它是一门副课,学习计算机基础与应用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取得计算机等级证书,以便将来更好就业。故教学中越来越重视考试的通过率,课程主要针对考试的重点和难点,而忽略了计算机基础教育在以后学习和工作中的实际应用。致使很多学生对计算机知识停留于理论知识和试题操作,不能灵活运用到社会与行业的实际工作中。[1]

2.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更新换代较其他课程要快的多,而课程教学内容却更新慢,教师对计算机新知识、新软件缺乏学习和了解,导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革新跟不上时展的速度,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高。

3.计算机基础与应用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理论与实践紧密相关,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加强对理论的理解。不少学生只停留在能听懂老师课程讲授的内容、能顺利完成习题和作业,却不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遇到的一些问题,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理论与实践未能顺利衔接。[2]

针对以上问题,就计算机基础与应用教学改革提出以下几方面建议:

首先,从思想上要改变应试教育,不能只针对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作为授课目标,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计算机基础与应用课程是一门工具课,学习计算机基础与应用的目的是利用计算机为专业知识体系服务,因此教师应当把教学重点放在实践教学上,精讲多练,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并应用于社会实践。

在课程设置方面,根据社会和行业需求,结合计算机发展现状和学生知识掌握规律和知识基础进行教学研究,科学合理的设置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进程,保证教学质量,高效组织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传统教学课程以教授为主,缺乏学生自探索,因此在认真研究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分析学生的认知规律后,精心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方式,使得学生可以运用知识基础去探索未知,除疑解惑。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有些内容相对抽象,不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在课程教学中灵活运用生活中的实例,形象比喻,进而启发学生自主探索。按照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基本教学原则,即教书育人、理论联系实际、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教学方式的研究与改革。

在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计算机基础与应用教学需改变现在教材内容落后和不匹配的现象,在短周期内更新和调换教学内容。目前计算机基础授课内容只是office相关知识,也可将一些平时生活中用得比较多的软件,比例如图像处理软件、视频制作软件、动画制作软件等引入到课程教学中。适当增加一些最新的更新知识和相关的课外知识,多引用一些能反映计算机前沿知识和特色知识的教材。

其次,针对计算机教学的特殊性,创设情境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体会,提出具体学习任务并以任务为中心进行自主探索学习,让学生拥有学习自,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识,主动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和操作技巧,提高课堂45分钟教学的质量。另外让学生单独完成学习任务,有些情况下会比较困难,缺乏自主性,可以通过小组协作完成任务,把班级学生分组,共同尝试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创意,一起解决问题,既完成了学习任务也培养了学生合作能力。也可以通过学生作品展示、评价交流等结束任务,并加以鼓励和肯定,在不同教学环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最后,教师对学生的指导需要加强。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在教学中应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路授课,在给学生传授知识过程中,更应该传授学习知识的方法。在给出学生具体学习任务后,要求大家通过翻阅教材内容,观看教学光盘及多媒体课件,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式学习变为主动探究式学习。

计算机基础知识课件例7

二、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特点

1.知识范围广但深度不够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泛,覆盖面大,但知识的深度却不够,只是对计算机的基本认识和基础操作的学习,包括计算机的系统、应用、检索、使用及网络的基础配置、计算机办公自动化软件的基础操作。中职计算机的教学层次不像大学计算机专业那么有深度,所以对中职学生来说计算机的教学只是简单地对基础应用的学习。

2.重视计算机的操作和实用

相比其他课程的教学方式来说,计算机的教学重点是上机操作,更加注重对计算机的实际操作和应用。目前我国大多数的学校对计算机的考试都是要求上机操作,将传统意义上的考试全部转化为上机考试的方式,着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

3.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通过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理论知识学习,再加上计算机的实际上手操作,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内容,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其学习热情,这也是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与其他公共课最大的不同之处。相对于其他课程单调乏味的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生动的理论知识的讲解,有实际的计算机操作应用,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枯燥乏味的单一理论说教。

三、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使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1.直观展示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内容

多媒体教学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其表现形式多样,能够通过多媒体课件图片、文字、声音、视频、动画生动有趣地展示出教学内容,让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快速地了解课程中要学到的知识点和计算机的操作应用方法。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中,多媒体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让学生能够直观了解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相关的知识点和操作步骤,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全部展示在多媒体课件上,对不重要的知识展示性地略过,突出课程的重点、难点,明确学生的学习任务,为教师和学生都提供了方便,减少精力的损耗。

2.生动形象地解决知识难点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能够更快速、直观地呈现课程中的知识点和操作要点。例如,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中,有关办公自动化软件的简单应用的学习,像常用的Excel表格,利用其做出班级的成绩单,将全班同学各科学习成绩录入,然后利用公式计算出每个学生的排名、平均分、最高分、最低分、考试不及格率等相关信息。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在黑板上将相关的函数计算公式和结果展示出来,学生感觉枯燥、乏味,不能很好地理解结论的由来,致使学生在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考核中生搬硬套。这样就达不到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真正的目的。如果通过多媒体展示的方式来进行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就可以将函数公式一步步生动形象地推导展示出来,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达到对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应用。

3.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如前面所提到的对Excel的章节的学习,可以说是整个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最难得的一部分,如其中的VLOOKUP函数,因为这个函数变量很多,而且横跨的表格很多,学生难以掌握。为了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教师可事先用录像软件将Excel、 VLOOKUP函数整个操作过程记录下来,然后在课堂上放映给学生看,让学生能够在屏幕上直观地了解每一步操作,然后再进行上机操作,经过这样一个过程的学习,很容易让学生掌握知识点。

四、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劣势

1.忽视学生的情感引导

虽然通过多媒体教学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使用,可以实现学生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直观有效的学习,但是缺少了教师传统的板书形式,不能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课堂教学互动,不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而教师在习惯了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之后,就会越来越依这种方式,以至于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引导,不利于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2.引起学生对知识的倦怠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知识点可以全部放到多媒体课件上,但是有的教师过多地注重课件的美观,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力求知识点的充分,对知识的层次、难易程度、重点难点没有很好地展现出来,全都堆砌在一起,没有合理的架构,教师只是一味地对照着多媒体课件中的内容进行复述,索然无味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产生倦怠的情绪,长此以往,学生对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失去兴趣,产生厌倦心理,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3.对教学产生负面影响

计算机基础知识课件例8

2.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特点

在全国各大高校、高专乃至中专,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一门必修课,已成为学生必须要上的一门课,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那么,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如何呢?

2.1 知识范围广,覆盖面大,知识深度不够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向已经入学的学生提供关于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教学内容包括计算机系统、使用以及网络的基础配置、应用、检索和计算机办公自动化软件的一些操作。但是教学要求不像对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要对计算机的认识和应用达到专业的地步,在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时,对中职学生的要求仅限于基本认识和基础操作。

2.2 重操作和实用,考试以上机操作为主  相对于其他公共课程而言,本门课程更重操作和实用。目前,全国多数学校基本将本门课程的考核方式设定为上机考试考核为主,其他考试方式为辅。各任课教师在命题的时候也着重将考点设定为考查学生对计算机系统的认识、网络的基本配置和办公自动化软件的操作程度,理论知识则设为第二位考查,毕竟本门课程以实用操作为主。

2.3 较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  通过有实物的体现和上机的操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学习。这也是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和其他公共课最大的不一样。相较于其他公共课程的单调无味,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可以算是中职学生最爱的公共课了。因与其他课程相比较,有实际的操作机器,有实际的操作对象,有可完成的课程任务,而不像其他课程一样,全学期都是毫无吸引力的说教和理论。

3.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的利

3.1 快速呈现计算机基础知识,更直观展示操作知识

说起多媒体教学,其最大的特点就在于能够通过多媒体如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等在投影上快速展示相关知识,学生可以更直观地、快速地了解课程中的基础知识点、步骤和应用。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多媒体起着快速呈现知识、直观表现操作的作用,学生能从中能快速直观地了解到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相关的知识点和操作步骤。

3.2 生动形象地解决某些知识难点  如前面所表述的一样,多媒体教学方式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中能够快速呈现知识点和操作要点。如教学有关Excel中如何使用公式计算全班同学期末考试的总分数、平均分和排名这一知识点,过去只是通过教师在黑板上书写相关函数及结果,毫无疑问,对学生是不具有吸引力的,学生会觉得很枯燥、无聊。如果教师能在多媒体白板中直接通过计算机投影,展示其计算公式和推导过程,每一步都真实,每一个操作都非常明确,是生动而又形象的。

3.3 对操作复杂的媒体教学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Excel章节,可谓本课程最难的一章,如章节中的VLOOKUP函数,使用的时候因函数变量多,且横跨多个表,容易让学生产生混淆。为了让学生掌握得更清楚,教师用录像软件录下Excel操作的整个步骤,然后播放给学生观看,学生能够在屏幕上直观地看到每一步的操作,流水式展示更生动、形象;若一遍播放后,学生未能掌握知识点,则多遍播放,强化学生的记忆,对知识的掌握也就更牢固了。

3.4 言简意赅地展示非重点内容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点之一就是知识范围广、覆盖面大。面对这样的一个课程特点,对课程的每一个大小知识点及内容都详细介绍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这样做既浪费教师精力,又让学生认识不到本课程的重点所在。多媒体展示的方式是多样的,既可以展示实物图片,也可以通过PPT展示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将本课程中不需要详细讲解的内容展示性略过,以达到节约教师精力、突出课程重点、明确学生任务的目的。

4.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的弊

如前所述,多媒体教学在大学计算机教学中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能比较好地适应本门课程的教学需要,但是也应理性地看到多媒体教学在课程中容易产生的问题所在。

4.1 容易忽视学生的情感引导  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教育目标中,前两个在多媒体教学中比较容易达到,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会比较容易倍忽略。

4.2 多媒体尤其是PPT播放过快,容易引起学生知识倦怠  这个问题经常出现在刚入职的新教师身上产生。因经验不足,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往往注重课件的美观和知识点的充分,对知识的层叠、层次等把握不足,课件中充满知识的堆砌,不能合理架构;而在播放时,又不能把握上课进度,运用多媒体课件时,不能做到知识点扩展和表现,往往是索然无味地对着课件讲课件,甚至语气也是波澜无奇的直述。这样的课堂,因毫无悬念而让学生产生厌倦情绪。

4.3 课件制作不合理,产生学习的负面影响  课件组织不合理是一方面,也有教师在课件的装饰层面花费较大精力,产生各类问题。如初入职的教师容易在课件中加入各种鲜艳的颜色,而主体文字却是淡色的,在当时加工的计算机屏幕上显示毫无问题,也显得特别漂亮,但到了多媒体机房,因投影仪的像素不如计算机的屏幕显示得那样鲜亮,因此就存在各种主体文字内容显示不清楚,看不到图片以及背景内容太鲜艳的问题,对课件效果产生不好的影响。

计算机基础知识课件例9

中图分类号:TP3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7)17-31479-02

Studies on Course System Reformation of Computer Technology Foundation of Normal University

TANG Heng-yao

(Huanggang Normal University,Huanggang 438000,China)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teaching situation of the present computer experiment,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 in experiment teaching and makes studies on experiment course system of fundamentals of computer technology.

Key words: fundamentals of computer technology;experiment course;system reformation

1 引言

进入21世纪,社会信息化不断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计算机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计算机基础教学在大学教育中地位越来越重要。教育部高教司先后几次颁发了有关加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的文件,要求高校加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提高大学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非常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也应积极改革。

2 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体系现状

2.1 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依附于理论课程

长期以来,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是作为计算机基础理论课程的一部分,围绕理论教学内容,按照理论教学时间进度进行开设。实验内容主要以验证型实验为主,只是把理论课堂上所讲的每一种功能、方法、技巧,零散的罗列出来一一进行验证,其实验过程单调,零散、不系统,缺乏实际应用针对性,学生很难讲这些内容有机地结合进行综合运用。实验教学进度按照理论进度安排,忽略了实验教学本身的系统性、科学性,忽略了学生的认知过程,其结果也使实验教学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

2.2 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内容陈旧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计算机应用普及越来越广泛,应用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对大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应用能力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本科毕业生在计算机知识与能力方面不仅要掌握计算机软件、硬件的基本知识,具备使用计算机实用工具处理日常事务的基本能力,还要具备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以及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当前,很多院校的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主要还是“打字练习”、“Windows”、“Word”、“Excel ”、“Powerpoint”和“Internet使用”这些内容。对于大学生非常感兴趣的网络应用知识如网络资源上传下载、网页制作、网站建设等内容实验教学涉及很少,除了Office办公软件,其他常用软件如压缩软件、下载软件、媒体播放软件、图片制作、杀毒软件等几乎不讲。实验教学没有适应社会应用发展,与时俱进的调整教学内容,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从而也制约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师范院校学生计算机知识的现状及需求

2005年9月份,笔者对所在学校的所有新生进行了一次计算机知识掌握状况的全面调查。通过调查,笔者发现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笔者所在学校是地方师范院校,面向全国招生,生源所在地区的经济状况、现代化水平各不相同。来自相对发达的地区的学生,在中学曾学习过“信息技术”之类的课程,掌握了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来自不是很发达的地区的学生在中学基本没开过“信息技术”之类的课程,大部分学生没接触过计算机;家庭环境好一些的学生平时使用计算机的机会又较多。当问学习过计算机知识的学生有关“信息技术”课程里内容时,一般学生不记得,原因是在中学学习的时间短,练习少、真正应用的机会少。如果不再学习“Windows”、“Word”、“Excel ”、“Powerpoint”和“Internet使用”这些知识,绝大部分学生对通过全国计算机一级考试没信心。

对于师范院校的大学生,绝大部分毕业后是到学校从事教学工作,他们利用计算机开展辅助教学、制做电子教案、上课演示课件、学生信息管理和成绩处理等工作,用的最多的计算机知识是Office办公软件、网络以及常用软件等。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强调的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应以学生的实际应用需求为主。所以,师范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Office办公软件、网络以及常用软件等知识暂时还不能淡化,甚至去掉,只能在巩固此基础上再逐步加强其它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如增加网页制作、网站设计、动画设计多媒体制作和数据库基本应用等。

4 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体系改革

4.1 计算机基础实验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开设

将计算机基础实验从计算机基础理论课程分离出来,根据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培养目标要求,按照实验实践教学特点和实验学习规律,组织编写与理论教材分离的有特色的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教材,制定科学、系统的符合实验教学规律的计划,将计算机基础实验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开设。

4.2 实验课程内容分模块组织,以项目形式教学

由于入学新生的计算机识水平参差不齐,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内容有的懂一点,有的一点不懂。如果让所有学生按一个步调、同一要求学习相同内容,既满足不了部分懂一点的学生需求,也会影响整个课堂教学效果。将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内容分模块组织,在每个模块设计不同要求的实验内容,并把实验内容组织成具体的项目形式让学生进行练习实践。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从实验课程中有选择地学习其中的几个模块,或者选择学习每个模块中的不同层次要求的实验内容。这样,每个学生每次实验都有要学的新知识,既满足绝大部分学生的需要,也适合基础较好的学生需求。

4.3 实验练习以应用型、综合型为主

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计算机实际动手应用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在传统的实验课程中主要都是验证型实验,每个实验都是由一些单一的操作练习组成,每个单一的操作验证一个基本操作技能。对于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通过教师演示加以讲解,学生可以很快掌握,但学生很难把这些操作综合在一起与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联系起来,还不能变成一种能力。只有将所有基本操作技能综合起来有机融入到一个具体地应用中,让学生从实际应用中体会每个基本操作的用途,真正做到会用,使基本操作技能演变成应用能力。因此,计算机基础实验在安排练习时尽量提供综合了各种基本操作的具体应用的练习,以应用型和综合型实验为主。

5 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内容设置

下表为根据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一般学时设计的实验课程内容,把实验内容分成10个模块,每个模块分别分为几个层次,制定几个层次的实验项目等。

6 结束语

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掌握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面对社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成熟、普及,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必须紧跟时代需求,加深、拓宽学生的学习内容,积极进行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的体系改革研究。

计算机基础知识课件例1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2-0000-02

一、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的特点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是各个高校计算机等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也是一门基础课程,计算机网络基础课是一门需要在课后进行积极复习的课程,通常需要大量时间的累积才能掌握的课程。计算机网络基础课需要学生在了解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能进行实际操作,深层次的掌握计算机网络基础课所学的知识。对于计算机网络基础的相关概念既能说出其理论概念,又能在实际操作中熟练操作。在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的教学中,一定要处理好理论教学与相应的实践应用之间的关系,一定要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强其实践动手能力。

二、计算机网络基础课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在高校课程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它不只对计算专业的学生重要,对于其它专业的学生同样具有很重要的地位,纵观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我们能看出现阶段计算机网络基础课存在了下列问题: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中最为抽象,最令学生头痛的理论知识就是计算机网络基础中的OSI体系结构,OSI体系结构指的是电脑中的开放系统互联,其共有七层模型,每一层都是很重要的,但是对于初次接触的学生,它们是很抽象晦涩的,并且很难记忆的理论知识,在实践的过程中也会经常出现错误,让学生出现对整个计算机网络基础课学习的欲望,这就是说现阶段OSI体系结构成为计算机网络基础课授课的一个问题,它阻碍了学生们对学习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的热情。

在整个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的教学中过渡的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轻视学生们对实践操作的分析,并且只是重视书上的知识点讲解,不能将知识点延伸出得相关知识传授给学生们,学生们过分重视理论知识和书本知识,对一些生活中较为普遍存在的网络问题都不能进行解决,完全和没有接受过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的人员一样,这样使得学生觉得自己学不学计算机网络基础课都是一样的,即使学了也很难能掌握到计算机网络的相关基础知识,学生的厌学也会使教师有一种得过且过的讲课状态,这就要求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的授课教师要在讲课的过程多运用些科学的授课方式,并对进行理论和实践知识的相结合。

三、计算机网络基础课教学方法的改进

在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中存在一些较为抽象的理论知识,并且在实践中学生也很难对这些抽象的计算机知识进行掌握,这样就要求教师要改进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