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管理专业实践总结模板(10篇)

时间:2023-02-14 16:13:17

管理专业实践总结

管理专业实践总结例1

和大叔了解了相关情况后,我们来到了热闹的河滩,这里人很多,河滩边的小摊点生意很火,整体望过去,环境还是不错,可是还是见了不少白色垃圾,像是新丢的(当然我不知道这些白色垃圾到天黑后会不会有人打扫),来这里的游客们玩得很尽兴,虽然这是一个休闲的好地方,但这些地方的多条路好像有一段时间没人管理了,路边的标识和栏杆看起来安装的并不牢固,多处出现道路裂痕。

在河滩转了一圈之后,看看表,已经下午十五点整了,时间宝贵,我们立即再次返回六渡村里,寻找村民填问卷,我们来到了一个农家院,和这里的主人寒暄了几句,他们都很支持我们的做法,于是xxx把问卷发到了他们手中,他们边填边和我们聊天,据他们说:开发旅游对村民们的影响不大,主要是国家的政策和自己的努力才使十渡景区经济快速发展起来,家里的土地大都被征用,有的用来种树即退耕还林了,有的用来建房再分配,农民们都不用种地就可以维持生存。然而景区的开发在带来有利的影响外,不理的影响也随之滋生,民风不够纯朴,部分被商业化,安全保障度受到威胁,而且最不利的影响就是贫富差距逐年拉大,有景区的和没景区的地域之间收入差距较明显,相对来说九渡和十渡就比其他地区富裕,有景区的地区人们主要靠开农家院和小旅馆赚取收入,没有景区的地区人们主要靠自己外出打工和国家的好政策了。而年轻人大多不在本地工作,村里年轻人和儿童都很少,大部分是留守老人,在六渡村,有大部分年老体弱的老人,还有的还着孙子,生活够艰辛的。半个小时过后,调查表陆续被填完,我俩收好问卷后,在农家院里买了两瓶水,高兴的离开了。

为了调查人群的丰富性,xxx特意给我几份问卷,让我去找人填,我于是拿着问卷去寻找路人,真好对面有一推着自行车的大姐,我跑过去给她打了声招呼:大姐,你好,我们是大学生,下来做实践调查的,您有时间吗,帮我们填一张调查问卷吧。很遗憾的是那大姐摇了摇头,推着自行车离开了我的视野,我于是有了一种很失败的感受,这时xxx说:“发调查问卷要找准对象,不要找看起来就有点忙的那种人”.我似乎明白了,有增长了点见识。

几个回合转下来,时间过得很快,看看表,已经十六点整了,我俩赶紧收拾好东西,去公交站等车,可是等了半个小时还是没有公交车,这时排队的人越来越多,再等下去情况不妙,于是有两个游客叫上我俩一起拼了一辆黑的,上车之前我把喝完水的瓶子丢在了路边,可上黑的后,xxx却把它剪了上来……司机开着车在通往张坊的路上狂奔着,我于是在欣赏一路如此漂亮的风景的同时,也不由地对此次实践的收获感到骄傲。

到XX公交站后,发现聚集在那里等公交的人真的很多,xxx让我先回学校,他把剩下的问卷带回老家给熟人填写,于是送我上公交后才离开。车站工作人员还算仁慈,发了一班公交车,一站到六里桥,中途不停,我好不容易才挤上了公交车,很幸运的找了一个座位,就这样,这次实践调查活动结束。

经过一天的十渡景区社会实践调查,了解到的问题不少,先把旅游的发展伴随的不利影响总结如下:

一、十渡景区的开发给村民们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但是政府的开发力度不够均衡,富裕地区集中在九渡和十渡,接近张坊的地区还是很穷。

二、景区的公路通达性很好,公交车也不少,但是公交车到站的时间差较长,容易耽误有急事的游客的时间,同时大量黑的的存在而且车速又很快,收费高,造成了很大的安全隐患。

三、景区设施安全隐患较多,游客乱任垃圾的情况较多,伴随游客量的增长对这里的民风民俗也有一定的影响。

四、每个村都有一定数量的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

一天的十渡时间调查活动很快就结束了,在被选为调查地的六渡村,我们感受到了村民们的热情以及对我们大学生来到这里调查实践的支持,他们淳朴的真挚情谊令我难忘,我发自内心的为六渡村的村民们在吸纳国家好政策的同时经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而使自己过上幸福的生活感到高兴。真心希望政府能够为他们解决旅游发展带来的一些不利影响,在带来收入的同时尽力保护这快在北京最稀缺最宝贵的休闲圣地。

管理专业实践总结例2

实习方式:

采用实地调研的方式,具体采用了面对面的访谈了解、过程跟踪调查和侧面行为观察的方式。出动全组成员合理分工,每人负责不同侧面的内容,协同合作,调查后集体讨论分析,并总结出实习报告。

实习时间:年月2日—月12日

实习地点:市县

实习步骤:

一、前期准备工作

1、月2日下午2:00在中色物流公司报道。

2、月3日上午10:00在中色物流公司,听取物流管理的意见,并拟定实习方式、调查对象。

3、月4日下午通过登录网站、查阅报纸、杂志等方式寻找调查对象,并争取专业物流公司或单位的支持和协助。到系办公室开介绍信。

4、准备数码相机、笔记本等实习所需物品。

二、开展实习活动

1、月6日,走访县物流行业。

2、月7日,参观、调查申通物流公司。

3、月9日,走访县圆通物流部门。

三、后期总结工作

月11日—12日收集并整理资料,对物流情况分析并定稿。

实习内容:

(一)实习准备工作

月4日下午2:00我在明确了这次实习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后。从摄影、记录、财务、安全保障、撰稿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部署,确定了实习方式、调查对象,并拟定实习计划。

(二)走访调查物流部门

月5日下午我开始寻找调查对象,通过登录网站、查阅报纸、杂志等方式寻找专业物流公司,在县物流网上我们搜到几家物流公司,但当我们致电争取公司支持和协助时,却一次次遭到拒绝和打击。其中有的公司很干脆:没时间接待;有的单位老总出差,没人可以做主接待我们;有的要申请总经理的同意,可是就没了答复;还有的是我千辛万苦找到一家老总的手机号码,可是总也打不进去。总之,他们有足够的理由将我们拒之门外。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断地询问,我们与市县物流行业的管理员取得了联系,并顺利争取到走访该物流的机会。

(三)实地调查情况

月6日上午8:45分,我来到了县申通物流部门,这是我本次实习的第一站。当我讲明了这次走访的目的后,便开始了这次人物访谈。首先该站管理员向我讲述了其物流管理的历程。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化大生产特别是工业化初步实现。使得产品极大的丰富,产品的大量交换、运输与仓储成为必然。各种各样物资的流动与日俱增,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县政府认识到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现代物流业必然成为县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要充分发挥其区位优势。潜在无限的商机,县内外商贾云集,纷纷把目光注视在县这片红土地上。县政府果断提出自己的发展思路和战略构想。并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好县内、外1小时经济圈。栽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短短几年时间县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县物流业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应运而生。

政府对物流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对该协会成立给予了大力支持,同时五家从事物流行业的公司是该协会的发起单位。县领导对县的物流现状进行了分析,他指出县的物流业还处在一个低层次的发展阶段,与其他地区相比相对滞后,目前物流业发展停留在仓储和运输两大方面。但是其发展速度极快。随着一些民营企业的兴起,政府调控下的招商引资,市内从事物流业的公司企业大体可分为三大类:国有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县领导还提出:在国家“十一五”规划和国家计划与发展委员会文件中了解到,市将投资发展物流业,其中县就占了一个较重的地位,可见政策的倾斜和对县物流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因此,县物流业的市场之广,发展潜力之大,就业前景之阔。

月8日上午,我有幸走访了一家物流货运部。大约在9:00中,我来到鼎峰小区116号,这是一家规模较大的货运站,由于老板出差,接待我的是两位业务主管,王先生首先向我介绍了货运部的基本状况:该托运部是在构建社会“大物流”的市场背景下,配合县整合县物流资源,打造完整物流产链的要求下组建的,是目前为止规模较大一家企业。投资雄厚以及投资规模的超前宏伟、在县物流业拥有战略优势资源;并在县内同行业软、硬件业务操作能力的绝对优势,凸映出县内规模最大、实力最强、具有国际先进物流理念的现代化物流企业,这一切构成了交远物流强大的后盾。

主管王先生还提到他们公司正在投资建设县物流中心(B型),该项目将分两期建成,总投资达几百万元人民币,具备较强的办事能力,可为企业提供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并承担起县及周边地区运输的业务。其一期工程建设用地面积为100多亩,投资额为200多万元人民币,主要建设综合办公大楼以及3000平方米标准仓库、1000平方米查验熏蒸仓库、600平方米重箱堆场、1500平方米空箱堆场等基础设施;二期工程建设用地面积为100亩,投资额100多万元人民币,主要建设物流分拨、配送中心、零配件采购中心、物流增值服务加工中心等。与此同时,该中心目前正在着手与市集装箱码头航运物流信息、铁海联运物流信息、县进出口物流服务区有机结合起来,建成县内目前最大的商品货物集散中心,从而大大提高县的物流综合服务能力。

月9日下午,我又走访了县圆通物流部,其主要管理员先介绍了总公司的发展状况:该公司是县具物流规模较大的一家企业,具有一定经济实力。本部分别开发建成了商储大厦和建材批发市场,商储大厦主楼十二层,拥有高、中档标准间、套间客房等近二百间,并设有商务中心、大小多功能厅、停车场等,是一座集住宿、餐饮、旅游服务为一体的功能齐全的综合型大厦,建材批发市场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店面20余个,经营的建材有墙地砖、卫生洁具、石板材、水暖器材、陶瓷、木质地板、防盗门等十几大类,最高年销售收入达7000多万元。

管理专业实践总结例3

在酒店里,别人一眼就能把我认出是一名正在读书的学生,我问他们为什么,他们总说从我的脸上就能看出来。呵呵,也许没有经历过社会的人都有我这种不知名遭遇吧!我并没有因为我在他们面前没有经验而退后,我相信我也能做的像他们一样好。虽然一天要站八、九个小时,但热情而年轻的我并没有丝毫的感到过累,我觉得这是一种激励,明白了人生,感悟了生活,接触了社会,了解了未来。

在酒店里虽然我是以端菜、斟倒酒水为主,但我不时还要做一些工作以外的事情,有时要做一些清洁的工作,在学校里也许有老师分配说今天做些什么,明天做些什么,但在这里,不一定有人会告诉你这些,你必须自觉地去做,而且要尽自已的努力做到最好,一件工作的效率就会得到别人不同的评价。

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挣钱不应该是打工的唯一目的。我们要把打工看作是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自身能力的机会。因为打工一方面可以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积累工作经验对日后的就业大有裨益。

在社会实践中,我们应该要把我们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客观实际中去,使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有用武之地。只学不实践,那么所学的就等于零,理论应该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实践可为以后找工作打基础。

管理专业实践总结例4

目前,我国各大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情况不容乐观,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其问题主要表现在,各大高校不仅对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不明,而且也没有准确的人才定位,这大大影响了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质量。财务管理专业是为了为企业培养财务管理方面的人才,而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又是一项专业性及社会性都非常强且内容繁杂的工作,这对财务管理人才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因此,必须对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课教学进行改革。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现在各大高校纷纷将ERP课程模式引入到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课程中去,这大大提高了财务管理人才的质量,符合当今企业的需求。

二、基于ERP课程的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课程分级教学的设计

在ERP课程的基础上,对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课程分级教学进行教学设计,主要分为四个步骤,即教学组织、分组成立各个模拟公司、选取和运用财务管理专业知识以及总结分析。其具体步骤和内容如下:

(一)教学组织。在进行ERP沙盘模拟时要先进行相关的准备工作,其具体内容有:(1)要做好相关的背景介绍,并制定好相关的运行规定。教师要在开课前两周将企业背景资料与运行规则发给学生,好让学生做好准备。并要求学生在开课前根据发到手中的资料对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作一个全面的预测以及分析规划。(2)要求学生做出粗略的财务预算方案。在开课前,教师应要求每个小组学生做一个方案,方案的内容是对企业总体规划战略进行设计,并做出粗略的财务预算方案。

(二)分组成立各个模拟公司。将学生进行分组,五、六个人为一组,让其自由组合,成立一个公司。最终考核的成绩以小组为单位,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成立公司后要具体进行分工,其具体分工为:设置总经理(CEO)1人,营销总监(CMO)1人,生产总监(COO)1人,财务总监(CFO)1人,财务助理1人,采购总监1人。正好分配完六个人。在进行模拟教学时,一般让六个小组进行模拟对抗。其最终的成绩是以每个小组模拟公司的经营业绩以及判断的经营走势正确与否来定。

(三)选取和运用财务管理专业知识。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在ERP课程的基础上进行实践课程分级教学中应用主要的专业知识有:关注融资方式、销售预测、盈亏平衡点的预测、长期投资决策、理解使用企业的财务系统、分析财务指标、关注营运资金的周转使用、关注生产设备的投资决策以及填写相应的各类财务表格等等。

(四)总结分析。课程结束后,教师要求每个小组学生对课上模拟公司的运作情况做一个分析总结报告。在报告中,学生要通过对具体数据的分析,总结出模拟公司在项目投资决策、市场争夺、经营方针、财务报表编制分析、纳税、融资方式等方面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同时,还需要每个小组成员互相进行交流、总结。最后,教师再进行综述与分析,同时还要指出在下一次实践课中,学生应该要注意的问题。

三、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效果分析

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在ERP课程的基础上进行实践课程分级教学,可以达到以下的教学效果。

(一)推动了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在ERP课程的基础上进行实践课程分级教学,其与其他教学模式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是 以“学生练为主,教师导为辅”。这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学生被动参与的教学模式,从而也改善了高校财务管理的教学现状。不仅如此,这种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上也充分发挥了教师的指引、领导作用。虽然这种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与实践,但是同样也不能忽视教师的引导作用。

管理专业实践总结例5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4-0274-02

一、工程管理专业与其培养目标

工程管理专业是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设置的一个新专业。该专业整合了原专业目录中的工程管理、国际工程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管理、物业管理等专业。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专业覆盖范围。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二、实践教学的划分

实践实习体系分为四大块,即认识实习、教学实习、校外实习、毕业实习( 顶岗实习)。

1.认识实习。包括建筑施工图识图、参观施工现场等,了解建筑材料的使用和标准,建筑施工图的运用以及建筑施工的过程和质量控制,使学生增加感性认识,有助于学好专业课,同时对后续专业课学习的重点有所了解。

2.教学实习。按照实践大纲和实习指导书的要求,通过图纸抄绘、建筑构造节点设计、建筑测量现场实习、施工技术现场操作以及工程预决算模拟实习,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核心能力进行全面的训练。在考核上尽可能与企业接轨,聘请企业专业学者,以企业用人的标准衡量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或者选用国家技能试题库的形式加以考核。

3.校外实习。是与已签订实习协议的企事业单位合作,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专业技能。要注意实习单位要有相对稳定的指导老师,学校要进行实习跟踪,及时了解学生的实习状况和对新知识、新问题的掌握情况。带队教师要善于总结,找出与企业标准的差距,以便调整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使之更加完善,更加可行。

4.毕业实习。是学生综合提高的关键环节。针对不同的学生按照其发展方向安排毕业实习的岗位,要学生带着任务出去,带着成果返校。并且要有专人负责、指导,为学生毕业设计奠定基础。

三、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部分学校对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重视不够,没有从政策导向上和考核机制上对保障实践教学质量进行鼓励和引导,影响了教师指导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实践教学缺乏科研水平高或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参与,缺乏对实践教学系统性、开放性、动态性的设计,缺乏对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践教学的重视与指导。

2.课时分配过少。中国现行的土建类课程分为必修课、限选课和任选课。必修课主要包括政治与德育课、公共基础课和自然科学基础课,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基础课;限选课为主辅修课群组课程;任选课为专业方向性课程或兴趣课程。在课程总体结构上,必修课程占据核心位置,实践教学所占比重明显少于理论教学。

3.培养目标弱化,缺乏专业特色。由于多数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是在原土木工程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所以目前工程管理专业的生产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大都参照土木工程进行,实践大纲的制定偏向专业技术训练,实践的安排缺少工程管理专业应有的特色,如计价管理、成本管理、招投标与合同谈判、采购管理等。另外,工程项目时间跨度通常在一年以上,而学生生产实践安排仅几周,只能了解工程施工现场的部分专业技术内容,缺乏对工程项目全过程、全方位管理的认识。

4.校外实习实践难度大、成本高,实践基地建设不稳定。由于施工企业接收学生实习的社会责任较重、风险过高,加之企业接收学生实习需要支付一定的培训、管理成本,学生在实习期间只带来麻烦不能带来效益,而学校实践教学经费又严重不足,不能给予企业一定的责任风险补偿,导致大多数企业不愿接收学生实习。即使部分项目接收了学生实践,但实际上也没有给学生分配任务,不能为学生做好现场专业指导,不能使学生参与到实际工作中去。

5.对学生实践效果的考核评价缺乏柔性。多数院校对学生生产实践效果主要通过实践日记、实践报告、专题作业、实践单位评价意见、实践单位考勤记录、实践答辩几个方面评价,这其中能够真正反映学生实践效果的主要是实践答辩,其他几方面指标缺乏柔性,从而不易体现“软管理”的实践效果,特别是分散组织实践时,由于缺乏教师与学生实践场所的有效沟通,缺乏对学生实践全程的持续监督,容易出现学生抄袭或造假的情况,不能客观评价学生的实践效果。

6.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缺乏交流和总结。多数院校在生产实践结束后,没有适时对学生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学生进行沟通或组织答疑会。生产实践是检验课堂教学质量与效果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学生实习结束后,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总结或答疑会,认真听取学生在实践中发现的课堂教学与工程实践存在的问题,教师根据这些问题更新、调整教学内容,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7.实践教学师资薄弱。在高校教师队伍中,承担实践教学的师资一直不受重视,实践教学普遍存在水平不高、待遇较差的现象,甚至部分课程的实验教学由理论课教师兼任,而理论课教师兼任实验教学的一个最大弊端是实验项目及要求往往由他们自己确定,一些难度较大、费时、费力的实验项目得不到落实,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项目考虑不多,实验室开放的要求更是难以实现。同时,实践教学人员中缺乏具备“双师型”素质的专、兼职实践教学师资力量,部分专职实践教学人员没有经历过系统的工程实践和技术应用锻炼。教师从学校到学校,从理论到理论,没有经过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缺乏科研实践,加之课务繁重,学历进修压力大,生产锻炼的时间严重缺乏,实践经验不足,动手能力不强。

四、对策

1.明确学科定位。学科定位对专业发展至关重要,学校只有根据定位准确的学科定位与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制定培养方案、设计课程体系和确定教学内容,才能培养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合格人才。中国工程管理学科定位应为:研究工程技术活动中所涉及的计划、组织、资源配置、指挥与控制等管理问题的学科。中国工程管理教育应走一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强调实用性的道路。培养单位应“突出工程领域特色”不动摇,在充分体现工程管理专业“管工结合、工为基础、管为主干”的办学特色基础上,结合自身优势、国家政策、市场需求,确定培养目标。

2.调整教学内容结构,适当增加实践课时。在课程设置上,要强调知识体系完整、协调与平衡,要协调工程技术与管理课程的比例以及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例。一方面,工程管理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应把工程技术内容和管理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强调工程技术与经济管理知识的融合;另一方面,工程技术是工程管理的基础,学以致用是教学的目的,所以强化工程技术与实践教学环节,适当增加实践课时。总之在课程结构上,要注意充实有关的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课程与实践性环节,压缩与工程管理无关的泛泛而谈的一般管理课程。

3.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建立校内实训基地。根据专业建设规划,建立健全满足实践要求的实验室、实训室。对学生开放部分实验室,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另外,根据行业特点,不断更新试验设备,在设备配置方面体现高标准、高起点的特色。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与当地建筑企业经过协商达成校企合作协议,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校企双方互派相关人员进行业务交流,开展多方面、深层次的学研合作,使专业教师与企业的技术人员紧密联系在一起。特别是在科研上从项目论证、市场调研到技术攻关不断进行交流,使校企双方的产学研工作真正达到一个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目标。

4.建立客观科学的生产实践考核方式。考核是衡量实践效果好坏的手段,以往的考核方式是实践结束后,教师主要根据学生的出勤情况、实践日记、实践报告或总结以及实践单位给学生的评语和实践答辩情况,按各项内容的所占比例综合评定学生的成绩。但在教学中发现这种以提交实习观摩资料为主的考核方式,易出现抄袭或造假现象。建立灵活机动、客观科学的考核评价方式,如在任务书中设计若干单项与综合训练任务,对实习结束后需提交的书面资料设计统一模板,细化需提交内容,保证深度及完整性要求,从而降低对书面资料的考核计分权重,加大现场机构对任务完成情况评价和对应的答辩考核权重,计分权重可达60%以上,并实行否决制,即通过答辩及相关材料印证,若发现提交资料存在造假情况,判定其实习成绩不及格。从而改变生产实习=实习日记+实习报告+专题作业这种考核模式,有效地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

5.组织必要的生产实践交流与总结。实习结束后,工程人员与教师联合组织学生进行生产实践答疑会。教师应认真听取学生通过实习反映的意见和工程人员对课堂教学或实习提出的意见,甚至可以邀请工程管理人员参与教学大纲制定的优化,使其贴近工程实践,以实习促进教学。通过实践经验的积累,为相关课程的案例教学建立典型案例素材库,加强对实践教学经验的储备与共享。

6.加强师资力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当前工程管理专业教育中一项迫切的任务。可以积极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较高理论水平的人员参与教学,改善师资结构;引进实践经验丰富的校外专家进行案例分析教学;加强教师的在职培训,支持教师到国内外参加有关课程的培训和研讨;鼓励教师从事与其教学有关的社会兼职;加强师资的实践认识提高实践经验;完善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建立工程管理类专业教师准入制度,对教师采取考核机制;促进教师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要建立教师的评价激励机制。

管理专业实践总结例6

作者简介:姬卿(1975-),男,贵州织金人,海南大学农学院博士研究生,海南大学应用科技学院,讲师。(海南 海口 571101)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9-0091-02

一、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概述

1.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含义

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李国锋(2008)、何龙斌(2008)等人认为狭义的概念是指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即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制订教学计划时,通过课程设置和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配置而建立起来的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内容体系。广义的实践教学体系是由实践教学活动中的各要素构成的有机联系整体,具体包含实践教学活动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等要素。[1,2]

2.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

本文研究的对象为广义的实践教学体系,除了李国锋等人认为的四大体系以外,本文认为还要增加考核体系,同时将内容体系改成课程体系,其结构如图1所示。

目标体系是各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要求,结合专业特点制定的本专业总体及各个具体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目标的集合体;[2]课程体系是指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论文、毕业论文、社会实践等)通过合理结构配置呈现的具体教学内容;考核体系是指有别于传统理论课程的考核方式而设置的实践教学的考试方式方法和指标体系的总和;管理体系是指管理机构和人员、管理规章制度、管理手段和评价指标体系的总和;保障体系是由师资队伍、技术设备设施和学习环境等条件、要求组成。[2]

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运行中各组成要素既要发挥各自的作用,又要协调配合,以实现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功能。首先,在实践教学体系中,目标体系起引导驱动作用,其他体系的设置和功能发挥都是为了目标体系的实现;其次,课程体系的设置来源于目标体系,根据要实现的目标设置相应的课程;最后,由于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有别于传统的理论课程体系,故必须设置另行的考核体系、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

二、海南大学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探索与实践

海南大学应用科技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于2006年开办应用型本科专业,目前已毕业三届学生,共计1500余人,是海南最早举办应用型本科专业的院校,在应用型本科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实践教学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1.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凸现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未来10年,要“优化学科专业和层次、类型结构,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结合学院“关于制(修)定应用性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定性意见”的要求,通过召开教学研讨会及邀请国内兄弟院校各专业的同行专家、来自企业行业的专家和学院专职教师一起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理念进行探讨,在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等诸多方面进行研究,不断总结应用型本科办学经验,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理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论证和修订,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凸显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

(1)明确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学院应用型本科坚持“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道路”的指导思想,确立“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培养相关行业一线所需要的本科层次的技术应用型、复合应用型、服务应用型的技术或管理的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定位和“重综合素质、厚学科专业基础、强职业技能和应用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总思路。2006年以来,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沿着此目标展开教学改革与探索的。

(2)探索确定实践教学比例的底线。根据学院“关于制(修)定应用性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定性意见”,海南大学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的比例:人文社科类专业不低于总学时的25%,农学理工类专业不低于总学时的35%。而实际在海南大学应用型本科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的比例远远高于该要求,最低37.3%,最高达52.08%。

2.按照“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模块设置实践课程体系

根据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要求和各专业特点,以及行业企业的要求绘制专业“知识、能力、素质”图,并以此来设置实践课程体系,使实践性课程体系建设贯穿全学程,其主线是:新生入学教育(专业思想教育)—专业社会实践2次—专业主干实训课程—职业技能鉴定—专业综合实训—课程论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

(1)首创专业行业社会实践并纳入课程体系。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要求学生在学工办的指导下,利用寒暑假对与本专业相关的行业进行为期2周的社会调查,让学生了解本行业,以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明确学习方向。要求学生写出“社会调查报告”在新学期进行交流,记2学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要求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寒暑假对与本专业相关的行业进行为期2周的专业社会实践,让学生深入本专业相关的企业或部门,通过实习、兼职等方式,熟悉相关企业或部门的流程、工作要求、人员素质等,并要求写出“专业社会实践论文”在新学期进行交流,记2学分。

(2)将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的内容融入实践性课程体系中。如会计学(注册会计师方向)专业的实践性课程就是以注册会计师职业资格考核中的6门课程(“会计”、“审计”、“财务成本管理”、“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经济法”、“税法”)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其他专业也是类似。

(3)专业主干实训课程和综合实训是各专业实践性课程体系的重要元素。各专业根据本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特点,设置一门能使学生融会贯通各类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专业综合实训,促进专业应用能力的养成。

(4)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是实践性课程体系的重要环节。毕业实习是学生在校期间第三次较长时间进入行业企业进行体验,也是学生就业的过渡期;而毕业论文(设计)则是学生四年学习与实际对接的重要一环,因此学院高度重视这两个环节的实施过程,狠抓指导、检查、交流、互评、答辩等环节,确保最后质量关。

3.创建实践教学的考核体系

通过几年的探索,学院以项目来对实训课程进行考核,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体做法是:实训课前,教师将实训课分成若干个项目,每个项目赋予一定分值,若干项目加总为100分,实训课教师根据学生在每个项目中的出勤情况、上课表现和实训成果等进行打分,各项目得分加总即为该生实训课程的期末成绩。其目的是变一次考核为多次考核、变结果考核为过程考核,其优点在于克服了以往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效率低、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得不到锻炼以及在形成成果性材料中东拼西凑、弄虚作假等;使教师对实践教学过程更加重视,使学生提高了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除此之外,学院还积极探索其他实训考核方式,如口试、答辩和现场测试、操作、课程设计、提交综合性的大作业等。

4.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1)师资保障。学院坚持“专兼结合”和“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的原则,建立了一支稳定的教师队伍,在专职教师队伍中“双师型”教师占全体教师总数的55%以上,且每3年一轮派遣到相关行业企业挂职,使其了解本行业的前沿与动态;同时每个学期邀请来自行业企业的专家和行家到学院承担实践教学任务,使实践教学内容与行业接轨,将行业企业的最新理念、要求、做法等教授给学生,使学生与社会真正做到零距离接触。

(2)校内外教学实训基地保障。校内外教学实验室、实训基地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平台,学生实践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在校内外实验室、教学实训基地的强化训练中得以实现。经过几年的建设,学院现有校内实验、实训室30个,完全能够满足现在各专业学生实践教学的需要。此外,学院还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50多个,能够满足各专业学生课程实习实训及毕业实习的需要。

(3)经费保障。为了保障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学院为实践教学拨出专款,只要确属教学需要,经过教师申请,教研办审核,学院领导审批,都可以一路开绿灯。

5.突出“应用”特征,创新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1)设立专门的实践教学管理机构。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实施,学院设置了专门管理实践教学的副院长,同时除了正常设置教务办公室以外,还专门设置了实验实训中心,共同负责实践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各系各专业也有专门的实践教学负责人。在几年来的实践中,无论是学院领导、职能部门还是教学系部都能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把实践教学作为教学工作的第一要务,抓落实、抓过程、抓效果,不让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和走过场,真正让学生通过实践教学提高技能和得到锻炼。

(2)不断建立实践教学规章制度。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点是强化职业技能教学,因此,从办学之初学院就特别重视各专业主干课程技能教学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建立了实践教学的各项规章制度,如《关于实训课实施方案的意见》、《专业(行业)社会实践管理办法》、《应用型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实施方案》、《应用型本科毕业实习实施办法》等文件。

(3)首创实践教学工作例会制度。学院首创实践课教学工作研讨会制度,即每学期开学初,分别召开各专业实践课教学工作研讨会,对本学期各专业开设的实践类课程进行会议论证和研讨。具体做法是:由各任课教师编写《xxxx课程实验实训指导书》,而后由教研办安排研讨会日程,各专业实践课教学工作研讨会参加人员有教学督导、学院领导、相关专业系主任、教研室主任、任课教师、教研办和实训中心相关人员等。会上对各实践课程实施方案的各环节及其相关内容进行审核评议,修改通过后才能实施。此项措施使学院的实践教学管理工作具有鲜明特色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4)坚持实践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实践教学的效果如何,必须通过教学质量评价来体现。学院自办学以来就非常重视实践教学的效果和质量,采取不同的措施检验学生实践教学效果。通过实践教学质量测评结果、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率、参与专业竞赛、职业技能大赛的获奖率、专业汇报演出、课程实训教学成果展示等方式来检验实践教学的效果。

三、结语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实施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只有构建了全面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责和功能,才能很好地实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建设培养与输送大批合格的技术应用型、复合应用型、服务应用型的技术或管理的专门人才。

管理专业实践总结例7

1998年教育部调整了普通高校本科招生目录,增加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近年来该专业发展迅速,目前全国已有三百多所高校设置了该专业。该专业培养具备现代化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和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社区管理等公共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实践性取向要求该专业教育特别注重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然而,由于我国事业单位改革滞后,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发展不到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建设缺乏一个成熟的外部环境,这严重制约了该专业的发展。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各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普遍较为薄弱。以最早开设该专业的东北大学为例,该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环节仅包括入学时的认识教育和毕业实习两个环节,毕业实习提前到第7学期下半期开始,学生结合就业选岗,从第7学期起就去相关事业单位实习,相对其他专业,这样的实习很难收到理想的效果。通过国内调研及各种文献资料,可发现该专业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许多共性问题,如实践教学目标不明确、实践内容设置过于狭窄、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滞后、教师实践能力低下等。为解决这些问题,应在明确实践教学目标、拓宽实践教学内容、打造实践教学平台、提高教师实践能力等方面寻求出路。

一、明确实践教学目标

经验表明,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不可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明确教学目标是完善公共事业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的首要问题。目前,很多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由于实践教学目标不明确,困扰着实践教学的深入开展和有效运作,致使实践教学流于形式,难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遵循实践教学规律并结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特点。需对该专业实践教学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进行科学设定。

实践教学的总体目标可设定为:整合课堂所学知识与实务工作,达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认识我国公共事业单位的管理功能、组织架构、运行机制和工作程序,了解我国公共事业的有关政策;将公共事业管理的知识、方法与态度运用于实务工作中,发展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技巧,体验公共事业管理者的角色、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培养公共事业管理的专业精神、态度、价值与职业伦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总体目标的实现,是通过具体的课程实践教学和实习教学来实现的。所以,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围绕总体目标,制定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各主干课程实践教学。以及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和具体目标。首先,要明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主干课程实践教学的目标,即通过课程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其专业素养。其次,要明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习教学的目标。实习教学的目标在于为学生提供专业公共事业管理工作实务训练机会,使学生在实习中尝试扮演公共事务者的角色,检验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和原则,深人体会并通过专、兼职教师协助学生整合各种专业工作技巧和知识及理论,培养学生适当的专业价值观和思考能力,为今后从事专业服务打下扎实的基础。具体要求是:一是使学生掌握公共事业管理基础知识和一般知识,价值观和技巧;二是帮助学生发展对公共事业管理和相关课程领域的分析技能;三是通过实习过程中的反思使得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水平有所提升。

实践教学目标的制定,不仅要明确目标到底“是什么”,同时更涉及达成目标的基本要求和所需条件等方面。总之,设定公共事业管理实践教学目标,应力求做到简洁、明确、具体,充分体现时代特征并使之具有可操作性。

二、拓宽实践教学内容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结构性教学过程。由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开办较晚。现行的实践教学内容只包括集中教学环节,这对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管理类专业的基本特征实践性很强,很多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要求很高的技术性和操作性。为了提高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应积极拓宽实践教学内容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具体来说。可从三个层面进行拓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一是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包括课程实验教学、实习教学和实践活动三大块。前两块均按照专业教学计划的安排,以实验教学大纲为指导,教师根据每门课程的要求,制定出具体实验方案,课程结束后有反思、有考核、有成绩。实验教学可开设公共事业案例、管理信息系统、社会调查统计、心理咨询等课程,而实习教学则可开设社区管理、教育事业管理、医疗事业管理等课程。第三块实践活动是指在专业教学计划中没有教学实验、实习要求的课程,教师根据课程的性质和学生学习的需要,自主安排的实践教学活动。公共事业管理主干专业课程均可安排实践活动,由于这些课程理论性较强,任课教师可根据课程的性质与特点采取影视教学、校外参观、机构探访、社会调查、学生小组活动等方式,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教学工作。二是专业实习教学体系。根据专业教学计划和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应安排二次专业实习教学,包括专业技能实习和毕业实习。专业技能实习安排在第67学期,为期6周,毕业实习安排在第8学期,为期12周。在专业实习教学中,应制定专业实习教学大纲,采取集中实习的方式,由系部具体组织实施,从机构的选择、实习内容的确定、实习过程的指导,都要有具体的规定与计划,每6―8名学生配备1名实习指导教师进行全程指导,并制定实习指导教师和实习督导的考核方案和办法。构建实习指导与督导的工作模式,从而保证专业实习的教学效果。三是自主实践教学活动体系。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期间根据学习的需要进行的相关专业实践活动,包括专业认知实习、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和志愿者实践和其它社会实践活动。

总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将集中实习实践和分散实习实践,校内实践和校外基地实习实践组织性与非组织性实习相结合,充分体现出该专业的应用性、实践性强的特点。拓宽实践教学内容。主要目的是希望学生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获取实务能力与技巧,形成“专业自我”即专业工作者应有的价值观、素质和工作态度,学习专业工作不同介入方法应有的步骤与方法,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价值观的指引下开展社会管理服务。

三、打造实践教学平台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可从两方面进行打造:一是在校内构建节约型、集成式基础实验教学平台:二是在校外建设专业对口、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

教学实验室是实践教学体系中为学生提供基础实践 训练的有效平台,是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基础上,借助模拟、仿真手段和虚拟环境。应用广泛的信息资源和软件资源进行公共事业管理教育教学的综合性场所。近年来。围绕建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验室、引入实验教学和科学试验方法,一些高校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机会和现有教学资源的利用率。需要构建节约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验实验室及其集成式运行模式。实验室按相关课程群进行建设。使一个实验室具备承担多门课程的功能并且全天候开放。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实验室及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制定出一整套适合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互动的弹性运行管理制度,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可根据课程安排并结合自身特点和兴趣网上预约相关课程的实验项目。

校内外实习基地是提供学生工程性实践训练的模块。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最有效的形式,是整个实验教学体系的核心。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缺乏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学生实习多是自己联系。这种分散实习的形式不利于教师及时指导和解决学生在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考核难度较大。因此,高校要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为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良好的基础和条件,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首先应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实习基地建设。其次是根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习的特点,发挥不同实习环节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准确选择教学实习基地,以建立健全多功能的实习基地为理念;再次是对整个教学实习基地进行全面、整体规划,建构完整的教学实习基地体系。与具有良好行为的政府部门、研究机构、社会团体等组织,以双赢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通过有效的程序和监督机制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一个拓展视野、亲身体验的场所,使学生能感受现实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初步认识社会需求、提升对服务社会的认知,从而更加明确学习的目的,了解自身的不足,激发学习的动力。

四、提高教师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必须拥有一支精干的教师队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教师不仅应具备较高的公共事业管理的理论知识,还应具备较强的公共事业管理的实践能力。目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教师,多是过去从事行政管理或其它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因工作需要才转型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或者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基本没有参加过专业的实践锻炼,大都缺乏公共事业管理方面的实践知识和实践经验,这严重影响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质量。

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应具有公共事业管理与信息技术的复合知识结构,较为娴熟地掌握现代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认真负责,善于组织和思考问题。因此,提升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关键是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其一,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总的来说,可聘请一批学识水平高、业务能力强、公共政策娴熟、理论基础扎实的领导和公务员、事业单位干部,担任本专业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利用他们丰富的行业经验指导学生,提高实际操作能力。鼓励教师利用假期去公共事业管理部门挂职锻炼,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及操作规程和服务标准,为教师创造社会调查和科学研究的机会,提高其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采取多种激励手段促进教师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建立适应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需求的能力结构。要努力减少单一型教师的比例,从专业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着手提高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增加双师型教师和复合型教师的比例,使师资队伍尽快从整体上实现结构性和功能性的转变。其二,建立教师实践教学水平评价制度。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水平评价制度,不仅可使教师形成外在压力,促使教师个体总结经验教训,并积极改进实践教学方式,不断提升实践教学能力,同时通过先进典型的树立,还能带动能力低下的教师向先进看齐,促进实践教学能力的整体提高,从而取得较好的实践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管理专业实践总结例8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较好,高校因此进一步加强了旅游管理专业培养计划,以满足我国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要。尽管我国设置旅游管理专业的高校都能够从形势发展需要出发,积极探索和创新培养计划,应该说每所高校的培养计划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操作性,对教师制定教育计划和开展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从实际情况看,很多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计划都来自于教师多年教学计划的总结和提炼,缺乏对市场需求以及市场前景的预测和分析,虽然具有合理性,但缺乏科学性,很多高校旅游专业毕业生毕业后需要很长的适应阶段才能进入工作角色。

(二)缺乏实践性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强,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必须把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紧密结合起来,做到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尽管高校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在理论课的基础上都设置了实践课,但存在着严重的理论课与实践课相脱节的问题,理论课的应用性不强,实践课的理论指导不够,选修课和拓展课只有总学时的5%,使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性大打折扣,学生得到不很好的实践锻炼。在公共课、专业课、选修课和实践环节的教学计划中,对于课程见习和服务技能课的安排非常模糊,实践教学课明显不足,服务技能课不能做到熟练掌握技术,实习课管理技能很少得到锻炼。

二、高校旅游管理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基础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原则

高校旅游管理课程设置要正确处理好基础性与实用性之间的关系,既不能过分强调基础性而忽视实用性,也不能过分强调实用性而忽视基础性,内容选择、课程设置、教材编辑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要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管理能力;既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现实应用能力,又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长远发展能力。

(二)坚持经验性与科学性相结合原则

着眼于破除脱离现实社会需求以及靠经验总结的错误做法,把教学经验与科学态度紧密结合起来,将“市场化”作为高校旅游专业课程设置的重要方向,根据高校旅游专业培养目标,紧跟旅游行业发展,适应社会需求结构,把旅游专业课程设置变成一个动态的、发展的、创新的过程,不断调整课程设置,使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更具特色。

(三)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原则

理论与实践脱节是当前高校旅游专业课程设置最为关键的制约因素。必须进一步改革高校旅游专业课程设置方式,高度重视理论与实践的整合性、融合性、结合性,使理论课程对实践课程具有更强的指导性、实践课程能够得到理论课程更好指导,同时要进一步提高技能课、选修课、拓展课比例。

三、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化策略

(一)立足社会需求,确立培养目标

高校旅游专业培养目标对于优化高校旅游专业课程设置具有重要的基础性、指导性甚至是强制性作用。高校必须把制定符合社会需求的培养目标作为旅游专业的核心举措,牢固树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培养理念,坚持把专业知识、综合素质、发展能力作为重要的培养目标,特别是在教学中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管理人才,绝不能把管理人才局限于“管理层”、“指导层”和“决策层”,而是要从社会需求出发,从基础工作做起,着力提升理论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更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技能,最大限度的适应我国对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

(二)突出全面系统,优化基础课程

所谓全面系统,就是要必须加强高校旅游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系统化,使高校旅游专业课程达到整体优化的程度。要着眼于提高高校旅游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系统性,按照高校旅游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准确定位每一门基础理论课程所要实现的目标,加强对现有基础理论课程的整合,合并《旅游学》、《旅游管理学》、《管理学原理》以及《中国旅游名胜》、《旅游地理学》等重复课程,删除那些已经过时、陈旧甚至无用的课程,在此基础上要增设具有较强专业性、实践性的旅游管理课程,最大限度的提高旅游基础理论课程的系统性。

(三)围绕就业导向,拓展选修课程

高校旅游管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就业能力的旅游专业人才,必须把“就业”作为重要教育导向,在抓好基础理论课程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和有效拓展选修课程,按照旅游专业社会就业导向与学生兴趣爱好和发展方向相结合的原则,大力加强选修课程的优化设置。在国家教育部课程设置总体要求的基础上,高校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自身教学实际,设置灵活多样的知识拓展课和选修课,积极引导学生从自身发展潜力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知识拓展课和选修课,在学生之间形成各具特色、错位竞争的“选学”理念,形成不同的竞争优势,使每个学生毕业后都能够得到充分就业。

(四)着眼提升能力,加强实践教学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不仅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重要目标,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加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优化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必须正确处理好基础理论课程、服务技术课程、社会实践课程三者之样的关系,大幅度增加高校实践课程和学生实习学分的比重,积极推广理论学习、技能培养、实践锻炼“循环教学模式”,最大限度的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技能相协调。

管理专业实践总结例9

1服务学习理念下社会实践的实施步骤

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活动是高校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采用合适的社会实践模式可以大幅提高高校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实践中学生可以深入社会,了解国情,实践已成为大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学生从第一学年开始,每一学年分2个大学期(各15周)和1个小学期(10周),并在小学期中进行社会实践。在服务学习理念下,卫管专业的社会实践活动形成了“大一进医院,大二进社区,大四综合实习”的不同层次的运行模式,见表1。根据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不同的课程需要对医院、社区、企业有全面的了解。服务学习的教育价值依赖于高质量的实施。服务学习一般包括以下4个步骤:准备、服务、反思和评价[3]。卫管专业的教学实践活动按照其步骤,经过长时间的累计,形成了下列过程:岗前培训→初步确定课题名称→定题→问卷设计→问卷调查→问卷统计→课题汇报→评分这8阶段,以上8个阶段均包含在其中包含在服务学习的4个步骤,具体为:

1.1准备

“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准备中包含了教师准备和学生准备。教师准备具体包括:①岗前培训,卫管专业第二学年的小学期社会实践活动我们要求学生完成一个具有社会调查性质的课题。而社会调查是一个系统化工程,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一定理论基础。为此,在学生实践之前,专业教师系统的指导学生如何进行社会调查,注重合理巧妙的引导,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应有的能力。②课题名称的初步确定,在实践前由专业教师根据实践点的实际初步罗列课题名称供学生参考。在选题、调查问卷的设计等方面均配备了专业教师进行辅导。

1.2服务

服务即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服务过程中了解社区,了解社区卫生服务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在此阶段中要求学生在确定课题名称后进行问卷设计,并在社会实践中完成问卷调查。社会调查的关键是做到与时俱进,尤其牵涉到政策变动较多的问题。基于卫生问题政策变动较多的特点,紧扣卫生事业当前热点,在社会实践前专业教师会准备10多个相关课题供学生参考,使其初步确定课题名称。学生以团队合作方式,完成课题,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卫生国情和国内卫生政策。

1.3反思

反思是服务学习的关键阶段“,学而不思则罔”,反思是对自己在服务中获得的信息、知识、对现实的理解进行梳理和总结[4]。在社会实践的最后要求学生完成一份调研报告,并进行回顾总结,深入讨论,思考在实践过程中医院管理、社区卫生管理等方面存在的不足。通过反思将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

1.4实践结果的评价

实践结果的评价是有助于帮助学生进行系统总结,总结在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实践结果的评价主要由学生自评、社区或医院带教老师评价和课题汇报总分三者按照一定权重最后确定学生该小学期的实践总分。

2调查研究

2.1对象本次调研选择2007级和2008级卫管专业的全体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2007级31人,2008级44人,所有的学生均参与过第三学期的社会实践活动。发放75份,实收75份,且均是有效问卷。

2.2方法采取问卷调查,该问卷调查共设计了13题,主要从两大方面进行调查:①了解卫管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的社会实践模式的支持度,探索在服务学习理念下的卫管专业现存实践模式的科学性;②了解学生对社会实践实施过程中面临具体的诸如实践时间、实践点的问题的认可度。

2.3调查结果

2.3.1对卫管专业社会实践模式的调查

调查显示,卫管专业学生对于其服务学习理念下的“大一进医院、大二进社区、大四综合实践”的模式均非常肯定,有81.4%的学生认为这样安排较合理。同时为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由学校和实习点共同管理也非常可行。另外,在大二社会实践中要求学生组成团队共同完成一份社会调研报告,86.7%的学生认为非常合理或较合理。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有效地做到了让学生以所选课题为主线把实践工作贯穿起来,将实践地点作为实现小组能力的阵地,逐步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同时激发学生主人翁责任感,让个人能力在实践中闪光。

2.3.2对卫管专业社会实践认可度的调查

对卫管专业社会实践认可度的调查主要涉及学生对社会实践的必要性的认知、时间安排是否合理、实践点是否丰富、在实践中是否有收获以及社会实践是否运用所学知识这5个方面进行调查。在调查中显示,有76%的学生认为社会实践非常必要,有56%的学生认为在社会实践中收获非常多。但在具体的时间和实践点的安排调查中,有42.7%的学生认为社会实践的时间安排合理,但仍有41.3%的学生认为社会实践课时太少,需要增加课时量。而在社会实践点的安排上54.7%的学生认为一般,28%的学生认为实践点匮乏,只有17.3%的学生认为较多。对于大学生能否将自己所学的内容运用到实践中去有60%的学生认为部分可以,而不能全面运用。

3讨论与分析

3.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通过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的来说卫管专业的学生对现有的在服务学习理念下的实践模式表示肯定,认为以课题为导向的社会实践模式非常必要,从中也收获颇多,主要表现为:

3.1.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据汇总统计,从2005年卫管专业建立以来,已撰写论文30多篇,并有5篇文章在核心期刊发表。有3项获得学校创新课题。所有的论文均采用调查问卷形式,课题研究内容有:①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调查对象进行的调研,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病人满意度的调查、医疗满意度调查、护理人力资源现状及对策研究;②以整个社区为单位进行的调查,如闸北社区糖尿病管理模式的策略研究、针推在闸北社区的发展状况研究、中医健康教育在社区普及程度的研究、对家庭小药箱情况的调查等等。在实践中了解社会、了解社区基层的卫生现状,这也和卫管专业就业定位——社区相吻合。#p#分页标题#e#

3.1.2有利于培养学生沟通、协调和团队合作精神

由于完成调查问卷需要与患者或居民面对面交流,有利于学生增强表达能力,认识到人与人交流沟通,尤其是与患者沟通的重要性。同时,4~5名学生共同完成一个课题就必须要相互协调,发挥自身的强项,共同合作,探究问题。

3.2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2.1增加社会实践课时

目前社会实践主要是每学年的第三学期,但实际实践时间为一个月,学生普遍反映时间较短,尤其是对于大二的学生,一方面要在实践单位实习,另一方面还要花时间完成问卷设计、调查、汇总和文章的撰写,难度非常大。

3.2.2加大对社会实践活动的资金投入

要使社会实践活动深入、持久、广泛和有效开展必须有经费的支持。尤其是很多学生撰写了非常优秀、符合现实状况的文章,如能得到一些教学经费的支持,使其公开发表,这样一方面能提高学生的实践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能提升专业、部门,乃至学校的声誉度。

3.2.3进一步扩大实习点

目前卫管专业的实习点主要依托校级社会实践基地,如多家附属医院和合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但面对学生兴趣的多样性,学校、部门和专业如何积极开拓新的实习点,如卫生行政机关、医药企业等,使卫管专业实践可持续发展,不断迈进新台阶。

3.2.4与课程的结合服务学习要求服务与课程紧密相结合,但在实际过程中,课程与社会实践内容很容易脱节,两者不能做到相互促进,如何做到两者紧密结合是我们下一步需要研究的内容。

4思考与意义

4.1社会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衔接

长期以来,高校教授的课程理论难以与实践相衔接,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尤甚。卫生管理学科则是理论和实践密切相关的学科,而在每个学年安排社会实践,并使其课程化,有效地解决了大学生课程理论认识与大学生亲身实践之间的衔接问题。通过先理论学习,后选择相应单位,并在理论学习中邀请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人员参与主题讲座等形式,促进了学生理论水平的提高、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同时能使学生通过自身实践的检验,看到课堂教学和自身知识、能力结构的缺陷,主动调整知识和能力结构,帮助学生巩固和深化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这类教学实践后的总结,又反哺教学中理论性太强的缺陷,起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相辅相成的作用。例如医院管理学课程,卫管专业大一进入医院实践后,大二开设该课程,学生普遍感觉该课程生动有趣,并能在课程中提出自己的想法与思考,这与学生进行过医院实践有密切关系。

4.2社会实践培养人文精神

对于医学院校而言,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同时,尤其需要关注人文素养,“医乃仁术”。因此,医学与管理类等课程的教学不仅仅是知识教育,还涉及到学生职业精神(情操、意志与人格)的塑造。由于现行的教学模式的局限,在人文类课程教学中理论和实践衔接困难、教学资源匮乏的前提下,通过社会实践,增加学生的职业情感、内化道德、提升克服挫折能力,社会实践无疑是一门很好的人文类教学课程。

4.3社会实践加强了边缘学科建设

管理专业实践总结例10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6-0101-03

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部2005年1号文件就指出要“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推动高校实践环节教学改革,并把实践教学作为教学工作评价的关键性指标”。为此,各高校也积极投入,通过提高实践环节学分比例、丰富实践类型、增强校企合作、增加资金投入等方式,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学校在实践方面的投入是否获得预期效果,学生的满意度是关键的衡量指标之一,它直接反映了学生在实践学习过程中希望达到满足的程度。学界对教学满意度概念的研究有三种取向:一是整体性概念,视满意为一种整体的印象感觉或态度;二是要素性概念,视满意为多种愿望或需求的达成;三是期望差距概念,视满意为“期望得到的”与“实际得到的”之间差距的心理感受。

目前大多数学者对实践教学满意度评价使用的是要素性概念,但对影响满意度因素的认定并不相同。如李晓勇(2013)通过对教学态度、教学考核、教学地点、教学时间、教学理念等要素对实践教学满意度进行评价,孔令英(2015)通过对教学内容、开展形式、教学时间、考核办法等指标对实践教学满意度进行调查,马玉超等(2008)分别从管理制度、软硬件设施、指导教师和实习收获等四个方面来考察大学生对实践教学的满意度。尽管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这些测量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满意度指标缺乏教育理论依据以及缺少对实践教学整体满意度的测评等。为此,本研究有必要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运用CIPP模式结合实际设计实践教学满意度评价表,同时采用两种满意度概念,即整体性和要素性概念,既了解学生的整体满意度也关注影响满意度的因素。其中,美国学者斯塔弗尔比姆提出的CIPP模型由背景(context)评价、输入(input)评价、过程(process)评价和成果(product)评价四种要素组成。因为该模型能提供整体的、全面的信息,重视形成性评价,可以帮助方案目标的确定、计划的修订、方案的实施以及方案实施结果的考核,成为改进工作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工具,也决定了它对实践教学评价的适用性。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收集

1.抽样情况。本次研究针对淮阴工学院商学院本科教学7个专业的实践教学满意度进行调查,采取在四个年级中分层随机抽样、实地发放问卷的方式,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问卷274份,回收率91.3%,剔除不合格问卷28份,有效问卷246份。本次调研的学生大二、大三占78.8%,大四占10.6%,这与各专业在大二、大三实践比例较多相吻合。在性别上男生占24%,女生占76%,这与经济管理类专业男少女多的现状相符合,样本具有代表性。回收问卷利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2.问卷设计。本文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首先借鉴有关实践教学评价及满意度评价调查问卷编制的经验,构建《经管类实践教学学生满意度调查问卷》,并进行预测试和修改,整理成最终的问卷。问卷设计包括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信息,包括性别、专业、年级等项目;第二部分是背景评价(5项),第三部分为投入评价(5项),第四部分为教学过程评价(8项),第五部分为教学效果评价(6项),第六部分是实践教学满意度(5项),其中4项分别是关于背景、投入、过程和效果满意度,另1项是实践教学整体满意度,具体要素见表2。量表采用里克特五点计分制,即“很不满意”=1,“很满意”=5。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1.信度和效度分析。信度系数的高低代表着问卷的一致性、稳定性和可靠性程度。本问卷中背景、投入、过程及效果评价、总体满意度五个维度的Cronbach's Alpha分别为0.910、0.866、0.935、0.934、0.970。一般认为Cronbach's Alpha≥0.7时问卷的一致性程度较好,所以本研究的问卷信度符合测量要求。对所有项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可以提取四个因子,而且每个因子所包含的题项和问卷基本一致,或者说和最初的设想是一致的,这说明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2.实践教学总体满意度情况。对实践教学满意度问卷中的整体感受指标(包括对实践教学的整体感受及CIPP四个单项指标的总体评价)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1。

(1)从总体满意度看,学生对实践教学的总体满意度为3.79,超过“一般”但尚未达到“满意”、“满意”和“很满意”占比累计为69.5%,“很不满意”和“不满意”的比例都很低,“很满意”的比例达到13%。

(2)在CIPP四个要素中,“背景评价”的满意率(含满意与很满意)最高达70.7%,“效果评价”和“投入评价”的满意率相对较低,为68.8%;“效果评价”中的不满意率最高为5.3%,但“很满意”比例也最高;“过程评价”的“很满意”得分最低。

3.实践教学满意度各维度回归分析。

(1)实践教学评价要素对满意度的影响。为了了解CIPP四个要素对总体满意度的影响程度,以及每一个要素内部的关键影响因素,我们对统计结果进行了在0.05显著性水平上的逐步回归分析。首先,我们以实践教学总体满意度为因变量,以环境、投入、过程和效果评价四个要素满意度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接着,分别以CIPP四个分要素的满意度为因变量,各自内含的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判断各子因素分别对CIPP四个要素满意度影响的显著性。结果见表2。

从回归结果看,过程、效果以及背景评价对实践教学满意度存在显著的影响。其中,过程评价对总体满意度的影响效果最为显著,其次是效果评价,最后是背景评价。尽管从表1的结果看,投入评价与效果评价的结果都不太满意,但从表2看出,相对而言,投入评价对实践教学总体满意度结果无显著性影响。在CIPP四个要素的评价中,各自内含因素对其相应满意度的影响程度也存在差异。其中,教学目标、软件设施、实践课时、教学方法、社会经验等对各自要素的影响度不显著。

(2)样本特征与实践教学满意度的关系,课题组对样本特征中的性别、专业、年级进行了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专业和年级在实践教学总体满意度以及CIPP四个维度上均有显著差异,而性别在实践教学满意度方面无显著性差异。事后检验表明:大一、大二、大三之间的实践教学总体满意度及在CIPP四个维度上均无显著差异,但大三和大四之间有显著差异,大四的满意度最高。在七个专业中,工商与财务管理、会计学、市场营销三个专业的总体满意度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工商管理的总体满意度最高;国际贸易、工商管理、信息管理三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人力资源无显著性差异。在所有专业中信息管理专业的满意度最高为4.21,其次为工商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的满意度最低为3.54。各专业在CIPP四个要素中的差异与总体满意度的分组大体相似。信管专业在CIPP四个要素中的得分都最高,会计专业在背景评价和投入评价中满意度的均值最低,营销专业在过程评价的满意度最低,财管专业在效果评价的满意度最低。

4.结论与分析。

(1)实践教学总体满意度处于中等偏上,尚未达到满意状态,且总体评价中存在两个极端现象。经过对问卷的进一步分析以及访谈发现,“很满意”主要由大四和大二学生填写,这与大四学生毕业前的留念情怀有关,同时与部分学生能真正深入企业岗位或认真进行代入式实践,从实践中获得了很大收获有关,“不满意”主要是大三学生的心声,他们认为实习或实验监管不力、内容简单,最后以简单的报告糊弄上交了事,导致实践结束依然一头雾水。

(2)CIPP四个要素对实践教学满意度的影响程度不同,其中投入要素对总体满意度的影响不显著,CIPP内部也存在一些对相应满意度影响不显著的要素。学生对实践教学过程最为敏感,然后依次为效果、背景评价,最后是投入评价。这说明动态的参与过程和参与结果对人的主观感受冲击最大。这与我们日常过度关注有形物质投入忽略过程与结果管理相悖。①“背景评价”中“教学目标的明确性”对满意度的影响显著性不明显。从答卷、访谈情况并结合学生的培养方案看,学生对所学实践课程的了解程度非常差,甚至不清楚参加过哪些实践环节、无法区分理论课还是实践课,对实践的目的与目标不清楚、不明确也不关心,学习的盲目性较大。这也说明人们在追求实践教学的定位、关注管理者态度的情况下,实践教学的目标却没有传递准确,导致学生直接忽略。②在“投入评价”中,实训基地以及教师队伍的影响较为显著。学生尤其希望能有真正介入的实习岗位,能有认真负责并投入的师资队伍,而事实是实习基地合约签了很多,但真正起作用的微乎其微,师资队伍的科研成果不断增加实践经验很少,导致实践满意度水平较低。③“过程评价”对总体满意度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其中教学内容和实践的考核影响更加明显。这说明学生更关注实践教学的本身以及教师是否能准确衡量学生对实践知识以及技能的掌握。教师关注实践报告,但学生认为所学内容、评价过程、学生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的解决等教学效果的反馈更为重要。④在实践效果评价中,“丰富社会经验”指标对效果评价的影响可以忽略。这与学生缺乏真正深入企业实践的现实是相对应的。

(3)不同专业对实践教学满意度的评价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工商与信管、国贸在大多数要素上表现为无差异状态,另外四个专业为无差异小组。经过对各专业实践环节方案的制订与实施情况调研发现,实践内容的重复性、丰富性、过程的紧凑性、参与性、互动性、可操作性、结果可衡量性等是满意度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如信管专业的课程设计,都要求学生先自主文本设计而后编程通过计算机运行验证,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较高,工作量较大,结果可以随时得到反馈;工商管理专业的市场调查实习、经营模拟实训、项目式管理技能训练等,学生实践的参与度、师生互动性、成员的对抗性、结果的可衡量性都高;国贸专业的单证员、外销员、报关员等技能训练,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以及证件获得的可衡量性。相较于这三个专业,另外四个专业在实践环节设计和实施中一是存在重复性的问题,如各级会计的实验、基本技能训练和专业综合实验;二是存在难以把控的实践课,如模拟谈判训练、商务礼仪训练等;三是对于某些课程难以区分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性质,如报表的阅读、以案例形式出现的培训、劳动合同技能训练等,让学生对实践参与度与感受度下降。

(4)不同年级对实践教学满意度的评价存在显著差异主要是因为实践环节的设置以及主观期望的差异导致。从调查中发现,大一的专业实践很少,加上学生刚转换身份,满意度较低,随着专业知识的增加大三学生对专业实践提出了较高的期望,大四一方面填写较高满意度,另一方面在毕业生座谈时,委婉地提出要加大实践尤其是社会实践的比重。

三、建议

学院在继续做好服务工作,让学生感受到学院对实践教学重视的前提下,应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工作。

1.创新实习基地管理模式。在实习基地建设没有社会化的情况下,学院应审慎选择实习基地,以学院为主体加强基地的维护和使用,制订学院年度实践计划,统一协调实习基地与专业实践之间的关系,做到点对点的对接,在实践过程中尽量以具体项目运作的方式与实习基地进行合作,以达到双赢,这样既避免实习基地的形式化也避免仅依靠教师私人的有限资源甚至学生自主寻找实习单位,导致实习的形式化。

2.制定并完善激励制度。鼓励教师明确实践教学目的,做到目标的具体、可衡量及落实到人;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减少内容的重叠;完善实践教学内容,要丰富饱满、可衡量;革新实践教学形式,在验证性实践开设的同时加大创新性实践项目;加强实践过程的监控避免搭便车或放羊的现象,任务明确,过程明确可考核,保证全员全程参与;反馈实践教学结果等。

3.完善实践教学考核,加强对实践教学环节的监督评价工作,尤其是实践教学过程管理与学生的满意度评价工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