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初一下数学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1-19 22:53:47

初一下数学论文

初一下数学论文例1

综观当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前的教育形势,举国上下正在全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已成为教育者关注的焦点。德育已得到高度的重视,教育界高举“德育领先”旗帜;智育在传统教学中有着深厚的根基,重视程度不言而喻;体育本着全民健身的宗旨,活动有声有势;劳动教育或许与生活实践比较密切,也相应受到越来载多的人的关注;然而,美育?……美育没有受到相应的重视!此外,我们在谈论人文精神的时候,常常把人文精神定位在追求“真、善、美”和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之最高层面上,在讨论艺术美的理论中,也常常谈到“真、善、美”三位一体的问题。怀特海曾经指出,初中数学是真、善、美的辩证统一。一个正确的初中数学理论,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就是真;初中数学理论不管离现实多远,最后总能找到它的实际用途,体现其为人类服务的价值取向,这是初中数学的善;初中数学理论本身的奇特、微妙、简洁有力以及建立这些理论时人的创造性思维这就是初中数学的美。而这些观点在初中数学过程中是否得到充分的体现吗?没有!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审美教育就没有任何教育”。在此,不想夸大美育的作用,但是,作用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未能得到充分重视,确是深感遗憾。值得高兴的是,初中数学课程标准(讨论稿)已提出了初中数学教育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特别是“初中数学与文化”这一单元体现了初中数学文化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在美学方面,这种功能是鼓舞人们对初中数学的追求化为一种对完善的追求。基于此,提出本课题的研究,或许对中学初中数学教学中加强美育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研究目标和内容

1.初中数学美的表现

美,作为现实事物和现象,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艺术作品等属性总和,具有匀称性、比例性、和谐,色彩变幻。鲜明性和新颖性,作为精神产品的初中数学就具有上述美的特征。我们知道,初中数学的世界,是一个充满了美的世界:数的美、式的美、形的美……,在那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和谐、比例、整体和对称,我们可以感受到布局的合理,结构的严谨、关系的和谐以及形式的简洁。

初中数学美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从初中数学内容看,有概念之美、公式之美、体系之美等;从初中数学的方法及思维看,有简约之美、类比之美、抽象之美、无限之美等;从狭义美学意义上看,有对称之美、和谐之美、奇异之美等。

经通过对初中数学美表现的研究,我们可以肯定的回答,初中数学中含有美的因素,初中数学发展受美育思想的影响,在此,可以借助古代哲学家、初中数学家普洛克拉斯断言:“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

2.初中数学美的功能

审美教育的范围正日益广泛地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之中。人们不仅通过音乐,艺术,而且通过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得到美的

熏陶,美化精神的境界。美育,对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非常重要和积极的作用。

初中数学美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初中数学美能够培养人们创造、发明初中数学的激情。

(2)初中数学美能启发人们探求真理的思路。

(3)初中数学美感有检验真理的作用。

(4)寓美于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初中数学美感能达到以美启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初中数学美之教育途径

在科学美层次上,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和艺术一样,都有自己的美学特征,起着陶冶情操,完善思维品质的作用。其中包括:科学发现中的美学感悟,探索科学规律获得的愉悦,科学思维方法的美妙等诸多方面。科学美的发掘,可以通过种种渠道进行,包括视觉上的美,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惊讶美”,证明技巧运用中的“机智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时的“实用美”,撰写小论文时的感受到的“创造美”。在中学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中学初中数学教材内容的美,如概念之美、证明之美、体系之美、无限之美、平衡之美等方面加以探讨,带领学生进入初中数学美的乐园,陶冶精神情操,激发他们的学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应当作为必要的审美示范,引导学生感知,欣赏初中数学美。另一方面,“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只有将美知识应用于实践,审能教育才有意义,学生的审美能力才能得到进一步提高,因此,初中数学美之教育途径主要有二:一是展示美,二是应用美。其具体探究途径如下:

(1)展示隐含的美。

初一下数学论文例2

7月14日晚19:30,召开了全国初等数学研究会第三届理事会第四次常务理事会议,会议讨论通过了大会主席团名单;讨论通过了代表大会日程与议程安排;讨论通过了第九届初等数学研究暨中学数学教育教学学术交流会论文获奖名单;讨论并通过了杨路教授、吴康教授、刘培杰教授、萧振纲教授授予第三届“初等数学研究突出贡献奖”荣誉称号;讨论并通过了王钦敏老师、秦庆雄老师、苏克义老师、黄丽生老师授予“第五届中青年初等数学研究奖” 荣誉称号。

7月15日上午举行开幕式,西南大学博士生导师宋乃庆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涂荣豹教授,合肥师范大学汤增产纪委书记出席了开幕式。全国初等数学研究会顾问和主要负责人杨世明、杨学枝、吴康、刘培杰、萧振刚、杨世国、孙文彩、江嘉秋等出席了开幕式。杨学枝理事长主持开幕式,并致开幕词,汤增产书记致欢迎辞,江嘉秋秘书长作了理事会工作报告。工作报告回顾了第三届理事会近二年来的主要工作,总结了二年来会员在初等数学研究领域所取得的一系列新的研究成果,阐述了所面临的一些困难以及学会今后的工作思路,报告还介绍了学会理事会申请筹备的一些情况。随后全体代表合影留念。

开幕式后,全体代表听取了2场高质量学术报告:涂荣豹教授为大会作了《教学生学会思考(新课程教学)》专题讲座,内容既朴实又深刻,指出数学教育的最大目标是发展学生的认识力、教学生学会思考,整个过程条理清晰,论证严谨,案例极具说服力,可操作性强,代表们受益匪浅;宋乃庆教授为大会作了《建国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若干争鸣问题》专题讲座,以争鸣为主题,广征博引,指出了建国以来我国基础教育中的若干争鸣问题,开拓了我们进行数学教育教学研究的思路。

7月15日下午进行了8场10分钟学术报告:杨世明特级教师《初等数学杂谈》,沈文选教授《对教育数学的一些看法》,杨世国教授《三维欧氏空间中广义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吴康副教授《正整数有序分拆积和式计算问题》,刘培杰编审《一道保送生试题的深度解读》,萧振纲教授《数列的广义差分》,台湾蔡坤龙董事长《台湾数学竞赛与初等数学研究》,杨学枝特级教师《浅谈点量》。学会专家的报告内容深刻,意义深远,报告的内容涉及了数学教育、教育数学,初等数学相关领域的许多研究专题,杨学枝和吴康先生的成果都是经历数十年的持续研究,令人感动。紧接着,大会分代数研究小组、几何研究小组、数学教育教学研究小组进行了更加广泛的学术交流。

初一下数学论文例3

综观当 前的教育形势,举国上下正在全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已成为教育者关注的焦点。德育已得到高度的重视,教育界高举“德育领先”旗帜;智育在传统教学中有着深厚的根基,重视程度不言而喻;体育本着全民健身的宗旨,活动有声有势;劳动教育或许与生活实践比较密切,也相应受到越来载多的人的关注;然而,美育?……美育没有受到相应的重视!此外,我们在谈论人文精神的时候,常常把人文精神定位在追求“真、善、美”和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之最高层面上,在讨论艺术美的理论中,也常常谈到“真、善、美”三位一体的问题。怀特海曾经指出,初中数学是真、善、美的辩证统一。一个正确的初中数学理论,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就是真;初中数学理论不管离现实多远,最后总能找到它的实际用途,体现其为人类服务的价值取向,这是初中数学的善;初中数学理论本身的奇特、微妙、简洁有力以及建立这些理论时人的创造性思维这就是初中数学的美。而这些观点在初中数学过程中是否得到充分的体现吗?没有!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审美教育就没有任何教育”。在此,不想夸大美育的作用,但是,作用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未能得到充分重视,确是深感遗憾。值得高兴的是,初中数学课程标准(讨论稿)已提出了初中数学教育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特别是“初中数学与文化”这一单元体现了初中数学文化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在美学方面,这种功能是鼓舞人们对初中数学的追求化为一种对完善的追求。基于此,提出本课题的研究,或许对中学初中数学教学中加强美育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研究目标和内容

1.初中数学美的表现

美,作为现实事物和现象,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艺术作品等属性总和,具有匀称性、比例性、和谐,色彩变幻。鲜明性和新颖性,作为精神产品的初中数学就具有上述美的特征。我们知道,初中数学的世界,是一个充满了美的世界:数的美、式的美、形的美……,在那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和谐、比例、整体和对称,我们可以感受到布局的合理,结构的严谨、关系的和谐以及形式的简洁。

初中数学美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从初中数学内容看,有概念之美、公式之美、体系之美等;从初中数学的方法及思维看,有简约之美、类比之美、抽象之美、无限之美等;从狭义美学意义上看,有对称之美、和谐之美、奇异之美等。

经通过对初中数学美表现的研究,我们可以肯定的回答,初中数学中含有美的因素,初中数学发展受美育思想的影响,在此,可以借助古代哲学家、初中数学家普洛克拉斯断言:“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

2.初中数学美的功能

审美教育的范围正日益广泛地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之中。人们不仅通过音乐,艺术,而且通过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得到美的

熏陶,美化精神的境界。美育,对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非常重要和积极的作用。

初中数学美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初中数学美能够培养人们创造、发明初中数学的激情。

(2)初中数学美能启发人们探求真理的思路。

(3)初中数学美感有检验真理的作用。

(4)寓美于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初中数学美感能达到以美启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初中数学美之教育途径

在科学美层次上,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和艺术一样,都有自己的美学特征,起着陶冶情操,完善思维品质的作用。其中包括:科学发现中的美学感悟,探索科学规律获得的愉悦,科学思维方法的美妙等诸多方面。科学美的发掘,可以通过种种渠道进行,包括视觉上的美,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惊讶美”,证明技巧运用中的“机智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时的“实用美”,撰写小论文时的感受到的“创造美”。在中学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中学初中数学教材内容的美,如概念之美、证明之美、体系之美、无限之美、平衡之美等方面加以探讨,带领学生进入初中数学美的乐园,陶冶精神情操,激发他们的学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应当作为必要的审美示范,引导学生感知,欣赏初中数学美。另一方面,“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只有将美知识应用于实践,审能教育才有意义,学生的审美能力才能得到进一步提高,因此,初中数学美之教育途径主要有二:一是展示美,二是应用美。其具体探究途径如下:

(1)展示隐含的美。

初一下数学论文例4

数学史论文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46.

[2]熊惠民.数学史方法通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4

[3]王子兴.数学方法论——问题解决的理论[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5

[4]孙朝仁,臧雷.数学史方法研究[J].综合数学教学参考,2002(10):28-29.

[5]龙开奋.论数学史方法在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8):60.

数学史论文参考文献:

[1]张明月.基于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中数学史专题的教学探索[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2]傅顺文.浅谈数学史与初中数学教学整合的现状[J].新课程导学,2015(4):8.

[3]王治春.数学史与初中数学教学整合的现状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5(12):78.

[4]吴燕飞.谈数学史与初中数学教学的整合[J].数学之友,2015(6):25.

[5]张明月.基于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中数学史专题的教学探索[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6]傅顺文.浅谈数学史与初中数学教学整合的现状[J].新课程导学,2015(4):8.

[7]王治春.数学史与初中数学教学整合的现状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5(12):78.

[8]吴燕飞.谈数学史与初中数学教学的整合[J].数学之友,2015(6):25.

数学史论文参考文献:

[1]徐美素.注重小学数学的人文教育[J].时代教育,2008,(04).

[2]钱丽.让数学史走进小学数学课堂[J].江苏教育,2008,(10).

初一下数学论文例5

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方法创新的重要意义

初中数学教学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承上启下。初中数学教学阶段,是继承了幼儿和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并为高中和以后数学教学打下基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的学生,具有好动性和反叛性,因而他们对于传统的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法,都会觉得厌烦而不愿意学习,这也就增加了初中数学教学的难度,但是,初中学生却具有灵活性,对于新事物的接受度非常高,这也就让初中的数学教学找到了突破点,总的来说,在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在这个阶段从事初中教学的教师,就必须要能够从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上寻求更好的突破,找到更好的教学方案。

当今社会素质教育成为教学的主旋律,传统的那种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了。现代数学课堂教学只有将教学的主角还给学生,充分信任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丰富课堂教学方法,并给学生们提供足够大的自主学习的空间,以便调动学生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吸引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初中数学的学习中去,将学生们的学习潜能激发出来。最终,让学生们从以前的“老师、父母要求我要好好学习”的思想观念,转变为为了探索知识的魅力而积极主动的去学习。

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的现状和问题

1、以讲授为主,教学方法单一

我国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数学教师已经习惯了课堂上以讲授为主,课后让学生们沉浸于书山题海之中的教学方式,他们对这样的教学方式是轻车熟路,这样的教学方式也能够很好的让学生们应付考试。从而不愿意再去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方式。而初中学生们好动,缺乏耐心,这样的讲授教学很难长时间让学生们集中注意力,从而教学效果难免会打折扣。

2、课堂教学缺乏互动性与启发性

传统的教学方式,老师是课堂教学的主角,课堂宝贵的45分钟,老师一遍又一遍的讲着枯燥乏味的数学理论知识,没有一点心意,很难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当学生们开小差时,老师就提一两个学生答不上的问题,从而警示那些开小差的学生。这些问题没有任何启发性,不能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课堂教学缺乏互动,课堂氛围沉闷,对于好动的初中生来说,无疑是很讨厌的。这样课堂上大部分学生,难免表情茫然,由此教学效果也是可想而知了。

3、忽视自学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初中学生们长期在老师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的影响下,很难对数学产生任何的兴趣,更不用说主动地去研究学习数学知识了。从而在这样的课堂教学方式下,学生们只是被动地接受学习数学知识,缺乏自学能力和对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学生们对于数学问题,也只能用老师教授的常规方法去解决,而对于一些形式新颖的题目,往往就无从下手了。

三、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的新设想

1、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

现代数学课堂教学应该由应试教育想素质教育转变,从而以老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向以学生们自主学习转变。让学生们成为数学课堂的主角,老师成为学生们学习的引导者。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前,让学生们分成若干学习小组,让他们进行竞争,对所要学习的知识先进行预习,通过阅读老师给定的一些资料,来进行自学研究。这样可以激发初中生的好胜心,为了使得自己的小组中赢得胜利,为了自己能够从学生们脱颖而出,必将更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去。然后在课堂教学时,让学生们针对问题进行讨论,从而得出答案,老师再针对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一一解答。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们对数学的兴趣,还能逐渐培养学生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2、课堂教学增加与学生互动,进行启发式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素质教育也要求老师能够根据学生们的不同的年龄阶段的特点,而进行实行不同的教学方式。初中学生们好动,容易被新鲜事物所吸引。因此,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应该增加与学生的互动,对学生们进行启发式的教学,从而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因此,老师们在教授初中数学知识理论时,应该注重问题设计的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们好奇心与求知欲,让学生们能时刻被老师所讲授的知识吸引。对一个理论知识将接受,应该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们独立思考,再相互之间讨论,老师适当地给予提示,从而让学生们能够自己找到最终的答案。这样不仅能够时刻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还能够增强学生们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

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们了解数学知识理论,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们学习的能力。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不仅是要对数学知识理论进行讲授,还应包括对数学知识的运用与练习。教材上对数学题目的解法只是一般的解法,但是很多数学题目都是有着多种解法的。因此,老师们在讲解了基本的数学理论知识与解题办法后,就可以让学生们根据所学习的知识,来寻找不一样的解题方法。使学生们养成一题多解的思维习惯,让学生们遇到困难的题目,能够从不同道路去思考,从而最终找到解决题目的办法。另一方面,老师还可以将一些简单的题目进行改变,逐步加深难度,让学生们来一步步解答。然后让学生们分成若干小组,来对一个题目进行拆解,形成新的题目,从而让各小组来竞争,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学生们自学的能力,还能不断提高学生们的创新思维,甚至还能不断挖掘学生们创新的潜能。

总结

社会在不断发展,新时代要求我们能够用于创新,大胆实践,而传统的教育方法只会逐渐束缚学生们的思想,形成定式思维。而作为未来的社会主角的初中生,所要面对的问题都是未知的,不是任何问题都有可以借鉴的案例。因此,在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们独立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们创新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因此,要想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必须先让教师转变观念,根据学生们的身心特点,不断对新的教学方式进行研究,增加与学生们之间的互动,引导学生们创新地解决问题,对学生们进行启发式教学。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兴趣,让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2] 毕渔民,孙文英.新课程教学设计(数学).[S].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初一下数学论文例6

近几年来,在中考试卷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分类讨论试题,这类题目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水平与能力。但是,很多学生因为分类思想的意识不全,造成了结果不完整,得分率不高。下面详细地谈论一下数学分类思想在初中数学当中的渗透。

一、培养分类意识,渗透分类思想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都有分类的经验,比如,文具的分类,衣服的分类等,老师可以把学生的这些经验迁移到初中数学的学习中,将分类思想渗透教材学习中,充分挖掘教材,帮助学生形成大的知识板块。比如,在学习不等式的性质、绝对值、数的分类等知识点的时候,都可以渗透分类思想。

比如,在复习“绝对值”的意义这一章节时,可以进行如下分类教学:通过对负数、正数、零的绝对值的复习,指引学生学会分类讨论的学习数学的原则。再比如,比较两个有理数的大小时,就可以分成正数与负数、正数与零、正数与正数、负数与负数、负数与零等情况来讨论,通过上述的这些讨论,进而引向负数与负数的大小比较。

二、教授分类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缜密性

分类方法就是让学生学会选取合适的标准,然后根据分类对象的属性,进行不遗漏、不重复的划分,再对每一类的划分进行详细的解答。掌握分类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关键。

比如,根据图像的相互关系和特征进行分类。按照三角形的角进行分类,可以分成: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根据圆与直线的交点的个数,可以分成:直线和圆相交,直线和圆相切,直线和圆相离。在证明“圆周角定理”的时候,因为圆心的位置可能在角的外部、角的内部、角的边上,因此在进行证明的时候,要根据这三种情况分别进行证明讨论。

三、分类讨论,提高学生科学解题的能力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有很多的公式、法则和定理都需要学生进行筛选和分类讨论。教师在讲授这些知识点的时候,要不断地给学生灌输这种分类思想,让学生明白只有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讨论,才有可能得出正确的、完整的结果。如果不对问题进行分类讨论,往往会出现遗漏或者解题不完整的现象。与此同时,学生利用分类讨论的思想解决数学问题,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背后的规律,提高学生思维的缜密性和条理性。在学习过程中,一般有两类情况需要进行分类探讨:第一类是根据几何图形中出现的线与点的不同位置的具体情况进行分类讨论;另一类是涉及方程或者函数或者代数式,需要根据未知数的取值范围不同,进行不同情况的讨论。

比如,等边三角形ABC的边长是3,三角形ACD是一个角为30度的直角三角形,现在三角形ABC与三角形ACD组成一个四边形ABCD,根据题目画出ABCD这个四边形,然后计算ABCD这个四边形的面积。在进行这个问题的讨论时,就应该分类进行讨论,边长AC可以作为直角边也可以作为斜边,针对这两种情况进行详细探讨。

综上所述,本文针对初中数学的学科特点以及初中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从三大方面:培养分类意识,渗透分类思想;教授分类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缜密性;分类讨论,提高学生科学解题的能力,提出了数学分类思想在初中数学当中的渗透教学研究。

参考文献:

初一下数学论文例7

双剪统一强度理论;钢管混凝土;初应力;轴压承载力

中图分类号:TU398.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4764(2013)03-0063-07

Unified Solution of Bearing Capacity for Concrete-filled Steel

Tube Column with Initial Stress under Axial Compression

Li Yan, Zhao Junhai, Liang Wenbiao, Wang Su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Changan University, Xian 710061, P.R.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twin shear unified strength theory which considers the influence of intermediate principal stress and the strength-differential of materials,the mechanical behavior of concrete-filled steel tube(CFST) short column is investigated. Whilst considering the influence of slenderness ratio, unified solution of ultimate bearing capacity for CFST column with initial stress under axial compression is developed. Through comparing the results of proposed formula with that of experiments,the rationality of proposed formula is proved. Furthermore,according to the investigation,a new influence coefficient of initial stress is deduced. The results can provide some theoretical references for the study of CFST columns considered the effect of initial stress. And the solution may have some important practical value.

Key words:

twin shear unified strength theory; concrete-filled steel tube; initial stress; axial bearing capacity

钢管混凝土具有承载力高、施工方便、塑性、耐火性能和经济效果好等优点,并随着研究理论的不断深入和完善[1-5],已被广泛应用于多高层建筑大直径柱、海洋平台、桥梁拱肋和桥墩等结构中。然而,实际施工中,通常是先安装若干层空钢管,再在空钢管中浇灌混凝土,因此,钢管在和混凝同受力之前,由于施工荷载和湿混凝土自重等因素,产生了纵向初压应力[6]。钢管初应力的存在占有了部分钢管承载力,将影响钢管和核心混凝同受力阶段的开始和终了。因此,研究初应力对钢管混凝土构件力学性能的影响,是学者一直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对合理地确定钢管混凝土构件极限承载力具有重要意义。

虽然目前世界各国规程大都没有合理的反映初应力对钢管混凝土构件受力性能的影响和计算方法[6-8],但各国学者都进行了许多研究:韩林海[6]对有初应力的方钢管混凝土压弯构件进行了试验研究和有限元分析,得到了有初应力影响的钢管混凝土压弯构件承载力的实用验算方法;陈宝春等[9-12]采用有限元方法对钢管初应力作用下的钢管混凝土柱进行了数值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周水兴等[13-16]对钢管混凝土拱桥进行了试验研究和有限元分析,得到了钢管初应力对钢管混凝土拱桥力学性能的影响等。这些研究成果为该课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试验数据和理论依据,然而仍存在一定的不足:1)研究方法大多为数值分析方法和极限平衡法,没有较合理的破坏准则为基础;2)初应力影响系数的计算公式大多由试验曲线或数值模拟曲线拟合而得,缺乏理论基础;3)计算过程和计算公式较复杂,不便工程实用。

本文采用双剪统一强度理论,对有初应力的钢管混凝土轴压短柱力学性能进行分析,引入考虑长细比影响的折减系数,建立了钢管初应力影响下钢管混凝土柱轴压极限承载力的统一解。在此基础上,推导出一个新的基于统一强度破坏准则的初应力影响系数,并对其各参数进行了分析。

1双剪统一强度理论

双剪统一强度理论[17]考虑了中间主应力和材料拉压比的影响,能够适用于各类不同的材料,其表达式为

2.1考虑初应力的钢管混凝土短柱轴压极限承载力

1)钢管应力分析

由图1(a)可得

3)考虑初应力的钢管混凝土短柱轴压极限承载力

钢管混凝土短柱轴压承载力由钢管的承载力和核心混凝土的承载力共同组成,即

3计算实例及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文献[20]提供的钢管混凝土轴压构件的试验资料和数据,采用公式(18)计算其极限承载力,将计算结果和试验结果进行比较,比较结果见表1。

从表1中可知,由本文公式计算得到的理论值与试验值吻合良好,验证了公式的合理性。当长细比λ一定时,钢管混凝土轴压构件极限承载力随初应力度β的增大而降低;当初应力度β一定时,其极限承载力随长细比λ的增大而降低。这表明,虽然初应力的存在可以延缓构件的破坏[6,10],但这种延缓作用并不能阻止构件的极限承载力随构件长细比λ的增大而降低的趋势,因为当长细比λ较大,构件破坏形态为稳定破坏,而非强度破坏,长细比λ的影响大于初应力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占主导地位。

图2给出了文献[20]试件的试验值和采用本文公式计算所得的理论值在有无初应力状态下,随加权系数b和长细比λ的变化趋势。

由图2可以看出,当考虑钢管初应力的影响时,钢管混凝土柱的轴压极限承载力Nu有所降低,并且,由本文公式计算所得的理论值与试验值相比偏于安全。另外,由图2还可看出,当初应力度β一定时,Nu随加权系数b的增大而增大,随长细比λ的增大而减小。这一结论与试验结果一致。

4初应力影响系数及参数分析

4.1初应力影响系数

设初应力影响系数为φβ,则

式中:N0u、N0u'分别为考虑初应力影响和不考虑初应力影响的钢管混凝土轴压短柱极限承载力。

由上述分析可知,初应力影响系数φβ是根据统一强度破坏准则建立的,与以往拟合试验曲线或数值模拟曲线的方法不同。φβ较全面地体现了初应力度β、构件长细比λ(空钢管稳定系数φ)、截面含钢率η、套箍系数ξ、钢材屈服强度fs、混凝土强度fc和材料影响系数k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4.2可行性比较

图3给出了本文推导出的初应力影响系数φβ与文献[6]、[9]和[10]中的初应力影响系数kp的比较,计算条件为D=108 mm,e/r=0,0≤β≤0.6,η=0.16,ξ=14.55,Q345钢材,C50混凝土,k分别取4,5,6,7。b是选用不同强度准则的参数,当b=0时,为Mohr-Coulomb强度准则;当b=1时,为双剪强度理论;当α=1,b=0,0.5和1时,则分别为Tresca屈服准则、Mises屈服准则的线性逼近及双剪屈服准则。此处取b=1,即取双剪屈服准则下的初应力影响系数φβ与相关文献中的初应力影响系数进行比较。

由图3可见,本文推导出的初应力影响系数与文献资料中的初应力影响系数相比,偏于安全,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同时,图3还表明,k取值越大,本文推导出的初应力影响系数与文献资料中的初应力影响系数吻合越好,并且,λ越大,吻合越好。这是由于本文偏安全地考虑了初应力对钢管混凝土柱轴压极限承载力的影响。

4.3参数分析

根据式(22)对影响初应力系数φβ的各参数进行分析。计算条件为D=108 mm,ξ=14.55,e/r=0,0≤β≤0.6,b=1,对于k,参考文献[19],取k=3.6。

1)初应力度β和长细比λ

当η=0.16,Q345钢材,C50混凝土时,在不同长细比λ影响下,初应力影响系数φβ随初应力度β的变化规律如图4所示。

图4表明,当构件长细比λ等其他因素一定时,φβ随初应力度β的增大而减小。这是因为,钢管初应力的存在占有了钢管承载力的一部分,将影响钢管和核心混凝同承受的极限荷载,且初应力越大,这种影响越显著。另外,图4还表明,当初应力

小)而增大,这是因为,当构件长细比λ较大时,钢管混凝土构件跨中截面受拉区域较大,钢管初压应力的存在延缓了截面受拉区域的发展,从而延缓了构件的破坏;当初应力系数β较大时,φβ随构件长细比λ的增大(即φ的减小)而减小,这是因为,长柱较短柱对初应力更为敏感,随初应力度β的增大下降速度更快。

2)初应力度β和钢材屈服强度fs

当η=0.16,λ=72,C50混凝土时,在不同钢材屈服强度fs影响下,初应力影响系数φβ随初应力度β的变化规律如图5所示。

图5表明,φβ随钢材屈服强度fs的增大而减小。这是因为,钢材屈服强度fs越高,钢管承载力占钢管混凝土构件承载力的比重越大,钢管初应力的影响越显著,同文献[6]结论一致。

3)初应力度β和混凝土强度fc

当η=0.16,λ=72,Q345钢材时,在不同混凝土强度fc影响下,初应力影响系数φβ随初应力度β的变化规律如图6所示。

图6表明,φβ随混凝土强度fc的增大而增大。这是因为,混凝土强度fc越高,核心混凝土承载力占钢管混凝土构件承载力的比重越大,钢管承载力比重越小,钢管初应力的影响越不显著,同文献[6]结论一致。图6还表明,混凝土强度fc对初应力影响系数φβ的影响不大,研究表明[6],在工程常用参数范围内,混凝土强度对初应力影响系数的影响在1%左右变化。

4)含钢率η和套箍系数ξ的影响规律

含钢率η和套箍系数ξ对初应力影响系数φβ的影响规律同钢材屈服强度fs,即φβ随含钢率η和套箍系数ξ增大而减小。这是因为,含钢率η和套箍系数ξ越大,钢管承载力占钢管混凝土构件承载力的比重越大,钢管初应力的影响越显著。

图7为当λ=72,Q345钢材,C50混凝土时,在不同含钢率η影响下,初应力影响系数φβ随初应力度β的变化规律。

5结论

1)采用双剪统一强度理论,考虑中间主应力和材料拉压比的影响,建立了考虑初应力影响的钢管混凝土柱轴压极限承载力的统一解,计算值与试验值吻合良好,验证了公式的合理性,也说明了统一强度理论对有初应力的钢管混凝土轴压构件具有良好的适用性。

2)研究表明,考虑初应力的钢管混凝土柱的轴压极限承载力,当长细比和和加权系数一定时,随初应力度的增大而减小;当初应力度和长细比一定时,随加权系数的增大而增大;当初应力度和加权系数一定时,随长细比的增大而减小。

3)推导出一个新的基于统一强度破坏准则的初应力影响系数,该系数较全面合理地考虑了长细比、初应力度、套箍作用、含钢率和材料影响系数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且偏于安全。

4)对于轴压长柱,在轴压短柱的基础上,引入考虑长细比影响的折减系数,研究表明,该方法简洁合理,便于工程实用。

参考文献:

[1]蔡绍怀. 现代钢管混凝土结构[M].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2]Chen B C,Paulo B L. An overview of concrete and CSFT arch bridges in China [C]//Proceedings of the Fif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ch Bridge. Madeira,Portugal,2007.

[3]Sakino K,Nakahara H,Morino S,et al. Behavior of centrally loaded concrete-filled still-tube short columns [J]. 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2004,130(2):180-188.

[4]Nassif A Y. Finite element thermal analysis of concrete filled hollow steel sections during fires [J]. Emirates Journal for Engineering Research,2004,9(2):111-115. [5]Mander J B,Priestley M J N,Park R. Theoretical stress-strain model for confined concrete [J]. 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1988,144(8):1804-1826.

[6]韩林海,尧国皇. 钢管初应力对钢管混凝土压弯构件承载力的影响研究[J]. 土木工程学报,2003,36(4):9-18. Han L H,Yao G H. Effect of initial stress on bearing capacity of concrete-filled steel tubular beam-columns [J]. China Civil Engineering Journal,2003,36(4):9-18.

[7]ASCCS. Concrete filled steel tubes-a comparison of international codes and practices [R]. ASCCS Seminar Report, Innsbruck, September, 1997.

[8]Johansson M,Gylltoft K. Mechanical behavior of circular steel-concrete composite stub columns [J]. Journal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2002,128(8):1073-1081.

[9]陈宝春,黄福云. 有初应力的钢管混凝土偏压构件极限承载力计算[J]. 长沙交通学院学报,2008,24(2):1-8. Chen B C,Huang F Y. Calculation of ultimate load-carrying capacity of eccentrically loaded concrete filled steel tubular(CFST)columns with initial stresses [J]. Journal of Changsha Communications University,2008,24(2):1-8.

[10]黄福云,陈宝春,林友勤,等. 初应力对钢管混凝土轴压柱套箍作用影响研究[J]. 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9(4):575-588. Huang F Y,Chen B C,Lin Y Q,et al. Research on hooping effect of concrete filled steel tube stubs with initial stress under axial compression [J]. Journal of Fuzhou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11,39(4):575-588.

[11]Xiong D X,Zha X X. A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n the behavior of concrete-filled steel tubular columns under initial stress [J]. Journal of Construction Steel Research,2007,63(5):599-611. [12]Xiong D X,Zha X X. Non-linear analysis of the initial stress effect on the behavior of concrete-filled square steel tubular members [C]//Proceedings of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s in Steel Structures. Shanghai:Elsevier Science Ltd,2005,599-611.

[13]周水兴,刘琪,陈湛荣. 钢管初应力对哑铃型钢管砼拱桥承载力影响分析[J]. 工程力学,2008,25(7):159-178. Zhou S X,Liu Q,Chen Z R. Effect of initial stress on bearing capacity of dumbbell concrete-filled steel tube arch bridge [J]. Engineering Mechanics,2008,25(7):159-178.

[14]韦建刚,黄福云,陈宝春. 初应力对钢管混凝土单圆管拱极限承载力影响的研究[J]. 工程力学,2010,27(7):103-112. Wei J G,Huang F Y,Chen B C.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 initial stress to ultimate load carrying capacity of concrete filled steel tubular(single tube)arches [J]. Engineering Mechanics,2010,27(7):103-112.

[15]周水兴,张敏,王小松. 钢管初应力对钢管砼拱桥承载力影响非线性分析[J]. 计算力学学报,2010,27(2):291-302.

Zhou S X,Zhang M,Wang X S. Nonlinear analysis of steel tube initial stress effect in stell tube on bearing capacity for CFST arch bridges [J]. Chinese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Mechanics,2010,27(2):291-302. [16]Wei J G,Chen B C,Wu Q X,et al. Equivalent beam-column method to estimate in-plane circle loads of parabolic fixed steel arches [J]. Bridge Engineering,ASCE,2009,14(5):346-354.

[17]Yu M H. Unified strength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s [M]. Berlin:Springer,2004.

[18]赵均海. 强度理论及工程应用[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初一下数学论文例8

1.引言

小组合作学习,是现阶段新课程改革以来,初中数学教学领域公认的有效教学策略之一。实践证明,科学应用小组合作的课堂教学方式,可以显著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探究、自主、合作是初中数学小组合作教学的三大原则,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只有充分遵循这三点原则开展小组合作教学,才能真正提高初中数学小组合作的有效性,达到最佳小组合作教学效果。在实践教学中,一些教师未能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小组合作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就是因为忽略了小组合作教学的这三点原则。基于这三点原则,本文对初中数学小组合作教学中的相关问题展开分析。

2.初中数学中小组合作教学的必要性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教学具有显著的必要性,是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现将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小组合作的必要性总结如下。

2.1提高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

在初中数学学习中,数学探究能力非常重要,具备了数学探究能力的学生,往往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举一反三,学习效果事半功倍,而未掌握数学探究能力的学生,往往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效率低下,事倍功半。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小组合作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大有裨益,在小组合作中,小组成员相互之间的讨论和分析,有助于帮助探究能力差的学生提升其数学探究能力[1]。

2.2提高学生的自主分析能力

在初中数学课堂小组合作过程中,各个小组成员之间的分析探讨都是建立在每个成员自主分析的基础上的,只有自己对所讨论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产生观点的基础上,才能加入小组分析合作中。因此,小组合作式的教学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的自主分析能力进行刺激,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为了得到观点,为了说服其他成员认可自己的观点,会积极地对所讨论的数学问题进行自主分析,并一次次用语言论证自己的观点。在这样的过程中,小组成员的自主分析能力可以得到良好锻炼,并逐渐形成自主分析问题并得到结论的良好习惯,这对于学生其他科目的学习及今后的知识扩展都非常有利。

2.3提高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全面发展,这其中也包括学生小组合作能力的发展。在当今世界,没有一项大工程不是通过多个成员的通力合作完成的,因此培养初中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可谓非常重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就是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能力的一个效果良好的方式。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学生和学生之间可以充分交换意见,每个学生都在思考、反思、讨论、分析,由此验证自己观点和别人的观点,通过分析、辩论,最终得到对于一个问题的统一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可以得到充分锻炼,包括学生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辩论能力、总结能力及归纳能力等[2]。

3.初中数学中小组合作教学的开展策略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教学必须遵循科学的原则,采用合理的策略,如此方可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与锻炼效果。在对多个教学案例进行归纳分析的基础上,现将可行的、科学的初中数学小组合作教学开展策略总结如下。

3.1小组合作时机的合理选择

小组合作固然可以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但在实际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对于小组合作的应用也不可过频、过滥,必须选择合适的时机。因为过频、过滥地应用小组合作,会造成学生的反感,导致教学效果弱化,并且,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适合应用小组合作,教师在这方面必须科学决策。一般来说,对于较简单且固定的教学内容,不适于应用小组合作,教师直接进行讲解结合学生自己的思考就可以完成教学。

3.2小组成员的科学搭配

在进行小组合作之间,数学教师应当根据对学生学习情况及学习能力的了解,结合学生的座位情况对各个小组的成员进行合理搭配,具体来说,每个小组中成员搭配应当做到:第一,保证每个小组中都有善于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在分析讨论中由这样的学生对其他学习成绩较差或者分析能力较差的学生起到一定的带动作用,同时可以使每个小组都通过讨论得到正确的结论;第二,各个小组的人数应当合理,一般来说,在小组合作中每个小组的成员以3到5名为宜,过少不能形成良好的讨论气氛,过多则不利于每个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第三,在某个小组经常出现小组合作效果差的情况时,应当及时分析原因并调换小组成员,使各个小组的小组合作都可以顺利开展并取得良好的合作效果。

3.3所讨论的问题的科学设计

在初中数学小组合作教学中,教师必须首先设计一个具有讨论价值的、能够强化学生学习效果和分析能力的问题,对于这样的问题的讨论才是有意义的、有必要的。具体来说,在设计所讨论的问题时应当做到:第一,所讨论的问题或者内容要和当堂课的数学教学内容联系紧密,最好是教学内容中容易产生分歧的或者容易出现理解偏差的问题,对于这样的问题的讨论可以使学生所学知识更扎实且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第二,所讨论的问题必须具有讨论价值、分析价值,最好选择学生对其具有多种不同见解的问题,对于这样的问题的讨论才是有意义的、有讨论必要的,否则如果学生对于一个问题的见解都相同,那么在讨论过程中必然会出现无对象可辩论的情况,不利于小组合作效果的强化。

4.结语

作为新课程改革中一种获得高度认可的教学方式,小组合作的合理应用确实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小组合作式的教学方式理应得到初中一线数学教师的认可、倡导,并被科学应用。当然,初中数学教师在应用小组合作时,为了切实提高小组合作的有效性,必须充分遵循小组合作的三点原则,即探究、自主、合作,如此方可使小组合作的效果达到最佳。

初一下数学论文例9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16-3851-03

Abstract: Aiming at students' learning linear algebra difficult reason analysis, the introduction of Matlab in linear algebra, the necessity of teaching reform and innovation.Through Matlab in the teaching of the elementary matrix and practice demonstration, visual image to enabl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and grasp knowledge of linear algebra, linear algebra for subsequent study to lay a solid foundation.

Key words: Linear algebra.Matrix;Elementary matrix;Matlab;teaching

随着现代数学的不断发展,线性代数的理论和方法已经渗透到数学的许多分支。线性代数作为讨论矩阵理论、与矩阵结合的有限维向量空间及其线性变换理论的一门学科,被广泛应用于物理、力学、信号与信号处理、系统控制、电子通信、航空等学科领域,因而成为现代各高等院校工、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成为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强有力的工具。

1 学生学习线性代数的现状

线性代数在其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几何观念与代数方法之间的联系,运用第二代数学模型的公理化表述方式的知识体系,使得当我们开始学习线性代数时,不知不觉就进入了“第二代数学模型”的范畴当中,这意味着数学的表述方式和抽象性有了一次全面的进化,这给教学带来了困难。线性代数知识体系所表现出的较强的理论性和抽象性,使初学线性代数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困难,同时在课程中又涉及到一些较为繁杂的计算或证明,这些课程特点让许多学生很不适应,久而久之将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如何让学生克服畏难心理,尽快适应运用第二代数学模型的公理化表述方式的线性代数课程,有必要对传统的线性代数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创新。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入Matlab软件,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运用Matlab进行实例演示,同时让学生通过Matlab进行练习,通过这样的教学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能够直观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识点。下面以初等矩阵的学习介绍Matlab在线性代数教学中的应用。

2 矩阵中的初等矩阵

矩阵的初等变换是矩阵的一种十分重要的运算,它在解线性方程组、求逆矩阵及矩阵理论的探讨中都可起到重要作用[1]。在矩阵理论中有一个最基本的性质,即以下定理:

设[A]与[B]为[m×n]矩阵,那么:

1)[A][~r][B]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存在[m]阶可逆矩阵[P];使[PA=B];

2)[A][~c][B]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存在[n]阶可逆矩阵[Q];使[AQ=B];

3)[A]~[B]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存在[m]阶可逆矩阵[P]及[n]阶可逆矩阵[Q];使[PAQ=B];

为证明此定理,则引入了初等矩阵的概念,即由单位阵[E]经过一次初等变换得到的矩阵称为初等矩阵[2]。三种初等变换对应有三种初等矩阵,这里把它叫做初等矩阵E1,初等矩阵E2和初等矩阵E3。这部分内容是矩阵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为让学生能直观地理解和掌握,引入Matlab进行教学。

2.1初等矩阵E1

把单位阵E中第i,j两行对调,得初等矩阵E(i,j),即E1=E(i,j)。用E1左乘矩阵A相当于对矩阵A施行一次初等行变换;用E1右乘矩阵A相当于对矩阵A施行一次初等列变换。

启动Matlab程序,在命令窗口中输入以下命令(这里运算结果略)。

按照以上方法直至将矩阵A化为行阶梯形矩阵。由此可知矩阵A经过一此初等矩阵的相乘可化为行阶梯开矩阵,进一步运用这样的方法可将矩阵A化为单位矩阵。因此,通过教学演示和练习可让学生直观地充分理解三类初等矩阵的作用,理解和掌握矩阵理论的基本性质,为学习求逆矩阵的初等变换方法及后续知识打下较好基础。

4 结束语

在线性代数中引入Matlab软件进行教学,通过教学过程中的演示和练习,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提高学生学习线性代数的兴趣,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线性代数的知识点,进一步提高线性代数的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同济大学数学系.工程数学・线性代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57.

初一下数学论文例10

纵观新课标人教版初中数学统计与概率章节,笔者始终感觉用键盘问题做数学模拟实验的教学载体,学生探究热情低调,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农村学生数学生活化的体验。通过几年尝试教学与改进,我们发现初中数学模拟实验求概率的设计与应用可从以下角度思考和探索。

一、初中数学模拟实验设计原则。

1、生活性。试验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学生经验思考与探索,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生活化、情景化与知识化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化和多样化,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1]

2、广泛性。避免以点代面,全盘考虑初中数学论文初中数学论文,分点试验。让抽样结果尽可能反映是按研究对象的共性特征。

3、随意性。每次实验方案的实施不提前预设,围绕方案任意活动,并直接获得需要的数据。

4、活动性。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通过活动“致力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才能还学习真正动机――因活动而快乐,因快乐而学习.[2]

二、初中数学模拟实验的适用条件。

由于随机事件的结果具有不可预测性,往往解决相关实际问题难以从根本上把握。分清初中数学模拟实验的适用条件,是进行有效设计和准确应用的关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期刊网。

通过对模拟实验相关事件的综合分析,以及与列举法求概率相关事件的对比,我们不难发现模拟实验求事件的概率适用条件包括每次实验的所有可能结果不是有限个或每次实验的各种结果发生的可能性不相等。[3]

三、初中数学模拟实验的设计程序[4]与过程

1、确定设计方案(如投飞镖、做记号、数数量、抛硬币、掷骰子、转转盘、等)。

2、拟定统计栏目(总数、频数、频率)。

3、统计相关数据, 计算频率与数据规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