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外语专业实习个人总结模板(10篇)

时间:2022-11-18 14:51:09

外语专业实习个人总结

外语专业实习个人总结例1

Abstract: Business English is an outcome of mutual infiltration and merger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nglish. This paper focuses in curriculum settings for business English major merging multidisciplinary content such as commerce and trade and English into an integral whole, it presents current situation of curriculum settings for business English major, then sets forth some sensible suggestions to business English major’s curriculum settings by adjusting the proportion between English and business courses, constructing the course module of business English major, arranging scientifically class hour of curriculum every term and its establishing order etc based on practice and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Key words: Business English curriculum settings compound talents

一、商务英语专业的内涵及其培养目标

商务英语是从事或将要从事商务行业的人在商务环境中应用的英语,它是国际商务与英语语言两门学科相互渗透和融合的产物,隶属于专门用途英语。商务英语曾几易其名(外贸英语、商贸英语、经贸英语、财经英语、国际商务英语等),其专业亦经历了从“外贸英语函电”一门课到涉及国际商务各个领域,包括语言学、贸易经济学等一系列课程组成的一个专业学科的发展过程。它不是纯英语专业,不是纯商务专业,也不是商务和英语的简单相加,而是它们的有机结合。

对于高校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教育部2000年出台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已给出了明确的定位,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英语语言基础扎实,具有较强的英语交际能力,具备基本的商务与文秘知识和业务能力,知识面宽,具有创新精神,知识、能力、素质协调统一,面向经贸、外事、涉外企业、跨国公司、教育等行业,能从事国际商务策划、国际商务谈判、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市场营销、高级商务翻译、教学、科研及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

培养目标是通过具体的课程设置来体现的。现行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模式主要有四种:

1.有商务特色的英语专业模式,即:在传统英语课程里附加少量的商务知识课程。多数办学单位属于这种模式。

2.英语语言与商务英语并重模式,即:在英语专业的语言应用课程和文化课程之外设置一系列商务英语课程。

3.英语语言与商务知识并行模式,即:在英语专业课程之外单设汉语商科课程。

4.全英双专业模式。这种模式符合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但对学生要求高, 学生负担重。

这四种模式各有利弊,高校应根据学生的层次和师资水平,结合区域人才需求特点和用人单位的要求,优化课程设置,因校制宜,兼收并蓄。

三、建立科学的商务英语课程设置体系

实现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就需要有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课程设置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成败。本人在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从以下几方面提出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的建议:

1.调整英语和商务课程比例,促进英语和商务的有机融合。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既要学习外语,又要学习商务专业知识,两者不可或缺。外语技能课与专业知识课之间的比例应该怎样调配才算合理?根据统计,英国各高校外语专业知识课程与语言技能课程的最低比例为5:4 ,反观我国高校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语言技能课程占绝大部分,《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规定语言技能课要占总学时比例的67% ,专业知识课程仅占15% ,相比之下,我们的专业知识课程明显不足,这样必然导致学生专业特色不明显, 就业定位尴尬等各种问题。笔者认为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在掌握基本外语技能的基础上,要更加注重商务专业知识的学习,培养专业思维和应用的能力,将语言技能课与专业知识课的比例提高到5:3,条件允许的外语外贸大学可以提高到5:4,从而达到与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

2.构建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模块,确定各模块主打核心课程。通过调查江西省四所高校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发现其课程设置虽各有所差别,但总体设置的模块具有相似性。在此基础上,笔者进行归纳后将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划分为六大模块:公共必修课、基础英语必修课、商务英语必修课、商务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实践性课程等。

⑴公共必修课。主要包括全校性开设的课程,如:思品、世界历史、现代汉语、体育、计算机等,公共课看似与专业无必然联系, 但他们的开设却保证了我们所培养的人才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这类课程2/3在大一开设、1/3在大二开设,占总学时比例约16%,占总学分比例约15%。

⑵基础英语必修课。这类课程主要包括传统英语专业的英语语言课程,核心课程有:综合英语、英语泛读、口语、听力、语法、翻译等。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听、说、读、写、译五大基本技能和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商务英语打好扎实的基础。这类课程主要在大一、大二开设,但口语课最好能贯穿于整个本专科教育阶段,此类课程占总学时比例约16%,占总学分比例约16%。

⑶商务英语必修课。这类课程属于应用语言学范畴,其实质是根据国际贸易的需要把通用英语进行选择与深化,目的是教授与商务有关的英语语言表达,旨在发展学生的商务英语运用能力。核心课程有:商务英语、外贸函电、商务英语会话、商务英语写作与翻译等,要求全英文授课,这类课程3/4在大二、大三开设,1/4在大四上学期开设,占总学时比例约18%,占总学分比例约20%。

⑷商务专业必修课。这类课程涉及国际商务的各个具体领域,具有明显的专业特征,注重商务沟通能力与商务运作能力的培养。核心课程有: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单证制作、国际商法、国际金融、报关实务、国际营销学、商务谈判等。这类课程有一半为短线课程,一半为中线课程,开设周期为一至两个学期,每周2~4 学时。这类课程2/3基本在大二、大三开设,占总学时比例约28%,占总学分比例约27%。有条件的院校可实行双语授课。

⑸选修课。包括公共和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推荐学生选修高等数学,因高年级的商务专业课对数学基础要求较高;专业选修课推荐学生选修英美概况、英美文化导读、商务礼仪、财务管理、公共关系等文化背景知识课程。每个学期任选1-2门,学生至少要选7门,占总学时比例约12%,占总学分比例约10%。

⑹实践性课程。这类课程是针对语言基础和专业知识的应用和实践需求所开设的,包括课内外实训和校内外实践。可采取完全开放式教学,课堂上练习各种情景模拟,单证制作,课外顶岗实习及毕业设计(论文)、毕业实习等实践活动。笔者建议将一系列英语语言和商务专业方面的资格证书考试纳入其中。比如:鼓励学生在大二参加剑桥商务英语证书考试(BEC),在大三参加单证员和外销员资格证书考试,在大四参加报关员考试等,学校也应相应配合学生的考试而开设一系列此类课程。实践性课程占总学时比例约10%,占总学分比例约12%。

3.合理制定各学期课程学时,科学安排专业课程开设顺序。目前,从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学时安排来看,大一期间学时偏少,固然有利于新生适应大学生活,但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学生放松学习,不利于自主学习意识和良好学风的培养。同时,大一进入大二时学时增幅过大,增大了学生适应专业课程的难度,影响专业知识的学习效果。针对学期之间学时安排不合理问题,应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科学地分配学时学分,专业课程开设既不能过早也不能过迟并避免密集开设,《国际贸易》等简单理论课可在大一下学期开设,每周2节课,2个学分;《国际贸易实务》等重要实践课可从大二开始,开设两个学期,每周3节课,4个学分;《国际金融》等较复杂理论课可在大三开设,每周3节课,2个学分;商务英语类课程应从大二开始开设,《外贸英语函电》等重要的核心课应开设两个学期,每周3节,4个学分。总的原则就是:大一、大二主修英语语言类课程,大三、大四重点修学商务类课程,尤其要注意的是,专业课程开设顺序一定要符合专业知识学习的规律和专业知识体系构建的需要,这也是专业课程设置的重要内容之一,比如《国际贸易实务》课就必须开设在《外贸英语函电》课之前,学生只有先学完具体的国际贸易流程知识后,才能学习外贸英语函电知识,然后,再学习《商务英语会话》、《单证制作》等相关课程,否则就会本末倒置,严重影响学习效果。

4.改革商务英语课程内容,注重融合与渗透。我国诸多高校商务英语专业的必修课程中,除了英语语言技能课占相当大比重外还有许多人文学科的内容, 而商务专业课比例偏低。笔者建议商务英语专业应从偏重语言学习转向专注于商务专业学习,增加更多更新的专业课程。要精选专业课程内容,在课程设置上要充分考虑课程之间的融合和学科之间的渗透,解决专业设置与教学效果不对称的问题,以商务英语教程替代传统的综合英语;以商务英语泛读替代英语泛读;以模拟商务流程各个环节的商务会话课替代普通的英语口语课;以商务英语写作代替英语写作等等,这样既可以不削弱英语语言的学习,又可以尽可能多地接触商务知识, 增加商务英语的训练时间,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商务英语运用能力。

5.宏观与微观并举,理论与实践并重。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很容易出现偏差,从研究方向看,重外贸轻外语或重外语轻外贸,关注平衡的少,这就导致很多学校为了迎合招生而仓促设置新专业,忽略了课程的科学设置和教师力量的配比,实效与预期形成巨大反差;从研究内容看,重教学方法轻课程设置,关注微观的多,忽略了宏观,重视了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忽视了对教学管理体系的探索;从研究结构看,一些职业院校重实践操作轻理论积淀,实用性占主导地位,影响了教学的整体水平和学生知识面的全面发展,从表面上看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而深层次的后劲不足问题必定会显现出来。而一些综合性院校重理论积淀而轻实践操作,造成教学与就业脱节;从研究主体看,职业院校的多,综合院校的少;另外,商务英语专业的外语课程大多只涉及英语一种,外语种类单一,该专业的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可能运用到更多的语种,同时,我们的调查也反映,多数同学希望学习到俄、德、法、日等多种外语知识。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一定要遵循宏观与微观并举,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科学设置理论课程的同时,适当增加实践课的场所及课时,真正做到课内学习和课外应用相结合,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践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以及高校的招生效率,解决教学与就业脱节的问题。通过对课程的科学设置,使学生既具有较好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又具备较强的国际商务运作能力,从而实现复合型英语人才的培养目标。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研究省级立项课题“外贸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与学科渗透”( JXJG-O7-17-21)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1]赵应吉:《应用型本科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商场现代化》,2007.3。

外语专业实习个人总结例2

经济全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现实要求高校要培养大量既具有扎实全面的专业知识又具备熟练的专业外语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的国际专业人才。在信息技术类专业课程中实行双语教学,能够使学生掌握大量专业外语词汇,提高运用英语进行专业技术交流的能力。因此,在当前新兴的软件服务外包教学中,创新的专业技能教育联合双语教学,可以提升软件外包人才培养质量。

1实施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近年来,软件产业已经发展成为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目前,印度是国际软件服务外包市场中最大的软件外包承接国,占全球市场总额的65%,因为其有人力资源优势。而我国的软件服务外包产业虽然处于高速增长期,但每年至少存在20万的人才缺口,人才瓶颈已成为我国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

作为山东省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的地方高校,我校积极响应教育部、商务部关于加强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指示,建立了山东省首个“软件服务外包”专业。软件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需要根据市场需求灵活制定培养计划,其中一项重要原则就是提高双语课比例,培养既精通专业,又具有与世界交流能力的国际软件外包人才。

2高校双语教学模式的探讨

我国双语教学的起步较晚,应该借鉴国外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在美国和欧洲,基于内容教学理念的各种教学方法都以学科知识为背景,注重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注重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实现学科知识和语言能力的共同提高[1]。其次,我国包括英语在内的其他语言教学通常情况下只能称为TEFL(Teaching English as Foreign Language),而只有当目的外语逐渐成为日常交流用的语言之一,双语教学才能称为ESL(Teaching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2]。

就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来说,高校和各种培训机构中出现了三种双语教学模式:① MIC全浸入模式;② 双语混合模式;③ 汉语为主模式。

2.1全浸入模式

全浸入模式是我国双语教学的最高层次。教师采用全英语或接近全英语的形式授课,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非常高。笔者的观点是,全浸入式双语课应该尽量安排在大三之后,大三之前给学生进行一定的双语训练,并将本专业的专业英语课程作为前置课。

2.2双语混合模式

双语混合模式是当前高校采用最广泛的一种模式。教师采用英汉结合方式,先用英语讲解重点和难点,再用汉语解释。这种模式在一定的课时内用两种语言重复同一知识点,必然会影响正常进度。笔者的观点是,为保证教学内容,应该适当增加双语课的课时。其次,老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再决定是否用汉语解释。

2.3汉语为主模式

以汉语为主教学是一种最初级的双语教学模式。教师主要使用汉语讲授内容,重点是介绍专业英语词汇。这种模式主要应用在没有专业英语基础的低年级课程中,比如我校在大一开设计算机文化基础,增加学生的专业词汇,为全浸入式双语课作准备。

3软件工程双语教学的实践

2007年,笔者担负的软件工程双语课经过层层筛选获得了校级双语课立项,每年在大三的四个专业班级中选出一个作为该课的双语班。在几轮课程的尝试过程中,笔者大胆借鉴了国外大学的“双向交流型”课堂模式和培训机构的项目实战作业方法,在下列几个方面摸索得到了一些适合软件工程特点的双语教学经验,特别针对新的软件服务外包专业改革了实验环节的双语教学,获得了学校和学生的肯定。

3.1教材和参考书的选择

高水平教材是一门课程成功的基础。相比普通课程,双语教学中学生更加依赖教材。为了保证学生在获得前沿专业知识时又能掌握最标准的专业英语,我们坚持选择英文原版教材,在课堂中引入原汁原味的英语表达方式和学科知识。同时,为了协助学生理解英文教材,我们给学生指定了涉及该领域的多本中英文权威书籍,激励学生多读参考书。

3.2双语授课方式的探索

在选择双语授课方式时,我们考虑在提高课堂英语讲授比例的同时更加重视使学生听懂,能消化吸收。因此,我们采用“渐进式”双语穿插模式授课,要求学生会用汉语解释关键内容,课程后半段基本用全英文授课,并通过提问来确定学生接受情况,随时灵活调整。例如:在讲白盒测试时,对最简单的覆盖方法“Statement Coverage”,会完全使用英语讲解,并让学生分析该方法的缺陷,而对比较复杂的“Multiple Condition Coverage”,则用部分汉语辅助讲解,以保证学生对难点的正确理解。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还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避免“Yes or No Questions”式的问题,因为这样的问题,学生即使不明白,也会大声说“Yes”,也没有得到任何锻炼口语的机会。笔者增加了因果式和假设式提问,引导学生积极用英语思维,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在课堂提问中真正学到知识,并能运用于实际,获得成就感。

此外,根据软件工程服务外包的教学要求和课程特点,我们在通用的双语教学基础上进行改进,增加了下面的双语互动环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锻炼了学生的专业英语表达能力,达到了非常好的双语互动教学效果。

1) 内容回顾 (Recapitulation)。

作为一项作业,笔者要求学生坚持用英语写“课程日记”(Course Diary),即课后用英语对每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每节课开始时,我们会开展一个“Recap”(内容回顾)环节,由学生用英语对课程内容进行总结。这项作业首先使学生将听到的内容进行梳理,并总结为自己的知识体系,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其次养成了其主动应用专业英语写作的习惯;最后锻炼了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2) 自主阅读检查(Self-reading Review)。

通过“Self-reading Review”(自主阅读检查)环节,教师检查学生的课前预习效果。每次课后作业,教师会给学生指定独立阅读内容,让学生总结预习过程中碰到的专业英语词汇,针对学生总结的内容,教师再进行补充和针对性的讲解。这项内容虽然会占用课堂时间,却为后面的英语讲课扫清了障碍,突出了重点,大大提高了讲课效率和学生水平。

3) 双向互动(Two-way Interaction)。

中国的大学课堂一般为气氛严谨的“单向传授型”模式,教师处于传授知识的主动地位,而学生成为接收知识的被动者,课堂很少有交流,即使有也是学生被动接受老师提问。在笔者的课堂中,任何时候有问题,学生可以举手直接发问,教师得到及时反馈,学生及时弄懂问题,更好地理解后续内容。

4) 小组陈述(Group Presentation)。

软件工程包含了很多理论,如果使用“填鸭式”方法,学生根本无法消化吸收。因此,笔者对一些重点理论加入了案例讨论内容,这些讨论有时在课程开始,从而引出核心理论,也可能在课堂结束,通过案例让学生体会所学理论的实际应用,并引出对本次课程的总结。例如:在讲授“软件过程模型”时,通过一个实际失败项目,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项目失败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每个小组使用提前准备的幻灯片用英语陈述,其他小组对其解决方案进行质问。最终,大家讨论得到项目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过程”出了问题,从而引出课程的核心内容“软件过程模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从实际问题中体会到理论的重要性,并学会了用英语来分析、思考、阐述、讨论和总结问题,提高了学习热情,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3.3双语多媒体幻灯片的设计

多媒体幻灯片主要依据授课计划和原版教材设计,并针对双语教学和课程特色进行了改进。首先,以中英文结合的方式设计幻灯片,对于复杂和核心的内容辅以中文解释。其次,配合双语授课模式,每节课开始的幻灯片都归纳本次课涉及的专业英语词汇,利于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最后,幻灯片中尽量多采用各种图表结果和设计图,利用多媒体直观形象的特点增强教学效果。

3.4综合性实验项目的设计

对比程序设计课程,软件工程中增加了很多理论性内容,学生只能先获得一个感性认识,而后通过实践才能深入体会。因此,在实验课中,我们参考了一些IT外包项目和培训机构的案例,精心设计了两个实战项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成开发团队,在两个实战项目中分别选择担任不同角色,根据项目特点选择不同的开发过程,最终提交各阶段英文设计文档。在每个阶段,每个团队都要制作英文幻灯片并派出代表陈述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获得了很多课堂无法涉及的开发细节经验,熟悉了开发过程和角色责任,锻炼了撰写英文文档和英文口头表述能力,对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起到了巨大作用。

3.5课后作业和考核方式的改革

课后作业是巩固课堂教学效果的另一个重要手段。对于软件服务外包的软工双语课,我们注重的不是作业的数量,而是作业体现的教学效果。作业主要有“主动作业”和“被动作业”两部分。“主动作业”是和课堂教学环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是“复习”,二是“预习”。“被动作业”包含两部分,一是根据需要布置的笔答题,二是实战项目需要提交的英文报告。经过几届学生的实践,笔者发现,“主动作业”在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提高外语技能上的效果出人意料地好,许多学生不再害怕查阅英文资料和撰写英文报告,对今后的深造或工作都有很大信心。

在考核中,我们加大了平时学习表现和实验成绩的比例,作业占5%,课堂表现占15%;实验占20%;期末考试占60%。期末试题和答题采用英语形式考试。由于平时课堂、课下和实验都营造了良好的双语学习环境,学生能够轻松地应对最终考试。

4结语

相比普通的软件工程课程,软件服务外包方向的软件工程双语教学必须突出两个特色。第一,培养软件外包企业需要的“适用性”专业人才;第二,培养具有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的“国际化”人才。为了突出以上两个特色,我们在实践中摸索得到一些经验,在双语授课模式、实验教学、作业和考核的各个环节进行了改革,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与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感到双语教学在高校仅处于起步阶段,提高双语教学质量仍是一项长期工作。改革不能仅仅局限于高校,还应该在整个教育体系的各个阶段全面展开,使学生能尽早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无障碍地学习和思维,成为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亚能,张秀峰. CLIL学习理念对双语教学的启示[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11):161-162.

[2] 杨矫,赵炜. 在高校双语教学中探索针对学科特色的教学方法[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297-298.

[3] 盖兴之. 双语教育原理[M]. 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

Special Bilingual Teaching Model to Cultivate Software Outsourcing Talents in Universities

HAN Ting-ting

外语专业实习个人总结例3

为了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学习小语种的意向情况进行深入调查,我们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在广泛收集有关意见的基础上设计了“《利用小语种优势培养复合型对外汉语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项目调查问卷”,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对该专业10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共分发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98份,回收有效率为98%。在认真梳理、分析调研材料的基础上,作出以下调研报告。

一、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学习小语种意向基本情况

1.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学习小语种现状

据调查,对外汉语专业学生中有一部分在大一即已自觉开始进行小语种的学习,这一部分学生所占比例为18.4%,即受调查学生中共有18位分别进行了西班牙语、德语、日语、韩语、法语等小语种的学习,且有部分学生还不只参加了一种小语种的培训。对该部分学生进行进一步调查发现,有72.2%的学习小语种的学生觉得自己选择的小语种是自己最愿意学习的语种,而其中17.8%的学生则是因为学费便宜、时间冲突或者没有找到相应的培训机构等原因选择了自己并非最愿意学习的小语种进行了学习。通过这一部分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到,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已经有部分在接触小语种的学习,且大多数都是根据自己的喜好与选择愿意进行学习。

2.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对开设小语种课程的态度

数据统计显示,对外汉语专业学生普遍认为该专业学生应该掌握两门以上的外语,具体数据为:认为应该掌握两门外语的学生占53.1%,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认为应该掌握三门以上外语的占32.7%;认为应该掌握四门外语的学生占12.2%;认为只应该掌握一门外语的仅占2%。数据显示,除了对掌握两门外语的普遍认可以外,尚有42.9%的对外汉语专业学生认为应该掌握三门以上的外语。在学生对学习小语种的看法方面,有30.1%的学生认为小语种课程应当纳入必修课,且56.1%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小语种课程,同时有59.2%的学生认为小语种课程应该计有学分,仅有5%的学生认识无所谓或者不感兴趣。调查结果显示,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对于学习小语种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愿望。

3.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对小语种学习目的的认识

为了能够进一步了解对外汉语专业学生愿意进行小语种课程学习的原因,我们对学生学习小语种的动机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60.2%的学生以“拓宽就业渠道”为学习目的;有21.4%的学生是因为“对该门语言感兴趣”而愿意学习小语种;有12.2%的学生为了“增长知识”而学习小语种;有6.1%的学生学习小语种是为出国而准备;“便于考研时转专业”项没有学生选择。统计的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视就业为学习小语种的首要目的,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对外汉语专业学生普遍非常关心自己的就业,且认为小语种课程的学习有利于就业,同时也不排除仍有一部分学生是为了兴趣而学习,当然,出于功利目的(就业,出国)而学习小语种的学生数量占有绝对优势。无论学生是出于功利目的还是兴趣爱好,学习目的都还是相当明确的,有着积极的态度。并且从“便于考研时转专业”没有学生选择来看,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对该专业还是充满信心的。

4.对外汉语专业学生认为学习小语种可能出现的问题

虽然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对学习小语种保有极高的热情,但是仍然提出了一些他们所担心的问题。比如说害怕没有基础,不能胜任小语种的学习;担心专业课任务过重,无法抽出时间来学好小语种;或者担心小语种教师的配备不够专业,等等,学生对这些问题的关心是普遍的。另外也有一小部分学生对在学习了小语种以后是否能够产生实用价值表示了担忧。从统计情况来看,由于在对外汉语专业中开设小语种是首试,因此学生对小语种的学习存在信心上的不足,普遍对小语种的学习存在畏难情绪。另外,学生对教师的专业水平有较高要求,希望能够配备专业的教师。至于小语种的实用价值,部分取决于小语种的教学效果,如果学生能够在小语种的听、说、写上都达到一定的水平,对实用价值的置疑可以得到部分消释。

5.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对开设小语种课程的期望

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对开设小语种课程表现出了极高的期望,首先从“希望开设的语种”选项来看,学生开出的语种共有十二种之多,包括西班牙语、德语、日语、韩语、法语、意大意语、越南语、阿拉伯语、印第安语、葡萄牙语等。其中以选择西班牙语、日语、韩语及法语的居多。调查结果显示,在对120学时、180学时、240学时、300学时、360学时这几个小语种总学时设定意向的选择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选择了“360学时”,约占受调查总人数的49%,可见,学生对多开小语种课时有强烈的期望。另有约22%的学生选择了“240学时”;约15%的学生选择了“300学时”;余下的11%与2%分别选择了“180学时”及“120学时”。从选择的结果来看,约87%的学生都希望课时能够设定在240学时以上。那么,240―360学时应当是一个大多数学生可接受的小语种开课总课时设定区间。

在对于小语种开设学期的选择上,受调查的学生中约61%希望能够在第三学期开设小语种课程;约22%的人希望是在第一学期开设;希望在第二学期及第五学期开设的学生各占受调查学生总人数的7%左右;仅有1%左右的学生选择了第六学期;第七学期及第八学期未有学生选择。统计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希望能够在第三学期开始小语种学习,可能是基于学生自身对大学有一个适应过程的考虑,一般而言,大一是大学新生对大学生活的适应阶段,学生一般希望在这个阶段结束以后,能够在专业课之外,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再言及小语种课程的学习。至于选择第一学期的22%的学生,表现出了学习小语种的迫切心情。另外选择第二、第五及第六学期的学生是少数派,可能在制定小语种学习培养方案的时候,仍要以大多数学生的期望为主要考虑。

二、对外汉语专业开设小语种课程需要考虑的问题

1.对小语种的实用性要求较高

一门语言的学习,除非是专业的研究型人才培养,否则,一般都是为了应用而教与学的,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学习小语种显然不是以培养该门语种的研究型人才为目标的。因此,该专业的学生对小语种的学习是定位于应用。且根据学生对小语种的学习目的以就业为主来看,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对小语种的实用性要求是占第一位的。因此,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的小语种课程设置的方向应该定位于实用。

2.对小语种授课教师专业水平要求较高

从学生认为学习小语种可能出现的问题调查项目中,无论是担心自己无法胜任小语种的学习,还是直接表达出对授课老师不够专业等的选择中,都可以看出小语种教师的专业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这些担心的消解与否。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对于学习小语种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同时也表达了对非外语专业开设小语种课程的种种担心,这就对小语种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3.小语种课时分配是否科学合理

以调查结果来看,在小语种的学习中,学生存在着如何分配专业课与小语种学习时间的问题,专业课是学生的本职任务,小语种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拓展。两者之间有轻重,但也不可偏废,因此,如何能够让小语种的学习在学生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锦上添花,存在一个课时分配是否科学合理的问题。对于这方面的问题,学生也表达出了自己的意愿,即对课时与开课学期的选择。因此,对小语种科学分配课时的问题上,教师亦可适当考虑学生的主观学习愿望。

4.对多种小语种学习需求的满足

现在的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大多为上世纪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期出生的孩子,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对于小语种的学习,也表现出了较强的自主性。因此,他们所选择的“希望开设的语种”多达十二种,几乎超出了一所二本外语类专业院校的小语种开课能力。学生有如此纷呈的学习愿望,是否需要尽可能地去满足,如何满足?这些都是在对外汉语专业中开设小语种课程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三、建议与对策

1.小语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考虑

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的小语种课程教学内容应与专业的小语种专业学生的教学内容有区别,前者的教学内容应以实用性考虑为主,比如说听说方面的课程量应该在有限的课时中占据相当的比例,要让学生能够切实做到学以致用,至于坚深的语法与读写方面的内容则可以适当弱化,着重口语方面的练习与培养应该是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小语种学习的一个特点。

2.小语种授课教师的选择

基于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学习小语种普遍是零基础、课时又较短且学习期望值较高等特点,对小语种授课教师的选择要考虑兼顾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应达到该语种专业授课老师水平;其次,教师应该有丰富的该语种教学经验;最后,教师应对对外汉语专业有所了解。配备了这样的老师,可以充分保障对外汉语专业小语种教学的效果。

3.小语种课时设定与其它课程课时之间的平衡

对外汉语专业学生是以二外学习的形式开设小语种的,因此如何在繁重的专业课及一外学习任务保障完成的情况下,实现小语种学习的效果,是一个小语种课时设定与其它课程课时之间的平衡保持问题。尊重大多数学生的选择,在第三学期开课,按总学时360课时开课是一个值得尝试的设定方案。

4.多语种课程的开设

一般的学校的小语种师资是有限的,但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学习小语种的语种要求往往会超越这个限度。在现有的教学资源基础上,以宁缺毋滥的态度,利用优势资源,保障教学效果,兼顾学生愿意,是小语种课程开设中语种选择应该持有的一个基本原则,如果开设语种数量盲目追多,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参考文献:

外语专业实习个人总结例4

【Abstract】Informal learning is an important way to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ers.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ers from the informal learning viewpoint, puts forward strategies to promote the informal learning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ers.

【Key words】informal learning; College English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一、相关概念界定

1.非正式学习。非正式学习是相对正规学校教育或继续教育而言,指在工作、生活、社交等非正式学习时间和地点获得新知识的学习形式,主要指做中学、玩中学、游中学,如网上、聚会、沙龙、读书等。尽管我们常常没有察觉到非正式学习,但它广泛存在于生活和工作中。

非正式学习这一概念最早由国外学者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Wenger(1990)发现,非正式学习通常与情境有密切关系。Becher(1999)以案例分析方式为教师非正式学习的重要性提供了佐证。Knight(2002)将情境性的非正式学习视为专业课持续性发展,认为非正式学习和正式学习一样,可以在不同学习背景下由不同来源的学习发展而成。Livingstone(2008)认为教师非正式学习是对正式学习的一种有益补充,有利于教师获得最前沿的知识。Alder(2000)、Grundy & Robison (2004)研究了非正式学习的范畴、目的与功能,指出教师非正式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总体砜矗国外学者对于非正式学习的定义、功能等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对于大学英语教师的非正式学习方面的研究还非常少,尤其是对非正式学习视野下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还较少。

国内对非正式学习也有了初步进展。余胜泉对非正式学习给出了自己的定义,这是国内较早的有影响力的相关文章。陈福祥(2007)从专业发展的角度研究了教师非正式学习的具体实施途径,认为应该从转变传统学习观念,创造促进非正式学习的氛围,优化非正式学习资源,改善教师学习策略等方面来实施。赵蒙成(2008)对如何区分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要素,什么样的情境特征使得学习是“非正式”的以及非正式学习的内容、方法和评价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徐刘杰和邓小霞(2014)以高校新进教师为例,研究教师在网络学习空间中的交互,指出教师整体网络密度较小,教师交互频低,交互程度欠深。此外,李宝玉(2014)、郭遂红(2014)、祁玉娟(2009)、孙德芬(2011)等还探讨了高校教师非正式学习与专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认为非正式学习在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教学能力,知识结构,教育理念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总之,国内宏观研究以及理论研究较多,实证研究较少,尤其缺乏对不同群体教师非正式学习的研究成果。

2.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指教师接受教育、不断学习的过程,是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与丰富的过程。教师要成为一个成熟的,符合教师标准的专业人员,需要经过不断的学习,实践,在拓展专业内涵的基础上,提高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逐渐达到专业的成熟,而这个过程将贯穿教师生涯的始终。同时,教师专业发展要靠教师自己的努力,大学英语教师的工作,需要其具有自我总结、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体现为专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教师专业发展这一概念最早由国外学者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国外学界在此方面已经取得了不少成就。Richards and Nunan(1990)从不同视角探讨了外语教师在教育中经常遇到的课堂观察、教学督查与评估、教学实践等问题。Roberts(1998)概述了各理论在教师教育中的应用,对语言教师的职前教育和在职提高颇有启发。Richards(1998)从宏观角度探讨了语言教师发展问题,认为语言教师教育不只是让教师掌握一些教学技能,还应该探讨支配其教学实践的教师知识、信念和态度等。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大学教师发展尝试了多种方式和策略。Richards and Farrell (2005)总结了促进语言教师专业发展的11种学习策略。总体来看,国外学者对于教师发展的研究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国内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研究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研究内容包括外语教师专业素质、教师知识能力、专业发展模式、教师认知、教师决策、教师信念、国外教师教育理论等(张逸刚、丁方,1996;戴炜栋、张雪梅,2001;夏纪梅,2002;戴曼纯、张希春,2004;彭元玲,2007),研究方法包括非材料性研究和实证研究(高一虹等,1999;吴一安、张莲,2004;文秋芳、王立非,2004;吴宗杰,2005;吴欣,2005;彭伟强等,2008)。总之,国内大多是关于外语教师有效发展途径的研究,对于大学英语教师非正式学习与专业发展这方面喜欢的研究还是非常少见,鉴于此,本文从这一细化角度展开,希望对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能力有所裨益。

二、非正式学习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

1.激发大学英语教师学习的意向。大学英语教师非正式学习没有任何外来的要求、组织及规定,是大学英语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自然而然、潜移默化进行的学习,符合大学英语教师作为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性特质,符合教师作为特殊成人和专业人员的学习特点与认知规律。在大学英语教师工作和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大学英语教师学习、反思及实践欲望和推动大学英语教师继续学习的动力往往不是来自于正式学习或正规的培训,而是来自于的非正式学习。教学实践中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有些差距,来源于生活的知识更容易理解,可以激发大学英语教师学习的兴趣。非正式学习的内容由大学英语教师自己掌控,大学英语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调整学习内容,挖掘学习资源,有利于专业能力的发展。

2.促进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要求教师具有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文化知识和实践性知识。而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文化知识大多属于显性知识,存在于文字、符号、音像媒体中,便于获取。教师可以通过正式学习和培训获得这些显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指教师通过教学实践活动构建的,在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或表现出来的知识。实践性知识对教师的实践教学更为重要,教师要想应对各种复杂的、多变的教学情境必须拥有实践性知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知识基础,是教师职业独特性及不可替代性的体现。然而实践性知识往往以个体化的语言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中,无法通过书本或其他媒介获得,也无法在证实学习或培训中获得。获取实践性知识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同事之间相互交流学习,这些都属于非正式学习,具有自发性、社会性和协作性的特点。因此非正式学习有助于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尤其有利于大学英语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学习。

3.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能力。大学英语教师专业能力指大学英语教师从事教育活动中,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成就大学英语教师成长的支撑点,具有个体性、情境性、创新性、发展性的特点。大学英语教师对非正式学习的信念认知较高,但行为认知能力较低,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经常听专家讲座,参加教学研讨活动,和同事共同承担课题,对自己教学通过教学日志等方式进行自我反思及交互式学习,在实践中通过团队协作、知识共享、交流反馈、辩论研讨、总结反思等非正式学习方式学习。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将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既依赖于有关部门组织的正式学习方式,也离不开形式灵活自由及丰富多样的非正式学习。大学英语教师在注重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也要构建以大学英语教师非正式学习为基体的合作学习,在不断变化的教育教学中持续学习,透过课堂发现问题,积极与同事及专家交流沟通,相互学习,通过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方式跨时空的合作交流。

三、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1.转变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非正式学习的态度。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态度是指大学英语教师专业行为的心理倾向,它包括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性向、专业自我四个方面。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态度是大学英语教师专业活动的动力系统,由认知、感情与意向相互作用而成,大学英语教师专业态度的形成需经历服从、同化与内化三个阶段。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态度是在长期的学校环境和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常应用的观察和亲历学习属于非正式学习。大学英语教师转变学习态度是促进非正式学习与专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对自己的专业发展负起责任,制定适合自身专业发展的目标,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并努力⑺制定的目标和计划付诸于实施。

2.促进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非正式学习的知识共享。大学英语教师专业知识的共享首先需要学校营造一种良好的教师自然合作文化氛围,为教师知识共享提供制度保障,使教师之间在知识与信息上充分交流,共同分享,在思想信念,态度等方面相互促进。其次信息时代知识日新月异,大学英语教师作为教育者,面临的教育实践千变万化,因此要利用手机、电脑等信息工具利用网络学习资源、公开课或论坛等随时学习交流,促进大学英语教师的知识共享,改变学习方式,实现终身学习,提升自身专业发展。非正式学习是在非教学性质的社会交往中实现的,良好的合作交流氛围可以促进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大学英语教师应该有效的获取知识,满足教学实践的需要。非正式学习要求大学英语教师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法,提高自身的专业学习能力。听专家讲座,同事之间的听课与交流,教学实例研讨、教学经验交流等都需要大学英语教师的合作与共享。

3.优化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非正式学习的环境。营造良好的非正式学习氛围,创建和谐的学习文化,使大学英语教师能主动学习,从而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学校要改善大学英语教师工作场所的学习环境,鼓励大学英语教师在工作中学习,并将专业能力提升的方式由传统的培训、讲座转向非正式学习。学校应构建“学习圈”与“学习共同体”,专家学者,大学英语教师都可以参与其中,分享交流经验,互相学习,提升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技能,健全鼓励机制,激发大学英语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学校要为教师开展非正式学习完善基础设施,提供客观支持,优化非正式学习过程,决策和制度应倾斜于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的财政预算,创造学习氛围,推动非正式学习,为教师开展对非正式学习提供指导,为教师开展非正式学习提供交流、聚会的场所,建立实用、高效、及时更新的常见问题回答及知识库,建立e-learning 网络学习系统,虚拟交流社区。

参考文献:

[1]郭遂红.大学英语基于教学情境的外语教师非正式学习与专业发展研究[J].外语界,2014(1).

[2]弓箭,畅肇沁.非正式学习视角下初任教师的专业化发展[J].教学与管理,2014(5).

[3]祁玉娟,陈梦稀.非正式学习与教师专业发展[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09(6).

[4]孙晓双.成人教育教师专业能力发展[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4(1).

外语专业实习个人总结例5

保持动态平衡是课程结构得以长期稳定存在的必要条件,但当前中专学校中的商务英语课程结构存在设计失衡的现象。一方面,部分学校仍然过分强调理论而忽视实践,偏重有关英语词汇、语法及写作的课程而忽视商务贸易、商务谈判、企业管理等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一些学校力求改革创新,以校企合作的方式强化实践教学,但存在理论教学偏少的问题,甚至把时间都安排到企业实习中,理论课程只占整个教学环境的三分之一左右,导致毕业生理论知识不足而缺乏长远的升值能力。

(2)课程结构的非连续性

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结构就像一个系统,各个课程是其中的要素,相互联系和影响。我国部分中专学校没有把商务英语中的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灵活融合在一起。由于课程与课程之间缺乏联系,大部分中专生不能很好地把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降低了工作能力。此外,理论课和实践课也存在断裂与非连续的现象,没有重视理论对实践的支撑和实践对理论的深化这一相互关系,降低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中专商务英语专业课程结构的优化策略

(1)明确课程设置目标

中专学校应在课程结构设置的目标上强调外部环境的作用,并根据市场需要和学生需要明确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所要达到的总体要求和目的。一是以市场需求为目标。中专院校的商务英语课程结构应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而进行设置,并定期对市场需求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及时地根据市场变化调整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目标。只有充分考虑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对该专业的课程结构作出调整,才能提高商务英语专业教学的时效性,使中专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适应市场的需求,赢得竞争的先机;二是以学生需求为目标。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是激发中专生学习商务英语的重要前提。

中专学校在设置商务英语课程结构时不能照搬高专院校甚至外国院校的结构模式,而应充分考虑中专生的能力特点和学习需求,提高商务英语课程结构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以广州的中专学校为例,由于广州市外资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比较多,对外贸人才需求较大,学生也偏向于进入薪酬福利较好的外贸企业中工作。针对这一情况,中专学校应提高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函电、经贸英语等课程的比例,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谈、访谈、商业谈判的能力和技能。以市场需求和学生需求为目标而设置的课程结构能避免过去的封闭式教学,为中专生创造开放的学习环境,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2)构建动态平衡的课程结构

中专学校应结合自身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培养商务英语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构建一个从基础到应用的均衡的课程结构体系。在理论课的设置上,中专学校应合理安排以下课程:一是培养中专生人文素质和通用能力的公共理论课,包括语文、数学、计算机文化课以及思想德育类课程等;二是为专业能力培养奠基的基础理论课,包括英语语法、英语语音、英语听力、英语口语以及英语写作等;三是培养英语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专业理论课,包括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函电、经贸英语、英语翻译等课程。

传统的中专商务英语学时总量约为2800,其中理论授课学时约为1600,占总数的60%左右,而实践教学学时约为1200,占总数40%左右。在越来越注重实践能力的今天,中专学校应调整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比例,在均衡的基础上适当提高实践课的比例。院校应从培养中专生英语能力和综合素质出发,合理设置“认识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这4个阶段,并在不同的阶段里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来贯彻不同的实践课程。尤其是在国际贸易实务、进出口业务操作等可以使用实训教学的课程中,校方应提供足够的课时数量和平等的机会,让中专生能够真实地参与到实训中。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切感受社会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及时调整自身学习结构,并深化应用专业理论知识,全面提高商务英语能力。

(3)提高课程之间的连续性

提高课程之间的连续性是促进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和学以致用的重要前提。中专学校在设置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结构时不应把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割裂开来,而是尝试在课时安排和教学内容上加以联系和整合。中专学校可通过设计与学科课程相对应的“经验课程”来提高专业知识的联系程度。例如,中专学校可以结合商务英语专业的职业岗位群特征和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一系列既具有独立性又具有联系性的“理论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如把在实践应用上具有紧密关联的英语语音、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设置在同一学期,让学生能够系统、集约地培养英语听说能力。实践表明,具有多样化的商务英语课程类型是全面提升课程价值的重要方式。通过有机结合不同种课程,院校能够更好地促进中专生的全面发展,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传统的高分低能现象,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和融汇知识的能力。

外语专业实习个人总结例6

[中图分类号]H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6-0130-03

引言

语言技能的训练、提高与培养应是整个专业英语教学任务中的重中之重。这一点不仅反映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的规定和教学指导思想中,在英语人才的业务素养构成里,或在与专业相关的社会生活及专业水平考核中,英语语言技能的决定作用无处不在。2006年,一批高等院校英语专业的教研人员结成科研团队,启动并开展了题为“语言生态的正向转换与浸入式教学相融合,双轨并举语言输出技能培养的英语专业教学改革”项目研究,其核心思路是:1.以听力课程为主要的语境构建平台,采用浸入式(Immersion)为主的教学法,充分营造英语环境,使英语的语言文化信息能最大限度地输导到学习者那里,大强度地训练学生的英语听说技能;2.将写作和翻译作为教学重点课程,突出学生语言输出技能、语用意识、综合文化素养的培养和训练,利用写作和口译、笔译的酝酿、完成与评价过程,使学习者有意识地进行英汉语言文化,以及用语者思维特征、情感动因、生存状态、社会背景等方面的比较研究,理解语言生态的差异与转换要求,从而把语言输出变为一种意识能动作用下的语言行为,摆脱以往学习者难以辨别语言特色,不懂得如何评价话语质量,粗糙用语而致语用失误的现象。

一、成果说明

迄今,课题范畴下的教学改革工作尚在认真实践和检验中,我们认为及时总结经验,既是对自身工作的自查自省,也可以抛砖引玉,拓展思路。就目前的成绩而言,大概可总结为如下几点:

(一)显性成果

通过对对象学生的专业水平测试分析发现,近几年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主要领域――听力、写作和翻译成效明显,进步很大,直接促进了学生整体语言素质的大幅提升。以我校近三年的专业四级(TEM-4)考试成绩为例,全卷六大测试部分中,听力、写作、听写三个大题占全卷分值55%,换算为百分制后总和为55分,各年中三项对当年总成绩的贡献率(计算方法为:贡献率=三项平均分之和÷全卷总平均成绩×%)依次是:57.59%(2006)、57.58%(2007)、58.57%(2008)。这意味着这些板块分值虽只占总评分的一半,但对考生的测试贡献率却超过了大半,且测试表现均优于应有水平(评价方法是:测试表现=各项取得的实际分值÷应得分值×%),逐渐接近或基本达到了良好层次(测试表现达70%的可视为良好)。换句话说,考生优异的成绩主要来源于这三个测试板块,而这个成绩的取得与本课题所涉及的教学效果有直接关系。

再以2007至2009年的专业八级测试(TEM-8)来看,全卷八个部分中与本课题相关的主要题型是听力(20%)、翻译(20%)、写作(20%),分值总和为60,合占全卷的60%,三项各年的总和分数为: 31.39分(2007)、36.64分(2008)、40分(2009),对当年平均总成绩的贡献率依次是:59.50%(2007)、63.67%(2008)、75.82%(2009)。同样,按照上述评价方法可考察出学生的三项综合技能在测试中的表现,依次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数据充分说明,学生的语言输出技能进步非常突出,同时也推进了学生个体综合语言素质的大幅飞跃。学生在听力、写作和听写的语言技能上,达到了全国良好水平,连续几年的教学成果进步是非常明显的。

另外,教学参与者还取得了一系列学习和研究成果。就学生而言,他们的学习参与意识得到增强,不但能主动配合完成教学任务,还积极参与各类语言文化活动,既锻炼了交际能力,提高了语用意识,也丰富了社会活动经验。在语言文化知识的深度培养领域,英语专业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意识和学术头脑愈加强化。一方面体现在学生越来越看重课堂内外语言和文化课题的研究成果,愿意与教师进行学术探讨,专业钻研的视野更加广阔,其论文质量也相应地获得了提高;另一方面,师生共同参与的学术研究活动也大大增加了。本课题小组研究者曾与学生共同申报校级科研课题,对特殊语体的文本翻译进行了专题探讨,同时带动大批学生参与到资料的搜集、论证、分析、总结中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就教师而言,不仅专业课程教学成效明显,而且研究成果也很丰富。多人多次发表了相关的专题著述,既有衍生课题,也有论文报告,在相当程度上促进了学科骨干人才建设和课程持续发展的科学动力。

(二)隐性成果

如以上述数据所代表的成绩与其他高校的英语专业院系作比较,我们的教学水平也许不是出类拔萃的,但如果将其纳入我校几十年的英语专业教学历程作历时性研究,却足可充当一个个闪亮而划时代的标志。面对民族高校学生入学起点低,专业基础不够扎实,综合素质不完善,以及教学条件与资源有限等一系列不利因素,我们推出的教改举措取得了掷地有声的成果,且后劲十足,发展持续。具体主要表现在:我们首先找到了英语专业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和结合方法,即以培养学生语言应用技能为整体教学的核心,重点抓好听说、写作、翻译等课程的深化与实用化,听力、阅读、文学等课程主要作为语言文化信息的输入渠道,知识结构和教学设计以服务于语言输出的需求。由此,专业课程系统的导向明确了,课程内部及之间的层级关系也清楚了。其次,课程的专业性增强了。以往那种每门课都围绕语法展开,词汇、结构、特殊表达法打头的传统教学模式得到改善,结合课程体系的知识特点,从教学内容设置,到传授方法、测试方式等,因势利导,凸显特色。再者,学习单元中还不时地收录、研讨一些学术科研成果,让研究性学习的精神实质真正得到落实,这样,教与学的空间均得到了拓展,学科的专业层次也获得了提升。此外,教改涉及的学生群体在学习兴趣、自主式学习效果、专业化的语言技能,尤其是书面语用能力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增强。同时,由于语言输出能力的要求,学生更加注重知识内涵的充实,更主动地去捕捉语言文化信息,从而能将听、读课程,以及西方社会文化、外报外刊选读、英语文学等学科内容最大程度地消化吸收。作为教学实施主体的教师也由于教学要求的提高,而具备了更加开放的教学思想,更注重业务的学习与钻研,努力全面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

二、经验分析

从英语专业水平的考查结果来看,学生在写作与翻译技能中进步明显,听力表现更保持了一贯良好的表现,这与本课题的预期效果相符。本项教改方案围绕两个重心展开:一是在部分基础学科里引入浸入式教学法,二是通过语言生态的深入对比与正向转换,深度认识中西方语言、思维、文化等方面的差异,真正懂得语言应用的特殊形式和要求。这两个重心又在一种相互关联的系统中共同服务于语言输出能力培养这个核心。

(一)浸入式为主的多元知识输入

在听力、口语等课程教学中主要采用浸入式多元知识输入法,充分营造英语环境,增强语境渲染,以传输有益的英语语言文化信息为宗旨,摆脱依托固有教材的“本本教法”,不走语言单向的发展模式,代之以语言个体、语言群体、文化构建、现实交际、传播方式等多元因素叠合作用的知识体系为支撑。具体教法有别于传统教学方式中的直接法和听说法。尽管三种方法都以排除母语干扰,强化外语语感,主练听说能力为基本出发点,但是,它们的主导模式及实施目标有着本质的不同。“直接法”主张课堂里不应使用学生的第一语言与翻译练习,而应将外语与实物、图片和行动结合起来,使学生通过听、说外语和自己的活动,直接接触和运用大量自然语言,提高外语实践能力。“听说法”将外语学习视作“刺激反应”形成习惯的过程。其理论基础是20世纪40至50年代风行一时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采用“解构―重构”的分析方式掌握语言规律,借助模仿和句型操练(Pattern Drill)强化学生反应,巩固学习内容,最终将教学内容密切联系现实生活,尤其重视培养出具备特殊语言才能的“技术型”人才,如战争期间的情报翻译人员。客观地说,以上两种方式在特定历史时期内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代表了具有某种先进意义的传统教学模式,然而,它们的局限性也是比较明显的。前者由于单靠语言环境的浸染(inundation)来“熏陶”学习者的语言感知,因而难以教授复杂和抽象的语言内容与结构,容易导致知识深度不够或先天不足。后者的不足则表现在过于依赖教师这个中心,重语言形式而轻语言意义,一味强调语言操练,忽视语言实际运用的意义,并且,这种方法实施起来技术性过强,语义内涵的揭示与研讨难以实质性地开展,有较大程度的功利性目的。

(二)语言生态对比与正向转换

外语学习者天生的一个学习特点就是他要面临的两种文化、两种思维、两种习惯,甚至两种心理、两种人生。这些不同生存环境下形成的诸多元素集合成为不同的语言文化体系,便是所谓的语言生态。中国学生身处汉语和英语这两个殊异颇多的生态环境,除了自然因素的分别外,更多地还在于人与文化因素方面的深刻差异。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育工作者,还是学习者自己,都不得不找到沟通两个生态环境的最佳渠道,这就是进行理性的语言生态对比,如此可令知识涵养、语言及行为习惯等获得正向的转换。“理性对比”强调的是,在比较分析英汉语言文化系统时,不做厚此薄彼的臆断,不进行优劣等分,解析差别和不同时,更要看到或者寻找到二者融合交通的可能途径。譬如,我们进行英汉语言对比,不仅要分解出它们的差别所在,正视差异存在的必然性,更为重要的是寻到双方转换的妥当之法。

高校英语专业的学生有着大量的机会实践英汉语言的对比与转换活动,其间更应注重培养对两种语言生态的正确认识。汉语不必是阻碍英语学习的拦路虎,相反,由于汉语的存在,我们能为英语树立一面比照的镜子,更清楚地看到各自的语言特色、用语条件、语境效果,以及文化的内涵和思维的载入方法等。故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特别鼓励和邀请学生参与进行文化比较、翻译阐释、语言效果评析等活动,从而对两种语言的思维方式、表达习惯、文化元素等深化解读。结果是,学生知识获取的深度和广度增强,语感更加敏锐而可靠,语言运用也更加熟练了。另一个不同以往的学习成果是,学生的汉语能力在语言生态意识的对比作用意识下,在大量的转换实践(即翻译、观点阐释、要点评议等)之后,也变得更加精湛、准确和地道起来,因而能更好地从事写作、翻译、演讲、报告等思想信息的表达活动。

(三)以语言输出技能为核心

浸入式为主的英语教学措施旨在将语言文化知识以复合手段传输给学习者,目的在于为学生以后的知识应用打下基础,最终帮助学生更扎实地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能够站在中英语言文化的交接处自信且可靠地发挥自己的文化知识才能。从这一点出发,语言输出技能的培养必须成为英语学习的某种归宿,属至关重要的环节。然而,英语语用能力的养成并不见得是水到渠成的,它须从知识的积累和长期训练中一点一滴地打磨出来。无论是教育工作者还是学习者,都能普遍地认识到这个事实,但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却往往不能身体力行,真抓实干。问题的主要弊病是:语言输出技能的培养多只停留在一种理念状态之中,或被交付于少数独立的学科,如口语、写作、翻译等课程,易滋生为学而学的消极意识,因而训练效度有限。同时,课程之间的贯通性不强,思想表达和语言表现没有充分地在各门学科里予以锻炼,在诸如听力、阅读、语法、文学等科目内,知识的流动往往是“教师或教材学生”的单向轨道,学生的语言知识输出机会较少,致使知识的消化程度不高,教师也难以即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不能有效调整学科结构与教学方案。

三、结语

我们从自身的教学实际出发,大胆地提出一些改革思想,又从全国性专业水平测试中得到较为客观的检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真总结经验,终于确立了一条英语专业教学较为可行的发展路径,那就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即语言输出技能为核心,采用浸入式为主的多元知识输入手段丰富学习者的知识素养,同时加强语言生态观的认知,细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正确引导理性思维进行语境转换,从而深刻掌握英汉两种语言文化的特色与内涵,熟练且地道地操用两种语言。从目前的实践效果来看,各方面的成效是比较显著的。在此,我们仅以工作汇报的形式与业内同仁交流,谦诚地抛砖引玉,为今后更加稳健的改革发展工作躬身献力!

【参考文献】

[1]Butler-Pascoe, M. E., & Wiburg, K. M. Technology and Teaching English Language Learners [M]. Boston: Pearson Education, 2002.

[2]Haugen, E. The Ecology of Language [M].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2.

[3]Leather J. & J. Van Dam. Ecology of Language Acquisition [M]. Dordrecht: Information Age Publishing. 2003.

[4]Tudor, L. The Dynamics of the Language Classroom [M]. Cambridge: Cambride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5]刘振前,肖德法.外语学习策略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

[6]杨连瑞,张德禄.二语习得研究与中国外语教学[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7]孙鸣.英语学习与教学设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外语专业实习个人总结例7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10-190-02

一、引言

高校具有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适用型人才的职责,具有为社会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办学目标,因此,在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创新的过程中,高校应担负起更加重要的职责与使命。山西素来是一个煤炭资源大省,但是当经济发展到今天,以煤为主的经济发展逐渐凸显出资源枯竭、成本上升、污染严重、发展滞后等特点,因此,迫切需要进行全省范围内的经济结构大调整。在此区域背景下,山西省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在“十二五”期间,进行全省经济转型跨越式发展的总体战略部署和安排,但是如何实现转变、能否转型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的支撑。此外,随着全球化趋势愈演愈烈,经济体制及经济结构的多元化趋势也愈发明显,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以及全国经济体制与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企业的发展对于复合型人才,尤其是英语过硬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由此可见,如何培养和输送合格的英语复合型人才来帮助全国的企业进行经济体制与经济结构调整,来帮助山西在这次转型跨越发展中成功转型、走向世界,是摆在所有高等院校、尤其是山西各大高校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山西区域经济发展与人才需求

1.山西经济发展现状及转型跨越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山西是一个地处内陆的中部大省,是一个依托煤炭资源而兴建和发展起来的煤炭资源大省,在我国经济发展建设初期,山西提供了巨大的能源支持,为推动我国工业化,加速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在产业结构上以煤炭资源开采为主,呈现出产业结构单一的特点。目前,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开采量的逐年增加,山西的煤炭经济出现了资源渐趋枯竭、开采成本上升、支柱产业单一、产品初级化、接替产业发展滞后、失业人员增多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特别是环境污染严重,所有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山西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山西省的转型发展迫在眉睫。

在山西省“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以转型跨越发展、再造一个新山西为总体战略目标,实现以煤为基、以煤兴产、以煤兴业、多元发展。山西的转型跨越发展是在全球化趋势愈演愈烈的国际大背景下提出的,全省各行各业与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贸易等方面的往来本已日益频繁,随着经济转型跨越式的发展,全省与世界各国的往来沟通将会更加密切,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以往单一型的外语人才已越来越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和市场竞争的需求。各种企业和组织越来越需要既有专业知识,又懂英语,能用英语流利顺畅地和国外合作商进行洽谈、沟通、切磋、商讨的复合型人才,因此,要想实现这些目标,英语复合型人才是关键。如何为山西经济转型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英语复合型人才保障,已经成为摆在山西省高校面前的现实问题。全省高校审时度势,依托各自的办学优势和实际情况,探索出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2.高校学生对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在需求。针对高等院校在校学生对于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在需求及对目前高校英语教学现状的满意程度,笔者对太原理工大学大一和大二的共100位在校非英语专业学生随机进行问卷调查,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是既要提升语言能力、为了自己以后就业增加筹码,又要取得学分或者毕业证(如四六级考试)、为将来考研或者出国做准备,同时也可以看到,为了通过四六级考试、取得学分或毕业证以及为以后就业考虑是最广大在校大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为了能达到学习者的学习目的,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绝大多数学生期望目前英语学习教材的内容应该是既要与学生所学专业目标结合,要与现行的科普知识结合,又要与现行的时事结合。此外,认为英语学习教材的内容应该与学生所学专业目标结合是学生普遍认同的观点。

在回答“关于学生对于英语学习各个方面的需求程度的感受”问卷时,62%的学生表示希望以英语为工具,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75%的学生表示希望学校开设与专业相关的英语课程(如专业英语等);61%的学生希望学校开设专门用途英语(即针对职业目标的英语课程,如新闻英语,财经英语等)。

由此可见,大多数的学生都不满足于将大学阶段英语学习内容局限在仅仅通过四六级考试之类的通用英语(EGP)学习上,更希望以英语为手段,涉猎更多相关的科普知识,了解与其专业相关的基础知识(GEAP),最终顺利地过渡到专业英语课程(ESP)的学习上。通过对于学生内在需求的分析,不难看出学生渴望能够通过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使自己成为能够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英语复合型人才。

如何通过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满足学生对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在需求,为山西经济转型跨越发展乃至全国经济发展输送合格的英语复合型人才,成为山西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英语复合型人才指的是既懂英语,又懂专业知识,能与外界用英语就专业领域的问题进行顺畅沟通和交流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全国对于这种人才的需求量相当大,而山西的供给尤为匮乏。针对这样严重的供需矛盾,为了满足社会和就业市场的需求,太原理工大学在借鉴其他高校先进做法的同时,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课程设置,主要采取四种人才培养模式:

1.调整非英语专业学生基础英语学习时段的课程设置。与英语专业的本科生相比,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是高校教育中占绝大多数的群体,因此,输出的复合型人才总体英语水平的高低关键取决于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如何调整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基础英语学习时段的课程设置,使其更好地与专业挂钩,更好地向高年级的专业英语过渡,决定着未来英语复合型人才的多寡与优劣。

调整非英语专业学生基础英语学习时段的课程设置,引入模块类教学模式,彻底改变非英语专业学生在基础英语学习时段只有通用英语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输入的状况。

首先,将针对非英语专业一、二年级本科生传统的大学英语一至四级的课程设置调整为分级授课。在学生入学伊始,进行分级考试,按成绩高低,将其分为一、二、三,三个等级,根据其水平差异选取不同级别的教材,进行语言模块的基础教学,因材施教。其次,针对在随后的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已通过国家英语四级的学生开设语言模块类、文化模块类、学术模块类和专业模块类的课程,学生可根据其专业方向、未来发展、个人兴趣爱好等选择不同的模块类下设的不同课程进行学习。

语言类课程模块旨在夯实语言基本功、侧重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训练,培养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为日后英语六级考试及考研、出国打下基础。主要课程包括大学英语(五、六),大学英语翻译,英语视听说(初级、高级),实用英语写作等。

文化类课程模块旨在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学习兴趣,使其更多地了解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法制等,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主要课程包括英文影视欣赏、西方文化与翻译、英美文学赏析、英美概况、英语演讲与辩论等。

学术类课程模块旨在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向学生讲解学术英语的语体、学术论文的写作、学术英语的翻译及学术报告的陈述等,使学生掌握学术英语在词汇、句型、表达、风格等方面的特点,提高其学术能力,实现了由通用英语(EGP)学习向学术用途英语(GEAP: General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学习的转变。主要课程包括学术英语写作、学术英语阅读、学术英语翻译、学术英语听说、学术英语交流等。

专业类课程模块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通过学习和阅读专业类的英语科普文章、英语论文等,了解专业英语的语体,扩大专业英语词汇量,实现与高年级专业英语学习的对接,实现了由学术用途英语(GEAP)学习向专业用途英语(ESP: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学习的转变。主要课程设置包括商务英语、外贸英语函电、法律英语、工程英语(如矿山英语、化工英语、土木英语)等。

2.调整英语专业学生课程设置。英语专业应在夯实学生英语基本功的前提下,注重培养其综合素质。在课程设置时,应在强化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开设丰富的选修课程,如商务、财经、法律、医学、公关、文秘、旅游、计算机等。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在提高学生英语能力的同时拓展其视野,增强创新能力和对专业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

3.开设国际班。各个专业可以根据专业性质、国际需求及职业发展开设国际班,诸如在校内学习两年专业基础类课程后到国外的合作院校再学习两年专业类课程,而后取得学位。这样通过国外的学习可以接触到更多更丰富的专业知识,在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也提高了英语能力,真正意义上完成了英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任务。

4.开设二学位。此类模式中,在大学二年级末、三年级初的时候,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可以选择英语专业作为第二学位或者英语专业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选择另外一个专业,如法律、计算机、管理等,进行学习。在学习期间,如果达到了该专业的学习要求,则可在大学本科学习期满后获得除本专业的学位外的另一个专业的学位。相对于第一、二类培养模式,此种模式中的学生对于另一个专业的学习有更多的热情、积极性、主动性和时间投入,因此在大学本科的学习过程中,就会将专业学习与英语学习更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了英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四、结语

在山西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大背景下,太原理工大学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摸索出了一套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方案,期望在不久的将来,能为山西经济建设,转型跨越发展输送一批批合格的英语复合型人才,解决目前此类人才匮乏的现状。同时,也希望山西其他高校对此方案提出宝贵意见,共同为山西的发展输送更多更好的优秀的英语复合型人才。

[本论文为山西省科技厅“高等教育转型时期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课题编号:2013041046)课题研究结题论文,课题主持人:秦茵。]

参考文献:

[1] 余瑾,覃成强.国际化背景下“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M].广西: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2] 常俊跃.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课程教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 林景英.泛北部湾经济建设背景下广西高校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3(5)

[4] 戴炜栋.关于面向21世纪培养复合型高级外语人才发展战略的几个问题[J].外语界,1999(4)

外语专业实习个人总结例8

【摘要】流利的英语是国际化人才的通行证。山东旅游职业学院营养与烹饪系西餐工艺专业进行了强化英语听说能力、培养旅游国际化人才的英语教学改革。一年来,该专业采用校本教材,尝试听说为重、任务驱动、分组互助、自拍背诵等新方法,重视实践教学,积累了一些国际化人才培养经验。还需要继续努力,探索出适合学校实际情况的英语教学模式。

【关键词】英语听说;国际化;人才培养;西餐

doi:10.3969/j.issn.1007-0087.2015.06.008

流利英语是国际化人才的通行证。近年来,与国际化人才培养相适应的英语教学改革研究在国内数量激增[1]。山东旅游职业学院历来重视英语教学,国际化办学在学院“四化”建设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定期选派优秀学生参与游学或赴国内外交流,制定政策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国际化平台、积极参加各类海外实习、研修、就业和留学项目。从2011年开始,营养与烹饪系西餐工艺专业学生与旅游外语系法语专业学生一起赴法国孚日省学习和实习,为期一年,已经连续五期。西餐专业学生还可以选择到美国西餐或中餐连锁企业实习,也可参加阿联酋多家豪华酒店、新加坡丽晶等酒店或餐饮企业、澳门新濠天地集团酒店及至国际豪华邮轮等海外实习项目。

西餐专业践行营养与烹饪系“重专业、强能力、重实践、宽适应”的办学思想,培养系统掌握西餐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具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的餐饮服务业和食品行业应用型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在大学一年级两个学期开设基础英语、英语听说和法语三门课程,每周8课时;进入大二,开设英语听说和法语两门课,每周各2课时。这就为学生将来通过海外面试、顺利实现出国梦想提供了可靠保证。

随着山东旅游职业学院省级特色名校建设工程的有序开展,英语教学改革得到院系领导的高度重视。在多年英语教学改革成果基础之上,经过认真准备和积极争取,获准在2014级西餐专业两个班共66名学生的英语听说实施教学改革,换用符合本院教学实际的校本教材,强调提高英语听说能力,尝试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各种教学方法,努力寻找切实可行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打造西餐专业特色品牌,推动学院的国际化建设。通过周密计划和扎实教学,实施一年来,英语听说课教学改革取得了一些实践经验,特此总结。

一、学生入学英语水平分析和学习问卷调查

(一)学生入学英语水平分析

无论是通过普通高考(春季和夏季)还是单独招生考试,高职院校学生入学时的英语水平普遍不高。按照这两种考试入学方式分别考查,对2014级西餐专业学生英语水平进行分析,可参见以下两份表格:

表1普通高考学生英语水平分析

班级 普通高考 及格人数 英语平均成绩 最高分 最低分

14W1 15人 2人 72.53 111 31

14W2 24人 3人 65.88 112 18

合计 39人 5人 68.44 112 18

(注:班级代码W选用西餐专业英语名称Western Cuisine的首字母。)

从新生入学电子档案中可以查到其高考各科成绩,英语单科成绩满分为150分。从两个班39名学生的英语成绩来看,只有五名学生得分在90分以上,平均成绩低于及格线90分近22分,最低成绩只有18分。这表明,普通高考生总体英语水平很不理想。

表2单独招生考试学生综合学习水平分析

班级 单独招生 及格人数 语、数、英平均分 最高分 最低分

14W1 18人 7人 80.50 105 40

14W2 9人 4人 74.56 95 47

合计 27人 11人 78.52 105 40

单独招生考试,无论在考试题量或难度,还是考生等各方面重视程度上,都要比普通高考差一个等级。由于这类学生的入学电子档案只显示文化课总分,不体现语文、数学和英语三科成绩,因此只能从总分来评测单招生的学习能力。三科满分各50分,总共150分,及格线可视为90分。两个班27人,及格人数不到一半,平均低于及格线11分之多,最高分为105分,最低分为40分。从整体来看,这部分学生的英语水平也不理想。

总之,两类考生入学成绩都不理想,其英语平均成绩均不合格。这就要求,高职阶段的英语教学,不能再延续小学、初高中英语课程各自为政的现状,有必要另起炉灶,帮助大部分同学夯实英语基础知识,切实提高英语听说表达能力,在专业学习和就业入职等方面提供切实有效的指导。

(二)学生入学学习问卷调查

在2014级西餐专业两个班开学第一堂课上,通过发放问卷表格,实名调查学生的学习条件和目标。学生学习条件十分优越。两个班66名学生均使用智能手机,能够通过校园网或流量包无线上网。38位学生在校或家里有台式机、笔记本或平板电脑,会用计算机常用软件完成老师布置的打字或PPT课件等作业任务。学校计算机房和电子阅览室等场所也为全体学生提供了理想的学习条件。学生每人都有QQ,班级Q群十分活跃,还加入各种社团或群体。大部分学生也开通了微信和微博,接受外界信息渠道多样。相对而言,博客已经受到冷落。

表3 班级同学对未来学习方式的意愿调查

班级 学生总数 确定参加海外实习 感兴趣 不出国

14W1 33 20 10 3

14W2 33 17 13 3

合计 66 37 23 6

学生海外实习愿望十分强烈,这也是西餐专业的亮点。两个班各有33名学生。一班同学从报考学校到完成军训正式开学,笃定学习西餐专业;二班同学则有17人从本系其他专业或者外系转入。统计显示,两个班共有37人在入学或转专业学习西餐时,就确定要参加海外实习,锻炼自己,开阔眼界;另有23人表示对出国项目感兴趣,在集体出国实习氛围深厚时,选择出国的可能性更大;只有6人明确表示不出国。

二、更换使用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校本教材

不少有志于海外发展的学生,因为英语达不到外方面试要求,始终无法实现出国梦想。这已经成为制约学院国际化建设在更高水平发展的一大瓶颈。在国内实习的学生,也需要在校期间努力提高英语表达能力,从而实现在旅游行业中的良性成长。

突破这一瓶颈的重要途径,首先就是要采用符合学院教学实际的教材。这也是学院办学水平和特色的重要表现。学院公共英语课程在大学一年级主要开设《基础英语》、《英语听说》和《英语口语》三门课程。课程名称有过两次大变更,也使用过多种统编教材。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来看,都存在一些对高职学生针对性不强问题。近几年来,学院教师写出多本教材,解决了诸多突出问题,展示了教师自身实力和山旅办学特色。经申请,获准在2014级西餐专业实施英语听说课教改,在大一和大二两个年级,分别使用校本教材《新表现英语》和《旅游英语基础与实务》,尝试新的英语教学模式。

《新表现英语》[2]以一位大二男生参加英语面试的自学介绍正式开篇,围绕大学生个人简历,结合与日常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的24个话题,通过不超过130个英语单词的短文和二百多个单词的长文,建议采用英汉双语背诵的方法,有效提高英语口语表达水平。全书二十五课,切合大学生英语学习的最新情况,适合学生模仿练习并逐步达到背诵的程度,对提高英语口语水平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生词展示采用了拼写、音标和汉语意思上下对应的形式,希望充分发挥学生的汉语拼音水平,扎实记忆英语单词。

《旅游英语基础与实务》[3]系统地介绍了涉外旅游工作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涵盖旅游业各个环节,从实际出发,将专业基础知识、英语语音和语法与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重视模拟和巩固训练,具有明确的职业导向性,是实用型旅游英语教材。本教材适合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学生、旅游英语专业学生及有志于从事涉外旅游工作但英语基础较薄弱的人士选用。全书分16个单元,涵盖涉外旅游服务的主要场景,如涉外酒店前厅、餐饮、客房、康乐各岗位英语,国际旅行社的基本业务以及国际机场基本英语等。每个单元由对话、课文、语音(或语法)、旅游应用文写作及各项巩固练习组成。

按照教改计划,2014级西餐专业学生英语听说课在大学一年级使用《新表现英语》教材,大二两个学期学习《旅游英语基础与实务》。第三年是毕业实习阶段,学生将会陆续出国或分批奔赴国内酒店进行顶岗实习。

三、具体教学策略总结

(一)听说为重

相对于英国英语,美语在人数、地区和用途等方面都占据绝对优势。桂灿昆建议[4],学哪一种发音就得按照哪一种发音的主要特点去摹仿、练习、掌握,否则听起来既不顺耳,又影响交流思想的效果。《新表现英语》是一本美语教材。西餐专业学生,可以不必按照英语专业的标准来学习和要求,但是他们应该了解美语的一些发音特点和表达方式。

听说为重,首先强调要熟练掌握每课生词的正确发音。利用三位一体、上下对应的方式,引导学生建立起英语单词拼写和国际音标发音的对应关系,发挥所掌握的汉语拼音优势,尽快记忆英语单词,努力争取实现在英语词汇上的突破。对于常见的英语44个国际音标,绝大部分学生只有少数音标存在发音问题,需要在老师指导下弄清其正确的发音方法。个别英语极差的学生,可以从附录中的英文字母开始学习,再下功夫记忆课文生词,认真完成学期考试,从而不会出现对英语学习自暴自弃的极端现象。多媒体课件的生词展示,强调了三遍发音,即第一遍以80%速度慢放降调单词的朗读,再用升调、后用降调正常朗读生词。英语中的升调表达了疑问或委婉等语气,只需要学生在英语国际音标基础上稍加适应,就能取得比较理想的表达效果,对处理句子的连贯语气也有很大的帮助。

听说为重,必须要掌握地道的英语发音技巧。每课语音练习系统介绍了失去爆破、功能词弱读和连读三项技巧。英语中有三对爆破音/p,b/、/t,d/和/k,g/,任何一个出现在音节末尾时,很容易形成学生发音的难点;如果后续是辅音开头的单词,经常会失去爆破。这有两种常见处理方式,一是摆好相应口型、给予适当停顿,二是干脆省略不读。至于功能词的弱读,学生在熟练掌握生词的重音后,注意体会弱读音节的处理方法,就能够准确加以把握。同样,连读现象在英语中十分普遍。对于不适应连读的学生,只要能够发现连读之处,并注意模仿,也能轻易解决。

听说为重,在短文学习中尤其突出。这首先体现在每课短文都是从学生角度来表达,具体话题如自学介绍、学习、一日三餐等与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其次,课文学习,必须进一步大量模仿、朗读,努力做到背诵,绝对不能只满足于理解文字和知识。背诵是成功之母,否则学好外语就是空谈。

听说为重,强调英语听说能力,要求达到良好的听说表现效果。这不同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听说教学法。刘润清[5]总结了听说教学法的几大特点:重视听说,轻视读写;主张大量机械操练;多教实际话语,少讲语法知识。此次英语听说课教改,更多考虑了高职学生外语学习特点,综合运用了各种练习形式,动口动手并重,提倡学生创造性地用英语表达自学,在英汉对照学习中自然体会语法的指导作用。

(二)任务驱动

由于课时有限,上课学生人数多,每学期只选取五篇短文,要求学生认真学习,掌握英语生词和地道发音技巧,努力模仿美国外教发音,直到熟练背诵为止。通过完成背诵任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现英语听说能力的切实提高。这种任务驱动学习方式,分解了每个学期的规定任务,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定学的被动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学生的发音问题需要老师当面给予耐心指导,真正明白发音错误的症结所在。44个英语国际音标中,学生出现问题的音标只有少数,最终必须通过反复练习加以克服。失去爆破、弱读和连读三项地道英语发音技巧,也需要进行大量实践。学生能够背诵,按时完成任务,应该得到鼓励和表扬。教师的作用,更多体现在帮助学生学会从背诵中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办法,举一反三,争取实现英语听说能力的突破。

两个学期期末考试,均全程采用一对一英语口试。学生事先可以准备三个问题,然后回答两个无法预知的扩展性问题,体验英语面试的模拟效果。学生通过努力表现,可以根据期末成绩总评来检验自己的英语水平。

(三)分组互助

英语学习课堂既是学生进行模拟交际的社会,也是语言操练活动的实体。张正东[6]提到了学生的教师作用。在不少场合下,这种教的作用比教师教的效果要好。实施分组教学,弄清成员间的实际关系,有计划改变成员之间的关系,使尽可能多的成员通过不同方式发挥领导作用,适合高职学生学习实际。

高职院校传统英语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受制于学生人数多、学生听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习惯不好等因素,实际效果不理想。如以宿舍为单位或学生班级卫生值勤表等形式适当分组,更多了解学生,才能更好开展课堂教学。上课前可以用手机拍照全家福和各小组,既可作为很有纪念意义的班级教学档案材料,也可以视为出勤点名的凭证,并帮助老师事后尽快记住学生姓名和形象,更多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

(四)自拍背诵

双语背诵是培养高职学生良好英语语感的一种学习方法。先听几遍汉语译文录音,领会汉语要表达的意思,进而努力掌握英语短文,再对照模仿美国外教发音。学生所拥有的优越学习条件可以充分发挥威力。多媒体课件在电脑上的助学作用强大。用手机拍下短文英汉文本并下载相关英汉音频,可以随时随地轻松学英语。

学生自拍背诵,能够更好发挥个人表现力,扮演好编剧、导演、演员、摄像等多个角色。只要达到比较熟练的程度,就可以在轻松自然的状态下自拍,当然也可以让同学拍摄全身视频。海外面试最初都是外方经理在现场口语测试学生,近年来视频面试更为普遍,也有更侧重语言能力的电话面试形式。自拍的最大优势是全身拍摄可以体验现场面试的效果,上半身自拍主要模拟将来的视频面试[7]。通过个人不懈努力,经过教师指导和自学分析,一定会取得理想的英语学习效果。自拍,也是学生英语学习成长的阶段档案。由于自拍必须在课外完成,这就节省了课堂检查时间,在有限课时内能够保质保量完成教学计划。经过两个学期的学习,绝大部分学生逐渐适应了这种模式,积极参与,英语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营养与烹饪系将英语背诵比赛列为全系名校建设工程的重点学生活动,要求西餐专业学生全体参加。背诵前,教师给予学生细致的指导,努力纠正不良发音,尽量达到地道的英语发音水平,帮助学生实现英语提高的满足感,增强其英语学习的自信心。学生平时多选择在宿舍背诵,也有在厨房操作间见缝插针练习,较少在教室自拍。六月下旬比赛周,学生都穿着西餐专业厨师服,选择合适背景,认真背诵,按时上交自拍视频,表现出色。与各种院系大型比赛相比,这种背诵比赛,强调个体参与和表现,是一项受欢迎的草根活动,也是选拔优秀英语学生的好方式。

四、国际化人才培养实践总结

山东旅游职业学院于1998年派出30名优秀学生东渡扶桑,迈出赴日研修的第一步,也是山东旅游教育国际化进程的重要一步。近二十年来,中日双方密切合作,近千名学生学成回国,成为山东乃至中国旅游业界的优秀人才。学院积极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培养国际化旅游人才,2004年起开展赴阿联酋研修实习项目,至今已选派了数百多名优秀学生赴世界顶级酒店、国际机场免税店等实习工作。先后与英国波恩茅斯和普尔学院、法国拉罗谢尔高等商学院、韩国信兴大学、金泉大学校、韩北大学校、韩国资源评价研究院、新加坡厨艺学院等建立了合作关系 ,采取“ 2+ 1 ” 、“2+ 2 ” 等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中外双学历、本科直读、攻读研究生等多种留学选择。学院国际交流中心为海外留学和实习学生提供“保姆式”离境保障,服务工作更加细致入微。

西餐专业重视实践教学,在大一第二学期开学初,两个班66名同学先后分四批,在百川花园酒店(四星级)厨房顶岗实习,为期各一个月。这种校内生产性实训,对于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使其熟悉酒店工作环境、尽快进入职业岗位角色,有很大帮助。

2015年五月,西餐专业三位男生报名参加了韩国游学项目,率先走出了国门。九月,又有四名西餐专业同学赴台湾高雄餐旅大学进行半年学习和交流。游学和海外交流,可以极大丰富学生的人生经历,锻炼其自学能力,是走向成功的重要一步。

大一期末考试后,十名西餐专业同学报名参加了山东大厦(五星级)和南郊宾馆(四星级)的暑期实习。这两家酒店是第22届国际历史大会的指定接待单位。在一个半月的暑期工作中,这批学生在餐饮或客房服务岗位上得到了很好锻炼。另有多名同学选择在学校百川花园酒店工作,参与了章丘卫星会议分会场服务接待。还有几位同学作为志愿者,也在大会期间做出了贡献。这种顶岗实习、特别是在豪华酒店的工作,全程参与重大接待服务活动,为海外实习积累了宝贵经验。

进入大学二年级,学习新教材,英语听说课教学效果可以继续得到强化。结合陆续而来的海外面试机会,需要更加关注学生动态,及时提供帮助和指导,使学生学会分析并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争取顺利通过面试出国。

五、结束语

学院西餐专业英语听说课教改一年来,在英语听说能力提高和国际化人才培养实践方面取得了良好的实效。最终成果,可能需要一到两年至其毕业时,才能得到真正检验。这需要继续努力,完成第二年任务,与专业理论学习和技能实践密切结合,进一步提高学生英语综合水平,探索出适合学院实际情况的英语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罗万琼.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在国际化人才培养中应该作何努力――以中山大学南方学院为例[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8):147-149.

[2]王鹏.新表现英语[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3.

[3]刘峰、李彩霞(主编).旅游英语基础与实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4]桂灿昆.美国英语应用语音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14.

[5]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183.

[6]张正东.外语教育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270.

[7]王鹏.手机自拍视频英语教学的实践分析[J],山东青年,2014,(7):59-61.

Fortifying English Listening and Speaking Competence to Train Globalized Talents in Tourism: A Case Studyfrom Major of Western Cuisine, Shandong College of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WANG Peng; LI Caixia; JIN Yu

外语专业实习个人总结例9

(二)研究特色 本研究的目的主要在于从实践方面对目前财经类高校会计专业双语教学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方向进行较全面的研究与分析,希望对双语教学的实践环节能够有所裨益。当前关于双语教学的研究以理论研究居多,真正结合双语教学实践进行深入研究的非常少。而且实践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似乎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理论研究的逐渐深入而自动解决。这更说明了目前加强双语教学实践研究的重要性。会计学院的学生是双语教学的接受者和受益者,对他们进行意见征询、调查,掌握他们对双语课的认知是双语教学改革取得成功所必须的前提条件之一。为了增强本研究的针对性和可行性,笔者引入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以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学生为研究对象,从学生的角度对本校会计专业双语课程的学习和教学情况进行调查,希望找出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会计专业双语教学模式,以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与完善。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描述 按照目前本校的教学计划,会计学院大一、大二年级学生没有涉及专业双语课程,对双语教学感受不多;主要是给大三和大四年级的学生安排双语课程的学习。目前本校会计学院会计学、财务管理以及审计学三个专业共开设有四门会计类双语专业课程,学生人数也较多。因此,本研究拟主要以会计学院三个主干专业的大三、大四两个年级的学生为主,并分为2011年下半年、2012年上半年两个学期进行调查。其中:会计学专业开设两门双语课程(管理会计、国际会计),学生共计216人;财务管理专业开设一门双语课程(跨国公司财务),学生共计98人;审计学专业开设一门双语课程(国际审计),学生共计196人。按照学生人数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510份,收回478 份,无效问卷12份,有效问卷共46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1.3% ,笔者认为本次问卷发放对象具有很好的普遍性与代表性。

(二)问卷设计 本次调查对象的定位为学生,通过问卷调查,主要希望学生能够站在自身角度认真思考和回答下面四个方面的问题: (1)学生学习会计专业双语课程的目的和对课程的定位是什么? (2)学生对会计专业双语课程学生的课程考核以及教师教学的评价如何? (3)学生认为目前会计专业双语课程在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4)学生认为今后会计专业双语课程的改进措施应主要从哪些方面着手?为了便于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本次问卷中的前三类调查问题要求只能选择一个备选项。考虑到改进措施的多样化,最后第四类调查问题允许选择多个备选项。此外,为了更加详细地了解学生的想法,在问卷调查之外还组织了部分学生进行座谈,以弥补问卷调查的不足,同时加强对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

三、统计数据结果及分析

(一)学生对会计专业双语课程的学习目的和课程定位的认识 对这一方面进行调查主要是希望了解学生学习本校会计专业双语课程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对于本校开设会计专业双语课程有哪些要求?对这一方面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对于明确学生的学习意愿非常有效,因此把这一方面作为本次调查的出发点和前提。共选择了8个问题进行调查,具体的调查问题、调查选项及调查结果(百分比)详见表1。

通过日常教学了解到学生学习会计专业双语课程的目的主要是表1中列举的两个方面,即大部分学生都认可会计专业双语课程对于学习会计专业知识和提高英语水平都有所帮助,但不同的学生对于具体的学习目的有不同的认识。一方面,从学习会计专业知识方面来看,绝大部分学生(A+B)很认可会计专业双语课程对于学习会计专业知识的积极作用。此外,有13.2%的学生意识到会计专业双语课程对于未来就业的影响,这一调查结果表明部分学生对于学习目的的认识是比较长远和务实的。另一方面,从提高英语水平方面来看,绝大部分学生(B+C)对于双语课程与英语学者之间关系的认识是正确的,但仍有部分学生(20.9%)选择了强化英语专业知识学习,这部分学生对于专业双语课程学习目的的认识存在明显的误区。

关于课程定位方面,笔者主要选择了6个关键问题进行调查。第一,关于课程类型。选择必修或者必选的学生比例为78.5%(A+B),只有21.5%的学生选择了任意选修,这说明绝大部分学生认可了开设会计专业双语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选择任意选修的学生主要是考虑到课程的难度、适用性等方面认为给学生适当的选择余地比较合宜。第二,关于开课年级。73.2%的学生倾向于在三年级开课,其他依次为二年级(18.4%)和四年级(8.4%)。大部分学生选择三年级是认为二年级开课偏早,很多专业课程没有涉及直接开设双语课程难度会较大; 四年级开课偏迟,许多学生在大四会花费较多时间在考研、 出国、 就业等事项上,时间和精力上会耗费较多, 担心会影响到课程的学习。第三,关于课时安排。超过60%的学生倾向于安排60个学时以上,约35%的学生认为安排60个学时以下即可。这一结果主要是学生按照自己对于会计专业双语课程的难度、 重要性、 学习能力等方面的看法进行选择的。而我校目前对于专业双语课程安排的课时基本与中文专业课程一致。第四, 关于教材选用, 学生的选择结果比较分散。选择其他选项的学生主要是认为现有的教材实用性较差,如果能够把外文原版教材与国内教材结合起来自行编制教材或者讲义使用起来对于教学与学习都会比较便利。 第五,关于教师类型。 这一问题的选择结果也比较分散,反映出学生对于教师选择的不同意向, 但相同之处在于学生对于教师的英语水平都是有所要求的。选择其他选项的学生主要是考虑到现有的师资实际情况,同时也认为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提高师资水平。 第六, 关于讲授模式。选择全英文讲授和英文讲授为主的学生占到了65.1%(A+B), 中文讲授为主的学生占20.2%。 选择其它选项的学生(14.7%)主要是认为讲授模式的选择应同时考虑教师的语言能力和学生的英语水平,其难点在于如何解决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情况下的讲授模式选择问题。

(二)学生对会计专业双语课程教学评价的认识 对这一方面进行调查主要是希望了解学生对于本校会计专业双语课程考核方面的要求以及对目前课程学习和教学方面的总体评价。教学评价主要是看两个方面:学生学得如何?教师教得如何?前者主要从课程考核体现出来,后者则主要涉及教学质量的评价。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教学评价的有关问题进行详细调查有助于发现课程教学与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可以为未来的教学改革提供一些指导方向。因此,把这一方面作为本次调查的基础。共选择了5个问题进行调查。具体的调查问题、调查选项及调查结果(百分比)详见表2。

关于课程考核方面,主要选择了3个问题进行调查。第一,关于考试方式。56.4%的学生选择闭卷考试,36.7%的学生选择开卷考试,表明学生比较倾向的考试形式还是闭卷,其原因在于闭卷考试考点比较明确具体,相比开卷考试而言难度较低。选择其它选项的学生(6.9%)主要是认为考虑到专业双语课程的特殊性,是否可以考虑一些目前没有的、更为灵活的考核方式,如撰写英文论文、案例分析等新型形式。第二,关于试题形式。超过半数的学生(58.4%)倾向于英文为主的试题和答题,选择全英文试题和答题的学生比例仅为14.8%,还有26.8%的学生选择英文试题中文答题。这样的选择结果表明仍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对于自身的英语水平不乐观。第三,关于平时成绩比例。与中文专业课程通常采用的30%平时成绩比例相比,学生对于该问题的看法存在不同倾向。选择30%的学生仅占23.2%,希望提高平时成绩比例的学生则占到了76.8%,反映出相当部分同学认为提高平时成绩比例是必要的,其原因在于学生普遍认为会计专业双语课程的难度相比一般会计专业课程较大。

关于课程评价方面,本次调查中比较有特色的地方是,选择了学生的总体学习效果评价来与教师的总体教学质量评价进行对比,希望通过这2个方面结果的比较发现一些问题。首先可以单独看一下这2个调查问题的结果。一方面,总体学习效果。学生对于自身学习效果的评价存在较大差异,而且有10%左右的学生迫切需要改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总体教学质量。绝大部分学生对于课程的总体教学质量是满意的。如果把这两个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可以进一步发现:学生对总体教学质量的评价明显高于对总体学习效果的评价。这说明就目前而言,学生认为提高自身学习效果比提高教师教学质量显得更为紧迫。

(三)学生对会计专业双语课程存在问题的认识 对这一方面进行调查主要是希望了解学生对目前本校会计专业双语课程现状的认识,同时发现其中可能存在的主要问题。这一方面内容是本次调查的核心和关键所在。主要从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共选择了8个问题进行调查,具体的调查问题、调查选项及调查结果(百分比)详见表3。

为了找出学生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 主要选择了3个重要问题进行调查。 第一, 关于学习动机方面。 分别有25.2%、 10.4%的学生表示对学习动机较明确或不明确,说明这些学生对于学习动机存在一些认识不清的地方。 第二, 关于学习能力方面。有近50%的学生(C+D)认为自己学习专业双语课程的能力属于一般或较差水平,说明学生目前在专业双语课程的学习能力方面普遍存在问题。 第三, 关于学习方式方面。学生基本还是采取了最传统的听课模式来进行专业双语课程的学习, 以自学为主的学生不到15%。

针对教师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选择了5个问题进行调查。第一,关于专业知识方面。所有的学生都肯定了任课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只是对于教师专业知识水平的认识有所差异。第二,关于语言能力方面。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学生的选择呈现出了多样性的特征,其中有20%左右的学生(C+D)认为任课教师的英语水平属于一般或较差水平,这说明相比于专业知识而言,教师的语言能力是一个明显的缺陷所在。第三,关于教学能力方面。对于这一点的评价结果与第二个方面的评价比较接近,这可能是由于教师受语言能力所限影响了其正常教学能力的发挥。第四,关于教学资源方面。86.4%的学生(A+B)对专业双语课程的教学资源很满意或满意,这主要是因为目前我校采用的教材多是外文原版教材,出版社大多提供与教材配套的相应教辅材料。少部分对教学资源不太满意的学生主要是认为目前专业双语课程提供的教学资源种类虽然很多,内容也很丰富,但由于没有有效的利用方式,各种教学资源目前的利用效果显得不尽如人意。第五,关于教学方式方面。认为教学方式很灵活和灵活的学生比例仅占18.4%(A+B),说明学生普遍认为目前专业双语课程的教学方式是比较落后的,需要根据课程特点采取更为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四)学生对会计专业双语课程改进措施的认识 对这一方面进行调查主要是希望了解目前学生对本校会计专业双语课程未来改进措施的设想。这一方面内容是本次调查的最终目的与意义所在。要提高会计专业双语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需要从学生、教师以及学校三个方面共同着手,具体的调查问题、调查选项及调查结果(百分比)详见表4。

前已述及,对于这一方面的调查允许学生进行多项选择。对这三个方面多项选择的结果及其排序反映了学生对会计专业双语课程改进领域的不同关注程度,这一调查结果也可作为实际中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和学校教学管理改进工作的参考。

四、结论

(一)研究发现的问题 在上述问卷调查及学生座谈的基础上,结合调查结果和座谈信息,对目前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会计专业双语课程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有了一个较全面、深入的认识。

(1)双语课程的目标定位。从表1中关于学习目的的调查、表3中关于学习动机的调查以及表4中学生对于明确学习动机的要求,发现目前学生对于会计专业双语课程仍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没有明确,那就是如何正确看待在专业课教学中引入双语教学之目的这一基本问题。笔者认为,不能对双语课程进行明确定位,将直接影响学生对学习动机与学习目的的认识以及学习方式的选择,最终影响到课程的学习效果。

(2)双语教学的教师选择。在本次调查中,设计的调查问题有很多都涉及了教师,如表1中课程定位方面的相关问题、表2中关于总体教学质量的评价结果,在表3和表4中也都相应调查了教师教学的若干方面。通过调查发现,目前我校会计学院学生对于专业双语课程教师各方面的评价,包括总体教学质量评价较高,存在的问题和希望改进的领域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语言能力不足和教学方式单一。之所以主要是这两方面存在问题,笔者认为这是由于双语课程的特殊性质所决定的。一般而言,专业双语课程采用全英文或双语教材,讲授时也需要大量使用英语,这对于普通高校教师而言无疑是一个重大挑战,语言能力方面的缺陷在双语课程教学过程中会暴露得比较明显。另外,由于国外教材的理念、体系及形式与国内教材差别较大,要求授课老师很快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自然也显得困难重重。

(3)双语课程的模式选用。从表1中课程定位方面的调查和表2中课程考核方面的调查,发现目前我校学生对于会计专业双语课程的模式认识存在很多误区,尤其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关于教材选择。表1中能够接受外文原版教材的学生比例只有27.3%,这与学校规定双语课程需要采用外文原版教材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第二,关于讲授模式。表1中仍有20.2%的学生希望讲课以中文为主,这一点也与学校规定双语课程需要主要采用英语教学的要求相去甚远。第三,关于课程考核。表2中学生对于考试方式、试题形式以及平时成绩比例等方面的选择结果都说明学生倾向于降低课程考核的难度,这同样有悖于学校目前对于双语课程从严考核的基本导向。

(二)建议及对策 针对本次调查发现的我校会计专业双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需要从学生、教师以及学校三方面共同着手进行完善。关于学生学习方面的改进建议在表4中已有明确表述,笔者主要从教师和学校两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是完善双语教学环境。专业课双语教学的开展不仅需要各专业院系自身的努力,也需要整个学校的普遍重视与全力支持。广泛而有效地开展专业课双语教学,必须在整个学校范围内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增加人、财、物的投入。根据我校目前的现实情况,主要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1)采用中外合作办学方式,扩大对外交流。可考虑以双语教学为平台,把国外的相关从业资格考试直接引入国内专业本科教学之中,以培养具有国际文化背景和国际从业资格教育背景的与国际接轨的高层次专业人才。(2)引入专业课双语教学评价机制,并适当区别于普通专业课教学评价。可从评价内容的全面性、评价过程的动态性、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和评价指标的系统性等几个方面单独进行构造。(3)引入专业课双语教学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运用双语教学。可考虑对双语教学的任课教师在津贴奖励、工作考核、职务升迁、职称评定等方面予以适当的政策倾斜。

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目前的双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已成为限制双语教学发展的一个明显的瓶颈因素。这不仅表现为任课教师数量的不足,也表现为任课教师水平的参差不齐。笔者认为,师资队伍建设应是当前我校会计专业课双语教学中重点改进的方面,可从教师的数量和质量两方面着手进行。一方面,以外语培训为基础,短期内强化广大教师的外语应用能力,充实双语教学的师资队伍;另一方面,以全面素质培养为宗旨,长期内提高教师的综合教学水平,提高双语教学的效果。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给予教师出国培训机会或聘请优秀外籍教师,或者与国外同类院校进行教学交流。

三是鼓励双语教学创新。专业课双语教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模式,与普通专业课教学相比有许多不同之处,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更多的创新机制。(1)课程体系的设置。目前专业课双语教学在大部分高等院校一般只作为普通专业课教学的一种辅助形式,往往只在部分条件成熟的课程开展双语教学,课程体系无从谈起,我校目前也存在这个问题。随着双语教学的逐渐推广,可参照普通专业课的教学体系,并考虑到双语教学的特色,建立一套科学的双语教学专业课程体系,将有助于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整个学科的框架体系,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2)课程教材的选用。采用外文原版教材作为双语专业课程教材是目前大部分高等院校所认同和采用的,然而原版教材在国内的适用性问题却广受诟病。因此,是否可考虑在条件具备的条件下自行编写教材,以更好地适应本校双语教学的现实需要。 (3)教学方式的优化。在双语教学中,教师双语讲授的度的把握问题是应首先关注的一个中心问题。此外,为了促使学生自我学习,教师应努力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考虑利用各种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式, 如播放多媒体课件、课堂讨论、 案例教学等来辅助教学。多种教学方式的组合运用是专业课双语教学中的一大特点, 也是一大优点, 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本次研究虽然选择的调查对象较为广泛和普遍,但由于调查的范围仅限于本校、调查的对象仅为学生、调查的时间仅有一年,因此研究本身还存在一些缺陷。希望通过本次研究能够引起会计专业界对会计专业双语课程教学的关注,并能够加强对会计专业双语教学的研究。

[本文系2011年南京财经大学校级高教研究课题《财经类高校会计专业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改革》(项目编号:X_KXW11001)阶段性研究成果]

外语专业实习个人总结例10

    《国际贸易实务》是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一门专业骨干基础课程,也是一门专门研究国际商品交换具体过程的学科。通过学习本课程,不仅使学生掌握国际贸易理论、政策、法律法规、国际贸易惯例等专业基础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教育学生综合分析与处理外贸业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成为社会需求的既能熟练掌握外语知识又能从事对外经贸工作的复合型技术人才。选择这一课程开展双语教学实践活动是教育部2001年4号文件中提出的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教学手段与公共和专业课教学相结合要求的深化和具体体现。本文主要总结笔者在这一课程中开展双语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一些经验,拟探讨如何更好地开展公选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1公选专业课双语教学实践的缘由

    根据国家教委大学教学教育改革的精神,全国高校都在不同程度地开展专业课双语教学。笔者代表学校参加过几次全国双语教学的经验交流会和研讨会,每次参会很多代表都会提出:为什么大学双语教学推广几年来,并没有像起初设想的那样得到广大师生的推崇,相反越来越多的高校教师甚至对这一思路的可行性提出了质疑,许多学生从开始的热情高涨渐渐丧失兴趣。还有一些学校代表,特别是新校或边远学校代表提出:非常渴望开展双语教学,就是不知从何做起,如何做起。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做了一些师生调查,经过精心备课,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后,在2008年首次开始在全校《国际贸易实务》公共选修课中尝试双语教学实践。

2开展公选专业课双语教学实践

2. 1公选专业双语课基本情况

    2007年笔者向学院提出申请开设《国际贸易实务》双语公选课,经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同意,教务处审批后,于2008年第一学期开始实施双语教学计划。全校共有61位学生报名上双语课,其中大四4人,大三27人,大二30人。

2. 2开展公选专业双语课的教学实践情况教师

2. 2. 1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积极性高涨

    教学活动主要涉及老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两个方面。孔子曾经说过:“知人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在开展公选专业双语课的同时,笔者深深感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好双语专业课的第一动力。首先,学生是自己自主在网上选报《国际贸易实务》双语课程的,报课的前提条件必须是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先修过国际贸易等相关课程。绝大多数选课的学生都是对国际贸易有浓厚的兴趣,而且自身英语基础较好,所以他们能在兴趣的驱动下,积极自主学习,将被动应试学习变为主动愉快学  习。其次,学生选修这门课程也有来自于就业压力方面的原因。班里有几名学生就是因为高考录取的专业不理想,例如社保专业,而希望通过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来帮助缓解将来就业的压力。特别是受去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今明两年全国约有1500万的本科毕业生,就业形势将异常严峻,学生们不得不提前为自己今后的去向早做打算。

2. 2. 2学生到课率极高,课堂教学秩序井然

    从学生来说,其到课率高低与兴趣及就业紧密关联。从教师来说,学生到课情况与教师严谨教学关系密切。《三字经》说得好,“养不教,父子过;教不严,师之惰。”笔者认为严格要求学生是教师的天职,对待学生应一视同仁,否则就是老师懒惰。因此笔者在上第一节课前着重强调对学生上课要求,其中包括不能无故旷课,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带着问题上课等。并在每次上课时都通过提问、点名发言等方式,督促检查学生的到课情况,避免学生逃课混课。在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也学会了更多地关心他们、尊重他们、理解他们。结果发现,学生到课率很高,保证了课堂教学按计划有序进行,从而使他们在愉快的教学过程中牢固地掌握了双语教学的内容。

2. 2. 3课堂教学组织灵活多样,考核考试结合实际

    由于公选课只有30个课时,在专业课双语教学中如何能组织好课堂教学尤为重要。笔者在《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中的具体做法是:

    第一,多媒体教学课件,注人更多国贸知识。

    在提出开展公选专业双语课的同时,也申请使用多媒体教室。虽然,制作《国际贸易实务》双语课件不仅加大了工作量,而且制作难度增加许多,但图文并茂、情景解说、动漫效果却能更好地吸引学生。例如,在讲国际贸易术语买卖双方风险划分时,清晰的图标指示就能让学生易于课堂理解,便于今后的实际操作。还有国际贸易交易谈判过程的简短教学片也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谈判情景,为他们模仿学习和今后实际参与商务谈判提供了良好的帮助。除此以外,多媒体教学课件增加大量的国际贸易信息,特别是较好地解决专业术语的英语表述问题,这些都是传统授课无法相比的。

    第二,融人案例教学,活跃课堂气氛。

    为了利用好有限的课时,讲授更多的国际贸易实务方面的知识,案例教学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课堂教学选择。在授课中,笔者时常插入一些国内外贸易经典案例或笔者过去从事外贸业务中的遇到的一些棘手事件,通过投影或录像的方式展示给学生,然后让大家展开讨论。例如,在讲中性包装时,先讲定义,然后让学生看教学课件中的实物包装,最后放映一段某公司出口给中东客户的一批女鞋,因错用中性包装,导致无法按时收回货款的短片。最后让学生讨论:出口方是否按要求提供了中性包装?造成的结果如何?我们应从中汲取怎样的教训等等。学生们积极参加小组讨论,发言踊跃,虽然有时他们  英文的表述不一定确切,但句子的组织和套句的使用都比较正确,课堂互动有佳、气氛活跃。

教师

      第三,作业形式灵活多样,以网络英语为主。

      为配合双语教学,督促检查学生学习双语的情况,每讲完一个单元的内容后,笔者就在校园网上给学生公布双语作业,并规定交作业的时间,通常为一周。例如:在学习完国际贸易交易磋商的单元后,就要求学生利用学校的网络资源,自己找出某一时间段我国某一种出口商品的对外发盘,并根据学生了解到的生产供应信息,给国外某一客户写出相应的还盘。虽然这样的作业在短时间内难以完成,往往需要花费一些时间和费用在网上搜寻、分析、做答,但却深受学生的欢迎。通过分析学生交来的作业,笔者发现:他们的英语水平不仅提高很快,专业用语的掌握情况也比想象中好。这说明学生更为喜欢这种与实际业务紧密相连的作业形式,因为不仅可以满足学生使用现代化的信息传递工具的要求,而且可以更好地完成实践模拟练习,为将来从业打好坚实的基础。

第四,考核考试相结合,双语教学效果良好。

    在公选《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双语教学中,采用了考核和考试相结合的方法来检测学生学习的情况。具体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通过课后作业考核学生掌握该课程的情况,占到学期总成绩的20%;第二部分是通过课堂听课、回答问题、案例讨论等方面来考核,占到学期总成绩的20%;第三部分是卷面考试成绩,占到学期总成绩的 60%。考试试卷题型不少于六种,其中英语答题占到60%以上。由于公选课学生英语基础较好,在课后的几次调查问卷中,60%以上的学生都希望用全英文答题。综合考虑该班有近一半的大二学生,虽然大多数学生都第一次就通过四级考试,但他们毕竟英语专业词汇有限,以稳妥起见,将英语答题的比例设定在60 %。该班结课考试平均成绩为78. 70分,呈正态分布。

2. 3开展公共专业双语选修课的主要问题

2. 3. 1学生偶有逃课、早退现象

    前面曾提到,公选《国际贸易实务》双语课班有几名大四和极个别大三的学生,他们偶有逃课和早退现象。笔者课后主动与他们进行过交谈,了解到他们又要准备考研、又想拓宽就业范围。尽管他们对双语课极感兴趣,也希望能通过学习该课程,取得相关的职业考试证书,例如,BEC商务英语中级考试证书、外销员考试证书、单证员考试证书、跟单员考试证书等,但时间紧、压力大、负担重,故无法坚持上课,似乎逃课和早退在情理之中。相比之下,大二的学生到课情况则非常好,没有一个学生无故旷课。他们还认真听讲,按时独立完成作业,积极踊跃发言,所以他们的考试成绩都明显高于大三和大四的学生。

2.3.2公选专业双语课教学课时不足

    如果说大学公选课只为优化大学生知识结构、深化基础知识、提高综合素质的话,公选专业双语课还附有提高学习使用外语的能力,特别是专业外语的能力。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大学公选课包括专业课应以课堂使用的语言和教学内容来确定切实可行的课时,一概而论30个课时可能并不是最佳选择。笔者个人以为,公选专业双语课课时以《国际贸易实务》为例,应定在36比较适宜,这样授课教师就能较好地完成好双语教学任务,学生也能较系统地学习好相关的专业知识。

3双语专业课前景展望

3. 1进行公选专业双语课选课指导

    众所周知,一般院校开设的专业双语课程充其量不过10%,而公选专业双语课更是寥寥无几。笔者个人认为:公选专业双语课首先应该不同于其他公选课程,而且应主要面向大二和大三的学生,所以非常有必要在选课前给予学生相关的指导,包括本课程介绍,双语课堂教学法及对于学生的先修课程和英语基础的要求等方面的内容,同时更应明确增加公选专业双语课的学分,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学生盲目选课,真正能够通过学习双语课,提高他们实际应用水平、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至于大四学生,应开设社会急需专业的选修课程为佳。

3. 2开设公选专业双语实验课教师

    在总结公选《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双语课教学实践的同时,笔者也清醒地认识到:如能在外贸业务模拟实验室授课的话,势必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国际贸易专业双语课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很好地进行外贸流程模拟实践,完成实验报告,完善专业技能培训,加强英语的学习气氛,营造更好的英语学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