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外语教学理论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3 15:21:50

外语教学理论论文

外语教学理论论文例1

(一)三个基本参量。该理论认为,特定性、实践性和社会可行性三个参量是组织外语教学的原则。特定性指教师要根据时间、地点和受授对象来使用教学技巧,教师通过“观察—反思—行动”的循环来了解和掌握具体教学环境信息,由此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并根据教学实践中的反馈随时调整。实践性指教师要努力从自己的实践中获取理论来理解和确认现存的问题,从而选取最好的教学方式,也就是说,这些认识是基于实践的,是实用的和动态发展的。可行性指教师的教学方法要适合社会、文化和政治,教学应该利用带入课堂的社会政治意识,满足参与者的语言和社会双重要求。

(二)三种身份的新解。一是教师,教师应是知识型、技能型和自主型的,善于学习和检验各种理论,在总结经验教训和修正自己信念的基础上逐步构建一套切合教学实际的概念和原则,形成自己的教学理论,同时,明晰自己在教育中的地位。二是学习者,理想的学习者是自主的,能在教师指导下自我调控,具有合作精神和责任感,善于协商解决问题和抓住机会。三是教师教育者,他们要指导未来的教师确立外语教学的理念和掌握外语教学的研究方法并指导其进行教学思考及反思,重视信仰、价值观、经验和知识作用,为其提供展示教育理念的机会。

(三)十个宏观策略。一是学习机会最大化;二是意图曲解最小化;三是促进协商式的互动交流;四是培养学习自主性;五是增强外语语感;六是启发式语法教学;七是外语输入的语境化;八是语言技能综合化;九是语言教学的社会依赖性;十是提高文化意识。

英语写作教师的发展

“后方法”教学理论是一种开放的、创造性的动态理论,它破除了教学法的“神话”,瓦解了教学法在教师心中的统治地位,因此,教师理念的作用就越发凸现出来。本文认为,在“后方法”外语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可以通过对英语写作教师的理念在写作教学方法的认识、英语语言的认识、师生关系的认识和教师与教师教育者的关系的认识等方面的重构来寻求发展策略。

(一)对写作教学方法的认识重构

根据“后方法”教学理论,教师对教学方法的理念可归结为:不是“教学方法”左右教师,而是教师调控“教学方法”。英语写作教学长期在方法上进行探讨,试图以一种普适性的“饼干模子”写作方法来满足和适应写作教学的不同需求。而且,传统的写作教学遵循的是一种“由上至下”的课堂运行模式,即由居于“核心”地位的教学法专家对写作方法进行理论系统化,让处于研究“”的一线教师负责在具体的写作教学中理解、运用这些抽象理论。这样,写作教学理论是在理想化了的教学实践中被理想化地运用,对诸如教与学的认知、社会需求、文化背景等因素综合作用的写作教学现象无法进行科学的解释。由此可见,教师应辩证地认识“教学法”,没有一种现成的最佳方法可以一劳永逸地用于写作教学,应该以“后方法”教学理论为指导来探求超越方法观的教学新理念和新途径。写作教师应该根据自身对写作教学的理解、教学理念、风格和经验来构建一个“由下至上”的、适应具体教学场景、立足课堂教学的、属于教学实践者自己的教学理论体系,这时,它具有了“后方法”教学理论所倡导的具体性、实践性和可能性。

(二)对英语语言认识的重构

“后方法”教学理论指出教师理念应强调语言的意识形态性。该理论认为在课堂教学里,话语的社会文化方面的理解不能靠浅层的交际行为或会话方式来获得,只能靠课堂内纷纭复杂、竞争有加的真实世界存在的话语来实现的。教师在课堂内进行话语分析等活动时,就要超越课堂来考察更广泛的、承载课堂输入和互动的社会、文化、政治、历史等,他们应成为教学的主人,要形成自己的教学方法,而不是盲目迷信崇拜西方教学模式。可见,写作教师在进行写作教学和写作教学研究、在借鉴国外写作教学理论和方法的同时,要时刻关注、认清国内英语写作教学和研究的性质和发展道路,强调英语写作研究的实践性、本土性和科学性。

对师生关系认识的重构

外语教学理论论文例2

[作者简介]杨柳(1980-),女,四川雅安人,四川农业大学文法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四川 雅安 62501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3-0105-03

语言是文化基石,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方面,语言是反映民族文化特征的一面镜子,其中既有该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背景,而且还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和思维方式。另一方面,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反映文化。每一种语言都与某一特定的文化相对应。不仅语言、语言的使用与文化密切相关,越来越多的人也意识到,语言学习本身也要受到文化的制约和影响。所以,语言的教学要结合文化来进行,而不仅仅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形式结构体系内进行语言形式学习和技能训练。文化始终贯穿语言教学的背景,时时刻刻都会影响教学本身。在外语教学中,学习者得到的,不仅是语言,还有世界观,包括要了解目的语语者的社会文化观念,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并增强学习者表达自己的观点的能力以及文化的交际能力。

一、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曹文曾将语言教学中文化教学的探讨归为三个方面的内容,即教不教,教什么,如何教。通过胡文仲、束定芳等人对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形式的文化内涵、文化对语言运用的制约、英语教学与文化等诸方面的研究与探讨,英语教学过程中文化导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已不成其为问题。在教学内容方面,文化的内容包罗万象,其中一种观点认为文化教学可以包括以下五个内容:语言交际(包括词汇、习语、语法、语篇修辞)、非言语交际(表情、眼神、手势、姿势、体距等)、交际习俗与礼仪(打招呼、称赞、称谓、访友做客、送礼等)、社会结构与人际关系(家庭关系、亲戚关系、朋友和同事关系、社区关系等)、价值观念(个人与集体、人与外部世界、思维方式、知识与价值等)。这些都是和语言与语言运用关系较密切的文化内容,也基本上勾勒出了一个文化教学的框架。通过提高交际双方知识共享的可能性来帮助外语学习者与目的语的本族语者进行交流。以英语教学为例,在这样一个教学过程中,学习的目的主要是实现与英语为母语者的成功交流,从而能够顺利地学习和吸收目的语文化。但是这样的教学目的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在社会的发展要求。

现在英语作为一种通用的国际语言,英语教学这种国际语言教学培养的英语学习者不仅需要与英语本族语者进行交流,还需要用英语同英语为非本族语的人打交道。同时,文化作为语言学习者身份构建的一个重要部分,轻易地摆脱母语文化的视角而进入另外一种文化是不容易的。所以由于文化差异而造成外语学习者遭遇冲突和困境也是不可避免的。以许国璋、曹文等为代表的人物主张文化教学的内容不仅应该包括目的语文化,而且应该包括母语文化。许国璋指出在英语教学中,不仅应注意英语国家的文化,还应注意我国自己的文化。在他提出的英语教学方案中,不仅包括英语语言文化内容,还包括母语文化内容。曹文总结分析了我国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两个层次,即文化知识层和文化理解层,为了达到文化理解,文化教学的内容就不应局限于目的语文化,还应该包括母语文化,以及其他文化的内容。这样的教学就不仅仅是要达到单向学习吸收目的语文化的目标,而是为了实现“双语以及多语文化的交叉交际”。从而使学习者在不丧失原有文化身份的同时能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利益,在目的语的文化里构建自己与之对应的交际空间,也就是说能准确、得体地用目的语表达自己的意思。这样就对外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达到这样的目标,解决之中的某些问题。可以借鉴科泰齐和金的“文化协同”理论。

二、“文化协同”理论简述

在跨文化交际日益复杂的时代,对不同文化的认知和敏感性对进行跨文化交际的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外语教学课堂其实就属于一个跨文化交际的环境,所有的参与者(包括学生和教师)都带着各自对于课堂教学的预期。这种预期是具有深层次的本民族的文化底蕴的,科泰齐和金将其定义为不同的“学习文化”,在教师的教学实践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学都与特定的学习文化和社会文化有密切的关系。而不同的学习文化应遵循“文化协同”的方法,相互顺应、相互吸收、取长补短,来达到外语教学的目的。

科泰齐和金指出,“学习文化”是指语言学习过程中被认为是理所应当的行为活动框架,其中包括人们对学习过程中各个方面与各种活动以及学习与整个教育的关系等的期待、态度、价值与信念。学习文化构成了整个课程的隐匿部分,师生们的教与学都会在潜意识中受到特定学习文化的影响。而特定的学习文化则要受到它生长之中的特定社会环境的影响。他们通过问卷调查和采访问询等方法,总结比较了英国、日本和中国学生的不同学习文化。他们着重指出,不存在说哪一种学习文化优于另一种学习文化。不同的学习文化一般都更适应于它们各自植根其中的那个社会。此外,不同的学习文化也并非完全相互排斥,在有些方面,差异也可以被包容并结合在一起,这就是“文化协同”的过程。在他们对学生的调查中,中国和日本学生相比而言更注重以知识为中心,而英国学生更注重技能和方法;在“提问题”这一方面,英国的学生倾向于把“提问题”作为学习过程中的一个方法,也就是所谓的启发式的提问,而中国学生经常在学习过程完成后才提问题,将其作为对所学知识的考察,而且在很多时候,他们会选择在课后单独向教师提问而不会像英国学生那样在课堂上大胆质疑教师;同样,在对教师的角色分析方面,不同于英国学生,中国学生很大程度上把教师认同为父母的角色,依赖于教师给予的学习指导,希望教师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教师和学生的关系趋向于中国传统儒家所提倡的等级关系,教师在课堂上较有权威性,对课堂教学的内容和进程有很大的决定权。而学生也习惯于在课堂上安静听讲,接受教师所传输的知识。

因此,基于不同的学习文化,课堂里学生的行为表现和教师对课堂学习的期待会产生距离,从而导致课堂中的不合作、不配合。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是处于目的语的文化氛围下,把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结合起来,同时使其与所处的环境相协调,处理好不同学习文化的顺应过程,以避免或减少相互间的碰撞和冲突。特别是在引入一些根植于西方学习文化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和教学技巧等,如果不充分认识教学环境的特殊性,误解和冲突在所难免。外语教学要达到的目标不是让学习者成为单纯的模仿者,而是立足于自己的文化和传统,积极地进

入目的语文化,并始终保持跨文化差异这一意识。在学习和使用所学语言的过程中,灵活运用“文化协同”理论,努力做到既有自己的语言特色,又能充分实现交际的目的。

三、“文化协同”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根据科泰齐和金的“文化协同”模式,外语教学者对于学习者的本族语和目的语的文化环境要给以足够的重视,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都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某些方面做出一定的调整和改变,以帮助学生在不丧失原有文化身份的同时接纳理解不同的目的语文化,并能准确、得体地用目的语来表达自己的意思。通过“文化协同”模式的指导,来达到外语教学的目标。

1 处理好多元化和本土化的关系。以英语教学为例,其文化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英语文化内容的多元化以及教学目标的本土化两者的关系。现在,在以英语为媒介的真实的跨文化交际中,很多的英语使用者是第二语言或外语使用者,他们有自己的母语文化背景,他们的交流对象也是如此。所以,国际跨文化交际的情景日趋多元化和复杂化。英语的使用也是如此,要与该国家或地区的社会文化环境包括它的语言环境相结合,经历一个语言与文化两个方面再生的过程。这样的英语应用环境决定了文化教学不能是简单的文化知识的积累,也不能仅局限于少数几个英语为母语的民族文化,而需要更注重交际能力的培养,培养学习者从多种角度判断和理解不同文化。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就要受制于诸多环境因素,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不重视学习者的文化背景对选择和运用学习策略的影响,不能就文化差异达到某种程度的妥协,教学中难免会出现不合作的情况,从而影响教学效果。所以,要从科泰齐和金所提出的“文化协同”的理论出发,与具体的语言教学相结合,来取得文化上的双赢。

外语教学理论论文例3

在传统的外语教学中,词汇教学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外语教材对词汇学习的系统性、规律性和词频特征,词汇复现率对词汇学习的影响等因素考虑不周,阅读材料、翻译材料或视听材料中出现什么词汇,教师就教授什么词汇。这种依附于其他语言技能训练的词汇教学方法的采用是依据这样一种观点:词汇量的扩大会随着其他技能的提高而提高。而语言教学的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并不能确保学生可以实际应用的词汇量有效增加。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外语教学工作者开始认为应该对词汇教学进行详细的研究和具体的规划,并作为一项外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列入外语教学大纲。Lewis(1993)[1]认为,词汇应属于语言教学的中心内容,因为“语言是由合乎语法的词汇组成,而不是由词汇化的语法组成”。语法是构建完整的语言体系的框架,而词汇是建筑材料;语言体系缺少了二者中任何一项都是不完整的。任何语言学习者要达到用目的语进行交流的目的都要以一定的词汇量为基础。与语音体系和句法体系比较起来,语言的词汇体系似乎是语言的任意性特征体现最充分的体系,因而对于多数语言学习者来说也是最耗费精力的部分。目前很多外语学习者深感单词背得很辛苦,而效果又不好,遗忘快又不会用。这些其实都和记忆有关,因此外语教学工作者不能不了解记忆的规律,并要遵循记忆规律开展外语教学。

一、记忆的三个加工阶段

记忆是大脑对信息进行处理的一种复杂的活动,它与语言能力和认知水平的发展密切相关。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以获得知识为先决条件,而知识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记忆。近年来由于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发展,对人类记忆的研究也不断深入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同时它也促进了外语教学。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些心理学家如Sachs(1967),Jarvella(1979),Bransford,Barclay,Fanks(1972)设计并进行了许多实验以研究人类记忆的方式、结构和长短。他们一般把记忆分成三个阶段:感觉储存阶段、短时记忆阶段和长时记忆阶段。感觉储存阶段是人们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对客观世界的直接感知,所获得的信息短暂地储存在记忆中。短时记忆有时也被称做初级记忆(primarymemory)或活跃记忆(activememory);短时记忆容量小,信息保存时间短(约30~45秒),与长时记忆的似乎无限的容量形成对照。也有学者把短时记忆描述成一种将少量信息活跃地储存于大脑中并可以随时随地提取的能力。一般来说,一部分短时记忆的内容在经过一段时间后会进入长时记忆。短时记忆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持续的时间短,信息只能在大脑中短暂停留。多数对短时记忆的研究表明它储存信息的时间不到1分钟,甚至不到30秒。要使信息进入长时记忆而不被遗忘就要周期性地、定时地重复该信息,使该信息反复进入短时记忆。

心理学家一直都对短时记忆到底可以储存多少信息感兴趣,米勒(GeorgeMiller)[2]在他的文章《神奇数字7,加或减2》(TheMagicalNumberSeven,PlusorMinusTwo)中指出:世界上很多事物都与数字7有关,如七大奇迹、七种罪孽、七种基本颜色、音阶的七个音符、一周的七天,等等,这并非偶然的巧合,而是体现了人类短时记忆幅度约为7个单位。他把记忆的单位称为“组块”(chunk),组块不同于一个数字或一个字母,一个组块可以是一个单独的数字或字母,也可以是一组数字、一个单词或一个抽象的概念。既然短时记忆的幅度有限,我们就可以通过增加每个组块所包含的信息量,建立更大的组块来增加短时记忆的容量。比如说,要记住12个数字(1,9,6,6,1,7,8,8,1,0,6,6)有一定的难度,而要记住3个年份(1966,1788,1066)就相对容易了。这是因为记住第一组信息需要占用12个记忆单位,而记住第二组信息只需要3个记忆单位,这符合人类记忆的经济原则。心理学家还发现记住7个任意的字母与记住7个任意的单词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几乎相等,尽管7个单词所包含的字母要远远多于7个。

与短时记忆比较起来,长时记忆在理论上的储存容量和持续时间是无限的,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人的知识,可以在需要的时候被激活。实际上,一个人的知识并非可以随时随地激活。比如说,我们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偶遇一位老友,却想不起他(她)的名字;在考试中遇到以前背过的词,却想不起它的意思。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瓶颈效应”。这种瓶颈效应产生的原因主要是,通常对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进行搜寻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如果缺乏与所需信息相关的搜寻线索,就会造成搜索失败或遗忘。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构成网络,这些信息在平时处在非活跃状态,在需要的时候通过知识网络的一定的路径来激活,安德森(Anderson)[3]称之为激活扩散(spreadofactivation),即一个概念被激活,其他与之相关的概念也被激活。

到目前为止,人们还不十分清楚短时记忆是如何向长时记忆转化的。有人认为信息能否被永久地储存在长时记忆中一方面取决于该信息在头脑中能被处理到什么程度,另一方面取决于长时记忆的结构。心理学家对长时记忆的模式提出了不同的假设,究竟哪种假设更接近事实还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而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实验表明人们处理相关信息要比处理互不相关的信息更加省时省力。另一个不能忽略的因素是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并非总是处在静止状态,它是随时变化的,随着信息不断地由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新信息以各种各样的方式与旧信息联系并组合起来,整个信息系统随之不断变化,人的知识不断得以丰富,认知能力不断提高。

二、根据记忆规律安排词汇教学

1.根据记忆容量选择词汇教学内容

词汇教学是外语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而人们对词汇教学存在很多误解。很多外语教师在对词汇的处理上随意性强,不能遵循一定的规律;多数教师认为选择什么词汇教给学生是教材编纂者的事情,教师没有选择的余地。事实果真如此吗?

从认知的角度看,外语学习是一个信息处理的过程,该过程与人类记忆系统的工作机制密切相关。人类短时记忆所能接受、处理并记住的信息是有限的,对一般人来说,要记住一种语言(即使是母语)的全部词汇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这就要求外语教师在词汇教学中对词汇的选择要谨慎。语言是不断变化的,而语言中的词汇又是语言变化最敏感的部分,到底什么样的词汇才是教学重点呢?乍看起来,这并不是外语教师所能决定的,因为教材是固定的,所选词汇也是固定的。而实际上,即使是这样,外语教师在词汇教学中也并非毫无自由。众所周知,语言中的词汇并非同等重要,有的词汇处于核心地位,而有的处于边缘地位。正像原型理论[4]所阐述的那样,在某个特定的类别中,有些成员处于中心地位,有些成员处于边缘地位,处于中心地位的称为原型,原型具有更多的典型特征。人类对某一类事物的认识总是始于原型,随着阅历的增长、知识的加深加宽,对边缘成员的认识也逐渐清晰。该理论同样适用于外语词汇学习,外语学习者总是先学会基础词汇,先了解并记住词汇的基本意义,然后才是其他词汇,词汇的引申和扩展意义。

在外语教学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就是如何确定哪些才是基础词汇,哪些应该是教学重点。这里我们要澄清的是基础词汇和边缘词汇之间并没有明确的分界线,划分标准不同,其划分的结果自然不同。有一种分类方法是按照词频进行划分,比如说,按照美国布朗英语语料库的统计,使用最频繁的十个英文单词是the,of,and,to,a,in,that,is,was和he,这十个词中多数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功能词,而多数语言学习者更关注实词,这也可以从儿童习得语言的过程得到证实,一般儿童学习语言都是从实词开始,儿童早期的语言一般都具有缺乏虚词的特点。因此根据词频安排词汇教学重点、教学进度要格外慎重,不能简单地按照词频高低来判断。

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忽略词汇的语体特征,某一类别中的原型在其他的领域则不一定是原型,比如说所谓的“饭店英语”、“旅游英语”、“商务英语”、“科技英语”、“美国俚语”等都是指语言的语体特征,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来安排词汇教学的重点。2.根据记忆阶段性特征安排词汇教学方法

(1)词汇的感知

词汇教学的目的简单说来就是让学生记住词汇,并且学会使用词汇。影响记忆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词汇是如何呈现在学习者面前的,它包括词汇在什么样的语言环境下,以什么样的方式被学习者所感知。很多人有这样的体会:记住一段歌词要比记住同种语言的同样长度的一段课文或演讲稿要容易,尽管表面看起来一段歌词的信息量可能更大,因为它除了文字以外还包含曲调和旋律等信息。从电影对白中学会的词汇不仅不容易遗忘,还能被恰当地使用,因为语境(视觉的或听觉的)作为另一个信息源为语言信息的加工提供了背景,使语言信息在大脑中进行更深层次的加工处理。这说明在词汇教学中如果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将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对于英语的初学者,教师可能会这样教:字母h就像一把椅子,J就像雨伞的伞把。这是让学生对字母形状进行观察,通过图形的联想帮助记忆。在词汇学习阶段,教师同样可以让学生观察一个词汇的图形特征,而不是像传统的记生词的方法,把生词的字母按从头至尾的顺序拼读出来,因为人类短时记忆的容量决定了如果单词的长度超过了7个字母,这种拼读的记忆方法的效率将大大降低。心理学研究表明,多数人的思维是依赖语言的,而少数的具有“过目不忘”的能力的人通常还很擅长图像式思维。比如有人可以记住圆周率π的小数点后的几十位数字,其中有人这样描述他的记忆方法:他把这些数字分成5个一组,然后观察每组数字,他的眼睛就像摄像机的镜头一样拍摄每组数字,然后把这些照片存在大脑中,每组的第一个数字又构成另一种组合,被拍成另一组照片,在需要提取的时候只需要把这些照片按照不同层次和顺序提取出来,这样他就很容易记住几十个数字。我们不一定要记住几十个连续的数字,但这种方法对我们还是很有启发。在外语单词记忆方面,我们的视觉潜力还应该得到进一步开发。教师要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甚至触觉等感官,充分发挥想象力,挖掘甚至创造词汇与各种已知信息的联系,加深印象。

(2)词汇从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

词汇教学不仅仅是给学生一个单词表,教师要通过一定的方法让学生意识到怎样才算认识一个词,认识单词有什么意义;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学会使用单词,并使词汇量持续有效地增加。任何词汇要进入长时记忆系统都要经历短时记忆的过程,这一过程通常不是学习者可以有意识地控制的,但是研究表明如果信息量超过7个记忆单位,短时记忆的效果将受到明显影响,这就给外语教师一个启示,即一堂课的教学内容不应明显超出普通人的短时记忆所能负荷的信息量,否则过犹不及。那么外语教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加课堂传授的信息量并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呢?答案是扩大单位信息的容量而尽量减少信息单位的个数。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词汇是以井然有序的方式储存在记忆系统中的,语义相关的词汇储存在一起,并可以随时提取,新的词汇必须以某种方式与已知词汇或信息建立起某种联系才能进入长时记忆。传统的外语教材通常是将生词按照生词表的形式列出来,加上音标、词性和翻译,学生经常花了很长时间记忆还会经常遗忘。人类的记忆系统的本质决定了遗忘词汇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刚见过的生词。这是因为它还处于词汇学习的起始阶段,学习者对与该词汇相关的各种信息还不了解,还不能与已知信息建立起联系,在学习者的短时记忆中一个生词占据一个独立的记忆单位,而不是一个已成体系的记忆系统中的构成部分,要使该词进入长时记忆还需要一定的重复。如果教师只向学生介绍生词而不能在教学中使该词重复出现,则学生很有可能在短期内将该词遗忘。其实,许多教材在选材、难度梯度、单词复现率上存在较大的随意性。

除了重复,联想在记忆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联想意味着对信息进行积极处理,各种各样的信息、知识连成网络,当一个概念被激活,其他与之相关的概念也被激活,这种激活扩散的过程就是联想,通过联想,记忆系统的存储量得以扩大,心理学实验表明多数信息是通过联想从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的,这是因为如果新信息不能和已知信息建立起某种联系就不容易被理解并记住。就英语词汇的记忆而言,联想可以帮助学习者更深刻地理解词汇,建立词汇进入长时记忆的途径。从英语教学的角度而言,教师应该努力提高学生的联想能力,比如,教师可以把生词按照语义域进行归类,例如,arthritis(关节炎),appendicitis(阑尾炎),bronchitis(支气管炎),gastritis(胃炎)都属于疾病范畴;breaststroke(蛙泳),backstroke(仰泳),sidestroke(侧泳),butterflystroke(蝶泳)都属于游泳方式。联想不仅可以发生在词汇意义的层面上,也可以发生在词汇的语音和词形层面上。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在语音和词形上都有联系的一组动词:perceive,deceive,receive,conceive,以及它们各自所对应的名词:perception,deception,reception,conception,形容词:perceptive,deceptive,receptive,conceptive。通过观察发现它们在语音和词形上共同的变化规律,这样学生就可以轻松地记住这一组词。每一个单词都是词汇网络中的一个三维实体,与其他词汇在音、义、形上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与此同时,词汇网络又与我们生存的物质世界及人的精神世界密切相连。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激发并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尤其是视觉和听觉来接受词汇,同时在传授新知识的时候,教师还要有意识地联系旧知识,这样学生既可以巩固学过的知识,加深印象,又可以为新知识进入长时记忆系统创造途径。

词汇的认知有三个层次,能够辨别读音是最表面的层次,记住词素形态是更深层次的认知,了解词的功能和掌握与其他词的搭配是最深层次的认知。因此,对词汇的掌握不仅要依靠词汇的重复出现,还要依靠恰当的重复方法。教师在课堂上创造出生动的情景,给学生布置一些有实际意义的任务,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体会词语的用法和意义是一个值得尝试的方法。因为如果学习者不能经常使用学过的词汇,遗忘是不可避免的,因此,重复是必须的,而且最好在单词初次输入之后的一两天内、之后一周内再次重复,之后一个月内再次重复,只有这样该词汇才能被牢固地储存在长时记忆中。另外要鼓励学生借助广播、电视、电影、杂志、报纸等各种媒体学习词汇并强化记忆,这样词汇在不同媒介的重复也可以使学生温故知新。掌握一个词汇不仅仅是认识它,更重要的是会正确地使用它。教师要培养学生用英语记英语、用英语学英语的习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意识,帮助学生把所接受的词汇变成具有生成力的词汇,只有在学生感到自己需要了解并记住这个词汇的时候,学习才会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

三、结语

词汇是语言交际的基本单位,外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高效率地扩大词汇量,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了解人类记忆系统的基本工作机制。心理学研究揭示了人类记忆呈阶段性特征,使我们对词汇的感知和在头脑中的储存方式有了大致的了解,这给外语教学尤其是词汇教学一定的启发,外语教师可以根据该研究成果安排词汇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归根结底,任何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都是使学生可以不再依赖教师而独立自主地学习。

参考文献:

[1]LewisM.Thelexicalapproach:thestateofELTandthewayforward[M].Hove,England:LanguageTeachingPublications,1993:ⅵ-ⅶ.

外语教学理论论文例4

一、引言

建构主义理论是一个新兴的教育心理学理论?是近些年来对教育实践影响最大的学习理论之一?作为一种更能充分揭示教与学过程复杂性的理论而为人们所推崇?在教学领域引发了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改革。本文将介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并阐述该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影响。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源自西方?是继行为主义之后出现的教育心理学理论。该理论吸收了人本主义、信息加工理论和建构主义的思想?人的因素在学习过程中起核心主导的作用?也借鉴了行为主义和社会互动理论的观点?社会环境因素对学习过程起着重要的影响?托娅?孙立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人们的视角从“知识是一种产物”转向了“学习是一种过程”?转引自庄智象?黄卫?。其基本观点是?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个体在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同化、索引和建构当前所学的新知识的过程?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学习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而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作用应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和促进者?李萌涛??。世纪年代以来?以网络化、数字化、多媒体智能化为代表的信息科学技术获得飞速发展?为建构主义的理想境界提供了技术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逐渐发展起来?并正在引起外语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变革?对外语教学观念的转变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外语教学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引起外语教学观念的转变

传统教学思想是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传授知识为特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从属被动的地位?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及影响人类学习的其他因素?如动机、他人的影响、学习环境的因素及社会文化背景的因素等?使学生所处的学习环境与社会真实情景相分离。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刺激反应被动地从外界转移而来的?知识是学习者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在自己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的新的意义?学习者要在完整的、真实的环境中积极进行有意义的体验活动?语言学习是学习者对目标语建构自己对之理解的过程?学生是教学实践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实践的组织者?是知识意义的建构的帮助者。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引起外语教学模式的改革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体系?是开展教学活动的方法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历年来在行为主义理论的影响下?在教学模式上一直保持着“老师—黑板—粉笔”的讲授型的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应惠兰等?唐玲莉?。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习惯于讲精、讲细、讲透?学生习惯于听清抄下记牢?教师根据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备课讲课?学生机械理解记忆?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极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过程?同时也是与他人交流和互动的过程。教师的角色从以往的知识权威转变为学生知识来源之一?从以往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的外语教学借助网络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向着既传授语言知识更培养实用语言技能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式、探索式、情境式、协作式等学习能力和主动学习新知识、构建新知识的能力。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外语教学的指导

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学习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教育“以人为本”首先就要确认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确保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黎加厚?。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学习知识?并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去创造性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掌握如何学的能力。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自学能力、自控能力、协作能力、协调能力等?从而使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学习过程中真正的认知主体?曾静?。

2.教师的作用及角色的变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确立了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平等合作关系?教师在教学中的中介作用?以及教师应使用工具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和达到学习目标。教师也从以往的知识权威变为学生知识的来源之一?由传统的知识讲解者、传递者、灌输者变成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教师不能再把传递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而是要把精力放在如何教学生“学”的问题上?为建构学生的知识体系创设有利的情境?使学生学会“学习”?要指导学生懂得“从哪里”和“怎么样”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得知识的工具和处理信息的方法。

3.情境的创设。认知学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环境是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曾静?。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学生的情况?进而因人施教?指导学生如何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如文字材料、书籍、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以及网络上的信息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形成一套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不仅能得到教师的帮助与支持?而且他们之间也可以互相帮助和支持。由于只有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学生感知的语言才回完整和有意义?因此?教学设计要强调多角度地提供或创设能够反应复杂现实世界的学习情境?反对孤立于外语环境的抽象的语言训练。

4.协作式学习的关键作用。协作学习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方式。协作学习策略是个体认知策略的群体分工化的结果?在小组成员协作的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交互?这些交互可以是同步的?也可以是异步的。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组织协作式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式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大家共同建构语言的意义将会更全面、更准确。

协作学习的教学设计主要包括由学习的主题来确定协作学习的内容、目标、参加协作学习的人数、所依据的学习理论、协作学习系统的性能等。协作学习的设计应注意下面几个问题??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设法把讨论一步步引向需要解决的问题上?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错误??对于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教师要适时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5.注重情感因素?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外语教学理论论文例5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6-154-03

外国语言一文化教学是一门既古老而又新兴的学科。说它古老,因为西欧早在文艺复兴之后就已经开始了学校型外语教学,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传统的语法一翻译教学法;说它新兴,因为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人们才真正认识到文化因素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并开始实践将文化教学融入到语言教学中去。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法国著名的外语教学法专家罗贝尔,加利松(Robert Galisson)首先提出将外语教学法更名为“外国语言和文化教学法”,1985年后又创立了“语言一文化教学法学”。同一时期的法国语言教学专著和论文等也对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做了系统阐述。对法国在外国语言一文化教学方面的理论构建和教学实践(教学法)进行考察和解读,以期对我们的外语教学有所启示。

一、外国语言-文化教学从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到教学法的演进

直到20世纪70年代,外语教学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基本上停留在“教师如何在课堂上教外语”的层面上。无论是直接法、听说法,还是后来的视听法,教师都是通过声音或影像等辅助教学设施来训练学生的听说,使其达到听懂外语并运用外语进行表达的目的。“这种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为出发点和终极目标的教学思路发端于19世纪末,并一直在世界外语教学界拥有广泛的影响”。这个时期的法国外语教学,不论是师资培训,还是常规教学,其主要内容就是语音、语法、拼写、词汇、讲解课文等。

外语教学是一个内涵深刻、外延广阔、相互关联的系统工程。其中每一个问题的答案只能是“非惟一的、非完美的、特定的和临时的”。这样,人们就把外国语言一文化教学的研究对象从以前的专注于课堂“如何教”扩展到“如何学”,以及“教”和“学”二者的关系问题上。这种思考的结果便产生了外语一文化教学法的雏形(见图1)。

这一图表形象而直观地反映了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语言文化)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与以往的课堂教学方式相比,教师开始由以教案和教材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早已准备好的课堂内容(语言文化),他们可以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等作出反应;教师也要对学生的个体情况、教材选用、课程进度、讲授方式方法等进行观察和反思。通过师生互动,促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并且,教师还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帮助其获得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方法,最终要让学生运用适合自身特点和习惯的学习方式方法进行自主学习。这也正是当今社会所倡导的现代化学习方式。

二、外国语言-文化教学从教学法到教学法学的演进

正如教学法是对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宏观思考那样,教学法学则是对教学法的宏观思考。它同样发端于法国,但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全名为外国语言-文化教学法学。其创始人和积极推动者为罗贝尔・加利松。

罗贝尔・加利松是一位在法国和欧洲外语教学界享有盛誉的外国语言和文化教学法专家,著作丰厚,如:(论思考型外语教师的培养),(论外语教学法上的伦理道德),

“根据罗贝尔,加利松的界定,外国语言一文化教学法学是一门主要面向外语教学第一线教师的学科,其宗旨是努力使外国语言一文化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进程实现最优化”。罗贝尔・加利松的外国语言一文化教学法学的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加利松坚持认为,外国语言一文化教学法学必须从观察教学实际情况出发,找出教学中的具体问题,通过教师个人和集体的思考讨论,形成自己的认识理论,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措施和办法,然后回到实践中去,接受实践的检验。外国语言一文化教学的丰富多彩和错综复杂性决定了这一领域的所谓理论只能是“非惟一的、非完美的”,而且是“特定的和临时的”,亦即是说,理论必须与动态的实际相结合。仅就认识论和方法论而言,罗贝尔,加利松的外国语言一文化教学法学的重要意义在于,一方面,它从根本上揭示了理论与实际、理论与实践在外国语言一文化教学领域不应有天然的鸿沟;另一方面,它将激发外语教师重视科研。用罗贝尔,加利松的话说,一个外语教师完全有能力既是教学法专家,又是教学法学专家。

2 在语言和文化,特别是二者的关系上,罗贝尔・加利松的外国语言一文化教学法学有许多独到之见。如果说目的语与目的语文化在外语教学上的不可分割性现已成为外语教学界的普遍共识,罗贝尔・加利松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知识文化”和“大众共有文化”之分,并积极主张将后者教学法化,引入学校的外语课堂。根据罗贝尔・加利松的定义,“知识文化”是人们描述、表述出来的一种显型抽象文化,属知识范畴,因此属理性思考,理性认识类。讲授“知识文化”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和理解目的语文化中那些能够反映其民族文学、历史、地理、艺术和科技等成就及其发展进程的背景性系统知识。讲授的方式多为独立于语言的专门的文化课程。所谓“大众共有文化”,主要指人们具体实践的日常生活文化,国内有学者称之为“交际文化”,属感性认识,其首要特质是隐含在目的语语言和非语言当中,却常常反映目的语国家的价值观念、道德取向、社会习俗、心理状态和思维方式等。因为是隐含的,所以目的语国家的人常常只需意会,无须言表。传授“大众共有文化”的目的是通过比较目的语文化与本族语文化的异同,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目的语中蕴涵在字里行间的为目的语国家的绝大多数人所共有共享的文化,最终实现成功学习和有效交际。“大众共有文化”与语言形式的互为依存性决定了语言和文化教学必须同步进行。罗贝尔,加利松一手开创了“法语词汇文化语用学”,长期致力于“法语形象表达法”、“法语拼接词”、“法语大众共有文化词”、“法语隐迹文化词语”、“境遇词”、“法语成语谚语”和“法语委婉语”等的深入、系统的研究,成果卓著。

3 在外语教学法上,以罗贝尔・加利松为代表的当代法国语言一文化教学理论将外语教学视为一个由学员主体、学习对象(目的语及其文化)、教育者(教师)、班级或小组、学

校、社会、人际和物质空间、时间等要素组成的开放性系统,其内又可细分成若干子系统,几乎涵盖了外语教学的所有方面。通过它,既可进行横向比较研究,找出每个因素的内在联系、发展规律和存在的问题;也可开展纵向分析,找出各个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发展规律和存在的问题。不言而喻,如此丰富多彩、错综复杂的外语教学工作绝非某一特定的、现成的教学法所能驾驭。

三、外国语言-文化教学理念在汉语教学中的体现

20世纪末期以来,汉语学习的热潮在全世界汹涌而起。法国作为欧盟多元语言文化政策的主导者和积极推动者,在汉语言文化教学方面更是一马当先,独树一帜。由于中西语言文化之间存在巨大差异,所以,在汉语教学实践中,中国文化元素和文化课程被置于特别突出的位置。在这方面,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Institut Nationaledes Langueset Civili,sations Orientales)的教学理念和课程设置非常值得我们探究和借鉴。

关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概而论之,“语言和文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文化包括语言。语言既是文化的制造者,又是文化的产品”。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有着二百多年历史、从诞生之初教授三门外语到如今教授93种外语的法国东方语言学院就一直奉行“语言和文化紧密结合,培养一专多能的开放型外语翻译人才”的办学宗旨。现任校长吉尔,德卢什(Gilles Delouche)先生说:“我校的与众不同就在于除了语言课外,还开设了涉猎广泛的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课程。学生的任务不仅是掌握一门外语。还要学习目的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知识,并负有传播目的语国家文化的使命”。前校长安得烈,布尔热先生(hndr6 Bourgey)也曾强调指出:“多学科性是东方语言学院的古老传统,应该传承下去。如果我们只单一地教授语言,学校便失去了精髓,也就没有了存在的理由”。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中文系的法语名称是“Departement Chine”,并非“Departementdechinois”,直译应为“中国系”。一字之差,内涵相去甚远!恰恰与法国东方语言学院亘古未变的办学宗旨和教学理念一脉相承,这就是立足语言,着眼文化,培养东西方文明交流和传播的使者。这一理念在该学院开设的中国文化课程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该学院中文系的哲学、科技、历史、社会、宗教、语言学、经济、政治和文学艺术等具体学科大致分类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中文系中国文化课程构建的是一种中国观念文化知识体系,也就是要让学中文的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逐步形成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宗教情感和思维方式。东方语言学院一向有着语言教学紧密结合文化的历史传统,但如此丰富的中国文化课程从来没有削弱或者取代汉语语言教学的主体地位。语言与文化互为依托,相互促进,才能最大限度地达成现代外语教育的既定目标。

四、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启示

1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作为外语教学之目的语的法语或英语等语种都是西方工业化国家流通的语言,承载着新兴的科技文化,外语学习者无不追求这种文化。因此,我们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估上都向西方看齐,以西方理论为改革取向和评估准绳。然而。西方理论是立足西方学校、学生、语言、教学环境而研制出来的,决不可能原封不动地为我国外语教学导航。所以,探索与中国的外语教学环境,教学内容与教学主体相适应的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活动才是我国外语一文化教学界的当务之急。

2 外语教师不能满足于按照现有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来组织教学活动,更要与时俱进,既要学习、吸收外语教学理论,也要总结教学经验,包含师生代代相传的经验和自己探索出来的经验。外语教师既要广泛学习、借鉴中外的教学理念和主张,但又不能生搬硬套,只能借助这些理论通过反思去提炼代代相传的经验和自己的经验,从而形成适合具体教学环境的自己的理念,并不断更新、丰富自己的外语教学理念。

3 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关系。文化教学应该是在外语教学的语言教学过程中教学目的语相关文化知识的教学过程、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同时也包括开设与语言教学有关的语言文化专业课程(如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中文系设置的中国文化课程)。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一方面,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理解包含着文化理解,同时语言理解需要文化理解;另一方面,丰富的文化知识为语言表达提供了大量潜在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2][3][4][5][7]傅 荣,解读外国语言一一文化教学的三个层面及其相互关系[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6):2―7,

[6]张占一,交际文化琐谈[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4),

外语教学理论论文例6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档的加速,中国的对外开放将进一步扩大。尤其半中国已经加入WTO,社会经济活动将越来越多的与国际接轨,社会将需要更多的外语专业人才和外语素质较高的其他各类专业人才。这对我们外语教育工作者来说,肩上的责任加重了。如何有效地提高外语教学水平,为国家输送更多更好的外语专业人才,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外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强调培养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语言使用能力,多角度、多维的思维方式,从而提高学习者的外语水平。外语教学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外语要达到交际的目的,就必须依靠一定的语言环境。因此,营造良好的外语交际环境,提供尽可能多的语言实践机会,是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首要任务。

传统的外语教学形式主要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课文、词汇、语法,做练习,对答案,其教学方法单一、枯燥,教师始终占主导地位;教学环境单一、封闭,局限于粉笔、黑板、教材,从而限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抑制了学生学习语言的趣味性和娱乐性。这种“添鸭式”的教学模式是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被动的理解、消化、吸收。培养的学生既缺乏独立性、自主性,其发散思维、逆向思维都受到限制。

随着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对外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所谓信息技术,是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为基础的一门新兴的高新技术。广义地说,信息技术是人类对数据、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影像等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和检索的经验、知识及其手段、工具的总和,它具有超速度、网络化、信息流、数字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等特点。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外语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研究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外语教学方法,是广大外语教师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其核心是研究如何在外语教学中具体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辅助外语教学。

1多媒体教学在外语教学应用中的特点和作用

多媒体技术是根据人类交换信息的特点,将图形、文字、声音、图像等多种信息综合于一体进行编排处理的技术。采用多媒体的表现形式,把教学主要内容、材料、数据、范例等显示在屏幕上,以辅助教师的教学。

111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能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

多媒体教学软件可以提供许多语言素材,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情融会,视听并用,这种全信息表达为外语教学提供逼真的表现效果,教师可根据教学目的选用一些多媒体教学软件或自己制作多媒体课件或从课件库中下载,利用超链接功能把声音、图像、剪贴画等链接到演示文稿中,提供了图形、声音和语言等交互界面和窗口,使学习者灵活方便地操作控制学习,由于课件演示手段集视、听、说为一体,教学过程显得生动活泼,同时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112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建积极的课堂环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才能保证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达到学生发展的目标。多媒体为外语教学提供了极为有利的物质条件。它既保留了计算机的交互特点,又具有视听设备完美地呈现图像和声音的优势,具有非凡的表现力,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生动的图像。

113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记忆,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多媒体可以多方面、多角度以不同形式描述某一事物,能提供直观的教学素材,克服文字与口头表达形象性弱的缺点,激发左右大脑半球同时上作,有助于学生观察能力、自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再加上教师的引导、讲解,学生将得到一个综合的主体形象,从而形成概念,完成记忆。

114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有利于创造良好的语言交际环境,提高学生的听说语言能力

多媒体技术支持下建立的多通道与交互式语言学习环境,能通过有效地整合视、听、说、读、写等多方面的语言资源,在为学生提供大量多通道语言输入的同时,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提供输出、交流的机会,并可以进一步进行及时反馈,这就改变了学生在传统教学中相对被动的地位,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到鲜活、自然的语言素材,为学生学习英语创设适宜的语言环境。()

2网络教学在外语教学应用中的特点和作用

互联网上蕴藏着丰富的信息资源,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些信息资源已成为现代外语教学的重要环节。互联网可以为学生带来全方位、多层次、生动形象的语言信息,可以利用互联网信息的及时性、全面性等特点为外语教学服务。

211网络辅助教学丰富了教学资源,实现课堂教学的开放

计算机网络应用于外语教学可以扩大教学信息容量,使信息的表现形式交互化、多样化。网络上丰富的信息资源及不受时空限制的交际空间,也弥补了外语资料单一、缺乏语言环境、缺少交流对象等传统教学的缺陷。网络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使外语教学模式由传统的“封闭”模式走向“开放”。通过网络从素材资源库中索引出与本节课有关的各种“情景”,提供给学生,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外语教学中,从而实现了教学目标。运用网络教室的功能,可以让学生在完成必要的学习和操练后,随时从资源库中调出检测题进行自我检测,利用相关软件控制,给予检测通过的学生访问资源库中课外阅读、课外活动等素材的权限。通过网络丰富的教学资源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有利于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计算机网络教学最大限度地挖掘个人潜力,使学生成为主动寻求知识的主体,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使得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得以较大的提升。

212利用网络技术搭建沟通平台,从而实现师生课后交流

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教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状况,从而调整教学,可以传授给学生更多的知识信息。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在课堂上通常是作业、试卷的交流多而语言的交流少,仅有的课间和个别辅导等交流形式存在面窄、参与学生少的缺点。运用网络技术建立虚拟语言环境作为现实语言环境的补充,可以实现多方面、多层次的开放式师生交流,将有利于所有学生听说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在外语教学之余,鼓励学生用电子邮件或者聊天工具与教师进行外语交流,通过回复学生的邮件让学生感受到外语的真实作用,提高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指出他们在邮件中的问题,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外语水平。通过邮件交流,既可以解决课堂上遗留的问题,也可以探讨其他的问题,拉近了教师与学生间的距离,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除了师生之间的交流,鼓励学生使用电子邮件或者聊天工具进行更广泛的交流,特别是与外国人的直接交流,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更纯正的外语,更加直接地了解世界各国的国情、民族风情、风俗习惯等,从而加深对外语的理解。这一过程将引导学生的积极学习,提高其外语水平。

当然,信息技术在外语教学中能充分发挥其优势的同时,也存在很多让我们反思的问题,特别是目前我国外语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还比较弱,所以对外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不仅要求外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要提高,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把传统的教学优点与信息技术应用有机的整合起来。很多学校软硬设备都还没有跟上信息技术的发展,减慢了信息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普及应用。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对外语教学产生了深刻影响。外语教学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运用信息技术已成为外语教学发展的客观要求。多媒体网络技术在外语教学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对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交际能力和综合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面向新世纪,要全面提高外语教学质量,培养更多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就必须认真研究外语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发展的问题。要把外语教学改革建立在信息技术的平台上,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理论对教学内容、方法、体系进行系统的改革,努力提高外语教学的现代化水平。教无定法,勇于创新;结合理论,贵在实践。在外语教学中,每一位外语教师都可以凭借信息技术这个人舞台,结合实践人胆地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

[1]何高大.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外语教学[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2]郭夏顺,王建胜,程东元.迎接挑战开创教育技术的新局面[J].外语电化教学,2001,(3).

[3]赵绪清.普及新课程理念[J].湖南教育,2002.7(增刊).

[4]范晓晖.网络环境下医学英语专业教学的思考[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1,15(1):8-9.

[5]章国英.从教学实际看多媒体英语教学[J].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3(4):19-20.

外语教学理论论文例7

课程组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当前由于一些现实因素的影响,行政管理专业双语教学体制和模式都存在不足。

(一)双语教学体制环境不完善

黑龙江大学自2002年开始双语教学改革实践,但重点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金融、法律等专业[2],行政管理专业并非双语教学改革的重点。且学校双语课定位存在模糊性,在课程名称、课程层次、课时设计、授课规模等方面,双语课程与中文专业课并没有明显区别,只有教师在双语教学中使用外语多少的区别。

(二)双语科目单一且与专业外语设置混淆

行政管理专业自2003年开始双语教学尝试,由于教师外语能力及学生外语水平的局限,开设双语课程的热情较低。到目前为止,仅开设了管理学基础一门双语课程,且由于专业整体课程体系、学时匹配、学分设置等方面的限制,一直占用专业外语必修课的课时,学生在第一学年学习管理学必修课之后,在第三学年还要再学习管理学基础。这给双语课程定位和教学模式选择造成了困难,使原有的专业教育目标受到影响。

(三)课堂规模过大且学生外语水平参差不齐

目前管理学基础双语课程每年的授课人数都在200人左右,课堂规模过大,影响了教学效果和课堂互动。该课程的教学语言为英语,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非常明显。极少数学生已通过六级考试,能接受全英授课,多数学生刚达到四级水平,仅能接受半英半中授课,还有部分学生没有通过四级考试,甚至有极少数完全听不懂英语,只能接受中文授课。教师在授课中如果采用同一种教学模式,无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听课需求,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进度;而同时采用多种模式又会影响课程的统一性,增加教师的备课难度。

(四)双语课程质量评价标准缺失

到目前为止,学校没有针对双语课程设定独立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而是与其他中文专业课一致,采用《黑龙江大学本科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指标及等级标准》和《黑龙江大学本科理论类课程评估指标及等级标准》,评价标准不具有针对性。在评价指标等级设定上过于简单、模糊,缺乏可操作性,如在评价标准中“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等级标准是:A级为“经常使用双语讲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C级为“有关键词的中外文对照”[3],“教学改革”项中“使用外语授课”的等级标准是:A级为“用双语授课(中外文混用)或使用原版教材授课”,C级为“只限于用中文授课”[4]。

(五)双语教师激励和培训力度不够

学校规定双语课程的工作量按1.5倍核定[5],但行政管理专业如何执行还不甚明确;双语课程对教师能力与工作量都有较高要求,但在评价指标和等级鉴定上的激励力度不够;学校规定优先选派双语课程教师出国进修[6],但由于种种原因,实际上每年选派的双语教师出国进修的人次却非常有限;学校预计每年培养25至30名左右双语教师[7],实际上,由于培训课时设置过于密集,与许多青年双语教师的博士攻读、教学任务相冲突,每年能够参加培训的教师并不多。

行政管理专业双语教学体制改革方案设计

(一)根据课程性质选择双语科目

在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并非所有科目都适合开展双语教学,应选择概念原理及知识体系的国际通用性强、且知识点浅显易懂的科目,如行政组织学、公共行政学、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公共政策学等。一些原著导读课程也比较适宜,如行政管理原著导读。一些科目课程组认为不适宜开展双语教学,包括专业性较强、专业术语较多且需要深入阐释的科目,如政府经济学、社会保障学、行政法学、经济法学等;本土化较强的科目,如中国政治思想、中国行政管理史、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等;操作性较强的科目,如行政公文写作与处理、社会调查方法、公务员应试技巧等。

(二)根据学生层次和个性化需求分班授课

双语教学应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选拔合适的双语教学对象[8]。不能单纯为了迎合双语教学趋势,勉强开设双语课程而忽视专业知识教学效果;也不能强制学生必须接受双语教学。课程组主张针对适宜的科目,同时开设双语班和中文班,由学生根据自身英语水平和个性化需求自主选择。既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听课需求,又能减小课堂规模,避免大班授课的从众心理,改善参与和互动效果。在学分设计上建议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以中文课为基础学分满足学分制要求,同时增加双语课学分,比如,中文班4学分,同科目双语班可为5学分。同时,为保证学分积累上的公平性,双语班应较中文班设置更长的学时和更难的考核方式,并配以选修课学分设置方面的约束和激励机制。

(三)加强双语教师激励与培训

与中文专业课相比,双语课程在教师工作量、工作难度、教学能力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要求。建议明确落实双语课工作量核定,针对双语教学特征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并在教学质量等级认定、教学评优及职称晋升中给予更多激励。应加强双语教师的培训。丰富培训课程内容;根据不同职业阶段双语教师的工作任务和培训需求,安排弹性化的课程时间;根据不同学科教师的专业需求,提供相应的交流、进修机会;增加双语教师,特别是中青年双语教学骨干教师出国进修的机会;经常组织双语教学观摩等。

行政管理专业双语教学模式建议

(一)教材选用

基于以上双语教学体制的设想,课程组建议双语班采用原版教材,既能保证课程内容与国际接轨,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更快达到学科前沿,又能通过独特的内容编排体系,使学生跳出传统中国教材的逻辑模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能动性,还能通过原汁原味的语言风格,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逻辑,体会英语文化和思考方式。同时,教材选用还应注重难易适度、案例生动、内容丰富多彩,以增强教材的吸引力。此外,在采用外文原版教材的同时,还应注重与本土化实践应用相结合。

(二)教学语言模式

在教学语言模式上,建议整体上尽量采取沉浸式,即全部使用英文授课,但要注意两点,一是在课程开始的几周内,为了使学生适应新的全英授课模式,要适当采取过渡模式;二是根据课程内容的重点、难点和本土化内容,适当采用中文进行讲解,以便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准确、深入理解。

(三)课程内容设计

课程内容体系的设计应以专业性为核心,注重实用性和趣味性。专业性包含实用性和趣味性,而实用性和趣味性会带动并巩固专业性。专业性内容是课程体系的主体,应注重政治学、行政学思维方式的培养,注重行政管理理论和方法的传授;实用性是课程体系的特色,因为行政管理的人才培养目标本身就是面向广泛社会管理实践的,应当以实践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分析能力,比如,新闻视听等;趣味性是课堂的剂,建议以幽默、漫画、电影、纪录片等形式,增加内容的新鲜感和学生的关注度。

(四)教学方法

外语教学理论论文例8

传统语言学对隐喻的研究和基于认知科学对隐喻的认知的最大差别在于前者认为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是一种纯语言现象,在语言表达中可有可无,如果说话人要表达什么,他总可以找到不用隐喻,直截了当的表达方式;如果他选择使用隐喻,那仅是为了制造特殊的修辞或交际效果。但从认知的角度来看隐喻,它的功能就远远超出了语言表达着以狭隘的范畴。在这种意义下对隐喻的研究成为了一门综合哲学、文学、心理学、人类学和语言学的学科领域,因此认知隐喻理论的核心认为隐喻无处不在,它不是修辞格,不是简单的语言产物,更确切地说隐喻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1]

传统理念中外语学习与教学主要以掌握语音、词汇和语法的语言知识来实现对目标语言的文字理解。然则在实际过程中,许多中国学生已经掌握了这些知识,但他们还是不能完全正常地,准确地解读,表达和交流。许多教师和语言学者都把此一概而论地归因为文化差异所致。他们认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正是文化差异的存在导致理解和交流的障碍。文化差异是指人们在不同的生态和自然环境下形成的语言、知识、信仰、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道德、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不同。不同的民族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下,创立了自己特有的文化体系,也被自己的文化所塑造。翻译是两种浯言沟通的桥梁,主要任务是在的文(target iext)中再现源文(source text)的思想内容。译者翻译源语(source language)时必然在舟绍和传播源语所体现的文化。[2]文化差异论可以解决部分外语学习中出现的理解障碍,但并非是解决外语学习中理解障碍的唯一切实可行的法宝。在学习过程中,许多学生已经掌握了这些基本的语言知识,但他们还是不能完全理解文章。诚然文化差异是造成此障碍的表面原因之一,然而在文化差异的背后更深层次在起作用的因素却是不同语言背景的人因为有着不同的隐喻概念而造成了语言表达和思维模式的差别。文化是千百年来人们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的传承和保留。隐喻是文化的象征,一些隐喻概念能够表达相似的文化内涵。因此,隐喻教学是文化教学的重要构成部分,文化的许多内容都是通过隐喻来表达和承载。

概念隐喻是以民族文化认知体验为基础的,由此而来,隐喻翻译活动受隐喻所赖以发生的社会、民族文化、文学传统等因素潜在的影响,译文是一定文化语境、文学语境、上下文语境等条件下的产物。隐喻的翻译活动绝不是单一的语言符号转换,它实际上是一个关涉语言与思维、文化与文学、心理与生理等多维的认知活动。认知隐喻理论所引发的思维模式差异在本质上可以解决外语学习中所出现的所有母语和目标语言不对等的理解障碍。[3]简单举例说明,为什么中国人会说“在桌子上有本书”,而英语里却要说成“有本书在桌子上”?这不是文化差异可以一言蔽之的。它表明了从句法学的角度,中国人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在句法认知上是有明显差异的。再如,无论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都可以接受爱情就像红玫瑰一样,但却在表达一件事情很简单无需费吹灰之力时却出现了分歧,中文用的是小菜一碟或者不费吹灰之力,而英语却用的是像一块蛋糕。因此,直接表述字面意思“这件事情很简单”在这种分歧状况下就成了双方都能接受的一种表达形式。

本研究在承认文化对外语学习确有影响的同时,结合近年来外语学界在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方面的突破,认为外语学习障碍的成因归根到底是由于思维理念和认知模式的差??所致,认知隐喻所反映出的语言本质将会对外语学习的结果产生决定性的作用。认知隐喻理论所引发的思维模式差异在本质上可以解决外语学习中所出现的所有母语和目标语言不对等的理解障碍。例如,在西方,人们喜欢动物,特别是狗,他们认为狗是友好和忠诚的象征,对待狗像对待朋友一样。因此在英语表达中,有 “love me, love my dog”“lucky dogs”“every dog has his day”这些通过隐喻反映人们爱狗心情的用语。在中国文化中,却与之相反,很多人认为狗是虚伪的象征,所以才有“走狗”,“狗奴才”,“痛打落水狗”等俗语的产生。

祝吉芳、俞品认为“以隐喻概念为英语教学的切入点,是加强学生语言及文化知识认知能力的最佳手段之一”。[4]在大学外语教学中,帮助学生了解隐喻,在学生的语言学习、文化比较和观念启发等层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语言层面的学习是基础,但是仅仅停留在语言层面的学习就会让更多的人止步于中式英语。文化的对照和比较有助于学习者开阔视野。对英语社会不同观念的领悟提高了学习者的理解能力。在英语教学中要三者兼顾,不能顾此失彼。隐喻是学生了解文化的一扇窗口,学生对隐喻的了解有利于认识中西文化的异同,增强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朱碧敏、吴世雄也强调“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英汉语隐喻语言中蕴藏着的文化共同性和差异,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隐喻中的文化联系,增强学生掌握英语词汇和习惯表达,以及对于帮助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减少因为对于隐喻意义的误解而造成的语用错误,都有很大的作用。”[5]

外语教学理论论文例9

1.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需要。

伴随着改革开放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步伐,我国越来越融入国际,而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高等教育日益国际化的大背景下,英语作为一门国际通用语言,得以应对各国之间日益频繁的交流,因此对英语人才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为了满足人才市场的这种需求,高校教育就必须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以培养大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而要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关键就在于实施科学有效的教学管理工作。

2.传统教学模式改革和更新的需要。

新形势下,传统的高校教学管理体制已经很难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我们可以看到,部分高校已经开始重视对外语学生思辨和研究能力的培养,但是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制约之下,很多问题依然存在,给教学质量的提高造成了很大的阻碍。将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更新,不但可以使教师的英语教学方法跟上时展,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上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新的外语教学模式不但重视学生对外语的学习和掌握,更注重加强对学生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的训练,培养其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交际能力、综合运用能力等。

(二)改革的可行性分析

1.英语教师自我发展的需求。

要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各种需求,人才必须具备对口型的素质,教师则是高素质人才的引导者,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因此,教师在高校外语教学管理体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要寻求各种途径,实现自我素质的提高和自我发展,以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教师这种自我发展的需求为大学英语教学管理改革提供了可能。

2.学生提高自我英语水平的愿望。

随着我国越来越融入国际社会,市场对英语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英语学生来说,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必不可少,同时在当前时代下,还要能够对英语灵活进行运用,去解决交际中问题和困难,而不是仅仅用来读写,那样是不会符合市场对高能力和高素质英语人才的要求的。很多学生大学毕业后,并不能够很好的适应用人单位,这也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改革高校的英语教学管理是可行的,因为当前的英语教学并不能较好地提高学生自身的英语水平和应用能力,无法充分满足他们今后的就业和继续深造的需求。

3.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为改革提供了可能性。

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许多大学中开始得到应用,这尤其丰富了英语教学的教学内容和形式,使其从原来单一的课程变为综合的视听说英语课。应用多媒体后,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示声像并茂的语言材料,激发学生的多种感官,扩大其视野,从而使教学更有效率。从这点上看,我们可以说是正是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的进步,给英语教学管理的改革创造了一个新天地。

4.学校间竞争为改革提供了可能性。

随着各大高校之间对优秀生源的竞争越来越白热化,高校必须提高其教学质量,进而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一定的优势,而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为此,高校也会乐意积极推行一系列有利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措施,这为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大环境,使得改革变得可能。

二、当前高校外语教学管理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外语教学科学管理认识上的偏颇

目前我国高校内部对外语教学管理的看法不尽相同。一部分人认为,科学的管理体系造就优异的教学成绩;一部分人认为,教师的素质高低与学生的努力程度共同影响高校外语教学质量的优劣;另一部分人认为,学好外语更多在于学生自己的钻研和能动性,教师、教学管理部门只是起辅助作用,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外语教学管理是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和专职管理人员的事,与其他职能部门及人员无关。其实我们应该明白,外语教学其实更是一个系统工程,参与其中的不仅有该专业的教师、学生、进行教学管理的工作人员,整个学校的教育体系都将其包括进来,所以取得成绩是各方面相互配合的结果。

(二)各部门沟通不足

我国的教学管理体系一般而言主要是由上至下的校、院(系)、室(教研室)的三级管理模式,一般由校级进行宏观指导、下发统一命令,由院(系)级进行组织管理和通知具体的教学要求,由室(教研室)级具体实施教学,这其中院(系)级承担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连接着向上的校级和向下的室级,共同构成一套严密的体系。当前最主要的问题,是教学管理层中不同级别干部,以及教师和干部之间没有一套良好的沟通体系,教师与院系之间的配合度并不高,这样在教学管理上就不可能达成一致的理念,不能同心共力去完成教学目标,无法创造一个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学质量自然就很难得到提高了。

(三)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督

当前部分高校在教学目标的具体执行过程中,没有建立相应的监督体系,对教学过程没有进行有效管理,在松散的管理之下一些教师在教学上明显缺乏积极性。尤其是在多媒体教学条件下,有的教师为了节约课余时间,直接下载网络上现成的课件,而一些课件的形式和内容往往与教学内容是不贴近的,教师只是照着课件来教学,学生也没有很大的积极性将自己的需求反馈给教师,最终导致了外语课堂教学实际效果达不到既定目标。

(四)教学评价的手段单一

长期以来,我国的英语教学更加注重读写能力,即应试能力。为了应付考试,教师在课堂上对语言知识的讲授非常重视,以期能够提高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学生们为了通过考试,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语法、结构等知识上,反而忽视了语言的交际功能,以致很多学生都只能“纸上谈兵”,口语拿不上台面,更不用说灵活运用。而我们知道,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应用和交际能力,用单纯的笔试并不能测评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故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出学生对语言的掌握程度。

(五)角色定位呆板

教育发展到现在,教师和学生平等的观念已经越来越成为共识,在探索和学习的道路上具有同样的身份,教师在对学生教学的同时,也可以向学生学习他们的长处,这样才是理想的教学氛围。然而这种理念不但没有得到足够落实,甚至在当前外语教学中都很少看到,教师和学生的沟通大都停留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多是扮演着课堂教学的主导者,不喜学生挑战教师权威;学生则是习惯了成为受教的一方,不爱质疑。这种教学模式无法拥有活跃的学习氛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难被调动起来,教学效果自然也就上不去。

三、构建科学合理的高校外语教学管理体系的策略

(一)加强管理体系各层面的协调和沟通

我国的教学管理体系一般而言主要是由上至下的校、院(系)、室(教研室)的三级管理模式,这三个层次分别承担着宏观指导、组织管理和承上启下、具体实施的作用。所以外语教学质量管理的体系建设过程中,三个体系要加强互相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协调好各个方面的问题,使教学管理体系能够顺利运作。

(二)改进外语教学评价机制

高校外语教学评价机制改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能力测试要更加细化。目前笔试仍然是教学评价和测试中的主要方式,教学评价机制的改革要对测试进行进一步的细分,可分为阅读、口语以及写作等不同能力方面的测试。(2)试题涉及面要广。(3)把成绩考试融入到教学目标中。从确定测试目的到制定考试大纲、组织命题、阅卷评分到计算成绩、分析测试结果等等,必须实行周密细致的组织管理工作。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出高素质水平的外语人才,首先要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平和能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除了对在职教师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其教学经验外,还可以为其提供各种深造的机会和平台,提高其自身的英语水平;另外学校还可以积极引进高质量的英语教师,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引进外教。

(四)加大教学弹性

加大教学弹性是指,在教学管理部门规定的基本学制前提下,可以试着让学生根据自己情况自主安排学习进度和计划,自由选择提前或是延后完成学业。因为不同的院校、专业之间具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对学年和学时各有不同的要求,而且学生们英语水平层次也有差异,如果加大教学弹性,学生们就能根据自身实际合理统筹在校学习时间,有条件的可以提前毕业进入工作,有困难的也不会由于跟不上学习进度等原因而降级或退学。当然,弹性学制的修业年限也应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不能无期限的延长,否则会增加学生的惰性。

外语教学理论论文例10

大学英语的网络教学平台是分章节构建,集视、听、说、写、译为一体的教辅学习平台,使学习者能够有效利用这一现代教学手段实现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转化,加强大学生单项语言技能训练、自主学习能力和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监控系统,即时跟踪、掌握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时间、任务完成情况等,并及时给予必要的指导和调节,确保教学质量,实现对学生的形成性评价。

(一)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的学习平台

隐性教学网络课程设计、建设的指导原则是力求实现教学的个性化和专业化。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要求、教学原则、考核方法等因课程不同而各异,依据教学对象专业、年级、知识水平的差异而做相应调整,增强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实用性,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和不同专业发展的需求,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充分调动和发挥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转化。学生利用资源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可以实施自定的学习进度,可以依据个人喜好选择教学内容,通过寓教于乐的多方面学习内容提高学生英语运用水平。

(二)高效监控、全面评价的教学平台

隐性网络教学平台在丰富的教学资源构建下,还具有强大的在线监控和评价系统,可以实现对学生的学习态度、目标完成情况、学习进度等实施即时监控和正确评价,及时发现问题,通过师生对话系统地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为学习者实现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转化提供保障。同时,高效的监控系统和全面的评价体系还能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资源配备等教学环节进行情况反馈,促进教师及时填充相关教学资源和内容,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进度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真正实现个性化的教育教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