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放射医生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1-06 18:28:38

放射医生论文

放射医生论文例1

即使不是医疗行业的同道,即使不是教育行业的同仁,无论年长还是年幼,提到他,总会有很多人颔首。

他就是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放射治疗科主任李晔雄,他的科研成果曾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和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部级人选。

这些奖励和头衔,代表了他曾经付出的无数的精力和心血,也代表着他需要时时肩负的责任。

而在这些之后,我们可以看到的更多的是,他为中国的放射肿瘤学和教育事业所做出的诸多贡献,不论是筚路蓝缕的时代,还是危机重重的时刻,任何时候,他都没有忘记自己少年时代立下的志向,他所魂牵梦萦的,始终是作为一名医生和学者的职责和追求。

文化与情感的趋同力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放射治疗科(放疗科)建立于1958年,是肿瘤医院的标志性临床科室之一,多年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放射治疗科在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下,在临床医疗、科研、人才培养、对外交流等方面为我国放射治疗事业的普及、成长和不断发展奠定了基础,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广受国内外同道、社会各界及广大患者的赞誉。

在老前辈吴桓兴院长和谷铣之教授的领导和倡导下,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今日的放射治疗科学科齐全、学术分工明确,人才梯队完善,实力雄厚,技术设备先进、学术地位崇高。

自建科起,放射治疗科就形成了一种含蓄不张扬的文化理念,历经几代人的努力,李晔雄提出的科训“和谐、严谨、创新、进取”已经成了科室的“魂”,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人。大家脚踏实地,做事情一步一个脚印,这与李晔雄的性格相得益彰。

科技人才是知识和技术的载体,谁拥有了人才谁就掌握了知识和技术,因此人才才是一个单位的根本。放射治疗科属于国家放射肿瘤学重点学科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培养了大批全国各地的高端医学人才,拥有一批全国知名的资深专家。现任学科带头人在全国享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和威望,是放射治疗专业全国主任委员单位,各专业组的负责人在全国均具有较高知名度。科室注重中青年医师培养,中青年医师成长较快,并最早在放射治疗专科中开展住院医师培训工作,培养了一大批后备人才。

科室成立以来先后承担了81项部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近5年和综述300余篇,SCI论文50余篇,影响因子最高为18.97。现有正式员工150人,其中正高级职称人员15人、副高级职称8人,在职博士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10人。在科室人员共同努力下,编辑出版《肿瘤放射治疗学》第1到4版,是全国放射治疗届最重要的参考书。

“我们将会争取每年发表SCI论文5~10篇,论文40~50篇。加强放射生物室的建设力度,引进学术带头人,为转化研究提供物质条件。加强与国际一流的肿瘤治疗中心和研究机构,教育机构如M.D. Anderson 癌症中心、MSKCC、美国NIH、RTOG/ EORTC、ESTRO、IAEA、UICC等单位的合作,成为RTOG/EORTC成员。陆续开展临床研究、基础研究、继续教育以及高素质人才联合培养等项目。”李晔雄说。

建立精确放射治疗体系

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国,好多人对此不解。李晔雄很坦然地说:“在国外,条件虽然好,但是总感觉不是自己家里的事。”就这样,李晔雄回家了,这个家是中国。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这块沃土,李晔雄把几乎所有的时间、精力都倾注在了肿瘤医院和中国的放射治疗医学事业上。

近十余年来,李晔雄教授积极倡导科室引进先进的治疗设备,与国际放射治疗的发展接轨,推动了放射治疗从二维技术迈入以三维/四维和功能影像为基础的精确治疗时代。率先在国内开展各项放射治疗先进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某些技术的应用居于国内领先地位:1995年开展立体定向放射治疗,1996年开展三维适形放射治疗,2001开展调强放射治疗,2006年开展简化调强放射治疗,2007引入图像引导放射治疗,2008年开展术中放射治疗,2010年推行图像引导旋转调强放射治疗。

目前科室约80%患者接受调强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等先进技术治疗。同时还联合开发和建立基于MOSAIQ网络终端的系统管理,提高了放射治疗科的工作效率。目前拥有8台加速器、2台CT模拟定位机、1台常规模拟定位机以及16套放射治疗计划系统。即将拥有1台核磁共振模拟定位机,并新增加2台直线加速器。每年收治新病人超过5000例。规模居全国首位,达亚洲领先地位。工作基础扎实,高级人才实力雄厚,人员结构合理,形成了先进技术研究,临床验证和全国推广应用的工作模式。

恶性肿瘤的治疗需要手术、放射治疗、化疗、靶向治疗多种手段联合的综合治疗模式。李晔雄教授领衔团队,积极推动肺癌、食管癌、直肠癌、乳腺癌、前列腺癌、鼻咽癌等常见肿瘤的综合治疗,合理的选择和优化放射治疗作为综合治疗的一部分,既保留了患者的器官功能,也极大提高了生存率和局部控制率。

通过创建精确的三维适形和调强放射治疗体系系列研究和工作,他制定了系列国家放射治疗规范;组织举办了全国学术会议,促进放射治疗关键技术和放射治疗新方法全国推广;联合国际顶级肿瘤放射治疗机构,构建高端放射治疗关键技术推广平台。

确立淋巴瘤放射治疗原则

作为放射治疗科淋巴瘤学组的负责人,他努力探索结外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并实施规范化治疗。系统地研究了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和生物学特征。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是中国最常见的T细胞淋巴瘤,欧美极少见。既往对其病理和临床特征认识不足。李晔雄项目组对之进行了系列研究,应用MRI及CT图像深入分析鼻腔NK/T细胞淋巴瘤侵犯特征,首次提出鼻腔、韦氏环和上呼吸道外原发三个亚型,为同一病理类型不同原发部位患者的个体化治疗带来理论依据;独创性提出了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的亚分期原则,将Ann Arbor分期中IE期进一步划分为局限IE期和广泛IE期,研究结果发表在J Clin Oncol、Blood和Cancer等杂志上。

既往国际上早期NK/T细胞淋巴瘤采用单纯化疗或以化疗为主的治疗模式,临床预后较差,5年生存率低于50%。李晔雄教授项目组在国际上最早应用以放射治疗为主的治疗模式,5年总生存率达到70%,生存率提高了20~30%,首次确立了放射治疗作为早期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的根治性治疗手段,改变了国际上对该病的治疗原则。相关研究结果发表于J Clin Oncol、Blood和Cancer等核心肿瘤学杂志上, JCO论著入选第一届“中国百篇最具影响优秀国际学术论文”。

部分研究中心对于鼻腔NK/T细胞淋巴瘤的放射治疗原则是以基于原发肿瘤(GTV)的“小低剂量照射”,局部控制率仅为50%~70%。李晔雄教授项目组通过深入分析鼻腔NK/T细胞淋巴瘤的侵犯特征,明确了肿瘤容易受侵的高危区域,确定了扩大受累野和足量照射”放射治疗原则,肿瘤局部控制率达90%,从而把生存率提高至70%。

通过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的系列研究,改变了该疾病的分期和治疗原则,肿瘤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明显提高。系列文章结论被纳入NCCN指南制定:2013年NCCN指南首次推荐放射治疗、综合治疗和同步放化疗作为标准治疗手段。李晔雄教授参加国内外数部专著如Radiation Oncology-An Evidence-Based Approach和Management of Rare Adult Tumours中有关淋巴瘤章节的编写,并应邀成为国际淋巴瘤放射治疗学会常务委员和国际结外淋巴瘤研究组成员,参与恶性淋巴瘤治疗策略的制定。

李晔雄项目组在国际上首次制定了调强放射治疗技术条件下,头颈部淋巴瘤、纵隔原发B细胞及霍奇金淋巴瘤正常危及器官的限制剂量,运用调强技术提高了临床靶区的涵盖度,消除了3级以上毒副反应的发生,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文章发表在 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等杂志。马克吐温曾说过:人的思想是了不起的,只要专注于某一项事业,就一定会做出使自己感到吃惊的成绩。李晔雄正是凭着这样一种“专注”和“执著”,在科研创新的世界中收获累累硕果。

培养放射治疗后续力量

李晔雄不仅是一名医生,而且也担负着教学的任务。在完成项目工作的同时,他非常重视对研究生和年轻医师的培养。多年来,他根据每个人不同的教育背景制定了详细的个人培养计划,并鼓励和帮助年轻医师到国际著名的医学中心进修学习,目前科室80%以上的中高年资医师已经完成国外进修项目,并发表多篇英文论文。

他每年都会组织多项国内和国际大型的学术会议和继续教育项目,鼓励年轻医师担任会议组织工作和翻译工作,资助国内多家单位的低年资医师完成国际的继续教育。同时,每年招收国内医院进修医师50名以上,连续进行一年规范化的继续教育临床实践指导和课程讲座,已成为国内最著名的继续教育项目,报名人数每年达150名以上。

推动国内放射治疗发展

作为中华医学会放射治疗学会主任委员,李晔雄始终认为国内放射治疗事业的整体进步才是放射治疗事业发展的关键。为了普及推广放射治疗先进技术,李晔雄还参与编写了国内放射治疗界最权威的参考书籍《肿瘤放射治疗学》,完成了多种常见肿瘤的放射治疗规范和指南。通过举办全国放射治疗年会、放射治疗新技术培训班、学术研讨、现场演示等方式,向全国推广放射治疗关键技术和治疗新策略。推广到全国50家以省级医院为主的应用单位,培训放射治疗医师、放射治疗技术人员3000余名,受益患者50余万名。

梦想和方向,是生命的支点。为医者,他妙手仁心;为师者,他谆谆慈心;做学问,他谦虚谨慎。这十年的时间,李晔雄付出了超乎寻常的努力,换来的是在学术领域的普遍认可,患者对于放射治疗的安全感。卸下昨天的荣耀,李晔雄脚踏实地,把目光投向肿瘤放射治疗更远的未来。

专家简介:

放射医生论文例2

放射医学是随着原子能科学的发展而兴起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电离辐射对人体的作用、机制、损伤与修复的规律,放射损伤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为放射性工作人员的卫生防护、医学监督和保健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措施。自1895年伦琴发现X射线并将其应用于临床诊治以来,放射医学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已成为肿瘤的三大治疗手段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45%的恶性肿瘤可以治愈,其中18%为放疗治愈。随着放射技术、计算机技术、医学影像技术的高速发展,放射医学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新进展[1]。放射医学同时也是涉及医学、生物学、物理学、药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性科学,在工业和国防领域有着广泛应用。随着核电和国防现代化的大力发展,核电站突发事故、核恐怖事件和核战争的威胁逐渐增多,同时与工业化进程和环境污染相随的各种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逐年增高[2],鉴于此,放射医学的作用显得举足轻重。辐射安全教育作为放射医学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对于学生良好素质的养成和事故的避免有着重要作用。

一辐射安全教育在放射医学研究生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这是由辐射对人体的危害性决定的

放射医学专业的学生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和使用放射性核素以及各种医用放射性装备,后者产生的以电离辐射对人体的危害不容忽视。电离辐射的波长短、频率高,作用于人体时,能使机体内的水分子或生物分子发生电离而产生生物学效应,可造成生物大分子和细胞损伤,并最终导致人体器官的损伤,器官功能障碍、甚至引起死亡。临床常见的机体放射反应有放射性皮肤损伤、放射性肠损伤、骨髓造血功能异常、放射性肺炎和肺纤维化、放射性心包炎和心力衰竭、放射性肾损伤等。当全身辐照剂量超过1Gy时,即可引起严重的急性放射病,重者可致死。电离辐射的远期效应则包括肿瘤发生、生育障碍等。据报道50mSv-2.5Sv的受照射剂量与肿瘤发生风险之间存在线性关系[3,4]。

(二)这是医院辐射安全文化的前置教育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接受放射诊疗和核医学治疗的人数显著增加,CT、γ刀、医用加速器、核磁共振仪、单光子发射扫描仪、正电子断层扫描仪等新的成像和治疗设备的应用使得医疗辐照占普通人群接受总辐射的94%以上,这对于患者和放射医学从业人员本身而言都是潜在危险[5]。放射医学学生是医院放疗科室未来的主角,因此,在放射医学研究生的教育中,把辐射安全教育贯穿于理论和实验教学过程的始终,培养学生在辐射安全方面的意识和行为,对于其走上工作岗位以后,按照辐射安全最优化的原则开展放射医学实践工作、减少医疗事故等具有重要意义。

(三)我国放射医学专业辐射安全教育现状

国际著名的辐射防护专家Vetter教授曾指出:“医学人员必须接受辐射安全培训,建立安全操作意识,强调在教学训练中降低医疗照射剂量的最优化原则”[6]。放射医学专业的学生在实验操作和医院实习过程中接触到放射性设备和仪器的机会与医务人员相差无几,然而,我国目前的放射医学教学体系中并没有专门的辐射安全教育课程设置,辐射安全教育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个别院校仅有针对学生和职工开展的不定期辐射安全教育讲座,这远远不能满足放射医学专业辐射安全教育的要求,给学生的实验操作和实习以及其日后走上工作岗位的医学实践种下了安全隐患。据调查我国医学毕业生对辐射致癌的风险认识不足[7],这对于放射医学教学过程中的辐射安全教育提出了迫切要求。

二加强放射医学学生辐射安全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辐射安全相关理论课程建设

应借鉴发达国家在辐射安全教育方面已有经验,编写相关教材、开设相关课程,加强放射性基础知识、辐射防护知识以及辐射防护规章制度的教育,使学生对于辐射安全相关基础知识和规章制度有较为扎实的掌握。放射性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放射性衰变的现象与特点、辐射生物效应、各类辐射的特点及其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人工辐射源的可能来源与辐射水平等。辐射防护知识主要包括:辐射量与单位、辐射防护三原则、辐射防护目的和任务、辐射防护标准及制定依据、各类人员剂量当量限制及相应危险度、外照射与内照射的防护措施、个人辐射防护监测、放射性物质的摄入、代谢与促排、放射医学相关岗位的安全操作技术、可能的工作失误及其后果分析等等。辐射防护相关规章制度则包括辐射安全管理的规定、规程、条例、相关岗位人员的职责及辐射相关仪器设备的操作流程[8]。

(二)加强辐射安全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科发展的重要基础。辐射安全教育以人为本,不仅以学生为本,更要以教师为本。只有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辐射安全师资队伍,才能稳步提高教育质量,真正使辐射安全教育落到实处[9]。具体措施主要有:1)建立和完善辐射安全相关的培训和进修制度,建设学习型师资队伍。通过在岗培训、举办培训班、专题讲座等形式加强教师队伍的辐射安全理论水平和素质。对具有较高业务水平的教师送到国外进修,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辐射安全教育思想和方法。2)鼓励从事辐射安全教育的教师参加科研,建设研究型师资队伍。通过设立辐射安全教育研究专项基金,鼓励和引导教师参与到辐射安全教育的研究中,推动辐射安全相关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改革等。3)积极推动相关专业教师与医院放射医学相关科室的辐射安全文化建设对接。使教师对放射医学相关工作场所的辐射安全有充分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三)案例教学与监督管理相结合

案例教学具有真实生动、多样性、相关性、典型性等特点,更符合学生的心理预期,易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从而起到举一反三的警示作用[10]。结合辐射安全相关真实案例,邀请安全生产部门相关管理或技术人员来校进行讲座和宣传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辐射安全意识、增强辐射安全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放射医学相关教学单位需要把辐射安全教育与监督管理相结合,如加强辐射安全督查人员的培训与教育,定期检查射线装置和放射线同位素的管理、保存、使用、处置等情况,对于存在的问题进行督促改正,积极消除辐射安全隐患,防患于未然。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放射医学相关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这同时也对现有的放射医学培养模式提出了更大挑战,目前辐射安全教育在放射医学教学中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这种形式亟待改变。放射医学以及相关专业的学生不仅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接触和使用各种放射源或射线装置,潜在地受到电离辐射的威胁,其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辐射安全更是日常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据统计中国的放射性事故发生率显著高于美国[11],因此,加强放射医学学生的辐射安全教育势在必行,这对于提高学生培养质量、规范其放射性相关操作行为、从源头上避免和减少辐射事故的发生以及培养整个社会的辐射安全意识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欧阳伟炜,卢冰,唐劲天.肿瘤放射治疗研究进展[J].科技导报,2014,32(36):47-51

[2]ChenW,ZhengR,ZuoT,ZengH,ZhangS,HeJ.NationalcancerincidenceandmortalityinChina,2012[J].ChineseJournalofCancerResearch,2016,28(1):1-11.

[3]马水英,石莎,银爱君.电离辐射生物学效应研究综述[J].北方环境,2012,28(6):9-13

[4]程运福,张岩,张胜文.医用放射性设备损伤分析与防护[J].中国医用装备,2008,5(5):21-23

[5]李德平,潘自强.辐射危害与医学监督(第一版)[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91:200-221

[6]廖永华.加强医学生辐射安全文化教育的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10,9(9):1269-1271

[7]倪瑾,周传峰,刘聪,高福,李百龙,蔡建民.应届毕业医学生(国防生)岗前医疗用辐射安全调查[J].现代医药卫生,2015,31(9):1412-1414

[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医学放射工作人员放射防护培训规范[S].GBZ-T149-2015

[9]张继延,曾德伟.试论高校学习型安全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3:38-39

放射医生论文例3

放射医学是随着原子能科学的发展而兴起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电离辐射对人体的作用、机制、损伤与修复的规律,放射损伤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为放射性工作人员的卫生防护、医学监督和保健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措施。自1895年伦琴发现X射线并将其应用于临床诊治以来,放射医学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已成为肿瘤的三大治疗手段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45%的恶性肿瘤可以治愈,其中18%为放疗治愈。随着放射技术、计算机技术、医学影像技术的高速发展,放射医学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新进展[1]。放射医学同时也是涉及医学、生物学、物理学、药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性科学,在工业和国防领域有着广泛应用。随着核电和国防现代化的大力发展,核电站突发事故、核恐怖事件和核战争的威胁逐渐增多,同时与工业化进程和环境污染相随的各种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逐年增高[2],鉴于此,放射医学的作用显得举足轻重。辐射安全教育作为放射医学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对于学生良好素质的养成和事故的避免有着重要作用。

一辐射安全教育在放射医学研究生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这是由辐射对人体的危害性决定的

放射医学专业的学生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和使用放射性核素以及各种医用放射性装备,后者产生的以电离辐射对人体的危害不容忽视。电离辐射的波长短、频率高,作用于人体时,能使机体内的水分子或生物分子发生电离而产生生物学效应,可造成生物大分子和细胞损伤,并最终导致人体器官的损伤,器官功能障碍、甚至引起死亡。临床常见的机体放射反应有放射性皮肤损伤、放射性肠损伤、骨髓造血功能异常、放射性肺炎和肺纤维化、放射性心包炎和心力衰竭、放射性肾损伤等。当全身辐照剂量超过1Gy时,即可引起严重的急性放射病,重者可致死。电离辐射的远期效应则包括肿瘤发生、生育障碍等。据报道50mSv-2.5Sv的受照射剂量与肿瘤发生风险之间存在线性关系[3,4]。

(二)这是医院辐射安全文化的前置教育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接受放射诊疗和核医学治疗的人数显著增加,CT、γ刀、医用加速器、核磁共振仪、单光子发射扫描仪、正电子断层扫描仪等新的成像和治疗设备的应用使得医疗辐照占普通人群接受总辐射的94%以上,这对于患者和放射医学从业人员本身而言都是潜在危险[5]。放射医学学生是医院放疗科室未来的主角,因此,在放射医学研究生的教育中,把辐射安全教育贯穿于理论和实验教学过程的始终,培养学生在辐射安全方面的意识和行为,对于其走上工作岗位以后,按照辐射安全最优化的原则开展放射医学实践工作、减少医疗事故等具有重要意义。

(三)我国放射医学专业辐射安全教育现状

国际著名的辐射防护专家Vetter教授曾指出:“医学人员必须接受辐射安全培训,建立安全操作意识,强调在教学训练中降低医疗照射剂量的最优化原则”[6]。放射医学专业的学生在实验操作和医院实习过程中接触到放射性设备和仪器的机会与医务人员相差无几,然而,我国目前的放射医学教学体系中并没有专门的辐射安全教育课程设置,辐射安全教育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个别院校仅有针对学生和职工开展的不定期辐射安全教育讲座,这远远不能满足放射医学专业辐射安全教育的要求,给学生的实验操作和实习以及其日后走上工作岗位的医学实践种下了安全隐患。据调查我国医学毕业生对辐射致癌的风险认识不足[7],这对于放射医学教学过程中的辐射安全教育提出了迫切要求。

二加强放射医学学生辐射安全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辐射安全相关理论课程建设

应借鉴发达国家在辐射安全教育方面已有经验,编写相关教材、开设相关课程,加强放射性基础知识、辐射防护知识以及辐射防护规章制度的教育,使学生对于辐射安全相关基础知识和规章制度有较为扎实的掌握。放射性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放射性衰变的现象与特点、辐射生物效应、各类辐射的特点及其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人工辐射源的可能来源与辐射水平等。辐射防护知识主要包括:辐射量与单位、辐射防护三原则、辐射防护目的和任务、辐射防护标准及制定依据、各类人员剂量当量限制及相应危险度、外照射与内照射的防护措施、个人辐射防护监测、放射性物质的摄入、代谢与促排、放射医学相关岗位的安全操作技术、可能的工作失误及其后果分析等等。辐射防护相关规章制度则包括辐射安全管理的规定、规程、条例、相关岗位人员的职责及辐射相关仪器设备的操作流程[8]。

(二)加强辐射安全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科发展的重要基础。辐射安全教育以人为本,不仅以学生为本,更要以教师为本。只有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辐射安全师资队伍,才能稳步提高教育质量,真正使辐射安全教育落到实处[9]。具体措施主要有:1)建立和完善辐射安全相关的培训和进修制度,建设学习型师资队伍。通过在岗培训、举办培训班、专题讲座等形式加强教师队伍的辐射安全理论水平和素质。对具有较高业务水平的教师送到国外进修,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辐射安全教育思想和方法。2)鼓励从事辐射安全教育的教师参加科研,建设研究型师资队伍。通过设立辐射安全教育研究专项基金,鼓励和引导教师参与到辐射安全教育的研究中,推动辐射安全相关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改革等。3)积极推动相关专业教师与医院放射医学相关科室的辐射安全文化建设对接。使教师对放射医学相关工作场所的辐射安全有充分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三)案例教学与监督管理相结合

案例教学具有真实生动、多样性、相关性、典型性等特点,更符合学生的心理预期,易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从而起到举一反三的警示作用[10]。结合辐射安全相关真实案例,邀请安全生产部门相关管理或技术人员来校进行讲座和宣传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辐射安全意识、增强辐射安全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放射医学相关教学单位需要把辐射安全教育与监督管理相结合,如加强辐射安全督查人员的培训与教育,定期检查射线装置和放射线同位素的管理、保存、使用、处置等情况,对于存在的问题进行督促改正,积极消除辐射安全隐患,防患于未然。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放射医学相关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这同时也对现有的放射医学培养模式提出了更大挑战,目前辐射安全教育在放射医学教学中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这种形式亟待改变。放射医学以及相关专业的学生不仅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接触和使用各种放射源或射线装置,潜在地受到电离辐射的威胁,其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辐射安全更是日常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据统计中国的放射性事故发生率显著高于美国[11],因此,加强放射医学学生的辐射安全教育势在必行,这对于提高学生培养质量、规范其放射性相关操作行为、从源头上避免和减少辐射事故的发生以及培养整个社会的辐射安全意识都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胡文涛 聂晶 裴海龙 张健 周光明 单位:苏州大学

参考文献

[1]欧阳伟炜,卢冰,唐劲天.肿瘤放射治疗研究进展[J].科技导报,2014,32(36):47-51

[2]ChenW,ZhengR,ZuoT,ZengH,ZhangS,HeJ.NationalcancerincidenceandmortalityinChina,2012[J].ChineseJournalofCancerResearch,2016,28(1):1-11.

[3]马水英,石莎,银爱君.电离辐射生物学效应研究综述[J].北方环境,2012,28(6):9-13

[4]程运福,张岩,张胜文.医用放射性设备损伤分析与防护[J].中国医用装备,2008,5(5):21-23

[5]李德平,潘自强.辐射危害与医学监督(第一版)[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91:200-221

[6]廖永华.加强医学生辐射安全文化教育的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10,9(9):1269-1271

[7]倪瑾,周传峰,刘聪,高福,李百龙,蔡建民.应届毕业医学生(国防生)岗前医疗用辐射安全调查[J].现代医药卫生,2015,31(9):1412-1414

[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医学放射工作人员放射防护培训规范[S].GBZ-T149-2015

放射医生论文例4

中图分类号 R1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29-0155-02

医疗纠纷已成为影响医院正常医疗秩序和改革发展必须考虑的要素,医疗纠纷的增加不仅恶化了当前的医患关系,而且严重影响了医院的工作秩序,不利于医院的管理和医院形象的树立[1]。医疗纠纷涉及各级各类医院,不论是国家三级甲等医院,还是乡村服务站和私人诊所,几乎每个医疗服务机构都发生过大大小小的医患纠纷[2-3]。近几年呈逐年增多趋势,甚至出现了更加恶劣的杀医、伤医事件。

县级医院纷纷巨资引进先进影像设备并迅速投入使用,新技术的开展使放射科已逐步由临床辅助科室向诊断和技术支持转变,在医院的地位和影响逐日提高;放射科涉及对人体有害的X射线检查,具有某些特殊性[4]。放射学的发展使放射科医师的角色从医技人员、诊断辅助人员转变为集诊断、治疗、咨询等于一身的一线临床医师;从前让临床科室医生头痛的医疗纠纷也开始困扰放射科。如何避免和化解这些矛盾成了放射科医务人员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本文结合县级医院的实际情况,分析放射科近几年的医疗纠纷,逐步寻找和建立放射科医疗纠纷的应对措施。

1 放射科医疗纠纷形成根源分析

1.1 科室布局和功能分区不合理

科室布局和功能分区合理与否,一定程度上会导致科室流程运转不畅,造成患者拥堵。在检查前就蓄积了不满情趣,加之候诊时间过长,工作人员安抚欠缺或不到位就易引起医患或患者间的矛盾;致使场面失控,拥堵进一步恶化,为纠纷埋下伏笔。

1.2 工作效率和质量矛盾

技术方面:笔者所在科室每天有100多例患者拍片(有些患者多个部位投照)和50例名患者CT检查,多数都集中在8∶30~11∶30左右,而摄片检查都有个投照过程,尤其是多部位投照,CR检查环节多、耗时长,有个别工作人员手脚慢,易引起患者抱怨。更换DR后,状况明显改善,只有在患者密集时才会有一点小拥堵。CT检查因患者基数小,情况与DR相似。诊断方面:报告实行医师分级审核签发制度,是保证质量的有效方法,目前多数县级医院的实际情况是人员紧张,不能也不可能专设一个岗位来审签报告,否则科室很难正常运转。另外基层医院农村患者多,看病往返路程较远,检查结果需要急出;特别是中、晚班时,只有一个医生应诊,如果有多个急诊集中检查,出事的风险更大,对此类情况,希望临床科室医生严格把关。

1.3 医务人员素质的个体差异

1.3.1 责任心不强 体现在登记录入患者信息错误、投照位置错照、漏照、“张冠李戴”,假如报告医生未仔细核对直接导致错误延续。医生未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阅片不仔细、不全面、漏诊、误诊等。

1.3.2 业务素质不高 少数工作人员不注重知识更新,对疾病征象认识不够,不懂得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影像表现(有些患者或临床医生故意隐瞒病史除外),仅凭经验和主观想像来进行诊断,过于自信,易造成误诊。

1.4 法律意识不强

1.4.1 不注重患者辐射防护 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放射科检查的射线剂量已大幅降低。放射科技师应注重敏感腺体的遮挡,年轻的父母们尤其在意婴幼儿的检查辐射防护,如果专科医生频繁要求患儿检查,易引起纠纷。

1.4.2 对患者隐私保护意识不够 多体现在男技师要求女患者脱衣拍片或在患者面前有意、无意讨论其病情及治疗情况,尤其涉及不当医疗、检查等(不除外言者自身知识缺陷,妄加评论,易给其他科室带来无谓的矛盾)。

1.4.3 特殊检查的风险告知及患方签字不落实 检查前,如果不告知患者及家属检查的风险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一旦发生意外(如过敏反应),无路可退,不容辩驳;另外熟人检查,碍于情面,不履行常规手续,往往好心办成坏事,最后承担恶果。

1.5 不沟通或沟通不够

沟通包括放射科与其他科室的沟通,放射科工作人员与患者的沟通,沟通是人类相互理解的桥梁,人在生病时情绪、情感波动异于常人,更需要有沟通的技巧[5]。

1.5.1 医院内部各部门缺乏整体观念、协作精神 临床医师申请单填写不规范(如患者基本信息不全、错误)可造成患者来回往返,导致患者的不满情绪蓄积;或者各科室之间配合不够默契,各自为政,处处只想方便自己,随意将医院内各部门之间的矛盾暴露在患者面前,这些情况都可能成为医疗纠纷的导火索,甚至造成事故,需要放射科与临床科室医生协调,对一些问题大家达成共识,不要互相推脱、指责。甚至有些临床医生出现纠纷有意将患者指向放射科,将纠纷扩大化。表面情况不严重的危重患者,由于放射科医师知识的局限,可能对这类患者的病情出现误判,没有临床医生陪护的话,可能会因为先给看似严重的患者检查导致意外发生。还有危重患者临床医生出现病情误判,直接送放射科检查,而死在检查过程中。对于病情不稳定的危重患者不要盲目开单检查,必须检查时,一定要有专科医生陪护。放射科也要时时警惕检查过程中对危、急、重患者的观察。

1.5.2 对患者缺乏人性化、个性化服务 “态度生硬、情感冷漠”“话难听、脸难看”是直接表现,爱岗敬业精神不够,缺乏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接诊不同的患者,要有不同的方法,要有行动和语言的交流与技巧;走路不方便的患者给予搀扶,耳背的患者,说话声音大一点,多用肢体语言,最根本的要求是文明用语,动作轻柔,用心服务。

1.6 盲目自信,无应急预案

放射科医师对检查、治疗项目风险缺乏认识或过于自信、疏忽大意,出现意外情况没有应对预案,束手无策。如X线造影检查、CT增强扫描中,可能发生造影剂过敏反应;在CT穿刺活检、放射介入治疗等存在麻醉、出血风险等。

1.7 设备陈旧,图像质量差

放射科设备陈旧,一些检查项目勉强开展,效果差、伪影多;对所用设备的功能局限或缺陷认识不足,草率地超范围使用,获得的图像不能满足诊断要求。

1.8 医院及行政主管部门的无原则妥协

发生纠纷后,患者及其家属找到医疗机构或行政主管部门要求给予所谓的真相并提出赔偿,在患方的强大压力下,许多医疗机构不走法律途径,无论是否具有过错,都被迫接受或满足患方的某些要求;反之,因惧怕或被威胁可能会出现严重扰乱医院秩序的事件而妥协赔付;这无疑也助长了不正之风的蔓延。

1.9 医疗外因素

1.9.1 患者偏执的“自我保护意识”增强 某些患者与有些有医疗背景的患者及其家属利用自身片面或不系统的医学认知,对应诊医护人员提出苛求,否定或否认治疗疗效,假如医护人员确实存在不按操作规程执业的情况,会被其无限放大,并以此为把柄与医院“斗争”到底。

1.9.2 无理取闹 患者苛求一种检查就能给出明确诊断,不懂疾病的复杂性及人类知识能力有限,一旦要求进一步检查就认为医生故意让他多花钱。有些患者对医疗结果的期望值过高,有些患者和家属对医院制度规章不理解;对医疗行业的高风险性、不可预测性及存在个体差异完全忽略;不了解放射科影像检查的局限性,自认为不对就在医院无理取闹[6]。

1.9.3 媒体的恶意炒作 部分新闻媒体不负责任的报道,为了上头条,歪曲事实真相,利用社会公众同情弱者的心态进行新闻炒作,也是导致医疗纠纷高居不下的重要原因。

1.9.4 国家有关部门打击“涉医”案件的态度不够坚决,在某种程度上也纵容其态势扩展。

2 讨论

放射科诊断是依靠清晰地高质量图像得出的,它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明确病因,确保临床诊断、治疗、预后的正确性;又可作为直接证据证明医方在诊疗过程中存在导致患者人身损害的过失。放射科客观、清晰地图象资料,往往成为败诉的证据,且不易翻盘,使医院方处于被动境地。

放射科医师的基本职责是获得清晰的医学图像、提出准确合理地诊断报告并交给指定的人员,如果没有履行好这些职责,致患者产生有害后果,就可能因过失卷入医疗纠纷。认为放射科医师风险小、责任轻,医疗纠纷与医疗事故远离放射科的观念显然已落伍,培养放射科医师的法律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已迫在眉睫。

医学是一门尚不完善的自然科学,原因复杂、与医疗事业发展如影随形的医疗纠纷是客观存在的,它是由于患者及其家属与医疗单位双方对诊疗护理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后果及其产生的原因认识不一致而所引起的纠纷,包括医疗事故、医疗差错、医疗意外、医疗并发症,它有无法把握与不能确定的特性,医疗行业是一个高风险的领域,没有任何医疗服务环境可以不受风险的影响,也没有任何医疗专业对医疗风险具有免疫性,这是医疗行业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7]。强化风险防范意识,加强医疗安全管理,使医疗机构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最大化。因此,放射诊断报告的书写一定要客观:可能的情况下给予准确肯定的诊断;适当的情况给予否定诊断或鉴别诊断;有的情况下建议复查或其他检查。放射诊断报告书需认真校对,把书写或打印错误、漏字减到最小。遇到紧急或重要的意外发现要直接与临床医师联系。细节决定一切,避免因小的差错而造成纠纷[8]。

医患关系除了医务人员和医疗机构改进,政府、社会、民众和媒体的言行改进同样重要。信任、友善的医患关系不仅有赖于医患双方的共同努力,还需要社会、舆论环境的改善,法律、法规的健全,以及医药卫生体制的改革[9]。

放射科在医疗过程中,一定要以患者为中心,严格要求,强化责任;加强医德教育,重塑良好信誉;健全规章制度,加强自我保护;提高技术水平,改善服务态度;优化服务流程,保护患者权益;重视人才培养,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医患沟通,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医疗管理,确保医疗安全;落实并做好了这些工作,相信医疗纠纷会逐步远离放射科。

参考文献

[1]武东霞.医疗纠纷增多的原因及预防对策[J].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2004,14(9):1263-1264.

[2]吴天平.浅析医患纠纷案件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吉林医学,2011,32(16):3387-3389.

[3]刘霁堂,殷猛.浅析医疗纠纷的根源及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2):142-143.

[4]裴冬梅.对医技科室系统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医药管理,2009,29(4):80.

[5]张芬,王明.沟通技巧对护理工作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3):76-77.

[6]定庆云,赵学良.医疗事故损害赔偿[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9-10.

[7]梁华仁.医疗事故的认定和法律处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1.

放射医生论文例5



临床诊断是治疗疾病的先决条件,治愈疾病的前提,惟有作出正确的诊断正确的治疗才能进行。现代医学各种临床诊断手段均取得长足进步。过去未能发现的许多病例,在先进诊查手段的互相配合下得到早期发现,其中放射线检查在现代医学诊断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几年放射线诊断取得了迅速发展,为临床诊断作出了一定贡献。笔者试就放射线诊断以及临床诊断及两者的关系进行论述。

诊断是用医学科学的方法对疾病的表现所作出的辩证逻辑的结论。也就是将问诊、体格检查、实验室以及特殊检查结果,结合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再经过综合、分析、推理对所获得的有关健康状态和疾病本质的判断。诊断的目的是为了防治疾病,使病人恢复和增进健康。诊断能否正确取决于检查是否周详、准确,思维过程是否符合疾病本身的发展进程。

在临床工作中,必须重视诊断,尤其是早期诊断。只有尽早地诊断疾病,才能得以及时的治疗;迟延和错误的诊断必然会使疾病由潜伏状态发展到出现临床症状,由轻症转为重疾,由单一的病变发展成多种复杂的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诊断基本方法包括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以及放射线、心电图、超声、内镜等其他检查。其中实验室检查和放射线检查的应用最为广泛。放射线检查由于教学和临床工作的需要以及其自身的发展,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因其迅速的发展丰富了临床检查的手段,从而对一些早期的隐匿性疾病提高了诊断水平。

放射线检查相当于临床上的直接望诊。普通望诊只能看到人体各部的外形和表面变化,而放射线检查则可看到内脏器官以及骨骼等的解剖结构与部分功能状态。放射线检查与病理检查有相似之处,二者均可观察人体结构和器官的变化,以了解其病理性质。但二者也有不同之处,如病理学除可观察大体病理改变外,还能用显微镜研究细胞和组织结构,但病理学只能在离体器官和组织上进行观察,却不能研究活体器官;而放射线检查却能研究活体器官的形态和功能,从而通过观察到的影像来推测其病理性质。放射线检查与化验检查也不相同,后者是对所送标本进行客观检查,所得结果供临床诊断参考;而放射线检查则一般须提出具体的诊断意见。在做放射线诊断结论时,必须在系统、周密调查和对各种材料综合分析后,才能提出正确的结论。临床医生若忽略应做的体检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单纯依赖放射线检查来诊断,易得出片面的结论;同样放射科医生单凭放射线所见,而不结合病史、体检和有关的化验结果即做出结论,也是不全面的。正确的诊断必须尊重客观,必须经过唯物辩证的思维才能得出。

随着临床医学研究方法学、医学统计学、临床流行病学、计算机互联网等学科和技术的迅速发展,循证医学(EBM)正在迅速兴起。循证医学是指在疾病的诊治过程中,将个人的临床专业知识与现有的最佳的研究证据、病人的选择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虑,为每位病人做出最佳的医疗决策。同时患者的积极参与是循证医学的重要内涵,他们对诊疗决策的期望、要求、合作是医务工作者必须时时关注的课题。在医学影像学新方法、新技术层出不穷的今天,我们必须重视,进而发展循证医学影像学,根据EBM的理念进行医学影像学的诊断性、介入治疗性试验和文献评估。

循证医学(EBM)是最好的临床研究证据与临床实践(临床经验、临床决策)以及患者价值观(关注,期望,需求)的结合;是运用最新、最有力的科研信息,指导临床医生采用最适宜的诊断方法、最精确的预后估计和最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来治疗病人。EBM强调医师应深思熟虑地将目前所得到的最佳证据,用于对每一个患者进行健康服务时的决策。使提供的医疗服务建立在目前所能获得的证据基础上。EBM旨在将经验医学上升到遵循证据的医学科学,被誉为21世纪的临床医学。目前,EBM的应用领域已从最初的临床医学,扩展到医学教育、医疗卫生决策、医疗保险、预防医学、社会医学、心理学、药学、卫生经济学和医疗服务购买等诸多领域。EBM的概念已被医学界的主流思潮、病人和各级政府广泛接受。在伦琴于1895年发现X线后的100多年中,大部分影像是以各种模拟的方式记录在X线片上的。自20世纪70~80年代CT和MRI先后问世后,提示了平片数字成像的可能。在今天,除传统的X线片仍是成像中最常用的方法外,21世纪后计算机技术的爆炸性发展及正在兴起的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等几个重大因素将会对成像产生深远的影响。CT提供了更高的软组织对比分辨率和无重叠的轴面断层,显著地扩大了人们对X线和解剖关系的认识。MRI对放射学最大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在于它阐明了心脏的形态和优点,由于它的无射线及能多方位显示病变的优点,对于了解胸部体、肺循环中的血管、胸壁、膈肌区的情况及肺尖和臂丛的关系也有很大作用,对于纵隔病变的定位和定性作用也是肯定的。然而必须指出的是,不论检查仪器如何先进,也均有其适应范围和局限性,临床工作者切不可盲目依赖仪器检查,而忽视病史与体格检查这两项基本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在临床工作中必须学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观察病情,分析表现,透过临床现象探索疾病的本质。全面考虑问题,警惕主观臆断,以免“一叶障目,不见森林”,防止漏诊、误诊的发生。

放射医生论文例6

    近年来,恶性肿瘤已成为危害我国居民身体健康的一大杀手。对于肿瘤的治疗,中医和西医放射治疗各有优势,中医与西医放射结合治疗肿瘤,各取所长,互为补充,治疗效果更好。

    一、中医与西医放射结合治疗肿瘤的优势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肿瘤的重要特点,中医特别强调治病求本、审证求因,重视内因的主导作用。抑制其肿瘤的复发与生长,多用扶正培本、攻补兼施的治法,达到延长生命提高生存质量的目的;活血化瘀,以毒攻毒,达到消减、消失肿瘤的效果。

    西医的三维适形放疗在三维空间各照射的角度、射野形状均和靶区外轮廓投影一致,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三维适形调强放疗能形成理想形状的剂量分布,增大靶区的治疗剂量,达到根治肿瘤的目的。减轻靶区周围正常组织的放射损伤,最大限度保护重要气器官的功能。晚期肿瘤患者通过放射治疗,可有效的减轻症状、解除痛苦,延长患者的生命。放射治疗不但能治愈肿瘤,而且还能保护正常器官的功能,如皮肤癌、舌癌和喉癌等治疗后可以保留原有的皮肤外貌并保持进食和发声等功能,而其他疗法很难做到。

    二、中医与西医放射结合治疗肿瘤的疗效

    中医与西医放射结合治疗早期恶性肿瘤,治愈率比较高,例如早期鼻咽癌、声带癌以及皮肤癌等,中医与西医放射结合治疗后,患者的生存质量更高。三维适形和调强放疗技术治疗鼻咽癌,能做到给肿瘤靶区高剂量的照射而四周正常组织受照剂量明显减少,进而能达到通过提高局部控制率而提高生存率、减少后遗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是目前放射治疗鼻咽癌的最佳方法。

    中医与西医放射结合治疗乳腺癌的效果也很好。进行乳房保留手术的同时配合全乳根治性放疗与瘤床加量放疗,可获得与根治术几乎相同的长期局部控制率,同时使患者正常或接近正常形态的乳房得以保存,极大减轻了患者的心理负担。    中医与西医放射结合治疗直肠癌的效果也不错,术前放疗在中晚期直肠癌治疗中的作用得到了一致的肯定。对于直肠癌术后复发或晚期不能手术的直肠癌患者,放疗可明显缓解因肿瘤压迫盆腔神经引起的疼痛,减少或治愈直肠出血,已成为直肠癌治疗的重要手段。

    综上所述,中医与西医放射结合治疗肿瘤,可显着提高肿瘤患者生活质量,获得较高肿瘤控制率和较长生存期,延缓疾病进展。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是未来临床治疗的趋势,真正实现肿瘤患者人性化的治疗。

    参考文献:

    [1]王文华;三维放射治疗计划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放射医生论文例7

1、放射性医学检查的定义和分类

放射性是指某些发生原子核能变化的物质释放出的一种可以用某种特定仪器观测到的射线。随着医学技术手段的不断更新,放射性在医学上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涉及到的医学领域也不断增多,当前我国的放射性医学检查主要包括X射线检查、放射性核素检查、放射性同位素检查等。

2、当前我国放射性医学检查的应用情况

2.1、X射线检查

X射线检查技术是当前医院对人们身体进行检查和疾病监测的常用手段,主要原理就是利用X射线的穿透性,对人体内部器官进行透视和摄片,常见的X射线检查主要包括X光透视、摄片、造影、断层摄片、CT等,X射线的使用目的主要是来观察人体内脏器官的病变,使医生对病人身体的内部状况和脏器病变情况有所了解。

2.2、放射性核素检查

放射性核素检查的主要原理是利用放射性核素和具有放射性标记的化合物来对人体疾病进行记录和测算,根据人体反应研究得出结论。

放射性核素在医学检查中的应用首先是测定人体器官的功能,通过将放射性的药物应用于人体,利用放射性检测设备检测其在脏器中的变化,或是人体血液和排泄物变化,对不同时间的放射性物质的变化状况绘制曲线,进行测算分析,得出所需的数值。在我国当前的医学检查中,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测算人体的消化功能,吸收功能,人体血细胞的实时状况和功能性等[2]。

放射性核素检查的应用除了曲线参数的获得之外,还包括影像的摄取。具体的说就是将放射性的药物导入人体,观察内脏对放射性药物吸收的反应与正常内脏进行差别比较,并使用能够显像的医学设备,如γ照相机和发射型计算机断层照相机等,来对病变取像。这种显像更多的表现为一种变化过程,因为人体内脏器官对放射性核素药物的摄取,取决于器官的当时的功能状况,包括代谢速度和血流速度等,因此这种显像是动态的。而大多数发生病变的器官,在初期对放谢性药物的反应已经与正常器官有所差异,因此这种检查方法能够检测到人体器官疾病的早期状态。当前这种检查手段主要可用于人类的心血管功能检测,神经系统反应检测,脏器肿瘤显像,呼吸系统例如肺栓塞等的早期检测,人体内分泌系统和血液系统的功能性显像检测等等,应用渠道非常广泛。

2.3、放射性同位素检查

放射性同位素检查的使用载体是具有放射性的物质,在当前医学领域我们所使用的同位素大多是人工合成的,也就是通过核反应生成的人工放射性同位素,例如用于示踪剂的131碘、32磷、51铬等,这种同位素的优点就是具有较高的感应度和放射性,易于检测和计算。在实际的检查过程中,通常是将具有放射性的同位素作为示踪剂导入人体,通过人体的血液流通和新陈代谢等过程,进入到人体的内脏器官当中,用放射性探测器来查看和测量示踪剂在人体当中的运行过程、运行轨迹、运行速度,以及最终到达人体的哪一部分,通过计算、观察和与正常脏器运作功能的比较,得出人体脏器的疾病诊断结论。这种检查手段非常方便,而且对人体的损伤很小[3]。

除了示踪剂之外,放射性同位素用于人体的检查物质还有198金、铟-113胶体、碍-99m胶体等,这些是用于扫描的放射性物质,通过肝脏对金-l98的吸收情况,也就是肝扫描,可以来检测肝病变的状况,因为肝脏对金-l98的吸收是一个动态过程,医生通过同位素造影术,就能够检测到金-l98在人体肝脏的分布状况,从而对肝脏的功能性做出诊断。这种放射性同位素用于扫描来得出检查结论的方法,同样能够用于检测人体的心、脑、胆等脏器,使用简单,对患者基本不会造成伤害。

3、我国放射性医学检查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3.1、人们对于放射性医学检查的认知存在误区

放射性的医学检查虽然在当前医学领域已经使用的十分广泛,尤其是X射线、CT、造影等比较常见的医疗诊断手段,但是人们对于放射性检查的认知仍然有很多误区。例如许多患者认为放射性检查的辐射力度很大,会对人体造成很大损伤,因此坚持拒绝接受需要进行的检查项目,而另有许多患者明明不需要进行放射性检查,却为了保险起见,强烈要求医生进行,或是在进行放射性检查时不注意防护措施,超出了安全使用范围,对自身有造成一定伤害的可能。针对这些问题,医生在进行放射性检查项目前,应与患者和患者家属做好沟通,对检查的目的性和科学性进行解释,尽量使患者配合,在检查过程中,要随时告知患者的检查状况,做好对患者的防护措施,减少问题出现。

3.2不可忽视放射性物质对人体的损害

毫无疑问,放射性物质对人体是有损伤的,无论是示踪剂在人体的导入还是射线和影像等医学检测的辐射性,都会对人体和细胞功能造成一定伤害,因此在放射性检查的开展过程中,要重视辐射剂量对人体的影响,确保其的安全使用范围,在发挥放射性检查优势的同时,避免辐射超量的情况,尤其对于孕妇和备孕夫妻,要详细询问状况。对于从事放射性医学检查的工作人员,要重视对他们工作规范和操作过程的培训和要求,严格做好放射性物质的存放,检查过程符合要规定程序,积极做好防护。

参考文献:

放射医生论文例8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医患双方间主客置发生了根本的变革,各类医疗机构都将“以病人或疗养员为中心”作为医疗服务的宗旨,医疗服务水平得到了大幅提高。同时人们的医学知识、法律知识、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加之一些技术和社会的因素,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发生率迅速攀升。部分疗养院因补贴资金不足,开展了对外有偿服务。疗养院放射科在设备、技术、任务、服务内容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同时受到大环境冲击,与放射科有关的医疗纠纷越来越多。如何适应新情况、新形势建立和蔼的医患关系,预防医疗纠纷的发生是疗养院放射科必须面临的新课题。

1疗养院放射科工作特点

1.1放射科工作多为被动性检查放射科的检查工作主要由临床科室的申请进行,因此具有一定的被动性。临床医生对放射科设备特性、检查要求、适用范围等情况不是很熟悉,导致申请检查项目不当、检查部位不全面、检查准备不到位等。在此情况下,如果放射科不积极与临床科室沟通,询问清楚病情,就很容易出现医患关系纷争。如有一右手部外伤病人,外科申请右手正侧位像,放射科遵医生要求照片检查,影像资料显示未见异常,医生也未进行处理。几个月后,患者拿着其他医院显示腕部骨折的X光片找放射科理论,原来病人到了其他医院就诊,医生申请了右腕正侧位像,发现了腕部骨折征象。这就是开展被动检查导致的一例纠纷,放射科就显得很无奈。

1.2作出辅助诊断参考信息来源不足放射科作为临床的辅诊科室之一,开展的检查仅是诸多辅助检查中的一项,它有诊断依据直观、参考资料少、作出辅助诊断信息来源不足等特点。为此,放射科作出诊断必须结合临床尽可能多的病例信息资料,不能仅凭影像表现,主观臆断。如肺上阴影,就要结合化验结果、病人症状等综合考虑作出正确判断。

1.3担负治疗任务增加了科室风险随着数字减影技术不断发展和伽马刀等先进技术的广泛应用,疗养院部分放射科已开展了介入等治疗工作,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增加了科室的医疗风险。放射科从过去单纯检查过渡到检查与治疗相结合的医技综合科室,无论是科室管理还是技术水平,都有了新的要求。治疗中涉及到手术、知情同意、治疗效果、病人安全等更为广泛的与病人切身利益相关的医学内容,如CT增强扫描中,对于可能发生的造影剂过敏反应;在CT穿刺活检、放射介入治疗存在一定风险等。

1.4放射科与病人接触时间较短病人到放射科检查或治疗时与放射科工作人员接触交流时间短,大多项目在30 min内完成。放射科又是患者集中、流动性较大的场所,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难度大,对放射科工作人员来说就需要有更多的方法与技巧,如果忽视这一环节,就很有可能导致医患沟通不畅,发生误会,产生纠纷。如何克服这一工作特性预防纠纷是放射科的又一难点。

1.5检查后出结果时间不断缩短疗养院为提高服务水平,占据更多的医疗市场,开展了许多的优质服务内容,其中涉及到放射科的最大举措就是尽可能地缩短出结果时间,让患者及时地了解病情取得诊断结果。有的医疗机构从3 d缩短到1 d拿结果,更多的承诺2 h后出结果,由于医生少、时间紧、任务重、掌握资料有限等原因,容易漏诊、误诊,出现失误和差错,大大增加了放射科风险。

1.6放射科设备科技含量高、更新快放射科多为大型、高科技设备,合理使用、熟悉用途需要一个过程,而且要求使用和参与诊断者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它的特性和应用范围。由于高科技设备更新速度快,医生、患者对其不够了解,医院和科室宣传不到位,从而导致患者对收费不理解或选择检查设备不准,没有严格地掌握其适应证。在使用时医疗设备出现错误或故障,工作人员对检查及治疗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风险及故障认识不足,轻率地进行了一些有危险的检查和治疗,因此引发医患纠纷。

1.7放射科检查治疗环境差放射科较普通病房嘈杂,有患者声、等候者交谈声、电话铃声、询问声、机器运转的响声、频繁的人员流动等噪声。加之有时患者来的集中,排队等候时就容易使患者心情烦躁、坐立不安,候诊时间长、不按顺序检查是引发医患矛盾的重要原因[1]。加之患者由于对检查结果的担忧及长期受病痛折磨,其心理候诊时间比实际候诊时间明显延长,导致患者的不满情绪加重,引起医患纠纷的发生。

1.8放射科人员知识结构差异大为补充科室人员不足,很多疗养院放射科除有医生、技师、护士外,还有合同工、临时工参与科室工作;同时人员的职称上有高级职称、中级职称、初级职称之分。由于知识结构和从事专业的差异,对同一问题或同一诊断有不同的看法和理解,当病人询问时就有可能解释不同、回答不妥,让患者产生疑虑或不信任而发生纠纷。

1.9疗养院放射科设备层次差别大放射科同一种检查所使用的设备差别大,有进口的、国产的、数字的、普通的。如CT检查方面有的科室使用的是大医院更换下来的普通CT,而条件好点的单位用上了螺旋CT,螺旋也从2排到64排等。设备的差异导致了检查效果不同,诊断也就受到影响。疗养院放射科设备相对医院来说较落后,医疗设备及相关配件陈旧、老化后出现错误或故障;部分检查项目勉强开展,但效果差,影像欠清晰或形成伪影甚至误诊。特别是在不同单位检查结果有差异时很容易引发纠纷。

1.10客观的影像资料是一把双刃剑放射科诊断是依靠影像资料来完成的,既可以清晰地分辨出病因,确保临床诊断、治疗、预后的正确性;又是证明医方在诊疗过程中是否存在过失导致患者人身损害的直接证据。由于影像资料的客观性、直接性,可以说有问题就是“证据确凿”,不具专业争论性,放射科以及医疗单位往往处于被动局面。

2分析

有关文献资料分析医疗纠纷的发生与患者、社会、医院等多方面有关,但是从放射科工作性质和新的特点来看,发生越来越多的与放射科有关的医疗纠纷,最主要的还是由于放射科自身的因素造成的,总之,放射科也不是远离医疗纠纷的“安全岛”[2]。根据以上放射科工作特点分析,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建立和蔼医患关系预防医疗纠纷取得了很好效果,仅供参考。

3疗养院放射科纠纷防范

3.1加强预防纠纷教育,提高思想认识放射科要利用科室交班和专题教育等时间,提醒和教育工作人员时时处处预防纠纷的发生,增强危机意识,培养所属人员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工作作风。科主任是科室第一责任人,担负人员教育管理的主要责任,必须注意经常性教育工作。教育的内容要包括[3]:①政治思想教育。②医德医风教育。③放射科相关的法律法规教育。④放射科各类人员职责与各项操作常规教育。⑤科室新设备、新技术、新业务知识培训等。必须把教育作为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持久地、循序渐进地在科室开展起来。

3.2开展个性化优质服务,拉近医患距离构建和谐医患关系需要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服务态度,开展个性化服务。病人到放射科检查,已经不再是单纯追求诊断明确,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更看重整个检查过程中被服务的满意程度。这就要求医务人员学会倾听患者的需求、了解患者的期望、重视患者的抱怨,提供人性化的服务,耐心地解释和沟通,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如在放射科设立专门的导检台,为患者提供咨询、引导、陪护、维持检查秩序和科室环境等服务,开通医患沟通的窗口。这样可以及时降低和化解患者的不满情绪,对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起到积极的预防作用。

3.3落实科室规章制度,提升医疗质量放射影像医学检查在临床诊断及治疗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对诊断治疗有非常大的影响,特别是随着各种新设备、新技术不断应用,放射科人员更应该严格遵守医疗规章制度、设备操作规程、医疗护理操作常规等,以确保影像检查质量,防止误诊、漏诊及医疗差错,避免医疗纠纷发生。如放射科坚持每天早晨阅片,疑难病例讨论,值班在岗在位和有风险、有创性检查患方签字等制度,是降低或避免纠纷发生的有效途径。

3.4坚持专业知识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技能放射科人员努力提高业务技术水平和专业技能,尽快适应放射科设备科技含量高、更新快,新知识、新业务多,放射科人员少、工作量大、出结果时间紧等特点的需要。有过硬的技术水平,加上敬业、尽职、勤勉的工作作风,才能正确分析诊断各种疾病,从根本上防范医疗纠纷。在科室同类专业建立“一对一帮带”的学习机制,以老带新,以强带弱,并设科室质控小组,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讲评纠正,实行“三点一扣”即点事、点人、点评、扣相关人员奖金。从而使科室人员的业务技能和理论知识得到较快的提高,适应工作需求,避免纠纷发生。

3.5 做好医患沟通工作,建立良好人文环境放射科工作人员要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对待患者一视同仁,设身处地的为患者着想,在接诊病人的过程中,真正体现“以病人为中心”,建立医患和蔼、医技和蔼、科室之间和蔼的良好人文氛围。同时掌握沟通技巧,提高沟通能力,讲究语言艺术,谈话的声音不高不低,语气柔和可亲,语速不快不慢,语言简练而重点突出。科室开展微笑服务,赢得患者好感,医患之间、医技之间互相尊重和理解,提倡医技合作、科室之间合作,尤其在出现医技耦合性差错的情况下,分歧、意见和对医生、技术员的评价不能在患者面前流露,避免潜意识中给患者灌输了检查、诊断有问题的思想,以此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预防纠纷发生。

参考文献

[1]叶平,陈默,张军华,等.放射科护患纠纷原因分析及其防范[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24):4895-4896.

放射医生论文例9

一、前言

“核安全文化”是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在总结核事故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超越国家、组织和员工传统的保证核安全的共同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是一种在核能与核技术领域必须存在的健康的安全文化[1]。

笔者作为核技术应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及辐射监测的专业技术人员,长期深入各核技术应用的医疗机构,直接接触核技术应用的临床医学辐射工作场所和相关辐射工作人员。笔者在各核技术医学应用项目的现场调查中发现,应用单位普遍存在着一个典型的误区:重视设计的保守性和设备的可靠性,但忽视实际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管理。本文将通过总结在实际工作中遇到辐射安全和环境保护的相关问题,分析其原因,并论述核安全文化在核技术医学应用领域的重要性。

二、存在的问题

核技术应用是指核领域中不作为动力的应用技术,它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和电离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物理、化学及生物效应来进行应用研究与开发的技术,其种类繁多,应用领域十分广阔。核技术在医学上的应用就是核技术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核技术医学应用主要是指射线装置、放射源或者非密封放射性同位素应用于临床疾病诊断或治疗。

由于人们对辐射危害的认知及重视,以及核技术利用技术的日趋完善,再加上相关行政监管部门的严格把关,核技术应用单位在项目选址、工作场所布局、相关辐射防护和环境保护设施的设计上基本都能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特别是新建的项目,都具备良好的硬件设施,例如,建设了具有满足技术标准要求的辐射屏蔽设施,配置了相应的辐射防护用品和辐射监测设备,这一些都为核技术应用项目的安全开展提供最基本的基础条件。然而,这些硬件的配置只提供了项目安全开展的基础条件,需要操作人员正确的使用才能发挥它们各自的功效,否则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导致严重的辐射事件或环境污染事故。

以下就核技术医学应用项目实际开展中存在的几个典型问题进行分析、讨论。

1.X射线诊断项目的不严谨操作,造成对公众的误照射。

医用X射线诊断装置是利用人的肌体不同组织密度的差异,对X射线吸收能力也不同的特点,使用X射线装置发射的X射线对身体内部组织、器官显影进行显影,从而达到诊断病情的目的。由于医用X射线诊断装置的X射线能量相对较低(最高管电压一般不超过150kV),因此《关于射线装置分类办法的公告》(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告2006年第26号)将其归为Ⅲ类射线装置[2],对其射线机房的要求也相对较低,技术标准对于Ⅲ类射线装置机房没有设置安全联锁、防人误入以及急停等安全措施的要求。而正是由于没有这些安全措施的约束,所以在医用X射线诊断装置的使用过程,时常发生以下这两种情况的误照射:

(1)射线机房的防护门(特别是受检者进出口)未关闭或关闭不严,操作者就已经实施X射线装置运行,从机房泄露、散射到机房门口的X射线对周围的公众会造成不必要的辐射外照射。

(2)没有通知陪护人员撤离射线机房或未为陪护人员穿戴相应的辐射防护用具就实施X射线诊断,对机房中的陪护人员造成相对较大剂量的辐射外照射。

2.忽视对核医学科辐射工作场所的管理,造成环境放射性污染和公众误照射。

核医学科核技术应用项目一般是将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化合物即放射性药物引入机体,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其实践过程中的辐射来源来自各种放射性药物。

接受放射诊断或治疗的患者在注射或服用了放射性药物之后,自身在短时间内就成为了一个“辐射体”,向外产生射线外照射,其排泄物(汗水、口水、尿液和粪便等)也都因为带有放射性核素而成为放射性污染物。对于引入放射性药物的活度超过一定量或在引入放射性药物后需要候诊的患者,必须设置专用的场所作为这部分患者的临时活动区域,例如PET或SPECT诊断项目中的注射后休息室和131I甲癌治疗项目中的甲癌病房。这些临时的专用场所(注射后休息室和甲癌病房)通过专业的设计和环评阶段的技术论证,建成后足以屏蔽放射诊疗过程中产生的辐射照射,保证工作场所外环境的辐射水平以及对场所周围活动人群的影响均能满足相关的技术标准限值。

然而在项目开展的实际过程中,可能由于没有对这些临时的专用场所实施足够的控制,造成的公众误入这些“临时专用场所”而受到来自于注射或服用了放射性药物的患者这些“辐射体”的辐射照射。笔者在辐射监测的实际工作中,就曾经在广州市某三甲医院的核医学科发现过这种事例,当时一名公众进入到PET注射后休息室内,与休息室内等待接受PET检查的受检者并肩而坐,在这一过程中,这名公众受到了休息室内多名注射了放射性药物的受检者体内发射的γ射线外照射,而且还可能因直接接触而受到了放射性污染。同时,也发现有个别注射了放射性药物的受检者在等候扫描期间随意进出PET注射后休息室,甚至在医学科外的医院走道活动、休息,这样这些受检者不仅会对身边近距离的其他公众产生外照射辐射影响,如果其在“临时专用场所”以外的环境吐痰、排汗,或者使用普通卫生间,都会造成环境的放射性污染。

三、问题的分析与讨论

由此可见,保守的辐射屏蔽设计和到位的辐射防护硬件设施并不足以保证核技术医学应用项目安全开展,为了实现安全开展的目的,除了具备良好的硬件设施这个基础,还需要有严格的制度来规范人为的实施行为,以及保证制度能够落实到位的约束力,于是,核安全文化的重要性就在此充分的体现出来。与辐射安全和防护措施相比,核技术应用单位从事相应辐射活动的技术能力以及安全管理能力的重要性只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在核技术应用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审批、监管工作中,都将核技术应用单位从事相应辐射活动的技术能力以及核安全文化工作作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进行评价和监管。

根据核安全文化的定义,核安全文化工作分为组织推进核安全文化建设以及提高员工核安全文化素养。

1.辐射安全管理机构

在核技术应用单位中贯切核安全文化,首要任务是建立辐射安全管理机构或明确专人负责核技术应用项目的辐射安全管理,通过辐射安全管理机构或专人实施有针对性的行之有效的管理。

所以在环境保护部2008第3号令《关于修改的决定》中明确规定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的单位,应当设有专门的辐射安全与环境保护管理机构,或者至少有1名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技术人员专职负责辐射安全与环境保护管理工作[3]。

2.辐射安全管理制度

核安全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文化特性,在核技术医学应用单位则有形的放映在其核安全业绩上,一个单位的核安全文化建设水平也会直观的表现在其制定的操作规范、辐射安全与防护管理制度、辐射事故应急方案等等。

在环境保护部2008第3号令中规定了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的单位应有健全的操作规程、岗位职责、辐射防护和安全保卫制度、设备检修维护制度、人员培训计划、监测方案等;有完善的辐射事故应急措施。

制订合理、可行的操作规程,辐射工作人员在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执行,就能避免前面所述的一系列因人为原因造成的辐射误照射或环境污染问题。有完善的辐射事故应急预案和措施,就能够在发生辐射事故时,最大限度的降低事故所造成的危害,或避免二次事故的发生。

3.辐射工作人员培训

核安全文化建设要求员工要不断提升自身核安全文化素养,而核安全文化素养的提升除了通过自身的学习,也来自于外部的培训和交流,核安全文化要求工作人员要有相互交流的工作习惯。通过学习和培训,工作人员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和核安全文化素养,从而进一步在实际工作中形成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环境保护部2008第3号令规定了在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的单位从事辐射工作的人员必须通过辐射安全和防护专业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和考核。环境保护部第18号令《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管理办法》同样明确了直接从事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使用活动的操作人员以及辐射防护负责人进行辐射安全培训[4]。

四、结论

综上所述,核安全文化建设在核技术医学应用项目上所反映出的辐射安全管理有着极其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核技术医学应用项目的开展中,必须十分重视核安全文化的建设,建立辐射安全管理机构,建立、健全的各种相应的操作规程、辐射防护和安全管理制度和辐射事故应急预案,积极做好辐射工作人员的培训,提升辐射工作人员的核安全文化素养,从而实现防治辐射危害和放射性污染,保护环境和人群健康,保证核技术医学应用项目的长期良好开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国家核安全局业务培训丛书《核安全综合知识》.经济管理出版社.2013

放射医生论文例10

[中图分类号] R19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5(c)-0150-03

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CT、ECT、数字减影、核磁共振、超声、放射治疗、医用加速器以及介入性诊断治疗等放射技术已深入到医学诊疗的各个领域[1]。医学影像设备和技术从种类、数量到质量都有较大发展, 与此同时患者接受放射诊断和治疗的频率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技术的发展、设备的更新, 给广大患者带来了巨大的医学利益, 同时也给放射工作人员带来了潜在的辐射危害[2]。医学辐射安全防护已成为辐射防护领域影响面最广的重要课题。美国密西根大学已将医学辐射防护课程作为学生专业必修课程之一,并成立医学辐射防护工程学系来研究和开设相关课程[3]。我国也越来越重视辐射对医务人员的影响研究,《放射性肿瘤判断标准》(GBZ97-2002)等标准的颁布,对放射工作人员中发生的恶性肿瘤源自辐射的病因做出的判断具有法律效力[4]。但是,由于放射工作人员对射线的危害意识薄弱, 没有严格按照放射防护规章制度操作, 在辐射源操作过程中怕麻烦而不佩戴或少佩戴个人防护用品, 从而受到过量照射等情况时有发生,放射工作人员存在比较严重的健康隐患[5]。为此,本次研究探讨医学影像学实习生辐射防护知识知晓率及其影响因素,提高辐射防护意识,为促进健康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2011~2012年在西双版纳州某医院实习的218名医学影像学实习生,平均年龄(23.8±9.7)岁,其中男生104名,占47.71%;女性114名,占52.29%;本科99名,占45.41%;专科119名,占54.59%。

1.2 研究方法

对该院全体医学影像学实习生进行普查,采用自编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包括性别、年龄、学历等基本人口学信息和辐射防护知识来源、辐射对人体的危害、正确的辐射防护措施等调查项目。问卷设计后请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修改,在现场调查前进行预调查,调查员经过专家统一培训,统一标准和认识。现场调查时问卷由研究对象填写,共发放问卷224份,回收问卷224份,问卷回收率100.00%,有效问卷218份,问卷有效率97.32%。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EpiData 3.0软件建立数据库,二人平行录入有效数据,并进行一致性检验。有效数据导入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在α = 0.05的检验水准进行统计推断。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辐射防护知识来源

医学影像学实习生辐射防护知识有56.42%(123/218)来源于带教老师,55.05%(120/218)来源于课堂学习,31.19%(68/218)来源于课本,20.18%(44/218)来源于同学。本科学历实习生主要来源于课堂学习(67.68%,67/99),专科学历实习生主要来源于带教老师(66.39%,79/119),二者在课堂学习(χ2= 11.300,P = 0.021)和带教老师(χ2= 9.117,P = 0.037)这两种知识来源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辐射防护知识知晓情况比较

以回答正确5个问题及以上为知晓,回答正确不足5个为不知晓,本次研究中本科和专科辐射防护知识知晓率分别为76.48%和68.29%。专科学历实习生,本科学历实习生在诊断技术的优化选择和相关法律法规方面的知晓率高于专科学历实习生,但在正确的辐射防护措施方面知晓率低于于专科学历实习生(P < 0.05)。见表2。

2.3 辐射防护知识知晓率影响因素分析

以医学影像学实习生辐射防护知识知晓情况为因变量(不知晓 = 1,知晓 = 0),以性别、学历、民族、知识来源等因素为自变量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男生(OR = 1.041)是辐射防护知识不知晓的危险因素;本科学历(OR = 0.391)和知识来源于带教老师(OR = 0.663)是辐射防护知识知晓的促进因素。见表3。

3 讨论

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快速发展对其专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规定新参加放射性工作的人员要进行放射防护的培训,考核合格并取得放射工作证才可从事放射性工作。所以医学影像学专业医师不仅要懂得自身的安全防护,而且还要懂得对患者的防护[6]。本次研究提示,医学影像学实习生辐射防护知识主要来源于带教老师(56.42%)和课堂学习(55.05%),本科学历实习生主要来源于课堂学习,专科学历实习生主要来源于带教老师,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可见,带教老师的讲解和课堂学习是影像医学实习生辐射防护知识的主要来源,课堂学习是理论知识的来源,带教老师在医学实践中的讲解是会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有研究显示,放射防护课程与其他医学课程相比,存在着内容繁多、学时少的特点,这在无形中使医学生产生“非主科”意识,认为放射防护课程是教学大纲“要我学”,而非“我要学”,在潜意识中影响了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就更需要带教老师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加强辐射防护的健康教育[7]。

本科实习生和专科实习生的辐射防护知识知晓率分别为76.48%和68.29%。说明医学影像专业实习生对辐射防护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不全面,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本科实习生对诊断、治疗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遵守医疗照射正当化和放射防护最优化的原则,在实施放射诊断检查前对不同检查方法进行利弊分析,在保证诊断效果的前提下,优先采用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小的诊断技术等诊断技术的优化选择原则知晓率高于专科生。同时,本科实习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放射诊疗管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方面的知晓率高于专科实习生,说明本科实习生对辐射防护专业的知识掌握程度比专科生全面,需要加强专科学历实习生的专业知识。但在操作前穿铅衣,戴铅帽、口罩、橡皮手套,穿专用鞋,防止污染日常衣物和头发以及吸收放射性气体,严禁在工作场所饮水、进食物和存放食物,以及工作规范化、制度化,认真准备,熟练操作,合理应用时间、距离、屏蔽三种防护手段、降低辐射量等辐射防护措施方面知晓率低于专科学历实习生,说明本科实习生对实践操作中基本的、常规的辐射防护知识有所忽略,需要带教老师强调。二者在辐射来源、放射卫生防护标准(GB4792-84)以及人体接受过量辐射可以引起人体组织细胞发生染色体变异或畸形变不可逆的辐射损害等辐射对人体的危害三方面的知晓率均不高,也需要加强学习。

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生(OR = 1.041)是辐射防护知识不知晓的危险因素,说明男生与女生相比对自身健康不够关注,对辐射防护的意识有待提高。本科学历(OR = 0.391)和知识来源于带教老师(OR = 0.663)辐射防护知识知晓的促进因素,说明本科生相对专科生对本专业知识掌握的更为全面,需要加强专科生的健康教育,同时说明带教老师在带教过程中的健康教育对实习生加强辐射防护知识有重要的作用,每一位带教老师都要积极主动地对实习生进行辐射防护教育,增强辐射防护意识,促进健康[8-10]。

[参考文献]

[1] 强永刚. 医学辐射防护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2-13.

[2] 陈福华,袁建华. 放射科减少X射线辐射的措施[J]. 中国辐射卫生,2010,19(4):417-418.

[3] 廖永华. 加强医学生辐射安全文化教育的思考[J]. 医学教育探索,2010,9(9):1269-1271.

[4] 汪莹. X射线在医学影像诊断领域的应用及发展[J]. 广东科技,2009,(16):101-102.

[5] 何祥金,陈劲,魏江涛,等. 内江市放射工作人员过量照射原因分析及对策[J]. 中国辐射卫生,2010,19(4):419-420.

[6] 强永刚,林伟,廖永华,等. 医学影像专业开设辐射防护课程的教学探索医学影像专业开设辐射防护课程的教学探索[J]. 2005,4(2):113-115.

[7] 陈渝,高加蓉,郎朗. 临床放射物理与防护的教学难点及改革探索[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1):99-113.

[8] 邬仁会. 临床核医学辐射的防护与护理[J].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6):935-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