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私人企业管理制度模板(10篇)

时间:2022-02-08 08:54:48

私人企业管理制度

私人企业管理制度例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私营企业作为一支强大的经济增长主力军正在不断地发展壮大,成为了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我国的私营企业快速发展过程中,我们也应该看到,一些财务管理方面的缺陷严重阻碍了私营企业的发展。要想促进私营企业不断发展,无论是国家财政部门还是私营企业都应该积极重视自身财务管理的问题,提出和实施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措施,以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一、影响私营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提高的原因

1、会计基础工作有待提高

目前很多的私营企业因为受到规模、人力物力、财力等限制,在财务管理方面没有建立专门的财务管理部门,更缺乏专门的会计人员,会计的核算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很难得到保证。此外,因为对于财务管理工作的认识不够,很多企业的会计基础工作比较薄弱,内部控制制度、稽查制度、财务清查制度、成本核算制度等等都没有得到建立,这就使得企业的资金流失严重,财务管理水平低下。

2、财务管理地位不高

目前的很多私营企业中的财务管理地位不高,主要表现会计人员很难真正参与企业信息分析和决策,私营企业内部的决策权力过于集中,随意性较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科学的决策,而科学的决策需要真实可靠全面的信息,因此掌握信息的会计人员作用巨大。但是,在目前的私营企业中,会计人员的职能仅仅存在于记账报账,真正参与收集分析数据和民主决策的机会很少,使得决策准确性和科学性受到了影响,因而影响了私营企业的财务管理真正作用的发挥。

3、财务管理模式落后

目前很多的私营企业的管理模式还处于所有权和经营权高度集中的阶段,企业的经营业主担任董事长和总经理,权利过于集中,再加上任人唯亲、唯友的现象比较普遍,这就给私营企业的管理效率构成了极大的阻碍。在财务管理方面,私营企业没有通过严格的选拨和考试,很多重要的财务管理岗位被自己人长期占领,真正有用的人才却不得重用,这不仅影响了企业的文化,还阻碍了企业财务管理效率的提高。

此外,影响私营企业财务管理的因素还有财务监督不力、财务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

二、如何提高私营企业的财务管理效率

1、完善企业外部约束,有效控制财务管理

国家的财政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督促私营企业抓好自身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强化私营企业的财务管理的职能,以提高私营企业的财务管理控制有效性。

首先,财政部门要加大力度,全力抓好私营企业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财政部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督促私营企业规范化会计基础工作:第一,结合相关法规,要求私营企业建立比较完整的账簿体系,并进行检查督促;第二,针对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私营企业不合格地方,应该及时提出审计意见,并报送财政部门进行处理。第三,财政部门要积极主动地为私营企业提供指导和服务,帮助私营企业不断纠正自身会计工作的错误,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完善会计人员,提高会计管理水平;第四,财政部门要努力帮助私营企业引进先进财务管理技术和方法,帮助他们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性,并提高财务管理整体水平。

其次,财政部门要强化自身的职能服务,有效地控制好私营企业的财务管理。第一,财政部门要积极更新观念,扩宽财务管理视野,将私营企业纳入到财务管理的范围中来,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财务管理系统。第二,要抓好私营企业的业务培训工作和考核工作,提高私营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第三,要加强对私营企业会计人员的监督,要求私营企业坚持持证上岗和依法履行职责,对于违法的私营企业应该加大处罚力度。

2、提高企业内部水平,强化内部监督

私营企业应该提高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水平,明确好自身承担的法律责任,规范好会计核算工作,强化内部监督功能,努力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和系统。

首先,要加强对财务管理的重视,改变财务管理的陈旧观念,建立好相应的制度和机制,以提高财务的管理水平。在很多私营企业中,很多财务管理人才并没有得到重视,而他们的职能也仅仅停留于记账和算账上,这大大影响了财务管理的有效性发挥。在当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私营企业要转变传统的亲兄弟上阵、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到现代法律环境、政策环境、社会舆论环境的特点,积极避免家族经营模式,采用灵活创新的人才引进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此外,为了更好地发挥优秀财务管理人才的作用,私营企业应该在管理上不断创新,鼓励财务管理人员参与信息分析收集工作和决策等,通过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来发挥财务管理人才的主观能动性,进而为企业助推新动力。

其次,要加强私营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提高强化内部控制的效力。第一,要在私营企业的财务管理、生产经营等环节建立完整、严密和可操性强的规章制度,以强化私营企业法定代表人的管理,让权利、责任和利益结合起来,法定代表人在享受权利和利益的同时也要肩负起责任,进而约束代表人的行为,避免损害企业员工利益的情况出现。第二,要优化财务管理部门的结构,不仅要建立会计实务系统,还要建立会计管理系统,如内部控制制度、稽查制度、财务清查制度、成本核算制度等,充分发挥起财务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作用,积极监督企业内部发生的经济业务的合法合理性,以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第三,要建立起企业内部的信息网络系统,以会计数据处理为中心,并与销售、财务报表分析等构成完整的信息系统,以及时反馈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参考文献:

[1] 秦少卿.论私营企业财务管理的特点、弊端及对策[J].商业研究,2003,(12)

[2] 张兆国,宋梦丽.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三大新变化[J].财会月刊(会计),2005

[3] 罗成德、周晶晶:《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研究综述》,《财会通讯》(理财)2008年第12期.

私人企业管理制度例2

一、 私营企业发展状况

(1)私营企业的发展特点

第一,就企业类型来看,私营企业主要形式是公司。

第二,就行业分布情况来看,私营企业主要从事第三产业,部分从事第二产业,少量从事第一产业。

第三,就地域分布情况来看,私营企业主要分布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

第四,就城乡分布来看,私营企业大部分集中在城镇,个体工商户在城镇和农村的户数差别不大,分布较为均衡。

第五,在国际经贸合作领域,私营企业的外向度继续提升,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

(2)私营企业的地位作用

建国初期,公有制经济一直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并起到了支柱作用,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单纯的公有制经济已无法满足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于是,党的十六大指出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体制。由此,私营企业在中国得到了迅猛发展。在各类企业中,私营企业发展速度最快。实践证明,私营企业以其经营灵活等特点,弥补了公有制经济因规模大,经营方式单一,缺乏活力等缺点,使私营企业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私营企业的发展,客观上造就了一个竞争性的市场环境,推动着国有、集体企业的改革,其灵活机动的经营机制,为国有企业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二、私营企业管理中的弊端

(1)管理内容上

管理内容单一,只注重生产管理。单一的生产制度,而不是复合的企业经营,即除了进行企业生产制度管理之处,没有在经营理念、经营战略、经营预测、经营决策、资金运筹、成本管理上下大功夫。忽略了管理应该是一个贯穿于企业整个组织行为的全方面活动,造成在私营企业的整体管理中,缺乏计划性,经营活动缺乏控制。

(2)管理范围上

管理范围封闭,未与外部相联通。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企业也同样如此,要真正达到管理目的,必须树立广泛的合作意识,注重借助各方面的力量谋求发展,做好内外部资源(而不仅仅是内部资源)的协调工作。合作与竞争一样重要。如果不懂如何制订合作的战略,增强合作的优势,企业便无法在当今社会中生存。我国私营企业往往局限于在企业内部进行封闭式的制度管理,而没有走出企业,向先进的其它企业取经,更没有走向市场,引进现代化的开放式的制度模式。

(3)管理对象上

管理对象以实物为主,忽视企业价值观。私营企业往往只追求短期的利益,忽视了企业自身的价值。于是在管理上造成了以物为对象进行制度管理,而不是以价值为中心进行制度管理,企业的供、产、销全靠企业的市场竞争和价值规律自主运作,缺少核心的,也是最重要的价值观念。

(4) 管理市场信息上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必须建立适当的系统,经常监视和预测其周围的市场营销环境的发展变化,并善于分析和识别由于环境变化而形成的主要机会和威胁,及时采取适当的对策,使其经营管理与其市场发展变化相适应。而我国的私营企业对经济信息反应迟钝,没有及时抓住瞬息万变的市场信息,以及竞争对手的经济信息和经营信息,更没有及时抓住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和经济政策方面的信息,特别是宏观方面的税率、汇率、利率、价格等信息,以致无法根据市场信息及时调整经营思路。

三、私营企业管理弊端形成的原因

(1)私营企业起步晚,发展时间短。我国的私营企业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直接决定着私营企业的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刚刚形成框架,有些具体事项还有欠缺,它还"年轻",因此,私营企业也必然的不可能与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国有企业相比。

(2)私营企业领导素质普遍较低。管理经验少,存在着严重的家长制的作风,造成领导者威信扫地,内部员工无组织、无纪律的现象滋生。从科学的角度理解,要求管理者的管理工作应具有高度的规范化,克服靠经验办事,杜绝凭主观愿望和碰运气的做法。

(3)私营企业裙带关系严重。中国是个重人情,讲义气的礼仪之邦,然而有些企业就是因为人情致使企业制度不能正常发挥它的功能,企业制度成了花架子。

(4)私营企业对制度管理的认识度不够重视。私营企业的生产目的是最大量的追求利润,他们对企业制度,企业管理,企业发展等问题根本不关心,他们虽然知道企业制度的重要,但盲目的追求利润使其忽视了对企业制度的管理,致使企业制度不能得到强有力的落实。

四、私营企业弊端解决的根本方法

为了能够统一行动,需要将每个人的发展需求激发起来,变成一种具有目的性、方向性的规范,在其中体现了权、责、利的分配和均衡法则,这就是制度。制度是协调人与人关系的最有效的手段,制度其实就是游戏规则。

(1)企业组织制度

组织包括如下两层含义:一是指组织体系或组织结构,二是指组织活动和组织工作。组织作为一项管理职能,是根据计划任务要求和按照权力责任关系原则,将所必需的活动进行分解与合成,并把工作人员编排和组合成一个分工协作的管理工作系统或管理机构体系,以便实现人员、工作、物资条件和外部环境的优化组合,圆满达成预定的共同目标。

(2)企业战略决策制度

战略决策关系到企业发展的全局,至关重要。可谓"一招走错,全盘皆输""棋高一筹,满盘皆赢"。确定企业战略决策必须要建立规范可行的战略决策制度,首先要分析战略实施的环境和条件,其次选择战略实施模式,最后是实施过程中的修善和控制。

(3)财务管理制度

据调查中国的私营企业老板最关心的:一是营销情况,二就是财务状况了。财务制度是协调和控制财务部门与供、产、销各部门的纽带,是资金流通的河道。财务管理制度是对财务预测、目标、对象、经济效益、监督做出的具体要求,"盘活小资本,做赢大买卖",包括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预算、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五个环节。

(4)企业文化制度

私人企业管理制度例3

近20多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的加快,我国私营经济发展迅速,已占据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极为重要的力量。但在其迅猛发展的同时也暴露了我国私营企业许多自身固有的先天不足,如低水平重复投资;经营上急功近利,缺乏长远发展规划;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获取短期利益等等,导致发展后劲缺乏。还有一种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在企业制度方面私营企业存在着明显的缺陷,那就是采用家族制严重地阻碍了私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要使私营企业逐步走向成熟,就必须摒弃家族制,进行企业制度创新。笔者认为,制度创新固然是私营企业发展最终的必由之路,在私营企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一定的阶段时,必须推动私营企业进行产权制度、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的创新。但是对于我国大多数中小型私营企业来说,现阶段还不应急于摒弃家族制,家族制还有其存在的必要。

一、我国现阶段中小型私营企业家族制存在的客观必然性

目前我国中小型私营企业仍然适宜实行家族制,是由我国中小型私营企业目前的规模、发展阶段、企业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家族制企业的固有优势决定的。

1.家族制适应目前我国中小型企业的规模和发展阶段

首先,今天我国绝大多数私营企业规模仍然很小。根据国家工商总局公布的数字,截止到2007年6月底,全国私营企业515万户,从业人员6586.3万人,每个企业平均不到13人。这种企业规模,管理相对比较简单,与其实行规范的科层制管理,还不如老板一竿子插到底更为简捷高效。

其次,目前我国的中小型私营企业,在发展的阶梯上仍然处于业主制和合伙制时期。进入股份制阶段的只是少数大型私营企业,注册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的私营企业,有70%以上实际上仍然是一人独资的业主制或合伙制企业。所以从发展阶段上看仍然是属于初创阶段和原始积累阶段,这一时期经营管理机制必须灵活多变,而采用家族制这一制度形式最合适。

2.家族制适应我国当前的社会经济环境

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初步建立,市场经济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市场在功能和结构上还不够健全,还不能很好地为私营企业提供必要的社会化的市场服务,譬如,我国的经理市场就还没有建立起来,企业很难找到可用的管理者,而家族制作为一种企业制度比较好地适应了这种不完善性。在市场调节能力不强、规划不健全及信息不完备时,以血缘、亲缘、地缘关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家族制私营企业,其内部结构简单,管理层次较少,运作灵活,效率较高,容易适应市场变化。

我国长期以来的社会信用受到极大的破坏,人们彼此间的信任度减低,缺乏经济合作的基础。在合作、信任更多地局限于家庭、家族成员之间的情况下,家族制也往往较之非家族制具有更大的结构上的稳定性。同时,受我国的家族文化的影响,人们在选择合作对象时,首选对象往往是家族成员,这样,选择以血缘、亲缘、地缘关系为基础的合作方式就远比建立在社会信用基础上的现代公司制要可靠得多。

3.家族制有其本身的固有优势

家族制私营企业有界定清晰的产权(产权在家庭之间或朋友之间界定清晰),这对经营者(也是所有者)的激励力最为强劲。在家族制私营企业里,所有权和经营权高度统一,企业行为目标与所有者目标高度重合。企业的组织结构简单,管理机制统一地集中在所有者手中,管理者与一般从业人员之间的距离较短,组织、指挥、协调、监督的过程较为迅速,费用开支较少。以血缘、亲缘、地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制私营企业,成员间具有较高的信任与合作能力,可以更多地享受成员之间相互“忠诚”所带来的便利,享受成员相互间的“信任”所带来的低廉的监督成本,使企业具有较高的效率,较高的灵活性和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在私营企业发展的初期,采用家族制能够有效地使用有限的资本,调动家族成员的积极性,减少内部摩擦,增强企业内聚力,节约成本,减少交易费用,加速资本积累。

从世界范围来看,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都是采用家族制这一制度形式。无论是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法国、意大利等,还是亚洲新兴的工业国家或地区台湾、香港等,90%以上的中小企业都是家族制企业。在私营企业创业和发展的初级阶段,家族制不但是合理的,而且是有效的。相反,如果在这一阶段生硬模仿大公司的企业制度和组织形式,则如削足适履,效果适得其反。我国中小型私营企业目前的规模、发展阶段和它所处的社会环境决定了采用家族制仍然是最佳的选择。

二、私营企业发展最终的必由之路是制度创新

从上面的分析可见,家族制是私营企业创业、发展初期的最佳的企业制度模式。但当私营企业发展到具有一定的规模,市场竞争加剧,家族制的弊端将逐渐显露出来,所以,私营企业发展最终的必由之路仍然是制度创新。

1.家族制企业制度的缺陷

在产权制度方面,产权结构的一元化,使企业很难达到规模经济效应;投资上的封闭性,阻碍了企业融资信誉和能力的提升;虽然产权在家庭之间、朋友之间界定清晰,但在家庭成员与家庭成员之间并无严格的界定;增量资产部分的产权不清晰;一些以集体或合资名义注册的家族制私营企业在法律形式上和经济事实上对产权认定的不清晰,这些都给私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留下了产权不清的隐患。

在组织制度方面,一是没有健全和规范的组织结构。大多数私营企业组织结构简单化,内部管理职能没有进行专业分工,往往是所有者身兼数职,生产技术、市场营销、人事财务均需直接过问或亲自承担。在所有者精力或能力不足的情况下,也只进行一定程度的职能分化;二是在组织管理制度方面,没有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没有形成制度化、科学化、民主化的决策程序,权力高度集中,重大决策往往由“家长”个人说了算;在财务管理上缺乏健全的制度和有效的监督机制。一些注册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的私营企业实行的实际上仍然是家族制,即使是建立了法人治理结构,但这种结构也是徒有虚名,仍然是由董事长(家长)个人说了算,搞的实际上仍然是“业主制”。组织制度上的这些弊端束缚了私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在管理制度方面,随着私营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内部家族式管理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第一是高度集中。在大多数私营企业中,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是不分的,所有者同时又是企业经营者,企业大小事物都由老板过问决定。而企业规模越大,具体管理越复杂、越专业化,对决策的要求也越高,这种主要依靠经验的专断决策,在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经营领域不断拓宽、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经营者受自身知识、掌握的信息等多方面的局限,不容易做出正确的决策,从而加大了企业的风险程度。第二,家族制企业重视的是亲情,企业的管理人员以亲友为主,中高层管理岗位,主要由亲戚、家人、朋友控制。这种特点限制了多渠道吸收人才,不利于技术专业化与管理专业化的形成;弱化了家族以外成员对于企业的凝聚力,影响企业内部团结,妨碍企业文化建设;同时也不能对经营者的权力进行制约。

所以,在私营企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时,必须推动私营企业进行产权制度、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的创新。

2.家族制私营企业的制度创新

产权制度是企业制度的核心,是企业其他制度的基础。私营企业产权制度创新首先要明晰产权。从我国私营企业的制度创新实践来看,凡是产权明晰的,企业发展就顺利;凡是产权模糊不清的,企业发展就障碍重重。无论是国有中小企业、集体中小企业,还是股份合作制企业,都需要明确产权。家族制私营企业的产权对外边界是清晰的。在发展到具有一定规模时,产权问题主要在于由家族成员共同拥有的家族财产在企业做大之后存在着内部争权夺利的隐患,所以对家族制私营企业来说,明晰产权主要是在家庭成员之间明晰产权。另外,那些以集体或合资名义注册的私营企业也要还自己一个真面目,明晰企业的产权归属。其次应使私营企业的股权逐步分散化。从当前私营企业的股权结构来看,一股独大的现象非常突出。无论什么类型的私企,企业主个人投资都占据投资总额的一半以上,包括有限责任公司在内,即便有多位股东共同投资,但企业主在大多数企业中都是“一股独大”的。股份集中在一人手里,再好的制衡机制也发挥不了作用。股权必须逐步分散化,应允许经理阶层及骨干员工持有本公司股份。再次要实行私营企业产权的社会化。要变单一投资主体为多元化投资主体,突破独资经营的局限,发展混合经济。通过投资主体多元化,形成合理的产权结构。

私营企业的组织制度创新。要建立健全规范合理的组织制度。根据企业规模及企业发展的需要和效率效益原则,对内部管理职能进行专业分工,设置相应的职能部门。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私营企业家在自已的企业具有一定规模的时候,应当大胆地进行公司制改革,实现由业主制向公司制的转变,以利于企业更好地、长远地发展。建立健全所有权和法人财产权相分离的规范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实行管理的专业化和制衡化。在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的过程中,私营企业的所有者要特别注意建立监督管理者的机制,把道德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要让股东、债权人、经营者、一般雇员共同参与企业的治理。要积极吸收企业高级管理者、技术人员入股,通过让高级管理者、技术人员持股,唤起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让他们参与企业高级决策层,为企业的发展出谋献策,避免因个人决策失误给企业带来重大损失。

私营企业的管理制度创新。私营企业在条件成熟时要积极推进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使企业不仅有个人财产所有权,也有法人财产所有权。企业主一定要转变观念,果断地从管理岗位上退出来,使管理由家族化转向专业化,使管理人员由亲属化转为专家化,真正把经营权交给职业经理人,实现专家管理。要多渠道广泛吸收人才,不断增强企业的生命力。要以人为本,尊重职工,以现代的“人本管理”、“知识管理”替代落后过时的“家长式管理”。要改变私营企业管理工作中的随意性做法,建立健全适合本企业的管理制度,做到管理制度化。要尽力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使管理工作从无序状态转为有序状态。

政府应在推动上规模私营企业制度创新方面有所作为,要为私营企业制度创新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职业经理人制度是私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前提和基础,而目前我国职业经理人市场发育滞后,职业经理人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法规不健全,聘用纠纷缺乏相应的法规依据。政府要积极培育并完善职业经理人市场,并制定相应的法规,加强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中国文化传统中长期缺乏契约精神,社会信用缺乏。政府要积极推动并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为私营企业的制度创新创造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当前我国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土地市场的发展也相对滞后,制约着私营企业的制度创新。政府也要努力加强这各类市场的建设,以推动私营企业的制度创新。

参考文献

[1]吕洪霞:中国家族企业制度创新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

[2]王志文 王大超:制度创新与民营企业竞争力[J].改革与战略, 2008, (01)

私人企业管理制度例4

1、会计基础工作较弱

为了节约企业建设发展成本,大多数是一名职员担任多项任务,家族式管理也是很多中小私营企业管理方式,特别是会计和出纳一般都是业主的直系亲属担任,这种管理模式不但影响了会计信息的质量,更容易误导企业业主的决策,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2、会计控制制度不健全

在很多中小私营企业,内部的会计基本制度残缺不全或形同虚设,如牵制制度、定额管理制度、稽核制度、计量验收制度、成本核算制度、财产清查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等。由于中小私营企业业主的垂直式管理,即使有的私营企业建立了一些会计控制管理制度,也仍然由于企业业主在执行过程中以自我为中心,致使企业建立的会计控制制度形同虚设。同时,国家也不能准确的掌握中小私营企业的经营状况以及企业的税务负担,也就不能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与扶持政策。

二、中小私营企业会计控制不足的原因分析

中小私营企业会计控制存在以上两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家族式企业是我国中小私营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内财务主管、出纳等重要岗位均与业主有一定关系的亲人甚至企业主家属担任,这种家族式企业财务管理大都有任人唯亲现象,使得会计控制难以有效执行,企业正常的财会管理收到了影响。这不仅损害了债权人的利益,同样也会损害业主自身的利益。

1、缺乏对会计控制足够的认识

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是中小私营企业非常典型的管理模式,企业领导者往往凭借自己或他人的经验与直觉进行管理和控制,集权现象比较严重。总是自以为是,如越权行事,致使企业财务管理出现职责不分,监控不严,从而造成会计信息失真,会计控制混乱等情况普遍存在于企业中。

2、缺乏财务方面专业的指导

中小私营企业在长期的发展与成长的过程中,政府部门一般不会把精力放在这些中小企业身上,更没有相应的专业人才对中小私营企业的会计控制体系构建给予恰当的指导与帮助。

3、缺乏高素质财务专业的会计

由于其规模小,管理家族化,企业经营资金相对大中企业和国有企业比较少,工作人员工资低,手工做账等原因,致使中小私营企业无法吸引高层次的、有经验的会计专业人才。由于会计人员素质相对较低,中小私营企业就无法根据本企业生产管理的需要,而建立更好的会计控制体系。

三、构建会计控制体系的原则

1、坚持动态发展的原则

在构建中小私营企业会计控制体系时,企业与政府均应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企业会计控制问题。每个企业业主均应应该意识到,简单的会计只能满足起步阶段,随着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企业对会计需求会提高,业务流程也会变得相当复杂。企业业主和企业内部需要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信息,所以,企业制定会计控制时既要考虑目前的需要,也要考虑与未来发展壮大后的衔接,将来当从小企业发展成大企业时,无需重新制定一套全新的会计控制体系,只要将原来简单体系稍作修改即可。

2、合理设置会计岗位原则

会计控制体系要求企业按照合理设置会计工作岗位,明确职责权限。将签发支票与保管支票、印章等分开,将登记银行存款日记账与记录支票登记簿分开,将与银行之间账目的审核、对账与编制会计凭证分开,使他们各司其职,才有可能不会导致舞弊行为的发生。

3、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中小私营企业会计控制体系框架构建要始终贯穿成本效益原则。构建的会计控制体系的运行成本,要与中小私营企业规模相一致,必须与企业本身的管理水平、经营规模、生产经营方式、企业信息需求等相符合,即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4、符合管理效用原则

中小私营企业由于会计机构设置简单,如果像大企业、上市公司那样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分开,就会增加企业的负担。所以,中小私营企业会计控制体系的构建,寻求以最低的会计控制成本,充分考虑企业内部管理的效用问题,以达到发挥其最大的效用。

5、内部管理规范性原则

中小私营企业普遍实力较弱,抗风险差,所以,他们在构建内部会计控制体系时,应从自身内部管理需求出发,建立健全各自内部管理制度,如企业的审计、牵制及稽核等制度,以规范企业会计基础工作。

四、加强中小私营企业会计控制的对策

1、严格执行企业重要的控制职能

一是领导签字审批职能。所有与支出有关系的票据,必须由领导进行审批,并将这些重要的原始凭证进行保存,以备检查审核。例如工资单、支票使用、各种报销单等。二是监督职能。企业内部设置监督员或成立监督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对企业的账目、票据进行监督检查。同时企业领导密切监督会计人员的工作状况及工作胜任能力,及时给予指导。三是检查职能。作为企业领导为了及时了解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对重要的文件和邮件应亲力亲为,对销售订单以及与供应商的往来应亲自过目检查,对收付款项做到心中有数。

2、企业领导参与会计控制程序

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是中小私营企业的业主,企业业主要想掌握的第一手业务资料,必须亲自参与管理和使用财务会计资料,这样也保证了企业会计信息的有效性,同时,制定一些防范措施,为企业业主做出正确的经营管理决策提供一定的帮助。另外,企业如果由业主付诸实施,将更加安全可靠。

3、注重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

一方面,中小私营企业应采用多种途径,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其奉公守法、廉洁自律,做个诚信财务工作者。另一方面,企业也要定期或不定期的对会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以减少会计业务的差错。

私人企业管理制度例5

期间费用是企业当期发生的费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本期发生的、不能直接或间接归入某种产品成本的、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各项费用。期间费用在企业会计核算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都有着一定的调节作用。因此加强企业的期间费用的控制是势在必行的。

一、私营企业期间费用管理存在的问题

1.私营企业管理费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不能准确核算管理费用

造成这种结果的形式多种多样,如下面几种情况都会造成管理费用核算不准确:①一些私营企业在产品成本上有严格要求,为了达到这一要求,使自己受到奖励,它们的管理者就会将本来应该划入产品“生产成本”的一些费用支出记入到管理费用中去,使管理费用核算不准确;②由生产经营与管理活动共同引发的费用的核算,如排污费用、技术开发费用、财产保险费用、矿产资源补偿费用、检验费用、诉讼费用等随着生产的发展,受益对象会日趋明显,完全归于管理费用核算就不尽合理了。这样也会使管理费用核算不准确。③不少的私营企业的管理人员对原材料、产成品、半成品等的管理不严,保管不当,以致出了问题也无人问津,资产损失浪费严重,间接增加管理费用,使管理费用核算也不准确。

(2)管理费用控制不合理

在我国市场监管体制仍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大多数私营企业会难以避免的利用某些长期资产和各种准备金作为平滑利润的基本工具,现在的《企业会计制度》中没有对各种减值准备的计提方法、具体程序做出明确的规定,减值准备的计提一般都是由企业内部机构进行评估或财务人员凭职业判断进行会计处理,这样的会计处理很难保证公平合理,由此会导致管理费用控制不再合理。

2.私营企业销售费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1)销售费用处理流程过于复杂

个别私营企业在销售费用报销程序上比较复杂,凡是报销的销售费用,不论金额大小必须填写一大堆的报销单据且需要经过多个部门主管与经理的审核签字;但负责审核的主管经理仅仅流于表面形式、没有真正的发挥审核监督作用,如此做仅仅是耗费人力物力,增加报销人员的负担而已。

(2)销售费用核算变通的不够恰当

有不少私营企业存在任意多结转、少结转或干脆不进行结转销售费用。如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项目超过标准规定时,他们可能就会将其超过标准的费用计入销售费用有关项目,如此变通办法会造成多记销售费用,最终导致利润不在真实。

(3)销售费用审批控制还不够严格

私营企业销售费用审批控制标准不一致,销售费用审批控制模式属于消极被动型。在实践中,很多私营企业在销售费用的审批控制上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财会人员及审批领导根本不可能跟踪到每项经济业务的发生过程,因此对每笔支出是否合理较难做出判断。

3.私营企业财务费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1)将性质不同的经济活动混淆

财务费用反映的是利息支出和相关的手续费费用等,它构成私营企业的筹资成本;而冲减财务费用的收入则主要包括存款利息收入,是私营企业本质上的投资收益。由此可见,计入财务费用的支出是与私营企业的筹资活动直接相关的,而收入则是与私营企业本质上的直接投资相关,把两种经济性质不同的活动在同一个会计科目中进行核算是不太妥当的。

(2)容易引起内部腐败现象

私营企业财权一般都是高度集中的,资金主要由领导支配,如果将借款费用全部计入财务费用。由于购买材料等通过库存现金或银行存款结算比赊账的价格要低,所以相关人员可以通过将现金进行购买的东西做成赊账,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通过其差额获得无息贷款。

(3)资金的运用缺少科学分析

资金就像是私营企业的血液,人体要靠血液在身体不停流动的,为整个身体的器官提供营养。因此,私营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也必须要有一定的资金不停的进行周转作为保证,才能使企业的生产经营维持正常的运营。如果资金的周转速度慢,将给小本经营的私营企业带来很大的风险。大多数的私营企业往往认为货币资金越多越好,造成货币资金闲置,未参加周转;而还有些私营企业恰恰相反,资金使用没有规划,大量购置不动产,而造成无法应付经营急需的货币资金,最终陷入财务困境。

二、从企业内部加强期间费用的控制

1.加强内部监督以降低管理费用

(1)控制管理人员数量

在管理机关,最大的浪费发生在于人多事少、工作效率低下,费用较高。因此,我国私营企业管理部门在处理业务时,应当在想方设法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控制管理人员数量,以此来降低管理费用。

(2)对管理人员费用支出进行控制。

作为私营企业的管理人员,行为的控制基本上依靠个人自己,一般没有明确的约束体制,可能会导致费用支出上的失控。私营企业领导层应制定明确的管理人员支出的规章制度,并强化监督管理,确保管理人员遵守相应的规章制度。

2.优化销售方式以降低销售费用

(1)将销售渠道专业化

按照私营企业集中核心能力的管理思路,对私营企业价值增值较少的业务外包,节约管理者精力从而获得更多的利益。当今社会物流业已经非常发达,企业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这样会大大降低自身管理和运营物流业务所发生的费用。

(2)提供订货服务系统

现在市场竞争激烈,私营企业必须提供给客户更便利的订货条件,同时加强对市场监测,由此节省销售库存,进而控制生产的数量。

(3)销售费用的确认要合理

应该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确认销售费用。在销售的业务中销售费用发生数额较多的,应该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根据受益情况的不同确定当期应负担的销售费用。对于当期发生的销售费用,应该确保其支出的可靠性、真实性,如支付给其他单位的销售费用支出,应确保从其他单位取得的有关原始凭证的可靠性、真实性;对代销的手续费用应结合代销的手续合同、代销清单检查按规定的销售费用的费用率支付手续费等。

3.对财务费用加强监督管理

(1)调整会计科目的设置

将利息收入与汇兑收益在“财务费用”科目中的核算内容取消,再新增个损益类科目“财务收入”,把利息收入与汇兑收益在此科目中进行核算,并在利润表中新设相对应项目予以反映,从而把“收支”信息独立出来,克服现行“财务费用”科目设置与报表反映存在的弊端,使会计信息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2)对现金流量加强控制

巩固私营企业货币资金集中调度成果,搞好私营企业现金集中存储与调度,随时控制货币资金存量。减少的货币资金闲置,减少私营企业临时周转的资金贷款以节约利息费用支出,初步实现了对现金流量的统一调度和控制。

(3)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首先,根据企业资金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投资项目、投资领域进行投资,尽量避免因乱投资导致企业资金和利益受到不应有的损失;其次,准确把握负债比例,避免因盲目追求企业发展,避免新项目因负债过多而导致沉重的利息负担,同时避免原来的经营项目因资金不足而不能正常进行;再次,通过企业网上银行实时查询、划拨结算系统,充分发挥网上银行的优势,通过开展银行授信,借短还长,采用滚动操作的方式,来降低利息支出等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三、从政府角度谈加强私营企业期间费用的监管

1.政府要完善私营企业的法律法规

政府对私营企业的发展要高度重视,逐渐完善私营企业相应的法律法规,同时还要不断加大宣传教育和执法的力度。国家和地方政府对私营企业的财务管理要进行高度的重视,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私营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让私营企业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可以更好的发展。

2.政府要加强其社会监督作用

政府中的财政、工商、审计等部门应加强管理,充分发挥其社会监督作用。财政部门应加强对会计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执法力度,监督各企业单位对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和中小企业会计制度的执行贯彻情况,严格追究企业违反会计法律法规的责任,使其重视国家会计的法律法规,为企业会计核算能够规范化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与条件。工商部门也应加强审核条件和力度,对不符合条件的企业进行坚决的打击和治理。在经济发达的国家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已经备受重视,并已成为维护市场经济体制秩序的一种重要手段,而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在进一步完善,加强注册会计师的社会监督作用必然会对加强企业会计核算的规范化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例如全面推行私营企业财务会计报表注册会计师审批签字制度,使不规范的财务管理行为及时得到发现和改正。这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加强私营企业会计核算的规范化将会起到不可代替的作用。

3.政府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管理

政府应该加大力度推行会计工作人员持证上岗,并进一步加强会计工作人员的后续教育。按照我国财经法律法规的规定,所有会计工作人员必须具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才能上岗从事会计工作。另外,还要针对我国私营企业会计工作人员的现状,加大现行会计制度特别是私营企业会计制度的培训力度,强化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这是全面推进加强私营企业会计核算规范的重要环节。

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我国的经济也在快速回暖,作为我国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私营企业存活的空间也会越来越大,发展的潜力也越来越大。加之私营企业对自身的认识也会越来越深刻,解决问题的方式越来越成熟。再加之政府的不断关注、努力和支持,相信私营企业在期间费用的控制上会越来越好,私营企业的发展也会越来越好,私营企业的明天也会无限美好。

参考文献:

[1]陈小斐:浅议私营企业期间费用的控制[N].现代经济,2008年,7卷第12期: 68~69

[2]胡安亮:私营企业期间费用的控制[J].大众商务,2009年7月,第103期:90~91

[3]黄卫桃:我国中小企业期间费用存在问题及对策[J].企业家天地,2009年3月:64~65

私人企业管理制度例6

当前我国私企大多均已建立了财务管理制度,然而一些私企的财务管理制度与企业实际财务管理情况存在一定的脱节,形同虚设,并未被得以有效的贯彻与实施;与西方私企单独设立财务管理部门的做法不同,我国私企并未严格区分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职能部门,笼统的设立财务部,缺乏专门的财务管理职能部门;我国私企财务管理工作主要由会计人员担任,由于会计人员忙于纷繁复杂的会计核算工作,精力有限,加之自身财务管理知识的相对缺乏,因此私企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并不能得以有效保证,另外,小型私企为了降低用人成本,招录的财务人员专业素养欠佳,这均降低了私企财务管理的效果。

(二)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且低效

我国私企大多由家族式企业演变而来,因此家族式企业管理理念在我国私企根深蒂固,这一点在小型私企表现更为明显。受家族式企业管理理念的影响,我国私企多采用集权式的财务管理模式,财务管理决策权主要集中于私企的所有者集团,职业财务管理人员只是起到辅助以及简单执行作用。由于私企所有者个人财务管理能力的有限性以及个人思维的局限性,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财务管理决策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增大了企业自身的财务风险,僵化了企业的财务管理的局面,不利于激发私企财务管理的活力。

(三)融资能力不足

通常,企业的融资方式主要包括股权融资、债券融资、银行信贷融资等。我国证监会对主版上市公司股权融资与债券融资在公司治理结构、股本规模、盈利能力等方面限定条件较多,这对于众多私企来说门槛较高,银行信贷融资成为我国私企主要的融资渠道。伴随金融环境的日益严峻,我国银行机构为了降低自身信贷风险,更倾向于向具有国家信用担保优势的大中型国有企业放贷,而选择性地向私企放贷,这增大了私企融资的难度,加大了私企资金的缺口程度。我国私企融资能力的不足成为了制约其做大做强的瓶颈问题。

(四)财务管理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健全

长期以来,我国私企持有一种财务管理是非增值业务的偏见,认为财务管理是财务部门必做的一项辅质的工作,因此,私企并未建立起有效地财务管理激励与约束机制,财务管理工作职、权、利的不对等不利于激发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与创新性,也不利于防范与惩戒不当或消极财务管理行为。实际上,私企财务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效地激励与约束机制作为良好运行的保障,这样才能将私企的人、财、物有效的结合起来,最终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

二、改善私企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夯实财务管理基础

我国私企理应自上而下树立重视财务管理工作的理念,进一步提高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根据企业自身实际情况以及行业特点制定行之有效地财务管理制度并付诸实施,夯实财务管理基础工作;为提高财务管理的专业化质量,我国私企应成立独立的财务管理职能部门,配备相应的专业化财务管理人员,加强财务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与引进,定期或不定期组织财务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以及时更新财务管理人员的知识储备与理念,并制定严格的部门规章制度,为财务管理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夯实私企财务管理的基础。

(二)引入科学民主的财务管理模式

私企应当打破原有的集权式的财务管理僵局,进一步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引入科学民主的财务管理体系,将财务管理权限下放到专门的财务管理职能部门,并同时建立重大财务管理事项报批制度。企业日常的财务管理决策以及执行工作主要由财务管理职能部门负责,企业重大财务管理决策事项需要经由财务管理职能部门负责人上报企业董事会或最高决策层批准后方可付诸实施。科学民主的财务管理模式可以调动财务人员全员参与财务管理决策的积极性,集思广益,活跃决策氛围,提高决策效率;另一方面,重大财务决策报批制度可以增大私企对财务管理工作的监督与管控,降低财务风险。

(三)创新融资渠道与方式

面对融资难的问题,一方面,私企应当积极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争取银行信贷融资;另一方面,私企应当积极创新自身融资渠道,尝试建立资金池、内部银行、集团财务公司等集团资金管控模式,提高内部资金使用与管理的效率,降低资本成本与财务风险。资产证券化、固定资产售后回租、融资租赁等融资方式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私企对短期资金的需求,缩小资金缺口。另外,私企还应当充分享受政府有关中小微企业融资方面的优惠政策,严格按“新三版”的要求进行股份制改造,建立健全公司治理机制,合法规范经营,争取在“新三版”上市,挂牌后可享政府在资金上的补贴,可实施定向增发股份,提高公司信用等级,帮助企业更快融资,上市企业及股东的股票可以在资本市场中以较高的价格进行流通,实现资产增值,带来财富效益,股东股份可以合法转让,流通套现,提高股权流动性,提高企业知名度,促进公司较快的发展。

(四)建立健全科学的财务管理激励与约束机制

我国私企应将财务管理工作与财务管理人员个人利益相挂钩,建立健全财务管理激励与约束机制,将财务管理工作模块化、事项化、进度化,落实财务管理事项事前报批、事中监督、事后反馈制度,并依据一定的考评标准对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表现进行考评,考评结果将作为对财务管理人员奖惩、选拔与淘汰的重要参考依据,这将有利于提升财务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私人企业管理制度例7

讨论企业治理问题通常使用的是公司治理的概念,因为企业治理问题产生于现代公司制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公司治理结构通常指的是有关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执行人员即高级经理人员三者之间权力分配和制衡关系。公司治理之所以必要是因为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问题的存在,尤其是现代公司中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委托关系,公司组织成员间有利益冲突,需要一套解决问题的授权和权力制约的制度安排;二是契约的不完全性,交易费用之大使人员之间的利益冲突不可能完全通过契约解决。由于私营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往往是同一人,不存在问题,因此对私营企业的治理在我国一直未被重视。

事实上公司治理是一个意义面很广的概念,至今为止尚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就其意义面看有三种典型的定义:意义面最小的定义是指对股东权益的保护,即一种引导经理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的制约机制。施莱弗和维什尼1997年就在更大意义范围做出定义,认为公司治理是确保为企业提供资金的人的投资回报的一种方式,显然这种定义不仅要保证股东的利益,同时也要确保债权人的利益。意义最广的观点认为公司治理是保护企业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的制度安排。如在1999年5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理事会所给出的公司治理原则就明确指出:公司治理结构框架应当确认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尽管在这点上尚有不同的看法,如在2000年1月召开的“中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专家会议”上,OECD的代表也认为虽然OECD的治理原则具有普遍的意义,但与中国的经济现实还有着不小的差距。然而在我国私营企业的发展实践中如何保证国家(利益相关者)的税收已受到广泛的关注。这里无意讨论公司治理的涵义,只是想说明私营企业虽然不存在问题,但同样存在企业治理问题。为了与这一观点相一致,这里使用企业治理而不是公司治理的概念。

从本质上说,企业治理是企业所有权安排的具体化,是有关企业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分配的一整套法律、文化和制度性安排,这些安排决定了公司的目标、行为,决定了在公司利益相关者中在什么状态下由谁来实施控制,如何控制,风险和收益如何分配等有关公司生存和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张维迎,1996)。

企业治理是企业所有权安排的具体化,企业的所有权是指企业的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它是由企业财产所有权决定的。我国私营企业就其财产组织形式看主要有业主制、合伙制和有限公司制三种企业组织形式,1998年这三种形式的企业户数所占比重分别为36.8%、11.5%和50.8%。近年来采用公司制企业组织形式的有增加趋势。根据1999年一项对全国私营企业的抽样调查表明:私营企业股权结构基本情况是:私人股份所占比例达90%以上,其中企业主个人所占比例高达66%,其他同姓兄弟所占比例达14%,业主和同姓兄弟所占股份之和占企业总股份的80%以上,这说明我国私营企业虽然采用公司制形式的已达半数以上,但企业主仍处于绝对控股地位。这种股权结构决定了我国私营企业不论采用哪种企业组织形式,它的治理模式一般都是企业主主导的家族治理模式。它的基本特征是:①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是同一人,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一,私营企业很少有聘请外人担任总经理的情况;②企业管理人员主要来源于家族内部,因此家族对企业有着绝对的控制权。③企业决策主要是企业主个人决策,私营企业无论是重大的经营决策还是日常的管理决策一般都是企业主个人说了算,即使成立了董事会或经理办公室的企业也是这样,这类机构只是形式,对于具有较强民主意识的企业主也只起一些参谋作用。

二、私营企业治理的缺陷

私营企业因其产权结构的特点使其治理模式表现为家族模式,而且在这种家族治理模式中,企业主具有很大的权威,起主导作用。虽然从管理和控制角度看,在这种治理模式中由于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是对称的,是一种较好的制度安排,但从企业发展角度看,这种模式也存在许多缺陷,具体表现在:

1、家企不分。私营企业因业主占有绝对控股地位而导致家企不分,这种家企不分的根源在于:一方面没有把企业财产所有权和企业所有权进行区分,企业所有权是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实质上是一种委托权(张维迎,1996),从而导致私营企业不愿把企业产权社会化、公开化。如据1997年对全国私营企业的抽样调查,私营企业的资金构成由开业时的69.0%上升到96年底的82.7%,上升了13.7%,这说明私营企业经过发展,产权的集中度反而提高了。其后果是私营企业主更注重对企业的控制而不是企业的发展,事实上私营企业即使面临经营困难甚至破产也不愿接受外部的兼并。这是私营企业很难长大,每年都有大量企业竭业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私营企业的产权是建立在家庭的排他性而不是自然人的排他性,因此在家族内部人员之间也同样存在产权不清的问题,家族人员一旦有离心倾向就很难维持企业的完整,分家如不顺利则可能导致企业衰落。

2、缺乏约束和制衡机制。私营企业的约束基本上依赖于企业主的自我约束,没有制度保障。这可从企业内部和外部治理来说明。从企业内部治理看:一方面私营企业是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内的权力分配和制衡为中心的,使得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来源具有很强的封闭性和家族内生性,尽管一些私营企业也成立了董事会或经理办公室等机构,但它的成员主要是家族内人员,基本上没有外部董事。据1998年第三次全国私营企业普查资料显示:私营企业已婚企业主的配偶50.5%、已成年子女20.3%在本企业从事管理工作,这种以亲情血缘为纽带的企业治理削弱了企业组织所具有的约束制衡作用。如“儿子服从老子”,从而以亲情关系代替组织行政关系,加强了企业主对企业决策的权威。另一方面私营企业的决策是以个人决策为主,根据1997年对全国私营企业的抽样调查发现:私营企业经营决策的58.5%由企业主个人决定,经营决策的29.7%由企业主和其他主要管理者共同决定,经营决策的11%由企业董事会决定。所以,私营企业的重大决策基本上由企业主个人做出,并且决策过程没有任何约束。从企业外部治理看:私营企业的外部约束主要是产品市场、资本市场和经理人才市场等外部市场的约束。由于私营企业总经理基本上是由企业主自己担任,所以经理人才市场对其是没有约束作用的。根据全国第二次私营企业抽样调查数据:私营企业经营时最主要的资金来源是企业自身的积累,特别是在企业的基本建设(占71.1%)和固定资金投资(占80.7%)方面。在企业的流动资金方面企业积累也占49.0%,银行和信用贷款虽占有一定的比例(31.7%),但这是平均值,具体来讲是规模较大效益较好的私营企业才可以得到银行的贷款,其后果反映在私营企业治理上是资本市场对私营企业的影响非常有限。因此私营企业的外部治理只来源于产品市场的约束,但是产品市场的约束也是被动的,它依赖于企业主自身对企业生存需要的认识。所以外部市场对私营企业也不构成有效的约束。这种缺乏制约的企业治理模式最终也无法保障企业主自身(股东)的利益。

3、经理人员选聘局限在家族内部,而且选择机制不完善。私营企业财产所有权结构决定了私营企业更重视对企业的控制,它的经理人员尤其是高级管理人员主要来源于家族内部。据对私营企业的一项调查显示:在私营企业管理层中,从社会公开招聘和从基层培养的管理人员与从事管理的亲友家人之比为1∶4,这表明私营企业是以“家族势力”为核心的,其管理人员主要是家族内部人员。尤其是总经理人员,往往是“老子传儿子,儿子不行再找孙子”,这种家族式的管理质量很难提高,对企业发展十分不利。事实上我国私营企业许多已步入海外华人家族企业“一代创业,二代守成,三代衰亡”的怪圈。同时私营企业选聘经理人员也没有科学规范的程序,完全凭企业主个人的直觉。

三、私营企业治理的改善

企业治理的变迁具有很强的路径依赖性,虽然现代公司制治理结构是一种好的制度安排,但私营企业治理的改善必须遵循其自身产生和变迁规律。从私营企业的发展过程看,它的企业组织形式呈现由业主制到合伙制到有限公司制逐渐演变的总的发展趋势,其治理结构也会随着企业组织形式的改变而逐渐演进。但由于私营企业产权结构的特点决定了其业主主导的家族治理模式还会长期存在下去,这种长期存在并不意味着它不需要改变,相反,如果对私营企业治理缺陷进行完善,会为私营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实现永续经营创造条件。私营企业内部治理的改善完全依赖于企业主的自觉行为,没有制度保障。所以,要改善私营企业的治理只有借助于外部力量-市场的约束。由于经理市场和产品市场对私营企业主的约束很有限,因此,只有借助于资本市场——目前主要是金融机构的作用。因为金融机构一旦以信贷的形式介入私营企业就会对企业的行为进行监控,有利于规范企业的财务制度,企业作重大决策时也有了外部约束,减少了决策失误的可能性,促进企业治理的完善;同时可以形成一种新机制,确保在企业“不良”时期控制权的转移。因为在企业出现危机时,企业的控制权就会自然转移到债权人手里,借助银行的管理支持,使企业摆脱危机,实现永续经营。遗憾的是由于我国的信贷政策,国家商业银行基本上把私营企业排除在信贷范围之外,使得私营企业只得采取关系融资,即依靠亲戚朋友来解决资金不足问题,这样更加强了私营企业治理的封闭性。为此借助资本市场来改善私营企业治理必须采取以下措施:①国有商业银行要放低对私营企业的信贷门槛,增加对它的信贷,尤其是中长期信贷;②发展地方金融机构和民间借贷市场,扩大私营企业的信贷渠道;③大力发展风险投资,这对于近年来发展迅速的高科技私营企业的治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风险投资不是作为债权人而是作为股东介入企业治理,对任命或撤换经理或设计他们的赔偿办法有实际有效的控制权,而且它分段注资的方式对行使企业控制权有更加可靠的保障,从而使私营企业能直接导入现代公司制企业的治理结构。

【参考文献】

[1]鹤·光太郎.转轨中的日本公司治理结构[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工业经济分册,2001.(10)

[2]张厚义.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1999)[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第122-148页。

私人企业管理制度例8

一、我国私营企业实施人本管理的制约因素

(一)社会环境因素

1.法律不健全,缺乏对私营经济产权的有效保护。为保障私营经济的健康发展,政府应运用法律手段界定、规范私营经济中经济当事人的各种权利关系,如私营企业最基本的财产权关系(财产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让渡权等)、知识产权关系、劳资关系(如雇工最低工资、劳动保护、福利)以及私营企业中合伙者之间的责权利关系等。这些都是保障私营企业规范发展,减少经济纠纷,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运作效率所必须的法律规范。而目前对私营企业的这些规范尚未建立健全起来,致使经济当事人无法明确产权关系,容易产生经济纠纷;产生纠纷后,又无法定的行为准则来予以调和,即无法可依。

2.劳动人事制度落后,给私营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设置了障碍。我国私营企业没有管理员工档案的权力,员工的工作经历、表现不能如实记入档案,给员工的晋级、职称评定等带来诸多困难;同时,我国的户籍管理制度跟不上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大中专学生毕业,原则上户口要拨回生源地,这给异地就业设置了障碍;而且我国未制订对私营企业参加社会保险的鼓励政策,对私营企业而言,缴纳保险增加了企业的负担,因此企业缴纳保险的积极性不高。这些人事制度的弊端给私营企业引进人才、管理人才制造了众多障碍,造成私营企业人才难进也难留。

3.劳动力的买方市场抑制了业主激励员工的积极性。由于就业竞争激烈,员工不得不妥协于只满足企业单方面利益的协议,甚至无协议可言。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业主会主观地认为“激励”是多余的。

(二)企业内部环境因素

1.管理制度落后制约了激励机制的形成。(1)权力过于集中,员工参与程度低。2002年的私营企业调查表明,现阶段我国私营企业资本高度集中于企业主本人,老板“决定一切”是一种普遍现象。(2)家族企业的天然封闭性,使管理者与员工间沟通困难,缺乏凝聚力。私营企业内,企业即家业,老板即家长。企业管理核心是由一个或少数几个近亲组成,形成了一个天然封闭的屏障,外人难以介入。管理者与员工之间仅仅是通过契约关系联系在一起,缺乏感情交流,员工“打短工”意识浓厚。(3)用人机制落后。家族式管理使私营企业很难超越简单的血缘和地缘关系,任人唯亲;由于家长式的权威,“人治”取代“法制”,机构设置如同摆设;用人没有长远规划,只使用不培训,使企业人才匮乏,员工的素质和技能难以提高。

2.业主、员工素质低。近年来,私营企业主的文化水平具有不断提高的趋势,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人正在越来越多地加入私营企业行列。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私营企业主的文化层次较低,素质较差,观念落后,管理能力有限。调查表明,当前在我国私营企业主群体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仅占10%强,近7%为小学以下文化。由于自身素质的限制,他们往往把员工视为机器的附属物,不尊重员工,员工的个性和积极性得不到发挥,即使工资较高,也难留住人才。同时,私营企业中有近80%的员工没有接受过职业训练。这些人由于自身素质不高,企盼也低。打工挣钱,追求物资享受是他们的最大乐趣和满足。在企业中,业主和员工之间是互动关系,有了业主的诱发,才有员工的积极参与;有了员工的强烈动机,才有业主的积极支持。如果二者都没有这方面的动机,人本管理就无从谈起。这是私营企业导入人本管理的直接制约因素。

二、我国私营企业导入人本管理模式的思考

(一)外部环境改善模式

外部环境改善模式,也可以称为“政府引导辅助模式”。即政府要转变观念、转变职能,彻底摆脱传统计划经济的羁绊,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通过政策引导及法律规范,合理解决私营企业的自利性难题;通过教育优先发展的方略全面提高劳动者的总体素质;努力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切实解决就业难题。从而在舆论上、政策上、行动上给以扶助,为私营企业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

1.改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政府人事管理部门的职能要从传统的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开发管理转变,为私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出谋划策,提供服务。一是废除人为的身份等级制,建立以能为本的用人机制。打破工人、农民、干部的身份界限,通过建立完善的评聘考核制度使能者上、庸者下。二是加快人事部门的职能转变,尽快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人才中介机构,实施对人力资源的培训、评价、流动、就业指导、人才交流、劳动监察、劳动仲裁等的管理。三是加快培育企业经营者人才市场。建立企业经营者人才库,将企业家的经历、得失、品行等资料贮存起来,使私营企业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聘任经营者,同时也使企业家队伍得以发展壮大。

2.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功能。“人本管理”理念在我国是一种新生事物,它要求业主不要过多考虑近期利益,以获得远期利益为目的,需要媒体的广泛宣传和诱导以获得业主的认可。因而新闻媒体要充分发挥导向作用,通过追踪报道成功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树立企业品牌,使其产生利益驱动作用,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导航。同时政府对于率先推行人本管理的企业要给予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或物资奖励,补偿其前期的开支,利用私营业主自利性的特点来实施人本管理。

3.实施雇主培训工程。政府应采取措施,对私营企业主进行职业培训,并将其纳入各地区、各级政府的培训计划。使业主由被市场牵着走的经营变为懂法律、知规则、有管理能力的主动经营;使重信誉、守契约变成企业主的自觉行动。从而使我国私营企业的发展由一时的冲劲变成永久的后劲,并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4.完善法律等社会规则体系。一是制订《私营企业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际上是“法制经济”、“政策经济”。当前,私营经济得以顺利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改善执法环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针对当前我国对私营经济的产权界定保护主体不明确等现状,建议抓紧制定“私营企业法”,以建立健全私营经济的财产法律制度、市场主体法律制度、市场行为法律制度、市场保障法律制度。二是修改《公司法》。目前我国《公司法》存在只对公司的整体行为有约束而对主要的利益主体没有约束的缺陷。同时职业经理人作为一个社会阶层,也应该有相应的条款来保护和约束其行为,对人力资本进行立法已经成为一项很紧迫的任务。

5.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教育是立国之本,通过教育优先发展提高劳动者素质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当前我国要真正把科教兴国落到实处,应从国情出发,要求社会各界加大对人力资本的各种投入。一是继续增加科研与教育经费投入,解决教育与科研后劲不足的问题;二是建立一套在职人员轮回受训体系,使在职人员的主动受训与被动受训结合起来;三是建立全员参与培训、支持培训的激励机制,如建立义务培训专家队伍,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的培训资源等。

6.建立创业基金,扶助创业者。国家及大中专学校应采取鼓励措施,通过资金扶持等手段积极引导有一技之长的人创业,扭转我国就业难的局面。

(二)企业内部治理模式

1.健全企业组织结构及管理制度。一是调整人力资源部门的机构设置。建立人力资源开发部门,配备专业人才,改变传统的人事管理缺乏独立性的附庸地位,提高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地位,为实施人本管理打下基础。二是建立健全企业规章制度。如产品质量管理制度、民主建设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奖励制度、劳动人事制度等,完善评聘、考核、晋升、激励制度,设立制度实施保证体系,善于分权授权,从根本上改变“人治”的局面。

私人企业管理制度例9

一、我国私营企业实施人本管理的制约因素

(一)社会环境因素

1.法律不健全,缺乏对私营经济产权的有效保护。为保障私营经济的健康发展,政府应运用法律手段界定、规范私营经济中经济当事人的各种权利关系,如私营企业最基本的财产权关系(财产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让渡权等)、知识产权关系、劳资关系(如雇工最低工资、劳动保护、福利)以及私营企业中合伙者之间的责权利关系等。这些都是保障私营企业规范发展,减少经济纠纷,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运作效率所必须的法律规范。而目前对私营企业的这些规范尚未建立健全起来,致使经济当事人无法明确产权关系,容易产生经济纠纷;产生纠纷后,又无法定的行为准则来予以调和,即无法可依。

2.劳动人事制度落后,给私营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设置了障碍。我国私营企业没有管理员工档案的权力,员工的工作经历、表现不能如实记入档案,给员工的晋级、职称评定等带来诸多困难;同时,我国的户籍管理制度跟不上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大中专学生毕业,原则上户口要拨回生源地,这给异地就业设置了障碍;而且我国未制订对私营企业参加社会保险的鼓励政策,对私营企业而言,缴纳保险增加了企业的负担,因此企业缴纳保险的积极性不高。这些人事制度的弊端给私营企业引进人才、管理人才制造了众多障碍,造成私营企业人才难进也难留。

3.劳动力的买方市场抑制了业主激励员工的积极性。由于就业竞争激烈,员工不得不妥协于只满足企业单方面利益的协议,甚至无协议可言。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业主会主观地认为“激励”是多余的。

(二)企业内部环境因素

1.管理制度落后制约了激励机制的形成。(1)权力过于集中,员工参与程度低。2002年的私营企业调查表明,现阶段我国私营企业资本高度集中于企业主本人,老板“决定一切”是一种普遍现象。(2)家族企业的天然封闭性,使管理者与员工间沟通困难,缺乏凝聚力。私营企业内,企业即家业,老板即家长。企业管理核心是由一个或少数几个近亲组成,形成了一个天然封闭的屏障,外人难以介入。管理者与员工之间仅仅是通过契约关系联系在一起,缺乏感情交流,员工“打短工”意识浓厚。(3)用人机制落后。家族式管理使私营企业很难超越简单的血缘和地缘关系,任人唯亲;由于家长式的权威,“人治”取代“法制”,机构设置如同摆设;用人没有长远规划,只使用不培训,使企业人才匮乏,员工的素质和技能难以提高。

2.业主、员工素质低。近年来,私营企业主的文化水平具有不断提高的趋势,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人正在越来越多地加入私营企业行列。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私营企业主的文化层次较低,素质较差,观念落后,管理能力有限。调查表明,当前在我国私营企业主群体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仅占10%强,近7%为小学以下文化。由于自身素质的限制,他们往往把员工视为机器的附属物,不尊重员工,员工的个性和积极性得不到发挥,即使工资较高,也难留住人才。同时,私营企业中有近80%的员工没有接受过职业训练。这些人由于自身素质不高,企盼也低。打工挣钱,追求物资享受是他们的最大乐趣和满足。在企业中,业主和员工之间是互动关系,有了业主的诱发,才有员工的积极参与;有了员工的强烈动机,才有业主的积极支持。如果二者都没有这方面的动机,人本管理就无从谈起。这是私营企业导入人本管理的直接制约因素。

二、我国私营企业导入人本管理模式的思考

(一)外部环境改善模式

外部环境改善模式,也可以称为“政府引导辅助模式”。即政府要转变观念、转变职能,彻底摆脱传统计划经济的羁绊,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通过政策引导及法律规范,合理解决私营企业的自利性难题;通过教育优先发展的方略全面提高劳动者的总体素质;努力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切实解决就业难题。从而在舆论上、政策上、行动上给以扶助,为私营企业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

1.改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政府人事管理部门的职能要从传统的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开发管理转变,为私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出谋划策,提供服务。一是废除人为的身份等级制,建立以能为本的用人机制。打破工人、农民、干部的身份界限,通过建立完善的评聘考核制度使能者上、庸者下。二是加快人事部门的职能转变,尽快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人才中介机构,实施对人力资源的培训、评价、流动、就业指导、人才交流、劳动监察、劳动仲裁等的管理。三是加快培育企业经营者人才市场。建立企业经营者人才库,将企业家的经历、得失、品行等资料贮存起来,使私营企业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聘任经营者,同时也使企业家队伍得以发展壮大。

2.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功能。“人本管理”理念在我国是一种新生事物,它要求业主不要过多考虑近期利益,以获得远期利益为目的,需要媒体的广泛宣传和诱导以获得业主的认可。因而新闻媒体要充分发挥导向作用,通过追踪报道成功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树立企业品牌,使其产生利益驱动作用,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导航。同时政府对于率先推行人本管理的企业要给予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或物资奖励,补偿其前期的开支,利用私营业主自利性的特点来实施人本管理。

3.实施雇主培训工程。政府应采取措施,对私营企业主进行职业培训,并将其纳入各地区、各级政府的培训计划。使业主由被市场牵着走的经营变为懂法律、知规则、有管理能力的主动经营;使重信誉、守契约变成企业主的自觉行动。从而使我国私营企业的发展由一时的冲劲变成永久的后劲,并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4.完善法律等社会规则体系。一是制订《私营企业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际上是“法制经济”、“政策经济”。当前,私营经济得以顺利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改善执法环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针对当前我国对私营经济的产权界定保护主体不明确等现状,建议抓紧制定“私营企业法”,以建立健全私营经济的财产法律制度、市场主体法律制度、市场行为法律制度、市场保障法律制度。二是修改《公司法》。目前我国《公司法》存在只对公司的整体行为有约束而对主要的利益主体没有约束的缺陷。同时职业经理人作为一个社会阶层,也应该有相应的条款来保护和约束其行为,对人力资本进行立法已经成为一项很紧迫的任务。

5.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教育是立国之本,通过教育优先发展提高劳动者素质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当前我国要真正把科教兴国落到实处,应从国情出发,要求社会各界加大对人力资本的各种投入。一是继续增加科研与教育经费投入,解决教育与科研后劲不足的问题;二是建立一套在职人员轮回受训体系,使在职人员的主动受训与被动受训结合起来;三是建立全员参与培训、支持培训的激励机制,如建立义务培训专家队伍,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的培训资源等。

6.建立创业基金,扶助创业者。国家及大中专学校应采取鼓励措施,通过资金扶持等手段积极引导有一技之长的人创业,扭转我国就业难的局面。

(二)企业内部治理模式

1.健全企业组织结构及管理制度。一是调整人力资源部门的机构设置。建立人力资源开发部门,配备专业人才,改变传统的人事管理缺乏独立性的附庸地位,提高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地位,为实施人本管理打下基础。二是建立健全企业规章制度。如产品质量管理制度、民主建设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奖励制度、劳动人事制度等,完善评聘、考核、晋升、激励制度,设立制度实施保证体系,善于分权授权,从根本上改变“人治”的局面。

私人企业管理制度例10

近年来,我国私营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实力不断增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日益显现,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至2000年底,全国私营企业注册资本总额已达到了13307.6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9.36%;投资者人数为395.35万人,比上年同期增长21.5%;雇工人数为2 011.15万人,比上年同期增长18.36%。2000年全国私营企业共创产值10739.7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了39.73%,占我国当年国民生产总值12%。出口创汇折合人民币740.96亿元,比上年增加了381.13亿元,增长了105.92%,占我国当年出口33%。到2000年底,全国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已达2406.5万人,比上年增长了19.04%;全年共安置国有企业下岗职工106.99万人,比上年增长了159.87%,占全国就业人数的10%;其中有20.93万下岗职工作为投资人创办了私营企业。可以说,私营资本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它的发展直接影响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私营企业的发展,私营企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环境,私营企业的管理效率低下问题日益严重,阻碍私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曾讲过,私营企业能否做大、做长的根源在管理。私营企业管理不善具体表现为管理不规范,随意性强,企业运转效率低下。许多企业的管理体制不健全,也没有一套规范系统的管理制度,大多数企业是被动反应型的,随着新问题的出现,由经营者制定的新措施却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或者随着其他企业新管理制度的采用而加以仿效,却很少顾及新制度与原有制度之间的逻辑关系及新制度是否适应本企业的实际情况等等,其结果或者是管理制度之间的系统性不强,或者只是南桔北枳而已。私营企业的管理问题已严重影响到私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二、私营企业管理问题分析

我国私营企业的管理瓶颈问题实质在于私营企业管理经验主义,基础管理不到位,难以采用先进管理方法。我国私营企业多年的发展其一直采用的管理方式是由企业主凭经验进行管理,要生存或进一步发展就必须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取代经验主义管理。改革开放以来,企业主凭个人的胆识和投机意识投身于中国经济的巨大转换过渡过程之中,游刃于政策空档和边缘抓住机会幸运的成功了,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私营企业主也积累了相当的商海经验。在这种前所未有的历史变革环境中这种经验是无价的,整个企业在其掌握之中迅速发展,采取的管理方式是依靠企业主的经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私营企业的发展,游戏规则变了,原来的那一套行不通了。不规范机会逐渐减少,而且市场经济环境要求企业不仅要抓住机会,更要在竞争中胜出,竞争的是企业运作效率和企业管理的水平;私营企业也已发展到不能再靠小打小闹了,不规范操作的空间缩小了,必须按规则出招。这一切都要求私营企业的发展必须实现私营企业管理的现代化,采用先进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效率,建立起百年企业的根基。

鉴于我国私营企业的管理现状和进行现代化管理的规律,必须从私营企业的基础管理入手,借鉴适于我国国情的先进管理方法提升私营企业的管理水平,促进其进一步发展。企业的基础管理是指企业要保证其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和企业的健康发展所必须从事的管理工作,这些管理工作是任何企业都必须做的。它搭建起企业管理和运转的框架,在其每一部分上都可以着陆先进的管理方法,也就是有了基础管理先进的管理方法才能被运用。近年来,我国大众传播媒介都在介绍国外最新的管理动态,如企业文化建设、人本管理、管理艺术等,殊不知所有这些先进的管理方法都是建立在基础管理之上的。如果一个企业没有扎实的基础管理,那么,无论引进多么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经验都是没有用的,只能是空中楼阁。

三、私营企业的基础管理重建

对于我国私营企业而言,过去由于良好的外部环境实现快速的发展并不需要怎样的管理,基础管理不到位,完全依靠企业主个人素质和经验。要提高私营企业的管理水平就必须重建私营企业的基础管理。这里所指的企业的基础管理不同于以往教科书上所说的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健全的组织机构。为了有效地推行管理活动,良好的组织是必不可少的前提。组织是为了管理目标的实现而被利用的工具,组织应该附属在管理上,但管理活动的推行是以组织为前提的。因此,可以说组织机构的设计和建立是企业基础管理的基础。组织机构的任务,是为了达到经营的目的,规定企业业务流程,相应的岗位工作内容和权责设计。健全的组织机构应符合“统一领导、职责分明、高效精干”等原则。而且企业组织机构应始终随着企业外部环境和企业战略的变化而发展变化。

我国私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设立组织机构时或本身设计不科学,或不能按照预定的规范去运作,或组织机构不能适应企业战略的变化,导致企业的各部门分工零散,缺乏一体化运作,效率低下,难以执行企业的战略部署。要科学化私营企业的管理首先就要按照组织结构设计的规律,结合企业战略规划和业务流程建立高效流畅的组织结构,为企业发展提供组织支持。

2、完善的规章制度。企业的规章制度是企业的“法规”,它规范企业管理人员和员工的行为,规定了企业内部各项工作的程序和奖惩,从而保证企业的各项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下去。

企业的规章制度可分为两类:一是工作规范,来源于工作分析和组织流程设计,规定工作岗位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程序,任何一个员工接手这项工作后都明白该如何工作,工作绩效的衡量标准是何在。目前私营企业规章制度不健全,致使工作无章可循。仅有的一些零星制度,也互相不配套,甚至相互矛盾,贯彻也不得力,流于形式。员工处于混乱之中,工作效率低下,造成企业经营成本和风险巨大。二是激励约束机制,根据员工工作业绩状况进行相应奖惩的机制。企业必须有一套激励机制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同时人性具有两重性,即善的一面和恶的一面。麦格雷戈曾提出著名的“X理论Y理论”,实践证明,完全按照Y理论(即相信人有完全的主观能动性)也是行不通的。抑制人的恶的一面(如贪小便宜、偷懒),引导员工的行为朝着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方向进行也需要约束机制。企业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是配套的,二者缺一不可。我国多数私营企业仍未建立起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分配上仍实行严重的随意主义,这就限制了企业经营者和员工积极性的发挥。必须加快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使员工的积极性得到有效的发挥。

3、持续的员工培训。企业的成败取决于员工的素质,而员工素质的提高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严格挑选高素质的员工;二是对员工进行持续不断的培训。而后者显然更重要。这是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更新和技术进步越来越快,员工只有不断接受培训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国际上优秀的公司都建立了自己完备的培训体系。员工培训是企业永恒不变的主题,是企业的基础管理之一,是企业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