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英国文化英语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2-05-23 00:15:59

英国文化英语论文

英国文化英语论文例1

 

1. 引言

英语这一国际通用语的迅速国际化必然引起其广泛的本土化,这些带有地域色彩的“英语”不断发展,并逐步被接受。英语在中国的本土化使英语逐渐打上中国文化的烙印,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英语变体。。随着中国在世界上政治﹑经济、文化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英语在世界各类英语变体中的地位受到越来越多的中外学者的重视,中国英语在国际交流和跨文化交际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英语作为一种文化变体,其最明显的特征表现在词汇层面,具体说就是大量的汉语词汇进入英语,以及许多英语词汇语义在中国语境中的变异。本篇将主要从中国英语词汇的语义文化特征层面对中国英语变体进行分析。

2. 中国英语的界定

首先提出“中国英语”这个概念的是葛传槼先生。他在1980年从翻译的角度指出:“各国有各国的情况。就我国而论,不论旧中国或新中国,讲或写英语时都有我国特有的东西需要表达。这些不属于讲英语民族的人所惯用的词语,应当称作China English。” 这个提法肯定了中国英语现象,指出了这些是正确的英文表达法。但是他所说的“中国英语”仅局限于词汇层次。。1991年汪榕培先生将中国英语定义为:“它是中国人在中国本土上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中国特点的英语。”但他将中国英语的使用仅局限于中国人和中国本土,而事实上在西方人谈论中国时也不可避免的要使用中国英语,这已经超出了本土的范围。李文中(1993)将“中国英语”更全面的定义为:“中国英语是指以规范英语为核心,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不受母语干扰和影响,通过音译、译借及语义再生诸手段进入英语交际,具有中国特点的词汇、句式和语篇”。谢之君(1994)认为“中国英语以规范英语为基础,能够进入英语交际,其使用频度和交际效果与使用者的水平有关”。贾冠杰、向明友(1997)进一步指出,中国英语是“操汉语的人们所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无法避免或有益于传播中华文化的中国特点的英语变体”。

3. 中国英语词汇

中国英语词汇是在汉语与英语两种语言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由于英汉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中国人在使用英语表达某些中国特有的事物与现象时,经常发现无对应词来表达,这时人们通过音译、译借以及语义再生等手段使汉语词汇进入到英语交际中。。通过这些手段来表达中国特有事物的英语词汇称为中国英语词汇。中国英语词汇负载着中国文化,任何其他一个国家的英语词汇都没有能力生动准确地表达具有中国文化背景和特点的事物,要对外宣传中国的文化传统、科技、政治和经济等情况只有依靠中国英语的词汇,这就使得汉语在英语中的渗透变得尤为必要而且理所当然。随着中国影响力的不断提高,富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文化越来越受到西方人的欢迎。一般来说,当一些汉语借词(如paper tiger, iron rice bowl,spiritual pollution等)进入英语交际后,会逐渐被英语国家认同并接受,有些中国英语词汇甚至成为了地道的英语。如Taoism道教,yin阴和yang阳等已被收入英语词典。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英语词汇的出现,丰富了英语词汇的内涵,加强了英语词汇的表现力,从而进一步发展了英语与世界文化。

4. 中国英语词汇的语义特征

中国英语词汇的产生是汉英两种语言双向交流的产物,一些带有中国特色的名称和概念进入了英语词汇,同时还有一些英语词汇进入了汉语,在中国的文化环境中衍生出新的含义,形成了中国英语词汇的语义文化特征。中国英语词义的文化特征主要包括词义的扩大或缩小,词义褒贬色彩的转换,词义引申以及词义创新。

4. 1 词义范围的扩大或缩小

4.1.1 扩大词义

如: intellectual。在美国和欧洲, intellectual只包括大学教授等有较高学术地位的人,而不包括普通大学生。在中国,知识分子包括大学生、大学教授、工程师、中级教员,在农村地区甚至中学生都是知识分子,而且有的知识分子表示一个政治阶层。再如,cadre。原有英语是指政党或军队中受过专门训练的核心人物,它不是常用词,许多讲英语的人都不知道它是什么意思。而在中国,干部是领导干部、行政干部、军事干部的总称。另外,teacher 一词在原有英语中是指“教书的人”,而在汉文化中它不仅代表老师,还代表一种长着身份,因此它的词义比原有的英语词义更宽泛。

4.1.2 缩小词义

如chemist, 在原有英语中它既代表化学家又代表化学师、药剂师、药商等,而在中国英语中这些成为-ist的人应该都是在本专业工作中极其出类拔萃的人员。又如,engineer 在原有英语中不仅指从事工程施工的专业人员,有时还指一些体力劳动者。Sanitary engineer 指的是从事垃圾收集和处理的劳动者,domestic engineer 指的是佣人。而在中国英语中,engineer 是指具有一定任职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

4.2词义褒贬色彩的转换

Ambitious在原有英语中是褒义词, 指“有雄心的、有抱负的”,但在中国英语中却是贬义词, 有“野心勃勃”的意思。Landlord和 capitalist 在原有英语中是中性词,指土地或资本的拥有者,但在中国英语里却带有明显的贬义,他们都属于剥削阶级。Do-gooder在中国英语里是褒义词, 指“做好事的人”, 但对美国人来说却带有贬义, 它代表“空想的社会改良家”。Propaganda在中国英语里是褒义或中性词,指“宣传”,但在原有英语中却带有贬义,代表“蛊惑或欺骗性的宣传”。Individualism在中国人中引起的反应是“自私”,和“利己主义”、“自私自利”同义。而在原有英语词汇中, individualism被定义为“主张个人正直与经济上的独立,强调个人主动性、行为与兴趣的理论,以及由这种理论指导的实践活动”。由此可见,这和中国人眼里的individualism差异很大,这里的individualism是积极的、正面的。

4.3 词义引申

词义的引申通常是指将原有英语词汇的意义引申以达到某种象征意义。比如, bad eggs 在中国英语中指的不仅是“蛋”的概念了,它经常用来表示“坏人”或“恶棍”。 Duck eggs在原有英语词汇中仅指“鸭下的蛋”,而在中国英语词汇中, duck eggs不仅指“鸭下的蛋”,它还意味着“零”、“零分”。Red eggs, 红鸡蛋,在中国英语词汇中还象征着小孩满月的庆贺。Iron rice bowl,铁饭碗,在中国英语词汇中不再有“碗”的意思,而是指一份稳定且长久的工作。

4.4 词义创新

中国英语中有一部分词汇的语义是从汉语意思译成英语后而生成的新意思,尤其在翻译形象化语言时,这些词汇表现出明显的中国民族文化特色,这种表达方式不但使外国人深感耳目一新,而且大大加强了英语的表现力。例如PK这个词是当下中国非常受人们喜欢的热门词汇,然而这个红遍中国的单词,英国人和美国人居然都不清楚是什么意思,因此PK所表示出的“击败”、“干掉”的词义正是在今天的中国的语境下形成的。又如,high在英美英语里指的是“高”的意思,而在中国,当一位少年在电视节目中被记者问及吸毒后有什么感觉的时候,他的回答却是“好high,好high”。在这里high 有“飘”的意思。在He is a little bit high 中high 指的是“喝多了”。再如,dinner在英美英语中一般指吃晚饭,而汉语中一般指午饭。Bread在英美英语中指面包,却相当于汉语中的馒头, 馒头通常翻译为“steamed bread”。

5. 结论

“中国英语”是英语在中国本土化的产物,中国英语词汇也不可避免的渗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在中国的语言文化环境中,中国英语词汇形成了自身独有的语义文化特征。目前,世界各国学习中文、了解中国、增进与中国交往的需求日益增强,全球范围内也掀起了“汉语热”,而中国英语词义文化特征的形成在跨文化交流中正有力的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因此对中国英语词汇语义文化特征的进一步研究和学习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李少华.英语全球化与本土化视野中的中国英语[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6.

[2] 黄金祺.应当肯定“西译汉化”现象的积极面[J].中国翻译, 1988(1): 97-99.

[3] 贾冠杰,向明友.为中国英语一辩[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7(5):11-12.

[4] 李少华,杨学龙.中国英语的可接受性[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2001(1): 66-69.

[5] 李文中. 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3(4):18-24.

英国文化英语论文例2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5)02-0034-4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5.01.009

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奠定了英语国际通用语的地位,英语的传播与使用的一个必然结果是英语与各地的文化相结合,形成不同的英语变体,可以说,英语的发展已经迈入了“复数化的世界英语”时代。“中国英语”是英语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不过相比加拿大英语、澳大利亚英语、新西兰英语等英语国别变体,“中国英语”的国际影响力并不高,这与国内广大英语教育者没有充分意识到“中国英语”这一概念的重要性有着直接的关系。中国的英语教学不应是仅指传统的中国境内的英语教育,“中国英语”不再是指英语教学的地理维度,“中国英语”教学应是涵盖中国文化教育的、具有中国国别特色的英语教育。也就是说中国文化教育是英语教学的一个必然构成要件。

1 .“中国英语”的认知

中国的学者已经意识到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英语”是世界英语家族的一员,但是对于“中国英语”这一术语的理解仍未达成一致。1980年,葛传耸紫忍岢觥爸泄英语”(China English)这一术语,他在《翻译通讯》上撰文指出:“英语是英语民族的语言,任何英语民族以外的人用英语,应该依照英语民族的习惯用法。不过,各国有各国的特殊情况。就我国而论,不论在旧中国或新中国,讲或写英语时都有些我国所特有的东西需要表达(贾冠杰,2013)。”葛传死鲜μ岢龅摹爸泄英语”,区分了“中国英语”与“中国式的错误英语”(Chinglish)的区别,突破了当时强势文化(西方文化)对弱势文化的影响,肯定了中国特色英语的正确性。随着时代的变迁,语言自身的社会性与动态性使得“中国英语”的内涵与外延也不断拓展,1991年汪榕培先生将“中国英语”定义为“它是中国人在中国本土上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中国特点的英语”。笔者比较赞同贾冠杰(2013)在综合众家之言的基础上对“中国英语”的归纳,“中国英语”是:(1)操汉语的人们使用的;(2)以标准英语为核心的;(3)反映中国文化的;(4)具有中国特点的;(5)英语本族语人能够理解、并接受的英语。当前中国高校的英语教育正是由于缺乏对“中国英语”这一概念的认知而屡遭社会诟病,多数高校毕业生虽已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可是他们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极差,很难用英语介绍中国的文化内涵与国情,跨文化交流时根本反映不出文化古国学者应具有的深厚文化素养,更难说肩负起弘扬民族文化的历史重任。由此,一些激进者甚至提出了“英语”。其实英语教学与中国文化的教育是并行不悖的,相反作为国际通用语,英语的学习有助于我们用全球文化视角审视中国文化、有助于中国本土文化的输出、有助于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高。由于缺乏对“中国英语”的国别认知,大学英语教师虽然具备了国际视野却缺少本土文化意识,造成课堂教学目的语输入与本土文化输出严重不平衡;教师盲目地用英式英语或者美式英语的单一标准要求学生,狭隘地将任何不符合英式英语或者美式英语标准的表达归结为汉语的负迁移作用,导致大学英语教育中“去中国化”的现象十分严重。“中国英语”是英语语族的一员,高校教师亟须正视“中国英语”这一英语国别变体的客观存在,认识到“中国英语”教学是包括中国文化在内的英语教育。

2 .“中国英语”教学的必然性

“中国英语”教学不仅是英语发展的时代要求,也是中国英语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在中国,英语的教学理念与方法随着时代的变化历经变革,遵循着改革发展问题改革的良性循环结构。时代的变迁要求英语教学与时俱进,社会需求与英语教育之间的矛盾推动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持续向纵深方向发展。20世纪80年代之前,奋起的中国急于摆脱落后的地位,英语是中国学习世界先进科学技术的重要媒介。因此,当时的大学英语教学偏重词汇、语法的学习,“语法翻译法”教学方法盛行,培养的毕业生擅长书面写作及外文材料的翻译,口头表达能力差。语法翻译法满足了特定时期中国旨在学习西方的外语人才培养目标,然而对文化知识的忽略,致使中国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言语行为缺乏得体性,中国高校的英语教育被戏称为“哑巴英语”;改革开放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加快了与世界接轨的步伐,果断地参与到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之中,国际交往的增加使得英语教学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原有的只教语言,不讲文化的教学法已不能满足新时期国家的发展需求。2007年,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了大学英语以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之一,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外语交际能力就是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根据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交际者的习惯得体地、合适地使用语言的能力,包括语言能力、非语言能力、跨文化理解能力和跨文化适应能力等方面(孙有中,2010)。因此,高校英语教育开始普遍重视英语文化的导入,教学中强调语言背景中的文化内涵,语言与目的语文化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学生的英语使用能力不断提高。不过,另一个问题接踵而至,跨文化交流时大学生的言说方式、内容和用以言说的术语都是西方的,中国文化基本呈失语状态。中国毕业生虽然掌握了英语的语言结构与表达方式,可在与外国友人交流时,很难用英语介绍中国,经常是想说却说不出,想写又写不清楚。糟糕的是,文化交流的逆差经常造成外国友人对中国文化的误读,例如中国的崛起被西方理解为“中国”,这虽然表明西方缺乏对中国文化的基本了解,但是我们也该深思中国英语教育者的自我文化意识。英语教育者理应主动承担中国文化的传播责任,而不是一味地被动等待中国文化的“被认同”。21世纪中国承担的国际义务不断增加,世界越来越关注中国的发展,当今的中国正从“本土型国家”转变为“国际型国家”(王守仁,2011)。时代的走向决定了英语教学中必须改变当前目的语文化一边倒的教学模式,重审中国文化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培养心系中华、知中也知西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外语人才。据此,中国英语教学必须改变“去中国化”的现状,构建适合“中国英语”发展的教学模式。

3 . 中国文化在“中国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3 . 1 政策引导

首先,宏观的政策是课程设置的指南,是大学英语教师教学活动的指导方针。宏观政策要体现出英语教育的国别色彩,明确将中国文化纳入高校英语教育之中。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要求》(以下简称《课程要求》)是高等学校组织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教学的主要依据,现行的《课程要求》中,并没有体现出对“中国英语”国别维度的重视,这是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教材编撰以及课堂教学中中国文化缺失的根本原因之一。现行的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教学目标中并没有具体涉及“中国英语”的国别色彩,其中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也被普遍理解为对目的语文化国家的生活方式、社会习俗、文化渊源的理解。《课程要求》中因地制宜地将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要求分为三个层次,即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高等学校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英语教学可以根据各自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选择应达到的标准。以阅读要求为例,一般层次要求能基本读懂一般性题材的英文文章,能借助词典阅读本专业的英语教材和题材熟悉的英文报刊文章;较高层次要求能基本读懂英语国家大众性报纸杂志上一般性题材的文章,能阅读所学专业的综述性文献;更高层次要求能阅读国外英语报纸杂志上的文章,能比较顺利地阅读所学专业的英语文献和资料。可以看出大学英语的教学要求着重学生的英美文化及特殊用途英语的阅读能力,中国文化的阅读并没有罗列其中,“中国英语”的国别色彩被忽略,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大学毕业生中国文化相关的英语表达能力薄弱,能够阅读英美报刊,却无法用英文介绍中国的文化或者当今国情。不过,可喜的是,2013年12月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新增段落翻译题型,所占分值为15%,翻译考查的内容涉及中国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等题材,这是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首次将中国文化元素明确纳入到四、六级考试体系之中。不可否认的是,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是大学英语改革的风向标,中国文化元素的加入已经对大学英语教学产生了反拨作用,高校英语教师开始有意识地强化大学生英语学习中中国文化输出的意识。不过,有关“中国英语”教学的系统的政策仍未出台,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教育主要源于教师的个人文化意识,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有关部门应尽早规范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与应用,顺应全球化与中国本土化发展新时代外语人才的培养需要。

3 . 2 教材建设

其次,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当前各类大学英语教材皆标榜文章选自国外报刊、学术文献、经典英美小说,主干教材仍然以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西方文化为主,反映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与文化现象的英语文章难得一见。例如,多数高校非英语专业采用的英语教材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郑树棠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版),该套教材有着先进的教学模式,创造性地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引入大学英语教学之中,选取的文章内容丰富,涉及英语文化国家的语言、文化、历史、习俗、伦理、信息、科学、社会焦点等方面(郑树棠,2008),无论是在课文中还是在课后配套练习题中,西方的文化知识贯穿于英语语言教育的始终。相比较之下,有着几千年历史沉淀的中国传统文化,当代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在本套教材中却难觅踪迹,这也是大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薄弱的一个主要原因。跨文化交流是双向的,只能谈论西方文化,无法用英语表达本土文化如何达到有效交际的目的?纵观该套教材,唯有在第四册的第一单元“名气之尾”(The Tail of Fame)的一个例子中、在一连串的西方名人之后第一次出现了两位中国人的名字:陈凯歌,张艺谋,用来说明名气使一些艺术家失去了用其他风格或形式表现自我的自由。反观西方,汉学热持续升温,孔子学院四处林立。西方有志之士早已意识到单一的西方文化并没有优势,更多的外国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中国的文化。值得我们反省的是,当外国留学生与中国大学生谈论Confucius时,很多中国大学生竟不知道Confucius是孔子的英译。民族文化必须扎根在自身文化的土壤中,失去了自身文化的自主性,也有损于对异质文化的吸收能力。鉴于此,高校教材内容亟须转变选材原则,尽快从一元化走向多元化,加强教材的内涵建设,顺应“中国英语”的发展趋势。教材的编写应考虑西方文化的输入与中国文化输出的平衡,加入用英语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今国情的素材。

3 . 3 教师的文化自觉

最后,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实施者,教师的信念比教师的知识更能影响其教学行为(刘文洋、郑美善,2011),这里“信念”不是指一个人的信仰或理想之类的东西,而是泛指他所信以为真的东西、他内心深处对特定事物的个人看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教师信念的反映,因此高校教师对“中国英语”的认知水平直接决定了英语课堂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所占的比重。文化自觉是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费宗惠、张荣华,2009)。“中国英语”发展趋势下,高校教师应该提高本土文化的自觉性,有意识地将中国文化融入到英语教学之中。例如《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二版)第三册第四单元“美国文化的五大象征”(Five Famous Symbols of American Culture),稍有文化自觉性的教师就会引导学生思考分析中国文化的象征;如果教师文化自觉性不高、本土文化自信心不足,这种文化信念会渗透在教师的教学行为中,教师会完全忽视中西文化的差异,仅仅讲解课文内容,造成教学中的“去中国化”的现象。可见,教师的中国文化自觉性将深深影响其教学行为。即便是当前的教材中国文化缺失,文化自觉性强的教师会主动从报纸、杂志或者网络媒体上选取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资料,作为教科书的补充;文化自觉性强的老师还可以通过设置教学任务、组织教学活动深化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词汇讲解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选择、构建中国文化相关的例句;撷取有关中国的地理、历史、教育、经济、习俗、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内容作为听力、阅读素材;讲解课文中有关西方文化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中西文化的差异。举个简单的例子,《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二版)第二册第一单元“注重时间的美国人”(Time-Conscious Americans)展现了美国文化的时间概念,作者从美国人的日常生活、商务贸易等侧面为我们刻画了一群分秒必争的美国人。从美国人的日常生活节奏可以看出美国是快文化,有文化自觉意识的教师会启发学生思考中国传统的时间观念是什么,中国的慢文化与美国的快文化的差异,两种文化时间观念的利弊,以及当代中国慢文化是如何受到美国快文化的影响、如何看待这种影响。再比如,文章的第二个侧面反映美国人进行商务贸易时会直奔主题,省略寒暄问候,这与中国文化是明显不同的。有意识的教师可以通过此差异向学生介绍借助清晰、明确的语言传递信息的文化是低语境文化,使用模糊或概括性语言传递信息的文化是高语境文化。显然,美国文化是低语境文化,中国文化是高语境文化。低语境文化群体认同感相对较低,时间安排具有高度计划性,因此低语境文化的时间取向通常是线性的;高语境文化群体归属感更强,时间安排以当前需要为依据,较为宽松、易变,时间取向通常是循环的。可见教师的文化自觉性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中本土文化的教育及所占的比例。跨文化交际一定是双向的,不能只知西方而忽视本土文化,英语教师更应提高文化觉悟,有意识地将本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任务之中。

总之,“中国英语”是世界英语语族的一员,高校教师应该增强本土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自觉,走出英语教学与中国文化教育相悖的误区,有意识地将本土文化与英语教学融合于一体。英语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介绍西方社会和文化阶段,中国的英语教学一定要关注英语的国别色彩,培养既具有国际视野又拥有本土文化意识的、中西合璧的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费宗惠、张荣华.费孝通论文化自觉[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2.

贾冠杰.中国英语再研究[J].当代外语研究,2013(3):8.

刘文洋、郑美善.社会建构主义视域下大学英语教师的中介作用[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1(4):77.

英国文化英语论文例3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0-0048-01

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大学英语教学越来越关注跨文化交际能力及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大学英语文化教学也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与认可,成为了英语教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与开发项目。大学英语教学不仅应包括语言知识的讲授,而且更应包括文化知识的传递。这其中当然既包括西方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

一、利用大学英语教材导入中国文化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作为“文化使者”的英语教师,不仅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材的开发利用,更要挖掘教材里所涵盖的中西方文化词汇及讯息,提高学生的文化差异敏感度,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笔者在教授《新编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对中国文化的导入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与探索:

(一)将中国文化融入英语词汇教学

1.通过列举相关的中国文化专有词导入中国文化。在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列举一些与所教词汇相关的中国文化专有词来阐释其含义及用法,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例如,在讲授第一册11单元“project”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具有中国特色的专有词,如“Anti-Poverty Project(扶贫工程)”“Hope Project(希望工程)”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能灵活运用;第一册5单元“harmony”的讲解可以结合“harmonious society(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引出单词的各类词形变化;再例如结合“Go-West Campaign(西部开发战略)”阐释第一册6单元的“campaign”。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在学习英语词汇的过程中习得中国文化专有词的英译,以此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词汇积累,一举两得。

2.通过中西方文化特殊含义词的对比导入中国文化。教师在词汇讲解过程中,应该针对中西方文化对相同词汇内涵的不同理解及用法进行对比阐释。比如,在第二册1单元Food and Culture中,狗被西方人看成是人类的朋友及伙伴,甚至是家庭成员的一份子。从英语谚语“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及“lucky dog(幸运儿)”中我们就可以看出狗对于西方人的重要意义。而中国的许多词语中,如“running dog(走狗)”“mangy dog(癞皮狗)”等,狗常被赋予消极、贬低的意味。教师还可以通过类比的方法,扩大词汇及文化含义讲解。如蝙蝠,由于其发音与中国的“福”字相同,所以蝙蝠被认为能带来好运,而西方人常用“as blind as bat”“as crazy as bat”来贬低、诋毁他人。

(二)将中国文化融入与课文相关的各种文化课堂教学活动中

1.角色扮演。以第一册3单元Special Taboos为例,首先,教师可以针对文章中提到的数字13的特定含义进行展开讲解,可以结合中西方对于不同数字的不同理解,引入中国文化。数字13在英语当中是“坏运气”的代名词,正如在中国,数字4因为与汉语的“死”同音,所以成为了中国人的忌讳用语。相反,数字7在英语中意味着重生,因此七喜饮料“seven-up”在国外十分受欢迎,正如在中国数字6和数字9分别代表了“顺利(smooth going)”和“长久(everlasting)”,数字8意味着“发财(make a fortune)”,这些数字成为了人们追捧的幸运数字。其次,学生按照教师设定的情景模式,根据对不同数字的中西方理解差异,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制成情景对话并进行角色扮演。此类活动不仅能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表演热情,提高课堂参与度,还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语言的应用技能。

2.话题讨论。以第三册12单元Food for Thought为例,针对文章中提出的西方快餐食品,如“hamburger(汉堡)”“pizza(披萨饼)”“Italian sausage(意大利火腿)”等,教师首先要逐一讲解让学生了解西方饮食文化,然后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中国美食图片的展示,让学生了解中国美食的英语表达。如“馒头-steamed buns”“凉面-cold noodles”“北京烤鸭-Beijing roast duck”,“糖葫芦-sugarcoated haws on a stick”等。然后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设定话题(对中国传统美食与西方快餐文化进行对比,哪种更健康,更喜欢哪种)进行讨论。限定时间为5分钟,然后选派代表进行观点阐述。这种话题讨论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了面对面的英语交流机会,活跃了课堂气氛,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唤起了学生对文化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结论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由于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学生普遍缺乏用英语进行文化交流的机会,进而影响其文化对比意识的形成。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发掘教材中的文化内容,积极设计课堂文化教学环节,通过中西文化对比,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文化敏感度及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路景菊.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导入研究[J].英语辅导(疯狂英语教师版),2005(7).

英国文化英语论文例4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021-01

一、引言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社会的文化。外语教学既是语言教学,也是文化教学,其目的就是要使学习者掌握目的语的语言并能运用该语言进行跨文化交流。这种交流不仅包括普通的日常交际,也包括信息和文化的双向沟通。根据我国新修订的《高等学校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除了传授语言知识外,还应适时、适度地导入这些文化知识。可能我们更习惯于理解为对目的语文化的导入。一位外国友人曾感叹,中国的学生大都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也能对他们的文化娓娓道来,但当谈起自己国家的文化时却结结巴巴。这与我们中西方文化传播不平衡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在跨文化交际中存在中国文化的“失语”现象

曹顺庆先生曾在上世纪末提出了震惊整个中国文化界的“失语症”。虽然最初他是针对中国文艺理论界而提出的,但这一诊断却具有普适性:不仅是中国文论界,还有中国文学界、文化界以及教育界统统都患上了严重的“失语症”。这种病症的症状是:在与西方同行交流时提不出自己独特的理论观点,发不出自己独到的话语声音,其言说的方式、内容和用以言说的术语都是西方的。稍加思索,则不难发现这是当前学界中国文化精神严重缺失的明显表现。我们经常能看到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有站在那里大声朗读英语的“crazy English”的粉丝;但是一旦进入英语交流语境,立即呈现出“中国文化失语症”,在日常汉语交流中所表现出的中国文化底蕴就显得苍白。很多学生可以用英语简单地介绍圣诞节等西方传统节日;但是,很少有学生会用英语表述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和中秋节的由来和习俗,更多的学生不懂如何介绍中国的文房四宝、四大发明、京剧武术等。

三、大学英语教学需要渗入中国文化

现在,大学英语教学很重视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以我们使用的浙大编撰的《现编大学英语》为例,教材中设置了大量的交际练习,教师也会安排大量的课堂时间安排学生进行交际训练,但学生往往还是不能深入下去,往往是一些素材学生没有同样的生活,没有切身体会,从而不能激发学生主动表达的热情和积极性。如果以中国文化为素材,就会使学生不仅想说,而且有内容可说,真正有利于外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在中国的大学英语教育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学生知道如何用英语表达美国的参议院和众议院、英国的上议院和下议院,却不知道如何表述自己国家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知道麦当劳和肯德基,却不知道如何用外语表达自己国家的馒头和稀饭。毕竟我们的大部分英语学习者们在学了几年或是十几年英语之后,应该是在我们中国这片土地上应用这门语言,外语学习的本土化,语言学习的必经过程,只有经过本土化过程,才能实现两种不同背景文化的交融,既是对本国文化深度传承,同时也丰富了目的语言的内涵。所以对于学生母语文化的渗入变得尤为重要了。

跨文化交际是一项双向活动。语言充当着两种文化的使者。外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既要能够传播本民族文化又要能够交流两种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要实现平等、有效的双赢交流,这才是最终目标。

四、大学英语教学如何渗入中国文化

1.在教材编撰过程中增加中国文化特色

外语教材的编写直接影响教学内容的实施,同时也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起到导向的作用。如果教材的编者能够在引用国外原版文章的同时注重引用以讲述中国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英文作品,或是一些经典的中文文学作品的英文版,从而让中国的英语学习者们能够流利的传播传统文化,这难道不是一种双赢的局面吗?

2.注重在教学中中国文化渗入的策略

在渗入的过程中,我们要加强中西文化对比。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进行文化比较,导入中国文化,让学生了解中国的文化,以中国文化为自豪,并学会怎样用英语表达,为跨文化交流中传播中国文化打下坚实的文化和语言基础。

3.注重英语教师文化素养的提高

作为英语教师,在跨文化交流中需具有平等的文化交流意识。同时,还必须具备较高的英文化和汉文化的修养及很强的跨文化交际的意识。英语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较强的跨文化交流的敏感性,引导学生树立平等的交流意识,学会运用英语表达中国的文化,在中外交流中传播中起到使者的作用。

五、结语

文化已经被广泛认为是外语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渗入势在必行,大学英语教学应该培养出具有平等文化意识和较强外语表达能力的高素质的跨文化交际人才,以满足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才是当今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

英国文化英语论文例5

一、引言

中国文化失语症,最初是医学术语,指由受伤或疾病引起的大脑损伤而导致思想表达能力、口语及书面语理解能力的部分或全部缺失。20世纪90年代文学评论家们开始批判西方文学思想的入侵,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的流失,因此出现了”中国文学失语症“.

患上了”失语症”的人在跨文化交际中似乎己经找不到表达中国本土文化的语言了.这不能不说是英语教学中的一大失败。剩下的问题就是大家齐心协力寻找良方克服这一症结。以下从了解现状入手,进而对其原因进行分析,最后对策略提出个人见解,以期有助于提高学生用英语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并有力的保障中国文化在对外交流过程中的主体性。

二、”中国文化失语症”现状

最早提出失语症这一概念是在文化研究领域,这一病症的症状是:在与西方同行交流时,提不出自己独特的观点,发不出自己独到的话语声音,其言说的方式、内容和用以言说的术语都是西方的.而本土语言的声音逐渐微弱甚至被遗弃。我们不难发现类似的失语现象也同样存在于英语教学所倡导的跨文化交际中。并因此造成交际中的事倍功半甚至是适得其反的交际失败.尤其在需要用英语对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文化进行输出时,其症状愈发突出。例如:一些人说起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的来龙去脉或风情习俗时可以侃侃而谈,滔滔不绝。但当西方朋友问起我们的端午节源于何,粽子为何物时,我们却一脸哑然,无言以对。

也许你会说以上只是个例,或者只是英语初学者犯的毛病。但以下数据应该足以说明失语症的普遍性:清华大学的张为民、朱红梅以答卷和访谈形式对126名该校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进行了使用英语表达中国特色文化话题的能力测试,内容包括中国事物、民俗以及历史名胜古迹等。结果表明:大多数受测者不能很好地用英语表达我们的民族文化,对于列出的中国特色话题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受测者不能给出恰当的英语表达,而且在可以接受的表达中还有较大部分归为解释性意译。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育中受到了明显的忽视。

再举一个更具有普遍性的例子,相信绝大多数的口语教师都会有这种体会:课堂上一到了老师布置自由讨论时间,活跃的课堂就一下子变得鸦雀无声了。因为他们总觉得找不到讨论的话题。即使老师指定一个话题,交谈也是举步维坚。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出现呢?因为我们是中国人,生活在中国,我们接触的每一样东西每一件事情都是很中国化的。而我们书本上学的只是西方文化,所以即便给出一个很简单的话题,用英语鞭打出来也变得不简单了。比如说,叫个学生简要概述《三国演义》、或《红楼梦》的大意,且不说其内容,就对这两部巨著的题目的表述就会冒出很多西式的版本来。比如说:《红楼梦》中的”楼”,’building’太现代,’apartment’太洋气,唯有,’mansion’既古典又中国。《三国演义》中的“演义”,’story.太情感,’performance’太休闲,只有,’romance.才能恰当的演绎出它的传奇色彩.而这些就是我们的中国文化,要恰当的表达这些内容,首先要对这两部作品的内容、历史、文化背景有深刻的了解。然后才能得心应手的介绍中国文化,对比中西文化,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三、原因分析

外语教学的现状如同普通学校外语教学一样,基本上以应试教育为主?由于应试教育是围绕考试展开教学活动的,注重强化训练式教学,因此,分数便成为衡量学生外语水平的标准,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应试技巧,学生忙于应付考试,导致了教学目标滞后?观念片面?这个理念限制了教学手段,使以提高素质为目标的外语教学受限于应试教育?学生的应试能力提高了,可表现出来的运用语言的交际能力却低得令人吃惊,这是由于不懂得语言使用中的差异而造成了语用失误?语言使用的不得体,是跨文化差异造成的?不了解文化差异出现文化错误比语言错误更为严重,因为语言错误仅是表层结构的错误,最多会被人认为英语说得不好,而文化错误意味着交际出现障碍?

由此可见,学生学习外语的瓶颈不是由于语言知识掌握不足,而在于不熟悉目的语国家人民的思维模式以及社会文化背景?有些学生有很好的语音?语调?词汇?句法,但就是没有学会英文思维模式,典型的汉语思维,直接翻译,不符合英语语言习惯,导致中式英语(chinglish),影响交流的正常进行?语言学家brown先生指出,学习一门外国语必须要在某种程度上了解其文化,尽管实际上你从未踏上过目的语国家的领土?

四、对策

外语教学是为了民族与民族间的双向交流服务,而决不是屏弃一种文化而吸取另一种文化,更不应该排除本民族文化而去接受另一种文化。外语教学中如果忽略了本民族文化的教学,实际上就丧失了理解目的语文化基础,同时会造成民族自卑心理,导致不能以平和的心态与对方交际,造成文化交际的心理障碍,阻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华文化为何失语,既己失语,我们就应该努力寻找对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语言学习绝大部分都是在教学中完成的,教学中教师、教材、学生是三个必要的因素。显然,学生的失语症与教师、教材有着必然的联系。以下从教材的编写与课程设计、外语教育工作者方面寻找对策。

第一、教材编写与课程设计

鉴于中华传统文化对自身民族未来命运的重要性,尤其是面对汹涌的西方文化的涌入国人一味盲从。我认为必须在大学阶段继续重视中国文化教育,而在大学教育中有效的中国文化教育方式应该是,在颇受学生重视的大学英语中加入中国文化内容,这样的话中西文化的对话与交流就有了共同的平台,使学生在对比中更深刻的了解和运用文化知识。这就需要有相应的教材作为教学的辅助。还可开设一些中华文化课程,文化与社会、文化与教育,中西文化比较等课程,必修与选修相结合,文化内容与文化表达并驾齐驱,还可试行双文化的办学模式,努力开拓和创造双向文化互补的视野。

在我国2000年4月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对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出了更明确更详细的要求:’.英语专业高年级的学生要熟悉中国文化传统,具有弘扬中国文化传统的能力”。2003年下发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也强调:”基础英语教育阶段的任务要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文化的差异”。教材的编写必须要为教育目标服务,补充所用教材里中华文化内容的空白。对于纯语言以及目的语文化的比例做出适当的调整,也可在翻译教材中,增加中华文化内容所占的比例。

第二、提高外语工作者的文化素养

英国文化英语论文例6

    一、引言

    中国文化失语症,最初是医学术语,指由受伤或疾病引起的大脑损伤而导致思想表达能力、口语及书面语理解能力的部分或全部缺失。20世纪90年代文学评论家们开始批判西方文学思想的入侵,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的流失,因此出现了”中国文学失语症“.

    患上了”失语症”的人在跨文化交际中似乎己经找不到表达中国本土文化的语言了.这不能不说是英语教学中的一大失败。剩下的问题就是大家齐心协力寻找良方克服这一症结。以下从了解现状入手,进而对其原因进行分析,最后对策略提出个人见解,以期有助于提高学生用英语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并有力的保障中国文化在对外交流过程中的主体性。

    二、”中国文化失语症”现状

    最早提出失语症这一概念是在文化研究领域,这一病症的症状是:在与西方同行交流时,提不出自己独特的观点,发不出自己独到的话语声音,其言说的方式、内容和用以言说的术语都是西方的.而本土语言的声音逐渐微弱甚至被遗弃。我们不难发现类似的失语现象也同样存在于英语教学所倡导的跨文化交际中。并因此造成交际中的事倍功半甚至是适得其反的交际失败.尤其在需要用英语对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文化进行输出时,其症状愈发突出。例如:一些人说起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的来龙去脉或风情习俗时可以侃侃而谈,滔滔不绝。但当西方朋友问起我们的端午节源于何,粽子为何物时,我们却一脸哑然,无言以对。

    也许你会说以上只是个例,或者只是英语初学者犯的毛病。但以下数据应该足以说明失语症的普遍性:清华大学的张为民、朱红梅以答卷和访谈形式对126名该校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进行了使用英语表达中国特色文化话题的能力测试,内容包括中国事物、民俗以及历史名胜古迹等。结果表明:大多数受测者不能很好地用英语表达我们的民族文化,对于列出的中国特色话题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受测者不能给出恰当的英语表达,而且在可以接受的表达中还有较大部分归为解释性意译。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育中受到了明显的忽视。

    再举一个更具有普遍性的例子,相信绝大多数的口语教师都会有这种体会:课堂上一到了老师布置自由讨论时间,活跃的课堂就一下子变得鸦雀无声了。因为他们总觉得找不到讨论的话题。即使老师指定一个话题,交谈也是举步维坚。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出现呢?因为我们是中国人,生活在中国,我们接触的每一样东西每一件事情都是很中国化的。而我们书本上学的只是西方文化,所以即便给出一个很简单的话题,用英语鞭打出来也变得不简单了。比如说,叫个学生简要概述《三国演义》、或《红楼梦》的大意,且不说其内容,就对这两部巨著的题目的表述就会冒出很多西式的版本来。比如说:《红楼梦》中的”楼”,’building’太现代,’apartment’太洋气,唯有,’mansion’既古典又中国。《三国演义》中的“演义”,’story.太情感,’performance’太休闲,只有,’romance.才能恰当的演绎出它的传奇色彩.而这些就是我们的中国文化,要恰当的表达这些内容,首先要对这两部作品的内容、历史、文化背景有深刻的了解。然后才能得心应手的介绍中国文化,对比中西文化,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三、原因分析

    外语教学的现状如同普通学校外语教学一样,基本上以应试教育为主?由于应试教育是围绕考试展开教学活动的,注重强化训练式教学,因此,分数便成为衡量学生外语水平的标准,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应试技巧,学生忙于应付考试,导致了教学目标滞后?观念片面?这个理念限制了教学手段,使以提高素质为目标的外语教学受限于应试教育?学生的应试能力提高了,可表现出来的运用语言的交际能力却低得令人吃惊,这是由于不懂得语言使用中的差异而造成了语用失误?语言使用的不得体,是跨文化差异造成的?不了解文化差异出现文化错误比语言错误更为严重,因为语言错误仅是表层结构的错误,最多会被人认为英语说得不好,而文化错误意味着交际出现障碍?

    由此可见,学生学习外语的瓶颈不是由于语言知识掌握不足,而在于不熟悉目的语国家人民的思维模式以及社会文化背景?有些学生有很好的语音?语调?词汇?句法,但就是没有学会英文思维模式,典型的汉语思维,直接翻译,不符合英语语言习惯,导致中式英语(chinglish),影响交流的正常进行?语言学家brown先生指出,学习一门外国语必须要在某种程度上了解其文化,尽管实际上你从未踏上过目的语国家的领土?

    四、对策

    外语教学是为了民族与民族间的双向交流服务,而决不是屏弃一种文化而吸取另一种文化,更不应该排除本民族文化而去接受另一种文化。外语教学中如果忽略了本民族文化的教学,实际上就丧失了理解目的语文化基础,同时会造成民族自卑心理,导致不能以平和的心态与对方交际,造成文化交际的心理障碍,阻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华文化为何失语,既己失语,我们就应该努力寻找对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语言学习绝大部分都是在教学中完成的,教学中教师、教材、学生是三个必要的因素。显然,学生的失语症与教师、教材有着必然的联系。以下从教材的编写与课程设计、外语教育工作者方面寻找对策。

    第一、教材编写与课程设计

    鉴于中华传统文化对自身民族未来命运的重要性,尤其是面对汹涌的西方文化的涌入国人一味盲从。我认为必须在大学阶段继续重视中国文化教育,而在大学教育中有效的中国文化教育方式应该是,在颇受学生重视的大学英语中加入中国文化内容,这样的话中西文化的对话与交流就有了共同的平台,使学生在对比中更深刻的了解和运用文化知识。这就需要有相应的教材作为教学的辅助。还可开设一些中华文化课程,文化与社会、文化与教育,中西文化比较等课程,必修与选修相结合,文化内容与文化表达并驾齐驱,还可试行双文化的办学模式,努力开拓和创造双向文化互补的视野。

    在我国2000年4月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对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出了更明确更详细的要求:’.英语专业高年级的学生要熟悉中国文化传统,具有弘扬中国文化传统的能力”。2003年下发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也强调:”基础英语教育阶段的任务要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文化的差异”。教材的编写必须要为教育目标服务,补充所用教材里中华文化内容的空白。对于纯语言以及目的语文化的比例做出适当的调整,也可在翻译教材中,增加中华文化内容所占的比例。

    第二、提高外语工作者的文化素养

英国文化英语论文例7

一、分析中国英语教学文化特质的运用

(一)使学生文化意识得到培养

文化意识主要是指自觉反省以及察觉自身文化行为方式以及价值观念,学习者在英语教学中有着良好的文化意识能够深入掌握文化知识,同时具有创造性以及灵活性的跨文化交际行为。以中国文化特质作为基础进行英语课堂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对本土文化进行全面了解,同时还能促进本文文化意识得到明显提高。有学者认为,学习者英语学习时无法与学习者的母语全面脱离,学习语言过程中存在的现象相对普遍,倘若不对比母语或者不参考母语,则会出现严重脱离实际的情况。我国学生常处于母语文化的环境中学习外语,在对风土人情、地理、文化、历史以及政治进行了解时具有感性以及零散等基本特质。所以,英语教师对英美文化等相关资料进行讲解时,应该相互对比我国的文化元素,确保学生对比文化的基础下,将两种文化存在的差别以及相同之处找出,且更加深入的掌握外语文化以及我国文化特质。学习者的行为以及思维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文化的影响,常常以行为模式、社会规范以及民族价值观等对他人的动作行为进行衡量。所以,让学习者对我国文化特质的优点以及缺点进行全面了解,能够使学习者将错误倾向以及自卑自弃等心理全面克服,构成宽容、开放的价值系统。我国英语教学中全面了解文化特质,能够使学习者将交流存在的障碍有效消除,实现跨文化交流。

(二)促进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得到增强

我国英语教学中文化特质可以起到辅助的作用,相关研究资料表明,英语教学中本土文化特质占据相对重要的位置。首先,我国文化特质能够作为相互对比外族文化的途径,有效的揭示外族文化的基本特征,从根本上全面掌握民族文化的基本特质。其次,通过对本民族文化进行学习,良好的调节学习者的心理,使学习者对外语学习、外族文化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有效调动,培养学习者良好的学习态度,确保学生的学习动机得到明显增强。我国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等基本特质,倘若英语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能够相互结合传统文化、实际生活以及英语语言教学等三方面,促进课堂教学内容得以丰富,使课堂气氛全面活跃,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课堂互动性。另外,学生以新视角作为基础,对母语文化有着更加深入的了解,通过文化特质对中国文化知识全面认识,使文化底蕴得到增强。特别是通过英语作为媒介,对本土文化进行了解,对学生英语表达能力有一定的帮助,防止出现中式英语错误的情况,促进学生英语学习的激情以及信心得到有效增强。

(三)实现文化共赢的基本目标

英国文化英语论文例8

[中图分类号]G40-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8-0043-01

一、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在日常生活中,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亦是语言的一部分,二者紧密相连。没有对文化背景的一定了解,很难提高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文化是生活的一种体现,它的内容涵盖了我们的存在、思考、感知,它是将我们大家联系在一起的枢纽。它规范着我们在社会中的言谈举止,提醒着我们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文化是一种道德约束,它告诫我们作为独立的个体我们能够行使的权利,还有我们对于社会的职责。

另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载体。[1,2]它由语音、发声、听力所构成的能够交流的系统,该系统通过声音符号来传达任意的交流信息。著名语言学家哈特曼认为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韦伯斯特认为语言是一种使用约定俗成的符号、声音、手势和大家已知的标识来交流思想、感觉的系统方法。英语的学习不仅仅是理解语言的表面意思,主要是知道语言背后代表的文化含义。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每种语言体现了一种特有的文化。因此,英语教学必须着重英语文化的熏陶,教师必须给予学生一定的文化知识基础上,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英语的意思。学习者只有对这些文化背景知识有较充分的认识,才能熟练、准确地使用英语。[3]

二、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对于第二语言的教师与学者来说,理解不同国家文化存在差异是非常有必要的。要学会接受这些差异,并去理解它们。在教授英语时,中美文化的差异常常被一些教师们忽视,结果就是,我们的学生带着中国文化的思想去跟外国人交流,即使拥有正确的发音、准确的词汇以及语法,在实际交流中,他们却不能确切地表达自己甚至还会被外国人误解他们的意思。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答案就是在英语教学中融入外国文化。

中国与外国的文化差异主要体现为:同一词汇在不同文化里所代表的含义不同。例如“红”这个字,在我国代表的含义是喜庆、吉利,但在国外代表的却是危险、血腥以及死亡;如在中国,如果有人赞美自己,那么这个人会说一些谦虚的话,但是如果夸奖一个外国人,那他就会感谢你的赞美。外国人的情感表达方式一般都非常开放,他们喜欢使用特别夸张的肢体语言,像是拥抱甚至亲吻脸颊,但我们中国人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感情一般都比较含蓄,见面通常只会握手。因此,只有了解国家间的文化差异,才能更好地使用第二语言进行交流。

三、学习外国文化的目的

英语作为语言是用来传递信息的。同样学英语有的人能够成功地表述自己的意思,有的人却被误解,主要是因为他们对于文化差异的理解程度不同。英语是用来与人交流,表达自己想法与经历的工具,也是向下一代传递信息的工具,从这方面来说,语言也是构成文化的一部分,它反映着我们的文化。[4]

文化差异包括语言差异因素,还有非语言差异因素。Ray等发现,在与外国人交流过程中,非语言交流占了很大的比重。一些国家的人如果不使用手势就无法说话,而有些国家的人却不喜欢在说话时加入手势。说话时加不加入手势取决于他们的文化背景。因此,实际交流中,我们考虑的不仅是怎样更好地使用语言,还要将非语言的文化因素考虑进去。

四、学习外国文化的方法

中国有句古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对外国文化感兴趣,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好莱坞电影及美剧

电影和电视剧提供给学生一个在书本上不能得到的亲眼见证外国文化的机会。通过电视,学生可以更直白更简单地理解外国文化,了解外国信息。同时,外国音乐、CD、图片能够帮助学生全方位地沉浸在第二语言的世界里,通过这些途径他们可以更加方便理解外国文化。

(二)外国文学史

要想了解一个国家,先从这个国家的历史着手。外国文学作品通常都是反映不同时代文化背景下值得纪念并且能够引起读者兴趣的故事。多读一些文学作品,有利于提升对外国文化的兴趣。

(三)教师

教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学习第二语言的学生通常拥有两大类教师,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师和英语是其母语的教师。[5]第一类教师能够完全理解学生的难点,在传授给学生英语时还会把自己学习英语的经验也交给学生;而第二类教师——外教,对于学生们来说就是完全的口语训练者,他们锻炼着学生的听说能力,让学生们能够进行实际的交流。

五、结论

外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至关重要。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体系、道德标准、人生观、信仰等等。因此,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文化教学必须与其紧密结合。教师们必须确定他们所教语言中每一个与文化相关的因素,适时传授给学生们外国文化,提高他们对外国文化的兴趣,方能成功地教会学生英语。

【参考文献】

[1]潘伟华.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J].中国林业教育,2007(4).

[2]陈莉莉.试析汉英颜色词的社会文化差异[J].外语学院学报,1996(2).

英国文化英语论文例9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905(2009)01―0022―02

一、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是许多国外人士崇仰的。自汉唐以后,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儒释道思想以及文字、绘画、建筑、雕刻等等,传人了日本,譬如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在日本的传播,形成了日本的朱子学、阳明学;在韩国,影响最大的是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和明清以后的实学思想,中国文化中的礼教内容,在中国早已失传,在韩国还保留的相当完整,韩国被西方国家称为是儒教国家的活化石。中国传统文化在明清之际,通过西方耶稣会士和东学西渐,还传播到了欧洲一些国家,对于促进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中国文化与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

中西方思维和文化在基本的层面上都是相同的,具有人类社会文化具有的共同特征。但是西方国家价值观的指导思想是以崇尚个人为中心的,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谦虚”这一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价值是忽略不计的。因此,西方文化体现出个体文化特征,这种个体性文化特征崇尚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中西方的文化差异除了表现在世界观、价值观,习俗差异等外,还与生存环境,,历史典故的不同有关。

三、中国文化与英语教育

中国的英语教育从大纲到课程总体目标的实施及培养合格外语人才方面上,极少甚至不曾与母国的文化相联系。虽然中学生有语文课本和中文阅读,但都与英语教学脱离,没有把母国文化教育渗入或者融入到英语教育中去。

(一)让英语适合中国学生

我国英语教学在几十年来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迄今仍普遍存在着一个重大问题,即“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该病症的症状是:在与西方同行交流时提不出自己独特的理论观点,其言语的方式、内容和术语都是西方的,有时甚至会出现“无话可说”的现象。所以对于英语教学这门大量接触西方思维和文化的项目来说,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要以清醒的、理智的头脑对待西方文化,对其影响要加以合理的限制,要在真正重视自身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引进西方文化。

(二)减轻文化差异的负面影响

由于汉语文化与英语文化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我们在指导学习过程中会缺乏真实的语言与文化的交互贯通。最为典型的影响是对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阻力和学生对英语语言习惯的适应能力的缺陷。但是要认识到时代与社会的发展必然会引起文化的发展与改革,跨国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将会与日俱增,学生们的思想也会趋向于时代化,对文化冲突的抵抗能力也会增强,在此基础上,我们对课程、大纲、教材、课堂、教师、学生等进行重新思考,加强对文化教育的导人和融会贯通,本着加强学生的文化创造力,借鉴和采取合理的教学手段,适当改变教学理念,通过努力消除不利影响。

四、构建适宜中国文化的英语教学模式

(一)思想上的准备

以前我们要求学习英语的中国人适应英语国家的文化,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中国文化的东学西渐趋势的增强,我们应从另一方面着手,使英语学习中多掺入中国文化,形成具有英语文化又有中文文化的教学模式一中国特色的英语学习和教学。

1、认识中国文化精髓

所谓精髓,就是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历史和人们的生活有着源远流长的正面影响,能被其他人所认可其民族和地域的特色性并且广为传颂。而且还应具有研究和发展价值的那一部分文化。我们能从这些资料中找到大中国延续至今的仁爱礼让、包容海外、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些令人敬仰的有中国特色的思想和文化内涵,并将它们发扬光大。

2、建立平等交流意识

在跨文化交流中,除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不平衡及中国文化的缺失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平等交流意识的缺失。大部分人,包括国人,在当中国人与外国人的谈话出现了不符合英语语言习惯而导致对方产生误解甚至不快时,都会认为是中国人的责任,而实际上这肯定是由于双方都不了解对方的文化造成的。所以我们应该意识到中西方交流中,双方文化是具有平等的地位的,不存在一方应该尊重另一方的文化的问题,而是应该互相尊重、互相理解。

(二)教材上的准备

我们在外语教学上的偏差,不能不说是我们教材编写方面的一大失误。我国各类的英语教材,几乎没有关于中国文化的文章。因此,我们一方面应该促进融入中国文化和中西文化比较的教材的编写,提供可供一线教师参考的系统性的教材和资料;另一方面,在现行教材还不够完善的情况下,我们应采取一定的替代措施,以及鼓励学生和教师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和参与加强教材文化建设。

(三)器材上的准备

1、多媒体教学的应用

利用多媒体的优点,在教学过程中加入富有趣味、互动性强的与中国文化有关的素材和课堂交流环节,运用多种感官刺激,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思维情境,引发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让学生参与到多媒体教材和课件的修改和制作中,将学生的意愿加入到课堂内容的改变中,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学习内容、方式和方法的互动性改进,促成教学双方共同学习、平等交流的课堂环境。

2、图书馆及相关设施的应用

更加重视富含中国文化知识的书籍和资料的管理和引进,不仅要有诸如《史记》、《诗经》、《孟子》这样的古典作品,还要保证有足够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注解和说明性的书籍,以及含有浓郁中国色彩的、可视为传统文化的扩展的一些书籍作品,能使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了解中国文化。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一个更多姿多彩的文化空间,使中国文化与英语文化的融合更加顺利,使注重培养跨文化交流的英语教学更加有力地发展。

英国文化英语论文例10

虽然《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也将中国文化概论列为英语专业的相关专业知识课程之一,以让学生“熟悉中国文化传统”,但因其性质为“选修”,故其效果很不理想。当前,英语专业学生在花费多年心血学习英语收效甚微的同时,渐渐对中国优秀的传统和文化淡而远之,甚至一无所知;在英语课堂上提及某个中国文化现象时,“不知道”是最常见的答案之一。在一次英美文学选读考试中,笔者给英语专业学生编制了一道题目:用英文写出五个中国传统节日和各自相应的日期,分值为7分。统计显示,在206名学生中,该题得0~3分的共152人,占总人数的73%;得4~5分的人数为46人,占22%;得5~7分的共9人,占5%。平均分仅为2.71分。甚至有许多学生写了感恩节、万圣节以及圣诞节。由此可见,多年片面强调英语的学习已造成学生中国文化常识严重缺失,英语专业学生“去中国文化”的趋势日益凸显。鉴于此,各高校应审时度势,及时调整课程设置计划,在必修课中开设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以帮助学生熟悉母语文化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将中国文化概论列为英语专业必修课的必要性

(一)将中国文化概论列为英语专业必修课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大纲》规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2000年修订后的新《大纲》不仅对“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这一目标做了具体说明,而且在文化素养方面也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扎实的语言基本功主要是指:“语音、语调正确,词法、句法、章法(包知遣词造句与谋篇布局)规范,表达得体,听、说、读、写、译技能熟练,具有较强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是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首要业务素质。”教学要求是“英语专业人才不应局限于掌握听、说、读、写、译等语言运用技能,而应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由此可见,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制定《大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但是,由于中国文化概论在《大纲》中属于选修课,这容易产生“有令不行”或者流于形式的情况。其直接后果要么是学生的语言基本功扎实、英语文化素养较高、母语文化素养严重不足,要么是语言基本功薄弱、英语文化素养和母语文化素养都严重不足。因此,应将中国文化概论列为必修课。此举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真正提高中英两种文化素养,实现“中西合璧”;另一方面可以确保实现《大纲》的培养目标。此举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二)将中国文化概论列为英语专业必修课是增强民族文化主体性的需要

《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规定,“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应该更加注重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政策水平和组织纪律性,注重训练学生批判地吸收世界文化精髓和传承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能力。”毋庸置疑,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外语热”浪潮的扑面而来,民族文化主体性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即“在今天的中国,懂得自己民族文化精髓的认识越来越少了。我们怎样在与强势文化的交流中,既汲取对方的营养,又不丧失我们自己的文化,维持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独立性?”…不难想象,一个具有深厚本族文化底蕴的人一定会更加热爱自己的国家,民族文化主体性和归属感也更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却对祖国的传统文化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的人是非常危险而可悲的。

因此,将中国文化概论列为必修课是英语专业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获取民族文化精髓的有效途径,是迫在眉睫的事,是增强民族文化主体性的需要。

(三)将中国文化概论列为英语专业必修课是适应英语教学改革的需要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外语专业本科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存。“由于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已呈多元化的趋势,过去那种单一外语专业和基础技能型的人才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市场对单纯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正逐渐减小。因此,外语专业必须从单科的‘经院式’人才培养模式转向宽口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讲,将中国文化概论列为必修课是培养复合型人才、加强课程体系改革和课程建设的客观要求,是适应英语教学改革的需要。

(四)将中国文化概论列为英语专业必修课是实现文化强国战略的需要

《大纲》明确要求,英语专业学生应“熟悉中国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了解,具备一定对外介绍能力。”英语专业学生是中英两种文化相互碰撞、渗透和融合的载体,也是相互推介的纽带。具备良好中英文化素养的人在这两种文化的继承和传播中作用巨大。当前,中国的经济腾飞令世界震惊,中国的崛起将意味着什么?世界在关注的同时,也在猜测、在疑虑。世界在关注中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在关心中国的文化走向。作为唯一严格意义上的文明古国,中国将展示怎样的文化形象?这一点,党和政府注意到了,在提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理念的同时,在许多国家开办孔子学院,以孔子作为中华文化的形象大使。这是极富远见卓识的创举。然而,孔子的精神究竟是什么,国人知晓者不多。许多国人的文化观念主要还是西方式的,对自己老祖宗的东西反倒比较陌生。中国人走向世界,要拿出本民族真正有价值的东西,目前看来很难。一个缺乏传统的民族,不可能成为一个强势的民族,这已经是许多有识之士的共识。就目前而言,不少中国人面对自己祖先的文化还得像小学生那样的从头学起,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党中央提出了“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因此,将中国文化概论列为必修课是英语专业学生增强道德意识的需要,是对外推介中国文化的需要,是实现文化强国战略的需要。

二、将中国文化概论列为英语专业必修课的可行性

(一)中英文化影响深远,互补性强

汉语是世界主要语言之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以孔子的儒家思想为精髓的汉语文化对中国周边诸国乃至世界其他国家影响十分深远。作为世界上最为开放的语言,英语是当今世界事实上的国际社交语言,人数之多仅次于汉语。以英国文化为核心的英语文化是英语国家文化的主体。随着中国的人世,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交流日益频繁,文化之间的渗透与融合与日俱增。中英文化同属大国文化,又同属联合国工作语言,二者的互补性强。精通中英文化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必然要求,学习中国文化概论是实现这一要求的必由之路。

(二)有可读性强的教科书

为贯彻《大纲》、落实《意见》和适应我国英语教学改革的需要,目前已出版发行的中国文化方面的书籍较多。比如由周仪编著,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文化概论》就是一部不错的教材。该书采用纯英文书写,按照历史、哲学与宗教、文学艺术等顺序分门别类地介绍了中国文化,既详略得当又通俗易懂,很适合具备一定英语功底的学生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