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英国农业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07 15:18:54

英国农业论文

英国农业论文例1

中图分类号:K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10-238-01

资本主义在哪一类经济部门最先站住脚?在前述的西方两次有关“过渡”动因的论战中,除“贸易根源说外,其他几种观点虽强调重点各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论者都从农业内部因素的发展寻找西方向近代过渡的动力。

一、中世纪晚期英国现代化经济基础―农业

关于封建制度崩溃的原动力和资本主义首先起源于农业还是其他行业?本书的两个主要论点:“农业是近代经济基础”;“基本动力来自农民个人力量的壮大”。全书立论的基础是英国农业生产力考察。农业经济特别是具有专业化、企业化和商品化生产特点的大规模农业经济的发展,决定着英国封建生产关系解体和资本主义的产生,这是《现代化第一基石》论证的主要内容。资本主义在哪一类经济部门最先站住脚?首先起源于农业还是工商业?这是个争议较多的问题。在前述的西方两次有关“过渡”动因的论战中,除“贸易根源说外,其他几种观点虽强调重点各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论者都从农业内部因素的发展寻找西方向近代过渡的动力。近十余年来,国内学者探讨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原因时,“农业劳动者个人力量决定封建制度解体论”和“经济结构制约论”,也都突出强调农业与农村经济变化的至关重要性。

最早重视农业在西欧向近代社会转型中作用问题的,是重农学派。马克思对此曾给予明确肯定:“重农学派正确地认为,一切剩余价值的生产,从而一切资本的发展,按自然基础来说,实际上都是建立在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的。一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并且首先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英国13世纪以来农业的发展也充分证明了这一观点的正确。

以温切斯特主教地产为例,其所属的32所庄园中, 1208一1209年平均每一庄园小麦出售量占生产量的48.5%,到这个世纪结束时,同一主教地产所属42所庄园小麦出售量平均每一庄园占生产量的70%。

二、中世纪晚期英国现代化的基本动力―农民

农民构成封建社会劳动者的主体,其个体经济发展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封建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变。作者指出,“考察以劳动生产率和储蓄率为中心的农业生产力,是透视英国向近代社会转型时期的最基本的社会层面”(第36页),同时也是社会分工与商品生产的基础。这一时期英格兰庄园领主自营地上的农业收入的成倍增长,以及农奴份地的亩产量有时甚至超过经营条件较好的领主自营地,也证明了这一点。但是,“农产绝对总量的增长还不足以完全说明经济增长的实质。要科学地论证这一时期的农业生产力,最可靠的途径还是考察农业劳动生产率”。根据中世纪农业生产特点,农业劳动生产率“就是指一个典型的农户在一年内生产出多少农产品”。综合各家的估算,作者认为,在庄园经济鼎盛时期的13一14世纪,半维尔格特(在三圃制下实际播种面积是10英亩)大约可视作英国一般农户的耕作面积,每英亩产量约为10.32蒲式耳(或237公斤)。这样,每户的劳动生产率则为103蒲式耳(或2369公斤),它是英国中世纪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台阶。而15、16世纪之交是英国以庄园农奴制为代表的封建制的重要转折时期,其间存在“一条历史的接缝”。主要表现为,13、14世纪传统佃户地产的均衡性不复存在,两极分化日益加剧。一方面.社会上出现了大量脱离农业的雇工;另一方面,靠牺牲普通农民起家的大农经济作为一股强劲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促使乡村产业结构发生变化。

三、结语

关于英国从中世纪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动因,作者认为:决定中世纪晚期社会向现代化过渡的根本因素,是农业劳动者的个人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前者既指其物质生产能力、交换能力,又指其个人财产拥有量,后者既指其对自然、社会和自身命运的认识,又指其参与社会政治领域和精神领域活动的范围与方式;农业经济特别是具有专业化、企业化和商品化生产特点的大规模农业经济的发展,决定着英国封建生产关系解体和资本主义的产生。

英国农业论文例2

关键词:农村精英;回流;乡村治理;精英流动理论

(一)、精英流动理论

1、国外方面

国外对精英流动理论研究较为深刻,研究成果颇丰,从现有文献的研究内容和方法来看,主要分为三类:一是以Ivan Szelenye、Rona-Tas等学者为代表的精英流动理论,二是以Victor Nee为代表的精英循环理论,三是以Jean.oi为代表的精英再生理论,这些理论都为后世的精英流动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精英流动理论的系统研究始社会学家Ivan Szelenye(1982)①,通过对匈牙利家庭农场的长期观察发现,经营私有农场并获得成功的,通常不是拥有政治权力的干部,而来自社会下层,尤其是在社会市场化改革中被剥夺了精英地位的底层群体。在此基础上,Victor Nee(1988)②等学者提出了精英循环理论,他认为,当市场改革出现时,再分配体制中的社会阶级不平等现象将有所削弱,新的精英力量不断获得自由进入市场的机会,于是出现精英循环。同时,精英循环又包括旧精英退出和新精英进入两个方面,二者同时发生,构成一个推成出新的过程。在精英再生理论方面,Jean.oi(1989)③④认为新精英是由旧体制下的政治精英所转化而来的。受旧体制政治精英本身较高的教育水平及其在权力运用过程中所积累的社会关系的双重效应的积极影响,这一群体在市场改革中容易成为最大受益者,也是构成新精英最主要力量。

尽管如此,上述理论仍然存在一定缺陷,主要在于在不同程度上弱化了对市场经济改革与精英流动间的相关关系的研究,特别是对市场经济改革在不同历史时期对精英流动所产生的作用差异研究少有涉及。为此,Rona-Tas(1994)创新性地引入了“侵蚀”和“转型”概念,其中,“侵蚀”是指基于个人利益视角自下而上发起,而“转型”则是指基于创造市场经济效益视角自上而下发起⑤。精英再生理论主要适用于前者,精英循环理论适用于后者⑥。该理论将市场经济改革融入其中,强调市场转型、制度变迁及价值观等因素的重要影响,是精英流动领域研究的一重大进步。

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精英流动理论的研究,主要基于本国国情提出符合现阶段社会实际的理论框架。宋时歌(1998)⑦⑧提出“干部权力转换延迟”理论,该理论认为,干部在改革早期,由于受制于旧体制中的既得利益框架,难以迈向市场,从而导致这一阶段干部权力真空,使其他社会群体有机会脱颖而出。但这并不意味这干部权力就此瓦解,反之这种作为管理者、政策解释者和执行者的特殊地位而拥有的巨大的权力依旧是保障他们在市场竞争中成果的根本原因。市场改革中的精英流动是一个阶段性现象,也是中国转型期的特殊历史现象。清华大学教授孙立平认为,随着社会转型期的发展,旧的精英集团也开始不断尝试向新的精英类型转变,新旧精英的更替仅仅是对精英内部结构的重新诠释。王汉生(1990)⑨提出,社会转型期的精英流动,既包括新旧精英的替代,同时也包括旧精英内部的转换与升级。

(二)、中国农村精英的流动机制研究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农村精英的流动问题成为当前各界关注的焦点。从我国农村精英流动的发展阶段来看,主要分为两个时期:一是改革开放时期,经济的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动了农村精英开始由农村向城市聚集;二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这一时期主要为反方向流动,受国家对农村发展政策倾斜及城市生存压力倍增等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农村精英选择离开城市返回农村,且这一群体较第一时期呈现范围更大、素质更高的特点,除返乡的农村精英外,还包括农村新兴成长的知识精英、技术精英、经济精英及文化精英等。从现有文献的研究内容和方法来看,国内外对我国农村精英流动的研究主要基于以下两点,一是精英循环理论和再生理论,二是中国农村的结构现状,研究成果丰富。

1、国外方面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改革步入转型时期,中国农村社会也随之开始转型。国外学者对中国农村精英流动现象产生浓厚兴趣,自上世纪90年代后纷纷深入实地进行调查研究。但由于各学者研究理论基础的差异,始终对此存在较大争议,且主要针对农村精英循环理论和农村精英再生理论。从研究思路来看,有学者提出以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农村政治精英为出发点,以研究农村政治精英及经济精英的流动机制问题⑩。这一研究视角虽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从农村精英角色分类这一从新的角度进行分析对转型期中国农村精英流动的后期研究的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尤其为农村精英结构和权力结构变迁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B11。

2、国内方面

从我国现阶段对中国农村精英流动机制的研究来看,主要基于转型时期特点视角,围绕我国农村精英的类型、功能及结构等方面予以展开进行全面分析。并基于纵向历史视角,对我国农村精英流动各个方面的历史变迁及其不同阶段的表现。因此,我国学者近年来的分析研究,基本解决了国外学者在研究中所存在的争议,即妥善回答了究竟是精英循环问题还是精英再生的问题。

王汉生(1990)提出,“社会转型期中的精英流动的两个方面是并存且同时进行的”B12,而工业化即流动差异和转换存在的最重要原因。“精英循环与精英再生并存于市场经济改革浪潮”B13。中国人民大学仝志辉(2001)B14认为,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大背景下,农村政治精英的产生依托于村民自治制度,因此,村民选举是其他类型精英转变为政治精英的唯一途径。

同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精英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特征,知识精英、技术精英、政治精英、经济精英及社会精英等各种不同类型的农村精英开始形成相互转化的趋势,且这种转化是多向进行的,这一特征与转型时期复杂的历史特征密切相关。由于农村政治权利结构在不同阶段有所差异,造就了不同类型的农村精英在各个阶段权利和地位的表现形式也有所不同,进而促使不同类型的农村精英向当时处于比较优势的精英类型转化。综上所述,国外研究的相对单一的精英循环理论和精英再生理论与中国现阶段农村精英流动模式存在出入,不符合中国特有国情,为此,我们应构建多元分析框架,继续基于我国国情从多角度出发来分析和解决中国农村精英流动问题。

(三)、农村精英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研究

关于农村精英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研究方面,国内外学者主要围绕精英在中国农村的地位和作用进行详细阐述。虽然部分阐述并未直接涉及农村精英、社会资本和乡村治理等相关专业理念,却在不同程度上有所体现,尤以国内学者为最。

1、国外方面

19世纪末,基督教传教士明恩溥以其在中国生活30年所观察到的社会现实问题为脚本,撰写了《中国乡村生活》B15一书,书中对传统中国的所谓“乡村有头有脸的人物” 进行了深刻描述,通过分析这部分实际掌握着村落管理权的少数群体的定位、地位及功能等基本要素,定义了最早的中国农村精英形象。美国社会学家杜赞奇基于社会学和历史学视角,对1900-1942年的中国华北农村进行观察研究,创造了《文化权利与国家》B16一书,书中指出,中国华北农村精英的地位和作用在四十余年的变化发展中,最终实现了“保护型经纪” 向“赢利型经纪”的转变B17。马德森在《一个中国村庄的道德与权力》B18一书中,主要详尽分析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村精英地位及其作用,他指出,以中国政府为代表的大众文化、主流文化逐渐消去了传统小型而独立的农村社区的痕迹,符合传统道德的农村精英的地位及作用也随之逐渐削弱,而另一种出现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努力培养的符合新中国意识形态的新精英,其地位和作用则与前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2、国内学者的研究

费孝通作为国内研究农村精英的早期代表,在其著作《乡土中国》中,对中国农村精英在“双轨政治”时期的功能作了详尽论述。自中国农村开始步入转型期以来,学者们开始根据转型时期的特点对农村精英做了跟进研究,“边际人”理论和“工业精英”理论就是这个时期的产物,也是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理论,学者们通过运用这些理论,阐述了不同时期的农村精英的特点和功能。仝志辉、贺雪峰和阎静等学者,针对中国农村精英的功能和地位,在个案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分别从正反两面对农村精英的影响进行理论阐述B19。阎静通过研究发现,当前部分农村村民自治仍流于形式,形同虚设,如河南昌村的基层干部选举,被当地少数农村政治精英所操控,村民权力得不到应有保障。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农村经济精英的地位不断上升,其相应的积极作用也逐渐在政治、经济、生活等各个方面体现。与此同时,随着农村建设的日益完善,传统的政治精英已难以适应当前环境,农村政治权利体系应有规划、有选择地吸收新发展起来的知识精英和经济精英,不仅有利于打破传统农村社会中的独大局面,实现平衡稳定,更有利于循序渐进构建科学乡村治理模式,促进农村社会更长远的发展。

(四)总结

综上所述,中国农村精英流动近年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专家学者更是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仍存在一定缺陷,由于缺乏统一的目的引导及微观数据的缺失,当前研究主要停留在经验分析层面,使其缺乏一定的深刻性。当然,前人研究所采用的理论框架集实证分析资料,都对本文研究欧江岔镇精英回流对乡村治理的影响问题提供了非常好的借鉴。(作者单位:湘潭大学)

注解

①Szelenye Ivan,The Intelligentsia in the Class Structure of State Societies. American J ournal of Sociology,1982,92-105.

②Victor Nee,A theory of market transition from redistribution to market in state socialism,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88,54.

③Jean.oi,State and Peasant in Contemporary China: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village government,University oh California Press,1989.

④同上

⑤Rona-tas,the first shall be last? Entrepreneurship and communist cadres in the transition from socialism,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94,100.

⑥同上

⑦宋时歌:《权利转换的延迟效应——对社会主义国家向市场转变过程中的精英再生与循环的一种解释》,《社会学研究》,1998年03期,第33页。

⑧同上。

⑨详见王汉生:《工业化与社会分化:改革以来中国农村的社会结构变迁》,《农村经济与社会》,1990年第4期,第1-2页。

⑩详见胡畅:《中国农村精英研究的问题域及其整合》,《河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一期,第11-15页。

B11同上。

B12详见王汉生:《工业化与社会分化:改革以来中国农村的社会结构变迁》,《农村经济与社会》,1990年第4期,第1-2页。

B13同上。

B14仝志辉:《农民选举参与中的精英动员》,《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一期,第2页。

B15明恩涛(美):《中国乡村生活》,陈午晴 唐军译,中华书局出版社,2006年版。

B16杜赞奇(美):《文化权利与国家》,王福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英国农业论文例3

一、中世纪晚期英国现代化经济基础―农业

关于封建制度崩溃的原动力和资本主义首先起源于农业还是其他行业?本书的两个主要论点:“农业是近代经济基础”;“基本动力来自农民个人力量的壮大”。全书立论的基础是英国农业生产力考察。农业经济特别是具有专业化、企业化和商品化生产特点的大规模农业经济的发展,决定着英国封建生产关系解体和资本主义的产生,这是《现代化第一基石》论证的主要内容。资本主义在哪一类经济部门最先站住脚?首先起源于农业还是工商业?这是个争议较多的问题。在前述的西方两次有关“过渡”动因的论战中,除“贸易根源说外,其他几种观点虽强调重点各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论者都从农业内部因素的发展寻找西方向近代过渡的动力。近十余年来,国内学者探讨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原因时,“农业劳动者个人力量决定封建制度解体论”和“经济结构制约论”,也都突出强调农业与农村经济变化的至关重要性。

最早重视农业在西欧向近代社会转型中作用问题的,是重农学派。马克思对此曾给予明确肯定:“重农学派正确地认为,一切剩余价值的生产,从而一切资本的发展,按自然基础来说,实际上都是建立在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的。一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并且首先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英国13世纪以来农业的发展也充分证明了这一观点的正确。

以温切斯特主教地产为例,其所属的32所庄园中, 1208一1209年平均每一庄园小麦出售量占生产量的48.5%,到这个世纪结束时,同一主教地产所属42所庄园小麦出售量平均每一庄园占生产量的70%。

二、中世纪晚期英国现代化的基本动力―农民

农民构成封建社会劳动者的主体,其个体经济发展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封建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变。作者指出,“考察以劳动生产率和储蓄率为中心的农业生产力,是透视英国向近代社会转型时期的最基本的社会层面”(第36页),同时也是社会分工与商品生产的基础。这一时期英格兰庄园领主自营地上的农业收入的成倍增长,以及农奴份地的亩产量有时甚至超过经营条件较好的领主自营地,也证明了这一点。但是,“农产绝对总量的增长还不足以完全说明经济增长的实质。要科学地论证这一时期的农业生产力,最可靠的途径还是考察农业劳动生产率”。根据中世纪农业生产特点,农业劳动生产率“就是指一个典型的农户在一年内生产出多少农产品”。综合各家的估算,作者认为,在庄园经济鼎盛时期的13一14世纪,半维尔格特(在三圃制下实际播种面积是10英亩)大约可视作英国一般农户的耕作面积,每英亩产量约为10.32蒲式耳(或237公斤)。这样,每户的劳动生产率则为103蒲式耳(或2369公斤),它是英国中世纪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台阶。而15、16世纪之交是英国以庄园农奴制为代表的封建制的重要转折时期,其间存在“一条历史的接缝”。主要表现为,13、14世纪传统佃户地产的均衡性不复存在,两极分化日益加剧。一方面.社会上出现了大量脱离农业的雇工;另一方面,靠牺牲普通农民起家的大农经济作为一股强劲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促使乡村产业结构发生变化。

英国农业论文例4

0.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国际间农业工程科技合作日益频繁,英语作为一门重要的国际交流语言,其作用日益重要。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对专业英语(ESP)人才的需求量增加。

随着我国政府在农业科技上资金投入的增加,农业科技成果越来越多,科技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也在日益提高,相应的科技论文在国外权威期刊的采用率逐年上升,这不仅要归功于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辛勤付出,也得益于我国科技人才整体英语水平的提高。由此看来,掌握一些农业专业英语的翻译技巧是非常必要的。

1.农业英语翻译的难点

关于英语翻译的标准,清代翻译家严复提出:译文应该做到“信、达、雅”。[1]农业专业英语翻译不像文学翻译富有感性形象思维,也不经常运用比喻、排比、修辞等手段,而是准确的表达客观规律,按逻辑思维有理智地描述问题。因而农业专业英语对译文“雅”的要求不太明显,却侧重于它的科学性、逻辑性、正确性和严密性。[2]因此农业英语的难点主要表现在以下2个方面。

1.1农业英语术语翻译的难点

1.1.1缺乏专业素质

例如:Farm hand意为“短工”,不可翻译成“农场手”;land reform应译为“”,而不能译为“草地改革”或“农业改造”;Mechanization of farming应译为“农业机械化”而不是“农场机械化”;environmental―friendly agriculture字面含义是“对环境友好的农业”,如果这样翻译,正是缺乏专业素质,望词生意的表现。这个短语应译为“生态农业”才较为合适。[3]

1.1.2异词同义

上面谈到的是缺乏专业素质,望词生义。下面再来看看异词同义的例子。当人们提到施肥技术时,最先想到的英文单词可能是“fertilizer”。其实汉字“肥”在用英语表达时有很多种译法:base manure(底肥),top―dressing(追肥),straw manure(草肥),ash fertilizer(灰肥),green manuring(压青/施用绿肥)等。一个“肥”字,在英语中却出现了多达数10种表达形式,异词同义,没有坚实的语言功底,很容易出现翻译错误。如果译员不熟悉约定俗成的词组搭配,不懂得择优选用,译出来的文章就可能变成让业内人头痛的夹生饭,这是农业英语翻译的第二大难点。

1.1.3词汇空缺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新词汇不断添加进语言中。比如一些具有中国特色,反映中国新事物、新概念的词语:“稻田养鱼”( paddy fish culture)、“三农问题”(the three issues related to agriculture,rural areas and farmers)等,在英语中一时也找不到适当的对应词。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人们生活在什么样的语言环境里,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语言。如果某一事物在人们所生活的环境是不存在,那么语言就有可能出现空缺现象,语言空缺,这是农业专业英语翻译中的第3个难点。

1.2农业英语的句式难点

长而复杂的句子结构是农业英语句法的一个明显特征也是一个难点:有时为了表达清楚一个农业概念或阐述一个农业科技事实,有的句子会长达数行。这就大大增加了理解句子的难度。

大量的使用被动语态。据统计,在农业类科技文章中,使用的及物动词三分之一以上是用被动语态,原因是被动语态的结构比主动语态更少有主观色彩,更突出要论证、说明的对象而隐去人称主语,从而使文句简练。被动语态句法结构很明显复杂于主动语态,这点也大大增加了理解句子的难度。

2.农业英语的翻译要求和技巧

翻译时,首先必须阅读需要翻译的全文,了解其内容大意和特定专业范围。有时还需要查阅有关的资料,或到现场去看看,以便熟悉有关的专业知识。待到领会原作的精神时,才下笔开译,这样就不致出现大错。[4]理解原文时,必须结合特定的农业技术知识,根据英语的语法规律和习惯去理解,并且要求我们“钻进去”把原作内容彻底弄清。对原作的理解应包括词汇、语法和专业内容三方面。也只有这三方面都理解透彻,才能做出准确的表达。

当前翻译专业术语,除了借助专业词典、运用译者自己的专业知识外,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2.1名词或名词短语转换为动宾结构

词性转换是英汉翻译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同时,因为农业英语的语体级别较高,名词化和动名词出现特别频繁,所以在翻译时需要特别留意名词转动词的翻译方法。

2.2被动语态转换为主动结构

这种译法简称为转态译法一般说来,被动语态在英语里出现的频率远远高于汉语: 因此在翻译时往往根据汉语习惯给原句添加上主语,把它们转换成主动语态。Different forms of foot-and- mouth disease have been identified in Africa, Asia, Europe and south America.在非洲,亚洲,欧洲和南美洲已经确定了不同种类的口蹄疫病毒。

2.3增加或减少必要的成分

增加或减少必要的成分也即常说的增、减词译法。在农业英语的翻泽过程中,根据上下文的需要有时必须在原文的基础上添加或减少必要的单词、词组甚至句子等成分。

3.结语

总的说来,要从事农业英语翻译,就得先熟悉农、林、牧、渔等专业知识与专业术语,边实践边学习,遇到不懂的知识和术语要勤查词典,或请专家指教。农业英语的翻译方法和技巧是和农业英语本身的词汇特征,尤其是其句式特征密切相关的。同时,这些方法和技巧也不是僵硬的可以随处套用的公式。只有在确定的上下文中根据语境的需要灵活采用,并辅以其它一些翻译手段,才能得到忠实、通顺,准确的译文。■

【参考文献】

[1]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英国农业论文例5

中图分类号 S16;S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0-0333-01

设施农业工程专业英语是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国内外交流沟通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该课程以《设施园艺学》《无土栽培学》及《植物生理学》等相关课程知识积累为背景,以专业词汇和专业文献资料为主要内容,实现知识的国际化和现代化[1]。随着国际间园艺领域的广泛交流与合作,专业英语的作用越来越大。而且,国际学术会议的交流、科技文献资料大多将英语作为其载体。交流方式也从以阅读、翻译英文专业文献为主变为读、译、写、听、说并重。因此,当前对既具有园艺专业知识又熟练掌握英语的专业人才需求量非常大。

1 设施农业工程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高校相继开展了设施农业工程专业英语课程,该课程专业英语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设施农业工程专业英语教材缺乏[2-3]。现有教材主要选自欧美大学园艺专业的一些教材、博士论文、书籍杂志以及网站等,仅涵盖了设施园艺的部分内容,目前尚无比较系统完整介绍设施农业工程课程的专业书籍。而且教学资料多是原文的片段摘录,再加上词义、语法注解,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听、说、读等综合能力,学生学习后依然不能直接用英语与人交流。二是设施农业工程专业英语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式多为“阅读―翻译”式,忽视了专业英语实践性强的特点,学生的交流能力和表达能力受到了非常大的限制。三是高校缺乏专业英语教师[4]。专业英语教师要求教师既具有较高的英语能力又具有专业知识。公共英语课的老师,缺乏专业知识;专业课老师,英语能力不高。四是学生信心不足、知识储备不够、英语水平及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有利的教学环境和条件。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提高,当前的教学方式越来越不利于现代化农业人才的培养。因此,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计划、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等诸多方面与人才培养目标不适应。

2 改革措施

2.1 丰富的课堂内容

与国内部分院校进行交流沟通和学习观摩,提高课堂讲授的趣味性;同时积累与本课程相关的图片,搜集英文原声视频,利用课堂时间集中讲解;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英文文献和会议论文等,并引入大量专业案例为学习的切入点,与学生探讨,调动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引导启发学生思考,抒发己见。同时,我们正在完善一种学习方式,即将安徽农业大学设施园艺专业的国际交流生引入到本科生课堂,就专业知识和问题进行讨论,建立良好的学习交流的实践平台。

2.2 多元的教学模式

首先,充分利用学校校园网络,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中心或电子阅览室随时获得大量英语学习资源[5]。此外,除却传统的教学方式,我们尝试引入“微课”教学,即翻转课堂[6]。要求学生在课后看指定教学视频以代替教师的课堂讲解,然后在课堂上,把精力集中在完成练习以及与教师和同学的互动交流上;在设计课堂交流时,以实用为目的进行教学改革,通过听、读、说、写、译等方式,基于问题或任务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探索式学习能力。比如,安排学生做延伸练习,通过英文多媒体介绍设施中的主要栽培模式、采暖方式或降温方式等。

2.3 灵活的教学方法

邀请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或农业相关专业的外国留学生走进课堂,介绍本国的设施农业发展现状或有关的栽培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听取国外专家的学术报告或交流座谈,并结合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的专业内容,对相关学术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增加学生对国外设施专业知识的了解,树立对农业发展前景的信心;加强教学与科研实践的结合,鼓励学生加入到科研项目,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文献的检索、试验方案的设计,尤其是英语论文的写作,既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写作水平。

总之,在设施农业工程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丰富新的教学内容,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设施农业工程的学科发展打好基础。

3 参考文献

[1] 孙光闻,刘厚诚,宋世威,等.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与实践[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0(6):44-45

[2] 王国君.从教学改革谈大学英语教材数字化出版的创新[J].出版广角,2015(10):98-99.

[3] 梁慧.大学英语教材编写出版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文化教育,2014(11):268.

英国农业论文例6

1、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 

对于一些英文读者来说,英文摘要是他们唯一的信息源,所以英文摘要一定要强调完整性,也就是说它所提供的信息必须是完整的。 

2、具有定量分析 

撰写英文摘要的过程中应该注意避免笼统的、空洞的阐述,尽量用具体的语言和清晰地思路来论述,这样能给读者一个全面的信息呈现。 

3、具有创新性 

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西方学者在阅读论文时会注重创新之处,所以中英文摘要不必强求一致,英文摘要需要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 

国际标准规定中“摘要”一词定义为原文内容准确、扼要的表达,而不加以解释和评论。各个高校对其也都有自己的相关规定,如新疆农业大学,一般要求英文摘要在200-250字符,单词语法正确,语言流畅、精炼。内容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結论等4个方面,着重反映论文中的新内容、新见解,但不得加入评论。 

二、非英专本科毕业论文中文摘要英译中存在的问题 

1、研究过程简述 

为了了解本校非英专本科毕业论文英文摘要所存在的问题,笔者进行了两方面的研究。笔者对土管专业的62份问卷结果进行了数据分析,发现77%的非英专学生对英文摘要有强烈的需求;收集了土管专业的57份毕业论文英文摘要,进行详细分析、研究,发现70%的学生借助了网上一些软件翻译,其中有25%的人对译文进行了修改,仅有12%的学生基本了达到英文摘要的要求。 

2、英文摘要存在的问题的分析 

1)文章题目的翻译。中国学生受到汉语思维习惯的影响,在中文题目中会用到“研究”、“初探”等词,但是在撰写英文摘要中,这些词就可以不用译出。 

例如:四平市耕地保护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原译:Analysis of Problem and Countermeasures of Farmland Protection in Si Ping City 

改译:Problem and Countermeasures of Farmland Protection in Si Ping City 

2)标点符号错误。学生常犯的错误:并列成分用分号隔开;书名号没有用斜体;中英文省略号的区别。 

例如:农户耕地流转行为受农户文化程度、年龄、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状况影响。 

译文:... is influenced by farmers’ degree of education,age,labor resource status. 

3)用词不当。词性和近义词区别分辨不清常会导致用词不当的问题。 

例如:但是由此产生的人地矛盾问题却日趋尖锐 

原译;but the resulting contradiction between people and land ... 

笔者认为“矛盾”一词,根据词义和用途,conflict更为贴切。 

改译:but the resulting conflict between people and land... 

4)搭配不当。英语单词的搭配纷乱复杂,许多学生的语法基础薄弱,经常会用错搭配导致不规范的表达。 

例如:In Urumqi as an example ... 

改译:Taking Urumqi as an example... 

5)中式翻译 

做翻译时,一个普遍问题就是中式思维翻译。如果只顾字面对应,不考虑文化差异,可能会造成简单句泛滥,句子衔接性差。 

例如:大量的农业用地转为城市用地,给国家粮食安全问题和生态环境的保护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原译:A great deal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land into urban land, to the national food security problems and the protec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ause great pressure. 

原译文完全是根据中文逐字逐句翻译的,且原文中的“问题”可不用译出。 

改译:A great deal transformation ...brings great pressure to the national food security... 

三、改进英文摘要质量的对策 

英文摘要中存在的问题还有很多,以上几条只是笔者在实践过程中常见问题的简单总结。想要提高摘要质量,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做出努力: 

正确认识英文摘要的意义,了解英文摘要的写作特点和规范。撰写英文摘要时,先用中文完成结构完整、信息全面的摘要,再按照英文思维将其翻译下来。 

掌握英文摘要的翻译技巧,加强自身翻译能力。多注重英文摘要的写作规范和行文特点,如用词、句法、时态、语态等。多积累英文摘要常用词、句型,多阅读英文文献资料。(作者单位:新疆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作者简介:汪南(1994~),新疆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134班学生。 

参考文献 

英国农业论文例7

一、“国培计划”农村小学英语教学远程培训的意义

“国培计划”是教育部、财政部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的要求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为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从2010至2012年启动实施的一项重要工作计划。“国培计划”――农村教师远程培训项目以教学能力提高为重点,以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为目标,旨在帮助农村中小学一线骨干教师了解和掌握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最新动态和趋势,适应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在课程专家的引领下总结教育教学经验,着力解决他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培养教师远程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全面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在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中起到辐射带动作用。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要求,“国培计划”的实施对象是农村义务阶段教师,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手段的作用,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专业远程教育培训机构,采用以远程培训为主的方式,对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提高广大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更好地适应教育教学改革需要。培训内容主要围绕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针对农村教师在实施课程改革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切实考虑农村教师的实际需要,以学科为基础,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结合农村中小学教学实际组织实施培训。远程教育培训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以方便、快捷、低成本、高效率、覆盖面大、突破地域限制等特点,发挥资源共享,实现专家和培训老师的互动和交流,取得了非凡的效果,赢得了广大教师的肯定和赞扬。

河南省农村小学英语学科教学是小学阶段教学的薄弱环节。小学英语教学对初中英语教学有着重大的影响,国培计划远程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培训能进一步提高小学英语教学质量。一个良好的远程培训交互性教学模式对本次国培计划的实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国培计划”河南省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远程培训的交互模式

交互性语言教学国外已有先关方面的研究,比如G.Wells和Wilga M.Rivers。交互性教学:语言的交互性是一种合作活动,它包含语言的发送者、接受者和语言使用的情景场合三者关系的建立(Wells,1981;Rivers,2000:4)。教学的实效性是目前我们在语言教学中探讨的热点。实效性谈论两个方面:一是活动是不是达到效果;二是达到效果的状况如何,是不是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与最后的产出结果有一个比较好的匹配。(程晓堂,2008:119)任务设计包含内容、材料、活动、目标、学生和社会团体。(Shavelson and stern,1981;Nunan,2000:47)目前关于国培计划”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远程培训交互模式时效性研究处于起步阶段。我们用交互性语言教学和语言教学实效性的相关理论研究“国培计划”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远程培训中的相关问题。总结相关经验,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更好地提高远程培训的质量,让更多的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获益,从而提高我国农村小学英语教学水平。该培训模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培训前期准备

在培训前,继教网组织每个县的指导教师集中在河南师范大学培训,请部级专家和省级专家举行讲座,之后和所有辅导教师沟通和交流。

2.学员注册

每个县的辅导教师接受培训后,回到所在县,辅导本县所有参加培训的农村小学英语教师接受培训,进行注册,并熟悉培训的课程和相关要求。

3.远程培训课程资源学习

在注册后,学员们开始课程学习。远程培训的课程资源都是由国内著名的英语专家和小学英语教学的一线教师制作的。内容丰富、新颖,课堂教学案例有代表性。对提高小学英语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技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4.提交作业

学习完远程培训的相关课程后,参加培训的教师们提交网上布置的作业、主题研修成果、教学设计与反思,并把自己在培训中的收获和感受以研修日志的形式提交。

5.学科论坛交流

参加培训的教师们在学习和提交作用之余,可以参与网上论坛,与辅导教师、学科专家和其他参加培训的教师探讨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6.在线研讨

在培训期间,继教网组织省级专家和参加培训的教师两次在线研讨交流,时间两到三个小时,及时解决培训教师在教学和培训中遇到的问题。

7.视频答疑

在培训期间,继教网组织部级专家和省级专家在网上视频答疑。专家们先根据事先整理出来的问题,进行解答。之后和参加培训的教师们互动答疑,给予及时指导。

8.创造辅导教师QQ群

为方便辅导教师、继教网工作人员及专家们之间的相互沟通,小学英语学科设立学科QQ群,及时交流,互通信息,促进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

9.班级、学科和项目简报

每个县的辅导教师针对本报培训中的工作进展情况和培训成功及问题发表几期班级简报。省级辅导专家针对小学英语学科的培训情况发表几期学科简报。继教网根据每个学科的培训情况发表项目简报。

10.辅导教师辅导

县级辅导教师帮助参加培训的老师网上研修学习,批改老师们提交的作业、主题研修成果、教学设计与反思和研修日志,并及时引导老师们研讨交流,发表班级简报和公告等,在培训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1.省级专家指导

省级专家抽查参加培训教师的作业、主题研修成果、教学设计与反思和研修日志,并针对相关内容进行评论、指导。省级专家参与网上论坛交流,针对共性问题进行指导解决。

12.调查问卷

培训期间小学英语学科根据培训情况设计相关调查问卷了解参加培训教师对本次培训的感受和建议,从而有助于提高以后国培计划小学英语培训的质量。

13.网络平台计时监控、统计成绩

为了提高培训的实效性,继教网对每位老师的课程学习的时间都有精确的记录。对每位老师提交的作业、主题研修成果、教学设计与反思、研修日志已经参与交流的情况都有记录,并对参加培训教师完成的各项任务进行评分,计算出最终成绩。

三、“国培计划”河南省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远程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河南省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现状

国培计划远程教育培训及时地满足了农村广大小学英语教师的需求,给教师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提供了便利条件。我们通过抽查参加培训老师的作业、研修日志,已经和参加培训教师的研讨交流。我们发现目前河南省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状况存在着很多急需解决的困难,表现在师资缺乏、课时量少、领导重视程度不够等方面。很多老师担任全校几个年级的英语课,有的老师除了担任英语课以外,还担任语文、数学等其他学科的教学,教学任务相当繁重。很多老师不是英语专业毕业,而是经过短期培训就匆匆上岗。在英语发音和专业知识方面存在很大欠缺。他们一方面需要完成教学任务,另一方面需提高自身的英语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

教学的相关领导应当重视教学英语教学,适当减轻小学英语教师教几门课程的繁重任务。针对非英语专业毕业的小学英语老师,继教网可以提供一定的教学资源对这些教师的专业英语进行培训,进而提高小学英语教学质量。

2.远程培训课程资源

远程培训的课程资源都是由国内著名的英语专家和小学英语教学的一线教师制作的。内容丰富、新颖,课堂教学案例有代表性。但课堂教学案例都是主讲老师使用多媒体资源组织课堂活动,学生的英语水平比较高。而在大部分农村小学英语课上,老师不能使用多媒体授课,有的学校连录音机都没有,学生的英语水平较低。所以尽管教学案例非常精彩,但不适合农村真正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没有较强的实用性。如果能展示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的案例就会更好。

针对这种情况,继教网可组织优秀的小学英语教师利用实物、图片、简笔画、情景或肢体语言,不利用多媒体做一些示范课,并进行录像,这样对农村的英语教学有更大的实用性。另外,在课程的设置方面,除了教学方面的课程资源以外,补充一些学生方法方面的课程资源对农村的小学英语教学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抄袭现象

在培训中,我们通过抽改,发现老师们提交的作业、教学设计与反思、研修日志、主题研修成果存在以下问题:一部分老师按照任务要求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答题,但一些老师在网上抄袭别人的作业、教学设计与反思、研修日志和主题研修成果,使远程培训失去了本身的意义。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培训中要让培训教师树立正确的态度,认真学习,把所学的理论结合自己的学科教学进行实践,结合自己的实践提交作业、教学设计与反思、研修日志、主题研修成果。另外,督促辅导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认真鉴别或者上网搜索所批阅的文章是否抄袭。但这无形当中增加了辅导教师的工作量。如果有可能,我们就可以制作一个类似于检测学位论文抄袭的相关软件,查找文章引用的比例,这样就能够减少类似问题的出现。

总之,“国培计划”河南省农村小学英语教学远程培训对河南省的农村小学英语教学无疑是雪中送炭,对提高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师技能起着重大的作用,从而大大提高农村小学英语的教学水平。我们在分析“国培计划”河南省农村小学英语教学远程培训出现的相关问题后,提出相关的建议,为以后的农村小学英语远程教学提供借鉴。真心希望类似的国培计划远程培训活动在全国多多举办,从而提高全国农村小学英语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Nunan David.Designing Tasks for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M].Beijing:People’s Education Press,2000.

英国农业论文例8

主管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主办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种:英语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6-8104

国内刊号:23-1392/S

邮发代号:14-250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4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英国农业论文例9

作者简介:何红华(1982-),女,汉族,衢州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4.37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4-88-03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农产品出口贸易日益繁荣,农产品商标翻译的好坏与农产品是否受欢迎也密切相关。成功的商标翻译是农产品走向世界,开拓国际市场和树立国际品牌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农产品出口数量的增加,农产品商标翻译问题已引起众多商家的重视。笔者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查阅相关论文,关于商标翻译的研究成果颇多,但是对农产品商标翻译的研究仍是空白。因此,农产品商标翻译研究无论是从翻译学科的发展还是从农业经济发展的角度都必须得到高度重视。衢州市属于浙江省经济欠发达地区,是传统的农业大市,全国重要的农副产品产加销基地,对衢州农产品商标翻译进行系统性实证分析的研究具有开拓性和创新价值。

一、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文以衢州农产品商标为研究对象,选择了80家农产品企业进行问卷发放,答卷人均为该企业负责进出口业务或营销管理人员,通过对筛选后的具有可信度和有效度的70份问卷进行具体分析。问卷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衢州农产品商标命名现状;二是已有英文译名的农产品商标的翻译方法;三是描述和分析衢州农产品商标翻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了能够深入研究,笔者深入企业,通过访谈、观察、文本收集等方式熟悉具体的企业商标命名和翻译的过程,更好地揭示商标翻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改进衢州农产品商标翻译提出具有实际价值的对策。

本论文研究的基本思路是把研究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体的方案结构如下图所示:

二、衢州农产品商标翻译现状

(一)衢州农产品商标命名现状

在调查的70家衢州农产品企业中,农产品商标大多数是直接采用汉字注册。近一半以上的农产品商标是企业商号中部分截取出来的,比如,“一粒志”是衢州一粒志食品有限公司的截取,浙江茶之语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茶之语”,浙江菇老爷食品有限公司的“菇老爷”,浙江德辉食品有限公司的“德辉”,常山倚山久胡柚深加工厂的“倚山久”,衢州刘家香食品有限公司的“刘家香”,浙江天源堂蜂业有限公司的“天源堂”等等都是采取了这一做法。有部分农产品企业采取企业创始人的姓氏。例如,衢州刘家香食品有限公司选用“刘家香”不仅采取了企业商号的部分截取而且也选用企业创始人的姓氏“刘家香”命名,商标翻译用了汉语拼音“LIU JIA XIANG”,浙江阮氏食品有限公司的“阮小二”也是选用姓氏,这样的商标可以达到商标出了名,企业也出名的效果。

商标是企业皇冠上的明珠,需要得到企业足够的重视。在选择注册商标方面,《问卷》中给出了4 个选项:

农产品商标命名情况为:

A-企业商号截取,B-公司管理层内部定夺,C-请专业设计公司,D-其它。

根据调查结果,选择前两项A约占80%,B约占60%,而C约占总数的10%,从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农产品企业选择商标命名方面倾向于商标名称与企业商号一致,或者是管理层商榷即可,少数的会请专业设计公司。

(二)已有英文译名的农产品商标的翻译方法

在70家受调查的企业中,约58家企业是汉字拼音商标,约12家企业选用汉字+拼音的商标,只有极少数的2、3家采用汉字+英文商标。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有英文译名的商标在商标总数中占的比例微乎其微。这说明衢州农产品企业对商标的英文译名还没有足够重视,还处在初步的探索阶段,没有达成共识性原则。在这些商标翻译中, 约95%是汉语,只有13%是汉字拼音,其中真正意义上的英文商标仅有2、3个,采用的翻译方法也是直译法, 而采取其它翻译方法基本为0。比如,浙江老树根油茶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的“老树根”山茶油,其英文译名为(OLD ROOT),浙江民心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的“炭之语”,其英文译名为C&Language,浙江不老神食品有限公司的“不老神”鸡(BULAO SHEN CHICKEN),这些都是采取直译。衢州作为浙江西部的欠发达地区,农产品是衢州的一大主要特色,其农产品出口到国外,汉字拼音商标不过是一串符号, 无法体现衢州市的特色、风俗和文化内涵,也不具备美学特征和符合消费者的审美情趣。笔者进入两家有英文译名的企业深入调查,发现浙江老树根油茶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的“老树根”山茶油,其英文译名为(OLD ROOT),浙江民心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的“炭之语”,其英文译名为C&language,均是咨询了具备专业知识的专家而选用的英文译名。

三、衢州市农产品商标翻译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翻译方法单一

笔者所调查的70家农产品商标中,具有真正英文译名的才2、3个,其翻译方法都是直译,如浙江老树根油茶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的“老树根”(OLD ROOT),如浙江民心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的“炭之语”(C&Language)。而在实际的商标翻译过程中,我们往往要采取多种翻译方法,包括直译法、音译法、意译法、意音结合法、谐音法、不译法和拼译法等,英文译名要做到语音美、字(词) 形美、意义美,常常是将几者结合起来考虑后再有所侧重。从我们的调查中发现,目前衢州大部分企业倾向于直译,或汉字拼音,大多数企业不重视英文商标的选择,导致简单的直译和汉语拼音商标泛滥。

(二)地方文化在农产品商标英文译名中无法体现

商标名穿越国界的时候,它带给消费者的不仅仅是品质、服务,还有地方文化。衢州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市,农产品商标的英文译名还处在起步阶段,对农产品商标的英文译名还只停留在商标词指称意义层面,衢州的地方文化在农产品的英文译名中难以体现,英文译名只是让人知道产品的种类,对在文化大语境下的农产品商标翻译难度较大。

四、衢州农产品商标翻译的问题成因

(一)企业对商标英文译名的不够重视

从我们的调查中可以看出,衢州出口农产品还是以中文商标为主,有英文译名的甚少。而有英文译名的企业,都是简单的直译和汉字拼音,选择其他翻译方法的基本空白,暴露了衢州农产品企业对商标的英文译名存在的主观上的不重视。相比商标的英文译名,企业更重视商品本身的外形包装与美观,商标图标的颜色组合、图像等。比如,浙江江山恒亮蜂产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以蜂产品与农副产品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中外合资企业,是部级农业龙头企业。该企业产品已远销美国、德国、日本、新加坡等19个国家和地区,在浙江省蜂产品出口企业中位于第三位。其产品商标“恒丰园”是浙江省著名商标,中国蜂产品最有影响力十大品牌,商标是汉字,外观图案美观,最为可惜的是没有英文译名。这说明衢州市农产品企业对中文商标和图案较重视,却忽略了商标的英文译名与商标中的非语言因素的相得益彰。

(二)商标翻译的科研成果不能及时为企业所用

笔者在中国知网上近期在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00-2013年)所查阅的有关商标翻译的论文共有8592篇,这些商标翻译的研究成果在其它商品的商标翻译中得以应用。而农产品企业利用这些研究成果基本空白,原因主要是农产品商标翻译属于比较特殊的范畴,难以用简单的翻译方法翻译,企业对于商标英文译名的决策方法较简单,采取企业商号的缩取或者是管理层商量切磋而定,省时省力,根本不会想着去应用研究成果。而且衢州作为浙江西部的欠发达地区,研究人员和刊登研究成果的载体等也远离农产品企业。

五、衢州农产品商标翻译的改进对策

(一)遵循商标翻译原则

为了使衢州农产品商标能够达到提品信息和促进产品销售的功能,在进行农产品商标翻译时主要遵循几个原则:一是商标翻译的显著性;二是倾向目的语文化原则;三是美学原则,即音美、意美和形美三者统一。

(二)根据销售的市场选用商标语词

农产品商标英文译名的选用,除了要根据企业的性质及商品的功能来确定之外,还要根据消费的市场来选用商标英文译名。也就是说,农产品企业要根据销售地区以及消费群体的习俗来恰当选用商标英文译名,使其不但受某类消费群体欢迎,而且还要适用于特定地区的消费群体。如果市场在国内,选用汉语商标就可以。如果市场在国外,选用真正意义的英语商标则是比较合适的。

(三)加大商标翻译的投入

我们知道内涵丰富的英文商标,靠的是专业的英语语言学家和翻译工作者。因此,衢州农产品企业应该加大商标翻译的资金、人才等投入,确保企业未来的发展;同时要加强管理层或营销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知识功底,选择商标英文译名应有语言学、翻译学、法学、美学等专业人士的参与。

(四)企业与学术界紧密结合

学术界应进一步加强农产品商标翻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将最为有效的翻译策略最快应用于农产品商标翻译。虽然衢州属于浙江的西部,欠发达地区,只要企业、学术紧密结合,才能够不断顺应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在农产品的商标命名及翻译的水平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 梁国焘.商标词构成研究[J].现代外语,1992,(01).

[2] 彭石玉.汉字商标词的跨文化传统[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04).

[3] 朱凡.英汉商标词翻译研究述评( 1994-2001) [J] .上海翻译,2002,(04).

[4] 李淑琴、马会娟.从符号学看商标词的翻译[J] . 上海科技翻译, 2000,(04) .

英国农业论文例10

欧盟委员会负责卫生与消费者事务委员约翰・达利的发言人弗雷德里克・文森特6日说,当天告知英国当局,后者正追查这批鸡蛋制品,以便检疫。同时,欧盟将继续扩大对德国二恶英污染鸡蛋的追查范围。

德国上月底曝光二恶英污染事件,随后确定两批可能受污染的鸡蛋出口至荷兰。

按照文森特的说法,2010年12月12日,第一批6吨、8.6万枚鸡蛋出口至荷兰,混合荷兰鸡蛋,经加工和消毒,形成14吨产品,出口至英国。第二批3吨、5万枚蛋2010年12月15日出口至荷兰,混合14吨荷兰鸡蛋,加工成3批产品。其中一批如今冷藏在荷兰,等待检疫,另外两批下落不明。

文森特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的新闻会上说:“我不清楚这些鸡蛋(在英国)是否已用以制作蛋黄酱或点心。”不过,没有证据表明这些鸡蛋先前受到污染。

英国食品标准局6日在一份声明中说,即便流入英国的鸡蛋加工制品受到污染,加工过程中经与荷兰未受污染的鸡蛋混合,“二恶英浓度将得到稀释,不会危及人体健康”。

关农场

德国农业部6日说,二恶英污染事件发生后,作为预防措施,各州关闭超过4700家农场。德国现有大约37.5万家农场。

“现阶段,4709家农场和开发企业关闭,”农业部在一份声明中说。其中,4468家位于下萨克森州。

这些农场接受检疫、确定未受二恶英污染前,不允许从事生产活动。同时,按照农业部的说法,一些州官员认定这一禁令适用于涉及饲料生产的企业。

“这一策略解释了为何如此多农场和企业遭关闭,”农业部说。不过,今后一段时间,随着检疫进展,禁令将逐步解除。

二恶英污染风波起源于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一家名为“哈勒斯和延奇”的企业。这家企业把下萨克森州一家企业供应的工业用脂肪酸投入动物饲料脂肪生产,然后供应给多家饲料生产企业。

德国16个州中,最初2个州发现二恶英污染,后蔓延至11个州。

6日,肇事企业否认将破产。董事长西格弗里德・西韦特说:“那并非事实,我们依然运营。”

按西韦特的说法,接受调查期间,企业停止向饲料生产企业供货,但继续供应造纸企业。

议教训

二恶英是一种有毒含氯化合物,可引发严重皮肤病,且有致癌作用。德国先前检测结果显示,受污染鸡蛋的二恶英含量相当于欧盟法定标准5倍。

“这一含量对人体健康不构成威胁,”文森特说,“但是,你可能会食用很多鸡蛋或是用这些鸡蛋制作的制品。如果那样的话,的确会威胁人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