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现展理念模板(10篇)

时间:2024-03-25 14:52:55

现展理念

现展理念例1



物流理论和实践在我国的发展已经有近20个年头。从1999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出现了新一轮的物流热。这一轮物流热的产生主要是因为跨国公司进入我国后对物流服务的需求增大,我国物流服务业市场开放的压力增大,传统储运企业急于转型升级为现代物流企业以应对加入WTO后将面临的挑战,电子商务的发展对配送服务体系的配套要求也对物流热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新一轮物流发展的高潮正在到来。但企业需要理性、科学的物流理念来指导实践。

一、企业需要科学的物流理念

物流的理念不同于物流的定义。物流的定义告诉我们物流是什么,而物流的理念告诉我们物流的哲学,物流的思维方式。对物流理念的把握于物流产业的发展更为重要。具体来说,就是要理解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运营方式的变化和这种变化对企业竞争战略态势的影响。

物流是个大概念。许多学者都认为或承认对物流存在不一致的看法。企业界则常常感到物流的概念过于宽泛而不易操作。这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对“物流学”的术语标准化工作相对滞后使得有时缺乏研讨的共同平台;另一方面则是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进程加快,尤其是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经济”的浮现和发展使得几乎所有的经济和管理理念都在不断丰富之中。当然,物流不是一个“筐”。如果一个概念以及由此所引发的产业是无所不包的话,就会因为没有特定的作业范畴而很快失去生命力。

二、以企业运转为探究视角度来解读物流的理念

按照目前被普遍认同的由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在1985年所下的定义:“物流是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的的,为提高原料、在制品、制成品以及相关信息从供应到消费的流动和储存的效率和效益而对其进行的计划、执行和控制的过程”。相应的物流功能性活动则包括:需求预测,订单处理,客户服务,分销配送,物料采购,存货控制,交通运输,仓库管理,工业包装,物资搬运,工厂和仓库或配送中心的选址,零配件和技术服务支持,退货处理,废弃物和报废产品的回收处理等。从企业的角度来看,物流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存货的流动和储存的过程,是信息传递的过程,是满足客户需求的过程,是若干功能协调运作的过程,是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和效益的过程,因此,物流也是一个规划、管理和控制的过程。具体来说,物流的基本理念包含如下内容:

1、物流是以制造商为中心即以产品的生产制造和市场营销为主线、以相关信息协调供应商和客户行为的协作性竞争体系或市场竞争共同体。物流企业是服务供应商。

2、物流管理的核心是在供应链中流动的存货。所以物流管理在本质上是对存货资产的管理。这是企业理解物流体系,把握物流过程的关键所在。物流企业必须为制造商的存货管理提供解决方案。

3、物流系统的功能目标是满足客户需求。从客户服务的角度来说,有学者把物流定义为:以正确的成本和正确的条件,去保证正确的客户在正确的时间和正确的地点,对正确的产品的可得性,即物流的7Rs概念。实际上,产品的可得性不仅是对物流系统功能评价的首要指标,也是物流系统优化的最主要目标。

4、物流管理的两个最主要的范畴,也是对产品的客户可得性影响最大的两个物流功能环节,就是运输和储存。对一般制造业来说,运输成本要占物流总成本的45%左右,而存货维持成本则要占物流总成本的37%左右。5、存货资产的移动是由许多功能性活动共同参与并逐步完成的。正是这些功能性活动构成了物流系统运行的基本模块。所以,任何能够提供这些功能服务的企业都可以作为物流业者加入到物流产业中去。物流服务具有可传递性。

6、企业是赢利性组织。物流系统管理的首要技术经济问题,也是系统管理的总体目标,就是以尽可能低的物流总成本支出来满足既定的客户服务水平,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企业的利润率。那么,物流理念最本质的东西是什么呢?就是功能整合。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对前述的各种功能性活动进行统筹的安排和协调。

三、物流服务功能整合的途径

发展物流产业要解决的就是如何去整合的问题。事实上,功能整合是发展物流产业的核心业务,是物流企业运作的灵魂。

1、激发物流需求

物流企业是为制造商的客户服务战略提供服务的。制造商是物流服务的需方,它所要考虑的是自营物流还是外购物流的问题,要进行“服务/成本”的效益测算。但不管是自营物流还是外购物流都要考虑功能以及相关的资源整合。发展物流产业最根本的是要激发制造商的物流服务需求。换句话说,物流企业要能为制造商提供物流服务解决方案,整体的或者是局部的。要能用优质的服务为制造商的市场营销战略提供支援,并能够消化掉一部分制造商自营物流的成本,同时自己还能获得足以维持发展的利润。这是市场对物流企业发展的最基本的要求。对制造商的服务要求和标准有透彻的了解是物流企业发展的前提。

2、发展物流企业新晨

一般来说,现有的仓储、运输、货代中介等企业在产业性质上都属于物流企业,所以不存在还要进入物流产业的问题。但如果它们不能作为制造商或特定产品的物流服务供应商参加供应链的一体化运作,不能与制造商等结成策略联盟,则还不能算作现代物流企业,只能算作传统物流企业,面临被淘汰的危险。传统物流企业是否能进入制造商的一体化供应链升级为现代物流企业取决于市场的选择。从分工协作的观点来看,制造商选择其物流服务供应商时主要将考虑。

现展理念例2

大学的发展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便是大学理念的演变史。“大学发展的过程实际上是人们追求理想、践行理念的过程。”“当人们审视现代高等教育所出现的种种问题甚至危机时,发现其主要根源之一在于理念的危机。”[1]人们在探讨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和路径时,也逐渐将其他许多相关的概念、范畴(如“大学的理想”、“高等教育的思想观念”,等等)转换成、归结到“高等教育发展理念”之中进行讨论。“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以理念的突破和更新为先导,再在高等教育实践上引起巨大的变革。”[2]由于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理念对高等教育发展实践的影响日益显著且呈多样化趋势,给高等教育理论发展及其实践带来了某些困惑。卢晓中认为:“解‘困’的途径就是寻求高等教育发展理念的整合。” [3]高等教育的多元发展理念及其整合,事关高等教育理论发展及其实践的成败,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研究焦点。

一、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理念多样化的内涵与特征

理念(idea),是一个古老但又非常时髦的学术范畴。在日益广泛的使用过程中,“理念”逐渐获得了以下三大规定性。首先,理念是主体的思想观念。它是主体运用思想手段对客观对象进行理性认识和观念把握的成果,是主体在思维领域对客观对象的再现。其次,理念反映主体的理想期待。特别是反映主体正向、积极的价值期待,它为客观事物的未来发展确定了方向,为主体改造世界的实践指明了重点,能对主体的实践发挥价值导向作用。第三,理念所表达的内容应该可供实践操作。理念并非空穴来风,亦非主观臆造,科学的理念应该以对客观对象的本质性认识为前提,理念所表达的价值诉求应与认识本质、把握规律、确定战略甚至形成操作策略的活动紧密相关。科学的理念不仅在思想观念中具有思维操作性、在现实实践中具有实践操作性,而且还能从总体上指导实践操作。台湾中原大学校长张光正先生指出:“所谓‘理念’乃是共同分享的价值观,有理念即有方向感,即有目标性;有理念方有准绳、方有标杆。”“一个无理念之组织,犹如无舵之舟,无弦之弓,何之治?有理念之组织方能长治久安,有理念之组织方能塑造优质之组织文化,有理念之组织方能凝聚组织之共识,有理念之组织方能分享共同价值观。”[4]总之,理念就是以主体认识客体的本质和规律为前提,表达主体改造客体的目标期待和价值诉求,进而影响、规定主体改造客体的实践操作之思想观念,是一种理想的、永恒的、精神性的普遍范型。

作为理念的下位概念,教育理念就是关于教育基本问题的深层次本质和规律的观念。教育理念是教育的灵魂和根本性指导思想,对教育全局具有决定性影响。高等教育理念指的则是主体对高等教育现象、活动、过程的本质、原则以及运作规律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思想观念和哲学观点,是具有相对稳定性、延续性、实践指向性的观念系统和思想体系。在高等教育理念中,有一种专门指向高等教育变革、调整和发展的理念,即高等教育发展理念。作为高等教育理念的子集,这类理念是高等教育理论研究者或实践工作者以高等教育的历史实践和现实存在条件为基础,通过不断深入、日益全面的思想认识和观念把握所形成的,有关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和适应性变迁的思想观念。由于高等教育的理念不仅会影响和决定高等教育的现实存在样态,而且还总是与高等教育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甚至左右高等教育的变革和发展,因此,高等教育理念在很多情况下就是现实的高等教育发展理念。

在高等教育发展史中,有三个因素值得重视。一是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大学组织都会或多或少地创造一些新的理念。比如,中世纪晚期大学在初创时期就产生了“教学育人”理念;德国古典时代形成了“教学与研究相统一”、“通过研究进行教学”的理念;19世纪后半叶在美国形成并迅速推广“直接服务社会”的理念。二是不同时期、不同地区逐渐出现的多种理念,往往通过“积淀”而非“替代”的方式被遗传下来。三是随着现代高等教育逐渐走向“社会的中心”,多元利益主体竞相对高等教育提出自己的价值期待,并将这些价值期待以不同理念的形式表达出来。这三大因素,使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理念日益繁多。

对多样化的高等教育理念,可以从不同的视角予以归纳。如果从传统与现代的两分维度看,传统经典的高等教育理念有学术自由、大学自治、教授治校以及“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等,现代新兴的高等教育理念则有育才兴国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面向社会理念、国际化理念等等;作为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热点的理念有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多样化、私营化、国际化、民主化、终身化,等等。也有人认为,如果从本体论(价值论)和实践论(认识论、方法论)的维度考察大学校长的教育理念,则应该至少包含关于“大学是什么”的大学理念、教育目的理念、教师理念、治校理念。

对多样化的高等教育发展理念,可以从类型和层次两个维度进行归纳。从类型上看,可将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理念划分为以下三类。一是关于发展模式的高等教育发展理念,如可持续发展理念;二是关于发展方向的高等教育发展理念,如高等教育终身化、大众化、民主化理念;三是关于发展方式和途径的高等教育发展理念,如高等教育国际化、信息化、私营化、多样化理念,等等。

从层次上看,可将具有不同理论抽象程度的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理念划分为两类。一种是基于理论和表达价值的理念(简称为价值性理念),这类理念主要从高等教育发展理论的演绎出发,探讨高等教育发展的价值倾向和理想追求。它主要包括可持续发展理念、终身教育理念、教育民主化理念、高等教育大众化理念、国际化理念,等等。另一种是指向实践和重在操作的理念(简称为操作性理念),这类理念在理论抽象层次和实践涉及范围方面要小于前者,并且它与高等教育的实践,甚至与高等院校的办学实践联系紧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高等教育的适切性理念、质量理念,以及在实践操作范围内予以讨论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理念,就是这类理念的典型代表。

二、现代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理念整合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理念的多样化,是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的必然趋势,更是一个客观事实。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理念的多样化,必然会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实践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就其正面影响而言,首先,它有利于全面发挥高等教育系统多样化的功能、全面承担高等学校多样化的职能。在高等教育变革、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淀了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文化批判、文化选择等多种多样的功能。[5]要想有效发挥高等教育这些根基于结构变革而形成的多样化功能,重要条件之一就是将它们具体化为特定的发展理念,唯此才能得到社会的广泛认识,进而赢得社会认同并转化为特定社会行动的具体目标。这恰好就是高等教育系统发挥自身多样化功能,履行和承担教学、科研以及直接为社会服务等多样化职能的过程。

其次,它有助于广泛满足多元利益主体的高等教育价值期待。现代社会已经分化出了多种多样的利益主体。不同主体都会从自身利益出发,对高等教育提出其价值期待。在社会民主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多元利益主体针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多样化价值期待,往往会以各种理念的形式反映出来。高等教育利益主体及其价值期待的多样化,必然导致高等教育发展理念的多样化;高等教育发展理念的多样化,能适应社会民主化的需要,有助于全面反映和综合满足多元利益主体的多样化价值期待,从而推进高等教育机会的分配公平和社会公正。

第三,它有助于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等院校寻找其特定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遇。多样化的高等教育发展理念,往往反映着不同层次和类型高等院校所对应的特定市场空间。高等院校顺应、承诺、应和与满足某种或某些高等教育发展理念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定位特定高等教育市场、服务于特定高等教育需求的过程。 高等教育发展理念的多样化,有助于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不同院校实现准确定位、形成有序竞争,从而真正防止院校的恶性趋同、资源浪费。

不能忽视的是,高等教育发展理念的多样化状态还有可能给高等教育的发展实践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具体表现有二。一是它可能造成对有限高等教育资源的恶性争夺。不同利益主体为了满足自身价值期待、保证其高等教育发展理念的实践落实,必然会不遗余力地争夺高等教育资源。这种争夺将越来越突显并且不断加剧高等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当争夺陷入恶性循环时,高等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将逐渐被淡忘,对它的无穷占有却异化为目的本身,由此而造成的低水平重复和浪费将不可避免。我国计划经济时代“条块分割”体制下的行业办学就明显地存在着这种不足。二是它可能会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道路选择。在发展理念多样化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应该如何变革并走向何方,已经不能由某种单一的高等教育发展理念所决定。“就像战争意义太重大,不能完全交给将军们决定一样,高等教育也相当重要,不能完全留给教授们决定。”[6]发展理念的多样化,甚至无序化和彼此冲突,意味着多元利益主体正在竞相影响和决定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这就可能导致高等教育陷入左右为难、无所适从的尴尬境地,对现代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理念进行整合是迫切的和必要的。

首先,它是推动教育主体之间协同发展的一种方式。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到了“内涵式发展”阶段。一方面,高校成为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中坚力量,时代环境要求高校面向科学前沿和国家发展需求,在质量、特色和结构上下功夫;另一方面,教育的发展已经不能脱离整体单独进行,加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实现科技资源优化配置,成为各行业驱动发展的新思路。由此,高等教育只有整合多样化发展理念,在不同主体、多种需求与高等教育资源有限性之间寻求平衡点,才能培养出更多的适合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具有完美个性的创新型人才,才能推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实现高等教育主体之间在市场竞争中的协同创新与发展。

其次,它可以更深层次促进教育公平。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试图构建一个满足各群体文化需求并存的模式,全面提升不同群体的社会经济地位和促进社会公平。然而,忽略“准则”的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理念、放任的高等教育多样化不但不会消除反而还会加剧高等教育的分化与不平等。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理念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接受不同的教育。这有可能让学生在文化面前失去判断能力,为了适应文化差异而扭曲了学业标准。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理念中如果丧失了对人类共同优秀文化的引导,教育多样化发展理念在创造“个性”的同时,将形成局部分化,阻碍对共同文化、共同教育目标的掌握,使教育主体无法自由、跨领域选择接近主流文化,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文化上的孤立”,是一种“装饰性的变迁”。只有将多样化发展理念和共同认可准则公布在阳光之下,才能真正促进教育公平。

第三,更加契合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视角下的国家认同。多元文化发展是否必然成为国家、社会分裂的代名词,国家需要什么样的文化标准,文化竞争与文化认同孰轻孰重,这种理想的沟通和包容情境如何成为现实,这是多元社会中自我认同与集体认同问题。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理念的问题在于――在多样化理念的沟通包容情境中,能否构建共同认可的发展理念。我国的民族学家、社会学家费孝通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符合我国的国情,对我国民族工作的开展和民族政策的制订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对教育发展有着借鉴意义。 “多元一体”应当成为未来国家与民族建构的指向。社会发展如此,推而言之,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理念的整合也更加契合多民族国家多元一体格局视角下的发展需要。

第四,有利于推进和提升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而治理,是现代管理的重要理念与价值追求,强调的是多元利益主体、多元理念的民主参与、协商决策,核心内涵包括以下两方面。一是治理是开放、多元、包容的,由社会、公众、政府多维参与构成,具有对不同价值取向的争取、接纳与吸收的能力,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是理念、方式、制度与结构上的革故鼎新;二是治理是在信息化、全球化、民主化语境下的新型管理范式,强调的是“唯则定国”、规则治理、依法治事,关注的是正义公正、合乎价值,追求行为的合目的性。在国家强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背景下,高等教育通过多元发展理念的整合,全面深化改革,实行治理上的变革,可以逐步形成高等教育的“先进理念指引、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广泛参与、高校自主办学”的格局,可以加速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建成,从而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因此,高等教育发展多元理念的整合是符合目前强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的政策要求和时代需求的。

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日益强调其内部关系(即高等教育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外部关系(即高等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整体和谐与良性互动。高等教育发展理念的多样化状态,既有其发挥正向功能的潜力,也有造成不良影响的可能。为了高效、有序地发挥多元发展理念的正面影响,防止、克服高等教育发展理念多样化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必须对多元高等教育发展理念进行整合。正如德国著名学者赫尔曼・勒尔斯所说的:“大学独立自治、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以及支持它们的通才教育,这一切都是经典的大学观念发展的组成部分。为了有可能用理念论的哲学观点制定内部纪律和培养学术界的精英,必须将上述几个组成部分结合为一体。”[7]

三、多样化高等教育发展理念整合的类型和方式

“整合”(integration)原本是一个生物学范畴,指“机体或细胞中,各组成部分在结构上组织严密、功能上协同动作,组成完整的系统”[8]。在被社会科学广泛借用的过程中,整合获得了新的内涵:即依据特定的意义定位和价值预设,按照经过了价值判断和择优选择的规则和秩序,协调统一某些互相联系或彼此冲突的社会组织、社会活动或观念体系。

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理念之所以能够得到整合,原因有二。一是多元化的发展理念彼此之间存在着普遍联系,这是整合的根本前提。“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9]在这幅画面中,就包含有由多样化高等教育发展理念所构成的普遍性联系。二是主体的人能够认识多元发展理念,“观念的次序和联系与事物的次序和联系是相同的”[10]。这是整合的现实基础。

有机整合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发展理念,必须首先选择恰当的整合途径。研究发现,可以从传统与现代相统一、过程与目标相统一、外部规律与内部规律相统一、认识逻辑与客观过程相统一等多种途径进行整合。[11]高等教育多元发展理念之间的关系千姿百态,它们或是彼此冲突,或者存在着发展和递进的联系,或者在内涵和外延方面彼此交叉。因此从多种途径整合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理念,必须对症下药,针对多元发展理念之间不同的关系模式,采取不同的整合方式,进行分类整合。

1.冲突型整合

有些高等教育发展理念之间彼此冲突、互相制衡。综观其冲突关系,总体上形成了三种模式。

一是趋避冲突模式。不同发展理念,或者是同一发展理念不同方面的内涵,由于既有其合理的成份,也有其不合理之处,因此可能存在正负价值上的冲突。面对这种冲突,整合的重点就是厘清优劣、辨别正误,更准确地说,是要厘清不同理念或同一理念不同方面的内涵在特定时空范围内的正误和优劣。比如,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发展理念与单一化、趋同化发展理念之间,就存在着这种趋避冲突关系。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多样化发展理念值得肯定,而单一化、趋同化理念就必须谨慎对待;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进程中,则对单一化、趋同化倾向给予了否定。单就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理念而言,它本身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其中组织机构、办学层次和类型,乃至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多样化,逐渐得到了认同,但入学门槛的多样化,特别是歧视性的多样化,比如,依据家庭出身、种族、血统等外在因素设定不同的入学门槛,必然会遭到激烈的反对。

二是双趋冲突模式。有些发展理念都代表着和预示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应然趋势,但由于高等教育可利用资源的有限性,这些发展理念在高等教育的实际发展实践中可能会产生资源争夺。对于这些理念,不能简单地按照“两利相权取其重”的原则进行非此即彼的选择,而应多元兼顾。比如,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改革初期,有些人认为大众高等教育理念与精英高等教育理念之间存在着趋避型冲突关系,选择高等教育大众化就意味着放弃精英教育。其实这是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误解。原因在于,大众高等教育和精英高等教育,不但应该而且可以同时坚持。

三是双避冲突模式。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有些发展理念可能不太合理、科学,但由于传统势力的坚持,也可能由于尚未形成新的替代性理念,这些发展理念还会在一定时期内继续存在。在两种或多种可能产生问题、带来危害甚至导致恶果的发展理念之间,就必须按照“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原则进行整合。比如,由于“高等学校这一过去一直是选择少数学术精英的机构,现在还起着分配职业阶梯上的等级和社会结构中的位置的作用”[12],所以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念根据个体接受高等教育之后的个人收益大于社会公共收益的理由,坚持认为不能完全按照“学术金本位”的原则分配教育机会,学生应在分担必要的高等教育成本之后才能享受高等教育。由于学生家庭分担高等教育成本的能力不同,必然会引发大学新生失学的现象,高等教育的不公平也就会因此而产生。在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念和公平理念,是效率与公平关系的一个具体表现,它们一方面都是解决特定国情问题的重要方式,另一方面它们不但会分别产生新的问题,而且还会成为导致对方陷入困境的原因。这就构成了双避冲突关系。

对彼此冲突的多元发展理念进行整合,实质就是借助公共选择和集体决策,形成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合力”。恩格斯认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而由此就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即历史事变。”[13]“高等教育发展理念”也可以看成恩格斯所讲的“意志”,多元高等教育发展理念之间彼此整合形成高等教育发展动力的过程,类似于多种社会发展“意志”互相冲突形成“历史合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由于高等教育发展理念的不断新增,也随着旧的发展理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获得新的内涵,更由于已有的发展理念在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拥有程度不同的重要性,那么整合高等教育多元发展理念的努力决不可能一劳永逸,也不会一蹴而就。整合,是由无数个前后继替的逻辑单元串联而成的无限动态发展过程。在此过程中,权重各不相同的高等教育发展理念通过互动所形成的历史合力将决定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选择,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则是对高等教育多元发展理念及其权重对比状况、彼此冲突情况的制度化。当然,对多元发展理念进行整合,并不会使矛盾和冲突彻底消失,它只是对多元发展理念之间相互冲突的阶段性结果的客观表述和自然反映。

2.发展型整合

并不是所有高等教育发展理念之间都存在冲突关系,有些发展理念借助特定发展逻辑链条,保持着如下两种发展型关系。

一是因果型关系。在两种或多种已有的发展理念之间,存在着因果型关系,其中一个或多个理念的出现和存在将引发其他理念的产生。以高等教育的自治、竞争和特色化三种发展理念之间的关系为例:高等教育自治的获得与扩大,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一般趋势;高等教育自治权力的扩大又必然带来或伴随着高等教育竞争的加剧;高等院校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进行特色化改革和发展。再以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多样化、高等教育的信息化三者之间的关系为例: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大众化)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总体趋势;要实现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大众化),必然依赖于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变革;而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则需要各种各样的现代技术的支持,信息技术尤其重要。[14]再看“学术自由―创新―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学术自由是“追求真理的先决条件”[15];没有学术自由,就不会有创新;没有创新,就不可能真正实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也很难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生成型关系。有些高等教育发展理念具有原生性质,其他的发展理念则由它产生;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以1998年世界首次高等教育大会为例。此次会议提出的系列高等教育发展理念之间就存在着这种生成型关系,其中所包含的发展逻辑是:“生成理念―目标理念―展望理念―行动理念”。生成理念的主题是整个高等教育发展理念系统的指导理念,它决定着当代世界高等教育理念的形成取向;目标理念的主题则决定着行动理念的主题;行动理念的主题以目标理念的主题为依据。具体例证之一是,会议提出:“高等教育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成理念)――加强高等教育的针对性,即以高等院校的作为是否符合社会的期望来衡量(目标理念)――加强与职业界的合作和对社会预期需求的分析与预测,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应从长远的观点和广义的角度看待高等教育与产业界的关系(展望理念)――使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而且是新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行动理念)。”例二是:“资金来源的多样化,体现了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支持并应进一步加强,以确保发展高等教育,提高其效率和保持其质量及针对性。”在这个表述中,“资金来源”、“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态度”、“效率”、“质量”和“针对性”就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生成型关系理念链条。[16]

整合高等教育多元理念之间的发展型关系,关键在于梳理出并保持好不同理念之间在特定逻辑链条上的发展型关系。忽视发展型关系,或者发展型关系出现断裂,都会导致发展型整合的失败。

3.包含型整合

有些高等教育发展理念之间并不存在冲突型关系,也不存在发展型关系,而是在内涵和外延方面存在着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某个或某些发展理念等同或类似于其他理念,或者作为其他理念的某些方面包含于其中。

以高等教育的私营化、社会化、民营化、产业化理念为例。高等教育的私营化(privatization),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美国、日本、泰国等在这方面的表现非常突出,传统上排斥私营化的欧洲也出现了类似趋势。在中国,与“高等教育由中央政府宏观指导、省级地方政府全面统筹、高等院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宏观体制改革相一致,“面向社会”的改革趋势推动着高等院校首先在后勤管理方面实行社会化改革。而在传统单一型公立高等教育模式难以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变革需要的背景下,民办高等教育的兴起又引发了民营化的潮流。在这种背景下,高等教育“能否”、“如何”产业化的问题一再受到关注。这些发展理念在本质内涵及其外延方面存在着交叉。为了澄清思想、辨别正误,非常有必要对它们进行整合。

整合存在着包含型关系的多样化发展理念,关键在于清晰厘清、准确界定它们的内涵和外延。具体而言,私营化指的是高等教育的非国有、非公立倾向,它是对自18世纪以来世界教育领域出现的国家主义思潮的一次否定。但在不同的国家,对于高等教育能否私营尚有较大的分歧。对于社会化,需要思考的是,“社会”所指何物,社会与市场的关系如何界定?社会化作为运动过程和运动目标,分别具有何种规定性?随着民办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需要思考的是,虽然民办高等教育的兴起及其运行在很多方面参照了民营经济的成长方式,但“高等教育的民营化”概念能否运用,它与高等教育的私营化概念一样,能否应用于中国?产业化问题在20世纪90年代曾经广受关注,并且争论较多。有观点认为,教育是一个同样必须关注“成本―效益”的产业,但不能产业化;有人进而追问,“教育产业化要‘化’掉什么?”不管人们对这些理念作出何种界定,超越各种争论、厘清各自的内涵和外延,特别是挖掘不同理念在特定国情下的真正所指,是有效整合包含型发展理念之间复杂关系的关键所在。

文中对高等教育多元发展理念之间的复杂关系及整合方式的探讨,只是一种初步的尝试,由于现实实践变幻无穷,不可能完全穷尽所有关系状态,因此也不能穷尽多元理念之间的整合方式。但必须认同的一点是,为了保证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积极整合高等教育多元发展理念。

参考文献:

[1][16] 卢晓中.当代世界高等教育理念及对中国的影响[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2,46.

[2] [3] [11][14] 卢晓中.试论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理念的整合[J].高等教育研究,2004(1):16-23.

[4] 黄俊杰. 大学理念与校长遴选[M].台北:台北通识教育学会,1997.121-122.

[5] 陈伟. 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的哲学反思和历史溯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6):13-19.

[6][12][15] [美]约翰・S・布鲁贝克. 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32,66,47.

[7] 赫尔曼・勒尔斯.经典的大学观念:洪堡构想的大学观念的起源及其意义[J].外国高等教育资料,1990(4).

[8] 朱智贤.心理学辞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939.

现展理念例3

一、司法理念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所谓“理念”,实际上就是人们的一种观念、认识和信念,或价值观。“司法理念”即指导司法制度设计和司法实际运作的理论基础和主导的价值观,也是基于不同的价值观(意识形态或文化传统)对司法的功能、性质和应然模式的系统思考。②因此,在司法活动中,司法理念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首先,每一种司法制度都蕴含着一种司法理念,司法理念通过司法制度得以具体的体现,并在这种制度的实际运作中得到贯彻。其次,每一位司法人员在司法活动中,都会按自己对法律制度的理解、对司法制度和诉讼制度的理解、对法律的本质、社会的观念甚至对人性善恶的理解,通过司法活动来表现出他们的司法理念。再次,司法理念在社会上的推行或拥戴的程度可以直接表现为社会大众的法律意识的内涵、大小和强弱,从而关系到全社会守法、护法、爱法的程度,影响到国家的法治化的进程和司法改革的成败。

因此,司法理念已深深地熔入司法之内,成为司法的重要组成部分。③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司法理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司法制度。而有什么样的司法制度,也会引导人们形成什么样的司法理念。同时,司法实际运作是否符合司法制度设计的要求,也取决于司法人员是否具有制度所要求的司法理念。司法能否实现现代化,不仅取决于司法体制和司法制度是否具有现代化,而且还取决于司法主体是否具备了理念的现代化。由此可以认定,司法理念和司法制度必须相匹配才是和谐的。司法理念让人不可忽视的另一个原因,还在于它构成了社会与人对法律的全部感情,社会接受什么样的司法理念,就相应地形成什么样的法律的主流意识,进而基本上可以决定法律行为是什么样的。因此,司法理念是法律社会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现代司法理念的建立和生长,实在是不可以轻描淡写的。

一、现代司法理念的建立和生长之影响因素分析

前面我们已经论述到现代司法理念和司法制度之间存在着相互融合、互相促进并同步发展的辩证关系,实际上两者是同一的,法制成功地实现了现代化,司法理念必然也走向了现代化,司法制度要实现现代化,司法理念必须首先实现现代化,没有现代司法理念指导的司法制度是不可能实现现代化的。现代司法理念有如此之重要作用,促使我们必须对其建立和生长的影响因素作一个积极的探索。

(一)现代司法理念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

现代司法理念是司法现代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司法制度是在一个国家和社会的特定环境中存在的,因此,现代司法理念的形成和发展不可能离开社会的诸多因素孤军独行,它是在与社会各种因素的互动中逐步实现现代化的。影响和制约司法理念现代化的因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发展因素

物质决定意识。司法理念的现代化过程就是司法运作的理念和价值观趋向现代化的过程,同时又是司法制度趋向理念化、现代化的过程。司法制度的现代化,实际上亦即司法制度的内涵中现代化因素不断生成和增长的过程。而司法制度是一个国家政治和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司法理念则是一个国家法律思想、法律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内容和范围必然受制于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即生产力发展水平。

生产力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社会进步与落后、文明与愚昧的根本标志。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外显为相应的物质财富,这就是经济发展的结果。这一发展成果对特定的上层建筑包括人们的思想观念都将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司法理念自然涵盖其中。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传统性和落后性的因素还占相当大的比重,国家的司法制度建设仍处于起步及初步发展的阶段,这就决定了司法体制和司法制度离系统化、科学化和完善化仍有相当大的距离,由此而产生的法律意识、法律思想、司法理念的现代化因素还比较少,还有一个相当长的发展过程。

2、政治和制度因素

一个国家和社会在受到专制的统治之下,思想束缚于传统的观念之中,则国家和社会的许多活动受到禁锢,人们的思想尤其不自由,行动上不能自主选择,思想和行动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国家也就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法制化,现代司法理念更是无从谈起。

民主政治制度的健全是现代司法理念生成的前提。“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文明”的提出印证了民主政治的建设和健全是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西方的历史经验证明,司法理念和司法制度的现代化都是民主政治背景下的产物,中国司法制度近代化遭遇挫折的历史教训证明,高度集权的专制政治只能孕育人治式的理念,而不可能生成现代意义的司法理念。要实现“法制国家”的目标,实现由传统司法观念向现代司法理念的转变,必须要由民主政治制度作为基础。

二千多年的封建人治传统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政治制度影响颇深,虽然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迫使政治制度趋向民主化,但由于传统的影响,民主政治制度更多地体现在理论或制度的构思上,在司法活动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如现行司法制度存在的司法权力地方化、审判活动行政化、法官职业大众化问题,已是多年来司法改革中常常涉及到的问题,但它们要得到解决却是困难重重,面对这些实际问题的无奈已成为众多理论界和司法界人士的共同感受。

3、文化因素

司法理念作为一种司法制度本身及司法活动中所蕴含的观念和主导价值观,是法律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法律文化又必然 地受到整个民族和国家的整体文化的影响。马克思曾经说过:“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创造,而是在他们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中国传统法律在观念上强调礼主刑辅,强调个人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义务,公权异常发达,且强调权力的暴力成份,无视私权的存在,这一传统延绵几千年而生生不息。期间,又出现了法律虚无主义和极左思潮,“彻底砸烂公检法”使建国初期的法制建设付之东流。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建立了较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无法可依已成为历史,但礼治文化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法律还没有必然地成为调节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调节器,法律的权威还没有真正地树立起来,政策、道德风俗、习惯时常代替和行使着司法的功能,现代意义上的司法体制和司法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传统的观念在司法中大行其道。如审判活动行政化问题,法院不仅在外部即机构设置和人员构成上依附于行政机关,法院的人、财、物供应也仰赖于行政,而且在内部管理体制方面也仿[!]行行政建立起了一套上、下级关系的权力架构。

(二)西方现代司法理念对我们的影响

现在我们谈起司法改革,往往会大量地借鉴西方国家的法律制度。作为司法制度来说,我国还是有的,我们需要做的是在引进时进行扬弃。但我们的司法理念是否有呢?许多人对此表示怀疑,提出了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中国的司法制度真的有“理念”吗?④其理由是我国在司法建构和改革过程中,往往显得理念准备不足,甚至完全没有经过理念上的论证,在司法制度建立之后,亦没有对其内在理念进行系统阐述。这种观点或许过于极端,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每当面对西方司法理念博大精深的体系时,我们常常不得不承认自己理念的贫困,心悦诚服地接受西方理念体系。⑤这种现状,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司法界,都是深有感触的。事实上,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现代司法理念,几乎都是从西方的司法理念移植而来的。可见,西方现代司法理念对我们的影响之大。

不可否认,当我们考察西方司法制度和司法理念对我国社会的冲击和影响时,就会发现,这一冲击无疑是引起中国司法制度变革和司法理念更新的重要动因之一。我们现在对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的关系、司法独立、诉讼证据制度等等方面的司法理念,许多都是从西方国家移植来的,有的甚至是全盘照抄、照搬,并通过司法改革转变而成为我国司法制度、诉讼程序和规则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所占比例相当大,可以肯定的是,这种移植对于我国司法制度和司法理念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是西方现代司法理念冲击的积极方面。另一方面,司法理念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法律思想、法律意识及司法活动变革的过程,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司法体制和司法制度的国度内,这一进程的动因和后果都是各不相同的。如同在欧洲大陆的英国和法国,同属发达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两国仅相隔一条英吉利海峡,但两国的司法制度却是不同的,一个属英美法系,一个属大陆法系,其原因就在于两国历史发展的轨迹不同、社会的民风习俗的不同而导致的。由此类推,我国司法理念现代化的进程,并不是由西方的司法制度和司法理念的冲击就可以自然形成的,民族的传统、国家的制度必然会影响司法理念的建立和发展。

“中国法典的解释和适用不一定非要借鉴其他国家对现代法典的解释和运用,甚或受其重大的影响,应当谨记的是,它们是中国的法典,是适用于中国人民的,规范中国人民生活的。进而言之,现代法律制度不止是由权威的法律规定和权威的技术组成的,也是由为人民所接受的权威理论所组成的;换言之,这些权威理念即法律制度赖以存在的社会中为人民所接受的图景,它是选择法律推理方式、解释法律规定、适用法律标准和行使司法自由裁量权的起点。”⑥因之,我国现代司法理念应当是在西方现代司法理念的冲击和我国内部存在的经济发展水平、政治条件、传统文化的发展等因素综合作用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而不是由单方的条件所决定的。认识这一点,对于把握我国现代司法理念的形成和发展趋势,无疑是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三、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现代司法理念

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一种符合司法本质和司法内在要求的体制调整就是一种进步,也必然有助于司法公正和司法效率的提高。但单纯的制度建设和调整并不能消除制度运作中的所有问题。因为法律制度的建立不可能包罗万象的,法律制度也不是僵死和教条的,这就要求制度运用者必须要有相应的观念意识。⑦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法制化的进程,需要建立相应的司法制度来作保障,同时还要求司法人员必须具备现代司法理念,在实际审判过程中以先进的司法理念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1、信仰法律。正如美国法学家伯尔曼所指出的,法律只有被信仰,才能得到切实的遵守。在现代社会里,法官不仅实际操作着法律机器,保障社会机制的有效运作,而且被当作法律秩序和社会正义的守护者,整个社会的法治状态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他们的工作。法官能否担当起这个重担,首要的问题是法官的职业道德、法律素养是否过关,其次才是法律学问和技术的掌握程度。信仰法律是一名法官公正司法的基础,也是法官司法理念的最本质要求。如果作为执法者的法官都不信仰法律,那么司法理念现代化就是一句空话,更无法促使社会大众也对法律有所信仰,法制现代化岂不成为一种天方夜谭式的神话。

2、崇尚公正的理念。公正在现代法治国家的司法制度和司法活动中均是唯一的目的和最高价值。只有牢固地树立类似的信条,司法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意义。司法公正虽然需要直接通过公正的司法审判程序来实现,但司法人员特别是法官的司法理念又严重制约着司法程序应有功能的发挥。在众多的现代司法理念中,公正应当是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因为公正的理念是司法尊严、司法民主、司法正义、司法效率等理念的基础和条件。尤其在当前司法制度存在缺陷的情况下,法官的公正理念能够保证其所行使的自由裁量不失公正性。因此,公正的理念应当成为每一位法官进行司法活动的精神和灵魂。

3、推行民主司法。民主司法就是强调司法活动的透明度,让人民更多地参与到司法之中去。首先,让公民成为司法权的行使主体,如完善、改革人民陪审员制度,让他们对司法活动有一个亲身的感受。其次,让公民参与到司法改革之中来。司法制度和司法体制的改革是否具有可行性、是否具有较强的生命力,是否可以引起社会大众的共鸣,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公民直接参与度的大小。因此,国家应创造条件让公民积极参与司法改革,通过有普通公民参加的司法改革听证会、研讨会,主动听取公民的要求和呼声,在司法改革的理念、方向、进程和实施等方面,都要将公民的意志贯穿其中,以维护公民的利益。第三,主动接受公民的监督,听取他们对司法改革的评价和要求,司法机关也可借机宣传和推广现代司法理念,使之为社会大众法律意识的提高作出贡献,也为司法改革向广度、深度进军打下坚实的社会和舆论基础。

参考文献:

①顾培东著:《中国司法改革的客观思考》,发表于《法学研究》2000年第3期,第12页。

现展理念例4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otel interior design trend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development trend analysis, the Moderno Hotel interior decoration design idea and the basic concept, summed up as: people-oriented, harmonious combination of natural, artistic, green conservation etc..

Key words: Moderno Hotel; interior design; design concept

中图分类号:J81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以人为本”的基本设计理念

“为人服务,这是室内设计社会功能的基石。”酒店室内装饰设计的目的是创造酒店室内空间,进而优化室内酒店环境。设计者应把物质和精神的因素完全常溶于人与环境为结合体,将设计思维引渡施工,最终成为宜居空间。由于设计的过程中矛盾错综复杂,设计者需要清醒地认识到“以人为本”的重要性。

从“以人为本”这一根本目的出发,通过对人体工程学、环境心理学、审美心理学等方面给予充分地重视,用于科学地、深入地了解人们的生理特点、行为心理和视觉感受等方面对酒店室内环境的要求。在酒店室内空间的组织、色彩和照明的选用方面,以及对相应使用性质室内环境氛围的烘托等方面,更需要研究人们的行为心理、视觉感受方面的要求。例如:酒店内要求客房室内空间的安静、具有亲切感,会议厅规范的室内空间具有庄严感,而娱乐场所绚丽的色彩和缤纷闪烁的照明给人以兴奋、愉悦的心理感受等。

2、整体、和谐的自然设计理念

现代酒店室内设计的立意、构思,室内风格和环境氛围的创造,需要着眼于对酒店周边环境整体的考虑。酒店室内装饰设计,从整体观念上来理解,应该看成是酒店环境设计系列链中的重要一环。

酒店室内装饰设计的“里”和室外环境的“外”,可以说是一对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矛盾体,正是为了更深入地做好室内设计,就愈加需要对环境整体有足够的了解和分析,着手于室内,但着眼于“室外”。环境整体意识薄弱,就容易就事论事,“关起门来做设计”,使创作的酒店室内设计缺乏深度,没有内涵。当然,使用性质不同,功能特点各异的设计任务,相应地对环境系列中各项内容联系的紧密程度也有所不同。但是从人们对酒店室内环境室内的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综合感受来说,仍然应该强调对环境整体给予充分重视。

3、提倡绿色环保、节约型的设计理念

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21世纪室内环境设计师面临的最迫切的研究课题。高科技的发展带来了人类社会的长足进步,同时也造成了全球环境的恶化。一方面,现代室内环境设计广泛运用各种建筑装饰材料、手法,在创造悦目、舒适的人工环境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另一方面,这一进步是以地球资源与能源的高消耗为代价,它对地球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日俱增。于是,如何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便成为全球关注的现实问题,也成为现代设计师们的责任。生态学的观念在当今乃至未来的设计中将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并将逐渐发展成为室内环境设计的主流。把生态思想引入酒店室内环境设计,扩展其内涵,有助于酒店室内装饰设计向更高层次和境界发展。酒店室内环境生态设计有别于以往形形的各种设计思潮,主要体现为三方面内容:

(一)适度消费

通过室内环境设计而创造的人工环境是人类居住消费中的重要内容。尽管室内生态设计也把“创造舒适优美的人居环境”作为目标,但与其不同的是,生态学设计理念倡导适度消费思想,倡导节约型的生活方式,反对酒店室内环境的豪华和奢侈铺张,强调把生产和消费维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范围内,保证发展的持续性,以体现一种崭新的生态文化价值观。

(二)注重生态美学

生态美学是在传统审美内容中增加生态因素,强调和谐有机的美。它是美学的一个新发展,强调自然生态美,欣赏质朴、简洁,而不刻意雕凿;同时,又强调人类在遵循生态规律和美的法则下,运用科技手段加工创造出的室内绿色景观与自然的融合。因此,生态美学所带给人们的不是一时的视觉震惊而是持久的精神愉悦,是一种更高层次、更高境界、更具生命力的美。

(三)倡导节约和循环利用

室内生态设计强调在酒店室内的建造、使用和更新过程中,对常规能源与不可再生资源的节约和回收利用,即是对可再生资源也要尽量低消耗使用。在室内生态设计中实行资源的循环利用,是现代酒店室内环境生态设计的基本特征,也是未来设计体现持续发展的基本手段与理念。

4、简洁的室内环境设计理念

简洁就是设计思想高度的精练,使设计简化到它的本质,强调它内在的魅力,追求一种形式和内容的简洁化。在现代酒店室内装饰设计中,线条及造型趋向简洁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趋势。究其产生的缘由有三方面:其一是由于早期现代设计运动中功能主义的持久影响。建筑设计大师密斯·凡德·罗的名言“少就是多”至今仍然有极强的生命力,且不断被后代设计师进行新的诠释。其二是受到东方设计传统,尤其是日本设计艺术的影响。日本战后在建筑与设计领域异军突起,形成影响很大的一个设计流派,更加剧了这种简洁的设计风格。其三是由于受目前或相当长一段时间备受重视的生态设计观的影响。生态学设计观强调的是环境保护意识,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对原材料的最少使用而达到最完善的功能,就成为设计师追求的目标。简洁明快的直线和简洁优雅的曲线空间环境,产生的很多简洁的酒店设计作品,更多地体现在对自然界万物的直接或间接的模仿升华,这种升华的设计又辅以对现代材料的灵活运用。

5、现代酒店室内设计的艺术表现力

5.1 风格形式在酒店室内设计中的表现

现展理念例5

要坚持以工业的理念经营农业

用现代工业理念经营农业、管理农业,就是要引进工业组织形式发展农村龙头企业,移植工业生产方式组织农业生产经营,运用工业营销策略搞活农产品流通,把农业生产、农产品销售、市场开拓及农业产品消费服务联为一体,把市场理念、质量理念、标准化理念、品牌理念等现代工业管理理念贯穿于农业生产与经营的全过程。

一要借鉴工业“项目带动”理念,推动农村主导产业不断升级。大力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实现从单纯的原料生产到终极产品上市。同时,依托龙头企业带动,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生产基地。一是充分发挥农业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大力引导扶持龙头企业,突出发展规模化农产品加工企业。二是扩大农业招商引资,借力发展。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技术、人才、资金、项目,发展壮大龙头企业群,推进农村工业化。突出做好项目的规划、包装、设计,把项目作为引资载体,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三是完善产业链条,健全利益联结机制。把龙头企业与种养业紧密结合起来,捆绑发展,加强与农户的连接,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使企业和农户达成稳定的购销关系和分配机制。

各地拟通过贴息补助、投资参股和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区、市)扶持农产品加工的专项补助资金,减轻农产品加工企业税负,支持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落实扶持农业产业化的各项政策,加大财政对农业产业化的资金投入。农业开发资金要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金融机构要加大对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重点解决农产品收购资金困难问题。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服务和引导,帮助其拓展市场空间,优化发展环境,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素质。

二要借鉴工业“市场营销”理念,多途径开拓市场。积极培育农产品经纪人队伍,组建农业专业协会,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分散的家庭经营与大市场的对接。要采取有利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税收和金融政策,增加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示范项目资金规模,重点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市场营销、信息服务、技术培训、农产品加工储藏和农资采购经营。要完善农产品信息供求渠道,发展壮大购销组织,加快建设以龙头企业连锁直销为主要形式的营销网络,依托龙头企业,不断拓展农产品市场领域。大力扶持一批出口型加工企业发展,扩大农业的外向度,提高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

三要借鉴工业“减员增效”理念,加快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立足现有基础,规划建设各具特色的农副产品加工区,依托园区工业发展,扩大就业,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重视对龙头企业职工和农民的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要积极创造良好的农业经营环境,落实财政扶持、税收减免政策。有关部门要千方百计搞好服务,帮助农业经营大户排忧解难,促进其成长发育,尽快发展成为实力较强的农业企业。

四要借鉴工业“规模化生产”理念,着力把龙头企业培育成规模化生产基地的建设主体。逐步将政府直接参与组织农产品基地建设,转变为在政府扶持引导下,由龙头企业组织农户实施。政府在按照优势产业区域布局、搞好建设规划的基础上,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土地承包、租赁、入股以及与农户联营等形式,因势利导实行土地流转,建立企业自己的生产基地。有关职能部门帮助企业争取涉农项目,加强基地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积极探索将公益性农业项目交给民营企业实施的有效途径。

坚持以城镇的理念经营农村

如果说用工业理念经营农业,是为过剩农产品找市场、为剩余劳动力找出路,那么用城镇理念经营农村,就是为了解决农民对生活方式和生存环境更高需求的问题,同时为农村二三产业的集聚发展打造载体和平台。没有农村的城镇化,就没有农村的工业化、现代化;没有城镇体系的完善,农民奔小康、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就难以实现。农村城镇化的核心内涵就是让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改变农村人口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

首先,突出科学规划。要本着规划超前、布局统一的原则,以重点建制镇为主体,坚持重点集中、突出特色、强化功能、促进发展、聚集人口为目标,通过对城镇综合开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功能,保障公共产品供给,为农民提供优雅舒适的居住环境,让农民可以“住得好”。第二,突出城镇产业发展。坚持城镇建设与产业集聚统筹发展,结合农产品加工小区建设,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刺激人口向城镇和工业向园区集中。第三,突

出抓好村庄的综合整治。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各种资源和项目,重点加强农村公路、安全饮水、农网改造、林业生态、沼气能源等基础工程建设,努力改善农村面貌,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

坚持以品牌的理念经营农产品

质量是农产品立足市场的根本,品牌是农产品通向市场的“身份证”。从一定意义上讲,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品牌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促农增收,一个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就是要引导农民树立和增强品牌意识,学会打造品牌。在发展农业上,要像经营项目、经营企业一样,注重强化质量意识,通过建立一批优质高效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业企业,在生产

和流通领域全面建立起质量标准、质量检验、质量认证等标准体系,以全面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标准化程度。同时注重树立品牌意识,加快农产品商标注册和绿色产品申报,发展品牌农业、精品农业。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集中力量扶持一批农产品品牌。

现展理念例6

0.引言

随着在电力方面研究的逐步发展,人们对电力的认识与应用由最初的发现层层深入,一直延续到如今对电力技术有了一定高度的把握与利用。凭借着电力产品的研究生产,人类社会终于踏出了伴着烛火读书写字的时代,而步入了电气时代。在当前社会,各式各样的用电设备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多,除了取光,电力已经深入到制冷加热、加工制造、通信传输、娱乐休闲等人类生活、工作、学习的各个领域中。因此,就当前社会来讲,人们的生活已离不开对电力的需求,就大部分地区而言,电力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然而,电力的生产在目前的技术层面,仍然不能从自然界的高压闪电或除人为生产外的其他渠道中获取并储存所有的电能供人们使用。因此,人为生产电力,依旧是未来社会电力的最主要来源。有电力的生产就意味着有电力的销售,而电力营销就是指在不断变化的电力市场中,依照电力用户的需求,并通过电力的供用关系,使用户能够使用安全、可靠、经济、合格的电力商品以及周到、满意的服务。

1.电力营销的现状

当前时代背景下的电力营销所在的电力市场由发电商、配电商、终端用户三大主体及网络、系统操作员通过电网载体所组成,各自在电力营销整个体系中承担不同的角色。

由于电力的生产与经营需要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及较大投资下的器械环境提供支持,并且还会涉及到较复杂的电网的布局、电力的传输等方面的内容,因此,电力营销的主导权往往掌握在少数企业手中。也就是说,电力行业是自然垄断的行业,是国家引导、推动、调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在国民经济中具有控制力、并发挥着主导作用。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健全,我国企业的发展模式也正逐渐发生着变化,因此电力企业若要顺应市场的发展趋势,就必须以终端用户为中心,根据终端用户的需求,不断改善供电水平,提高服务质量,使用户能得到安全可靠、经济实惠的电力产品。

就目前的电力营销状况来讲,虽然在许多方面都呈现出良好的运行及发展态势,但在一些领域仍存在着问题:

1.1电力营销的交易网络的交互性仍有待加强

电力企业的基础性工作不太扎实,对众多的终端用户的特性及用电潜力缺乏分析研究,信息不够灵通,也没有构建一个良好的服务体系,同时,终端用户使用后向电力企业的反应或建议也缺少相应的平台及行动,由此造成了交易双方缺乏必要的沟通,使电力企业不能完全了解用户需求,也不能使用户得到其所期望得到的产品需求及服务,最终导致了电力营销发展的滞后。

1.2电力企业的服务意识有待提高,服务手段有待创新

由于电力行业存在垄断性,因此电力企业的服务意识不强也在所难免。目前所提供的服务范围仅限于业务宣传、设施更新、微笑服务等表象内容,而对提高供电稳定性、加强电力系统管理、减少电力损失等实质性内容的服务措施不够完善。

1.3电力营销系统仍有待进一步提升

目前,电力营销系统的安全技术虽然得到了一定的加强,但仍然存在着一些安全漏洞,这造成了整个电力营销体系存在一定的风险性。除安全性外,系统实时性、可靠性等方面的性能也有待进一步加强。

1.4电网建设有待加强和完善

与水资源有共同之处,电力资源在我国的配置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高度发展的城市取得电力的渠道有很多,但对于一些较为偏僻的小山村来说,电力仍然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物品。这就是由电网建设仍不健全所造成的问题。虽然国家早已采取了如“西电东送”等一系列措施,但是电网建设不够完善的问题的存在仍是毋庸置疑的。

综上所述,就目前电力营销的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来看,电力企业在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市场环境时,仍未形成健全的电力营销体系。因此为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电力企业在电力市场的营销中,要树立新的营销理念,为原营销体系注入当前社会所赋予的新的活力。

2.电力营销的现代化发展探究

目前,电力营销虽然发展还并未成熟,但是为满足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求,必须从其发展的旧模式中得到借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顺应时代特色,引入新的理念。

随着电力越来越深入人们的生活,电力在未来社会的普及性可想而知。因此,一方面,电力营销必须以全社会所形成的大市场环境为背景,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实时了解用户要求,把握电力市场动向,并对其现实情况、影响因素及发展潜力等做出必要的评估,以及时对整套营销方案做出合适的调整,满足广大用户合理的需求。

另一方面,电力企业要重新审视现有电力营销模式的各个环节,将良好的服务理念融入其中,摈弃陈旧且效果不佳的服务方式,并以良好的企业文化,带动提高企业每一位员工的服务意识,以创新服务、真诚服务、实质服务为目标,组建具有优良企业特色的服务团队,使每一位用户在使用电力的同时,能够真正享受到周到的服务。

除此以外,在此过程中,有必要关注并把握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动向,及时将电力营销与先进的网络技术、传输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等科学技术结合起来,以创新可靠的科学技术推动电力营销的发展,进一步解决营销旧模式中所遇到的种种技术方面的阻碍,使方便、实用、无污染的电力商品在市场得到普及。在电网规划方面,应先经由相关专家团队科学合理的分析,并对电网建设项目做出必要的风险评估及预备解决方案,同时,还应依照党在新时期提出的“十二五规划”,统筹城乡发展,加强农村方面的电力建设,保证农村用户的用电质量,缩小城市与农乡在电力营销水平的差距。

3.结语

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各方面均迈入现代化建设的今天,电力作为人类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电力企业也应该对电力营销提出更高的要求,时刻关注目前存在的问题,不断探究合适的发展模式,以更科学、更合理、更崇高的营销理念,构建电力营销体系的未来。 [科]

现展理念例7

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内生动力。健全农业农村投入持续增长机制,优先保障财政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坚持将农业农村作为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的重点领域,确保力度不减弱、总量有增加;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导向功能和财政资金杠杆作用,鼓励和引导金融资本、工商资本更多投向农业农村;完善农业保险制度,把农业保险作为支持农业的重要手段,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增加保险品种、提高风险保障水平;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到2020年基本完成土地等农村集体资源性资产确权登记颁证、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到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健全非经营性资产集体统一运营管理机制,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

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把国家财政支持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农村,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基础设施,实现城乡差距显著缩小;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科学编制县域乡村建设规划和村庄规划,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体现农村特点,注重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努力建设农民幸福家园;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创业和农民工市民化,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体系,大力促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创业,稳定并扩大外出农民工规模,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大力发展特色县域经济和农村服务业,加快培育特色小城镇,增强吸纳农业转移人力;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通过产业扶持、转移就业、易地搬迁等措施解决5000万左右贫困人口脱贫,对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2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低保覆盖范围,实行社保政策兜底脱贫。

推进农村产业融合,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加强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促进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增强对农民增收的带动能力;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和市场建设,健全统一开放、布局合理、竞争有序的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形成线上线下融合、农产品进城与农资和消费品下乡双向流通格局;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等,使之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

现展理念例8

慈善资金是开展救助工作的源泉,是保障慈善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前提基础。金华市慈善总会成立十年来,共筹集善款1.3亿元,救助支出8000多万元,仅市内受助人数就达5万余人次。金华市慈善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逐年发展,不断壮大,筹集资金和救助困难群众一年比一年增多,慈善工作社会影响力一年比一年扩大,充分发挥了为党和政府分忧,为困难群众解难,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特殊重要作用。慈善组织要树立“经营慈善”理念,坚持“政府牵头发动、社会配合联动、舆论宣传推动、干部模范带动”募捐机制的基础上,把慈善募捐与慈善宣传、慈善救助有机结合起来,积极举办各类活动,大力推行留本冠名基金、专项救助资金、结对帮扶资金等筹款办法,将“动员捐”和“自愿捐”相结合,“一日捐”和“经常捐”相结合,“定向捐”和“普遍捐”相结合,“协议捐”和“现金捐”相结合,建立健全以“慈善一日捐”为主要载体的“全民募捐机制”,以突发事件和重大自然灾害为重要补充的“应急募捐机制”,以建立各类基金为基本保障的“长效募捐机制”,努力实现慈善劝募由主要依赖行政动员认捐方式向市场化自主自愿捐赠方式的转变。企业家要树立“企业公民”的理念,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发扬无私奉献精神,进一步加大慈善捐资力度,以自己的慈心善行,为我市慈善事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政府和慈善机构要进一步探索完善慈善楷模、慈善家庭等多种形式的评选表彰活动,研究制定鼓励工商企业、民间组织、社会人士参与慈善事业的政策措施,探索推荐社会责任感强、对慈善事业发展贡献大的企业法人和社会人士参选“两代表、一委员”,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参与慈善事业。

拓展救助渠道,积极构建“高效慈善”平台

开展慈善救助活动,是发展慈善事业的主要内容和根本目的。在目前困难群众要求救助的愿望与实际救助的能力有差距的情况下,慈善组织要树立“综合救助”理念,把“救助金”式救助和“项目”式救助结合起来,把“输血”式救助和“造血”式救助结合起来,把“一般性”救助与“重点性”救助结合起来,创新救助形式,推出更多的救助项目,拓宽救助领域,扩大救助群体,着力打造具有社会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慈善品牌,基本形成以中心救助、项目救助为主,以应急救助为补充的救助新格局,真正把慈善资金花到实处,救到急处,用到难处,多办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树立“有效救助”理念,按照创品牌、出特色、上水平的要求,建立健全慈善项目绩效评估机制,进一步增强慈善救助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把有限的慈善资金用到刀刃上,实现慈善救助效果的最大化、最优化;建立健全慈善项目科学决策机制,围绕助学、助医、助困、助老、助孤等民生工程,积极探索救助范围广、社会效果好、群众迫切需要的慈善救助项目,让受助群众真正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使困难群众得到更为周到、人性化的关怀;建立健全慈善项目对比衔接机制,有机衔接慈善救助和其他社会保障制度,提高救助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和高效率。

现展理念例9

对特大城市的理解与认识是一个历史过程,与现代城市发展史紧密相关。总的来看,特大城市发展经历了一个从重“量”到重“质”的转变过程。

在世界城市化发展的历程中,特大城市的形成与演变,主要表现为人口在城市的高度集聚和城市人口数量的不断扩张。这对世界经济增长和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同时也带来许多不容回避的“城市病”问题。在一些拉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如墨西哥城、里约热内卢等,人口城市化与产业城市化的发展失衡,快速增长的城市人口缺乏相应城市产业的支持,最终形成 “拉美陷阱”。在一些欧美发达国家,突出表现为人口过度增长与城市承载能力和基础设施供给的失衡,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十分严重。

特大城市人口规模的快速扩张与聚集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全球城市的健康发展。在此背景下,世界各国纷纷开展城市治理探索。在欧美国家经历了逆城市化、郊区化潮流后,21世纪以来,在全球城市竞争范围国际化、竞争领域全面化、竞争程度激烈化的形势下,现代特大城市发展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现代特大城市的发展不再简单强调人口的集中,而更加重视城市质量的提升,特别注重高端产业发展和区域创新体系的营造,重视自身在全球城市网络体系中的地位提升和作用发挥。

从国外特大城市发展的历程和现状看,现代特大城市需要一定规模的人口和土地面积支持,但不单纯是表现在人口规模和地理范围的城市概念,而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端形态。城市人口和面积较大,往往不一定就是富有竞争力的现代特大城市,或者说仅仅是表象上的特大城市,而非城市功能和城市价值上的特大城市。

现代特大城市的三个基本内涵

一般来看,现代特大城市的基本内涵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应该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从全球范围看,现代特大城市一般都是对区域、国家乃至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强大带动力的城市。在区域城市体系中,高水平的现代特大城市往往保持着强劲的增长态势,经济活动生产总值规模大,产业结构合理完善,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总于区域经济价值链的高附加值环节,是在区域范围内具有支配性地位和推进性的区域单元。从世界范围看,东京、悉尼、首尔等特大城市对该国经济贡献率平均都达到30%以上,这些特大城市聚集了大量高端产业,也通常是新兴产业的发源地,对该国乃至世界其他城市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力。

二是应该具有强大的创新能力。现代特大城市通常是一个区域和国家的创新中心,通过自身创新能力的释放,在城市内部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发挥知识生产、加工与传播的创新功能;向城市外部产生辐射效应,引领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潮流,保持城市的竞争力。例如,英国的伯明翰是工业革命发展最早的城市,也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工业城市之一,城市经济发展经久不衰,与其注重培养城市创新能力密切相关。百余年来,伯明翰紧紧把握世界科技发展机遇,一方面注重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改造城市传统产业,保留原有的核心制造业企业,使其成为产业研发和技术服务中心。另一方面,积极培育高科技人力资本和企业创新环境,利用大学孵化高科技企业,鼓励创立高科技企业和研发新兴高科技产品,发展新兴科技产业。伯明翰始终坚持成为新兴技术的领导者,而不是新兴技术的追随者,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通过科技创新保持了其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地位。

三是应该具有强大的承载能力。现代特大城市发展是一个城市空间功能不断优化的过程。现代特大城市往往不是单个城市,而是大都市区或城市群,是由不同规模、不同等级城市在特定空间范围内构成的布局合理、联系紧密、分工明确的城市体系。例如,法国巴黎在特大城市发展中,就特别重视多中心的城市布局和新城建设,一方面改造原有的城市单中心格局,另一方面,积极建设新城,在市区南北两侧各20公里范围内,建设了五座新城,由向心式同心圆结构向轴线带状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形成沿塞纳河向下游呈带状发展的空间格局。新城建设强调就业功能,还包括娱乐和研发功能,新城规划建设的社区都以低层、低密度为特点,力图保证就业和居住的平衡、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的结合。

现展理念例10

一、实施业主农业,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

实施业主农业,就是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和龙头带动的要求,在月河川道和条件成熟的地方,率先通过引进企业、扶持业主、培育大户的方法,突破“农户经济”的约束,充分发挥企业家的才能,把政策、土地、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等要素向龙头加工企业和规模种植企业、养殖企业集中,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发展的现代农业模式。

突破“分户经营”模式,是实施主农业的基础。实施业主农业是生产力现阶段发展水平对生产关系的要求。要在坚持农户自愿的基础上,通过“公司加农户、业主加农户、合作经济组织加农户”等多种方式实现业主农业。从而通过对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的重新组合,把分散的家庭经营纳入一条龙的生产经营体系,把分散独立的许多生产过程融化为一个社会生产总过程,最大限度地发挥整体效应和规模效应。

突破土地制约,是实施业主农业的前提。实施业主农业必须把生产要素相对集中,其核心是土地要素的流动和集中。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农业资源开发为基础,在保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土地转包、租赁、互换、土地入股等形式推动土地流转,使土地向企业、能人、大户集中,为业主农业提供可能和前提。

突破资金制约,是实施业主农业的条件。业主农业是以技术密集型、投入密集型、产品规模化为特征的。缺少原始资本和贷款是困扰业主农业迅速发展的瓶颈。要引导龙头企业与金融部门建立新型银企关系,积极拓展融资渠道,打破行业、所有制和区域界限,吸引工商企业和个体经营者投资开发农业,通过业主投入、业主引资、业主融资、政策扶持等渠道,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投入。

二、实施特色农业,实现产业个性化

汉滨区地形地貌、生物资源、农业结构多样性的特点,决定了必须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才能形成区域竞争的比较优势。只有通过调整农业区域结构,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主导产品,打“绿色无公害”牌,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开展科技创新,才能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努力创造产业的个性化。

一要优化布局。按照依托资源创造特色的要求,优化农业布局。月河川道地区要围绕“规模化、品牌化”的目标,大力发展高效农业、设施农业、加工农业;两山地区要围绕“无公害、环保型”的目标,发展绿色农业,壮大基地规模;瀛湖、香溪洞、黄洋河等景区周边要围绕“优质化、特色化、高档化”的目标,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

二要壮大规模。吸引工商企业和社会资本进入农业,促进土地向能人大户和龙头企业集中,发展千亩成方、万亩成园等大规模区域性特色农产品基地,以规模赢得市场和效益。

三要调专区域。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要求,把不同区域的拳头产品和主导产业做精做深。大力建设专业乡和专业区域,形成畜牧、蚕桑、蔬菜、茶叶、魔芋、果品等各具特色的产业区域和经济带,避免出现“小而全”、零星分布的局面。

三、实施科技农业,实现品质最优化

实施科技农业,就是把现代科技引入农业,提高种、养、加等生产和管理各环节的技术含量,实现高产、高效、优质、优化,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水平。

一是标准化生产,保证品质。把企业的标准化管理引人农业,实行标准化生产、统一化管理。制定农产品种养、包装、储运、加工等质量技术标准,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纳入标准化生产和管理轨道。在农业设施建设、种子及农药、化肥的施用等方面,按技术标准操作,统一种苗、统一饲料、统一用药、统一生产技术规程、统一销售,从而保证品质,提高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二是推广普及科技,巩固品质。科技是农业发展的先导,是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保证。要围绕农民“种什么”,大力实施种子、种苗工程,从生产源头上解决农产品档次低、质量劣的问题;要围绕农民“怎样种”,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

三是引进创新技术、提高品质。应用高新技术进行名优特新产品的开发和传统产品的更新换代,由此推动生产、加工、销售的配套发展和新市场的开拓,是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关键。只有将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引入到特色农产品的开发中去,才能使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汉滨粮油、烤烟、果品等都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发展空间,必须加快建立技术创新机制,引进新技术、新品种,鼓励有实力的科研机构、工商企业来开发农业,组建专业技术队伍,使生产经营和技术服务融为一体。

四、实施加工农业,实现工农一体化、效益最大化

实施农产品深加工,特别是精深加工,是实现工农一体化、效益最大化的根本途径。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仅可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解决农产品卖难和农民增收难题,而且可以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进程。